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关于农民进城落户的调研报告
进城落户 调研报告
进城落户调研报告1. 背景介绍近年来,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落户,寻找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
为了解决农民进城落户的问题,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进城落户政策的实施情况,分析政策的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政府进一步完善政策提供参考意见。
2.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针对不同群体的进城落户申请者、城市居民和相关政府部门负责人进行了调研,以获取多维度的信息。
3. 调研结果3.1 进城落户政策实施情况根据调研数据,大部分城市都实施了进城落户政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政策的实施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发展空间,也有助于改善城市的人口结构和促进经济发展。
然而,一些城市的政策实施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对落户条件的限制过多、手续繁琐等问题。
3.2 政策效果分析进城落户政策的实施对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和促进城市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大部分农民进城落户后,可以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融入到城市社会中。
同时,他们也为城市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进城落户政策使得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促进了城市和农村的一体化发展。
3.3 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尽管进城落户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一些城市实施政策的方式和标准不一,导致落户条件不一致,缺乏统一的标准化管理。
其次,一些城市落户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许多农民对政策了解不深,无法及时了解政策的具体细则。
最后,一些城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跟不上人口的增长,给城市管理带来了一定压力。
4. 建议和对策针对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本报告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建立统一的落户标准和程序,减少不同城市之间的落户差距;- 加大对进城落户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政策的了解度;-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以适应人口增长的需求。
5. 结论通过本次调研可以看出,进城落户政策对农民和城市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进村入户的调研报告
进村入户的调研报告进村入户的调研报告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速,乡村变迁日新月异。
作为扶贫工作的一种方式,近年来,进村入户调研成为了各级政府、有关机构和社会团体开展基层调研与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手段。
本文主要针对进村入户调研进行深度探究,以期更好地发挥这种方法的作用,助力乡村振兴,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让普通农民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
一、进村入户的定义进村入户指的是调查人员到达乡村的各个角落,一步步走进农民家中,与农民近距离接触,深入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掌握他们的实际需求,更好地制定针对性的扶贫政策和解决措施。
二、进村入户的必要性乡村地区的经济相对较为落后,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经营能力和管理能力较差,因此需要针对性的帮扶,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扶贫政策。
而进村入户调研正是在解决这些问题时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更好地了解实际情况:只有深入了解贫困农户的实际状况,才能制定出贴合实际情况的扶贫政策。
2.明确需求和短板:通过进村入户的方式,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和短板,从而制定出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扶贫计划,使扶贫工作更加准确。
3.发挥政策效果:通过进村入户调研,可以精准地了解政策的实际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修正,使扶贫政策发挥最大的效应。
