艾滋病

合集下载

什么是艾滋病

什么是艾滋病

什么是艾滋病一、简介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感染引起的一种免疫系统疾病。

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为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自20世纪80年代起,艾滋病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挑战。

二、病因艾滋病的病因是HIV病毒感染所致。

HIV病毒可侵入人体的淋巴细胞,破坏免疫系统,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对各种感染和肿瘤的防御能力减弱。

患者长期处于免疫低下状态,容易感染各类病原体,进而导致多种并发症和恶性肿瘤的发生。

三、传播途径1. 性接触:通过性行为传播是艾滋病最常见的传播途径。

包括男性和女性之间的直接性接触、同性之间的性接触以及性行为中使用未经消毒处理的静脉注射器具。

2. 血液传播:共用有HIV污染的注射器、医疗器械、血制品等,或通过输血、血制品感染。

3. 母婴传播:HIV感染的孕妇可将病毒通过胎盘传给胎儿,也可能在分娩或母乳喂养过程中将病毒传给婴儿。

四、症状和并发症艾滋病的潜伏期可长达数年,患者在潜伏期不一定有任何症状。

在发病期,常见的症状包括:1. 发热、盗汗和体重下降。

2. 反复感染:如呼吸道感染、结核病、念珠菌感染等。

3. 肿瘤:如卡波西肉瘤、淋巴瘤等恶性肿瘤的发生风险增加。

4.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可能出现头痛、记忆力减退、神经衰弱等症状。

五、艾滋病的诊断和治疗1. 诊断:艾滋病的诊断主要依靠HIV的血清学检测。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HIV抗体检测、HIV抗原-抗体检测以及病毒核酸检测。

2. 治疗:目前,艾滋病尚无特效药物能够治愈,但通过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 ART)能够有效控制病情,减少症状和并发症的发生。

六、预防和控制1. 远离高风险行为:避免与感染者进行不安全的性行为、不共用注射器具等。

艾滋病是如何传播的

艾滋病是如何传播的

艾滋病是如何传播的发布时间:2023-02-28T06:46:16.489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11月11期作者:喻维[导读]艾滋病是如何传播的?喻维(内江市市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内江641000)许多人听到艾滋都会感到害怕,因为艾滋病患者的免疫系统遭到破坏,导致自身免疫力低下,而免疫系统是抵御多种疾病的一道重要的防线,一旦免疫力降低,就会容易遭受疾病的侵扰。

目前医学上还没有研制出针对艾滋病的特效药,只有通过对其进行有效预防,才能避免自己患上该疾病。

为了防止艾滋病的传播蔓延,首先要了解艾滋的传播方式。

一、艾滋病的介绍艾滋病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英文简称AlDS,是由人的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这种疾病主要是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传播而感染。

人类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机体的免疫系统会受到抑制,从而引发病毒和肿瘤。

人体感染HIV后,会破坏CD4阳性的T淋巴细胞,导致机体的免疫细胞和免疫功能受损乃至缺陷,最终使机体更容易发生感染或患上恶性肿瘤,进而导致功能丧失,甚至死亡。

HIV的体外生存期有多长呢?事实上HIV一旦离开人体后非常的脆弱,在干燥的环境下,一般数分钟就会死亡。

对低温耐受力强,通常在56℃,30分钟可以使艾滋病病毒在体外对人的T淋巴细胞失去感染性,但不能完全灭活血液当中的艾滋病病毒。

在100℃下20分钟就可以让艾滋病病毒完全灭活。

该疾病仅存活于血液与体液的活细胞中,暴露在空气、水或是食品中艾滋病毒无法长久生存。

艾滋病的传播只能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深度接触传播,仅当带有病毒的血液或体液进入机体才会出现传染现象。

二、传染源艾滋病患者或者艾滋病病毒携带者都是艾滋病的潜在传染源。

艾滋病毒存在于艾滋病感染者的血液、阴道分泌液、精液、伤口渗出液、乳汁中,传染性极强。

而含有这种病毒的眼泪、唾液、汗液、尿、粪便等,如果不混合血液或炎症渗出液,则不具有传染性。

在 HIV 病毒传染中,传染性最强的是临床表现为无症状但血清HIV抗体呈阳性的患者。

艾滋病的简述

艾滋病的简述

艾滋病的简述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引起的一种免疫系统功能紊乱的疾病。

艾滋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感染后可导致免疫系统受损,进而引发多种感染和肿瘤。

一、艾滋病的起源艾滋病最早被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最初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些同性恋者中流行。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艾滋病是由一种新型病毒引起的,并将其命名为艾滋病毒。

艾滋病毒分为HIV-1和HIV-2两种亚型,主要通过病毒的RNA或DNA进入人体细胞,并在细胞内复制繁殖,最终导致机体的免疫功能受损。

二、艾滋病的传播途径1. 血液传播:包括输血、血制品感染、共用注射器、母婴传播等。

2. 性接触传播:艾滋病毒可通过精液、阴道液、直肠分泌物等体液进入人体,性行为是主要传播方式之一。

3. 垂直传播:孕妇感染艾滋病毒后,可通过妊娠、分娩或母乳喂养将病毒传给婴儿。

4. 管道接触传播:包括使用病毒污染的注射器、针头等进行药物注射,接触与艾滋病毒污染有关的物品。

三、艾滋病的症状和诊断艾滋病的潜伏期可以持续数年至十余年不等,潜伏期结束后进入AIDS阶段。

初期感染症状类似感冒,如发热、头痛、咽喉痛等,但这些症状并不是特异性的,常常被忽略。

进入AIDS阶段后,免疫功能持续下降,患者容易患上多种感染和恶性肿瘤,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艾滋病的确诊需通过病毒抗体检测和核酸检测等方法进行。

四、艾滋病的治疗与预防目前尚无能够根治艾滋病的药物,但通过抗病毒治疗可以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

抗病毒治疗主要包括联合抗逆转录病毒药物(Combination Antiretroviral Therapy, CART)和预防和治疗合并症。

同时,艾滋病的预防也非常重要,包括使用安全套、避免共用注射器、母婴传播阻断等措施。

艾滋病知识宣教

艾滋病知识宣教

艾滋病知识宣教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病。

它会破坏人体免疫系统,使感染者容易受到各种其他疾病的侵袭。

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艾滋病,预防艾滋病的传播,以及支持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本文将介绍艾滋病的传播途径、预防方法以及对感染者的支持。

