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共43页
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
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简 报2006年第19期 (总104期)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管理中心 2006年11月15日国际学术交流推动西部项目“长白山区公路建设的生态景观恢复技术研究”的开展吉林省交通科学研究所9月24、25日,结合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长白山区公路建设的生态景观恢复技术研究”开展的学术交流活动在吉林省举行,此次活动的目的是围绕山区公路建设生态保护问题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长白山区公路建设的生态景观恢复技术研究”项目和长白山地区的公路建设生态保护工作的开展。
本次学术交流活动特邀日本绿化工程及自然修复领域首席科学家山寺喜成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副院长顾卫教授参加,参加此次学术交流活动的还有吉林省高等级公路建设局、省公路勘测设计院、省公路管理局的领导和专家。
长白山区是我国重要的自然环境保护区,有非常重要的自然保护价值,环境敏感性很强,而根据吉林省“十一五”公路规划,有多条高等级公路穿过长白山区,这势必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产生巨大影响,因此研究该地区公路建设中的生态保护问题意义重大。
“长白山区公路建设的生态景观恢复技术研究”是吉林省交通科学研究所2006年中标的交通部西部科技项目,主要研究长白山区公路建设中的生态恢复问题,内容包括生态恢复基础条件、植被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景观恢复与再造技术、生态恢复工程效果评估及质量验收评定标准等方面。
研究成果对于科学有效地恢复公路建设对环境的破坏,最大限度的减少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副作用,提升这一地区和类似地区公路建设生态景观恢复水平,维护生态平衡将起到重要作用。
在为期两天的学术交流活动期间,山寺喜成教授介绍了日本在二十几年生态恢复方面的经验和教训,结合对中国工程实际的了解,重点讲解了先进实用的自然生态恢复-保育块技术,提出了“以播种(保育块)为主,移栽为辅”的技术方法;提出了恢复自然、贴近自然的设计理念;并在项目组成员的陪同下对本项目的主要依托工程——在建的吉珲高速公路江密峰至黄松甸段进行了现场考察,对吉林省公路建设中注重生态环保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同时也对木匠沟、老爷岭隧道洞口和五标大垭口挖方处个别困难路段提出了生态恢复建议。
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风吹雪)
目录1 项目背景 (1)2 主要研究内容 (1)3 总体目标 (1)4 研究技术路线 (2)5 风吹雪的基本理论研究 (3)5.1风吹雪的形成 (3)5.2风吹雪的类型 (3)5.3公路风吹雪的形成 (4)5.4公路风吹雪的危害形式 (4)5.5公路风吹雪雪害的影响因素 (4)6 治本——合理选线 (5)6.1路线走向与主风向交角 (5)6.2风吹雪地区公路线形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5)7 治本——合理路基断面 (6)7.1合理路堤形式 (7)7.2合理路堑形式 (9)8 治标之工程措施——浅槽风力加速堤 (10)8.1浅槽风力加速堤作用机理 (10)8.2影响浅槽风力加速堤输雪效果的主要参数 (11)8.3浅槽风力加速堤重点设计参数 (11)9 治标之工程措施——挡雪墙 (12)9.1挡雪墙作用机理 (12)9.2影响挡雪墙防雪效果的主要因素 (13)9.3挡雪墙距路的合理距离 (14)9.4挡雪墙的重点设计参数 (14)10 治标之工程措施——防雪栅栏 (15)10.1防雪栅栏的作用机理 (16)10.2防雪栅栏的合理设置 (16)11 治标之工程措施——挂草网围栏 (17)11.1影响挂草网围栏防雪效果主要因素 (18)11.2挂草网围栏合理设置参数 (18)12 治标之生物措施——育草蓄雪 (19)12.1育草蓄雪的作用机理 (19)12.2草本植被盖度、高度与形成风吹雪主要因素的关系 (19)12.5育草蓄雪的植物种选择 (20)13 治标之生物措施——防雪林 (21)13.1防雪林作用机理 (21)13.2影响防雪林防雪效果的主要因素 (22)13.3防雪林结构配置 (22)13.4树种选择标准 (23)14 治标之综合措施 (24)15 风吹雪雪害区划及分区防治对策 (26)15.1区划指标 (26)15.2区划图及分级系统 (27)15.3公路风吹雪防治对策 (27)16 主要科技成果及影响 (27)1 项目背景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公路建设已成为现阶段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
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交通科技管理中心
国道315线病害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报告简本1、立项依据(详见总报告)国道315线是横贯新疆南疆南部地区,连接南疆主要县市的交通大干线,是新疆交通网的大动脉;亦是未来亚欧大通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依吞布拉克~且末段又是国家西部八大通道之一,其改建意义重大。
