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万州区塘坊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学案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九年级语文下册24诗经两首学案新人教

九年级语文下册24诗经两首学案新人教

24.《诗经》两首教师寄语:闭上眼睛,用心静静地聆听,你能够听取得——那来自远古的心灵的呼唤。

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大体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拍特点。

3、正确熟悉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第一课时《关雎》学习进程:一、文本链接《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朝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共 305 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份。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共思想内容和艺术成绩,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进展有着深广的阻碍。

诗歌的形式,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二、整体阅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1.读准以下字词的读音:雎.鸠( ) 窈窕..( ) ()逑.( ) 荇.菜( )寤寐..( ) 蒹.葭.( ) ()唏.( ) 坻.( )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诗歌的大体意思。

3、朗诵指导。

四言诗每句一样读成“二二”拍。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再如: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提示: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其兴淑女配偶不乱,是君子的好匹配。

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并以音调领起全篇,形成全诗的基调。

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

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

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

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

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欢乐之情。

4、归纳本首诗的要紧内容。

三、合作探讨1、浪漫的爱情往往离不开浪漫的场景,请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

并用自己的语言发挥想象力刻画出来。

2、《关雎》中有一句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已成为赞美女性的现代成语,请找出。

诗人又是如何表现自己的倾心之情的?请找出相关语句3、倾心之深,日夜想念,以致夜不成眠,可见相思之苦。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4《诗经两首》教学案 新人教版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4《诗经两首》教学案 新人教版

2021年九年级语文下册 24《诗经两首》教学案新人教版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它朴素优美、韵律和谐的语言特点。

3、掌握部分文言实词。

【学习重点】赏析诗歌,体会诗歌的含蓄美、朦胧美、意境美、音乐美。

【学习难点】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中人物情感。

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

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所以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

补充注释:《诗经》约成书于春秋中期(公元前6世纪),最初称《诗》,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为五经之一。

《诗经》是中国韵文的源头,是中国诗史的光辉起点。

《诗经》的作品分为风、雅、颂三类,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诗大序》中称“诗六义”)《诗经》的“六义”1、三大基本内容:“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2、三大表现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第一课时关雎一、背景介绍《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的第一篇。

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

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其声、情、文、义俱佳。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听读正音(结合注释)补充:好hǎo 辗zhǎn 淑女:温和美好的女子2、自读试译提示:可以疏其大意,不必字字落实。

3、学生试读,注意节奏、韵律。

4、全班齐读《关雎》的主要内容:它是描写男子追求女子的一首古老的情歌,感情质朴纯真,语言朴素优美,韵律和谐,意境优美。

5、各章的大意:第一章:写诗人看到洲上一对雎鸠,而想到那美丽善良的姑娘是自己理想的佳偶。

第二章:姑娘劳动的优美身姿,让诗人日夜追求。

第三章:诗人追求失败后忧思想念的情况。

重庆市万州区塘坊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诗经 新人教版

重庆市万州区塘坊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诗经 新人教版

《〈诗经〉二首》诗经第二课时【课前预习】为下列划线字注音:(1)溯洄(sù huí)从之(2)道阻且跻( jī)(3)宛在水中坻( chí)(4)宛在水中沚( zhǐ)一、【导语设计】欣赏歌曲《在水一方》二、【检查预习】三、【自主学习】1、诵读全诗,说说作品的音韵美是如何表现的?(从节奏和韵律等方面)朗读指导:每章前两句,语速应缓慢,读出苍凉味。

”溯洄“、”溯游“两句,动作焦急急迫,语速应较急促。

”道阻且长“等句,语速应慢,体现险阻重重。

”宛在“三句,应读出失望、怅惘之情。

(1)大都是四言的语句形式,朗读时采用“二二”拍,听起来很整齐;(2)作品押韵:(3)运用叠词,如:苍苍、萋萋、采采;(4)运用重章叠韵,一意化为三叠,反复咏唱、一唱三叹。

2、再读诗歌,理解内容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3、诵读全诗,描绘你脑海中的一组画面。

