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笔记和习题详解-第13章 基于学习分类理论的教学论【圣才出品】
《教育心理学》第三版课后题答案(加目录,按题型)
![《教育心理学》第三版课后题答案(加目录,按题型)](https://img.taocdn.com/s3/m/15411e22e2bd960590c677b9.png)
《教育心理学》第三版课后题答案目录一、选择题: (1)二、填空题: (4)三、判断题: (6)四、简答题: (6)五、论述题: (14)一、选择题:一、1.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科学,诞生于()。
A.19世纪中叶B.19世纪初C.20世纪初D.18世纪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学习心理规律B学与教的心理规律C教学心理规律D学与教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心理规律3.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是心理学家()。
A.布鲁纳B桑代克C维果斯基D马斯洛4.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研究,旨在创造性地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研究方法是()。
A观察法B调查法C行动研究D实验法5.在研究实验过程中应该对被试产生积极性的影响,要避免对被试的身心发展产生伤害指的是()研究原则。
A.客观性B.系统性C.理论联系实际D教育性二、6.儿童认知发展阶段论是著名心理学家()提出的。
A.皮亚杰B布鲁纳C桑代克D.斯金纳7.皮亚杰认为,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的儿童的认知发展处在()阶段。
A.感知运动B.前运算C.形式运算D具体运算8.在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中,他认为()的发展任务是培养勤奋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A.学前期B.学龄期C.青年期D.成年早期9.皮亚杰认为,当儿童已经掌握了口头语言,从具体动作中摆脱出来,凭借象征在头脑中进行“表象性思维”时,儿童的认知发展则处在()阶段。
A.感知运动B.前运算C.具体运算D形式运算10.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的()正处于“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时期。
A.学前期B.学龄期C.青年期D.成年早期11.个体倾向于利用自己身体或内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依据的认知风格是()。
A.场依存性B.场独立性C.冲动性D.沉思性12.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
A.需要在下一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C.儿童现有发展水平与可能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D.最新获得的能力三、13.下面哪种情况不属于心理学中对学习的定义()。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46c2835855270722182ef712.png)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皮连生教育心理学读书笔记篇一:教育心理学--皮连生教育心理学副主编:王小明(第三版)主编:皮连生庞维国上海教育出版社林颖目录第三版前言初版前言第一部分总论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论第一节教育心理学概论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及其与邻近学科的分野第二章学习的性质与分类第一节学习的科学含义及其生物与社会意义第二节学习与脑:新近研究的结果第三节学习的分类第三章学习论流派及其主要争论问题第一节学习论流派的哲学渊源第二节联想主义和行为主义学习观第三节强调认知与组织的学习观第四节90年代后出现的新的建构主义哲学思潮第二部分学习分论第四章知识的性质、分类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第一节知识的性质第二节陈述性知识(言语信息)的学习过程和条件第三节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与保持的策略第五章作为程序性知识的智慧技能与认知策略的学习第一节技能的性质与分类第二节智慧技能的习得过程和条件第三节认知策略的习得过程和条件第六章解决问题:三类知识的综合运用第一节解决问题的研究概述第二节不同类型的知是在学科问题解决过程中的作用第三节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第七章动作技能的学习第一节动作技能的性质第二节动作技能的习得与保持第三节影响动作技能学习的因素第四节动作技能学习的能力倾向测量第八章态度与品德学习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性质第二节关于态度与品德形成与改变的几种理论第三节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条件第三部分学习条件论第九章原有知识的性质与学习的迁移第一节学习迁移概述第二节迁移的心理实质的理论争论第三节当代的三种迁移理论及其教学含义第十章认知发展与个别差异第一节认知发展与学习准备概述第二节认知发展的理论及其教学含义第三节学习风格的个别差异及其教学含义第四节智力的个别差异及其教学含义第十一章学习动机:影响学习的情感因素第一节学习动机及其相关概念概述第二节关于学习动机的理论第三节激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第十二章影响学习的环境因素第一节班级中的人际关系第二节教师的素质第三节家庭和父母第四节网络媒体的影响第四部分:基于科学心理学的教学论与教学设计第十三章基于学习分类理论的教学论第一节两种取向的教学论及其应用价值第二节科学取向教学论的主要观点及其教学设计含义第十四章现代教学设计第一节教学设计概述第二节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技术第三节引入现代教学设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第三版前言本书的前身是1983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育心理学:学与教的原理》,1988年重编作为国家教委推荐使用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出版,书名改为《教育心理学》,1997年作为全国和上海市“九五”重点教材修订出版。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教育心理学概论】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教育心理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ca1b66351ed9ad51f01df284.png)
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论一、名词解释1.统觉答:统觉是莱布尼兹于17世纪首先使用的术语,是意识观念由无意识中选择那些能通过融合或复合而与自身合为一体的观念同化过程。
一个观念的统觉不仅使这个观念成为意识的,而且使它为意识观念的整体所同化。
该整体就被称为统觉团。
赫尔巴特认为,统觉就是将一些分散的感觉刺激纳入意识,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即“统觉团”。
在统觉论的基础上,赫尔巴特及其学派提出了许多至今还在学校教育中有影响的教学原理。
例如,强调学生在过去经验中形成的统觉团在吸收有关新观念中的作用,这与当代认知心理学家强调学生头脑中原有图式在同化新的学习任务中的作用的观点是一致的。
又如,根据统觉论,教师不应只传授知识,而且应当唤起和刺激学生的统觉过程,这与当前认知心理学家强调在教知识之前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相关知识的观点如出一辙。
冯特对其加以进一步发展,认为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有赖于统觉,并将思维、情感、意志等过程归入统觉,认为统觉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其作用是通过创造性地综合,把许多基本的经验组成一个整体。
2.学校心理学答:学校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学科,研究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心理学方面的问题,以指导教师和家长对儿童的学习与情绪障碍作适当的分析与处理,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其研究对象主要是中小学教育系统中有身心缺陷或学习困难的儿童和青少年。
