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眼单视(双眼视)基础

合集下载

斜视分类及概述

斜视分类及概述

意最 义简
单 判和 断常 斜用 视 的 方 向 和 度 数

斜视的定量检查
三棱镜遮盖法 同视机检查法
斜视的分类
按眼位偏斜的方向分:水平斜视,垂直斜视; 按眼位偏斜的时间分:恒定性,间歇性; 按偏斜的眼别分:单眼性,交替性; 按斜视度与调节的关系分:调节性,部分调节性,
非调节性; 按偏斜的原因分:原发性,继发性; 按运动状态分:共同性,非共同性。
中华眼科学会全国儿童弱视斜视防治学组制定 的分类法(1996):
一、隐斜视 二、共同性斜视 (一)共同性内斜视 1.先天性(婴儿性)内斜视 2.调节性内斜视 (1)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 (2)非屈光性调节性内斜视 3.部分调节性内斜视 4.非调节性内斜视 (1)集合过强型 (2)分开不足型 (3)基本型 5.继发性内斜视 (1)外斜视手术过矫 (2)知觉性内斜视
斜视
隐斜:双眼的眼位有偏斜倾向,但可以 通过融合机理得到控制
显斜:如融合机制失去控制,使双眼处 于间歇或恒定偏斜状态
斜视检查法
病史:发病年龄、性质,诱因、治疗史、
家族史、
望诊:偏歇的方向和程度,颜面是否对
称有无内眦赘皮 、代偿头位
视力及屈光检查:散瞳孔检影
斜视的定量检查
角膜映光法
角膜映光法测量斜视度数
斜视 3.微小斜视(单眼固视综合征)
三、非共同性斜视
(一)麻痹性斜视
1.先天性麻痹性斜视 2.后天性麻痹性斜视 (二)特殊类型斜视
1.分离性垂直偏斜(D.V.D) 2.Duane眼球后退综合征 3.固定性斜视 4.眼外肌纤维化 5.Brown上斜肌鞘综合征 6.A-V征 (1)外斜V (2)内斜V (3)外斜A (4)内斜A
恒定性外斜视 主要受融合机制的控制能力影响

双眼视基础之视网膜对应

双眼视基础之视网膜对应

双眼视基础之视网膜对应一.基本概念:1.中枢眼:双眼视觉信息在中枢汇总形成单一的视觉感受。

双眼参与了视觉的建立,但是通过大脑对两个眼睛的影像进行处理之后,反应出的是一个完整的影像。

就向一个眼睛所看到的一样。

因此,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称之为中枢眼。

规定中枢眼的位置在双眼的正中间。

中枢眼的任意一点都是由双眼视网膜对应的两个点重合而成。

黄斑中心凹对应点为主对应点,双眼相对于黄斑中心位置同侧(如右眼颞侧和左眼鼻侧,左眼颞侧和右眼鼻侧)距黄斑中心凹等距的两点称之为次对应点。

2.视向:单眼主视向:固视目标经过节点与黄斑中心的连线。

单眼次视向:旁固视目标经过节点与黄斑中心以外某点的连线。

双眼主视向:由双侧单眼主视向综合的共同视向。

它是从固视视上的一点标经过各眼的节点到其各自黄斑中心连线的方向。

双眼次视向:旁固视目标到双眼对应点连线的终点。

它是从旁固视目标经过各眼的节点到视网膜对应点的连线方向。

二.视网膜对应的条件:1.眼肌平衡:眼肌平衡是双眼视网膜对应的前提。

2.双眼黄斑对应,在眼肌平衡的条件下,双眼视轴的一端是目标上的视轴焦点,而另一端是各自的黄斑部对应点,形成黄斑对应。

3.视网膜区域性对应,右眼鼻侧与左眼颞侧对应,左眼鼻侧与右眼颞侧对应4.对应点视标像转变为视觉信号,通过神经传导投射到视中枢,经过大脑对图像的处理使之融合成单一的视觉知觉,建立双眼单视。

5.周边融合:一眼为黄斑注视,另一眼为非黄斑注视(旁中心注视)非黄斑注视点为假性黄斑,双眼为异常视网膜对应,经过自然锻炼,仍可形成双眼单视,称为周边融合。

6.异常视网膜对应:双眼黄斑对应,中枢可将双眼像融合成一个像,黄斑不对应,发生双像,中枢则抑制斜视眼的黄斑像,为了建立双眼视,斜视眼产生新的异常对应点,因而手术前,由于周边融合可有双眼单视,斜视矫正后则可能反而发生复视。

