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案讲解学习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案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2. 使学生掌握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主要内容和原则。
3. 培养学生遵守法律法规、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劳动法的基本概念、作用和原则。
2. 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和解除。
3. 劳动者的权益保护。
4. 社会保障法的基本概念、作用和原则。
5. 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概念、作用、原则及主要内容。
2. 教学难点: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和解除,社会保障制度的具体规定。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概念、作用、原则及主要内容。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和解除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法律规定。
3. 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和作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法律法规资料,以便课堂上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
2. 收集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相关的案例,用于分析讲解。
3. 准备讨论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解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概念和作用,引起学生对主题的兴趣。
2. 讲解劳动法:详细讲解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劳动合同的签订、履行、变更和解除等方面的内容。
3. 讲解社会保障法:介绍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解释社会保障制度的意义和作用。
4. 分析案例:选取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法律规定。
5. 小组讨论:提出讨论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6. 总结与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反馈,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强调重点和难点。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等,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第三版教学设计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第三版教学设计一、课程背景《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是法学专业本科生的重要专业课程,其对于培养较好的法律素养和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课程是在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基础上,探究国内外新生动态和发展趋势,并着重分析如何落实到企业经营和管理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实践应用。
二、教学目标知识:掌握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知识原理、法律体系、改革与实践;了解国内外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发展趋势。
能力:培养学生策划和组织劳动合同/人事管理,毕业后能自如运用劳动法和社保法在企业实践,解决企业问题。
素质:增加学生对法治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学生对法律的热爱,提高其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三、课程大纲第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1.原理与基础2.劳动合同3.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变更4.劳动合同的期限5.劳动合同的终止和解除6.劳动报酬7.劳动时间和休息休假8.福利和保险9.劳动争议处理第二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1.理论基础和法律体系2.保险制度和社保基金3.社会保险的征缴4.社保待遇和领取条件第三章:国内外劳动法和社保法发展趋势1.国内劳动法和社保法的持续改革与发展2.国际劳动法和社保法发展趋势第四章:劳动法和社保法实践应用1.合同设计与解析2.企业人事方案设计3.劳动纠纷处理四、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小班授课、案例教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等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阅读、讨论和思考,提升劳动法和社保法的理论与实践应用能力,强化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教学评价1.参与度评价,如参与课程讨论、小组讨论等。
2.个人作业评价,如作业质量、作业时限等。
3.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评价,如课堂上的发言和个人报告等。
4.最终考试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六、参考资料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3.《劳动法学》(第十版)4.《社会保障法学》(第八版)。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案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案一、课程目标1、理解劳动法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则。
2、掌握劳动法规定的劳动合同的形式、内容和期限。
3、了解劳动争议的解决机制和劳动监察制度。
4、掌握社会保障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制度。
5、熟悉社会保障法的实施和监督机制。
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内容第一章劳动法概述1、1劳动法的定义和调整对象2、2劳动法的基本原则3、3劳动法的历史和发展第二章劳动合同法2、1劳动合同的定义和性质21、2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和终止211、3劳动合同的内容和形式2111、4劳动合同的期限和试用期第三章劳动争议解决与社会监察3、1劳动争议的定义和类型31、2劳动争议的解决机制311、3劳动监察制度及其实施第四章社会保障法概述4、1社会保障的定义和原则41、2社会保障法的调整对象和内容411、3社会保障法的历史和发展第五章社会保障法律制度4111、1社会保险法2社会救助法3社会福利法4社会优抚法第六章社会保障争议处理与法律责任1社会保障争议处理2社会保障法律责任3社会保障监督与行政执法第七章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1国际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发展趋势。
1、2我国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展望。
11、3本课程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课堂讨论法、比较分析法等。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01一、引言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是关系到社会公正、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要法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探讨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主要内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以期为读者提供全面的了解和认识。
二、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定义与内容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是调整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险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其主要内容包括劳动法、社会保障法和相关法律法规。
劳动法主要涉及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包括劳动合同、工作时间、工资待遇、安全卫生、社会保险等方面的规定。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案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案一、引言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是国家法律中关于劳动关系以及保障劳动者权益的重要法律体系。
