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知识点梳理系列练习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课后练习题(附答案)一、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解释下列字的含义。

祗()骈()死是()马也策()之食()马者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或()尽粟一石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8分①食之不能尽其材___通__ _含义:;___通___含义:②才美不外见通_ __含义:___ __③其真无马邪___通_____ 含义:__________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⑤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4、选择正确的答案:(1)这篇文章的主旨是:()A.论证人才的重要性:“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C.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曲折地表现自己怀才不遇之叹。

D.这是一篇谈养马经验的文章,目的是要使养马人懂得如何养好千里马。

(2)下列句中斜体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一食或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其材B.故虽有名马\虽千里不敢易也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屋舍俨然D.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策之不以其道(3)下面句中斜体词的意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B.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环而攻之而不胜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学而时习之(4)对文章的中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A天下无马。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5)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理解正确的~项是()(2分)A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证明它们的存在有先有后。

B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C.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没有千里马也就没有伯乐,说明他们彼此依存。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3课《马说》教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3课《马说》教案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3课《马说》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3课《马说》教案,本节课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课文朗读与理解:《马说》全文的朗读、解读,把握文章主旨、结构及论证方法。
2.词语学习: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如“千里马”、“祗辱”、“槽枥”等,理解词语的含义及用法。
此外,我觉得在讲解文章中的难点时,还需要进一步简化语言,用更生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问题,以便让同学们更容易理解。同时,我要注意在课堂上及时观察学生的反应,根据他们的接受程度适时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
在总结回顾环节,我发现同学们对文章的核心观点有了较好的把握,但如何将这些观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仍是一大挑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引导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关注人才、发现人才,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
-文章结构及论证方法:分析文章的总分总结构,理解作者如何通过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阐述自己的观点。
-文化背景及作者观点:了解韩愈的文学成就和本文创作背景,把握作者对人才和伯乐的看法。
举例:在讲解“千里马”一词时,可通过对比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强调其在古文中的特殊含义,使学生理解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2.教学难点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的结构、修辞手法和作者观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举例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章相关的实际问题,如“现代社会如何发现和培养人才?”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思维训练。让学生尝试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来描述一个现代的人才案例。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笔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笔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笔记一、文章主旨《马说》这篇文章通过描述千里马和伯乐之间的关系,表达了作者对于社会不公、人才被埋没的强烈不满和控诉。

作者韩愈借马寓人才,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罪恶行径,同时表达自己强烈的愤懑和不平。

二、文章结构文章开篇即点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重要性和决定性。

然后通过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揭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伯乐不常有”的现象。

最后作者以“执策而临之”的形象描绘,进一步强化了千里马被埋没的悲剧性。

三、重要段落及解释1.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这两句话点明了伯乐的重要性,只有伯乐存在,千里马才能被发现并得到重用。

同时,也暗示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伯乐不常有”的现象,这也是造成千里马被埋没的主要原因。

2.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这三句话描绘了人们对待千里马的不当方式,即不能以正确的方法进行驱使、饲养和了解其叫声的含义。

这也进一步强调了伯乐的重要性和千里马被埋没的悲剧性。

3.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这句话是对前文所述的总结和升华,强调了千里马被埋没的严重后果。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这种不公现象的强烈不满和控诉。

四、写作特点1. 托物寓意:作者通过描述千里马和伯乐之间的关系,将人才比作千里马,将统治者比作伯乐,从而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不公、人才被埋没的强烈不满和控诉。

2. 对比强烈:文章通过对比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以及常马与千里马的关系,揭示了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伯乐不常有”的现象以及人才被埋没的悲剧性。

3. 语言简练:文章用词简练、有力,句式整齐、有节奏感,使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4. 情感强烈:作者在文中表达了自己对于社会不公、人才被埋没的强烈不满和控诉,情感饱满、热烈。

五、重点词语解释1. 伯乐:善于识别、发现和选拔人才的人。

2. 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课文原文《马说》蹄上铁衣响,斗转星移间。

铁蹄荡秋千,玲珑十三弦。

悠悠一片心,端坐倚长松。

轻轻抚我鬃,细语我嘶鸣。

我是天上孤月,舞遍长空街。

九天彩云里,相约赛华清。

飞艇入九天,岂复下凡人?随意驾轻云,马蹄不沾尘。

作者:贾谊知识点1. 文学体裁本课文为诗歌,结构为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是汉代的一种诗歌形式,指每句七个字,一首四句,用以表达美好的情感和抒发感情。

