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巴特教育学理论
外国教育史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三)道德教育
1、训育
(1)概念
根据赫尔巴特的见解,训育是指“有目的地进行的培 养”,其目的在于形成性格的道德力量,主要是关于道德教 育方法的主张。
(2)阶段 道德判断:道德的基础,道德教育的起点 道德热情:同勇气与智慧相协调 道德决定:对事物、环境等进行观察和理解 道德自制:对自我的认识
(2)与儿童经验相联系的内容才能引起儿童浓厚的兴趣 兴趣本身存在于经验之中 兴趣是头脑中各类观念相互联系的结果,是个体对观念加 以体验的过程
2、根据兴趣分类划分课程内容 (1)经验的兴趣 经验的兴趣:自然、物理、化学、地理 思辨的兴趣:数学、逻辑、文法 审美的兴趣:文学、绘画
(3)统觉:即意识观念由无意识中选择那些能通过融合或复 合而与自身合为一体的观念同化过程。任何观念要进入意识 内,都必须与意识中原有的观念整体相和谐,否则就会被排 斥。这个观念的整体即统觉团。
二、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理论
(一)教育目的论
1、教育目的的两个组成部分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目的分为两部分,即可能的目的和必
(2)同情的兴趣 同情的兴趣:外国语(古典语言和现代语)、本国语 社会的兴趣:历史、政治、法律 宗教的兴趣:神学
(二)统觉与课程
1、统觉理论
新的观念和知识总是在原有的理智背景中形成的,是以
原有观念和知识为基础产生的。这就必然要求课程的安排应 当使儿童能够不断地从熟悉的材料逐渐过渡到密切相关但还 不熟悉的材料。
理论基础 德育理论 课程理论 教学理论
一、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一)伦理观
1、特征
强调知识或认识在德行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赫尔巴特指
出“巨大的道德力量是获得广阔视野的结果,而且又是完整
试评述赫尔巴特的主要教育思想
试评述赫尔巴特的主要教育思想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被誉为“科学教育学之父”、“现代教育学之父”、“教育性教学的倡导者”以及“教学形式阶段的发明者”。
一、生平及著作作为一位法官的独生子,赫尔巴特幼年在母亲的关注下接受家庭教师的严格教育,培养了多方面的兴趣。
1797——1800年,他在瑞士从事家庭教师工作,在陪伴三个贵族男孩的过程中积累了教育经验,并开始思考教育性教学问题。
1806年,其教育代表作《普通教育学》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
二、教育学的理论依据赫尔巴特一直关注哲学与教育学、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应该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一)伦理学与教育目的赫尔巴特认为,应该将教育唯一的任务和全部的任务概括为“道德”这个概念,道德普遍的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标,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标。
日常生活的道德判断可以按照内心自由、完美性、友善、正义和公正这五种道德观念加以修正。
这五种道德观念是人类普遍应具备的美德和巩固世界秩序的永恒真理,培养人们具备上述五种道德观念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二)教育学的心理学基础赫尔巴特指出,教育者的首要科学就是心理学。
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把心理学作为基础理论来阐明教学问题。
赫尔巴特认为凭借感觉或仅凭理性都不能真正认识事物,人的认识活动是通过心智活动从经验中产生观念,并不断地依靠旧的观念来同化新的观念,形成观念团的“统觉”过程。
赫尔巴特的心理学主要是以哲学为基础,仍属于“哲学心理学”的范畴。
三、教育学的三个组成部分赫尔巴特将教育过程分为相互联系、相互衔接的三个部分:管理、教学和训育。
管理的任务就是要克服儿童“不驯服的烈性,为教学和训育创造秩序。
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手段,通过激发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使学生具有能正确决定意志的思想范围。
训育即道德教育。
在赫尔巴特教育体系当中,德育问题既是贯穿始终的纲领,又是专门的组成部分。
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
二、教育思想简介
❖ 1、赫尔巴特反对夸美纽斯的“儿童 的自然成长论”,主张以教师为中心,
把教师摆到儿童心灵塑造者的位置。 ❖ 2、提出了统觉概念:
他认为心灵原始是一无所有,只是 接受外界印象的受容器。我们内省了 解的,只是一些感觉、愿望和观念。 心灵作用首先靠与外界接触,而后产 生种种统觉。
❖ 统觉是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形成新观念的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 段: (1)感知引起旧观念的活动; (2)新旧观念的斗争或者联合; (3)统觉团的形成——形成新知识; (4)新知识的强化;
❖ 统觉理念的核心是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 ❖ 3、他从心理学“统觉”观念出发引申出自己的教学理论,提出了
以教学过程的四个程序为基础的教学模式。
❖三、赫尔巴特教学模式
❖ 即教学的四个阶段,即明了、联合、系统、方法。
明了——明确的感知新教材,主要表现为揭示教学和分析教学; 联合——把分析新教材得到的知识同原有知识联系起来,主要 表现为综合教学; 系统——即在新旧知识联系的基础上寻找规律性结论,使所学 知识系统化; 方法——通过练习将所学知识应用于新的场合,使学生掌握技 巧,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四、赫尔巴特教学模式的运用及其发展
明了:明确的感知新教材,主要表现为揭示教学和分析教学。 要求老师首先应该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情况,只有这样 老师才能恰当地提出新观念,引导学生寻找相关的旧观念去 感知它。 联合:说明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这一阶段,要求教师主要 采用分析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自由的、无 拘无束地谈话,使学生的旧观念与新观念建立关系。
第九讲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ppt课件