一、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有三种: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

1. 血液传播艾滋病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如输血、共用注射器、血液透析等。

此外,与艾滋病携带者共用剃刀、指甲刀等个人卫生用品也可能传播艾滋病病毒。

2. 性传播性传播是艾滋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

性行为中,如果其中一方感染了艾滋病病毒,通过精液、阴道分泌物以及直肠分泌物等体液传播给其他健康人。

因此,性行为中使用安全套是预防性传播的有效措施。

3. 母婴传播艾滋病病毒可以通过妊娠、分娩和母乳喂养传播给婴儿。

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如果不接受有效的防治措施,婴儿在出生时可能会感染病毒。

二、预防艾滋病的传播为了预防艾滋病的传播,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艾滋病知识宣传通过开展宣传活动、传播艾滋病知识,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知水平。

这包括提供准确的信息、打破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和偏见,以及鼓励人们进行自我防护。

2. 促进安全性行为倡导正确而安全的性行为是预防性传播艾滋病的重要措施。

使用安全套、保证性伴侣的身份和健康状况是减少感染风险的关键。

3. 确保医疗安全医疗机构应加强感染控制和预防艾滋病病毒的传播。

同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注射器一次性使用等措施,确保医疗设施的安全。

4. 支持母婴健康对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应提供艾滋病的防治知识咨询和药物干预,以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

此外,对于无法喂养母乳的情况,应提供合适的替代喂养方案。

三、支持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们面临着身体和心理上的困扰,我们应该给予他们足够的理解、支持和关爱。

1. 提供合适的医疗和心理支持感染者和患者需要定期的医疗检查、药物治疗以及心理咨询支持。

艾滋病知识点科普

艾滋病知识点科普
02
随着病情的发展,人体免疫系统 逐渐崩溃,身体虚弱,最终导致 死亡。
02
艾滋病的症状与诊断
早期症状
急性感染期
通常在感染后2-4周出现,可能出现发热、头痛、喉咙痛、肌肉疼痛、关节痛 、皮疹等症状。这些症状通常持续2-3周,然后自行消失。
无症状期
感染后2-10年可能无明显症状,但病毒在体内持续复制,对免疫系统造成损害 。
耐药性监测
定期进行耐药性监测,确 保所选药物有效,并根据 耐药性结果调整治疗方案 。
预防性治疗
在特定情况下,如暴露于 HIV感染源后,可考虑接 受预防性营养支持
提供个性化的营养建议,确保患者获得足 够的营养,增强免疫系统功能。
生活方式调整
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避 免过度劳累和不良嗜好。
孕妇应该接受艾滋病病毒检测 ,阳性者接受母婴阻断治疗可 以有效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
关注病情,提供关爱与支持
艾滋病患者需要得到社会的关爱 和支持,包括医疗、心理和社会
方面的支持。
家庭和社会应该给予艾滋病患者 更多的理解和包容,帮助他们克
服困难和挑战。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加强宣传和 教育,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识 和预防意识,共同抗击艾滋病。
艾滋病知识点科普
汇报人:文小库
2024-01-17
CONTENTS
• 艾滋病概述 • 艾滋病的症状与诊断 • 艾滋病的治疗与护理 • 社会对艾滋病的影响与应对策
略 • 结语
01
艾滋病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 毒(HIV)引起的传染病,主要 攻击人体免疫系统,导致身体虚 弱,容易感染各种疾病。
关怀网络建设
关怀网络的建设有助于提高患者的 生存质量,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艾滋病科普知识

艾滋病科普知识

艾滋病科普知识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严重感染性疾病。

随着艾滋病疫情的不断扩大,对于艾滋病的科普知识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关于艾滋病的定义、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等内容,旨在提高大众对艾滋病的认知和预防意识。

一、艾滋病的定义艾滋病,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简称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导致的一种严重并具有慢性进展特点的免疫缺陷性疾病。

艾滋病主要通过病毒感染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功能受损,使人体无法有效应对各种疾病和感染,因而引发各种临床症状和合并症。

二、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艾滋病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进行传播:1. 血液传播:通过血液直接传播是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

例如,在注射毒品、输血、器官移植等情况下,如果使用了被艾滋病病毒污染的血液,就有可能导致艾滋病的传播。

2. 性传播:性行为是艾滋病传播的另一个主要途径。

无论是异性性行为、同性性行为还是双性性行为,只要有一方感染了HIV,就存在传播的风险。

3. 垂直传播:感染艾滋病的孕妇,通过妊娠、分娩和母乳喂养等方式,可以将病毒传给胎儿或新生儿。

4. 注射器共用:共用注射器在吸毒人群中容易造成HIV感染的传播。

注射器的刺伤和血液接触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5. 其他途径:除了以上途径,艾滋病还可以通过针刺和接触已经被感染的器械等方式传播。

三、艾滋病的预防措施艾滋病的预防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预防措施:1. 保持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大幅降低性传播的风险。

尽量减少与多个性伴侣的性行为,降低感染的机会。

2. 拒绝共用注射器:切勿共用注射器,尽量避免使用未经消毒的注射器,以防止血液传播。

3. 定期检测HIV:如果可能接触了HIV源,应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检测,以便早期发现感染。

4. 孕期防护:孕妇感染HIV会将病毒传给胎儿或新生儿,因此孕妇需接受HIV的筛查和防治。

2024版艾滋病完整版课件

2024版艾滋病完整版课件

艾滋病完整版课件contents •艾滋病概述•艾滋病生物学基础•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与策略选择•预防策略与实践举措•心理干预与生活质量提升目录01艾滋病概述定义与传播途径定义艾滋病(Acquired Immune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严重免疫缺陷病。

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

其中,性接触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

全球及国内现状分析全球现状自1980年代初艾滋病被发现以来,全球已有数千万人感染HIV,其中大部分在发展中国家。

尽管抗病毒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但艾滋病仍是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挑战。

国内现状中国自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以来,感染人数逐年上升。

近年来,政府加大了防治力度,通过宣传教育、免费检测、抗病毒治疗等措施,有效控制了艾滋病的传播。

艾滋病对社会影响社会经济负担01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庭往往面临沉重的经济负担,包括治疗费用、营养费用、误工费用等。