根本任务是为中小学生提供直接或间接的心理服务,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障碍,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并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
其主要职责是:①心理预防,即对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尤其是心理发展敏感期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必要的心理卫生措施,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②心理评估,即施行各种心理诊断测验,分析学生在智力、情绪、人格、学习和行为等方面的心理症状,提出排除障碍的措施。
③心理咨询,即针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和障碍。
④行为矫正,即对学生语言、认知、人格、行为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心理干预,具体帮助学习困难、情绪挫折、行为越轨、社会适应不良的学生获得正常发展。
《教育心理学》(皮连生)(第四版)课后习地的题目答案详解
![《教育心理学》(皮连生)(第四版)课后习地的题目答案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dfd9fec55901020206409c07.png)
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论习题参考答案一、解释如下术语哲学心理学:在科学心理学诞生以前,哲学家、教育家运用思辨的方法对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进展研究所得到的认识的总和。
科学心理学:与哲学心理学相对,以实证研究为特征的心理学。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特指桑代克于1903年写成的《教育心理学》一书。
一般认为,该书是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形成的标志。
中译本由陆志韦译,商务印书馆1926年出版,书名改为《教育心理学概论》。
潘菽《教育心理学》:新中国成立后,由中国大陆学者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主编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所长潘菽,人民教育1980年出版。
该书反映了中国大陆改革开放初期的教育心理学开展水平。
实证研究:采用观察或实验在实际资料中求取结果,以验证假设并建立理论体系的研究。
准实验研究:与真实验研究相对。
在实验研究中,凡不能严格遵守实验原如此来选择被试和控制条件的实验被称为准实验。
课堂教学实验一般为这类实验。
个案研究:定性研究方法之一。
也称案例研究。
通过详细收集、分析典型的个案资料以发现其中暗含的教育心理学原理的研究。
思辨研究:与实验研究相对。
采用逻辑思考与理论推理所进展的理论研究。
教学设计研究:针对教学中的问题,通过教学设计和形成性评价,获得教学新产品以满足教学需要的研究。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根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二、填空1、《学记》2、19世纪末,实验3、美,桑代克4、19035、学生与教师,学习理论与其运用,各种类型的学习6、学习,教学7、教学,教学8、单向道,死胡同,双通道9、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别差异与其原因10、《灵魂论》,11、植物,动物,理性12、德、智、体13、比纳、西蒙14、潘菽15、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三、选择1、〔1〕学习心理学2、〔3〕知识分类学习论3、〔4〕4、〔4〕解决问题5、〔3〕6、〔4〕7、〔3〕四、研究与设计1、〔略〕2、〔略〕3、〔略〕4.两者都是为了解决教育和教学中的问题。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学习论流派及其主要争论问题】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学习论流派及其主要争论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13e575258e9951e79b8927ec.png)
第3章学习论流派及其主要争论问题一、名词解释1.学习理论答:学习理论是研究学习的心理机制的理论。
实验心理学诞生后,研究者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法研究学习,提出不同的学习观点,形成众多流派。
较有代表性的可分为四类:①联结派学习理论。
主张学习即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系的过程,强调尝试错误、外界环境因素以及外显的肌体反应。
代表性理论有桑代克的试误说、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华生的习惯说、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说等。
②认知派学习理论。
主张学习即建立认知结构的过程,强调顿悟、知觉、理解等个体内部因素。
代表性理论有考夫卡和苛勒等人的完形说、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说、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说等。
③联结认知派学习理论。
联结认知派学习理论对联结派与认知派的折衷。
主张学习是通过认知建立刺激与反应联结的过程。
代表性理论有托尔曼的目的一认知说、加涅的累积学习说、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等。
④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主张学习是人固有能量的自我实现过程,强调人的潜能、情感、需要、意愿等在学习中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始,研究者逐渐认识到以某种理论来解释所有学习现象是不现实的,试图以小型理论、学习模式等取而代之,并力图将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结合到学习的心理学研究中。
将学习理论的研究与教育实践相结合。
2.学习的顿悟说答:学习的顿悟说是格式塔心理学派提出的一种与试误学习理论相对的学习理论。
学习的顿悟说其基本观点是,学习不是一个刺激和反应之间逐步形成联结的过程,而是一个顿悟的过程,其经典实验是苛勒设计的黑猩猩取香蕉实验。
完形派从实验过程中发现:动物的学习并非一种尝试错误过程,而是一种突发性的领悟,即顿悟。
所谓顿悟是指突然觉察到问题的解决办法。
它是借助良好的观察,学习者重新组织或重新构建有关事物的形式而实现对情境全局的知觉或对提示达到目标的路径的情境知觉,即在头脑中构建一种问题解决的完形。
顿悟学习表明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并不是直接的,而是借助分析、综合及联属等完形的组织过程。
《心理学(第三版)》(人教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心理学(第三版)》(人教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34e7b3909b6648d7c0c74629.png)
育者,促进其能力和素质的提高并引导他沿着社会所规定的教育目标成长的过程。教育者对学生施加影响,包括他所提出 的要求、讲授的内容、采取的方式方法等,如果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发展的水平及特点,它就有可能促进 发展;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教育者若能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就可以参照它们分析学生的实际,去制 定比较合理的教学或教育的方案,预见后果,总结成败的经验教训,剖析存在于学生身上的各种问题的客观原因与心理原 因,采取对策。这样就会把教育工作做得更自觉而有效。
3.教育性原则 研究学生心理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因此,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不仅要在课题选择上考虑教育
意义,使其结果有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要在研究方案的设计上和实际进行的过程中考虑对学生有良好的教育 影响,不做有损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事。
