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文言文复习方法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复习归纳[1]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复习归纳[1]](https://img.taocdn.com/s3/m/c9f0b2e3172ded630b1cb63a.png)
七年级(下)语文文言文复习归纳一、文学常识二、重要词语(一)指出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1、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___通___,_____________。
2、对镜帖花黄。
(《木兰诗》)___通___,_____________。
3、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___通___,___________ __。
4、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___通___,_____________。
5、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___通___,_____________。
6、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狼》)___通___,_____________。
(二)解释画线词语(A)。
1、之①仲永…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________②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________③传一乡秀才观之________④仲永之通悟,受之于天也。
________、________⑤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________⑥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________⑦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________⑧黄鹤楼送孟浩兰之广陵________2、以①或以钱币乞之________ ②蒙辞以军中多务________③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________ ④屠惧,投以骨________ ⑤屠暴起,以刀劈狼首________⑥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____ ____⑦盖以诱敌________3、于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__②其受之天也,贤于才人远矣。
________ ③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________④饮于河、渭________4、乃①屠乃奔倚其下________ ②乃悟前狼假寐________③蒙乃始就学________ ④家祭勿望告乃翁________5、意①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________ ②目似瞑,意暇甚________③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________6、名①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________ ②不能名其一处也。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一、文言文的特点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书面语言,具有以下特点:1. 使用古代汉字,字形与现代汉字有所区别;2. 词汇丰富,使用较多的汉字,需要积累大量的生词;3. 语法结构复杂,句式严谨,需要深入理解;4. 语言优美、含蓄、抽象,需要仔细品味。
二、文言文的常见句式1. 以“时态、语态、主谓、宾谓”为主的“四分法”。
文言文中主语常常省略,动词形式较多,需要根据上下文推断主谓关系。
2. 倒装句:将句子的语序倒置,常用于表示强调、排比等修辞手法。
3. 并列句:以“而、且、乃、若、亦、则”等连词连接的句子,形式较多样化,常用于并列、转折、递进等情况。
三、文言文的阅读技巧1. 忠实于原文:阅读文言文时要保持忠实于原文的精神,尽量不要加入自己的理解或解释。
2. 熟悉常用字词:通过课文和练习积累常用的字词,逐渐理解其含义和使用方法。
3. 疑难句的解读:遇到难以理解的句子,可以从上下文中推断,或者查阅相关的注释和翻译。
4. 注意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使用修辞手法来增加文学效果,如比喻、夸张、排比等,需要仔细体会。
四、文言文的翻译技巧1. 理解上下文:翻译文言文时要充分理解上下文的语境和背景,并尽量还原原文的语义。
2. 注意准确用词:尽量选择恰当的现代汉语词语来翻译文言文,避免用词过于生僻或繁琐。
3. 灵活运用语序:文言文的语序和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根据语境灵活调整词序。
4. 理解修辞手法:文言文中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要理解其所要达到的效果,并在翻译时适度加以转换。
五、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的重点内容1. 《王安石祭侄文》:了解古代祭礼的形式和礼仪,在阅读中体会王安石的豪情壮志。
2. 《离骚》:了解屈原的生平和诗作背后的故事,体会其深邃的思想和文学风格。
3. 《孟子》:阅读摘录的篇章,了解孟子的思想,如仁义道德、君臣关系等。
4. 《论语》:阅读摘录的篇章,了解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学说,领悟其中的道德和修养。
七年级语文复习——文言文知识梳理

一、《孙权劝学》(一)正确译文,并掌握标色的重点字词的意思。
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事了,不能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多推辞。
孙权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吗?只是(你)应该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你说事务多,哪里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大有益处。
”吕蒙于是开始学习。
等到鲁肃经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寻阳的时候,跟吕蒙商讨事情,十分惊奇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过去那个)吴地的阿蒙!”蒙 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几天不见,就该用新的眼光看待他。
长兄怎么知晓事情这么晚呢!”鲁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告别。
(二)课文重点内容梳理。
1.文章主旨通过写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开始学习,很快有了惊人长进的故事,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勉励人们从当下开始努力学习。
2.结构简析记事简练。
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段,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
3.重点问题探究(1)孙权为什么要劝吕蒙学习,又是怎样说服吕蒙的?答案:孙权认为学习对执掌军权的吕蒙来说尤为重要。
孙权首先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必要性,当吕蒙推辞时,孙权指出学习的目的和方法,而且现身说法,并用自己的体会强调学习的作用。
