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发展观
高等教育学总复习资料【问答题】2016-11-6
![高等教育学总复习资料【问答题】2016-11-6](https://img.taocdn.com/s3/m/8144ebc7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d3.png)
高等教育学总复习资料【问答题】2016-11-6高等教育学总复习【综合问答题】1、简述20世纪以来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基本特征(P6)。
(1)规模化;(2)中心化;(3)综合化;(4)国际化;(5)职业化;(6)终生化;( 7)多元化。
2、高等教育的本质(基本)属性是什么?高等教育有何基本特征?(一)高等教育的本质(基本)属性:从高等教育的性质来看,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依据学科知识和专业分工培养高级人才的活动。
具有上层建筑的社会属性,受政治、经济的制约,又对政治经济起巨大的反作用。
(二)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一是性质任务--高等专门性;二是教育对象--身心成熟性;三是劳动过程--复杂精神性。
3、为什么说高等教育主要载体——大学,必将走进社会的中心?(P51)(一)工业经济时代大学开始从象牙塔走向社会中心(二)大学在知识经济时代的特殊作用(大学走进社会的中心是知识经济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a.大学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人才库”。
b.大学是知识经济的“知识库”和“思想库”。
c.大学是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的“孵化器”。
4、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关系是什么?(一)教育受社会发展制约:(1)生产力、科技发展水平;(2)社会制度;(3)文化传统。
(二)教育为社会发展服务:(1)经济建设;(2)社会制度建设;(3)文化发展。
5、怎样理解高等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基本关系?(P58)(一)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1)遗传素质(物质前提);(2)环境(可能与条件);(3)教育(主导)。
(二)高等教育引导与促进专门人才的成长:(1)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引导专门人才成长;(2)学校课程体系是大学生发展的适应指向;(3)和谐自由的教育环境是大学生发展的必要条件。
6、简述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结合的主要模式(4种)(1)学科专业综合发展模式;(2)学分制与选课制相结合的模式;(3)不分专业模式;(4)产学研结合模式。
(通才教育:与职业准备不密切相关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专才教育:与职业准备密切相关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
我国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政策发展趋势
![我国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政策发展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f97cbb8cd4d8d15abe234e8f.png)
我国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等教育政策的发展趋势摘要:在今天处于国家生存及发展的战略地位的教育备受关注的同时,教育政策研究成为政策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本文从教育大众化的背景着手,通过分析高等教育的发展形势、我国教育政策的发展以及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发展,探讨了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发展趋势,希望能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丝理论线索。
关键词: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高等教育政策趋势随着政策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政策、研究政策,那些以政策为研究对象的研究也在不断崛起,如政策科学、教育政策研究等。
本文从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分析我国高等教育政策的发展,并对其发展态势进行探讨。
一、高等教育进入教育大众化的快车道大众化教育是对于精英教育的一个发展,与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分不开的。
自1999年我国高校开始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直线飙升,到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5%。
2006年2月17日《人民日报》报道:截至2005年年底,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20%,在校生数2100万,居世界第一位。
这样,中国高等教育已经无可争议地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在对高等教育的思想趋势的研究中,综述众多学者的文献,本文比较倾向于以下的观点:包括高等教育质量观、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终身化以及高等教育的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
二、从教育政策的发展探析高等教育政策的征程高等教育大众化为教育政策的发展提供了营养,补充了教育政策对高等教育的规范的需求。
从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到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再到1999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开始了一系列重大改革。
受到重视的教育政策研究经过几番努力有了不错的发展成果。
如研究队伍建设逐步壮大、学会组织逐步健全、各种全国性的教育政策研究活动及专业研讨会渐成气候、课题项目和经费投入不断增加、学科建设正在起步,研究成果层出不穷。
试析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试析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6ab84f62a98271fe910ef9b8.png)
与 国外 高校 的平均 水平 11基本 相 当。但 我们 不能 不注 意这 样 : 4
一
些 事 实 : 我 国的 国情 和社 会制 度 不同 , 们 的高等 学校 的 一是 我
些 课程 和学时是 无 法删减 和压 缩 的 ,例 如 马克思 主义 政治 理
的数量 影响着 高等 教育的规 模和速度 、 结构 和质量 。 由于连 年扩
挥 , 使人 的身 心得 到 和谐 、 的发展 。高等 教育 的可持续 最终 均衡
发展 观应 当包含 以下几 个 方面的 基本 内涵 : 一是 以人 为本 。 育 教