19世纪60年代以后,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 展,形成“赫尔巴特学派”。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传到美国、欧洲和日本,并通过日本于清 末传到我国。
过分强调教师、书本的作用,并把他的教 学方法绝对化、形式主义化,认为在任何 学科、任何教材中都同样适用,这在一定 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
五、《普通教育学》的主要贡献及其影响
• 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之上, 使教育学开始走上科学的道路
• 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为 近代课程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在教学方法上提出“形式阶段”理论,是 当时教学方法的重大革新,为近代教学法 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在历史上首 先从理论上明确地把教育与教学作为一个 整体来考虑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思想
【教学目标】: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 【教学重点】:教育学思想 【教学难点】:伦理学和心理学思想 【考核知识点与考核要求】 赫尔巴特的管理论、教学论和训育思想 基本概念:统觉 教育性教学 教学四阶段
论 《普通教育学》
图1:赫尔巴特 (J.F.Herbart,1776~1841)
欲望、习惯于纪律、培养责任心)
训育可以控制情绪,可以使学生铭记体谅 同伴的态度,可以使学生小心谨慎(限制 冒失的尝试,习惯于监督等)
4、训育的阶段和方法
(1)阶段:道德判断、道德热情、道德决 定、道德自制
(2)方法: 陶冶 、压制、强迫和惩罚, 赞许、教育者作为榜样、有益于健康的生 活制度
推荐书目
的互相关系; 仁慈: 个人意志与他人思想之间的关系; 正义: 如果与他人发生实际冲突; 公平: 善或恶的后果。
兴趣
“假如在单个人身上没有多样性、哲学和 道德品格的统一,那么他始终是一个有缺 陷的人。兴趣的多样性能令他获得用以恢 弘其精神力量的广袤土壤。”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1776-1841)是德国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主知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普通教育学》(1806)和《教育学讲授纲要》(1835)等。
1、教学阶段论要理解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论,首先有必要了解他的"专心"和"审思"这两个概念。
所谓"专心",是指在某一时间内只专心研究某一个东西而不考虑其他东西。
没有专心,就不能正确和透彻地把握、领会"一切值得注意、值得思考、值得感受的事物"。
所谓"审思",是指把一个又一个"专心活动"统一起来。
赫尔巴特说,"我们所要求的专心活动不能同时发生,它们必须逐个产生。
首先是一种专心活动,接着再有另一种专心活动,然后它们才在审思中汇合起来!人必须有无数次这种从一种专心活动过渡到另一种专心活动去的变迁,然后才会有丰富的审思活动,才能随心所欲地返回到每一种专心活动中去。
赫尔巴特认为,教师应采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教学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
他把教学过程分成4个连续的阶段:一是明了。
指教师讲解新教材,把教材分解为许多部分,提示给学生,便学生领悟和掌握。
这时,学生的心理处于"静止的专心"状态。
教师适宜于"采用简短的、尽可能易理解的语句进行讲解,"而在讲解之后,立即让一些学生(而不是全部学生)确切地重复出来,这常常是适用的方法"。
二是联想。
指通过师生谈话把新旧观念结合起来。
教学的任务是把前一阶段教师所提示的新观念和学生意识中原有的旧观念结合起来。
这是统觉的初级阶段。
这时,学生的心理表现为动态的人专心"。
"自由交谈是联想的最好方法,因为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机会去尝试作出偶然的联想,而这种联想对他来说恰恰是最轻而易举的,最不费力气的,同时可以获得机会去改变这种联想,使之多样化,并按他自己的方式掌握已学过的东西。
赫尔巴特教育学理论概述
赫尔巴特教育学理论概述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德语: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年5月4日-1841年8月14日)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有“科学教育学之父”(“现代教育学之父”)的称谓。
是近代教育科学的创始人,他在教学的心理学化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公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和“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他作为“教师中心说的代表人”,他的理论对后世影响极大。
但他过于强调教师及书本的作用,教学方法也有形式化倾向。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他的教育理论已经完全不合时宜了。
他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主要成果有以下几点;一、教育心理学化1.教育目的心理学化在教育目的问题上,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主张体现了社会本位论思想。
赫尔巴特把教育的所有目的和最高目的指陈为道德,从观念心理学出发,赫尔巴特论证了道德目的受五种力量支配,心灵只有具备五种力量才能引向至善的方向,即: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法权、公平。
2.教育过程心理学化他把多方面兴趣与培养学生的注意力结合起来,提出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教学阶段理论,教师应运用心理学理论探讨传授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教学程序符合心理规律3.教育内容心理学化4.教育方法心理学化赫尔巴特从方法的角度把教学分为单纯提示教学、分析教学和综合教学,主张教学方法应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他提出了四段教学步骤,认为第一阶段适合采用提示教学和分析教学,还可因材料不同使用叙述法、比较法和直观演示教学法等。
第二阶段主要采用综合教学法,同样需要教师对材料进行陈述、分析、组织、概括与推理。
第三、第四阶段主要是在观念系统化基础上对新知识的运用,可采用练习法。
二、教学方法他所设计的启发式教学法,是建立一个生动活泼的心灵,严格地配合着人类思考的基本原则。
