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知识点归纳

合集下载

第23课《马说》知识点梳理-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知识点梳理-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马说》知识点梳理马说唐·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一、诵读理解1、字音骈(pián)槽(cáo)枥(lì)一食(shí)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而食(sì)也外见(xiàn)食(sì)之真无马邪(yé)2、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二、文学常识1、韩愈:(公元768年—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河南河阳(今河南焦作孟州市)人,祖籍河南省邓州市,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学上,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主张文以载道,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

《马说》知识点

《马说》知识点

《马说》知识点第一篇:《马说》知识点《马说》知识点归纳阅读理解:1、本文中心句:(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本文写法:托物寓意(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统治者不能识人才,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s3、本文段意:一段: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二段: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

三段:总结全文,写食马者的愚妄。

4、表明千里马与伯乐依赖关系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5、千里马必然被埋没的原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6、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及作用: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作用: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

7、表明食马者无知的句子: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8、食马者无知所造成的恶果的句子及作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再次从反面论证论点,揭示被埋没的原因。

9、写食马者的愚妄(平庸浅薄)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0、“其真不知马也”的作用:与开头呼应,点明全文主旨。

1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意义:伯乐比喻知贤识才的人,千里马比喻出类拔萃的人,食马者比喻埋没摧残人才的统治者。

12、《马说》中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13、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①伯乐不常有。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14、在《马说》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对“千里马”的摧残、埋没体现在哪三个方面?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5、策马者是怎样的不认识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6、《马说》中提出人才培养需要外在条件的句子是: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17、《马说》中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18、《马说》的主旨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知识点梳理

《马说》知识点梳理

四、马说韩愈一、词语解释。

而.伯乐不常有(可是)故虽..有名马(所以)(虽然)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同“只”,只,仅)(受屈辱)(马夫)骈死于.槽枥之间(并列而死)(在)(马厩)不以.千里称也(用,拿)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一食或尽...粟一石(吃)(有时)(吃完)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养)(它)(日行千里,动词)是.马也(这样)虽.有千里之.能(虽然)(的)才美不外见.(同“现”,显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尚且)(想要)(普通)(等同,一样)(得到,做到)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它)策之..不以.其道.(驱使,动词)(代词,代千里马)(按照)(方法)食之..不能尽.其材.(同“饲”,喂养)(代词,代千里马)(竭尽)(同“才”,才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无意义)(却)(通晓)(它的)执策而临....之(握)(马鞭,名词)(表顺接,不译)(到它跟前)其.真无马邪.(表反问语气,难道)(同“耶”,吗)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语气,恐怕)二、课外翻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

所以虽然有了名马,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作千里马。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把它当作普通马来养。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特长就不能显现出来,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鞭子走到千里马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三、内容理解1、文章主题: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论述的是识别和发现人才的事,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抒发了怀才不遇、有志难申的知识分子的愤懑和不平之情,对不能知人善任的昏庸的统治阶级进行了嘲讽和鞭挞,巧妙地发挥了针砭时弊的作用。

《马说》知识点梳理

《马说》知识点梳理

《马说》知识点梳理1.字音祗(zhǐ)骈死(pián) 槽枥(lì)2.通假字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同“衹(只)”,只、仅]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喂)才美不外见.(见:同“现”,表现)3.一词多义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马鞭驱赶)策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食马者不知其能里而食也(动词,读sì,同“饲”,喂)食食不饱,力不足(动词,读shí,吃)虽有于里之能(名词,才能)能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不以千里称也(介词,用)以策之不以其道(介词,按照)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它,指千里马)鸣之不能通其意(代词,它的)其其真无马邪(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其真不知马也(副词,表示推测语气,恐怕)衹辱于奴隶人之手(助词,的)马之千里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之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指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调节音节,不译)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表转折)而执策而临之(表承接)4.词类活用策.之不以其道(名词用作动词,用马鞭驱赶)衹辱.于奴隶人之手(形容词用作动词,受屈辱)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日行千里)食之不能尽.其材(使动用法,使……尽,竭尽)5.古今异义食或.尽果一石(古义:有时。