是 由人来 实施 的 , 时教 育 的对 象 也是 人 , 此 , 同 因 在高 等教 育 的 发 展过 程 中 坚 持 以人 为 本 的 思想 具 有 重要 的意 义 : 是 坚持 二
原则 ,可持 续 发展 中的 “ 公平 性原 则”包 含两 层含义 : 际之 间 , 代 的纵 向公 平和 同代 之 间的横 向公 平 。从高 等教 育发展 的 总体状
况分析 ,目前 占世 界人 口1 的发 达国家或 高 收入 国家 享受 着世 / 5
界顶尖 水平 的高 等教 育 , 是 同代人 之间Biblioteka 的横 向不公 平 , 这 而当代
出 口通 畅 , 毕业生 有 较 高 的就业 率 , 即 否则 , 高等 教 育就 不 可能
持续发 展 : 响大学 毕业 生就业 的因素 主要有 : 影 一是 大多数 用人 单位近 两年 已补 充和储 备 了一大批 高校 毕业 生 ;二是 经过 产业 结 构的调整和优化升 级 , 企业用 人进入成熟 稳定期 , 纳毕业 生一 吸 般不会大进大 出、 波动较 小 ; 三是新 的就业增 长点 主要是 一些新兴
浅谈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五种观念
![浅谈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五种观念](https://img.taocdn.com/s3/m/79fdd63604a1b0717fd5dddf.png)
浅谈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五种观念摘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高等教育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办学者必须坚持五种办学观念,即树立以人为本的治校理念,增强抓机遇的理念,坚持特色办学的理念,确立面向世界办学的理念,坚持不懈创新的办学理念。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办学理念高等教育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从不适应当代高等教育发展需要的观念、做法、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形成与新形势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用思想的大解放推动学校的大发展,用观念的与时俱进促进学校教育事业的稳步前进。
一、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治校理念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教育工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任务。
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学生,这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为此,要强化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狠抓名师工程、精品课程,强化教学督导,从根本上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人才培养要以教学工作为先,教学工作要以提高质量为重。
要突出“质量至上”的观念,明确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关系着学校的声誉与地位,决定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全校教职员工都要增强质量意识,重视人才培养质量,把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作为根本任务。
不仅要为年轻人创造一个能激发兴趣、产生好奇心的环境,还要营造一个能够使其静心苦干的宽容氛围。
2.必须紧紧地依靠教师办学。
有人做过这样的研究:在西方研究型大学里,什么东西都可以失去,但不能失去一流的教授。
我国高校的师资大多是学术型的,从学校到学校,不少是在同一学校里从助教做到教授。
而国外一流大学的教授很少“近亲繁殖”,如哈佛大学的教授绝大多数是从世界范围招聘来的。
社会科学、工学等应用科学部,很多教授来自政府机关、企业部门。
例如,耶鲁大学的工学院院长原是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商学院院长原是美国商业部部长,就连原美国副总统戈尔也可以到哥伦比亚大学任教授。
高等教育的发展教学教程课件.ppt
![高等教育的发展教学教程课件.ppt](https://img.taocdn.com/s3/m/c64d384c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89.png)
如何协调发展规模、结构、质量、 效益?
形式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的不同办学形式,包括 普通高校、高职、和广播电视大学、夜大学、 函授教育等的构成状况。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 所有制结构、消费结构、分配结构都发 生了很大变化,普通高校一种形式不符合 实际的发展,多样化的办学形式已成为 必然。
1998年第四次调整,调整为249种。
如何协调发展规模、结构、质量、
效益?
地区布局结构是指高等教育的地区分布。
第一,决定地区高等教育发展布局结构的主要 因素是地区的经济结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因而导致高等教育的地区差异。
第二,不发达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适应 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结构,要适应本地区 的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及其发展需要。
联合国1991年人文发展指数还包括了环境破坏和人的 自由程度的数据。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教育在社会全面发展中的重要。
一、高等教育发展观变化历程
与全面的或整体的发展观相适应,从70年代开 始,人们主要追求的是教育发展而不是教育增 长。
教育增长主要是教育总量的增加,教育发展则 具有更丰富的内涵,除了教育总量增加外,还 有教育体制和教育结构的基本变化。
如何协调发展规模、结构、质量、 效益?
科类专业结构:科类就是学科门类;各类又设若干的专 业。
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 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军事学12个学科门类。
1953年,215种(其中工科107,理科16) 1957年,323种(其中工科138种,理科21) 1963年调整,调整为510种 1965年,601种,(工科315种,理科55种) 1980年,1039种,(工科537种,理科158种) 1987年第二次调整,调整为671种, 1993年第三次调整,调整为504种,
浅论科学教育发展观与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浅论科学教育发展观与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8ab5edb31a37f111f1855be1.png)
鼍謦晦
蔫 熟漓朗陵 徐
艇
熊
中图分 类号 : 6 0 文献 标识 码 :A G4
攘
口 姜 正 国
文 章编 号 :0 7 5 6 (0 60 — 0 2 0 10 — 9 82 0 )8 0 7 - 2
蕊
