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知识点

合集下载

七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七上科学知识点总结

七上科学知识点总结七上科学知识点总结单科成绩的提高是同学们提高总体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大家一定要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断积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七上科学知识点总结,希望同学们不断取得进步!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一、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二、调查的一般方法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三、生物的分类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5、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

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7、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8、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9、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知识点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知识点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3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知识点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A.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2.地球是个球体的认识过程:古代,天圆地方→公元前六世纪,提出球形设想→公元前4世纪,根据月食推断是球体→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球形的→卫星照片确认地球是球体3.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约为6357千米,仅差0.33%。

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B.地球内部的结构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圈层名称深度主要特征地壳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呈固态地幔上地幔地壳以下到2900千米存在软流层,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下地幔地核外地核2900千米以下至5000千米处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5000千米到6371千米固态第1节地球仪和地图A.地球仪1.地球仪:是表示地球和地球表面地理状况的模型2.经线和纬线1)经线: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做经线,也称子午线;2)赤道与纬线: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做赤道,与它平行的线叫做纬线;3)经线的特点: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的经线均相交于南北极点;所有经线长度相等,形状为半圆形;两条正对的经线可组成经线圈,且每个经线圈均能平分地球。

4)纬线的特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所有的纬线相互平行;纬线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并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变短,到两极缩为点;所有的纬线自成圆圈(除南北极点外),但只有赤道平分地球3.4.本初子午线: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5.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高、中、低纬的划分1)南北半球的划分:以赤道(0°纬线)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2)东西半球的划分:以20°W和160°E所组成的经线圈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3)高、中、低纬的划分: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6.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由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了经纬网。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 课本各章知识点归纳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 课本各章知识点归纳

七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科学入门一、科学并不神秘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

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世界,但是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

它对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而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实验和观察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操作规程。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

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

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

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度。

,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

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停表:用来测量时间,主要是测定时间间隔。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

电压表:测定电压的大小。

显微镜:用来观察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

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认识自然界的事物要从观察开始。

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要明确观察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正确地描述、记录实验现象。

由于人体感官具有局限性,所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直接观察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

为了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扩大观察的范围和进行数据的测量。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测量和观察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完整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完整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呈近乎球形,但在赤道处略为扁平。

4.由于地球的形状扁平,所以地球的南北半球面积并不对称。

二、地球的运动1.自转运动:地球每天自西向东旋转一圈,所以我们才会有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2.公转运动:地球绕太阳做椭圆轨道运动,一个公转周期为365.25天,形成了四季的更替。

三、地球的构造1.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2.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分为陆壳和海壳两部分。

3.地幔由固态岩石构成,处于地壳之下。

4.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由外核和内核组成。

四、地球上的气候1.气候是指一些地区在长时间内的天气状况,由温度、湿度、风向和降水量等要素决定。

2.不同地区的气候受到纬度、海洋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

3.地球上常见的气候带包括寒带、温带和热带等。

五、地球上的生物1.地球上的生物主要分为植物和动物两类。

2.植物生活在陆地和水中,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提供氧气和食物。

3.动物根据其生活习性分为陆生动物、水生动物和空中动物。

4.动物在地球上分布不均匀,受到气候、地形和资源等条件的影响。

六、人类的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1.人类的活动对地球的大气、水体和土地等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如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地退化等。

2.人类需要保护地球环境,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实行可持续发展。

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1.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地球的资源和环境。

2.保护地球环境关乎到人类的未来和子孙后代的生活质量。

3.人类应当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推动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我们需要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运动方式、构造以及气候和生物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人类的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并积极参与保护地球的行动。

只有保护好地球,我们才能保证人类的未来和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三章)知识点整理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三章)知识点整理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三章)知识点整理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一、人类对于地球的认识在古代,中国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印度人认为大地是一个圆盾,由三头大象驮着,站在龟背上;巴比伦人想象大地是个龟背隆起的空心山,大面环绕着海水,有一个浑圆的巨大天罩盖在上面。

现在,我们知道地球是一个稍扁的球体,赤道略鼓。

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半径6357千米,仅差0.33%。

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地球内部的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其中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二、证明地球是球体的现象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可以通过许多现象进行证明,例如地平线、月食、登高望远、帆船、天涯海角、时差和北极星等。