最终,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2)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答案:课文主要是通过鲁肃与吕蒙对话和“结友”,侧面表现吕蒙学识进步的。
(3)课文在情节的处理上有什么特点?答案:①详写“劝学”“论议”,而略写“就学”“结友”。
期末文言文复习七年级下册

《口技》
擅长 1.京中有善口技者 设置,安放 2.施八尺屏障 适逢,正赶上 3.会宾客大宴 围绕而坐 4.众宾团坐 5.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只听见 通“座”,座位 6.满坐寂然 7.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打呵欠,伸懒腰 说梦话 8.其夫呓语 喂奶 9.妇抚儿乳 轻声哼唱着哄小孩入睡 10.妇拍而呜之 连续不断地说话 11.絮絮不止 这 12.当是时 同时 13.一时齐发 全,都 14.众妙必备 不久 15.未几,夫齁声起
译文:在这个时候,妇人用手拍孩子的声音,嘴里哄孩子的哼 哼声,小孩子含着奶头啼哭的声音,大孩子刚刚醒来的声音, 丈夫呵斥大孩子的声音,同时都发出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维 妙维肖。
•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 先走。 译文:在这时,客人们没有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
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哆嗦打抖,几乎想要抢先跑。
《狼》
重点字词
• 16.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久之: 过了一会 )(瞑: 闭眼 ) (意:神情 )(暇: 空闲 ) 突然 )(以: 用 ) • 17.屠暴起,以刀劈狼首(暴: • 18.又数刀毙之(杀死 ) 19.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正 ) 打洞 )(其:指代柴草堆 • 20.一狼洞其中(洞: ) 意图,打算 打洞 ) • 21.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 )(隧: (以: 表目的,用来 ) • 22.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屁股和尾巴 ) 也 • 23.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自: 从 )(断:砍断)(亦: ) • 24.乃悟前狼假寐(乃:才 )(悟:明白 )(寐:睡觉) • 25.盖以诱敌(盖: 原来 )(以: 用来 ) 狡猾 )(而:可是 )(顷 • 26.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黠: 一会儿 ) 27.禽兽之变诈几何哉?(之:的 )(变 刻: 诈: )(几何: )28.止增笑耳( ) 作假, 多少 笑料
七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文言文复习

三、内容梳理
1、找出文中描写陈尧咨和卖油翁动作、语 言、神态的词语或句子,陈尧咨对卖油翁的 态度有着怎样的变化? 2、注意揣摩读出两人的不同语气。并分析 一下 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3、本文写了怎样的一件事?从这个故事中 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陈尧咨(善射)
神态 语言 忿然 笑而遣之
卖油翁(善酌)
3.总结三峡的景物特点,给下面的对联补出上联。(2分) 山险水急三峡景 ; 山峻水清三峡美 ,天高地厚华夏情。 4.下面是《小石潭记》中的一段文字,和本文第二自然段比较,在写水方面 有什么异同?(2分)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齐齐哈尔市(09黑龙江省)
(一)阅读《三峡》,(回答1——4题,共10分)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2分) 阙: 通“缺 中断 襄: 上 2.翻译下列语句。(4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即使骑着快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课外拓展 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②于富者曰: “吾欲之南海,何如③?” 富者曰: “子④何恃而往?”曰: “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 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⑤,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注释]①边境②告诉③怎么样④你⑤回来 1.文中“_______”字点出了二僧住处的偏僻, “______”这句话道出了他们不同的境 遇,物质条件相差悬殊。他们都想要做一件事___。 2.按要求做题。吾一瓶一钵足矣 (1)翻译句子 (2)说说“足”字表明穷和尚___ ___的精神。 3.选出对两次出现的“子何恃而往”理解准确的一项() A.一样,都是普通询问。 B.不同,第一次是反问并嘲笑穷和尚,第二次是正常发问。 C.不同,第一次是普通询问,而第二次嘲讽穷和尚,语气轻蔑。 4.故事的结果是( ),二僧的对比告诉了我们_____ 的道理。 5.联系实际,说说对自己获得的启发。
2024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解析(复习必背)

2Q24年中考语文复习知识清单文言文:七上知识梳理作看冏介LI11.........J【刘义庆】刘义庆(403-444)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字季伯,南北朝文学家。
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并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
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公元444年(元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
除《世说新语》夕卜,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文学常设・《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刘义庆组织门客编写。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
XI字音字形。
尊君在不(仿(A)非人哉(Z瓦)朗读节奏,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贝〃是无信J对子/骂父,贝〃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Q.£全文翻译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客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W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七年级课内文言文复习

语气词:
乎——— 矣—— 也—— 焉—— 相当于“吗” 相当于“了” 有时相当于“了”,有时无义 有时是“了”,有时无义, 文中是“在里面”
这类词多读多体会,就会明白,无须死记
虚词:
之 它,它们。他,他们。(分 别指代不同的对象。) 学而时习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曲肱而枕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
于
1、在
4、陈元方是一个怎样的人? 聪明、勇敢、明理 (或): 懂礼识仪,机智聪明,刚正不阿、善辩
作者写此文,意图是什么?
