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

合集下载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

60、学生年龄特征:是指取得教师资格的在职教师进行的再学习、再提高,它对现代教师来说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61、智商:是指人的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之比,是衡量智力水平的指标。智商的换算公式是:IQ(智商)=MA(心理年龄):CA(生理年龄)X100。
62、学生的一般特征:是指学生具有成人作为人的一般特征,即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统一。
54、社会实践: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入社会,在广泛的社会活动中对学生施加各种影响的教育活动。
55、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女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这是狭义的家庭教育。广义的家庭教育还包括家庭成员(成年人)之间的相互影响。
56、社区教育:是指以一定地域为界,学校与社区具有共同的教育价值观和参与意识,并且双向服务,互惠互利,学校服务于社区,社区依赖于学校,旨在促进社区经济、文化和教育协调发展的一种组织体制。
19、教育的本体功能:指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即教育的职能(教育自身具有的能力或承担的职责),
20、教育的社会功能:指教育通过自身职责的履行或能力的发挥所产生的社会功效、作用。
21、教育的正功能:是教育在促进社会和人发展上所产生的积极效果。
教育的负功能:是指教育与教育目标、教育主体愿望相反的效果。
22、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从出生到成年期间在身心两方面发生的积极变化。
23、发展关键期:是指人身心发展最快的时期。
24、遗传:也称遗传素质,是指人从父母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
25、遗传决定论:由英国学者高尔登创立,认为人的一切发展都是由遗传决定的,否认了环境的作用。
26、环境:泛指人生活于其中,能影响人发展的一切外部世界。这是广义的环境,包括学校教育在内。

教育学 名词解释大全

教育学 名词解释大全

1、教育目的:是对受教者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

2、教育媒介:指建构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于教育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3、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

4、社会抑制:也称作社会干扰,指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从事某项工作时而使个体行为效率下降的现象。

5、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和教育法律而提出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集体目标和范围。

它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准则。

6、美育: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7、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分,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原有观念在包容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的知识。

下位学习包括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

8、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9、教学评价:是指教学目标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给予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10、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11、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力。

12、压力:是个体面对具有威胁性的刺激情境时,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也称应激状态。

13、陶冶教育法: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素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濡耳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教育方法。

14,、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其基本功能有两个方面:一是对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与整理,二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储存。

常用的认知策略主要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

教育综合教育学重点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综合教育学重点名词解释汇总

名词解释1.广义教育---指一有意识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包括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一切有目的的社会生活影响的总和。

2.狭义教育---是指专门通过教育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3.人的发展---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在身心两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4.遗传素质---是指先天继承下来的、与身俱有的生理解剖特点。

5.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6.义务教育---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7.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教育方针是执政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的具有全局性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制定教育政策的总依据。

8.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体力与智力充分发展、包括人的思想道德、审美情趣、情感意志、个性才能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

9.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的教育。

10.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有效的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体力和运动能力,养成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11.智力因素---是在人们的智慧活动中,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方面。

12.非智力因素---指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

考研333教育综合教育学名词解释

考研333教育综合教育学名词解释

考研333教育综合教育学名词解释教育综合教育学名词解释教育综合教育学是考研333教育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旨在深入探究教育领域中涉及的各种概念和术语。

本文将对教育综合教育学中的若干关键名词进行解释和阐述,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一学科领域。

1. 教育教育是指社会对个体进行有计划的、有目的的培养和教导,以促进其全面发展的过程。

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人的智力、德性、体质和美育等各个方面。

它是一种必要的社会活动,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个层面来实现。

2. 综合教育学综合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教育中的各个要素和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关注教育的整体性,探索教育中的复杂问题。

综合教育学综合了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育法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成果,旨在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和发展。

3. 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学科,它关注教育的原理、方法和效果。

教育学主要包括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研究。

通过系统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教育学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教育现象,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4.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中的心理过程和教育活动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它探索个体在学习、教育和发展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心理机制。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为教育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

5. 教育社会学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研究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教育结构等与社会环境和社会变迁的关系。

教育社会学关注教育的社会功能和影响,帮助理解教育在社会中的角色和地位。

6. 教育经济学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投入产出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效益,通过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教育政策和教育投资的决策问题。

教育经济学帮助教育管理者在有限资源下制定优化的教育策略。

7. 教育法学教育法学是研究教育法律及其运作机制的学科。

名词解释(2)

