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论述题)
教育学论述题
1、教育对文化的正向功能。
答:人类的文化一旦产生,就成为外在于人的客观存在,教育对于文化保存与发展的作用构成了教育的文化正向功能。
具体来说,表现在 1 教学的文化保存功能。
教学是保存文化的有效手段,无论哪一类文化的保存都离不开教育对人的培养。
教育成为文化保存的主要手段。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他以文化为中介,客观上起着文化的传承和文化的普及作用。
教育的文化保存和延续功能有两种方式:其一,是纵向的文化传承,表现为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其二是横向的文化传播,表现为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
2 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教育进行文化选择的标准通常是:首先选择有价值的文化精华,剔除文化糟粕,传播文化中的真善美;其次按照统治阶级的需要选择主流文化;再次按照学生发展需要选择系统的科学的基本的文化,再对这些文化进行教育学意义的改造。
教育的文化选择形式总体上有吸收和排斥两种。
选择文化是教育的应有之一。
教育选择文化不只是促进文化的发展和变迁,更重要的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文化选择能力,以优秀的人类文化精华促进的人的发展。
教育的文化选择过程,已经暗含了教育以善的标准对现实文化的批判,实现了对文化发展的正确引导。
3 教育的文化融和功能。
教育从两个方面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一方面通过教育的交流活动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吸收相互影响;另一方面教育过程本身通过对不同文化的学习,对异域的文化进行判断选择,对本土的文化进行变革改造,进而整合成新的文化,促进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发展。
4 教育的文化创造功能。
教育的文化功能最根本就是实现文化的创新。
首先教育对文化的选择批判和融合,总是着眼于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弃其糟粕,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建构新的文化体制和体系,使文化得到不断的更新和发展。
其次教育直接生产新的文化。
2、试述学生评价的功能答:1 诊断功能。
学生评价的争端功能主要表现在通过评价能有效的判断学生的发展状况。
2 导向功能。
学生评价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所要完成的目标进行的价值判断。
教育学----论述题
教育学-----论述题1-1、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1-2、古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3、近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4、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5、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是什么?1-6、《学论》中表达的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是什么?1-7、科举制j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是什么?1-8、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的"产婆术"的特点是什么?1-9、柏拉图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他在《理想国》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教育思想?1-10、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是什么?1-11、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是什么?1-12、赫尔巴特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是什么?1-13、杜威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是什么?1-14、当代教育学发展的趋势是什么?1-15、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1-16、构建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的基本原则是什么?2-1、试述教育的政治功能。
2-2、试论"经济要发展,教育需先行"。
2-3、简述科技对教育的影响。
2-4、论述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2-5、简述新科技革命改变人的教育观念的主要表现。
2-6、论述教育对文化的选择功能。
2-7、为什么说教育具有创新文化的功能?2-8、传统价值取向中的消极因素对当今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9、请阅读以下案例,并运用所学的理论加以分析。
案例一:深圳市南山区绿色校园建设。
2000年6月,深圳市"绿色学校"评估组对南山外国语学校进行了全面的评估,2001年3月,广东省"绿色学校"评估组也对该校建校六年来在创建一流学校的学习化环境,精心营造学校高品位的环境文化以及具有前卫意识的环境教育和研究的做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该校先后被评为市级、省级"绿色学校"。
该校从1999年9月起,结合环境教育活动,全面实施整治校园环境的"ST。
教育学论述题
《教育学》论述题一、现代学校教育的特征有哪些?现代学校教育从社会性质上分为资本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教育;从社会生产力发展上分为工业社会和知识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在教育目的和内容上有根本区别,但是作为现代教育,两者也有共同点。
工业社会的教育具有工业化、民主化、制度化、专门化的特征。
知识社会教育具有信息化、国际化、网络化的特征。
所以现代学校教育的基本特征是:生产性——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结合、科学性——教育发展要依靠科学指导、世俗性——国家加强干预、国际性——教育无国界、终身性——教育贯穿人类一生、革命性——教育要不断变革二、理论联系实际阐述如何实现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两基本,一进入”,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建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这就要求我国教育要:实现更高水平的普及教育——提高硬件设施和师资水平;形成全民参与的公平教育——人人都能享受教育;为人民提供更加丰富的优质教育——教育种类更多;构建体系完整的终身教育——让大家有条件活到老学到老;健全充满活力的教育体制——教育要不断创新符合社会发展需求。
三、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1、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作用。