要求:什么场景?什么人物?什么活动?而且用一段话来描绘给大家欣赏。

例如场景的描绘: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

一条河流,蜿蜒而去。

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

4、诗歌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全诗通过芦苇、白露秋霜、秋水、伊人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清、朦胧的意境。

“水”意象,也就有“阻隔”、“无尽”的含义5、主题是什么?爱情说;招贤说;理想说四、【合作探究】五、【展示点评】小结:重章叠句: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感、节奏感,有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美感,逐渐把情感推向高潮,表现出人物内心浓烈的思想感情。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诗经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诗经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23诗经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一. 教材分析《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其中的两首诗歌,一首是《关雎》,一首是《蒹葭》,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这两首诗在语言、意境、情感表达等方面都有独特的魅力,的学习这两首诗,有助于学生了解诗经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对于诗歌的鉴赏也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诗经》这部作品,可能还比较陌生,对其中的语言、意境、情感表达等特点可能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准确地背诵两首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语。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解析、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会诗歌所表达的美好情感,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歌的基本内容的理解和背诵。

2.难点:诗歌中的关键字词的理解,以及对诗歌意境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基本内容,解析诗歌的意境。

2.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鉴赏能力。

3.情境教学:通过音乐、图片等辅助手段,营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歌的内容、关键字词的解释、意境解析等。

2.音频:准备与诗歌相关的音乐,用于营造情境。

3.图片:准备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音频和图片,营造一个古典文化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两首诗歌的内容,让学生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诗歌,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教师随机提问,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诗歌,进一步领会诗歌的情感。

教师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点评和指导。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6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教案新人教版
八、【板书设计】
尊敬的读者:
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文中部分文字受到网友的关怀和支持,在此表示感谢!在往后的日子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成长。
This article is collected and compiled by my colleagues and I in our busy schedule. We proofread the content carefully before the release of this article, but it isinevitable that there will be some unsatisfactory points. If there are omissions, please correct them. I
第二十三课《诗经》两首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能力目标
1.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2.深入理解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涘(sì):水边。
沚(zhǐ):水中的小块陆地。
湄(méi):岸边,水与草相接的地方。
跻(jī):高。
2。学生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教师提示:诗歌重在吟诵、品味。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四>合作探究
1.阅读诗歌,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诗经两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4《诗经两首》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十四课诗经两首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诗经》的基本知识。

2. 理解这两首诗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导入一:情境型【设计意图:用提示的形式导入新课,让学生提高阅读兴趣。

】课件播放歌曲《在水一方》。

优美的旋律,深情的唱词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仑美奂世界。

同学们,知道吗,这首歌的歌词源自《诗经》。

今天我们就走近这部最早的诗歌总集。

导入二:背景型【设计意图:背景引入,学生头脑中再现当时的情景。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共 305 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共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

诗歌的形式,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两首诗歌。

导入三:激趣型【设计意图:用古诗词引入,激发学生认知课文内容的兴趣。

】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学生朗诵这首诗词,这首诗表达了什么内容呢?对,表达了对心上人的思念,今天我们来学习中国最古老的诗歌——《诗经》,看看《诗经》中又是如何描写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思念的。

课堂实录《关雎》一、教师激趣。

教师讲述:面对美好的人或物,人们都会产生爱慕之心,这就是“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所谓的“梦中情人”就是我们对心中爱慕之人称谓。

而之所以是“梦中情人”,就是因为在日程生活中我们求之不得的爱慕着的人。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古代先民们通过优美的诗章,记录了他们最求爱情而不得的过程,情感细腻,真切感人,如《关雎》这首诗便惟妙惟肖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一场对“梦中情人”的浪漫的追求。

大家想不想具体了解追求的过程如何?追求的结果又怎样呢?那么,请大家大声朗读《关雎》,欣赏一场古人的爱情戏吧。

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24诗经两首学案学案新人教版

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24诗经两首学案学案新人教版

第24课《诗经》两首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教材助读《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