同时,艾滋病也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如劳动力损失、医疗资源占用等。

社会歧视与偏见02由于艾滋病传播途径的特殊性及社会对艾滋病的误解,艾滋病患者往往遭受歧视和偏见,导致他们难以融入社会,影响生活质量。

社会稳定与安全03艾滋病的传播可能引发社会恐慌和不稳定因素,如恐慌性购买抗病毒药物、对感染者的排斥和歧视等。

此外,艾滋病也可能通过非法途径传播,如吸毒、卖淫等,对社会治安造成威胁。

02艾滋病生物学基础HIV是一种球形病毒,直径约120纳米,由核心、衣壳和包膜组成。

核心包含病毒RNA和逆转录酶,衣壳由蛋白质组成,包膜则来自宿主细胞,并嵌有病毒编码的糖蛋白。

HIV生命周期HIV生命周期包括吸附、侵入、逆转录、整合、复制、组装和释放等步骤。

在吸附和侵入过程中,HIV利用糖蛋白与宿主细胞受体结合,进入细胞。

随后,逆转录酶将病毒RNA逆转录为DNA,并整合到宿主细胞基因组中。

艾滋病(2024)

艾滋病(2024)
发挥社区在艾滋病防治中的重要作用,提高社区居民对艾滋病的认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2024/1/29
宣传教育加强
针对不同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艾滋病的认知度和防范意识。同 时,减少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和偏见,营造包容、关爱的社会环境。
31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9
32
2024/1/29
6
02
艾滋病预防与控制策略
2024/1/29
7
高危人群干预措施
针对男性同性恋人群
开展健康教育和宣传,提高其对艾滋 病的认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推广安全 性行为,减少无保护性行为的发生。
针对吸毒人群
加强戒毒和康复治疗,降低毒品滥用 对艾滋病的传播风险;提供清洁针具 交换服务,减少因共用注射器而感染 艾滋病病毒的风险。
,缩短窗口期。
抗体检测
检测血液中的HIV抗体,是常 用的诊断方法之一,但存在窗
口期问题。
抗原检测
检测HIV病毒的P24抗原,有 助于早期诊断和病情监测。
诊断标准
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 实验室检测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2024/1/29
13
抗病毒药物研发与应用
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
如齐多夫定、拉米夫定等,通过抑制病毒反 转录过程来抗病毒。
针对艾滋病患者容易出 现的各种机会性感染, 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2024/1/29
肿瘤监测与处理
定期监测患者的肿瘤情 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相
关肿瘤。
心血管疾病预防
肝肾功能保护
针对艾滋病患者容易出 现的心血管疾病,采取
相应的预防措施。
16
注意保护患者的肝肾功 能,避免药物对肝肾的

艾滋病PPT课件

艾滋病PPT课件

加强性教育
普及性知识,提高公众对性 传播疾病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血液安全及母婴阻断
保障血液安全
加强采供血机构管理,确保血液及血液制品安全 。
母婴阻断措施
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提供抗病毒治疗、安全 分娩和人工喂养指导,降低母婴传播风险。
加强母婴健康监测
对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及其所生儿童进行定期 监测和随访,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健康问题。
错误,导致病毒基因变异。
耐药性问题
由于HIV的高度变异性,抗病毒药物在长期使 用过程中容易产生耐药性,影响治疗效果。
实验室检测方法
抗体检测
通过检测HIV抗体来判 断是否感染HIV。常用 方法有酶联免疫吸附试 验(ELISA)、化学发 光或免疫荧光试验等。
抗原检测
主要检测HIV的核心抗 原P24。该方法可用于 HIV感染的早期诊断和 抗病毒治疗效果的评估 。
干预策略
02
提供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认知行为疗法等,帮助患者调整心
态,增强自信,积极面对疾病。
专业心理支持团队
03
建立专业心理支持团队,为患者提供持续、个性化的心理支持
服务。
家庭、社区和单位支持体系构建
家庭支持
鼓励家庭成员参与患者的照护和关怀,提供情感 支持和生活照顾。
社区支持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提供艾滋病相关知 识的宣传教育、健康咨询和转介服务。
腹泻、体重减轻等。
诊断标准及依据
诊断标准
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 查等进行综合分析,慎重作出诊断。HIV 抗体检测是HIV感染诊断的金标准。
VS
诊断依据
包括急性HIV感染、无症状HIV感染和艾 滋病三个阶段的诊断。急性HIV感染的诊 断主要依据近期内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 现,结合实验室HIV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 即可诊断。无症状HIV感染的诊断主要依 据流行病学史、HIV抗体阳性,但无HIV 感染的相关症状和体征。艾滋病的诊断主 要依据流行病学史、HIV抗体阳性,同时 伴有一项或多项艾滋病指征性疾病或肿瘤 ,或伴有CD4+T淋巴细胞数明显下降等 。

艾滋病课件ppt

艾滋病课件ppt

母婴传播的预防
母婴传播预防
通过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如 孕期检测、抗病毒治疗和人工 喂养等,可以有效预防母婴传
播艾滋病毒。
孕期检测
孕妇应在孕期接受艾滋病检测 ,了解自己的感染状况,以便 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抗病毒治疗
感染艾滋病毒的孕妇接受抗病 毒治疗,可以降低母婴传播的 风险。
人工喂养
感染艾滋病毒的母亲应选择人 工喂养方式,避免母乳喂养,
ART治疗需长期坚持,患者需定期接受医生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治疗效果 和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治疗的目标与效果
治疗的直接目标是降低病毒载量 和抑制病毒复制,使免疫系统得
到保护和恢复。
治疗的最终目标是延长患者生存 期和提高生活质量,减少疾病传
播和社会负担。
通过合理的ART治疗,患者的免 疫功能可以得到显著改善,减少 机会性感染和相关疾病的发生。
避免血液传播
避免共用注射器
避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针头等 锐器,以减少血液传播艾滋病毒
的风险。
避免直接接触血液
在医疗操作中,尽量减少直接接触 他人的血液,如手术、采血、注射 等,使用防护措施如手套、口罩等 。
避免纹身和穿孔
避免在未经严格消毒的场所进行纹 身、穿孔等有创美容行为,以减少 感染艾滋病毒的风险。
艾滋病课件
目 录
• 艾滋病概述 • 艾滋病的预防 • 艾滋病的治疗与管理 • 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支持与关怀 • 艾滋病的社会影响与应对策略
艾滋病概述
01
定义
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传染病,主要 攻击人体免疫系统,导致身体虚弱,容易感染其他疾病。
特点
传染性强、潜伏期长、难以治愈、影响生活质量。