2、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论述)提高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对教育先导性、基础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加快教育发展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多元教育投资体制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3、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含义:教育现代化是历史变化的过程<1> 教育现代化是历史变化<2> 教育现代化是现代教育<3> 教育现代化的根基是教育传统<4> 教育现代化积极吸收国外的优秀教育成果四、试述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培养人的特殊社会活动,是一种独立的社会实践活动,受社会各种因素制约,促进社会各种因素的发展。
教育学论述题
教育学论述题1、简述科教兴国。
答:(1)科教兴国提出的背景:1995年提出。
1996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式提出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
“科教兴国”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
(2)科技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3)教育的科技作用。
现代教育是科技人才培养的摇篮;现代教育有利于科技知识的传承与创新;现代教育有利于国民科技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养成。
2、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教师的能力结构。
答:(1)了解学生的能力;(2)对知识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3)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施加影响的能力;(4)自我调控能力(5)联系实际3、简述我国教育先行战略。
答:(1)教育学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及生产力发展不平衡。
(2)教育具有滞后性,培养人才是个长期过程,所以教育要先行(3)教育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联系自身实际,谈谈教师的知识结构。
答:(1)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知识(2)精深的专业知识(3)广博的基础文化知识(4)教育理论知识,(5)联系实际5、马卡连柯转化爱迟到的彼得连柯贯彻的什么原则?答:个别教育的集体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6、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教育怎样适应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答:(1)学校教育是每月的培养人的活动,规定人的发展方向(2)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全面、系统、深刻;(3)学校有专职教师;(4)教育要遵循顺序性,循序渐进地进行;(5)教育要遵循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7、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要让学生抬起头来走路”,请分析这句话的教育原理。
答: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8、联系自身实际,说明你打算如何培养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
(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应具备哪些修养?)答:(1)职业道德修养: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与教师团结互助,以身作则;(2)知识能力修养:精勘的专业知识、广博的基础文化知识、教育理论知识以及各种能力。
教育学论述题
1.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任校长的帕夫雷学校,发生了一件事,一年级新生格里沙,由于母亲工作忙,开学第一天来上课时,耳朵没有洗干净。
女老师发现格里沙的耳朵很脏,就叫他站起来给大家看,把他作为典型,教育其他学生要爱清洁讲卫生。
在这以后,每当上这位女老师的课时,格里沙就感到似乎大家的眼睛都盯着他的耳朵,让他抬不起头来。
这种反常的心理妨碍了他集中精力听课,所以对女老师所教的算术和阅读课,格里沙都学得很差,女老师对自己的教育措施所产生的后果却丝毫没有察觉。
她不了解格里沙的痛苦,反而把学习不好的原因归罪于他上课思想不集中、不肯用功,并多次进行指责。
这一切更加重了孩子的思想负担。
格里沙流着眼泪向母亲倾诉了自己全部的痛苦。
母亲向学校要求调换班级。
学校领导在了解事实真相后,同意将格里沙调到其他班级。
后来,格里沙到五、六年级时,在数学方面表现出极大的才能。
问题:结合案例谈谈为什么要学习教育学。
答:很显然,这位女老师在教育方法上出现了错误。
我们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知道,这位女老师的行为违背了德育教育的“正面教育、疏通引导的原则”。
对学生的问题,她不是循循善诱,利用榜样来正面教育学生、关爱学生,而是不顾学生的自尊心和内心感受,采用“示众”“出丑”的方式,用该同学来警示其他学生。
这种行为对格里沙的心灵造成了严重的创伤和精神上的痛苦,从而加重了孩子的思想负担,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正常学习,阻碍了孩子的智力发展。
对于这位女老师的做法,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她完全可以采用正面的教育方法:如,可以找一位衣着整齐,手和脸洗得干净得学生,叫这个学生站起来给大家做榜样。
而对格里沙,只要注意地看他一眼就行了。
所以,如果我们能在学习了教育的理论、原理、原则与方法的基础上,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加以自觉地运用,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不仅没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反而摧残了孩子幼小的心灵,严重的甚至造成儿童犯罪。
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所所长皮艺军曾经说过这样一句发人深醒的话“孩子们的压力已经够大的了,千万不要再把他们的脸拿走。
教育学论述题
教育学论述题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过程和理论的学科,其中有许多论述题涉及到教育的不同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教育学论述题:
1.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论述教育的最基本目的是什么?教育在个人和社会发展中的意义是什么?它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价值观?
