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

60、学生年龄特征:是指取得教师资格的在职教师进行的再学习、再提高,它对现代教师来说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61、智商:是指人的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是衡量智力水平的指标。智商的换算公式是:IQ(智商)=MA(心理年龄):CA(生理年龄)X100。
62、学生的一般特征:是指学生具有成人作为人的一般特征,即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统一。
54、社会实践: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入社会,在广泛的社会活动中对学生施加各种影响的教育活动。
55、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女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这是狭义的家庭教育。广义的家庭教育还包括家庭成员(成年人)之间的相互影响。
56、社区教育:是指以一定地域为界,学校与社区具有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和参与意识,并且双向服务,互惠互利,学校服务于社区,社区依赖于学校,旨在促进社区经济、文化和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组织体制。
19、教育的本体功能:指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即教育的职能(教育自身具有的能力或承担的职责),
20、教育的社会功能:指教育通过自身职责的履行或能力的发挥所产生的社会功效、作用。
21、教育的正功能:是教育在促进社会和人发展上所产生的积极效果。
教育的负功能:是指教育与教育目标、教育主体愿望相反的效果。
22、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方面发生的积极变化。
23、发展关键期:是指人身心发展最快的时期。
24、遗传:也称遗传素质,是指人从父母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25、遗传决定论:由英国学者高尔登创立,认为人的一切发展都是由遗传决定的,否认了环境的作用。
26、环境:泛指人生活于其中,能影响人发展的一切外部世界。这是广义的环境,包括学校教育在内。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绪论)1、教育学:(P4)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社会学科。

在我国有三种含义:一是指所有教育学科门类的总称,二是指一种课程的名称,三是指一种教材的名称。

2、实验教育学:(P15)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梅伊曼和拉伊。

它强调的定量研究成为20世纪教育学研究的一个基本范式,但它把科学的定量方法夸大为教育科学研究的惟一有效方法,走上了教育学研究中“唯科学主义”的迷途。

3、文化教育学:(P16)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的教育学,是19世纪末以来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是狄尔泰、斯普朗格等人。

这种理论认为教育过程是一种社会历史文化过程,既不能采用纯粹的概念思辨来研究,也不能依靠实验教育学的数量统计方法来研究,而必须采用理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它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格。

不足之处表现在它的思辨气息很浓,在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上很难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

4、制度教育学:(P17)制度教育学是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一种教育学说,其代表人物是乌里、瓦斯凯等人。

认为教育制度是教育学研究的主要问题,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建立教育制度来完成社会的改革;其缺点在于过分地依赖精神分析理论来分析制度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显得不科学,缺乏说服力。

5、批判教育学:(P19)批判教育学是20世纪70年代之后兴起的新的教育学说,代表人物有鲍尔斯、金蒂斯等人。

他们认为当代学校教育是造成社会不公平的根源,其目的就是要揭示看似自然事实背后的利益关系,帮助教师和学生对自己所处的教育环境及形成教育环境的诸多因素敏感起来,即通过对他们进行“启蒙”来消除学校和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第一章)1、教育:(P36)教育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教育学 名词解释大全

教育学 名词解释大全

1、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2、教育媒介:指建构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于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3、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

4、社会抑制:也称作社会干扰,指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从事某项工作时而使个体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

5、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法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集体目标和范围。

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

6、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7、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原有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

下位学习包括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

8、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9、教学评价:是指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10、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11、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12、压力:是个体面对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情境时,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也称应激状态。

13、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素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濡耳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教育方法。

14,、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其基本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理,二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

常用的认知策略主要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教育学名词解释(排序完整)

教育学名词解释(排序完整)

A暗示教学:利用暗示手段,激发学生心理潜力,加速学校进程的一种教学B班集体: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有纪律、有凝聚力的一个班的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组织形式。

它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的向全部学生集体授课。

班级:班级是学校系统的的细胞,是学校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且稳定的基层组织。

榜样示范发:用榜样人物的优秀品德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方法班级教学:是指根据年龄或学习程度,把学生编成有固定人数的班级,由教贝尔——兰喀斯特制:又称“导生制”,具体做法是:教师以教年龄大的学实际上是一种“转授式”的教学组织形成必修课程:是课程计划中规定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

