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的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

合集下载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第三节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教学设计探究活动1思考:大气的削弱作用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云层、太阳高度角(图片导入)乌云密布图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作用越强,削弱作用越强。

(图片导入)太阳高度角随时间变化图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削弱作用越少,辐射作用越强;反之,削弱作用越强,辐射作用越弱。

(图片导入)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变化图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削弱作用越弱,辐射作用越强;纬度越高,削弱作用越强,辐射作用越弱。

探究活动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在生活中的应用①.晴朗天空为什么呈蔚蓝色?晴天时,太阳光中的蓝、紫色光易被空气分子和细小尘埃散射(图片导入)蓝、紫色光易被空气分子和细小尘埃散射图和晴朗天空图②.阴天天空为什么呈灰白色?阴天时,云层厚,大部分太阳光被反射。

(图片导入)阴雨天气图③.为什么日出前、日落后天空明亮?大气的散射作用改变了太阳光的方向。

(图片导入)日出前图④.为什么白天多云时的气温比白天晴天时低?多云时,云层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

(图片导入)上海晴天与阴天图⑤.为什么某些地区太阳能丰富,而某些地区地区太阳能匮乏?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图片导入)太阳能发电图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各种辐射的差异物体辐射规律:物体温度越高,辐射的最大能量部分的波长越短;物体温度越低,辐射的最大能量部分的波长越长。

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短波辐射)(长波辐射)(长波辐射)让学生分析探究活动1让学生分析探究活动2让学生分析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让学生学会分类地理事物让学生学会主动参与实验,思考问题得出结论(3)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

(图片导入)海洋与陆地对比图课堂小结第三节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第1课时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①太阳暖大地:大部分太阳辐射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后增温②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后形成地面辐射,大部分地面辐射被大气吸收,使大气增温③大气暖大地:大气增温后形成大气辐射,其中向下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它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保温作用)板书第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图片导入)热气球图;孔明图。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读图训练 下图为“某地某时刻等温线分布示意图”。读图答题。 1. 最可能出现图示等温线分 布状况的月份和地方时为 A.8月 22时 B.8月 13时 C.1月 22时 D.1月 13时
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纬度因素:纬度不同,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不同
下垫面因素:下垫面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 例也不同 气象因素:大气状况不同,影响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
深度思考
有人把大气的受热过程归纳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
地”,结合右图说明该过程的合理性。
深度思考 有同学认为大气逆辐射就是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
主要影响因素
地形 洋流
冬季,南北温差大, 越往北温度越低 夏季普遍高温 南北温差不大
太阳辐射 冬季风
太阳辐射
10℃
3km
2、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变化
正常情况下,海拔每升高 100m 气温下降 0.6℃, 但在不同地点及不同时间,可能会小于 0.6℃或 大于0.6℃,如图中①曲线。 在曲线②情况下,大 气的对流运动减弱, 大气比较稳定;在① 情况下,大气对流运 动更加强烈
原因
太阳紫外线和 宇宙射线作用
辐射能力(J/cm2•min•μ m]) 12 10
大气反射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短 地面长 大气 地面 太阳辐射能量最集中的部分是可见光区,因此 逸出 波辐射 吸收 波辐射 吸收 逸出说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 (大气辐射) 大气逆 大气(主要指CO2)只能吸收长波,故太阳辐 辐射 射能穿透大气到达地面而不是直接被大气吸收 返回地面 大气吸收 (大气逆辐射)
山坡上的冷空气沿斜坡下沉到谷底 积聚并把较暖的空气抬挤上升 冷暖空气相遇形成锋面,其上方为 暖空气,下方为冷空气

新高中地理高考03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新高中地理高考03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新高中地理高考03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