2.学习理论:分析和比较不同的学习理论,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构建主义等。
探讨这些理论对于教学设计和实践的影响。
3.教育制度和改革:论述当前教育制度的优点和缺点,以及可能的改革方向。
思考教育体系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和技术的发展。
4.教育心理学:探讨学生的发展、动机、认知过程等方面的心理学原理如何影响教学和学习。
5.教育技术:论述教育技术在现代教学中的角色和影响。
讨论在线学习、远程教育和数字化教学的挑战和机遇。
6.多元文化教育:探讨教育如何更好地应对不同文化、种族和背景的学生。
讨论多元文化教育的原则和实践。
7.教育伦理:论述教育工作者应该遵循的伦理标准,包括教育公平、学术诚信、师德等方面的问题。
8.教育评估:探讨教育评估的目的、方法和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讨论如何更有效地评估学生和教学质量。
教育学论述题
教育学论述题1.联系实际,谈谈如何提高教师的素质。
(1)大力培育优良的校风。
学校风气是每个学校的领导者和师生员工共同具有的、富有自己特色的、稳定的集体意识倾向和行为特点的集中表现。
校风的好坏对教师心态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师素质的提高。
良好的校风具有感染、行为导向和内聚功能。
大力培育良好的校风是提高教师素质的一条重要的心理学途径。
(2)注重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培养。
教学监控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自己的教学目标事先进行计划和安排:二是对自己实际教学过程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三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自我调控或校正。
(3)将自我教育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重点。
自我教育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内在动力,因而应当作为提高教师素质的重点加以对待。
教师的自我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①自我认识与自我接纳;②自我筹划与自我设计;③自我监督与自我反省。
(4)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科学研究。
教师参与教育科学研究能够明显地提高自身素质,参与教育科学研究可以使教师更好地认识教育规律;参与教育科学研究有利于教师形成新的教育观念;参与教育科学研究可以帮助教师了解教育科学发展的新趋向,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参与教育科学研究可以充分满足教师的求知欲、成就欲,是激发教师取得创造性成果的内在动力,可以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2.教师应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建立迁移的认知结构。
建立小学儿童迁移的认知结构,首先要使课程的教材具有良好的结构,为了促进迁移,教材中必须具有高度概括性,包摄性和强有力的解释效应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其次教师要能合理安排所用教材的呈现顺序,促进儿童建立认知结构。
训练迁移的认知策略能力。
为了在教学中训练小学儿童的认知策略能力以促进小学儿童的迁移,可考虑以下建议:注意小学童的心理状态,提高小学儿童的概括水平,多方面应用概括出来的原则。
3.论述激发学生动机的主要方法?学习动机作为引起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并由此影响学习效果。
教育学论述题
教育学论述1、教育功能的演进(1)古代社会中学校教育为社会统治阶级政治服务的功能占中心地位,在我国“学在官府”。
(2)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要求学校教育为社会物质生产服务,为科学文化的普及与发展服务,这些变化明显地表现在普及义务教育制的实现及近代学制的形成上。
(3)进入20世纪以来,社会对学校教育的要求发生了如下变化:a要求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物质生产的直接联系;b要求教诲迥终身化的方向发展;c要求学校进一步面向未来,先行一步,为社会和人灯的未来前景提供教育保障;d要求学校教育着重培养人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
2、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现代教育特别是二战以后的教育制度呈现出如下一些共同的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二战以后各国政府普遍加强了对学前教育的重视,很多国家将学前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系统,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义务教育是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自19世纪中叶,一些欧美国家颁布了初等教育的义务教育法以后,义务教育逐步成为国际潮流,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文明的标志之一。
现在世界上有近三分之一的国家提出了年限不等的普及义务教育目标。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在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是以升学为主要目标,以基础知识为主要内容的教育。
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主要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教育。
二战以前世界各国普遍推行双轨制教育,两种教育相互隔离。
双轨制的主要弊端是学生缺乏重新选择的机会,普通中学中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往往缺乏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二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在形式上,不同学制、不同办学形式的学校纷纷出现;在内容上,基础性的、应用性的、工艺性的学校各显特色;入学目的、考试评价的方法也多种多样了。
【教资考试】教育学论述题(含解答)
【教资考试】教育学论述题(含解答)【考前必背】教育学论述题教育学-论述题(1-3)1、试述教育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
(1)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是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
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
(2)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着适当的教育内容和手段,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着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使其达到预期的目的。
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可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无法实现。
(3)教育是由这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各个要素本身的变化,必然导致教育系统状况的改变。
不同教育要素的变化及其组合,最终形成了多样的教育形态,担负起促使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环境下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神圣职责。
2、试述教育民主化的内涵。
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性的否定。
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两个侧面。
前者是把民主的外延扩大,即把政治的民主扩展到教育领域,使受教育成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后者是教育的内涵的加深,即把专制的、不民主的、不充分民主的教育改造成为民主的教育。
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引申。
教育民主化首先是指教育机会均等,即教育要为所有的社会成员提供平等的教育权利,包括入学机会的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机会的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这意味着要对社会弱势群体学生给予特殊照顾;其次是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再次是指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选择的机会;最后是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等。