(二)几种主要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1)定义 观察法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是科学研究的特殊手段,它与日常生活中的偶然观察不同,是带有更高的理论自 觉性和计划性的一种观察方式。 采用观察法,一般通过与被考察事物的直接接触,先发觉某些问题或事实材料,接着依据一定的理论对现象实质或问 题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假设,而后有计划地通过进一步的观察予以证实或加以否定。 (2)一般程序 采用观察法研究心理,首先要求有明确的计划(包括观察的目的、重点、顺序、要求与次数),不然会出现忙乱或重 要的遗漏;其次应做好尽可能全面而细致的记录,除文字记载外还可以利用现代化手段(如录像、录音等)录下实况,以 备反复观察与分析所需;最后要善于分析记录材料,避免武断,力求做出切合实际的推断或结论。 (3)优缺点 ① 优点:简便易行,所获得的材料比较真实。 ② 缺点:由于它是在自然(非人为)的条件下进行的,要获得足以说明某些心理现象的表现材料往往需要长期的等 待;加上心理现象的多因性与条件的难以控制,如果没有一定的分析经验与技能,要作出精确的判断是相当不易的。 2.实验法 实验法是近代科学普遍采用的研究方法,其主要特点是严格控制条件,主动引起需考察的现象,对结果作数量分析, 反复验证。心理实验法也同样具有这些特点。它是有意创设或改变条件以引起特定的心理及其变化,并依据外部影响与心 理反应之间的相关情况或数据去探明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方法。心理实验的两种主要形式: (1)实验室实验 ① 定义 实验室实验是在特设的心理学实验室内借助于专门的仪器设备进行的心理实验。 ② 一般程序 a.实验者在从事实验时先要选择一定数量的被试,并告以参加测试或活动的做法,要求按指示行动; b.实验者要力求控制住一切条件,使之稳定,而仅仅改变其中一个足以成为“实验变量”的条件,而后去考察由此引 起的心理或行为反应的变化; c.充分利用仪器设备记录条件与反应改变的情况(数量); d.分析这些情况,找出其中的因果关系。 ③ 优缺点 优点:实验室实验对于研究动物心理、心理的生理机制是不可缺少的,对于认识过程如感知觉、记忆等的研究也很有 效,其结果不仅精确,而且易于检验。它正被扩展到用来对复杂心理现象,如情感、意志、性格等进行研究。 缺点:由于实验室实验是在人为的情境或孤立条件下进行的,其结果也常常因被试的情绪紧张、难以控制的态度等而 受到影响,或因不合实际情况而难于应用。 (2)自然实验 ① 定义 自然实验是在日常活动的情境中所进行的心理实验。它排除了实验室实验明显的人为性质与观察法的被动局面,同时 又保留着实验研究所固有的特色,即按照研究目的控制条件,主动引起心理现象进行考察的优点。这个方法在心理学中, 特别是在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中用得最多,它也被称作“现场实验”或“教学性心理实验”、“教育性心理实 验”。
北京教师资格认证培训教材 教育心理学(第3版)课后答案
![北京教师资格认证培训教材 教育心理学(第3版)课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6811524915f804d2b16c155.png)
北京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新教材课后参考答案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述【教材习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C、2.D、3.B、4.C、5.D二、填空题: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及其互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规律的科学。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3.学与教所涉及的要素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第2章:中小学心理发展与教育一、选择题:1.A、2.D、3.B、4.B、5.D 6.B 7.C二、填空题:1.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忙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它具有4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2.影响学习准备的两个主要因素有成熟和学习;3. 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的过程4.弗洛伊德将人格发展分为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青春期5.席尔瓦和汉森认为存在4种基本的学习风格,分别是感官思考型、感官感受型、直觉思考型和直觉感受型。
第3章:学习的基本理论一、选择题:1.B2.D3.C4.B5.B二、填空题:1.联结派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刺激与反应联结的过程2.桑代克尝试错误说的基本规律分别是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3.苛勤指出,学习是通过准备实现的。
4.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第4章:学习动机一、选择题:1、B2、B3、B4、D5、B二、填空题1. 班杜拉把强化分为直接强化、替代性强化、自我强化2.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划分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
其中前4个层次统称为缺失需要,第5个层次可以称为生长需要。
3. 动机的功能包括激活功能、指向功能和强化功能。
4. 成败归因理论中,归因的3个维度有内外性归因、稳定性归因与可控性归因。
5. 强化理论是行为心理学所倡导的。
6.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笔记和习题详解-第14章 现代教学设计【圣才出品】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笔记和习题详解-第14章 现代教学设计【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8d70e3b6a2161479171128f6.png)
第14章 现代教学设计14.1 复习笔记一、教学设计概述1.教学与教学设计(1)教学的概念狭义的教学是指教师面对学生的教学行为,主要包括呈现教材,引出学生的反应和提供反馈与纠正等。
广义的教学是指包括教师课前的准备(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和在课堂上对学生实施教学和对教学效果的测量、诊断、补救以及修改教学计划。
广义教学包括如下环节:①设置陈述目标。
尽量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术语陈述预期学生要获得的学习结果。
②分析任务。
分析从学生的原有水平到达教学目标之间所需要的从属的知识和技能,并确定它们之间的层次关系。
③确定学生原有水平。
确定达到教学目标所需要的起点能力。
④设计教学策略。
根据教师在任务分析中所确定的概念与技能,选择适当的教学手段和活动。
⑤实施教学。
指课堂上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播和反馈的过程,其一般模式是:呈现教材—学生反应—强化与校正性反馈。
这一步是第四步的实施或执行。
⑥评定教学。
对照教师提供的教学目标,确定每一个学生是否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
(2)教学设计的概念与特征广义的教学设计一般是由专业设计人员进行的,包括目标设置、教材开发、测量评价、工具开发和教学策略的开发等。
狭义的教学设计指教师进行的课堂教学设计。
②教学设计的特征加涅认为,现代教学设计有如下五个特征:a.教学设计的目的在于帮助个体学习。
虽然学生被组成班级或其他团体,但学习发生在团体中的每一成员身上,所以在理论上教学设计应符合每一个学生的需要,适合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特点。
b.教学要有短期的和长期的两种设计。
短期的教学设计是教师先于上课前所作的准备工作;长期的教学设计包括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的教学设计。
后者可以由教师个人进行,也可以由教师、课程专家和媒体专家合作进行。
c.系统设计的教学能极大地影响个人的发展。
有些教育家认为,好的教育只为受教育者提供有养育作用的环境,让学生在其中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成长,不必外加任何计划去指引他们的学习。
d.教学设计应该以系统的方式进行。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笔记和习题详解-第1章 教育心理学概论【圣才出品】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笔记和习题详解-第1章 教育心理学概论【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0062ad53ba0d4a7303763a37.png)
