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系校企合作科研项目立项申请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姓名
李金库
性别

出生年月
1964.07.25
职称
副教授
所在部门
汽车与机电工程系
职务
教师
最后学历
硕士
最后学位
硕士
联系电话(手机)
E-mail
申请者本人与本课题相关的近3年以来的主要研究成果(注明刊物的年、期或出版社、出版日期)
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以就业为导向,汽车工程系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 主持人
针对应用型本科学生特点,办学方向应有别于学术型大学,直接为本地的行业和企业服务,促进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实现校企合作是实现这类学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目标的关键。
应用型本科院校与企业的合作起步较晚,但随着改革教学的进一步深化,我国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已有长足发展,时至今日,绝大多数的本科院校都在不同程度上与企业进行了合作。由于学校所处的环境、专业的设置、双方合作的主动性及有效性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每所学校校企合作的内容、层次、形式、途径及程度等方面也必然有其特殊性。目前本科院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得到了各类人士广泛的肯定,但目前合作形式比较单一,主要表现为本科院校与企业之间签订合作办学的协议,而真正开展实质性合作的学校比较少。况且协议的内容多为松散式的合作意愿,缺乏实质性的东西,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合作协议签订的时间是在该校教学质量水平评估之前。
校企合作大大增强了师资力量;校企合作大大改善了教学设施;校企合作提高了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拓宽了就业渠道;校企合作促进了招生工作的圆满完成;
1、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国内现状
(1)建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学校各专业设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共同担任委员会委员。委员们共同商定专业建设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等,定期举行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如我院的会计专业、国际商务专业等各个专业都已经建立了由学校教师、企业行家组成的专业委员会,并对专业建设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进行研讨、商定。
2






姓名
出生年月
职称
所在单位
签名
闻鸿莉
1965.11
高级工程师
汽车与机电工程系
李海滨
1980.10.30
技师
汽车与机电工程系
马玉蕾
1986.3.1
助工
汽车与机电工程系
聂耳双
1986.7.26
助工
汽车与机电工程系
赵丽
一、本课题研究概况及趋势,研究本课题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
(一)课题研究现状及趋势
(2)建立校外实训、实习基地。高质量的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基本保障。高质量的实训基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这在目前高职院校办学经费普遍不足,尤其像我们学院资金短缺比较严重的情况下,仅靠学院自身的力量很难实现高质量实训基地的建立目标。因此,学院应积极寻求外部的力量,引入企业资源参与实训基地建设,解决实训基地建设中的困难,提高实训基地建设质量。但学院各个系部在联系实习、实训基地时普遍存在企业热情不高,实习、实训基地难觅的情况。
(2)Study ontheEmergencyDistribution StrategyBased onAntColonyAlgorithmwithRBFNeuralNetworkModel(Accession number: 201)
(3)Technique about Measurement of Sound Intensity and ItsUtilizationin Spotting theNoise SourceswithinAutomobiles(Accession number:219)
编号:JQ2009-001
剑桥学院科研项目立项
申 请 表
课题名称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申 请 者李金库
所在部门汽车与机电工程系
申请日期2011-3-30
科研处制
项目简况
项目名称
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申请经费
1000
预计完成时间
2011.12.31
成果形式
论文
近年来,我校汽车相关专业(汽车设计与制造、高级轿车诊断与维修)的毕业生需求量增加,专业发展前景广阔。“校企合作”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在实实践教学环节上不可缺少的培养模式,更是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证。但是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校企合作效果不理想,无论在内容还是模式上,都非常单一,合作也不稳定,究其原因既有合作机制的不健全,法规政策的不完善,校企合作怎样才能更深入的进行下去,除了机制的完善,更应加大投入力度,这样“校企合作”才能有了现实基础。
企业始终参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并由国家出台法律保证校企合作的实施。新生在入学前需要在企业内进行约6个月的实习,为理论学习打下基础。入学后,企业将组织学生在第三学期和第七或第八学期在与其职业紧密相关的企业实习,并将实习与毕业设计结合,解决企业实践中的真实课题,最后由实习企业给予严格的考核评定。学校还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进行课堂教学并参与对学生的考核。这一校企紧密结合人才培养特色被称为“双元制”,充分体现了学校、企业的通力合作。
(二)课题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
学校和企业作为两个重要的技术创新主体,双方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4]。一方面,通过实际考察,学校明白市场需求,提高科研的针对性,避免了科研资源的重复与浪费,同时,在实践的基础上,学校自身知识创新能力得到提高,从而有利于增强高校的科研水平,实现技术转移,使科技成果有效的作用于实践;另一方面,校企合作是企业获得技术的一项重要手段,在提高企业技术水平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产品的研发和企业的创新注入新活力,同时给企业带来了超额利润,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校企合作不仅使学校和企业两者都得到发展,实现双赢,同时促进了科技和经济之间的良性循环发展。校企合作能够弥补高校与企业各自的劣势,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例如对于高新技术的研发,通常要依赖于多个科学技术领域的合作才能完成,而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可以各尽所长,各取所需,优势互补,优势互补是合作的前提和关键。校企合作由学校和企业直接开展,省略中间环节,能有效节约交易成本,两者结成合作伙伴关系之后,实现资源协同共享、优势互补,节省了交易费用、技术转移费用和交换成本,提高整体效能。
德国、英国和美国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上既有相似点也有各自的独特性。相似点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人才培养目标一致,都是培养应用型人才;(2)人才培养模式的中心都是紧紧围绕校企结合这一中心,重视实践教学;(3)在人才评价上,都设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同时引进社会化评价机制,保证人才的质量,使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具有竞争力。在实际操作上,以上三种模式又有其不同之处:各国人才培养模式对校企合作教育行为约束的范围和力度不同,因此实际的实施效果有所不同。德国的“双元制”在实施过程中有国家法律作为保证,因此,该模式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效率最高,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运作成本较低,同时由于高校、企业和学生都能致力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外部环境也就得到了最优化。美国的技术准备制度借鉴了“双元制”的优点,联邦政府对州政府、企业、学校都提出了要求,目标覆盖了从升学就业到实践操作乃至终身教育等各方面。英国的“工读交替制”模式是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但与德国“双元制”相比,该制度缺乏法律的约束和专门部门的管理,企业与学校之间合作比较松散,缺乏稳定性,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削弱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效果。从以上三种模式的阐述和其与我国目前应用型本科教育相关情况的比较,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可以得到一些宝贵的经验和启示,从而建立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
(4)The study on design method of vehicle intake silencer based on three-
dimension/one-dimension models coupling(Accession number: 252)