党 的十六 届三 中 全会 指 出 , 习贯 彻 “ 个代 表 ” 要 学 三 重 思想 , 面建设 小 康社 会 , 须 “ 持 以 人 为本 , 立 全 面 、 全 必 坚 树 协调 、 可持 续 的发展 观 , 促进 经济社 会 和人 的全面 发展 ” 科 。 学发 展观 反映 了新一 届 中央领 导 集体 新 的执政 理念 ,是 发 展理 念上 的重 大突破 ,也是 我 国解决 现 阶段 问题 和未来 发 展 的新模 式 。 对于地 方高 校而 言 , 落实科 学教 育发 展观是 地 方高 校坚 持可持 续发 展 的必 由之 路 。
、
科 学教 育发展 观的基 本 内涵
科学 教育 发展 观是 科学 发展 观 在教 育上 的体 现 ,是 关
于 教育发 展 的本质 、 目的 、 内涵与 要求 的 总体看 法 和根 本观 点 , 不仅包 括 要发展 教 育 , 它 而且 包括 为 什么 发展 和怎样 发
展教育 的问题 。 学教 育发 展观把 教育 发展看 作是 全面 的 、 科 系统 的 、 调的 过程 , 协 内涵 丰富 , 主要体 现在 以几个方 面 。 1 .教 育思 想的人 本性 。以人为 本是科学 教育 发 展观 的 本 质 和核心 。以人为本 , 就是要 以人 为 中心 , 出人 的发 展 。 突 人是 教育 的 中心 , 也是 教 育 的 目的 ; 人是 教 育 的 出发 点 , 也 是教育 的归 宿 ; 人是 教 育 的基础 , 也是教 育 的根 本 。一 切 教 育都必 须 以人为 本 , 这是 现 代教 育 的基 本 价值 , 育 教学 工 教 作要 以服务 学生 全 面发展 为重 点 ,要 以学生 成 长成才 为中 心, 要整合 学校 教 育 、 管理 资 源 , 建立起 帮助学 生成 长 、 决 解 学生 困难 、 方便 学 生 办事 、 护学 生 权 益 的服 务体 系 , 维 真正 做到 关心学 生困 难 , 关爱学 生进 步 , 关注学 生 就业 。 2 .注重教 育发展 的全 面性 。注 重教 育发 展的全 面性 包 含三 个方面 : 一是 教育 服务 面 向的 全面性 , 育 应面 向学 生 教 和广 大的家 庭 、 企业 、 社会 成 员 ; 二是 教育 发展 的全 面性 , 包 括教 育的数 量 与质量 、公平 与效 率 、人 文 与科学 的统一 发 展 , 育功 能 、 育 体制 、 育类 型 、 学模 式 、 资 主体 等 教 教 教 办 投 的多样 化全 面发 展 ; 是受 教育 者 的全 面发展 , 括 受教 育 三 包
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观演变的动因与趋势
![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观演变的动因与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a2c511c4da38376baf1faeab.png)
《 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 暂行 工作条例பைடு நூலகம்( 草案 ) ( 》 简称 《 高教
六 十 条 》 。 出在 高 等学 校 工作 中 应 着 重 解 决 教 学 、 学 )指 教
收 稿 日期 :0 1 0 - 4 21-3o 作者 简 介 : 黄
岚 (9 1 ) 女 , 北 武 汉 人 。 硕 士 , 师 , 要 研 究 方 向 : 等 教 育 、 语 教 学。 18 一 , 湖 双 讲 主 高 双
化 改 革 的新 阶 段 。在 建 立 有 中 国 特 色 社 会 主 义 高 等 教 育
复, 高教 的发展 人 、 完善人 、 培养 人的主体 意识 和本体价
值 还 没 有 机 会 和 条 件 充 分 发 扬 和展 现 。这 种 严 重 缺 乏 自 主 性 和 本 真 性 的 高 教 发 展 观 .衍 生 出 了 目前 高 教 活 动 中 十 分 普 遍 的 功 利 主 义 倾 向 。这 些 逐 渐 显 露 的 问题 证 明 了 我 国的 高 等 教 育 发展 观还 没 有 产 生 本 质 性 的 进 步 。
质量 等 的 几 个 主 要 问题 。 时调 整 了 对 知 识 分子 的 政 策 。 同
在 这一 时 期 . 教 工作 呈 现 出 良好 的 发 展 势 头 。 高 第 二 个 阶 段 是 “ 化 大 革 命 ”O年 (9 6 1 7 文 1 1 6 — 9 6年 ) 。 这 是 一 个 十 分 特 殊 的历 史 时 期 。文 化 革命 的 政 治 目标 完
基 础 上 揭 示 未 来 的一 些 发展 趋 势 。
一
是 阶 级 斗 争 的 工 具 ”强 调 以政 治 方 式 推 动 教 育 革 命 。 而 , 从 给 我 国的 高 等 教 育 造 成 了 巨 大 的 伤 害 。从 另 一 方 面来 说 , 高 等 教 育 政 治 化 不 仅 贬 抑 了 高 等 教 育 的 经 济 功 能 与 文 化
从高等教育发展观看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从高等教育发展观看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ee88fd31376baf1ffc4fad48.png)
( ) 等教育 发展 观 的 内涵 二 高
规律, 以期 探 讨 高 等 教 育 可 持 续 发 展 观 的 实 现
路径。
一
房剑森教授指 出, 对高等教育发展 内涵的不同 理解 , 形成 了不 同 的高 等教 育 发 展 观 , 提 出高 就 并
等教 育发 展观 经历 了 三个 阶段 , 即传 统发 展 观 、 整 体性 发展 观 、 可持 续 发展 观 。 】 J 陈学 飞 教授 指 出 , 高 等教育 发展 观是 人 们 对 于 高 等 教育 问题 的 总体 性 和一般 性看 法 , 在我 国高 等教育 发展 过程 中 占有 主 导地位 。我 国高 等教 育 发 展 观 反 映 了我 国高 等 教 育长期 存 在 的基 本 矛盾 , 以某 种独 特 的方 式反 映
后 出现的问题 , 学者们对高等教育发展进行了不同
的反思 。 如 , 周焰 球教 授 认 为 高 等教 育 发 展 包括 两 方面 内容 : 一是 高等 教育 规模 的扩大 和发展 速度 的提高 , 二是 高等 教 育 内部 结 构 的科 学 化 。2房剑 森 教授 提 出了高 等教育 的合 理发 展概 念 , 出高 等 指 教 育根据 经 济和社 会提 供 的物质 条件 和职业 岗位 , 来 确定发 展 的规 模 和 速度 , 构建 和改 善 内部 结 构 , 从 而满 足经 济和社 会需 要 , 同时又促 进 自身 的完善
第3 2卷
第 5期
大 庆 师 范学 院学 报
J 0UR NAL OF DAQI G N NORMAL UN VER I I STY
21 0 2年 9月
口高教研究
从 高 等 教 育发 展 观 看 我 国 高等 教 育 的可 持 续 发展
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内涵探析
![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内涵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50f2c563a45177232f60a2e1.png)
第二 种认 识 误 区为 : 有 必要 谈 高等 教 育 自身 没 的可 持续发 展, 只需 关 注高 等 教 育对 社 会 可 持 续 发 展 的作用。 这种认 识 只是 对 高等教育 可 持续发 展 的 片 面理解 。 存在很多 弊端 。其 一表现 在 , 因为不 探讨 高等 教育 自身的 可持 续 发 展, 么 为 了避 免 出现 较 那 大 失误( 高等教 育 发展 速 度 过 快等 ) 只 好 采取 被 如 , 动适 应社会 发展 要 求 、 步 亦 趋 的策 略 ; 二 表 现 亦 其
系。 动高 等教育 适 应 时代 、 断 前进 ; 推 不 另一 方 面能
够 促进 高等 教育 机构教学 、 科研 、 社会服 务三大 职能 的协调 发展 。 同进步 。 共 高 等 教 育 可持 续 发展 的这 两方 面 是 相互联 系 , 密不 可分 的。高 等教育 在经济 与社会 可持续 发展 中
实现 高等 教育 的 人 才培 养 、 技 开发 和 社会 服 务 等 科
式发展 是超 常规 的, 因此 它不具 有 持续性 , 只是 某 它
一
时期 内的行 为, 了这 一 时 期 还要 恢 复 到 常 规 发 过