本教案旨在通过深入理解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理和适用规定,使学生对劳动关系有更清晰的认识,增强其法律意识和权益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概念与原则;2. 掌握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相关规定,包括劳动合同、劳动报酬、劳动争议解决等;3. 培养学生对劳动关系的法律意识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1.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理和适用规定;2. 劳动合同的要素和基本内容;3. 劳动报酬的支付方式和保障措施;4. 解决劳动争议的途径和程序。
四、教学内容1.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概念与原则1.1 劳动法的定义和作用1.2 社会保障法的定义和作用1.3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则2. 劳动合同的要素和基本内容2.1 劳动合同的定义和基本要素2.2 劳动合同的订立和变更2.3 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2.4 劳动合同的违约责任3. 劳动报酬的支付方式和保障措施3.1 劳动报酬的确定和支付方式3.2 劳动报酬的保障措施和权益保护4. 解决劳动争议的途径和程序4.1 劳动争议的来源和解决途径4.2 劳动争议解决的程序和机构4.3 劳动争议解决的相关规定和保障措施五、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教师通过讲解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规定,引导学生思考,并组织学生讨论解决实际案例,加深对劳动关系法律保护的理解和应用。
六、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劳动关系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积极性。
2.讲授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基本概念与原则(20分钟)教师介绍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定义、作用以及基本原则,并引导学生思考其对劳动关系的影响和意义。
3.讲授劳动合同的要素和基本内容(30分钟)教师讲解劳动合同的定义、要素以及订立、变更、解除和终止的相关规定,并通过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劳动合同的理解。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案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主要内容。
2. 使学生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培养学生运用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定义与特征2.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则3.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主要内容4.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5.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适用范围和实施情况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主要内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案件,让学生了解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实际应用。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4. 小组研究法:分组研究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相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相关教材或著作。
2. 案例资料: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案例。
3. 教学课件:制作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教学课件。
4. 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言:介绍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背景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定义与特征,让学生了解其基本概念。
3. 讲解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基本原则,让学生理解其核心理念。
4. 讲解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劳动权利、劳动义务、社会保障制度等。
5. 分析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在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其在保障劳动者权益方面的重要性。
6.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7.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8.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后辅导:解答学生关于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疑问,指导学生完成作业。
10. 教学反馈:收集学生对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学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六、教学评估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和课后作业中的表现。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案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案第一篇: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案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授课人:许培资共19周,38个学时通过系统、深入学习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能够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就业能力。
第一章劳动法概述教学重点:1、劳动关系的概念及其内涵。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具有法律规定性。
实现劳动过程在抽象意义上是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交换过程,在具体意义上是劳动力与劳动报酬的交换过程。
劳动过程强调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以及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的人身依附属性。
2、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它社会关系的概念及其内涵。
教学难点:1、劳动关系与非劳动关系的区分。
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强调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其体现的本质是实现劳动过程,即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交换过程。
与劳动关系相区分的其它社会关系(比如承揽关系)不具有实现劳动过程的本质特征,而强调劳动结果的实现。
2、正确理解并区分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劳动法有两类调整对象,一是劳动关系,二是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它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的内涵和本质已经说明。
着重把握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它社会关系,其要么是劳动关系的发生前提,要么是劳动关系的必然结果,或者是劳动关系的附随关系。
1、通过典型案例,帮助学生深化对劳动法调整对象的认识,提高其对劳动关系本质的把握能力。
比如,区分在招聘过程中所发生关系的性质,其与劳动关系有什么区别;在劳动者退休后其与原用人单位之间所发生的关系的性质,其与劳动关系有什么区别。
2、结合劳动法发展需要以及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等背景,深入理解劳动关系的内涵与外延的变化及其发展。
第二章劳动法律关系概述教学重点:1、劳动法的地位和作用。
劳动法有其特殊的调整对象、价值目标、法律原则和责任体系等,劳动法是一门独立于私法和公法的新型法学。
同时,结合讲解劳动法与民法、经济法等部门法的关系及其演变过程,深入理解劳动法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案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案《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案目录第一章概述第二章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历史演变第三章劳动法主体第四章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第五章工作时间与休息休假第六章工资制度第七章劳动保护第八章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上)第八章社会保障法律制度(下)第九章劳动争议的处理第一章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概述第一节劳动与劳动法一、劳动与劳动力劳动,是一个使用范围十分广泛的概念。