总人数
5
高级
1
中级
1
初级
(3)聘请企业行家到学校讲学。学校不定期地邀请企业行家到学校讲学,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企业、行业的需求和对学生的要求。如我院多个专业的专业课程直接聘请企业行家任教,每学期均多次聘请企业行家到学院开讲座。
以上校企合作的这些形式都只是停留在比较浅层次的合作层面,受益的往往只是学校单方面,很难达到校企双赢的合作效果。因此,当前的校企合作往往表现为学校一方热情很高,合作企业却难觅的局面。
型的地方高校正在探索与企业合作的事宜,从而使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更加务实、高效,毕业生走出校门之后能很快适应企业,达到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无缝转接”。
2、院校校企合作模式国外现状
(1)德国“双元制”模式
德国应用型本科教育是典型的专才教育模式。德国《高等教育法》规定,应用型本科高校的
基本任务是在科学和艺术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际紧密相连的教育,它要求学生具有使用科学知识、方法或艺术创造的能力,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做准备。应用型本科教育对学生借助理论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实施新项目,采纳、优化和监督技术性生产中的新工艺,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设备操作能力等要求非常高。德国的应用型高校还十分注重与企业的合作,
模式三:高校校办工厂。校办工厂是一种特殊的校企合作模式,是由高校自已创办的科技产业,具有科研的优势,例如清华紫光、
北大方正都属于这类校办工厂。在校办工厂中,科技企业具有明显的优势,为学校和国家提供了许多资金方面的支持。
模式四:高校研究开发基地。这种模式一般由企业投资,高校提供人力资本和部分仪器设备,在高校建立的研究开发基地。例如
(2)英国证书保障体系和“工读交替”模式
英国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主要依托证书保障体系和工读交替模式。英国建立了包括国家
职业资格证书(简称NVQ)和国家通用职业资格证书( GNVQ)以及普通教育在内的独特的证书体系,各种证书之间还可以互换,在英国,完成工读交替制的学位课程一般要用四年,其中第三年用于工作实践。一年的工作实践通常由企业来安排,学生在实践期间也可取得相应报酬。这种“三明治”的课程形式,加强了产业界与教育界的联系与合作。但是由于该制度没有法律约束和相关部门的严格管理,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关系比较松散,而且学生在企业中的培训实习没பைடு நூலகம்确定性,这也对学生的实践产生了不良影响。
模式一:高校科研成果市场化。高校通过技术洽淡会、交易会等多种形式并最后通过科研成果转让合同实现将科学研究成果市场化,企业将购买得到的研究成果做成成型的产品向市场推广。
模式二:高校科技孵化中心。高校科技孵化中心是国家创新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面向社会和企业的窗口,
是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高科技企业孵化的场地。例如东北大学、南京大学创办的软件中心等。
《客车技术》:客车空调系统送风风道的设计与计算第一作者
《客车技术》:Auto CAD在客车设计上的应用第一作者
《客车技术与研究》:HKC6109型客车第二作者
(1)Study onWorkshop Delivery RouteOptimizationBased onAntColony Algorithm(Accession number:210)
(3)美国“回归工程”模式和技术准备制度美国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通过“回归工程”
模式和技术准备制度来实现。所谓“回归工程”模式,是指高等工程教育由过分重视学生的工程科学素质教育转变到更重视其工程系统实践素质和工程背景环境素质培养上来,从而加强工程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4 ]。并且,美国政府在《卡尔·D·帕金斯职业与应用技术法》中推出了“技术准备计划”,这一计划的首要目标是提高相关人员的技能以迎接高技术的挑战。其课程目标要求在校内整合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在学校与工作现场之间整合学校本位课程与工作本位课程;在综合学校、职业学校与社区学院、四年制学院或大学之间整合中等职业课程与中等后职业教育课程。其中整合学校本位学习与工作本位学习体现了产学结合教育的思想。在技术准备制度实际实施过程中,既通过企业的参与和合作,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加强了学校的教师与企业的合作,实现了课程的共同规划与开发。
高校校企合作实验室就属于此模式。
模式五:高校科研攻关课题。高校和企业合作承担国家、地方和产业的科技攻关项目,从而实现校企合作。
模式六:高校产学研工程。高校与企业按照各自的优势,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将科技成果产业化。
模式七:高校与企业签定长期合作协议。高校与企业通过签定长期全面合作协议,在毕业生就业、科学研究、专业设置与课程开发、实验实习等方面进行长期合作。如清华大学已与国内外100多个大型企业合作,并成立了清华大学校企合作委员会。一部分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