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知识点汇总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马说》的作者韩愈,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其世居于昌黎,故又称韩昌黎;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马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2、文体知识:“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体裁,既可以写一事一物,也可以写一种现象,但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想。常用托物寓意的手法。“马说”即谈马、论马。
二、重点字音
骈pián 槽枥cáo lì祗zhǐ粟sù食不饱shí食马者sì见xiàn 邪yé
三、重点字词
祇辱
..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骈死
..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不以千里称.也(著称,出名)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是.马也(这种)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等同,一样)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明白)执策而临.之(面对)
四、一词多义
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子)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其真无马邪?(表反问,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表揣测,恐怕)
五、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2、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示疑问,吗)
六、重点句子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因此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的美名而著称。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
一、文学文化常识
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作品有《昌黎先生集》。
二、易考实词梳理
1.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意思:喂(2)才美不外见“见”同“现”,意思:表现
2.古今异义
(1)一食或尽粟一石
古义:有时今义:或者,表示选择关系的关联词
(2)是马也
古义:这样今义:判断动词
(3)安求其能千里也
古义:怎么今义:安定
3.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①策之不以其道策:用马鞭驱赶
②安求其能千里也千里:日行千里
(2)形容词作动词
①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吃尽
②食之不能尽其材尽:让……竭尽
4.重点实词
(1)故虽有名马名:名贵的
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同“衹(只)”,只、仅
辱:受到屈辱
(3)骈死于槽枥之间
骈死:(和普通马)一同死
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槽枥:马槽
(4)不以千里称也称:著称
(5)一食或尽粟一石食:吃一次
(6)食不饱,力不足足:充足
(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犹,尚且等:相等
(8)策之不以其道道:正确方法
(9)食之不能尽其材材:才能、才干
(10)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通晓
(11)执策而临之执:拿着策:鞭子临:面对
四、重点句子翻译
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
日行千里呢?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马说》的作者韩愈,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其世居于昌黎,故又称韩昌黎;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马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2、文体知识:“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体裁,既可以写一事一物,也可以写一种现象,但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想。常用托物寓意的手法。“马说”即谈马、论马。
二、重点字音
骈pián 槽枥cáo lì祗zhǐ粟sù食不饱shí食马者sì见xiàn 邪yé
三、重点字词
祇辱
..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骈死
不以千里称.也(著称,出名)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是.马也(这种)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等同,一样)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明白)执策而临.之(面对)
四、一词多义
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子)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五、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2、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示疑问,吗)
七、原文填空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全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描绘千里马的终身悲惨遭遇的句子是什么?祗辱有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5、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
一、文学常识:
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着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二、语音:
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外见(xiàn)祗(zhǐ)石
(dàn)一食(shí)食(sì)马者而食(sì)也
三、重点词语解释
1、马之千里者之:助词,无义2、世有伯乐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3、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4、祗辱于奴隶之手祗:只是辱:辱没
5、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6、不以千里称也以:凭,凭借称:着称
7、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尽:吃完8、才美不外见才:才能,美好的素质
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常:普通的等:等同,一样10、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
11、策之不以其道道:方法,正确的方法1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竭尽 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马鸣叫通:通晓14、执策而临之临:面对
15、其真不知马也知:识别,了解
《马说》知识点
《马说》知识点
《马说》知识点归纳
阅读理解:
1、本文中心句:(中心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本文写法:托物寓意(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统治者不能识人才,埋没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s
3、本文段意:一段:伯乐对于千里马的决定作用。二段: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三段:总结全文,写食马者的愚妄。
4、表明千里马与伯乐依赖关系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5、千里马必然被埋没的原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6、描写千里马可悲命运的句子及作用: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作用:从反面论述了中心论点。
7、表明食马者无知的句子: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8、食马者无知所造成的恶果的句子及作用: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再次从反面论证论点,揭示被埋没的原因。
9、写食马者的愚妄(平庸浅薄)的句子: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0、"其真不知马也"的作用:与开头呼应,点明全文主旨。
1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意义:伯乐比喻知贤识才的人,千里马比喻出类拔萃的人,食马者比喻埋没摧残人才的统治者。
