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一、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二、语音: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 )外见(xiàn )祗(zhǐ)石(dàn)一食(shí)食(sì)马者而食(sì)也三、重点词语解释1、马之千里者之:助词,无义2、世有伯乐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3、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4、祗辱于奴隶之手祗:只是辱:辱没5、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6、不以千里称也以:凭,凭借称:著称7、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尽:吃完 8、才美不外见才:才能,美好的素质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常:普通的等:等同,一样 10、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11、策之不以其道道:方法,正确的方法 1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竭尽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马鸣叫通:通晓 14、执策而临之临:面对15、其真不知马也知:识别,了解四、特殊字(一)、通假字①食马者(食,通“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二)词类活用1.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马鞭子。
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动词使动用法,使……尽。
)五、重点语句翻译1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一顿有时要吃掉一石粮食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千里马叫唤的时候,马夫却不能通晓它叫的意思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常有,然而会挑选千里马的伯乐却不常有。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
或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马说》知识点梳理
《马说》知识点梳理1.字音祗(zhǐ)骈死(pián) 槽枥(lì)2.通假字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同“衹(只)”,只、仅]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喂)才美不外见.(见:同“现”,表现)3.一词多义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马鞭驱赶)策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食马者不知其能里而食也(动词,读sì,同“饲”,喂)食食不饱,力不足(动词,读shí,吃)虽有于里之能(名词,才能)能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不以千里称也(介词,用)以策之不以其道(介词,按照)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它,指千里马)鸣之不能通其意(代词,它的)其其真无马邪(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其真不知马也(副词,表示推测语气,恐怕)衹辱于奴隶人之手(助词,的)马之千里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之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指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调节音节,不译)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表转折)而执策而临之(表承接)4.词类活用策.之不以其道(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衹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用作动词,受屈辱)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日行千里)食之不能尽.其材(使动用法,使……尽,竭尽)5.古今异义食或.尽果一石(古义:有时。
今义:或许;也许)6.特殊句式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句,“千里”是“马”的定语)衹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句,“于奴隶人之手”是“辱”的状语)文章主旨本文通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全文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无知与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文章结构提出问题——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食不饱马说分析问题力不足被埋没托物寓意才美不外见得出结论——不知马(嘲讽)二、问题整理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哪类人?伯乐:喻指善于识别发现人才的人。
千里马:喻指有才能的人。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马说知识点总结大全一、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2.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二、语音: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 )外见(xiàn )祗(zhǐ)石(dàn)一食(shí)食(sì)马者而食(sì)也三、重点词语解释1、马之千里者之:助词,无义2、世有伯乐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3、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4、祗辱于奴隶之手祗:只是辱:辱没5、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6、不以千里称也以:凭,凭借称:著称7、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尽:吃没 8、才美不外见才:才能,美好的素质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常:普通的等:等同,一样10、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11、策之不以其道道:方法,正确的方法1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竭尽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马鸣叫通:通晓14、执策而临之临:面对15、其真不知马也知:识别,了解四、特殊字(一)、通假字①食马者(食,通“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二)、一词多义(三)、词类活用1.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马鞭子。
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动词使动用法,使尽。
)五、重点语句翻译1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一顿有时要吃掉一石粮食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千里马叫唤的时候,马夫却不能通晓它叫的意思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常有,然而会挑选千里马的伯乐却不常有。
《马说》知识点归纳
23《马说》一、文学常识1.作者,代文学家、哲学家。
是之首。
2. 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既可说明记叙事物,也可发表议论,但都是为了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马说”即。
