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第一次合作_完整参考资料
国共两次合作的意义

国共两次合作的历史意义目录一、第一次国共合作........................ .. (3)1.1、背景 (3)1.2、原因 (3)1.3、过程 (3)1.4、意义 (4)1.5、经验教训 (4)二、第二次国共合作 (5)2.1、背景 (5)2.2、过程 (5)2.3、意义 (5)2.4、历史经验 (6)三、总结比较 (6)致谢................................................. (7)参考文献 (8)摘要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年至1927年,一场以推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北洋军阀为目标的革命运动,似滚滚洪流席卷中国大地,人们通常把它称为“大革命”或“国民革命”。
这时的各种革命力量,远不如统治着中国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强大。
党认识到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决定采取积极步骤去联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
国共第一次合作由此拉开帷幕。
正在这时,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于1923年1月根据马林的提议做出的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关系的决议传到中国,对促进国共合作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当然,国共第一次合作也有其基础、原因和条件,将在下面作分析。
第二次国共合作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建立的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形成不是偶然的社会现象,它是中国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中的必然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并实施正确的统一战线政策的结果,同时也和当时国民党的政策的转变分不开的。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形成是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变化的结果,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产物。
同样,下面将对其原因、条件、意义作简述和分析。
关键字:背景原因条件意义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1、背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中共的发展陷入低潮。
这时的各种革命力量,远不如统治着中国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强大。
党认识到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决定采取积极步骤去联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
【北语网院】19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业_3(参考资料)

【北京语言大学】19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业_3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第1题,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中心任务是()。
A、<span> 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span>B、<span> 开展土地改革运动</span>C、<span> 肃清国民党反动派残余特务、土匪</span>D、<span> 抗美援朝</span>正确答案:A第2题,1956年,毛泽东在论述中国和外国的关系时,提出()的口号。
A、<span> 和外国断绝关系</span>B、<span> 向外国学习</span>C、<span> 向外国宣战</span>D、<span> 向四个现代化进军</span>正确答案:B第3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行过两次合作,第一次是建立国民革命联合战线,第二次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以下选项中正确反映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是( )。
A、<span> 广泛的民族性和复杂的阶级矛盾</span>B、<span> 国共双方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span>C、<span> 合作双方采取党外合作的组织形式</span>D、<span> 合作双方具有共同的政治基础</span>正确答案:D第4题,《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
在《论十大关系》中,毛泽东提出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
A、<span> 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span>B、<span> 积极引导,稳步前进</span>C、<span> 不要四面出击</span>D、<span> 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span>正确答案:A第5题,洋务派创办的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是()。
第8.3课_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思考: 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的关系
同:二者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产物,是新民主主义革
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指导思想和政治纲领。 联系: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实质内容,即新三民主 义是纲领, 三大政策是具体方针。
新三民主义中“民族主义”突出了反对帝国主 义侵略,谋求中国独立富强的精神,“联俄”“联 共”是反帝的必然;新“民权主义”期盼的是中国 国民的真正自由平等和人权,即“唤起民众”,唤 醒工农;“扶助农工”实际上是新“民生主义”的 具体实施。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主要考点
1、了解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 标志。 2、掌握北伐战争的背景、目的、 对象、战果等 3、掌握国民大革命失败的原因及 教训。
第一次国共合作
1.背景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实践中逐渐认 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决定与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 合作。
2、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国共合作形成的标志
4月 13日中午,宝山路上群众请愿大游行遭到血腥镇压。
在街头被捕的革命群众
上海街头的电线杆上,挂着被杀害者的头颅。
街头被杀害的革命群众
国民大革命失败原因
原 因
教训
教训:要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坚持无产阶级 领导权,必须掌握革命武装,进行武装斗争.
汪精卫)叛变革命
客观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相勾 结;国民党右派(蒋介石、 原因 主观 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 错误,放弃了对革命的领导 原因
1927年4月12日,时任 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北 伐军总司令的蒋介石突 然发难,血洗上海,实 行“清党”,国共合作 宣告失败。
蒋介石像
周恩来(1898-1976 年)字翔宇,笔名 恩来。生于江苏淮 安。1913年在天津 南开中学就读。 1917年毕业后东渡 日本留学。1919年 五四运动时回到天 津,参加五四运动。 1921年参加共产党。 1924年11月任黄埔 军校政治部主任。
第一次国共合作