赫尔巴特发展了前人关于教育性教学的观点,把教学作为教育的最主要和基本的手段。
他认为,没有教学,就没有教育,所有教学都要发生教育作用。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理论的比较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异同
赫尔巴特与杜威教育理论的比较赫尔巴特和杜威教育思想的异同赫尔巴特(William Heard Kilpatrick)和杜威(John Dewey)是美国教育领域的两位杰出人物,他们共同创立了现代教育学的基础。
虽然他们有很多共同点,但是他们的教育理论还存在一些区别。
本文将从教育的起源、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方法和学生的角色等四个方面来比较赫尔巴特和杜威的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起源赫尔巴特认为,教育是来自于社会传统的一种继承。
社会对个人的需求是通过掌握文化遗产来实现的。
教师应该是传承者,他们必须把文化遗产传递给下一代。
因此,他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面而严格的教育观,教育规划应该遵循传统的路线。
杜威则主张教育的起源在于人类本质的需求。
人类因为有着本能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因此需要不断地通过学习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他强调了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和人本主义的教育原则,要求对教育的目标进行重新定义。
二、教育的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社会化,即培育社会管治者和公民。
他主张学习精神与学习意愿之间的统一,以达到培育公民的目的。
他强调了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的培育,这些能让学生融入社会并为社会作出贡献。
杜威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发展完全成形的人。
他强调人类的自由、创造和自我实现的自我实现。
他认为,教育是建立在学生对问题的独立思考和解决能力之上的,这种思考和解决能力不仅可以解决学校内的问题,也可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育的方法赫尔巴特主张的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方法。
他强调老师的权威性,并以教师为中心来设计教学内容。
他认为,教学方法应该基于课堂和家庭,通过课堂教学,学生应该遵守教师的规定,从而更好地掌握学科内容。
然而,杜威则认为,学生应该成为课程设计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他主张学生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中具有主导作用。
他认为,学生应该围绕他们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去学习,并基于他们探究的兴趣来发展他们自己的能力。
四、学生的角色赫尔巴特强调学生需要遵守规定,遵从教师的指导,老师则扮演着传授知识的角色。
赫尔巴特教育心理学理论概述
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只有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才能成为一门科学。在他看来,实践哲学即伦理学和心理学应是教育学的基础,他说:“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与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以及对教育成就的阻碍"赫尔巴特的伦理学和心理学是与其哲学紧密相联的。在哲学上,他是一个客观唯心论者。他认为宇宙是无数的独立存在的“实在"所构成。“实在”是永恒不变的,不可认识的。但它们之间会发生关系,并相互影响。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
02
赫尔巴特的童年
伯尔尼——不莱梅时期(l797-1802年)1797-1799年,赫尔巴特三个孩(年龄分8岁、10和14岁)的家庭教师,在两年左右的教育实践中赫尔巴特获得了大量的教育经验,这成为他日后进行教育理论探索的重要资源。
1
2
1800-1802年,赫尔巴特在不莱梅主要从事裴斯泰洛奇教育理论的宣传和研究工作。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中最值得人称道的就是教育形式的四阶段理论,建立了一种明确规范的教学模式,至今仍然影响着课堂的教学。
赫尔巴特是继夸美纽斯之后教育学的又一分水岭似的人物,正是他使得教育脱离哲学的附庸,使其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
谢谢观看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的阐述观点。
他指出:“巨大的道德力量是获得广阔视野的结果;而且又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思想群活动的结果。”
01
02
赫尔巴特心理学
赫尔巴特系统研究了统觉、兴趣和注意等心理学问题。
赫尔巴特“统觉”理论的基本含义是,学生在原有观念基础上把一些分散的感觉刺激纳入意识领域,吸收、融合、同化新观念,并构成观念体系,即“统觉团”,这一过程就是“统觉”。
二、道德教育理论
“必要的目的”是指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的最为基本的目的。
赫尔巴特指出: “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中——道德。”
必要的目的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养成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和公平等五种道德观念。
明了阶段:当一个表象由自身的力量突出在感官前,兴趣活动对它产生注意;这时,学生处于静止的专心活动;教师通过运用直观教具和讲解的方法,进行明确的提示,使学生获碍清晰的表象,以作为观念联合,即学习新知识的准备;
赫尔巴特教育学的心理学基础
赫尔巴特教育学的心理学基础赫尔巴特教育学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学理论,它的心理学基础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一、感知心理学感知是人们获取信息和认识世界的最基本方式,而感知心理学研究的就是人类感知过程中的各种现象和规律。
在赫尔巴特教育学中,感知心理学被广泛应用于教育过程中。
通过了解学生的感知能力和特点,教师可以更好地设计教育活动,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
