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读懂免疫组化步骤、结果分析及注意事项
免疫组化操作方法、原理、步骤以及常见问题处理大总结

免疫组化操作方法、原理、步骤以及常见问题处理大总结免疫组化操作方法、原理、步骤以及常见问题处理大总结1、方法操作不难,最大的难处是出现异常结果时如何解决?这就需要掌握免疫组化实验原理,每一步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这样你才敢大胆地改革先前的不对的方法步骤。
如抗体孵育条件主要是抗体浓度、温度、时间,这三者一般是相互成反比的(相对),其中浓度是最重要的先决条件,温度决定反应的速度、时间决定反应的量。
就拿温度来说,可以有4 度、室温、37度,我推荐4度最佳,反应最温和,背景较浅;而37度反应速度较快,时间较短;室温我不太提倡,除非你每次都把环境温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否则,尽量选择前两者。
2、免疫组化最大的优势是定位和定性。
相比于其他蛋白检测方法,免疫组化具有定性灵敏度高、定位较直接准确,是定位检测分析首选方法。
尤其对于有些因子的转位研究十分有用。
3、免疫组化结果定量分析的前提是高质量的染色切片。
免疫组化结果也能定量分析,但必须是背景染色浅而特异性染色较深的情况下,分析最为准确,这种原则可能也是我们日常审稿时判定研究结果的必备条件。
4、免疫组化实验一定要设置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
阳性对照一般是用肯定表达这种抗原的切片来做;阴性对照一般是用PBS或非一抗替代一抗来进行反应,其余步骤均一致。
前者是排除方法和实验系统有无问题;后者是排除有无一抗外的非特异性染色。
5、免疫组化的应用广泛,是当前实验研究的最重要方法之一。
如今发SCI论文时,明显感觉仅靠量化的数据来发文章很难,加一些形态学数据或图片,老外十分欢迎,可能是怕你学术造假吧。
当然也不能做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
6、免疫组化技术掌握与否的鉴定标准是同一切片或不同切片中不同抗原均从摸索浓度或条件而做出优良的染色切片。
我在平时带教中就发现许多研究生把我已经摸索很成熟的反应条件、浓度、方法步骤,重复运用于同一性质的切片和同一种抗体,做出来后就觉得自己已经掌握了免疫组化方法,更换一种抗体后,居然连二抗的种属来源都拿错了。
免疫组化原理步骤及要注意的事项

免疫组化原理步骤及要注意的事项免疫组化是一种常用的细胞和组织学检测方法,通过利用免疫学原理,使用特异性抗体对目标分子进行检测,主要应用于分析蛋白质分子的表达,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不同细胞和组织中蛋白质的分布和功能,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介绍免疫组化的原理、步骤及要注意的事项。
原理:免疫组化是利用特异性抗体与抗原发生特异性反应的原理来进行的。
主要包括两种反应:免疫定位反应和信号测定反应。
-免疫定位反应:通过组织抗原表面与抗体的结合,将目标分子定位于细胞或组织的特定位置。
-信号测定反应:将已定位的抗原-抗体复合物进行颜色或荧光标记,发出可见信号,用于检测和记录。
步骤:免疫组化的主要步骤包括标本制备、抗原修复、非特异性反应阻断、一抗染色、二抗染色和显微镜观察。
1.标本制备:选择合适的组织样本,常用的样本有组织切片、细胞涂片和细胞悬液。
样本制备主要包括取材、固定、包埋等步骤,其中固定是关键步骤,常用的固定剂有福尔马林、乙酸乙酯和交联剂等。
2.抗原修复:组织样本在固定过程中往往会导致抗原的空间结构改变和蛋白质交联,使其成为免疫组化的目标结构。
为了恢复抗原的免疫反应性,常常需要进行抗原修复,包括酶解法、消化法、热解法等。
3.非特异性反应阻断:为了减少非特异性结合,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阻断非特异性背景信号。
常用的方法包括用蛋白质阻断剂进行封闭、用牛血清白蛋白或BSA预处理等。
4.一抗染色:在经过上述步骤之后,用特异性抗体与目标抗原结合,构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为了增强抗原-抗体的结合力,常采用多种放大手段,如辣根过氧化物酶、碱性磷酸酶或二级抗体等。
5.二抗染色:一抗与抗原结合后,用特异性二级抗体进行检测,二级抗体上带有标记物(如荧光素、酶等),对抗原-抗体复合物进行定位。
6.显微镜观察:通过显微镜观察,检测特定信号的强度和位置,同时进行结果的记录和分析。
注意事项:-选择合适的抗体:免疫组化的关键在于合适的抗体选择,需要选择高度特异性和高亲和力的抗体。
免疫组化实验结果分析

免疫组化实验结果分析在免疫组化实验中,结果分析是一个关键的步骤,它能够帮助研究者准确评估目标分子的表达情况。
通过对免疫组织染色结果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免疫反应的程度和位置,从而为研究提供有力的依据和指导。
本文将围绕免疫组化实验结果的分析展开讨论。
1. 实验结果描述在开始分析之前,首先要对实验结果进行描述。
描述应当包括样本编号、实验日期、染色报告等基本信息,并对结果进行文字描述,如颜色的强度、分布情况、阳性细胞数量等。
此外,还可以结合图像或照片进行结果展示,以便更直观地表达实验结果。
2. 染色结果的分析根据染色结果的颜色强度和阳性细胞的分布情况,可以分析免疫反应的程度和位置。
通常,颜色较深且阳性细胞较多的区域表示目标分子的高表达区域,而颜色较浅或无阳性细胞的区域则表示其低表达或无表达区域。
通过对颜色和阳性细胞数量的定量分析,可以量化目标分子的表达水平,并与其他样本进行比较和分类。
3. 阳性细胞计数和分布情况在免疫组化实验中,阳性细胞的计数和分布情况是结果分析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对染色结果图像的定量分析,可以计算出阳性细胞的数量,并使用统计学方法对不同样本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和验证。
此外,还可以通过细胞计数的分析,了解阳性细胞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从而为目标分子的功能和作用机制提供线索。
4. 结果的统计学分析除了定性和定量分析,还可以使用统计学的方法对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例如,可以计算平均值、标准差和标准误等统计指标,并进行方差分析和t检验等统计检验,以评估不同样本之间的显著性差异。
此外,还可以使用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多元分析方法,对大规模的实验结果进行系统整理和分类。
5. 结果的生物学意义和临床应用最后,要将实验结果的分析归纳到生物学意义和临床应用上。
通过对目标分子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其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的功能和作用机制,进而为相关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线索和靶点。
此外,还可以将实验结果的分析与其他实验数据进行综合,构建更完整和准确的分子机制模型。
免疫组化流程