浅析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摘要:1924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和撮合下国共两党以“党内合作”的形式实现了第一次合作。
但这次合作的时间并不长,在革命形式一片大好的形势下,国民党右派却突然叛变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进而国共合作宣告破裂,其合作的破裂的原因是由于内外因素导致的。
关键词:国共;合作;破裂;原因引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的第一次合作,历时三年半的时间。
但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斗争日益加剧,特别是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篡夺领导权的活动,日益猖獗,所以声势浩大的国共第一次合作在蒋介石和汪精卫接连发动的反革命政变之后彻底破裂。
一、领导阶级错误指导(一)中共内部错误的指导在党内,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对资产阶级右派有四次大的让步:一是不支持周恩来、陈延年等人在国民党“二大”打击右派、孤立中间派、扩大左派的计划,结果使右派势力增大,给中间派壮了胆,左派孤立了。
这次会议还把假左派、新右派头子蒋介石选为中央执委,抬高了他在党内的地位。
二是“中山舰事件”发生后,拒绝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提出的对蒋介石进行回击的正确主张,害怕反击会破裂统一战线,甚至认为事件的发生,是“共产党分子在国民党一切工作中都太负责任”造成的,公开吹捧蒋介石“是民族革命运动中的一个柱石”。
三是蒋介石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提出“整理党务案”后,陈独秀屈服于新右派的压力,继续采取妥协退让政策,完全接受这个违背孙中山三大政策的提案,并以共产党中央的名义,写信给国民党中央说:整理党务案“是国民党内部问题,无论如何决定,他党无权赞否”。
四是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中共召开的“五大”会上,当毛泽东提出应迅速开展土地革命大力武装农民、建立村民主政权,以挽救革命的提案后,主持会议的陈独秀,以其固有的家长制作风,对这个正确建议不仅不采纳,而且排斥毛泽东于大会之外,剥夺了毛泽东的表决权。
在这之后的6月30日,在陈独秀主持召开的中央扩大会上,强行通过了《国共合作十一条》,仍然认为国民党“当然处于国民革命之领导地位”。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摘要:1924年在共产国际(还有美国)的帮助和撮合下国共两党以“党内合作”的形式实现了第一次合作。
但是,革命统一战线仅维持了三年半时间,在革命形式一片大好,即将取得国民革命胜利之时,国民党右派却突然叛变革命,疯狂屠杀共产党员和国民党左派,国共合作宣告破裂,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民大革命失败了。
本文主要论述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原因。
关键词: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矛盾分歧党内合作1924年1月,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标志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形成。
在此基础上,从1924年到1927年,一场以推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北洋军阀为目的的革命运动,似滚滚洪流席卷大地,人们通常把它称为“国民大革命”。
这场轰轰烈烈的革命风暴,把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和土豪劣绅打得落花流水,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并最终奠定了全国统一的格局。
但是,最后由于国民党右派的叛变,导致革命阵营分化,国共合作分裂。
中国革命由此陷入低潮,历史就此改变了走向,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一、客观原因(1)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干涉、破坏“国民大革命”是在敌强我弱的阶级力量对比下进行的。
帝国主义,军阀以及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联合力量,比刚兴起的革命联合力量强大得多,并且有更多的政治经验。
1926年11月,美国的一家报纸著文指出,蒋介石指挥的军队取得成功后,外国在华势力不会受到损失。
1927年1月,日本驻九江领事江户在庐山会见蒋介石时,蒋明确表示,他非但不打算废除不平等条约,而且将尽可能尊重它们。
在各国驻北京使馆召开的秘密会议中,英国方面接受美、日的意见,也开始考虑改变对华政策,赞成对蒋介石采取拉拢手段,以促使革命阵营早日分裂。
一批批官僚、政客、买办也同国民党上层拉关系,准备改换门庭混入革命阵营。
原来依附北方的反动势力,同日本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双方都有密切关系的政学系官僚黄郛、张群等人联袂南下,对蒋介石施加影响。
革命阵营内部掌握了相当大的领导权的民族资产阶级右翼,在革命的深入发展中一步步背叛革命而投入反革命营垒。
国共合作,及习题

长江南岸妄图划江而治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渡江战役解放南京
动脑筋 通过对国共两党合与战关系的总结, 联系中国近代史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合则两利 分则两伤
时期 时间 标
第一 次合 作
志
战线
革命 统一 战线
影响
基本上推翻了北 洋军阀的统治
原因
共同敌人: 帝国主义 和封建军 阀(反帝 反封建) 国民党右 派叛变革 命
练兵营
1.某校九(一)班同学以“国共关系及其 历史启示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1)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曾有过两 次合作。这两次合作分别取得了什么成果? (2)假如你是一名新闻记者,有幸采访 国民党主席,你最想对他说什么?
参考答案:
(1)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北伐战争的胜 利进军和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基本推翻 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第二次国共合作:促 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赢得了抗日战 争的伟大胜利。 (2)应该顺应历史潮流,维护国家统一, 反对台独,积极推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和人员 往来,促进祖国统一大业早日实现
3.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给中国共产党最重要的启示是【 D 】 A.必须进行武装斗争 B.必须克服左的思想 C.必须进行土地改革 D.必须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农村
4. 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中国大学生中传唱的很多歌曲有一个 共同的主题【 D 】 A. 歌唱祖国 B.追求理想 C.抨击时弊 D.抗日救亡
5.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有句台词:我们要让日本鬼子尝尝被 八路军打的滋味。 抗日战争中使这句话变成现实的战役是【 C 】 A. 淞沪会战 B.台儿庄战役 C.百团大战 D.淮海战役
国共合作,共赴国 难,取得抗日战争 的伟大胜利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1924年.广州)
中心议题:讨论国民党改组问题 1.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提出新三民主义 —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2.确定“三大政策”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3.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第一次国共合作
二、过程 1.方针:党内合作的方式(以个人身份加入) 2.标志:1924年 国民党一大召开 (广州) 3.军事准备:黄埔军校的建立
北伐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中国。
北伐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英雄部队:第四军叶挺独立团 战果:不到半年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是什么原因保证了这次 北伐能胜利进军??
