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真题试题及答案解析
2024年广西高考历史试卷真题(含答案解析)
A 职权范围日渐缩小B.职权重心发生转变
C.监察权力不断分化D.监察范围逐步扩大
C.夷夏两族彼此争胜并且联盟执政
D.夷夏两族的融合主要以战争方式实现
2.学者劳思光将自我境界划分为四种,分别是形躯我,强调生理欲求;认知我,以知觉推理为要;情意我,重视生命感受;德性我,以价值自觉为主。以下先秦诸子格言中,体现最后一种境界的是( )
A.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B.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C.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D.可在乐生,可在逸身
9.1934年2月,中央苏区的消费合作社达到1140个,成为中央苏区各区各乡普遍的经济组织,自成立以来,“不间断供给与优惠价格满足了民众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部分合作社还提供“免费看病等福利”。这有利于( )
A.增强党在苏区的社会动员能力B.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C.推动根据地土地改革顺利实施D.巩固无产阶级专政
C.贸易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D.封建领主的经济地位下降
14.维也纳会议后,欧洲列强之间有四十年未开启战端。基辛格评论道:“各国不仅在有形势力上,在道德上亦处于均衡状态,权力与正义取得相当的协调。权力均衡降低诉诸武力的机会。”该观点认为( )
A.欧洲均势维护国际关系稳定B.欧洲协调降低战争爆发概率
C.欧洲列强建立集体安全体制D.欧洲协调符合大国一致原则
A.民族资产阶级对国民政府丧失信心B.民国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C.美国商品大量倾销加剧了通货膨胀D.国民政府出现严重财政危机
高考历史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考历史试题答案及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下列关于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表述,错误的是:A. 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B. 秦始皇统一了货币C. 秦始皇统一了文字D. 秦始皇统一了语言答案:D解析: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但并未统一语言。
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创立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A. 科举制度始于唐朝B. 科举制度是选拔官员的唯一方式C. 科举制度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D. 科举制度导致了社会阶层的固化答案:C解析: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唐朝时期得到发展和完善。
科举制度的创立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打破了世袭制,使得社会阶层不再固化。
3. 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事件,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B.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贸易往来C.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建文帝D.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加强与海外国家的联系答案:C解析: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贸易往来以及加强与海外国家的联系,并非寻找建文帝。
4. 清朝康熙年间,康熙皇帝对内平定三藩之乱,对外抵御外敌入侵,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 三藩之乱是由康熙皇帝直接引起的B. 三藩之乱是由康熙皇帝的祖父顺治皇帝引起的C. 三藩之乱是由康熙皇帝的父亲顺治皇帝引起的D. 三藩之乱是由康熙皇帝的祖父和父亲共同引起的答案:B解析:三藩之乱是由康熙皇帝的祖父顺治皇帝时期遗留的问题引起的。
5. 关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 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B. 辛亥革命确立了民主共和的政治制度C. 辛亥革命使得中国社会实现了现代化D. 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答案:C解析: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确立了民主共和的政治制度,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但并未使得中国社会实现现代化。
二、材料分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1. 阅读下列材料:“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高考历史试题答案及解析