二、给加点字注音骈.()槽枥..()粟.()食.()马者其真无马邪.()三、重点字词解释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2.骈.死于槽枥..之间3.不以千里称.也4.一食或.尽粟一石5.是.马也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7.安.求其能千里也8.策.之不以其道.9.鸣之而不能通.其10.执.策而临.之11.食之不能尽.其材四、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才美不外见.3.食之不能尽其材.4.其真无马邪.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五、古今异义1.故虽.有名马古义:今义:2.策之不以其道.古义:今义:3.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今义:六、一词多义1.食(1)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策(1)策.之不以其道(2)执策.而临之3.之(1)鸣之.不能通其意(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3)策之.不以其道4.其(1)其.真无马邪(2)其.真不知马也5.能(1)虽有千里之能.(2)安求其能.千里也七、词类活用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2.一食或尽.粟一石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食之不能尽.其材八、重点句子翻译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九、重点问题梳理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2.全文的主旨句是:3.描绘千里马的终身悲惨遭遇的句子是:4.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5.有人说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由此想到《马说》中的一句话是:6.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7.文章以的写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将人才比作,集中阐述了。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以下是对《马说》这篇文章的知识点总结。
一、文学常识1、作者: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2、文体:“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二、重点字词1、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祇:只是。
2、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
3、一食或尽粟一石食:吃。
或:有时。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5、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
等:等同,一样。
7、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
8、策之不以其道策:用马鞭驱赶。
道:正确的方法。
9、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能,才干。
10、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通晓。
三、重点句子翻译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常有。
2、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凭借日行千里的能力而著称。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5、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译文: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文:用马鞭驱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马说知识点整理
《马说》知识点梳理一、文学常识韩愈,字退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二、字形字音:袛()骈()枥()一食()粟()石()食( )马者而食( )也外见()三、重点字词(一)、通假字1、食马者通,2、才美不外见通,3、尽其材通,4、其真无马邪通,(二)一词多义策(1)执策而临之(2)策之不以其道食(1)食不饱(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能(1)虽有千里之能(2)食之不能尽其材其(1)安求其能千里也(2)其真无马耶(3)其真不知马也(三)、其他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2、骈()死于槽枥之间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5、安()求其能千里也6、策之不以其道()7、通()其意8、执策而临()之9、食之不能尽()其材三、名句翻译: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5、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7、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四、理解默写1、描绘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命运的语句是: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3、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无知形象的句子:4、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3、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A不/以/千里/称也 B才/美不/外见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安求其能/千里也五、内容及写法理解1、这篇文章采用的写法。
伯乐比喻;千里马比喻;食马者比喻。
2、中心: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三、延伸拓展14.你如果是千里马该怎样做?是“食马者”该怎样做?我如果是千里马,我会挣脱缰绳,摆脱“食马者”的束缚,主动寻求碧绿的草地,使自己膘肥体壮,再找机会显示自己的超凡本领,相信会有伯乐发现自己的才能的。
我如果是“食马者”,我会平等对待所喂养的所有的马,使它们有强壮的身体,各尽其能15.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总结马说知识点
总结马说知识点
一、马匹的基本知识
1. 马的品种:马的品种有很多种,常见的有热血型、冷血型、半冷血型等;
2. 马的生理特点:马是哺乳动物,体型强壮,善跑快跑,敏捷,听觉和视觉都很灵敏,大多有较好的记忆力等;
3. 马的行为特点:马是群居动物,对领地有强烈的占有欲,具有警觉性高、好奇心强以及顺应性好等特点;
4. 马的保养:包括马的日常饲养、马舍的清洁和卫生、马匹的体检和疫病预防等。
二、骑手的基本技巧
1. 骑手的姿势:包括坐骑、下马、上马、倚靠、卸足等骑乘动作;
2. 缰绳的运用:骑手需要掌握如何正确使用缰绳,包括转向、加速和刹车等;
3. 马术的动作:包括马术走步、转弯、跳跃、旋转和停止等动作;
4. 骑手的平衡感:骑手需要保持良好的平衡感,保持自身的稳定性,以便更好地掌握马匹的动作。
三、马术比赛的规则
1. 障碍赛:是一种特技骑术项目,比赛过程中马匹需要越过一系列固定障碍;
2. 圆场赛:是一种技术型赛事,要求骑手驾驭马匹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动作;
3. 竞速赛:是一种速度型赛事,骑手需要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比赛;
4. 马术团体赛:由一组骑手和马匹组成的团队共同完成比赛。
四、马术训练与辅助设备
1. 马匹的训练方法,包括马术动作的训练和骑手指导;
2. 马术辅助设备,包括马鞍、马衔、马镫、马绳和缰绳等。
以上是马术运动的基本知识点,希望对大家对马术运动有更深入的了解。
马术是一项综合性的运动,不仅对骑手的技术和耐力有要求,同时也需要骑手与马匹之间的默契和配合。
学习马术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同时也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力和耐心,希望大家能够多多关注和支持马术运动。
最新《马说》知识点整理
最新《马说》知识点整理1.历史唯物主义:《马说》是马克思主义权威著作之一,其中最重要的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而经济基础又决定着上层建筑。
这一理论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核心之一2.无产阶级革命:《马说》强调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必然导致阶级矛盾的加剧和无产阶级的贫困化,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彻底解放。
3.资本论:《马说》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的著名著作《资本论》的精华部分。
《资本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进行深入分析的一部巨著,其中包括对商品、劳动力、剩余价值等重要概念的阐述。
4.剩余价值理论:《马说》详细介绍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无产阶级的产物。
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过程,也是阶级斗争的焦点。
5.历史发展阶段:《马说》论述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四个主要阶段,并探讨了每个阶段的特点和矛盾。
6.科学社会主义:《马说》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必然会导致社会主义的胜利,而社会主义则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归宿。