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雅:分大雅、小比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诗经》的三大表现手法:赋、比、兴。

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陈述)。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起兴)《关雎》与《蒹葭》的写法上的不同:《关雎》一诗重在叙事,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小伙子从爱上窈窕淑女后追求她,追求不到又在幻想中得到她这样一条线索。

《蒹葭》却没有明确的故事,第一章就写到主人公隔水远望,伊人正姗姗而来,仿佛就在不远处的水中陆地上,若即若离。

后面两章是前面的反复咏叹,突出追寻的艰险与漫长,渲染主人公感情的绵长持久。

与《关雎》相比,情感韵味更浓郁。

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加突出。

“蒹葭”“水”和“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译读《诗经》两首关雎关雎鸟关关和唱,夜长长相思不断,在河心小小洲上。

尽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条条,哥儿想和她成双。

长和短水边荇莱,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莱长短不齐,好姑娘苗苗条条,采荇菜左右东西。

弹琴瑟迎她过来。

好姑娘苗苗条条,追求她直到梦里。

水荇莱长长短短,采荇人左拣右拣。

追求她成了空想,好姑娘苗苗条条,睁眼想闭眼也想。

九年级语文下册24诗经两首教案新人教版1

九年级语文下册24诗经两首教案新人教版1

24 《诗经》两首第一课时关雎【学习目标】1.了解《诗经》的相关知识。

2.明白得这首诗的要紧内容。

(重点)3.了解诗中运用的赋、比、兴和反复等写作手法。

(重难点)【教学进程】一、新课导入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在我国几千年的古典文学长廊中,《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开山祖师,是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前人以为通过《诗经》教化,能够令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听说东汉大学问者郑玄家的婢女也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咱们来学习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预习展现1.了解《诗经》。

①《诗经》是我国最先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份。

“风”:又称“国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份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②《诗经》三种表现手法:赋:确实是铺陈直叙。

比:确实是比喻。

兴:确实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兴”字的本义是“起”。

简单地说是指先言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③《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纳重章叠句的形式增强抒情成效。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环往复的艺术成效。

在语言上多采纳双声叠韵、叠字叠词来状物、拟声、摹貌。

2.生字识记。

雎(jū)鸠(jiū)荇(xìng)芼(mào)好逑(hǎo qiú) 参差(cēn cī)窈窕(yǎo tiǎo) 寤寐(wù mèi)3.重点语句翻译。

(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翻译:姑娘漂亮又仁慈,是我的好配偶。

(2)梦寐以求,寤寐思服。

翻译:好姑娘追求不到,从早到晚想念她。

(3)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翻译:姑娘漂亮又可爱,弹奏琴瑟来靠近她。

三、合作探讨(一)明白得要紧内容1.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窗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

九年级语文下册24诗经两首学案2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24诗经两首学案2新人教版

《蒹葭》一、听歌曲《在水一方》,导入新课。

二、朗读全诗,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全诗,要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2、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兼葭()伊人()溯洄()晞()湄()跻()坻()涘()3、结合注释,译读全诗。

诗歌重在吟诵、品味。

在译诗时,要运用联想、想象,在头脑中浮现此情此景。

4、讨论以下问题(1)、本诗表达的主题是什么?(2)、诗歌中描写了哪些艺术形象,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3)这首诗各章的基本内容是相同的,仅仅是换了几个词语,你认为这样写是否重复?为什么?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三、美读全诗,重在鉴赏作品文字简单,内容单纯,但给予人们的美感却非常丰富,能否用几个词来概括作品的美?四、比读《关雎》和《兼葭》,问题探究:1、比较《关雎》和《兼葭》在风格和艺术手法上的不同点五、课堂小结:《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头清水,开阔、丰盈、简单、洁净。

这源泉处的草木,也跟淳朴的先民及其歌声一样简朴优美。

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平原秀野风和日丽中。

痴情的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

让我们干干净净与素心相通•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六、当堂检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雎鸠()( ) 窈窕()( ) 好逑() ( )寤寐()( )溯洄()( ) 坻()2、填空题。