二、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从出生到成年各个阶段的身体、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变化和发展规律。
在赫尔巴特教育学中,发展心理学被广泛应用于儿童教育领域。
通过了解儿童不同阶段的认知和情感需求,教师可以更好地设计针对性强、有效果显著的教育活动。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强调外部刺激对行为产生影响,并认为人类行为是在外部刺激的影响下形成的。
在赫尔巴特教育学中,行为主义心理学被广泛应用于教育过程中的奖励和惩罚机制。
通过给予学生积极的奖励,可以增强他们对某种行为的重视和认同;而通过给予消极的惩罚,则可以减少学生对某种行为的倾向。
四、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研究人类思维、记忆、语言等方面的信息处理过程。
在赫尔巴特教育学中,认知心理学被广泛应用于教育过程中的知识传授和思维训练。
通过了解学生不同阶段的思维能力和特点,教师可以更好地设计知识传授和思维训练活动,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
五、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人类在社会交往中产生的各种心理现象和规律。
在赫尔巴特教育学中,社会心理学被广泛应用于班级管理和团队建设等方面。
通过了解班级或团队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特点,教师可以更好地制定班级管理和团队建设策略,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社会需求。
总之,赫尔巴特教育学的心理学基础是多方面、广泛的,它们为教育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指导。
在实际应用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这些心理学原理和方法,创造出更加有效、有趣、富有启发性的教育活动。
赫尔巴特实践性教育理论
一、引言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他在19世纪初提出了实践性教育理论,这一理论强调教育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道德品质。
本文将从赫尔巴特的实践性教育理论的内涵、特点、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赫尔巴特实践性教育理论的内涵1. 教育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公民。
这一目的的实现,需要通过实践来达到。
实践性教育理论强调,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2. 教育内容实践性教育理论主张,教育内容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教育:传授给学生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使其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2)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
(3)实践教育: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其审美能力。
3. 教育方法赫尔巴特实践性教育理论强调,教育方法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
(2)情境教学: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符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3)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4)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赫尔巴特实践性教育理论的特点1. 实践性实践性是赫尔巴特实践性教育理论的核心特点。
该理论强调,教育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2. 主体性主体性是赫尔巴特实践性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该理论认为,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3. 综合性赫尔巴特实践性教育理论强调,教育内容应该涵盖知识、道德、实践、审美等方面,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与伦理学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与伦理学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他的教育学和伦理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赫尔巴特的教育学与伦理学思想的核心观点和方法,并阐述其在教育和实践中的应用。
19世纪的德国教育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尽管一些教育家已经提出了一些现代教育理念,但许多学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育方法。
在这种背景下,赫尔巴特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教育理论,为现代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同时,他也在伦理学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主张建立一种以道德为核心的伦理体系。
赫尔巴特的教育学与伦理学思想都强调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教育学方面,他强调了教育目的、方法和管理的必要性。
他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人。
为了实现这一目的,他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方法,如“自然发展法”、“自由学科法”等。
同时,他也非常注重教育管理,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管理,才能保证教育的质量。
在伦理学方面,赫尔巴特认为伦理价值是人类的最高追求,主张建立一种以道德为核心的伦理体系。