第1章 教育心理学概论1.1 复习笔记一、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1.哲学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教育找到了它的心理学理论基础(1)中国哲学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如孔子、孟子、荀子等在论述教育问题时,都具有一定的心理学观点。
孔子教育的成功,与他在实践中注意总结与运用哲学心理学思想分不开;《学记》也提出了许多教学原则,如“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等,都体现了一定的教育心理学思想。
(2)西方哲学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①在人类历史上,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提出灵魂和生命肉体不可分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把灵魂区分为适合其相应“自然等级”的三种不同水平。
即“有营养的灵魂”,“容易感觉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
为顺应这三种灵魂,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实施三方面的教育,即体育、智育、和德育。
他的《灵魂论》为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和谐进行提供了哲学心理学的依据。
②欧洲文艺复兴后,自然主义的教育运动对哲学心理学与教育实践的结合起了推动作用。
主要代表人物是夸美纽斯、裴斯泰洛齐和赫尔巴特。
夸美纽斯强调教育要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裴斯泰洛齐首先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据此,他又提出了一系列至今仍是教学实践必须遵循的教学原则。
③在教育史上,德国教育家、哲学家兼心理学家赫尔巴特,第一次明确提出将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他著有《普通教育学》(1806年)和《心理学教科书》(1816年)等著作;认为观念是活动的,提出意识阈和统觉团的概念;把教学过程分成四个阶段,即四段教学法:a.明了——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b.联想——新知识要与旧知识建立联系;c.系统——做出概括和结论;d.方法——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习题解答、书面作业等)。
同这四个阶段相应的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
2.科学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教育心理学的诞生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诞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它经历了如下发展过程:(1)19世纪下半叶,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心理学脱离哲学转变为一门独立的科学;(2)19世纪末,实验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产生了实验教育学派,即教育心理学的先驱。
教育心理学第13加课课笔记
![教育心理学第13加课课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18bca55c336c1eb91a375de8.png)
教育心理学第十三加课笔记第2页:【说在课前】大家首先调整一下设备,搬好小板凳,进入年前的最后一节课,我们结束心理学的所有课程。
态度:认知、情感、行为. 2.态度与品德有三方面:实质、基本特征和形成与培养。
昨天讲了态度与品德的实质。
态度的结构有三方面:认知、情感与行为,简称为知情行,以情感为核心。
品德由四方面组成知情意行,其中以认知为核心,行为是横量品德的标准。
第3页:【解析】1.皮亚杰的品德发展阶段理论通过对偶故事法研究,即给小朋友成对的故事,根据小朋友的答案,皮亚杰经过研究,将他们划分为不同的年龄段。
简单记忆:皮偶。
2.实验:两个小朋友甲和乙,甲帮妈妈打扫卫生,打碎了五个盘子,乙趁妈妈不在家偷吃高处的奶酪打碎了一个盘子,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判断甲的错误大还是乙的错误大?前道德阶段,即没有或不成熟的道德阶段。
3.理论:将道德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整体上来说是从他律到自律的发展。
(1)前道德阶段:心理学中“前”指无,不成熟,前道德指没有道德或不成熟道德。
皮亚杰认为2-5岁的小孩处于该阶段,他们做事情以自我为中心,也称为自我为中心阶段。
权威道德阶段:5-8岁,该阶段小孩绝对服从,现实生活中发现该阶段的小朋友非常听话,因为他们服从权威,对权威绝对服从,在判断事物的好坏从结果判断。
如让一个4岁的小孩判断刚才的例子,他会认为甲的错误大,多的就是不好的,更应该受到严重的惩罚。
也称为他律道德阶段。
可逆性阶段:9-11岁,该阶段小朋友不会机械服从你给他的规则,不会单纯地遵守规则,往往要求平等。
如你让他早点睡觉,他会告诉你妈妈你也要早点睡觉,开始有自己的想法。
该阶段小朋友判断事物从动机开始判断,如刚才的例子,他会思考你为什么打碎盘子,从而认为乙的错误更大,因为乙是因为偷吃。
也称为自律道德阶段。
公正阶段:11岁以后,该阶段小朋友能够对事物区别对待,能够主持公道,对于刚才的例子,可能思考乙偷吃的原因,是不是因为妈妈不给他饭吃。
湖南师大教科院学前教育《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学习策略PPT课件
![湖南师大教科院学前教育《教育心理学》第十三章--学习策略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b91fdeaaf1ffc4fff47ac2e.png)
——基于元学习的视野
1
第一节 学习策略概述
基本问题: 1.什么是学习策略? 2.学习策略有哪些类型? 3.学习策略与信息加工过程及元认知有何关系? 4.学习策略与自我调节学习有何关系?
2
一、学习策略的界定
学习策略: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 目的、有意识的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具有4个基本特征: 1.主动性:意识调节-自动化 2.有效性:追求效果-关注效益 3.过程性:选择适宜的路径 4.程序性:规则与技能
长时记忆
信息遗失 信息遗失
反应输出
5
元认知与学习策略
元认知知识 (长时记忆)
元认知
关于个人的知识 (陈述性知识) 关于任务的知识 (陈述性知识) 关于策略的知识
过程性知识
认知策略 元认知策略
复述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
组织策略
计划策略 监视策略 调节策略
元认知监控 略
二、常见的学习策略
1.划线:筛选重要信息,提高学习速度 2.做笔记:信息的精细加工与整合 3.写提要:提炼与概括信息 4.PQ4R方法:预习、设问、阅读、反思、背诵和复习 5.提问策略 提问类型: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与评价 提问的序列:组织、激发与反应
18
三、策略促进的方法
1.直接教学:激发、讲解、练习、反馈与迁移 班级教学
3
二、学习策略的分类
温斯坦:认知信息加工策略、积极学习策略与辅助策略 丹瑟洛:基本策略和辅助策略 迈克卡: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与资源管理策略
4
三、学习策略与信息加工过程及元 认知的关系
注意 环境刺激 感觉登记
复述 精细加工 组织
执行控制 计划 监视 调节
教育心理学完整笔记(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教育心理学完整笔记(名词解释、简答、论述)](https://img.taocdn.com/s3/m/05516b36ce2f0066f4332244.png)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归纳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内容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是应专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 )的交错学科3、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括五种要素,由三种活动过程交错在一起五要素① 学生——学习的主体要素(其集体差异、个体差异影响学与教过程)② 教师——授课中起重点作用(授课过程的主导)③ 授课内容——表现为:授课大纲、教材、课程④ 授课媒体——授课内容的载体、师生之间传达信息的工具。