高考历史试题答案及解析一、选择题1. 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六国后,采取的哪项措施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A. 实行分封制B. 推行郡县制C. 推行科举制D. 实行世卿世禄制答案:B解析:秦朝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了分封制,推行了郡县制,由中央直接任命地方官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 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推行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A. 促进了社会等级固化B. 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C. 阻碍了文化发展D. 限制了经济发展答案:B解析:唐朝时期,科举制度的推行打破了世袭制,使得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有机会通过考试获得官职,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同时也推动了文化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二、填空题3. 明朝时期,著名的航海家_________率领船队七次下西洋,展示了中国的强大国力。
答案:郑和解析:郑和是明朝著名的航海家,他率领的船队七次下西洋,不仅促进了中国与海外国家的交流,也展示了当时中国的强大国力。
4.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_________。
答案:清朝解析: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灭亡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
三、简答题5. 请简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答案: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革命。
它结束了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为后来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四、论述题6. 论述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答案: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首先,它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反侵略斗争中取得了伟大胜利,洗雪了民族屈辱,增强了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其次,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的独立和解放奠定了基础,为新中国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最后,中国抗日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和平与正义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结束语:通过以上试题及答案解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历史上的一系列重要事件和人物,它们对中国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24年山东高考历史试题
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山东卷)试题试卷原卷含答案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1. 以下哪项是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直接体现?A. 鼓励农民种植桑麻B. 对商人征收重税C. 发展官营手工业D. 推行“均田制”答案:B2. 关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以下哪项描述是正确的?A. 建立了“三公九卿”制度B. 实行地方郡县制C. 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创设“三省六部”制度答案:B3. 以下哪项是唐朝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A. 开创“贞观之治”B. 发展海上丝绸之路C. 推行“科举制”D. 建立和完善“府兵制”答案:B4. 关于明朝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以下哪项描述是正确的?A. 市场规模不断扩大B. 货币经济逐渐取代实物经济C. 商业资本开始向产业资本转化D. 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答案:D5. 以下哪项是清朝前期“康乾盛世”的主要特征?A. 社会经济迅速发展B. 政治稳定,民族关系和谐C. 文化繁荣,科技进步D. 对外贸易不断扩大答案:A6. 以下哪项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A.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B. 开创了中国近代民主政治的先河C. 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思想D. 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答案:A7. 关于五四运动,以下哪项描述是正确的?A. 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B.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C. 使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阶段D. 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答案:B8. 以下哪项是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A. 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B. 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C. 中国人民的全民族抗战D. 苏联对日本的宣战答案:C9. 关于解放战争,以下哪项描述是正确的?A. 开始于1945年B. 结束了国共内战C. 使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阶段D. 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答案:B10. 以下哪项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主要成就?A.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B.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D. 加入联合国答案:A二、非选择题(共60分)11. (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24年辽宁高考历史真题+答案详解版