各个 功 能的均 衡 发展 , 现师 资 队 伍 、 学机 制 、 实 办 办
还要 以未来 的可持续 发展 为 出发 点和 归宿 。从 国家
价值 澄 清和舆 论烘 托等服 务。
看 , 在高等 教育 的类别结 构 、 次结 构 、 式结 构 、 要 层 形
区域结 构上着 眼于满 足经济 社会 未来 长期 的发展 需
( 高等教育 自 二) 身的可持续发展 为 了解 决面 临的各 种挑战 以及 自身发展所 产生 的各种问题。 高等教育遵循可持续发展 的理论与原 则。 一方 面能 够正 确处理 自身改 革 、 稳定 与发展 的关
正确树立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观
![正确树立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观](https://img.taocdn.com/s3/m/086ef048a8956bec0975e3a7.png)
] 场
●
一
王 丰 尚琳琳
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归根到底要以毕业生就业、 创业的实力及就业后的成绩来衡量 。从这个意义上 看, 高职教育就是以社会需要为方向的就业教育。 一 个学校的毕业生就业不畅 , 学生及其家长 因其投入得 不到应有的回报 , 就会对学校失去信心 , 这就直接影 响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 一所高职院校能否受到社会 和学生的青睐 , 直接检验标准是这所学校培养的人才 能否找到工作, 找到什 么样的工作。 高职院校的办学 者包括投资者 、执行者要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 势、 新要求 , 切实重视办学指导思想的根本转变 , 树 立新的人才观 ; 要明确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级技能型人 才的基地 , 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摇篮; 要以满足社会 需求作为学校发展的动力, 促进毕业生就业 , 最大程 度地提高就业水平, 从而增强学校的竞争能力和综合 实力。 高职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只有做好从 “ 英才教 育”观念向 “ 大众化教育”观念的转变 , “ 从 学科教 育”观念向 “ 就业教育”观念的转变 , 才能真正做好 自身的定位,真正适应社会的需要。 =、 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切入点的人才培养模式的 改堇方向 毕业生是学校生产的教育 “ 产品” 。作为人才市 场的供给方 , 学校必须以 “ 所生产的教育产品”能否 适销对路为生产原则。 高校不仅要把学生 “ 进来 , 招” 还要能 把毕业 生I ̄J“ ”出去 因此 ,高职 院校的 I 1送 i 1 发展要适应市场的需求 , 满足当前经济结构和产业结 构变化的需要。 调整高职院校的学科专业结构 , 突破 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桎梏 , 逐步建立高职教育以 培养 “ 技能型” 技术型” 高级蓝领”人才为 目的 、“ 、“ 的培养模式。高职教育培养的毕业生应具有:l 技 、“ 能型”人才 ( 而不是 “ 学术型”或 “ 工程型” )的学 历证书, 、 2 利于上岗的职业资格证书 (双证” “ “ 或 多 证 ” ;3 ) 、适应性 强和 能持 续发 展的知 识基 础 。即懂 得如何做人 ( 道德人品) 、做事 ( 技能 、应用) 、做学 问 ( 搞研究、会深造 ) 。本人建议将职业资格证书考 试 内容一分为三: 职业道德人文教育部分 、 职业技能 和专业基础知识 ( 基础和拓宽)部分 , 然后将这三部
可持续发展观涵盖的基本内容
![可持续发展观涵盖的基本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4dc00ae3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5b.png)
可持续发展观涵盖的基本内容可持续发展观,也称为可持续发展理念或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保护和提升人类生活质量,同时确保亚美尼亚组织机构繁荣和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
其基本内容如下:1. 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应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提升社会福祉和财富分配,并促进全球经济的公平性和包容性。
可持续经济应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推动创新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同时减少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2. 社会公正和包容性: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平等享有基本生活条件和人权。
这包括教育、健康、住房、就业以及参与决策和社会机构的权利。
社会公正和包容性也要求消除贫困、不平等和歧视,并推动平等机会和资源分配。
3. 环境保护和生态系统恢复:可持续发展必须尊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包括空气、水和土地资源。
重要的环境保护措施包括减少污染、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推广可再生能源、保护森林和海洋环境。
4. 民主和人权: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强化民主制度和尊重人权的基础上。
这包括民主治理、透明度、法治、公民参与和公民社会的发展。
宗教、性别、种族和文化等差异应被尊重,并推动包容性的决策过程。
5. 教育和文化:可持续发展要求提供高质量和包容性的教育,以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播。
文化遗产也应受到保护和促进,以保护人类的多样性和身份认同。
6. 国际合作和全球责任:可持续发展需要各国和国际社会之间的合作和合力。
国际社会应加强协调和支持,推动技术转让、金融支持和知识共享,以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
以上是可持续发展观涵盖的基本内容。
这些原则和理念旨在促进良好的综合发展,确保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性。
这将为未来的世代创造稳定、繁荣和可持续的未来。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高等教育发展价值取向探析
![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高等教育发展价值取向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e748adc84028915f804dc279.png)
维普资讯
第2 期
展的局面。 在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 , 我国的高向大众 教 育 的新 时
期。 高等学校在体制改革、 素质教育、 人文教育逐步
完 善 的 同时 ,可 持续 发 展 教育 也 引起 了人们 的重 视。 可持 续发 展教 育不仅 需要 我们走 出“ 因循守 旧 ” 的误 区 , 立 开拓 创新 发 展 的精 神 , 且需 要 我们 确 而 走出“ 非此 即 彼 ” 的误 区 , 克服 片 面性 , 确立 广 阔 的 眼界 和全局 观 念 , 同时还需 要我们 走 出“ 唯上 唯书 ” 的误 区 , 服盲 目性 , 立 一 切从 实 际 出发 的唯 实 克 确 论 。 句话 , 一 高等 院校 的可持 续发展 势在 必行 。