他提出了“公意”的概念,认为人们应该通过理性思考和自由讨论来达成共识,从而实现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他还提出了“道德情感”的概念,认为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感是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关键。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教育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人。
他认为,教育应该个体的内在需求,同时也应该社会需求,实现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
教学方法:赫尔巴特提出了一系列教学方法,如“自然发展法”、“自由学科法”等。
其中,“自然发展法”强调了教育应该遵循个体发展的自然规律,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才能进行个性化教育;“自由学科法”则强调了学科之间的平等和自由,主张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科。
教育管理:赫尔巴特非常注重教育管理,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管理,才能保证教育的质量。
他提出了“纪律”的概念,认为只有让学生在严格的纪律下学习,才能培养他们的自律和责任感。
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理论
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理论
认为教学都是具有一定教育性的,对人的思想品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赫尔巴特在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思想。
在赫尔巴特之前,教育学家们通常把道德教育和教学分开进行研究和阐述,教育和教学通常被赋予不同目的和任务。
赫尔巴特的开创性贡献在于阐明了教育教学之间的联系。
他明确指出,“不存在‘无教学的教育’这个概念,正如反过来,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德育问题是不能同整个教育分离开来的,而是同其他教育问题必然地、广泛深远地联系在一起的”。
从而使道德教育落实在学科教学的坚实基础上,也使学科教学具有了道德教育的任务,成为教育的基本原则,推进了教育理论的发展。
其历史意义:
赫尔巴特的教育心理学化绝非凭空产生,而是来自他对心理科学和教育工作的热爱,源于前人的影响和时代潮流的刺激以及教育学和心理学本身的学科特性。
对科学心理学的追求和大学教师的身份与实践兴趣成为其教育心理学化的基础动力。
出于建立完整心理学体系的动机,他希望在形而上学、经验、数学理论基础之上,把心理现象与规律阐释清楚,以指导其他科学领域尤其是教育领域。
他强调数学对心理学的重要性。
康德曾宣称,“除非具有数学成分,否则没有什么知识可以称得上科学”。
赫尔巴特进一步指出,文化作为行为发展的决定性变量必须引起心理学研究的高度重视,心理学必须从思辨中解放出来,接受科学方法论的挑战,从分析人类的经验着手,客观地解释人类心理生活,而经验又是由人类的习俗、价值、种族等文化现象塑造出来的,因此应重视人种史和多文化的系统描述。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是什么赫尔巴特被西方世界称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世界上是“教育科学之父”,那么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是什么?下面是为你搜集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希望对你有帮助!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一:赫尔巴特最著名的教育思想就是四段教学法。
他认为老师在教授学生的时候应该分为四步走,第一步:明了,也就是给学生教授新知识的阶段。
第二步:联想,也就是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联系的阶段。
第三步:系统,做出概括和结论。
第四步:方法,也就是将所学习到的知识用于实际,比如习题解答或者是书面作业等。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二:教育性教育。
这种教育学思想是说要将教学当做道德教育的最基本的手段和途径,老师应该通过教学传授知识,形成各种道德观念,并且在此基础之上形成学生的品德。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三;训育,是指在儿童身上培养一种有利于教学进行的心理状态。
训育一般包括限制、赞许、责备、惩罚、建立有益的生活制度等五个方面,同时赫尔巴特还指出了训育与管理所存在着的区别,赫尔巴特认为管理一般都是关注的当前的作用,而训育是关注儿童未来,训育是持续的、不断的、慢慢的深入人心和渐渐的停止的,能够使人感觉到一宗陶冶的力量。
赫尔巴特生平经历赫尔巴特全称为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德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哲学家,科学教育的奠基人,被称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教育科学之父”,在世界近代史上没有任何一位教育家可以与赫尔巴特相比肩。
赫尔巴特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被公认为是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1776年5月4日,赫尔巴特生于德国奥尔登堡的一个司法官家庭。
幼年的时候得益于母亲和家庭教师的共同教育。
以后进入了拉丁学校学习。
1794年,赫尔巴特进入耶拿大学,上学期间他研究康德、费希特等人的哲学著作;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关于一切存在都是统一的和不变的学说,大大的影响了赫尔巴特。
1797年初,他在还没有修完大学课程的时候,就去瑞士做了一贵族的家庭教师;赫尔巴特对教育的兴趣就是因为这个工作引起的。
赫尔巴特主要教育思想 主张内容
1.赫尔巴特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将心理学中的统觉观念用于教学。
2.赫尔巴特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3.根据兴趣概念的分析,赫尔巴特区分了相互区别的阶段:注意、期望、要求和行动。
正是根据兴趣的四个阶段,赫尔巴特将教学过程分为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明了”是教学的第一步,该阶段处于静止的“专心”阶段,其心理状态表现为“注意”,在该阶段教师应该采用提示等直观教学讲授新教材,以便学生清晰而明了地感知新教材。
“联想”是教学的第二步,该阶段处于动态的“专心”阶段,其心理状态表现为“期待”,在该阶段教师应该采用分析教学。
