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昆山名人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弘扬路径探析
昆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重要性
昆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重要性摘要:近年来社会进步迅速,自2001年昆曲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随着中国政府逐步建立起各级非遗保护体系,以及有针对性地对昆曲采取政策扶持,昆曲的地位与处境大为改善。
昆曲成为世界“非遗”这20年间,在昆曲的传承、保护与研究方面,既有政府出台的政策措施与相关部署,也有昆曲爱好者及学者的支持与工作。
在既有的基础上,逐步实现跨越性的发展,获得了很大的进展并取得较多的成果。
特别是以昆曲传承与研究为主要工作,以与之相关的各级学校、学术机构为研究对象,可明显看到昆曲在这些领域和组织里的发展、变化、取得的成果,以及尚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昆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性引言:2021年9月25日,青年昆曲艺术家张冉“为爱新声—昆曲室内乐版《牡丹亭》”在上海音乐学院成功上演。
这一版《牡丹亭》最具特色之处在于东西方艺术的跨界合作,作曲家张士超、彭荣鑫、徐可结合中国传统乐器的音质特点,以西洋多件弦乐乐器模仿中国古琴特色,小提琴、大提琴拨弦音色的有机组合,重新构建《牡丹亭》游园之景的清雅古静。
演出采撷[游园][惊梦][寻梦][离魂]等四个重要片段上演,这场演出在现代化昆曲音乐之路上,带给观众新的体验。
但中西音乐文化上的碰撞与断层,如昆曲曲牌体的程式化旋律与西洋乐器复调的变化,竹笛、檀板、板鼓的固定音色与节奏在现代乐章中的处理与表达,人声表演的主导地位与整个大合奏音量的抗衡等问题,仍然值得我们反思。
1“专业化”保护专业化保护是中国戏曲在技艺规范和文化品格方面的规律性的保护方式,既符合中国戏曲整体传承发展的共通经验,也保证了中国戏曲剧种各具特征的个性化经验。
戏曲艺术从其成熟开始,就以职业化的方式进行演出创造,职业化的要求贯穿于一个演员从幼童时期的技术训练到专业素质的养成,当然也贯穿于一个表演团体乃至一个声腔剧种从形制简单到体制完备的过程。
这就让戏曲艺术在专业化的方向上不断提升,最终造就出戏曲这一表演艺术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异军突起,独具中华审美风范。
昆曲的传承与时代创新
昆曲的传承与时代创新昆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的一种,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作为一名文化爱好者,我一直对昆曲的传承与时代创新感兴趣。
在本文中,我将深入探讨昆曲的传承,以及如何在时代的变迁中进行创新。
一、昆曲的传承1. 传统的传承方式昆曲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其传承方式主要是口传心授,从师傅到徒弟的代际传承。
在传统昆曲家族中,艺术才能常常通过家族血脉得到传承,门第观念也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种传承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保持了昆曲的纯正性和传统风格。
2. 昆曲剧团的传承除了家族传承,昆曲还经过剧团的方式进行传承。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昆曲剧团开始兴起,他们通过演出、培训和传统曲目的传承,起到了传播和继承昆曲艺术的重要作用。
这种传承方式增加了昆曲知名度,使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和了解昆曲。
3. 昆曲的非遗保护随着时间的推移,昆曲也逐渐面临着传承和保护的挑战。
为了保护昆曲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设立昆曲专业学校,建立昆曲艺术团队等。
二、昆曲的时代创新1. 题材创新传统昆曲剧目主要以历史传说和宫廷故事为题材,但随着时代的变迁,新的题材也被引入到昆曲中。
现代昆曲作品除了传统的历史故事外,还涉及到当代社会问题和人物形象,使得昆曲更贴近现实生活。
2. 舞台形式创新现代化的舞台技术也为昆曲的创新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灯光、音效和背景幕布等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得昆曲舞台更加丰富多样。
舞台布景和服装设计也在创新中发展,从而提升了观众的观赏体验。
3. 教育与推广创新为了更好地推广和传承昆曲,新的教育方式也开始在昆曲界兴起。
在一些高校或文化机构开设昆曲专业或培训班,通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使更多的人有机会以专业的角度去学习和欣赏昆曲。
三、我的观点和理解昆曲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传承与创新是保护和发展昆曲艺术的关键。
我认为传承昆曲的核心是要求传承者保持对传统的尊重和理解,同时注入创新的元素。
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才能够在传承中实现时代的创新,并使昆曲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
《关于昆曲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五篇模版]》
《关于昆曲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五篇模版]》第一篇:关于昆曲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关于昆曲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喜闻乐见的传承和发展现状从清朝中叶起,昆曲如江河日下,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对昆曲的保护和发展做出过重要指示。
各地剧团与许多剧作家努力挖掘传统剧目,按照时代精神创新,使昆曲得到新发展。
1956年浙江昆剧院改编并演出的《十五贯》,即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
经过近五十年努力,浙江昆剧团业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著名昆剧艺术表演团体。
继《十五贯》之后,相继创作排演了许多堪称力作的好戏,其中《西园记》、《牡丹亭》、《长生殿》、《风筝误》、《狮吼记》、《渔家乐》、《浮沉记》、《少年游》均在社会上产生极大的反响。
另有一大批传统折子戏,经过数十年不断的磨砺雕镂,已成为当今中国昆剧舞台艺术之精品。
《十五贯》剧照1957年,在周恩来总理指示下成立了北方昆曲剧院,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专业演员。
许多昆曲艺术家,如韩世昌、白云生、侯永奎献身事业的精神成为各剧种演员学习的楷模。
剧院现有一级演员侯少奎、蔡瑶铣、周万江、董瑶琴、马玉森、张敦义、张玉雯、杨凤一,一级演奏员王天元及编剧王宝亘。
自xx年以来,剧院有15个剧目获创作演出奖,20余人次获优秀表演奖和特别奖,50余人次获表演奖。
其中侯少奎、蔡瑶铣、杨凤一、刘静、王振义分获全国戏剧梅花奖;《琵琶记》获xx年文化部文华新剧目奖。
40多年来,北昆的艺术家们循着古今相因、革故鼎新的创作思路,取法南昆之悠长,弘扬北昆之特色,不断探索、拓展着时代的艺术风格,赢得海内外的广泛赞誉。
作为文化使者,剧院先后出访日本、芬兰、俄罗斯、瑞典、意大利、丹麦等国家及香港、台湾地区,受到出访国家及地区观众的高度称赞,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1966年,当白先勇为小说《游园惊梦》的表现方式几度探索仍不满意之时,是昆曲给了他灵感。