在国道315线改造前期,科研先行,该项目立题旨在解决国道315线依吞布拉克(茫崖)~且末段公路突出的病害问题和改建公路穿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研究国道315线依吞布拉克~且末段工程难点的治理技术措施与实施方案,提出国道315线依吞布拉克~且末段工程实施中生态环境的评价与保护举措,为国道315线的改建提供设计、施工及养护的依据和原则。
2、主要研究内容(详见总报告)2.1 总体目标提出国道315线依吞布拉克~且末段公路病害的类型、程度和成因,划分治理重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解决该段工程病害难点的治理技术措施与实施方案,并提出不同工程生态区不同工程阶段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影响减缓规划及对策方案。
2.2 主要研究内容①调查与观测国道315线依吞布拉克~且末段工程难点、病害状况、程度以及成因。
②通过理论分析、试验研究等,研究解决国道315线依吞布拉克~且末段工程病害难点的治理技术措施与实施方案。
③研究国道315线依吞布拉克-且末段工程实施中生态环境风险评价与保护举措。
④依托工程(工程实践)。
3、主要研究成果3.1 国道315线依吞布拉克~且末段公路病害状况、程度及成因调查研究(详见分报告之一)3.1.1国道315线依吞布拉克~且末段水毁病害调查及分析3.1.1.1河流的形貌与物质结构国道315线河段主要分为顺直型和冲积漫流型,根据组成的物质不同,可分为4种类型:砂质河滩、砂砾河滩、砾质河滩、卵石河滩。
3.1.1.2水毁成因国道315线依吞布拉克~若羌段水毁成因主要有四方面①特殊的地形地貌条图片1 冲积漫流河流件为水毁的发生提供了良好条件;②独特的天气系统和地形系统,造成局部地区的突发性降雨,极易形成灾害型天气;③脆弱的生态环境,导致公路沿线水土保持能力极低,一旦降水就迅速图片2 顺直型河流转为洪水;④全球气候转暖,降水量的增加,以及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增加,增大了水毁发生机率。
交通部西部交建设科技项目
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合同号:2001 318 795 69重盐碱地区公路翻浆处治技术、材料及工艺的研究总报告简本青海省公路科研勘测设计院同济大学二00三年十二月课题名称:重盐碱地区公路翻浆处治技术、材料及工艺的研究承担单位:青海省公路科研勘测设计院参加单位:同济大学1项目研究的目的意义在我国西部地区及东部(主要是河北、山东和江苏)沿渤海、黄河一带,均存在着大量的盐渍土。
自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实施以来,国家在西部公路建设中的投资日益加大,盐渍土地区的公路建设呈现了数量大,等级高的趋势。
由于盐渍土物理化学性质的特殊性,在这些地区修筑的道路经常发生盐胀、翻浆、淋溶、湿陷等病害(如图1-1),公路部门每年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治理。
这使得盐渍土地区的公路服务能力严重滞后于非盐渍土地区。
同时由于交通运输的不畅,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为此,交通部与青海省交通厅决定专门立项,集中力量,对盐渍土地区公路翻浆机理及处治技术进行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
通过本项目的研究,为盐渍土地区的公路建设提供了一系列可行 的道路修筑和翻浆处治技术等, 减少维修和养护费用, 保障公路畅通,使公路运输更好地为经济建设服务。
2研究目标和技术路线本研究是一项针对盐渍土这一特殊地质区域中公路翻浆病害的 治理研究,因此是一项实用性的技术研究,目标是解决盐渍土地区公 路翻浆这一病害。
由于盐渍土地区面积广大,大多数路段不具备取土 的条件,因此研究的前提是力争完全使用或尽可能多地使用当地高易 溶盐含量的土体修筑公路。
为了完成上述研究目标,我们进行了一系 列国内外调研工作、室内试验和理论分析,并修筑了试验路工程。
具 体内容如下:图1-1盐渍土地区公路病害(1)我国主要盐渍土地区的划分(2)公路盐渍土路基病害特征(3)盐渍土地区公路翻浆机理分析(4)翻浆机理的室内验证及处治方法的室内模拟(5)试验路段的铺筑、研究及评价(6)确定评价盐渍土工程性质的参数和技术指标(7)我国主要盐渍土地区的划分(8)公路盐渍土路基病害特征(9)盐渍土地区公路翻浆机理分析(10)翻浆机理的室内验证及处治方法的室内模拟(11)试验路段的铺筑、研究及评价(12)确定评价盐渍土工程性质的参数和技术指标为了完成上述研究任务,制定了如图2-1所示的研究路线框图:翻浆基本理论r1土是三相体—►相同点■一盐渍土是三相体*结晶体析出•怎样预估盐渍土最不利的工程状态盐渍土的翻浆机理1 1 r1H盐渍土的微 观形态分析盐渍土的抗剪 强度规律研究盐渍土的三 相组成研究盐渍土的相 平衡研究盐渍土三相组成初探 粘聚力预估公式直观的、系统的微观形态 盐渍土的公路工程分布 各相形态的变化规律盐渍土的翻浆处治图2-1技术路线框图土体翻浆翻浆定义I道路翻浆盐渍土特性 盐渍土翻浆自然条件下 基本稳定*不同点1 F 自然条件下 基本不稳定低温—析出盐水结晶溶解盐厂I问题:怎样计算盐渍土中的溶液含量相平衡理论 摩擦角预估公式 盐渍土分类的探索 盐溶液的变化规律盐渍土的翻浆处治水分排 边 隔断水 沟措施地下水春季养护土 的 处 理防止翻浆的公路养护3室内试验根据项目研究总目标,我们确定了以下主要的室内试验研究内容:(1)盐渍土翻浆机理研究①相平衡理论的试验研究②盐渍土微观形态研究③盐渍土三相组成研究(2)盐渍土抗剪强度变化规律研究(3)针对试验路工程进行的针对性常规试验研究①格茫公路现场取土的工程常规试验研究②柳格公路现场取土的工程常规试验研究(4)盐渍土的微观形态研究①化学纯盐的微观形态研究②调研取样原土的微观形态研究③探索规律用样土的微观形态研究④探索规律用人工掺配盐渍土的微观形态研究⑤化学加固土的微观形态研究4依托工程在试验路段的选取过程中,我们在柴达木盆地进行了大量的现场踏勘工作,后经详勘和室内试验分析,得知省道格茫公路K52+000〜K53+000段具备较多导致翻浆发生的潜在因素。