12、《马说》中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13、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①伯乐不常有。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14、在《马说》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对"千里马"的摧残、埋没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①策之不以其道。②食之不能尽其材。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5、策马者是怎样的不认识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最新《马说》知识点整理
最新《马说》知识点整理
1.历史唯物主义:《马说》是马克思主义权威著作之一,其中最重要
的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而经济基础又决定着上层建筑。这一理论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核心之一
2.无产阶级革命:《马说》强调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使命。马克思
认为,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必然导致阶级矛盾的加剧和无产阶级的贫困化,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彻底解放。
3.资本论:《马说》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的著名著作《资本论》的精
华部分。《资本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进行深入分析的一部巨著,其中包括对商品、劳动力、剩余价值等重要概念的阐述。
4.剩余价值理论:《马说》详细介绍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马克
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是资本家剥削无产阶级的产物。剩余
价值的生产和分配是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过程,也是阶级斗争的焦点。
5.历史发展阶段:《马说》论述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马克思
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四个
主要阶段,并探讨了每个阶段的特点和矛盾。
6.科学社会主义:《马说》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必然会导致社会主义的胜利,而社会主义则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归宿。他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并主张通过无产阶级的统一行动来建
立社会主义社会。
7.阶级斗争:《马说》强调了阶级斗争的重要性。马克思认为,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只有通过无产阶级的革命和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
一、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马说》的作者韩愈,字退之,是唐代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因其世居于昌黎,故又称韩昌黎;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中的《杂说》,《马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2、文体知识:“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体裁,既可以写一事一物,也可以写一种现象,但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想。常用托物寓意的手法。“马说”即谈马、论马。
二、重点字音
骈 pián 槽枥cáo lì祗zhǐ粟sù食不饱 shí食马者sì见xi àn 邪yé
三、重点字词
只辱
..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骈死
骈死:并列而死。)
不以千里称.也(着称,出名)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是.马也(这种)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等同,一样)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策之不以其道.(正确的方法)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通晓,明白)执策而临.之(面对)
四、一词多义
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子)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其真无马邪?(表反问,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表揣测,恐怕)
五、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2、才美不外见.:(通“现”,表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通“耶”,表示疑问,吗)
六、重点句子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因此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槽枥之间,不以千里马的美名而着称。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总结马说知识点
总结马说知识点
一、马匹的基本知识
1. 马的品种:马的品种有很多种,常见的有热血型、冷血型、半冷血型等;
2. 马的生理特点:马是哺乳动物,体型强壮,善跑快跑,敏捷,听觉和视觉都很灵敏,大多有较好的记忆力等;
3. 马的行为特点:马是群居动物,对领地有强烈的占有欲,具有警觉性高、好奇心强以及顺应性好等特点;
4. 马的保养:包括马的日常饲养、马舍的清洁和卫生、马匹的体检和疫病预防等。
二、骑手的基本技巧
1. 骑手的姿势:包括坐骑、下马、上马、倚靠、卸足等骑乘动作;
2. 缰绳的运用:骑手需要掌握如何正确使用缰绳,包括转向、加速和刹车等;
3. 马术的动作:包括马术走步、转弯、跳跃、旋转和停止等动作;
4. 骑手的平衡感:骑手需要保持良好的平衡感,保持自身的稳定性,以便更好地掌握马匹的动作。
三、马术比赛的规则
1. 障碍赛:是一种特技骑术项目,比赛过程中马匹需要越过一系列固定障碍;
2. 圆场赛:是一种技术型赛事,要求骑手驾驭马匹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一定的动作;
3. 竞速赛:是一种速度型赛事,骑手需要以最快的速度完成比赛;
4. 马术团体赛:由一组骑手和马匹组成的团队共同完成比赛。
四、马术训练与辅助设备
1. 马匹的训练方法,包括马术动作的训练和骑手指导;
2. 马术辅助设备,包括马鞍、马衔、马镫、马绳和缰绳等。
以上是马术运动的基本知识点,希望对大家对马术运动有更深入的了解。马术是一项综合性的运动,不仅对骑手的技术和耐力有要求,同时也需要骑手与马匹之间的默契和配合。学习马术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同时也可以培养人的意志力和耐心,希望大家能够多多关注和支持马术运动。
马说 知识点
《马说》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1.韩愈,字退之,唐代河阳人,文学家,他和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且同列“唐宋八大家”之中。他的著作收在《昌黎先生集》里,本文选自《昌黎先生集》里的《杂说》,是其中的第四篇
2、说:跟现在的杂文大体近似,是议论文的一个分支。它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最终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其内容大多是一事一议,也就是借一件事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常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则表现为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而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所以核心是议。
初中阶段学过的“说”有:《爱莲说》
二、课文重点内容:
(一)重点词语解释
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奴隶:古代也指仆役。
2、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死。
3、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出名。指马的千里之才被埋没了。
4、一食:吃一顿。
5、食马者(sì):通“饲”,喂。
6、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表现。
7、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同,一样。
8、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意为鞭策、驾驭。
9、以其道:正确的方法。
10、食之不能尽其材:通“才”,才能。
11、执策而临之:面对。
12、其真无马邪:难道,表示反问的语气。
13、其真不知马也:恐怕,表示推测的语气。
14、其真无马邪:通“耶”,吗。表示疑问语气。
(二)重点语句积累
(1)体现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文中流露作者怀才不遇的感慨的语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完整版)《马说》知识点归纳.