A.西关轮舆多似雨,东关账房乱如云B.王畿千里近,御苑四时春
C.黄鹂声绝孤雁鸣,万骑千车互来去D.向来冰雪窟,今作帝王州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代(中国)。根据材料“在市者,则四方之商贾,与百工之事为多……奇货用物,本末纤巨,莫不毕至。”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当时的市场上可以见到各种珍奇少见之物,各种工匠的活计都存在,这反映出元代商品贸易较为发达。元人“西关轮舆多似雨,东关账房乱如云”的诗句,反映其商业区繁华热闹的景象,A项正确;“王畿千里近,御苑四时春”记录的是元上都的风物人情,以及元上都这座草原生态城市的繁荣,排除B项;“黄鹂声绝孤雁鸣,万骑千车互来去”和“向来冰雪窟,今作帝王州”描写的是自然风景, 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无关,排除CD项。故选A项。
4.赦书是朝廷颁布赦令的文告。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因赦书由书吏抄录多有差错,致使地方州县“错认刑名,失行恩赏”,遂下诏“自今赦书,令刑部摹印颁行”。由此赦书“勒楷书写本”,经勘读后雕版“印造发递”。此举有助于()
A.扩大朝廷政令推行范围B.提高国家行政管理能力
C.强化地方民众法律意识D.完善朝廷文书传递体系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敕书是皇帝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的文书,材料提到敕书抄录多有差错,导致地方官员在落实敕书诏令时,存在失当的现象,故令刑部摹印颁行,敕书更加规范化和准确化,有利于政令的传递,上下一体,减少失误,故此举有利于提高国家的行政管理能力,B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信息是敕令更加规划化,其推行范围并未因此扩大,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民众法律意识的高低,敕令的规范有利于地方官员的落实和管理,排除C项;“完善”的表述太过绝对,且材料并非强调敕书的传递程序,而是内容的规范,排除D项。故选B项。
2024年高考历史真题(山东卷)试题试卷原卷答案解析
山东省202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历史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商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下列四处考古遗址所出土器物能表明商业已有较高程度发展的是()A. 陶釜、蚌器、骨角器等B. 指环、牙器、臂玉环等C. 石斧、石磨棒、石磨盘等D. 骨贝、青铜贝、包金贝等2. 西周时期,诸侯国在奉行周礼的同时,多尊重当地原有的风俗;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变革礼制,移风易俗,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诸侯国转变做法主要是为了()A. 重构统治秩序B. 限制贵族特权C. 以德行教化民众D. 打破宗法血缘关系3. 下表为《宋史·王猎传》中的相关记载。
王猎的经历反映出宋代()A. 士人价值取向发生变化B. 传统观念制约阶层流动C商人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D. 经济发展影响选官方式4. 宋元时期,畜牧兽医专著记述最多是马,并以医马、相马的书为多;明清时期,最主要的记述对象是牛,各种相牛、养牛、医牛的书占畜牧兽医专著总数的50%以上。
这是因为明清时期()A. 政府强化了军事资源控制B. 土地兼并进一步加剧C. 政治相对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D. 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交融加强5. 下表为1846—1905年英国建筑师在上海、汉口、天津、北京等四地分布情况统计。
这体现了()A. 晚清外交的不断退让B. 英国势力范围的扩展C. 列强侵略方式的转变D. 中西文化交流的深入6. 1926年1月,吴玉章在广州国民党二大期间的一次答词中说:民国元年的革命虽然成功,但所主张的不过是十八世纪法国式的革命,“拿百年前的旧方法,应付现在的新环境,当然是走不通的”。
他强调的是()A. 工农群众的革命主力军作用B. 创新革命理论的紧迫性C. 需要吸取法国大革命的教训D. 推进国民革命的必要性7.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创办了4500余种报刊。
这些报刊的命名在不同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特征,使用了不同的关键词。
2024年湖北省高考历史真题试卷含答案
2024年湖北高考历史一、单选题1.湖北襄阳凤凰咀遗址出土的“蛋壳陶杯”(如下图)制作精美,陶胎轻薄,杯壁厚度不超过0.5毫米。
一般认为,蛋壳陶杯是显示尊贵身份的礼器。
该类器物此前主要发现于龙山文化遗存,在其他地区极为罕见。
据此可推断()正视图俯视图A.早期国家认同已广泛形成B.南北地区间贸易往来较为频繁C.史前文明存在远距离交流D.凤凰咀遗存与大汶口文化同期2.《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丞相其以制明告郡县……毋令吏以苛徭夺黔首春夏时。
令皆明焉,以为恒。
不从令者,赀(处罚)丞、令、令史、尉、尉史、士吏、发弩各二甲(甲胄)。
”这表明秦朝()A.相权挑战皇权B.延续秦国耕战国策C.统治残暴严苛D.崇尚儒家民本思想3.唐朝后期,一位河朔藩镇幕僚述及本镇节度使更替时称,朝廷要么立刻任命亲王遥领节度使一职,要么搁置数月,之后才正式任命本镇推举的节度使。