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
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合同号:2002 318 000 28 密级:交通编号:单位编号:分类号:桥梁抗震性能评价及抗震加固技术研究技术总报告(简本)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云南省公路科学技术研究所2006年11月桥梁抗震性能评价及抗震加固技术研究研究报告(简本)简介“桥梁抗震性能评价及抗震加固技术研究”是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
该项目由交通部组织,项目承担单位为重庆交通科研设计院,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云南公路科学研究所,项目参加单位包括清华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
该项目总体目标是:结合我国西部地区桥梁结构的具体特点,将调查研究、理论分析与试验方法相结合,开展适合西部地区特点、并有在全国其他地区推广前景的桥梁结构抗震性能评价及抗震加固技术研究,通过本项目依托工程的具体实施,形成桥梁结构抗震性能评价及抗震加固成套技术。
该项目是我国到目前为止投入经费最高(590万),参加单位和人员最多和研究时间最长的桥梁抗震技术研究项目。
经过5年的刻苦攻关,该项目圆满完成,解决了我国桥梁抗震性能评价及抗震加固技术方面的主要关键技术问题,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成果,部分研究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1背景我国现行《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在80年代中期开始修订,于1989年正式发行。
随着我国90年代交通事业迅猛发展,该规范已远远不能适应。
但是目前所有国内的桥梁设计,对抗震设计均在设计书上标明的参照规范即是《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和《铁道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但这些规范采用的抗震技术已经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
1971年的美国圣费南多地震,仅是中等强度震级(M6.5级),造成了桥梁工程的严重破坏。
这次地震成为美国乃至全世界桥梁抗震技术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1971年前,美国各公路桥梁设计准则中的抗震设计部分是根据加利福尼亚州关于建筑物横向力的规定而制定的。
此次地震后,1973年加利福尼亚州运输部(Cartrans)提出了新的桥梁抗震设计准则;1975年AASHT0根据Cartrans73年条文略加修订制定了一个暂定规范,它适用于美国的所有地区。
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
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简报2008年第2期(总125期)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管理中心2008年1月30日[编者按] 2007年12月27日,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膨胀土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研究”顺利通过了交通部组织的验收鉴定,实现了膨胀土地区公路修筑领域的历史性突破,也为15家单位183名科研人员5年奋力拼搏、刻苦攻关历程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此次验收鉴定会受到了部领导、业内专家和知名媒体的高度关注。
翁孟勇副部长、科教司孙国庆司长、中国工程院郑颖人院士、总参工程兵科研三所顾金才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韩其为院士以及部有关业务司局、各高校、科研院所、省厅等行业内外领导专家参加了此次会议。
《中国交通报》、《科技日报》等主要媒体也进行了专题报道。
本期简报以“膨胀土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研究”专辑形式刊载相关内容,使读者更深入了解“膨胀土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研究”这一项目的背景、内容、成果,以及该项目成果在西部交通建设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专题报道<<特殊地质公路修筑技术再创辉煌--膨胀土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研究纪实题记:1938年,首例膨胀土工程问题引起了岩土工程界的注意。
