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_《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浮力教学反思(5篇)
浮力教学反思(5篇)第一篇:浮力教学反思浮力教学反思一、整体设计思路浮力是力学教学中的重点,这一节的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的积累中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浮力是液体压强和气体压强的进一步延伸,它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作用力,与其相关的应用综合了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
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知道漂浮的物体受浮力,且浮力方向向上;而对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浮力则存在疑惑,或对浮力方向的描述不准确。
为此,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感受浮力的方向以及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的事实。
教学设计中应重视学生的自主探究,在教师导下让学生完成实验探究活动,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调控教学过程。
为了在教学过程中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本节设计时从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人手。
如果学生从实验探究中认识到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密度、液体的深度等无关,那么就不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了。
“称重法”测浮力是本章各节的探究基础,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称重法”测浮力也是本节重点。
要探究影响浮力的因素比较多,开放性较强,这是本节的难点。
二、实验设计说明让学生从现有的知识水平出发,通过“快乐游戏”和“快乐体验”,提出可能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并进行因素归类,分成各个独立的可能因素让各小组认领课题。
通过学生团队间的协作,进行方案设计,并对设计的方案从理论上的正确性、操作上的可行性进行全班交流讨论、思辨、质疑和完善。
学生汇报实验过程与结论,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的结论。
三、效果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贯穿整节课,从而对浮力有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学生分组实验活动,教师的引导演示将学生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浮办的定义以及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在浮力的影响因素的猜想上学生有很多分歧,但采用合并归类的方法保证了大部分学生的猜想都有所体现,所以能够保证太部分同学都积极地参与,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满足了学生的求知、参与、成功、交流和自尊的需要。
《浮力》教学反思
《浮力》教学反思以下是作者帮大家整理的《浮力》教学反思(共含1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浮力教学反思本课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是体现了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符合“三自主五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学习方式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平等和自由的教学氛围。
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知识的获得的过程,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机会,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越是容易得到的东西一般不会珍惜,容易忘掉,而来之不易的东西往往倍加珍惜,记忆深、有的甚至终身难忘,对知识也这样,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学习中探究,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记忆,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觉得这些知识不是你教他的,而是自己探索发现的,有一种科学家创造发明解决新问题,发现新知识的成功感,在新知识传播时用这种方法更有效,教师只有大胆改革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变教师讲为师生共同地双边活动,尤其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主动探究,使学生由原来受动者变成现在的主动参与者,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只有使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应用物理,增强学好物理的信心。
这一节课中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完成科学探究的教学目标,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研”有所获。
教师既做到了提倡和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又在适当时机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上的“决心、信心、恒心”,战胜困难和挫折,获得学习上的成功。
以上几点是我在教学中感觉比较成功的'地方,但是从实际授课中,我也发现了我的不足,如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差生还相当多,连最基本的运算都不过关。
另一方面复习中实验教学做的不够。
通过授课我也思索:在新课改理念下,如何同时做到课堂的开放与高效两不误。
就拿本节课为例,通过学生独立探究得出了计算浮力的多种方法,并应用。
并且浮力大小与浸没在液体里的体积有关,或者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浮力》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从学生身边的实验入手,体会实
验探究的过程。
教学过程
探究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学生提出猜想:。。。。。。 (1)探究浮力大小和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的 关系器材:烧杯、水、弹簧测力计、细线、铝块方法: 把弹簧测力计下悬挂的铝块浸没在水中,并停留在水中 的不同深度,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否相同;总结: 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的关系。 (2)探究浮力大小是否跟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 有关?器材:同上方法:把柱状铝块竖直悬挂在弹簧测 力计下,当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逐渐增大时,弹簧测 力计的示数是否变化?如何变化?总结:浮力大小与物 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的关系。 (3)探究浮力大小是否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器材: 烧杯、水、盐水、弹簧测力计、细线、铝块方法:把悬 挂在测力计下的铝块分别浸没在水和盐水中,观察弹簧 测力计的示数是否相同 总结: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的关系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浮力》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物理
教学课例名
《浮力》
称
学习内容:本节是新课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十章
第一节九的内容,《浮力》第一课时是在学生学习了密
度、液体压强以及合力和二力平衡知识以后,通过生活
中的浮力现象,建立浮力概念、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
因素有关、归纳浮力大小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
教材分析 的体积,为后面浮力的应用打下基础。学习中用到实验、
推理等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对初二的学生来说难度有
