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四部经典著作考试大纲

合集下载

中医经典能力等级考试

中医经典能力等级考试

中医经典能力等级考试中医经典能力等级考试是一项考察中医理论知识和能力的综合性考试。

以下是一些相关参考内容,帮助应试者更好地准备考试。

一、考试内容概述:1.《黄帝内经》:包括《灵枢·金匮真言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重要章节。

2.《伤寒杂病论》:重点涉及该经中与病因、病机、病证、辨证、治则等相关内容。

3.《金匮要略》:重点涉及该经中的辨证用药方面的内容。

4.《医宗金鉴》:重点涉及该经中的病因病机辨证以及药物治疗方面的内容。

5.《本草纲目》:重点涉及该经中的药物学知识,如药性、归经、主治、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6.其他主要中医经典:如《景岳全书》、《丹溪心法》等。

二、考试内容细节:1. 对于《黄帝内经》的考查,不仅要了解该经的文句和篇章,还要理解其中的医学哲学、阴阳学说、经络学说、八纲辩证等基本理论。

2. 对于《伤寒杂病论》的考查,主要着重于病因病机学说、辩证施治、辨证论治等方面的内容。

3. 对于《金匮要略》的考查,主要针对该经中的辨证用药方面的知识,如方剂的组成、药物的功效、禁忌症等进行考察。

4. 对于《医宗金鉴》的考查,主要涉及病因病机辨证以及药物治疗方面的内容,应掌握各类疾病的辨证、治疗方法和相应的药物运用。

5. 对于《本草纲目》的考查,主要包括药物的学名、别名、性味、毒性、功效、归经、适应病证等知识点。

6. 考试还可能涉及其他重要中医经典的内容,考生需广泛阅读和研究,做好相应的准备。

三、备考建议:1. 了解考试大纲及考试要求:熟悉考试内容,明确重点和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

2. 系统学习中医经典:对于每个经典,要系统地学习和理解其中的重要知识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3. 积累经验和总结规律:对于经典中的病案、方剂、用药等,积累实际经验,总结规律,提升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 多做练习和模拟考试:进行大量的题目练习和模拟考试,提高答题速度和准确性,增强应变能力。

5. 提前复习和备考:合理安排时间,提前进行复习和备考,将重点难点内容反复学习和梳理,确保考试前的知识储备和应试能力。

[医学精品]中医药经典著作学习考试大纲

[医学精品]中医药经典著作学习考试大纲
使用教材:
1.《濒湖脉学》原著明·李时珍可参阅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濒湖脉学白话解》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由刘宏岩、崔为主编的中医歌括注释丛书《濒湖脉学》。
2.《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原著清·吴谦可参阅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由刘宏岩、崔为主编的中医歌括注释丛书《四诊心法要诀》。
基本掌握:
理解并背诵《濒湖脉学》七言脉绝中所有原文。
其他脉象需要背诵部分同浮脉。
2.深化了解
在基本掌握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部分原文,“望以目察,闻以耳占,问以言审,切以指参。明斯诊道,识病根源,能合色脉,可以万全。五行五色,青赤黄白,黑复生青,如环常德。变色大要,生克顺逆。青赤兼化,赤黄合一,黄白淡黄,黑青深碧,白黑淡黑,白青浅碧,赤白化红,青黄变绿,黑赤紫成,黑黄黧立……闭目阴病,开目病阳,朦胧热盛,时瞑衄常,阳绝戴眼,阴脱目盲,气脱眶陷,睛定神亡。”注释部分不要求背诵。
中医药经典著作学习考试大纲
中医诊断学
课程名称
中医诊断学
自学总学时
30
学习要求:
1.基本掌握
(1)浮、沉、迟、数、滑、涩、虚、实、长、短、洪、微、紧、缓、芤、弦、革、牢、濡、弱、散、细、伏、动、促、结、代脉的脉象特征及主病。
(2)背诵《濒湖脉学》七言诀中上述27脉的所有原文。
例如,浮脉需背诵的内容有:“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如微风吹鸟背上毛,厌厌聂聂;如循榆荚,如水漂木,如捻葱叶。[体状诗]浮脉惟从肉上行,如循榆荚似毛轻。三秋得令知无恙,久病逢之却可惊。[相类诗]浮如木在水中浮,浮大中空乃是芤。拍拍而浮是洪脉,来时虽盛去悠悠。浮脉轻平似捻葱,虚来迟大豁然空。浮而柔细方为濡,散似杨花无定踪。[主病诗]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浮而有力多风热,无力而浮是血虚。[分部诗]寸浮头痛眩生风,或有风痰聚在胸;关上土衰兼木旺,尺中溲便不流通。”

四大经典考试范围(适用于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

四大经典考试范围(适用于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

四大经典考试范围(适用于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专业)目录《内经》 (1)《伤寒论》 (8)《金匮要略》 (12)《温病条辨》 (18)《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