参考答案:
1、北伐军作战方针的正确。
2、国共两党的齐心协力。 3、广大北伐军官兵的浴血奋战 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4、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群众 的密切配合和积极支援。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
一、条件 1.共产党: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 2.国民党:孙中山总结了革命运动的失败教训。 3.催化作用:共产国际的帮助
第一次国共合作
二、过程 1.方针:党内合作的方式(以个人身份加入) 2.标志:1924年 国民党一大召开 (广州)
国民党一大
内 容
蒋介石像
• 周恩来(1898-1976 年)字翔宇,笔名 恩来。生于江苏淮 安。1913年在天津 南开中学就读。 1917年毕业后东渡 日本留学。1919年 五四运动时回到天 津,参加五四运动。 1921年参加共产党。 1924年11月任24年5月至 1927年7月,黄埔 军校招收了六期 学生共2万多人。 为国共两党培养 了一批著名将领 和军事人才。
中山陵:位于南京东郊,占地8万余平方米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 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 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 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 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 斗。 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 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 略》、《建国大纲》、《三民主 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 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 近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 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 国父孙中山 实现。是所至嘱!” ——总理遗嘱 1925年3月12日于北京逝世, 终年59岁。
[参考论文]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论文
![[参考论文]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793ef0c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e7.png)
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论文摘要:北伐战争的胜利是多方面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国共合作的必然结果,国共两党明确了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方向,领导各阶级,共同对敌,这是北伐胜利的根本原因。
北伐的胜利得到了工人阶级、广大农民和其他革命群众的支持,这也离不开共产党的思想工作和宣传工作。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1840年,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这是中国人民厄运的开始。
从此之后,帝国主义列强们蜂拥而至侵占了我国的大片领土,攫取了中国的经济、政治,肆意地掠夺中国财富,残酷地压迫着中国人民,中国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随着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社会的矛盾也突发出来。
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成了中国社会进步的阻碍。
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内外勾结,使中国经济停滞,政治瘫痪,中国民族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就在这时,一支新兴的资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这就是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军,并于1911年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共和国,民主思想空前高涨。
但是这次胜利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篡夺,袁世凯取得政权后,内外勾结,使中国又进入了一个黑暗的社会。
袁世凯死去,北洋军阀又分裂成了三大军阀——皖系、直系和奉系。
中国进入了军阀混战的时期,军阀为划分势力范围进行争斗,使中国一片混乱,民不聊生。
那么,推翻军阀统治,是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
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一)中共关于国共“党内合作”其实最先提出“党内合作”的是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他的提出并不是空穴来风。
起初孙中山就表示不同意与共产党合作,如果可以也是中国共产党加入到国民党当中去,进行“党内合作”,就是让中国共产党的进步分子进入国民党,共同进行革命工作。
另外马林根据爪哇地区工作的经验以及对中共实力的评估,做出了国共合作只能实行“党内合作”的指示。
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中共“一大”就讨论过这个问题,当时有好多人并不希望与其他的党派进行合作,当然还有一部分是同意的。
但无论同意与否,事实就是在中共“一大”的时候已经开始了“党外合作”的酝酿工作。
【doc】第一次国共合作“党内合作”组织形式的实现

第一次国共合作“党内合作”组织形式的实现jjjjj童jjjj坐jjjj童j童jj坐j童jjjj第一次国共合作"党内合作"组织形式的实现汪洪斌j0}j-.jj-.j-.j'}j0}j'}—:I-j0}坐j-.jj0}j-.jj'}j-.jr.j-.j'}j-.j-.j-.j'}j坐j;j-.坐j-.j-.j-.j-.j;j-...j-.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它开创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新局面,在中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大革命.第一次国共合作的重要特点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人中国国民党,实行国共两党的"党内合作"."党内合作"组织形式的实现,是和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分不开的,是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认识不断提高和深化的结果;是和共产国际从理论,实践上积极督导紧密相关的,是共产国际直接影响和促进的结果;是和国民党领袖孙中山先生的思想,立场密不可分的,是孙中山坚决拒绝"党外平行联合"的结果.正如共产国际代表马林所说,"党内合作"是当时为了及时实现国共合作"可以采取的唯一策略".①中国共产党对革命道路的艰苦探索加速了"党内合作"的实现中国共产党确立以"党内合作"组织形式同中国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起初是彻底断绝同黄色知识分子阶层及其他类似党派的一切联系,反对同其他党派联合,合作,接下来提出"民主的联合战线",主张联络中国国民党及其他民主派组织,建立左派联盟,实行党外合作,最后决定全体共产党员及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人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不难看出,这个过程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党内合作"策略的确定,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是这一结合和探索的一个重大成果.尽管这种结合和探索还是初步的,很不成熟的,但毕竟是一个良好的开端.①《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8页.23第一次国共合作"党内合作"组织形式的实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由于理论准备不够,对于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中国社会各阶级各党派的状况以及组织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与可能性等问题缺乏足够的认识.