维普资讯
第 l 卷第 2期 0
20 0 8年 6月
河 北 软 件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J u n lo b i o t r n tt e o r a fHe e fwa eI si S ut
Vo . 0No 2 11 .
J n2 O u .O 8
然一经济—社会” 三维系统 的高度整合 , 其核心思 想 是社 会 、 济 、 经 生态 等诸要 素 的和谐发 展 , 从而 实 现 整个 社 会 的 良性 循环 。 从表 面 看 , 持续 发 展 解 可
决 的 主要是 经 济 、 会 的持 续 发展 问题 , 从 深层 社 但 次看 , 它要 解 决 的是 人本 身 的持 续发 展 问题 。 要 它 求人 类通 过公 正 、平 等 的途径 达到 资源 、环境 、 经 济、 社会 的 良性 循 环 , 而最 终 实 现社 会 的全 面发 从
文章编号 :632 2 (0 8 0 .0 60 17 .0 2 20 )20 2 。4
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的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
![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的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9e507ede84254b35eefd3468.png)
基于科学发展观视角的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摘要]文章从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认识出发,结合河南科技学院的实际情况,对于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紧抓学科专业特色建设、扩大办学规模、拓展办学形式等措施,来实现高等学校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高等学校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这是我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长期发展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实现高等学校更快、更好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非常丰富,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学院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促进学院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发展的根本目的和落脚点是为了人。
为适应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周济同志讲,教育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
结合河南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我院”)的实际情况,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树立重视学习、重视学生、重视人才的思想,要抓住三个“主体”:一是教师,二是学生,三是各级管理人员。
教师和学生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主体,但各级管理人员的主体性作用也不容忽视。
(一)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落实教师的教学主体地位教师是办学的主体,是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坚力量。
他们是科学文化的传播者、学校发展的建设者,在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教师质量是决定学校声誉、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变量。
因此,学校的发展要特别强调“以师为本”。
可以通过建立多种激励机制,尊重他们的学术和人格,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学校可以实行学术休假制度,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际或国家级的学术会议;制定更加优惠的引进人才政策,加大引进人才的力度;可以革新现行的以奖惩为目的的教师评价,实施一种着眼于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个体和学校共同成长的校本发展性评价制度;可以成立由教师高度参与的学校委员会,鼓励教师参与学校发展的决策和管理,切实保障教师的教学科研主体地位,真正落实以人为本。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9ce4cb5fad02de80d4d840b8.png)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摘要]文章简要回顾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说明创新理论和科学发展观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
在此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析了影响高等职业教育深入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原则、切入点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的指导方针。
科学发展观揭示了发展的本质,是指导发展、推进发展的基本思想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为引领,继续深化高等职业教育的改革,是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和根本保证。
一、科学发展观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极大活力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丰富了高等教育体系结构,形成了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框架;顺应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
”这种局面的出现,是在党的创新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广大教职工努力拼搏、积极探索和不断实践的结果。
新中国成立初期,基于经济建设对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我国也曾建立了一批初等和中等职业学校,初步奠定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
由于“文革”的发生,这些学校基本停办。
改革开放之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的指导下,职业教育又有了新的发展。