他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并主张通过无产阶级的统一行动来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7.阶级斗争:《马说》强调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和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
8.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马说》详细阐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概念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层建筑则是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文化等反映和维护。
他的这一理论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9.科学方法:《马说》展现了马克思的科学研究方法。
他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强调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和全面分析。
《马说》知识点归纳
马说一、全文理解:1、本文作者是韩愈,唐代人。
2、本文主旨: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抨击了封建统治着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
3、本文体裁:说。
特征:奇巧而善辩(议论文)4、“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食马者”比喻愚昧无知的封建统治者5、用原文回答:(1)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总领全文,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4)千里马的悲惨命运是:骈死于槽枥之间。
(5)千里马被埋没和摧残的原因有哪些:A 伯乐不常有。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
二、字词(一)通假字1、食马者食sì通饲,喂2、外见见通现,表现3、尽其材材通才,才能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相当于吗(二)一词多义策(1)执策而临之马鞭(2)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3)策勋十二转记食(1)食不饱吃(2)食之不能通“饲”喂(3)身上衣裳口中食食物或(1)或以为死有的人(2)或尽粟一石有时(三)、其他1、祗:只是2、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3、且:犹、尚且4、等:同样5、以其道道正确的方法得道多助道仁政6、通其意意意思意暇甚意神情醉翁之意意情趣7、临:面对临于泉上临面对8、一食:吃一顿三、名句翻译:1、骈死于槽枥之间。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的粮食。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鞭打它不按照驱使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马说》的作者韩愈,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其世居于昌黎,故又称韩昌黎;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马说》是其中的第四篇.2、文体知识:“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体裁,既可以写一事一物,也可以写一种现象,但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想.常用托物寓意的手法。
“马说”即谈马、论马.二、重点字音骈pián 槽枥cáo lì祗zhǐ粟sù食不饱shí食马者sì见xiàn 邪yé三、重点字词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不以千里称.也(著称,出名) 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是.马也(这种)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等同,一样)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明白)执策而临.之(面对)四、一词多义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执策而临之(马鞭子)一食或尽粟一石(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其真无马邪?(表反问,难道)其真不知马也(表揣测,恐怕)五、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2、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3、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4、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示疑问,吗)六、重点句子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因此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的美名而著称。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八年级下册《马说》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马说》知识点【第一节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第一节重点字解释】:常:经常。
而:可是,但是,表转折关系。
故:所以,因此。
虽:即使。
名:名贵的、著名的、出名的。
只:只是、只能。
辱:受屈辱、埋没。
奴隶人:马夫,指喂马的人。
之:的。
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于:在。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以:用、把;因为。
称:著称、称呼;出名。
【第一节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了名马,也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第一节赏析】:该段阐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有决定性作用。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开篇点明中心论点,阐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所起的决定作用,突出识马的重要性,概括全文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世上少有伯乐现象的愤慨之情。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埋没人才、不能重用人才的社会现象的愤懑不平之情,对被压抑、被埋没人才的深切同情,以及自己杯才不遇、壮志难酬、有志难申的复杂心情。
(3)“辱”“死”,揭示了千里马的悲惨命运,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不幸命运的无限痛惜之情,对封建社会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现象的强烈的愤懑和不平之情。
(4)“不以千里称也”中“也”字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
【第二节原文】: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第二节赏析】:该段阐明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马说复习知识点
马说复习知识点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马说》知识汇总一、文学常识:种议论,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二、按课文原句填空:1、揭示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领起全文作用)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形象)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全文的主旨句:其真不知马也。
7、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三、注音:只(zhǐ)骈(pián)死槽(cáo)枥(lì) 尽粟(sù)一石(dàn)四、解释词语:(一)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 见” 通“ 现”,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 材” 通“ 才”,才能。
(3)其真无马邪:“ 邪” 通“ 耶” ,表示疑问,相当于“ 吗”。
(二)一词多义:1.之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2.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3.策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4.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
5.食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动词。
《马说》知识点归纳.
