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马说》的几个问题的浅析
《马说》疑难解析
![《马说》疑难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352aca0d524de518974b7de5.png)
《马说》疑难解析《马说》疑难解析1、关于“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的理解究竟是谁“鸣之?”谁不能“通其意”?一说是“食马者”,即养马的人。
一说“鸣之”的主语是“千里马”,“不能通其意”的主语是“食马者”,代词“之”指代千里马。
我们采用后说,故“自读作业”4.(2)选择C答案。
因为这一说,较符合作者的原意。
这一点可以和“关于本文的主旨”结合起来理解。
至于D答案,因为较笼统,含义没有说清楚,不能算对。
2、关于“奴隶人”“奴隶人”是“奴”和“隶人”两个词。
奴,指受压迫受剥削受人奴役的丧失自由的人,如农奴、家奴。
隶人,指职位低下的吏役。
应读成:“奴──隶人”。
《教参》译文中把它译成“仆役”,虽然也对,但较笼统,含义没有说清楚。
3、关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且”副词,犹,尚且。
“等”,等同,一样。
可译成:“尚且跟普通马一样(的地位)还得不到,(又)怎么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4、文章是怎样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明中心的?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作者所要表达的见解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能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
从这一作者于全文无一句讲到人才,但是我们掩卷思定又感到作者无不在讲人才,这一艺术效果正是作者高度的艺术技巧之所致,但是,这种艺术手法,又总是受到作者创作思想的制约。
韩愈十分强调文道合一而以道为主的思想,提出了著名的“文以载道”的见解,其本意指宣传文章在表现传统的儒学一家之道。
但在本文中却突破了传统的儒家之道。
整个来说,道是“内容”,文是“形式”,反映在《马说》中,既有作者个人的怀才不遇,又有封建社会一代知识分子压抑、不满的情绪;既揭露了封建统治者压制扼杀人才的恶行,又在一定程度上暗示了封建制度腐朽黑暗的社会根源。
由此我们认为“文以载道”之“道”不仅仅指思想内容,同时又是指作家的道德修养和性格气质。
在《马说》中,作者有意或无意地塑造了自己,塑造了自己压抑中奋起的个性,这无疑是十分可贵的。
马说教学反思马说课后反思
![马说教学反思马说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6c9688e5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fd.png)
马说教学反思马说课后反思《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马说教学反思,希望能帮到你。
马说教学反思篇一《马说》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篇幅不长,字词的理解也比较容易,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就将诵读、背诵作为了教学的重点。
反思本节课,我觉得以下几个方面需要说一说:一、导入环节让学生讲《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引出课题“马说”,这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给课文教学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二、在诵读中感悟以读为本是学习语文的一条规律。
听范读只是抛砖引玉,更多的是学生自读体会,自然而然地读出句子的语气,学生只有在这种想、读、听、评的过程中才能学会朗读,真正感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即是此理。
尤其是对古诗词教学,必须首先让学生在学生初步理解字意的基础上,把握了作品的情感基调,反复地朗读,再理解,再朗读,在这个过程中充分调动自己的内心情感去体味作者与作品,最终实现对作品深刻的感悟。
因此,在课文的朗读上,我从字音、语句的节奏、轻重音等方面进行指导,让学生能初步感知课文,将学生引入到课文情感的波涛,从中让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文中作者的情感。
尤其是在分析课文内容时,我抓住三个自然段结尾的“也”字,引导学生对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感受,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加深学生对文章的主旨理解把握。
三、补充背景材料进行感悟了解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对学生感知文章的内容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注重的方面。
《马说》一文是作者韩愈借千里马被埋没、被摧残的不幸遭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
因此在预习环节中,我依旧布置了一项内容:结合历史知识,借助手中的资料,搜集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的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本节课也有许多不足之处。
比如:对重点词句掌握环节采用学生质疑的方式,在时间的控制上有些偏差,以致最后拓展延伸的环节时间不够,另外,朗读时也还未充分实现全员活动等等。
韩愈在马说中阐述的观点
![韩愈在马说中阐述的观点](https://img.taocdn.com/s3/m/f1b35817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a9.png)
韩愈在《马说》中阐述的观点引言《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散文,通过对马的品质和行为进行描写,表达了韩愈对社会道德和人性的思考。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韩愈在《马说》中所表达的观点。
马的品质与人性韩愈认为马具有忠诚、坚强、勇敢等优秀品质,与人类具有相似之处。
他以马为喻,暗示着人们应该向马学习这些优秀品质。
他写道:“夫虽欲其生之久长也,亦恶能使之随意而甘心。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马坚强意志和不随意放纵的赞赏。
社会道德的失落与重建在《马说》中,韩愈通过对当时社会道德沦丧现象的揭示,呼吁重建社会道德。
他指责那些利用权力欺压百姓、以权谋私利的官员。
他认为这种行为是对社会公正和道义的背离,应该受到谴责和惩罚。
他写道:“若夫乘舆驾骑,是非所贵者,亦可使如群马之驰骋也。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官员应该以公正为准则行事的期望。