⑤ 授课环境——包括物质环境(课堂自然条件、授课设施及空间部署)社会环境(课堂纪律、同学关系、校风、社会文化背景)三过程①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② 授课过程——教师组织授课的过程③ 讨论/反思过程——贯穿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授课前对授课方案见效的展望和评判;授课中对授课的监察和剖析;授课后的检测、反思)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中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过程1.桑代克 1903 年初版了《教育心理学》,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2.俄国乌申斯基 1867-1869 年初版的《人是教育的对象》这本著作被认为“确定了俄国教育科学的科学研究基础”,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确实定人。
3.俄国最早正式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是卡普杰列夫 1877 年的《教育心理学》,是世界上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4.我国廖世承初版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第二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归纳一、心理发展的见解(含义):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度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四个基本特色: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温序次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二、我国心理学家把心理发展分为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少儿期、童年期、少年期( 11、12 岁—14、15 岁)、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题库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题库](https://img.taocdn.com/s3/m/170ee9e9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1c.png)
第一章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一、解释下列术语教育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侧重于研究教育情境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学科。
四段教学法:赫尔巴特根据其统觉思想,把教学过程分成四个阶段,即四段教学法:1.明了——给学生明确地讲授新知识;2.联想——新知识要与旧知识建立联系;3.系统——作出概括和结论;4.方法——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习题解答、书面作业等)。
同这四个阶段相应的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注意、期待、探究和行动。
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学规律的科学。
五段教学法:在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基础上,他的门徒将这四个阶段加以改造,发展为五阶段教学法,即1.预备——唤起学生的原有有关观念和吸引学生的注意;2.呈现——教师清晰地讲授新教材;3.联系——使新旧知识形成联系;4.统合——帮助学生进行抽象和概括,形成新的统觉团;5.应用——以适当方法应用新知识。
教学心理学:研究教学情境中知识与技能习得规律的一门学科,目前已与教育心理学紧密融合在一起。
二、填空1.我国古代一书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它提出的“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等教学原则都体现了深刻的心理学思想。
2.赫尔巴特提出的四段教学法的四个阶段是(1)、(2)、(3)系统、(4)方法。
3.与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相对应的心理状态是(1)、(2)、(3)探究、(4)行动。
4.实验教育学派产生于,是心理学与教育相结合的产物。
5.公认的教育心理学奠基人是国教育心理学家。
6.桑代克于年所著《教育心理学》一书,是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7.桑代克早期提出的三大学习定律是(1)、(2)、(3)。
8.一般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2)、(3)教学和课堂管理心理。
9.在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问题上,奥苏伯尔主张以学生的为主线,把教师的看作是影响学生学习的外部因素。
10.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问题上,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盖奇主张以为主线,教育心理学应研究的全过程。
(完整word版)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学习与教学指南
![(完整word版)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三版)》学习与教学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4c1b5589f5335a8103d22026.png)
皮连生主编《教育心理学(第三版)》学习与教学指南光盘制作:王小明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年目录学习与教学指南为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提供指导与帮助,分章设置,每章由三部分组成:本章教学目标,学习与教学建议,参考资料。
目录如下:第一章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第二章学习的性质与分类第三章学习论流派及其主要争论问题第四章知识的性质、分类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第五章作为程序性知识的智慧技能与认知策略的学习第六章解决问题:三类知识的综合运用第七章动作技能的学习第八章态度与品德学习第九章原有知识的性质与学习的迁移第十章认知发展与个别差异第十一章学习动机:影响学习的情感因素第十二章影响学习的环境因素第十三章基于学习分类理论的教学论第十四章现代教学设计附:本书提及的主要教育心理学家照片第一章心理学与教育的结合本章目标1。
能陈述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历史时期心理学与教育结合的不同特点,包括列举代表性人物、著作及其对心理学与教育结合所作的贡献;2。
能对流行的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体系、内容的选择与安排做出适当评价;3.能列出与本学科关系密切的主要邻近学科并能陈述本学科与它们的关系.学习与教学建议1。
本章重点要把握心理学(包括哲学心理学与科学心理学)与教育结合的发展历程,并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有大概认识。
2。
教育心理学的教科书的体系与内容,因使用对象不同,教科书编者的观点不同,所涉及的内容差异很大.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不同教材有不同解释。
本书的安排有本书的特点。
建议先收集国内外不同时期教育心理学的教材目录,通过不同时期目录的比较,研究教育心理学内容的发展;通过同一时期教材的比较,理解本书的特色:以学生在学校学习的内容与规律来组织教材,更贴近教学实际.参考资料中收录了一些有代表性的教材目录,供学习与教学时参考。
4。
本章目标主要是陈述性知识。
学生一般学过普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
故本章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让学生看教材并完成教材上的作业,教师适当指导。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0afa1e719e8b8f67c1cb930.png)
学与教的心理学作业参考答案第一章一、填空1、最初运用角色概念来说明个体在社会舞台上的身份及其行为的心理学家是米德。
2、心理学认为,教师要扮演的角色包括:A、知识传授者,B、团体领导者,C、模范公民 ,D、纪律维护者 ,E、家长代理人等3、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教师期望效应。
由心理学家罗森塔尔于本纪60年代提出。
