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常见的几种修辞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串对就是构成对偶的上下两个词组或句子, 在意义上又相承、因果、假设等种种语法 关系的一种对偶形式。因为这种对偶行同 流水,上下衔接很紧,所以又叫“流水 对”。 •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 《登鹳雀楼》)
• •
夸张 夸张是一种积极的修辞方式,在古代诗 歌语言中用得十分普遍。总之,作者为了 突出艺术效果,对现实中的人或事物故意 作夸大或缩小描写,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夸 张。 •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秋浦歌》其十五) •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李白《蜀道难》) •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杜甫《兵车行》)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 阳楼记》) 这两个句子各方面都符合对偶的要求,但由于其平 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 用了“天下”、“之”、“而”等这样的词语,所 以不合对仗的要求。再请看下面这个例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 白乐天》) 这组联句是原诗中的颈联,无论哪个方面都完全合 乎对仗原则,而且对得极为工稳,是最为典型的 对仗联句。 • 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 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它整饬了 语言,增强了语势,而且两个偶句互为补充、相互 映衬,使语言颇具形式美和表现力。对仗则是格律 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
比拟 所谓比拟,就是指把甲类事物当作乙类事物来对待、 来描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如把动物当成人或把无生命 的东西当成有生命的东西来描写,这就叫拟人。相反, 把人当成动物或把有生命的东西当成无生命的东西来 描写,这就叫拟物。由此可知,比拟辞格是兼含拟人 和拟物两个内容的一种修辞格式。 比拟 的修辞作用 1、使表述幽默风趣; 2、使表述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 3、使表述更有说服力。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 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王禹偁 《村行》)(晚籁:傍晚是自然界发出的各种声 音)

• •


倒装 故意颠倒词句顺序,以达到加强语势, 错综句法等修辞效果的修辞方法。 例如: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西江月》) 设问 在古代诗歌语言里,设问是应用较广的 一种辞格。设问不同于一般的疑问句,而是通 过自问自答或自问不答的形式以引起读者积极 思考的一种修辞方式。 反问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 定的意思。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 式表示肯定 例如: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 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起兴 朱熹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也。”起兴这种辞格,在古代诗歌里,主要 是用在《诗经》里。起兴的基本类型有: 一、兴中无比的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 室家(《诗经· 周南· 桃夭》) 《周南· 桃夭》是一首祝贺女子出嫁的诗。诗 写得十分舒展、热情,给人一种强烈的生活 气息。这几句诗的意思是说,桃树长得多么 茂盛啊,开着鲜艳的花朵。这位姑娘就要出 嫁了,祝愿她全家和顺美满。“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这诗句和女子出嫁并无必然联系, 它只是起个引发诗情、烘托主题的作用。
• •
映衬 为了突出主体的人物或事物,用客体的人 物或事物去作陪衬,这种修辞格式就叫映 衬。这种修辞方法按照和衬托事物之间所 呈现得出来的关系不同,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 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同的 方向变化。 如:用荒凉萧条的环境和气氛,衬托悲凉 的心情。 反衬: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之间朝着相反 的方向变化。 例: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 •
排比 结构相同或相近、语气一致、内容密切相 关的一组句子上下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语 势的一种修辞方式就叫排比。排比辞格只 能用在古体诗里。 •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 篌,十六诵诗书。(无名氏 《孔雀东南飞》) •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 袍,着我旧时裳。(无名氏 《木兰诗》)

• •
对偶 对偶是古代诗歌语言中很重要的一种修辞 格式。原则上说,对偶就是结构相同,字 数相等,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并列 在一起的一种修辞格式。 •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 《临洞庭》)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 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 暝》) – 正对 反对 串对
二、兴中含比的 •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 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 不可方思。(《诗经· 周南· 汉广》) (思:句末语气词) • 《周南· 汉广》是一首爱情诗,写的是一个青 年男子向一位少女求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这是说南方有棵高 大的树木,却不可在树下休息。这两句诗首 先是兴,但兴中含比。因为乔木高大却不可 依偎其下,这正如同汉水之滨的游女不可求 得一样。
双关 双关是借助语境的条件,故意让语句同时关 涉两个对象,言在此而意在彼。 1、语义双关。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形成的双 关。 2、谐音双关。利用声音相同或相近形成的双关。 3、对象双关。利用语言环境中不同的对象形成 的双关。 双关的修辞作用:1、富有寓意;2、含蓄委婉; 3、尖锐犀利。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 干。 (李商隐《无题》) 反语 反语就是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句去表达本 意的一种修辞方式。换句话说,反语就是通常 所说的“说反话”。 • 府吏谓新妇,贺卿得高迁。(无名氏 《孔雀东南飞》)
• 比喻的类型 • 1、明喻。明喻的主体和喻体都出现,主体和喻体之间有比 喻词。 • 2、暗喻。暗喻又称隐喻,它的主体和喻体也都出现,不用 比喻词,用“是、为、就是、成、变成、当作”等。 • 3、借喻。借喻的本体不出现,比喻词也不出现,直接用喻 体代替本体。 • 三、比喻的修辞作用 • 1、说明事理;2、描述事物;3、刻画人物。 • 四、运用比喻的要求 • 1、贴切;2、新颖;3、巧妙 • 五、比喻的辨识 • 要把运用比喻和运用词的比喻义区分开来; • 要把比喻和含有比喻语素的词区别开来; • 3、要把比喻和同类事物的比较区分开来; • 4、要把运用比喻和表示猜度、不确定的语气区别开来; • 5、要把运用比喻和举例区别开来。
• •