(1 )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_ —篇, 包括_ _ 、_ _、_ 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

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 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A.“左右芼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 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九年级语文下册24诗经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24诗经两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4《〈诗经〉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大体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拍特点。

3.深切明白得这两首诗,提高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4.正确熟悉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具有初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1.制造性地运用朗诵手腕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学习两首诗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到效。

【教学难点】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进程】一、导入我国是有着五千连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那个地址有数不尽的文人墨客,读不完的诗词曲赋。

今天,咱们将在璀璨如星的诗的长河中,撷去一颗最遥远但又最敞亮的星斗——《诗经》,来一同欣赏她那雍荣典雅、古老质朴的独特魅力。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

”前人以为通过《诗经》教化,能够令人“温柔敦厚”。

《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乃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

今天咱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诗经》简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

《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朝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共305篇。

分为“风”“雅”“颂”三部份。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共思想内容和艺术成绩,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进展有着深广的阻碍。

诗歌的形式,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教学《关雎》一、朗诵全诗,整体感知。

一、听配乐朗诵,正音释义。

睢鸠(jūjiū)一种水鸟。

窈窕(yǎo tiǎo):文静美好的样子。

逑(qiú):配偶。

荇莱(xīng):一种可食的水草。

芼(mào):挑选。

寤寐(wùmèi):那个地址指日日夜夜。

重庆市万州区塘坊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导学课件1 新人教版

重庆市万州区塘坊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导学课件1 新人教版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诗集
传》,比即比喻、打比方,也就是比喻之意, 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诗经》中用比喻的 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 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 《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 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 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 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 的佳例。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山
西、陕西、河南、河北、山东一些地方(齐、 韩、赵、魏、秦),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 乐歌,多半是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 五国风”,有160篇, 是《诗经》中的核心 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十五国风:周南、召南、邶[bèi]、鄘[yōng]、 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kuài]、 曹、豳[bīn])
特色
1.以抒情诗为主 2.除了极少数几篇,完全是反映现实的人间
世界和日常生活、日常经验 3.具有显著的政治色彩和道德色彩 4.抒情诗,在表现个人感情时,总体上比较 克制,因而显得平和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 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 宕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 状物、拟声、穷貌。“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 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 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 具备了。
孟子:孟子论诗,谓“说诗者不以问害辞,不以辞 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颂其诗,读其书, 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中两次提到《诗经》。一 次是与上大夫壶遂讨论孔子续《春秋》之精神时: 《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礼》纲 纪人伦,故长于行;《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 《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故长于 风;《乐》乐所以立,故长于和;。第二次就是很 有影响的论“发愤著书”'《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 愤之所为作也。'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诗经两首》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2、想彖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在加工,培养一定的能力。

3、通过诗歌的学习,培养对祖国文学的感情。

【重点】想彖通过对诗歌意境的在加工,培养一定的能力。

【难点】了解赋、比、兴的手法。

【新踝】一、导入从唐诗宋词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辉煌地位说起,导入对占体诗、近体诗及词的介绍,介入教学。

二、整体把握1、关雎:诗中这位男子在河边听到鸟鸣,顺着鸟声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双成对的鸠鸟,因而引起一种美好的联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因此,诗的第一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在他听着鸠鸟和鸣的时候,有一个姑娘在河边采荐菜,她左右采摘存菜的美好姿态给了他一个难忘的印象,爱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时梦时都思念着她。