3.2 地球仪和地图一、地球仪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做经线,也称子午线。

经线等长,为半圆。

在南北两极之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做赤道,与它平行的线叫做纬线。

纬线不等长,为整圆。

国际上规定,通过___原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0°经线以西的180°属于西经(W),0°经线以东的180°属于东经(E)。

赤道以北就是北纬(N),北纬90°就是北极;赤道以南就是南纬(S),南纬90°就是南极。

根据纬度的不同,可以将地球分为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和高纬度(60°-90°)。

二、地图地图是用不同的符号、颜色等把缩小了的地理事物在纸上表现出来。

地图的三要素是:图例和注记、方向、比例尺。

比例尺表示实地距离在图上距离的图例。

大比例尺地图表示的范围小,描述的内容也比较详细;小比例尺地图表示的范围大,描述的内容也比较粗略。

地图的方向常用三种方法来表示: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经线靠北极端的指向为北,经线靠南极端的指向为南;有的地图用一个指北的方向标指示北方;一般地图的方向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章月相知识点分析 试题

七年级科学上册 第三章月相知识点分析  试题

七年级上科学第三章月相本卷贰O贰贰年贰月捌日编写;出题人:令狐学复;欧阳化语;令狐理总。

姓名: 【重点知识复习】月相1、月相;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2、月相变化的原因:〔1〕月球本身不发光,只能反射太阳光。

〔2〕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的远动。

3、月相与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和农历的对应:〔1〕三者成一直线时:地球——月球——太阳〔新月农历初一朔〕月球——地球——太阳〔满月十五十六望〕〔2〕三者成垂直时:月球地球——太阳〔上弦月初七初八〕〔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地球——太阳月球4、①月相变化的规律:新月→上弦月→满月→下弦月→新月。

月相的形成变化图〔重点,必须会画〕〔P105页图〕:上半月为正“D〞形,下半月为反“D〞形。

②月相变化歌初一新月不可见,只缘身陷日地中;初七初八上弦月,半轮圆月面朝西;满月出在十五六,地球一肩挑日月;二十二三下弦月,月面朝东下半夜。

上上上西西,下下下东东----上弦月出如今上半个月的上半夜,在西边天空,月面西边半个亮,下弦月出如今下半个月的下半夜,在东边天空,月面东边半个亮。

③月相变化的周期新月→满月→新月为月相变化的一个周期,平均为天,称为朔望月④农历节日表: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清明节:农历四月初五;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除夕:农历腊月三十⑤古诗中的月相A、杨柳岸晓风残月〔残月〕B、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满月)C、月黑雁飞高,单于夜循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新月)D、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峨眉月)E、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半夜钟声到客船〔上弦月)F、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土。

〔满月)G、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下弦月)H、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钢。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残月)5、潮起潮落是由于月球与地球的互相作用,大潮一般发生在农历初一和农历十五日食和月食1、日食:太阳外表全部或者局部被遮掩的现象。

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2024版新教材版)

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2024版新教材版)

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新教材)第 1 章探索自然的科学知识要点过关1.科学以自然界各种现象为研究对象,发现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科学研究要善于观察,勤于实验。

解决一个小小问题的过程都可能有科学发现。

3.科学探索为我们提供了新的事实与证据,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改变和拓展了我们对自然的认识。

4.科学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我们学会了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复杂问题。

5.科学技术的利用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科学技术促进我们生产和生活的发展;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使用不当,也会给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6.人们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会发现新的问题,因此,科学是无止境的。

7.测量是一个把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

8.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和纳米(nm)等。

换算关系如下:1km= 1000 ml m= 10 dm=100 c m= 1000 m m1mm= 1000 μm1μm= 1000 n m9.长度的常用测量工具是刻度尺(如三角尺、直尺、卷尺等)。

此外,人们还可以利用自己的指距、步长等来粗测物体的长度。

声呐、雷达、测距望远镜等是现代测量常用的仪器。

10.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1)刻度尺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度线、分度值和量程。

(2) 放正确:刻度尺不能斜放;刻度尺上有刻度的一边紧贴被测物体 ;被测物体的一端一般要与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对齐。