马说一、全文理解:1、本文作者是韩愈,唐朝代人。
2、本文主旨: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抨击了封建统治着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
3、本文体裁:说。
特征:奇巧而善辩(议论文4、“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食马者”比喻愚昧无知的封建统治者5、用原文回答:(1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总领全文,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4千里马的悲惨命运是:骈死于槽枥之间。
(5千里马被埋没和摧残的原因有哪些:A 伯乐不常有。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
二、字词(一通假字1、食马者食sì通饲,喂2、外见见通现,表现3、尽其材材通才,才能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相当于吗(二一词多义策(1执策而临之马鞭(2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3策勋十二转记食(1食不饱吃(2食之不能通“饲”喂(3身上衣裳口中食食物或(1或以为死有的人(2或尽粟一石有时(三、其他1、祗:只是2、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3、且:犹、尚且4、等:同样5、以其道道正确的方法得道多助道仁政6、通其意意意思意暇甚意神情意有所及意思想醉翁之意意情趣7、临:面对临于泉上临面对8、一食:吃一顿三、名句翻译:1、骈死于槽枥之间。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的粮食。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鞭打它不按照驱使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马说知识点汇总
马说知识点汇总一,原文(略)二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因此,即使有了很名贵的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吃能吃下一石的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它的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三、文体: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大多是以华丽的言辞达陈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见,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
四、作者,韩愈,唐代文学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
五、段意:第一段:“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是本段文字的核心,也是整篇文章的语意中心。
第二段:分析千里马被埋没有具体原因。
第三段:总结全文,对执策者不“不知马”进行辛辣的嘲讽,对统治阶级埋没人才提出尖锐批评。
六、写法:全文采用了以喻寓理的手法。
千里马代表能为统治阶级效劳出力的人才,伯乐代表善于发现人才的统治者,“食马者”代表埋没、扼杀人才的庸人。
七、中心:文章似乎是在说马,实际上处处是在说人,是在指摘不合理的社会现实。
对统治阶级埋没人才进行批判,表现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八、问题汇总1.课文中列举了“千里马”的哪些遭遇?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千里马的遭遇: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寄托的感情:文章似乎是有说马,实际上处处是在说人,是在指摘着不合理的社会现实。
作者是站在统治阶级的角度上对统治阶级埋没人才的不合理现实进行批判,也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马说》文言知识
《马说》文言知识一、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通“饲”饲养;“材”通“才”,才能。
3、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同“祇”,只、仅仅。
二、古今异义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古义:这样的。
今义:判断词。
2、(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古义:同样。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4、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有的人,也许。
今义:或者。
5、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6、(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sì):通“饲”喂养。
食(shí):吃。
7、(策)之不以其道。
古义:马鞭,鞭策。
今义:策划,策略。
三、一词多义1、之虽有千里之能:的。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结构助词。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它,代词。
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2、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3、策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自《木兰诗》)。
4、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
5、食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动词。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6、其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它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鞭策千里马的方法。
《马说》重点知识点
《马说》重点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为《昌黎先生集》。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著名领袖,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华文风,提出“唯陈言之务去”。
韩愈推动了文学发展,被后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的散文句式灵活多变,文笔流畅而有气势,对后世的文风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写作背景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
其时,韩愈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
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待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
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三、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马说”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就属这一文体。
四、重点字词解释(一)通假字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祇”,只是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3.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4.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华(二)古今异义1.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也许,或许2.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古义:这;今义:动词,联系两种事物,表明两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的种类、属性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等同,一样;今义:等候4.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今义:安定,使安定(三)一词多义1.策: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动词执策而临之。
马鞭,名词2.能:虽有千里之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知识点总结一、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2.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二语音: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外见(xiàn )祗(zhǐ)石(dàn)一食(sh í)食(sì)马者而食(sì)也三、重点词语解释1、马之千里者之:助词,无义2、世有伯乐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3、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4、祗辱于奴隶之手祗:只是辱:辱没5、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6、不以千里称也以:凭,凭借称:著称7、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尽:吃没8、才美不外见才:才能,美好的素质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常:普通的等:等同,一样10、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11、策之不以其道道:方法,正确的方法1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竭尽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马鸣叫通:通晓14、执策而临之临:面对15、其真不知马也知:识别,了解四、特殊字(一)、通假字①食马者(食,通“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二)、一词多义1、之:助词,的,虽有千里之能;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代词,它,代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不译,补充音节,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食:吃,食不饱;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顿:一食或尽粟一石。