1. 借元方责客之语,说明 “信”和“礼”的重要 性。 2. 也赞扬元方的聪敏。
《论语》十二章
《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 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 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 子》并称“四书”。共二十篇。 (《诗经》《尚书》《礼记》《易 经》《春秋》并称“五经”)。北 宋宰相赵普赞曰:“半部论语治天 下”。
划分节奏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子曰:“吾十有五
顺承 迷惑
同“又” 顺承
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自然规律 顺承
顺承 独立
顺承
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 天命,六十而耳
顺承 超过 规范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分析文义
广泛 并列 坚守 恳切
子夏曰:“博学
并列 仁德
而
笃志,切
问
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分析文义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 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 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 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 仁德就在其中了。”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资料

【文言文复习】5.伤仲永一、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二、词的积累①重点词语世隶.耕(属于)称.前时之闻(相当)仲永之通悟..(通达智慧)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彼.其受之天也(他)泯然..众人矣(完全)贤.于材人..(贤:胜过。
材人,有才能的人)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其文理..皆有可观者(文采和道理)稍稍..宾客其父(渐渐)或以钱币乞.之(求取)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没有达到要求)②词类活用形容词作意动词“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奇”的意思“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名词作意动词“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以……为利”的意思“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把……当作宾客”的意思名词作状语“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动词用作状语“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哭着”的意思③一词多义自: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2.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闻:1. 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2. 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其: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为: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动词,成为)④古今异义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
今义:判断动词)或.以钱币乞之(古义:不定代词,有的。
今义:或许,或者。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或道理。
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
今义:稍微。
)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
今义:许多人,大家。
)三、句式积累1.判断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期中复习

七年级上册期中文言文语文复习资料一、文言文《童趣》主要人物简介:沈复(1763-?)字三白,江苏长洲人,清代文学家。
文章简介:节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文言文原文、翻译和注解:原文:童趣余①忆童稚②时,能张目③对日,明察秋毫④,见藐小之物⑤必细⑥察其纹理,故⑦时有物外⑧之趣。
夏蚊成雷,私⑨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⑩为之强㈠。
又留蚊于㈡素帐㈢中,徐㈣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㈤云端,为之怡然称快㈥。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㈦。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㈧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㈨一癞虾蟆㈩,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
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翻译:我回忆童年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极其敏锐,见到细小的事物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经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的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叫声,我私下比作一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样想,就有时成千上百,果然变成鹤了。
我抬看它们,脖子为此僵硬了。
我又把蚊子留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当作青云白鹤的景象,果然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高兴得连声叫好。
我常常在土墙高低不平、花台上杂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自己的身体,使身子和花台一样高;仔细地看,把草丛当作树林,把虫子和蚊子当作野兽,把土地突起的地方当作山丘,低洼的地方当成山沟,精神在这个“山林”中游览,感到安适愉快而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看得兴致正浓时,突然有个庞然大物,推倒石块压倒小草冲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子就被它吃掉了。
当时我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让我惊叫起来。
心神安定后,我捉住了癞蛤蟆,鞭打几十下之后,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之《观刈麦》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之《观刈麦》、《短文两篇》、《爱莲说》复习目标:1、能背默《观刈麦》、《爱莲说》,熟读《短文两篇》。
2、积累重点实虚词的意思,能够翻译重点句子。
3、能给特殊句子划分停顿。
复习重难点:积累重点实虚词的意思,能够翻译重点句子。
复习过程:一、自主复习(一课时)1、明确复习内容2、根据复习要求自主复习二、课堂复习(一课时)1、指名背诵《观刈麦》、《爱莲说》,朗读《短文两篇》。
2、生生互相提问重点实词、虚词以及句子的意思。
3、教师作补充归纳实词:窥看:坐窥井邑;偷看:蔽林间窥之植种植:上植果子松数棵;树立:亭亭净植颓然舒坦的样子:颓然碧窈;醉醺醺的样子:颓然乎其间者诸各、众:瓜州诸园亭;相当于“于之”:投诸渤海之尾谓认为:予谓菊;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对…说:谓…曰4、句子停顿①尝驾黄鹤返憩于此②遂以名楼③富人于五所园也④上植果子松数棵⑤晋陶渊明独爱菊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5、翻译句子①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③莲,花之君子者也6、师生就三篇课文的主旨及写法进行复习三、练习讲评(一课时)《观刈麦》、《短文两篇》、《爱莲说》课堂练习一、划分句子停顿(每句划一处)(12分)①尝驾黄鹤返憩于此②遂以名楼③富人于五所园④上植果子松数棵⑤晋陶渊明独爱菊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二、解释加点字词。