名词解释(2)
名词解释:
1、教育先行: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8、《初等教育法》:1870年,英国国会正式颁布“初等教育法”(Elementary也称福斯特法案)。这是英国国民教育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 ⑴提出在全国各地5-12岁普及义务教育; ⑵国家仍然保留国民教育,特别是初等教育辅助权,监督权;
⑶将全国分成若干学区,每学区建立可征收税收,地方教育局领导地方教育,承认英国私立教育机构,认为这是国家教育的一种类型; ⑷宗教科目与世俗科目分离。
4、教师专业性发展: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品质的成长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成为专业人员并在教学中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教师职业专业化和教师教育专业化。其中教师职业专业化只能是通过教师教育专业化来实现。
5、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提出的。是先于学习任务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心的学习任务相关联。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9、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
7、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方法,一般称为“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将它称为“产婆术”。 苏格拉底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所谓“讥讽”,就是在谈话中让对方谈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揭露出对方谈话中的自相矛盾,使对方承认自己对这一问题实际上一无所知。所谓“助产术”,就是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婴儿一样。所谓“归纳”,是通过问答使对方的认识能逐步排除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的普遍的东西。从而得出事物的“定义”。这是一个从现象、个别到普遍、一般的过程。

333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

333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

333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教育学是研讨人类在教育活动中的各种问题,以期能够更好地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学科。

在教育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会遇到许多专业术语和名词。

本文将对333个教育学的综合名词进行解释和汇总,并探讨其在教育学领域中的重要性、应用和影响。

一、教育学原理解释1. 传统教育学:传统教育学是指基于长期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一系列教育原则和方法,主要包括师道、育人、非智育、涵养、以身作则等。

2. 现代教育学:现代教育学是在传统教育学的基础上,结合了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如教学设计、学生素养培养、教育评估等。

3. 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是指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多媒体教学、虚拟实验等,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的方法和工具。

4. 反传统教育学:反传统教育学是对传统教育学观念的否定和批判,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性,倡导个性化教育和多元评价等。

5. 人本主义教育学:人本主义教育学是强调个体发展和全面素质培养的教育理论,关注学生的兴趣、需求和情感,追求人的自由和幸福。

二、教育学方法解释1. 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是通过设计和实施教育实验,研究教育活动的规律和效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 统计教育学:统计教育学是通过收集和分析教育数据,研究教育活动的规模、结构、效果等问题,为决策者提供科学支持。

3. 案例教育学:案例教育学是通过研究个别教育案例,分析教育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提供经验教训和指导意见。

4. 比较教育学:比较教育学是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地区、学校的教育制度、课程、教学方法等,研究教育差异和共同点,促进教育改革和交流。

5. 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法是以个体为单位,深入探究和分析特定教育问题的研究方法,旨在揭示个体成长和教育过程中的内部机制和影响因素。

三、教育学概念解释1. 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对教育活动所追求的理想结果的表达和概括,包括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技能目标等。

333教育综合《教育学》名词解释

333教育综合《教育学》名词解释

333教育综合《教育学》名词解释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方法和教育理论的学科。

它以人的教育为核心,关注个体、社会和国家层面的教育问题。

教育学主要研究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组织形式和评价等方面,旨在提供有效的教育指导和改进教育实践的理论支持。

一、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方法和教育理论的学科。

它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结合了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理论和方法。

教育学的主要任务是探究教育的本质和教育与社会、个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培养与发展人的全面素质和个体潜能的方法和途径。

二、教育现象教育现象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行为。

它包括学生的学习、教师的教育、学校的管理、教育政策的制定等。

教育现象是教育学研究的基本对象,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可以揭示教育的规律和问题,为改进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三、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具有一定稳定性和可预见性的规律性现象。

教育规律是教育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对于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育规律包括教育发展的规律、学生学习的规律、教学方法的规律等。

四、教育方法教育方法是指在教育实践中用于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各种手段和策略。

教育方法是教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实践的核心环节。

教育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影响着教育效果和个体的发展。

教育方法包括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

五、教育理论教育理论是指对教育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和解释的理论体系。

教育理论旨在揭示教育的本质和意义,提供关于教育目标、教育价值观的思考,探讨教育的价值取向和功能定位。

教育理论包括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方面的理论。

六、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指通过教育活动所期望达到的预期结果。

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育评价的重要标准。

教育目标包括个体发展的目标、社会发展的目标和国家发展的目标。

不同层面的教育目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教育体系的目标。

《教育学》考试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考试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考试名词解释汇总1、广义的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3、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