一般意义的劳动,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过程中,使用(消费)劳动力,动用劳动资料,改变劳动对象,创造使用价值以满足人们需要的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它是人类生存的首要和最基本的条件。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作过精辟的揭示,“是制造使用价值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的物质变换的过程。
”简言之,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消费)。
劳动法中的劳动,是指劳动力的所有者将其劳动力有偿提供给他人使用。
区别于自我使用劳动力的劳动。
劳动力,指为人所具有的并在生产使用价值时运用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的特征是:存在具有人身性、形成具有长期性、储存具有短期性、再生产具有不可间断性、投入具有不可分割性、支出具有可重复性和不可回收性。
因此,劳动法对其保护有其特殊性。
二、劳动法及其适用范围劳动法又称劳工法,是指调整劳动关系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或总称。
1、劳动法立法现状我国劳动法包括促进就业法、劳动合同法、集体合同法、工作时间法和休息休假时间法、工资法、劳动安全卫生法、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劳动保护法、职业培训法、劳动纪律法、社会保险和福利法、职工民主管理法、劳动争议处理法、劳动监督检查法等现行劳动法律规范2、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劳动法的适用范围包括:(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注意理论上解决相关问题:劳动法的空间适用范围,是指劳动法在什么地域劳动法对人的适用范围,是指《劳动法》对哪些人发生法律效力。
我国劳动法适用于:(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特殊问题如何解决:事实劳动关系引起的劳动争议也由劳动法调整第二节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包括:劳动关系和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社会关系一、劳动关系劳动关系指的是因实现劳动过程而在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案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授课人:许培资共19周,38个学时通过系统、深入学习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能够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就业能力。
第一章劳动法概述教学重点:1、劳动关系的概念及其内涵。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具有法律规定性。
实现劳动过程在抽象意义上是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交换过程,在具体意义上是劳动力与劳动报酬的交换过程。
劳动过程强调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以及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的人身依附属性。
2、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它社会关系的概念及其内涵。
教学难点:1、劳动关系与非劳动关系的区分。
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强调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其体现的本质是实现劳动过程,即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交换过程。
与劳动关系相区分的其它社会关系(比如承揽关系)不具有实现劳动过程的本质特征,而强调劳动结果的实现。
2、正确理解并区分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劳动法有两类调整对象,一是劳动关系,二是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它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的内涵和本质已经说明。
着重把握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它社会关系,其要么是劳动关系的发生前提,要么是劳动关系的必然结果,或者是劳动关系的附随关系。
1、通过典型案例,帮助学生深化对劳动法调整对象的认识,提高其对劳动关系本质的把握能力。
比如,区分在招聘过程中所发生关系的性质,其与劳动关系有什么区别;在劳动者退休后其与原用人单位之间所发生的关系的性质,其与劳动关系有什么区别。
2、结合劳动法发展需要以及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等背景,深入理解劳动关系的内涵与外延的变化及其发展。
第二章劳动法律关系概述教学重点:1、劳动法的地位和作用。
劳动法有其特殊的调整对象、价值目标、法律原则和责任体系等,劳动法是一门独立于私法和公法的新型法学。
同时,结合讲解劳动法与民法、经济法等部门法的关系及其演变过程,深入理解劳动法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学设计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学设计前言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是中国的一项重要法律,关乎劳动者的福利与合法权益,也是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会介绍一份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教师们更好地教授这门法律课程。
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的目标是让学生们全面了解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法律规定和实际应用,并能够在实践中运用该法进行维护自己的权益。
教学内容与安排第一章:劳动合同法1.1 劳动合同的基本内容和要素 - 签订劳动合同的主体资格要求 - 合同的形式和内容要素1.2 劳动合同的履行和变更 - 劳动合同的履行与违约责任 - 劳动合同的变更和解除1.3 劳动合同的终止 - 用人单位辞退、解雇工人的条件 - 工人自行离职的规定第二章:社会保障法2.1 养老保险 - 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 - 参保、缴费、领取养老金的规定2.2 医疗保险 - 医疗保险的基本制度 - 门诊和住院医疗保险报销规定2.3 失业保险 - 失业保险的基本制度 - 失业保险金和其他失业待遇的领取规定2.4 工伤保险 - 工伤保险的基本制度 - 工伤认定和工伤待遇的领取规定第三章:工资支付3.1 工资标准与支付 - 工资的计算方法和基本标准 - 工资的支付时间和方式第四章:劳动争议调解与仲裁4.1 劳动争议的解决方式 - 劳动争议的调解和仲裁 - 劳动争议的诉讼程序和规定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传统课程讲授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通过授课及案例讲解,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各项规定,并通过实例探讨如何运用该法律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教学评价教学评价采用开放式作业和考试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和考试等多个方面来全面评价学生在本学科的学习情况。
总结本篇教学设计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并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求进行差异化教学,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并为学生提供实践运用这门法律的机会。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案 第9课 劳动保护法律制度(一)
重点
我国的劳动安全卫生立法
难点
劳动卫生技术规范
教学方法
案列分析、情景模拟法、问答法、讨论法、启发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课程类型
理论课√ 实践课□
教学手段
教材及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主 要 教 学 内 容 及 步 骤
第一节课
课前任务
【教师】布置课前任务,和学生负责人取得联系,让其提醒同学通过APP或其他学习软件,查阅案例《周某要求某矿场补发工资的案例》
《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教案
第9课劳动保护法律制度(一)
课题
劳动保护法律制度
教学目的
(含德育目标或者情感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掌握劳动安全卫生制度概念与特征
(2)掌握劳动安全卫生制度的责任原则和权利义务规则
(3)掌握劳动安全卫生的立法概况
德育目标(思政目标):
强化学生劳动安全卫生制度的理论知识,提升学生对安全卫生制度责任的认知;培养学生通过对安全卫生责任规则的学习来提高学生遵纪守规的品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七)卫生保健
为增强从事有害健康作业的职工抵抗职业性中毒的能力,应满足其特殊营养需要,免费发给保健食品
【学生】聆听、思考、理解、记忆
案列分析
(10 min)
【教师】请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点分组讨论,对本章的引导案例进行详细分析,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会支持周某的请求吗?