中共"一大"通过的纲领只是社会主义纲领,确立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没收地主资产阶级的机器,厂房,土地,消灭生产资料所有制,党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会,教育工人,领导工人运动,"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在政治斗争中,在反对军阀主义和官僚制度的斗争中,在争取言论,出版,集会自由的斗争中,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①随着马列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加强,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思想,中国共产党人对国情和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逐步深化,开始懂得中国革命应分两步走.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是通向共产主义远大目标的第一步,也是当务之急.他们明白"就全国形势看来,还是旧的势力占优势,如国内武人军阀的横行,他们的勒索聚敛,毫无忌惮,使我们感觉着这还是法国大革命以前封建社会的状态,何曾有丝毫的民主气味呢?全国由辛亥革命以后,直到现在,可说还是反革命的势力,冒着民主的招牌,以行他们的抢掠之实罢了".②1922年4月,《先驱》发表了《关于中国少年运动的纲要》一文,第一次提出中国革命要分两步走."为了要使我们的事业得到胜利,中国劳苦的群众,应分两步去做:第一步是完全倾覆封建主义,促成中国真正独立,第二步是推翻有产阶级的政治,把政治掌握在自己手中".◎1922年6月发表的《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的主张》强调,人民群众仍然没有"脱离国际帝国主义及本国军阀压迫的痛苦",中国仍处于国际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军阀的双重压迫之下,"成为半独立的封建国家",④无产阶级在目前"最切要"的工作是"联络民主派共同对封建式的军阀革命,以达到军阀覆灭能够建设民主政治为止",⑤使中国人民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残酷压迫下解放出来.1922年7月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根据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的精神,不仅明确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而且提出了实现这个纲领所必须采取的"民主的联合战线"策略,"只有无产阶级的革命势力和民主主义的革命势力合同动作,才能使真正民主主义革命格外迅速成功".@因此,"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计,引导工人们帮助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使工人和贫农与①④⑤@《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8,34—35,45,114页.②《先驱》创刊号《发刊词》,1922年1月15日.③《先驱》第5号,1922年4月1日.24<党史研究资料}2004年第5期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①建立"民主的联合战线"的实施计划和步骤是,先邀请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及社会主义青年团的代表,在适当的地点开会商讨建立联合战线问题,使倾向共产主义的激进民主派组成"左派联盟",再与工,农,商,学,妇女,法律,新闻各界群众团体建立联系,组织"民主主义大同盟".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建立"民主的联合战线"和实现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其初衷是希望实现"党外联合".但是,在帝国主义的唆使和支持下,由军阀政府预谋策划的"二七"惨案发生了."二七"惨案深刻地教育了中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他们认识到,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同盟军,没有自己的武装,就无法在毫无民主权利的条件下战胜全副的反动派.要夺取革命斗争的胜利,就必须"把工人阶级组织成为一个极大极强的团体,再联合农民商界学界,同心协力".@当时,中国国民党是一个建党多年,影响较大的民族革命政党,在全国人民当中,特别是在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群众当中,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组织几乎遍布全国,同国民党合作,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在三民主义的旗帜下公开或半公开地从事工农运动,并不断发展和壮大.因此,在京汉铁路工人罢工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总结经验和教训,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采取了积极的步骤,联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为了统一全党思想,确定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中国共产党积极筹备召开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经过热烈讨论,大会决定同中国国民党建立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党员以个人身份加人中国国民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正式决定以"党内合作"组织形式同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国际从理论上和实践上督导"党内合作"的实现对于东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来说,共产国际成立的历史意义在于"把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无产者,同那些没有或者几乎没有无产阶级的国家的革命群众,同东方各殖民地国家的被压迫群众联合起来了".③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共产国际与中国共产党之间的领导和被领导,支配与服从的关系,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对其决议示不得不执行,这直接影响和促进了"党内合作"的实现.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党的纲领宣告要"联合第三国际",大会通过的决议规定党与第三国际的关系,"党中央委员会每月向第三国际报告工作.在必要时,应派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第115页.②北京工人周刊社:《京汉工人流血记》,1923年5月,第63页.@《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30页.第一次国共合作"党内合作"组织形式的实现一名特命全权代表前往设在伊尔库茨克的第三国际远东书记处.此外,并派代表到其他远东各国去,以便商讨发展和配合今后阶级斗争的进程."Q)1922年7月中共"二大"通过加入共产国际的决议,正式宣告"中国共产党是国际共产党的一个支部".因此, 出于对共产国际的信任尊重,出于对国际纪律的服从,出于对苏俄革命胜利的向往,中国共产党很容易接受共产国际的指示,决议.共产国际和马林先后用决定,决议和指示来引导和约束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不得不服从共产国际意向,这对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策略产生了重大影响.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马林为国共两党合作做了大量的工作.1922年初,根据在爪哇从事革命斗争的经验,马林向陈独秀等人提出中国共产党应放弃排斥中国国民党的态度,要求中国共产党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加入中国国民党.但是,他的建议到1922年上半年为止,一直遭到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反对,譬如陈独秀1922年4月6日致信维经斯基,并希望他转交共产国际.信中说:"马林君提议中国共产党及社会主义青年团均加入国民党,余等则持反对之理由如左:(一)共产党与国民党革命之宗旨及所据之基础不同.(二)国民党联美国,张作霖,段祺瑞等政策和共产主义不相容.(三)国民党未曾发表党纲,在广东以外之各省人民视之,仍是一争权夺利之政党,共产党倘加入该党,则在社会上信仰全失(尤其是青年社会),永无发展之机会.(四)广东实力派之陈炯明,名为国民党,实则反对孙逸仙派甚烈,我们倘加入国民党,立即受陈派之敌视,即在广东亦不能活动.(五)国民党孙逸仙派向来对于新加入之分子,绝对不能容纳其意见及假以权柄.(六)广东,北京,上海,长沙,武昌各区同志对于加入国民党一事,均已开会议决绝对不赞成,在事实上亦已无加入之可能."@这封信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当时对国民党的认识和对待国共合作的态度.