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2、教育者: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

3、受教育者: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

4、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手段..。

是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纽带..,主要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措施等。

..,是教育活动的中介5、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它由教育活动的内部结构特征决定,发生于教育活动内部,也称教育的本体功能。

6、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7、教育学: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发展1、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2、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3、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

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和行为方式为方式,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人的身心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个方面。

2、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教育学名词解释大全

教育学名词解释大全

教育学知识名词解释1、教育学——是通过研究教育现象来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

2、教育科学——指研究教育规律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3、教育规律——是教育、社会、人之间和教育内部各因素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和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稳定性、重复性4、教育学的任务——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研究,来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观规律,从而为教育实践活动提供科学理论依据。

5、义务教育——是国家通过法律形式予以规定的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7、学校教育——是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有目的、有组织、有系统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简单的说,学校教育就是专门的育人活动。

8、遗传素质——是先天继承下来的,与生俱有的生理特点和解剖特点。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目标、总要求,是所培养的人应达到的最终标准。

10、全面发展教育——就是“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而实施的教育。

”11、“个人全面发展”——指人们有目的地联合起来,控制、利用合发展由资本主义生产提供的物质基础,并消除其历史造成的自发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为核心展开的人的发展中的矛盾,从而达到个人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个人的天资和潜能、兴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发展,使个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12、素质——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资质、特点特征等。

13、素质教育——是按照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发掘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潜能,弘扬其主体精神,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14、应试教育——是一种以升学为唯一目的,围绕应考科目去开展学校活动的,片面的选拔淘汰教育。

15、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的人。

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汇总及答

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汇总及答

教育学名词解释、简答题汇总及答案(一)1.什么是教育、教育学、学校教育?【答案要点】“教育”就其定义来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和身体健康,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它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这三者既有各自的内涵、特点和功能,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制约。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字的产生。

普通教育学中使用的“教育”概念,即是这种狭义的教育。

其特点它的对象主要是新生的一代,其任务是实现个体社会化;这是在受过专门职业训练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它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

(3)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现象是对教育活动的基本概括,是各种各样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教育问题是具有矛盾和冲突的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是教育内部诸葛亮因素之间以及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教育学存在的意义在于通过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提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2.教育的构成要素有哪些?简述教育各构成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答案要点】(1)有三个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

(2)教育者是从事学校教育活动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心脏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是直接的教育者。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是接受教育的人,即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他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

人微言轻教育的对象他既要接受教育者的改造和塑造,同时也要自我改造和塑造。

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它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3.简述教育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答案要点】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1.广义教育——指一有意识影响人、培养人的活动,包括个体从出生到死亡所接受的一切有目的的社会生活影响的总和。

2.狭义教育——是指专门通过教育机构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的需要与可能,根据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在受教育者积极参与下,对受教育者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成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3.人的发展——是指人从出生到死亡,在身心两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

4.遗传素质——是指先天继承下来的、与身俱有的生理解剖特点。

5.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6.义务教育——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7.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总方向。

教育方针是执政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的具有全局性的根本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是制定教育政策的总依据。

8.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体力与智力充分发展、包括人的思想道德、审美情趣、情感意志、个性才能等多方面的充分发展。

9.智育——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现代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能力的教育。

10.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有效的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体力和运动能力,养成学生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

11.智力因素——是在人们的智慧活动中,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方面。

12.非智力因素——指人在智慧活动中,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包括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

教育学名词解释整理

教育学名词解释整理

教育学名词解释整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①广义的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②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形式化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也相对规范化。

3.非形式化教育: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

4.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的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以及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5.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6.普通教育: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

7.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教育。

8.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一体化,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一体化,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一体化,把终身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或成人教育史片面的。

9.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的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

10.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首先指教育机会均等,其次指师生关系民主化,再次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11.教育世俗化:与公立教育发展相适应,教育逐渐从宗教中分离出来,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宗教、政党不得干预教育,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等向世俗化方向发展。

12.教育多元化:包括教育思想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样化和人的个性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333教育综合《教育学》名词解释

333教育综合《教育学》名词解释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1、广义的教育:泛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2、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3、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等。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5、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11、校风: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12、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13内发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14、外铄论: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一种观点,外铄论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育学名词解释整理

教育学名词解释整理

教育学名词解释整理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①广义的教育:是培育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大体途径。

②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按照必然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所期望的方向转变的活动。