2. 修辞手法•拟人:将马人性化,赋予了思考、表达的功能。

例如:细语我嘶鸣。

•比喻:如将马比作孤月,表现马在天空中的自由与高傲。

•排比:一连串近似的表达,强化语境,使语言生动有力。

例如:蹄上铁衣响,斗转星移间。

铁蹄荡秋千,玲珑十三弦。

3. 诗歌韵律本课文为七言绝句,韵脚为ABAB CDCD EFEF GG,即一句押一韵。

这种韵律的运用可以让诗歌更加优美动人,让读者更容易记住。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七言绝句这种文学形式;2.加深学生对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3.培养学生欣赏优美的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1.强化学生对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2.帮助学生理解七言绝句的韵脚和节奏,加深对整体语感的掌握。

教学难点1.如何帮助学生在欣赏诗歌的同时理解其中的修辞手法;2.如何让学生在掌握韵脚和节奏的同时感受整体的语感。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向学生介绍七言绝句这种文学形式,以及本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

2. 学习课文•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诗歌表达的主题,感受诗歌的情感和语感;•学生分析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排比等。

3. 模仿和创作•学生模仿《马说》的韵律和语感,写出一首自己的七言绝句;•学生交流和分享自己的创作。

4. 总结教师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再次回顾学习过程中掌握的内容。

课后练习1.请你回忆本课文中文学体裁和韵律;2.结合本课文,分析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使用;3.创作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你对自然的感受。

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23课《马说》对比阅读练习题

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第23课《马说》对比阅读练习题

《马说》精选题含答案一、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16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桓公深知宁戚,将任之以政,群臣争谗之,曰:“宁威卫人,去齐不远,君可使人问之,若果真贤,用之未晚也。

”公曰:“不然,患其有小恶者,民人知小恶忘其大美,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

”乃夜举火而爵之,以为卿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桓公可谓善求士矣。

(选自《刘子·妄瑕》)[注]宁戚,春秋卫国人,齐国的大夫。

爵:大摆筵席。

一匡:安定统一。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一食或.尽粟一石或:__________(2)食.之不能尽其材食:__________(3)执策而临.之临:__________(4)患.其有小恶者患:__________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世所以失天下之士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甲]文运用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寄寓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乙]文运用了语言描写,刻画了齐桓公“_________”(用原文词语填空)的形象。

(2分)4、[甲]中的“千里马”和[乙]文中“宁戚”各有怎样的命运?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简要说说。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知识点梳理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知识点梳理

第23课 马说知 识 积 累字音字形衹.辱(zh ǐ) 骈.死(pi án ) 槽枥..(c áo l ì) 食.马者(s ì)奴隶.(l ì) 执策.(c è) 粟.米(s ù) 其真无马邪.(y é)通假字(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3)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通“饲”,喂养。

一词多义(1)之:虽有千里之.能(助词,译为的)马之.千里者(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代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不译,补充音节)(2)食: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食.不饱(动词,吃)一食.或尽粟一石(顿)(3)策: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 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鞭打)(4)以:不以.千里称也(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5)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虽有千里之能.(能力)(6)其:策之不以其.道(它的,代词)其.真无马耶(表反问语气,难道)其.真不知马也(其实)词类活用(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2)一食或尽.粟一石 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3)策.之不以其道 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5)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1)倒装句:①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译句:(能日行)千里的马。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状语后置,“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

)译句:只好屈辱在低贱的(养马)人的手里。

(2)翻译: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句:鞭策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能力,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马说》(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马说》(解析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23课 《马说》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乙)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臣有二马,故常奇之。

日啖豆至数斗,饮泉一斛,然非清洁则宁饿死不受。

介胄①而驰,其初若不甚疾,比行百余里,始振鬣长鸣,奋迅示骏,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

褫②鞍甲而不息、不汗,若无事然。

此其为马,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值复襄阳,平杨幺,不幸相继以死。

今所乘者不然。

日所受不过数升,而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辔未安,踊跃疾驱,肃百里,力竭汗喘,殆欲毙然。

