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我国高等教育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诸多困境和障碍,解决

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需要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优化高等教育资源区

域配置、确保政府投入责任化、完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成为高等教育可持

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观存在问题与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并把

教育称为民族振兴的基石。可见,高等教育作为对人力资源的提前投资,

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主要源泉。然而高等教育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发挥应有的社会功能,前提是高等教育自身必须持续、科学、健康地发展,形成良性的运行机制。因此,树立可持续发展教育价值观,实施可持续发

展教育,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对明确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与改革措施、进

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可持续发展观及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意义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第一次阐述了可

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精神和要求有: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

发展,争得较快的速度和较高的效益;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实现经济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加强环境、生态、资源保护,坚

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经济

和社会发展投资少,消耗资源少,经济社会效益高,环境保护好;控制人

口数量,全面提高人口素质。经济和社会发展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

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关注全球环境,承担与我国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义务。

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中,把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入到高等教育,是时

代发展的产物,是对教育发展理论的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以培养可持续

发展的人才为目的,强调人的发展与自然和社会的协调发展。这就要求高

等教育既要为人的发展而发展,又要依靠人来发展。可持续发展观有利于

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的地位,丰富和拓展高等教育

的内涵,为高等教育发展提供新的评价标准,指导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高等教育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与人们在

自然领域的活动一样,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且要不损害其发展的

后劲。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关乎教育整体的健康发展,关乎中华民族振

兴和社会和谐稳定,关乎我国社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确保高等教育事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并

最终促进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1]只有协调

好各方面发展,才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实现中国高等教育的可持

续发展。

二、从可持续发展观看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经过多年来的蓬勃发展,在规模上持续扩大,在质

量和水平上不断提高,高等学校对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贡献日益突出,

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绩。但客观上讲,在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进程中,

我国也出现了如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加剧、投入不足导致的高等教育发展

受限制、教育不公平越演越烈等问题。以拉动我国消费、刺激经济增长为

直接动力的高校扩招,虽然极大地促进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但也在实践

中呈现出一些弊端。

(一)高等教育发展极不均衡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失衡已经成为阻碍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一

大瓶颈。就全国而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不仅存在于区域发

展的不平衡,而且存在于同一地区局部的不平衡,以及校与校之间的不平衡,地区间高校的规模、质量差异较为明显。[2]其表现在:全国重点

大学、全国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研究基地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各省高等学校又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或大城市,而在我国,省会城市或大

城市毕竟是少数;公立教育和民办教育、正规教育和非正规非学历教育的

发展不够协调,各类教育间比例不合理,等等。以“211院校”为例,全

国共有“211工程”院校105所,其中东部58所,西部仅17所,呈现由

东向西递减的趋势。显然,高等教育的发展与该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呈现

极大的相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高,尤其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多元化,则更有能力为高等教育投入更多,如良好的师资,中央及地方政府提供的

援助,更多的社会捐款,等等,使多渠道投入成为可能。然而,高等教育

这种不平衡的发展格局,极大地挤占了其他高等院校的发展空间,从而使

得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在数量上取得了极大的突破,但是在教育质量上却无

法取得质的突破。

(二)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总体不足

经过九年的连续扩招,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十一五”期间,中央财政投入二十五亿元实施“质量工程”,大力提高中国高

等教育的质量。但从整体情况来看,中国的大众化教育基础差,国家投入低,一直处在比较低弱的状态。近年来的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是在没有大幅

度增加投入的情况下进行的,大部分高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没能跟上不断扩

大的招生规模,从而导致教育资源过度使用,学术质量和教学质量下滑。

这一方面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一直以来实行政府集中统一管理,政府既是

高等教育的举办者又是管理者,制定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并监督其实行,教育经费主要来自于政府拨款。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是人口大国,经济发

展不平衡并且相对比较落后,国家财政需要支出的领域还有很多,国家对

高等教育的投入不能满足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要求,经费投入跟不上

规模增长的速度,导致高校“高收费”、“乱收费”现象相当普遍。“投

入不足”制约了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步伐,造成我国与高等教育强

国之间的差距。

(三)人才培养结构和模式不合理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我国教育结构层次逐步提升,高层次人才对

职位的挤压和替代日益明显。然而,在现实的劳动力市场上却出现了技术

技能型人才的缺口。拥有专科、本科文凭的求职者比比皆是,有一技之长

的技工人才却不多见。在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同时广大企业和急需人才的农

村基层却很难找到高层次人才。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出现脱节,反映出我

国人才培养结构的不合理。一方面,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阶段迈入了大

众化阶段并逐渐向普及化进军,无论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还是在质量观、价值观等方面都要求高等教育自身发生一定的变化以适应大众化的要求,

变革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另一方面,“严进宽出”的

准入与准出制度、僵化的课程与教学体系,以及单一的学生评价等因素,

导致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教学及相关管理设施的不力,进而使毕业

生知识技能结构不完善,动手能力弱、创新精神匮乏,环境适应、职业迁

移能力严重不足的问题相继出现。这势必要求我们立足于环境变化及其对

人才的新要求,来对传统的大学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革,以适应我国现阶

段对人才的要求。因此,我们要树立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教育发展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