于是,昆曲不但成了他小说直接描写的对象,而且小说中几个人物的命运也与昆曲的命运暗合在一起。
国内外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利用比较分析
国内外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利用比较分析0.引言名人故居是指曾经推动国家和社会进步的人士居住的房屋,由于名人居住过,这房屋不仅具有建筑价值,更加具有历史和文化教育价值,应当受到保护。
名人故居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来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从不同的方面可以反映出来历史时期名人的社会活动和关系以及当时的生活状况等情景。
文物古迹是城市的历史文脉,是城市的年轮,名人故居是历史文脉中的璀璨星光。
名人故居最能体现出城市的精神,并承载着历史文化和记忆。
这些名人故居理应受到较好的保护。
但是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在名人故居保护和利用方面还存在不足,在大力倡导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的背景下,应该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对名人故居进行保护和利用,从而有效的促进当地城市魅力和特色的建设〔1〕。
1.名人故居的相关概念其一,名人故居的定义和标准。
名人指的是在一定时期和地域范围内发挥过较大作用,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人物,从古自今,国内外各行各业中均有名人。
故居指的是曾经居住过的房子和地方。
名人故居指的是具有较大影响力或者发挥出较大作用的人物出生或者长时间居住过的住宅建筑。
实际上各地的名人故居应该根据当地的特点来界定,名人主要指的是已故去的历史名人,名人故居不仅包括名人的出生地、祖宅老屋,还应该包括名人长期生活和工作的住所,以及短暂居住但在其人生重要阶段取得重要成就的住所。
不管是名人曾经住过的房屋,还是租赁的,都应该包括在名人故居的范围之内,重在名人居住的时间长短和在该房屋期间发挥的作用。
其二,名人身份色彩。
名人之间的名气有大小之分,也有好坏之分。
在名人故居保护和利用的时候,在只保护正面人物故居,还是也应保护在历史上有过浓墨重彩,至今仍具有争议的反面人物的故居,在这两方面具有较大的争议性。
大多数人认为名人故居具有教育的作用,应当只保护正面人物的故居。
然而有的学者认为,一个人有一个历史,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重在保护历史,这样才能够将历史真实的反映出来。
名人故居的意见
名人故居的意见
名人故居是指名人在其生前或逝世后所居住的房屋或场所,通常是在其生前或逝世后建造的。
名人故居已经成为文化旅游胜地,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前来游览和参观。
下面是我对名人故居的一些意见: 1. 保护故居:对于名人故居来说,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当地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采取措施来保护故居的完整性和历史风貌,避免故居被拆除或破坏。
2. 展示名人故居:故居应该被完好地保存下来,同时作为一个展示名人生平、事迹和文化的场所,也应该被好好利用。
游客可以通过展览、讲座等形式来了解名人故居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
3. 体现当地的人文特色:名人故居所在的地方可以结合当地的人文特色来设计展览、景观等,以更好地展示当地的文化风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4. 提高公众的参与度:故居可以通过开放部分区域、举办活动等方式,提高公众的参与度。
游客可以通过参观故居、参与互动体验等方式,更深入地了解名人的生活和文化。
5. 加强宣传教育:政府、相关机构和媒体应该加强对名人故居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故居和名人的认识和了解,增强游客的旅游体验和记忆。
名人故居的发展需要政府、相关机构、游客和当地居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实现其价值和意义。
苏州的文化遗产如何传承
苏州的文化遗产如何传承苏州,这座拥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产的城市,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江南大地。
从古典园林到水乡古镇,从丝绸工艺到评弹艺术,苏州的文化遗产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情感,是城市的灵魂所在。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如何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使之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首先,教育是传承文化遗产的基石。
学校应将苏州的文化遗产纳入教育体系,开设相关课程和活动。
例如,可以编写专门的教材,介绍苏州园林的建筑风格、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审美情趣;组织学生参观丝绸博物馆,亲身体验丝绸的制作过程,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
同时,还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举办讲座和工作坊,传授评弹、苏绣等技艺,让学生们在实践中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
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使他们成为文化遗产传承的主力军。
其次,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传承的关键。
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用于修缮和保护历史建筑、古迹等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苏州的古典园林,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持其原有的风貌和韵味。
同时,建立健全的保护机制,加强对文化遗产的监管和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和非法买卖文化遗产的行为。
此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化技术,对文化遗产进行全方位的记录和保存,为后人留下珍贵的资料。
再者,推动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的融合是传承的重要途径。
我们可以将苏州的文化元素融入到现代设计中,比如在服装设计中运用苏绣的针法和图案,在建筑设计中借鉴园林的布局和风格。
这样既能让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创新发展,又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同时,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苏州文化节、园林艺术展等,吸引广大市民和游客参与其中。
通过这些活动,让人们在欢乐的氛围中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增强对文化遗产的关注和热爱。
另外,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也是传承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一环。