人性的复杂性与善恶之辨韩愈在《马说》中深入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善恶之辨。
他认为人类与马一样具有本能的欲望和冲动,但是人类通过道德修养和理智思考可以控制自己的欲望。
他写道:“故曰:‘人亦有言曰:君子疾夫舍命而后可也’”。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于人类理智和道德修养的强调。
道德教育与个体责任韩愈在《马说》中提倡道德教育,并强调个体责任。
他认为只有通过道德教育才能培养出品德高尚、具备良好品质的人。
同时,他也呼吁每个个体都应该意识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并且积极行动起来。
他写道:“若夫患乎短命而欲求其长久也,亦可使如群马之饮食也。
”这句话表达了他对每个人都应该为社会作出贡献的期望。
结论通过阐述马的品质与人性、社会道德的失落与重建、人性的复杂性与善恶之辨以及道德教育与个体责任等方面,韩愈在《马说》中表达了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和期望。
他通过对马的赞美和批判,呼吁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和价值观,以期建立一个更加公正、道德和和谐的社会。
《马说》读后感_读后感
![《马说》读后感_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f8fe1646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29.png)
《马说》读后感_读后感《马说》读后感引言概述:《马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名著《红楼梦》中的一篇诗歌,以马的视角讲述了它们在人类社会中的遭遇和感受。
这篇诗歌通过马的视角,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残酷性。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马说》的读后感。
一、马的角度看人性的复杂性1.1 马在诗中描述了人类的善良和残忍。
马说:“有人怜马,有人不怜马,有人骑马,有人杀马”。
这句诗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有些人对待马以怜悯和关爱,而有些人则对待马以残忍和冷漠。
这使我深思人类的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
1.2 马的视角揭示了人类的欲望和追求。
马说:“有人骑马,有人杀马,有人为马奔波劳碌”。
这句诗表达了人类对于权力、财富和地位的追求,有些人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甚至不顾他人的生命和痛苦。
马的视角让我对人类的欲望和追求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1.3 马的视角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不公平和压迫。
马说:“有人怜马,有人不怜马,有人骑马,有人杀马”。
这句诗揭示了社会中的阶级和地位差异,一些人享受着权力和财富,而另一些人则被剥夺了基本的权益。
马的视角让我思考社会的公平和正义问题。
二、马的遭遇和感受2.1 马在诗中表达了对被骑和被杀的恐惧。
马说:“我恐骑之,我恐杀之”。
这句诗表达了马对于被人类驾驭和剥夺生命的恐惧和无助。
马的遭遇让我感受到了人类对于动物的不公和残忍。
2.2 马在诗中表达了对自由的渴望。
马说:“我思骏之,我思驰之”。
这句诗表达了马对于自由奔跑的渴望,它们渴望摆脱人类的束缚,追寻自己的本能和天性。
马的感受让我思考动物的权利和自由问题。
2.3 马在诗中表达了对人类的希望和失望。
马说:“我望人之,我望人之”。
这句诗表达了马对人类的期望和失望,它们希望人类能够善待它们,但也深知人类社会的残酷和无情。
马的感受让我思考人类与动物的关系。
三、人类与动物的关系反思3.1 《马说》让我反思人类与动物的关系。
人类作为高级生物,应该对待动物以善良和关爱,而不是以残忍和冷漠。
小学语文教案《马说》解析
![小学语文教案《马说》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b452f37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dd.png)
小学语文教案《马说》解析解析《马说》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古文名篇,它以讲述一匹马的心声为叙事对象,通过马的话语来表现出它对人类的无尽忠诚和依恋。
在教学中,虽然小学语文学科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这篇文章适合小学生进行阅读和学习,既能培养其对古典文化的热爱,也能增强其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下面我们将从篇章结构、主要语言风格、主题思想等方面,对小学语文教案《马说》进行一番解析。
一、篇章结构小学语文教案《马说》是一篇议论文,篇章较为简短,共分为3段。
第一段介绍了马的心声,表现出它对人类无尽的忠心和感恩;第二段讲述了马在战争中的表现,蕴含出马对国家和人民的无私奉献;第三段全面回顾了马一生的经历,以及马对人类的心理感悟。
整篇文章的结构层次清晰,为小学生了解和掌握文章的主旨思想奠定了基础。
二、主要语言特点小学语文教案《马说》的语言特点丰富多彩,不同段落中运用的语言手法也各有不同。
在第一段,马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借用人类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渲染出自己对主人和农民的感恩之情。
第二段则强调抗战时期的战争气氛,利用对比的手法来突显战争的惨烈和残忍。
此外,文章还出现了句式多变、借喻形象生动等语言特点,使文章的语言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
三、主题思想小学语文教案《马说》的主题思想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表现出马对人类的无尽忠诚和感恩之情;二是强调抗战时期对国家和人民的无私奉献和贡献;三是阐述马对人类的生命和意义的个人感悟。
篇章内容简洁明了,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和人文精神,能够引导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体现出仁爱和关怀的精神,激发他们的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
四、教学建议小学语文教案《马说》虽然是一篇古文名篇,但凭借着它深刻的主题思想和丰富的语言特点,使其成为小学生阅读的佳作。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地读懂文章,并注重学生对语言运用的掌握。
为此,建议教师可结合课文内容,设置相关的课堂讨论和工作,鼓励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进行创新和突破。
重读古文名篇《马说》分析其中职场三大逻辑错误!