仲裁机构应支持周某的请求。
本案中,周某在采矿场进行爆破作业时,装了炸药的炮眼没有爆破,该炮眼存在随时发生爆破的危险,因此,周某有权拒绝矿方负责人强令其冒险作业的要求。矿方不得以此为由扣发周某当天的工资以及当月的奖金。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详细教案 Microsoft Word
学期成绩评定:一般情况下学期总评=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的70﹪﹢平时成绩的30﹪注:平时成绩主要是上课考勤、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等。
整个学期全出勤的平时成绩给90分;旷课一次扣5分;课堂讨论、回答问题等,在答对的前提下每次加2分,直至加到平时成绩100分时止。
劳动法上的劳动概念劳动者为谋生而从事的、履行劳动法规以及劳动合同、集体合同所规定义务的集体劳动。
劳动法上的劳动关系概念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关系。
二、劳动法的概念一般认为,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劳动附随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上的劳动法也称为形式意义上的劳动法,指由国家最高权力机关颁布的关于调整劳动关系以及劳动附随关系的综合性法律,即法典式的劳动法。
1994年7月5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1995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广义上的劳动法也称为实质意义上的劳动法,是指所有调整劳动关系以及劳动附随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它不仅包括狭义的劳动法,还包括其他各种规范性文件中调整上述关系的所有法律规范,具体是:除法典式的劳动法之外,还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和颁布的宪法和基本法律中的相关规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和颁布的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中的相关规定,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布的部门规章,地方性劳动法规,地方政府规章等。
三、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劳动法的调整对象是劳动关系以及劳动附随关系。
其中,劳动关系是劳动法的主要调整对象。
(一)劳动关系1、劳动关系的概念在劳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发生的社会关系,称为劳动关系。
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与其他劳动者的关系;另一种是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或称所在单位)之间的关系。
劳动法调整的劳动关系仅限于后一种。
2、劳动关系的特征(1)劳动关系是劳动力所有者和劳动力使用者(用人单位)之间的社会关系。
(2)劳动关系是与劳动过程密切联系的社会关系,即劳动关系产生于劳动过程之中。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案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案第一章:劳动法概述1.1 劳动法的定义与作用1.2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1.3 劳动法的适用范围1.4 劳动法的制定与修订过程第二章: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2.1 劳动者的基本权利2.2 劳动者的基本义务2.3 特殊劳动者的权益保护2.4 劳动者权益的实现与保障第三章:劳动合同3.1 劳动合同的定义与类型3.2 劳动合同的订立与生效3.3 劳动合同的内容与效力3.4 劳动合同的解除与终止第四章:劳动争议处理4.1 劳动争议的定义与类型4.2 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4.3 劳动仲裁的组织与程序4.4 劳动争议的司法处理第五章:劳动保护与职业健康5.1 劳动保护的基本要求5.2 劳动保护的主要内容5.3 职业健康与职业病防治5.4 劳动保护的监督与法律责任第六章:工资与工时制度6.1 工资制度的基本原则6.2 工资的支付与计算6.3 工时的规定与计算6.4 加班加点工资的支付与管理第七章:劳动安全与卫生7.1 劳动安全的基本要求7.2 劳动安全的技术措施与管理措施7.3 职业病防治与职业健康检查7.4 安全事故的处理与法律责任第八章: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8.1 女职工的特殊保护8.2 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8.3 特殊保护的实施与监管8.4 违反特殊保护规定的法律责任第九章:社会保障法基本制度9.1 社会保障法的定义与作用9.2 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内容9.3 社会保险的管理与运行9.4 社会保障法的实施与监督第十章:法律责任与争议处理10.1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法律责任10.2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争议处理10.3 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与追究10.4 争议解决的途径与程序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劳动法的定义与作用:重点关注劳动法调整的对象和劳动法的法律效力。
补充和说明劳动法调整的对象包括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以及基础上产生的劳动权利和义务。
劳动法的法律效力体现在对劳动关系双方的法律约束力,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教学设计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教学设计1. 前言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是法学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
