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马说》复习知识点

合集下载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一、文学常识: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二、语音: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 )外见(xiàn )祗(zhǐ)石(dàn)一食(shí)食(sì)马者而食(sì)也三、重点词语解释1、马之千里者之:助词,无义2、世有伯乐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3、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4、祗辱于奴隶之手祗:只是辱:辱没5、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6、不以千里称也以:凭,凭借称:著称7、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尽:吃完 8、才美不外见才:才能,美好的素质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常:普通的等:等同,一样 10、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11、策之不以其道道:方法,正确的方法 1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竭尽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马鸣叫通:通晓 14、执策而临之临:面对15、其真不知马也知:识别,了解四、特殊字(一)、通假字①食马者(食,通“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二)词类活用1.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马鞭子。

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动词使动用法,使……尽。

)五、重点语句翻译1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一顿有时要吃掉一石粮食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千里马叫唤的时候,马夫却不能通晓它叫的意思4、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常有,然而会挑选千里马的伯乐却不常有。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它能日行千里而喂养它。

或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知识点

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知识点

部编本语文八年级下册文言文《马说》知识点整理一、要点词语解说( 一)1 、衹:不过。

2、辱,受屈辱或屈辱。

3、骈死,并列而死。

骈(pi án):两马并驾。

4、槽枥:喂牲畜用的槽,指马厩。

5、以:依靠。

6、称:著称。

(二) 1、一食,吃一顿。

2 、或,有时。

3 、食( sì):通“饲”,饲养。

4、是:这,这样(代词)。

5、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6、其:它(代词,指千里马)。

7、见,通“现” , 表现;显现。

8、且:犹,尚且。

9、欲:想要。

10、与:和。

11、常马:平时的马,一般的马。

12、等:等同,同样。

13、安:怎么,怎能。

( 三)1 、策之:鞭打马。

策:用鞭子打。

2 、以其道:依据驱遣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道:正确的方法。

3、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

材:通“才”,才能。

4 、鸣之:听见它叫。

5、通其意:精通它的意思。

通:精通。

6、执策:拿着鞭子。

执:拿着,握着。

7、呜呼:表示惊讶,相当于“唉”。

8、其真不知马邪?其:莫非(表反问);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9、其真不知马也:其:其实(表陈说)。

二、特别字词(一)、通假字①食马者(食,通“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③食之不可以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二)一词多义。

1、而:三种用法,①表转折,译为“却”、“但是”、“但是”,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鸣之而不可以通其意”;②表顺接,译为“来”或不译,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执策而临之”;③表并列,译为“和”或不译,如“溪深而鱼肥”“泉香而酒洌”。

2、虽:①表示条件关系,译为“即便”,如“故虽出名马”;②表转折关系,与“但是”连用,如“虽有千里之能”。

3、之:①助词“的”,如“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②代词“他(它)、他们”,如“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可以尽其材,鸣之不可以通其意”;③定语后置的标记,如“马之千里者”;主谓之间,撤消句子独立性,如“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马说》知识点

《马说》知识点

《马说》知识点第一篇:《马说》知识点《马说》知识点归纳阅读理解:1、本文中心句:(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本文写法:托物寓意(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统治者不能识人才,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s3、本文段意:一段: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二段: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

三段:总结全文,写食马者的愚妄。

4、表明千里马与伯乐依赖关系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5、千里马必然被埋没的原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6、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及作用: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作用: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

7、表明食马者无知的句子: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8、食马者无知所造成的恶果的句子及作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再次从反面论证论点,揭示被埋没的原因。

9、写食马者的愚妄(平庸浅薄)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0、“其真不知马也”的作用:与开头呼应,点明全文主旨。

1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意义:伯乐比喻知贤识才的人,千里马比喻出类拔萃的人,食马者比喻埋没摧残人才的统治者。

12、《马说》中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13、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①伯乐不常有。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14、在《马说》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对“千里马”的摧残、埋没体现在哪三个方面?①策之不以其道。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5、策马者是怎样的不认识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6、《马说》中提出人才培养需要外在条件的句子是: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17、《马说》中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18、《马说》的主旨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一、文学文化常识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品有《昌黎先生集》。