7.旁中心注视:黄斑中心以外的假黄斑的视功能弱于真黄斑,遮挡健眼,用假黄斑注视称为旁中心注视。

眼屈光学5双眼视觉基础

眼屈光学5双眼视觉基础
融合机制
大脑通过特定的神经通路将两只眼睛接收到的图像信息进行融合处理。在处理 过程中,大脑会消除图像间的微小差异,同时提取出深度、距离等立体信息, 最终形成单一的、具有深度的视觉感知。
双眼视觉与单眼视觉比较
01
视野范围
双眼视野范围更广阔,两只眼睛可以分别观察不同方向的物体,从而扩
大了视野范围。而单眼视野范围相对有限。
02 03
立体感知
双眼视觉可以形成立体感知,通过双眼视差判断物体的远近和深度。而 单眼视觉无法形成立体感知,只能依靠其他线索如遮挡关系、光影变化 等来推测物体的远近和深度。
视觉质量
双眼视觉可以提高视觉质量,两只眼睛可以互相补充和校正图像信息, 使得观察物体更加清晰、准确。而单眼视觉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图 像模糊、失真等问题。
双眼视觉重要性
双眼视觉是人类视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持正常的 视觉功能、提高视觉质量和增强视觉体验具有重要意义。双 眼视觉的缺失或异常可能导致立体盲、复视等视觉问题,严 重影响生活质量。
双眼视觉形成原理
双眼视差
两只眼睛观察同一物体时,由于观察角度的略微差异,导致物体在两只眼睛视 网膜上的成像存在微小差异。这种差异被称为双眼视差,是大脑判断物体远近 和形成立体视觉的重要线索。
隐形眼镜类型
包括软性隐形眼镜、硬性 隐形眼镜等,可根据个体 需求和舒适度选择。
适应症
适用于多种屈光不正,尤 其对于高度近视、高度远 视等患者提供更好的视觉 质量和舒适度。
手术矫正技术
矫正原理
通过手术的方式改变眼球的屈光状态,使光线能够准确地聚焦在 视网膜上,从而达到矫正视力的目的。
手术类型
包括角膜屈光手术、晶状体屈光手术等,根据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 手术方式。

双眼视功能检测临床意义

双眼视功能检测临床意义
大脑的皮质中枢发育正常
双眼单视分级
同时知觉 融合 立体视
双眼单视分级 同时视
指双眼对物像有同时接受能力,但不必二 者完全重合。如患者双眼视功能正常,不 仅两眼可同时看见同一物体,而且每眼所 接受的物像都恰好落在视网膜黄斑部,传 入大脑后被感觉成一个物像。
双眼单视分级 融合
融合是指大脑能综合来自两眼的相同物象, 并在知觉水平上形成一个完整印象的能力。 这是在双眼同时知觉基础上,能把落于两 个视网膜对应点上的物象融合成一个完整 印象的功能
遮盖试验(近距): 2Δ外隐斜 主观验光: OD: -0.50-0.25X180 (5.0) OS: -0.75-0.25X180 (5.0) 远距水平隐斜:正位
近距水平隐斜:3Δ外隐斜 近距水平隐斜(加-1.00D镜片):1Δ内隐斜 AC/A:4/1 BI 聚散力(远用):X/5/3 BO 聚散力(远用):7/11/7 垂直隐斜(远用):无垂直偏斜
双眼单视分级 立体视
立体视又称深度觉,是三度空间知觉,指 双眼的视觉信息能准确融合,并具有良好 的层次和深度,属双眼单视的高级功能, 是在同时视和融合的基础上较为独立的一 种双眼视觉功能,在种属发展过程中发育 较晚
双眼视觉功能失调
视觉抑制:当眼位偏斜时,由于同一物像落在二 眼视网膜非对应点上,而引起复视与混淆,中枢 为了消除复视或混淆就主动将一眼视力抑制
远距水平隐斜:正位
近距水平隐斜:3Δ外隐斜
近距水平隐斜(加-1.00D镜片):2Δ内隐斜
AC/A:5/1
BI 聚散力(远用):X/7/6
BO 聚散力(远用):/17/13
垂直隐斜(远用):无垂直偏斜
BI 聚散力(近用):7/15/9
BO 聚散力(近用):9/114/8

双眼视觉学重点内容

双眼视觉学重点内容

1.眼位视觉中心方向:以中心凹为零参照点来确定视觉方向。

2.偏心注视:若是以中心凹之外的点作为零参照点来确定视觉方向。

3.Hering第三法则:当两眼对称集合时,在各眼视轴上重叠的物体看起来位于头的中间平面上。

4.视网膜对应点:在一眼视网膜上的每一点都与对侧视网膜上的某一点对应,具有相同的视觉方向。

5.理论单视圆:通过注视点和两眼入瞳中心的几何圆。

6.运动融像:两眼的聚散运动,以使两眼的对应点重合。

7.感觉融像:视觉皮层的神经生理和心里过程,联合两眼各自获得的图像而对视觉空间形成统一的感知。

8.Panum区:一眼视网膜的某一区域中的任一点与对侧眼视网膜的某一特定点同时受刺激时,将产生双眼单视。

9.Panum空间:是Panum区在外界空间的投射,其范围包括单视圆的前后区域。

10.双眼视差:两眼的物像与对应点的相对位置之差。

11.交叉性视差:物点位于Vieth--Muller圆之内,看起来近于注视点。

12.非交叉性视差:物点位于Vieth--Muller圆之外,看起来远于注视点。

13.调节需求:处于特定距离上的外物令眼看清它所需要的调节量。

14.聚散需求:两眼转动中心连线,即基线至外物距离之倒数,单位为米,与瞳距大小无关。

15.复视:将一个物体看成两个。

16.视觉混淆:两个不同物体成像于两眼的视网膜对应点上,被看成在一个视觉方向上,造成视觉混淆。

17.隐斜:在无需融像时,两眼视线不对准视标的眼位。

18.双眼单视清晰区:BO模糊线,BI模糊线与调节幅度水平线及远距水平线所成的平行四边形。

19.负相对调节:在双眼付出一定量调节和集合的基础上,保持集合不变,能放松的最大调节量,即在全矫的基础上加正镜至模糊,所增加的正镜量。

20.正相对调节:在集合保持固定的情况下,能调动的最大调节量,即在远距矫正的基础上加负镜至模糊,所增加的负镜量。

21.图形分析法:将调节和聚散测量结果在x、y轴坐标绘制出,已确定患者是否具有清晰舒适的双眼单视或有双眼视觉问题。

双眼视觉——精选推荐

双眼视觉——精选推荐

双眼视觉第⼀章正常双眼视觉⼀、双眼视觉的特点双眼视觉优于单眼视觉之处,不仅有两眼叠加的作⽤,降低视感觉阈值,扩⼤视野,消除单眼的⽣理盲点,更主要的是具有三维的⽴体视觉。