其内容涉及人力资源管理、社会保障、劳动关系等方面。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应用背景,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
2. 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有:1.让学生全面了解劳动法律体系和相关政策法规;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4.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
3. 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本课程主要分为以下内容:3.1 劳动法律体系该部分教学内容包括:1.劳动法的概述;2.劳动法的基本原则;3.劳动法的基本条文;4.合同法在劳动法中的作用。
3.2 劳动关系该部分教学内容包括:1.劳动合同的订立;2.劳动合同的变更和解除;3.劳动争议的处理;4.劳动保护与劳动权利。
3.3 社会保障该部分教学内容包括:1.社会保障的概述;2.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3.社会保障的基本条文;4.社会保障的发展趋势。
3.4 案例分析通过案例教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律知识,并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4. 教学方法为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讲授式教学;2.互动式教学;3.案例式教学;4.班级讨论和小组讨论;5.实践教学等。
5. 教学评估为了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应采用多种评估方法,包括:1.总结报告;2.课堂小测验;3.论文写作;4.案例分析;5.学习总结等。
6. 教学资源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本课程,教师可以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本学科的教科书及参考书籍;2.视频课件;3.课堂案例;4.互动式教学软件;5.学习总结材料。
7. 总结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教学设计的合理性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案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案第一章:劳动法的概念与特征1.1 劳动法的定义1.2 劳动法的特征1.3 劳动法的性质和作用1.4 劳动法与劳动合同的关系第二章: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2.1 劳动者的基本权利2.2 劳动者的基本义务2.3 特殊劳动者的权益保护2.4 劳动者权益的实现与保障第三章:劳动合同的签订与管理3.1 劳动合同的概念与特征3.2 劳动合同的签订3.3 劳动合同的履行与管理3.4 劳动合同的解除与终止第四章:劳动争议的处理4.1 劳动争议的定义与分类4.2 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4.3 劳动仲裁的概念与特征4.4 劳动仲裁的程序与法律效力第五章:社会保障法的基本概念与制度5.1 社会保障法的定义与特征5.2 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5.3 我国社会保障法的体系结构5.4 社会保障法的实施与监管第六章:社会保险法律制度6.1 社会保险的概念与类型6.2 养老保险法律制度6.3 医疗保险法律制度6.4 失业保险与工伤保险法律制度第七章:社会福利法律制度7.1 社会福利的概念与内容7.2 我国社会福利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7.3 公共福利与特殊群体福利7.4 社会福利的发放与管理第八章:劳动保护与职业卫生法律制度8.1 劳动保护的概念与内容8.2 职业卫生的基本要求8.3 劳动保护与职业卫生的法律法规8.4 劳动保护与职业卫生的监管与实施第九章:劳动就业法律制度9.1 劳动就业的概念与原则9.2 就业促进政策与措施9.3 失业保险法律制度9.4 特殊群体的就业保障第十章:劳动法律责任与争议处理10.1 劳动法律责任的种类与承担10.2 劳动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10.3 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10.4 劳动法律责任的执行与监督第十一章:劳动法的适用范围与exceptions 11.1 劳动法的适用对象11.2 劳动法的适用范围11.3 不适用劳动法的情况11.4 例外情况下的劳动关系处理第十二章:劳动法的修订与更新12.1 劳动法的修订背景12.2 劳动法的修订过程12.3 劳动法的最新变化12.4 劳动法的未来发展趋势第十三章: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国际比较13.1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国际现状13.2 不同国家的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比较13.3 国际劳工组织与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13.4 全球化背景下的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发展第十四章: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实施与监督14.1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实施机制14.2 政府部门在实施与监督中的作用14.3 社会组织与公众的参与14.4 违法行为的查处与惩罚第十五章: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的教育与培训15.1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育的重要性15.2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育的目标15.3 教育与培训的方法和手段15.4 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教育与培训的实施重点和难点解析1. 劳动法的定义与特征:理解劳动法的基本概念,把握劳动法的特征,如劳动法的社会性、强制性、综合性等。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案