班集体: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有纪律、有凝聚力的一个班的学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C参观法:是教师根据教学任务的要求,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展览馆、大自然或其他社会场所,通过对实际事物和现象的观察和研究而获得知识的方法。

参与性学习:学生积极主动的参加各种教学活动的学习方式。

学生主体参与传统教学方法:源于赫尔巴特的五步教学法。

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教学为中心。

教师的任务是通过系统的工作把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里规定的知识、技能和熟练的技巧教给学生,每堂课都有明确的目的要求。

教师对学生的成绩作出评定,学校根据学生的成绩决定其能否升级、毕业。

成熟:人的某种先天素质的发展过程。

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以及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

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思想道德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

它道德意志: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道德:是通过善恶评价、社会舆论、人们内心信念和传统习俗来维持的,调整任我,群我、物我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道德教育,就是传授这类行为规范和准则,形成人们一定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教育。

_教育学名词解释

_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1. 广义教育---指一有意识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包括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一切有目的的社会生活影响的总和。

2. 狭义教育---是指专门通过教育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3. 人的发展---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在身心两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4. 遗传素质---是指先天继承下来的、与身俱有的生理解剖特点。

5. 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6. 义务教育---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7. 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教育方针是执政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的具有全局性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制定教育政策的总依据。

8. 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体力与智力充分发展、包括人的思想道德、审美情趣、情感意志、个性才能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

9. 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的教育。

10. 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有效的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体力和运动能力,养成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11. 智力因素---是在人们的智慧活动中,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方面。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育学名词解释大全

教育学名词解释大全

教育学知识名词解释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第一章1.教育学: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教育规律就是对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历史法:是指从事物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去进行考察,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

4.教育调查:是了解教育情况、研究教育问题的基本方法。

5.实验教育学:是20世纪初欧美的教育学者利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研究教育问题的一种教育学。

第二章1.广义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强人的体质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或是无组织,系统的或是零碎的,都是教育。

2.狭义教育:狭义教育是指专门组织的教育,它是根据一定社会的现实和未来的需要,遵循年轻一带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一种活动。

3.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指狭义教育。

4.教育者:凡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统称教育者。

5.受教育者: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成人教育中的学生。

第三章1.遗传: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自然的或生理的前提条件。

2.人的发展: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身体发展包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心脏、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的生理方面的发展。

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发展,是人的精神方面的发展。

人的生理发展与心理发展是紧密相联的,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基础,心理发展也影响着生理发展。

3.环境:环境是指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影响的外部世界。

4.遗传决定论:遗传决定论认为,人的知识、能力和个性等如同他们的眼睛、牙齿和手指一样,是自然赋予的,是先天得来的,人的发展过程只不过是这些内在的遗传因素的自我展开过程,环境的作用仅在于引发、促进或延缓这种过程的实现。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教育目的:指教育在人才培养上期望达到的目标或预期结果,是一定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系统具体规定着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彼此之间的关系。

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学生的年龄特征:指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在身体和心理发展上表现出来的共同的、本质的、典型的特征。

教学大纲:根据教学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启发式教学:指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他们自已去学习的方法。

通过启发教学,促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引起学习兴趣,培养学习能力,使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

榜样示范法:是利用他人的模范行为或英雄事迹作榜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一种教育方法。

狭义的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方向,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德育: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质的教育。

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三个方面。

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中小学为实现学校教育目的,与课堂教学相配合,在课堂教学以外对学生身心实施多种影响的正规教育活动。

学制: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领导体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

课堂教学:又称班级授课制,是将学生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分成固定人数的班级,教师以班为单位,按固定的时间表,分科进行连续教学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

1、教育学:教育学是以教育事实为基础,以教育价值观引导下形成的教育问题为对象,探索和揭示教育活动规律性联系,并服务于教育实践的一门学问。

2、教育:广义的教育是指泛指一切增进人的知识与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狭义: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3、教育目的: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阶级利益需要提出的培养人的质量规格的总设想或规定,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影响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想结果。

4、学校教育制度(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系统,规定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学校之间的纵横衔接关系。

5、义务教育:以法律的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是一种普遍的、全民的教育。

6、课程:广义的课程指的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全部经验,狭义的课程是指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