(37分)1、州城西南隅.()2、尝驾黄鹤返憩.于此()3、遂以名...楼()()()4、高标巃嵸()5、上倚.河汉()6、下临.江流()7、四闼.霞敞()()8、坐窥.井邑()9、亦荆吴形胜之最也()10、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11、富人于五所园.也()12、非显者刺.()13、葆生叔同知瓜洲()14、上植.果子松数棵()15、缘.坡植牡丹、芍药()16、以.实奇()17、池中奇峰绝壑.()18、四围灌木蒙丛()19、颓然碧窈()20、瓜洲诸.园亭()21、俱以.假山显.()()22、可爱者甚蕃.()2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4、濯.清涟而不妖()25、亭亭净植.()()2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7、予谓.菊()28、菊之.爱()29、陶后鲜.有闻()30、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三、填空或翻译句子。
七年级下(人教版)文言文知识复习提纲精编

文言文知识复习精编 ——《伤仲永》、《木兰诗》一、 《伤仲永》(1)重点字词解释(要求:熟背) 1、世隶.耕 隶:属于 2、未尝.识书具。
尝:曾经 3、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异:以〃〃〃〃〃〃为异 4、并自.为其名。
自:自己 5、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收:聚、团结 6、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自:从。
是:此、这 自是:从此 就:完成 7、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文采和道理 8、邑人奇.之。
奇:以〃〃〃〃〃〃为奇 9、稍稍..宾客..其父。
稍稍:渐渐 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 10、或.以钱币乞之。
或:有的人 1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利:以〃〃〃〃〃〃为有利可图 扳:通“攀”,牵、引 环谒:四处拜访 12、从先人...还家。
从:跟随 先人:这里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13、不能称.前时之闻。
称: 相当 14、泯然众人....矣。
泯然: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
众人:常人 15、仲永之通悟..。
通悟:通达聪明 16、贤.于材人远矣。
贤:胜过、超过 17、且.为众人。
且:尚且 18、固.众人。
固: 本来 (2)重要句子的翻译。
(要求:熟记)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他的诗歌以赡养父母,团结同族为内容。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能立刻完成。
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3、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这有利可图,天天牵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4、泯然众人矣。
完全如同常人了。
5、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仲永先天得到的,远远胜过有才能的人。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是因为他后天受到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6、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
他的才能先天得到,能够这样聪明,但是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成为了一个平常的人。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文言文复习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文言文复习当我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我们要把读书当作一种乐趣,并自觉把读书和学习结合起来,做到博览、精思、熟读,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
让我们一起到店铺一起学习吧!部编七年级语文(上)文言文复习《世说新语》两则一、生字读音陈寔(shí) 在不(fǒu) 谢道韫(yùn)无奕女(yì) 王凝之(níng)二、句读停顿①与儿女/讲论文义②白雪纷纷/何所似③撒盐空中/差可拟④未若/柳絮因风起⑤陈太丘与友/期行⑥君与家君/期日中⑦元方/入门不顾三、特殊用法的文言词语(一) 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吗?(二)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
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动词。
今义:日期,名词。
3.太丘舍去:古义:离去、离开今义:前往。
4.下车引之:古义:拉。
今义:引用。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
今义:照顾或顾客。
(三)一词多义1.而俄而雪骤与“俄”构成副词性词组“俄而”,表时间短促,可译为“不久”等。
相委而去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然后”等。
2.之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人名下车引之代词,他,代元方(四)解释下列词语君:对对方的尊称,您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陈太丘与友期》①相委而去委:丢下去:离开②下车引之引:拉之:代词,他③ 乃至乃:才④ 则是无信则:就《咏雪》①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内集:家庭聚会② 俄而雪骤:俄而:不久③ 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欣然:高兴地似:像④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差不多拟:相比⑤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不如因:凭借⑥即公大兄无奕女即:就五、句子翻译【特殊句式及难译易错句】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省略句)太丘不在等候就离开了,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专题复习 文言文知识点梳理

初中中考文言文总结七年级上册一、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古今异义1.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v.今义:日期n.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与“来”相对3.下车引.之古义:拉今义:引导4.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顾客2.词类活用1)友人惭.(意动用法):感到惭愧2)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名词作状语):在门外3.通假字1)尊君在不.:同“否”4.常考实词/虚词*序号重点字翻译例句1 舍舍弃太丘舍去2 去离开3 乃才去后乃至4 委舍弃相委而去5 顾回头看元方入门不顾5.判断句1)非人哉(“非”为表判断动词)6.省略句1)去后(客)乃至2)元方时年七岁,(于)门外戏7.写作手法1)陈太丘与友期行:反衬8.主旨情感1)咏雪: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2)陈太丘与友期行: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二、《论语》十二章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024—2025学年统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期中文言文复习课件