艾滋病基础知识

艾滋病基础知识

艾滋病基础知识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简称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简称HIV)引起的一种综合性免疫系统疾病。

艾滋病的出现给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因此掌握艾滋病的基础知识,对预防和防治艾滋病具有重要意义。

一、艾滋病的传播途径HIV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1.性传播:包括性行为、共用注射针头以及母婴传播;2.血液传播:主要是输血、注射药物、使用非消毒的针头以及与艾滋病病人的血液接触;3.母婴传播:在怀孕、分娩或母乳喂养过程中,病母将HIV传给婴儿;4.其他途径:包括共用注射器、器械等污染物品以及医疗人员被血液暴露等。

二、艾滋病的症状和体征艾滋病的潜伏期较长,一般为3-10年。

在此期间,感染者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的症状。

一旦免疫系统受损,艾滋病的症状和体征将逐渐出现。

1.早期感染:感染者可能会出现发烧、咳嗽、乏力、体重下降、淋巴结肿大等非特异性症状;2.中后期感染:免疫系统进一步受损,患者易感染各种细菌、病毒和真菌,且症状更为严重,如反复发热、湿疹、呼吸困难、恶心、腹泻等;3.晚期感染:免疫系统崩溃,患者容易患严重的感染性疾病,如肺炎、结核病、念珠菌感染等。

三、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针对艾滋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1.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安全套可以大大降低性传播的风险;2.避免共用注射器:使用干净的针头和注射器,避免共用;3.安全输血:接受输血时确保血液来源安全可靠,输血前的血液筛查也非常重要;4.避免婴儿感染:孕妇在怀孕期间进行HIV检测,必要时接受药物治疗,同时避免母乳喂养;5.教育宣传:通过多种渠道,向公众普及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增强预防意识;6.提供医疗保障:艾滋病患者应尽早接受艾滋病抗病毒治疗(Antiretroviral Therapy,ART),积极抗击病毒,延缓病情发展。

艾滋病冷知识

艾滋病冷知识

艾滋病冷知识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严重的免疫系统疾病。

它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

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但仍有很多关于艾滋病的冷知识很少人知道。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趣而又有教育意义的艾滋病冷知识。

1.艾滋病最早被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全球正在经历一次艾滋病流行的高峰期。

2.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是一种通过破坏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

病毒会攻击人体内一种特殊的免疫细胞,被称为CD4+ T细胞。

这些细胞对抵抗感染和疾病起着关键作用。

3.艾滋病病毒有两种主要类型,分别是HIV-1和HIV-2。

HIV-1是全球最常见的类型,而HIV-2主要在西非地区传播。

4.艾滋病病毒可以通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和母乳传播。

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是性接触和共用注射器。

5.艾滋病病毒在体外环境中很不稳定,常规的消毒措施可以有效杀灭病毒。

因此,通过空气、食物、水或日常接触传播病毒的风险非常低。

6.艾滋病不会通过普通的接触、握手、拥抱、分享食物或使用公共设施传播。

因此,艾滋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不会对他人构成传染风险。

7.只有艾滋病病毒的持有者才能传播艾滋病,患者本身并不会感染其他人。

8.。

艾滋病的发病过程

艾滋病的发病过程

艾滋病的发病过程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疾病,其发病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感染初期、无症状期、中期和晚期。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四个阶段以及相关病理生理变化。

一、感染初期感染初期是指HIV进入人体后的最初几周,此时感染者可能会出现类似流感的症状,如发热、咽喉痛、乏力等。

这些症状表明病毒已经进入人体并开始繁殖。

在此阶段,HIV数量迅速增加,免疫系统也开始作出反应,产生抗体以抵御病毒。

二、无症状期无症状期是指从感染初期到出现明显症状之前的时间段,通常持续数年。

在这个阶段,感染者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的症状,但病毒仍在体内不断繁殖,并攻击着免疫系统中的CD4+T淋巴细胞。

免疫系统不断努力抵御病毒,从而保持相对稳定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

三、中期中期是指感染后几年的时间段,此时病毒活跃度明显增加,并导致免疫系统逐渐衰竭。

在此阶段,感染者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症状,如长期疲劳、反复发热、体重下降、腹泻等。

这些症状是由于病毒攻击免疫系统造成的。

此时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开始下降,机体的抵抗力明显减弱,容易感染其他疾病。

四、晚期晚期是指免疫系统受损严重、感染者出现严重疾病的阶段,也被称为艾滋病期。

在这个阶段,病毒迅速复制并摧毁大量CD4+T淋巴细胞,使患者的免疫力急剧下降。

此时,感染者容易患上各种严重的感染和恶性肿瘤,如肺炎、结核病、淋巴瘤等。

晚期的艾滋病患者也会出现免疫重建综合征,即在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免疫系统不适应性地恢复,导致原本隐藏的感染症状突然爆发。

总结艾滋病的发病过程可以概括为感染初期、无症状期、中期和晚期。

随着病毒的繁殖和攻击,免疫系统逐渐受损,导致感染者出现各种症状,并容易感染其他疾病。

尽管艾滋病目前仍无法治愈,但早期发现和积极的抗逆转录病毒治疗能够延缓病情进展,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加强对艾滋病的认知和预防措施至关重要,以减少病毒的传播和对个人健康的威胁。