4、对教师职业有重要影响的人格品质包括:A、热情与同情心,B、激励与想像.等。
5、心理学家对教师心理品质与其职业成就的早期研究的三种范型是A、问卷调查,B、相关研究,C、实验研究。
6、新教师和专家教师的教学行为存在的差异可以从A、课前,B、课中 ,C、课后三个教学阶段进行分析。
7、心理学研究提出的缩小新手与专家教师之间差异的有效措施是:A、掌握教学常规与教学策略 ,B、对教学经验的反思 ,C、外部支持 .。
8、波斯纳提出的教师成长公式为经验+反思 =成长。
9、师范生从新手到专家水平的教师需要经历如下发展水平 A、新手水平,B、高级新手水平,C、胜任水平,D、熟练水平,E、专家水平。
10、教学效能感的理论来源于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概念。
11 低成就感非人性化情绪衰竭情绪衰竭12 情境认知理论二、选择题1、.教师的心理品质主要包括:A.、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特征;B特征;D、认知能力与教学风格。
2、讨厌教师的教学方法枯燥无味反映学生希望教师充当角色。
A.、;C、纪律维护者;D.模范公民。
3、A4、据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教师的智力水平、知识水平与学生的学习结果无重大相关。
对这一发现最合理解释是:A.、测量方法不可靠;B、.教师的知识和智力达到一定水平之后,教师的其他特征对教学效果起更大的决定作用;D、研究取样少,不足以说明问题。
5、下面的描述最可能代表专家教师的特征是:A.他总是十分认真备课,教案写得很详细;B.他对学生无微不至的关怀,当发现有不理解的地方,能及时帮助学生;C.它的教案虽然写得不很详细,但它能预见学生可能出现的理解错误。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习题详解》读书笔记模板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3版)笔记和习题详解》读书笔记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6af237b9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7b.png)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教育
学习
第版
笔记
知识
内容
问题
笔记
教材
心理学 笔记
性质
教育
复习
技能
习题
心理学
第章
设计
内容摘要
本书特别适用于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指定考研参考书目为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的考生,也可供各大院校学 习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的师生参考。国内外经典教材详解系列是一套全面解析当前国内外各大院校权威教科书 的辅导资料。我国各大院校一般都把国内外通用的权威教科书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专业课程的参考教材,这 些教材甚至被很多考试(特别是硕士和博士入学考试)和培训项目作为指定参考书。但这些国内外优秀教材的内 容一般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课(章)后习题一般没有答案或者答案简单,这给许多读者在学习专业教材时带来 了一定的困难。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学习专业课,我们有针对性地编著了一套与国内外教材配套的复习资料。皮 连生著《教育心理学》(第3版)是我国高校采用较多的教育心理学权威教材。作为这本教材的配套辅导书,本书 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整理名校笔记,浓缩内容精华。每章的复习笔记以《教育心理学》这一经典教材为 主并结合国内其他著名的教育心理学著作对各章的重难点进行了整理,因此,本书的内容几乎浓缩了经典教材的 知识精华。2.补充典型习题,提供详尽答案。本书参考大量教育心理学相关辅导资料,针对每章的重难点补充整 理了典型题,并给出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本书的笔记整理了部分高校老师讲授教育心理学的讲义和上课笔记, 而习题解答则参考了国内外教材的配套资料和相关参考书,如有不妥,敬请指正,在此表示感谢。本书基本遵循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3版)教材的章目编排,共分14章,每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复习笔记,主要 根据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3版)并参考其他教育心理学教材整理了本章的重难点内容;第二部分是强化习题 详解,精选典型习题,并提供了详细的参考答案。
《教育心理学》教案(皮连生)
![《教育心理学》教案(皮连生)](https://img.taocdn.com/s3/m/924fcebcdaef5ef7ba0d3cee.png)
教育心理学教案(教育专业、心理专业本科教学用)华中师大心理学院2007.2修订: (2)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导论 (2)第二章学习的概述 (4)第三章学习理论 (6)第五章学习的迁移 (20)第六章知识的分类与陈述性知识的学习 (23)第七章程序性知识的学习 (28)第八章问题解决及其教学 (34)第九章动作技能及其形成 (37)第十章品德的形成 (40)第十一章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47)课程名称:教育心理学课程代码:81410009任课教师:刘华山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先修课程:普通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使用教材:皮连生主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第3版教学参考资料:1.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2.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著《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美】罗伯特.斯莱文著、姚梅林译:《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7月中译版。
4.【美】R.J.斯腾伯格著、张厚粲译:《教育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年9月中译版。
5.吴庆麟等编著:《认知教学心理学》,上海科技出版社,2000年8月版。
本课程教学的目的: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基本理论(学习理论、动机理论、学习的迁移理论等),了解本学科领域新近研究成果与发展趋势,能够运用人的心理与行为改变的规律,以及本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观察、分析学校教育教学中现实问题,并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可行的建议。
教学内容:第一章教育心理学导论(2课时讲授,教材第1章练习)【知识点提示】: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关于教育心理学性质与对象的多种论述;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与教材体系;教育心理学诞生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教育心理学取向的回顾与展望。
【重点、难点提示】重点为教育心理学学科研究对象的独立性。
难点为教育心理学发展取向的历史演进及其启示。
一、教育心理学对象(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与教的心理规律,主要研究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教育心理学第四编(第十三章、知识及其掌握概述)
![教育心理学第四编(第十三章、知识及其掌握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2439a71ba8114431b90dd833.png)
场景一:进入
顾客进入餐厅。 顾客找一座位。 他可能自己找。 他可能被带位引领。 他问带位要一张台。 她示意他可以坐哪一张台。 顾客坐下来。
场景二:点菜
顾客收到一张菜单。 顾客阅读菜单。 顾客决定点甚麽。 侍应落单。 侍应看见顾客。 侍应走向顾客。 顾客点他要的菜。 厨师煮菜。
场景三:进食
注意: “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的 区别: ——在派生类属学习中,新的观念纳入原 有观念中,原有观念的本质属性不发生改 变; ——在相关类属学习中,新知识与原有观 念有一定的关联,新知识的学习同时也引 起原有观念的扩展、深化、限定或精确化。