大气的受热过程可以分为辐射收入、热传导、对流和蒸发四个方面,而热力环流则是地球上不同地区能量交换的重要途径。

下面将对这两个问题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是大气的受热过程。

地球受到太阳的辐射能量,其中有约30%被大气层反射回太空,大约20%被云层和大气吸收,剩余的50%直接照射到地面。

这些能量在地球上的大气、地面和海洋之间进行传递和转化。

辐射收入是指太阳辐射能到达地球并被大气吸收或直接照射地面的过程。

太阳辐射是由太阳电磁波辐射而成的,包括可见光、紫外线和红外线等各种波长的能量。

太阳辐射能量的照射会使大气和地面温度升高,进一步引起干燥、升华和沸腾等现象。

热传导是指大气中的分子间通过碰撞和振动的方式传递热能的过程。

在大气低层,气体分子之间的热能传递主要是通过碰撞和扩散来实现的。

而在高层大气中,由于气体分子稀薄,热传导的作用较小,主要以辐射传递为主。

对流是指由于温度差异造成的气体上升和下沉的循环过程。

当地面受到太阳辐射能量的照射时,地面和低层大气会升温,导致气体膨胀,使气体密度降低,产生较轻的气团上升。

随着气团上升,气温逐渐下降,密度逐渐增加,使气团在上层大气中逐渐冷却,导致气团下沉。

这样形成了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的对流现象。

蒸发是指水由液态转化为水蒸气的过程。

太阳能照射地表,使地表水受热蒸发。

水蒸气经过大气逐渐升高,温度下降,凝结成云,进一步形成降水,完成水循环过程。

除了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也是地球上能量交换的重要途径。

热力环流是指由于地球自转和地球表面不同位置太阳辐射能的变化,引起气候和季节变化,形成的大尺度气候现象。

地球的热带、温带和寒带分布在不同的纬度带上,这是因为太阳辐射照射地面时,不同纬度带上得到的辐射能量是不同的。

赤道地区得到的太阳辐射最直接,所以该地区的温度最高,形成了热带气候。

而极地地区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因此形成了寒带气候。

高中地理必修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

高中地理必修一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

3.图中大气污染危害较大的是(C )
A.春季
C.白天
B.秋季
D.黑夜
例:读大气运动状况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该图表示的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称_____ 热力
环流,形成这种环流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地面受热不均 。
(2)B、D两处比较,气压高的是______ B ;A、E两处
吸收和 反射等 大部分太 阳辐射到 达地面
热过程
最后结果:地面是
大气的直接热源
垂直运动 热力环流
环流的形成
水平运动
1.“天雨新晴,北风寒彻,是夜必霜”,造成“是夜必霜” 的原因主要是下图中的( C )
A.a减弱
B.b减弱
C.c减弱
D.d减弱
读材料,结合下图回答2、3题
2.导致图示现象发生的大气运动形式最有可能是(B ) A.热力环流 C.季风环流 B.海陆风 D.山谷风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太阳
二氧化碳、水汽 云层(对流层大气)
地面吸收、升温
大气中水汽和二氧化碳的含量,会对气温产生什么影响?
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能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大
气逆辐射增强,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气温较高。 晚秋和冬季霜冻为什么发生在晴朗的夜晚? 晴朗的夜晚云量少,云层薄,
大气逆辐射弱。
比较,气压高的是____ A ;E、F两处比较,气压高的是
______ E ;A、C两处比较,气压高的是_____ C 。
(3)如果此处代表城市与郊区的环流,那么A、B、C 三处为城市的应该是_____ A 。考虑到城市风所携带的
污染物对郊区的影响,卫星城应建在_____________ 城市热岛环流
之外。

2019-2020学年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2-1第1课时 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新课标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2-2-1第1课时 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Word版含答案
电视剧《闯关东》中有这样一段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 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 程示意图”,回答 1~2 题。
8
1.关于图中 a、b、c 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
①a 代表大气的直接热源 ②b 代表大气的直接热源 ③b 代表的辐射比 a 代表的辐射 波长短 ④c 代表的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
2
1.为什么同一季节的白天多云,气温不会太高,而夜间多云,气温不会太低? [答案] 同一季节,白天多云,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时,被削弱得多(吸收、反射多), 故气温不会太高;夜晚多云,特别是有浓密的低云,空气中湿度比较大,大气逆辐射强, 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气温不会太低。 2.王明同学认为气流是由高压流向低压的,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答案] 不对。地面的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空气的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 上的气压高低。同一水平面上气压高低不同,引起空气的水平运动,由高压流向低压。因 此说在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是正确的,但在垂直方向上,气流不一定由高压 流向低压。
(2)山谷风
6
(3)城市风 城市风环流则是由于城市“热岛效应”(城市工业、居民、交通等释放大量的人为热), 使得城市温度比郊区温度高,从而形成的高空大气由城市吹向郊区,近地面大气由郊区吹 向城市的环流。 城市规划时,为减轻大气污染,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布置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外, 避免污染气体从近地面流向城市;将卫星城建在城市风环流之外,避免相互污染。
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中水汽、杂质较少,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夜晚大
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故气温日较差大;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大气中水汽、杂
质多且集中在对流层底部,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夜晚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 课件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 课件