二、易考实词梳理1.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意思:喂(2)才美不外见“见”同“现”,意思:表现2.古今异义(1)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表示选择关系的关联词(2)是马也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3)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今义:安定3.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①策之不以其道策:用马鞭驱赶②安求其能千里也千里:日行千里(2)形容词作动词①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吃尽②食之不能尽其材尽:让……竭尽4.重点实词(1)故虽有名马名:名贵的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同“衹(只)”,只、仅辱:受到屈辱(3)骈死于槽枥之间骈死:(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槽枥:马槽(4)不以千里称也称:著称(5)一食或尽粟一石食:吃一次(6)食不饱,力不足足:充足(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等:相等(8)策之不以其道道:正确方法(9)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能、才干(10)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通晓(11)执策而临之执:拿着策:鞭子临:面对四、重点句子翻译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五、探究设问(1)作者为何提及千里马“一食或尽粟一石”?【答案】“一食或尽粟一石”说明千里马食量惊人这一特性,而“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导致千里马“食不饱”,“食不饱”则“力不足”,“力不足”则“才美不外见”,“才美不外见”则导致千里马被埋没。

表明“食不饱”是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再者,“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一反诘的深刻含义,这实际上是进一步剖析“食不饱”的严重后果,这就不只是压抑而是摧残了。

中考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

中考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

中考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中考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故虽有名马:所以。

即使。

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

3、不以千里称: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4、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或:有时;石:十斗为一石。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同"饲",喂养。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样的。

7、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普通,平常;/等同,一样。

9、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哪里;日行千里10、策之不以其道:驱使;方法11、食之不能尽其材:喂;通"才",指才能12、执策而临之:握;鞭子;到(它)跟前。

13、其真无马邪:难道15其真不知马也:恐怕三、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9、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文言文重点翻译句子

马说文言文重点翻译句子

1.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翻译:千里马一跃,也不能跑出十步;劣马走十步,功绩在于坚持不懈。

分析:这句话用对比手法,形象地说明了成功与努力的关系,强调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就。

2.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翻译:能跑千里的马,一顿饭有时能吃掉一石粮食。

分析:这句话揭示了马的能力与需求的关系,同时也表达了人才的珍贵。

3.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翻译:用鞭子驱赶它,却不按照它的习性来驱使;喂它,却不能让它发挥出全部才能;它鸣叫,却不能理解它的意思;拿着鞭子站在它面前,说:“天下没有马!”分析:这句话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统治者对人才的压制和埋没,反映了人才的悲剧。

4. 然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常有,而不知其能者,无恒志也。

翻译:然而像伯乐这样的人才不常有,千里马常有,而不知其能的人,是没有恒心的人。

分析:这句话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识别人才的重要性。

5.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翻译:所以即使有名马,也只能在奴隶人的手中受到侮辱,和普通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而闻名。

分析:这句话揭示了人才的悲剧,表达了作者对人才的惋惜和同情。

6.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翻译:能跑千里的马,一顿饭有时能吃掉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跑千里而喂它。

分析:这句话揭示了喂马人对人才的忽视,表达了作者对人才的关注。

总之,《马说》通过对马与人才的对比,揭示了封建社会中人才的埋没和悲剧,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

作者以深刻的洞察力和犀利的笔触,表达了对人才的关注和惋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马说知识点梳理

马说知识点梳理

第7篇马说知识清单一、重点字词1.重点实词(1)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2)一食或尽粟一石食:吃或:有时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尚且等:等同,一样(4)安求其能千里也安:怎么(5)策之不以其道策:用鞭子打道:正确的方法(6)执策而临之执:拿、握临:面对(7)故虽有名马故:所以虽:即使(8)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祇:只是(9)不以千里称也称:著称(10)才美不外见才美:指日行千里的卓越才能(11)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通晓2.通假字(1)食马者食通饲,意思喂养(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意思显现、表现(3)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意思才能(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意思表示疑问,相当于“吗”3.古今异义(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词(2)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今义:安全,安装,安定(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同样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4)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有的人今义:或者(5)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6)食之不能尽其材古义:通“饲”,喂养今义:吃4.一词多义(1)之:①虽有千里之能的②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不译③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本文中代指千里马④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⑤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2)能:①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②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3)策:①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②执策而临之马鞭(4)而: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②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5)食: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②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动词(6)虽:①故虽有名马即使②虽有千里之能虽然(7)其:①食之不能尽其材它的②其真无马邪难道(反问,加强语气)③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④策之不以其道它(8)以:①不以千里称也把、用②策之不以其道按照5.词类活用(1)形容词作动词祇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在文中意思为受屈辱(2)名词作动词策之不以其道策,在文中意思为用鞭子打(3)数量词作动词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在文中意思为日行千里(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在文中意思为使……尽,竭尽二、名句积累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第23课《马说》知识清单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知识清单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马说》知识清单一、文学常识1.韩愈 (768——824)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

