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最新整理)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82eac8c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38.png)
1.课后作业:设计具有思考性的作业,如分析某一地区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及影响,巩固所学知识。
2.评价方式:采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实践活动、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人口问题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及内涵认识不够深入。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可能存在以下情况:
2.我国及世界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趋势及影响。
3.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分析人口空间变化数据,培养学生解读和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4.人口空间变化对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社会问题等方面的影响,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难点
1.人口空间变化原因与影响的分析,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综合思考能力。
针对以上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分析、综合、实践能力,同时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对人口问题的关注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
1.人口空间变化的基本概念及其内在联系,包括人口迁移、城市化、人口分布等方面。
5.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综合思考能力。例如,在分析人口空间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时,引导学生从产业结构、就业、收入等方面进行思考。
6.强化课堂小结,通过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7.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讨论、反思等环节,引导学生关注人口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
3.鼓励学生发挥创意,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019a2d4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0b.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课时安排:45分钟教学对象:高中地理学生教学目标:1. 理解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及重要性;2. 掌握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3. 了解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我国的人口政策。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人口空间变化的基本概念、原因及影响;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的人口空间变化实例;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人口空间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准备:1. 教材或相关资料;2. 投影仪或白板;3. 地图、图片等教学辅助材料。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新课利用图片或地图展示我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的人口分布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2. 讲解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及重要性解释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强调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说明人口空间变化对于国家和地区发展的重要性。
3. 分析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环境、经济、社会等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通过案例分析,阐述不同地理环境下人口分布的特点。
4. 讲解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介绍人口迁移的概念,分析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如经济、政策、社会等,并以我国为例,说明人口迁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 讨论人口空间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讨人口空间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包括城市化、资源分配、生态环境等方面。
三、课堂练习与拓展1. 课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人口空间变化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2. 拓展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研究我国的人口政策及其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四、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人口空间变化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课后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2. 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观点,开展课堂讨论;3.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高一地理必修2第1章第2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人教版
![高一地理必修2第1章第2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5c53fb47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c6.png)
-我国人口政策及应对策略;
-如何解决人口空间变化带来的问题。
2.小组讨论:学生结合教材、案例、网络资源等,展开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
3.结果分享: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补充发言,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学活动:教师设计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4.教学拓展: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人口问题的最新研究动态。
-组织学生参加地理学科竞赛,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竞争力。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环保行动等,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学活动:教师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地区的人口密度,并提出问题:“为什么世界人口分布如此不均匀?人口的空间变化受哪些因素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2.利用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从地理角度思考人口空间变化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实地考察、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人口空间变化对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影响,培养实践操作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实践活动心得要真实反映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体现对人口问题的关注。
4.拓展阅读要结合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
-结合实地考察、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地图、统计数据、视频等,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策略: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8f7ddfd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1a.png)