三、进村入户的调研方法进村入户是一种较为基础的调研方法,常用的调研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访谈法:与农民交谈,从而深入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帮扶困境和需求等。
2.调查法:使用问卷、统计表等方式,获取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从而清晰了解乡村情况。
3.观察法:深入农村、田野、农户家中,观察他们的工作、生活,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全面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
四、进村入户的实际应用1.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依靠自身力量脱贫致富,同时建立各种帮扶机制,制定贫困家庭养老、医疗、教育等政策。
2.激发农民创新意识:在进村入户调研中,可以向农民展示一些现代先进的技术、知识与方法,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激发贫困地区经济进步动力。
汉阴涧池农村居民进镇模式调研报告
汉阴涧池农村居民进镇模式调研报告一、涧池镇基本情况涧池镇(含今年并入的永宁乡)位于汉阴县城东南约10公里,全镇总面积1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8166亩,316国道、阳安铁路、十天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村村通水泥公路,还有沙石公路,辖25个村1个居委会、191个村民小组,总户数11765户,人口4.1万人。
2010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约9亿余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696元,位居全县首位。
有规模以上企业12家,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3亿余元,是汉阴县的工业、农业、文化、经济重镇,是市县共建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示范镇。
二、进镇落户(居住)实绩涧池镇结合各村地理环境、人口结构、经济状况等实际情况,制定了科学可行的《涧池镇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工作实施方案》。
2011年初,涧池镇政府召开了联村站所和各村经办业务人员参加的进镇落户(居住)专题培训会,每季度召开进镇例会,通报进镇情况,解决在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各村经办人员在进镇具体工作中,按照"成熟一户上报一户、落实一户办理一户"的进镇工作原则,及时上报工作进度,完善相关档案资料,扎实稳定的开展进镇落户(居住)工作。
涧池镇共完成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居住)2297人,完善了287户1269人档案资料,审核《进城居住卡》287户,超额完成了2011年的进镇进镇落户(居住)计划,得到了县进城办的肯定。
三、进镇模式总结整合帮扶进镇项目型。
涧池镇将重点镇建设、陕南移民、扶贫搬迁、危房改造、新型社区建设等多项惠民政策与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居住)工作捆绑使用,帮扶农民进镇居住。
进一步加大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农民进镇居住小区,形成了经适房、限价商品房、公租房、廉租房、统规自建房等多元模式、相互补充的保障进镇住房体系。
通过合理统筹、集中安置,从而达到整体推进农村居民进镇居住,保障农民在城镇买得起房、住得起房,设法吸引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居住)。
该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多方吸引房地产开发商和鼓励私人参与进城农民住房建设,探索将政府多项惠民政策与房地产开发商、私人建房项目有机结合起来。
农民工进城落户调研报告
xxxx按照市县进城办的安排,我镇近期抽调专人,进院入户和农民面对面进行访谈交流,对农民工进城落户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整理梳理报告如下:一、基本概况xx镇位于xx县中南部,距县城xx公里,东邻xx镇,西接xx镇,南靠xx 镇,北与xx镇接壤。
辖xx个村xx余人,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200元。
境内主要农业产业为茶饮、畜牧等。
全镇有工业企业xx家,个体户xx户,常年外出务工xx人,签署劳动合同xx人,办理社会保险xx人,有30%的户愿意进城定居,近几年有xx余户已购买住房和进城落户。
从年龄结构上看,45岁以下的中青年农民比45岁以上的老年人愿意进城入镇;从经济基础上看,在外务工或有固定收入的较以土地为生的农民更愿意进城生活;从分布地域上看,居住在中高山的农户较居住在河边川道的农户更渴望进城;从进城方式上看,进集镇社区定居的比进县城的农户比例要大。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一是农民进城住房保障需求与现实存在有较大距离。
进城农民最关心最关注的就是住房问题,大多数的人认为,无法承受城市的高房价,按照目前政策,虽然农民进城可以申请保障性住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但从实际来看,城区房源太少,仅靠农户自己经济实力无法购买,进城后居者有其屋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太大。
二是现行政策对农民进城双退出吸引力不强。
如果实行双退出(退出承包地和宅基地)进城居住,国家所给补偿标准较低,且没有详细的补偿政策和规范的操作流程。