(1)在同一地点不同海拔高度上,海拔越高,气压越 低。如图 PA>PE。
(2)在近地面,气温越高,气压越低;气温越低,气 压越高。如图 PA<PB,PA<PC。
(3)同一水平面上,高压区等压面都向高空凸起,低 压区等压面都向低空凹陷,即“凸高凹低”。
(4)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区类型相 反,即近地面为高压,高空则为低压。
受热的地方(A地) 受冷的地方(B、C地)
气流 运动
上升
下沉
气压 变化
变小
变大
对应高 空气压
变大
变小
(3)由高压流向低压。 (4)垂直运动。 近地面受热不均,产生大气的垂直 运动(对流),然后产生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异,推动空气 在水平方向上由理
[反思归纳]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保温作用 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 实现了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 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
►思维拓展
大气受热过程在实践中的应用
现象
原因
晴朗天空呈蔚蓝色
晴天时,太阳光中的蓝、紫 色光易被散射
阴沉天空呈灰白色
阴天时,云层厚,大部分太阳 光被反射
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关键抓住以下三点关系: (1)温压关系(如上图所示):
(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从高压吹向低压(如 上图中①②③④处风向所示)。
(3)等压面凸凹关系: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凸起方向 相反。
2.等压面图的判读方法 等压面是空间气压值相等的点组成的面,等压线是同 一水平面上气压值相等的点组成的线。等压面图表示气压 的垂直分布状况,等压线图表示气压的水平分布状况。
高原上空气稀薄,大气削弱 作用小,但保温作用也弱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ppt课件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ppt课件

A
B
C
A
B
C
谷风
山风
山谷风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请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思考:巴山地区产生夜 雨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夜间山谷降温慢,山坡降温快,冷气流沿山 坡滑向山谷,山谷暖气流被迫抬升,遇冷凝 结形成降雨。
各种“岛”效应
名称 热岛 效应
为什么台湾海峡两岸风向的日变化相反呢? 这里的风是怎样形成的?
海陆风 请结合已学知识, 绘制海陆间大气环流模式图。
陆地:比热容较小 (热得快,冷得也快)
海陆风 请结合已学知识, 绘制海陆间大气环流模式图。
• 陆地增温快(热源) • 海洋增温慢(冷源)
高压
低压
海风
低压
高压
• 陆地降温快(冷源) • 海洋降温慢(热源)
城市风
卫星城或对空气有污染的工厂应建设在A、B、C中的 C 地 。
C
B
上升气流
A
A:市区 B:市区与郊区之间 C:在城市热岛效应之外 (在下沉距离之外)
海陆风
清代黄叔璥在《台海使槎录》中,记述
了台湾海峡两岸的风向差异:“内地 之风,早西晚东,惟台地早东风, 午西风……四时皆然。”这里的“内
地”指福建,“台地”指台湾
冷岛 效应
雨岛 效应
含义 城市气温高于郊区 气温
夏季绿洲、湖泊比 其毗邻地区气温低
城市降水比郊区降 水多
成因
影响或对策
城市人工建筑物热容量小,增温快; 增大城区绿地、水域面积;
人口、产业集中,排放热量多;
控制城市人口密度、建筑物密
绿地、水域面积小,调节功能弱