5.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合作意识不强、探究精神不足等问题,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在此基础上,本节课的教学将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1)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的影响;
(2)人口分布不均对区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的影响;
(3)如何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5.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6.结合现实案例,进行课堂小结,强化学生对人口空间变化知识点的掌握。
7.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身边的人口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学生对人口统计指标的计算和应用掌握程度不一,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2.学生在地图阅读和分析方面存在一定困难,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引导学生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人口分布特点。
3.学生对于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认识不足,教师应通过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
人教版地理必修2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的空间变化概念,理解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掌握人口密度、人口增长率等基本人口统计指标的计算和应用。
2.学会运用地图、图表等工具分析我国及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掌握人口迁移的规律,提高地理信息的解读能力。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教师对学生的答题情况进行点评,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讲解。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设计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0bdcddb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4b.png)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设计第一章: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与重要性1.1 教学目标:了解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理解人口空间变化的重要性1.2 教学内容:人口空间变化的定义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人口空间变化的定义和原因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人口空间变化案例1.4 教学活动:引入讨论:询问学生对人口空间变化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人口空间变化的重要性讲授人口空间变化的定义和原因分析案例:给学生发放案例材料,让学生分析案例中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1.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对人口空间变化的理解程度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案例分析的能力第二章:人口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2.1 教学目标:了解人口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理解各种因素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2.2 教学内容:人口自然增长率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政策交通运输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各种因素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各种因素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2.4 教学活动:讲授人口自然增长率、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政策和交通运输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各种因素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并分享讨论结果2.5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各种因素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的理解程度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人口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的掌握程度第三章:人口空间变化的主要类型3.1 教学目标:了解人口空间变化的主要类型理解各种类型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3.2 教学内容:城市化农村人口外流人口迁移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各种类型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图片展示法:展示各种类型人口空间变化的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3.4 教学活动:讲授城市化、农村人口外流和人口迁移的特点图片展示:展示各种类型人口空间变化的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3.5 教学评估: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人口空间变化的主要类型的理解程度图片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各种类型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的掌握程度第四章: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4.1 教学目标:了解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理解各种影响对不同领域和人群的作用4.2 教学内容: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对资源环境的影响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人口空间变化对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和资源环境的影响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人口空间变化对不同领域和人群的影响4.4 教学活动:讲授人口空间变化对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和资源环境的影响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人口空间变化对不同领域和人群的影响,并分享讨论结果4.5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的理解程度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人口空间变化对不同领域和人群的影响的掌握程度第五章:应对人口空间变化的策略5.1 教学目标:了解应对人口空间变化的策略理解各种策略的实施方法和效果5.2 教学内容:经济发展策略社会保障策略环境保护策略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应对人口空间变化的策略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应对人口空间变化的策略的实施方法和效果5.4 教学活动:讲授经济发展策略、社会保障策略和环境保护策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应对人口空间变化的策略的实施方法和效果,并分享讨论结果5.5 教学评估: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应对人口空间变化的策略的理解程度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应对人口空间变化的策略的实施方法和效果的掌握程度第六章:人口空间变化的数据分析6.1 教学目标:学习如何收集和分析人口空间变化的数据理解数据分析在研究人口空间变化中的应用6.2 教学内容:数据来源:人口普查、统计年鉴、卫星图像等数据分析方法:定量分析、空间分析、时间序列分析等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数据的来源和分析方法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数据分析和处理软件6.4 教学活动:讲授数据的来源和分析方法实践操作:让学生使用数据分析和处理软件,进行人口空间变化的数据分析6.5 教学评估:数据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人口空间变化数据的分析能力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数据分析方法和应用的理解程度第七章:人口空间变化的国际比较7.1 