2.形式化教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也相对规范化。

3.非形式化教育:指与生活进程、生产进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

4.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和它们的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人口发展状况和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5.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必然年龄的儿童实施肯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6.普通教育: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

7.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为主要教育内容的教育。

8.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思想强调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一体化,青少年教育和成人教育一体化,职业教育和社会教育一体化,把终身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或成人教育史片面的。

9.全民教育:就是让所有的人都受到教育,特别是使适龄儿童受到完全的小学教育和使中青年脱盲。

10.教育民主化:教育民主化首先指教育机缘均等,其次指师生关系民主化,再次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缘。

11.教育世俗化:与公立教育发展相适应,教育逐渐从宗教中分离出来,有些国家明确规定,宗教、政党不得干与教育,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等向世俗化方向发展。

12.教育多元化:包括教育思想多元化、教育目标、办学模式、教学形式、评价标准等多元化,它是社会生活多样化和人的个性化在教育上的反映。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

《教育学》名词解释汇总1、广义得教育:泛指增进人们得知识与技能、影响人们得思想观念得所有活动。

2、狭义得教育:指学校教育,就是教育者按照一定得要求,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得对受教育者得身心影响,把她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得人得活动。

3、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就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得系统,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得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等。

4、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得学校教育。

5、职业教育:就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得知识与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得学校教育。

6、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7、教育学:就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得科学。

8、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得各种不同类型与层次得学校组合与比例构成。

9、学校文化:就是指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得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

10、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就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得,其核心概念就是“人力资本”,它指得就是人所拥有得诸如知识、技能及其她类似得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得能力,它就是资本得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得一部分。

11、校风:就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得统一体,就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得。

12、个体身心发展:就是指作为复杂整体得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得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得变化过程,特别就是指个体得身心特点向积极得方面变化得过程。

13内发论:就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得一种观点,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得身心发展得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得内在需要,身心发展得顺序也就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得。

14、外铄论:就是个体身心发展动因得一种观点,外铄论得基本观点认为,人得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得力量,诸如环境得刺激与要求、她人得影响与学校得教育等。

15、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得发展就是个体得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得素质、机体成熟得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得强度、社会发展得水平、个体得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得结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综合名词解释汇总名词解释:1、教育先行:教育先行就是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使教育在适应现存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适当超前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的发展,其中一是教育投资增长速度应当超过经济增长速度;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兼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近期与远期的需要,目标、内容等方面适应超前。

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

代表人物:涂尔干、孔德等。

3、终身教育:它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星期,70年代产生广泛影响,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朗格郎。

终生教育强调教育史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及人的发展各个阶段的持续不断的过程;终生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养成学习的习惯和继续学习所需的各种能力。

4、教师专业性发展: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品质的成长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成为专业人员并在教学中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

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教师职业专业化和教师教育专业化。

其中教师职业专业化只能是通过教师教育专业化来实现。

5、先行组织者:奥苏贝尔提出的。

是先于学习任务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心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任务提供观念上的固着点,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以促进学习的迁移。

6、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在全国第一次教育讨论会上,蔡元培明确提出新的教育方针,提出“五育并举”的思想。

包括军国民教育(军国民教育即军事体育)、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实利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美感教育亦称美育)。

“五育”并举的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育,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要求的,是对封建教育及半殖民到半封建教育宗旨的否定,在教育思想史上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从人才培养看,也符合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规律。

7、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在教学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方法,一般称为“苏格拉底法”,苏格拉底将它称为“产婆术”。

苏格拉底法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

所谓“讥讽”,就是在谈话中让对方谈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揭露出对方谈话中的自相矛盾,使对方承认自己对这一问题实际上一无所知。

所谓“助产术”,就是用谈话法帮助对方把知识回忆起来,就像助产婆帮助产妇产出婴儿一样。

所谓“归纳”,是通过问答使对方的认识能逐步排除事物的个别的特殊的东西,揭示出事物的本质的普遍的东西。

从而得出事物的“定义”。

这是一个从现象、个别到普遍、一般的过程。

8、《初等教育法》:1870年,英国国会正式颁布“初等教育法”(Elementary也称福斯特法案)。

这是英国国民教育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

⑴提出在全国各地5-12岁普及义务教育;⑵国家仍然保留国民教育,特别是初等教育辅助权,监督权;⑶将全国分成若干学区,每学区建立可征收税收,地方教育局领导地方教育,承认英国私立教育机构,认为这是国家教育的一种类型;⑷宗教科目与世俗科目分离。