那时,从中央主要负责人到普通党员,大多数都反对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这种"党内合作"的方式.面对这种情况,共产国际通过多次决议,指示,直接帮助和指导了"党内合作"的实现.1922年8月,共产国际发出指示,"三,共产党人为完成他们的任务,必须在国民党内部和工会中组成从属于他们自己的团体. ……".(j)这表明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迅速同意了马林采取"党内合作"来实现国共合作的建议.1923年1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通过《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指出"二,由于国内独立的工人运动尚不强大,由于中国的中心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者及其在中国的封建代理人的民族革命,而且由于这个民族革命问题的解决直接关系到工人阶级的利益,而工人阶级又尚未完全形成为独立的社会力量,所以共产①②《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1986年版,第127,134页.③《"二大"和"三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6页.④《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65页.26<党史研究贵料}2004年第5期国际执行委员会认为,国民党与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合作是必要的.三,因此,在目前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党员留在国民党内是适宜的."①1922年8月,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在杭州西湖举行特别会议,马林在会上首先传达了共产国际的决定和指示,批评"二大"通过建立"民主联合战线"是空洞而不能实行的"左倾思想",并警告中国共产党要尊重共产国际的意向,如果不愿意与中国国民党联合,那么它的"前景是暗淡的".∞对于这一点,我们从中国共产党人当时接受"党内合作"的态度来看,也可以明白共产国际对"党内合作"的实现产生了重要影响.据陈独秀回忆,参加杭州西湖特别会议的中共中央5个委员,对马林全体加入国民党的提议,"都一致反对此提案,其主要理由是:党内联合乃混合了阶级组织和牵制了我们的独立政策.最后,国际代表提出中国共产党是否服从国际决议为言,于是中共中央为尊重国际纪律遂不得不接受国际提议".③李大钊等人基本同意"党内合作",其主要原因也仅仅在于他们认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加入中国国民党,作为两党合作的桥梁,是实现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既定政策,避免与马林及共产国际发生严重争执的两全办法而已.④因此,为了争取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的援助,为了争取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倡导的革命事业的鼎立支持,中国共产党在当时适时接受和同意"党内合作"是明智的,唯一的选择.孙中山的态度是"党内合作"实现的决定因素合作毕竟是双方的事,"一厢情愿"是合作不起来的,国共合作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在于国民党领袖孙中山先生的态度.孙中山是民主主义革命家而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他的世界观,立场以及观察问题的方法都有自己的特点.同时,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各有自己的纲领和中心任务,孙中山作为国民党领袖,虽然在振兴中华的大前提下.能够接纳无产阶级的先进分子加入国民党,但是从根本上还得着眼于维护中国国民党的利益.孙中山说:"来者不拒,所以昭吾党之量能容物,而开将来继续奋斗之长途.吾党之新机于是乎在."⑤对于这一点,中国共产党人也是能够理解的,正如毛泽东所说:"孙中山和我们具有各不相同的宇宙观,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出发去观察问题,但在20世①《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1919—1928)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79页.⑦《马林在中国的有关资料》,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页.③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研究室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5册,第394页.④黄修荣:《国共关系七十年》(上卷),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42页.⑤《孙中山全集》第9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42页.27第一次国共合作"党内合作"组织形式的实现纪20年代,在怎样和帝国主义作斗争的问题上,却和我们达到了这样一个基本上的一致的结论."①在酝酿国共合作的初期,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都曾经向孙中山提出过"党外平行联合"的建议,但是都为孙中山所拒绝.在孙中山看来,只有国民党是"国中唯一之革命党",②要建设真正的中华民国,"只有国民党才有这个力量".④他认为,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已经包含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内容.因此,他只同意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以国民党为中心来容纳共产党和一切革命力量.孙中山的这种主张,一方面反映了他是以资产阶级为主体来观察和处理问题,不愿意同共产党平起平坐,实行党外联合;另一方面表明他认识到必须依靠共产党人的帮助来改组国民党,促进国民党的新生,以及通过共产党员来加强和苏联的联系.当李大钊表示自己是第三国际的一个党员时,孙中山说:"这不打紧,你尽管一面做第三国际的党员,一面加入本党帮助我."④他十分尊重和喜爱李大钊等共产党人,宋庆龄曾经回忆:"孙中山特别钦佩和尊敬李大钊,我们总是欢迎他到我们家来……孙中山在见到这样的客人后常常说,他认为这些人是他的真正革命同志,他知道,在斗争中,他能依靠他们明确的思想和无畏的勇气."⑤从当时一些参与国共合作实践的同志的回忆录得知,孙中山的态度左右着第一次国共合作到底采取何种形式.据青年国际代表达林回忆,在同孙中山的会谈中,他建议"不是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谈的是指共产党作为一个政党加入国民党,但是要以保持政治和组织上的独立性为条件",认为"这样加入国民党就是反帝民族革命统一战线的具体形式".但是孙中山一方面表示愿意联合共产党,另一方面又反对国共两党平行合作.⑥据陈独秀说:"青年团国际代表达林来中国,向国民党提出民主革命派联合战线政策.国民党的总理孙中山严词拒绝了,他只许中共及青年团分子加入国民党,服从国民党,而不承认党外联合."⑦也就是说,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马林在后来积极倡导以"党内合作"组织形式实现国共合作,是在了解了孙中山的态度后退而求其次的产物.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2页.②③《孙中山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483,497页.④《汪精卫先生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之政治报告》,《政治周报》第5期,1926年3月7日.⑤宋庆龄:《孙中山和他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人民日报》,1962年l1月12日.⑥达林着,侯均初等译:《中国回忆录》(1921—1927),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 第64—65页.⑦解放军政治学院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5册,第394页.28《党史研究资料)2004年第5期由此可见,"党内合作"的形式不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衷,但它是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时间艰苦探索,"几经研究,再四审慎"①,依据当时国内外历史条件最后决定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所能采取的唯一切实可行的选择,是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伟大成果.第一次国共合作以"党内合作"组织形式建立后,国共两党的组织得到了飞猛发展,全国出现了工农运动的新高潮,工人罢工斗争此起彼伏,有力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使中华民族在复兴的道路上向前迈出了一大步,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作者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二部)①《党史研究资料》,1980年第6期,第5页.29。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部分参考答案