且随着近几年粮食蔬菜价格上涨及城市周边征地范围扩大,农民对承包地和宅基地预期收益期望值较高,农民视宅基地和承包地为生存的基本的保障,进城居住易,退出土地难。
三是就业和收入不稳定对进城有过多担忧。
农民工进城落户后主要从事建筑、运输、三产服务等行业,工资水平较低,职业不稳定,流动性较强,社会保障不全,而城市生活成本高、压力大,使农民对城市生活既向往又觉得遥不可及。
四是农民进城体制机制不健全。
农民进城不仅仅是户籍转变,进城最有吸引力的是城市完善的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资源和健全的社会保障,但目前各项保障机制仍不健全,农民进城后顾之忧较多。
__镇关于农民进城落户的调研报告
*** 关于农民进城落户的调研报告一、基本情况与现状我们***共有13 个行政村,111 个村民小组,3391 户,13803 人,常年外出打工人数779 人,五年以上222 人,发放调查表310 份。
二、调研结果1、愿意进城定居的占40% ,其中30% 想在西安定居,11% 想在商洛市定居。
大都认为户籍重要,主要因为户籍变更对孩子在城市就近入学十分重要。
子女进城占60% 、全家进城占40% 。
愿意通过政府组织渠道进城的占90% ,愿个人进城定居的占10% 。
他们进城定居最关心的问题是子女教育问题占60% ,就医和社会保障问题占40% 。
进城定居后60% 人期望生活稳定,30% 人期望工作稳定,10% 人要求社会稳定。
90%人员认为出台《鼓励农民转市民进城定居实施意见》很有必要,10% 认为无所谓。
90% 人认为责任田和宅基地补贴标准偏低,10%认为无所谓。
有26% 的人不愿意放弃责任田和宅基地,30%人愿意接受政府补贴后双放弃,40%人员愿意放弃责任田,30%人员愿意放弃宅基地。
2、60% 人不愿进城定居,主要因为进城后生活成本高,收入不稳定,购房补贴太低,缺乏购房资金,长期就业困难,靠打短工生活难以维持生计。
三、推动农民进城的对策建议1、加大组织力度,推动农民进城。
加快这一过程,不能盲目无序、完全靠农民自发,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把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组织和帮助农民离土进城。
要从着眼于提升工业化、加快城市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把农民进城问题纳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摆上议事日程,加大宏观调控和政策扶持力度,清除一切阻碍农民进城的体制、政策因素。
当前,要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确立由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其他相关部门配合的工作协调机制,把做好劳务输出、推动农民进城作为一项产业来抓。
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并延伸到乡镇、村,以更好地收集劳务信息、搞好就业培训,组织劳务输出、做好相应服务,实现对农民进城的综合性规范、服务和管理,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
乡镇推进农民工向城镇集聚调研报告
乡镇推进农民工向城镇集聚调研报告城镇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农村与城市之间联系的纽带,城镇的发展状况体现了一个社会的整体发展水平。
大盂镇是阳曲县四个建制镇之一,位于县城北部,是阳曲县的北大门,也是省城太原的北大门。
全镇辖12个行政村,32个自然村,国土面积1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9600亩,总人口13000人。
全镇2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完成17002万元,财政税收完成**.7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25元。
大盂镇交通便利,设施完备。
108国道、大运高速纵贯全镇南北,北同蒲铁路穿行本镇西南部,全镇12个行政村,8个处于大运路沿线,4个处于城贾路沿线,全部通了油路、水泥路;现建有11万伏变电站,有陕京二线天然气加压分输站和省天然气加压分输站设在大盂村南,基础设施较为完善。
一、发展小城镇推进农民工向城镇集聚的基本情况镇政府所在地大盂村,南距县城 13公里,北距忻州市30公里,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信息中心,也是商业、集市贸易的枢纽和农副产品的集散地,是以建材业为主、农副产品加工和畜产品养殖加工为辅的新型小城镇。
**年进行小城镇规划建设以来,大盂村硬化了两条主街道,凿了一眼深井,扩建了一栋小学教学楼,新建了镇中学教学楼,镇中心卫生院,信用合作社和居民楼,依托深井水建了45栋节能温室。
经济发展的支撑依赖与项目建设,群众增加收入依赖项目建设。
大盂镇一手抓现有项目的发展壮大,一手抓新项目的引进落户。
全镇的两个支柱企业喜跃发公司、百城钢铁成为全县的亮点企业,喜跃发公司承揽县首邑西路等多项县级重点工程,承揽太佳线等多项省级重点项目,公司业务迈出国门,群众务工到了非洲。
百城钢铁成为全县的税收支柱企业,全年上缴税金**万元,但目前受到金融危机严重影响,面临效益下滑的不利局面。
与此同时,经过积极协商联系,投资在千万元以上水泥粉磨站项目即将投产,将成为全镇新的经济增长亮点。
(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农民进城意愿调查报告
农民进城意愿调查报告随着我国工业化、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民进城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为了解xx县农民进城意愿,xx调查队联合县农改办、农经站,在全县xx个乡镇抽选xx户农民开展了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xx份,收回有效问卷xx份,回收率为xx%。