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 工伤保险 失业保险
劳动者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享 受养老保险待遇。参保方式为个 人缴纳和国家补贴相结合。
劳动者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 患职业病进行治疗时,享受工伤 保险待遇。参保方式为单位缴纳 ,个人不缴纳。
社会保险费的缴纳与待遇享受
向法院起诉。同时,仲裁裁决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应当履行。如一方
不履行,另一方可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05
劳动监察法
Chapter
劳动监察的对象与内容
劳动监察的对象
用人单位、职业中介机构、职业 技能培训机构等。
劳动监察的内容
遵守劳动法的情况,包括劳动合 同、工资、工时、休息休假、安 全卫生等。
劳动监察的方式与程序
劳动关系的变革。
劳动法的创新与发展
02
探索和研究新的劳动法制度和规定,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和
变化。
劳动法的国际化与交流
03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劳动法交流与合作,推动国际劳动法
的进步和发展。
国际劳动法的交流与合作
国际劳工标准的制定与实施
参与国际劳工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推动国际劳工权益的保护和发 展。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案
汇报人: 202X-01-07
目录
• 劳动法概述 • 劳动合同法 • 工资法与社会保险法 • 劳动争议处理法 • 劳动监察法 • 劳动法的实践与发展趋势
01
劳动法概述
Chapter
劳动法的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劳动法的定义、特点
详细描述
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二是调整劳动关系,完善劳动 力市场;三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
大学劳动和社会保障法教案
大学劳动和社会保障法教案大学劳动和社会保障法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劳动法》、《社会保障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内容和作用;2.理解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劳动争议处理等内容,同时学习社会保障基本知识;3.掌握如何合法维护自己的劳动权益,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并提高社会保障知识的掌握能力;4.培养学生遵守劳动法规的良好态度和行为习惯,了解信用体系的重要性,促进大学生劳动意识的形成。
二、教学内容1.劳动法与劳动合同的基础2.劳动者权益和企业精神文明建设3.劳动争议处理和赔偿4.社会保障基本知识三、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分组探究、案例分析、互动交流。
四、教学过程及教学内容1.劳动法与劳动合同的基础讲授时间:2学时讲授内容:1.1 劳动法体系概述1.2 劳动法的重要领域和内容1.3 劳动合同的基础内容和要素1.4 劳动合同法律援助1.5 劳动关系的主体和所处的社会背景2.劳动者权益和企业精神文明建设讲授时间:3学时讲授内容:2.1 劳动者权益的种类、内容、维护途径2.2 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2.3 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法和措施2.4 企业员工的职业道德与素质2.5 集体合同的制订与履行3.劳动争议处理和赔偿讲授时间:4学时讲授内容:3.1 劳动争议的种类、要素和解决方式3.2 劳动争议的基本程序3.3 劳动争议案例分析3.4 劳动赔偿的基本概念、范围和标准4.社会保障基本知识讲授时间:2学时讲授内容:4.1 社会保障的基本概念和种类4.2 社会保障制度的原则和目标4.3 社会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和运作方式4.4 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和运用五、作业及评价1.根据所学内容,分析与研究《劳动合同法》的相关法规、磨合最常用的相关法规2. 小组分工合作,组织一场关于劳动者权利、职业规划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文艺活动3.以某公司为例,分析该公司的劳动合同法使用情况、女职工权益保障情况、辞退事件处理方法并整理报告评价方式:课堂参与度(20%)、小组活动表现(30%)、课程作业(50%)、课外自学(附加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授课人:许培资共19周,38个学时通过系统、深入学习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能够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就业能力。
第一章劳动法概述教学重点:1、劳动关系的概念及其内涵。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具有法律规定性。
实现劳动过程在抽象意义上是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交换过程,在具体意义上是劳动力与劳动报酬的交换过程。
劳动过程强调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以及劳动者对用人单位的人身依附属性。
2、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它社会关系的概念及其内涵。
