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知识点梳理系列练习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知识点梳理系列练习题
背景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

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

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

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

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这是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

“说”是“谈谈”的意思,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裁。

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流露出作者愤世嫉俗之意与怀才不遇的感慨与愤懑之情。

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不重用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

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散文在继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文选》《马说》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

作者是唐朝的文学家,与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学过的诗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解释括号前的字: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 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 ()。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译文:
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

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只能辱没在马夫的手里,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

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千里马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这
世上)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注释
伯乐:春秋时期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

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祇:只是。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

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骈(pián)死:并列而死。

骈:两马并驾。

槽(cáo)枥(lì):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马厩。

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

以,按照,介词。

称,称颂,称道。

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

之,助词。

此句“马”和“千里者”是复指关系。

一食(shí):吃一次食物。

或:有时。

尽粟(sù)一石(dàn):吃尽一石粟。

尽,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石,十斗为一石,一石约为120斤。

食(sì):通“饲”,喂养。

以下除“食不饱”的“食”念shí,其余的“食”都念sì。

其:指千里马,代词。

能千里:能走千里。

是:这,指示代词。

能:才能。

才美不外见(xiàn):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

见,同“现”,表露。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

欲:想要,要。

等:相当。

不可得:不可能。

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策之不以其道:策:鞭打。

之,指千里马,代词。

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

尽其材:发挥它的全部才能。

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

鸣之:(马)嘶鸣。

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执策:拿着马鞭。

策,赶马的鞭子,名词。

临之:临视着马。

临,从高处往下看。

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其:难道,表示推测。

邪(yé):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其:其实。

知:懂得。

知识点梳理
1.通假字: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2.词类活用(实词虚词)
①只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完。

③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④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⑤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3.一词多义
①之:虽有千里之能助词,的;马之千里者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代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无实义。

②食:食不饱吃;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
③策: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鞭打,驱使。

④以:不以千里称也拿、把;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⑤能: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虽有千里之能能力。

⑥其:策之不以其道,它的,代词;
其真无马耶?表反问语气,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恐怕
4.特殊句式
①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②只辱于奴隶人之手(状语后置,“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


5.重点字词意义
⑴故虽有名马:即使
⑵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屈辱,埋没。

⑶骈死于槽枥之间:两马并驾,并列
⑷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⑸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养
⑹才美不外见通“现”,显现
⑺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一样;等同
⑻策之不以(按照)其道:鞭打、驱使
⑼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
⑽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
⑾执策而临之:到(它)跟前
⑿其(难道)真无马邪:通“耶”,吗
⒀其真不知马也!恐怕
6.重点句子翻译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译:驱使它,不能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鸣叫,却不懂它的意愿。

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吧。

精读导析
1.文章主题
表达了自己愤慨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情。

揭示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

表达了作者希望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2.写作特点(写作结构写作写法)
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

本文的“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有喻指:“千里马”指人才; “伯乐”指发现人才的人;“食马者”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按原文填空。

1、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表明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必然性的句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或:其真不知马也。

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6、运用排比句式表达作者对“食马者”强烈愤慨之情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本文的主旨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8、有一句话叫做“世上不是没有美。

而是缺少发现”由此可联想到《马说》中的哪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9、诵读古文,与先贤对话,和智者交流,能让我们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韩愈《马说》中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环境对人才的决定作用。

10、面对不公平的待遇,表现作者愤世嫉俗心情的句子: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赏析
《马说》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

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作者利用了古汉语中虚词(语助词、感叹词和连接词),体现出一唱三叹的滋味和意境。

伯乐的典故几次被韩愈引用(见韩愈所作的《为人求荐书》及《送温处士赴河阳序》),可见韩愈命运的坎坷。

《马说》的第一句是大前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这个命题不合逻辑。

因为存在决定意识,伯乐善相马的知识和经验,必须从社会上(或说自然界)存在着大量的千里马身上取得,然后逐渐总结出来的。

所以有人认为韩愈这句话是本末倒置,是唯心主义的。

从唯物主义原则来看,这句话是错误的。

韩愈把它作为语言,却是发人深省的警句,是名言。

因为世上有伯乐这种知识和本领的人太少。

于是作者在下文正面点明主旨,把千里马的无限委屈倾诉出来。

正由于“伯乐不常有”,不少的千里马不仅找不到一个好的牧马人,而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受无知小人的腌气。

这些宝马死于槽枥之间,其遭遇不幸、结局悲惨。

没有把这些马当做千里马,千里马的死也是毫无所谓的了。

“不以千里称也”,包含着这样的意思:连同情它们的人都没有,更谈不上对千里马的死表示遗憾、惋惜和悔恨痛心了。

从文章表面看,作者说得透彻,却有很多辛酸痛楚还没有吐露,看似奔放,实则内涵丰富。

作者刻画“食马者”与千里马之间的矛盾,两相对照,既写出千里马的抑郁不平,也写出不识真才者的愚昧专横。

千里马在无人给它创造有利的客观条件时,有时欲一展所长却有力无处使,最后到了无力可使的程度,连一匹普通马也比不上,实现不了日行千里的功能,因此待遇也就比不上一匹“常马”。

受辱和屈死也就不足为奇,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了。

由于食马者的原因,千里马不能恪尽职守,还会受到责难和惩罚,往往被痛打一顿在待遇上也就越加糟糕(食之不能尽其材)。

表面看“食马者”不是伯乐,不懂马语,却蕴涵着怀才不遇的人面对那些愚昧专横的统治者就是申诉也无用这一层意思。

文章写到这里,作者还觉得不够,又接着用“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从“人”的方面再做深入一层的刻画。