艾滋病

艾滋病

中国艾滋病流行的潜在危险因素
• • • • 不安全性行为 人口流动频繁 IDU 大众知识缺乏
我国艾滋病流行时间分期
• 第一个时期:1985—1988年为散发期。 • 第二个时期:1989—1994年为局部流行期。 • 第三个时期:1995年至今为广泛流行期。
我国艾滋病流行人群分布
• 20—40岁为主要感染者人群,占80%。41 岁以上者占10%,20岁以下者占10%。
HIV does NOT transmit thru any daily routine activities
艾滋病的流行态势
• 曾几何时,艾滋病被认为是西方国家与非 洲的“专利”,但自1981年国际上报道该 病起,而38年后的今天,艾滋病已席卷全 球,冲破国界和洲界,打破民族、种族、 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宗教、意识形 态的限制,留下了诸多恐惧、痛苦、无助、 悲哀、死亡。在艾滋病高发的一些非洲国 家,更是重现了“千村霹雳人遗矢,万户 萧疏鬼唱歌” 的惨景。
带状疱疹
• PCP
• PCP
• 弓形虫
• 急性粟栗性肺TB
口腔念珠菌病
萎缩 肥大
毛状白斑
卡波西肉瘤
卡波西肉瘤
卡波西肉瘤
青霉菌皮肤损害
诊断标准
• 诊断原则:
– 流行病学史 – 临床表现 – 实验室检查 – 进行综合分析,慎重作出诊断。
• 流行病学史
– 包括不安全性生活史、 – 静脉注射毒品史、 – 输入未经抗HIV抗体检测的血液或血液制品、 – HIV抗体阳性者所生子女 – 职业暴露史
HIV病毒模式图
gp120
艾滋病病毒的分型:
A M亚型组 HIV-1 O亚型组
B
C
M

艾滋病(AIDS)

艾滋病(AIDS)

艾滋病(AIDS)艾滋病(AIDS)艾滋病(AIDS)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免疫系统失调疾病。

自1980年代初首次发现以来,艾滋病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本文将介绍艾滋病的概况、传播途径、预防措施以及心理支持等方面的内容。

一、概况艾滋病是一种严重而致命的病毒感染性疾病。

该病最初被发现于非洲,随后迅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

据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球已有超过3800万人感染HIV,而近3000万人已经死于艾滋病。

艾滋病导致免疫系统受损,使人体难以抵御感染和疾病。

二、传播途径艾滋病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1.性传播:性行为是艾滋病最主要的传播途径之一。

性接触时,体液(如精液、阴道分泌物)、精子和血液中的HIV病毒可以通过破损的黏膜进入健康人体内。

2.血液传播:艾滋病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如共用注射器、输血或血液制品的过程中。

此外,医疗器械不经消毒也可能成为艾滋病传播的途径。

3.经母亲传播给婴儿:未经治疗的艾滋病孕妇在妊娠、分娩或哺乳期间可以将艾滋病传播给婴儿。

三、预防措施艾滋病预防措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预防艾滋病的方法:1.正确使用安全套:在性行为中使用安全套可以有效降低感染HIV 的风险。

2.牢记无注射器原则:避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或不安全的药品注射设备。

3.接受艾滋病毒检测:艾滋病通常在感染初期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接受艾滋病毒检测可以及早发现感染并采取相应措施。

4.避免侵入性医疗程序:确保医疗设施遵循正确的消毒和无菌操作程序,以避免医疗因素导致的感染。

四、心理支持艾滋病的诊断不仅对患者本身构成心理压力,也对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影响。

因此,心理支持在艾滋病的管理和治疗过程中十分重要。

1.教育和信息:提供准确的教育和信息,帮助患者和其家人了解艾滋病,消除误解和歧视。

2.心理咨询和支持: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患者应对艾滋病的心理压力、焦虑和抑郁等问题。

3.支持团体和社会服务:参加艾滋病支持团体,与其他患者分享经验和交流情感,同时寻求社会服务的帮助和支持。

艾滋病(AIZD)

艾滋病(AIZD)

艾滋病(AIZD)艾滋病 (AIDS)艾滋病(全称为艾滋病毒感染后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一种通过艾滋病毒(HIV)感染而引起的免疫系统疾病。

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艾滋病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一大挑战。

虽然在过去几十年间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艾滋病仍然对全球人类健康构成威胁。

一、艾滋病的传播途径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性传播:艾滋病毒主要通过性传播传播,包括性行为中的直肠、阴道和口腔性交。

性交中的血液和精液是传播病毒的主要载体。

因此,无论是异性性行为还是同性性行为,都需要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如使用安全套。

2. 输血:使用未经艾滋病毒筛查的血液或血制品进行输血是感染病毒的另一个途径。

因此,确保输血安全和血液筛查对于防止艾滋病的传播至关重要。

3. 母婴传播:感染艾滋病毒的孕妇可以将病毒传给胎儿或新生儿,这称为母婴传播。

通过艾滋病防治手段和治疗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母婴传播的风险。

4. 注射毒品:共用注射器是感染艾滋病的主要途径之一。

注射毒品者应当使用干净的针头和注射器,并积极参与吸毒的康复计划。

二、预防艾滋病的措施为了预防艾滋病的传播和控制其流行,以下措施应被采取:1. 提高艾滋病知识:加强对公众和个人的艾滋病知识宣传,包括病毒传播的途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

通过教育和意识提高,可以减少病毒传播的风险。

2. 安全性行为:性行为中采取正确的安全措施非常重要。

使用避孕套和其他性健康保护用品可以降低感染艾滋病和其他性传播疾病的风险。

3. 接受艾滋病测试:定期进行艾滋病检测并获得结果,可以及早发现病毒感染,以便进行及时治疗。

此外,艾滋病测试还可以提供个人行为指导和风险评估。

4. 预防母婴传播:对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孕妇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如接受抗病毒治疗,可以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

5. 强化卫生教育:针对注射毒品人群,提供卫生教育和安全注射器,以降低注射毒品传播艾滋病的风险。

三、艾滋病的治疗与管理艾滋病目前尚无可治愈的药物,但科学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艾滋病病毒的流行状况及趋势

艾滋病病毒的流行状况及趋势

艾滋病病毒的流行状况及趋势艾滋病(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一种免疫系统疾病。

自1981年首次发现艾滋病以来,该疾病已成为全球一项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多样,包括性传播、血液传播、垂直传播等。

它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给全球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福祉带来巨大挑战。

因此,了解艾滋病病毒的流行状况及趋势非常重要。

目前,全球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数量持续增加。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球共有3800万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其中逾970万人感染了HIV并发展成为AIDS,估计每年新增感染者约240万人。

尽管公众对艾滋病的认识日益增加,感染率仍然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各国人类的生命质量和经济发展。

全球艾滋病病毒的流行状况呈现明显的区域差异。

据统计,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是全球艾滋病疫情最严重的地区,约有两成的全球新感染者和逝世人数来自该地区。