媒体可以通过制作纪录片、专题节目等形式,深入挖掘苏州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展示其独特的价值。
浅谈昆山之路对打造文化汉阳升级版的启示
浅谈昆山之路对打造文化汉阳升级版的启示浅谈昆山之路对打造文化汉阳升级版的启示汉阳区委党校王荣荣内容摘要:近年来,由于市场和需求的拉动,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并逐步进入一个历史发展新时期的入口,我们必须认清新形势、拿出新思路、制定新战略,才能不辱使命,取得更大的成绩。
昆山,作为一个经济文化“大繁荣”的百强县之首,有许多独具特色且富有文化魅力的经验值得汉阳借鉴。
汉阳优秀文化资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保护、弘扬和利用,是摆在汉阳人民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昆山之路文化汉阳特色旅游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昆山在改革开放这四十年来,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发展,逐步确立了“文化昆山”的发展目标和战略定位,初步形成了独具改革特色、富有文化魅力的发展格局。
此次昆山之行的生动实践启示我们,汉阳想全面开启新时代转型发展新境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增进民生幸福、促进社会和谐,均离不开文化的引领和助推。
一、文化引领下的昆山实践对汉阳区转型发展的思考(一)筑牢共同思想基础凝神聚力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昆山始终将文化扎根在在城市升级中,以文化引领城市发展、助推转型升级,积极筑牢团结一致向前看的共同思想基础,增进社会共识。
共识形成合力,共识凝露力量。
一方面,积极采取各种方式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市民积极参与,汇民心、聚民智、凝民力,最终形成昆山特色文化价值观。
另一方面,广泛宣传普及文化引领下的昆山特色价值观,使广大市民自觉追求和践行。
2021年以来,在昆山市上百个机关事业单位、社区和行政村,千家企业、个体经营户和万户家庭,开展了建设昆山特色文化价值观的“百千万”学习教育活动,努力把昆山特色价值观作为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思想基础,发挥其引领、凝聚、激励、辐射的功能。
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等一系列方式,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昆山特色价值观已成为昆山人自觉的思想观念和坚定的实际行动。
名人故居提升工程方案及措施
名人故居提升工程方案及措施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名人故居的保护和提升工程。
名人故居是历史的见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如何有效地提升名人故居,保护其历史文化价值,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对名人故居提升工程方案及措施进行探讨。
一、名人故居提升工程方案。
1. 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
名人故居的保护工作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
政府部门应当加强对名人故居的管理,制定相关法规和政策,明确名人故居的保护范围和标准,建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加强对名人故居的监督和管理。
2. 加强文物保护。
名人故居往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因此在提升工程中需要加强对文物的保护。
对于名人故居内的文物和古迹,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和修复,确保其完整性和原始性。
3. 强化宣传和教育。
名人故居提升工程需要加强对外宣传和教育工作。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向公众传达名人故居的历史文化价值,增强公众对名人故居的认知和关注度,提高名人故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4. 加强保护意识。
名人故居的保护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支持。
因此,需要加强对公众的保护意识教育,引导公众尊重历史文化,爱护名人故居,共同参与名人故居的保护工作。
二、名人故居提升工程措施。
1. 加强建筑保护。
名人故居的建筑是其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因此在提升工程中需要加强对建筑的保护。
对于古建筑的修缮和维护,需要遵循相关的保护原则,尊重历史原貌,保持建筑的原始风貌。
2. 修缮古迹和文物。
名人故居内的古迹和文物是其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进行修缮和保护。
修缮古迹和文物需要遵循专业的修缮原则,保持其原始性和完整性。
3. 加强安全保障。
名人故居的安全是提升工程的重要环节。
需要加强对名人故居的安全保障工作,确保名人故居的安全和稳定。
4. 提升游览设施。
名人故居的游览设施是提升工程的重要内容。
需要提升名人故居的游览设施,改善游客的游览体验,增加名人故居的吸引力和知名度。
有关名人纪念馆管理与发展的探讨
有关名人纪念馆管理与发展的探讨作者:邢致远来源:《文物春秋》2012年第03期【关键词】江苏省;名人纪念馆;现状管理;发展方向【摘要】名人纪念馆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江苏省各级各类名人纪念馆的情况为依据,对其现状及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惑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一些政策性的建议,并就名人纪念馆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
一、江苏名人纪念馆的发展现状江苏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多元,且兼具南北色彩,自古以来,江苏籍以及在江苏学习、生活的名人众多,后人为了纪念他们所设立的纪念馆主要分布在南京、苏州、无锡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体现了独特的区域文化优势和特征。
2009年度、2010年度全省博物馆年检数据表明,江苏各级各类名人纪念馆和具有纪念馆性质的陈列馆、艺术馆有40余座,此外,还有一些文化、文物系统外管理的名人纪念馆没有参与博物馆年检,或者由于法人结构不健全而未被公布。
名人纪念馆已成为江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已经存在的各类名人纪念馆,由于尚无统一的类型划分标准,从实践看,可以初步划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一是按照场馆建设情况划分,主要由三类构成:1、新建名人纪念馆。
如南京的求雨山名人纪念馆,由1992-2004年建成的林散之纪念馆、萧娴纪念馆、高二适纪念馆、胡小石纪念馆组成,系统展示“金陵四老”各时期的书画代表作。
2、依托文物保护单位或历史建筑挂牌设立纪念馆。
如常熟的翁同龢纪念馆,设立在翁同龢度过青少年时期的翁氏故居内。
翁氏故居是目前常熟地区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主厅綵衣堂被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名人故居与名人纪念馆并存。
