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层测试技术及资料解释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地层测试原理及发展概况
第二节地层测试分类与测试工具
第三节地层测试管柱与开关井工作制度
第四节地层测试优越性
第五节地层测试作业与钻井队(试油队)配合要求
第六月节地层测试压力卡片分析
第七节地层测试产量、压力和温度的求取
第八节地层测试资料解释的有关概念及其参数的含义
第九节地层测试资料解释方法
第十节主要类型地层的压力曲线特征
第十一节地层测试资料应用
1
地层测试技术及资料解释评价
第一节地层测试原理及发展概况
一、地层测试原理和录取的参数
地层测试也叫钻杆测试,国外叫DST,是英文Drill Stem Testing的缩写。地层测试是目前世界上及时准确评价油气层的先进技术,在钻井过程中或完井后通过对油气层进行开关井测试,可以获得在动态条件下地层的各种参数和流体性质,从而对产层作出定性或定量的评价。
地层测试属于不稳定试井方法之一。其基本原理是,用钻杆或油管将测试工具(测试阀、封隔器、压力计等)送入井下待测位置,然后座封好封隔器,将测试层与其它井段隔开,接着通过地面控制打开测试阀,造成井筒与地层之间有一个较大的压差(下测试工具时管柱内是空的),地层中的流体在压差的作用下流到井筒,经过测试管串流到地面。通过地面操作可进行多次井下开关井,即可获得产层的产量和压力恢复曲线,最后关井可以采集到地层条件下的流体样品。利用计算机试井解释软件分析处理井下压力记录仪测得的压力与时间的变化关系曲线,就可以计算出产层的特性参数。
地层测试除了可直接取得产层的液性、产量、温度、静压、高压物性
1
等数据外,还可经过计算求得产层的有效渗透率(K)、地层系数(Kh)、流动系数(Kh/μ)、井筒储集系数(C)、产层完善程度(表皮系数S、堵塞比DR、污染压降ΔP s)、流动效率(FE)、采液指数(J O)、研究半径(r i)、边界距离(L)及边界类型等于20多项参数,并判别油藏的储集类型和计算各种类型油藏的特征参数。如双重介质油藏的储容比(ω)、窜流系数(λ)、复合油藏的内区半径(г)、流动系数比((Kh/μ)1/(Kh/μ)2)、储能系数比((ФСt h)1/(ФСt h)2),压裂井的裂缝半长(χf)、裂缝导流能力(K f W)等等。
二、国内外地层测试技术发展状况
由于地层测试技术具有测试时间短、录取资料多、成本低、见效快等特点,所以在国内外受到普遍重视并得到广泛应用。
美国、加拿大和法国是开发、应用地层测试技术较好的国家,其中美国研究最早,发展最快。美国自1867年出现第一套地层测试器后,经多年的改进和发展逐步形成了一整套适用于套管内和裸眼内的测试工具。20世纪50年代初研制出了可以多次开关井的测试阀及密封取样器,为正确分析和评价测试层提供了更多的资料。60年代又研制了适应裸眼井段测试的液压膨胀测试器。70年代又研制了适应海上和大斜度井测试工具,如APR全通径测试器和PCT全通径测试器。80年代又研制了油管传输射孔与地层测试联合作业工艺。
随着地层测试技术的发展,井下录取资料的压力计也不断发展,由机
1
械压力计发展到电子压力计,其分辩率不低于0.000139MPa。由于精度不断提高,对油藏评价的准确程度也相应提高。并研制了地面直读式测试系统和井下存储式测试系统。地面直读式测试系统,可以将井下电子压力计感应到的压力、温度变化,通过电缆传输到地面计算机系统,在计算机上显示、读出并及时解释、分析处理。可根据需要调整和延长井下测试时间,以满足测试的要求。
地层测试资料解释方法的研究,也推动了测试技术的发展。从20世纪50年代的霍纳法和米勒—戴斯—哈钦森(MDH法)常规解释方法发展到80年代的现代试井解释方法,满足了众多地层类型解释的需要。
据美国资料统计,地层测试一层,一般只需1-2天。使用地层测试技术,仅免下套管一项,就节约钻井成本25-30%。
前苏联应用地层测试技术较晚,20世纪60年代以前采用由试油队抽汲、提捞、打水泥塞的方法试油,一般探井试油一层需30-70天。1962年研制出常规测试器后,发展很快,1964年测试层占全国试油层的10.2%,1968年上升到32.9%,1975年达到80%。在自己研制的同时也引进了美国的地层测试器。前苏联在推广应用测试技术过程中效益显著,平均测试一层2.78天。比以前提高了10-15倍。同时在免下套管,加快勘探速度以及发现了过去难以发现的新油气层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我国在20世纪40年代玉门油矿曾使用过美国江斯顿公司的捶拍凡尔式测试器。50年代后采用苏联试油工艺,组成专门试油队用通井机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