使文章生动深刻,也表现出作者的愤激。

作者并没有立即谴责这种不识马的“人”,反而让他面对着千里马不懂装懂,还说“天下无马”。

意思是说,这样的“人”在主观动机方面还是不错的,他并非不想选拔人才,并非没有求贤用贤之心,无奈贤人贤才太“少”了。

明明是“人”的主观上出了问题,却把这种局面的形成推给客观条件的不如意、
不理想。

眼前就是一匹千里马,食马者却对着千里马发出了“天下无马”的慨叹,认为这不过是一匹连常马也不如的马。

这是作者的讽刺。

文章写至此处,作者立即点明主题,用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结束,把“无马”和“不知马”这一矛盾形成一个高潮。

这是韩愈凝聚浓缩手法的结果。

结构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论点.
第二部分(第2段),写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3段),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归纳中心.
《马说》随堂练习题
1、解释下列括号前字的含义。

祗()骈()死是()马也策()之食()马者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或()尽粟一石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8分
①食之不能尽其材 ____通__ _含义:;___通___含义:
②才美不外见通_ __含义:___ __
③其真无马邪 _____通_____ 含义: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8分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⑤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下列句中斜体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B.故虽有名马\ 虽千里不敢易也
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屋舍俨然
D.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策之不以其道
5、下面句中斜体词的意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B.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环而攻之而不胜 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学而时习之
6、对文章的中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天下无马。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7、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理解正确的~项是()(2分)
A 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证明它们的存在有先有后。

B 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C.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没有千里马也就没有伯乐,说明他们彼此依存。

D.虽然世上有伯乐,但不如千里马多,说明伯乐难得。

8、文章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________________将人才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以伯乐喻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集中
抨击的社会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分)
二简答题(24分)
1、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第2段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第3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起什么作用?
3、“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4、作者把千里马不能千里归罪于食马者,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请说说你的理由。

5、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发挥作用最需要的是什么?
6、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7.根据选文,说说千里马被辱没的原因。

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8、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
《马说》同步练习题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2分)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②骈死于槽枥之间()()③而伯乐不常有()
2、.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它的本字和意义。

(4分)
①才美不外见通______ 含义:_______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__ __通__ _含义:;__ _通_ __含义:
③其真无马邪 __ _ __通___ __ 含义: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2分)
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归纳文章第2段文字的主要意思。

它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2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3分)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①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②其真无马邪?
3、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4. 第3段文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有哪些?起什么作用?(2分)
(三)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

1分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对文章的中心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天下无马。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2分)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4.文章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比作“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将人才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以伯乐喻指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5、这篇文章托物寓意,抨击统治者的错误行为。

但作者没有正面阐明该怎么做。

参照最后
一节,你认为他主张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3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食”字注音并释义。

4分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③食不饱,力不足。

()④食之不能尽其材。

()
2.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理解正确的~项是()(2分)
A 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证明它们的存在有先有后。

B 有了伯乐才会有千里马,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C.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没有千里马也就没有伯乐,说明他们彼此依存。

D.虽然世上有伯乐,但不如千里马多,说明伯乐难得。

3.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2分)
安求其能千里也?
4.根据选文,说说千里马被辱没的原因。

(2分) (五)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1.本文作者是,代文学家。

(2分)
2.下列句中斜体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B.故虽有名马\ 虽千里不敢易也
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屋舍俨然
D.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策之不以其道
3.翻译下面的句子。

(3分)
(1)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4.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3分) 或:食:等: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分)
3、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2分)
4、文章第二段流露出作者对“千里马”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的语意停顿,每句标一处。

(2分)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②食之不能尽其材
2、解释下面斜体加粗词的意思。

(4分)
①是马也()②食马者()
③策之不以其道()④一食或尽粟一石()
3、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2分)
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B.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环而攻之而不胜 D.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学而时习之
4、马说》托物寓意,抨击当时“食马者”“不识马”的错误行为。

但韩愈没有从正面阐明应该怎么做。

你认为他主张怎么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
19.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
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⑵策之不以其道()
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⑷执策而临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4、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2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问题(20分)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3分)
祗()骈死()策()之
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
(1)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请写出4个含“马”字的成语。

(2分)
⑴⑵③④
4、选择正确的答案:(3分)
(1)才美不外见( )
A.(千里马)的本领和美好的素质就表现不出来。

B.(千里马)的才能与外貌就显露不出来。

C.他的本领和优秀的品质就表露不出来。

(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饲养人使千里马嘶叫,却不能够领会它嘶叫的意图。

B. 饲养人听千里马嘶叫却不懂它的意思。

C.千里马为自己得不到应有的待遇而嘶鸣,可是饲养人并不懂得它嘶鸣的意思。

D. 饲养人吆喝千里马,却不能使它领会吆喝的意思。

(3).这篇文章的主旨是: ()
A.论证人才的重要性:“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借千里马为喻对封建统治者“不知马”,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有力的揭露。

C.借千里马的不幸遭遇,曲折地表现自己怀才不遇之叹。

D.这是一篇谈养马经验的文章,目的是要使养马人懂得如何养好千里马。

5、“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象?(2分)
6、作者把千里马不能千里归罪于食马者,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2分)
7、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千里马”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2分)
8、从文中千里马的遭遇来看,人才展现才华、发挥作用最需要的是什么?(2分)
9、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