7、课程计划: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8、课程标准:指学科课程标准,它是各学科的纲领文件。

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教学指导文件。

9、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

10、教学:是以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为基础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是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互动、动态生成为存在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11、教学方法: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具体方式和手段的总称。

12、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

1、班级授课制: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成班级,使每一班级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由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班学生进行上课的教学制度。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
文化、职业、地域和民族等方面的构成情况。
33、文化:泛指人类在历史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34、文化价值观:是文化的深层底蕴或内核,它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取向,即在一个文化系统中什么是有价值,什么是没有价值的
什么是应当的,什么是不应当的。
第五章
31、人口质量:是指人口总体的身体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在社会学中,人口质量的量化指标一般是以受交易程度来表示的,如每万人中
的大学生人数,社会的普及教育率和普及教育年限,青壮年人口中的文盲比例和文盲在总人口中的比例等。
32、人口结构:一般包括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人口的自然结构是指人口中性别和年龄的构成情况。人口的社会结构是指人口总体中的阶级、
68、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它是确定教育事业发展的方向,
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原则和行动纲领。
69、教育思想:是人们子一定的社会和时代中,通过教育实践活动直接或间接形成的对教育的认识或看法。它主要表现为教育指导思想,
如教育方针、办学思想和各种教育观念,如人才观、质量观等。
的学习以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对他们新的需要。因此,终身教育主张:教育是一个出生到生命终止不断进行的过程。
第三章
18、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地专递社会经验和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19、教育的质的规定:是教育本身所固有的、不同于其他社会活动的特殊性。
50、人的本质:即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有的质的规定性。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51、人的身心发展:指人从出生到成长期间在身心两个方面所发生的积极变化。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教育学:教育学就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教育规律:就是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3,《学记》:在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是我国的《学记》。

它大约出现在战国末期,是儒家思孟学派撰写的。

它是我国古代教育经验和儒家教育思想的高度概括,全书虽只有1229个字,却对教育的作用,古代的学校教育制度和视导制度,教育和教学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师生关系等问题,做了精辟的论述。

4,《大教学论》: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写出了《大教学论》,这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

在这本著作中,他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主张建立适应学生年龄特征的学校教育制度,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度,规定了广泛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教学的便利性、彻底性、简明性与迅捷性的原则,高度地评价了教师的专业,强调了教师的作用。

这些主张,在反对封建教育,建立新的教育科学方面,都起了积极作用。

5,《普通教育学》:1806年赫尔巴特出版了《普通教育学》,这是一本自成体系的教育学著作,它标志着教育学已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该书分为:绪论、教育的一般目的、兴趣之多方面(教学)、品格之道德力量(德育)四个部分。

他从迎合德国反动贵族阶级利益的伦理学出发,提出了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

他以心理学为基础,规定了教育步骤:明了、联合、系统、方法,他强调了教学的教育作用。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曾一度风行世界。

对许多国家的教育起了很大的影响。

6,历史法:就是要从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进行考查,以弄清它的实质和发展规律。

7,调查法:教育调查是了解教育情况,研究教育问题的基本方法。

它对于制定教育规划,检查教育质量,总结教育经验,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育调查分为:全面调查、重点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

8,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根据对改善教育问题的设想,创设某种环境,控制一定条件,所进行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教育广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母的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一定的影响,促使他们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形式化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也相对规范化。

3.非形式化教育: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

4.学制:也成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给类学校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5.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的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6.普通教育: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

7.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教育。

8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一体化,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一体化,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一体化,把终身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或成人教育都是片面的。

9.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

10。

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首先指教育机会均等,其次指师生关系民主化,再次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11.教育世俗化:与公立教育发展相适应,教育逐渐从宗教中分离出来,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宗教、政党不得干预教育,教育目标和内容等向世俗化方向发展。

12.教育多元化:包括教育思想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样化和人的个性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13.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14.苏格拉底产婆术:即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正如苏格拉底自己所说,他自己虽然无知,但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好像是母亲是助产婆一样,虽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够帮助新生命诞生。