二、《陈太丘与友期行》 重点句翻译
提示:结合“重点字词解释”熟练翻译全文,遇到不 会的,同位之间商讨,5分钟后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重点句翻译
1、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就丢下(他)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那人)才到。
复
习
七上语文期中—文言文复习
七年级语文期中考试重点
一、文言文 二、古诗词 三、名著阅读 四、阅读理解 五、作文
七年级语文期中考试重点—文言文
考察重点: 《论语十二章》《陈太丘与友期行》《咏雪》
考察题型: 文学常识、理解性默写、翻译、内容理解
《论语十二章》
考察题型: 文学常识、理解性默写、翻译、内容理解
(1)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雪”比作“柳絮”,柳絮团 状与雪花在形态和动态上相似,给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 分传神;
(2)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有深刻的意蕴。
《陈太丘与友期行》 内容理解
2、“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你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谢太傅对以上两个答案的优劣未作评定,而是“大笑乐”,耐 人寻味,营造了一种融洽、欢快、轻松、温馨的家庭氛围。
首先是言简意赅,内容凝练。 “期日中”是前提,“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 表述得很清楚;
其次,条理清晰,有理有据。 先说前提,再指出言而无信和无礼的表现,有根据,有结论;
最后,用词讲究分寸。 “无信”“无礼”义正词严,不失身份,也不过火。
《咏雪》
考察题型: 文学常识、翻译、内容理解
一、《咏雪》 重点句翻译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二、《论语》十二章 理解性默写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

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复习《世说新语》两则一、文学常识:《世说新语》由南朝人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而成,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主要描写从东汉到刘宋时期的一些著名人士的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
二、文言知识:1. 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表示疑问)2. 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对子侄辈的总称。
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
今义:从所在地道别的地方,与“来”相对。
)(3)相委而去(古义:丢下,舍弃。
今义:委托。
)(4)下车引之(古义:拉。
今义:引导,牵引。
)(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
)(6)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
今义:泛指等待或盼望;日期。
)3. 词类活用(1)陈太丘与友期行(名词用作动词,约定。
)(2)元芳时年七岁,门外戏。
(名词用作状语,在门外。
)(3)友人惭(形容词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4. 文言实词:《咏雪》1.内集:家庭聚会2. 儿女:泛指子侄辈,这里指谢太傅的侄儿侄女3.俄而:不久,一会儿4.聚:急速5.欣然:高兴地样子6.差:大致、差不多7.拟:相比8.未若:不如比作9. 因:凭借 10.起:飘起 11.即:就是《陈太丘与友期》1.期:约定2.期行:相约同行3. 戏:玩耍4.舍去:去,离开,舍去,在这里指不再等候就走了5.乃:才6.时:当时7. 惭:感到惭愧8.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 9.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待:等待11. 非:不,不是12. 相委:委,丢下、舍弃 13.君: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14. 家君:对别人称自己父亲的一种谦词 15.日中:正午时分16. 引:拉17. 顾:回头看三、翻译课文。
《咏雪》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译文: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召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复习知识点世说新语两则·知识点精析咏雪一\课文译评原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重点字词1寒雪:这里指在下着寒雪的季节;即寒冬..2与:跟;和..3讲论:讨论讲解..4文义:这里泛指诗歌文章等的创作与欣赏的理论..5俄而:不久;一会儿..6骤:急..7欣然:愉快的样子..8纷纷:指白雪纷飞的样子..9何所似: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何所似”即“所似何”;宾语前置..10差:差不多..11拟:相比..12未:不..13若:像..14因:乘;通过..15起:飘起..16乐:高兴..17即:就是..18大兄:大哥..译文:在一个寒冷的雪天;太傅谢安举行家庭聚会;跟他的子侄辈们谈论诗文..不久;大雪下得急了;谢安十分高兴地问:“白雪纷飞像什么”他哥哥的儿子胡儿说:“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像柳絮乘着大风飘起..”谢安大笑;非常高兴..道韫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评析:本文客观叙述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虽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由衷地欣赏谢道韫以“柳絮因风起”喻雪;表明了他赞赏道韫的聪敏与才气..陈太丘与友期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与:和;跟..2期:约定..3日中:正午时分..4中:即前句的日中时分..5至:到..6舍:放弃..7去:离去..8乃:才..9时年:那年..10戏:嬉戏..11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12不:通“否”..在问句尾表示询问..13待:等待..14非:不是..15哉:语气助词;表感叹..16相:表示一方发出动作<行为;涉及另一方;可不译..17委:丢下;舍弃..18信:信用..19礼:礼貌..20引:拉..21之:代元方..22顾:回头看..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好同行;约好正午见面;正午过了那个朋友没来;陈太丘放弃等候就离开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正在门外嬉戏..那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答道:“我父亲等了你好久你都不来;他已经离开了..”那人便发怒骂道:“你父亲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把人丢下;自己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你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那人感到惭傀;便下车想拉元方和元方握手;元方头都不回地走进自家大门..评析:本文记元方和来客的对话..主要内容写客人得知太丘已经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语言粗野;不堪入耳;元方则针锋相对;指出对方“无信”<“无礼”..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得为人的道理..从而说明了“信”与“礼”的重要性..二<需掌握的字谢太傅fù柳絮xù雪骤zhòu 无奕yì女尊君在不fǒu五<多义词1.而1俄而雪骤:与“俄”构成副词性词组“俄而”;表时间短促;可译为“不久”等..2相委而去:连词;表顺承;可译为“就”<“然后”等..2.因1未若柳絮因风起:介词;可译为“趁”<“乘”等..2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连词;可译为“因而”<“于是”等..黔之驴3.与1与儿女讲论文义:和;同..咏雪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与……相比较..