《中国近代史纲要》试题部分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 旧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
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的79年,即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
分为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中国人民反抗斗争两个时期。
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该时期主要事件:广州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2 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个提法最早由魏源提出,目的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以抵抗外国侵略.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根本目的都在于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特别是先进军事装备,对内镇压人民反抗,对外抵抗西方侵略,以维护清朝统治.。
魏源明确地把是否学习西方国家“长技”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度来认识。
他强调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
3 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指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所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是中国清朝光绪年间(1898年)的一项政治改革运动。
主要内容是: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
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
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终于失败。
4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对中国迈入现代化也奠定了一定基础。
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册 观点论述题专题(第七单元)(含答案)

观点论述题·微专题(第七单元)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高举和平民主进行不懈的斗争,虽然战争没有制止住,但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赢得了人民的拥护,争取了群众,壮大了革命力量。
战争开始时,面对国民党在军事上和经济上都占有优势,毛泽东提出“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他指出:“从长远的观点看问题,真正强的不属于反动派,而是属于人民。
”武器虽然是战争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的因素,战争的决定性因素是人民。
……1947年7月党中央召开了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到1948年10月,有一亿人口地区的农民获得土地。
农民获得了解放,大批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
……国统区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国统区爱国民主运动,不断高涨:工人罢工、农民运动。
尤其是学生,以前所未有的阵容,高呼“反对内战”,公开打出了推翻蒋介石统治的旗帜,有力配合了战场上的反蒋斗争。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决战是一曲威武雄壮的凯歌,是毛泽东人民革命思想的伟大胜利。
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标志着国民党历时22年的反动统治覆灭。
——肖岩松《试析共产党取得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关》(1)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的史实一例。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相关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2.依据年代尺中历史史实,选择其中2-3个事件,拟定一个主题,并对该主题进行阐述。
要求:题目自拟,史实准确,语句通顺,反映历史事件的主题。
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上八幅浮雕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为抵御列强侵略英勇抗争,实现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反映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承革命先烈遗志,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初心。
它们分别是: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胜利横渡长江。
中国近现代国共两党关系演变

二、 不同时期影响两党关系的主要 因素
①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维护资产阶级、地 主阶级利益,是统治阶级的代表;中共代表广大人 民群众的利益,是被统治阶级的代表。阶级性质的 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到分裂的根本原因。 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 盾时,两党就有从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 ③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和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 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能够促成两党之间 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插手,又会 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再见!
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 ①原因
A.一战后,“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B.中国共产党经过二七惨案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 战线。 C.国民党当时是革命的民主派,有一定威望又在南方建立了革命根据 地, 其领导人孙中山欢迎同共产党合作。 D.共产国际的促进作用。
专题二
近现代国共两党 关系专题
一、中国近现代国共两党关系演变
合 作(1924——1927)
对 峙(1927——1937) 合 作(1937——1946)
对 峙(1946——1949)Fra bibliotek两次合作相同点
(1)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里, 都面临共同的强大敌人。 (2)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共产国际的积极 促成下实现的。 (3)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其焦点是阶 级利益支配下的领导权问题。 (4)都大大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② 成果: 建立黄埔军校,开展北伐, 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③合作破裂:
标志事件: “四· 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 政变
根本原因: 两党的阶级利益不同。
《北伐战争》参考课件3

填写歌谣小结
孙中山开一大, ( 国共 )合作成一家。 ( 黄埔 )军校建立后, 两党携手齐( 北伐 )。 北伐对象( 吴 )、( 孙)、( 张), (湖南)、( 湖北 )主战场。 “铁军”归功( 独立团 ), 汀泗,贺胜和武昌。 (蒋 )、( 汪 )政变举屠刀, 国民革命惨遭殃。
你掌握了吗?