![重读古文名篇《马说》分析其中职场三大逻辑错误!](https://img.taocdn.com/s3/m/1e9edc2d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d6.png)
重读古文名篇《马说》分析其中职场三大逻辑错误!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章高手,但是其仕途确实沉浮不定,原因就是其文章写得很棒,但是却不懂职场的规则。
《马说》这篇被选入中学课文的名篇,其实正是他职场逻辑错误的代表。
我们从权谋角度来分段解析下:【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祇辱一作:只辱)【解析】职场人才评价标准的问题,是你自己认为是人才,还是伯乐认为你是人才?什么是人才,不是你自己认为的,在职场上,只有领导看的见,看的上,看的懂的,才叫人才。
没有领导的栽培和使用,也就不存在人才。
为什么作为千里马感叹伯乐不常有?根本原因是被动等待。
而真正的高手都是主动去迎合领导的。
其实任何握有资源的人,都是伯乐。
但是每个伯乐评价千里马的标准是不一样的,只有把自己塑造成领导眼里的千里马,你才会脱颖而出。
真相就是伯乐到处是,迎合了伯乐标准的才是千里马。
【原文】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通:饲)【解析】职场交易顺序的问题。
是你先表现出能力,还是先让领导给你待遇?这里韩愈有个逻辑错误,就是只有给了相应的待遇才能够表现出自己的才华,而现实中的职场,只有你处处表现出极强的能力,不被当下的待遇所限制,而积极的表现出自己的职场处理难题的能力,超强的执行力,以及多方面提供价值的能力,以及职场的适应性,这样才能够,从相马的错误标准中脱颖而出,通过赛马,不断地表现出和常马的不同,才能够被认可,才能获得新的待遇。
如果只是以你给我多少工资,我干多少活,那么永远只能是常马一样,被埋没。
【原文】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解析】职场权力适应的问题。
你是适应领导权力,还是领导权力适应你?职场上,你保持自己的独立性,要让领导以你喜欢的方式管理你,给你足够的待遇,理解你的意思,你觉得可能吗?每个领导手下都是一大群人,不可能,也没有精力去体会下面每个人的才能和才华,这样是个非常没有效率的事情。
韩愈《马说》赏析
![韩愈《马说》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fe32de7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fe.png)
韩愈《马说》赏析韩愈《马说》赏析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在文学成就上,同柳宗元齐名,称为"韩柳"。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世盛称其“文起八代之衰”。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是杂说的最后一篇)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幼孤贫刻苦好学,德宗贞元八年进士。
曾任监察御史,因上疏请免关中赋役,贬为阳山县令。
后随宰相裴度平定淮西迁刑部侍郎,又因上表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
做过吏部侍郎,死谥文公,故世称韩吏部、韩文公。
是代古文运动领袖,与柳宗元合称韩柳。
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重气势。
韩愈才华出众,胸怀大志,却不为当时重用,虽业精行成,却难以施展,郁郁不得志。
本文借物说理,托物言志,以千里马的遭遇,讽喻当世不知用人,感叹自身怀才不遇。
《马说》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妄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生平大事年表:唐贞元二年(786年)韩愈十九岁,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一连三次均失败,直至贞元八年(792年)第四次进士考试才考取。
按照唐律,考取进士以后还必须参加吏部博学宏辞科考试,韩愈又三次参加吏选,但都失败;三次给宰相上书,没有得到一次回复;三次登权者之门,被拒之门外。
马说教学反思总结
![马说教学反思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bb8303b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d6.png)
马说教学反思总结《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今日,我为大家带来了马说(反思)(总结),盼望大家喜爱!马说反思总结篇1作为语文老师我始终很喜爱上古文,由于简洁.也由于即使在中考中,更多的是要求字词的解释和语句的翻译.因此更多的时候我所做的也仅仅如此.前几天我上了《马说》,依照惯例我也让孩子们进行了翻译,对一些重要的字词进行了解释和辨析后,我提了个问题:你觉得对千里马和食马者的态度如何?为什么?你觉得分别把他们喻指了什么人?同学答出有才能的人和不会赏识人才的统治者后,我也简介了韩愈的人生经受,也便顺理成章的为他们归纳了一下:千里马喻指人才,食马者喻指不能知人善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忽视了对(文章)第三段中食马者形象\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的推敲以及\知人善任\的解释) 此后同学在作业本和考卷上对食马者形象的分析就成为愚蠢无知的统治者或者是不能发觉人才的人.虽然我在其后也多次重新补充分析,也让孩子们重新探讨分析愚妄和愚蠢的差别,但依旧还有孩子会用错.马说反思总结篇2人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而老师所要做的是在课堂45分钟内尽可能的把精确的要点传达给同学,而这种传达不应当是“灌”,而是基于老师引导同学对文章细节理解,关键句周到分析后自然得出的结论,否则效果就不好.而我恰恰由于是篇古文而忽视了这点,扮演了\拔苗助长\的角色,其结果可想而知.古文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其精湛的描写技艺,更是人物形象分析,景物描绘的典范,所以我深刻反省......总之,公开课要公开的是什么?是自己的创意作秀还是我们平常真实的课堂风采?我曾经以为是前者,所以每每上公开课,经常绞尽脑汁,盼望能够特别制胜。
但是后来我渐渐地明白了,不管我们的设计多么经典,能体现在课堂上才是硬道理,所谓“是马是驴,总要拉出来遛一遛”。
在备好课文内容的同时,也应当考虑同学的实际状况。