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文集》里。

2.“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杂文或杂感相似。

可以记事,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其主要特点是一事一议,要求作者写出对社会生活中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或对某种现象的看法。

“马说”即是“说马”。

二、字词积累(一)课下注释重点字词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同“衹(只)”,只、仅奴隶人:奴仆2.骈死于槽枥之间骈死:(和普通马)一同死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槽枥:马槽3.不以千里称也称:著称4.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次或:有时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食:同“饲”,喂6.才美不外见外见:表现在外面见:同“现”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8.策之不以其道策之:用马鞭赶它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以:按照道:正确方法9.食之不能尽其材尽:竭尽材:才能、才干10.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通晓11.执策而临之临:面对12.其真无马邪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二)一词多义1.食①食.马者同(“饲”喂养)②食.不饱(吃)2.其①其.真无马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难道)②其.真不知马也(表示猜测,恐怕、大概)策之不以其.道(它的,代词)3.策策.之不以其道(鞭打,名词动用)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4.之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的,助词)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策之.不以其道(它,代千里马,代词)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虽有千里之能(不译,补充音节)5.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6.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

马说知识点整理

马说知识点整理

马说知识点整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是唐代文学家韩愈《马说》中的名句。

这篇文章短小精悍,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接下来,咱们就来详细整理一下《马说》的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2、文体知识“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马说”即谈马、论马。

二、重点字词1、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2、一词多义(1)之①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指千里马)②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助词,补足音节,无实义)③虽有千里之能(结构助词,的)(2)食①食不饱,力不足(动词,吃)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动词,喂养)(3)能①虽有千里之能(名词,能力)②安求其能千里也(动词,能够)(4)策①策之不以其道(动词,用马鞭驱赶)②执策而临之(名词,马鞭)3、古今异义(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古义:这样的今义:判断动词(2)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今义:平安,安全(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古义:等同,一样今义:等候(4)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今义:或者4、词类活用(1)策之不以其道(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数量词用作动词,日行千里)(3)食之不能尽其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三、重点句子翻译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3、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最新《马说》知识点整理

最新《马说》知识点整理

最新《马说》知识点整理1.历史唯物主义:《马说》是马克思主义权威著作之一,其中最重要的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而经济基础又决定着上层建筑。

这一理论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核心之一2.无产阶级革命:《马说》强调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命。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必然导致阶级矛盾的加剧和无产阶级的贫困化,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彻底解放。

3.资本论:《马说》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的著名著作《资本论》的精华部分。

《资本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进行深入分析的一部巨著,其中包括对商品、劳动力、剩余价值等重要概念的阐述。

4.剩余价值理论:《马说》详细介绍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无产阶级的产物。

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过程,也是阶级斗争的焦点。

5.历史发展阶段:《马说》论述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

马克思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四个主要阶段,并探讨了每个阶段的特点和矛盾。

6.科学社会主义:《马说》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必然会导致社会主义的胜利,而社会主义则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归宿。

他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并主张通过无产阶级的统一行动来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7.阶级斗争:《马说》强调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

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和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

8.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马说》详细阐述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概念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上层建筑则是经济基础的政治、法律、文化等反映和维护。

他的这一理论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9.科学方法:《马说》展现了马克思的科学研究方法。

他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来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强调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和全面分析。

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

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

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韩愈的《马说》全文仅150字,但文短气长,表现了作者深刻的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技巧,闪耀着作者独特的审美见解的光芒,本文是店铺整理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的资料,仅供参考。

文言文马说复习要点一、文学常识: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故虽有名马:所以。

///即使。

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受屈辱。

3、不以千里称: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4、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或:有时;//石:十斗为一石。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同"饲",喂养。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样的。

7、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

8、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普通,平常;///等同,一样。

9、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哪里;//日行千里11、策之不以其道:驱使;方法12、食之不能尽其材:喂;//通"才",指才能13、执策而临之:握;//鞭子;//到(它)跟前。