概言之,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论述题
1谈谈你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的理解。
答: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地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点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曾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试论述教学过程中的基本规律。
答: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a学生认识的主要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b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结合a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b 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形成思想品德相结合a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以掌握知识为基础b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作用相结合a教师在教学中具有主导作用b学生具有主动作用。
3教师对于教育研究有何意义?答:1)教育科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教师通过对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的研究,提高对教育教学工作的认识,养成研究的态度和习惯,掌握研究的方法,可以提升教师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增强教师的专业乐趣和价值感。
2)教育科学研究是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前提。
教育学论述题
教育学论述题论述题,、答:提示:(,)知、情、意、行的辩证关系:?统一性:四者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互相转化。
知是基础。
没有知、情、意、行就没有正确的思想指导,就会出现行动上的盲目性,情感上的冲动性,意志上的动摇性。
情是动力。
没有情,知就很难发展到坚定的信念,“意”、“行”便缺乏内在力量。
意是支柱、杠杆。
没有意,知容易动摇,情难以控制,行也就不能坚持。
行是关键。
没有行,知、情、意无法得到检验;反过来,有了行又可以加深、提高知,增强情,锻炼意。
?矛盾性:知、情、意、行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各因素可因环境、教育和个人实践的不同,呈不平衡的发展状态,以至会出现情通理不达,或理达不通等现象。
(,)根据知、情,意、行的统一性原理,我们在向学生崐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要把知、情、意、行统一起来,使之相互协调。
做到对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根据知、情、意、行的矛盾性原理,我们在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不同开端进行教育。
1(“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这句话出自( )A(《学记》B(《论语》C(五经四书D(《说文解字》答案:D2(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 )A(生产力发展B(科技进步C(教育技术进步D(产业革命答案:B3(教育现代化的最高目的是实现( )A(教育观念现代化B(教育内容现代化C(教育管理现代化D(人的现代化答案:D4(科教兴国战略提出的时间是( )A(1996年3月B(1996年5月C(1987年5月D(1989年6月答案:A5(人的身心发展的状态和程度称为( )A(发展B(成长C(成熟D(生长答案:C6(教育上的“拔苗助长”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规律A,顺序性B(阶段性C(互补性D(个别差异性答案:A7(教育制度的主体是( )教育规范B(学制C(教育体制D(国家答案:B8(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真正实现是在( )A(资本主义社会初期B(社会主义社会C(共产主义社会D(资本主义社会高速发展时期答案:C 9(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是( ) A(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B(坚持社会主义方向C(培养劳动者D(推进素质教育答案:C10(综合课程论把合并数门相邻学科内容形成的综合课称为( )A(融合课程B(广域课程C(核心课程D(合并课程答案:B11(衡量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是( )A(教学计划B(教学大纲C(教科书D(考试成绩答案:B12(教学的基本任务是( )A(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科学基础知识 B(促进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发展C(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D(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答案:A 13(社区教育的实质是( )A(教育的社会化B(社会的教育化C(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的统一 D(全民接受教育答案:C14(教师进修提高最经常、最普遍的形式是( )A(结合教育教学工作在本校组织的活动中学习提高B(参加函授、电大课程学习C(参加自学考试D(脱产学习答案:A15(小学阶段相当于身心发展中的( ) A(幼儿期B(少年期C(童年期D(青年初期答案:C16(目前,我国独生子女在身心发展方面的主要不足表现为( )A(身体发育不良B(智力发育不良C(认识水平较差D(品德行为习惯有所欠缺答案:D 17(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 )A(凯洛夫的《教育学》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D(杨贤江的《新教育大纲》答案:A 18(教育同生产劳动从脱离到逐步结合的转变发生在( )A(原始社会B(封建社会C(资本主义社会D(社会主义社会答案:C19(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客体是( ) A(教育目的B(教育方法C(教育手段D(教育内容答案:D20(班级授课制创始于( )A(15世纪初B(16世纪初C(18世纪D(19世纪初答案:B《教育学原理》试卷 (第七套)一、单选题。
教育学论述题
论述题一. 《学记》的教育思想P321、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2、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系,提出了严密的视导和考试制度。
3、要求“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即主张课内外相结合。
4、提出教学相长的辨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5、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开导学生而不是牵着学生走;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但不让学生灰心;指出解决问题的路径,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
这些原则和方法都已经达到了很高的认识水平。
二. 孔子的教育思想P31集中体现在《论语》中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注重后天教育。
“有教无类”无论什么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2、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把仁的思想归结到服从周礼上,强调忠孝和仁爱。
3、继承西周六艺教育的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于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
4、承认先天差异,因材施教。
但更强调“学而知之”。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诱导。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习和思考结合。
6、强调学习与行动相结合,要求学以致用。
把知识运用到政治生活和道德实践中去。