⼆、视野双眼视野:⼈的单眼视野在⽔平位上颞侧约90°,⿐侧约60°,总共约为150°,双眼视野约为180°,中间120°为双眼所共有,是可拥有双眼视觉功能的区域。

颞侧30°为各眼单独所有,呈半⽉形,称为颞侧半⽉。

三、双眼叠加作⽤1、定义:双眼叠加作⽤是指各眼所获取的信息相加⽽产⽣超越单眼的双眼视觉功能。

2、双眼叠加作⽤的分类(重点)①双眼相辅相成作⽤,即双眼功能优于两眼各⾃功能的总和;②双眼完全或线性叠加作⽤,即双眼功能等于两眼功能的总和;③双眼部分叠加作⽤,即双眼功能优于两眼中的任⼀眼,但低于两眼的总和;④双眼⽆叠加作⽤,即双眼功能等于两眼的任⼀眼;⑤双眼抑制作⽤,即双眼功能低于两眼的任⼀眼。

四、视⽹膜对应点1、特点:有相同的视觉⽅向2、哪些为视⽹膜对应点?双眼黄斑中⼼凹;与黄斑中⼼凹同⽅向、等距离的点五、单视圆1、定义:在物理空间中刺激两眼视⽹膜对应点的所有点的轨迹。

2、特点:单视圆上的物体在视⽹膜对应点成像,形成双眼单⼀视。

六、Panum区1、定义:是指⼀眼视⽹膜的某⼀区域中的任⼀点与对侧眼视⽹膜的某⼀特定点同时受刺激时,将产⽣双眼单视。

这不同于视⽹膜对应的点与点对应,⽽是点与区对应。

2、特点:⾮对应点成像,Panum区范围,仍感知双眼单⼀视觉。

七、融像1、双眼融像的定义:将各眼的像融合成单⼀物像的过程。

2、分类:感觉融像、运动融像3、感觉融像的定义:视觉⽪层的神经⽣理和⼼理过程,联合两眼各⾃获得的图像⽽对视觉空间形成统⼀的感知。

4、运动融像的⽬的:通过两眼的聚散运动,使外界的物体成像在视⽹膜对应部位,形成感觉融像。

⼋、双眼视差1、定义:在两眼的物像与对应点的相对位置之差称为双眼视差,⼜称视⽹膜视差,⽣理性视差。

双眼单视(双眼视)基础

双眼单视(双眼视)基础

双眼单视(双眼视)基础双眼单视(双眼视)基础一.双眼单视(双眼视)定义:双眼同时注视单一视标,同时在双眼黄斑成像,中枢将双眼视标像的传递信号进行重叠处理,形成单一完整的有立体感的影像。

双眼视是一种组织性的视觉功能,是由两个各自分开的眼睛,将所有影像在每一个眼睛上个别聚焦成像,经过共同协调运动行为与大脑视觉系统的整合作用,完成双眼单视的视觉机能。

二.三大机能:正常的双眼视觉建立在感觉机能、运动机能和整合机能之下。

1.感觉机能:感觉机能的主要功能是接收外界刺激,包括光感、物体形状、颜色级影像刺激方位。

感觉机能是人眼最原始,最基本的机能,就是单纯看的功能。

2.运动机能:眼球运动机能最主要的作用为,外眼肌运动协同作用能力,除此之外与调节作用,瞳孔反应之间有密切关系。

运动机能的目的是保证双眼始终在目标上形成视轴焦点,保证双眼单视的建立。

眼球的运动根据追踪目标的位置及距离可分为,同向运动和异向运动两种。

当追踪远距离目标时,眼球会向同一个方向转动,以保证主视向(视轴焦点)始终在目标上,这种向同方向转动被称为同向运动。

双眼在观察远目标时,视轴处于相对平行的状态,为了保证在观察近距离目标时,双眼的视轴能够在目标上形成视轴焦点,双眼会同时向内侧转动,我们称之为集合,而当由视近向视远转换时双眼会向外展开,我们称之为散开运动,集合及散开运动被统称为异向运动。

在跟踪近距离移动目标时,会同时出现异向运动和同向运动。

此外调节以及瞳孔反应与眼肌的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知道异向运动、调节和瞳孔反应统称为距离反应三联动。

异向运动保证了观察不同距离不同方位的目标时,双眼视轴始终在目标上形成视轴焦点,建立正常的双眼单视。

调节的作用是保证观察不同距离目标的清晰度。

瞳孔反应的目的则是保证整个屈光系统的总屈光度改变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光学缺陷。