高中地理必修Ⅰ 第3章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高中地理必修Ⅰ 第3章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大气垂直分层
对流层
臭氧层
平流层的22 km~27 km处存在臭氧层 是地球生命的天然屏障
大气垂直分层
主要特点
原因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增高; 臭氧吸收紫外线; 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上热下冷; 水汽、杂质少 大气平稳,天气晴朗
大气垂直分层
高层大气
主要特点
存在若干电离层 能反射无线电短波 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原因
太阳紫外线和 宇宙射线作用
辐射能力(J/cm2•min•μ m]) 12 10
大气反射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短 地面长 大气 地面 太阳辐射能量最集中的部分是可见光区,因此 逸出 波辐射 吸收 波辐射 吸收 逸出说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 (大气辐射) 大气逆 大气(主要指CO2)只能吸收长波,故太阳辐 辐射 射能穿透大气到达地面而不是直接被大气吸收 返回地面 大气吸收 (大气逆辐射)
判断坡向
同纬度地区,有地形阻挡作用地区的冬季气温 高于无地形阻挡地区
图示内容
数值大小及变化
由南向北气温递减,说明位于北半球;从气温 高低可以判读上图所示为北半球夏季等温线 等温线特征
可判断区域所在半球:向 北递减——北半球,向南 递减——南半球。可判断 不同区域温差大小
图示内容
延伸方向
与纬线平行(受太阳辐射影响);与海岸线平行 (受海陆位置影响);与等高线平行(受地形、地 势影响) 等温线特征
D.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解析 结合前面分析,主要目的是削弱太阳辐射,减小农作物水分蒸腾,
选D。
解析答案
反思归纳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益 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 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 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

多维课堂 · 考点突破
学科素养 · 专项提升
[深 度 思 考]
1.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量的主要因素 (1)纬度位置: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则太阳辐射经过 的大气层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如图中A所示; 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则太阳辐射经过的大气层路程 长,削弱量大,如图中B所示。
多维课堂 · 考点突破
面被加热,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向外传播的过程。大气逆辐
射是指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其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
反,故称为“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的强弱除与地面温度有
关外,还和下垫面的性质有关,组成下垫面物质的比热容、
下垫面的海拔高低等都影响其温度的高低,进而影响地面辐
射的强弱。大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天空云量越
多,湿度越高,大气逆辐射也越强。
答案 (1)C (2)B
多维课堂 · 考点突破
学科素养 · 专项提升
2.(2013·北京文综,5)下图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 图,回答下题。
大气中
( )。
多维课堂 · 考点突破
学科素养 · 专项提升
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解析 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大气吸收太阳紫外线的能力 下降;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导致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下 降,会使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可吸入颗粒物增多,会导致 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 从而会使地面吸收减少;出现雾霾,会导致大气逆辐射在夜 间增加。 答案 B
多维课堂 · 考点突破
学科素养 · 专项提升
[题 组 递 进]
1.下图为“太阳墙工作原理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2.1大气的热力作用和热力环流

2.1大气的热力作用和热力环流
高压中心、低压中心、高压脊(线)、低压 槽(线)、鞍部 ④判读天气情况和天气形势 ⑤判读季节
2、风压定律:
北半球背风而立,低压在左前方,高压在右后方
相关考点07年宁夏
11、图5位北半球某城市某年8月某日22时等温线图。若 只考虑温度因素,则近地面N点的风向为 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
知识梳理:
2.1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
考纲呈现:
大气受热过程
知识梳理: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作用 大气成分 波长范围 特点 实例
吸收 臭氧
紫外线(短波) 有选择性,
对可见光
水汽、二氧化碳 红外线(长波) 吸收少
反射 云层、尘埃、 各种波长
水滴
空气分子、 蓝紫光最易
微小尘埃
7、下列四幅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图(图中曲线表
示等压面,直线表示等高面)中,表示正确的是( A )
8.下图中M、N、E、F四点中气压最高的是( D )
A.E C.M
B.F D.N
3、应用: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
(1)海陆风
白天:海风
夜晚:陆风
(2)城市风
郊区
气 流 上 升

市区
郊区
阅读思考:阅读课本P51-52相关内容,
③逆温现象是一种气候资源。主要是在一些山坡或河谷地区,多年 生果树越冬可不必埋土,冻害得以避免或减轻,而且果实硬度高, 品质好;在这里发展蔬菜,可减少热能投入,提高经济效益;逆温 层坡地还是当地牲畜避寒、越冬的理想场所(如我国新疆伊梨谷地,逆
温从10月至翌年3月,长达半年之久。1月份的坡地逆温层厚达400米,逆温强 度达5℃。逆温带有效地提高了谷地在冬季的温度水平)