而具体的任命,通常由宦官传达。
这说明此时()A.藩镇的独立性受限B.官员任免程序规范C.外重内轻局面出现D.宦官权力有所扩大4.元英宗即位初,中书省奏议:南宋故地纳入版图四十余年来,有田地的纳地税,做买卖的纳商税,此外别无征发,比北方的汉人负担要轻;田多的富户们,有的一年收二三十万石租子,纳的官粮却轻。
据此可知,元朝前期()A.抑制土地兼并B.优容江南经济C.简化赋税名目D.提高南人地位5.赵翼《廿二史札记》中有“明祖行事多仿汉高”条:“明祖以布衣起事,与汉高同,故幕下士多以汉高事陈说于前,明祖亦遂有一汉高在胸中,而行事多仿之。
”下列举措符合这一说法的是()A.定鼎前朝旧都B.推行文化专制C.废除行政中枢D.建立宗室藩屏6.近代中国第一代外交官郭嵩焘等多是传统科举出身,不谙外语,了解西方有限;第二代外交官陆征祥等基本出身于同文馆、广方言馆等,外语能力尚可,相对了解西方;第三代外交官顾维钧等基本都有海外留学经历,外语娴熟,非常了解西方。
这种演变()A.受益于民主革命思想的深化B.促成近代中外关系的平等C.体现中国外交的近代化趋向D.适应晚清政治体制的变革7.下表是1925年中国部分省份的岁入、岁出总额及军费数据(单位:银元)。
2023年高考历史真题(甲卷)含解析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甲卷)文综试题历史部分一、选择题(共48分)24.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国君爵位由高到低称为公、侯、伯、子、男。
楚国先祖在西周初被封以“子男之田”,春秋时期,楚国国君自称为王,称霸中原,争当华夏盟主。
孔子编撰《春秋》,仍坚持称楚王为“楚子”。
孔子此举目的是A.实录历史事实 B.提升周王权威C.维护等级秩序 D.强调文化差异25.在中国古代,自然环境、社会生产状况、国家政策、灾害以及战乱,都会对人口的区域布局产生影响。
图3显示了两汉间江浙一带与湘江流域人口增长的巨大差异,能够解释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图3A.土地兼并程度 B.经济发展水平C.人口自然增长 D.移民流入数量26.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
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A.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 B.晚上去夜市听人说书C.到指定市场用银元购物 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27.明代很多熟读儒经而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秉持“虽终日做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的信条,尽心于实践“圣人之学”,与这种社会行为最契合的思想观念是A.“百姓日用即道” B.“心外无物”C.“存天理,灭人欲” D.“工商皆本”28.清末,陈去病在《论双剧之有益》一文中说“此其奏效之捷,必有过于劳心焦思,孜孜矻矻以作《革命军》《驳康书》《黄帝魂》《落花梦》《自由血》者殆千万倍。
”他号召青年人投身戏剧。
这反映出A.传统戏曲的演出逐渐衰落 B.戏剧开始由愉悦达官显贵转向民众C.戏剧成为宣传革命的手段 D.反清书籍宣传革命思想的作用弱化29.有学者认为,绅商是个新兴的社会阶层,主要活跃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他们已开始接触和使用新的资本主义营运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识开始带有近代趋向,但在很多方面依然非常守旧和传统。
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A.绅士是社会转型的主要阻力 B.“尊士践商”的积习遭弃C.传统社会阶级结构已被颠覆 D.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30.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注重增强阶级基础,中共一大在讨论今后的工作时,“决定集中我们的全部精力组织工厂工人……鉴于我们的党至今几乎完全由知识分子组成,所以代表大会决定要特别注意组织工人”。
【2024年高考真题】天津市历史试题(有答案)
【2024年高考真题】天津市历史试题(有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单项选择题:1—13题,每题3分,共39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
1.周人认为,商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敛怨以为德”,为上天所弃;为此,周奉行“惟德是依”“敬天保民”。
这主要体现了周人A.能够借鉴历史经验B.推崇神权至上思想C.沿袭前朝价值观念D.坚持礼法并重传统2.唐中宗下令修改《氏族志》,至唐玄宗初年撰成《姓氏录》;书中对相关家族按照道德、功勋、血缘、籍贯,“等而次之”,对有官爵的“夷番酋长”也授予相应等级。
此举A.维护了门阀制度B.破除了门第界限C.改革了选官制度D.削弱了士族集团3.在编撰《资治通鉴》过程中,面对多政权并存时期如何确定编年标准的问题,司马光认为,政权无论华夷大小强弱,须同等对待,不能独尊一国为正统,“而其余皆为僭伪”,从中可以看出司马光A.坚持务实治史的追求B.推进华夏认同的志向C.强调民族对立的意图D.独尊中原王朝的立场4.下表为天津两所学堂的基本情况及主要课程设置,表中内容的联系与变化反映了天津武备学堂(1885年,军事专科学堂)天津中西学堂(1895年,综合性学堂)课程分为学、术两科:中国经史、测绘、算学、战法兵器等,马、步、炮队操演阵式等通学课程包括:高级应用英文课程,西学基础课程如几何学、微分学等,应用性课程如驾驶、万国公法、理财富国学等A.百日维新的成效B.统一学制的建立C.社会制度的演进D.洋务人士的反思5.1919年4月底,虽经中国代表的据理力争,巴黎和会上西方列强仍然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列强的这一行径,引发了国人“积压已久的不满与愤怒”。