今义:或许;也许)6.特殊句式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句,“千里”是“马”的定语)衹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句,“于奴隶人之手”是“辱”的状语)文章主旨本文通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

全文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埋没、摧残人才的无知与昏庸,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

文章结构提出问题——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食不饱马说分析问题力不足被埋没托物寓意才美不外见得出结论——不知马(嘲讽)二、问题整理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哪类人?伯乐:喻指善于识别发现人才的人。

千里马:喻指有才能的人。

2020部编版八年级文言文专题07 《马说》(知识梳理)(解析版)

2020部编版八年级文言文专题07 《马说》(知识梳理)(解析版)

《马说》知识梳理一、作者作品1.《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代表作有《昌黎先生集》《原毁》《师说》《柳子厚墓志铭》等。

2. 唐宋八大家包括: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二、文章体裁。

本文的体裁是“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往往是托物寓意。

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最终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课文内容概括。

作者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引发出去,阐述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文章处处写马,而句句都在贬“人”,它借有关千里马和伯乐的传说,把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对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摧残人才的现象进行了猛烈的抨击。

四、字音字形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外见(xiàn)祗(zhǐ)一食(shí)一石(dàn)食(sì)马者而食(sì)也五.词语汇总(一)重点词语。

⑴故虽有名马:即使⑵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屈辱,埋没。

⑶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并列⑷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⑹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样;等同⑻策之不以其道:鞭打、驱使。

按照。

⑼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⑾执策而临之:面对⑿其真无马邪:通“耶”,吗⒀其真不知马也!恐怕(二)通假字①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③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一、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2.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二语音: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外见(xiàn)祗(zhǐ)石(dàn)一食(sh í)食(sì)马者而食(sì)也三、重点词语解释1、马之千里者之:助词,无义2、世有伯乐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3、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4、祗辱于奴隶之手祗:只是辱:辱没5、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6、不以千里称也以:凭,凭借称:著称7、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尽:吃没8、才美不外见才:才能,美好的素质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常:普通的等:等同,一样10、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11、策之不以其道道:方法,正确的方法1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竭尽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马鸣叫通:通晓14、执策而临之临:面对15、其真不知马也知:识别,了解四、特殊字(一)、通假字①食马者(食,通“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二)、一词多义1、之:助词,的,虽有千里之能;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代词,它,代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不译,补充音节,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食:吃,食不饱;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顿:一食或尽粟一石。

3、策:名词,鞭子,执策而临之;动词,鞭打,策之不以其道。

4、以:用,不以千里称也;按照,策之不以其道。

5、能:能够,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力,虽有千里之能。

6、其:它的,代词,策之不以其道;表反问语气,难道,其真无马耶;表推测语气,恐怕,其真不知马也!(三)、词类活用1.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马鞭子。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

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一、文学常识。

1. 作者。

- 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 文体。

二、原文及注释。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注释。

1. 伯乐:本名孙阳,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2. 祇(zhǐ):只是。

3. 辱:受屈辱。

4. 奴隶人:奴仆。

这里指马夫。

5. 骈(pián)死:(和普通马)一同死。

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6. 槽枥(lì):马槽。

7. 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它是千里马。

8. 一食(shí):吃一顿。

9. 或:有时。

10. 尽粟一石(dàn):吃完一石粟。

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11. 食(sì)马者:喂马的人。

食,同“饲”,喂养。

12. 其能千里而食也:能(日行)千里而(按照千里马的食量)喂养它。

13. 才美不外见(xiàn):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

见,同“现”。

14. 且:犹,尚且。

15. 等:等同,一样。

16. 安:怎么,哪里。

17. 策之:用马鞭驱赶它。

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18. 不以其道: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19. 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它却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材,同“才”,才能。

20.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21. 执策而临之:拿着马鞭面对它。

临,面对。

22. 其真无马邪(yé):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马说(杂说四)文言文知识总结

马说(杂说四)文言文知识总结

马说(杂说四)文言文知识总结马说(杂说四)文言文知识总结人教版语文八下中考文言文复习梳理:马说(杂说?四)一、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唐代河阳人,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二、文言词语(一)通假字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句意:才能和特长不能表现出来。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喂养它,又不能竭尽它的才能。