如常州的瞿秋白纪念馆,上世纪80年代,纪念馆设立在原为瞿氏家族祭奉祖宗的祠堂——瞿秋白故居内,瞿秋白故居后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世纪90年代,纪念馆新馆比邻而建。
故居和纪念馆本体建筑相对独立,内部有通道连为一体,两个单位一套行政管理班子。
名人故居的保护情况汇报
名人故居的保护情况汇报
名人故居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和传承名人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对名人故居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名人故居的保护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我国对名人故居的保护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加大了
对名人故居的保护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了对名人故居的管理和维护工作。
一些知名的名人故居,如鲁迅故居、孔子故居等,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利用,成为了文化旅游的热门景点。
其次,名人故居的保护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名人故居的保护工作落后,
管理不善,存在着文物损坏、环境污染等现象。
同时,一些名人故居的保护利用存在着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的现象,忽视了对文化遗产的保护。
此外,一些名人故居的保护工作缺乏长期规划和科学保护理念,导致了保护工作的不稳定性和不持续性。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一些改进措施。
首先,加强对名人故居的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保护机制,加大对名人故居的保护投入。
其次,加强对名人故居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名人故居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
同时,注重科学保护,制定长期的保护规划,推动名人故居保护工作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总的来说,我国对名人故居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我们将继续加大对名人故居的保护力度,不断完善保护机制,促进名人故居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更好的成绩。
苏州的文化底蕴如何传承
苏州的文化底蕴如何传承苏州,这座拥有着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江南大地。
它的文化底蕴深厚,涵盖了园林艺术、丝绸文化、评弹艺术、饮食文化等多个方面。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如何传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使其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传承苏州的文化底蕴,教育是基石。
学校教育应当将苏州文化纳入课程体系,编写生动有趣的教材,让孩子们从小就了解家乡的历史和文化。
例如,可以通过讲述苏州园林的建造故事,让学生领略古人的智慧和审美情趣;组织学生参观丝绸博物馆,亲身感受丝绸制作的工艺流程,从而明白丝绸文化的博大精深。
同时,家庭教育也不可或缺。
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参加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品尝苏州特色的美食,如青团、粽子、重阳糕等,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化的熏陶。
保护文化遗产是传承苏州文化底蕴的关键。
苏州拥有众多的古建筑、古街区,如平江路、山塘街等,这些都是历史的见证。
我们应当加强对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制定严格的保护法规和措施,杜绝随意拆除和破坏。
对于已经受损的古迹,要进行科学的修复和保护,力求还原其历史风貌。
此外,还应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如苏州评弹、昆曲等。
为传承这些艺术形式,政府可以提供资金支持,鼓励老艺人收徒传艺,同时推动这些艺术走进校园、社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
创新是传承苏州文化底蕴的重要途径。
在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结合现代科技和创意,让苏州文化以全新的形式展现出来。
比如,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亲身体验古代苏州的生活场景;开发以苏州文化为主题的手机游戏、动漫作品,吸引年轻人的关注。
同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能为苏州文化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
可以设计具有苏州特色的文化产品,如园林主题的文具、丝绸制品等,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方式,将苏州文化传播到更广阔的市场。
加强文化交流是传承苏州文化底蕴的有效手段。
保护名人故里的建议
保护名人故里的建议保护名人故里既是对名人的尊重,也是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下面是一些建议,旨在保护和维护名人故里,以保留历史,传承文化。
首先,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建立名人故里保护基金。
一方面,这些资金可以用于修缮和维护名人故居、纪念馆等古迹建筑,确保其保存完好;另一方面,资金还可以用于开展故里相关的文化活动,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增加其知名度和影响力。
其次,要加强名人故里的管理和监督。
政府可以成立专门机构或委托专业机构,负责名人故里的管理工作。
他们需要制定详细的保护计划和管理制度,确保名人故里的安全、秩序和环境整洁。
同时,对于那些破坏和污染名人故里的行为,要依法惩处,让破坏者为其行为负责。
重视历史文化教育的宣传和普及工作。
政府和相关机构要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包括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对名人故里进行全面宣传,向公众介绍名人的事迹和成就,让更多人了解并尊重名人故里的意义。
此外,要加强对学校和社区的历史文化教育,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名人故里,并培养他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名人故里的保护中来。
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减税、补贴、奖励等激励措施,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到名人故里的保护和开发中来。
企业可以通过捐款、赞助等方式对名人故里进行资助,同时,在经营名人故里相关的商品和服务时,也要注重品质和价值,不断提升名人故里的形象和价值。
最后,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名人故里往往是吸引外国游客的重要景点之一,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窗口。