马说一、全文理解:
1、本文作者是韩愈,唐朝代人。
2、本文主旨: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抨击了封建统治着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
3、本文体裁:说。特征:奇巧而善辩(议论文
4、“千里马”比喻人才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比喻愚昧无知的封建统治者
5、用原文回答:
(1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 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总领全文,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4 千里马的悲惨命运是:骈死于槽枥之间。
(5 千里马被埋没和摧残的原因有哪些:
A 伯乐不常有。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 策之不以其道, 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6、“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
二、字词
(一通假字
1、食马者食s通饲,喂
2、外见见通现,表现
3、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相当于吗
(二一词多义
策(1 执策而临之马鞭(2 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3策勋十二转记
食(1 食不饱吃(2食之不能通“饲”喂
(3身上衣裳口中食食物
或(1 或以为死有的人(2 或尽粟一石有时(三、其他
1 、祗: 只是
2、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
3、且:犹、尚且
4、等:同样
5、以其道道正确的方法得道多助道仁政
6、通其意意意思意暇甚意神情
意有所及意思想醉翁之意意情趣
7、临:面对临于泉上临面对
8、一食:吃一顿
三、名句翻译:
1、骈死于槽枥之间。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复习知识点
《马说》知识汇总
一、文学常识:
本文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文章,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本文选自《韩愈文选》。
二、按课文原句填空:
1、揭示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领起全文作用)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形象)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全文的主旨句:其真不知马也。
7、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
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
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三、注音:
祇(zhǐ)骈(pián)死槽(cáo)枥(lì) 尽粟(sù)一石(dàn)
四、解释词语:
(一)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见” 通“ 现”,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 材” 通“ 才”,才能。
(3)其真无马邪:“ 邪” 通“ 耶” ,表示疑问,相当于“ 吗”。
(完整版)《马说》复习知识点归纳
《马说》知识汇总
一、文学常识:
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内河阳(今河南孟县)
二、按课文原句填空:
(1)本文全文的主旨句或中心论点(表明千里马和伯乐关系的语句是)(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领起全文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美往往存在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有时我们为了刻意的追求完美,往往忽略了身边的美,使其遭受不应有的遭遇,使我们为之遗憾痛心,这种遭遇与〈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5)千里马必然被埋没的原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6)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的谴责的语句是: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7)能够表现统治者平庸浅薄,愚妄无知的语句是(表现“食马者”以“知马者"身份叹息的语句是)(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有一位名人曾说过:“世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由此我们可想到《马说》的一句话: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9)(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表明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统治者对千里马的不公正的待遇的句子是: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0)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没的感叹的句子是(运用设问句表达)(本文的主旨举):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1)能表明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2)写千里马有异于常马的特征的句子是: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知识点归纳.
马说
一、全文理解:
1、本文作者是韩愈,唐朝代人。
2、本文主旨: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抨击了封建统治着埋没、摧残人才的现象。
3、本文体裁:说。特征:奇巧而善辩(议论文
4、“千里马”比喻人才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
“食马者”比喻愚昧无知的封建统治者
5、用原文回答:
(1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总领全文,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4千里马的悲惨命运是:骈死于槽枥之间。
(5千里马被埋没和摧残的原因有哪些:
A 伯乐不常有。
B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C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6、“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虽是议论文体,却讲究文采。
二、字词
(一通假字
1、食马者食sì通饲,喂
2、外见见通现,表现
3、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相当于吗
(二一词多义
策(1执策而临之马鞭(2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3策勋十二转记
食(1食不饱吃(2食之不能通“饲”喂
(3身上衣裳口中食食物
或(1或以为死有的人(2或尽粟一石有时
(三、其他
1、祗:只是
2、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
3、且:犹、尚且
4、等:同样
5、以其道道正确的方法得道多助道仁政
6、通其意意意思意暇甚意神情
意有所及意思想醉翁之意意情趣
7、临:面对临于泉上临面对
8、一食:吃一顿
三、名句翻译:
1、骈死于槽枥之间。
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知识点归纳
《马说》韩愈一:生字注音
祗辱zhĭ骈pián 槽枥cáo lì 粟sù
才美不外见xiàn 食之不能尽其材sì
二:通假字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三:古今异义
1.故虽有名马——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2.一食或尽粟一石——或: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3.是马也——是:古义:这;今义:判断动词
4.策之不以其道——策:古义:鞭打;今义:计谋,办法
——道:古义:正确的方法;今义:道路
5.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等:古义:等同;今义:等候
四:词性活用
1.一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2.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用鞭子打。
五:一词多义:
而伯乐不常有:经常
1.常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普通的
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顿饭
2.食食不饱: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3.其其真无马邪:加强反问语气,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4.策执策而临之:鞭子
策之不以其道:鞭打
六:重点句子翻译
1.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翻译:(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并不因为日行千里而著称。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翻译:喂马的人不知道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3.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翻译:鞭打它,不是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又足以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发挥出来,听它嘶吁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马说》知识点全
《马说》知识点总结
一、文学常识
1
是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
因其世居于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本