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中医《四大经典》复习资料

中医《四大经典》复习资料

中医《四大经典》复习资料《四大经典》期末复习资料背诵第一单元《内经》1、《素问·上古天真论》①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2、《素问·四气调神大论》①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②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①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②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食气,气食少火③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

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④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

①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②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写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写之。

③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4、《素问·生气通天论》①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5、《灵枢·本神》(广义与狭义之神)①任物者——心②心有所忆——意③意之所存——志④因志而存变——思⑤因思而远慕——虑⑥因虑而处物——智①生之来——精②两精相搏——神③随神往来者——魂④并精而出入者——魄6、《灵枢·决气》(六气)①精——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②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③津——腠理发泄,汗出溱溱④液——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⑤血——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⑥脉——壅遏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①精脱者——耳聋②气脱者——目不明④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耳数鸣⑤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7、《灵枢·百病始生》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四大经典考试大纲

四大经典考试大纲

《黄帝内经》养生1.早衰的原因和养生的方法2.男女生、长、壮、老的规律及肾气的作用3.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及养生的要领4.“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意义5.“治未病”的含义及临床指导价值阴阳五行1.阴阳的概念与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2.“清阳”、“浊阴”的概念及临床意义3.味、形、气、精、化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4.药物饮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及其性能5.“壮火”、“少火”的概念及临床意义6.五气之胜的致病特点及阴阳偏胜的病理表现7.阴阳理论在诊断、治疗中的应用8.五行的概念、临床应用及亢害承制的医学意义9.“人与天地相参”的含义及临床应用藏象1.“十二官”的生理功能及“十二官不得相失”的意义2.“藏象”的含义及其方法论价值3.“五藏之本”的内容及医学意义4.五藏、六府、奇恒之府的生理功能特点及其临床指导价值5.谷食和水饮入胃后其精气的输布运行过程6.“四时五藏阴阳”的医学意义7.因经脉脏腑阴阳属性的不同其发病各异的道理和规律8.“脾病而四肢不用”的机理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9.五脏与七窍的关系及对临床实践的启示精气神1.“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的临床意义2.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的概念及医学意义3.情志致病的原理及五脏虚实的临床特点4.营卫之气的生成、分布、与壮老及睡眠的关系5.三焦的功能特点及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6.“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临床意义7.六气的生成、作用及六气耗脱的证候特点8.血气精神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及“人之常平”(即健康人)的标志9.“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对临床实践的指导意义经脉1.经脉理论在诊治疾病中的重要作用2.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及“是动病”“所生病”候,其对临床的启迪作用病因病机1.病因分类及其与发病部位的关系2.“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的临床意义3.阴络伤和阳络伤引起出血的临床特点4.阳气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阳气的病理表现及护养5.煎厥、薄厥的发病机理和临床特点6.“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医学意义7.五味太过的危害性及“谨和五味”的临床意义8.“百病生于气”的内容及实践意义9.阴阳盛虚的临床特征和机理10.“病机十九条”中五脏病机、六气病机的含义及临床指导意义11.“病机十九条”中所提示的分析病机的方法12.以树喻人说明人体体质与疾病发生的关系13.“邪之所在,皆为不足”的临床意义14.上、中、下三气不足的临床特点15.“生病起于过用”的含义及临床意义16.“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的含义及临床意义17.“五劳所伤”的临床特点18.“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的含义及临床意义19.四时之邪致病的临床表现病证1.“伤寒”、“两感”的概念及热病的形成、临床表现、治疗原则及预后2.“阴阳交”、“风厥”、“劳风”的病机、临床表现及预后3.咳的病因病机、五脏咳六腑咳的临床表现、传变规律及治疗法则4.“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的医学意义5.引起疼痛的病机及十四种痛证的鉴别诊断6.行痹、痛痹、著痹、五脏痹、六腑痹的形成、临床表现、治疗原则7.痿证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治痿独取阳明”的机理及临床意义8.水胀、肤胀、鼓胀的主要症状及鉴别要点9.肠覃、石瘕的病因病机、证候特点、治疗原则10.“五藏阳以竭”所致水肿的病机、治疗方法11.脾疸、消渴的病机、治法12.大厥的病机及预后诊法1.诊脉、望色、察目的原理及运用要领2.五脏得强、失强的诊察要领3.脉有胃气的重要意义及真脏脉的特点、临床意义4.“四易”、“四难”的含义及临床意义5.五实证、五虚证的临床表现与预后判断6.“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的含义及临床意义治则治法1.“异法方宜”的实践意义2.因势利导治疗法则的临床应用3.“神不使”的含义及在治疗中的作用4.“标本不得,邪气不服”的临床意义5.标本治则的实践意义及应用原则6.“妇人重身”的治疗原则及实践意义7.正治法、反治法的含义及应用8.阴阳虚衰所致寒热病的治疗原则9.心理治疗的临床意义《伤寒论》太阳病1.太阳病提纲(1)2.太阳病的证候分类(2、3、6)3.太阳病的自然病程与辨寒热的真假(8、11)4.太阳中风的证治与桂枝汤的应用(2、12、13、24、53、54、57、95)5.桂枝汤的加减应用(14、18、20、21、22、28、43、62、112、117、118、)6.阴阳自和的条件与机理(58)7.表郁轻证的证治(23、25、27)8.太阳伤寒证治与麻黄汤的应用(3、35、36)9.伤寒兼证的证治(31、32、33、38、39、40、41)10.太阳蓄水的证治(71、72、73、74、127、156)11.太阳蓄血的证治(106、124、125、126)12.太阳变证的治则与证治举例(16、34、61、63、64、65、66、67、76、77、78、79、80、102、131、135、136、137、138、149、151、154、155、157、158、159、161、162、163、172、173、177)阳明病1.阳明病提纲(180)2.阳明病脉症(182、185、186、187、188、210)3.胃热弥漫证的证治(26、176、219、350)4.胃热弥漫津气两伤证的证治(26、168、169、170、222)5.阳明腑实证的证治(207、208、210、213、214、215、238、239、241、248、249、250、252、253、254、255)6.脾约的证治(247)7.阳明湿热发黄的证治(199、236、260、261、262)8.阳明蓄血的证治(237)9.胃寒欲呕的证治(243)少阳病1.少阳病提纲(263)2.少阳病脉证与小柴胡汤的应用(96、97、99、100、101、104、229、230、264、265、266)3.少阳兼证的证治(103、107、146、147、165)太阴病1.太阴病提纲(273)2.太阴脏虚寒证的证治(273、277)3.太阴经脉气血失和证的证治(279)少阴病1.少阴病提纲(281)2.少阴寒化证的证治(282、304、305、306、307、309、314、315、82、316、317、323)3.少阴热化证的证治(303、223、319)4.太少两感的证治(301、302)5.少阴咽痛的证治(310、311)6.少阴阳郁的证治(318)7.少阴兼里实热的证治(320、321、322)厥阴病1.厥阴病提纲(326)2.厥逆的证治(335、337、338、350、351、352、353、356、357)3.下利的证治(359、371、373、374)4.呕吐的证治(359、378、379)霍乱病1.霍乱的特点(382)2.霍乱证治举例(386)3.霍乱里和表未解的治法(387)4.霍乱愈后的饮食护理(391)差后病1.差后劳复的证治(393)2.差后更发热的证治(394)3.差后胸上有寒的证治(396)4.伤寒解后气阴两伤的证治(397)5.差后的饮食护理(398)注:括号中的数码是指原书中条文的编号。