2、上位学习(也称总括学习) ——是指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几个观念的基 础上学习一个包容性程度更高的例命题。即 原有的观念是从属观念,而新学习的观念是 总括性观念。 ——上位学习遵循的是从具体到一般的归纳 概括过程。 ——这种学习方式在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中比 较常见。 例如,掌握了铅笔(a1)、橡皮(a2)、笔 记本(a3)等观念之后,再学习更高一级的 总观念“文具”(A)时,原有的从属观念 an可以为学习总观念(A)服务。
二、知识掌握的阶段
(二)我国关于知识掌握的阶段理论 1.知识的领会 2.知识的巩固 3.知识的应用 要掌握知识,首先应领会知识,然后 应在头脑中将领会的知识加以巩固, 从而在实际中去应用这类知识。
三、知识掌握的类型
(一)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奥苏伯尔将知识学习分为:符号学习、概念学习、 命题学习。
符号学习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符号 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学习者要将符号与它 所代表的事物、观念联系起来,在认知结构中建立 相应的等值关系。 概念学习在于掌握同类事物共同的关键特征,从而 将这类事物与其它事物区分开。 命题学习就是要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整体意义,实质 上是学习表示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的判断。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基于学习分类理论的教学论(圣才出品)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基于学习分类理论的教学论(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b1a10219960590c69fc37634.png)
第四部分从学习论向教学论与教学技术转化第16章基于学习分类理论的教学论16.1学习目标1.比较和说明两种不同取向的教学论各自的起源、发展及其应用价值;2.说明科学取向教学论关于学生素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教学原则与方法的观点及其与传统教学论的区别;3.用科学取向教学论观点对本章介绍的“结构一定向教学论”和“知识分类与目标导向教学论”给予适当评价。
16.2复习笔记一、两种取向的教学论及其应用价值(一)教学论及其研究取向1.教学论定义(顾明远)教学论(教授论),以研究教学规律为对象的学科。
研究范围包括教学任务(目的)、内容、过程、原则、方法、形式和评价等。
2.学习论与教学论学习论与教学论研究同一对象(教学)的两个方面,但侧重点不同。
学习论侧重于研究学生学的方面;教学论侧重于研究教师教的方面。
3.教学论的分类(1)依据教学论所依据的哲学基础不同,可分为:①基于经验主义的教学论;②基于实用主义的教学论;③基于理性主义的教学论;(2)依据教学论所依据的心理学理论的不同,可分为:①基于行为主义的教学论;②基于人本主义的教学论;③基于认知心理学的教学论等。
4.教学论的两个取向(两个范畴)①哲学与经验取向的教学论;②科学心理学与实证研究取向的教学论。
(二)哲学与经验取向的教学论1.哲学取向教学论的起源和发展(1)历史上的教育家往往也是哲学家或思想家。
他们用自己的哲学思想总结教育经验,提出种种教学论主张。
如孔子、苏格拉底等。
(2)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作为一门哲学和经验取向的教学论学科正式诞生。
在教育史上,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于1628--1632年写成、随后于1657年公开发表的《大教学论》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系统教学论著作。
夸美纽斯提出了系统的教学论主张,其中包括一系列教学原则,如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量力性原则、自觉性原则。
而最重要的是“教育适应自然秩序原则”。
(3)心理学及科学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对哲学和经验取向的教学论产生了一些影响,但教学论主要依赖哲学和经验的状况并未改变。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第13~14章)【圣才出品】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第13~14章)【圣才出品】](https://img.taocdn.com/s3/m/4963075676c66137ee0619ef.png)
皮连生《教育心理学》(第3版)章节题库第13章基于学习分类理论的教学论一、名词解释1.哲学取向教学论答: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一般以哲学、伦理学、价值论和认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主要研究“为什么教”(教学目的)、“教什么”(教学内容)和“怎么教”(教学方法)等问题,研究方法以哲学思辨为主,力图建构一套关于教师如何进行教学的理论体系。
这种哲学研究取向的“教的理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有坚实的哲学基础和一定的心理学依据,是一种“目的-手段”范式的教学理论研究。
②以哲学思辨的研究方法为主,以研究“如何教”为主要内容,力图构建一个关于“如何教”的理论体系,形成了知识—道德本位的目的观、知识授受的教学过程观、科目本位的教学内容观和以语言呈示为主的教学方法观。
③这是一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理论。
在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前,教学论以哲学和经验取向为主。
尽管哲学教学论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哲学取向教学论有其自身的应用价值,哲学取向教学论能对教学实践提供一般指导,能及时反映社会需要,许多哲学和经验取向的教学论观点反映了教学规律。
2.科学取向教学论答:科学取向教学论是以研究教学规律为对象的学科。
研究范围包括教学任务(目的)、内容、过程、原则、方法、形式、评价等,注重研究在教学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特点、课程设计和教材选编、教学方式、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教学研究的方法等。
科学取向教学论的应用价值有:①科学取向教学论概念经过严格定义,由这些概念构成的规则具有可操作性。
科学取向教学论建立在经过实证研究获得的学习规律的基础之上。
从实证研究中得出的学习规律是具体的、有条件限制的。
建立在这些学习规律基础上的教学论也是具体的、可以操作的;②科学取向教学论有助于教师专业发展,由于科学取向教学论较具体,易于操作,用该理论培训教师的教学技能,有助于教师较快掌握教学技能。
尽管与哲学取向教学论相比,科学取向教学论具有更具体、易于操作和有助于教师的教学技能掌握等优点,但科学取向教学论作为一门学科,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局限也是明显的,特别是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解决问题的心理机制的研究尚无重大突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章 基于学习分类理论的教学论13.1 复习笔记一、两种取向的教学论及其应用价值1.教学论及其研究取向教学论,又称教授论,以研究教学规律为对象的学科。
研究范围包括教学任务(目的)、内容、过程、原则、方法、形式和评价等。
学习论与教学论研究同一对象的两个方面,但侧重点不同。
学习论侧重于研究学生学的方面;而教学论侧重于研究教师教的方面,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结果测量与评价等。
2.哲学与经验取向的教学论哲学与经验取向的教学论(简称哲学取向教学论)是指主要依据哲学思辨和经验总结而形成的教学论。
(1)哲学取向教学论的起源与发展①哲学取向教学论的起源a.孔子在公元前400多年就探讨了人性问题,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意思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主要不是由先天决定的,而是由后天学习造成的。
这种认识决定了孔子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并终身献身于教育事业。
b.与孔子差不多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与教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真理存在于人的灵魂中,据此他提出被称为“产婆法”的启发式教学法。
他认为,老师类似于接生的助产婆。