其中,南非、尼日利亚和乌干达是三个感染人数最多的国家。

此外,东南亚、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也是艾滋病疫情的高风险地区。

在这些地区,由于医疗设施不完善、教育水平低、性别不平等等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艾滋病的传播速度较快,阻力较大。

然而,从整体趋势来看,全球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速度已经放缓,感染率逐渐稳定下降。

这主要得益于全球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大力干预。

世界卫生组织和其他国际组织通过推广HIV检测、加强艾滋病防控宣传和教育、提供治疗药物等方式来有效控制该疾病的传播。

同时,科学家们在疫苗研发、药物治疗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对终结艾滋病的传播具有积极意义。

然而,艾滋病病毒的流行趋势仍然不容忽视。

首先,全球仍有大量人口没有接受HIV检测。

根据统计,截至2020年,仅有不到一半的全球感染者接受了病毒检测,这意味着还有许多人不知道自己感染了艾滋病病毒,无法得到及时的医疗干预。

艾滋病

艾滋病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又译:后天性免疫缺陷症候群),英语缩写AIDS (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的音译。

1981年在美国首次注射和被确认。

曾译为“爱滋病”、“爱死病”。

分为两型:HIV-1型和HIV-2型,是人体注射感染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又称艾滋病病毒)所导致的传染病。

艾滋病被称为“史后世纪的瘟疫”,也被称为“超级癌症”和“世纪杀手”。

中文名:艾滋病外文名:AIDS(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所属科室:皮肤科,性病科,传染科其它名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基本概述简介艾滋病,是种人畜共患疾病,由感染"HIV"病毒引起。

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

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T4淋巴组织作为攻击目标,大量破坏T4淋巴组织,产生高致命性的内衰竭。

这种病毒在地域内终生传染,破坏人的免疫平衡,使人体成为各种疾病的载体。

HIV本身并不会引发任何疾病,而是当免疫系统被HIV破坏后,人体由于抵抗能力过低,丧失复制免疫细胞的机会,并感染其它的疾病导致各种疾病复合感染而死亡。

艾滋病病毒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8年至9年,在发展成艾滋病病人以前,病人外表看上去正常,他们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很多年。

艾滋病病毒和艾滋病的区别艾滋病病毒代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一个人感染了HIV 以后,此病毒就开始攻击人体免疫系统。

人体免疫系统的一个功能是艾滋病病毒及人体细胞击退疾病。

经过几年,HIV 削弱了免疫系统,这个时候,人体就会感染上机会性感染病,如,肺炎,脑膜炎,肺结核等。

一旦有机会性感染发生,这个人就被认为是患了艾滋病。

艾滋病代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艾滋病本身不是一种病,而是一种无法抵抗其它疾病的状态或综合症状。

人不会死于艾滋病,而是会死于与艾滋病相关的疾病。

艾滋病的症状表现

艾滋病的症状表现

艾滋病的症状表现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该病毒可使机体免疫系统受损,进而导致多种症状的出现。

艾滋病的症状表现各异,可能在患者身体的不同部位产生不同的反应。

正确认识艾滋病的症状是及早诊断和治疗的基础,以下将对艾滋病的症状进行详细阐述。

1. 早期感染症状艾滋病初期感染往往表现为类似感冒、发热等常见症状,这些症状可能会被人们误以为是一般的疾病。

早期感染症状可包括:- 发热和盗汗- 口腔溃疡和咽喉疼痛- 头痛和肌肉疼痛- 疲劳和体重下降- 易感染其他疾病,如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等。

这些感染症状往往在短时间内出现和消失,患者可能不会意识到自己已感染HIV。

2. 免疫系统衰弱症状随着艾滋病的发展,HIV逐渐攻击和破坏机体的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功能明显下降。

免疫系统衰弱症状常见表现为:- 反复发作的呼吸道感染,如肺炎,支气管炎等- 多种传染性皮肤病,如疱疹、念珠菌感染等- 严重的咳嗽和气喘- 目光呆滞,视力下降和眼睛疼痛- 持续性腹泻和消化不良- 慢性乳糖不耐症、脂肪吸收不良等消化系统问题。

免疫系统衰弱会导致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其他疾病,并且对治疗也会变得不敏感。

3. 神经系统症状艾滋病也会影响神经系统,导致多种神经系统症状的出现。

神经系统症状包括:- 预定型手部和脚部震颤,即手脚发抖- 高度焦虑和抑郁- 失眠和多梦- 记忆力衰退和注意力不集中- 感觉异常,如麻木或针刺感- 步态异常和运动协调困难。

神经系统的受损可能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需要得到专门的治疗和护理。

4. 恶性肿瘤免疫系统受损后,艾滋病患者更容易患上一些恶性肿瘤。

常见的恶性肿瘤包括:- 卡波西肉瘤,一种常见的艾滋病相关恶性肿瘤,主要表现为皮肤上的淤血性结节或肿块- 霍奇金淋巴瘤,即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常表现为淋巴结肿大- 子宫颈癌,艾滋病患者的子宫颈癌发生率较高- 肺癌等。

这些恶性肿瘤对患者的生命危害较大,早期发现和治疗相当重要。

艾滋病的早期症状

艾滋病的早期症状

艾滋病的早期症状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引起的一种免疫系统疾病。

在艾滋病的发展过程中,早期症状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阶段。

本文将介绍艾滋病的早期症状,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并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艾滋病的早期症状因人而异,有些人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或者症状非常轻微,难以察觉。

然而,一些常见的早期症状仍然存在,这些症状可能会在感染后的几个星期内出现,持续数天到数周。

最常见的早期症状之一是类似流感的症状。

感染者可能会出现发热、体温升高、寒战、盗汗和体力消耗。

这些症状可能伴随着乏力、疲劳、食欲不振和体重下降。

感染者可能感觉到长时间的疲惫,即使是平时轻松的活动也会感到困倦。

另一个常见的早期症状是淋巴结肿大。

淋巴结是身体免疫系统的一部分,位于身体各个部位,如颈部、腋下、腹股沟等。

感染者可能会发现自己身体某些部位的淋巴结肿大、变得更加显著和敏感。

这种肿大可能不会引起疼痛,但会引起不适感。

皮肤病也是一种常见的早期症状。

感染者可能出现多种皮肤病,如皮疹、湿疹、瘙痒和溃疡。

这些皮肤问题可能会出现在身体的不同部位,有时可能会发生反复。

感染者可能还会出现口腔溃疡和舌苔增厚等口腔问题。

另外,早期艾滋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功能可能出现异常。

他们可能容易受到感染,例如反复出现呼吸道感染、皮肤感染和泌尿道感染等。

此外,由于免疫系统受损,感染者可能出现不明原因的发热,即使没有其他明显的症状。

尽管这些症状可能表明患者对艾滋病的感染,但并不能确诊艾滋病。

如果有人出现这些症状,应该及早进行艾滋病的测试和咨询医生。

诊断艾滋病的唯一确切方法是进行HIV抗体和病毒核酸检测,只有在确诊后,才能开始相应的治疗和管理。

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免疫系统疾病,但早期发现和治疗可以有助于控制疾病的进展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艾滋病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一种严重传染病。