其真无马耶:“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句意:真的没有<千里>马吗?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句意:喂马人不懂它能日行千里<根据它的食量>喂养它。

(二)一词多义①之:助词,译为的,虽有千里之能;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代词,它,代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不译,补充音节,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食:吃,食不饱;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顿: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策:名词,鞭子,执策而临之;动词,鞭打,策之不以其道。

④以:用,不以千里称也;按照,策之不以其道。

⑤能:能够,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力,虽有千里之能。

⑤其:它的,代词,策之不以其道;表反问语气,难得,其真无马耶;其实,其真不知马也!乎:介词,于,出乎其性;语气词,勉乎哉。

(三)词类活用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③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⑤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四)其他词语1.然后有千里马 (然:这样)2.而伯乐不常有 (而:表转折,可是)3.故虽有名马(故:所以)(虽:即使)4.只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受屈辱而埋没才能)5.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两马并驾)6.不以千里称也 (称:著称)7.马之千里者 (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8. 一食或尽粟一石(食:吃)(或:有时)(尽:吃完,吃光)9.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千里:日行千里)10.是马也 (是:这样) 11.虽有千里之能 (虽:即使)1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1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且:尚且)(常:普通)(等:等同,一样)14.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 15.策之不以其道(策:驱使)(以:按照)16.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17.执策而临之 (执:拿)(策:鞭子)(临:面对)18.其真无马邪 (其:表反问,难道)(邪: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 19.其真不知马也(其:表推测,恐怕)三、特殊句式倒装句:①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最新《马说》知识点整理

最新《马说》知识点整理

最新《马说》知识点整理1.历史唯物主义:《马说》是马克思主义权威著作之一,其中最重要的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而经济基础又决定着上层建筑。

这一理论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核心之一2.无产阶级革命:《马说》强调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必然导致阶级矛盾的加剧和无产阶级的贫困化,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彻底解放。

3.资本论:《马说》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的著名著作《资本论》的精华部分。

《资本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进行深入分析的一部巨著,其中包括对商品、劳动力、剩余价值等重要概念的阐述。

4.剩余价值理论:《马说》详细介绍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无产阶级的产物。

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过程,也是阶级斗争的焦点。

5.历史发展阶段:《马说》论述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四个主要阶段,并探讨了每个阶段的特点和矛盾。

6.科学社会主义:《马说》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必然会导致社会主义的胜利,而社会主义则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归宿。

他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并主张通过无产阶级的统一行动来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7.阶级斗争:《马说》强调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和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

8.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马说》详细阐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概念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层建筑则是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文化等反映和维护。

他的这一理论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9.科学方法:《马说》展现了马克思的科学研究方法。

他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强调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和全面分析。

马说知识点归纳

马说知识点归纳

马说知识点归纳《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

接下来为大家归纳一下这篇文章的重要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1、作者: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2、文体:“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二、重点字词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只,仅。

2、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

3、不以千里称也称:著称。

4、一食或尽粟一石食:吃。

或:有时。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喂。

6、才美不外见见:同“现”,表现。

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

等:等同,一样。

8、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

9、策之不以其道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道:正确的方法。

10、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能,才干。

11、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通晓。

12、执策而临之临:面对。

三、重点句子翻译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2、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译文: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凭借日行千里的能力而著称。

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译文: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5、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译文: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完整版)《马说》复习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马说》复习知识点归纳

《马说》知识汇总一、文学常识: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二、按课文原句填空:(1)本文全文的主旨句或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马说〉〉中千里马的遭遇相似,相应的句子是(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5)千里马必然被埋没的原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7)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8)”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9)(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0)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运用设问句表达)(本文的主旨举):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1)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2)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三、解释词语:(一)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 见” 通“ 现”,显现、表现.(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

(二)一词多义:1.之虽有千里之能:的。

(完整版)《马说》知识点归纳.

(完整版)《马说》知识点归纳.