《马说》是作者《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
2、文体知识:“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体裁,既可以写一事一物,也可以写一种现象,但都是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想。常用托物寓意的手法。“马说”即谈马、论马。
3、原文的节奏划分
也。
马之(定于后置标志)/千里者(定于后置),一食(吃)/(shí)或(有时)尽(完)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能够)千里/而(表顺承,来)食(sì)也。(根本原因)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同“现”表现)(直接原因/遭遇②),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重点句子翻译
策(用马鞭驱赶)之(代词,它,指千里马)/不以(按照)其道(方法),食(sì)之/不能尽(形容词使动,让-竭尽)其材(才能才干),鸣之(音节助词,凑音节,无意义)/而(转折)不能通(通晓)其意(遭遇③)--重点句子翻译,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表加强诘问语气)/真无马邪(yé)?其(表示推测感叹,大概,恐怕)/真不知马也。主旨(中心句)二、重点字音
骈pián 槽枥cáo lì祗zhǐ粟sù食不饱shí食马者sì见xiàn 邪yé
三、重点字词
(1)通假字
①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同衹(只),只、仅)
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同“饲”,喂)
《马说》知识点总结
《马说》知识点总结
一、文学常识:
1、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二、语音:
骈死(pián)槽枥(cáo)(lì)粟(sù )外见(xiàn )祗(zhǐ)石(dàn)一食(shí)食(sì)马者而食(sì)也
三、重点词语解释
1、马之千里者之:助词,无义
2、世有伯乐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
3、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
4、祗辱于奴隶之手祗:只是辱:辱没
5、骈死于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
6、不以千里称也以:凭,凭借称:著称
7、一食或尽粟一石一食:吃一顿尽:吃完 8、才美不外见才:才能,美好的素质
9、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常:普通的等:等同,一样 10、一食或尽粟一石或:有时
11、策之不以其道道:方法,正确的方法 1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竭尽
1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鸣:马鸣叫通:通晓 14、执策而临之临:面对
15、其真不知马也知:识别,了解
四、特殊字
(一)、通假字
①食马者(食,通“饲”,喂。)
②才美不外见(见,通“现”。)
③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
④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二)词类活用
1.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马鞭子。这里用作动词,用鞭子打的意思。)
2.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动词使动用法,使……尽。)
五、重点语句翻译
1一食或尽粟一石。译:一顿有时要吃掉一石粮食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上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说知识点汇总
————————————————————————————————作者:————————————————————————————————日期:
马说
1.《马说》
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文章,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本文选自《韩愈文选》。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2.文章主题: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3.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古音为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 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4.译文
世上有伯乐这样的人,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这样的人不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是辱没在奴役人的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之间,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知道它能日行千里来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量不足,才能和良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尚且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都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饲养马的人用鞭子抽打马,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走到千里马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他们不认识千里马啊!
5.词语解释
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2、祇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屈辱于奴隶之手。祇,只是。辱,受辱。之,的。奴隶人,仆役。
3、骈(pián)死于槽枥(cáo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jiù)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槽,喂牲口用的食器。枥,马棚。
4、不以千里称也:不把(它)称为千里马。以,把。千里:千里马。
5、马之千里者:能日行千里的马。倒装句,千里马者。之,无译,倒装句的标志。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6、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古音为shí):有时要吃尽食料一石。一食,一餐。或,有时。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十斗为石。
7、食(sì):同“饲”,喂养。下文“而食”“食之”的“食”,也念sì。
8、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之:(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9、是:这样,指示代词。
10、能:才能。
11、才美不外见:才能和特长不能显现出来。见,同“现”,显现。
12、且:犹,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一样。不可得:都做不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3、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4、策之不以其道:驱使它,不按照正确的方法。策:竹制的马鞭子,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道:正确的方法。
15、尽其材: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了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同“才”,才能
16、鸣:马叫,之:代千里马。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17、执策:拿着马鞭。执,握。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面对。
18、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19、其真无马邪(yé):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难道,表反问语气。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0、其真不知马也。其:恐怕,大概;表推测语气。
21、常:通常,平常。
22、临:面对
6.通假字
(1)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2)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表露。
(3)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4)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7.古今异义
是古义:这样的.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今义:判断词.
安古义:怎么.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等古义:同样.例:且欲常马等不可得.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或古义:有时,有的人.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今义:或者
然后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食古义:通“饲”喂养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今义:吃。
8.一词多义
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不译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
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策
策之不以其道:驱使
执策而临之:马鞭
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