政府可以通过推出各类特色旅游线路、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吸引更多的外国游客到名人故里参观,并提升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形象。
保护名人故里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也是对名人精神的传承和弘扬。
通过政府的引导和社会力量的参与,我们相信名人故里可以得到更好的保护,在保留历史文化遗产的同时,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正能量。
中外名人故居旅游资源保护及利用对比研究
中外名人故居旅游资源保护及利用对比研究中外名人故居旅游资源保护及利用对比研究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而中外名人故居作为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其保护和利用方式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中外名人故居旅游资源的保护及利用进行比较分析。
一、保护措施1.1 国内名人故居的保护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名人留下了自己的居所,这些故居被视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如卢沟桥故居、鲁迅故居、毛泽东故居等。
为了保护这些历史遗迹,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对名人故居进行保护、修缮和维护。
同时,政府还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名人故居的管理和保护。
1.2 外国名人故居的保护外国也有很多著名的名人故居,比如美国的林肯故居、英国的莎士比亚故居等。
这些故居同样被认为是文化遗产,受到政府的保护。
不同的是,国外的名人故居保护主要依赖于私人机构和企业的资助,政府在这个过程中发挥的作用相对较小。
二、利用方式2.1 国内名人故居的利用在国内,名人故居被视为一种旅游资源,许多故居都开放给游客参观。
这些故居利用的方式一般为“基地+项目”的组合。
例如,卢沟桥故居建有博物馆、图书馆和文化交流中心等。
鲁迅故居则开设了展览、文化活动和研究等项目。
毛泽东故居则拥有丰富的文物和纪念品,供游客观展和收藏。
2.2 外国名人故居的利用与国内不同,外国名人故居一般都是通过私人机构和企业进行管理和运营。
这些机构会将故居改造成博物馆、纪念馆、文化中心等,用来展示名人的生平和贡献。
此外,故居还会被用来举办展览、文化活动和庆祝仪式等活动,吸引更多游客前来参观。
三、存在的问题3.1 国内名人故居的问题目前,国内名人故居的保护和利用仍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一些故居的管理和维护不够规范,导致资源浪费和损失。
其次,部分故居经营者过于商业化,导致文化价值被冲淡。
最后,游客的文化素质和环保意识不够,存在破坏和乱扔垃圾等不良行为。
3.2 外国名人故居的问题外国名人故居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利用方式方面。
苏州市区名人故居的调查报告
苏州市区名⼈故居的调查报告苏州市区名⼈故居的调查报告2001年,我们就名⼈故居的问题,开展了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古城苏州名⼈故居之多全国少见苏州作为国务院⾸批命名的历史⽂化名城,⾃古以来⼈才辈出,军事家孙武、铸剑名匠⼲将、莫邪,⼀代名相范仲淹、故宫设计营造者蒯祥,吴门画派四才⼦,吴门医派代表叶天⼠,苏绣艺术家沈寿等。
苏州状元⾃唐⾄清有五⼗多名,占全国第⼀;明代89科会试中,进⼠多达1075⼈,当代苏州籍两院院⼠亦有83名之多,在全国同等城市中名列前茅。
据⽂管部门提供的资料,苏州现存的名⼈故居主要建于明清及民国初期,约70余处,涉及名⼈110余⼈,其中状元故居有10处。
已列⼊国家、省、市各级⽂物保护单位的有26处,其中状元故居4处;38处被确定为市控制保护古建筑。
这些故居,记录了岁⽉的沧桑,是历史⽂化名城的⽂脉所在,也是古城的⼀⼤特⾊。
不少名⼈故居⼜属古建筑,其中的精品是⼈类智慧和才能的结晶,也是体现名城风貌的⼀个重要⽅⾯。
苏州之所以成为历史⽂化名城,与拥有这许多名⼈和他们的故居密不可分。
⼆、名⼈故居保护存在的问题关于名⼈故居的保护⼯作,市⽂管会及市园林局、市民族宗教局等职能部门在多次普查、摸清情况的基础上,制订了保护修缮的规划,花了⼀笔可观的经费修缮恢复了多处名⼈故居。
例如⽂震孟故居艺圃和俞樾故居曲园,都是在“⽂⾰”中被其他单位占⽤,主要建筑破损不堪,陈设布置残缺不齐,曲园中还被乱建了三层楼房居住20多户居民。
市政府花了⼀百六、七⼗万元修缮并开放了这两处庭园。
清内阁学⼠沈德潜故居教忠堂,1989年被划⼊拆除范围,当时有位政协委员得悉这⼀消息后,紧急提案⼒陈保护这处故居的意义和作⽤。
市政府及时责成有关⽅⾯⽴即办理,使这件紧急提案得到了落实,修复后该故居被列⼊市⽂物保护单位。
官太尉桥15号清诗⼈袁学澜故居双塔影园,在37号街坊改造中,经⽂管、房管、沧浪区有关⽅⾯通⼒合作,动迁六⼗多户居民,投资1100万元已按原样全⾯修复。
基于苏州工匠精神的名人文化渗透职业教育探讨
基于苏州工匠精神的名人文化渗透职业教育探讨陈雯摘要:工匠精神不仅意味着精益求精,更代表着对创新的追求。
苏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中存在着工匠精神,培育了许多践行工匠精神的行动者。
职业技术学校作为开展职业教育的主体之一,必须融入苏州工匠精神名人文化之中。
文章以苏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探索基于苏州工匠精神的名人文化进校园的途径和方法,使其渗透到职业教育教学全过程中。
关键词:苏州工匠精神;名人文化;职业教育一、苏州工匠精神内涵工匠精神是指工匠以极致的态度对自己产品的精雕细琢,注重细节,为追求完美孜孜不倦的精神理念。
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背景下,当今工匠有了新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工匠精神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
[1]工匠精神是开拓创新,是精益求精,是爱岗敬业。
苏州历来就是百工集聚的“工艺之都”,能工巧匠辈出,诚如《天工开物》所说“良工虽集京师,工巧则推苏郡”。
“从相传春秋时期善于铸剑的干将,到明永乐年间名闻朝野的‘香山帮泰斗蒯祥,以及擅长石料工程筑造和石雕、‘官至工部侍郎的陆祥。
正是苏州历史上无数能工巧匠发挥了“工匠精神”,才创造出卓尔不群的“苏作”品牌及其市场影响力,这就是“苏州工匠精神”,也是对“工匠精神”内核的一个更完美的诠释。
二、苏州工匠精神在职业学校学生培养中的重要性“工匠精神”不仅体现了工匠对产品和工艺的精心雕琢和完美追求,更要与时俱进,注重创新。
落实到个人层面上,“工匠精神”就是一种对职业敬畏、对产品负责、让企业满意的认真和爱岗敬业精神。
职业学校应该注重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使学生严谨务实地学习理论课程和实践技能,循序渐进地养成高尚的职业情操,以敬畏的心态对待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
职业教育往往重视专业技能与知识的讲解,而忽视学生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这导致了大多数学生在步入工作岗位后无法具备专业的职业素养,而苏州工匠精神的培养恰好能使职业教育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