本阶段中,学生已经能够将以往的观念正确地再现出来,并自然地引起某种联想。
“系统”是教学的第三步,该阶段处于静止的“审思”状态,其对应的心理状态是“要求”,在该阶段教师应该采用综合的教学方法。
“方法”是教学的第四步,该阶段处于动态的“审思”阶段,其心理状态为“行动”,在该阶段学生需要对已经系统化的观念体系进行不断的练习,以使获得的系统观念付诸应用,使之更加牢固和熟练。
4.赫尔巴特教育性教学原则:“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在西方教学史上,赫尔巴特第一次提出来“教育性教学”的概念。
5.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完善道德,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
赫尔巴特提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教育目的分为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
可能的目的是指与儿童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关的目的,也可以称为“多方面的兴趣”,即教师必须发展学生多方面的兴趣,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得到和谐的发展。
必要的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最高的目的,即道德。
二、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概括为“一原则、两基础、三中心、四阶段、五公民、六兴趣”,下面我们逐一进行介绍:①一原则即指教育性教学原则,强调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教学生知识同时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对应教学规律中的教育性规律;②两基础指的是赫尔巴特将心理学和伦理学引入教育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并提出“统觉”概念,考试中主要以识记型单选题为主,需要大家掌握把心理学引入教育学的第一人是赫尔巴特;③三中心指的“旧三中心”,即教师、课堂、教材(书本)中心,④四阶段即将教学过程概括为明了(清楚)、联想(联合)、系统、方法⑤五公民主要指赫尔巴特第五个观点是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因此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理论就属于典型的社会本位论,大家能够理解,做单选题备考;于此同时,赫尔巴特又把教育目的分为必要的目的和可能的目的,必要的目的就是将来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的五种品质:内心自由、仁慈、完善、公平、正义;而可能的目的就是将来可能从事何种职业就教以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关于可能的目的和必要的目的⑥六兴趣主要指赫尔巴特提出六种兴趣课程,他提出兴趣主要包括对自然的兴趣和对社会的兴趣,而自然的兴趣主要包括经验的兴趣、思辩的兴趣、审美的兴趣;而社会的兴趣主要包括社会的兴趣、同情的兴趣和宗教的兴趣。
赫尔巴特的教育实践理论
一、引言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赫尔巴特的教育实践理论出发,探讨其核心观点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二、赫尔巴特的教育实践理论核心观点1. 教育的本质与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使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教育目的在于使个体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才能、有审美情趣的人。
2. 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赫尔巴特提出了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
(1)明了: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
(2)联想:引导学生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3)系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4)方法:通过练习、实践等方式,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
3. 教学方法与课程设置赫尔巴特强调教学方法的重要性,认为教师应采用直观、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程设置方面,他主张将知识分为四个方面: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和道德。
4. 德育与智育的关系赫尔巴特认为,德育与智育是相辅相成的。
德育是智育的基础,智育是德育的保障。
教师应将德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5. 教师的作用赫尔巴特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认为教师是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者、知识体系的构建者。
教师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精湛的教学技能。
三、赫尔巴特教育实践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1. 教学实践(1)遵循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课程设置,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和道德等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在近代教育史上,没有任何一位教育家可与之比肩,他的教育思想对当时乃至之后百年来的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巨大、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赫尔巴特明确提出教育学的科学性问题。
在他看来:“教育学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
前者说明教育的目的;后者说明教育的途径、手段与障碍。