14、其真无马邪:难道15其真不知马也:恐怕三、理解性默写: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只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第23课《马说》知识点整理--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知识点整理--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部编版:马说知识点整理(超全)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伯乐:本名孙阳 ,春秋时人,擅长相马而:表转折翻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2.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故:所以虽:即使 3.祗( zhǐ):同“衹(只)”,只、仅【通假字】 4.奴隶人:奴仆5.骈死:(和普通马)一同死。

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6.槽枥:马槽之:的于:在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以:因为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祗于奴隶人之手辱翻译: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3.马之千里者【定语倒装】,一食s hí或尽粟( sù)一石。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省】8.一食:吃一次。

食,吃【动词】之:定后 9.或:有时10.石: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尽:吃完,【动词】 11.食:同“饲”,喂【动词】【通假字】而:表修饰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4.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是:这虽:虽然之:的食:吃【动词】才:才能12.外见:表现在外面。

外,名词作状语,在外面。

【词类活用】见,同“现”【通假字】13.且:犹,尚且等:等同安:怎么其:代词,它,千里马翻译:(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做不到,又怎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5.策之不以其道【省略句】,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1.策之:用马鞭赶它。

策:名词作动词,用马鞭驱赶。

【词类活用】策之:之:代词,代指千里马2.不以其道: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马说》的作者韩愈,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其世居于昌黎,故又称韩昌黎;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马说》是其中的第四篇.2、文体知识:“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体裁,既可以写一事一物,也可以写一种现象,但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想.常用托物寓意的手法。

“马说”即谈马、论马.二、重点字音骈pián 槽枥cáo lì祗zhǐ粟sù食不饱shí食马者sì见xiàn 邪yé三、重点字词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不以千里称.也(著称,出名) 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是.马也(这种)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等同,一样)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明白)执策而临.之(面对)四、一词多义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执策而临之(马鞭子)一食或尽粟一石(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其真无马邪?(表反问,难道)其真不知马也(表揣测,恐怕)五、通假字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2、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3、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4、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示疑问,吗)六、重点句子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因此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的美名而著称。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3、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马说》复习知识点

《马说》复习知识点

《马说》知识汇总二、按课文原句填空:1、揭示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领起全文作用)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形象)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全文的主旨句:其真不知马也.7、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三、注音:祇(zhǐ) 骈(pián)死槽(cáo)枥(lì) 尽粟(sù)一石(dàn)四、解释词语:(一)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 见" 通“ 现”,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 材" 通“ 才”,才能。

(3)其真无马邪:“ 邪” 通“ 耶” ,表示疑问,相当于“ 吗”。

(二)一词多义:1.之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2。

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3。

策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4.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5.食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动词.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6.虽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7.其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马说》知识点归纳.

《马说》知识点归纳.

马说一、全文理解:1、本文作者是韩愈,唐朝代人。

2、本文主旨: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抨击了封建统治着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

3、本文体裁:说。

特征:奇巧而善辩(议论文4、“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食马者”比喻愚昧无知的封建统治者5、用原文回答:(1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总领全文,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4千里马的悲惨命运是:骈死于槽枥之间。

(5千里马被埋没和摧残的原因有哪些:A 伯乐不常有。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

二、字词(一通假字1、食马者食sì通饲,喂2、外见见通现,表现3、尽其材材通才,才能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相当于吗(二一词多义策(1执策而临之马鞭(2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3策勋十二转记食(1食不饱吃(2食之不能通“饲”喂(3身上衣裳口中食食物或(1或以为死有的人(2或尽粟一石有时(三、其他1、祗:只是2、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3、且:犹、尚且4、等:同样5、以其道道正确的方法得道多助道仁政6、通其意意意思意暇甚意神情意有所及意思想醉翁之意意情趣7、临:面对临于泉上临面对8、一食:吃一顿三、名句翻译:1、骈死于槽枥之间。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的粮食。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鞭打它不按照驱使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啊!6、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马说》知识点全

《马说》知识点全

《马说》知识点总结一、文学常识1是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因其世居于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本《马说》是作者《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

2、文体知识:“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体裁,既可以写一事一物,也可以写一种现象,但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想。

常用托物寓意的手法。

“马说”即谈马、论马。

3、原文的节奏划分也。

马之(定于后置标志)/千里者(定于后置),一食(吃)/(shí)或(有时)尽(完)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能够)千里/而(表顺承,来)食(sì)也。