高三地理一遍过第2讲:大气受热过程气温等温线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

高三地理一遍过第2讲:大气受热过程气温等温线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
1
2
3
4
5
6
7
大气受热过程与气温
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
一、大气受热过程 区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理解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形成机制
二、大气垂直分层 三、气温和等温线
8
近地面大气受热过程
大气热力作用



射向宇宙空间

地 面 削弱作用、 水



地面增温
地面
“太阳暖大地” “大地暖大气”
大气受热过程气温等温线热力环流三圈环流季风环流
1、大气受热过程: 削弱作用、保温作用,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 大气垂直分层、气温、逆温、等温线 2、热力环流: 气压、等压面、垂直气流、等压线、风、海陆风、城市风、山谷风 风向、风力、“三力” 3、三圈环流: 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气压带和风带季节性南北移动 4、季风环流: 季节性高低压中心、冬夏季风
22
微专题:气温
1、气温高低的影响因素。 2、气温的日变化(昼夜温差)、年变化、垂直变化规律。 3、等温线图图的判读。 4、气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气温的日变化(昼夜温差)

间 气温的年较差 变
气 温
化 气温的年际变化

时 空
空 气温的垂直分布
分间
布变
气温的垂直分布规律 逆温形成、影响

气温的水平分布
(根本热源)(直接热源)
拓展:为什么一天中,最高气温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气温在日出前后?
当地面吸收了太阳的辐射热量之后,再通过辐射、对流等形式向空 气中传导,这是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由于地面向大气传输热量需 要一定的时间,所以近地面气温是午后2时左右达到最高。大气主要 以逆辐射的方式和大气辐射的方式散失热量,直至次日日出一直没 有太阳辐射来补充热量,所以直到次日日出前后气温达到了最低。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PPT教学课件

大气的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PPT教学课件
(2)“大地暖大气”:地面增温的同时向外辐射热量。相 对于太阳短波辐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除少数透过大气 返回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75%~95%)被近地面大气中的 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
(3)“大气返大地”: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 量,既向上辐射,也向下辐射,其中大部分朝向地面,称为 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 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作用形式
吸收
削弱程度

氧原子(高层
参与作用 大气)、臭氧
的大气成 (平流层)、

水汽、二氧
化碳(对流层)
反射 大
云层、 较大颗 粒的尘

散射 较小
质点是 质点是颗粒
空气分 较大的尘埃、
子、微 雾粒、小水
小尘埃

波 长
范 围
紫外线
红外线
各种波长的 光线都有
波长较 各种波 短的蓝、 长同样
紫光 被散射
(4)D
(5)小 因为夜间多云,大气逆辐射强,气温不会太 低。
热力环流
知识精析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近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 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差异→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 流。如下图所示。
注意:在同一水平面上,高气压比低气压值高,如 上图中B地低空气压值高于A地低空;但在不同高度上则 不一定,如上图中的A地虽然近地面是低气压,高空是高 气压,但实际上气压值是近地面高于高空,因为同一地点 气压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2)海拔高低、云量多少等因素都会影响大气对太阳辐 射的削弱作用,进而影响太阳辐射强度。
表解如下:
影响因素 太阳高度
大气 透明 度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优质课件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优质课件

4.若此图表示高空等高面,PM<PN,则O点风向为 A.③或④ B.②或⑧ C.③或⑦
√D.⑥或⑦
解析 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PM<PN时,③为北半球风向,⑦为南半球风向。
5.近地面,空气作水平运动时,所受摩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合力方向 A.与空气运动方向成180°角 B.与空气运动方向成90°角 C.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90°角 D.与气压梯度力方向成180°角
(1)垂直运动
A地受热,空气_上__升__
B、C两地冷却,空气 _下__沉__
→ 近地面形成 低气压,高空A′形成高气压
→ 近地面形成 高气压 ,高空B′、C′形成 低气压
→ 同一水平面
上气压产生

差异
(2)水平运动
高空:空气从 A′向B′、C′两地扩散 3.常见形式: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
近地面:空气由 B、C 流向A地
越大,反之越小
穿等压线
2.风力的判读 (1)同一幅图,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等压线越稀疏,风力越小。 (2)不同图幅,两条相邻等压线差值越大,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差值越小,风力越小。 3.风向的确定 第一步:画出与等压线垂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 第三步:按照地转偏向力“南左 北右”的偏转规律画出与水平气 压梯度力成30°~45°偏角的风向。 (如右图)
解析 热力环流是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从图中可知A处气流下沉,B处气流上升, 故温度B>A。根据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可知A、B两地气压高于C、D两地;根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可知 A>B、C>D,故四地气压为A>B>C>D。
2.如果此图是城市热岛环流侧视图,在②处进行植树造林,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 A.增温和增湿 B.净化和增温 C.净化和增湿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