1、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开始的标志是( ) B A、中共二大的召开 B、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C、黄埔军校的建立 D、国民政府发动北伐战争
中华民国
1912年元旦
孙中山
三个政权并存
北京北洋 军阀政府
武汉 国民政府
南京 国民政府
1927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制造“七一五”反 革命政变,提出“宁可枉杀千人,不可使一人漏网” 的血腥口号,公开反共,成为反革命的中心人物。 表明国共合作完全破裂,轰轰烈烈的国民大革命失 败了。
两次反革命政变比较表
5、国民革命军北伐的主要对象不包括( C ) A、张作霖 B、孙传芳 C、袁世凯 D、吴佩孚
6、北伐战争中被称为“铁军”的是( D ) A、叶挺独立团 B、北伐军中的东路军 C、北伐军中的西路军 D、叶挺独立团所在的第四军
7、导致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历史事件是: (C) A、孙中山逝世 B、国民政府迁往武汉 C、蒋介石、汪精卫发动政变 D、吴佩孚主力被消灭
黄埔军校从1924 年5月至1927年7 月,招收了六期 学生共2万多人。 黄埔军校为国共 两党培养了一批 著名将领和军事 人才。
毕业于黄埔军校的名将
黄埔一期:左权、陈赓、徐向前(中共) 杜聿明、胡宗南(国民党)
黄埔四期:林彪 黄埔六期:罗瑞卿(中共)
戴笠(国民党)
1、国民党一大
时间: 1924年1月
高一年级历史必考试题及参考答案

高一年级历史必考试题及参考答案高一年级历史必考试题及参考答案在高中的阶段中,不要让追求之舟停泊在幻想的港湾,而应扬起奋斗的风帆,驶向现实生活的大海。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一年级历史必考试题及答案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高一年级历史必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在谈到西周时期的宗法制时,有人认为:仅有天然的父子关系或嫡长子继承关系,并不能构成宗法制。
这一观点()A.错误,因为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B.错误,因为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C.正确,因为宗法制本质上是一种政治制度D.正确,因为宗法制并不十分看重血缘关系答案:C解析:宗法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的,西周时期的宗法制首先是一种政治制度,是为解决统治阶级内部的财产继承和权力分配的矛盾而实行的,与普通家庭的继承制有着本质的不同,故C项正确而排除A、B两项;D项的“并不十分看重血缘关系”说法本身错误,可排除。
2.《资治通鉴》:(东汉时期)“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
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
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
”材料表明()A.品行是东汉选官的标准B.被举荐为孝廉的人选没有年龄限制C.东汉选官不需要任何考试D.有特殊才能的人被举孝廉时不受年龄限制答案:D解析:题干表明,东汉被举为孝廉的人有年龄限制。
“诸生试家法……可不拘年齿”是指被举为孝廉的儒生要考所学的那门学问的,有才能的人被举荐不受年龄限制。
故只有D项正确。
3.“及府兵法坏而方(藩)镇盛,武夫悍将虽无事时,据要险,专方面,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以布列天下。
然则方镇不得不强,京师不得不弱,故曰措置之势使然者,以此也。
”这说明藩镇()A.成为正式的一级行政组织B.拥有军事、民政、财政等权C.是唐朝军制演变的结果D.维护了皇权的独尊地位答案:C解析:藩镇虽然拥有地方行政机构的权力,但它还不是正式的一级行政组织,可排除A项。
党史知识竞赛复习题库(选择题)

纪念建党90周年党史党情知识竞赛----选择题复习参考资料1、党的纪律具有:自觉的纪律、()和铁的纪律三大特点。
………..答案(A)A 统一的纪律;;B 配合的纪律;C 团结的纪律2、党的纪律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宣传纪律、()和保密纪律。
………..答案(A)A 群众纪律;B 自觉纪律;C 统一纪律3、()是指党员资格。
即被批准成为预备党员时就有了。
………..答案(A)A 党籍;B 党员证;C 党徽4、预备党员预备期的过程,是主动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考察的过程,也是进一步()的过程。
………..答案(B)A 了解党组织;B 增强党性;C 履行党员义务5、中央委员会委员和候补问员必须有()以上的党龄。
………..答案(A)A 五年;B 十年;C 三年6、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答案(A)A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B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C 坚持党的基本纲领7、20世纪初期中、外哪两大政治事件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答案(A)A 1919年的五四运动、1917年俄国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B 1911辛亥革命、1919年共产国际成立;C 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1924年列宁逝世8、中共能够制定一个明确、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主要是由于()。
………..答案(C)A 国际工人协会的支持;B 国共合作的实现;C 对中国国情的正确认识;D 中国工人运动高潮的出现9、五四运动对中国共产党建立的意义在于()………..答案(B)A 标志着中国现代化史的开端;B 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C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创建10、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具体时间是()。
………..答案(D)A 1921年6月1号;B 1921年7月1号;C 1921年7月21号;D 1921年7月23号11、1923年,中国工人运动转入低潮的最主要原因是()。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含答案)

第15课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练习题1.中国共产党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在()A.中共一大B.中共二大C.中共三大D.国民党一大2.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开始于()A.1924年B.1925年C.1926年D.1927年3.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准备参观右图“陆军军官学校”旧址,他们应去的地方是()A.武汉B.广州C.上海D.南京4.孙中山说:“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这个“军官学校”的特点是()A.重视军事训练B.重视政治教育C.军事政治并重D.重视军事理论5.“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命成功,齐欢唱……”这首慷慨激昂的《国民革命歌》唱响于()A.辛亥革命时期B.北伐战争时期C.五四爱国运动时期D.新文化运动时期6.北伐战争初期战场主要是在()A.湖南、湖北B.江西C.浙江、上海D.广州7.北伐战争中,国民革命军在湖南和湖北战场上讨伐的主要对象是()A.袁世凯B.张作霖C.吴佩孚D.孙传芳8.在北伐的江西战场上,人民群众处处与孙传芳的军队为难,造成其运输粮食等困难,而给予国民革命军种种便利,包括引路、刺探军情、组织运输队等。
这表明()A.人民群众是北伐的主力B.北伐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C.江西是北伐的主战场D.北伐战争取得最终胜利9.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中国共产党党员和工农群众。
这就是历史上震惊中外的()A.四一二反革命政变B.“宁汉合流”C.七一五反革命政变D.“东北易帜”10.下列对国民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A.国共两党因为奋斗目标不同而结束了合作B.以蒋介石、汪精卫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公开叛变革命C.国民政府脱离群众,使北伐战争无法坚持下去D.陈独秀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11.标志着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的事件是()A.清帝退位B.护国运动C.二次革命D.“东北易帜”12.观察下图:请回答:(1)北伐军的誓师大会是在哪一年召开的?(2)北伐战争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什么?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今天在这地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失败
共产国际的推动
必须建立 革命联盟
共同的 合作诚意
中共三大决定党内合作,帮助国民党改
共产党: 组为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
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
国民党: 孙中山真诚欢迎中共加入,帮助改组。
b
22
国共两党纲领有原则上的区别 国共两党的阶级属性不同
两党仅是民主革命道路上的同路人,不是可
4、1925年3月和5月,蒋介石制造了旨在篡夺革命领导 权的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加深了国共合作的危机。
b
39
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右派和新军阀势力,在
1927年后加紧反革命扩张。先是反对迁都革命中
心武汉,接着公开亮出反共反革命旗帜,在各地
接连制造一系列反革命叛变事件。诸如上海四一
二政变、广州四一五政变、北京四二八政变、湖
国民党:国民党是比较真正的民主派,孙中 山欢迎中共与他合作——可能条件
共产国际:共产国际指示中共与国民党合
作——重要外因
b
13
中共建立统一 战线,为什么 首先谋求与国 民党合作?