70年来,国内外学者们一直在研究这种吸水膨胀、失水收缩、类型多样、成因复杂的特殊土,工程师们苦苦寻求攻克这个“工程中的癌症”的良方。
但与此同时,膨胀土仍肆无忌惮地在全球给房屋、铁路、公路、水利、机场等土木工程结构物带来严重的破坏。
2002年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膨胀土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研究”吹响了征服公路膨胀土病害的号角,183人历经5年的刻苦攻关从理论到实践实现了四个研究方向的突破和创新,最终使一条条病害不断、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严重的膨胀土地区公路变成安全路和生态环保路,捍卫了这些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相联的“生命线”。
02--素材--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word资料25页
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建筑材料系主要承担的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研究大纲,黑龙江省交通厅于二00四年四月九日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会议室召开了“水泥混凝土抗冻融耐久性能研究”项目研究大纲评审会。
解决路桥结构水泥混凝土抗冻耐久性问题是提高桥梁结构安全性、延长桥梁使用寿命的基础。
开展本课题的研究,对西部开发建设具有借鉴作用,对全国路桥建设具有普遍意义。
本项目由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建筑材料系张宝生教授负责。
青藏铁路成功的关键在于路基工程,冻土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关键因素,必须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此来保证青藏铁路工程的顺利实施和正常高速运营。
冻土是一种对温度极为敏感的土体介质,含有地下冰,这是与其他岩土工程最为本质的区别。
多年冻土区修筑工程构筑物时,面临的两大工程问题:冻胀和融沉。
路基、桥涵、隧道等都会受到这两大工程问题的困扰。
长期的工程实践表明,青藏铁路成败的关键在路基工程,而路基工程的核心是冻土问题。
无论是青藏公路还是青藏铁路,必须首先面临多年冻土分布、多年冻土融区分布、多年冻土年平均地温分区、高含冰量冻土的分布等重大冻土工程地质问题,因为它涉及了勘测重点和设计原则的制定,直接关系到青藏铁路路基稳定和投资。
另一个极为重要的核心问题是青藏铁路地下冰空间分布问题。
地下冰是影响冻土路基稳定的最为重要的影响之一,是产生冻融灾害或者不良冻土现象的根本问题。
地下冰最为集中分布在多年冻土上限附近,修筑路堤后引起多年冻土上限变化,其结果就会造成地下冰融化,导致路基产生融化下沉破坏。
由于地下冰受多因素控制,在空间上的形成不均匀的和不同的含冰状态。
这种不同的含冰状态直接影响着冻土路基的工程性质,而富冰、饱冰冻土和含土冰层,高温多年冻土区就会对工程产生巨大的破坏。
对于其他类型工程建筑物来说,比如桥涵、路堑、高边坡等,高含冰量冻土的影响是极为关键的问题。
在路基稳定性方面,还必须同时面临冻融灾害问题,即不良冻土现象。
这些与冻融过程有关的不良地质现象,当它们威胁到铁路安全运营和工程稳定性时,就演变为一种工程灾害。
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简报
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简报1. 项目背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西部地区的交通需求不断增加。
为了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交通部决定启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旨在提高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效率,改善交通基础设施,同时推动科技创新和应用。
2. 项目目标本项目的主要目标是通过科技手段来改善西部地区的交通状况,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性、便捷性和效率。
具体目标包括:•提升西部地区道路网络的质量和规模;•构建智能交通系统,提高交通管理和监控能力;•推动交通信息化建设,提供实时交通信息服务;•发展新能源交通,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推广交通智能化技术,提升乘客出行体验。
3. 项目内容本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3.1 道路网络建设通过扩建、改建和完善西部地区的道路网络,以提高交通运输的能力和效率。
重点建设高速公路、快速路和普通公路等交通网络,为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3.2 智能交通系统建设通过引入新一代智能交通技术,构建高效的交通管理和监控系统。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交通信号控制、车辆调度和路况监测等功能,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和运行效率。
3.3 交通信息化建设通过建设交通信息化平台,实现交通信息的收集、传输和共享。