3.整合机能:主要功能是将感觉机能所收集的视觉信号,依其大脑皮质影像融合形成单一视觉知觉区。

这一机能的主角是大脑。

双眼视

双眼视

运动条件 为双眼注视力,即保持双眼的位置在各个方 向上均能协调一致:看远时两眼视线保持平 行;看近时两眼要有与所用的调节协同一致 的集合;侧方视追随运动时,两眼要始终以 相同的速度和幅度同时运动。任何类型的神 经、肌肉障碍都影响双眼运动的协调性。小 的差异可以被融合力控制,大的差异将无法 形成双眼视觉。
(4)神经因素:神经疾患引发的隐斜为神 经源性隐斜。
融合机能的强弱与隐斜有关。融 合机能的丧失可导致显斜。
隐斜视的分类
内隐斜 外隐斜 垂直隐斜 旋转隐斜
症状
(1)全身:头痛、恶心、呕吐、失眠、记忆力 减退等。 (2)眼部症状:a视力障碍: 阅读时字迹模糊、 常发生串行单眼阅读反较舒适。b眼部痛感:羞 明畏光,厌强光、喜挂窗帘和戴黑色眼镜。 c复 视:间歇复视、有时甚至出现显斜。 d常出现定 位失误。 e立体视觉差。f弱视:垂直隐斜常有弱 视,以便于抑制一眼的物象。g代偿头位:垂直 斜视,旋转隐斜常有代偿头位,以获得双眼视。
生理复视
同侧性生理性复视 交叉性生理性复视 生理性复视产生的原因:非对应部位成像
生理复视
交叉性生理性复视和同侧性生理性复 视。当双眼注视外界某一物体时,此 物体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成像。比此 物体距离眼睛更近的物体成像在黄斑 颞侧非对应点,向空间鼻侧方向投射, 为交叉性生理性复视。 比此物体距离眼睛更远的物体成像在 黄斑鼻侧非对应点,向空间颞侧方向 投射,为同侧性生理性复视。
显斜视
定义:双眼注视目标时,两眼不协同,一眼眼 位偏离目标称为显斜视(strabismus)。
隐斜视病因:
(1)解剖因素:正常双眼的眼眶轴稍向外 侧分开约25°,双眼必须轻度集合,抵消 解剖上的外展才能实现对远目标的双眼单 视,这一集合量值的大小是隐斜视的主要 因素。此外双眼外肌的弹性的差异,眶内 筋膜组织的异常,眼外肌的附着点异常均 是引起隐斜的原因。

双眼视觉学

双眼视觉学

双眼视觉学1、双眼视觉定义:双眼同时注视外界的一个物体感知为单一物像的过程也叫双眼单视。

2、双眼视野:颞侧90º、鼻侧60º、总共约为150º、双眼视野约为180º、中间120º、颞侧30º为各眼单独所有,呈半月形称为颞侧半月。

3、Worth分级:第一级同时视双眼同时感知物像、第二级为平面融像两眼物像融合为一,但不具深径觉、第三级为立体视觉产生三维空间的深径觉。

(worth认为双眼视觉必须具有第一、二级才能产生第三级的立体视觉。

)4、形成双眼视觉条件:①双眼良好的注视力、②双眼同时视、③双眼黄斑中心凹相同视觉方向、④双眼视功能正常或接近正常、⑤视野双眼需要足够大的重叠、⑥双眼视神经应有视交叉。

5、双眼叠加作用:是指各眼所获取的信息相加而产生超越单眼的双眼视觉功能。

6、双眼叠加作用几种程度:①双眼相辅相成作用、②双眼完全或线性叠加作用、③双眼部分叠加作用、④双眼无叠加作用、⑤双眼抑制作用。

7、两眼视觉掩饰作用对应拥挤现象。

8、复视:是由于同一物体的影像落在双眼视网膜非对应点上,将外界的一个物体看成两个的现象。

(由于视网膜对应关系异常)9、混淆视:是外界的不同物体的影像落在双眼视网膜对应点上的结果。

10、双眼视差:在两眼的物像与对应点的相对位置之差称为双眼视差,又叫视网膜视差11、双眼视网膜的物像与对应点的相对位置之差:①水平视差、②垂直视差、③旋转视差。

12、双眼单视圆:是在物理空间中刺激两眼视网膜对应点的所有点的轨迹。

13、Panum区是指一眼视网膜的某一区域中的任一点与对侧眼视网膜的某一特定点同时受刺激时,仍产生双眼单视。

14、注视:表示被注意物体的物像稳固的维持在黄斑中心凹处,并随时间长短将物像保持在此处使物像落在黄斑中心凹。

15、注视反射:当目标出现在视网膜周边部时随即使物像落在黄斑中心凹上。

16、扫功能:矫正黄斑中心凹与注视目标之间位置的错误。

双眼视基础 双眼单视圆与Panum区

双眼视基础 双眼单视圆与Panum区

以中心凹为中心的一个恒椭圆的,是立体视觉的基础。
Panum空间:视界圆内外一定的距离,正前方窄周边宽,呈蝴蝶状
此区域的物体,严格上讲就是落在了两眼非对 应点,物体虽然形成轻微的差异,但并不被感 知为复像,反而被感知为立体的单一影像。
Panum空间之外的物体将落在双眼 Panum区之外,形成复视,产生视 觉干扰,可发生抑制代偿反应
垂直视差是不能产生立体感觉
小结
单视圆上的物体都会落在两眼对应点上,都可形成单一的像。 没落在对应点上,不在单视圆上的物体,不一定形成复视,如果在panum区 内,也可以被感知为单一物像。 视网膜对应点位点对应区域的模糊对应
由于panum区的存在,可形成视差,产生立体视
水平视差能形成立体视,垂直视差不可以形成立体视 水平视差中,交叉视差,物像移近有浮起感觉;而非交叉视差, 物像移远有凹陷感觉。
双眼单视圆与panum区
Horoptor
A
注视物点和两眼的结点形成圆
双眼单视圆(Horopter)
结点
b’
a’
圆外手指被 感知为两个 注视点
同侧生理复视
圆内手指被 感知为两个
交叉生理复视
视网膜的对应不是 精确的点对点的对应
是点对区域的模糊对应
视网膜上,可发生融合的 非对应点所结成的微小区 域,称为Panum区
水平视差:视线在水平方向上出现分离
垂直视差:视线在垂直方向上出现分离
水平分离
垂直分离
7
当两眼物像向外界空间定位时, 视线在检查图之前相交,形成 交叉视差
交叉视差,物体近移
非交叉视差,物体远移
两眼物像向外界空间定位时, 投射的视觉方向穿过在注视的图本在后面相交, 在注视物之前两眼视线不交叉,形成非交叉视差