例如这个“也”字,对它的语气的理解和把握是备课备不出来的,而最终的解决却是从同学的身上找到突破口,虽然看起来似乎是“灵光乍现”,但这是建立在对同学的信任的基础之上的,这种力量的增加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与业务水平。
马说原文及作品赏析
![马说原文及作品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b7ff379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0f.png)
马说原文及作品赏析马说原文及作品赏析《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论说文。
这篇寓言性的短论通过对世上有无千里马这一问题的反复论证,归结到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缺少知马的伯乐,从而对封建统治者不知人、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揭露,抒发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悲愤。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马说原文及作品赏析,欢迎大家参考!【作品介绍】《马说》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原文】杂说四(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多音字,做计量单位时读dàn)。
食(sì通“饲”)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通“饲”)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yu)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选自《昌黎先生集·杂说》韩愈唐)或(韩愈文选)【注释】1伯乐: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祇:同“只”,只是。
3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间。
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
骈死:并列而死。
4一石(dàn):重量单位,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
《马说》八年级语文教案教学反思与改进
![《马说》八年级语文教案教学反思与改进](https://img.taocdn.com/s3/m/a9954fe5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9a.png)
本次教学为《马说》这一课,是为八年级学生设计的。
通过这一堂课,我对于教学的反思以及如何改进也有了一些思考与总结。
一、教学反思1.思考教学目标是否准确在教学《马说》这一课时,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马在农作物种植中的重要性、马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以及了解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
但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于马在农作物种植中的作用并不够清晰,对于“人与马”互动以及马在生活中的作用也没有真正切身体会。
2.缺乏互动交流在授课中,我发现自己在一些知识点的讲解中实际上是在单向的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缺乏了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
在这样的方式中,学生也不能完全掌握和理解所学内容。
3.未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在教学中,我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
我发现,如果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演示动态效果,可以让学生更为直观地理解所讲知识内容,进而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
二、教学改进1.准确制定课程目标制定课程目标时,我应该能够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知识背景和掌握情况。
在教学目标之后,进行逐步的分步指导,一步步去让学生去理解本课程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更好的学习。
2.增加互动交流环节在课堂中增加互动交流环节,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内容。
例如,可以使用问答的方式或分组的小组讨论方式,增加课堂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感受,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3.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工具演示所讲知识的动态效果,将任何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直观的视觉效果。
同时,这也能吸收学生在视觉上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兴趣,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的完成。
三、总结通过这次教学,我深刻意识到课程目标的重要性以及增加互动交流环节和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的必要性。
我认为,教师更应该能够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有意识地去构建一个有情境的、话题新颖的、知识有针对性的课堂,创造一个利于学习的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这不能用简单的掌握知识点就可以完成,需要我们刻苦努力,不断学习和探索,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让教育更顺利地开展。
《马说》教学问题探究
![《马说》教学问题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22b91450be23482fb4da4c69.png)