1982年前后,针对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加快,人才缺乏的矛盾日趋突出的状况,一些地方政府开始组建短期职业大学,迈出了高等职业教育为地方经济和社会服务的探索之路。
尽管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进程中经历了许多坎坷,但其不断创新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的技能型特点,充分显示了这种新兴的教育类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共中央、国务院也下发了一系列政策文件。
这些法规和规定确立了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规范了职业教育的体系,提出了“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决策。
浅谈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五种观念
![浅谈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五种观念](https://img.taocdn.com/s3/m/135a5b4fb307e87101f69683.png)
[ 作者简 介]吕文静 ,长春 理工大学教务 处 ( 吉林长春
102) 30 2
高等教 育要 实现 可持续 发展 ,就 必须 进一步 解 放 思想 , 不适应 当代 高等教 育 发展需 要 的观念 、 从 做 法 、体制 的束 缚 中解放 出来 ,形成 与 新形势 相适 应 的思想观念 , 用思 想 的大解放 推 动学校 的大 发展 , 用 观念 的与时俱 进促 进学 校教 育事业 的稳 步前进 。
院长 原是 美 国总统科 技顾 问 ,商学 院 院长原是 美 国 商业 部部 长 ,就 连原 美 国副 总统戈 尔也 可 以到哥伦
、
必 须树 立以 人为本 的治 校理 念
以人 为本 、促 进人 的全 面发展是 科 学发展 观 的 本质 和核心 ,是 教 育工作 全 面落实科 学发 展 观的核
心任务 。这包括 两方 面 的 内容 : ] 育 以育人 为本 ,以学 生为主体 。一切 为 了 . .教 学生 ,为了学生 的一 切 ,为 了一切学 生 ,这是我 们
比亚 大学任 教授 。他 们丰 富 的经历 、与社 会各 界广
泛 的联 系 ,为大 学 的教学 、科 研带 来 了非 常珍贵 的
临着 四大机 遇 :世界 经济 全球 化 、 中国加入世 贸组
织 、教 育 国际化 的机 遇 ;全 面建设 小康 社会 、科教
兴 国、人才强 国的机 遇 ;构建 新 的多层 次 国民教 育
研究 : 在西方 研究 型大 学里 , 么东 西都 可 以失去 , 什 但不能失 去一流 的教授 。我 国高校 的师资 大多是 学
立 以人 为 本 的 治 校 理 念 , 强抓 机 遇 的 理 念 ,坚持 特 色办 学 的理 念 , 立 面 向 世 界 办学 的理 念 ,坚持 不 懈 创 增 确 新 的 办 学理 念 。 [ 键 词 ] 科 学发展 观 关 可 持 续 发展 办 学 理 念
教育生态学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教育生态学与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ceea2f82d0d233d4b14e698c.png)
好地 协 调 发 展 。 山 东 大 学 社 会 学 系 王 忠 武 教 授 指 出 :
教 17 9 6年 ,美 国哥 伦 比 亚 大 学 师 范 学 院 前 院 长 、著 “ 育 生 态 大 体 上 可 以看 作 是教 育 系统 内部 诸 要 素 之 间
育生 态环境 因素 与教 育事 业发展 之 间复 杂的 、动 态的 关 系,揭 示 高等教 育发展 的规律 和 生态
机制 ,为 高等教 育 可持 续发展提 供 有效 的途径 和 方法 。 关键词 :教 育 生 态学 ;高等教 育 ;可持 续发展
中 图分 类 号 :G6 0 4 文献 标 识 码 :B 文 章 编 号 :1 0 —9 1 ( 0 6 -0 40 0 21 8 2 0 )30 1 —3
然 要 求 ,也 是 高 等 教 育 自身 持 续 发 展 的 迫 切 需 要 。 近 行 了论 述 。
年 来 ,世 界 一 些 著 名 大 学 先 后 启 动 了 一 些 不 同层 次 的
行 动 计 划 。如 美 国 华 盛 顿 大 学 的 “ 色 大 学 计 划 ” 绿 、加 更 加 拓 宽 ,而 且 向 纵 深 发 展 。一 些 学 者 把 教 育 放 在 当 州大学 的 “ 园环境计划” 校 、英 国 爱 丁 堡 大 学 的 “ 境 代 为世 人 注 目的环 境 与发 展 的大 背 景 下 进 行 考 察 。 环 议 程 ”等 。澳 大 利 亚 还 把 培 养 学 生 “ 解 并 关 注 对 自 理 教 育 生 态学 研 究 的 目 的在 于 通 过 分 析 各 种 教 育 生 然环 境 的守 护 ,并 且 有 致 力 于 生 态 可 持 续 发 展 方 面 的 态 环 境 因 素 与教 育 事 业 发 展 之 间复 杂 的 、 动 态 的 关 系 , 知识 和技 能 ” 列 入 2 1世 纪 初 国 家 教 育 战 略 目标 。在 我 揭 示 教 育 发展 的规 律 和 生 态 机 制 ,探 索 优 化 教 育 生 态 [教 4 国 ,清华 大 学 1 9 9 8年 首 次 提 出 “ 色 大 学 ” 的 全 新 办 环 境 的 途 径 和 方 法 。 育 生 态 学 从 分 析 各 种 教 育 生 态 绿 学 理 念 ,随后 ,天 津 大 学 、 海 南 大 学 等 高 校 也 先 后 启 环 境 及 其 生 态 因 子 对 教 育 的 作 用 和 影 响 以 及 教 育 对 生 动 了 “ 态 校 园 ” 建 设 。党 的 十 六 届 三 中 全 会 提 出 树 态 环 境 反 作 用 ,进 一 步 明 确 教 育 的 生 态 结 构 ,从 而 阐 生
试论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试论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1d7fcc8bb9d528ea81c77946.png)
试论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摘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现代大学最重要的办学理念也是“以人为本”。
高等教育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高校办学要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育人为本是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而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呼唤充满活力的教师。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人是教育的本真和最高价值。
现代社会的发展“首先应为发挥今天还有明天在地球上的人的一切潜力创造条件,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
①现代大学最重要的办学理念就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在教育工作中,既是一种价值判断,也是一种方法论。
②高等教育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高校办学要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促进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育人为本——现代高等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温家宝总理指出:“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使人的全面发展。