教学难点:1、劳动关系与非劳动关系的区分。
劳动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强调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其体现的本质是实现劳动过程,即活劳动与物化劳动的交换过程。
与劳动关系相区分的其它社会关系(比如承揽关系)不具有实现劳动过程的本质特征,而强调劳动结果的实现。
2、正确理解并区分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劳动法有两类调整对象,一是劳动关系,二是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它社会关系。
劳动关系的内涵和本质已经说明。
着重把握与劳动关系有密切联系的其它社会关系,其要么是劳动关系的发生前提,要么是劳动关系的必然结果,或者是劳动关系的附随关系。
1、通过典型案例,帮助学生深化对劳动法调整对象的认识,提高其对劳动关系本质的把握能力。
比如,区分在招聘过程中所发生关系的性质,其与劳动关系有什么区别;在劳动者退休后其与原用人单位之间所发生的关系的性质,其与劳动关系有什么区别。
2、结合劳动法发展需要以及劳动用工制度改革等背景,深入理解劳动关系的内涵与外延的变化及其发展。
第二章劳动法律关系概述教学重点:1、劳动法的地位和作用。
劳动法有其特殊的调整对象、价值目标、法律原则和责任体系等,劳动法是一门独立于私法和公法的新型法学。
同时,结合讲解劳动法与民法、经济法等部门法的关系及其演变过程,深入理解劳动法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2、劳动法的性质。
劳动法是典型的社会法。
社会法在观念上已经得到我国政府的认可,社会法是我国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对其本身内涵及本质的认识还未得以广泛的讨论并达成一致。
劳动法在其特殊的调整对象、法律原则、价值观念、制度体系以及法律责任等方面与社会法具有一致性,劳动法是典型的社会法。
3、劳动法律关系概述。
劳动法律关系的概念和特征。
教学难点:劳动法的性质。
劳动法在传统观念中属于私法。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劳动法所承载的功能不断发生变化,劳动法以保护劳动者利益为最高使命,有其独特的法律原则和责任体系等,劳动法是典型的社会法。
1、劳动法的发展历史与展望;2、深入分析劳动法特殊的地位和社会法本质。
通过问答实现师生互动。
比如,如何认识劳动法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劳动法与民法、经济法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说劳动法是典型的社会法?教学重点:1、劳动法律关系的主体。
劳动法中的劳动者具有四要素,用人单位有其法律规定性。
劳动法中的劳动者具有劳动年龄、劳动行为能力、劳动意愿以及通过劳动获取劳动报酬维持个人及其赡养家庭成员等四个要素。
劳动法中的用人单位必须符合《劳动法》第二条的规定。
2、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主要体现为劳、资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劳动法》第19条的规定。
需要指出的是,劳动法律关系的内容即劳、资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不同于一般民事权利与义务,具有法定性和强制性。
因为,劳动法的社会法本质决定了劳动权利与义务在很大程度上排除了双方当事人的意思自治。
3、劳动法律关系的客体具有特殊性。
着重理解劳动行为的不可返还性及其在劳动法律责任体系中特殊的地位。
教学难点:劳动法中的主体与现实的差异,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准确界定是正确适用劳动法的基本前提。
劳动行为具有不可返还性,并决定了劳动法律责任的特殊性。
第三章促进就业制度教学重点:1、促进就业制度概述。
劳动就业的概念与特征。
劳动就业具有经济性、社会性和政治性。
我国劳动就业立法。
政府在就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2、劳动力市场。
劳动力市场的概念。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现状及问题。
劳动力市场在促进就业中的特殊地位。
劳动力市场的改革和发展趋势。
3、就业保障与就业服务。
特殊群体的就业保障。
我国就业服务体系的现状及问题,就业服务体系的改革。
大学生就业观念、就业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1、就业的经济性、社会性和政治性。
在我国,就业的经济性和政治性受到极大的重视和鼓舞,这与我国传统的经济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就业的社会性受到极大的冷漠与忽视。
所谓就业的社会性,就是强调“以人为本”,国家通过保障个人的就业权利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和公平分配。
就业的社会性不仅强调个人的就业权利,也强调就业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把个人的就业权利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2、劳动力市场在促进劳动就业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在我国,什么样的劳动力市场最能够解决中国的就业问题,这是改革的一个“硬核”。
同时,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完善和发展又与经济、政治和法律等密切相关,需要系统改革,配套进行。
1、我国劳动力市场改革的基本方向和制度建构。
劳动力市场的改革必须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充分考虑我国特殊的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把解决就业问题作为劳动力市场改革的中心任务。
2、劳动力市场改革的相关制度。
主要包括:灵活的用人制度,富有弹性的就业制度,无障碍的劳动力流动机制,趋同的工资制度,健全的就业服务体系,完善的法律制度,等。
第四章劳动合同教学重点:1、劳动合同的概念。
劳动合同的本质是劳动行为的给付。
传统的劳动合同概念需要重新建构,实现从劳动合同的“书面化”到“劳动行为”的质的转变。
2、我国劳动合同制度的历史与现状。
