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辛临床运用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辛临床运用体会
河南省新密市第一人民医院(452370) 刘爱玲
关键词:细辛 运用体会
编者按:关于细辛的用量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此文有关细辛用至50g 的报道,只属个人用药经验,仅供参考。

编者认为,细辛用散剂时要严格控制剂量,用汤剂时可适当放宽,但仍应从小量开始,逐渐递增为妥。

古有“细辛不过钱”之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每一版都载有:细辛用量内服是1g ~3g ,外用适量。

因此各大医院都遵此规定,凡细辛用量超过3g 者,均需处方人特别签字才可取药。

可是,在民间、在基层的中医药人员中对细辛的使用,不受法定剂量的限制,有的用至20g 、30g ,更有甚者达50g 之多,未见毒副作用。

所以,对于细辛的用量问题,需作进一步探讨。

应从临床实际需要出发,掌握充分的科学根据,既不应受3g 用量所限,更不能盲目应用;既要提高疗效,更要考虑病人的安全。

现将本人应用细辛的体会浅述如下:1 止痛化饮
细辛性味辛温,有祛寒散风,行水开窍之功。

细辛的临床运用以止痛行水化饮为主,止痛是基于它的祛风、散寒功能,行水化饮则和其温散作用有关。

其止痛可用于:①偏头痛。

细辛对风寒性头痛均有效,但以治偏头痛为佳,头痛或左或右,时常发作,有时剧痛,治以祛风散寒为主,用细辛配以白芷、防风、羌活,细辛可用6g ~10g 。

②牙痛。

牙痛有寒热虚实之分,细辛主要是用于寒滞少阴经脉之牙痛,时发时止,食冷物加重,得热则减,重用细辛,配附子、甘草。

细辛对肠胃积热所致的牙痛亦有效。

③胸闷痛。

细辛用于胸痹,以胸闷者为优。

当冠心病、心绞痛发作,症见胸闷、气短、胸痛彻背、脉弦、苔白者,中医辨证属于寒饮侵居胸中,胸阳被阻,用瓜蒌、薤白以宣痹通阳而疗效不显时,方中加入细辛、檀香,即能止痛。

盖血得温则行,细辛温而能散,合芳香之檀香,驱散寒饮,使胸阳通而心脉畅。

④寒痹。

细辛用于痹证,是针对寒湿偏盛,闭阻经络,凝着关节,阳气不通之证。

临床以关节剧痛,屈伸不利,遇冷加重为特点。

川乌、草乌对寒痹均有效,但有大毒,用量小则其效不及细辛。

前人对细辛的用量已有研究,作用非同寻常。

本人治寒痹痛剧者,重用细辛,佐以熟附子、桂
枝、甘草,止痛功效确切。

关于细辛的行水化饮作用,体现在对喘咳的治疗方面。

痰饮咳嗽,久咳成喘,痰多白沫,不得平卧;或冷哮发作,喉中痰鸣,气喘胸满者,总因寒饮恋肺,肺失宣降。

此种喘咳均当用细辛配干姜、麻黄,行水化饮以平喘。

尤其是起病未久,无明显虚象者,应当重用细辛。

但肺为娇脏,肺气易于耗散,细辛、麻黄虽能发散寒饮,亦能耗散肺气,故治喘咳无论是初起或久病,用细辛都要配以五味子以敛肺,防患于未然。

2 治胃痛效佳
在临床治疗中,对胃痛患者也常在复方中加入细辛3g ~5g ,发现对于中医辨证属于中焦虚寒的胃脘痛患者,在黄芪建中汤、香砂六君子汤等方中加用细辛,可以明显增强止痛效果,而且减少近期复发,对于其他证型的胃脘痛患者,效果则差一些,只能部分缓解。