”③教育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活动,“以人为本”已成为一种外在要求,而从教育本身来看,“育人为本”更是切合教育本真的价值选择。
1.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
④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忽视了“育人为本”。
在十年“文革”中,以政治运动为本,以阶级斗争为本;在“文革”后一段时间又以经济建设为本;在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上则以知识为本。
显然,把知识等同于人才,把传授知识等同于育人的教育观是片面的、有害的。
这种教育观下培养的学生往往“有知识无能力;墨守成规有余,创新精神不足;思维呆板单一、缺乏灵活变通”。
有学者批评今天的教育只是把人当做一种工具,把他们培养成“现代机器人”,成为“没有受过教育的专家”。
现代高等教育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是教会人“如何而生”的知识和本领,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科学管理,使其肆意、残酷地掠夺大自然,破坏大自然;在促使社会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同时,许多人的精神境界降低了,思想道德水准下降了;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能源危机等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公害。
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与可持续发展
![高等教育的办学效益与可持续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73134db0fd0a79563c1e72d9.png)
知识经 济 日益 突显 的 当代社会 , 接受 高 等教 育成 为人们适 应新 经 济 的 首要 选择 , 是新 世 纪 的 敲 门
作者简介 : 王
么的 问题 , 它要求 我们确定 正确 的 目标 ; 效率 是解
决 怎么做 的 问题 , 它要 求 选 择合 适 的 行 动 方法 和
勇(94 , , 17 一)男 山东 秦安 人 . 士研 究生 主要 从事 高等 教 育 管 理 、 育法 学 和 人 力 资 源 管理 研 究 硕 教
要 功 能 也 在 于 造 就 “ ” 在 科 学 技 术 日新 月 异 、 人 。
教育工 作 的“ 两个 转变 ” 时也着重 指 出 :我们 的教 “
育工作必 须进 一 步 解决 好两 个 方 面 的 同题 , 是 一 教育要 全面适 应 现代化 建设对各类 人 才培养 的需 要, 二是 要全 面提 高办学 的质量 和效益 。 ” 效益 既 是一 个数 量 化 的概 念 . 是 一 个社 会 又 化的概 念 , 往 是借助 区别效益 与效率 来理解 的 。 往 “ 映高等 教育投 资 效益 的 内部 ( 反 自身 ) 济效 益 经 指标 , 到底 就是 高等 教育 的内部 投 ^ 与产 出之 说 比” 而“ 等教育 的社会 经济效 益 , 指 以等量 的 , 高 是 教 育 资 源 投 入 获 得 尽 可 能 多 的 教 育 成 果 使 用 值 。…实 际 上 , 益 与 效 率 既 有 联 系 又有 区 别 , ” 效 “ 如果说 效率 意昧 着如何 把事情做 好 , 么效 益则 那 意味着要 做 对 的 事。 由此 可 见 , 益 是解 决 做 什 效
2 办学 效益 是高等 教育 的基本立足 点
随着 高 等教育 的作用 日益重要 和其 规模不 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发展观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出发,论证只有将物质层面的可持续发展引入到文化层面,才能培养出使社会和经济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的人才,而这一切都有赖于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形成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发展现。
在此基础上,列举了用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发展观指导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等教育改革活动。
[标签]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发展现
它是一种全新的人类生存方式,它不但涉及以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为主的环境生活领域,而且涉及作为发展源头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领域。
可持续发展强调以人为本,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包括当代人与未来人的需要为终极目标。
同时可持续发展强调满足人的高层次的需要,在满足人的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努力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发挥人的多方面的能力。
为人类创建优美而安全的生活环境。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观,它的基本含义是保证人类社会与经济具有长远的持续发展的能力。
发展的可持续性是现代发展观的最原生的特征,强调当代发展与未来发展结合起来,同时强调整体发展与协调发展。
一、高等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1.高等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因素
“随着人们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认识扩大、丰富、加深和明确这一理念的内涵包括了新的自然观、价值观、思维方式,以及持续性、整体性、公平性、协调性等原则,它的意义也就从物质层面扩大到文化层面,进人人文视野。
人是文化的主体,可持续发展是以人为本位;而人是通过教育培养造就的。
这就使教育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尤其是以培养科学家、工程师、高级管理人才、国家和地方的领导决策者为己任的高等教育,更为重要。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尤其是高等教育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
”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运用任何社会与经济发展观,任何发展战略都取决于人的素质,古代是这样,近代与现代工业文明时代也是这样。
只有那些注重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可能注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那种片面追求自身发展,急功近利,鼠目寸光的“经济动物”,必然会一味片面追求工业化与经济的增长,而无视生态、环境、地球、他人、后代、社会的异化,不可能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