双眼单视功能临床检查图解

双眼单视功能临床检查图解
能 ,越 早 开始 训 练效 果越 好 。 ( 3)如有 弱 视要 配
合使用带立体视标的复合型弱视仪治疗 。 4 . 恒定性外斜视 :大多伴有单眼黄斑抑制而导
致 同时 视 功 能 障 碍 ( 1 )尽 早 在 6 岁 前 手术 矫 正 斜 视 ,6 岁 前 是脱 抑 制 重 建 双 眼单 视 的敏 感期 。 ( 2) 尽 早 用 双 眼单视 仪 进行 脱 抑制 训 练 ,重 建 同
全 。在弱 视 治 疗 视力 达 0 . 7 以上 后 ,尽 早 开 始 双 眼 单视 功能 训练 。
大的障碍则无法形成双眼单视。 8 . 两 眼 的 视 野 的重 叠 部 分 必 须 足 够 大 ,才 能
保证注视 目标随时落在双眼视野范围内。 9 . 大脑的皮质 中枢发育正常。 ( 三 )各 种斜 视 引起 的双 眼单视 异 常
自左眼的视觉信息而右眼的视觉信息被抑制。
5 . 能 同时看 到五个 点 ,两个 红 点 ,三个绿 点或
缺点 :小度数 内斜也可 以查到立体视 ,大度 数斜视无法检查。 它 通 过 偏 振 光 ,红 绿 互 补 色 或 光 学 透 镜 分 视
双 眼 ,使 分 视 后 观 察 到 画 面 视 信 息 向视 中枢 传
1 . 单眼形觉剥夺性弱视 :多表现为同时视障碍 或融合力低下。 2 . 屈光参差性弱视 :多表现为融合视障碍 ,在 配镜 ,弱视视力达0 . 7 以上后 ,尽早开始双眼单视 训练 。 3 . 斜视性弱视 :特别是恒定性斜视 ,大多伴有 双眼单视功能障碍 ,宜在6 岁前矫正斜视并尽早用 双眼单视仪训练。 4 . 严重先天. 陛弱视 :大多伴有双眼单视功能不
3 . 两眼应能同时知觉外界同一物体 的形象。
4 . 两 眼 的 黄斑 具 有 共 同 的视 觉 方 向 ,即视 网 膜 的正 常对 应关 系 。 5 . 两 眼 能 把 落 在视 网 膜 非对 应 点 上 的物 像 矫

眼科教学课件:双眼视基本测量方法

眼科教学课件:双眼视基本测量方法

Von Graefe法-DLP
双眼远矫正 视标:差眼最佳远视力上一行单个视标 OD:12△BI(测量棱镜) OS:6△BU(分离棱镜)
确认视标分离方向
匀速改变BI棱镜(约2△/秒)至垂直方向两次对 齐
两次测量结果差异应小于3△
参考值:1△XP(±3△ )
Von Graefe法-DVP
测量过程保持匀速,中途不可停顿 结果记录:左右眼总和
BI: ×/10/4 B0: 6/12/8
远距垂直聚散 Vertical vergences at distance
远距全矫 视标:单眼最差远视力上一行单个视标 先BU后BD 右眼前改变棱镜量(约1△/秒) 结果记录:OD BU 6/4 BD 3/1
age
45 50 55 60 65 70 75
amplitude
3.50 2.50 1.75 1.00 0.50 0.25 0.00
Hofstetter’s formulas
Minimum expected amplitude=15-0.25(age) Average expected amplitude=18.5-0.30(age) Maximum expected amplitude=25-0.40(age)
笔式电筒近距或灯远距?maddox杆红色或白色?棱镜risley棱镜棱镜排或手持式棱镜远距水平隐斜视?双眼远距全矫?右眼前加水平maddox杆?点光源?询问是否同时看到一条垂直亮线和一亮点及其相对位置?匀速改变右眼棱镜约1秒使点线两次重叠?记录调节与辐辏的关系?调节集合瞳孔三者联动?联系途径?调节性集合ac?定量aca?集合性调节ca?定量cacacaratio?刺激性aca?调节性集合量调节刺激?反应性aca?调节性集合量调节反应?调节滞后临床测量?计算性aca近距离集合需求远距隐斜近距隐斜调节刺激?梯度性aca隐斜1隐斜2调节刺激1调节刺激2或近距隐斜加100d后的近距隐斜100d外隐斜为内隐斜为临床测量?梯度acagradientaca?作两次近距距离隐斜测量?基础测量?加100d或100d例1?nlp为4exo?加上100d后nlp为8exo?gradientaca41例2?nlp为3exo?加上100d后nlp为2eso?gradientaca51计算性aca?集合需求生理性外斜aca调节刺激?集合需求近距离用d来表示x瞳距用厘米来表示