教育学-名词解释-分类

教育学-名词解释-分类

8、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9、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也因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级别而变化的。
10、课程目标:是课程计划中各个学习领域和这些领域之下的一些具体的科目所规定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应达到的要求。
德育过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是促使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统一过程。
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德育方法:是为了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13、教学评价:指依据一定得客观标准,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14、德育目标: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或结果的质量标准。
德育内容:是用以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
3、个体的发展是在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条件下,个体能动实践的结果。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个体成熟的机制等,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的发展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是能动的实践主体,没有个体的积极参与,个体的发展是不能实现的;在主客观条件大致相似的情况下,个体主观能动性发挥的程度,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意义。
9、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对。教育工作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工作对象都是有思想、有感情的活动着的个体,他们虽然知之甚少,尚未成熟,但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不充分认识到学生的独立的社会地位和法律地位,就不能建立社会主义的新型师生关系。建立在有利于学生发展意义上的严格要求和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好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不仅师生关系和谐,而且学习效率高。现代的师生关系是以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同时又看到学生是处在半成熟、发展中的个体,需要对他们正确指导。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1、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2、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等。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名词解释:
1.教育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
各种影响和作用。

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从作用的反向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2.正向功能:正向功能是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3.负向功能:负向功能是指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业。

4.显性功能:显性功能是依照教育目的、任务和价值,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
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

5.隐性功能:隐性功能是非预期的且具有较大隐藏性的功能。

6.教育的个体功能:教育的个体功能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由教
育活动的内部结构决定的,是在教育活动内部发生的,所以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或固有功能。

7.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是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是教育
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也称工具功能。

8.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和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
规则。

9.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
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0.终身教育:是人一生各阶段当中所受教育的总和,是人所受不同类型教育的
统一综合。

11.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
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12.教学:教学是一种尊重学生理性思维能力、尊重学生自由意志,把学生看作
是独立思考和行动的主体,在与教师的交往和对话中,发展个体的智慧潜能、陶冶个体的道德性格,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最佳发展水平的活动。

13.教学设计:是指对整个教学系统的规划,是教师教学准备工作的组成部分,
是在分析学习者的特点、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条件以及教学系统组成部分特点的基础上统筹全局,提出教学具体方案。

14.教学目标:是对教学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规划,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
节,规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进程和预期结果,是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依据,是学习者自我激励、自我评估、自我调控的重要手段。

15.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
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一,包括教学活动的元认知过程、教学活动的调控过程和教学方法的执行过程。

二,不同于教学设计,是教师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推进的措施。

三,教师在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中要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入手和着眼,兼顾教学目的、任务、内容、学生的状况。

四,是一系列有计划的动态过程,具有不同层次和水平。

16.讲授策略:是教师以口头语言向学生呈现、说明知识,并使学生理解知识的
行为。

17.指导策略:常用的有练习指导、阅读指导和活动指导。

18.生活世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关系世界,对人发生意义的世界。

人在生活世
界中是能动的,不依附于外在他人和社会的独立的个体。

19.学生示范行为:主要表现为越轨行为和违法行为两类。

学生的越轨行为主要
是违背教育习俗、教育规章的行为,即违规、违纪行为,具体包括不诚实行为、逃学行为、欺骗行为、违纪行为等。

学生的违法行为主要是指违背教育法律以及国家其他法律、法规的行为,即普通违反行为和犯罪行为。

20.心理缺陷说:正常人知道限制心理缺陷者的越轨冲动,但他们却不知道限制
他们的越轨冲动,他们主要是因童年的社会话失调造成的,在童年时代,孩子如果遭到双亲的遗弃,就会使孩子正常的社会化过程中断,使他们在心理和情感上受到严重的挫折,难以发展出健全的人格和自我,难以适应社会环境,容易产出越轨和犯罪行为。

21.挫折-侵犯说:越轨行为是一种由挫折产生的针对他人和社会的侵犯形式。


挫折的程度是以需要强度或者受阻的程度为基础的,进而推断侵犯的强度与挫折的强度有关。

22.差异交往说:所有人都要经历社会化过程,但他们如何社会化则取决于他们
与谁交往,一个孩子通过与越轨群体的交往学到了对越轨行为的理解、态度和技能,他与越轨群体的交往越密切,这个孩子学到的犯罪手段就会越高,犯罪动机就会越高,犯罪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23.失范说:涂尔干看来,道德规范是维持人与人以及社会团体的基础,由于社
会巨变,使得控制个人行为的道德规范越来越松弛,个人之间的道德制约丧失。