三. 杜威的教育思想现代教育的代言人《民本主义与教育》对教育本质的论述1、教育即生活2、教育即生长3、教育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4、主张“在做中学”5、教育的任务不仅在于交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方法。
对传统教育的批判1、对整个教育目的的批判;(杜威指出,在教育理论的历史上,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是“教育内发论”,即认为教育以自然禀赋为基础;二是“教育外铄论”,即认为教育是克服自然的倾向,通过外力而获得习惯的过程。
后者就是传统教育所遵循的观点,前者提出后被发展成为进步教育。
)2、反对从上面的灌输,主张表现个性和培养个性;反对外部纪律主张自由活动;反对向教科书和教师学习,主张从经验中学习P353、他主张的教育是没有外铄的目的,是让学生在问题的情境中自己探索,自己改造和改组经验,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得到发展P35在《民本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最重要的思想是教育为民主社会创造条件的思想。
教育学论述题
论述题【1】论述教育的属性【2】论述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相互关系?【3】论述教育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4】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各起何种作用?【5】论述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6】结合学科学习,论述教育如何适应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7】论述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及其相互关系【8】论述素质教育的特征。
如何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与特征【9】试述我国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意义与地位【10】论述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
【11】论述教师专业能力结构。
【12】试述新课程中教师角色。
【13】论述学科课程的优缺点【14】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15】论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结合规律【16】论述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规律【17】论述掌握知识和提高思想认识相统一规律【18】如何评价班级授课制?【1】、论述教育的属性教育的属性就是指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即教育具有人文属性和社会属性。
(1)教育的人文属性,意味着教育是与人、与人的生活、与人的生命活动方式息息相关的一种活动。
教育是与人的交往,与人的生活的世界的交往,与人生的心灵世界的交往。
它提示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提升对人的生活,人的生命活动方式的关注,及其他对于教育的意义。
主要表现在:①教育与个体生命的相关性②教育与生活世界的相关性③教育与学生个性化成长的相关性。
(2)教育的社会属性主要体现在:①教育是永恒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教育的永恒性是指——从教育的起源上看,教育与人类社会一同出现,并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联系愈密切。
同时从教育的走向上看,教育是形成现代人的教育素养的必要途径,是经济持续发展和政治文明进步的关键因素,因此人类社会离不开教育。
教育具有历史性是指——劳动方式、生产性质的变化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必然要引起教育功能,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的变化,因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教育的要素具有不同的内容。
因此从纵向和横向视角上来看,永恒性和历史性是教育这一事物属性的两个方面②阶级性与价值中立性的辩证统一。
教育学的论述题及答案
1、论述教育的起源?答:(一)本义教育起源论本义教育起源论有四种代表性观点:1)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是物种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人类和动物共有的本能行为。
2)心理起源论:教育最初起源于原始人类的那种具有教育意味的无意识模仿。
3)劳动起源论:劳动创造了人类和社会:劳动过程的复杂性要求通过教育把人类积累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证明:人类原始时代教育活动已经存在了,教育是一种永恒的社会现象。
4)社会实践起源论;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人的社会实践或社会实际生活需要。
(二)科学教育起源论:学校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初期的"男女儿童、少年和老人群"的共同活动。
(三)民族文化起源论:教育就是起源于民族文化的。
总之,心理起源论把教育的发生归因于人的心理原因,不妥当,劳动起源论和社会实践起源论这两种观点实质并没有根本的分歧。
给予肯定的:学校教育和民族文化起源论只是把它们作为研究教育起源问题的存案即可。
2、论述当今教育的发展趋势?答:1)走向国际化,在当今这种各国经济形成了相互依赖,共生共存,共同发展的趋势下,各国必须实行开放性教育,开展国际间教育合作和交流;实行人才交叉培养;开设各种程度的国际政治、经贸、文化、外交、经济技术合作、风俗与礼仪教育课程,加强外国语教育等等,这些都是教育的国际化。
总之,当今和未来世界的主流仍然是和平、合作与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各国教育走向国际化,将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2)世纪是信息社会时代,各种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现代社会运转的神经中枢,计算机极其软件系统走进家庭、学校、教室,各级学校的课程软件将会开发出来,家庭、社会、学校教育将会通过计算机系统连成网络。
3)科学成为主导课程;21世纪世界竞争将是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更新速度的竞争,因此科学课程将成为主导课程。
4)体现新人文精神:是指60年代以来形成的人类生存环境意识和平与民主及人伦道德等等。
各国课程内容增加了环境科学和环境保护,国际文化交流课程、新的道德哲学和伦理教育课程,个性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在未来的社会这些课程将会开设的更普遍,内容更丰富。
教育学论述题
1.试论现代教学过程中的几种基本关系。
答案摘要:(1)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师生关系是现代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现代教学需要构建平等、互动、共同发展的师生关系,以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交互主体性”。这种关系更多地体现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的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种师生关系是对话交往的关系,是双向和交互作用的,是互惠式的。
①教育对人的劳动能力和其它才能、兴趣和爱好的发展,都有直接的影响作用。
②教育对人的道德面貌也有影响作用。
③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
④从教育本身而言,教育是传播和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是提高全民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
1.试论“教育先行”
答:(1)两极之间的对立:科学主义课程文化观与人本主义课程文化观点的矛盾冲突(2)寻求两极之间的平衡:科学主义课程文化观与人本主义课程文化观的融合趋势(3)科学人文性课程文化观的确立
2.试论述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及新的发展特点。
答:(1)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课程价值取向A、突出伦理政治的课程价值取向。B、适应社会生活的课程价值取向C、强调个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2)注重课程目标的完整性,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3)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4)着眼于未来,注重能力培养(5)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6)强调国际意识的培养