六国论4.乃1去后乃至:才..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竟然..桃花源记3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就是..陈涉世家六<重点实词<虚词一重点实词1.内集:内;这里指家庭内部..集;指聚会..2.骤:急..3.纷纷:形容雪花纷飞的样子..4.差:差不多..5.拟:相比..6.期:约定..7.去:离开..8.委:丢下;舍弃..9.引:拉..10.顾:回头看..二重点虚词1.与与儿女讲论文义:作介词用;可译为“跟”“同”“和”等..2.而俄而雪骤:与“俄”构成副词性词组“俄而”;表时间短促;可译为“不久”等..3.因未若柳絮因风起:介词;可译为“趁”“乘”等..4.乃去后乃至:副词;表示时间相接或在前面的条件下产生的结果;可译为“才”..七<通假字尊君在不:“不”通“否”;在问句尾表示询问..八<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对子侄这一代晚辈的统称..今义指儿子和女儿.. 2.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动词..今义为日期;名词..3.太丘舍去:离去..今义为前往..4.下车引之:拉..今义为引用..5.元方入门不顾:回头..今义为照顾或顾客..九<特殊句式1.宾语前置句白雪纷纷何所似疑问代词“何”作“似”的宾语;原顺序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2.状语后置句撒盐空中差可拟..即“于空中撒盐差可拟”;将状语置于谓语之后;处于补语的位置..3.判断句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子也..古汉语语法中“……;……也”是常见的判断句式;还有如“……者;……也”<“……;……者也”“……者;……”等形式..4.省略句①待君久不至;已去..省略主语;应为“家父待君久不至;已去..”②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省略主语;应为谢道韫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5.感叹句非人哉哉;表感叹的语气助词..本句表示强烈愤怒的感情..十<文学常识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宋宗室..爱好文学;招纳文士;原集;已佚..世说新语原为3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载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曾指出:“这种清谈本从汉之清议而来;汉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议论政事;起初在社会上很有势力;后来遭执政者之嫉视;渐渐被害;如孔融<祢衡等都被曹操设法害死;所以到了晋代底名士;当时在社会上仍旧很有势力;若不能玄谈的;好似不够名士底资格;而世说这部书;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底教科书..”十一<背景知识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古代小说和现代小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关于古代小说的说明;最早见于班固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子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世说新语在众多志人小说中以语言简练<辞意隽永着称;对后代笔记体作品的影响颇大;全书共3卷;按内容分为36门..十二<文章结构咏雪第一层开头到“……讲论文义..”:点明人物和事件发生的环境..人物谢太傅<侄儿谢朗<侄女谢道韫等;环境“寒雪日”“内集”..第二层从“俄而……”到“……公大笑乐..”:通过一次应答;体现了少年谢道韫的聪颖..第三层从“即公……”到结束:点明谢道韫的身份..陈太丘与友期第一层开头到“……去后乃至..”:写陈太丘的朋友失约..第二层“元方时年……”到“……入门不顾..”:元方以礼责问父友;体现了少年元方机智..十三<课后习题答案一1.本题是开放性的;应从整体感知;答案说出“融洽”<“欢快”<“轻松”的意思即可..文中“儿女”是子侄辈的意思;指家中年轻一代人..现在的“儿女”专指子女..2.“君”是有礼貌的称呼对方;就像我们今天称呼“您”一样..“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谦词;对人称呼自己的父亲..第二问是探究性的;学生可发表不同见解..总之;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求全责备..二1.俄:常和“而”“顷”等字连用;表示“片刻”的意思..欣然:然;……的样子..欣然;高兴的样子..2.拟:比;比拟..3.未若:比不上..4.乃:这里是“才”的意思..5.期:约会<约定..委:舍弃..三此题可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各抒己见..总的来说;应该是“柳絮”比“撒盐”好..因为柳絮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的比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不能给人以美感..另外盐太重;撒盐没有飞雪之飘逸;而“柳絮因风起”则与骤雪神似;美感十足..山市蒲松龄译文: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有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忽然刮起大风;烟尘弥漫;全城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了..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 一层一层地指着数上去;房间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只有星星那么小;再往上就变得暗淡了;似有若无;看不清它的层次..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过了一段时间;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样;渐渐地;又变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 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人们又管它叫“鬼市”..三、文学常识积累1、本文选自 ;作者 ;字 ;一字 ;号 ;世称“”; 代家..答案:聊斋志异蒲松龄留仙剑臣柳泉居士聊斋先生清文学家2、聊斋志异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共491篇;多数故事通过描写妖狐鬼怪来反映社会现实生活;他称是他的“孤愤之作”..“聊斋”是他的书房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它被称为“我国古代短篇小说之王”..“山市”即山中蜃景;它是大气中由于光线的折射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古人误以为是蜃吐气而成;所以叫蜃景..四、字词句积累一、看拼音写汉字或看汉字写拼音奂山邑八景之一高插青冥碧瓦飞甍高垣睥睨逾时倏忽如拳如豆连亘六七里直接xiāo汉窗fēi皆洞开则黯然piāo miǎo 山上人烟市肆sì念近中无此禅院chán答案:huàn yì míng méng yuán bì nì yú shū gèn霄扉缥缈二、重点字词解释1、然数年恒不一见2、高插青冥3、无何;见宫殿数十所4、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5、高垣睥睨;6、连亘六七里7、居然城郭矣 8、堂若者;坊若者 9、城市依稀而已10、惟危楼一座 11、直接霄汉 12、则黯然缥缈13、或凭或立 14、倏忽如拳如豆 15、逾时;楼渐低16、见山上人烟市肆答案:1、经常 2、青天;天空 3、不久;不一会儿 4、屋檐;明白 5、高墙6、连绵不断7、城市8、厅堂;街巷9、隐隐约约10、高11、云霄和天河 12、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13、靠着14、突然15、过了一会 