免疫组化流程免疫组化是一种利用抗体与特定抗原结合的技术,用于检测细胞或组织中特定分子的存在和分布。
其流程包括标本制备、脱脂、抗原修复、抗体处理、染色和显微镜观察等步骤。
本文将以免疫组化的流程为主线,介绍各个步骤的具体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一步是标本制备。
要制备免疫组化的标本,可以使用细胞悬液、细胞刮片、冰冻切片或石蜡切片等。
标本制备的关键是保持细胞和组织的完整性和形态。
对于固定的细胞和组织,需要将其处理成适合免疫组化的形式,例如通过冰冻切片或石蜡切片的方法。
第二步是脱脂。
脱脂是将细胞或组织中的脂肪和非脂肪物质去除的过程,以便更好地显示目标分子的分布。
通常可以使用乙醇、醚或甲醇等有机溶剂进行脱脂处理。
需要注意的是,脱脂时间不宜过长,否则可能导致抗原失活。
第三步是抗原修复。
抗原修复是为了使被固定的细胞或组织中的抗原恢复或暴露出来,以便与相应的抗体结合。
常用的抗原修复方法包括煮沸法、酶解法和酸碱解法等。
不同的抗原修复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标本类型和抗原性质。
第四步是抗体处理。
在免疫组化中,需要使用一种与目标分子特异性结合的抗体。
通常可以使用一抗和二抗的结合用于检测。
一抗是与目标分子特异性结合的主抗体,而二抗则与一抗结合,用于产生荧光或酶标信号。
在抗体处理过程中,需要进行固定、洗涤和孵育等步骤。
第五步是染色。
染色是将经过抗体处理的样本显色或标记的过程,以便更好地观察目标分子的分布。
染色的方法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常用的有免疫荧光染色、酶标染色和银染等。
在染色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验要求和标本特点进行适当的控制,以获得准确的染色结果。
最后一步是显微镜观察。
经过以上的操作,样本已经准备好进行显微镜观察和分析。
观察时需要注意光线的调节和对焦的正确,以获得清晰和准确的图像。
同时,还需要根据实验要求和预定的结果指标进行分析和解读。
总结起来,免疫组化的流程包括标本制备、脱脂、抗原修复、抗体处理、染色和显微镜观察等步骤。
每个步骤都需要精确控制和注意细节,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免疫组化超详细步骤

免疫组化超详细步骤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是一种通过使用抗体来检测组织或细胞中特定蛋白质的方法。
该技术的原理基于抗体与其特异性抗原结合的特性。
下面将详细介绍免疫组化的步骤。
第一步,固定组织:将待检测的组织或细胞固定在载玻片上。
常用的固定剂包括甲醛和乙醛,可通过浸泡、喷洒或滴加等方式施加在组织上,使细胞和蛋白质保持其形态和结构。
第二步,脱水:将固定的组织经过一系列浓度逐渐升高的酒精溶剂中处理,以去除水分,使组织逐渐与酒精混合。
第三步,脱脂:将组织在适当的溶剂(如二甲苯或苯)中脱脂,以去除酒精和脂质。
第四步,石蜡浸渍:将脱脂的组织浸泡在液态石蜡中,使其渗透并替代脱脂剂和二甲苯,然后固化组织。
第五步,切片:使用微tome切割固化的样本,制备出薄片,常见的切片厚度为4-5μm。
第六步,脱离:将切好的薄片与载玻片分离,常用的方法是利用热水浸泡薄片,使其松散分离。
第七步,抗原修复:利用高温和压力的方法,如蒸汽煮沸或压力锅,对薄片上的蛋白质进行解散,以恢复其免疫活性。
第八步,阻断非特异性结合:使用一些蛋白质如牛血清蛋白、动物血清或其他蛋白质来包裹薄片上的非特异性结合位点,以减少假阳性反应。
第九步,抗体处理:将特异性抗体加到薄片上,与待检测的蛋白质结合。
抗体可以是原代抗体(直接与靶蛋白质结合)或二抗(与原代抗体结合)。
第十步,洗涤:用缓冲液洗去未结合的抗体,并去除阻断剂和非特异性结合物。
第十一步,检测:将检测试剂滴加到薄片上,以产生特定色素或荧光信号。
常用的检测方法包括酶标法(如辣根过氧化物酶法,HRP法)和荧光标记(如荧光素酶法,AP法)。
第十二步,显微镜检查:使用显微镜观察薄片上的染色结果,评估标记物的定位和表达情况。
通过上述步骤,免疫组化技术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检测并定位组织或细胞中感兴趣的蛋白质。
其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临床诊断以及药物研发等领域,为揭示疾病的分子机制和开发新的治疗手段提供了重要的工具。
免疫组化实验结果分析