9、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10、知识: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应,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11、城市学校:是为适应生产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利益需要而出现的新型学校。

城市学校不是一所学校的名称,而是为新兴市民阶层子弟开办的学校的总称。

城市学校强调世俗知识,特别是读、写、算的基础知识和与商业、手工业活动有关的各科知识的学习,使学校教育为人们的现实生活服务。

同时城市学校主要满足新兴城市对从事手工业、商业等职业人才的需要。

12、监生历事制度:它是明朝国子监监生的实习制度。

始于洪武五年。

它规定国子监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拨于在京各衙门,历练事务,成为历事监生。

为满足当时官吏不足的需要创立的,规定凡在监10余年者,派到“六部诸司历练政事”,诸司教习政事,并考察其勤惰。

历练3个月,进行考核,勤谨者送吏部备案待选,仍令历事,遇到官缺,依次取用;平常的再令历练;下等的送还国子监读书。

监生历事制度,对提高官吏的治事能力有积极意义。

13、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14、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我国学者大多认为学习策略主要由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组成。

15、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实现教育目标而制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16、贝尔—兰开斯特制:又称导生制。

由教师把所教的内容先教给年龄大,学习比较好的学生,然后由这些学生再教给其他学生,这些学生称为导生。

这个制度称为导生制。

这种制度节省师资、花费少,在英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对初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才能,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精神,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鼓励学生、班级之间进行竞争。

但它不能给儿童以系统、充分的知识,也有机械、生硬的毛病,只注重学生的外部动机,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实行体罚,所以只能满足民众对低水平初等教育的要求,不可能适用于各种程度的教育。

17、义务教育:通过法律对某年龄阶段的儿童实行的强制性的由国家、学校和家庭保障予以的教育。

18、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19、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

国家级课程是一级课程。

20、测验:是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系统程序,即通过观察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来量化描述人的心理特征,为了减少误差,测验在编制、施测、评分以及解释等方面都必须遵循一套系统的程序。

21、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

22、道尔顿制: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叙谈,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

23、文雅教育:也称自由教育,是亚里士多德在认为职业与教学分为自由与偏狭的思想上提出了适合自由民的教育。

文雅教育是反对教育具有功利性,主张以提高一般文化素养为目的,以自由发展理论为目标,探索高深的纯理论知识的高尚的教育,自由教育符合人的身心发展。

与现代功利性教育相比。

是一种纯粹的教育,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但它又对知识带有偏见,将其分为高尚与卑贱,同时由于适合自由民,使其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只为少数贵族所享有,不利于教育的普及。

24、学校制度:学校制度是指能够适应向知识社会转轨及知识社会形成以后的社会发展需要,以完善的学校法人制度和新型的政校关系为基础,以教育观为指导,学校依法民主、自主管理,能够促进学生、教职工、学校、学校所在社区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

25、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26、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7、课程标准:是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相比,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实施建议等几部分阐述的详细、明确,特别是提出了面向全体学生的学习基本要求。

28、分组教学:分组教学是把学生按能力或学业成绩分为不同的班或组,通过定期测验决定学生升级(组)或降级(组)的教学组织形式。

分组教学是集体教学的一种,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即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

外部分组是指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

外部分组主要有两种形式:学科能力分组和跨学科能力分组。

内部分组是指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等编组。

29、教育目的: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30、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授法包括讲述、讲解、讲演三种方式。

31、学校教育:是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主导的作用。

32、学记:《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

是中国古代一部典章制度专著《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

学记》文字言简意赅,喻辞生动,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教育的目的及作用,教育和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在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以及同学之间关系。

33、中体西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

“体’,即根本的意思。

“用”,即具体的措施。

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

“中学”指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

它主张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基础上,采用西方造船炮、修铁路、开矿山、架电线等自然科学技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具体办法来挽救统治危机。

34、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寻找来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

发现学习的首倡者为美国当代认知派心理学家布鲁纳。

35、因材施教(原则):宋代朱熹把孔子的经验概括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

这是“因材施教”的来源。

这一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36、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37、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38、元认知:是指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它具有两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成分: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与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39、教学组织形式:就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主客观条件组织安排教学活动的方式。

40、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

41、讨论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42、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文件。

43、环境决定论:洛克认为人类的身心特征、民族特性、社会组织、文化发展等人文现象受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条件支配的观点,是人地关系论的一种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