”他在哲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的基础上建立起了教学理论,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了道德教育理论,从而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而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则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普通教育学》反映了他的主要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管理、教学和德育。
在管理部分,他提出了纪律问题。
他认为纪律的本质就是约束儿童的意志,管理本身并不是教育,而是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
他提出了威吓、监督、命令、禁止和惩罚等管理的方法,对待学生采取严酷的态度,很少注意培养儿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赫尔巴特的德育论主要是论述五种道德观念的培养问题。
他认为人类道德的基础是五种永恒不变的观念,即内在自由、完善、善意、法权和正义;观念是最根本的要素,人的一切心理过程--情绪、意志、思维、想象等,都不过是观念的变形。
人们用这些观念来调节个人意志和社会冲突,就能使自己成为服从既定法制的、有美德的人。
根据这个理论,他主张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具有“完美德性的人”。
赫尔巴特的教学理论在教育史上起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他阐明心理学对教育学的意义,要求以心理学作为教育、教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赫尔巴特曾受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莱布尼茨等人的影响,他把莱布尼茨的统觉观念应用到他的教育学上来,认为统觉作用就是利用已有的观念吸收新的观念并构成统觉团。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赫尔巴特(Herbart)是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学家,他对教育学做出了重要贡献,提出了许多有关教育的理论和观点。
他的普通教育学理论是他最为重要的贡献之一。
普通教育学是赫尔巴特提出的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其核心是对学习过程的研究和教育活动的规划与组织。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形成,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
他强调教育应该是一种系统性和有组织的过程,需要有具体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在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中,他提出了几个重要的概念和原则。
首先是“概念学”,他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概念能力,即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他提倡通过概念的讲解和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其次是“联想学”,赫尔巴特认为学习是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将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相联系,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新的知识。
他提倡在教学中运用联想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联系和框架。
再次是“兴趣学”,赫尔巴特认为兴趣是学习的最重要的动力和推动力,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来安排教学内容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还强调了教育的个别化和差异化。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学习需求和潜能,教育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
他提倡通过教育的分层和分级安排,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环境和资源。
此外,赫尔巴特还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价值观,使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对现代教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在当今教育实践中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他的概念学和联想学的思想被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他的个别化和差异化教育的思想也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认同和实践。
同时,他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提醒我们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价值观。
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
1797年,赫尔巴特大学毕业后,赴瑞士担任贵族斯泰格三个儿子的家庭教师。在这里,他根据心理学原理对三个年龄不同,性格各异的儿童进行教育,使教育更符合于他们的实际。赫尔巴特认为,这个时期他虽然只是三个儿童的家庭教师,但已创造了“自己的学校”,取得了教育经验,从此,他开始研究教育学上的心理学问题。
1799年,赫尔巴特辞去家庭教师的职务,回到德国继续深造,研究哲学和教育学。同年,他到布格多夫访问裴斯泰洛齐,对裴斯泰洛齐在“教育心理学化”的实验中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极为敬佩,对之进行了分析研究,明确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起点,立志建立科学教育学。
“教育性教学”的实施 通过教学进行道德教育必须要求教学的目的与整个教育的目的保持一致。因此,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工作的最高目的在于养成德行。为了实现这个最终目的,教学还必须为自己设立一个近期的、较为直接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多方面的兴趣”。所谓兴趣就是指智力活动的特性。赫尔巴特认为多方面的兴趣具有一种道德的力量。