教学目标:了解不同国家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分析不同国家应对人口空间变化的策略7.2 教学内容: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比较分析不同国家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不同国家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和应对策略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国家人口空间变化案例7.4 教学活动:讲授不同国家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和应对策略案例分析:给学生发放案例材料,让学生分析案例中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和应对策略7.5 教学评估: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不同国家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和应对策略的理解程度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国际比较的掌握程度第八章:人口空间变化的前景与挑战8.1 教学目标:了解人口空间变化未来的发展趋势认识应对人口空间变化面临的挑战8.2 教学内容:人口空间变化的发展趋势应对人口空间变化的挑战讲授法:讲解人口空间变化的发展趋势和应对挑战的方法讨论法:让学生讨论应对人口空间变化的策略8.4 教学活动:讲授人口空间变化的发展趋势和应对挑战的方法讨论:让学生讨论应对人口空间变化的策略8.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人口空间变化发展趋势和应对挑战的理解程度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应对人口空间变化策略的掌握程度第九章:人口空间变化案例研究9.1 教学目标:学习如何进行人口空间变化的案例研究理解案例研究在研究人口空间变化中的应用9.2 教学内容:案例研究方法:定性与定量研究、数据收集与分析等人口空间变化案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研究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案例研究的方法和步骤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进行案例研究9.4 教学活动:讲授案例研究的方法和步骤实践操作:让学生进行人口空间变化的案例研究案例研究报告:评估学生对人口空间变化案例研究的理解程度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案例研究方法和应用的理解程度第十章:总结与展望10.1 教学目标:总结人口空间变化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展望未来人口空间变化的研究方向10.2 教学内容:人口空间变化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未来人口空间变化的研究方向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人口空间变化的主要内容和观点以及未来研究方向讨论法:让学生讨论对未来人口空间变化研究的展望10.4 教学活动:讲授人口空间变化的主要内容和观点以及未来研究方向讨论:让学生讨论对未来人口空间变化研究的展望10.5 教学评估:课堂讨论报告:评估学生对人口空间变化总结与展望的理解程度课堂提问:评估学生对未来人口空间变化研究方向的掌握程度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1. 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与重要性2. 人口空间变化的主要因素和类型3. 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及其对不同领域和人群的作用4. 应对人口空间变化的策略及其效果5. 人口空间变化的国际比较和前景与挑战难点:1. 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的深入理解2. 数据分析方法在研究人口空间变化中的应用3. 人口空间变化案例研究的具体实施和分析4. 对未来人口空间变化研究方向的探索和展望。
1.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1.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bb99d0f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e1.png)
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目标】1.理解人口数量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趋势2.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差异和成因,并理解不同国家有不同的人口政策;3.运用图表分析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特点,并比较人口增长模式的时间和空间的差异;4.通过学习,能读懂并分析人口增长坐标图;同时能辩证地认识人口增长的不同状况采取的人口政策也不同。
【教学重点】分析并比较人口增长模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教学难点】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三个指标【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比较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人口的空间变化实际上非常常见,广义的空间变化甚至包括你们从家里来学校上学,我们主要要求认识人口的迁移。
阅读课文,找出人口迁移的含义,看看以下几种情况哪些属于人口的迁移:1、春节期间,许多人回家过年2、黄金周,许多人乘着假期外出旅游3、我国内地农民赴沿海经济发达省份打工4、胡锦涛赴美进行国事访问5、钱学森赴美留学,新中国成立后归国生:略【板书】一、人口的迁移【新课讲授】1、国际人口迁移读图:国际人口迁移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流向(分二战前和二战后两个时期)问题:分析世界人口迁移的规律,可能的影响因素及其带来的影响。
(学生讨论分析)归纳:2、国内人口迁移读P9图“1949年以来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分析新中国成立到1986年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相比,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有什么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大规模人口流动的原因和影响。
【教师承转】刚才我们学习了人口迁移,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板书】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新课讲授】人口为什么要迁移呢?人口迁移究竟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人口是否从某一个地区迁移到另外一个地区,要看迁入区是否有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可能因环境或个人的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
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地,经济的和社会的因素的综合反映。
高中f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总汇
![高中f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总汇](https://img.taocdn.com/s3/m/f9db97e8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e007150.png)
《高中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优秀教案总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掌握人口增长、迁移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 培养学生的空间分析能力,提高其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1 人口的聚集与分散1.2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2. 人口增长2.1 人口增长模式2.2 人口增长的影响3. 人口迁移3.1 人口迁移的原因与类型3.2 人口迁移的影响4. 人口与城市发展4.1 人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4.2 人口城市问题及其解决途径5. 人口政策与可持续发展5.1 我国的人口政策5.2 可持续发展与人口问题【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人口增长、迁移的影响及其解决途径。
2. 难点:人口增长模式的理解,人口迁移的原因与类型的区分,人口政策与可持续发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表、案例等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人口的空间变化。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人口案例,让学生理解人口增长、迁移的原因与影响。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人口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探究能力。