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节选自岳飞《论马》)【注释】①介冑:披上战甲。

②褫(chǐ):解除。

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故.虽有名马 故.常奇之B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介冑而.驰C .食之未能尽其材. 致远之材.也D .不以.千里称也 不幸相继以.死2.将下列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此其为马,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钝之材也。

3.(乙)文主要使用了对比手法,说说其表达作用。

4.(甲)(乙)两文均是借马说人,说说两文分别包含着怎样的寓意。

【答案】1.A2.(1)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光一石粮食。

(2)这马少吃容易饱,喜好逞能容易竭尽,是劣马啊。

3.通过将良马与劣马作对比,突出强调了良马饮食有原则、行走有耐力的特点。

4.【甲】文告诉我们应懂得发现人才、善待人才、正确使用人才。

【乙】文告诉我们应学会“厚积薄发”。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同步练习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同步练习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3课习题练习二(附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才美不外见C.其真无马邪D.安求其能千里也2.下列句子中对加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骈死于槽枥之间(成批地死去)B.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次)C.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并且)D.执策而临之(面对)3.下下列加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祗(zhĭ)槽枥( cáo lì)粟(sù)B.骈(pián)尽粟一石(dàn)C.食(shí)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D.其真无马邪(yé)4.下列各项对语法、修辞知识的判断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粉丝”“草根”“纠结”“动词”都属于名词。

B.短语“食品安全”“传递火炬”“愚公移山”与“唱响中国”的结构相同。

C.“电子书改变了信息与知识储存的方式和传播的速度。

”这个句子的主干是“电子书改变了方式和速度。

”D.“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我来了,我走得很轻,而且温声细语的”这两句诗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让人感受到“雨”温柔可亲的形象。

5.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反省是人生中的理性的思考和非凡的智慧。

②正像雨果所说:“被人揭下面具是一种失败,自己揭下面具是一种胜利。

”③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学会自觉、主动反省。

④只有这样做了,才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读懂自己。

⑤在痛苦中反省,就不会再孤独;在闲适中反省,;在失败中反省,;在成功后反省,。

⑥总之,反省是伴随着人生脚步前进的一个长期过程。

(1)下列各项的判断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句的主干是“反省是智慧。

”B.第②句中的“失败”和“胜利”是名词。

C.第③句中“学会自觉、主动反省”都是动宾短语。

D.第⑤句是条件复句。

(2)第④句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马说 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含解析)

马说  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含解析)

马说同步练习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含解析)23.马说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译文:想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

C.策之不以其道。

译文:拿着册子也看不懂驱使千里马的方法。

D.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大概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变形记》《墙上的斑点》《等待戈多》《百年孤独》分别是西方上世纪20~70年代问世的表现主义、意识流、荒诞派、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

B.目前地理信息交换的技术问题已经基本成熟,一旦地理信息为广大公众所认可,那么地理信息产业将迅速崛起。

C.在经贸方面,尽管中美经贸关系将因中国入世而变得更加密切,但同时也应看到,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和纠纷不但不会减少,反而可能还会增多。

D.你听说过山寨手机、山寨明星、山寨春晚吧,内蒙古呼和浩特市近郊的金河镇还出现了山寨派出所,这不得不让你赞叹他们的才能没有用在可以为社会作贡献的地方。

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下面句中加下划线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虽有千里之能____________ 安求其能千里也B.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__ 策之不以其道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____________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D.祗于奴隶人之手____________ 学而时习之4.下面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B.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C.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D.袛辱于奴隶人之手/学而时习之二、综合性学习5.学习完《马说》一文后,你所在的班级拟开展一次有关“马”的知识竞赛活动。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3课《马说》课时练习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23课《马说》课时练习

2020—2021学年下期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课时练习1.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乙】上①令封德彝②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古之致治者③,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注】①上:皇上,指唐太宗。

②封德彝:名伦,字德彝,唐代官员,官至尚书右仆射。

③致治者:使国家达到大治的人。

(1)下列句子中画线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B.策之不以其道(用马鞭驱赶)C.正患己不能知(担心)D.执策而临之(靠近)(2)下面句子中画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骈死于槽枥之间岂借才于异代乎B.食之不能尽其材古之致治者C.而伯乐不常有德彝惭而退D.安求其能千里也安可诬一世之人(3)下面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C.但于/今未有奇/才耳D.安可/诬一世之人(4)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5)【甲】文哪一句话可以用来形容【乙】文的封德彝?结合对唐太宗的话的理解,你认为封德彝存在哪些问题?2.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导语】《马说》是唐代⽂学家韩愈的⼀篇借物寓意的杂⽂,属论说⽂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所加。