(4)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现代教学应努力克服把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割裂开来的偏向,在强调从书本中系统掌握间接经验的同时,给予学生实验、操作、探索、发现的机会,让学生从中体验掌握直接经验的乐趣,以实现现代教学的目的。
(5) 动力与操作的关系。现代教学的良性循环需要教学动力和教学操作的良性协作,以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教育学论述题精选50题及答案
教育学论述题精选50题及答案论述题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有何趋势?(1.1)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是:1)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许多国家都将学前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系统,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19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渐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现在世界上2/3以上的国家实行9年或9年以上的义务教育制度。
3)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学为目的,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二战后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
4)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性为标准的单一大学逐步发生变化。
在形式上、内容上、入学目的和考评方法上也多种多样。
5)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随着一次性教育相终身教育的转变,以获得文凭为受教育目的的程度逐渐降低,通过教育补充知识、丰富人生的目的越来越强,社会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正在缩小,国际文化交流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现实,这就要求各国的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间的交流,增加学制、学位、学分等的互通性。
试述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1) 教育的终身化。
终生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
2) 教育的全民化。
全民教育是近1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特别是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并降低辍学率、使所有的中青年都脱除文盲运动。
3) 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的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的否定。
教育学论述题
教育学论述题1.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正确儿童观包括哪些答: (1)儿童的发展是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多层次的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过程;(2)发展不是孤立地,静止地由于某一因素的作用而发展,而是由多种因素参与其中的动态发展过程;(3)儿童是发展的主体,是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主动地发展的,而不是被动地发展;(4)儿童具有发展的潜力,在与适当的教育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儿童的潜力;(5)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个体,发展水平和速度不同,兴趣和爱好不同,不可能以年龄或班级为标准来武断地划一;(6)儿童通过活动而发展,在对物体的操作和与人的交往中发展知识,能力和个性,而不是坐着,只通过听或看教师的说和做而发展;(7)儿童身心各方面是一个整体,对他们进行的体,智,德,美几方面教育也是互相联系的,应使儿童从小获得初步的全面的发展,不要孤立地只偏重某一方面的发展;(8)每个儿童都拥有发展权,受教育权等,这些权力应当受到尊重和爱护.2.幼儿园如何作好大班幼儿的入小学教育答:(1)培养入学意识:培养幼儿向往入学学习的感情,激发良好的入学动机和学习态度是十分重要的,教师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引导:组织幼儿参观附近小学;可参加少先队活动和入队仪式;要向大班幼儿提出要求,逐步养成小学生应有的行为习惯;进行毕业离园教育.(2)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规则意识与执行规则的能力;培养任务意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培养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人际交往能力.(3)培养学习适应能力: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听的良好习惯;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一定的读书技能;加强幼儿手的小肌肉协调的训练,培养正确的执笔姿势.(4)培养生活适应能力.3.幼儿家庭如何为幼儿创设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答: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包括如下方面:(1)和谐的生活气氛:家庭成员互敬,互爱,坦诚,和蔼;文明行为,文明语言;生活内容丰富,高尚,多彩.(2)整洁优美,时有变化的环境布置:整洁是指摆放有秩序;家庭环境装饰和布置应幽雅大方;时有变化的环境.(3)安全的,无危险隐患的环境:电器设备的安置;门窗的安全;管理好煤气,煤火,防止漏气造成煤气中毒,或者烧烫事件的发生;家庭药品的管理;家具的安全;进行安全教育;有属于儿童的天地.4.如何教中班幼儿处理好同伴关系答:(1)教给幼儿必要的社会交往技能:尽可能地为幼儿创造交往的机会,鼓励幼儿与人交往;教给幼儿交往的技巧;通过角色游戏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通过一些专门设计的活动来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2)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解决幼儿之间的冲突:正确引导幼儿的竞争行为;幼儿的攻击性行为的矫正;幼儿说谎行为的纠正;幼儿告状行为的纠正.5.试分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纠正策略.答: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一般而言,有以下原因:(1)生理特征.一些研究表明幼儿的气质类型会影响其攻击性行为;(2)家庭影响.幼儿具有易模仿的特点,许多攻击性行为是模仿所致.(3)大众媒介.电视充斥这许多暴力,复仇的镜头,甚至一些面向儿童的卡通片也在宣扬这暴力的情绪,而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常常因好奇,刺激而模仿,对于孩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4)幼儿园.研究证明空间狭窄,游戏材料不足也是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的重要因素.攻击性行为的纠正策略:(1)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2)提供充足的材料与空间,避免攻击的产生;(3)提供合作的榜样. (4)帮助幼儿转移情绪,给幼儿提供宣泄的机会.(5)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避免无谓等待的环节和时间,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6.试析皮亚杰的认知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其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答:(1)皮亚杰提出儿童心理发展有四个基本要素:成熟;练习和习得的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2)皮亚杰根据儿童认知发展将儿童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前运算思维阶段(2-7岁); 具体运算思维阶段(7-11岁); 形式运算思维阶段(11-15岁).(3)在教育中的应用,要根据儿童思维发展的年龄特点对儿童进行教育.7.试析家庭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