劳动合同制度在促进就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劳动合同制度改革的基本评价。
《劳动合同法(草案)》的相关内容。
3、劳动合同的分类。
劳动合同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
着重理解借用劳动合同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劳动合同的法定分类及其具体规定。
理解定期劳动合同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相互关系,各自在调整劳动关系、促进就业和劳动权保障等方面不同的作用机制。
教学难点:1、劳动合同的概念。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建立劳动法律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协议。
根据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
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的触发机制,但劳动合同又不等于劳动关系。
因为,劳动关系一旦建立,劳、资双方需要基于平等和协商对劳动权利与义务进行调整,实现双方各自的利益。
2、劳动合同制度在促进就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劳动合同首先是劳动用工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合同对稳定劳动关系、建立和谐社会等具有积极作用。
核心问题是,怎样正确评估劳动合同在就业促进中的地位和作用需要继续深入探讨。
我国劳动合同制度改革的基本评价及发展方向。
劳动合同制度改革已经有20余年的历史,发挥积极的历史作用。
但从劳动合同签订情况来看,劳动合同无论在签订率上还是在其内容上,都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同时,劳动合同立法应当如何面对上述问题,还需要认真思考。
另外,评价《劳动合同法(草案)》。
第五章劳动合同法的特别规定教学重点:1、集体合同的概念与特征。
集体合同在价值目标、双方主体、签订程序和争议解决等方面与劳动合同明显不同。
同时,结合《集体合同规定》具体讲解有关内容。
2、集体合同的签订、变更、解除与终止。
集体合同的签订有其特殊的程序和法律规定性,工会在集体合同的签订中具有积极的作用。
集体合同的解除与终止必须依法进行,并充分考虑集体合同的涉及范围和影响力。
教学难点:1、集体合同与劳动合同的关系。
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为建立劳动法律关系、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而签订的协议。
集体合同是工会代表职工与所在用人单位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等通过集体协商签订的书面协议。
劳动合同与集体合同虽然都是劳、资双方就劳动报酬和劳动条件等达成的协议,体现了双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法律效果;但是,两者无论是在签订主体上、还是在签订程序上,都存在较大的差异。
2、集体合同特殊的签订程序。
根据《集体合同规定》相关规定,集体合同的签订有其特殊的程序,这是因为集体合同涉及面大,影响广泛,需要特殊的程序加以保障。
1、集体合同特殊的签订程序。
2、三方机制在集体合同中的应有地位和作用。
第六章工资制度教学重点:1、工资的概念。
工资的基本属性,包括工资反映了劳、资双方存在劳动关系,工资范畴是依据劳动为尺度向劳动者支付的法定货币等。
2、工资分配原则。
工资的特殊功能决定了工资分配的特殊原则,工资分配应当兼顾效率与公平、宏观调控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等基本原则。
3、最低工资制度。
最低工资的概念、功能和性质。
最低工资支付的法定条件,正常劳动的法律规定性和实践性。
4、特殊情形下的工资支付与工资保障。
教学难点:1、工资的概念与内涵。
工资在其本质上体现了劳动的基本属性,即工资是劳动者参与劳动的核心目的,并反映了用人单位接受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行为,工资最终体现了劳、资双方的劳动关系。
2、工资分配的基本原则。
工资分配涉及方方面面,需要全局考虑,整体平衡。
工资分配主要是解决好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
3、最低工资支付的条件与法律适用。
加班、加点工资。
1、工资概念的实际运用。
2、最低工资的实践。
3、加班、加点工资的法律适用。
主要是研究式教学,并采用案例分析、启发式和讨论式等教学方法。
第七章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制度教学重点:1、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的紧密联系。
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共同构成劳动法的工时制度。
2、工作时间的法律规定性。
工作时间的基本内涵,工作时间在实践中的不同形态。
工作时间的分类。
我国劳动法对标准工时制的基本规定。
着重掌握《劳动法》第36条、38条、40条、44条和45条的规定。
3、休息时间的概念。
休息时间的种类。
4、加班、加点的基本规定。
加班、加点在本质上是劳动合同的变更,需要坚持限制、协商和时间总量控制等原则。
着重掌握《劳动法》第41条和42条的规定。
教学难点:1、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的概念及种类。
2、加班、加点的法律规定与适用。
加班、加点在其本质上属于劳动合同内容的变更,需要坚持平等和自愿的基本原则。
同时,充分考虑《劳动法》第42条规定的加班、加点的除外情形,严格把握,避免用人单位侵犯劳动者的休息权利。
1、工作时间的实际运用。
同时,把工作时间与工伤认定结合考虑(工伤保险内容在本章中可以作为适当提示);把工作时间与最低工资结合考虑(最低工资内容可以在本章中予以提示性介绍)。
2、加班、加点的典型案例分析。
第八章劳动保护教学重点:1、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的意义。
基于该群体特殊的生理和个体差异,实行特殊保护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平等。
2、女职工特殊保护的主要内容。
“四期”保护的主要规定。
着重把握产假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