以下是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23课《马说》课⽂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马。

千⾥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称也。

马之千⾥者,⼀⾷或尽粟⼀⽯。

⾷马者不知其能千⾥⽽⾷也。

是马也,虽有千⾥之能,⾷不饱,⼒不⾜,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也? 策之不以其道,⾷之不能尽其材,鸣之⽽不能通其意,执策⽽临之,⽈:“天下⽆马!”呜呼!其真⽆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23课《马说》知识点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学家、思想家。

河阳(今河南孟县)⼈。

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为《昌黎先⽣集》。

他是唐代“古⽂运动”的领袖,主张“⽂以载道”,反对浮华⽂风,提出“唯陈⾔之务去”。

韩愈推动了⽂学发展,被后世列为“唐宋⼋⼤家”之⾸。

他的散⽂句式灵活多变,⽂笔流畅⽽有⽓势,对后世的⽂风产⽣了巨⼤影响。

⼆、故事背景 这篇《马说》⼤约作于贞元⼗⼀年⾄⼗六年(795—800)间。

其时,韩愈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

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相告,⼀共待了10年之久,最后⽆限怨郁,离开长安。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有“忧天下之⼼”,不会遁迹⼭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佞当权,政治⿊暗,有才能之⼠不受重视。

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三、课⽂翻译 原⽂: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马。

千⾥马常有,⽽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称也。

注释 ⽽:表⽰转折,连词,但是。

故:所以。

祗:同“祇”,只是。

虽:即使。

骈:两马并驾。

槽:喂牲⼝⽤的⾷器。

枥:马棚、马厩。

以:⽤。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古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古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古文阅读练习题(附答案)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各有何作用?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马说》中起论点的作用,下文都是从反面论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2、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伯乐:比喻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

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

食马者:比喻不重视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3、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本文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作者的真意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地愤慨。

4、找出千里马不幸遭遇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说明千里马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差,揭示封建统治者不重视人才。

5、“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排比句式。

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揭示食马者的昏庸无知。

6、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今天新社会的幸福。

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为了献身\"四化\"建设,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7、本文的想法全是对的么?有没有什么不足的地方?本文的局限性:文章流露了个人的感叹,作者还是仅仅把认识并提拔人才的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身上。

8、各段段意:第1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3段: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讽刺。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课后练习题〈附答案)一、积累与运用1.给加点字注音。

骈.死()槽枥..()()粟.()外见.()食.马()祗.()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②骈死..于槽枥..之间()()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3.填空。

①韩愈,字__________,________代著名__________家,他的著作收在《___________》里。

②本文中韩愈说明庸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中有五个“也”字,请对其所表达的语气分别作出解说。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_________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_________③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⑤不以千里称也.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6.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①才美不外见__________通__________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食之不能尽其材______通_____含义:_____ ____通_______含义:_____③其真无马邪__________通__________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______________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_______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第23课《马说》知识点梳理-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23课《马说》知识点梳理-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八年级下册《马说》考点详细讲解目录:文学常识;考点精讲;习题解析。

一、文学常识1.《马说》的作者是唐代韩愈,是作者《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

题目是后人加的。

2.《马说》是一篇托物寓意之作,作者借千里马不被赏识,来比喻贤能之人不受重用,同时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韩愈年轻时曾在长安应试觅官十年之久,却一事无成,对“伯乐不常有”有切肤之感。