(根本原因)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同“现”表现)(直接原因/遭遇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重点句子翻译策(用马鞭驱赶)之(代词,它,指千里马)/不以(按照)其道(方法),食(sì)之/不能尽(形容词使动,让-竭尽)其材(才能才干),鸣之(音节助词,凑音节,无意义)/而(转折)不能通(通晓)其意(遭遇③)--重点句子翻译,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表加强诘问语气)/真无马邪(yé)?其(表示推测感叹,大概,恐怕)/真不知马也。

主旨(中心句)二、重点字音骈pián 槽枥cáo lì祗zhǐ粟sù食不饱shí食马者sì见xiàn 邪yé三、重点字词(1)通假字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同衹(只),只、仅)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喂)③才美不外见.(同“现”)(2)一词多义①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本领)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能够)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②食食之不能尽其材(同“饲”,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食不饱,力不足(吃)一食或尽粟一石(吃)设酒杀鸡作食(食物)/一箪食一瓢饮(食物)③其不知其能千里/安求其能千里也/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指代千里马)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代词,指代千里马)其真无马邪(表示加强诘问语气)其真不知马也(表示加强感叹语气。

《马说》(议论文)(韩愈)知识点

《马说》(议论文)(韩愈)知识点

《马说》(议论文)(韩愈)知识点(编写者:江苏省盱眙县第三中学朱在彬)【第一节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第一节重点字解释】:常:经常。

而:可是,但是,表转折关系。

故:所以,因此。

虽:即使。

名:名贵的、著名的、出名的。

只:只是、只能。

辱:受屈辱、埋没。

奴隶人:马夫,指喂马的人。

之:的。

骈:两马并驾。

骈死:并列而死。

于:在。

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以:用、把;因为。

称:著称、称呼;出名。

【第一节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

所以即使有了名马,也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把它称为千里马。

【第一节赏析】(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开篇点明中心论点,阐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所起的决定作用,突出识马的重要性,概括全文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世上少有伯乐现象的愤慨之情。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埋没人才、不能重用人才的社会现象的愤懑不平之情,对被压抑、被埋没人才的深切同情,以及自己杯才不遇、壮志难酬、有志难申的复杂心情。

(3)“辱”“死”,揭示了千里马的悲惨命运,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千里马不幸命运的无限痛惜之情,对封建社会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现象的强烈的愤懑和不平之情。

(4)“不以千里称也”中“也”字流露出无限痛惜之情。

【第二节原文】: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第二节赏析】(1)“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进一步表达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愤懑不平之情。

《马说》文言知识

《马说》文言知识

《马说》文言知识一、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通“饲”饲养;“材”通“才”,才能。

3、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5、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同“祇”,只、仅仅。

二、古今异义1、(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古义:这样的。

今义:判断词。

2、(安)求其能千里也?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古义:同样。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4、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有的人,也许。

今义:或者。

5、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6、(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sì):通“饲”喂养。

食(shí):吃。

7、(策)之不以其道。

古义:马鞭,鞭策。

今义:策划,策略。

三、一词多义1、之虽有千里之能:的。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结构助词。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它,代词。

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2、能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3、策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自《木兰诗》)。

4、而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

5、食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动词。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6、其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它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鞭策千里马的方法。

八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马说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马说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马说知识点八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马说知识点(一)课文字词详解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①而伯乐不常有。