从形成原因上,对“积压已久”理解全面的是A.五四爱国运动的激发B.群众爱国意识的觉醒C.近代历史发展的结果D.列强压迫中国的反弹6.下图表现了劳动人民边生产边学习的情景,它反映出A.统一战线受到了广泛拥护B.土地革命赢得了农民支持C.抗日民主根据地巩固发展D.敌后战场开始成为主战场7.1954年,中国与英国建立代办级外交关系;1964年,中法两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72年,中美发表《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2024年6月浙江省高考历史试卷(真题+答案)
2024浙江高考真题历史(6月)姓名___________准考证号____________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考生注意:1.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分别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答题时,请按照答题纸上“注意事项”的要求,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上规范作答,在本试题卷上的作答一律无效。
一、选择题Ⅰ(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古人云:“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传子,官以传贤。
”文中的“家天下”反映的是()A.禅让制B.世袭制C.内外服制D.郡县制2.研究发现,内有帐篷形象(遗物或壁画)的墓葬,东汉时分布于当时边疆地区的内蒙古、辽宁、山西及甘肃等地;魏晋南北朝时期数量增多,分布范围扩大,但集中在北方及西北地区,中原地区也有少数发现,隋唐时期主要分布在关中及中地区。
据此可知()A.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逐步交融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C.北方的主要民居类型发生变化D.边疆和内地一体化3.据下图可知,汉唐时期()A.纳入巡视对象的官员群体不断扩大B.监察机构的职责限于巡视地方官吏C.地方行政权力是现不断强化的趋势D.决策、执行、监察的权力系统已确立4.明嘉靖中,陕西蒲城要求在乡儿童于望日在社庙集合,参加圣谕宣讲,“庶一社之长幼卑尊皆惕然以省,翕然以悟,而无悖德悖礼者也”。
雍正十年(1732)以后,清朝在湖南永绥、粤东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开设义学,宣讲《圣谕广训》,使苗、黎儿童渐知礼义,然后课以经书。
这可以反映出明清时期()A.儒学开始渗透基层B.儿童的教化受到重视C.边疆局势日趋稳固D.乡约与法律逐渐合流5.1875年,《申报》评论某经济实体时写道:“夫贸易可以设立公司者,其需本总在数百万与数十万也,故无论至富之家可以与分,即中下之产亦可以与分。
2023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标准答案全国卷1
2023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标准答案全国卷1一、选择题1.下列哪个朝代使用了科举制?A.唐朝B.明朝C.元朝D.清朝正确答案:B2.《资治通鉴》是哪个朝代的著名史书?A.元朝B.明朝C.隋朝D.唐朝正确答案:D3.下列哪个历史事件标志着我国进入新民主主义时期?A.辛亥革命B.五四运动C.抗日战争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正确答案:D4.下列哪个朝代是中原王朝?A.清朝B.元朝C.唐朝D.宋朝正确答案:C5.下列哪个重要运动用以反对帝国主义?A.二十一条要求B.辛亥革命C.五四运动D.戊戌变法正确答案:C二、简答题1.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是什么?答:新文化运动是发生在20世纪初期的一场文化革命。
当时,中国社会遭受到严重的封建军阀统治和帝国主义侵略,政治和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处于低迷状态。
新文化运动的爆发,主要是对旧文化的既有控诉,更是受到社会现实的压迫所迫。
2.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是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包括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人民战争思想、政治思想、军事思想、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内容。
是中国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得出的结论,具有很强的普遍性和时代性。
三、解析题以下是《大公报》上刊载的关于一位人物的介绍:“此陈非彼陈,却是陈独秀的妻兄。
他是“战斗教师”的代表人物之一,曾经担任过《新青年》的编委会委员,并长期致力于教育战线。
”请问这位人物是谁?答:这位人物是陈其通。
他与陈独秀是姻亲关系,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者之一,主张革命和民主改革,曾经积极参与《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和发行工作,并为教育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2024年高考历史新课标卷参考答案
2024年高考历史新课标卷参考答案及全解析24.考古学者在某史前遗址发掘出1300余座墓葬,大、中、小三类墓葬分别占总数的不到1%、近10%和90%。
其中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
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处于A.旧石器时代早期B.旧石器时代晚期C.新石器时代早期D.新石器时代晚期【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可提取出随葬品种类多样且出现了礼器,结合所学可知,礼器出现于仰韶文化时期,而仰韶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同时根据材料“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可知出现了贫富分化,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贫富分化的现象,因此可知该遗址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D 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该遗址出现了随葬品和礼器,这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贫富分化,而旧石器时代,尚未出现贫富分化,因此排除A,B项;根据材料“大型墓葬规模大、随葬品丰富,出土了成套的石制、陶制礼器等”可知,该遗址已经出现了陶器,而新石器时代早期,出现了陶器,因此不能确定该遗址一定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排除C项。