3、策:名词,鞭子,执策而临之;动词,鞭打,策之不以其道。
4、以:用,不以千里称也;按照,策之不以其道。
5、能:能够,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力,虽有千里之能。
6、其:它的,代词,策之不以其道;表反问语气,难道,其真无马耶;表推测语气,恐怕,其真不知马也!(三)、词类活用1.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马鞭子。
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动词使动用法,使……尽。
)五、重点语句翻译1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一顿有时要吃掉一石粮食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千里马叫唤的时候,马夫却不能通晓它叫的意思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常有,然而会挑选千里马的伯乐却不常有。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
或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六、结构与主旨(一)结构层次《马说》共三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部分(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部分(3段):总结全文着力写“食马者”的愚妄。
(二)文章主旨作者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引发出去,阐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文章处处写马,而句句都在贬“人”,它借有关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把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七、写作方法本文属于“说”这种体裁,与现在的杂文相似。
本文总体上可归纳为以下两个特点:1.托物寓意:文章以托物寓意的写法,借助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摧残和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寓深刻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
2.中心突出:本文贯穿全文的是“不知马”这句话。
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说明“不知”所造成的恶果,痛斥“食马者”的无知,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八、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表明论证前提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运用设问句表达作者心中感慨的句子是)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10、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1、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九、课文内容理解1、这篇文章表面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韩愈在文中强调了识别(发现)人才和善待(尊重、正确对待)人才的重要性。
2、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3、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4、第二段说明了什么?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5、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6、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7、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8、“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排比句式。
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9、你是怎么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的不满和愤慨。
10、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千里马寓人才,伯乐寓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
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11、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要有千里马的才能;要有展示的机会;要有识别人才,欣赏人才的伯乐。
12、文的体裁是“说”。
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最终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13、第1段伯乐不常有的深刻含义是:统治者缺少能发现人才、重用人才的人,含有愤世嫉俗之意。
14、第2段是从反面论证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道理,在于谴责食马者。
15、说明下列句子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排比。
愤怒谴责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增强了语言的气势,感情强烈。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
强烈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加强了否定的语气,增强了否定的力量。
16、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这是什么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的封建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摧残、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这是托物寓意的写法。
17.本文托物寓意,表明了怎样的见解?统治者应善于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
18.第2段连用四个“不”字,表明了食马者的无知,第3段连用三个“不”字,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表现得淋漓尽致。
从“不”字可见作者的郁愤之情。
十、开放性试题1、作者以千里马喻人才,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最需要的是什么?在讲究“素质”的今天,一匹真正的千里马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中,适应环境,发挥潜能是最重要的。
没有遇到伯乐,怎样才能避免“骈死于槽枥之间”,最终能以“千里称也”?首先,马必须调节自身条件与跑步情况的比例,尽可能在吃不饱的情况下,跑出与常马等的水平,自己呢利用食马者偶然的“加餐”,跑出更胜一筹的速度。
千里马最终成功了。
显然,策不以道,食不尽材,鸣不通意的境况,才是真正考验千里马的素质时。
2、对对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下联:有志可成万里驹3、清代龚自珍的诗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本文所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试加以说明。
两种方法不一致,《马说》中通过伯乐发现人才;而龚自珍表现的人才选拔是不拘一格,即多途径,多层次,多方面选拔。
4、古往今来,许多怀才不遇者用自己由衷的笔调,抒写出自己心中的愤慨并流传为千古名句。
请你写出你熟悉的两句,并标明作者和出处。
如: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岳飞《满江红。
咏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5、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 伯乐必须具备知人善用的才能,任人唯贤,要善于发现并重用人才。
如:齐桓公发现并重用管仲,使齐国强盛起来。
6、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如:我认为千里马更重要。
因为社会发展需要人才,而千里马正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试想如果没有爱迪生发明电灯,我们寻找光明的眼睛不知还要在黑暗中徘徊多久。
再如:如果没有那些群策群力的科学家,我们不知能否破解DNA的奥秘7、你如果是千里马该怎样做?是“食马者”该怎样做?我如果是千里马,我会挣脱缰绳,摆脱“食马者”的束缚,主动寻求碧绿的草地,使自己膘肥体壮,再找机会显示自己的超凡本领,相信会有伯乐发现自己的才能的。
我如果是“食马者”,我会平等对待所喂养的所有的马,使它们有强壮的身体,各尽其能。
8.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这些话题是常谈常新的,请你联系现实谈谈自己的看法。
当今是经济社会、信息社会,社会竞争强烈,需要具有综合素质和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的人才。
国家应该创造宽松的人才环境,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积极主动地发现人才、培养人才、重用人才,使人尽其才、才尽起其用,促进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满井游记》知识点梳理1、文学常识袁宏道,_明_代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