3.韩愈(768—824),字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有《韩昌黎集》。

4.经典评价:清代林云铭在《韩文起》卷八中评价道:“《马说》以千里马喻贤士、伯乐喻贤相也。

有贤相,方可得贤士,故贤相之难得,甚于贤士。

若无贤相,虽有贤士或弃之而不用,或用之而畀以薄禄,不能尽其所长,犹之乎无贤士也。

……末以时相不知贤士作结,无限感慨。

”其概括精当。

“韩文起”指韩愈,因为苏轼称韩愈“文起八代之衰”。

所谓“八代”是指从汉至隋的八个朝代,其文风一天不如一天,唐代韩愈一出,一扫八代衰靡文风,使古文得以振兴。

二、考点精讲【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

【考点】〔伯乐〕传说中把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

人们也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称为伯乐。

春秋时候,秦国有个叫孙阳的人,擅长相马,人们都称他为伯乐。

后人以“伯乐”指善于发现人才的人,以“千里马”比喻人才。

〔然后〕这样以后。

然:代词,这,这样。

注意:“然后”本来是两个词,后来发展为一个连词,现在还在用,表示前后相承的关系,因此,翻译的时候也可以保留“然后”。

但如果单独解释这个词,应该理解为“这样以后”。

〔而〕转折连词,译为“但是”或“可是”。

【原文】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马说》同步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五单元 第23课《马说》同步练习(含解析)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马说》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马说》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马说》同步练习(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第五单元第23课《马说》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给加点字注音。

骈.死_________槽枥.._________ _________粟._________外见._________ 食.马_________祗._________答案:pián|cáo|lì|sù|xiàn|sì|zhǐ解析:“骈"字的声母是p不是b;“枥”的声母是l不是n;注意“槽"“粟”“祗”等字声母的卷舌音和翘舌音的区别;“食”通“饲”,要读“饲"音,点评:古文中的字音,要注意与现代汉语中字音的区别,不可读错,本题中的“食",注音时注意易混的声母与韵母。

学习时要注意记忆课文注释中的生字注音。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_________②骈.死于槽枥..之间_________ _________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_________答案:只是|并列而死|喂牲口用的食器|可是解析:“祗”是通假字,通“只”,“骈”从字形上可看出本义是“两马拉车”,在文中意思是“在一起"(千里马与常马),“而"是连词,在此句中是转连,所以是“可是"。

2023年春八下语文第23课 马说 知识总结及习题(含答案)

2023年春八下语文第23课 马说 知识总结及习题(含答案)

第23课马说知识点01 文题解读“马”交代了本文的论述对象,“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

“马说”即“说马”,就是谈马,论马。

标题交代了本文的体裁和写作对象。

【知识拓展】说“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

行文崇尚自由活泼,波澜起伏,篇幅一般不长,跟现代杂文颇为相似。

特点:形式上采用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核心是议。

这种文体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灵活,还常常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我们常说的“托物寓意”。

《马说》《师说》《捕蛇者说》等均属于这一文体。

知识点02 作者作品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

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有《韩昌黎集》传世。

【知识拓展】相关背景本文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这是作者《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年(800)间。

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

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擢用,但“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

韩愈从自己的切身经历中,深感朝廷对下层知识分子不公,于是联系当时统治者压抑人才的情况和自己身居下位的处境,写了这篇文章。

知识点03 字词句积累1.字音:祇.辱于(zhǐ) 骈.死于(pián)槽枥..(cáo )(lì)一食.或尽粟.一石.( shí ) (sù)(dàn)食.马者(sì) 其真无马邪.(yé)2.通假字: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同“祇(只)”,只,仅)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饲”,喂)才美不外见.(同“现”,显现,表现)其真无马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3.古今异义:一食或.尽粟一石(古义:有时。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3课 马说 课时练习试题试卷含答案解析(4)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3课 马说 课时练习试题试卷含答案解析(4)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子曰:“骥①不称其力,称其德。

”诚以德为性所固有,非若力之赋于生初,而犹待培于生后也。

是以骥之为骤,知之而性无所加,不知而性无所损。

修其在己,听其在人。

辱于奴隶,弗顾也;死于槽枥,不惜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不计也。

文公所说千里马,食以千里则马显,食非千里则马晦。

一若千里之权不操于己而听于人。

虽马犹是马,而固有之失不亦多乎!(选自《古文笔法百篇》)【注释】①骥:千里马。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故.虽有名马:②食之不能尽其材.:③而犹待培.于生后也:④诚以德为性所固.有:1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骥不称其力,称其德。

18.【甲】【乙】都将_________比作人才,【甲】文重点阐述了通过千里马的遭遇,告诉人们要_____________的道理。

【乙】文认为判断是不是千里马的标准是_________________,不能一味依靠别人赏识。

19.【甲】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A.【甲】文托物寓意,写千里马鸣叫却不被人通晓它的意思,表现千里马难遇伯乐如同贤才难遇明主。