中医-四大经典理论考核试题题库及答案

中医-四大经典理论考核试题题库及答案

中医-四大经典理论考核试题一、选择题1【A1型题】风温病名首见于[单选题]*A.《内经》B.《伤寒论》√C.《时病论》D.《温病条辨》2.【A1型题】《热论》中热病的"两感于寒”指[单选题]*A.重复感受寒邪B.外感寒邪,内伤冷饮C.表里两经俱受寒√D.手足太阳两经俱受寒E以上均不是3.【A1型题】温病兼见胸皖痞闷,吞酸暧腐,恶闻食臭,腹胀肠鸣,苔厚。

为温邪兼:[单选题]*A.湿B.痰C.气郁D.以上均不是√4.【A1型题】"斑从肌肉而出,属胃;疹从血络而出,属经“。

语出[单选题]*A.章虚谷√B.叶桂C.陈光淞D.吴坤安5.【A1型题】"将息”是指[单选题]*A.喘息8.将养调摄C.斟酌之意D.调理休息√E.将就6.【A1型题】大头瘟毒盛M胃,治宜[单选题]*A.四妙勇安汤B.清瘟败毒饮C.加减玉女煎D.普济消毒饮√E.通圣消毒散7.[A1型题]身热面赤,烦渴欲饮,饮不解渴。