免疫组化实验结果分析免疫组化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它可以通过使用特定的抗体来检测和定位生物样本中的特定分子或细胞结构。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我们可以获得关于细胞或组织中目标分子表达的定量或定性信息,从而深入了解生物样本的免疫状态、疾病特征以及分子信号通路等。
一、实验设计和步骤回顾在进行免疫组化实验结果分析之前,我们需要回顾实验的设计和步骤。
通常,一个免疫组化实验包括以下几个主要步骤:1)样本制备:包括样本收集、固定和切片等处理;2)抗原去脱:去除组织或细胞中的内源酶和抗原,在此过程中通常使用蛋白酶和其他处理方法;3)抗体染色:使用特异性抗体靶向检测目标分子,一般为荧光标记或酶标记的抗体;4)显色和图像捕获:对染色后的组织或细胞进行显色反应,并获取显微镜图像;5)结果分析:对图像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处理。
二、结果分析方法1. 定性结果分析定性结果分析旨在确定目标分子在样本中的表达情况。
通过对显微镜图像的观察,可以判断目标分子是否存在于组织或细胞中。
对于荧光标记的抗体染色,我们可以观察到标签的荧光信号,并确定是否与目标结构共定位。
对于酶标记的抗体染色,可以通过显色反应产生的颜色变化来判断目标分子的存在与否。
同时,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的结果也是定性分析中的重要参考。
2. 定量结果分析定量结果分析可以进一步测量目标分子在组织或细胞中的表达水平。
对于荧光染色,可以利用荧光定量仪或图像处理软件测量荧光强度来定量目标分子的相对表达水平。
对于酶标记的染色,可以通过显色反应产生的色素强度来进行定量测量。
在定量结果分析时,我们需要考虑设置适当的对照组,确保数据的可靠性。
三、结果解读和讨论在对免疫组化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之后,我们需要对结果进行解读和讨论。
在解读结果时,我们需要考虑样本制备是否符合要求,抗体染色的特异性是否良好,显色和图像捕获的质量等因素。
同时,我们还需要将结果与相关文献进行对照,探讨实验结果与已有知识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并提出可能的解释。
免疫组化经验总结第一部分步骤及常见问题

免疫组化经验总结第⼀部分步骤及常见问题免疫组化技术流程及常见问题解析(修改版)说明:加粗的字体部分是我认为要注意的地⽅和提出的问题,⽽红⾊字体部分表⽰还不太确定的第⼀部分载玻⽚与盖玻⽚的处理:载玻⽚与盖玻⽚重铬酸钾浸泡1-2天,⽔清洗直到没有颜⾊为⽌,放⼊⽆⽔⼄醇中,⽤纱布擦⼲(如需开展原位杂交,还需将玻⽚240℃烤2h),载玻⽚涂上多聚赖氨酸,37度烘⼲,备⽤第⼆部分冰冻切⽚前期处理1冰冻切⽚组织处理。
肿瘤组织从体内取出后,迅速放于液氮中冰冻,然后放于-80度保存,切⽚时先⽤OCT 固定(尽量减少⽓泡⽣成),-20度20-30分钟固定好后即可切⽚(最好时间长⼀点,时间太短容易使切⽚卷起,也使切⽚不均匀)。
2切⽚,切⽚时要慢,稳⼀点,切好后⽤涂有多聚赖氨酸的载玻⽚粘取切下的组织⽚,粘的时候有⼀个向内拉伸的动作,这样可以使组织⽚充分展开。
⽚⼦的厚度⼀般为10um,也有的要切30um(根据需求调整)。
切好的⽚⼦⽴即放⼊4﹪的新配的多聚甲醛中处理8-10分钟(或在丙酮中固定10S,具体⽤什么固定要看⼀抗的要求)3 PBS中洗⼀下(约2分钟)去掉残留的多聚甲醛。
(丙酮切⽚的话省去本步骤)(从冰箱中取出的⽚⼦最好在PBS中浸泡2分钟,再往下做。
如果打孔不充分,可以在PBS 中加⼊triton x-100洗三次。
再⽤PBS洗⼏次,除去triton x-100)4 ⽚⼦切好后可放于37度烘⼲,但是时间不要太长,2-3⼩时即可,或者室温风⼲,然后放于-20度或-80度冰箱可长期储存。
但是⽤丙酮或有机溶剂固定的⽚⼦上如果还有其他有机溶性的染料的话建议尽快做掉,因为有机溶剂在长期储存中(⼀个⽉)缓慢作⽤的话,也会使染料变得模糊。
第三部分加抗体5 10%正常⼭⽺⾎清(PBS稀释,可加少量的triton x-100打孔),封闭(依⼆抗的来源⽽定),室温孵育30分钟。
6倾去⾎清,擦⼲各组织之间的⽔滴,防⽌有⽔滴粘连。
滴加适当⽐例稀释的⼀抗1:100左右或⼀抗⼯作液,37℃孵育1~2⼩时或4℃过夜,4℃过夜后需在37℃或室温复温30分钟。
免疫组化方法和步骤

免疫组化方法和步骤免疫组化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技术,用于检测细胞或组织中特定蛋白质的表达水平,以及研究细胞或组织中的蛋白质定位和相互作用。
免疫组化方法涉及一系列步骤,包括样本固定、抗原检测与标记、抗体与抗原结合、可视化和结果分析。
以下是免疫组化方法及步骤的详细介绍。
一、样本固定免疫组化实验的第一步是固定样本,通常使用福尔马林或乙醛等化学物质进行固定。
固定的目的是保持细胞和组织的形态结构,并防止蛋白质的降解。
固定过程中,需要将样本固定在载玻片或膜上,以便之后的实验操作。
可使用刷子或杆状工具将样本涂布在载玻片上,或者使用离心管和离心机将细胞沉淀在载膜上。
二、抗原检测与标记样本固定后,下一步是检测和标记目标抗原。
有两种常用的方法供选择:直接法和间接法。
1.直接法:直接法在一个步骤中同时检测和标记抗原。
直接法可以快速获得结果,但受到抗体的特异性和标记物的可用性的限制。
2.间接法:间接法需要两个步骤,先使用特异性初级抗体与抗原结合,再使用标记有染料或标记物的二级抗体与初级抗体结合。
间接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以用于多重标记和检测多个蛋白质。
三、抗体与抗原结合蛋白质和抗体结合是免疫组化的关键步骤。
待检样本上固定的抗原与抗体结合可以直接检测或通过信号增强来检测。
抗体与抗原结合的时间和温度取决于抗体的亲和力和特异性,通常需要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孵育,并在孵育过程中提供充分的抗体与抗原接触时间。
四、可视化可视化是将抗原抗体结合信号转化为可见光信号的过程。
最常见的可视化方法之一是使用酶标测定法。
酶标测定法将酶(如辣根过氧化物酶)结合到标记物(如荧光素黄标记的二级抗体)上,然后通过加入底物(如DAB)产生可见的色素反应。
除了酶标测定法外,还有其他可视化方法,如免疫荧光技术和原位杂交。
免疫荧光技术使用标记的荧光染料标记一级或二级抗体,然后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样本。
原位杂交使用与DNA序列互补的标记探针识别特定的DNA序列,并通过可视化标记(如荧光)来检测靶标。
简述免疫组化实验流程及注意事项