[3]学生在学校接受苏州工匠精神的培养和熏陶,不仅可以养成做事严谨、精益求精的习惯,而且可以在工作中把企业的发展与自身的成长结合起来。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实践与思考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实践与思考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实践与思考苏州作为中国文化名城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然而,在现代城市化的进程中,传统文化面临着消失和被破坏的危险,因此如何保护好苏州的历史文化名城,成为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一、重视文化保护的意义苏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苏州的历史、文化、建筑等吸引了大量游客,也是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因此,保护苏州的历史文化名城对苏州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可以维护当地的文化传承、历史延续,还能提升当地的旅游产业,吸引更多的游客和资本。
反之,如果没有及时的保护和整治,苏州的历史、文化和生态环境将受到严重的影响,失去其特色与魅力,对经济和社会产生负面影响,这是我们不能承受的。
二、措施与改革1.控制城市扩张和规划:构建以生态环境、文化传承为导向的城市发展目标,建立必要的制度,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制定严格的土地资源利用政策和控制城市规模的手段。
2.加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加强对历史文物和古建筑的保护,修缮和整治,保持其原貌,以保证历史文化的连续性。
此外,还可以采取租赁、出租等办法,将这些文物、古建筑转化为旅游景点或文化街区,促进其保护和运营。
3.加强文化遗产的知识普及:提高公众对保护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通过举办文化展览、文化讲座等活动,提升民众文化素质,增强其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
4.加强政府管理和监管: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管理和监管,建立健全的文物保护机制和文化遗产管理体系,落实责任,完善各项依法行政的制度。
三、总结与建议总之,苏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保护文化遗产的过程中,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强化文化建设,加强文化知识的普及,提高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和管理水平,并加强法制建设,大力推动社会各界参与文化遗产的保护。
同时,应加强与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吸取外部文化的优秀元素,通过与外界互动不断推进苏州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这可以增强苏州保护传统文化的信心与态度,也将为中华文化的交流与世界和平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洛带古镇发展现状分析及改善策略
洛带古镇发展现状分析及改善策略洛带古镇位于中国江苏省昆山市,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古镇。
自古以来,洛带古镇就以其独特的历史韵味和优美的风景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洛带古镇面临着一系列的发展问题和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洛带古镇的历史文化,推动古镇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对古镇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改善策略。
一、洛带古镇发展现状分析1. 历史文化底蕴丰厚洛带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其中包括古建筑、传统手工艺、民俗风情等,这些都是洛带古镇吸引游客的重要魅力。
2. 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随着现代旅游业蓬勃发展,古镇旅游成为了一种新的旅游方式,洛带古镇也随之受益。
游客通过参观古镇的传统建筑、品尝地方特色美食或购买特色纪念品等方式,来感受古镇的独特魅力。
3. 基础设施和管理机制滞后尽管洛带古镇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但是基础设施和管理机制却十分滞后。
古镇内的交通、停车设施、厕所等设施不足,游客在参观游览时会感到不便。
与此古镇管理机制方面也存在不足,导致了一定的管理混乱和旅游体验缺失。
4. 游客流量下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对于传统古镇的兴趣也在逐渐下降。
洛带古镇的游客流量也在逐年下滑,这给古镇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二、洛带古镇现状改善策略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促进古镇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应该在古镇内部加强停车设施、提升交通便利性,提高公共厕所的数量和质量,为游客提供更为便利的游览环境。
2. 增加文化旅游项目古镇文化旅游项目丰富多样,可以通过加强古镇文化的宣传和推广,增加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体验活动,举办传统文化节庆等形式,吸引更多游客参与其中。
3. 强化古镇管理建立健全的古镇管理机制,提升古镇管理水平,严格管理古镇内的商业活动和建筑环境,加大对古镇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力度,让古镇更具历史感和文化韵味。
《昆山地方文化校本教材》的开发依据及设想
《昆山地方文化校本教材》的开发依据及设想[摘要]《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
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利用和开发。
”作为“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拥有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的千年古镇周庄,昆山物产丰富,历史悠久,文化斑斓,历代诗词文赋、金石碑刻、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是可资利用的丰富的文化资源。
如何根据昆山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尽可能的把地方文化资源纳入语文教学过程中,既体现出新课标开发地方课程资源的精神理念,本文试从《昆山地方文化校本教材》的开发依据和开发设想两个方面来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昆山文化;校本教材昆山是“百戏之祖”昆曲的发源地,有千年古镇之称的周庄被誉为“中国第一水乡”,这里物产丰富,历史悠久,文化斑斓,文化先贤遗留下来的诗词文赋、金石碑刻,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都是可资利用的丰富的文化资源。
《新课标》也提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
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利用和开发。
”“关心并学习调查自己身边的文化现象”,“讨论传统文化对现代社会以及社会发展的影响”?如何根据昆山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尽可能的把地方文化资源纳入语文教学过程中,既体现出新课标开发地方课程资源的精神理念,又符合语文学科人性化的发展需求。