五是建立有益健康的生活制度。这是"教育的基础,教育的首要准备。
赫尔巴特:心理学是教育学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建立科学教育学的首要科学。
01
赫尔巴特认为,哲学的全部问题就是观念,观念是心的基本构成单位,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全部是观念活动,由观念的交互作用形成意识,达到个人的知觉状态,构成心之内容。
02
赫尔巴特强调道德教育要建立在知识教育基础之上,把教学作为道德教育的最主要的手段。与此同时,又指出,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形成道德观念,培养完善的品格,则是其最高目的。这样把教育与教学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表明赫尔巴特对寓教育于教学之中这条规律已经有了认识,并且进行了明确的论述,在教育发展史上作出了巨大贡献。教育性教学的基本思想,已为现代教育学所承认,并得到进一步发展。
赫尔巴特思辨教育学含义
赫尔巴特思辨教育学含义
摘要:
1.赫尔巴特思辨教育学的概念
2.赫尔巴特思辨教育学的特点
3.赫尔巴特思辨教育学的影响
正文:
赫尔巴特思辨教育学,是德国哲学家赫尔巴特提出的一种教育学理论。
这一理论以思辨哲学为基础,旨在通过对教育现象的深入分析和探讨,揭示教育的本质和规律。
赫尔巴特思辨教育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强调教育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应当是一门科学,需要通过系统的研究和实证的方式,去探寻教育的规律。
他试图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观察和实验,建立一套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系。
其次,赫尔巴特思辨教育学强调实践性和实用性。
他主张教育理论应当服务于教育实践,帮助教育者解决实际的教育问题。
因此,他的教育理论不仅具有理论深度,更具有实践广度,可以指导教育者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取得成功。
再次,赫尔巴特思辨教育学强调全面性和发展性。
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应当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他主张教育应当适应人的天性,满足人的发展需求,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赫尔巴特思辨教育学的提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赫尔巴特教育学理论
在教育学的发展历程中,创立阶段有许多重要的人物为教育学学科的创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今天我就介绍一位为教育学理论做出杰出的教育学家——赫尔巴特,他的教育学观点。
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在近代教育史上,没有任何一位教育家可与之比肩,他的教育思想对当时乃至之后百年来的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巨大、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教育科学之父”,而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则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赫尔巴特提出了著名的教育性教学原则,把教育和教学融为一体,统一在整个教育活动中,认为智育是培养道德的基础,因理性、情感和意志都源于观念,道德意识和行为应以掌握一定知识为基础。
虽然他仅把教学看成德育手段有失片面,但其教育性教学理论对教学论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反映了教育过程的客观规律。
在教育心理学化的进程中,赫尔巴特的贡献具有分水岭
的作用,他为教育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之后一百多年教育学繁荣的源头。
19世纪初,裴斯泰洛齐承袭了自然主义教育传统,强调观察和实验,重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与教育工作的结合,首次提出“欲使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这一主张实质是文艺复兴以来人性与自由传统在教育中的进一步实践,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环节。
之后,赫尔巴特是最早将心理学与哲学、生理学分开,并明确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人;他也是最早明确强调教育学必须以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家;他还试图依据心理学的知识来揭示教育和教学的规律。
赫尔巴特强调科学的体系化与准确性,对准确性的执着使之完成了夸美纽斯和裴斯泰洛齐向往的目标,把教育从初级的某种思想与实践制度发展成一门学术性学科,他发展的心理过程理论,虽只是某一方面的智力成果,却成为整个系统教育方法论的基础。
赫尔巴特将心理学知识的运用扩展到学校教育系统,并渗透进全部教育理论的建构中,成为继裴斯泰洛齐之后真正教育心理学化的典型代表。
此外,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思想的典型代表,他的“传统三中心”论即教师中心,课堂中心以及教材中心。
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之中,曾提到教育不能仅仅建立在经验之上,在实际教学中,有人“抱怨学生太难教,使教书先生失败”,他认为这只是从个人经验而论的,只要我们仔细想一想,便会明白,每个人只能获得他所尝试取得的经验,但是他并不
否认在教学中经验所扮演的角色,并且他认为教学是作为经验与交际的补充。
赫尔巴特还提出了四段教学步骤,第一阶段是明了,第二阶段是联想,第三阶段是系统,第四阶段是方法。
其中,明了是指清楚、明确地感知新教材;联想是指学生通过一定形式的练习与作业;系统是知识系统化的过程;方法是把系统化了得知识运用于实际,检查是否正确理解和掌握了所学的新知识。
因此,赫尔巴特的观点总结为:
一原则:教育性教学原则
二理论:伦理学、心理学
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教师拿着教材在课堂上讲课)
四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大家可以根据口诀进行记忆:一二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