②故③虽有名马,①而:表转折,但是。

②故:所以。

③虽:即使。

①祗②辱③于④奴隶人之手,⑤骈死于⑥槽枥之间,不⑦以千里称也。

①祗:只,仅。

②辱:(受)屈辱。

③于:在。

④奴隶人:奴仆。

⑤骈(pián)死:(和普通马)一同死。

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⑥槽枥:马槽。

⑦以……称:以……著称。

以,凭。

马之千里①者,②一食③或④尽粟一⑤石。

⑥食马者不知⑦其能千里⑧而食也。

①……者:……的马。

②一食:吃一次。

③或:有时。

④尽:吃尽。

⑤石:容量单位。

⑥食(sì):同“饲”,喂。

⑦其:指千里马。

⑧而:表承接。

①是马也,②虽有千里之③能,④食不饱,力缺乏,⑤才美不⑥外见,⑦且⑧欲与⑨常马⑩等⑪不可得,①是:这。

②虽:虽然。

③能:才能。

④食:吃。

⑤才美:才能和美妙的素质。

⑥外见:表如今外面。

见,同“现”,显露、表现。

⑦且:犹,尚且。

⑧欲:想要。

⑨常马:普通的马。

⑩等:等同,一样。

⑪不可得:做不到。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①安:哪里,怎么。

①策之不②以其道,食之不能③尽其④材,⑤鸣之而不能⑥通其意,①策之:用马鞭赶它。

策,马鞭,这里是动词,用马鞭驱赶。

②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

以,按照。

道,正确的方法。

③尽:竭尽。

④材:同“才”,才能、才干。

⑤鸣:马叫。

之:音节助词,不译。

“食之”与“策之”中的“之”都指代千里马。

⑥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通,通晓、明白。

执①策②而③临之,曰:“天下无马!”④呜呼!⑤其真无马⑥邪?⑦其真不知马也!①策:名词,马鞭。

②而:连词。

③临:面对。

④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⑤其: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⑥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⑦其:代词。

(二)重点句子翻译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所以即使有知名的马(千里马),也只能在奴仆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槽之间,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常识:
本文是唐代著名文学家 韩愈的一篇文章,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

说”是古代 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韩愈(768〜824),字退之, 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
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 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 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 昌黎集》四十
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本文选自 《韩愈文选》。

按课文原句填空
1、揭示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领起全文作 用)
2、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 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 食马者 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形象)是: 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 全文的主旨句: 其真不知马也。

7、 有一位名人曾说过:
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说》的一句话: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注音:
四、解释词语:
(一) 通假字:
⑴才美不外见:“见”通“现”,显现、表现。

⑵食之不能尽其材:“食”通 饲”饲养;“材”通“才”,才能 ⑶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二) 一词多义:
1. 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

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2. 能
学习-----好资料
学习-----好资料 《马说》知识汇总
策之不以其道,食 ”由此我们可想到《马 祇(zh 1) 骈(pi m)死 槽(c do)枥(I 》 尽粟(s u ) 一石(dm )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3•策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4•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

5•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动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养,动词。

6•虽
故虽有名马:即使。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7•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驱赶千里马的。

8•以
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9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竭尽。

(三)重点实词:
1、祇:只是。

2、辱:受辱没
3、骈死:并列而死。

骈:两马并驾
4、称:著称。

5、一食:吃一顿。

6、或:有时。

尽:吃尽。

7、才美:才能和优点。

8、且: 犹,尚且。

9、等:等同,一样。

10、道:正确的方法。

11、鸣:嘶鸣。

12、通:通晓。

13、执:拿着。

14、临:面对。

15、知:识别,了解
五、翻译句子: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一一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了千里马。

2、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3、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 in)死于槽(c①)枥(I无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所以即使有了名贵的马,也只是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和普通的马)一同死
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4、马之千里者,一食(sh l或尽粟一石。

一一能日行千里的马,有时一顿能吃下一石粮食。

5、食(s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 [也。

一一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去喂养(它)。

6、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 )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 n),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优点不能表现在外面。

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一一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8、策之不以其道,食(s)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一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马,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鸣,却不
能通晓它的意思。

9、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拿着鞭子,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10、呜呼!其真无马邪(y 6 ?其真不知马也!一一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他们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啊!
六、问题探究:
1、文章主旨(或作者情感):本文托物寓意,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的悲惨遭遇,寄托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以及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控诉。

2、本文采用的写法是托物寓意。

文中的“伯乐”是比喻能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是比喻人才;“食马者”是比喻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3、各用一句话概括各段段意。

参考答案:第一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

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段:总结全文,着力写“食马者”的愚妄。

4、找出文中描写食马者”平庸、愚妄浅薄的语句,并说明其所用的修辞方法有作用?
参考答案: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排比,使文章具有辛辣的嘲讽,把食马者”的平庸无能写得淋漓尽致,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5、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参考答案: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坚强的意志。

其次应该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样你于能在竞争中游刃有余。

再次,还应该具有毛遂自荐的勇气,自信是成功的一半。

6、对于人才,有人主张待遇留人”假如你是一个部门的领导者,你将采取什么办法
更多精品文档
把人才留住?并简要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尊重人才,给他们施展的空间,让他们爱这里并愿意留在这里工作和发展。

7、古往今来,曾有多少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言的感慨。

试举两例。

参考答案:
李白一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刘禹锡一一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七、朗读停顿: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五柳先生传》
学习-----好资料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

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