单眼和双眼视觉

单眼和双眼视觉
• 大多数物体的表面都以其纹理或结构等微观 形式而相互区别。当我们观察具有结构的表 面时,随着距离的增加,组成结构的成分的 密度越大。
6、相对大小
• 当同时或短时间相继观察两个不同大小的相似 或相同形状的物体时,通常感觉比较大的刺激 离我们较近,这种线索称为相对大小
7、熟悉的尺寸
通常情况下,我们知道周围环境中许多物体 的实际大小,所以我们能够根据记忆和观察 到的远处此物体现在的大小推测其离我们的 距离。
– 随机点图(Random dot stereogram)(Julesz, 1971)
(2)双眼视差的生理基础
• 视觉深度知觉生理基础的支持证据来自于在包 括人类在内的多种哺乳动物身上发现的负责双 眼视差的细胞,这些细胞很对单眼刺激起反应, 而只对一定范围之内能够产生双眼视差的刺激 起作用,我们把这些细胞称为差异觉察器。 • 找同学朗读下面的段落。
(三)深度线索的交互作用
• 观察者是如何从可利用的视觉信息中获得深度 和距离知觉的。 • 根据构造主义的观点,观察者主动地整合、评 价和解释不同空间环境中的已有经验和知识有 利于构造。
• 根据Gibson直接知觉的观点,自然环境中存在 的关于空间分布的信息,足以使得我们能够直 接获得深度知觉,而不是加工和分析不同深度 和距离线索的结果。
Fig. 8-10a, p. 173
Fig. 8-10b, p. 173
(二) 双眼线索
• 单眼深度线索能够为我们提供大量深度信息,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完成许多视觉指导下的操 作任务。然而,有些深度线索是需要双眼的共 同作用。
1、辅合
• 辅合是指注视物体时双眼视轴会聚的趋 势。由于双眼视轴的会聚程度受眼外肌 的控制,因此,在观察近处和远处物体 时肌肉紧张程度的差异就能够提供深度 或距离线索。

双眼视基础之双眼视的干扰因素及后果

双眼视基础之双眼视的干扰因素及后果

用心专注服务专业双眼视基础之双眼视的干扰因素及后果双眼视的干扰因素及后果:干扰双眼视的因素:一.光学障碍:1.光学障碍的原因主要是屈光异常,尤其是屈光参差。

当屈光参差没有矫正的情况下,双眼视力存在差异,随着视力差异的增大,抑制也随之产生,立体视觉随之降低,当某眼影像完全被抑制后,立体视觉消失。

而屈光参差使用框架眼镜矫正后,往往会出现影像大小差异,轻则造成配镜不适,严重的出现融像困难。

2.屈光间质浑浊:角膜斑翳、白内障、房水及玻璃体浑浊,都会导致视力下降,形成抑制,立体视觉也随之下降,当某眼影像完全被抑制后立体视觉随之消失。

二.先天因素:黄斑、视路、中枢发育异常,常见与眼球震颤、眼位异常、婴儿斜视。

先天因素导致视觉发育异常引起感觉机能障碍导致双眼视力不同,引起双眼视觉障碍。

三.运动障碍:眼外肌异常解剖,AC/A异常。

眼外肌解剖异常是斜视的主要原因,它直接影响眼球的运动机能,包括同向运动和异向运动异常。

为了保证双眼视觉,隐斜视会努力通过眼肌的运动来维持融像,随着隐斜视度的增加,保持融像的能力就越差,逐步向显性发展,立体视觉也逐渐降低,直至无法保持融像,显性斜视发生,立体视觉也就随之消失。

此外,调节功能异常与瞳孔反应异常也属于运动障碍的范畴。

四.精神变态性障碍:精神异常、痴呆、精神脆弱,过度兴奋激动,会导致中枢反应异常引起双眼视机能障碍。

双眼单视功能失调的后果:1.弱视:在视觉发育的过程中由于屈光问题或斜视问题往往会造成单眼或双眼的形觉剥夺,从而引发弱视。

弱视的发病年龄越早,弱视程度于重;形觉剥夺的越彻底,弱视越重。

内斜引发的弱视较外斜更为严重。

一旦弱视产生将严重的影像双眼单视功能。

2.抑制:为了避免复视和视觉紊乱而产生视觉抑制。

抑制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两种,视觉差异性和斜视性。

视觉差异性主要由于双眼的视力相差过大,为了避免视觉混乱,于是残生抑制。

如单眼弱视、屈光参差未矫正、眼病导致的视觉差异等都可能导致抑制。

双眼视基础

双眼视基础

双眼视基础1.眼屈光系统一.视觉的基本条件:1.屈光系统透明:这是产生视觉的最基础条件。

2.成像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光学系统中成像的清晰度取决于光学系统的成像位置,当影像正好在光学系统的光学焦点所在的平面焦平面上成像时,此时成像的清晰度最高。

人眼的屈光系统也是如此,当眼屈光系统的光学焦点的成像位置正好处于视网膜的黄斑中心处时,影像最清晰。

3.视觉分析功能正常:这一功能由大脑完成。

二.眼的屈光因素:1.眼的光学界面由角膜前表面、角膜后表面、晶体前表面、晶体后表面、视网膜前表面组成。

2.眼的屈光介质由角膜、房水、晶体、玻璃体组成。

角膜在眼球的最前端,是人眼屈光系统中屈光力最大的一个光学因素。

角膜的后面就是房水,房水的主要作用是保持眼球的内压,另外起到一个光学介质的作用,对整个屈光系统的总屈光力产生影响。

晶体全称晶状体重要的光学介质,他的主要作用是通过自身的调节改变眼屈光系统的总屈光力。

玻璃体是重要的眼内容物,起到保持眼球形状的作用,对光学系统的屈光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屈光介质的基本数据:1.折射率:角膜(1.376),房水(1.336),玻璃体(1.336),晶体(1.406)。

2.屈率半径:角膜前表面屈率(7.7mm),后表面屈率(6.8mm),晶体前表面屈率(10mm),后表面屈率(6.0mm),视网膜屈率(10mm)。

四.角膜的屈光特性:角膜的形态近似凹透镜,光线不折射,仅发生位移,角膜与其前后介质的折射率共同作用,产生正屈光作用,产生焦力40~45D,占眼总屈光力70~75%。