4. 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思考人口问题,提高其地理素养。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1 人口的聚集与分散1.2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2. 第二课时:人口增长2.1 人口增长模式2.2 人口增长的影响3. 第三课时:人口迁移3.1 人口迁移的原因与类型3.2 人口迁移的影响4. 第四课时:人口与城市发展4.1 人口城市的形成与发展4.2 人口城市问题及其解决途径5. 第五课时:人口政策与可持续发展5.1 我国的人口政策5.2 可持续发展与人口问题【六、教学评价】1. 知识掌握:学生能熟练掌握人口分布、增长、迁移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技能运用: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人口问题,如人口城市化、人口老龄化等。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设计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581220f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8f.png)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和特点;2.掌握人口空间分布的主要模式;3.理解人口流动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4.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和特点;2.人口空间分布的主要模式;3.人口流动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1.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和特点;2.人口空间分布的主要模式。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多媒体、图片等方式向学生介绍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和特点,人口空间分布的主要模式;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人口流动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
第一节: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和特点(40分钟)1.教师引入: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趋势图,向学生传达人口空间变化的重要性;2.讲解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和特点,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分布的不均等问题;3.通过世界各大洲的人口分布图,帮助学生了解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同模式。
第二节:人口空间分布的主要模式(40分钟)1.教师介绍人口分布的主要模式,如集聚分布、离散分布和线状分布,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解释;2.通过图片和地图展示,让学生感受不同模式的人口分布;3.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出各种人口分布模式的影响因素和特点。
第三节:人口流动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40分钟)1.教师通过城市化和农村人口外流的案例,向学生介绍人口流动对城市和农村的影响;2.学生小组分工合作,选择一个城市或农村地区,调查并分析该地区人口流动对当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3.学生展示调查结果,并讨论人口流动对城市和农村的利弊。
1.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2.小组讨论和展示评价: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展示中的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3.个人作业评价:布置相关作业,如制作调查报告,评估学生对人口空间变化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学生可自行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进一步研究其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2.组织学生进行模拟人口流动实验,观察人口流动对城市和农村空间的变化。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新人教)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新人教)](https://img.taocdn.com/s3/m/83cf09eeb8f67c1cfad6b82f.png)
课本第 11 页活动参考答案:
(1)美国成为一个移民国家的原因:16 世纪起,伴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资本
本题主要是分清美
主义的形成和殖民主义的扩张,欧洲移民带来资金和技术,开发矿山,发展工业 国的人口迁移包括国际
和矿业。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以及欧洲失业工人和破产农民的增加,迁往美国 人口迁移——移民国和
商、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等;近几十年来,人口迁移的原因主要是我国是
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大量的农村过剩劳动力迫切需要寻找就业机会,政
策的许可也为人口迁移提供了契机,而城乡及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是促使我国人
口大量流动的根本原因。
[典型例题探究] 【例 1】下列人口迁移,属于国内人口迁移的是( ) A.北约入侵南联盟导致的难民迁移 B.被贩卖的非洲黑人奴隶到美洲 C.上海赴庐山旅游的游客 D.三峡工程建设中出现的移民 解析:战争引起的难民往往是迁往国外躲避战争,属国际人口迁移;被贩卖
[教材习题研讨]
方法点拨
课本第 9 页活动参考答案:
本题是开放性题
1.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说明自己的祖籍所在地。每一次人口迁移给家庭带来 目,可以没有完全的答
的影响,主要从就业机会、家庭的经济收入、生活水平、教育条件、医疗卫生、 案,但主要从社会经济
文化娱乐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
角度去分析。
2.不相同。因为科技人员、工人、农民迁往东南沿海地区定居,对迁入地来说,
D.由城市化而引起的有组织的人口迁移
(3)有关我国民工潮的正确叙述是 ( )
A.大致方向是由经济发达的沿海向经济落后的内地
B.是国家有计划地组织、安排农村富余劳动人口支援城市建设
C.和三峡库区的移民性质一样
D.对城市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改善都有积极作用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0643d7c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d2.png)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引导学生关注人口空间变化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人口空间变化的定义和含义。
2. 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3. 人口空间变化的意义和应用。
教学活动:1. 引入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人口分布的差异和变化。
2. 引导学生讨论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如经济发展、城市化、政策等。
3. 分析人口空间变化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如人口迁移、资源分配、环境压力等。
第二章: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地理环境下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差异。
教学内容:1. 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概述。
2. 不同地理环境下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差异。
3. 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应用和意义。
教学活动:1. 引入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让学生思考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2. 分析不同地理环境下人口分布的特点,如气候、地形、水资源等。
3. 引导学生讨论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应用,如城市规划、资源开发等。
第三章:人口迁移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原因。
2. 引导学生分析人口迁移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人口迁移的定义和分类。
2. 人口迁移的原因,如就业、教育、家庭等。
3. 人口迁移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如劳动力市场、城市发展、文化融合等。
教学活动:1. 引入人口迁移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人口流动的现象和原因。