简述免疫组化实验流程及注意事项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简述免疫组化实验流程及注意事项免疫组化实验,是一种利用抗体-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显色反应在组织或细胞中定位、定性、定量检测特定蛋白质的技术。
蛋白实验技术——免疫组化实验步骤

蛋白实验技术——免疫组化实验步骤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是一种常用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用于检测和定位特定蛋白质在组织或细胞中的表达和分布情况。
以下是免疫组化实验的常见步骤:1.材料准备:-组织样本:一般使用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组织切片。
-抗体:根据要检测的蛋白质选择特异性和高亲和力的一抗。
还需选取对该抗体特异性有所了解的阴性对照抗体作为对照。
-二抗:选择特异性与一抗结合的二抗,二抗常标记有荧光素、酶或金颗粒等。
-染色剂:包括染色素、转化底物和显色剂等。
2.样本处理:-脱蜡:将石蜡包埋的组织切片放置在58-60℃热箱中,反复浸泡于甲醇和乙醇中将石蜡脱除。
-抗原修复:使用热蒸汽或酶解剂等方法,将福尔马林固定的组织切片中的抗原开放,以方便抗体与抗原结合。
-除脂:用乙醚或甲醚等化学溶剂洗涤,去除脂肪质的干扰。
3.抗体处理:-阻断剂处理:使用阻断剂(如牛血清蛋白)阻断切片中非特异性结合位点。
-一抗处理:将选择的抗体稀释于阻断液中,加到组织切片上,保持温度和湿度有利于抗原结合。
-二抗处理: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将一抗特异性结合的二抗标记,加到组织切片上。
二抗的选择需要根据实验所用的检测方法进行确定。
4.检测与显色:-荧光染色:使用激光产生的特定波长的光源,观察组织中特异性荧光的发光。
-酶联免疫组化:在二抗的标记中常使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添加辣根过氧化氢-二甲基氨基甲酸酯(DAB)进行染色反应。
-光镜观察:使用透射光镜观察染色的结果。
通过比较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组织切片,可以确定染色结果的特异性。
5.结果分析:-显微镜下观察:根据阳性对照组织切片和实验组织切片的染色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
-计算和分析:可以根据染色结果的强度和程度进行定量研究,使用图像分析软件进行图像处理和数据分析。
此外,免疫组化实验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尽可能使用正常组织作为阳性对照,使用未加抗体或添加非特异性免疫血清的组织作为阴性对照,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免疫组化超详细步骤

免疫组化超详细步骤免疫组化是用抗体识别特定蛋白质来检测组织和细胞中的蛋白质表达。
其可广泛应用于病理学、生理学和生物学等领域中。
下面将详细介绍免疫组化的步骤。
1. 组织处理首先,需要采集样本组织,常见的样本来源包括活体组织、固定组织和石蜡包埋切片。
不同的组织来源需要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对于新鲜的活体组织,可以通过切片、离心、冷冻等手段进行处理。
而对于已固定的组织,需要进行脱水、清洗、去蜡等前处理步骤。
同时,还需要注意保护蛋白质的完整性,以免影响后续细胞学的表达情况。
2. 抗原修复样本经过前处理后,可能会发生抗原损失或失活现象。
为了提高蛋白质的表达和稳定性,需要进行抗原修复处理。
一般采用的方法包括微波处理、煮沸处理、酶切处理等。
3. 样本烘干对于已经进行过前处理和抗原修复的样本,需要进行烘干处理,以免影响后续染色结果。
常见的方法包括空气干燥、乙醇除水、真空蒸发等。
4. 抗体选择根据实验需求,选择合适的一抗和二抗。
一抗是特异性识别目标抗原的抗体,一般是单克隆或多克隆的小鼠、兔、鸡等动物来源。
二抗是与一抗特异亚型相对应的抗体,主要用于增强信号。
二抗一般来自于不同阳性动物中。
5. 抗体稀释选定好的一抗和二抗,需要进行适当的稀释。
稀释倍数应根据抗体的浓度来控制,以获得最佳的信号与噪声比。
6. 组织切片将已处理好的组织切片成合适的大小,并摆放到载玻片上。
可以选用切片机、剪刀、切片钳等工具进行处理。
7. 抗体染色将稀释好的一抗液滴加到组织切片上,尽量润滑整个切片表面。
然后将切片在湿润的环境中孵育2-6小时,让一抗充分和目标蛋白质结合。
之后,将二抗液滴加到组织切片上,孵育30-60分钟。
通过荧光、酶标记、颜色标记等方式进行检测。
8. 洗涤处理组织切片在染色过程中会出现背景颜色可能会较强,影响实验结果的情况。
为了去除这些杂质,需要对切片进行洗涤处理。
一般采用的方法为不同性质的缓冲液进行多次反复的洗涤处理。
9. 封片组织切片染色完毕后,需要经过封片过程。
免疫组化操作程序

免疫组化操作程序免疫组化操作程序是一种用于检测特定蛋白质在细胞或组织中的表达及定位的方法。
它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和诊断中的技术,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细胞和组织中的分子机制并在疾病诊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免疫组化操作程序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实验前准备:1.样本准备:收集并固定适当的组织样本,使用适当的方法固定样本,如福尔马林或酒精。
2.抗体选择:根据所需研究的蛋白质,选择合适的一抗和二抗。
同时,选择用于检测的标记物,如酶、荧光物质等。
3.条件优化:根据本实验的具体情况,优化实验条件,包括温度、时间和浓度等。
二、免疫组织染色步骤:1.切片制备:将固定的组织样本切片,厚度约为4-6微米。
2.抗原修复:根据实验需求,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抗原修复,如高温加热、酶解或酸解等。
3.阻断非特异性结合:将组织切片加入阻断液,如10%牛血清蛋白(BSA)或5%牛血清中所含的非离子阻断剂。
封闭其非特异性结合位点。
4.一抗孵育:将选择的一抗溶液滴于组织切片上,孵育在适当的温度和时间下,让一抗与目标蛋白结合。
5.洗涤:用缓冲液清洗切片,去除未结合的一抗。
6.二抗孵育:将选择的针对一抗的二抗溶液滴于切片上,孵育在适当的温度和时间下,让二抗结合到一抗上。
7.洗涤:用缓冲液清洗切片,去除未结合的二抗。
8.标记物检测:根据选择的标记物,使用适当的方法检测其在切片上的存在,如化学染色、荧光显微镜等。
9.涂覆封片:将固定和染色好的切片放置在玻璃片上,并用适当的封片溶液覆盖切片。
三、实验注意事项:1.样本处理:合适的样本处理和固定方法对实验结果至关重要。
选择适当的固定剂并注意固定时间。
2.抗原修复:不同的抗原修复方法适用于不同的蛋白质,需要根据实验要求选择适当的方法。
3.阻断非特异性结合:添加适当的非特异性结合阻断剂能够减少非特异性结合。
4.孵育温度和时间:根据抗体和样本的特性选择适当的孵育温度和时间,以提高特异性和灵敏度。
免疫组化步骤和注意事项