借代 在古代诗歌语言里,同比喻辞格一样,借代辞格 也是用得比较广泛的一种修辞方式。什么叫借代? 一种事物,不用其本来名称,而用另一种与之相关 的名称来代替它的一种修辞方式叫借代。 借代的方式 1、以部分代整体;2、以具体代抽象 3、以专称代泛称 ;4、以特征代本体 借代的修辞作用 借代突出事物的特征、属性, 可以使诗歌语言更加鲜明、生动,避免词语 重复, 给人以新奇感,也易于产生联想。使本体 具有借体 的某些情味,丰富了语义。 例如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 “绿”和“红”本来都是叶子和花的一种属性, 但这里是用来代替叶子和花的本身的,所以这是借 代。
• • • • •
使用借代,代体和本体的关联要力求明 显,否则,容易造成费解或误解。 借代与借喻的区别: 其一,借喻侧重相似性,借代侧重相 关性。 其二,借喻能改为明喻而借代不能 。 例: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 的厚障壁了. (可改为明喻:我们之间的隔阂像一层可 悲的厚障壁)
• •
连环(顶真) 连环辞格有的修辞书又叫“顶真”或“顶针”。 所谓连环,就是指处于上句末尾的词、语、句 与下句开头部分完全相同的一种修辞格式。 – 句内连环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 愁。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 句外连环 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 (无名氏 《木兰诗》)低头弄莲子,莲子 青如水。(无名氏 《西洲曲》) – 顶真的修辞作用 – 1、结构严密,气势连贯;2、有利于揭示事 物的内在联系;3、音节自如,流畅自然。
• •
• • • •
曲达(婉曲) 要说的话不直接说出来,而是采取委曲 婉转的形式把它表达出来,这种修辞方 式就叫曲达。 朱庆馀《闺意献张水部》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注释]这是朱庆馀参加考试前呈献给考 官水部员外郎张籍,以试探底细的诗。
• A、婉言 • 主要有两类:一是借物达意;二是寓情于景。 •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其一) • 婉言的另种常用的表现形式就是寓情于景。也就是 说,诗人在描写景物中,往往寄寓了自己的真情。 因此,对待这类诗句,在理解时都应很好地把握作 者的身世、写作背景和社会环境。 •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 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江畔 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 B、讳饰 把讳忌、不愿明说的内容通过婉转的形式表达 出来,这种修辞格式就叫讳饰。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杜甫 《阁夜》)
• •
本句对 本句对又称当句对或句中对,指的是构 成对偶的两个句子,首先是一句(诗行) 之内的词语自对,然后再句与句相对。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杜甫《登高》) – 临句对 • 五更鼓角声悲壮,山下星河影动摇。 (杜甫《阁夜》)
•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 “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 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 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 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 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 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 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 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格律诗 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 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 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 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 对仗或对仗不工稳,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 的。
古代诗歌常见 的几种修辞格
威海一中 魏倩莹


比喻
在诗歌语言里,可以说比喻是用得最为普遍的 一种辞格。什么叫比喻?比喻就是通常所说的 “打比方”。诗歌语言打不打比方,其效果是 大不相同的。有了比方,语言就形象、生动, 读者就会如睹其物,如见其人。 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无名氏《西洲 曲》)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白居易 《琵琶行》) 君当作磬石,妾当作蒲苇。(无名氏《孔雀东 南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李白《将进酒》)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
• • •
反复 为了强调某种意思,增强某种感情色彩,有意 将诗歌中某些词语句加以重复使用的一种修辞 格式叫反复。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 《垓下歌》) 对比 把内容相反或相关的两种事物放在一起相互比 较,相互对照,这种修辞方式就叫对比。 •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李白《将进酒》)
• 比拟不像比喻那样追求两个事物的相似点,而是直 接把本体当作拟体,并使本体具有拟体的特点。 比拟是仿照“拟体”(被模拟的事物)的特征摹写 本体,重点在拟;比喻是用喻体比方本体,重点在 “喻”。 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 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体和 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 比拟的表达效果主要是赋予感情,因此使用比拟特 别要注意感情真切自然,用语和谐,既要符合事物 本身的特点,又要与人或事物的情况相协调。如 “敌人夹着尾巴逃跑了”、“白灵鸟在树上欢快地 歌唱”。
• •
移用(移就) 移用就是甲乙两事物相关联,就把本是用来形容 甲事物的修饰语用来修饰乙事物的修辞方式。实 际上就是词语活用。例如:方场中的建筑,节奏 其实是和谐不过的。(用形容音乐的和谐来修饰 建筑) 也常是把形容人的修饰语用到物上。 移用和拟人的区别: 词语的移用体现的是相关联事物的修饰语的变化。 而拟人则是侧重把事物"人化"。 •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岳飞《满江红》) •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