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可持续发展,不是人生来就有的,也不会自然养成,而必须依靠教育,依靠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在现代教育中,高等教育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因为它直接担负着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使命,而这些人是促进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栋梁,因而高等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因素。
2.高等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现
20世纪90年代后期,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中国开始受到广泛关注,高教理论界也结合高等教育领域的问题,对这一思想展开了研究。
潘懋元教授根据当前中国社会朝向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努力状况以及高等教育的现实发展需要,指出:“探讨高等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高等教育如何为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服务,二是高等教育自身如何根据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原则进行改革。
”高等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决不是危言耸听的问题,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部分高校采用急功近利的发展观办学,体现在高校专业设置方面“捕捉到一个人才市场的信息,未经充分论证就一哄而上,陷于被动”,或是“为了解决教育经费不足而进行的某些(不是所有)‘创收’活动,饥不择食,未曾认真地衡量其利弊得失,往往导致领导与师生精力分散,教学科研质量降低,甚至破坏校风”这种急功近利发展观所采取的对策,可能短时间内能收到效果,但由于缺乏持续发展的力量,充其量是一锤子买卖。
为了使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健康发展,必须转变当前流行的急功近利的发展观为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
也就是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进教育发展观中,成为制定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也就是说,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并用于指导高等教育的改革活动。
综上所述,高等教育的发展观是把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引进教育发展观中,形成物质文明与文化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并以此作为制订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
二、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发展观
1.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保证
中国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战略。
1996年,可持续发展战略被正式纳入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日程纲要,与科技兴国战略一起被确定为中国迈向21世纪的国家两大战略。
《中国21世纪议程》是中国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行动方案,是关于中国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长期性、渐进性的战略框架。
唯有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才能培养适合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人才。
从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不难看出,经常出现人为因素导致高等教育发展遭受挫折。
因此,强调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是实现高教大众化的根本
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在大众化的进程中。
2001年3月15日,我国政府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提出2005年“高等教育入学率力争达到15%左右”的奋斗目标。
按目前我国入学率的口径计算,2000年毛入学率已达到11.5%。
问题在于大众化不只是指数量的增加,国外大众化经验表明,单纯强调数量的扩涨,忽视质量的提高,极易导致高等教育缺乏持续发展的动力。
因而,具有可持续发展动力的高等教育是我国实现大众化并获得进一步稳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3.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是迎接WTO挑战的根本途径
我国已加入WTO,因而必须履行WTO的有关规则,按照WTO的游戏规则,教育列入服务行业。
我国人世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先生已明确表态:开放包括教育在内的服务市场。
一些发达国家由于教育产业发达及教育水平较高,特别是高等教育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加之人口出生率下降,教育资源,尤其是高等教育资源出现过剩现象,因此,这些国家积极开放国内教育市场,同时也希望将其教育产业输出到其它国家。
中国的高等教育市场有着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资源,从目前情况看,发达国家正逐步抢摊我国教育市场,甚至于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已经瞄准了这块肥肉。
因此,唯有具有可持续发展动力的中国高等教育,才能在高等教育国际化不断扩张的环境中获得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迎战日渐激烈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挑战。
三、用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发展观指导高等教育的改革
1.用可持续发展的高等教育发展现指导改革高校人才培养模式
伴随着由传统教育观向现代教育观的转变,人才培养逐渐由“窄深型”的专才转向“宽厚型”的通才模式。
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从传统的单纯技术知识教育转变为全面素质教育。
高校人才的培养必须超越传统模式的束缚,在时间上,要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子孙后代,在空间上,要从个人到群体,从自己到他人,从个体到社会,从小天地到整个自然并最终将这些关系集合成一种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而这一切的实现都依赖于把人培养成可持续发展性的人才。
而要造就这种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