调查结果表明:农民进城入镇意愿较强,但就业、住房、养老等制约农民进城的问题有待解决。
一、农民进城意愿情况问卷调查表明,农民进城入镇意愿较强,选择在县城安家落户的农民比例高于选择在中心镇的。
抽中的调查对象中,愿意进城的农民占xx%。
其中选择进县城的占xx%;选择进中心镇的占xx%。
调查对象中子女已经进城居住的占xx%。
农民进城的主要原因分别为:因务工进城的占xx%,因子女上学进城的占xx%,因土地流转进城的占xx%,因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公共服务进城的占xx%。
农民进城意愿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从年龄结构上看,中青年农民更愿意进城入镇。
调查中年龄在24岁到44岁之间愿意进城的中青年农民占愿意进城农民总数的40.6%。
青壮年农民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更渴望城镇舒适便利的生活条件,而且这个年龄段的农民年富力强,进城后较容易实现就业,进城后的生活能够得以保障。
而年龄较大的农民常年靠土地生活,已习惯农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他们认为进城后生活消费水平高,自己又无一技之长,难以生存,不如守着土地,至少可以保障衣食无忧。
(二)从收入水平看,收入较高的农民更愿意进城生活。
愿意进城的农民中,家庭年纯收入2万元到3万元之间的占37%,3万元到5万元之间的占37%,5万元以上的占13%。
收入水平较高的农民有一定经济基础,可以负担城市生活费用,对进城后的生活没有多少后顾之忧,这部分人的进城意愿较强烈。
(三)从进城群体看,有子女就读或进城务工的农民更愿意进城。
调查中因进城务工和子女入城上学而愿意进城的农民各占29%。
现在农村夫妻一方在农村务农,一方在城镇务工或照顾子女读书的情况非常普遍。
促进农民进城落户考察报告
“ 府 +市 场 ” 的 “ 轨 制 ” 城 乡 政 双
子 平 台 ” ,健 全农 民 工 维权 服 务 机 住 房 保 障 模 式 ,结 合 农村 危 房 改 造 制 ,累 计 与 近 万 家企 业 签 署 就 业 服 务合 同 ,帮 助 1 53 农 民工登 记 就 2 .万 和 “ 渝 新 居 ”建 设 ,加 快 城 镇 拆 巴
建 设 成 为 长 江 上 游特 色 经济 走 廊和
扶 贫 开 发 示 范 区 ,全面 提升 区域 发
展 能 力 和 产 业 发 展 水 平 , 打 造 西 部 地 区 重 要 的 劳 动 力 吸 纳 地 ,增 强 农
、
主要做 法及 成效
步 调 整 优 化 产 业 布 局 ,培 育 壮 大 产业 群 ,积 极 发 展 新 兴 产 业 、 高 技
土 地 统 筹 管 理 和 用 途 管 制 的 基 础 上 ,探 索 解 决 农 民 转市 民后 农 村 集 体 土 地 退 出与 利 用机 制 ,拟 制 定 出
危 改 建和 “ 中村 ” 改造步 伐 。 城 二 、几点 启 示
通 过 考 察 学 习 , 主 要 有 以 下 几
导 、 统 筹 规 划 、积 极 探 索 、稳 步 推 市 通 过 建 立产 业 合 理 布 局 与 有 序 发 核 心 ,在 依 法维 护 农村 基 本 经 济 关
进 , 促 进 大 量 农 村 富 余 劳 动 力 向 城 展 导 向 机 制 、 政 府 财 力 向 公 共 服 务
镇 转 移 落 户 ,取 得 明 显 成 效 。 四 J I l
倾 斜 投 入 机 制 、 对 口帮 扶 互 动 发 展 地 所 有权 、 集体 建 设 用地 所 有 权 和 机 制 以及 政 府 服 务 机 制 ,加 快 推 进
进村入户调研报告
进村入户调研报告进村入户调研报告报告人:XXX日期:XXXX年XX月XX日一、调研目的和背景近年来,我国乡村经济发展趋势明显,政府也加大了对农村的扶持力度。
为了解决农村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本次调研选择了某县的蓝天村作为调研点,通过进村入户方式,深入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和观点,为进一步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准确的信息支持。
二、调研对象和方法调研对象为蓝天村的农民,调研方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问卷调查主要涵盖农民的基本情况、生产经营情况、对政府政策的认知和评价等,访谈主要围绕农民对当前问题的看法和对未来发展的期望进行探讨。
三、调研结果分析1. 农民基本情况经调查了解,蓝天村共有农户120户,人口约500人,其中男性占比55%,女性占比45%。
农民年龄主要集中在30岁至50岁之间,劳动力较为充裕。
2. 生产经营情况蓝天村以种植水稻、蔬菜和果树为主要农产品,部分农户还养殖家禽和牲畜。
目前,农村经济主要依赖于农产品产销。
农民在种植过程中普遍反映土地资源有限,种植效益较低,需要增加科技和市场的支持。
3. 对政府政策的认知和评价大部分农民对政府的扶持政策有一定的了解,并且普遍认为政府的扶持力度较大,但也有少部分农民反映政策落实不到位,希望政府能够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实施效果。
4. 当前问题和发展期望农民普遍认为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农产品销售难、销售渠道狭窄、农产品加工能力不足、农业科技支持不够等。
农民希望政府能够加大对农产品销售的支持力度,建设农产品加工厂,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提供更多的培训和指导。
四、结论和建议通过进村入户的调研,我发现蓝天村的农民主要面临农产品销售难、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农业科技支持不够等问题。