《马说》教学问题探究《马说》一文,观点鲜明,论证有力,行文跌宕,层析清晰,论题具有现实意义这样的文章很适合作为议论文让学生学习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却有较多的问题和迷误在一次省级教学大赛中,一位老师设计的教学主问题“探究千里马被埋没根本原因”,即以知识性错误作为结论之前笔者参与市里组织的学生教辅资料选定,遍览三十余种教辅用书,较多的教辅资料设计了不适当的训练——找出“中心句”、“主旨句”对该课“表明论点的句子”、“千里马被埋没根本原因的句子”等问题的回答更是众说纷纭;就这些问题“百度”一下,每个问题有十万以上的页面在询问和探究《马说》的教学之所以出现较多问题,在于一些教师太偏爱用“知识点”来处理教材,而忽视对文章内在因素的把握,实在有些盲人摸象的味道而要真正用好教材,几个关键问题必须解决一、教学中对文体如何定位“说”是古文中常见的文体《文章辨体序说》(明·吴纳):“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已意述之也”“说”是借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的见解,创作意图在于阐述事物或问题的义理“说”往往具有一事一议、以小见大的特点,与现代的杂文相近概言之,“说”就是议论文然而就《教师教学用书》提供的说法看,实在混乱先是大而化之的说是“散文”,之后在提供的赏析文章《〈马说〉赏析》中称“说理散文”,是“以诗为文”,“写得太像一首诗了”,“似寓言”,“全篇几乎始终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这样多的说法岂能不给教师的教学带入歧途?《文心雕龙》称:“节文互杂,辟五色之锦,各以本采为地矣”该文说到底是以议论“本采为地”的,其他实属末节有说,“说”是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显然不妥议论与说明的文体不能混为一谈,“说”绝非是说明的文体在古典文献中,即使“论”类文章也往往注重事实论证,多有铺陈叙事例如《过秦论》、《六国论》“说”类文章亦多有突出的记叙、着力的描写,就篇幅而言占较大比重,似乎是文章的重点,就内容来看精彩到几乎是文章的“亮点”(因为一些观点会因为背景变迁而苍白,形象的东西往往具有更有恒久的生命力)这样即或“说”是议论“本采为地”,但在开放式教学的情形中,教师的教学还是有取舍的空间的例如,《爱莲说》、曾经未入选人教版教材的《捕蛇者说》的教学,一些老师就淡化了文体笔者认为这样未尝不是恰当的选择但是,就《马说》一文来看,无论从结构、论证都是较为典型的议论文,读懂这样的文章对于学生学习和写作议论文很有启发作用,作为议论文来教学,价值显然更大遗憾的是,不惟笔者经历的较多的教学实例,从充斥各类教辅中的该文的“主旨句”、“中心句”等教学问题的提出,也可看出并非如此难道议论文不是首先要找出论点么?论点在此,“诸神退位”让学生明晰该课的论证方法、过程、效果才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二、“托物寓意”是本文的写作方法吗《马说》表面写马实不关涉马,而喻人才,这是怎样的写作方法呢?在《教师教学用书》中指出:“通篇采用的就是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教师多人云亦云附会此说,实则以讹传讹托物寓意是一种表现手法,与之相近的说法有“托物言志”,“言志”无非是“寓意”的一种情形与托物寓意相类似的表现手法有“象征”区别在于,象征具体到以乙物表征甲物,专注于影射暗示,同一册教材中的《海燕》即用典型的象征手法托物寓意是借助对事物的形象描述隐含作者的思想情感,重在寄托,忌直白强聒,巧在水乳交融、不露痕迹古诗文中托物寓意(或言志)的作品俯拾即是如苏轼《待月台》:“月与高人本有期,挂檐低户映娥眉只从昨夜十分明,渐觉冰轮出海迟”其寓意深藏,蕴涵巧妙反观《马说》,观点鲜明,说理有力,与“寓意”实在相去甚远托物寓意主要在更注重形象性的文学作品中充任表现手法《马说》广义上当然可以看作散文,但实际是注重说理的议论文,明辨道理是其根本目的,何至于要“寓意”呢?其实上面引用的教师用书中的说法本身就自相矛盾托物寓意是把主旨委婉隐含其中,比喻是为了问题更加形象显豁,岂是是同一种方法?在教师用书中引用的参考资料——吴小如《〈马说〉赏析》中的说法肯定了后者,而且切中肯綮:“用比喻说理”《马说》写法正是借马喻人整体设喻,以千里马喻人才,以伯乐喻有识的统治者,以千里马的遭遇喻人才被埋没扼杀文中充满对千里马不幸遭遇的愤懑,但更是对发现人才的大声呼号,观点何等鲜明强烈!岂是寓意隐含?三、几个“知识性问题”的解答时兴的细读文本让一些老师走入误区:从鲜活的文章中从肢解一个个琐碎的所谓问题提问学生《马说》的教学即如法炮制,以所谓的知识问答代替学生对文章的深刻认知本来这些提问不足为训,但毕竟流播甚广,且谬种流传,不得不在此提出,予以勘正1、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哪句?本文开头提到的省优质课中的说法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此说颇有市场,依据大概来自教师用书中的两处说法:其一“第二段……进一步揭示它的才能得不到施展的原因”,其二“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写千里马埋没的原因”这实在是管窥蠡测从论点看,开篇明义:“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句话反过来说,就是答案从论证看,首段“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即解说原因,明白异常;第二段是述遭遇从思维的逻辑看,能否发现决定“食马者”态度,既说“根本”,当然要溯源伯乐了所以,不被发现、没有伯乐正是根本原因,若一定要落实到句子上,应是“伯乐不常有”这里又衍生出来一个问题,一些老师为了证明此句,提出“食马者”和作者希冀的“伯乐”都是一体同位的统治者,他们不能发现和善待人才是一样的这更经不起推敲对“食马者”另一处还称“奴隶人”,而作者期待的“伯乐”恐寄托深矣,文中对两者的情感态度也差别大矣2、该文的中心论点是哪句?一说“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一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第一种说法,首先存在一个问题是疑问句怎么可以作论点?但是去掉前半句,“其真不知马也”指向不鲜明,而且是从反面的证明了须有识马的伯乐从文章的论证看显然是后一说无疑这篇文章条理何其清晰——首段提出观点,并从反面论述没有伯乐的后果;第二段紧紧承接,用事例论述没有伯乐千里马的悲惨遭遇;第三段揭露不识马者丑态嘴脸,以“其真不知马也”反结全文论述严谨,丝丝紧扣,论点何其突出!有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从认识论上不符合存在与意识的关系这实在是拿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与昌黎先生捣乱惜乎雄辩之韩文公已无缘与你过招3、文章的“中心句”、“主旨句”问题其实明确了文体,找到了论点,这两个问题已是子虚乌有的问题只是教辅资料的热衷青睐已经把它们炒成热点,故需澄清一下议论文应该把握的是论点,论点之外再有“中心句”“主旨句”即是另立山头,它们不仅不是“三要素”,也不是任何元素其实,“中心句”“主旨句”无论是“伯乐不常有”还是“其真不知马也”不都是臣服于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课后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23《马说》(课后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c18206b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3a.png)