(3) 看正确:视线与尺面垂直。

(4) 读正确:读数=精确值 +估读值 +单位。

(5) 记正确:被测物体的长度=精确值 +估读值 +单位11.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常有卡尺法、化曲为直法、累积法。

卡尺法常用于测量锥体高度、球体直径等,测量时常借助三角尺和直尺将被测物卡住而进行测量。

化曲为直法常借助一段无弹性细线与弯曲物体重合,再将线拉直测量。

累积法 一般用于被测的量太小,小于刻度尺分度值时采用。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师辅导讲义第3章地球(123节)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师辅导讲义第3章地球(123节)

学员编号:年级:七年级课时数:3学员姓名:辅导科目:科学学科教师:授课类型授课日期及时段教学内容一、同步知识梳理【知识点1】有关地球的知识:1. 古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不同认识(1)古代中国人的“盘氏开天辟地”,提出了天圆地方的“盖天说”;古代印度人心目中的大地是个圆盾,由站在乌龟背上的三头大象驮着;古代巴比伦人想象大地是个空心山;古代埃及人认为星星悬挂在高山支撑着的天空的下方,太阳乘船由河的东岸驶向西岸。

(2)400多年前,麦哲伦用了三年时间环绕地球航行一周,有力地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3)人类通过人造卫星、宇宙飞船拍摄的地球照片再次证实了地球是个大圆球(不是正圆球体),它是一颗有黄棕色陆地、蓝色海洋,被白云缭绕着的美丽天体。

2. 证明地球是球体的现象和方法(1)海面上远去的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这个现象说明地球是个球体。

相关的观察实验:①注意观察铅笔的长度和铅笔头位置的变化。

②讨论:在篮球表面和木板表面上移动的铅笔,其长度和铅笔头位置的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这样?(2)古诗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明“登高可以望远”,这个现象能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3)观察月食,根据月缺边缘呈圆弧形状,可以论证地球是个球体。

(4)哥伦布、麦哲伦等航海家的环球史话,用事实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5)人造卫星或宇宙飞船上拍摄到的照片,用事实证明地球是个球体。

3.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可以精确地测量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经现代科技测量知道,地球的平均赤道半径为6378.14千米,极半径为6356.76千米,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约21千米,仅相差0.33%,因此,地球看上去很圆。

它的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地球实际上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三轴椭球体。

【典型例题】例1:不同历史时期,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不同的,阅读下列有关地球形状的说法:①“地球是个球体”②“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③“天圆如弹丸,地如卵中黄”④“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2. 经线和经度①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经线,也叫子午线。

七上科学第三章知识点

七上科学第三章知识点

第三章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第一节 能量的相互转化自然界中各种形式的能量都不是孤立的,不同形式的能量会发生相互转化,能量也会在不同的物体之间相互转移。

所谓的消耗能量、利用能量和获得能量的实质是能量相互转化和转移的过程。

如:雪崩时的能量转化: 势能转化为动能人造卫星: 太阳能转化为电能青蛙跃起扑食的过程: 化学能转化为动能和势能胶片感光成像: 光能转化为化学能特技跳伞: 势能转化为动能和热能森林火灾: 化学能转化为热能植物生长: 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水电站(工作时): 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第二节 能量的转化和量度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定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公式:W = F ·S 注意:F ·S 应具备同时性的同体性单位:焦耳;1牛顿·米 = 1 焦耳1、功率是反映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2、功率的定义: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叫功率3、功率的计算公式: P=W/t P=Fv4、功率的单位:瓦 常用单位还有:千瓦、兆瓦5、1焦耳/秒 = 1 瓦 1千瓦=1000瓦 1兆瓦=106瓦 (1马力 = 735瓦)第三节 认识简单机械一. 杠杆1.杠杆定义: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的硬棒叫做杠杆。

2.杠杆的五要素(1) 支点:使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

(2) 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

(3) 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4) 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5) 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

3.杠杆平衡:指杠杆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转动状态4.研究杠杆的平衡(1) 把杠杆的中央支在支架上,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便于直接在杠杆上测出力臂大小)。