得水则呕,胸皖痞满,按之疼痛,便秘,舌苔黄滑。

其病机为[单选题]*A.热灼胸膈B.热结腑实C.热郁胸膈D.痰热结胸√8.【A1型题】湿温病邪在募原的见症是[单选题]*A.身痛无汗B.呕逆腹痛C.寒甚热微√D.大便涯泄9.【A1型题】《灵枢•百病始生》认为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单选题]* A略血B.呕血D.便血VE.以上都是10.【A1型题】《疫痴草》的作者是[单选题]*A.叶天士B.夏春农C.何廉臣√D.陈耕道11.【A1型题】前人提出新感伏邪说,实际是根据:[单选题]*A.初起的不同证候特点√B.发病季节C.时令主气D.不同的病因12.【A1型题】附子泻心汤的煮法是[单选题]*A.先煎附子,后纳大黄、黄连、黄苓B.以水七升,煮取三升C.先煮黄苓,黄连、附子、大黄后下D.用麻沸汤溃大黄、黄苓、黄连、附子E.以上均不是√13.【A1型题】《温热论》中所云:“斑出热不解者"的病机是[单选题]*A.胃津亡√B.肺津伤C.肾阴枯D.热毒盛14.【A1型题】太阳伤寒的治法是[单选题]*A.调和营卫B.解肌袪风C.解表发汗、固护卫阳D.益气和营E.发汗解表、司市平喘V15.【A1型题】邪在气分,正邪俱盛之时,不可单用的治法是[单选题]* A清气法B.和解法C.通下法D.滋阴法√16.【A1型题】金疮的治疗选用[单选题]*A.王不留行散√B.排脓散C.意茂附子败酱散D.蜘蛛散17.【A1型题】己椒苗黄丸方后注,若渴者加入[单选题]*A.麦冬B石膏C.地黄D.由肖√18.【A1型题】桂枝新加汤证"身痛"的病机是[单选题]*A.表阳受伤,筋脉失养B.气营两伤,筋脉失养C.阴液耗伤,筋脉失养VD.水湿浸淫,筋脉失养E.气血两亏,筋脉失养19.【A1型题】叶天土认为用苦泄法治疗胃院痞闷的舌象应是[单选题]*A.白而不燥B.灰白不燥C.或黄或浊√D.黄白相兼20.【A1型题】下列哪项不是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单选题]*A.发自阳明B易伤阳气√C.易挟湿邪D.易耗气伤津21.【A1型题】大头瘟多发生于[单选题]*A冬季B.夏秋季C.春季D.冬春季√22.[A1型题】"水病人,目下有卧蚕,面目鲜泽。

中医复习提纲

中医复习提纲

中医基础理论复习提纲导论1、中医四大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2、《诸病源候论》巢元方等编著的《诸病源候论》一书是中医学的第一本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该书对后世医学发展影响很大,在宋代被指定为专业医生的必读之书,定为国家考试医科学生的科目之一。

4、《本草纲目》明代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以毕生精力对古代本草学进行了全面的整理总结,历时27年,编成《本草纲目》这一科学巨著。

该书载药1892种,附方11000多首。

改绘药图,订正错误,并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和生态条件为分类基础,分为16纲,60类。

这是中古时代最完备的分类系统。

李时珍被公认为世界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收载的中药已有1800多种,50年代后国内编纂的《中药大辞典》中,记载的药物更多达5000余种。

而中药学则是一门研究中药的性能和临床运用的基础学科。

5、叶天士《温热论》“卫气营血”、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辨证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学家,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辨证论和方法,从而使温病学在因、证、脉、治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6、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整体观念(2)辨证论治(3)恒动观念整体观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环境(自然界、社会关系)的协调统一辨证论治:病、症、证、辨证,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概念病是指有一定病因、发病形式、发病机理、以及预后转归的完整过程。

具体表现为若干特定的症状和不同阶段前后衔接的证候症即症状和体征是病人自己感觉到的身体不适及异常变化(症状)及医生检查病人身体所发现的异常征象(体征)证疾病在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含了病因、机体反应性、病位、性质、邪正关系等方面的因素辨证是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证论治,则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和论治是先后不同的两个阶段。

中医四大经典考试要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医四大经典考试要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中医四大经典考试要点-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中医四大经典是中医学研究的重要经典著作,包括《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和《医学入门》。

这些经典是中医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也是学习和理解中医理论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详细论述了经方治疗的方法和原则,对于诊断和治疗寒热病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金匮要略》是晋朝张机所著,主要介绍了针灸和药物治疗的经验和方法,对于理解中医经典的思维方式有着重要影响。

《温病条辨》是明代吴昆所著,详细记录了各种温病的病因、病机、辨证与治疗方法,对于温病诊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医学入门》是宋代孙思邈所著,介绍了中医基本理论和临床实践,被誉为中医学的百科全书。

学习中医四大经典是中医学相关专业学习的重要内容,对于提高中医理论水平和临床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这些经典的概念、核心内容和研究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中医医学理论的精髓,提高中医诊疗水平。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四大经典的历史背景、内容要点和学习方法,并探讨其在现代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学习这些经典著作,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医学的千年智慧,为人类健康事业作出更为重要和有效的贡献。

文章结构的部分内容可以如下所示: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以中医四大经典考试要点为主题,通过以下几个部分来展开讨论。

第一部分是引言部分,介绍整篇文章的背景和目的。

在概述中,对中医四大经典考试要点的重要性做一个简要说明,引起读者的兴趣。

接着,介绍文章的结构,包括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和逻辑关系。

最后,明确文章的目的,即帮助读者了解中医四大经典考试要点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第二部分是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两个小节来展开讨论。