病毒特异性地侵犯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cell),造成机体细胞免疫受损。

临床上初始表现为无症状病毒感染,继续发展为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综合征和艾滋病相关综合征,最后并发各种严重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成为AIDS,病死率极高。

[病原学]HIV是1982年法国和美国科学家共同发现的,曾分别命名为淋巴结相关病毒(LA V)和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Ⅲ型(HTLV-Ⅲ),后证明二者是同一病毒,于1986年被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统一命名为HIV。

HIV是单链RNA病毒,属逆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分两个型,即HIV-1型和HIV-2型,两者均能引起AIDS。

一般所指的AIDS即为HIV-1型所致。

一、HIV形态HIV-1是引起AIDS的主要毒株,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90-140nm,外层为类脂包膜,表面有似球状物突出于病毒包膜之外的外膜蛋白gp120,另一端与贯穿病毒包膜的运转蛋白gp41相连接,gp120在分子构型上有一个小凹陷是与CD4分子结合的部位。

gp41起协同HIV进入宿主细胞的作用。

核呈圆柱状,位于中央,含有两条完全相同的单链RNA,Mg依赖性逆转录酶、DNA多聚酶和结构蛋白等。

结构蛋白包括P24核心蛋白和P17基质蛋白。

二、HIV的基因结构病毒基因组长约9.7kb,有9个基因片段、3个基因编码结构蛋白:gag编码核心蛋白P24、P17、P9、P7;env编码包膜蛋白gp120及gp41;pol编码逆转录酶,内切核酸酶和蛋白酶。

3个调节基因,tat能增加所有基因表达,编码反式激活因子,在CD4+细胞受到抗原刺激时,能使CD4+细胞内病毒复制加速;rev增加gag 和env基因表达;nef为负调节子可以抑制所有HIV 基因的表达。

另3种基因与病毒的成熟和释放有关;vif表达病毒传染因子,vpu表达病毒蛋白u,vpr表达病毒蛋白r 。

HIV-2是80年代中期从西非AIDS患者中分离出的另一种病毒株。

主要见于西非。

其他地区陆续有个例报道。

HIV有不同株别差异存在,HIV-2超微结构及细胞嗜性与HIV-1相似,分子生物学特性与猴免疫缺陷病毒(SIV)相近,但与HIV-1相比, 基因和结构蛋白差异较大,特别是外膜蛋白。

整个核苷酸序列仅40%-50%与HIV-1相似,HIV-2基因组不存在vpu基因,而存在一个vpx基因(病毒蛋白x),功能尚未完全清楚,HIV-2的抗原特性与HIV-1不同,两者的核心蛋白交叉反应强。

而外膜蛋白交叉反应弱。

HIV-2也选择性地侵犯CD4+T淋巴细胞,但毒力弱,从感染到发展成AIDS所需的时间要长的多。

HIV既有嗜淋巴细胞性又有嗜神经性,主要感染CD4+T淋巴细胞,也能感染单核-巨噬细胞,B细胞和小神经胶质细胞、骨髓干细胞等。

三、HIV的抵抗力HIV对外界抵抗力较弱,对热敏感,56℃30分钟能灭活。

25%以上酒精即能杀灭病毒,70%的效果最好;0.2%次氯酸钠、5%-8%甲醛及有机氯溶液等均能灭活病毒。

但对0.1%福尔马林,紫外线和r射线不敏感。

HIV侵入人体数周至6个月后产生HIV抗体,此抗体不是中和抗体,表示已被HIV感染,因为血清中同时存在抗-HIV和病毒或抗-HIV阳性的血清均有传染性。

[流行病学]自1981年报告首例AIDS以来,目前已有180个以上国家发生本病。

我国目前处于HIV感染增长期,到2003年底已发现HIV感染者约4万余人,AIDS患者近3 300人,估计2003年底全国HIV感染者已超过100万。

一、传染源病人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是本病的传染源。

患者的传染性最强,无症状病毒携带者在流行病学上意义更大。

病毒主要存在于血液、精液、子宫和阴道分泌物中。

乳汁、唾液、泪水等均能检出病毒。

二、传播途径(一)性接触传播是本病主要传播途径,欧美等发达国家以同性恋和两性恋为主,约占70%;非洲以异性恋传染为主。

男女发病比例在欧美地区以男性多见,非洲地区男女发病率相似。

我国性接触传播虽不是主要的传播途径,但异性性乱交和同性恋者中HIV感染率呈上升趋势,很有可能成为今后的主要传播途径。

(二)注射途径传播是亚洲一些国家的主要传播方式,主要指静脉毒瘾者之间共用针头;医院消毒隔离措施不严,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输注含HIV或HIV污染的血或血制品等。

在我国HIV感染者中,静脉毒瘾为主要传播途径。

(三)不规范的单采血浆在某些地区,单采血浆是HIV传播的主要途径。

(四)母婴传播感染本病的孕妇可以通过胎盘,产程中及产后血性分泌物或喂奶等传播给婴儿。

(五)其他途径病毒携带者的器官移植,人工受精,还有经破损的皮肤、刮脸刀片、口腔科操作等均可引起传播,但感染率较低。

医护人员意外地被HIV污染的针头或其他物品刺伤亦可感染由于HIV在离体的情况下,抵抗力很弱,很快就会失去活性和感染力,日常生活和工作接触是不会传播的,握手、拥抱、共用办公用具、共用马桶圈、卧具、浴池等也不会传播AIDS。