05
CATALOGUE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的实践应用
在气象预测中的应用
天气预报
通过研究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 环流,可以预测未来天气变化, 如温度、降水、风向等。
灾害预警
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 有助于预测和预警极端天气事件 ,如暴雨、台风、龙卷风等。
在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
气候模式模拟
通过模拟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 气候变化研究者可以预测未来气候变 化趋势,评估全球变暖的影响。
THANKS
感谢观看
温室气体排放监测
研究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有助于 监测温室气体排放,评估其对气候变 化的影响。
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空气质量监测
大气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影响空气质量,通过监测和研究这些过程,可以评估 空气污染程度。
污染物扩散模拟
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和热力环流有助于模拟和预测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和传 输,为制定环境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 热力环流
contents
目录
• 大气的受热过程 • 热力环流的形成 • 热力环流的类型与特点 • 大气环流与气候变化 •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的实践应用
01
CATALOGUE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的吸收与传递
太阳辐射的吸收
大气中的气体分子和颗粒物能够 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其中水汽 、二氧化碳和臭氧是主要的吸收
02
CATALOGUE
热力环流的形成
热力环流的定义
01
热力环流:由于地球表面受热不 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现象。
02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基本 形式,是气候系统的重要动力机 制。
热力环流的形成机制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

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1. 大气受热的基本原理大气这东西,就像是一锅热汤,太阳一照,就开始热气腾腾的冒泡了。

咱们说的“一日之计在于晨”,这里面可不光是吃早餐,太阳一照,地面开始吸收热量,水面开始蒸发,形成了水蒸气,这就跟煮水的时候,水面出蒸汽一样。

喷嚏一声,一不小心就把整个大气都给感冒了。

热空气轻飘飘的,总往上跑,像个小孩子摸到糖果,就乐呵呵地往上窜。

哎呀,高温的空气上升得快,周围的空气就得心急火燎地把它填补上去,形成了热力环流。

有趣的是,这个过程就像一个不断上演的舞蹈,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沉,形成了各种风。

暖风、冷风,有时候一阵风过来,简直让人感觉像是在赶集,热的、冷的,全都有,真是让人清凉又畅快。

2. 热力环流的影响2.1气候与天气的“谢天谢地”热力环流可是个大忙人!它一边掌控着地球的气候,一边为我们每天的天气而忙碌。

当热空气升高的时候,它会带走一部分水分,这不就形成了药酒一样的气候,干燥的地方不容易下雨,而湿润的地方又像是小溪潺潺,滋润到了每个角落。

这可真是“天有不测风云”,行个不说,该下雨了,也没准突然给你来个“啪”一下,噼里啪啦的下个痛快。

2.2风的旅行风的发生,更是热力环流的“杰作”。

地球的曲线,让太阳光不均匀地照射在不同地方,有些地方热得像座火山,而另一些地方则阴冷得如同冰箱。

空气想平衡,于是就开始拼命地移动,有的地方风力十足,有的地方却像个太监般静默。

每当这时,风就成了大气的使者,飞奔在大地之间,传递着温度和气候的秘密。

3. 勇敢追逐热量的科学之路3.1 大气的循环不息科学家们就像是让人捧心的“侦探”,拼命在研究这个大气热力环流的秘密。

他们做了好多实验,分析数据,翻山越岭,像是追赶一场“热”的猫鼠游戏。

而且,这个研究可不仅仅局限于炎热的夏天,冬天的北风也逃不过他们的法眼。

哪怕是那场“腊八冻”,太阳依旧在努力传递着温暖。

3.2 从宏观到微观的奇妙科学家发现,从百米高空到地面,空气的动态永远是变化无常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第1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及热力环流【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学习目标】1.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作用。

2.运用图示说明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的关系。

3.运用图表分析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4.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能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如城市热岛效应。