如治刘某,男,64岁,农场退休工人。

上腹部疼痛10余年,曾做2次胃镜检查,均诊断为慢性糜烂性浅表性胃炎。

2003年5月3日因饮食不慎,致胃脘痛发作,曾服用多种中西药物未能奏效而来诊。

根据病史及症状特点,疼痛虽无明显时间规律,但进少量食物可略为缓解,稍多食则又感胀痛,伴嘈杂,嗳气,大便不成形,舌苔薄白腻,脉细弦。

证属脾胃虚寒,中焦气滞。

给予香砂六君子汤加细辛5g ,厚朴10g ,生苡仁15g ,服用3剂后疼痛缓解,6剂后疼痛消失,连服3周后改用中成药调治。

2003年8月29日因其他病就诊,称近几个月来胃脘痛未再发作。

3 善开结通闭
细辛辛温,善祛风散寒止痛,温肺化饮,宣通鼻窍。

《本草正义》中说:“具通血闭,开结气,泄郁滞之功。

”细辛若入煎剂,量小则力微,量大则效宏。

如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之属于寒凝血闭者,用细辛亦应量大。

如治王某,男,65岁。

因左足麻木发凉半年余,左足第2趾变青紫色,伴剧烈冷痛,难以行走1月余。

西医诊为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诊得脉沉细,舌淡红苔白。

乃寒凝血闭,脉络不通。

遂以阳和汤、桂枝附子汤、麻黄附子细辛汤化裁治之。

处方:熟地25g ,鹿角霜10g ,干姜10g ,肉桂10g ,麻黄10g ,白芥子10g ,炮附子15g ,桂枝10g ,细辛15g ,生甘草10g ,当归15g ,赤芍15g 。

服用15剂后足趾冷痛减轻,已可

82・国医论坛 2004年9月 第19卷 第5期
FORUM ON TRAD IT I ONAL CH I N ESE M ED I C I N E SEP 2004,VOL.19,NO.5
短距离步行。

增大附子、细辛之量以加强温通之力,增熟地之量以防细辛燥热伤阴,又服用月余,左足麻木发凉大减,足第2趾青紫减轻,再将熟地、炮附子、细辛用量各增至50g、50g、20g,每2日1剂,服用半年余,以巩固疗效。

后左足麻木冷痛消失,足趾颜色复常,行如常人。

该例用细辛达20g,大大超过常用量,但未发现不良反应。

4 治跌打损伤效良
运用细辛治疗跌打损伤,无论任何部位,只要在活血化瘀药中加入本品,均可增强其镇痛与活血化瘀作用,效果明显。

如治邱某,男,65岁,农场工人。

于3年前因车祸而致腰椎压缩性骨折,经治疗后好转出院。

2年多来,季节变换及劳累后,腰部、下肢麻木疼痛,活动困难,屈伸时疼痛难忍,大便偏稀,小便清长,舌苔白,脉弦细。

曾多次服用中西药物,均未奏效。

根据其患病的特点及规律,在壮腰健肾及活血化瘀的方剂中加用细辛15g,服用6剂后疼痛减轻,继服15剂后疼痛明显好转,再用药月余以调治巩固,随访半年一切正常。

关于细辛的用量,笔者认为以4g~5g为常,对于损伤之疼痛肿胀可用至6g~15g,曾加大用量至20g,未曾出现明显不适。

若患者用药后出现热象时可适当加入石膏、黄连等清热药,并不影响细辛的镇痛消肿作用。

(收稿日期:2004206215)
中医辨证治疗痛经体会
河南省信阳市中医院(464000) 张春艳
关键词:痛经 中医药疗法 辨治体会
妇女在行经前后,或正值行经期间,小腹及腰部疼痛,甚至剧痛难忍,常可伴有面色苍白、头面冷汗淋漓、手足厥冷、泛恶呕吐等症,并随月经周期发作者,称为痛经。

本病以青年妇女为多见,可发生于子宫发育不良,或子宫过于前屈和后倾,或子宫颈管狭窄、子宫内膜呈片状排出(膜样痛经),或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等疾病。