接吻、共同进餐、咳嗽或打喷嚏也不可能传播。

蚊虫叮咬不会传播AIDS,蚊子不是HIV的适宜宿主,HIV在蚊子体内既不增殖,也不发育,且数小时或两三天内即消失。

蚊子的食管和唾液管不是同一条管腔,吸入的血液和吐出的唾液都是单向的,不会出现类似皮下注射的结果。

三、人群易感性各个年龄均可感染,但同性恋和性乱交者,静脉毒瘾者,血友病患者,接受可疑血、血制品或器官移植者,13岁以下儿童其双亲或双亲之一是HIV感染者,受感染的危险比较大,属高危人群,发病年龄主要为40岁以下的青壮年。

[发病机制和病理]一、发病机制HIV对CD4+T淋巴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等)有特殊的亲嗜性。

不同的HIV亚株对不同类型细胞的趋向性不同,分别被称为嗜T细胞毒株、嗜巨噬细胞毒株和双嗜性毒株。

发病与HIV含量、毒力、变异及CD4+T淋巴细胞数量、功能和机体免疫状况有关。

(一)HIV入侵及复制过程HIV侵入人体后,在辅助受体(趋化因子受体)CCR5、CXCR4等的协同作用下,病毒表面gp120与CD4+T淋巴细胞的CD4分子特异受体结合,借助于gp41脱去衣壳后,病毒核心蛋白及RNA进入细胞浆,两条病毒RNA链在逆转录酶的作用下,逆转录成单链DNA,然后以此DNA为模板在DNA多聚酶作用下复制DNA,部分存留在胞浆内,部分与宿主细胞的DNA整合,成为潜伏状态的前病毒DNA,经2-10年的潜伏感染后,前病毒DNA可被某种因素所激活,复制,转录成病毒RNA和mRNA,翻译病毒蛋白,装配成新病毒,以芽生方式释出,再感染其他细胞。

(二)CD4+T淋巴细胞受损伤的方式和表现1.直接损伤HIV在细胞内大量复制,导致细胞溶解或破裂。

2.间接损伤又称融合性损伤,受感染的CD4+T淋巴细胞HIV-env基因高度编码gp120和gp41,使受染的细胞表面有gp120表达,可与邻近未受感染的CD4+T淋巴细胞结合,形成融合细胞使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细胞发生溶解破坏。

3.骨髓干细胞受损HIV可以感染破坏干细胞,使CD4+T淋巴细胞产生减少。

4.免疫损伤血液中游离的gp120可以与CD4+T淋巴细胞结合,使之成为靶细胞而被免疫细胞损伤。

CD4+T淋巴细胞的损伤除了数量上的减少,还表现功能异常,主要表现在识别功能障碍,淋巴因子产生减少,白细胞介素受体表达减少,对同种异型抗原的反应性减低,对B细胞的辅助功能减低等。

(三)HIV对其他细胞的影响单核-巨噬细胞受损和功能异常,单核-巨噬细胞表面有CD4分子和辅助受体CCR5,CXCR4分子等,因此HIV可以感染单核-巨噬细胞,成为病毒的储存场所,并在病毒的扩散中起重要作用,携带病毒通过血-脑屏障,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HIV可以感染并破坏骨髓干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巨噬细胞具有抗HIV感染所致的细胞病变作用,但随着病毒不断复制,巨噬细胞功能出现异常,处理抗原的能力减弱,使机体对抗HIV 感染和其他病原体感染的能力降低。

(四)B淋巴细胞受损和功能异常B淋巴细胞有低水平CD4分子的表达,但还不能确定是否有CCR5,CXCR4等辅助受体的存在,因此HIV是否能直接攻击B细胞尚有争论,但HIV感染者B细胞功能异常是肯定的。

随着CD4+T淋巴细胞的功能异常,B细胞的数量及功能也发生改变。

在HIV感染早期,由于病毒和病毒蛋白的刺激,多克隆B细胞激活,外周血B淋巴细胞增多,循环免疫复合物出现,IgG 、IgA水平增高。

随着病情的进展,B淋巴细胞功能异常,对新抗原刺激的反应性降低,并可出现自身免疫现象。

(五)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损伤的异常表现NK细胞具有免疫监督功能、有抗感染和肿瘤的作用,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NK细胞计数虽然正常,但功能缺陷,失去监督对抗感染和肿瘤细胞的功能。

(六)机体免疫系统崩溃感染初期,机体对HIV产生了极好的免疫反应,HIV被抑制或被清除,CD4+T淋巴细胞内病毒复制呈相对静止状态。

因此没有造成机体的免疫功能损伤和耗竭,并在血清抗-HIV转阳后仍保持长期的无症状期。

但在感染过程中,HIV基因不断产生变异,抗原和毒力也不断变异,抗原变异能使HIV逃避机体的体液和细胞免疫的攻击,毒力变异可影响疾病的进程和严重性,致使不断产生复制快,毒力强的新变异株,使CD4+T淋巴细胞数量逐渐减少,免疫功能受到损害,最后CD4+T淋巴细胞迅速减少及耗竭,导致整个免疫系统崩溃。

这种高毒力变异株可使感染者在0.5~2年的时间内从无症状期发展至AIDS。

二、病理AIDS的病理变化呈多样性,非特异性。

可有机会性感染引起的病变,淋巴结病变,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和肿瘤性病变。

由于存在严重免疫损伤,表现多种机会性病原体反复重叠感染,组织中病原体繁殖多,炎症反应少。

淋巴结和胸腺等免疫器官出现滤泡增殖,融合,淋巴结内淋巴细胞完全消失,胸腺可有萎缩,退行性或炎性病变。

可有淋巴瘤,卡波齐肉瘤(KS)和其他恶性肿瘤的发生。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包括神经胶质细胞的灶性坏死,血管周围炎性浸润和脱髓鞘改变等。

[临床表现]本病潜伏期较长,HIV-1侵入机体后2~10年左右可以发展为AIDS,HIV-2所需的时间更长。

一、IDS的分期HIV感染人体后分为四期。

Ⅰ期(HIV急性感染期)感染HIV后,部分病人出现一过性类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样症状。

起病急骤,发热,出汗,咽痛,头痛,恶心,厌食,全身不适。

关节肌肉痛等症状。

可伴有红斑样皮疹,腹泻。

全身淋巴结肿大,血小板减少,淋巴细胞亚群检查CD4+/CD8+细胞比例倒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