功做功的二个必要因素(2)在杠杆的两端分别挂上不同数量的钩码,在杠杆上左右移动钩码悬挂的位置,直到杠杆再次达到水平位置,处于平衡状态。

(3)用直尺量出动力臂L1和阻力臂L2的大小。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

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科学入门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1的学问。

如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2、科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使人们改造和利用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

3、科学的重要性: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和谐发展和利用科学技术。

4、学习科学的方法是: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探究实验。

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是实验。

5、重要的实验:鱼和气球的浮沉、“喷泉”实验。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第二节:实验与观察1、实验是科学探究最重要的环节;实验前要了解实验的步骤,熟悉实验的仪器。

实验时,我们要遵守实验室的操作规程,注意安全;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尊重实验事实,不得捏造实验事实,更改实验数据。

2、实验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天平测量质量;温度计测量温度;停表测量时间;量筒、量杯测量液体体积;刻度尺测量长度;电流表测量电流;电压表测量电压;酒精灯加热;显微镜观察细小物的结构。

3、在很多情况下凭我们的感觉器官对事物作出判断是不可靠的,为了准确的判断,实验时我们要借助一些和。

(4、测量工具:天平、量筒、刻度尺、停表;观察工具:显微镜、放大镜、望远镜、雷达5、人们直接用感官器官的观察叫:直接观察。

借助仪器工具的观察叫:间接观察。

6、重要的实验:鸡蛋浮沉实验。

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2、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因而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3、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的范围。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1、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7年级上册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知识点总结

7年级上册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知识点总结

七上科学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知识点总结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1.地球的形状(1)人类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①古代中国人:a.盖天说:天圆地方(“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和“天如斗笠,地似覆盘”);b.浑天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②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首先提出大地是球形的设想;③观察月食:发现大地投射到月球上的影子是弧形的,这是对地球认识的第一次飞跃;④1519年至1522年,葡萄牙航海家的环球航行初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⑤现在,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证明地球是椭球体,蓝色是,白色是。

(2)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例:①远去的帆船总是先消失,后消失;②驶来的帆船总是先出现,后出现;③ (填“走得到”或“走不到”)到天涯海角;④站的高,看的远-----古诗有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⑤月食时被蚀部分总是成;⑥;(最早证明地球是球形的)⑦从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

注意:太阳东升西落(填“能”或“不能”)证明地球是球体,只能说明地球绕太阳自转。

(3)证明地球是球形的方法------探索实验: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移动对比实验结论:①铅笔在木板上由近及远移动,看到的铅笔长度(有或没有)变化。

②铅笔在篮球表面从最高点由近及远移动,看到的铅笔(填“笔尖”或“笔尾”)先消失,这与海岸上远去的帆船(填“桅杆”或“船身”)先消失的情况相似,这说明地球的形状是的。

2.地球的大小(1)地球的真实形状:地球是一个 的不规则球体。

(2)地球的大小:①地球半径:赤道半径 km ,两极半径 km ,仅差 %②地球赤道周长: 千米-----“坐地日行八万里”③地球表面积: 平方千米3.地球内部的结构(1)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2)从外到内(地表到地心)把地球分为 (蛋壳)、 (蛋白)和 (蛋黄)三个圈层。

①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

海拔越高,地壳越 ;海拔越低,地壳越 。

②地幔:在地壳以下到2900千米深处,分为 和 。

《科学》七年级上知识点整理

《科学》七年级上知识点整理

《科学》七年级上知识点整理科学七年级上册主要内容分四个单元,其重点和难点多集中在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整个复习辅导计划需要课时量30节,分配如下,第一章5课时,第二章6课时,第三章7课时,第四章12课时。

下面列出了全书知识点,也标注出重点和难点内容,具体实施复习计划时,还需要配合一定的典型习题来巩固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典型习题在其他文档予以列出。

第一章科学入门1.1 科学并不神秘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1.2 走进科学实验室1、认识实验室常见的仪器设备,了解其用途和存放条件。

2、实验室安全守则,常见危险警告标志,意外事故的处理方法。

3、常见实验操作:物品加热(酒精灯的使用),少量液体的取用(胶头滴管的使用),放大镜的使用等。

1.3 科学观察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2、用心观察,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因而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3、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的范围。