我根据浅薄的教学经历对《昆山地方文化校本教材》的开发做了如下思考和尝试。
一、高中语文教学忽视地方文化的反思作为对新课标的具体实施,从2022年开始启用的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对于地方文化的态度确实耐人寻味。
其次,从篇目的选择来看,我们一般的观念是既然是苏教版,是由江苏人自己编写的,供广大江苏学子们阅读学习的教材,把和江苏地方文化相关的或由江苏籍作家创作的优秀篇目作为优先选择对象,那是体现文化认同感和传承的地方文化的职责所在,但从实际情况看苏教版篇目的选择编排还是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
读本的情况相似,除读本二以外,其他涉及江苏地方文化共10篇,读本-3篇,汪曾祺(江苏高邮人)《故乡的食物》,卞之琳(江苏溧水人)《八尺》,储安平(江苏宜兴人)《豁蒙楼暮色》;读本三4篇,毕飞字(江苏兴化人)((士也球上的王家庄》,高尔泰(江苏高淳人)《沙枣》,朱自清(江苏扬州人)《论雅俗共赏》,汪曾祺的《胡同文化》;读本四1篇,汪曾祺的《受戒》;读本五2篇,卞毓芳(江苏射阳人)《煌煌上庠》,顾贞观(江苏无锡人)《金缕曲》。
名人故居的保护与旅游开发[总结]
双赢——保护与开发并重摘要:历史名人居住过的房舍是璀璨的历史文化遗产,是生动形象的“立体教科书”,我们应该也必须将其保护起来,使其历史文化得以延续。
名人故居又如一颗颗镶嵌在中国的文化明珠,只有深挖其文化内涵,让游人更多地了解和认识它们,让其放射出应有的光芒,才是完整意义上的保护。
关键词:名人故居保护旅游开发一.名人故居的保护(一)为什么要保护名人故居2006年5月,国务院正式公布了第六批108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当中有不少是名人故居。
全国所有文物保护单位中,有半数位于农村,而其中名人故居占了25%。
名人故居不只是陈旧的宅院,它们还是城市的亮点,城市的文脉,是一笔丰厚的物质和精神的遗产,也是一部内涵深刻、生动形象的“立体教科书”。
而如今,这样富有历史与现实意义的“教科书”却处于“濒危”状态。
许多名人故居存在私搭乱建、破损严重、违规出租等问题,如北京的崇礼住宅、孚王府、段府、宁郡王府等等;有的名人故居被企业长期占用,忽视文物保护;有的则因年久失修而破损或倒塌消失,不复存在。
名人故居的保护存在相当的难度:第一,政府对名人故居及名人故居所存在的问题、所处在的“濒危”状态不够重视。
第二,人们对名人故居的保护意识淡薄。
尽管国家出台了《文物保护法》,但在一些农村,由于群众生活水平低,急于脱贫致富,加上地方政府重视不够,给名人故居的保护、管理带来了很大难度。
近年来,“建设新农村”口号的提出和实行,很多都是群体性、开发性、建设性的,一些农村以阻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或有领导同意为盾牌,完全无视文物部门下达的停建、整改通知,导致部分名人故居在新农村建设中遭到破坏。
有的地方在村庄整治中不加鉴别地拆除没有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名人故居,一味地“克隆”城市,地方领导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第三,名人故居保护经费短缺。
第四,名人故居法制滞后,各界人士均呼吁政府出台有关“名人故居保护办法”。
历史名人居住过的房舍是璀璨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该也必须将其保护起来,使其历史文化得以延续。
近现代昆山名人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弘扬路径探析
求知导刊2017年4月Apr.2017Journal of Seeking Knowledge Guide人文社会科学RenWenSheHuiKeXue150传、帮、带活动,让历史沉淀下来的优秀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得到充分提升;通过主流媒体多样化和大流量的教育、引导和熏陶,进一步纯净意识形态领域,积极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公民对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全面建设小康目标的信心和决心。
另一方面着力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提升我国文化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从数字化高端产业入手推进文化、经济、科技一体化发展,不断提高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以积极健康、繁荣稳固的特色文化成果挤压来自各方的渗透干扰,确保国家建设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坚持把举办奥运会作为国家文化建设的契机和拐点,打好“后奥运时代”的文化振兴底牌,让中华文明走向世界,为全人类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六、结语一个民族,没有独具特色的先进文化,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国是一个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如何通过文化建设不断丰厚全民族素质底蕴,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伟大工程的顺利实施。
我国新时期新阶段的文化建设必须始终站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前沿,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创建国家现代文明为根本目标,在防止侵蚀、增强魅力、排除干扰和提升战斗力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1]孙 振,丁立福.浅谈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德育[J].巢湖学院学报,2003(5).[2]《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若干重要问题解读》编写组.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若干重要问题解读[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3]韩 震,王炳林.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学生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4]尹春志,包春平.高职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为例[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5]韦 良.中华楹联与高职院校先进大学文化建设之关系(上篇)[J].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4).[6]罗金凤,王广新.高职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7]何子安.高等职业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教育,2014(1).[8]朱文胜.关于高职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的思考——以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文化建设为例[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9]柴巩利.文化润校:示范性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文化建设个案研究[J]. 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11(3).[10]眭依凡.关于大学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1).近现代昆山名人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弘扬路径探析金坤萍一、近现代昆山名人文化资源的总体特征(1)名人来源多途径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现代昆山名人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弘扬路径探析