马说一、全文理解:1、本文作者是韩愈,唐朝代人。

2、本文主旨: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抨击了封建统治着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

3、本文体裁:说。

特征:奇巧而善辩(议论文4、“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食马者”比喻愚昧无知的封建统治者5、用原文回答:(1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总领全文,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4 千里马的悲惨命运是:骈死于槽枥之间。

(5 千里马被埋没和摧残的原因有哪些:A 伯乐不常有。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

二、字词(一通假字1、食马者食s通饲,喂2、外见见通现,表现3、尽其材材通才,才能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相当于吗(二一词多义策(1 执策而临之马鞭(2 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3策勋十二转记食(1 食不饱吃(2食之不能通“饲”喂(3身上衣裳口中食食物或(1 或以为死有的人(2 或尽粟一石有时(三、其他1 、祗: 只是2、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3、且:犹、尚且4、等:同样5、以其道道正确的方法得道多助道仁政6、通其意意意思意暇甚意神情意有所及意思想醉翁之意意情趣7、临:面对临于泉上临面对8、一食:吃一顿三、名句翻译:1、骈死于槽枥之间。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的粮食。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鞭打它不按照驱使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听它思。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马说复习知识点

马说复习知识点

马说复习知识点 Document number:NOCG-YUNOO-BUYTT-UU986-《马说》知识汇总一、文学常识:种议论,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二、按课文原句填空:1、揭示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领起全文作用)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形象)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全文的主旨句:其真不知马也。

7、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三、注音:只(zhǐ)骈(pián)死槽(cáo)枥(lì) 尽粟(sù)一石(dàn)四、解释词语:(一)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 见” 通“ 现”,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 材” 通“ 才”,才能。

(3)其真无马邪:“ 邪” 通“ 耶” ,表示疑问,相当于“ 吗”。

(二)一词多义:1.之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2.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3.策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4.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

5.食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动词。

《马说》知识点归纳.

《马说》知识点归纳.

马说一、全文理解:1、本文作者是韩愈,唐朝代人。

2、本文主旨: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抨击了封建统治着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

3、本文体裁:说。

特征:奇巧而善辩(议论文4、“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食马者”比喻愚昧无知的封建统治者5、用原文回答:(1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总领全文,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4千里马的悲惨命运是:骈死于槽枥之间。

(5千里马被埋没和摧残的原因有哪些:A 伯乐不常有。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

二、字词(一通假字1、食马者食sì通饲,喂2、外见见通现,表现3、尽其材材通才,才能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相当于吗(二一词多义策(1执策而临之马鞭(2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3策勋十二转记食(1食不饱吃(2食之不能通“饲”喂(3身上衣裳口中食食物或(1或以为死有的人(2或尽粟一石有时(三、其他1、祗:只是2、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3、且:犹、尚且4、等:同样5、以其道道正确的方法得道多助道仁政6、通其意意意思意暇甚意神情意有所及意思想醉翁之意意情趣7、临:面对临于泉上临面对8、一食:吃一顿三、名句翻译:1、骈死于槽枥之间。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的粮食。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鞭打它不按照驱使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一、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2.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二语音: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外见(xiàn )祗(zhǐ)石(dàn)一食(shí)食(sì)马者而食(sì)也三、重点词语解释1、马之千里者之:助词,无义2、世有伯乐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3、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4、祗辱于奴隶之手祗:只是辱:辱没5、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6、不以千里称也以:凭,凭借称:著称7、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尽:吃没8、才美不外见才:才能,美好的素质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常:普通的等:等同,一样10、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11、策之不以其道道:方法,正确的方法1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竭尽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马鸣叫通:通晓14、执策而临之临:面对15、其真不知马也知:识别,了解四、特殊字(一)、通假字①食马者(食,通“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二)、一词多义1、之:助词,的,虽有千里之能;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代词,它,代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不译,补充音节,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食:吃,食不饱;通“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顿:一食或尽粟一石。

3、策:名词,鞭子,执策而临之;动词,鞭打,策之不以其道。

4、以:用,不以千里称也;按照,策之不以其道。

5、能:能够,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力,虽有千里之能。

6、其:它的,代词,策之不以其道;表反问语气,难道,其真无马耶;表推测语气,恐怕,其真不知马也!(三)、词类活用1.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马鞭子。