求之不得以下四句,总扌舌地写出这种强烈激动的感情。

但因为追求这个姑娘没有达到目的, 所以寤寐思服辗转反侧。

第二章的八句,写这个男子口夜不安的苦闷和焦灼的心心情。

最后一章,进一步表达了这个男子对采荐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

琴瑟友之钟鼓乐之,是写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也就是他想像结婚时的热闹情景。

2、兼葭:《兼葭》是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

诗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写景,后六句抒情。

全诗熔写景、抒情于一炉。

金秋之季,拂晓之时,露浓霜重,芦苇沾懑了晶莹洁白霜花。

兼葭苍苍,白露为霜,展现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清落寛的情调。

这时主人公来到河边,翘首伫立,凝视着河的对岸一那是伊人,而伊人也只在水中央水中址,恍惚迷离,可望不可及。

主人公没有因此罢休,决心冲破天堑,追求伊人。

一忽儿逆水而上,一忽儿顺水而卞,但都无法到达蓬莱仙境。

咫尺天涯,令人无限惆怅!三、问题研究1、《关雎》与《兼葭》的艺术特点有什么不同?提示:要从艺术表达着眼,却又不能不兼顾内容,因为手法的运用本就是表情达意的;其次, 要抓住兴这一表达手法展开比较,对《诗经》中诗的分析,往往不能忽视这一点。

人教新课标九年级的下册版《诗经》二首教学学习教案

人教新课标九年级的下册版《诗经》二首教学学习教案
音频、视频资料
利用音频、视频资料,展示诗歌的朗 诵、演唱或相关文化背景,增强学生 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自主学习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诗经》二首,通过查阅资料、思考问题等方式,初步理解 诗歌的内容和特点。
合作学习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诗歌的主题、艺术手法等方面的问题, 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经》二首的文本解读
《关雎》是一首爱情诗,描述了一个 男子对女子的爱慕之情。
《关雎》通过运用比兴手法,以雎鸠 鸟的和呜求偶来比喻男女之间 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蒹葭》是一首爱情诗,描述了一个 男子对女子的追求过程。
《蒹葭》通过运用象征手法,以蒹葭 苍苍、白露为霜等自然景象来比喻男 女之间的爱情。
人教新课标九年级的 下册版《诗经》二首 教学学习教案
2023-12-13
目录
• 教学目标与要求 • 教学内容与重点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过程与步骤 • 作业布置与要求 • 教学反思与总结
01
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目标
01
02
03
04
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和文 化背景
掌握《诗经》二首的诗歌内容 和艺术特点
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提高学习效率 01
02
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提高学习效 率
鼓励学生多读多背古代诗歌,提 高对诗歌的感悟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网络资 源等途径拓展知识面,加深对古 代诗歌的理解。
03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诗歌朗诵、创 作等活动,提高学习效率和兴趣

04
THANKS
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让学生思考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 和学习成果,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重庆市万州区塘坊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

重庆市万州区塘坊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下册《〈诗经〉二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

《〈诗经〉二首》导学案执教: .课题:《<诗经>二首》课型:新授课审批时间:教师寄语:力量从团结来,智慧从劳动来,行动从思想来。

【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知识链接】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

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所以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道路。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包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鲁、商颂)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汉武帝将《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 “风”:“风土之音曰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

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

和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雅”:“朝庭之音曰雅”“,是朝庭里的乐歌,分“大雅”和“小雅”.”雅“是正的意思。

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

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

“颂”是用于宗庙祭的乐歌。

诗的三种表现手法:赋: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即陈述铺叙.比: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兴”字的本义是“起”。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言也.”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二首》学案
课题:《<诗经>二首》课型:新授课审批时间:
教师寄语:力量从团结来,智慧从劳动来,行动从思想来。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知识链接】
作品简介: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305篇诗歌。

在先秦古籍中,被称为《诗》、或《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所以后来被尊为儒家的“五经”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道路。

《诗经》共分风、雅、颂三个部分。

(包括十五国风,大雅、小雅,周、鲁、商颂)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汉武帝将《诗》《书》《礼》《易》《春秋》称为五经. “风”:“风土之音曰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

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

和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

“雅”:“朝庭之音曰雅”“,是朝庭里的乐歌,分“大雅”和“小雅”.”雅“是正的意思。

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

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

“颂”是用于宗庙祭的乐歌。

诗的三种表现手法:
赋: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即陈述铺叙.
比: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
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兴”字的本义是“起”。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言也.”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