首先,通过对四大经典的概述,深入介绍中医四大经典的内容和特点,让读者对其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接着,探讨中医四大经典的历史背景,包括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价值和对中医发展的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第三部分是结论部分,总结正文的主要观点和结论。

中医药经典著作学习考试大纲《中药学》长春中医药大学

中医药经典著作学习考试大纲《中药学》长春中医药大学

中药学中药学中药学中药学中药学中药学中药学中药学中药学中药学中药学中药学中药学中药学中药学中药学中药学中药学中药学中药学中药学教学大纲编写说明一、有关条目选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医药需求的加大,中医中药的进步也势在必行。

目前,临床医者对中药的运用比较广泛,故对整个中药来说应该没有重点和非重点的区别,但仍然有习惯性用药的问题。

在选择大纲中中药级别时,一般以目前研究得比较透彻、临床习惯性用药比较广泛的中药列为“1”,具体讲这是所有从医人员都必须熟练掌握的;将比较有名,但目前研究的不是很深入的中药列为“2”,这部分中药临床还应该得到进一步的重视,在未来有较大的研究空间,应从现在开始跟踪研究,可能目前研究报告的不一定太多,但很值得注意;将古今都不太重视的中药列为“3”,为今后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良好基础,并为今后的老药新用及拓展应用准备。

二、使用教材选择1、目前,中医药教材比较混乱,但我们大学在这学期以前一直选择的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在教学中反响较好,为了保持教材应用的连续性,仍然选择之。

2、关于中药背诵的歌诀,全国各个院校基本上都有编写,但标准难以统一,故仍然以“四百味”为主,但鉴于中药功效应用发展之迅猛,如果是自编歌诀的话应该更加提倡。

如果方书上没有的中药歌决择自行编写。

豆丁网(DocIn)是全球优秀的C2C文档销售与分享社区。

豆丁允许用户上传包括.pdf, .doc, .ppt, .txt 在内的数十种格式的文档文件,并以Flash Player的形式在网页中直接展示给读者。

简而言之,豆丁就如同文档版的Y outube。

现在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文档会上传到豆丁,正基于此,豆丁将致力构建全球最大的中文图书馆。

豆丁努力使世界上任何人都能够自由地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文档资料只通过少数、单一的出版物来传播的时代已经结束。

现在,互联网给文档资料提供了世界范围内的传播渠道,豆丁希望能够给每个独立的文档持有者利用这个新机会的方法。

第一章导论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简。。。

第一章导论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简。。。

第一章导论1.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是中医基础理论形成的标志,奠定了独特的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

《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仲景著,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为中医临床医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正式确立了中医学辨证论理论体系的基础。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本草经》,是我国现在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全书共载药365种,论述了药物的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七情(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等药物学理论,为中药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3.金元四大家及各自观点、中医思想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张从正、朱震亨、李皋。

刘完素倡导火热而主寒凉,成为“寒凉派”的代表。

张从正代表力主攻邪,善用汗、吐、下三法,被誉为“攻下派”。

朱震亨倡导“相火论”,善滋阴泻火,后世称“滋阴派”。

李皋认为脾胃虚弱或其功能异常是内伤的主要矛盾,重“补脾胃”,后世称为“补土派”。

4.中医学理论体系主要有3个基本特点,即(整体理论)、(恒动理论)和(辨证论治)。

5. 整体观念的含义整体是指统一性、完整性和相互联系性。

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相联,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与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

(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人与社会的统一性)6. 恒动观念的含义恒动,就是不停顿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恒动观念是指运用、变化和发展的观点分析生命、健康和疾病等医学问题7. 辨证论治的含义辨证论治,包括辩证与论治两大方面,是中医诊断疾病,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和独特方法,也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之一。

8、辩证是将望闻问切等诊法所搜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发展阶段、正邪之间的关系,最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的过程。

中医四大经典书籍题目及答案

中医四大经典书籍题目及答案

中医四大经典书籍题目及答案
1.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基础经典之一,也是最早的中医文献之一。

它由两部分组成,分别为《素问》和《灵枢》。

《黄帝内经》集合了众多医家的智慧和经验,涵盖了中医理论、诊断与治疗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2.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的重要经典之一,也是中医学里关于温病的著名文献。

它由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以详细描述和解析各种疾病症状和治疗方法为主要内容。

3.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是东晋时期张仲景所著的另一本重要医学文献。

它主要涵盖了内科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方法,以及方剂的配伍与运用等方面的内容。

《金匮要略》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4. 《备急千金要方》
《备急千金要方》是明代李时中所著的另一本中医文献。