4、科学结果的记录和整理。

1.4 科学测量(重、难)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1、长度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是米,用“m”表示。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µm)、纳米(nm)。

单位换算: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 1米=10的六次方微米 =10的九次方纳米2、单位换算过程 [例]1.8米=1.8×1000毫米=1800毫米3、读数:精确值(最小刻度)+估计值(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单位4、累积法2、体积的测量(重、难)1、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

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上册科学课程所涉及的知识点非常丰富,涵盖了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以下是七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的知
识点总结。

一、生物学
1. 生命的特征:细胞、自我复制、代谢、反应、适应性、进化。

2. 基因和遗传:基本遗传单位、遗传规律、基因突变。

3. 生态环境:物种、群落、生物圈等。

4. 植物组织和器官:根、茎、叶、花等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和功能。

5. 动物的特征和分类:动物的数据、形态、结构、分类方法。

二、化学
1. 物质的组成和变化:物质的化学和物理性质的区别、原子组成物质的性质、化学反应等。

2. 原子结构:原子、质子、中子、电子的结构和性质。

3. 元素和化合物:元素的周期表类别、化合物的组成和性质。

4. 酸、碱、盐的性质:酸碱中和反应、酸碱指示剂、酸碱溶液的浓度等。

三、物理
1. 物理量和单位:物理量的定义和测量单位,常见物理量的单位。

2. 力和力的性质:力的定义和常见力的类型、力的合成、分解和平衡等。

3. 运动和运动学定律:速度、加速度、匀速和变速直线运动、伽利略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

4. 热和温度:温度的单位、温度计的类型、热和温度的传递方式。

五、结语
七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的知识点非常丰富,但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约为生物学、化学和物理学三个学科领域。

学生应该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积极探索科学领域,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最终成为真正的科学家。

初一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汇总

初一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汇总

《科学》七年级上学期知识点整理第一章科学入门1.1 科学并不神秘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1.2 观察和实验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2、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因而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3、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的范围。

1.3长度和体积的测量1、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2、长度的单位是米,用“m”表示。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µm)、纳米(nm)。

单位换算: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 1米=10的六次方微米 =10的九次方纳米3、单位换算过程 [例]1.8米=1.8×1000毫米=1800毫米4、读数:精确值(最小刻度)+估计值(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单位5、体积是物体占有空间的大小。

固体体积的常用单位是立方米,用“m³”表示。

常用单位米³、分米³、厘米³、升、毫升。

单位换算:1米³=1000分米³ 1分米³=1000厘米³ 1升=1分米³ 1毫升=1厘米³6、①测量规则固体体积——刻度尺②测量液体、不规则固体体积——量筒或量杯量筒——刻度均匀量杯——刻度上密下疏7、使用方法:使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时,必须将量筒放在水平桌面上使用,读数时视线与凹液面中央最低处相平。

8、不规则固体体积测量方法:①排水法②针压法③重物法④薄膜法⑤替代法1.4温度的测量1、物体的冷热程度称为温度。

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科学七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1、探索奇妙的自然界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本方法,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

2、科学探究需要观察和提出问题,收集证据和处理数据,建立假设,检验假设,应用科学原理进行解释。

总结为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发现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证据→得出结论→检验假设。

3、建立你的健康信息档案1、健康信息档案基本包括身高、体重、体温、心率等内容。

(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m),其他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06微米=109纳米(2)长度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直尺、米尺、卷尺、皮尺等)(3)认识刻度尺:①观察零刻度线是否有磨损②量程:测量的最大范围③最小刻度值:每一最小格所表示的长度。

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决定的(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①放正确: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的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

(倾斜造成读数偏大)②看正确: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视线偏左读数偏大,视线偏右读数偏小)③读正确:先读被测物体的准确值,即读到最小刻度值,再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即估计值。

(一定要估读)④记正确:记录数值 = 准确值 + 估计值 + 单位(无单位的记录是没有意义的)⑤零刻度线磨损的尺可以从尺的某一清晰刻线量起。

但一定要注意读数时减去起点长度。

(5)测量误差:①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②可以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减小由于估计不准确造成的误差。