本病发生的主要机理是气血运行不畅。

笔者临床治疗痛经患者数百例,认为引起气血运行不畅的原因有气滞血瘀、寒湿凝滞、气血虚弱、肝肾亏损等。

现将自己对该病的辨治体会报告如下。

1 气滞血瘀型
症见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行经量少,淋漓不畅,血色紫黯有血块,或呈腐肉片样物,块下则疼痛减轻,胸胁乳房作胀,舌质紫暗,舌边或有瘀点,脉沉弦。

多因情志不舒,肝郁气滞,气机不利,不能运血畅行,血行受阻,冲任经脉不利,经血滞于胞中而作痛。

治宜理气活血,逐瘀止痛。

方选“痛经1号”方(自拟),药用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元胡、灵脂、香附、木香、甘草。

偏于气滞者加枳壳、乌药,偏于血瘀者加蒲黄、三棱、莪术,兼热者加生地、黄连、丹皮。

2 寒湿凝滞型
症见经前或经行小腹冷痛,甚则牵连腰脊疼痛,得热则舒,经行量少,色黯有血块,畏寒便溏,苔白腻,脉沉紧。

多由经期感寒、淋雨、饮冷或坐卧湿地,寒湿伤于下焦,客于胞宫,经血为寒湿所凝,运行不畅,滞而作痛。

治宜温经化瘀,暖宫止痛。

方选“痛经2号”方(自拟),药用熟地、当归、白芍、川芎、小茴香、干姜、肉桂、元胡、蒲黄、灵脂、艾叶、甘草。

3 气血虚弱型
症见经期或经净后小腹绵绵作痛,按之痛减,经色淡,质清稀,面色苍白,精神倦怠,舌淡苔黄,脉虚细。

多因平素气血不足,或大病久病之后,气血两亏,行经以后血海空虚,胞脉失养,而致疼痛;或体虚阳气不振,运血无力,经行滞而不畅,导致痛经。

治宜益气养血止痛。

方选“痛经3号”方(自拟),药用党参、白术、云苓、熟地、白芍、当归、川芎、阿胶、艾叶、黄芪、益母草、甘草。

4 肝肾亏损型
症见经后小腹隐痛,经来色淡、量少,腰脊酸痛,头晕耳鸣,舌质淡红,脉沉细。

多因素体虚弱,肝肾本虚,或因多产房劳,以致精亏血少,不能滋养胞脉,导致小腹虚痛。

治宜调肝补肾止痛。

方选“痛经4号”方(自拟),药用熟地、山药、山萸肉、丹皮、当归、白芍、巴戟、续断、小茴香、何首乌、川楝子、甘草。

5 典型病案
朱某,女,26岁,已婚,2001年5月10日初诊。

经来少腹剧烈疼痛,痛时肢冷、汗出,面色白光白,泛恶欲吐,喜按,得热则舒,经量少,色暗红或紫,有血块及肉片样物,瘀块排出后疼痛缓解,舌质紫黯,舌边有瘀点,苔薄白,脉紧滑。

证属寒蕴胞宫,寒凝血瘀,瘀阻不通,不通则痛。

治宜温经通络,活血化瘀。

方用“痛经2号”方:熟地12g,当归12g,白芍12g,川芎6g,小茴香10g,干姜6g,肉桂6g,元胡12g,蒲黄12g,灵脂12g,炒艾叶10g,甘草6g。

3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2次分服。

2001年5月13日复诊:服上药腹痛减轻,血块减少。

上方续服3剂。

3诊时自述诸症均消。

嘱其续服3个月经周期,以后随访未见复发。

6 体会
本病的特点主要是经行小腹疼痛,并随月经周

9
2

国医论坛 2004年9月 第19卷 第5期
FORUM ON TRAD IT I ONAL CH I N ESE M ED I C I N E SEP2004,VOL.19,NO.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