【课前知识梳理】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能量来源(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受热过程(填出①~⑨代表的含义))(名称具体过程结果地面增温过程大部分A__________________透过大气到达地面使地面增温大气增温过程地面增温后以B__________________的形式向近地面大气传递热量使大气增温削弱作用:大气层中水汽、云层、尘埃等对少部分太阳辐射的吸收或反射(2)两个作用保温作用:弥补了地面热量损失,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3、意义(思考)1、为什么“高处不胜寒”?二、热力环流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能的________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的________差异。

2、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1)概念:是由_______________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__________的最简单形式。

(2)形成过程①A地受热,空气上升,形成________;D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________;②B、F地冷却,空气下沉,形成________;C、E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________;③同一水平面上,气流由________流向________,在图中用箭头标出空气的运动方向。

(3)常见形式:________、城市风、山谷风。

(思考)2、古诗云“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你能解释巴山为何多夜雨吗? 【课堂互动探究】 ★知识点一大气的受热过程(活动一)1、结合教材图2.2,回答下列问题。

(1)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如果用“大气保温作用”概括,你认为合适吗?(2)据图分析,为什么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3)阴天的白天气温比较低的原因?(4)在晚秋和寒冬,为什在霜冻多出现在晴朗的夜晚?为什么人造烟幕能起到防御霜冻的作用?(5)请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新疆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归纳总结】一、大气的受热过程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分析一地白天气温的高低,主要考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1)主要方式O 3(平流层)吸收紫外线有选择性CO 2(对流层)吸收红外线吸收可见光的吸收很少削弱方式最弱例子:平流层气温随海拔高度增加而上升无选择性表现:云层、较大颗粒的尘埃(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强)反射削弱方式最强例子: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世界最热的地区不在赤道,而在北纬20o-30o 的沙漠地区树阴下,房间里无阳光处仍然明亮日出天已明,日落天不黑散射若质点是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有选择性(波长越短,散射越明显) 如晴朗的天空蔚蓝色若质点是颗粒较大的尘埃、雾粒、小水滴时→无选择性如在阴天时,或者大气中尘埃、烟雾较多时,天空呈灰白色2、大气的温室效应—(分析一地夜晚气温的高低,要考虑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强弱)(1)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及其转化(2)大气保温作用原理常见现象 两种情况 反射 散射 吸 收 太阳辐射 O 3→紫外线 CO 2→红外线 地面 大气上界 图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太阳辐地面升大气升大气辐地面辐地面保透过大气 短波辐射大气吸收 长波辐射 大气逆辐射长波辐射一是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

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CO2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将地面辐射释放的热量大部分保存在大气中。

二是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保温作用。

大气吸热后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将大部分热量返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3)大气保温作用的物理过程(如下图)①地面增温—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太阳暖大地)②大气增温—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保持热量;(大地暖大气)③大气保温—大气逆辐射将大部分热量还给地面,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大气还大地)(小结)(例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________,B表示________,C表示________。

(2)该图主要表示的大气的热力作用是________。

(3)当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气体增多时,图中字母C将发生变化,其趋势是________,结果是________,【课堂互动探究】★知识点二热力环流(活动二)结合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探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1)根据图a分析,在地面受热均匀的情况下,等压面有何分布特点?(2)根据图b,在地面受热不均的情况下,分析空气在垂直方向上的运动和气压分布的相冷热状况垂直运动状况气压高低变化A受热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B、C受冷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3)结合图c思考,空气在水平方向上如何运动?与垂直方向上气流运动形成什么特征的大气运动?(4)仔细观察图b、c,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高低与等压面凸凹有何对应关系?(5)在同一地点,气压在垂直方向上如何变化2、尝试应用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分析海陆热力环流的形成与影响时间气温差异陆地海洋白天增温,气温增温,气温夜间 增温,气温 增温,气温(2)说出图A 和图B 中海洋和陆地气压的高低(3)一天之内,海岸边何时吹海风,何时吹陆风?(4)在图A 和图B 上分别画出陆地和海洋之间的大气运动方向,使之构成一个环流圈。

(5)分析海陆风对海滨地区的气温有什么调节作用【探究总结】——热力环流1、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2、形成: 说明: ①气压垂直分布规律: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即高度越高,气压越低) ②气压的水平分布规律:在同一高度上,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高高低低) ③高气压和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的气压状况;同一地点在垂直方向上永远是近地面气压大于高空气压。