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供实时交通信息服务,包括交通拥堵情况、路况预测、路线规划等,方便乘客出行和交通决策。
3.4 新能源交通发展推动新能源交通的发展和应用,减少对传统石油能源的依赖。
鼓励和支持西部地区的新能源汽车生产和使用,推广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提高新能源交通的普及率和便利程度。
3.5 交通智能化技术推广通过引入智能交通设备和服务,提升乘客出行体验。
推广应用无人驾驶技术、智能支付系统、智能车联网等技术,提高交通出行的便捷性和舒适度。
4. 项目进展截至目前,本项目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具体进展如下:•道路网络建设方面,已完成X公里高速公路和X公里快速路的修建工作,正在进行X公里普通公路改建工程。
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
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介绍随着西部地区的不断开发和建设,西部地区的交通建设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目前,西部地区的道路、铁路、机场和港口等交通设施都在不断的完善和建设,以满足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科技创新成为了重要的推动力量。
项目介绍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是一项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综合性项目,旨在推动西部交通建设的发展。
该项目旨在通过全面优化现有的交通系统,并开发新的交通设施,以实现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的快速、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项目的主要目标包括:•提高西部地区的道路、铁路、机场和港口等交通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效率;•推广智能交通和智能运输等新技术,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和环保性;•建设高速公路、高铁等新的快速通道,促进区域间的经济交流和合作;•推动交通设施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提高运输服务质量和水平;项目计划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优化现有交通设施,提高其运营效率和安全性。
具体措施包括:•对现有的道路、铁路、机场和港口等交通设施进行评估和优化,提高其运营效率和安全性;•推广智能交通技术,包括智能交通信号控制、智能车辆和智能联系中心等,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和环保性;•开发交通数据监测平台,对交通运输状况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和运行效率。
第二阶段第二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建设新的交通设施,包括高速公路、高铁、机场和港口等。
具体措施包括:•建设高速公路和高铁等快速通道,提高区域间的交通运输效率和产业发展水平;•建设机场和港口等重要交通设施,提高货物和人员的运输能力和服务水平;•推广无人驾驶技术,为交通运输提供更安全、更高效的解决方案。
第三阶段第三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推动交通设施的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提高交通运输服务水平。
具体措施包括:•开发交通运输信息平台,对交通运输信息进行共享和管理;•推广智能交通运输解决方案,包括智能交通系统、智能车辆、智能交通工程等;•开发运输物流大数据平台,实现物流信息的全面、精准、即时管理。
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
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合同编号:2001 318 812 12黄土的物理特性研究研究报告简本长安大学二零零五年十二月引言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黄土的物理特性研究”,由长安大学承担,该项目于2001年11月与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签订项目合同(合同编号:2001 318 812 12)。
研究工作从2001年9月开始,同时完成了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于2002年5月通过了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管理中心的评审,研究工作于2005年4月结束。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以来,我国的公路建设发展迅猛,黄土地区的公路建设大面积展开。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发现了不少有关黄土性质的问题。