3、温度的测量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常用的温度单位是摄氏度, 用符号℃表示, 它的规定是: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 一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规定为100℃, 在0℃到100℃之间分为100等份,每一等份就表示1℃。

2、实验室中常用的有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等温度计原理: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3、液体温度计的使用:(1)使用前,要先观察温度计的量程和最小刻度(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选用合适的温度计)(2)测量时,手要握温度计的上端, 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 跟被测物体充分接触。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咱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啊,那知识点可不少。

就像我走在一条长长的胡同里,每个知识点都是胡同里的一扇小窗,透着不一样的风景。

先说这科学探究吧,这就像是一场探险。

我啊,就像个小探险家,睁着大眼睛,好奇地这儿瞅瞅那儿看看。

老师在讲台上讲的时候,那表情严肃得就像胡同里那个总爱板着脸的大爷,可我心里啊,却像揣了只小兔子,兴奋得很。

老师说:“这探究要有个步骤,就像你走路得一步一步来。

”我就想,这还不简单嘛,就跟我每天上学走的路一样,先有个问题,就像我早上起来想今天吃啥一样。

然后得作出假设,我就小声嘀咕:“这假设不就跟猜谜语似的。

”旁边同学听见了,捣了我一下,说:“你可别瞎嘀咕,这不一样。

”我吐吐舌头,接着听。

再说说这观察生物这一块儿。

生物可太有趣了,就像胡同里那些各种各样的小猫小狗。

我们要知道生物的特征,我就想啊,人也是生物,那我自己就有好多特征啊。

我看看自己的手,又摸摸自己的头发,想着这就是生物的结构组成呢。

细胞这个东西可神奇了,小得不得了,就像胡同里那些角落里的小灰尘,不仔细看根本看不见。

但这小小的细胞却是生命的基本单位,就像每一块小砖头组成了胡同里的房子一样重要。

还有这物质的特性,那些固体、液体、气体。

我就想象固体像胡同里那些不会动的大石头,稳稳当当的。

液体呢,就像下雨天胡同里的小水坑里的水,能流动,你碰一下它就变个形状。

气体就更调皮了,像风一样,抓都抓不住。

老师做实验的时候,拿着那些瓶瓶罐罐,我就感觉像胡同里的魔术师在变戏法。

那酒精灯的火焰一跳一跳的,像个小舌头在舔着那些容器。

我心里既害怕又好奇,眼睛都不敢眨一下,生怕错过啥精彩的瞬间。

测量这个事儿也挺麻烦的,就像我要量一量胡同到底有多长一样。

那些尺子啊、量筒啊,就像我的小助手。

可有时候我老是量不准,心里那个急啊,就像热锅上的蚂蚁。

同桌就会笑着说:“你可真笨。

”我就会不服气地回他:“你行你来啊。

”然后两个人就争得面红耳赤的,最后又一起笑了起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七年级上知识点整理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
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一、证明地球是个球体的一些现象和方法(重点内容)
①“天涯海角”总是走不到边②远去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驶来帆船的船帆比船身先出现)③月食时,日光投影是弧形的④麦哲伦的环球航行⑤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⑥登高而望远,发现地平圈越来越大
二、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赤道半径比两极半径略长)
1、在太空上看地球很圆的原因:赤道半径与两极半径相差很小。

2、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三、地球的内部结构:(重点内容)
1、从外向内:地壳-----地幔-----地核(其中地壳最薄,地核最厚)
2、岩石圈:包括地壳和地幔的顶部(即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3、地核分为内地核和外地核,外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呈固态。