现代时期的昆山,迅速接受了上海这个开放性最强的大都市的辐射影响,呈现出“走出去” “请进来”的良好态势。
昆山涌现出来的经济文化的“大繁荣”,不能不说和人才有关。
名人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对提升一个地方文化、科学、教育、社会事业发展且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近现代名人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弘扬,是摆在我们目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文章从几方面简要阐述。
标签:文化资源;特征;现代性
一、近现代昆山名人文化资源的总体特征
(1)名人来源多途径化。
过去相当长一段时期,昆山的名人资源都是自产自销性质的。
在近现代,外来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昆山本土的人才储备。
比较著名的有上海的李平书,他率先拆除了象征保守封闭的昆山城墙,把一个封闭、落后的城市变成一个开放的城市。
他在昆山发展了现代工业,创办了樾阁学堂、昆新垦牧公司、女子学校等,将先进的工业文明带到了昆山。
近代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曹亚伯,还有曾任昆山县长的彭百川,定居昆山的国民党元老柏文蔚先生……这些从不同地方来到昆山的名人,带来了先进的、开放的建设理念和发展思想,为开蒙启智促进昆山社会事业发展等各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
(2)名人走出去之后的“反哺”率高。
昆山名人走出去之后,接受了外界文明之光的影响,拓宽了眼界,提升了学问,将其所得反馈故乡并且影响了故乡。
这样的人才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著名的建筑大師——昆山俞楚白先生,回乡设计了民国著名建筑中山堂,重建正阳桥,还修建了民国风格的庭院建筑,在家乡留下了很多建筑遗迹。
著名翻译家赵元益、赵诒琛父子,在正仪镇下塘建“古香深处”书房以及花园,重刻各种宋元善本、抄本,还将从国外带回的部分译著和“高斋”藏书一起并入“古香深处”藏书室,培养后进,对推动当地文化发展起到了深远的影响。
(3)名人的影响力远播。
以锦溪朱文熊为例。
朱文熊对汉语拼音改革方面的贡献是全国性的。
朱文熊在留日期间于1906年出版《江苏新字母》一书,为苏州话拟定了一套拉丁字母拼音方案,他也成为中国知识分子中采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标音的第一人。
同时他还在书中首先使用了“普通话”一词,将其定义为“各省通用之话”。
和朱文熊类似的,还有对天文学做出卓越贡献的朱文鑫先生。
1940年日本桥川时雄编的《中国文化界人物总鉴》即为其立传。
1980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卷》及1982年1月出版的《辞海》(增补本),刊载了他的传略和有
关天文学的著作。
(4)名人涉及的范围广泛。
这个时代涌现出来的名人,不仅数量众多,而且出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各个领域。
政治上有朱堡诚、李平书、方还、曹亚伯、叶楚伧、蔡璜、王颂文等,为旁人之不敢为,树旁人之未见之功。
而胡石予、王大觉、程廷恒、吴粹伦、吴秀松、陆修棠等艺文之英,歌咏地方风物,宣传教化,滋润人心。
汉字改革家朱文熊、天文学家朱文鑫、棉花专家俞启葆、卫星科技博士汪盛年、稻种专家于景让、目录学专家陈子彝等,都是驰名环宇的科学家。
二、近现代昆山名人文化资源的现代性
(1)近现代名人文化资源的影响深远,惠及当代。
近现代名人文化对后世影响深远,惠及当代。
如方还等人保护的马鞍山公园,如今成为昆山城区的重要公园。
不仅保存了玉峰山的人文资源,也保护了这一片著名的山峰。
吴萃伦、吴秀松等一代昆曲名家对昆曲的保护和弘扬,影响并奠定了今天昆曲在昆山的基础和发展。
(2)借助上海辐射之力加快发展的思路,今天仍然成为现代昆山发展的一个有力的思维。
当代昆山经济的发展,是借助上海经济的大发展的辐射力展开的。
昆山经济一直很重视“临近上海”这个国际性大都市的优势,在各项发展中接受上海辐射力,从多角度、多层次探讨发展之路。
这种发展的整体方向正是近现代时期昆山经济发展的思维。
(3)从李平书推倒昆山城墙的那一刻,就决定了现代昆山的发展方向。
昆山从传统封闭走向开放自强,旧的事物要打破,新的事物要迎接,这中间有很多的事情要做。
而具有世界视野、游历东南亚的李平书最早看到了上海的开放,比邻而居的昆山的“固守”。
他把昆山人引以为敌的机器生产带到昆山,奠定了昆山近代化工业的基础。
(4)率先开拓的昆山先进的科技文化,为今日昆山打造了良好的基础,起到了推动促进的作用。
昆山近现代在科技上的重大进步,一度创造了辉煌的成果。
以电脑大王王安为例。
王安曾经创造了一个电脑的神话,美国电子协会授予王安“电子及信息技术最高荣誉成就奖”,成为影响美国乃至全世界的电脑大王。
虽然曾经有过的辉煌已经成为过去,但是今天改革开放、锐意进取的昆山,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再度领先整个中国,成为笔记本电脑的重要生产地。
全世界每四台笔记本,就有一台产在昆山。
这里面,名人的带动辐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三、近现代昆山名人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分析
(1)根据近现代名人文化资源的分布和特点,抓紧搜集整理相关资料。
近
现代名人的文化资源,因为距今不算太远,遗迹还在,他们的后代也能够联络,如花桥的黄炎培的试验场,朱文鑫的名人资料,已经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目。
还有一些名人的遗迹还在,但是没有列入文保单位,比如蔡璜的墓碑。
还有一些,人物不在,而子女儿孙手中保持有一定的遗物。
如殷震贤、吴粹伦等。
随着年代推移,这些资源可能遗失。
所以要尽快进行搜集和整理。
(2)尽可能保护名人故居和名人遗址,争取列入昆山市级文保单位胡石予的故居,王安的故居,周庄的迷楼,王大觉、陶惟袛的故居都已经保护起来,但是还有一些已经找不到踪迹;锦溪名人朱文熊、朱文鑫和陈三才的纪念馆也建立起来。
应尽可能保护这些名人遗址,争取能够列入昆山市级文保单位,以提升保护档次,保护这些珍贵的名人资源。
(3)建设昆山名人馆,将昆山近现代名人文化资源保护起来。
选址建设昆山名人馆,将昆山的近现代名人文化资源搜集整理后列入名人馆中。
(4)开设名人讲堂,介绍近现代名人文化的知识,传播名人文化精神。
文化馆开设的“鹿城故事讲坛”,已经陆续讲过很多昆山的近现代名人。
建议开拓更多的教育平台,比如在学校、社区文化广场,还有一些名人故居的街道,用标牌、雕塑、文化宣传栏,文化墙等形式进行宣介。
昆山历来是人才辈出的地方,前有三贤,后有近现代人物,对精英人物的重视青睐,应当在其他城市之上。
所以,应该挖掘近现代名人文化的现代性,做好近现代名人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弘扬。
参考文献:
[1]谢应光,曾虹佳.历史文化名人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路径研究——以四川郫县扬雄文化资源为中心的考察[J].中华文化论坛,2015(7):158-165.
[2]丁芮. 博物馆对运河城市文化的保护和展示——以杭州、苏州、扬州为中心的考察[J].城市,2013(7):66-69.
[3]寇兴祜.天水历史文化名人资源概述[J].发展,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