23《马说》(课后解析)
一、参考答案:表达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寄寓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藏之情。
解析:文章开篇就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点,在论证这个观点的过程中寄寓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藏之情。
二、参考答案:变换称谓,如把“千里马”称为“名马”“马之千里者”;使用代词“其”“之”代替“千里马”。
不断变换称谓的方式,加上比喻、排比等手法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语势,读来一气阿成,痛快淋漓。
解析:先找出文中的例子,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
三、参考答案:
1.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2.想要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3.它吗叫,却个能迪晓它的意思………
4.唉!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解析:第1题中“一食”“或”“尽”的翻译要准确。
第2题要注意反问语气,注意“且”“等”“安”的翻译。
第3题中“而”是转折连词,“意”是关键词。
第4题要注意感叹语气,注意“邪”的翻译。
四、提示:这则历史资料中的封德彝就是一个典型的不识千里马的“食马者”,结合《马说》,结合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谈如何做到识别人才,人尽其才。
《马说》文言文解析
![《马说》文言文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224ec808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fc.png)
《马说》文言文解析
《马说》文言文解析
《马说》文言文解析
马说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语法修辞库】
伯乐,读(yuè),是借代用法,借来代替识马者。
第一段末句“不以千里称也”,表达出作者对名马受屈、埋没的不幸遭遇无限惋惜、慨叹,语气极为低沉。
马之千里者。
(者,助词,使定语后置,即“千里之马”。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即“欲与常马等且不可得”把连词“且”前置。
第二段最后说“安求其能千里也”,运用反诘的句式,表达了满腔的愤激不平。
第三段终了写道:“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呜呼”之后用一个感叹号,是对那些一无见识却又妄自论断者发出的`悲叹,“其真无马邪?”是对上述的错误结论的反诘,有咄咄逼人之势。
“其真不知马也!”正面提出与对方截然相反的结论,字字铿锵,凝聚着对妄言无马者的抨击与卑视,直抒了郁结已久的不满的感情。
前一句为反诘句,后一句为判断句。
《马说》读后感
![《马说》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f1f1824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ec.png)
《马说》读后感
《马说》是一篇关于马的寓言故事,通过讲述一匹马的故事,揭示了人性中的一些弱点和问题。
读完这篇寓言,我深受启发,对于人性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首先,《马说》通过描述马的特点和行为,暗示了人性中的自私和贪婪。
故事中的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不顾及其他马的安危。
它利用自己的力量和地位来欺压其他马,并追求权力和地位的满足。
这让我看到了人性中的一面,我们往往只关注自己的利益,忽视了他人的需要和权益。
这种自私和贪婪的行为不仅会伤害他人,也会最终伤害到自己。
其次,《马说》还揭示了社会中的权力和不公平现象。
故事中的马利用自己的力量和地位来统治其他马,建立了一种不公平的社会结构。
其他马被迫服从它的命令,无法获得自由和平等的生活。
这让我看到了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现象,一些人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地位来压迫和剥削他人,导致社会的不稳定和不公正。
最后,《马说》通过马的转变,表达了改变的可能性和重要性。
故事中的马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痛苦后,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和自私,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并试图改变自己。
最终,它成为了一匹马中的英雄,为其他马争取了自由和平等的权利。
这让我明白了改变是可能的,只要我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勇于面对现实,努力改变自己,就能够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总的来说,读完《马说》让我对人性和社会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它揭示了人性中的自私和贪婪,以及社会中的权力和不公平现象。
同时,它也表达了改变的可能性和重要性。
我相信只有通过不断地反思和努力,才能够改变自己和社会,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和和谐的世界。