五.屈光力的计算:D=(n2-n1)/rD=屈光力r:简化眼角膜屈率半径前表面=8mm r1:角膜前表面屈率半径=7.7mm r2(角膜后表面屈率半径)=6.8mm n(角膜和房水的综合折射率)=1.3375 n1(角膜折射率)=1.376 n2(房水折射率)=1.336方法1(近似计算):D=(n-1)/r=(1.3375-1)/0.008=42.19D方法2(精确计算):D1=(n1-1)/r1=(1.376-1)/0.0077=48.83DD2=(n2-n1)/r2=(1.336-1.376)/0.0068=-5.88DD=D1+D2=48.83-5.88=42.95D六.晶状体的屈光:核心密度高,折射率大,外层曲率平,内层曲度弯后表面屈率半径:6mm前表面屈率半径:10mm晶体折射率:1.406 玻璃体折射率:1.336折射率前后有落差,因此光线发生聚合现象在调节时,前屈率变为5.33mmn:晶体密度n1:房水密度n2:玻璃体密度r1:晶体前表面屈率半径r2:晶体后表面屈率半径七.晶体屈光度计算:不调节时:D1=(n-n1)/r1=(1.406-1.336)/0.01=7.0DD2=(n2-n1)/r2=(1.336-1.406)/(-0.006)=11.76DD=D1+D2=7+11.76=18.76D八. 其他1.角膜:43.00D(40.00~45.00D)2.晶体:17.00D(16.00~20.00D)3.全部屈光力:58.00D(56.00~65.00D)4.调节后全部屈光力:70.00(晶体调节为12.00~14.00D)九.三对基点(mm):前主焦距(17.05)后主焦距(22.78)前主点距(1.35)后主点距(1.60)前结点距(7.08)后结点距(7.33)2.双眼单视(双眼视)基础一.双眼单视(双眼视)定义:双眼同时注视单一视标,同时在双眼黄斑成像,中枢将双眼视标像的传递信号进行重叠处理,形成单一完整的有立体感的影像。

验光基础知识

验光基础知识

验光基础知识:双眼单视/立体视/双眼视基础1.眼屈光系统一.视觉的基本条件:1.屈光系统透明:这是产生视觉的最基础条件。

2.成像落在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光学系统中成像的清晰度取决于光学系统的成像位置,当影像正好在光学系统的光学焦点所在的平面焦平面上成像时,此时成像的清晰度最高。

人眼的屈光系统也是如此,当眼屈光系统的光学焦点的成像位置正好处于视网膜的黄斑中心处时,影像最清晰。

3.视觉分析功能正常:这一功能由大脑完成。

二.眼的屈光因素:1.眼的光学界面由角膜前表面、角膜后表面、晶体前表面、晶体后表面、视网膜前表面组成。

2.眼的屈光介质由角膜、房水、晶体、玻璃体组成。

角膜在眼球的最前端,是人眼屈光系统中屈光力最大的一个光学因素。

角膜的后面就是房水,房水的主要作用是保持眼球的内压,另外起到一个光学介质的作用,对整个屈光系统的总屈光力产生影响。

晶体全称晶状体重要的光学介质,他的主要作用是通过自身的调节改变眼屈光系统的总屈光力。

玻璃体是重要的眼内容物,起到保持眼球形状的作用,对光学系统的屈光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屈光介质的基本数据:1.折射率:角膜(1.376),房水(1.336),玻璃体(1.336),晶体(1.406)。

2.屈率半径:角膜前表面屈率(7.7mm),后表面屈率(6.8mm),晶体前表面屈率(10mm),后表面屈率(6.0mm),视网膜屈率(10mm)。

四.角膜的屈光特性:角膜的形态近似凹透镜,光线不折射,仅发生位移,角膜与其前后介质的折射率共同作用,产生正屈光作用,产生焦力40~45D,占眼总屈光力70~75%。

五.屈光力的计算:D=(n2-n1)/rD=屈光力 r:简化眼角膜屈率半径前表面=8mm r1:角膜前表面屈率半径=7.7mmr2(角膜后表面屈率半径)=6.8mm n(角膜和房水的综合折射率)=1.3375 n1(角膜折射率)=1.376 n2(房水折射率)=1.336方法1(近似计算):D=(n-1)/r=(1.3375-1)/0.008=42.19D方法2(精确计算):D1=(n1-1)/r1=(1.376-1)/0.0077=48.83DD2=(n2-n1)/r2=(1.336-1.376)/0.0068=-5.88DD=D1+D2=48.83-5.88=42.95D六.晶状体的屈光:核心密度高,折射率大,外层曲率平,内层曲度弯后表面屈率半径:6mm前表面屈率半径:10mm晶体折射率:1.406 玻璃体折射率:1.336折射率前后有落差,因此光线发生聚合现象在调节时,前屈率变为5.33mmn:晶体密度n1:房水密度n2:玻璃体密度r1:晶体前表面屈率半径r2:晶体后表面屈率半径七.晶体屈光度计算:不调节时:D1=(n-n1)/r1=(1.406-1.336)/0.01=7.0DD2=(n2-n1)/r2=(1.336-1.406)/(-0.006)=11.76DD=D1+D2=7+11.76=18.76D耍庀低车淖芮饬Γ?br>1.角膜:43.00D(40.00~45.00D)2.晶体:17.00D(16.00~20.00D)3.全部屈光力:58.00D(56.00~65.00D)4.调节后全部屈光力:70.00(晶体调节为12.00~14.00D)九.三对基点(mm):前主焦距(17.05)后主焦距(22.78)前主点距(1.35)后主点距(1.60)前结点距(7.08)后结点距(7.33)2.双眼单视(双眼视)基础一.双眼单视(双眼视)定义:双眼同时注视单一视标,同时在双眼黄斑成像,中枢将双眼视标像的传递信号进行重叠处理,形成单一完整的有立体感的影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双眼单视(双眼视)基础
双眼单视(双眼视)基础
一.双眼单视(双眼视)定义:双眼同时注视单一视标,同时在双眼黄斑成像,中枢将双眼视标像的传递信号进行重叠处理,形成单一完整的有立体感的影像。