免疫组化步骤和注意事项免疫组化是一种重要的实验技术,用于鉴定细胞、组织或生物样本中特定抗原的分布和表达情况。
它可以通过对特定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来检测目标分子的存在和定位。
下面将介绍免疫组化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免疫组化的主要步骤包括抗原脱蜡、抗体反应、显色和染色。
1. 抗原脱蜡:免疫组化的第一步是将组织样本或细胞脱脂、脱蜡和重水化,以去除蜡质,并使抗体更容易与目标抗原反应。
2. 抗体反应:将脱蜡的组织样本或细胞块通过抗原修复处理,以恢复抗原的免疫反应性。
然后,将免疫抗体与待检测的抗原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
免疫抗体可以是单克隆抗体或多克隆抗体,可以与组织或细胞中的特定抗原高度特异性地结合。
3. 显色:免疫复合物形成后,可以使用标记有酶(如辣根过氧化物酶或碱性磷酸酶)或荧光标记的二抗来检测免疫复合物。
在酶法中,可添加草酰胺基苯酸(DAB)或硫代硝基羟基苯并啶(NBT/BCIP)等底物以产生可见的色素沉积。
在荧光法中,免疫复合物被激光器或荧光灯激发后,会发出特定颜色的荧光信号。
4. 染色:完成显色后,可以通过核染色(如用伊红、伊红和伊蓝)来观察细胞核的形态特征,以配合免疫标记物的定位。
虽然免疫组化是一种有价值的技术,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1. 选择合适的抗体:在进行免疫组化实验时,选择特异性高、效价好的一抗抗体非常重要。
一抗抗体的选择应基于抗原的特异性和病变的病理生理特性。
2. 优化抗体浓度:免疫组化实验中,抗体浓度的选择是关键因素。
过高的抗体浓度会导致非特异性的染色,而过低的浓度则无法检测到目标抗原。
3. 优化抗原修复处理:抗原修复处理对于免疫组化的成功非常重要。
选择合适的抗原修复方法可以增强组织或细胞中的抗原的免疫反应性。
4. 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为了验证实验的可靠性,每次免疫组化实验都应包括阴性对照和阳性对照。
阴性对照不包含待检测的抗原,而阳性对照则确保抗体和显色试剂的正常工作。
5. 切片质量:免疫组化实验的结果直接受到切片质量的影响。
免疫组化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免疫组化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免疫组化是一种常用的生物技术方法,在医学、药物研发、疾病诊断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进行免疫组化实验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实验前准备1.检查仪器和试剂:在进行实验前,需要检查使用的仪器和试剂是否正常工作,以避免实验出现错误。
2.样本处理:选择合适的样本来源,并根据实验要求进行样本处理和处理,如组织切片、蛋白抽提等操作。
3.实验区域准备:为了避免实验中的交叉污染,需要保持实验区域的清洁和干净,避免灰尘、细菌等干扰实验结果。
二、抗体处理1.抗体选择: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抗体,包括一抗和二抗,并进行正确的防止步骤。
2.抗体稀释:需要根据实验所需稀释抗体浓度,以确保实验中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3.透析:透析是为了去除抗体中的杂质和保持抗体的活性,可以使用多种透析方法,如葡萄糖、盐溶液透析等。
三、标记和显色1.标记:将选择好的一抗和二抗进行标记,例如利用荧光标记、酵素标记等。
2.显色:根据实验需要,将标记好的抗体显色,可以使用多种方法,如荧光染色、染色素染色、酶标记染色等。
四、防止步骤1.防止非特异性结合: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使用防止多余的非特异性结合,如使用BSA、牛奶等进行防止。
2.防止地基自身活性:在实验中需要使用防止地基自身活性的方法,如将地基胶体蛋白进行处理。
3.防止非特异性染色:在实验中需要使用防止非特异性染色的方法,如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多次染色。
五、实验数据分析1.图像采集:采用高清数码系统进行图像采集。
2.数据分析:使用统计软件进行实验数据的处理,进行可靠性检测、误差范围的确定、结果的图表化呈现等等。
以上就是免疫组化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的一些基本介绍,虽然操作流程较为复杂,但是只有遵循操作流程和注意事项,才能够稳定的获得实验结果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分析。
免疫组化实验具体步骤及说明