马说中的人性弱点有哪些
![马说中的人性弱点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d6eedc68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1e.png)
马说中的人性弱点有哪些
11 引言
在韩愈的《马说》中,通过对千里马与伯乐关系的论述,折射出了
一些人性的弱点。
111 盲目自负
文中的饲马者,不能识别千里马,却还自认为对马十分了解,这体
现了人性中盲目自负的弱点。
他们凭借自己有限的经验和认知,就断
言马的优劣,而不愿意去深入了解和学习,从而错失真正的千里马。
112 目光短浅
饲马者只关注马的表面现象,如食量、体力等,而忽视了马的内在
潜力和特质。
这反映出人性中目光短浅的弱点,只追求眼前的利益和
表象,无法看到长远的价值和可能性。
113 缺乏耐心
在寻找和培养千里马的过程中,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观察、等待。
然而,文中的人们缺乏耐心,急于求成,一旦短期内看不到马的出色
表现,就轻易地否定其价值。
114 随波逐流
众人对于马的评价往往受到他人观点的影响,缺乏自己独立的判断。
这种随波逐流的行为,是人性中的又一弱点,使得真正的千里马难以
被发现和重视。
12 结论
《马说》中所展现的这些人性弱点,在现实生活中也时有体现。
我
们应当从中汲取教训,努力克服盲目自负、目光短浅、缺乏耐心和随
波逐流的弱点,以更加客观、长远和独立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发掘其
真正的价值。
马说文言现象整理
![马说文言现象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9a4a46fb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33.png)
马说文言现象整理
马说文言是一种现象,指的是现代的汉语使用者在写作或口语交流中使用古代汉语,尤其是文言文的结构、词汇和表达方式。
这种现象主要源于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学习,以及对现代汉语表达能力的不足。
以下是马说文言现象的一些整理:
1. 多出现在教育领域:在学习文言文和古代汉语课程中,许多学生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往往会使用文言文表达自己的观点。
2. 语文教育中的问题:由于当今的语文教育存在着让学生考高分、记忆口诀为主等问题,导致许多学生在学习汉字、词汇和语法方面往往只停留在形式上,而忽略了语言的实际功能。
3. 社交场合的误用:一些人为了显示自己的学识和文化素养,在社交场合或网络上使用文言文交流,但由于语言环境和情境不同,常常造成误会和尴尬。
4. 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在文学创作中,一些作家会借鉴或使用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以达到写作的意图和效果。
总之,马说文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学习,但也应注意其适用场合和语用效果,避免误导和误解。
马说 教后反思
![马说 教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b686d1ee87101f69e319542.png)
《马说》教后反思
《马说》这节课是中招考试的重点,知识点比较多,为了能在一节课时间内将所涉及重点知识都讲一遍,完成难度比较大,因此,在上课之前,已经给学生一些时间去疏通重点字词和课文的大意,课堂上给学生留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去回顾这些重点,并结合着导学案,来思考这节课涉及的重点问题。
优点:1、教学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2、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比较充分;
3、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了提升,主体性得到了体现。
不足:1、学生朗读这一块儿指导得不够好,缺少客观、合理的评价;
2、时间把握得不够好,“拓展延伸、联系实际”这一环节没有设计进去;
3、整个教学过程,语速过快,给学生自主讨论的时间不够长。
《马说》问题探究
![《马说》问题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7cf609299ec3d5bbfc0a74e6.png)
《马说》问题探究
《马说》问题探究
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千里马喻人才,伯乐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
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
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2、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
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
接下来,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
文章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
以“伯乐不常有”开始,中间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马“才美不外见”写食马者的无知及其造成的恶果,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各有何作用?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马说》中起论点的作用,下文都是从反面论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4、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
后有千里马”。
9、“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有何作用?排比句式。
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马说》的几个问题的浅析