该书主要以疾病的常见症状和应对措施为主要内容,介绍了大量的方剂和临床实践经验。

这四部经典书籍是中医领域里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著作,对于中医理论、诊断与治疗方法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力。

我们在学习和实践中医时,可以借鉴这些经典著作,深入理解中医的精髓和智慧,提高自己的诊疗水平。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大纲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大纲

中医经典等级考试大纲是一个综合性的考试大纲,旨在测试考生对中医经典理论、临床实践技能和传统文化素养等方面的掌握程度。

以下是对该考试大纲的详细说明:一、考试目的中医经典等级考试旨在测试考生对中医经典理论、临床实践技能和传统文化素养等方面的掌握程度,以评估考生是否具备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等工作所需的综合素质。

二、考试内容1. 中医经典理论(1)《黄帝内经》(2)《伤寒论》(3)《金匮要略》(4)《温病条辨》(5)《难经》(6)其他中医经典著作要求考生掌握以上经典著作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能够运用经典理论分析临床实际问题。

2. 临床实践技能(1)望、闻、问、切四诊技能(2)中医内、外、妇、儿各科常见病的辨证论治方法(3)针灸、推拿等中医外治方法的应用(4)中药的性味归经、用法用量、配伍禁忌等基本知识(5)中医预防医学和养生保健知识要求考生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结合临床实际病例,进行辨证论治,并能熟练操作望、闻、问、切四诊技能和针灸、推拿等中医外治方法。

3. 传统文化素养(1)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知识(2)中医文化基本知识(3)中医哲学思想、中医思维方法等要求考生具备较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能够理解中医文化的内涵和精髓,掌握中医哲学思想、思维方法等。

三、考试形式与评分标准1. 考试形式:闭卷考试,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 评分标准:根据考生对经典著作的掌握程度、临床实践技能和传统文化素养等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评分。

评分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经典著作的理解和运用能力;(2)临床实践技能的熟练程度和准确性;(3)传统文化素养的深度和广度;(4)卷面整洁度及书写质量;(5)其他综合素质表现。

四、备考建议1. 系统学习中医经典著作,深入理解经典理论,注重经典著作之间的联系和对比。

2. 强化临床实践技能训练,多进行病例分析和临床实践,提高辨证论治的能力。

3. 加强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多阅读相关书籍,拓宽知识面,提高文化底蕴。

中医四部经典著作考试大纲.doc

中医四部经典著作考试大纲.doc

《内经》考试大纲概论[了解]⒈《内经》的成书时代。

⒉《内经》的主要注家及其著作。

⒊《内经》的基本内容。

原著选读第一单元宝命全形[掌握]⒈上古之人健康长寿的道理、后世之人半百的原因及五种养生方法。

经文101条“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素问·上古天真论》)。

⒉养生的原则。

经文102条“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以其德全不危故也”(《素问·上古天真论》)。

⒊人之始生的物质基础及人体生命形成过程。

经文106条“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灵枢·天年》)。

4.养生逆四时阴阳的危害性;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及“治未病”在临床上的重要性。

经文105条“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譬犹渴而穿井,斗而筑锥,不亦晚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熟悉]1.男女生长壮老的规律、肾与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关系以及对“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乃能写”的理解。

经文103条“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素问·上古天真论》)。

2.自然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提示人类要顺从四时阴阳调神养生。

经文104条“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了解]人体生长壮老已的规律、各阶段与脏腑精气变化相应的外部表现,说明中寿而尽的原因。

经文107条“黄帝曰:其气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闻乎……乱而相引,故中寿而尽也”(《灵枢·天年》)。

第二单元阴阳应象[掌握]⒈阴阳的的基本概念、引入医学的重要意义以及阴阳的内容、清浊升降出入的生理观。

经文201条“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中医经典文献《四大经典》复习参考

中医经典文献《四大经典》复习参考

中医经典文献《四大经典》复习参考
介绍
中医经典文献《四大经典》是中医药领域中具有重要价值的经典著作。

这四大经典分别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

它们对于中医学的发展和实践具有深远的影响。

《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基础,被誉为中医的。

它包含了中医基本理论、诊断方法、治疗原则等内容,对于深入理解中医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具有重要作用。

《难经》
《难经》是记载病证辨析和治疗方法的重要经典。

它对于中医的辨证施治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包括了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的内容。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重要参考书籍。

它主
要阐述了外感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辩证施治的原则和方法,是
中医临床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金匮要略》
《金匮要略》是中医临床治疗的重要经典之一。

它详细介绍了
多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并涉及了中医药的配伍与应用。

在临
床实践中,很多医生都会参考《金匮要略》来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总结
《四大经典》是中医经典著作中的重要部分,对中医学的发展
和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熟悉并掌握这些经典,可以帮助我
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中医理论,提高临床实践的水平。