助产婆的责任是帮助产妇把孩子生下来,而老师的责任是启发学生使他心灵中本来就c.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班级授课制出现。
此时的教学不是一个教师面对一个学生,而是一个教师面对由许多相同年龄儿童组成的教学班。
夸美纽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提出了系统的教学论主张,其中包括一系列教学原则,如直观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量力性原则、自觉性原则。
而最重要的是“教育适应自然秩序原则”。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作为一门哲学和经验取向的教学论学科正式诞生。
②哲学取向教学论的发展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问世至今,作为一门学科的教学论经历了300多年的发展。
自19世纪末科学心理学诞生至今,科学心理学发展经历了100余年,其研究结果对哲学和经验取向的教学论产生了一些影响,但教学论主要依赖哲学和经验的状况并未改变。
我国的教学论在新中国成立前主要受杜威的思想影响;在新中国成立后,主要受苏联凯洛夫教学论影响,所以也主要是哲学与经验取向的。
(2)哲学取向的教学论的应用价值与局限性①哲学取向的教学论的应用价值第一,哲学取向的教学论能对教学实践提供一般指导。
教学是人类的重要实践之一。
人类的许多实践往往走在理论的前面。
在科学发展之前,人们总是依据哲学来指导实践。
第二,许多哲学和经验取向的教学论观点反映了教学规律。
许多哲学家和教育家能高瞻远瞩,提出符合学习和教学规律的观点。
当科学心理学产生以后,有些复杂的心理学问题,科学心理学无法回答,但哲学家根据经验和他们过人的思辨能力,能较好地回答。
第三,哲学取向的教学论能及时反映社会需要。
任何社会或国家的教学目标、内容、制度、组织形式都离不开一定社会或国家的政治和经济状况。
哲学与经验取向的教学论离政治近,能适时反映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需要,能得到行政部门的支持。
而且许多理论又来②哲学取向的教学论的局限性哲学和经验取向的教学论有其应用价值,而且在很长的时期内,仍将处于优势地位。
但是哲学和经验取向的教学论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第一,许多概念未经严格定义,由这些概念构成的原理含糊不清;第二,缺乏可操作性,难以指导教学实践;第三,用哲学取向的教学论指导教学,教学实践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3.科学心理学与实证研究取向的教学论科学心理学与实证研究取向的教学论是指依据科学心理学,尤其是学习心理学并通过实证研究建立起来的教学论。
(1)科学取向的教学论的起源与发展①科学取向的教学论的起源持科学观的教育心理学家对哲学与经验取向的教学论的含糊性和缺乏可操作性不满,力图创建以科学心理学,尤其是以学习科学为基础的教学论。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率先在这方面开展了工作。
20世纪50年代著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把学习原理应用于教学实践,创建了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是把教学建立在科学心理学基础上的一次系统尝试。
②科学取向的教学论的发展桑代克和斯金纳坚持用科学和实证研究的方法解决教学问题,其方向是对的。
他们的努力之所以未取得成功,是因为他们低估了人类学习的复杂性。
他们主要只研究动物和人的低级学习。
当遇到儿童和青少年的高级学习问题时,他们的理论显得无能为力。
教育实际工作者只得求助于哲学与经验取向的教学论。
20世纪60年代后,学习和教学研究的情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心理学家提出了以下学习理论和相应的教学模式:布鲁纳虽然没有提出系统学习论,但他的许多思想对学习和教学的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他认为教学理论所关注的是,人们想教的东西怎样能最好地被学会,关注的是改进学习而不是描述学习。
教学理论一定既注意学习又注意发展,并且必须同它所赞同的学习和发展的那些理论相吻合。
布鲁纳指出教学理论必须包含的四个特点:第一,学习的倾向。
教学理论必须注意那种将使儿童入学时具有乐于学习和能够学习这一心理倾向的经验与背景。
第二,知识的结构。
教学理论必须规定大批知识组织的方式,以便学习者能够很轻易地掌握这些知识。
第三,序列。
教学理论应当规定呈现教材最有成效的序列。
第四,强化。
教学理论应当规定奖励的性质与步速,促使外来奖励转化为内部奖励。
b.奥苏伯尔有意义言语学习论及其中蕴含的教学论思想奥苏伯尔将动物学习规律和人类机械学习规律推论到人类有意义的学校学习的倾向,于上世纪60年代提出了能够解释课堂上知识和智慧技能学习的学习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要不是言语符号,而是言语符号所携带的意义。
教师的任务是设法把这些言语符号所携带的人类能理解的意义转化为学生的心理意义。
奥苏伯尔虽然没有提出系统的教学论,但其学习论观点蕴含可以操作的教学论思想。
第一,由于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的学习结果,所以可以把智育目标定义为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及其三个变量。
第二,由于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原有知识对新知识的同化,奥苏伯尔提出的同化模式可以具体指导概念和命题知识学习过程和条件的设计。
第三,由于接受学习是学生习得知识和智慧技能学习的主要形式,所以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的过程和条件的理论可以为课堂上的主要教学形式——教师讲解式教学提供具体指导。
第四,为了促进知识不断分化和融会贯通的组织,奥苏伯尔提出了设计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促进知识组织的技术。
第五,由于奥苏伯尔提出学生的学习动机是由认知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三个成分构成的,所以教师可以根据儿童年龄阶段不同,适当利用动机的这三个成分来推动与维持学生的学习。
c.维特罗克的生成学习理论与生成技术维特罗克兼用学习的信息加工观和认知建构观指导学科学习与教学的研究,经过长期理论与应用研究,他提出了生成学习理论。
生成学习包括四个主要成分,即生成、动机、注意和先前的知识经验。
在此基础上他又开发了一系列生成技术,以促进学习材料之内以及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知识之间的双重联系。
前一联系被称为文内联系,是教材编写者应注意的;第二种联系被称为文外联系,是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着重注意的。
d.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研究及其教学论含义尽管认知策略与元认知研究是学习研究的一个新领域,而且研究的难度高,但可以从已有的研究中引申出若干认知策略的教学论原则。
第一,研究表明,支配认知策略的是一类特殊的程序性知识,这些知识大部分是内隐的,个人不能用明确的言语把它们陈述出来,但它们都能对人的认知活动起调控作用。
为了对儿童和青少年进行有目的和有计划的认知策略训练,训练者必须明确向训练者陈述支配策略活动的规则是什么,使内隐的规则外显。
第二,策略训练应与动机激励相结合,使儿童或青少年体验到新学习的策略能有效提高他们学习效率和解决问题的成功率。
第三,策略训练应与元认知训练相结合,被训练者不仅应知道要训练的策略是什么,而要在变式练习中体会到策略应用的条件。
第四,策略有简单的,如为了控制注意可以在阅读的材料上划线;为了延长短时记忆,可以复述。
这些策略可以在短时内学会。
复杂的策略主要指思维与推理策略,这类策略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掌握。
第五,研究表明,策略教学不能离开学科内容单独进行,而应该结合学科内容渗透认知策略和元认知教学。
e.班杜拉的社会认知论及其教学含义班杜拉区分了两种学习:亲历学习和观察学习。
亲历学习是指个人亲身经历的学习。
儿童的行为受到成人的赞扬,其行为受到强化,以后出现的可能性增加。
观察学习是指个体观察到其他人做什么,他会模仿榜样,表现出相似的行为。
观察学习不仅受人的榜样的影响,也受电影、电视或文学作品中符号化的人物形象影响。
制约观察学习结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替代强化,即观察者看到榜样表现出某种行为,其行为受到奖励,在观察者身上会产生强化作用;观察到榜样的行为受到惩罚,在观察者身上产生抑制作用。
班杜拉提出,观察学习主要由四个成分构成。
这四个成分是:榜样展现的事件→集中注意→保持从观察中获得的信息→复现习得的行为→在动机作用下重复已习得的行为。
除外部事件之外的四个成分都是学习者自身的内部过程。
班杜拉等还提出观察学习受如下六个因素影响:第一,儿童发展状态:随着年龄增加,他们集中注意的时间更长,能运用策略保持信息,并激励自己去行动;第二,榜样的特征:榜样显示越有能力,有地位,有权威,儿童越容易模仿他们的行为,所以父母、教师、体育明星、影视明星都易于成为儿童模仿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