2. 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引导学生关注不同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3. 讨论人口迁移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如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城市的扩张等。
第四章:城市化与人口城市分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进程。
2. 引导学生分析城市化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教学内容:1. 城市化的定义和进程概述。
2. 城市化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如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人口规模的增长等。
新人教版地理必修2《人口的空间变化》word教案
![新人教版地理必修2《人口的空间变化》word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fddc1bcaf1ffc4fff47acb8.png)
新人教版地理必修2《人口的空间变化》word教案1.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要紧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把握阻碍人口迁移的要紧因素。
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要紧缘故。
3.培养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特点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地图或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教学,分析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2.利用比较法关心学生明白得不同历史时期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3.小组互动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人口迁移是人类经常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进展。
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进展观。
【教学重点】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畴(国际、国内)。
2.人口迁移流向(迁出国家、地区,迁入国家、地区)。
3.人口迁移的缘故。
【教学难点】人口迁移的缘故。
【教学设计】一.人口的迁移1.迁移所谓人口迁移确实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畴内发生改变。
它是引起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缘故之一。
补充:人口的空间移动包括人口迁移和人口流淌两种形式。
人口流淌是指人口在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后又返回的现象,例如,每天往返于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勤人口;农闲季节到都市或外地打工,农忙季节回本乡务农的农工;外出旅行、度假、疗养等。
人口迁移是指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畴内发生改变,例如,读书或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居住在叙利亚难民营中的伊拉克难民、到中国来工作的外国人等。
属于人口迁移的人口移动一样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改变居住地。
而是改变居住地需连续一段时刻。
例如,旅行、探亲等短期人口流淌就不属于人口迁移。
三是必须超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有时候常常把这作为判定是否发生人口迁移的重要标准。
2.分类人口迁移按照是否跨过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1)国际人口迁移①概念: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宅达到一定时刻(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ed80d4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1111c12.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适用年级:八年级学科:地理课时:5课时编写日期:2024年10月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2)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其原因。
(3)了解城市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成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观察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2)运用数据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
(3)调查了解当地城市人口分布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人口问题的关注。
(2)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人口迁移的原因。
2. 难点:人口迁移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人口空间变化对环境资源的挑战。
四、教学方法1. 地图观察法:通过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2. 数据分析法:运用数据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
3. 调查法: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当地城市人口分布的特点。
4. 讨论法:分组讨论人口迁移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以及应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对策。
五、教学过程第1课时: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1. 导入新课:展示我国人口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
3. 知识讲解:讲解我国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如自然条件、经济发展、交通运输等。
第2课时:人口迁移的原因1. 导入新课:展示我国人口迁移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人口迁移的原因。
3. 知识讲解:讲解人口迁移的原因,如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政策引导等。
第3课时:城市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成因1. 导入新课:展示城市人口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城市人口分布的特点。
3. 知识讲解:讲解城市人口分布的成因,如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等。
第4课时:人口迁移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人口迁移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3. 知识讲解:讲解人口迁移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如人口迁移带来的劳动力、市场需求等。
第5课时:应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对策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应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对策。
高中f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优秀教案总汇
![高中f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优秀教案总汇](https://img.taocdn.com/s3/m/4ff5e464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9f.png)
高中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优秀教案总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2)掌握人口增长过快和过慢带来的问题及解决的途径;(3)能够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统计资料,分析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2)运用实例说明人口增长过快和过慢带来的问题;(3)采用案例分析,探讨我国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2)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2)人口增长过快和过慢带来的问题;(3)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1)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2)我国人口分布的地理分界线及影响因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世界人口增长示意图,引导学生关注人口增长的变化;(2)提问:为什么世界人口增长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引发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2)学生结合地图和统计资料,分析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