16、店铺三、通假字1、一切乌有:同译为:2、裁如星点:同译为:答案:1、“乌”同“无”没有2、“裁”同“才”仅仅四、重点句子翻译1、然数年恒不一见2、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3、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4、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5、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6、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答案:1、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2、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3、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4、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5、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6、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五、一词多义1、若:中有楼若者若为佣耕若听茶声然2、顾:相顾惊疑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元方入门而不顾3、一:惟危楼一座或凭或立;不一状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4、然:尘气莽莽然然数年恒不一见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答案:1、好像;你;好像2、看;难道;回头看3、数词;一;统一;全;都4、------的样子;可是;这样六、文言句式1、判断句式: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译为: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2、省略句式: 1、“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等于“他们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译为: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2、“始悟为山市”等于“始悟这景象为山市”.. 译为: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3、“与同人饮楼上”等于“与同人饮于楼上”.. 译为:有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七、词类活用1、窗扉皆洞开洞:名词作状语译为:像洞一样2、逾时;楼渐低低:形容词作动词译主:降低八、古今异义词1、高垣睥睨睥睨:古义:今义:2、惟危楼一座危:古义:今义:3、或凭或立或:古义:今义:答案:1、睥睨:古:指城墙上呈凸凹形的矮墙;今:斜着眼看;形容高傲的样子2、危:古:高;高耸;今:危险3、或:古:有的;今:连词;或者九、用原文回答:1表现山市独特的句子是:2说明山市罕见的句子是:3能够表现所见景物不是实景;而是山市的句子是:4能够证明山市是真实存在的;而不是虚构的句子是:5初见山市目击者的心理反应:6总写山市的恢弘气象的句子是:7写出危楼清晰的原因的句子是:8能表现奂山山市面积之广大的句子是:答案:1、邑八景之一也2、然数年恒不一见3、念近中无此禅院4、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5、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6、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7、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8、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五、内容及写法理解1、作者描绘山市是以时间顺序来写的..三个阶段:1、初现阶段:从孤塔到宫殿的出现 2、发展阶段:城郭的出现 3、高潮阶段:危楼的出现如若问整个过程还有个4、消失阶段2、本文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比喻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夸张孤塔耸起;高插青冥排比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作用:使文章简洁而富有表现力..3、文章结尾的作用是什么结尾照应开头;说明奂山这个地方确实能看到这种奇异的现象智子疑邻、塞翁失马一、文学常识:1、智子疑邻节选自韩非子说难;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着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他着有韩非子一书;共20卷;55篇..笔锋犀利;说理透辟;常用寓言故事阐明道理;富有说服力..其中许多寓言故事一直流传于世..2、塞翁失马节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等着..淮南子思想上接近道家;同时又吸取了儒家法家、阴阳家的思想;成为一部杂家着作..如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都通过这部书的保存而流传至今..二、字词解释:1、一词多义:①亡: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马无故亡而入胡逃跑②之:其邻人之父亦云/近塞上之人/近塞之人/此独以跛之故助词;的人皆吊之/人皆贺之代词;他;代塞翁③而:暮而果大亡其财表修饰而疑邻人之父表转折;却马无敌亡而入胡/堕而折其髀表承接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丁壮者引弦而战表修饰④富:宋有富人富有的家富良马有许多2、古今异义:①马无故亡而入胡:逃跑古;死亡今..②居一年:经过古;居住今.. ③死者十九:十分之九古;数字十九今..3、词类活用:①智子疑邻:智;形容词作动词;以……为聪明.. ②天雨墙坏:雨;名词作动词;下雨..③暮而果大亡其财:暮;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④家富良马:富;形容词作动词;有许多..三、内容理解:1、智子疑邻说明了什么道理或其寓意是什么点拨:寓言的本意是:向别人进言;要注意自己跟听言者的关系;如果关系疏远;即便意见正确;效果也不见得好——这是从消极方面说的..如果从积极方面就可以引申为: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或:教育人们不可因人废言; 要看意见正确与否..2、塞翁失马说明了什么道理或其寓意是什么点拨:寓言用一连串事实来说明祸福相依的道理..或: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七、课外拓展:1、成语“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自于塞翁失马此篇..2、塞翁失马这则寓言故事说明祸福相依的道理;那么这对我们的思想方法和生活态度有什么积极的启示呢请同学们联系生活、学习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启示:1祸福可以转化;不要静止地看待;学会在祸中看到福;从祸中考虑到怎样求得转化;不要消极悲观;或者在福中看到祸;加以戒备..2多一些应付不测之变的准备;一旦面临祸患;可以处变不惊;可以减少后悔..这也是一种成熟生活态度的养成..3、关于寓言: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文言文七年级必背知识点

文言文七年级必背知识点文言文是初中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七年级的同学来说,掌握一些必背的知识点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
下面我们就来一起梳理一下七年级文言文的必背知识点。
一、实词实词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之一,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
在七年级的文言文中,常见的实词有:1、古今异义词例如,“儿女”在古代指子侄辈,而现在指儿子和女儿;“去”在古代指离开,现在指到某个地方去。
2、一词多义如“亡”,可以表示“逃跑”(“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也可以表示“丢失”(“暮而果大亡其财”)。
3、词类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如“鞭数十”中的“鞭”,意为“用鞭子打”;动词用作名词,如“传不习乎”中的“传”,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二、虚词虚词在文言文中虽然数量不多,但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
七年级常见的虚词有:1、“之”作代词,如“学而时习之”(代指学过的知识);作助词,有“的”的意思(“水陆草木之花”),或无实义(“怅恨久之”);作动词,“往,到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而”表并列(“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承接(“温故而知新”)、转折(“人不知而不愠”)、修饰(“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等关系。