《马说》是一篇借马说人的说理性散文,作者韩愈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讲述千里马的不能遇到伯乐的遭遇,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甚至摧残人才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同时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让人才有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和平台。
全文虽只151字,但说理过程严密、气势磅礴。
作者将自己的无奈、委屈、愤懑与统治者的愚妄无知形成强烈的对比。
在课堂教学中也一些文本解读的让老师们疑惑不解。
一、关于本文中心论点的问题
本文开篇第一句话即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这句话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事实上,不管有没有伯乐,千里马都是存在的。
按常理本应该是先有千里马,然后才有伯乐。
因为伯乐是在反复不断的识马、相马过程中才成就名气的。
那么作者为什么用一句不符合逻
辑的话来作为论点呢?这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就是荒唐的、没有逻辑可言的!伯乐掌握着千里马的命运,即使你才华出众,谁又去赏识你呢?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作者只能借用这种违反逻辑的观点表达自己的无奈。
从而,从正面论述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或是说对千里马的命运具有决定作用。
接着从反面来论述千里没有遇到伯乐的悲惨遭遇,“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一个“祇”字包含了说不完道不尽的委屈,让人们无不为千里马的遭遇而感到无尽惋惜。
二、关于第二部分的两个问题
1、“一食或尽粟一石”,中“食”的解释。
主流解释有三种。
其一、解释为“顿”,把“一食”理解为“一顿”。
这种解释,笔者认为欠妥。
“食”作名词,东汉•许慎《说文》“食,饣米也。
六谷之饭曰食。
”本义粮食,也可以解释为“饭”,也可以泛指一切食物;作动词,有“吃”、“靠着吃饭、赖以为生,还可以引申为依靠、依
赖”、“享用”、“背弃”(食言)、“接纳”(贤圣不能正不食谏诤之君。
——《盐铁论》)、“通,‘饲’,喂养”等,唯独没有“顿”的解释。
再者,古汉语中没有数量词的说法和用法,如林嗣环《口技》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一”后面没有带“张”、“把”等量词,但是理解上时毫无障碍的。
其二、解释为“吃”,把“一食”理解为“吃一顿”。
这种用法在我们现代汉语中很普遍,比如“一看”就是“看一眼”,“一听”就是“听一下”,“一跳”就是“跳一下”,“一喊”就是“喊一声”等。
其三、解释为“食物”、“饭”,把“一食”理解为“一顿饭(食物)”。
整句可以翻译为“一顿饭它可以吃尽一石粮食”。
2、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
老师在讲这部分是一般会把“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理解为根本原因,把“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理解为直接原因。
这个理解是没有问题,但是根本原因也不能理解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呢?其实,这个理解也是没有问题的,正是因为愚妄
无知的统治者“其真不知马也”才会让“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那么,有老师就纠结了,如果出题到底那一句是对的呢?两句都对,考试中一般是填空题,数格子就可以判断填写哪一句。
三、关于第二部分的两个问题
1、本段“之”的解释。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之”解释为“代词,它”。
整句翻译为: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使)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那么,能不能把“鸣之”把“之”理解为“语气助词,不译”,“鸣之”解释为“(马)嘶叫”(主语承前省略)。
这种理解,很有想法,但是值得商榷。
按照第一种理解,三个分句的主语都是“食马者”,后一种理解前两个分句的主语是“食马者”,后一个分句的主语是“千里马”。
所以,笔者以为第一种理解更为恰当。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一句的标点。
其一、万易在《标点一疑》通过举例论证:
以“……邪(耶》……也”表示选择问句,这种形式的用例虽术甚多,但并非罕见。
如: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不知天之弃鲁耶?抑鲁君有罪于鬼精,故及此也?”;
《史记•淮南王传》“公以为吴兴兵,是邪?非也?”;
又《李将军列传》“岂吾相不当侯耶?且固命也?”;
《汉书•匈奴传》“此天子诏语邪?将从使者所求也?”都是同类句型。
[1]
认为,《马说》末尾的标点应该是:“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其二、杨斯月在《人教版初中语文的一则注解商榷》中用三个维度“从句式角度分析、从语气语境角度分析、从作者身世角度分析”来剖析,也认为“作为语言大师的韩愈,在这里使用选择问句,不使用自问自答句,应该是势所必然。
”但他认为标点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其意思是:“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呢,还是真的不能
识别千里马呢?”[2]
根据新课标编写的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中的注解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配套的教学参考书上给出的相关参考译文是:“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 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 ”在这里,编者把这句话的第一个“其”作副词“难道”解,第二个“其”作副词“其实”解。
语文版和苏教版解释第一句是:“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其’,难道,表示反问语气。
而且认为第二句的“其”表示推测语气,可译为“恐怕”。
笔者倾向于课下注解,限于篇幅不详叙理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