25.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
不认同这一理念的学派是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答案】C【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政治变革,争相延揽人才,诸子百家大都呼吁“选贤与能”,属于变法派,符合当时的政治需求,是历史发展趋势。
儒家代表孔子和孟子就积极奔走各国宣传仁义之道;墨家代表墨子则倡导兼爱非攻,这些都有利于政治稳定,推动社会发展。
但道家主张“无为而治”,主张“小国寡民”,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现实,故C符合题意。
26.三国魏代汉、西晋代魏,都通过“禅让”实现:权臣在切实掌握军政权力后,皇帝下诏表彰其功业、德行,表示尊重天意、民心,主动让位;公卿大臣则群起劝进,权臣再三谦退,“不得已”建立新政权。
“禅让”反复出现A.保障了政治和平稳定B.放弃了血缘世袭传统C.维护了特权阶层利益D.巩固了儒学忠孝伦理【答案】C,感谢刘胜军老师提供资料参考,特此修正【解析】巩固了儒学忠孝伦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真题试题及答案解析
多做高考历史真题练习,能够有效地提高高考历史的成绩。
下面店铺为大家带来高考历史真题试题及答案解析,希望可以对大家的高考历史备考有所帮助。
高考历史真题试题:
1.(2013·山东卷)1923年,陈独秀说:“五四运动虽然未能达到理想的成功,而在此运动中最努力的革命青年,遂接受世界的革命思潮,由空想而实际运动,开始了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
”陈独秀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 )
A.武装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
C.民族革命
D.国民革命
解析:本题考查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陈独秀此时所说的“中国革命之新的方向”指的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故B项符合题意。
A、C两项不能体现“新的方向”;D项是B项在当时的具体体现。
答案:B
2.(2012·课标全国卷)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朋友的信中说:“我看俄国式的革命,是无可如何的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了的一个变计,并不是有更好的方法弃而不采,单要采这个恐怖的方法。
”这表明在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看来( )
A.俄国革命道路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
B.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是当务之急
C.暴力革命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
D.改良仍旧是改造社会行之有效的方法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难度较大。
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信息的含义。
从材料信息看,毛泽东认为,由于没有更好的办法采用,俄国只能采用暴力手段,这一手段是“山穷水尽”时的选择,即暴力革命
是进行社会改造的必然选择,故C项符合题意。
A项出现在“工农武装割据”时期,与题目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题干材料无法反映出在中心城市举行武装暴动等信息,排除B项;D项与材料信息主旨相左。
答案:C
3.(2013·课标Ⅰ卷)1928年中共六大通过的《政治议决案》指出:各省自发的农民游击战争,只有和“无产阶级的城市的新的革命高潮相联结起来”,才可能变成“全国胜利的民众暴动的出发点”。
这反映了当时中共中央( )
A.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B.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模式
C.重视农民战争与城市暴动的结合
D.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解析:材料强调农民游击战争必须与城市革命高潮联合才能发挥作用,意在强调城市革命在中国革命中的中心地位,故B项符合题意。
材料否定了农民游击战争在整个革命中的重要作用,A项错误;材料主张农民游击战争要服务于城市革命的需要,C、D两项错误。
答案:B
4.(2013·广东卷)20世纪30年代前期,“左”倾错误领导人把反对资产阶级同反帝反封建并列,企图毕其功于一役,使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
“左”倾错误的表现有( )
A.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
B.坚持国民革命路线
C.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D.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解析:本题考查新民主主义革命。
坚持国民革命路线与实行工农武装割据都是民主革命中的正确思想,故排除B、D两项。
放弃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属于右倾错误,故排除C项。
把民族资产阶级作为革命对象属于“左”倾错误,故选A项。
答案:A
5.(2012·大纲全国卷)1931年初,红一方面军开始侦察国民党军队