为此,我提出以下建议:1. 政府应加大对农产品销售的支持力度,通过建设农产品销售网点、开展农产品展销会等方式,拓宽销售渠道,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 建设农产品加工厂,提供农产品加工服务,增加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
农民工进城落户调研
农民工进城落户调研因受户籍和学籍限制,农民工子女在高考前必须回原籍升学。
这种异地考学,使农民工子女往往因学习环境差异大而在临场发挥中受到不利影响。
同时,子女回乡考试也会迫使农民工在子女面临人生转折期时放弃工作,回家照顾孩子。
更何况现在各省高考方式不尽相同,回外省考试还要面临考非所学问题。
这些,事实上影响了农民工子女在居住地享受教育平等。
江苏有900多万农民工,其子女辗转求学非常辛苦。
她建议,作为文化大省、教育大省,江苏应该率先在省内打破户籍限制,允许本省农民工子女在暂住地参加高考,根据省情因地制宜地完善高考制度,使所有人都能平等地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让农民工子女尽享“同城待遇。
市内所有学校坚持安照实际居住地原则就近无条件接收外来农民工子女入学,不收任何额外费用,真正享受同城待遇。
江苏省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曹炳泰:农民工就是住在工地的大约占总量的%,这个主要是那些建筑的农民工;住在单位的,就是由单位租房子的占%;另外自己租房子的占%。
所谓农民工就是一些农民离开农村到城镇上班拿工资,主要从事二、三产业劳动。
社会上把这些人称为“农民工”。
“农民工”首先是一种身份的象征,即户籍制度规定下的农民,在家承包有集体的耕地,其次才是表示一种职业,即城市中事实上的工人。
切实解决农民工问题的对策(一)改革制度,保障农民工。
一是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和相关政策调整力度。
进一步放宽农民工进城落户的门槛,让在城市务工三年以上、有固定就业收入的农民工登记为城市居民户口,在政治权利、就业求职、权益维护、社会保障、子女受教育方面与城市居民一视同仁(二)人本管理,尊重农民工。
一是重新定位,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
由“劳动力管理模式”向“居民管理模式”转换,使他们真正成为城市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充分考虑并尊重他们的利益要求。
二是对农民进城务工实行由防范、限制管理到服务性管理的转变。
由公安、劳动、司法、教育、农业、民政等部门参加,实行“出门”管理、驻地管理、用人单位管理和社区管理。
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调查与思考国家统计局宜宾调查队城镇化的实质是由产业聚集而带动的人口聚集,核心是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可以说农村居民是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
目前,宜宾农村居民对推进城镇化进程有什么看法?他们是否愿意进城居住和有些什么顾虑与担忧?近日,国家统计局宜宾调查队以“宜宾农村居民对城镇化进程的看法”为题,采取随机抽样并直接入户面访的方式,对宜宾县、江安县68户农村居民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形成了这份调查报告,供参阅。
一、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这次调查的68户的68人分布在宜宾县和江安县的10个乡镇,其中:男性46人,占67.65%,女性22人,占32.35%;18—34岁的占14.71%,35—60岁占72.06%,60岁以上占13.23%;全家月人均收入在500元以下的占26.47%,500—1000元的占36.76%,1000—2000元的占16.18%,2000元以上的占20.59%;家庭收入主要来源是务农的占69.12%,是工资收入的占14.71%,是做生意的占5.88%,是其他途径的占10.29%。
二、被调查对象对城镇化建设及进城落户的主要看法大多数农村居民对城镇化建设持肯定态度,且认为自己有能力进城居住生活,只是目前意愿不太强、时间不迫切、顾虑比较多,城镇化对农村居民的吸引力还不大。
大多数农村居民对城镇化建设持肯定态度。
57.36%的调查者认为城镇化的加速建设,有利于促进城市、农村共同发展; 23.53%认为城镇化建设对农村更有利;8.82%认为城镇化建设对城镇发展更为有利;1.47%认为城镇化建设目前无效果。
大多数农村居民认为自己有能力进城居住生活。
调查显示,60.29%的人认为自己的收入水平能支持其进入本县镇(含城关镇)居住和生活,有17.65%的人认为能进入本省城市(含成都)居住和生活,有1.47%的人认为自己有能力去外省中小城市居住和生活,还有2.94%的调查者认为自己有能力去外省大城市居住和生活。
农民进城调研报告
农民进城调研报告关于促进我县农民进县城的调研报告为加快我县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推进农村居民进县城生活居住,努力实现城乡统筹发展,9月29日,我部深入田庄镇贾塬村、候庄村、故邑村、五角村进行专题调研,通过走访、座谈、发放问卷等形式,广泛听取了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村居民意见,了解对进城落户的真实意愿。
在掌握了具体情况后,调研组成员进行了认真细致的分析,形成报告如下:一、我县农民进城的基本情况(一)农业农村基本情况。
我县辖6镇1乡1城区街道办事处,8个新型农村社区,191个行政村、306个自然村,302个村民小组。
县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县人口129897人,常住农村人口57154人,非农业人口72743人,县域内流动人口达4万余人。
其中,乡村从业人员数为51703人(40岁以下从业人员占40%,40岁以上从业人员占55%),劳动年龄(18-60周岁)内乡村从业人员为39827人。