在黄土塬区,高填土路基(土桥)变形和沟头侵蚀引起的路基滑塌;在黄土坡上,黄土洞穴、涵洞出口冲刷,山坡滑塌及边沟冲刷;而路基的不均匀变形、沉陷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病害的防治及问题的解决,都呼唤着对黄土性质的深入研究。
因而迫切需要全面深入地开展着眼于公路工程的黄土物理特性研究。
为此,2001年交通部将“黄土的物理特性研究”课题列为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此课题的立项研究是及时和必要的。
一、黄土的物理特性与压实特性及湿陷性的关系研究1.1 黄土的振动压实参数本课题应用自行开发研制的振动成型压实设备从静面压力、频率、激振力等振动参数分析各技术参数对压实效果的影响,以压实后的干密度和回弹模量等工程应用指标评定振动压实效果,找出一套压实效果好并且和现有压路机的机械参数基本相符的振动参数。
研究提出了振动压实条件下的最佳含水量和最大干密度的测定方法,提出了黄土压实效果较好的振动压实条件。
1.2黄土压实影响因素黄土的粒度成分和微观结构等内在因素和压实方法、含水量和压实功等外在因素皆对黄土的压实起着明显的影响作用,它们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因此,研究黄土的压实影响因素时应综合考虑。
1.3压实黄土强度特性1.3.1 压实度与黄土CBR压实度对CBR值有较大的影响,CBR值随压实度的增大而增大。
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
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简报2006年第12期(总97期)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管理中心2006年6月28日“多年冻土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又有收获交通部科学研究院交通环保与安全研究中心2006年6月2日,由交通部科学研究院承担完成的“多年冻土地区公路修筑成套技术”第七子题“多年冻土地区公路生态环境保护与评价技术研究”在北京通过了交通部科教司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
该项目的成果为实现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提供了技术支持。
多年冻土在我国分布较广,总面积约215万平方公里,占我国领土面积的22.3%。
其中,青藏高原的多年冻土面积约15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冻土面积的70%,是中国面积最大、最集中,也是世界上中低纬度地区分布范围最大的多年冻土区域。
多年冻土地区,尤其是青藏高原,由于其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了其具有独特的生态价值。
首先,青藏高原冻土区是重要的生物资源宝库,动植物种类繁多,生物多样性丰富,具有极大的经济、研究和医药价值;其次,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是一个巨大的固体水库,是五大水系的发源地,在陆地水文循环过程中起着特殊作用,对区域气候乃至全球大气循环过程有着重大影响;第三,多年冻土地区气候寒冷,生长期短,生物量低,生态环境非常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
西部大开发使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建设和改造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
大规模的公路建设对西藏、青海经济的发展无疑会带来很大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会对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公路建设对冻土地区环境产生的影响包括:造成植被的破坏或消失;引起冻土退化;加剧水土流失和土地沙漠化;导致沿线沼泽湿地面积缩小;改变野生动物生活规律等。
由交通部科学研究院承担完成的“多年冻土地区公路生态环境保护与评价技术研究”课题在广泛调查多年冻土地区生态环境现状、深入分析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年冻土地区公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领域、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评价技术、野生动物保护对策和冻土保护对策等;并通过试验研究,提出了多年冻土地区公路建设项目生态环境保护技术,包括植被保护与恢复技术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等。
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
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1. 项目背景随着中国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西部地区的交通需求也不断增加。
为了提高西部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和交通服务水平,交通部决定启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