免疫组化实验具体步骤及说明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HC)是一种用于检测组织部分或特定分子的表达、定位和定量的技术。
它基于抗原抗体相互作用的原理,通过特异性的抗体与目标分子结合形成复合物,再通过染色反应显示出目标分子的位置和数量。
IHC广泛应用于癌症诊断、疾病研究和药物开发等领域。
以下是免疫组化实验的具体步骤及说明:1.标本制备:首先,取得切片的组织标本,通常是经过固定和包埋的组织。
然后,将组织切片取下玻片,用去离子水处理。
最后,将切片分别置于乙醇溶液中进行脱水,再用苯酚或其他抗氧化剂处理,以保护切片的蛋白质结构。
2.去蜡:将切片置于细胞清洗液中,用搅拌器在室温下搅拌,去除蜡层。
然后,分别使用乙醇降级脱水和再次用去离子水处理,以去除残留的蜡。
3.抗原检出:使用特定的抗体来检测目标分子。
首先,在切片中添加抗原修复溶液,进行退火和抗原修复,以恢复抗原的免疫原性。
然后,用PBS洗涤切片,去除剩余的抗原修复液,并将切片与蛋白质阻断剂孵育,以防止非特异性结合。
最后,将切片与特异性的初级抗体孵育,以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
4.特异性结合检测:添加特异性的二级抗体,如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抗鼠IgG,与初级抗体特异性结合。
此外,还可以使用荧光标记的二级抗体,以便通过显微镜直接检测目标蛋白质的荧光信号。
完成二级抗体与抗原复合物的结合后,用PBS洗涤切片。
5.信号放大与检测:对于HRP标记的二级抗体,使用辣根过氧化物酶底物,如DAB(二氨基苯类胺)或TMB(3,3',5,5'-四甲基联苯胺)。
这些底物在酶作用下会形成可见的棕色沉积物。
对于荧光标记的二级抗体,在显微镜下直接检测荧光信号。
6.染色和显微镜观察:将切片用PBS洗涤,然后用余晖蓝染色溶液浸泡,以增强显微镜下观察的对比度。
最后,用水轻轻冲洗切片,除去多余的染色剂。
用显微镜观察切片,评估目标蛋白质的表达和定位。
免疫组化原理、步骤及要注意的事项.

免疫组化一,免疫组织化学简介免疫组织化学又称免疫细胞化学,是指带显色剂标记的特异性抗体在组织细胞原位通过抗原抗体反应和组织化学的呈色反应,对相应炕原进行定性、定位、定量测定的一项新技术。
它把免疫反应的特异性、组织化学的可见性巧妙地结合起来,借助显微镜(包括荧光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的显像和放大作用,在细胞、亚细胞水平检测各种抗原物质(如蛋白质、多肽、酶、激素、病原体以及受体等)。
二,免疫组化技术的基本原理免疫组化技术是一种综合定性、定位和定量;形态、机能和代谢密切结合为一体的研究和检测技术。
在原位检测出病原的同时,还能观察到组织病变与该病原的关系,确认受染细胞类型,从而有助于了解疾病的发病机理和病理过程。
免疫酶组化技术是通过共价键将酶连接在抗体上,制成酶标抗体,再借酶对底物的特异催化作用,生成有色的不溶性产物或具有一定电子密度的颗粒,于普通显微镜或电镜下进行细胞表面及细胞内各种抗原成分的定位,根据酶标记的部位可将其分为直接法(一步法)、间接法(二步法)、桥联法(多步法)等,用于标记的抗体可以是用免疫动物制备的多克隆抗体或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最好是特异性强的高效价的单克隆抗体。
直接法是将酶直接标记在第一抗体上,间接法是将酶标记在第二抗体上,检测组织细胞内的特定抗原物质。
目前通常选用免疫酶组化间接染色法。
三,免疫组化步骤1,切片,烤片60℃,1h;2,脱蜡及复水二甲苯10min,100%乙醇5min,95%乙醇5min,90%乙醇5min,85%乙醇5min,80%乙醇5min, 75%乙醇5min,60%乙醇5min,50%乙醇5min,30%乙醇5min,自来水1min,双氧水1min;3,1份30%H2O2加10份蒸馏水,室温10min,蒸馏水洗3次,每次3min;4,微波修复将切片浸入0.01M枸橼酸缓冲液,微波中最大火力(98℃-100℃)加热至沸腾,冷却(约5-10min),反复两次;5,将切片自然冷却至室温,PBS洗涤3次,每次5min;6,封闭,5%BSA,室温20min,甩去多余液体;7,滴加一抗,37℃,1h,或者4℃过夜;8,PBS洗涤3次,每次3min;9,滴加二抗,37℃,15-30min;10,PBS洗涤3次,每次3min;11,滴加SABC,37℃, 30min;12,PBS洗涤3次,每次5min;13,1ml蒸馏水中分别滴加显色剂,混匀;14,DAB显色剂配置好后,滴加于切片,室温,镜下检测反应时间(约5min);15,自来水冲洗干净,过蒸馏水;16,苏木素复染2min,自来水冲洗;17,脱水30%乙醇3min,50%乙醇3min,70%乙醇3min,80%乙醇3min,90%乙醇3min,95%乙醇3min,100%乙醇3min,二甲苯20min;18,树胶封片,镜检。
免疫组化sp法

免疫组化SP法引言免疫组化(SP)法是一种常用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用于检测细胞和组织中蛋白质的表达情况。
相较于传统的免疫组化方法,SP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能够提供更准确的结果。
本文将介绍免疫组化SP法的原理、步骤和应用,并提供一些实验技巧和注意事项。
原理免疫组化SP法结合了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和碱性磷酸酶(AP)的酶标系统。
HRP可以催化有机物质与底物间的氧化还原反应,生成可见光。
而AP则能够催化磷酸酯与底物间的酸碱中和反应,生成二级离子,进而酶促反应。
SP法利用这两个酶的双重酶标效应,使得染色结果更明显,背景噪音更低。
实验步骤免疫组化SP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1.取得标本:首先需要准备待检测的组织样本或细胞制片。
可以选择固定、冻存或石蜡包埋样本。
2.制备切片:将组织样本切割成适当的厚度,一般为4-5μm。
使用玻璃片或载玻片使切片固定在切片架上。
3.脱脂去蜡:将切片在温水中浸泡片刻,去除石蜡并暴露组织。
4.抗原修复:根据需要,在组织上施加适当的抗原修复方法,以恢复由于石蜡包埋而导致的抗原损失。
5.抗体孵育:将适当的一抗或多抗添加到切片上,使其与目标蛋白结合。
根据需要,可以在抗体孵育前进行非特异性蛋白质封闭,以防止非特异性结合。
6.一抗信号放大:使用HRP标记的二抗与前一步骤结合的抗体结合。
在此步骤中,HRP将抗原邻近的HRP底物转化为可见的颜色。
7.二抗信号放大:使用AP标记的二抗与前一步骤结合的一抗结合。
AP 酶可将AP底物转化为色素,产生二级离子,使染色结果更明显。
8.染色:在适当的时间和温度条件下,在样本上施加适当的染色试剂,使目标蛋白在显微镜下呈现出想要的颜色。
9.倒置显微镜:使用倒置显微镜观察染色结果,根据需要进行图像拍摄记录。
实验技巧在进行免疫组化SP法实验的过程中,有一些技巧可以帮助提高实验效果:1.样本处理:对样本进行适当的抗原修复和封闭,以免出现非特异反应。
2.抗体选择:选择与目标蛋白有高度亲和力的特异性抗体,以提高染色的准确性。
免疫组化实验注意事项