B.【甲】文结尾作者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嘲讽了“食马者”的无知。

C.【乙】文刘邦在洛阳南宫安置酒席,请列侯将领们对他与项羽功业成败的原因发表见解。

D.从【乙】文中看,刘邦认为项羽失天下是因为他妒忌怀疑贤能之人,加害有功之臣,独占所得利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知识点梳理系列练习题背景《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

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

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这是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

“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

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

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散文在继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文选》《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

作者是唐朝的文学家,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学过的诗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解释括号前的字: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 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 ()。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

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注释伯乐:春秋时期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

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祇:只是。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骈(pián)死:并列而死。

骈:两马并驾。

槽(cáo)枥(lì):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马厩。

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

以,按照,介词。

称,称颂,称道。

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

之,助词。

此句“马”和“千里者”是复指关系。

一食(shí):吃一次食物。

或:有时。

尽粟(sù)一石(dàn):吃尽一石粟。

尽,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石,十斗为一石,一石约为120斤。

食(sì):通“饲”,喂养。

以下除“食不饱”的“食”念shí,其余的“食”都念sì。

其:指千里马,代词。

能千里:能走千里。

是:这,指示代词。

能:才能。

才美不外见(xiàn):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

见,同“现”,表露。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

欲:想要,要。

等:相当。

不可得:不可能。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策之不以其道:策:鞭打。

之,指千里马,代词。

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

尽其材:发挥它的全部才能。

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鸣之:(马)嘶鸣。

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执策:拿着马鞭。

策,赶马的鞭子,名词。

临之:临视着马。

临,从高处往下看。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其:难道,表示推测。

邪(yé):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其:其实。

知:懂得。

知识点梳理1.通假字: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2.词类活用(实词虚词)①只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完。

③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⑤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3.一词多义①之:虽有千里之能助词,的;马之千里者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代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无实义。

②食:食不饱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③策: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鞭打,驱使。

④以:不以千里称也拿、把;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⑤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虽有千里之能能力。

⑥其:策之不以其道,它的,代词;其真无马耶?表反问语气,难道;其真不知马也!恐怕4.特殊句式①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②只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

)5.重点字词意义⑴故虽有名马:即使⑵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屈辱,埋没。

⑶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并列⑷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⑹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样;等同⑻策之不以(按照)其道:鞭打、驱使⑼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⑾执策而临之:到(它)跟前⑿其(难道)真无马邪:通“耶”,吗⒀其真不知马也!恐怕6.重点句子翻译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鸣叫,却不懂它的意愿。

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精读导析1.文章主题表达了自己愤慨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情。

揭示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

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2.写作特点(写作结构写作写法)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千里马”指人才; “伯乐”指发现人才的人;“食马者”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按原文填空。

1、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2、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或:其真不知马也。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6、运用排比句式表达作者对“食马者”强烈愤慨之情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7、本文的主旨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8、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

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9、诵读古文,与先贤对话,和智者交流,能让我们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韩愈《马说》中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环境对人才的决定作用。

10、面对不公平的待遇,表现作者愤世嫉俗心情的句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赏析《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

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

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

《马说》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这个命题不合逻辑。

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说自然界)存在着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的。

所以有人认为韩愈这句话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义的。

从唯物主义原则来看,这句话是错误的。

韩愈把它作为语言,却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名言。

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太少。

于是作者在下文正面点明主旨,把千里马的无限委屈倾诉出来。

正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好的牧马人,而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受无知小人的腌气。

这些宝马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不幸、结局悲惨。

没有把这些马当做千里马,千里马的死也是毫无所谓的了。

“不以千里称也”,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千里马的死表示遗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

从文章表面看,作者说得透彻,却有很多辛酸痛楚还没有吐露,看似奔放,实则内涵丰富。

作者刻画“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

千里马在无人给它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时,有时欲一展所长却有力无处使,最后到了无力可使的程度,连一匹普通马也比不上,实现不了日行千里的功能,因此待遇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马”。

受辱和屈死也就不足为奇,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了。

由于食马者的原因,千里马不能恪尽职守,还会受到责难和惩罚,往往被痛打一顿在待遇上也就越加糟糕(食之不能尽其材)。

表面看“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却蕴涵着怀才不遇的人面对那些愚昧专横的统治者就是申诉也无用这一层意思。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还觉得不够,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

使文章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愤激。

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反而让他面对着千里马不懂装懂,还说“天下无马”。

意思是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