的无线电通讯。
1932年,红军破译了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这一成功( )
A.确保了红军对敌处于军事优势地位
B.为红军取得战场主动权创造了条件
C.加强了革命根据地间的协调作战能力
D.有利于红军实现战略方针的转变
解析:本题考查土地革命战争,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适中。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中无线电通讯的作用,分析其对战争的影响即可解答。
破译了国民党军队无线电通讯密码后,可以掌握国民党军队的布防、调动等,这为红军取得战场主动权创造了条件,故选B项。
20世纪30年代初,国民党军队处于绝对军事优势地位,可排除A项;仅凭破译国民党军队的无线电通讯密码并不能使革命根据地间的协调作战能力加强,排除C项;当时红军的战略方针并没有转变,D项与史实不符。
答案:B
6.(2011·课标全国卷)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权利的手段不同
解析:五四运动时,国人经过新文化运动的洗礼,民族意识普遍增强,即民族觉醒程度高;民族觉醒的程度不同又导致群众的参与度不同。
公车上书只是少数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参与其中,五四运动中学生、工人、商人都积极参与,因此答案为A项。
答案:A
7.(2011·广东卷)20世纪20年代农会会员数的变化反映了农民运动的状况。
导致下表所示变化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
省份农会会员数时间广东广西湖南湖北江西山东直隶河南
1926年6月 647 766 8 144 38 150 4 120 1 153 284 1 342 270 000 1927年6月 700 000 8 144 4 517 140 2 502 600 382 617 284 360 245 500 A.南昌起义
B.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
C.北伐战争
D.《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发表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1927年6月以前农民运动发展的状况,南昌起义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都是1927年8月以后的历史,因此,从时间上看,A、B两项错误,C、D两项都促进了农民运动的发展,但是,D项从属于C项,因此,C项最佳。
答案:C
8.(2012·福建卷)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clasm(打倒偶像)和enlightenment(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
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 )
A.自强与求富
B.进化与革新
C.改良与革命
D.民主与科学
解析:从“打倒偶像”和“启蒙”这两个关键词中,可以判断作者认为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延续,仍然是思想领域中的解放运动。
据此,选项A、B、C的表述显然与题意有别,只有D项符合作者的观点。
答案:D
9.(2011·上海卷)①90年前的7月23日,②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一天。
③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
④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以上文字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历史评价通常指人们对历史人物、事件等一些历史现象从价值角度所作的认识。
材料的核心是说中国共产党的有关历史,①③属于历史阐释,②④分别是对时间和会议作出的评价。
答案:B10.(2012·广东卷)下图为某时期的招贴面,从中可知( )
A.作者反对袁世凯独裁卖国
B.作者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五四运动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D.国民党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
解析:本题解题关键在于对图片信息的获取,并结合所学知识,把握时间信息与历史阶段特征。
从图片中的“民众的力量、中国国民党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印行、联合起来打倒军阀及一切帝国主义”等信息可知反映的是国民大革命时期的北伐战争。
A、B、C三项与题干时间信息不一致,排除。
孙中山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并提出三大政策等,D项正确。
答案:D
11.(2012·重庆卷)国民革命军北伐进军神速,威震全国。
1927年初,全国革命中心也随之北移至下图中的( )
解析:1926年,国民政府出师北伐,进军顺利。
1927年初,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武汉成为全国革命的中心。
北伐战争形势示意图中,A地是上海,B地是南京,C地是武汉,D地是南昌。
答案:C
12.(2012·山东卷)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
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
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解析:在反封建反侵略斗争中,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君主专制;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的是北洋军阀的统治,反映了斗争对象的不同。
真正的民主共和国在近代一直没有建立,A错误;B、C是国民革命运动的参与范围与形式,不是影响。
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