免疫组化实验注意事项
免疫组化实验注意事项如下:
1. 样本处理:确保样本的新鲜度,避免长时间的暴露在空气中,以防样本的退化。
同时,样本的切割要尽可能的薄,以便于抗体的渗透。
2. 抗体选择:选择特异性强、质量好的抗体,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要注意抗体的稀释比例,过高或过低的稀释比例都可能影响实验结果。
3. 染色过程:染色过程中要保持湿润,避免干燥。
同时,要避免过度染色,以免背景过深,影响结果的观察。
4. 洗涤过程:洗涤过程要充分,以去除未结合的抗体,减少非特异性染色。
5. 对照设置:实验中应设置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以验证抗体的特异性和实验操作的正确性。
6. 结果解读:结果的解读要结合实验设计、样本特点和染色结果,不能仅凭单一指标进行判断。
7. 实验记录:详细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以便于后期的数据分析和问题追溯。
8. 实验室安全:遵守实验室安全规定,正确使用和处理化学试剂,避免可能的安全风险。
如何判定免疫组化结果的注意事项

如何判定免疫组化结果的注意事项免疫组化,这个名字听起来很高大上,乍一看可能让你觉得好像离你很远,但它和我们生活中的小细节息息相关。
尤其在做一些疾病的检测时,这项技术的作用可不小。
而如何判定免疫组化结果呢?嘿今天我就带大家聊聊那些你应该知道的“注意事项”,免得在读结果的时候一脸懵逼。
放心,通俗易懂,绝对不让你觉得像在听天书。
一、咱得弄清楚什么是免疫组化免疫组化,说白了,就是通过抗体和抗原的特异性反应,找出组织或细胞里某些特定的蛋白质。
对,就是这么神奇的事儿。
想象一下,你在一个大大的舞会上找一个穿红裙子的人,免疫组化就像是你手里拿的那张“红裙子”的邀请函,帮你一眼就找到了目标。
话说回来,这个“红裙子”的效果可得靠谱,免疫组化结果判定起来也是有不少“门道”的。
搞懂了基本原理,再看结果才不至于抓瞎。
二、抗体的选择真不能马虎第一条,小心选抗体!抗体,哎呦,听着就像是个神秘的生物武器。
事实上,它的作用可是至关重要的。
你选错了抗体,相当于你给了一张假票,让它去找你想要的蛋白质——结果,什么都没找着,甚至误伤无辜。
选择抗体时,首先要了解它的特异性,这点至关重要。
别以为“抗体”这俩字好像很简单,实际上它要精准地认出那个小小的蛋白质,像侦探找证据一样,不能有一丝偏差。
只要选对了抗体,后面那一切就能顺理成章了。
三、结果的判断细节很重要就是大家最头疼的结果判断啦。
免疫组化的结果并不是看一个“是”或“不是”那么简单。
它讲究的是“阳性”还是“阴性”,而且不仅如此,还得看染色的强度、位置和分布。
比如染色的强度不够,就像灯泡发出的光太弱,想看看东西可难了;如果某个区域染得特别重,那么你得考虑这个位置的蛋白质是不是过量表达了。
哦,对了,还有染色的范围!要是染色结果只在某个小区域,可能说明目标蛋白仅在局部区域存在,结果怎么能就这么草草得出呢?然后就是分型问题。
某些时候,结果的呈现可分为多种类型:细胞质染色、细胞核染色、甚至细胞膜染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文读懂  免疫组化步骤、结果分析及注意事项...
导语实验室花花师姐正在教导新来的师弟:“想拿高分文章,不学免疫组化怎么行?”免疫组化王子毛博旁边插话:“是这个理,今天我就豁出去,将我十多年的心得和经验奉献给小师弟你了。
”小师弟感激涕零,唯诺细听两位前辈的教诲......
免疫组化,免疫组织化学技术(immunohistochemistry),是一项利用抗原抗体反应,通过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对蛋白定位,定性的实验技术。
免疫组化主要用的是组织标本和细胞标本两大类,组织标本包括石蜡切片(病理切片和组织芯片)和冰冻切片。
石蜡切片,对组织形态保存好,保存时间也长,虽然对组织抗原暴露有影响,但可以抗原修复,所以石蜡切片仍然是首选的标本制作方法。
免疫组化步骤详解免疫组化结果分析很多时候,我们千辛万苦地染出了一张张漂亮的免疫组化片子。
但是却不知道如何正确地分析,得出理想的结果。
这实在是一件憾事。
如下图,正常的结果应该是这样的:镜下细胞核呈蓝色,阳性结果呈深浅不一的棕色。
结果分析主要有两种方法,阳性着色细胞计数法和评分法。
前者是在40*光镜下,随机10个视野下计数阳性着色细胞;后者则是在光学显微镜下按染色程度(0分阴性着色,1分淡黄色,2分浅褐色,3分深褐
色)和阳性范围(1分0-25%,2分26-50%,3分51-75%,4分76-100%)评分,最终分数相加。
免疫组化结果分析是毛博的特长,以下是他传授的独门绝技。
1.对照染色
和做实验的时候必须设立对照组一样,免疫组化也必须设立对照染色。
没有对照染色的免疫组化结果是不可信的。
对照一般有阳性组织对照,阴性组织对照,阴性试剂对照,自身对照。
一般来说,有一个阳性组织对照和一个阴性组织对照就足够了。
2.定位
抗原表达必须在特定部位。
如LCA应定位在细胞膜上;CK应定位在细胞浆内;PCNA及p53蛋白应定位在细胞核内等等。
不在抗原所在部位的阳性着色,不能视为确切的阳性结果。
有可能是非特异性染色或者假阳性。
不能确定怎么办?这就要用到上一段提到的对照染色了。
3.半定位
现在一般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
如果你的实验室不幸没有那么高大上的话,就只好赶鸭子上架,用肉眼定一下量了。
因为人为主观性比较强,所以只能称作半定量。
免疫组化的半定量一般就分为三级:弱(+),中(++),强(+++)。
以绿色免疫荧光为例,则表现为浅绿色荧光、明显绿色荧光