《马说》(议论文)(韩愈)知识点

《马说》(议论文)(韩愈)知识点

《马说》(议论文)(韩愈)知识点(编写者:江苏省盱眙县第三中学朱在彬)【第一节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第一节重点字解释】:常:经常。

而:可是,但是,表转折关系。

故:所以,因此。

虽:即使。

名:名贵的、著名的、出名的。

只:只是、只能。

辱:受屈辱、埋没。

奴隶人:马夫,指喂马的人。

之:的。

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于:在。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以:用、把;因为。

称:著称、称呼;出名。

【第一节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了名马,也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第一节赏析】(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开篇点明中心论点,阐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所起的决定作用,突出识马的重要性,概括全文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世上少有伯乐现象的愤慨之情。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埋没人才、不能重用人才的社会现象的愤懑不平之情,对被压抑、被埋没人才的深切同情,以及自己杯才不遇、壮志难酬、有志难申的复杂心情。

(3)“辱”“死”,揭示了千里马的悲惨命运,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不幸命运的无限痛惜之情,对封建社会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现象的强烈的愤懑和不平之情。

(4)“不以千里称也”中“也”字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

【第二节原文】: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第二节赏析】(1)“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进一步表达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不平之情。

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知识点梳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知识点梳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马说》知识点梳理《马说》一、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3、其真无马耶:“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二、一词多义1、之:(1)虽有千里之能(助词,的)(2)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3)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代千里马)(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不译,补充音节)2、食:(1)食不饱(吃)(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3、策:(1)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2)策之不以其道。

(动词,鞭打)4、能:(1)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2)虽有千里之能。

(能力)、其:(1)策之不以其道(它的,代词)(2)其真无马耶(表反问语气,难道)(3)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语气,大概,恐怕)三、词语活用: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2、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3、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日行千里。

、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四、翻译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翻译: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

2、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翻译: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翻译:喂马的人不懂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翻译: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又不懂得它的意思。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五、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
整理:赵红星输入:张艳 2008年12月22日 18:29:51
一、全文理解:
1、本文作者是韩愈,唐朝代人。

2、本文主旨: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抨击了封建统治着埋没、摧残人才的
现象。

3、本文体裁:说。

特征:奇巧而善辩(议论文)
4、“千里马”比喻人才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比喻愚昧无知的封建统治者
5、用原文回答:
(1)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总领全文,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4)千里马的悲惨命运是:骈死于槽枥之间。

(5)千里马被埋没和摧残的原因有哪些:
A 伯乐不常有。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虽是议论文
体,却讲究文采。

二、字词
(一)通假字
1、食马者食sì通饲,喂
2、外见见通现,表现
3、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相当于吗(二)一词多义
策(1)执策而临之马鞭(2)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3)策勋十二转记
食(1)食不饱吃(2)食之不能通“饲”喂
(3)身上衣裳口中食食物
或(1)或以为死有的人(2)或尽粟一石有时
(三)、其他
1、祗:只是
2、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
3、且:犹、尚且
4、等:同样
5、以其道道正确的方法得道多助道仁政
6、通其意意意思意暇甚意神情
意有所及意思想醉翁之意意情趣
7、临:面对临于泉上临面对
8、一食:吃一顿
三、名句翻译:
1、骈死于槽枥之间。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的粮食。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鞭打它不按照驱使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
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拿起鞭子到了它面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四、理解发挥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说法,启发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千里马”那样的人才(3分)
(1)识别人才(2)善待人才(3)善用人才(对两点即可)
2、怎样理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其决定作用。

3、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C)
A不/以/千里/称也 B才/美不/外见
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2分)(1)不气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2)寻找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
5、下列词语中与“执策而临之”的“临”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A)
A如临大敌(面临) B临阵磨枪(快到)
C身临其境(亲临) D临别赠言(快到)
6、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1)伯乐(2)因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7、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千里马被埋没的同情和惋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