双眼视是一种组织性的视觉功能,是由两个各自分开的眼睛,将所有影像在每一个眼睛上个别聚焦成像,经过共同协调运动行为与大脑视觉系统的整合作用,完成双眼单视的视觉机能。

二.三大机能:
正常的双眼视觉建立在感觉机能、运动机能和整合机能之下。

1.感觉机能:感觉机能的主要功能是接收外界刺激,包括光感、物体形状、颜色级影像刺激方位。

感觉机能是人眼最原始,最基本的机能,就是单纯看的功能。

2.运动机能:眼球运动机能最主要的作用为,外眼肌运动协同作用能力,除此之外与调节作用,瞳孔反应之间有密切关系。

运动机能的目的是保证双眼始终在目标上形成视轴焦点,保证双眼单视的建立。

眼球的运动根据追踪目标的位置及距离可分为,同向运动和异向运动两种。

当追踪远距离目标时,眼球会向同一个方向转动,以保证主视向(视轴焦点)始终在目标上,这种向同方向转动被称为同向运动。

双眼在观察远目标时,视轴处于相对平行的状态,为了保证在观察近距离目标时,双眼的视轴能够在目标上形成视轴焦点,双眼会同时向内侧转动,我们称之为集合,而当由视近向视远转换时双眼会向外展开,我们称之为散开运动,集合及散开运动被统称为异向运动。

在跟踪近距离移动目标时,会同时出现异向运动和同向运动。

此外调节以及瞳孔反应与眼肌的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知道异向运动、调节和瞳孔反应统称为距离反应三联动。

异向运动保证了观察不同距离不同方位的目标时,双眼视轴始终在目标上形成视轴焦点,建立正常的双眼单视。

调节的作用是保证观察不同距离目
标的清晰度。

瞳孔反应的目的则是保证整个屈光系统的总屈光度改变的情况下,尽量减少光学缺陷。

3.整合机能:主要功能是将感觉机能所收集的视觉信号,依其大脑皮质影像融合形成单一视觉知觉区。

这一机能的主角是大脑。

三.双眼视形成的神经反射生理基础:
1.双眼视野重叠:在双眼180°视野中,有120°的视野是重合的,占整个视野的66.7%。

正是由于这一部分重叠视野形成的视差建立了双眼单视(立体视觉)功能。

而剩余的33.3%的视野,每边30°的视野的影像是完全不相同。

这样的分工即保证了双眼单视(立体视觉)功能,又有效的增加了视野范围。

2.定位反射正常(能够形成视轴焦点):双眼的主视向(视轴焦点)能够准确的对准目标。

3.再注视反射正常(运动机能正常,跟踪目标的能力):当目标位置发生变化时,主视向(视轴焦点)依然能够保持在目标上。

4.集合和散开反射正常(非平行运动反射正常):在观察不同距离目标时,主视向(视轴焦点)位置依然保持在目标上。

5.本体感受反射、耳迷路、颈部肌肉反射协调完成:这是全身对的视觉反应,包括身体运动的协调和平衡能力。

四.双眼视形成的生长发育生理基础:
1.视锐度的发育正常:这是建立人双眼视觉的基础,它属于感觉机能的范畴,它的发育正常与否直接决定了人眼的正常感知能力。

2.眼肌和相关组织发育正常(颈部肌肉):眼肌及相关组织的正常发育是保证了双眼单视(立体视)功能的建立。

头部的转动正常可以扩大人眼的视野范围。

3.视知觉、中枢感觉、眼球运动协调关系建立的正常发育:双眼相同的感知能力,协调的运动能力与大脑的处理能力使我们建立了完整的双眼单视(立体视)功能。

五.三级视功能:
三大机能描述的是各个器官的功能,而三级视功能是指在三大机能保证下双眼单视(立体视)建立的过程。

按照立体视觉建立的顺序依次为同时知觉、融合功能和运动立体视觉。

1.同时知觉:中枢能同时感受落在视网膜及双眼黄斑上的像刺激。

双眼感觉机能正常是保证同时知觉的前提。

2.融合功能:双眼看到的像能够准确重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双眼注视角度,在眼肌参与运动反应的条件下仍能准确重叠。

运动机能和整合机能是融合功能的保障。

在同时知觉的保证下,双眼的主视向(视轴焦点)能够准确的对准目标,双眼影像经过大脑的这和形成单一的视觉知觉的过程称为融合功能。

融合功能有分为三级融像,融合视、重叠视和立体视。

第一级融像,融合视:单一影像同步反映于视觉知觉上,成为视轴目标,形成单一视觉知觉,如完全相同的两只狮子同时反应在各眼相对应的视觉区域内时,通过整合作用形成一个狮子的单一影像。

第二级融像,重叠视:不相似的物体同时投射与两眼视觉相等的位置上,形成单一的视觉知觉,例如当右眼看到的是狮子,而左眼看到的是笼子的时候,且它们正好处于相对应的视觉区域内时,通过大脑的整合,我们立刻看到了一个狮子在笼中的影像。

第三级融像,立体视:融合部分相似但不相同,部分完全不同的影像,形成单一的具有三维空间感的影像。

3.运动立体视觉:在时间的参与下产生运动立体视觉。

这是人眼最高一级视功能,是对三维空间、景深、运动物体的速度及方位等的视觉感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