该项目旨在通过引进先进的科技和创新解决方案,改善西部地区的交通状况,提高交通运输效率,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人民群众出行体验。
2. 项目目标该项目的主要目标如下:•提升西部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包括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方式。
•引入智能交通系统和大数据技术,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和安全性。
•加强对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发展的科学规划和管理。
•推动西部地区交通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协调发展。
3. 项目实施内容3.1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项目将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领域:•公路建设:包括新建公路、改扩建现有公路、提升公路通行能力等。
•铁路建设:包括新建铁路线路、提升铁路运输能力、改进铁路运输设备等。
•航空建设:包括新建航空港、改进机场设施、提升航空运输能力等。
3.2 智能交通系统与大数据技术应用为了提高交通运输的智能化程度和数据管理水平,项目将推广智能交通系统和大数据技术在西部地区的应用。
具体内容包括:•建设智能交通管理中心,实现对交通流量的实时监控、疏导和管理。
•推进智能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应用,提高交通信号配时的准确性和适应性。
•建设交通数据中心,收集、处理和分析交通运输数据,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推动无人驾驶技术在西部地区的实际应用,提高交通运输的安全性和效率。
3.3 科学规划和管理项目还将加强对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发展的科学规划和管理。
具体包括以下方面:•制定西部地区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明确交通建设的方向和目标。
•建立交通运输管理信息系统,提高交通管理的科学性和精细化程度。
•加强对交通运输政策的研究和制定,为交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3.4 交通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协调发展在推动交通发展的同时,项目也将注重交通与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协调发展。
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交通科技管理中心
国道315线病害治理与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报告简本1、立项依据(详见总报告)国道315线是横贯新疆南疆南部地区,连接南疆主要县市的交通大干线,是新疆交通网的大动脉;亦是未来亚欧大通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依吞布拉克~且末段又是国家西部八大通道之一,其改建意义重大。
在国道315线改造前期,科研先行,该项目立题旨在解决国道315线依吞布拉克(茫崖)~且末段公路突出的病害问题和改建公路穿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研究国道315线依吞布拉克~且末段工程难点的治理技术措施与实施方案,提出国道315线依吞布拉克~且末段工程实施中生态环境的评价与保护举措,为国道315线的改建提供设计、施工及养护的依据和原则。
2、主要研究内容(详见总报告)2.1 总体目标提出国道315线依吞布拉克~且末段公路病害的类型、程度和成因,划分治理重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解决该段工程病害难点的治理技术措施与实施方案,并提出不同工程生态区不同工程阶段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影响减缓规划及对策方案。
2.2 主要研究内容①调查与观测国道315线依吞布拉克~且末段工程难点、病害状况、程度以及成因。
②通过理论分析、试验研究等,研究解决国道315线依吞布拉克~且末段工程病害难点的治理技术措施与实施方案。
③研究国道315线依吞布拉克-且末段工程实施中生态环境风险评价与保护举措。
④依托工程(工程实践)。
3、主要研究成果3.1 国道315线依吞布拉克~且末段公路病害状况、程度及成因调查研究(详见分报告之一)3.1.1国道315线依吞布拉克~且末段水毁病害调查及分析3.1.1.1河流的形貌与物质结构国道315线河段主要分为顺直型和冲积漫流型,根据组成的物质不同,可分为4种类型:砂质河滩、砂砾河滩、砾质河滩、卵石河滩。
3.1.1.2水毁成因国道315线依吞布拉克~若羌段水毁成因主要有四方面①特殊的地形地貌条图片1 冲积漫流河流件为水毁的发生提供了良好条件;②独特的天气系统和地形系统,造成局部地区的突发性降雨,极易形成灾害型天气;③脆弱的生态环境,导致公路沿线水土保持能力极低,一旦降水就迅速图片2 顺直型河流转为洪水;④全球气候转暖,降水量的增加,以及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增加,增大了水毁发生机率。
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