参考文献:。

中医药经典著作学习考试大纲

中医药经典著作学习考试大纲
2.疾病轻重,形虚、精虚,因势利导,邪实,阴阳虚衰病变,气血虚实的不同治那么。
3.“标本不得,邪气不服〞的含义及其临床意义。
4.“病随五味所宜〞的意义。
5.治分标本的重要性,以及标本先后缓急的临床应用。
6.“间者并行,甚者独行〞的概念和方法。
7.人有耐毒不耐毒,病有气反者,治宜适事为故。
8.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
1、天元纪大论
2、五运行大论
3、六微旨大论
4、气交变大论
5、五常政大论
6、六元正纪大论
7、至真要大论
一、学习内容要点〔经文条目章节〕
1.全然掌握:
第一单元
上古之人,其明白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往。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进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4.掌握引起疼痛的病机,熟悉痛证的辨证要点。
5.掌握痹的病因病机、分类、传变、病症特点、治疗及预后,痹与营卫之气的关系。
6.掌握痿的传变规律、病症特点,治瘘“独取阳明〞的机理。
7.掌握冷厥、热厥的病因病机;古今热厥的概念不同;熟悉昏厥的病机。
8.掌握水肿、肤胀、鼓胀的临床鉴不。
9.掌握肠覃、石瘕的病因病机、鉴不诊断及其治疗原那么。
13.肠覃、石瘕的病位、病因病机,鉴不诊断及其治疗原那么。
14.水肿证的病因病机,病症,治那么治法。
15.脾瘅的病因病机,病症特点,转回,治那么治法,方药。
第八单元脉要精微
[学习内容]6学时
1.诊法常以平旦的原理。
2.四诊合参,决死生之分的纲领。
3.脉象主病:视精明,察五色的善恶;察五脏得守失守;察形之盛衰以知五脏得强失强。

中医《四大经典》复习资料

中医《四大经典》复习资料

《四大经典》期末复习资料背诵第一单元《内经》1、《素问·上古天真论》①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2、《素问·四气调神大论》①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②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3、《素问·阴阳应象大论》①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②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食气,气食少火③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

按尺寸,观浮沉滑涩,而知病所生④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

①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②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写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写之。

③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4、《素问·生气通天论》①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5、《灵枢·本神》(广义与狭义之神)①任物者——心②心有所忆——意③意之所存——志④因志而存变——思⑤因思而远慕——虑⑥因虑而处物——智①生之来——精②两精相搏——神③随神往来者——魂④并精而出入者——魄6、《灵枢·决气》(六气)①精——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②气——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③津——腠理发泄,汗出溱溱④液——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⑤血——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⑥脉——壅遏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①精脱者——耳聋②气脱者——目不明④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耳数鸣⑤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其脉空虚7、《灵枢·百病始生》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经》考试大纲概论[了解]⒈《内经》的成书时代。

⒉《内经》的主要注家及其著作。

⒊《内经》的基本内容。

原著选读第一单元宝命全形[掌握]⒈上古之人健康长寿的道理、后世之人半百的原因及五种养生方法。

经文101条“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素问·上古天真论》)。

⒉养生的原则。

经文102条“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以其德全不危故也”(《素问·上古天真论》)。

⒊人之始生的物质基础及人体生命形成过程。

经文106条“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骨高肉满,百岁乃得终”(《灵枢·天年》)。

4.养生逆四时阴阳的危害性;理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及“治未病”在临床上的重要性。

经文105条“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譬犹渴而穿井,斗而筑锥,不亦晚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熟悉]1.男女生长壮老的规律、肾与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关系以及对“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乃能写”的理解。

经文103条“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邪……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素问·上古天真论》)。

2.自然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提示人类要顺从四时阴阳调神养生。

经文104条“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了解]人体生长壮老已的规律、各阶段与脏腑精气变化相应的外部表现,说明中寿而尽的原因。

经文107条“黄帝曰:其气之盛衰,以至其死,可得闻乎……乱而相引,故中寿而尽也”(《灵枢·天年》)。

第二单元阴阳应象[掌握]⒈阴阳的的基本概念、引入医学的重要意义以及阴阳的内容、清浊升降出入的生理观。

经文201条“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⒉用阴阳属性及其相互转化关系,阐明药物味、形、气、精、化的关系及药物饮食气味的阴阳属性及其性能。

经文202条“水为阴,火为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⒊人体脏腑经脉表理阴阳气血交相贯通的理论,提出的用针治病,亦当取法阴阳。

经文207条“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见微得过,用之不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⒋阴阳学说在诊法的应用。

经文208条“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⒌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经文209条“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然其要一也”(《素问·阴阳离合论》)。

6. 阴阳的互根关系,掌握“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的意义。

[熟悉]⒈阴阳偏盛的病理表现、六淫七情致病的特点及感受四时邪气延时发生的病证。

经文203条“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⒉生命过程中阴阳盛衰的生理病理表现,如“七损八益”。