3. 课堂讲解:(1)讲解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2)讲解人口增长过快和过慢带来的问题;(3)讲解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4. 案例分析:(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人口增长过快和过慢带来的问题;(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交流。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四、作业布置1. 绘制我国人口分布示意图,并标注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2. 课后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及其实施效果。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设计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2cd399a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bcf8001.png)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口空间变化的含义和重要性。
引发学生对人口空间变化现象的兴趣和思考。
1.2 教学内容人口空间变化的定义和概念。
人口空间变化的意义和影响。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思考人口空间变化的含义。
通过举例和数据展示,让学生了解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
1.4 教学资源相关人口空间变化的数据和图表。
人口空间变化的案例介绍。
1.5 教学活动引入人口空间变化的概念,让学生思考其含义。
通过展示相关数据和图表,让学生了解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人口空间变化的理解和看法。
第二章:人口分布的规律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口分布的规律和特点。
培养学生对人口分布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2 教学内容人口分布的规律和特点。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2.3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和分析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人口分布的规律。
通过案例研究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2.4 教学资源相关人口分布的数据和图表。
人口分布的案例研究。
2.5 教学活动观察和分析人口分布的数据和图表,让学生了解其规律。
进行案例研究,让学生了解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人口分布规律的理解和看法。
第三章: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培养学生对人口迁移现象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2 教学内容人口迁移的原因和类型。
人口迁移的影响和后果。
3.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和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思考人口迁移的原因。
通过案例研究和数据展示,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影响。
3.4 教学资源相关人口迁移的数据和图表。
人口迁移的案例研究。
3.5 教学活动讨论和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和类型。
通过展示相关数据和图表,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影响。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人口迁移原因和影响的看法。
第四章: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分布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城市化和人口城市分布的含义和特点。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1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1.2《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1](https://img.taocdn.com/s3/m/11e29fe7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bd.png)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图和我国人口分布图,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世界人口分布不均匀?我国人口分布有哪些特点?”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人口的空间变化》。
接着,教师可以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使学生明确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四)课堂练习
1.判断题: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设计一些判断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2.计算题:给出具体数据,让学生计算人口密度,巩固计算方法。
3.分析题:提供一些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人口分布、迁移等现象背后的原因。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人口政策等知识点。
5.结合时事,关注新型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等话题,撰写一篇不少于1000字的文章,谈谈你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及建议。
作业要求:
1.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严禁抄袭。
2.作业内容要紧扣课堂所学,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3.作业中要运用地理图表、数据等进行分析,提高实证分析能力。
4.提交作业时,注意格式规范,字迹清晰,以便教师批改。
(二)讲授新知
1.人口分布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教师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人口分布的概念,并分析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
2.人口密度的计算方法
介绍人口密度的定义,引导学生学习人口密度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实例进行演示。
3.我国人口分布现状及变化趋势
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现状,讲解我国人口政策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我国人口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高一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高一地理必修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一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91e1733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21.png)
2.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人口空间变化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人口迁移、城市化对人口空间变化的影响。
-我国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原因及影响。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人口空间变化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二)讲授新知
1.教学内容:讲解人口空间变化的基本概念、类型及其影响因素,包括人口迁移、城市化、人口分布等。
2.教学方法:采用讲解、举例、图表展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人口空间变化的相关知识。
-以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人口迁移为例,讲解人口迁移的类型、原因及其影响。
-通过展示城市化进程中的图表,分析城市化对人口空间变化的作用。