本次调查涉及5个村组200户760人,有意愿进城35户135人,占总户数17.5%,其中20岁至45岁占64%。
通过测算全县农村居民有意愿进县城3500户,占总户数的15%。
(二)有意愿进城居住农民的几种类型。
近十年来,随着我县城镇框架迅速拉大、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商品房市场不断放开、居住环境明显改善以及教育、医疗资源布局更加优化,农村居民对进县城反应积极,通过调查,有进城落户意愿的农村居民,- 1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类型:1、陪读型。
农村居民进县城居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出自对子女教育的长远考虑。
近年来,有一定经济条件的农民为让子女接受优质教育资源,选择到县城学校附近租房居住陪读,而且这部分人群呈逐年扩大趋势,是农村人口向县城转移的一个潜在人群。
问卷显示,32%的农村居民把子女教育排在第一位,77%的农村居民希望子女到县城上学,90%的农村居民希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
2、务工型。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不断发展,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人数也在日益增加,年龄结构多在30-45周岁间,一部分人群离家创业较早,通过多年奋斗有了一定的资本积累,经济收入稳定,子女上学、生活习惯已融入城市。
农村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就业情况调研报告
桂阳县农村转移人口在城市落户就业情况调研报告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和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这是中央对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推进城镇化发展制度创新提出的要求。
桂阳县农村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就业的基本情况如何,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就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是什么,有什么好的政策和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带着这些问题,中共桂阳县委党校课题组对此展开了专项调查,通过调查分析,掌握了桂阳县农村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就业的现状,从中找出了一些问题并提出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总结如下:一、基本情况近年来,桂阳县紧紧围绕打造郴州市中心城市和湘南地区重要商贸物流中心的目标,按照“工业带动、柘城旺商”的基本思路,切实加快县城扩容提质步伐和中心镇建设,积极促进农村人口转移就业,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提质步伐和中心镇建设,县城面积从2005年的不足10平方公里扩大到2009年底的22平方公里,主要街道由19条增加到26条,县城实有人口接近18万。
十一五期间,桂阳县城镇化率由34.97%提高到42.23%,城镇人口由27.35万增加到34.31万,其中具有城镇户籍的人口(非农人口)由15.31万增加到16.63万,未落城镇户口的农村转移人口由12.04万增加到17.68万人,主要集中到县城和黄沙坪、太和等工业中心镇和流峰等商贸中心镇。
注:表格中主要数据来源于桂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部分数据来源于公安统计年报表与合理推算核定。
(一)农村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就业走向和趋势1、进城原因。
据调查分析,桂阳县农村转移人口逐年稳定增加,但进城落户农民数量增加缓慢,从2005年至2009年,农村转移人口每年每户到城市的比例不足总人数的2%,而进城落户的农民落户原因又主要集中于方便子女进城上学,占了进城落户农民总人数的60%以上,此外还有桂阳县城郊的部分村民因城市规划调整或城市开发失地而落户小城镇。
进村入户信息调研报告
进村入户信息调研报告《进村入户信息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进村入户是指政府或社会团体进入农村,深入农户家中了解农民及家庭状况、经济收入、生活需求等信息的活动。
通过进村入户调研,可以了解到农民的真实情况,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
本报告旨在对某地区进行的进村入户信息调研进行分析和总结。
二、调研目的1.了解农户家庭经济收入情况,掌握农村居民生活水平。
2.探究农民对农业政策的理解和认同程度。
3.了解农民对农业技术和培训需求的情况,分析技术服务的缺口。
4.认识农村居民对健康医疗和教育等需求。
三、调研方式本次调研采用了抽样调查的方式,先在调研地区划分若干个调查小区,再从每个小区随机抽取若干户家庭进行深入访谈和问卷调查。
调查对象涵盖了不同种植业户籍农民及家庭成员。
四、调研结果1.家庭经济收入情况调研结果显示,农村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来源是农业经营收入。
但由于受天气、市场波动及劳动力成本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家庭收入较为不稳定。
同时,农村居民对于城市工资的向往越来越明显,有相当一部分人希望改变就业方式,提高家庭经济收入水平。
2.农业政策理解和认同程度调研结果显示,农民对农业政策存在一定的误解,部分农民认为政策没有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生活,因此对政策理解和认同程度较低。