24.控制缺乏说:雷克里斯认为,群体的成员资格和社会生活环境决定个人的行
为,但他特别强调社会环境的社会控制对个人的效用,并认为越轨和犯罪是由于社会内外部的控制削弱和受到破坏引起的。

25.亚文化群理论:科恩认为,犯罪者亚文化群所具有和维护的价值观及行为倾
向,与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及行为倾向相抵触、相背离,这是犯罪的真正根源,而亚文化的产生是社会化不完善、不适当引起的,并且通常是社会下层阶级居住区形成的。

26.标签论:以贝克为代表,这种理论主要是运用互动理论探讨了越轨-犯罪的过
程,而非它的原因,强调了违反、犯罪是社会创造的,而非本体所赋予或自然发生的。

27.重要他人:由米尔斯提出,专指对个体的社会话过程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
物,可分为两个层次:互动性重要他人和偶像性重要他人。

28.学生人文精神:在知识经济时代,基础教育对于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皆在
更好地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保护大自然,增强环境意识;协调人与社会的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很好地应答信息社会的各种挑战;协调人与人的关系,增强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29.学生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以学生为评
价对象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是教育评价的基础和重点,也是学校教育评价的核心。

30.相对评价法:是根据所要评价对象的整体状态确定评价标准,以被评价对象
中的某一个或某干个为基准,通过把各个被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对照比较,判定出每个被评价对象在这一集体中所处位置的一种评价方法。

31.绝对评价法:是在被评价对象的整体之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将被评价对
象与这个客观标准进行比较,以判断其达到标准程度一种评价方法。

32.个体内差异评价法:是以被评价对象自身某一时期的发展水平为标准,判断
其发展状况的评价方法。

33.学业评价:是学生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以国家的教育教学目标为
依据,运用适当、有效的工具和途径,系统地收集学生在各门学科教学和自学的影响下认知行为上的变化信息和证据,并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34.测验:是指通过让学生回答一系列与教育目标相关的有代表性的问题,从学
生对问题的回答中提取信息,并根据一定的标准进行判断的过程。

35.品德评价:即测评者依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品德特征进行定性
和定量的分析,并通过价值判断给出相应的结论。

36.整体印象评价法:是评价者依据一定的评价内容和标准,通过日常对评价对
象的观察和了解,经过综合分析并以此对评价对象的品德状况给予终结性整体评价的方法。

37.操行评定评价法:是评价者根据一定的标准和要求,通过平时对被评价者的
观察和了解,用书面语言描述的形式对被评价者品德发展的状况做出评价的方法。

38.操行计量评定法:是指用以百分为满分或实行百分制计分法,评价者根据一
定的标准和计分规则,依据学生的品行表现予以加分或减分,以对学生的品德做出评价的方法。

39.毛入学率:是指某一级教育如小学这一级教育的在校生人数与符合官方为该
级教育所规定之年龄的总人口比。

40.生师比:即学生与教师的比例,既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益情
况,又是考查教育质量状况的重要指标。

41.学会生存:重视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强调早期教育,确定终身教育的地位,
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求教育担负起传授年轻一代在当代社会激烈变化的条件下求得“生存”的各种知识和能力。

42.学会关心:即从促进教育的统一性转变为促进教育的创造性和革新精神;从
促进竞争转变到促进合作;从狭隘的民族观点和忠诚转变为全球的观点和忠诚,从强调为私人利益而学习转变为强调为公众利益而学习。

43.国家主义教育:强调民族、国家的利益,推崇教育在促进国家和社会发展中
的作用,同时它存在着深刻的历史局限和尖锐的现实冲突。

44.全民教育:1. 全民教育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又是道德发展的需要;2.全民
教育是广义的,它的范围从学前教育到继续教育、终身教育;教育不仅是投入更是产出,教育有各种传送体系,包括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和不定形教育,学校应当与丰富的学习环境结合在一起;3.全民教育是一项新的社会责任,赞助者、家庭和非政府组织都要贯彻这一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