4.了解我国人口空间变化的特点、原因及影响,提高对国家宏观政策的理解和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2.利用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总结法等教学策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人口空间变化现象,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关注现实人口问题,提高对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认识。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人口空间变化的原因、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设定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为什么我国人口分布不均衡?”“城市化对人口空间变化有哪些影响?”等,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分析我国一个具体省份(或地区)的人口空间变化情况,包括人口迁移、城市化等方面。要求如下:
最新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
![最新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0411505a417866fb84a8ed9.png)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人口的迁移教学内容分析:“人口的空间变化”是高中必修地理II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承上启下的内容。
人口的变化是人类活动的核心,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以人为中心。
人口的变化共三节内容:第一节人口数量的变化,第二节人口空间的变化,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
其中第一节主要从人口自然增长的角度说明人口的数量变化,而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是从人口的迁移来说明人口数量的空间变化,后面的第三节从环境人口容量的角度说明如何实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
其中人口的数量变化及人口的空间变化是人口的合理容量的基础。
世界人口的变化不论从时间还是空间角度都体现了影响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一定时期的生产方式、生产力水平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其中环境人口容量是制约人口发展的首要因素。
从人类发展历史及全球的角度来看,世界人口的增长主要是人口的自然增长。
学生情况分析: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分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读图、利用资料图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联系身边实际生活理解书本知识的习惯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人口迁移也是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之一,树立科学的人口发展观念。
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定义教学难点: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内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流向。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流向,尝试分析时代背景。
教学方法与策略:比较分析法、图示法、讲述法、列表比较法教具、教学媒体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1.8、1.9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与我国人口增长与分布大势以及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等内容,但是人口是随着社会的经济条件的变化以及生产力的发展而移动的,不是静止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世界和我国人口的迁移问题。
投影仪展示我国春运时期的图片1.2 人口的空间变化一、人口的迁移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关于高中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范文合集大全
![关于高中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范文合集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82ff25e9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d8.png)
高中地理——人口的空间变化教案章节:第一章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一、教学目标:1. 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定义及其演变过程。
2. 分析不同阶段人口增长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3. 掌握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原因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人口增长模式的定义及分类。
2. 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过程及其原因。
3.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人口增长模式的分类及其特点。
2. 人口增长模式转变的原因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定义、分类、演变过程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过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世界各国人口增长模式的数据图表,引发学生对人口增长模式的关注。
2. 讲解:详细讲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定义、分类、演变过程及其原因。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过程。
4.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人口增长模式转变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5. 总结: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教案章节:第二章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一、教学目标:1. 理解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概念及其区别。
2. 分析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3. 掌握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教学内容:1.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定义及其区别。
2.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3.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对社会经济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概念及其区别。
2. 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定义、原因及其对社会经济和地理环境的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国家或地区的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情况及其影响。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世界各国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数据图表,引发学生对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关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
活动
1. 你的祖籍在哪里?如果你的家庭有跨省界(国界)移动的历史,请 说一说每一次移动给家庭带来的影响。
教师引导:让学生讲解个人所在家庭的迁移经历进行探讨分析,然后教师进
行总结性评价
2. 近年来,我国有一些科技人员、工人、农民迁往东南沿海地区 定居。这些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为 什么?
第5页
第一章 人口的变化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人口的迁移
教学内容分析: “人口的空间变化”是高中必修地理 II 第一章“人口的变化”承上启下的内容。人口的变化是人
类活动的核心,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以人为中心。人口的变化共三节内容:第一节人口数量的变化,第 二节人口空间的变化,第三节人口的合理容量。其中第一节主要从人口自然增长的角度说明人口的数量 变化,而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是从人口的迁移来说明人口数量的空间变化,后面的第三节从环境 人口容量的角度说明如何实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其中人口的数量变化及人口的空间变化是人口的合理 容量的基础。世界人口的变化不论从时间还是空间角度都体现了影响人口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一定时期的 生产方式、生产力水平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其中环境人口容量是制约人口发展的首要因素。从人类发 展历史及全球的角度来看,世界人口的增长主要是人口的自然增长。 学生情况分析:
第1页
教学难点:1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内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流向。 2、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流向,尝试分析时代背景。
教学方法与策略:比较分析法、图示法、讲述法、列表比较法
教具、教学媒体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 1.8、1.9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与我国人口增长与分布大势以 及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等内容,但是人口是随着社会的经济条件的 变化以及生产力的发展而移动的,不是静止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世界和我国人口的迁移问题。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分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读图、利用资料图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联系身边实际生活理解书本知识的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人口迁移也是人口数量变化的原 因之一,树立科学的人口发展观念。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人口迁移的定义
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 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 而居住地的改变包含有人口迁移 必须超过“一定距离”。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和图 1.9,获取我国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 的信息
4.我国的人口迁移
时间
原因
特点
古代
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力量的 ①人口移动规模小
束缚 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的脆弱、
②背井离乡大批迁 频繁的战争以及自然灾害等
口迁移与人们每天在工作地与居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和图 1.8,获取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及以
第2页
后国际人口迁移的不同特点的信息。
3.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时间
特点
举例
住地之间的通勤往返、外了购物、 出差等活动区分开。另处,按照 这一定义,游牧民的迁徙、季节 的季节流动、有两处或多处居住 地的人在不同居为 1 年)的迁移活动
第一,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
人口迁移
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
国内人口迁移: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 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移动都当做人口迁移,只有那些 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和“长期” 变化的运动,才被当做人口迁移。
这就是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强调
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就是要把人
从迁入地来看,为东南沿海地区工农业发展提供劳动力,积极地推动了城 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但大量的人口对迁入地来说,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口 拥挤、人口压力过重、甚至社会治安混乱的现象。如,一部分流动人口工作不 稳定,收入低,很难找到合适的住处,他们私搭乱建各种“窝棚”,往往成为城 市环境“脏、乱、差”的重要原因之一。
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人口迁移流向(牵出国家、地区,迁入国际、地区)不同时期 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流向,及其原因,要结合历史背景理解这些内容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讲解的时候一 定要学生参与,老师引导,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这些迁移现象产生的原因。 2.后面的活动建议采用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或者请个别同学讲述其家庭或者亲人迁移的经历,让学生 用学过的知识分析这些实例中迁移的原因以及所带来的意义,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19 世纪 集团性、大批 以前 的移民为主
国际 人口 迁移
二战以 后
人口从发展中 国家流向发达 国家;定居移 民减少,短期 流动的人口增 多
15~16 世纪,欧洲进行殖民主义扩 张,引发了 7000 多万欧洲人迁移到 以美洲和大洋洲为主的国家和地区。
第二、人口迁移的必须以居
欧洲由人口迁出地区变为人口迁入地 区(因为西欧经济发展较快,吸引了 大量移民);拉丁美洲由人口迁入地 区变为迁出地区,大量人口流向美国、 加拿大和西欧。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西亚和北非石油输出国也从境外招募 了大批外籍工人。
填写完上表,继续读图思考,根 据图 1.9 上的信息完成下表的填 写
教师引导:
从迁出地来看,人口迁移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 文化等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 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对更好地 保护农村的自然环境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人口迁出也容易造成迁出地的人才 外流现象。
读课文分析图表的能力。
新中国成立到 1986 年与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相比,我国
第3页
人口迁移的主要流向有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完成表格
时间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新中国成立到 1986 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和
主要在内地和边疆
年
四川省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 以来
内地省、自治区
教师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贸易的往来和交通条件的日益便利,我 国的人口迁移不仅数量增加,而且频率加快,使各地区人们的交往 更加密切。人口迁移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
“活动”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 思考和分析人口迁移对家庭和社 会的意义
第4页
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 要作用。
活动可以请家庭活亲属中有 移民背景的同学简要介绍有关情 况,也可开展小组互动学习,以 了解这种地理现象的发生及影响, 获得感性认识。
板书设计:
一、人口的迁移
1.人口迁移的定义
2.人口迁移的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
国际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
3.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4.我国的人口迁移
作业设计:填充图册
教学反思:
投影仪展示我国春运时期的图片
1.2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定义 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人口迁移的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
对于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从
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 这几个方面去理解:
移 影响
新中 国成 立以 来
新中国成立到 20 世纪 80 年
代中期
20 世纪 80 年 代中期以来
计划经济体制和严格的户籍 有计划、有组织地
管理制度
进行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
流量增大,流向也 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学生读图思考:
通过自主阅读课文和图 1.8、1.9,经过思考讨论,让学 生完成图表的填写,培养学生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