这反映了政府在推行农业政策时需要注重对农民的解读和宣传。
3.农民对农业技术和培训需求调研结果显示,农民对农业技术和培训需求量较大。
他们希望能够了解最新的种植技术和市场动态,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在技术服务方面,调研结果显示,农民对农业技术服务的需求存在一定的缺口,需要加强相关培训和技术支持。
4.农村居民的健康医疗和教育需求调研结果显示,农村居民对健康医疗和教育等公共服务需求很大。
特别是在基层医疗和教育资源不足的农村地区,农民对就医和子女教育的担忧较大。
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村医疗和教育的投入,提升农村居民的基本生活水平。
五、建议与对策1.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威远外出农民工进城落户意愿调研信息
威远县外出农民工进城落户意愿调研信息
加大力度推进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是一项重大的民生决策,现就威远县农民工进城落户调研情况做如下汇报:
一、威远县农民工基本情况
农民工总人数约17万人,其中省内约9万人,省外约8万人。
劳动关系都是属于聘用关系,养老、医疗、工伤保险等部分参保,外出务工住房基本都是租赁,基本都有进城落户的意愿。
二、农民工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虽然近年来,农民工工作推进力度较大,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农民工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增强,将面临着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1、住房问题
目前房价偏高,公租房及保障房等偏少,农民工的工资除了房租、伙食、交通、日常花销等基本无结余,买房很困难。
2、子女教育问题
县城的托儿所、幼儿园收费较高,初、高中等公办学校学杂费高,农民工经济压力大。
3、社会保险问题
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参保率不高,国家需加强劳动监察力度以保障外出农民工的权益。
三、对策建议
1、通过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工资保证金制度,做到农民工工资严格按照约定执行。
2、依法保证农民工的休息休假权,替用人单位严格执行国家关于职业休息休假的规定,周末和法定假日工作的,必须依法支付加班费。
3、根据农民工的社会保险需求,坚持分类指导,稳步推进,首先着力解决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等问题,逐步解决大病医疗保障等其他社保问题。
4、健全维护农民工权益的保障机制,要保障农民工依法享有的民主政治权利,保障农民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权利。
健全农民工维权举报投诉制度,做好对农民工的法律服务和援助工作,充分发挥农办、农劳办、劳动监察等在农民工维权工作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农民进城落户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与现状
我们***共有13个行政村,111个村民小组,3391户,13803人,常年外出打工人数779人,五年以上222人,发放调查表310份。
二、调研结果
1、愿意进城定居的占40%,其中30%想在西安定居,11%想在商洛市定居。
大都认为户籍重要,主要因为户籍变更对孩子在城市就近入学十分重要。
子女进城占60%、全家进城占40%。
愿意通过政府组织渠道进城的占90%,愿个人进城定居的占10%。
他们进城定居最关心的问题是子女教育问题占60%,就医和社会保障问题占40%。
进城定居后60%人期望生活稳定,30%人期望工作稳定,10%人要求社会稳定。
90%人员认为出台《鼓励农民转市民进城定居实施意见》很有必要,10%认为无所谓。
90%人认为责任田和宅基地补贴标准偏低,10%认为无所谓。
有26%的人不愿意放弃责任田和宅基地,30%人愿意接受政府补贴后双放弃,40%人员愿意放弃责任田,30%人员愿意放弃宅基地。
2、60%人不愿进城定居,主要因为进城后生活成本高,收入不稳定,购房补贴太低,缺乏购房资金,长期就业困难,靠打短工生活难以维持生计。
三、推动农民进城的对策建议
1、加大组织力度,推动农民进城。
加快这一过程,不能盲目无序、完全靠农民自发,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把政府行为与市场机制结合起来,组织和帮助农民离土进城。
要从着眼于提升工业化、加快城市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现代化,把农民进城问题纳入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摆上议事日程,加大宏观调控和政策扶持力度,清除一切阻碍农民进城的体制、政策因素。
当前,要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确立由劳动保障部门负责,其他相关部门配合的工作协调机制,把做好劳务输出、推动农民进城作为一项产业来抓。
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并延伸到乡镇、村,以更好地收集劳务信息、搞好就业培训,组织劳务输出、做好相应服务,实现对农民进城的综合性规范、服务和管理,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有序流动。
2、以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整体推进,拓展农民进城的就业空间。