b
14
反清 多次发动武装起义 反袁 发动二次革命、护国运动 反段 发动护法运动 反曹 第二次护法运动
b
15
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国民党在
主观上
①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缺乏革命理论修养和实践经
验;
以奋斗终生的同志。因此,中共必须保持自己的
独立性。
b
23
指导思想 不同 政党性 质不同
奋斗目 标不同
共产党
国民党
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民主义
无产阶级政党
民族资产阶级 小资产阶级
完成新民主主义后, 还要建成社会主义 和共产主义社会
建立资产阶级共 和国,实行资产 阶级民主政治
b
24
“一大” 内容
国民党改组 新三民主义
1924年6月,黄埔军校举行开学典礼。 1924年7月,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开学。广州沙面工人举行罢工。 1924年10月,孙中山北上救国。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 1925年5月30日,“五卅”惨案发生。 1925年7月,广州国民政府组建国民革命军。 1925年8月,廖仲恺遇剌。 1926年3月,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 1926年5月,北伐先锋叶挺独立团挥师北上,北伐战争正式开始。 1927年3月,上海工人发动了第三次武装起义。 1927年4月,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南京国民政府成立。 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b 反共政变。汪精卫发动“七·一五4” 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十年内战开始。
权 体,建立国民的
主 义
政府,国民一律 平等。
新三民主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 共有,凡真正反对 帝国主义之个人及 团体,均得享有一 切自由及权利。
明确提出了工农大众的民主权利,表达了联合各
革命阶层反帝反封建的新思想。
b
30
民 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生
平均地权
主
义
平均地权 节制资本
1.增加了耕者有其田、节制资本、制定劳工法的 新含义。 2.表达了扶助农工的新思想。
b
20
共同的 经济纽带
一战后,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资本 主义发展艰难。
共同的 政治基础
共产党:民主革命 纲领
国民党:新三民主义纲 领
反帝、反封建、 民主共和的基本 原则一致
共同的 思想愿望 “打倒列强,除军阀。”
b
21
共同的 失败教训
共同的 国际友人
共产党:京失汉败铁路大罢工
国民党:
辛亥革命、二次 革命、护法战争
北夏斗寅叛变、长沙马日事变,以及冯玉祥倒向
反革命等等,使国共合作处于危急关头。
1927年5月,中共虽然召开五大,力图挽回局
面,但未能真正解决任何实际问题。7月15日,汪
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国共合作最后破裂,
大革命遭到惨败。
b
40
客观上
①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和联合绞杀;
②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遭到破坏。
b
1
b
2
合作的实现(综述)
合作的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
合作的方针:中共党员以个人的身份加入国民
党保持中共在政治、思想、组织 上的独立性
合作的方式:党内合作
合作的基础:新三民主义
合作的目的:改组国民党为农民、工人、小资
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
党
b
3
1923年6月,决定与国民党合作的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一大”,第一次国共合作形 成。
当时人们的心中,已经成为革命 的象征,其愈挫愈奋的顽强精神, 为人民所敬仰,在社会上享有崇 高的威望。
b
16
国民党在南方建立了一块 可贵的根据地,并拥有一支数 万人的军队。
b
17
国民党领导人孙中山同共产 党人建立了联系,真诚地欢迎中 国共产党同他合作。
b
18
b
19
1.党内合作 2.保持党的独立性
同意共产党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b
25
b
26
国民党改组成:工人阶级、农 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 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
b
27
b
28
民 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族 反对民族压迫 中国民族自求解放
主 义
反对满洲贵族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的统治
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
平等
增加了反帝新内容
b
29
三民主义
民 推翻君主专制政
b
31
新 民族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联俄 三
三 民 民权 建立各革命阶级联盟
பைடு நூலகம்联共 大
主
政
义
民生
耕者有其田制定劳工法
扶助
农工 策
b
32
1.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 2.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 3.全国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 动开展。
b
33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b
34
国共合作前夕
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b
35
b
36
国共一大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 b
37
“帅府华晖”(孙中山大b 元帅府旧址纪念馆)38
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统一战线内部争夺领导权的 斗争日益加剧,特别是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国民 党右派篡夺领导权的活动,日益猖獗。主要表现在:
1、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被杀害。 2、国民党右派组织西山会议派形成,国民党公开分裂。 3、以戴季陶主义出现为发轫,以蒋介石、戴季陶为代表 的新右派浮出水面,加深了国民党的分裂。
b
5
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原因
1.华盛顿会议后,帝国主义列强协同侵略中国
2.封建军阀混战不断,战火弥漫全国多数身份
3.民族工业重新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压迫
4.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b
6
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原因
b
7
b
8
b
9
b
10
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原因
b
11
b
12
中国共产党:中共在二七罢工后认识到建立 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必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