教育学论述题
教育学论述题示例1.中学有哪些常用的教学方法? 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是什么?【参考答案】常用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参观法、练习法等。
依据:(1)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2)学科和教材的特点;(3)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特征和知识水平;(4)学校的环境和设备条件;(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2.有个初三的学生,英语考试得了97分,本以为老师会表扬他,没想到老师却对家长说:“你儿子考了97分,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
”另一个学生平时成绩不好,这次考了一个95分,自己也不高兴,因为有个平时成绩比他好的同学这次考了92分,老师批评这个同学时说:“莱某都考了95分,你为什么不能考好?"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有意或无意制造了大量的自卑者.请用教学中学生享有的合法权利,学生和教师的关系等理论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1)学生享有身心健康权和人格尊严权。
(2)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师生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是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师生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有知识上、智力上的影响,更有思想和人格上的影响.(3)教师管理上的专制、权威导致学生的被动和消极态度,只会制造大量的自卑者。
3..试述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参考答案】(1)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专业自主意识的提升;(2)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3)校本课程开发增强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能力;(4)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研究意识和能力的提升;(5)校本课程开发促进教师反思意识和能力的提升。
4.某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办学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中规定: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近免试入学,任何公办、民办和各类进行办学体制改革的小学、初中不得以考试的方式择优选拔新生,也不得以小学阶段各类学科竞赛(如小学数学奥赛等)成绩作为录取新生的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论述题1,论述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及对教育学发展的贡献。
(1)赫尔巴特的传统教学观赫尔巴特是传统教学理论的代表:第一,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注重系统知识的传教,主张采用班级授课制进行教学;第二,强调教材的重要性,主张学生以学习间接知识为主,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教;第三,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及权威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
(2)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即教学可以按照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步进行。
(3)贡献赫尔巴特的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可以说是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2. 论述学校教育在人发展过程中起何作用?学校教育在人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学校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特殊的环境,学校把改造过的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意识形态等因素,经过有目的的选择和提炼,按照人的发展特点,以系统化的形式作用于学生,对人进行系统的培养,对人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1)学校教育作为一种转没得教育机构,所发展的教育活动具有较强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而一般的环境影响往往是无意识的,自发的,盲目的,零散的,偶然的,片段的。
(2)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工作教师能够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青少年成长与发展的需求,施以全面全面系统的教育,并保证教育发展的方向。
(3)人的身心发展过程,也是其知识、技能、能力、人生观、世界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4)学校教育还能对来自遗传、家庭和社会方向的诸多影响因素进行协调、取舍,克服其消极的不良因素及其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3.持“儿童中心论”的人把学生看做“太阳”,而教师是围着太阳转的地球。
试从学生教育过程的地位简评这一观点。
答:这一观点是片面的。
首先,它只强调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而忽略了学生也是自我教育的对象。
由于学生自身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的心理特征,他们的发展离不开老师的促进和引导。
同时在师生关系中,它忽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其次,没有教师的教育,组织,和领导,学生的潜能是得不到充分发挥的,这个太阳也不能正常发光。
总之,既不能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能夸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要认识到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自我发展和教育的主体,在教育过程中应该使学生的双重地位统一起来。
4.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主要受社会需求,科学知识的进步,和儿童身心的发展三方面制约。
1. 社会需求主要体现在:对培养新的劳动者和新的政治继承人的需要;对更新课程内容的要求;对课程设计思想的影响。
2. 科学知识的进步主要表现在: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着课程设置的水平,性质和特征;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顺序与普通学校开设的课程科目基本是同步的;自然科学新的发明和发现,对课程发展变化的方向,内容,结构和形式都有显著影响。
3. 儿童身心的发展主要表现三方面:对课程目标的制约;对课程设置的制约;对教材编制的制约。
综上所述,社会需求决定了学校的课程的发展的方向;知识的更新促进了课程内容的更新及组织形式的改变;学生身心发展强烈影响各学校的课程5.试述“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并联系实际谈谈怎样教会学生学习。
答:所谓“教会学生学习”进指让学生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其中包括学科知识中的科学方法和学生在教学条件下使用的学习方法;要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这不仅包括发达的智力,也包括较强的自我组织学习过程的能力。
(1)“教会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在于:“教会学生学习”既是教学工作的一个目标,也是搞好教学工作的一个条件;“教会学生学习”是现代化社会对现代教育提出的一个基本要求。
(2)怎样教会学生学习:第一,培养学习兴趣,自觉性和自信心,要使学生养成对科学的持久兴趣和有目的、有耐力的学习态度;第二,要使学生养成系统的、有条不紊的、踏踏实实的学习习惯;第三,使学生学会观察方法、记忆方法、思考方法和操作方法,使之能较快地形成思路,灵活地选择对策;第四,要使学生学会善于发问、善于探索;第五,要使学生会运用字典、图表、仪器、资料等学习工具,具备与年龄相应的自学能力;第六,要使学生能够对自已的学习作出自我评价和自我修正。