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

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绵词来状物、拟声、穷貌。

“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反复诵读诗歌,体味它朴素优美、韵律和谐的语言特点。

3、掌握部分文言实词。

【课前预习】
1、给加点的字注音。

雎鸠
..()
..()荇.()菜窈窕
寤寐
..()芼.()
..()好逑
2、词语解释: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
君子好逑.:
左右流.之:
寤寐求
...之:
寤寐思服.:
琴瑟友
...之:
左右芼.之:
钟鼓乐
...之:
3、《关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自主学习】
1、朗读诗歌(一读,读准字音;二读,注意停顿;三读,欣赏体会,了解各章大意。


朗读指导:第一章雎鸠和鸣于河之洲上,起兴淑女是君子的好匹配。

这一章的佳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

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统摄全诗。

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
字是全篇的中心,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

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

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

曰“友”,曰“乐”,用字自有轻重,深浅不同,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各章的大意:
◆第一章:写诗人看到洲上一对雎鸠,而想到那美丽善良的姑娘是自己理想
的佳偶。

◆第二章:姑娘劳动的优美身姿,让诗人日夜追求。

◆第三章:诗人追求失败后忧思想念的情况。

◆第四章:姑娘劳动的身影,让诗人幻想能与心爱的姑娘欢聚。

第五章:姑娘劳动的身影,让诗人幻想能与美丽善良的姑娘成亲。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翻译诗歌(了解“兴”手法的运用。


3、诗人思想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4、分析主人公形象。

5、分析写作特色。

(一)托物起兴:
“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极大的作用。

开头以雎鸠和鸣的情景起兴,是为了渲染一种情意绵绵、痴心相恋的情调。

鸟儿的呼唤——“关关”,从听觉上触动了诗人的情怀;随声望去——“在河之洲”,又从视觉上引起诗人的遐思——那“窈窕淑女”真是自己理想的伴侣呀!
后文又多次以所爱的人劳动时的优美身姿起兴。

(二)韵律和谐:
1、运用重言(关关)
2、运用双声(参差cēn cī)
3、运用叠韵(窈窕yǎo tiǎo )
4、运用重章复唱的手法。

二、【合作探究】
三、【展示点评】
四、【拓展提升】
根据提示背诵
五、【布置作业】
(一)解释下列词语。

1、窈窕:
2、淑女:
3、参差:
4、涟猗:
5、梦寐以求:
6、求之不得:
7、辗转反侧:
(二)“之”字的用法
在河之洲:
左右流之:
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
第二课时
【课前预习】
为下列划线字注音:
(1)溯洄()从之
(2)道阻且跻()
(3)宛在水中坻()
(4)宛在水中沚()
一、【自主学习】
1、诵读全诗,说说作品的音韵美是如何表现的?(从节奏和韵律等方面)朗读指导:每章前两句,语速应缓慢,读出苍凉味。

”溯洄“、”溯游“两句,动作焦急急迫,语速应较急促。

”道阻且长“等句,语速应慢,体现险阻重重。

”宛在“三句,应读出失望、怅惘之情。

2、再读诗歌,理解内容
河畔芦苇碧色苍苍,深秋白露凝结成霜。

我那日思夜想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而又漫长。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的中央。

河畔芦苇一片茂盛,清晨露水尚未晒干。

我那魂牵梦绕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边。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坎坷艰险难攀。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沙洲中间。

河畔芦苇更为繁茂,清晨白露依然逗留。

我那苦苦追求的人,就在河水对岸一头。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险阻迂回难走。

顺流而下寻寻觅觅,仿佛就在水中沙洲。

3、诵读全诗,描绘你脑海中的一组画面。

要求:什么场景?什么人物?什么活动?而且用一段话来描绘给大家欣赏。

例如场景的描绘: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

一条河流,蜿蜒而去。

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

4、诗歌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5、主题是什么?
二、【合作探究】
三、【展示点评】
四、【拓展提升】
1、根据提示背诵
2、读一读戴望舒的《雨巷》
五、【布置作业】
情景再现:请把其中的一两句诗扩展成一段话,以描绘其意境,或把其中的一章改编成现代诗。

【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