ﻩ目录1项目背景与研究目的..................................................... 错误!未定义书签。
2主要研究内容及实施方案.............................................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专题1:三峡库区船舶动态监控关键技术研究错误!未定义书签。
2.2专题2:三峡库区航运安全信息传输关键技术研究错误!未定义书签。
2.3专题3:三峡库区航运安全管理系统研究...... 错误!未定义书签。
3项目成果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3.1示范系统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3.2三峡库区航运安全监管系统建设总体方案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1总体方案架构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3.2.2系统总体布局..................................................... 错误!未定义书签。
4关键技术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4.1重点突破的关键技术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4.2研究创新点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5项目效益分析及推广应用前景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5.1效益分析ﻩ错误!未定义书签。
5.2推广应用前景........................................................ 错误!未定义书签。
1项目背景与研究目的三峡库区航道是沟通大西南与华中、华东地区的水运主通道。
三峡大坝蓄水后,库区航道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库区航运呈现繁荣景象。
但同时库区内也出现了一些造成航行安全隐患的新问题,各种水上交通事故也时有发生。
库区航运安全是世人瞩目的焦点,为遏止和减少重大水上交通事故发生,充分发挥三峡工程的航运效益,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加强库区航运安全专门做出重要批示,交通部也明确要求“解决三峡库区无序航行问题,将高新科技手段和先进管理手段相结合,对一定载客量的船舶抓紧安装卫星定位系统、雷达及有助于船舶在雾中航行的先进设备”。
交通部西部交通科技项目-交通科技管理中心
火山灰材料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报告简本一、项目研究目的意义从上世纪90年代,我国公路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截至2007年底,公路通车总里程达357.3万公里,高速公路5.36万公里。
公路建设有效的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然而由于中西部地区面积大,自然环境恶劣,人口密度小,地方财政能力有限,并且缺乏投资价值,加上一些地区缺少砂石等传统筑路材料,使得中西部公路建设受到严重制约,经济发展也受到限制,提高地产材料的使用性能是解决当前困境的重要途径。
火山灰材料分布在我国东北、西北的诸多省份和地区,储量巨大,因此积极开展火山灰材料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利用有限的资金增加公路总里程、提高公路建设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吉林省火山灰资源十分丰富,是国内率先开展火山灰在道路工程中应用的省份之一,具备进行火山灰用于公路工程研究的物质、技术基础。
吉林省交通科学研究所于2003年承担了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火山灰材料在道路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主要进行了火山灰分布调查、火山灰物理化学性质测试、火山灰实体工程调查等工作,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的研究思路,开展了火山灰填筑路基、火山灰稳定路面基层材料、磨细火山灰改善水泥混凝土和沥青混凝土性能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并通过实体工程进行了验证,总结出切实可行的应用工艺措施,本课题研究成果能够成功的指导季冻区火山灰材料在公路工程中进行全方位应用,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研究意义重大。
二、国内外技术现状由于火山灰材料具有隔温性能优良、化学活性高、开采方便、成本低廉、分布广泛、储量丰富等特点,使其在世界各国建筑业及工业中得到普遍应用。
古罗马人曾利用火山灰制成粘结材料建起了高达10层楼的神庙,还用它建成了可容纳5万人的规模宏大的可里西剧场。
此后,日本、瑞士、德国与法国都把火山灰当作建筑材料出售,直到二百年前,火山灰与石灰的混合物还被认为是世上最优良的胶粘建筑材料。
此外,近年来国外也对火山灰替代水泥的混凝土性能进行了相关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