6.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如何理解?在教学中应如何贯彻这一原则?答:(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2)在教学中贯彻这一原则,应做到:1.书中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只有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才能活泼,抽象的书本知识才易于被学生理解,吸收转化为他们有用的精神财富。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注重教学实践和引导学生参加实际操作和社会实践。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在教学中两者要结合起来。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7.试述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参考答案:(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道德规范及其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认识,判断和评价,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道德识辨能力,是人们确定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依据。
情,即道德情感,是人们对社会道德思想和人们行为的爱憎,好恶等情绪态度,是进行道德判断时引发的一种内心体验。
情对品德认识和品德行为起着激励和调节作用。
意,即道德意志,是为实现道德行为所作的自觉努力,是人们通过理智权衡,解决思想道德生活中的内心矛盾与支配行为的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是人们在行动上对他人,社会和自然所作出的行为反应,是人的内在的道德认识和情感的外部行为表现,是衡量人们品德的重要标志。
(2)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
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是相互作用的,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恪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而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确定从哪儿开始。
8.论述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认知风格,并说明这种差异对教育的意义。
答:(1)认知方式也称认知风格,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信息加工方式,它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威特金将认知风格分为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
场独立型的学生:对客观事物做判断时,常常利用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的因素影响和干扰;场依存型的学生:对事物做出判断时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容易受周围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
(2)认知风格差异对教学的意义:认知方式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并没有好坏之分。
而智力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影响学习能否发生,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
我们须根据学生认知差异的特点和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
教师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9. 论述联结学习理论和认知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答: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刺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
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主要代表性理论有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
代表性理论有:苛勒的完形-顿悟说、布鲁纳的人知-结构学习论、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0.试论述影响迁移的重要因素:(1)学习材料内容或情境的相似性。
相似性的大小主要是由两任务中含有的共同成分决定的,较多的共同成分将产生较大的相似性,并导致迁移的产生。
共同成分既可以是学习材料、学习中的环境线索,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学习目标等方面的,也可以是态度、情感方面。
迁移的产生即受到客观相似性影响,也受到主观相似性影响。
(2)原有认知结构。
原有的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是比较常见一种迁移方式,原有认知结构的特征直接决定迁移的可能性及迁移程度。
首先,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背景知识,这是影响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
其次,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再次,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迁移产生。
(3)学习的定向与定势。
心向与定势是同一种现象,指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定势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先前的反复经验,它将支配个体以同样方式去对待后继的同类问题,正因如此,定势在迁移过程中也起到一定作用。
定势对迁移的影响变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
定势既可以成为积极的正迁移心理背景,也可以成为负迁移心理背景,或者成为阻碍迁移产生的潜在心理背景。
除以上进步因素外,年龄、智力、学习者态度、教学指导、外界提示与帮助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迁移产生。
11.结合实际阐述教师应如何培养学生迁移能力:(1)改革教学内容,促进迁移。
教材内容体系的确定要兼顾学科知识本身性质、特点、逻辑系统和学生知识水平、智力状况及年龄特征,还要考虑学时和教法上的要求以保证教材的系统性和教学的循序渐进性。
(2)从教材的呈现方面促进迁移。
为促进学习迁移,教材在体系组织上应体现以下要求:1从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2融会贯通,促进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3教程组织系列化,确保从己知到未知。
(3)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迁移。
1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2加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实际运用3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
12.联系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对中学生进行心智技能的培养。
对中学生进行心智技能的培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确立合理的心智技能原型。
由于形成了的心智技能一般存在于有着丰富经验的专家头脑之中,由此模拟确立模型的过程实际上是把专家头脑中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经验“外化”为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活动模式的过程。
用模拟法建立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一般分为两步进行:创拟确立模型和检验修正模型。
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
由于心智技能是按一定的阶段逐步形成的。
因此在培训方面必须分阶段进行练习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成效国。
为提高分阶段练习的成效,必须充分依据心智技能的形成规律,采取有效措施。
具体包括:①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②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和概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