经文206条“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固寿命无穷,与天地终。

此圣人之治身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升降乃天地之更用也。

经文210条“帝曰:其升降何如……骨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素问·六微旨大论》)。

4.气的运动表现形式有四种乃升降出入。

经文211条“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素问·六微旨大论》)。

[了解]四时五脏阴阳的系统结构。

经文204条“帝曰:余闻上古之人,论理人形,列别藏府……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第三单元藏气法时[掌握]⒈十二脏的主要功能特点和相互之间密切关系。

经文301条“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藏之相使,贵贱何如……此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素问·灵兰秘典论》)。

⒉藏象的基本概念及其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

经文302条“帝曰:藏象何如……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素问·六节藏象论》)。

3.五脏、六腑、奇恒之府的生理功能特点及十二脏有功能特点。

304条“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藏,或以肠胃为藏……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素问·五藏别论》)。

4.谷食、水饮入胃的代谢过程及四时阴阳的观点。

经文305条“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素问·经脉别论》)。

5.经文307条“脾病而四支不用……四支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素问·太阴阳明论》)。

[熟悉]1.脉、髓、筋、血、气的生理病理。

经文303条“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素问·五脏生成》)。

2.脾病而四肢的机理及脾胃在生理病理上的密切关系。

“阳道实,阴道虚”、“脾为后天之本”的含义。

经文306条“阳者,天气也……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素问·太阴阳明论》)。

经文307条“帝曰:脾病而四支不用,何也……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素问·太阴阳明论》)。

[了解]心为五脏六腑大主的机理。

经文309条“心者,五藏六府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故诸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灵枢·邪客》)。

第四单元血气精神[掌握]1.六气的概念及其耗脱的证侯特点、“五谷与胃为大海”的意义。

经文407条“黄帝曰:余闻……是谓脉”、经文408条“黄帝曰:六气者,有余不足,气之多少……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灵枢·决气》)。

2.精神魂魄心意志思虑的概念及人的认知思维过程。

经文401条“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神》)。

[熟悉]1.营卫之气皆有水谷精微化生、营卫二气的动行规律;营卫沿十二经脉之序,一昼夜运行五十周次。

经文404条“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平旦阴尽而阳受气,如是无已,与天地同纪”(《灵枢·营卫生会》)。

2.三焦的部位划分、关于“营出中焦,卫出下焦”及汗血同源的论述。

经文406条“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下焦如渎,此之谓也”(《灵枢·营卫生会》)。

3.营卫二气与睡眠的关系。

经文405条“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故昼不精,夜不瞑”(《灵枢·营卫生会》)。

4.血气精神与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经文409条“黄帝问于岐伯曰: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六府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灵枢·本藏》)。

[了解]⒈激烈或持久的情志变化,可导致五脏功能失调而发生疾病。

经文402条“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灵枢·本神》)。

⒉五脏各有所舍、各有所病。

经文403条“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必审五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灵枢·本神》)。

⒊卫气营血和生成与作用。

经文411条“黄帝曰:余闻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与天合同,不得休止”(《灵枢·痈疽》)。

第五单元经脉之道[掌握]人是由先天之精与后天之水谷之气相合而成。

经文501条“黄帝曰:人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灵枢·经脉》)。

[了解]十二经脉的循行部位、经脉主病、虚实寒热辨证。

经文502条“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

”、(《灵枢·经脉》)。

经文503条“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灵枢·经脉》)。

经文504条“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灵枢·经脉》)。

经文505条“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盛者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灵枢·经脉》)。

经文506条“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灵枢·经脉》)。

经文507条“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灵枢·经脉》)。

经文508条“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灵枢·经脉》)。

经文509条“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

”《灵枢·经脉》)。

经文510条“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灵枢·经脉》)。

经文511条“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灵枢·经脉》)。

经文512条“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灵枢·经脉》)。

经文513条“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盛者人迎大一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灵枢·经脉》)。

第六单元百病始生[掌握]⒈百病生于气的发病学观点、九气致病的各自特点。

经文611条“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素问·举痛论》)。

⒉病机十九条及分析病机的总则。

经文613条“帝曰:善。

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此之谓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⒊外感发病的机理,强调正气在发病中的重要作用。

经文601条(2段) “黄帝曰:余固不能数……上下中外,分为三员”(《灵枢·百病始生》)。

[熟悉]⒈病因分类及其与发病部位的关系、经文601条(1段)“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不可胜数”(《灵枢·百病始生》)2.阳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阳气的生理、病理、病变的预后及治疗、阳气的护养。

经文606条“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反此三时,形乃困薄”(《素问·生气通天论》)。

3.阳气与阴精的关系。

经文607条“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焏也……四时之气,更伤五藏”(《素问·生气通天论》)。

4.饮食五味是化生阴精的物质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