目前,在加快工业化进程中,要兼顾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和资源劳动密集型企业,不断扩大就业容量;要引导乡镇企业向中心城镇集中,以城镇的方式组织非农产业生产,并形成规模化、优质化;要以产业为依托,择优发展小城镇。
重点建设县城和人口密集、交通便利、有一定辐射带动功能的中心镇,增强小城镇的人口集聚、产业吸纳和综合服务功能,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使更多的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进城入镇。
3、进行政策、制度创新,破除制约农民进城的体制性障碍。
第一、进一步加大户籍制度改革的力度,完全放开城市的户口迁移限制,鼓励农民举家进城定居。
只要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进城农民,均可办理城镇户口,并在就业、子女入学、参军、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
第二、要大力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建立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把大批劳动力从土地里解放出来。
要明确土地使用权的商品属性,允许农民在承包期内、在自愿的基础上对土地经营权依法进行有偿转包、转让、转租;允许自愿放弃土地经营权,由集体再行发包;也可以用土地使用权、经营权同种田能手合作,并取得合理补偿。
第三、妥善解决进城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有步骤地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体制。
在过渡阶段,可探索把最低生活保障、失业救济同土地挂钩。
进城农民如放弃土地承包权,在城镇失业或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标准,就享有失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以割断进城农民与土地的“脐带”,变两栖农民为真正的城市居民。
第四、探索建立农村集体财产补偿制度。
对属于进城农民的集体财产,可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按其所占份额,进行补偿或有偿转让。
4、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就业体制,实现统筹就业。
必须打破城乡界限,消除就业歧视,尽快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体制。
第一、改变重城市轻农村的就业偏向。
劳动部门不但要管城市就业,还要管农村就业。
要建立城乡衔接的就业与失业登记制度,切实掌握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状况,并把农民的转移就业率作为考
核政府工作业绩的重要指标。
第二、加快劳动力就业制度改革,形成城乡通开的劳动用工制度。
劳动用工要完全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向选择,进城农民和城镇就业人员在劳动合同、工资标准、缴纳保险等方面要同等待遇,一视同仁。
第三、加强劳动服务体系建设。
要把就业服务机构向乡镇延伸,形成覆盖县、乡、村的就业服务网络,为进城农民提供充分的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和培训服务。
第四、强化对就业中介组织的管理,规范其经营行为,打击各种以劳务输出为掩盖的欺诈活动,保护进城农民的权益。
5、加强农民培训力度,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要在普及农村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农村教育结构。
要重点办好县(区)职业中学,并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选择专业,注重技能培训;乡镇中学可在第三学年开设(选修)技术课,培养学生基本的就业技能。
要发挥城乡各类培训中心的作用。
采取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办学相结合的方式,形成办学体系多元、长短结合、高中低配套的培训体系。
一方面,对毕业未升学的农村青年开展半年至一年的技术培训,使之掌握一项谋职技能;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对进城务工人员进行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技能培训。
要把职业培训和技能鉴定结合起来,通过确定技术等级、颁发上岗证书等方式,提高农民工的专业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6、为农民进城提供良好的服务。
第一、提供劳务信息,给更多的进城农民创造就业机会。
第二、简化农民就业和农民子女
入学手续,取消各种名目的收费。
进城农民凭本人身份证和计生证就可以在城镇务工、经商和居住,其子女凭户口本可以就近入学。
第三、提供法律援助。
劳动、公安、司法等部门,要介入支持农村劳务输出和农民进城工作。
要加强对劳务合同的管理,监督劳动合同的执行,用法律维护劳务合同的严肃性。
第四、为农民进城经商、居住创造宽松的环境。
工商、税务等行政执法部门对进城农民办理营业执照、投资注册企业,可降低门槛,减免手续费;对投资兴办社区服务业的,可暂免各种税费。
金融部门要积极开展中小城镇住房低息贷款,为进城农民购房提供资金支持;有条件的城市可为进城农民开发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并减免土地出让金等税费。
黑山镇劳动保障事务所
二〇一〇年九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