和亮绿色耀眼荧光。
弱(+)=1,中(++)=2,强(+++)=3。
至少随机观察5-10个HPF。
然后根据(+)% x 1 +(++)% x 2 +(+++)% x 3计算出数值;总数值1.5者为(+++)。
4.图像分析仪
如果要进行精确定量的话,就要用到图像分析仪。
图像分析仪类型很多。
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其实毛博最想隆重推荐的是一款图像分析软件:Image J。
毛博当年在米国做博士猴的时候,就是用的这款软件。
这是NIH开发的免费软件。
一般的免疫组化结果分析用它就绰绰有余了。
现在已经开发到了1.50版。
网上可以免费下载。
其界面非常简洁,如下图所示。
现在,根据一个实例来看看如何用Image J来进行图像分析。
如下图所示,我们有一张细胞的免疫荧光染色的照片。
那么,如何用Image J来计数细胞的个数呢?首先,要把彩色的图像转换成黑白图像。
步骤如下:Image→Type→16-bit。
转换成黑白图像后,将要计数的部分用高亮标示出来。
步骤如下:Image→Adjust→Threshold。
然后拖动鼠标,直到所有的细胞被标示出来。
有时候2个细胞靠得比较紧密,会被计数为1个细胞。
这个时候可以采用Image J的水洗功能。
步骤如下:Image→Binary→Watershed。
如下图的蓝色箭头所示,这些是本来计数成一个的细胞,经过水洗之后,更加精确地被计数成了2个细胞。
然后,就可以正式开始分析了。
步骤如下:Analyze→Analyze Particles。
在得出最后的结果之
前,还有一些选项需要选择。
如果想要计数全部的细胞,那么Size项里面选择“0-infinity”。
Circularity的默认值为
“0.00-1.00”。
一般就取默认值。
最后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软件自动测量了每个细胞的大小。
这里因为是二维图像,所以就是每个细胞的面积。
然后计数了一共有72个细胞,总面积为21286.00,平均大小为295.64。
免疫组化是个苦活,时间长,步骤多,还要经常接触有毒致癌物质。
大家辛辛苦苦染出了漂亮的片子,最后都希望得出自己想要的结果。
以上,毛博介绍了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
希望广大的实验狗们都能做出自己想要的结果,早点发文章。
非特异性染色的八大原因然而,结果却未必都是那么如意的,常常出现下面这种状况,好好的一张片子染得脏脏的,这就是最常见的非特异性染色。
1. 抗体问题,真的是一分钱一分货啊!
一抗用多克隆抗体容易出现非特异性染色,建议用高纯度,高效价的针对更具特异性抗原决定簇的单克隆抗体来解决。
单克隆抗体很贵,不过结果真的很好。
尤其是背景非特异性染色不会太深。
真是一分价钱一分货。
一抗过期也会造成杯具,所以要注意抗体的有效期。
2. 抗体浓度过高/孵育时间过长一抗浓度太高也是出现非特异性染色的常见原因。
解决的办法就是预实验。
每次使用新抗体前应该多做预实验,摸索出最理想的工作浓度,不能简单地按照说明书来用。
另一个常见原因就是孵育时间过
长。
解决的办法就是定时器。
加上抗体后,立刻调好定时器,提醒自己及时终止反应,就会避免这个问题。
3. DAB染色时间太长/变质DAB的孵育时间过长,会造成背景非特异性染色。
DAB的显色时间不是一成不变的,主要靠自己在显微镜下盯着,一旦出现浅浅的棕色的时候,就要马上冲洗。
出现棕色的时间过短,表明抗体浓度过高;出现棕色的时间过长,表明抗体浓度过低。
DAB要保存于避光干燥的地方,现用现配,临用前才加入H2O2。
图1就冲洗的有些晚了;图2就是刚刚好,染色效果棒棒哒!
4. 内源性酶和生物素内源性酶和生物素也会造成非特异性染色,特别是一些内源性酶生物素含量丰富的组织,如肝脏,肾脏,脾脏等。
处理的办法为:灭活碱性磷酸酶:最常用的方法是将左旋咪唑(24 mg/mL)加入底物液中,并保持PH值在7.6-8.2,即能除去大部分内源性碱性磷酸酶;对于酸性磷酸酶,可以用50 mmol/L的酒石酸抑制;对于内源性过氧化物酶,可以用0.9%的双氧水来灭活。
对于内源性生物素,染色前将切片浸于25 μg/mL亲和素溶液中15分钟,PBS清洗15分钟后即可染色。
也可以24 mg/mL的卵白素封片15分钟。
5. 组织变干
一下子染太多片子的时候,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解决的办法就是不要贪多嚼不烂。
一次少染几张。
还有就是试剂充分覆盖组织,超出组织边缘2 mm。
然后用PAP笔在组织周
围画一个圈圈,把修复液圈在里面。
避免修复液流走。
圈圈应该距离组织边缘3-4 mm。
6. 浸泡时间过长
切片在缓冲液或修复液里面浸泡过夜,也会引起杯具。
这都是偷懒的做法。
但是有时候也是可以偷一下懒的。
毛博的独门秘技就是4°C冰箱。
只要把容器放在4°C冰箱里,过夜完全没有问题。
7. 清洗不充分
清洗一定要充分。
PBS液一定要双蒸水新配,用之前再次测PH值。
缓冲液用0.05 mol/L的Tris-HCL,0.15 mol/L的NaCl即可。
如果加一点去垢剂Tween-20就更好了。
8. 封闭血清问题
是否选择了正确的封闭血清。
原则是选择二抗动物的非免疫血清,例如二抗是羊抗兔,就要选择非免疫羊血清。
用PBS稀释为3-10%的溶液孵育切片,37°C 10-30分钟。
这里不用洗,直接甩掉即可。
毛博再贡献一个独门绝招,直接用奶粉也可以。
用5%的脱脂奶粉就可以了。
而且效果还不错。
怎么样?简单吧。
师傅领进门,造化看个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