④同一水平面上,空气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⑤高空气压高低与近地面气压高低刚好相反。

⑥近地面气温和气压呈负相关(热—低压、冷—高压) 【注意提示】判断气压高低、气温高低的方法 (1)“高高低低,上下相反”:无论是在高空还是近地面,等压面向上(高处)凸出的地方为高压,即“高高”;等压面向下(低处)凹下的地方,为低压,即“低低”;高空(上)和近地面(下)的气压状况是相反的,即“上下相反”。

(2)“由高到低,温压相反”:在同一水平面上,气流运动方向应由高压流向低压,即“由高到低”;在近地面,气温与气压是相反的,即“温压相反”。

据同一高度上气压的分布,可知气流运动的方向。

3、常见的热力环流(1)城市风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大量燃料,释放大量的人为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 热岛”。

当大的环流微弱时, 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然后近地面大气由郊区吹向城市的环流。

城市规划时,为减轻大气污染: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布置在城市风的下沉距离之外,避免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市;将卫星城建在城市风环流之外,避免相互污染。

(2)海陆风由于海陆热力差异,陆地热容量小,白天在阳光照射下,近地面的陆地要比同一纬度的 太阳辐地面冷热不均 (受热上升、冷却下沉) 大气垂直运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的差异 大气水平运热力环流 大气运动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B AC 若假设地面受热均匀,则其上空同一高度上气压值相同,等压面(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平面)与等高面重合,呈水平状态—此时大气不运动 热 B A C 冷 冷 若假设地面性质均匀,A 受热,B 、C 冷却 冷 冷 热 低 高 低 A 受热,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B 、C 冷却,空气收缩下沉。

在同一高度上空,A 上空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等压面上凸;B 、C 上空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等压面下凹。

同样在近地面,A 地空气上升后向外流出,使A 地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等压面下凹,B 、C 因有下沉气流,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等压面上凸 B A C 低 低 低 高 高 高 在同一水平面上存在气压的差异,空气运动始终由气压高的流向气压低的。

高空由A 的上空流向B 、C 的上空,近地面由B 、C 流向A 。

形成了热力环流 卫星郊区 城区 郊区 严重污染的工业企海洋增温快,气温要比海上高,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气压;海洋上因气温低产生下沉气流,形成高气压。

陆地与海洋形成了热力环流,使近地面空气由海洋吹向大陆,形成海风;夜间与白天的热力作用相反,近地面形成陆风。

海陆风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3)山谷风白天,山地是伸入到大气中的一个热源,使山坡上的空气离地面较近增温较多,而山谷上空同高度的空气因离地面较远增温较少,因此山坡上的暖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不断上升,并从山坡上空流向山谷上空,使谷底的空气沿着山坡向山顶补充,形成热力环流,下层由谷底吹向山坡的暖空气称为谷风。

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降温较多,而谷地上空同高度的空气因离地面较远,降温较少,于是山坡上的冷空气因密度大,沿坡面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谷底的空气上升,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

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入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抬挤上升,使谷底和盆地内形成逆温层,逆温层的存在,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如在这些地区布局有废气、粉尘排放的工业,常造成大气污染事件。

(例2)下图是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读后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①至⑤点,气压最高的是__________,气压最低的是__________。

(2)A、B两地受热的是________地,空气______;冷却的是__________地,空气__________。

(3)用“→”画出图中的热力环流。

【自我检测】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不同地区间存在()A.地形差异B.温度差异C.气压差异D.水分差异地球的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选择性吸收的作用,其中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则主要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大气对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很少,大部分可见光能够透过大气到达地面,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能量是很少的。

据此回答2~4题。

2、图中①、②、③三个箭头所表示的辐射依次是( )A.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太阳辐射B.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C.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D.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辐射3、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是( )A.地面B.太阳辐射C.大气辐射D.大气逆辐射4、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以及它在图中对应字母的组合,正确的是( )A.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①B.大气的反射作用——④C.大气的吸收作用——②D.大气逆辐射作用——③5、某同学做地理演示实验:把一盆热水和一盆冰块分别放入玻璃缸内的两侧,盖上胶合板,胶合板上有孔的一侧对着冰块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