3、“以”作介词,“用、把、凭借”等意思(“以刀劈狼首”“以君之力”);作连词,“因为、以致”等(“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塞忠谏之路也”)。
三、句式1、判断句常见的形式有“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也”(“夫战,勇气也”)等。
2、省略句如“(渔人)便舍船,从口入”省略了主语。
3、倒装句宾语前置,“何陋之有”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状语后置,“于厅事之东北角”正常语序为“于东北角厅事”。
四、通假字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音同或音近的字代替本字。
例如,“尊君在不”中的“不”通“否”;“不亦说乎”中的“说”通“悦”,愉快。
五、文学常识1、了解作者比如《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课外文言文积累(解析版)-七年级语文下学期古诗文专项复习(部编版)

古诗文阅读———课外文言文积累【考点】课外文言文课外文言文主要考查疏通文意的能力,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要能读懂文言文,首先是对文言词语以及语句的理解。
【常见题型】1 文言词语课外文言文虽然考查的是对课外文言词语的理解,但是考点都在课内,它往往与已学过的课文中的文言词汇有联系,遵循的是“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
所以,在复习时,要对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进行归类整理并识记。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课内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即“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
如“申子尝请仕其从兄”的“尝”,如果能联想到《卖油翁》中“尝射于家圃”的“尝”字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尝”的意思为“曾经”。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上面题中“廷式尝坐小谴的“坐”,结合语境可知“坐”应为“定罪”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技巧四:古今对照法即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
汉语词汇中有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古今不同,需要特别注意其不同之处。
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在古汉语中可能是两个词。
技巧五: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
2内容理解与概括这类题型常常会作以下题目要求:(1)概括选文内容;(2)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3)结合选文,借助文中的语句或词语提出问题以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第一步:梳理结构,全面把握对文章内容有了全局性认识,才能对局部有明确的指导。
对结构的梳理可以注意文题、句段首句、句段尾句等。
第二步:锁定区域,准确筛选在全面掌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干要求在原文找到对应的区域,然后在具体区域中准确筛选,从而找准有效信息。
第三步:抓重点,准确翻译在分辨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发生分歧的地方准确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七年级文言文复习方法
中考的文言文,解释与翻译基本上都是关注常见但容易误解的字词,所以,基础性知识要扎实的掌握。
所以,接下来, ___就和大家分享初中文言文方法,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一、课外文言文选文特征
选取短小精悍、有性、有相对完整情节的文章
二、命题特点:
1.断句
2.实词理解
3.的翻译
4.要点概括(文章主旨理解,人物性格品质概括,事件前因后果分析)
5.概括中心及开放性试题 (评价、看法、感想、启示)
三、解题步骤、技巧指导
(一)分析标题: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二)结合注释课文: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
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三)浏览题目再读课文: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
(四)紧扣题目,仔细答题:
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四、重点难点突破
1、精读课本内的经典篇章
2、分门别类归纳文言知识树(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同义词多音多义词等)
3、加强诵读,培养语感
4、课外延伸,练习
五、一些同义词归纳:
第一人称“我”:吾,余,予,仆(谦称),寡人,朕,孤,臣
第二人称“你”:汝,子,君,卿,若, 尔, 公, 公等
表示“说”“告诉”:曰, 道, 语 , 云, 言, 谓对曰
表示“全,都”:皆, 悉, 咸, 具, 一, 举, 毕
表示“所以”:故, 是故, 是以
表示连词“于是,就”:则, 辄, 遂, 乃, 因
表示否定“不,没有”:莫, 勿, 非, 弗, 亡, 微表示“多次”:屡, 数
表示代词“这”:此, 斯, 尔, 是, 然, 许
六、几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之”、“其”、“而”、“以”
七、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
(一)倒装句
宾语前置句
介宾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
主谓倒装
(二)判断句
(三)省略句
(四)宾语前置句
现代汉语一般都把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古汉语中,有时宾语可以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构成特殊的提宾句式。
其中又可分为:疑问句宾语前置:否定句宾语前置,凭借“是”、“之”宾语前置。
翻译下列各句中划线的部分。
1.何有于我哉?(有什么)
2.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愁什么)
3.王曰:“何为者也?” (干什么)
4.微斯人,吾谁与归?( 我能和谁一道呢?)
5.子将安之? (到哪里)
(五)什么是状语后置?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应注意什么?
状语后置,即将介宾短语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如:“尝射于家圃”。
这种情况翻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要把它提到动词谓语之前作状语。
(六)判断句:
古汉语中,判断句大多不用判断词“是”,常见的格式有三种:
1.句中用“者”,句末用“也”,即用“……者……也”表示(有的句中不用“者”,句末用“也”;或者句中用“者”,句末不用“也”。
2.句中不用“者”,句末也不用“也”。
3.用“为”、“乃”、“则”等词表示。
(七)句子成分省略是古今汉语常见的现象,只是古汉语中更为多见。
文言文中常见的省略有以下几种:
A.主语省略
B.谓语省略
C.宾语省略
D.介词宾语省略
E.介词省略
指出以下句子各属于何种省略,并补出省略的词语。
1.(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2.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可以(之)一战
4.或异(于)二者之为
5.(全家人)杂然相许
6.(余)问之,(蒋氏)则曰:“吾祖死于是……”
八、语句节奏划分
(一)文言文语句节奏划分总原则
1.根据句意翻译成现代汉语,在句中需换气停顿处停顿
2.看清停顿要求
(二)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一处)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两处)
然则/何时而乐耶 (一处)
故/自号曰醉翁也 (一处)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一处)
(三)根据发语词、句首的语气词、关联词等虚词或总结性的词语来确定朗读节奏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