第2节地球仪和地图
一、地球仪----地球的模型(地轴与水平面呈66.5°夹角)
二、经线和纬线:
1、经线: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又称:子午线)
2、纬线:与赤道平行的线
经线纬线
形状特征半圆圆
位置关系相交于南极和北极相互平行
长短等长不等长(赤道最长)指示的方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
最大度数值180°90°
0°的确定本初子午线(格林尼治天文台)赤道
度数的变化规律向西向东各180°从赤道向两极递增至90°
分布规律无数条,除0°和180°外,其余
的都有2条
无数条,除0°外,其余度数的纬
线有2条
划分半球的界线20°W、160°E赤道(0°纬线)3、东半球包括:0°∽160°E和0°∽20°W;西半球:160°E∽180°E和20°W∽180°W
北半球:北纬0°∽90°N南半球:南纬0°∽90°S
低纬度中纬度高纬度
0°∽30°30°∽60°60°∽90°
三、在地球仪上,利用经线和纬线交织成的经纬网(作用:能确定某一地点的地理位置)
四、地图
1、地图的三要素:⑴比例尺⑵方向⑶图例与注记
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比例尺的表示方法(形式):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

大比例尺小比例尺中比例尺
大于或等于10万分之一小于或等于100万分之一10万分之一至100万分之一范围小,描述的内容详细范围大,描述的内容简单
方向的三种表示方法:(1)指向标定向法:用一个指向北的方向标表示北方。

(2)经纬网定向法:经线表示南北方向,纬线表示东西方向。

(3)一般的表示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第3节组成地壳的岩石
二、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花岗岩、玄武岩、砂岩、石灰岩、大理岩
三、岩石的应用:(1)优质建筑材料;(2)工艺品材料;(3)形成各种矿产资源,为我们的生活和生产提供原料和能源
第4节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重点内容)
火山:
2、火山喷发物:固态喷发物(火山灰、火山尘、火山弹等);液态喷发物(熔岩流);气态喷发物(水
蒸气、二氧化硫等)
3、火山类型: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4、火山活动给人类社会带来的不利影响(危害):污染环境。

毁坏交通,破坏房子,引起火灾,埋没农田。

甚至危及人类生命
5、火山活动会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有利影响:地热资源、产生丰富的矿产、丰富旅游资源、形成肥沃的
土壤。

地震:
1、地震是地壳岩石在地球内力的作用下,发生断裂或错位而引起的震动现象
6、张衡(东汉时期)---候风地动仪
第五节泥石流
一、特点:突发性、历时短的特点,经常与山体滑坡和崩塌相伴发生,破坏力巨大。

二、泥石流形成的自然原因:P107(重点内容)
三、泥石流形成的人为原因:P107
四、泥石流的危害:冲毁公路、铁路、水电站等设施,摧毁矿山,掩埋良田,堵塞河流,毁坏
房屋建筑。

五、减少泥石流发生和危害的方法与措施:P109
(1)建立预测、预报及救灾体系;
(2)对于遭受泥石流严重威胁的居民、企业和重要工程设施等,及时搬迁和疏散;
(4)修建工程设施阻挡、调整和疏导泥石流;(5)受灾时有效地抢险救灾等措施
游或下游逃生,要向两边的山坡上面逃生。

千万不可在泥石流中横渡。

……
第六节地球表面的板块
一、大陆漂移假说-----魏格纳
1、支持的证据P111
2、主要观点和内容:地球的陆地在2亿年前还是彼此相连的一个整体,后来,由于受到力的作用,才不
断分离并漂移到现在的位置。

二、海底扩张假说
1、主要观点和内容:在大洋中部形成一个地壳裂缝(称洋中脊),那里热的地幔物质不断上涌出来,把
洋壳上较老的岩石向两边不断地推开。

在洋壳上方的大陆地块,像在输送带上一样
被推着一起向两边移动。

三、板块构造学说(重点内容)
第七节地形和地形图
一、地形的类型: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

地高
原丘
陵平
原盆地相对高度大小较大
小/海拔500米以上500米以上
200米~500米200米以下
/地形特征
地面起伏大。

坡度较陡,峰峦高耸,沟谷幽深
顶面平坦宽广,起伏小
地表起伏和坡度都较缓,
地面广阔平坦,起伏很小,一般相对高度小于50米
四周高中间低
三、从等高线的疏密状况,可以判断地面的高低起伏。

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

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

(等高线较密处为陡坡,等高线较疏处为缓坡)
四、地形都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般来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但在一定时间、一定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

来源于太阳能)
五、外力作用: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生物等对地形的作用。

流水-------黄土高原的沟壑、溶洞、平原、三角洲风---------沙漠、风蚀城堡冰川-------角峰、冰斗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