点大。
教学重点:浮力的定义
教学难点:运用实验和分析的方法得出浮力产生的
原因。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
一、知识与技能
《浮力》上课教学方案设计与反思
《浮力》教学设计与反思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教学目标设计.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②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②经历探索浮力大小过程;③从日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浮力》这章一直以来都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之一。
如何在教学中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我认为需要从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入手。
如果学生从实验探究中认识到浮力的大小只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物体的体积、物体的密度、液体的深度等无关,就不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了。
所以本章的重点是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样也就可以突破难点理解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和液体密度有关。
而本节所教授知识浮力的概念又贯穿全章,“称重法”测浮力又是本章各节的探究基础,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和“称重法”测浮力为本节重点。
而本节的探究浮力影响因素比较多,开放性较强,因此为本节的难点。
教学对象分析浮力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得到的一些结论是片面的。
针对学生的一些错误观点,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寻找真理。
当然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物理规律的能力总体来说比较差。
因此,需要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实验探究活动,运用反馈信息及时调控教学过程。
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1.本节课从观看录像引出学生生活中能感受到的浮力现象入手,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重现浮力的存在。
然后在老师指导下的进行了一系列学生实验进行有关浮力存在和浮力大小决定因素的实验,为随后学习科学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做必要的知识铺垫。
2.进行科学探究:每4人一组,用教材中所展示的操作为主辅以发挥学生富有创意性的实验设想进行实验。
本环节完成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确定测量的物理量、具体进行实验操作,得出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评估、交流等七个环节。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反思首先,学生对于实验的心理准备工作没做好,没有达到我所期望的目标。
在进行实验探究一:什么是浮力?这个问题时,只有一两个小组顺利完成了实验,其他的小组只是机械的模仿,却没有真正的去贯彻实验精神。
把所有的时间放给学生去完成根本不可能,有很多学生面对提供给他们的实验器材,却不知道怎么进行实验。
如果我提前讲解一下实验步骤的话,可能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
可是在实验之前如果都告诉他们了,还有自主探究的必要么?这也是很难两全其美的。
第二,在做第二个实验学生对于怎么去承接溢杯流出的水不知所措,怎么去处理实验数据上也是感到很茫然。
我本以为学生在经历了第一个试验后会把“称重法”测浮力的计算方法学以致用到“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的实验数据处理上,可是仅有极个别学生想到了。
在我的一再引导下,学生才慢慢的明白了。
还有在处理排开水所受的重力时又被卡了一下。
有很多学生不知道杯、水总重减去杯子的重力就是要求的结果。
第三,时间控制上还是不够合理。
上课之前备课的时候,我本来打算把时间全部留给学生,让他们去自己动手完成,自己探索会让知识的吸收和发现更有成就感。
可是在这一节课却让我改变了一些看法。
并不是所有的知识放给学生就可以了,在放手学生时应该做到“有所放有所收”,这样才是良策。
作为教师一定要在学生实验时做好指导工作。
最后,课堂引导方式要更具体化。
在上完一个班的课后,我发现笼统的提问引导方式会让学生感到无所是从,根本不知道怎么去做。
比如刚开始,“你怎么去验证一下你所做出的猜想呢?”问完这问题后,学生不知道怎么去做了,不知道自己学要测量哪些物理量,也不知道该怎么去设计实验计划。
之后我换了一种方式“如何去收集溢杯排开的液体并测出它所受的重力呢”。
这样一来,学生会有目标,有目的去做了。
其实从我这个角度来看并不觉得这一节课是失败的,因为从中我有所收体会和收获,更多的是教训,这对于我以后教学能力的提高会极有帮助的。
回想上课之初,虽然时间很短,我还是认真的做了充分的准备。
《浮力》教学反思
《浮力》教学反思《浮力》教学反思「篇一」从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理念出发,本节设计时主要从生活中的现象入手,如:“死海为什么不死”,引出浮力。
通过观察,发现鹅浮在水面,乒乓球浮在水面,进而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有浮力?”的疑问中进一步探究有关浮力的规律,及测浮力的方法。
最后由本节所学的知识解决“死海为什么不死”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人造死海的例子来鼓励学生要学会利用所学过的物理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浮力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阿基米德原理是本节重点也是难点。
在生活中及小学的自然课上对浮力认识已有一定的基础,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其概念由两个现象直接得出并强调“浸”和“向上”。
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是难点,先让学生从生活现象和“造船比赛”、压易拉罐等实验,让学生边做边猜想:“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最后通过课件展示,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本节课旨在通过一系列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注重学生思维发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引导者。
本节通过大量实验,最大限度让学生参与,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师生间、生生间以交流、讨论、实验等多种手段保持探究兴趣。
让学生给浮力下定义,从现象猜浮力大小影响的因素,再从实验和交流中得到规律,学生思维贯串穿整个过程。
让学生在现象中发现,探究,交流,再发现新题。
《浮力》教学反思「篇二」1、经过教学的实施后,对这节课的教学,本人有很大的感触和收获。
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探究性。
兴趣有直接或间接之分,直接兴趣指向过程本身,间接兴趣指向活动结果。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特别是直接兴趣,学习活动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
教学本课时,我引导学生用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这个学习的主体就会主动地参与到实际设计和实施实验中。
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引发了学生的潜在创造动因。
初中物理_浮力综合计算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浮力》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浮力》学情分析潮泉镇初级中学《浮力》是前面已经学习了第七章力,第八章运动和力,第九章压强。
已经知道了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掌握了二力平衡的条件,第九章液体压强的知识也已经为分析浮力产生的原因创造了条件,而控制变量法在探究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和探究压强大小的影响因素中也已经掌握,因此,从知识结构上看,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探究浮力的知识基础。
从生活经验方面,学生一定接触过一些浮力现象,比如,乒乓球会浮在水面上,洗澡的时候会感觉受到一个向上的力,也会把这样的力叫做浮力,看上去对浮力的存在并不陌生。
然而,学生虽然认同漂浮的物体会受到向上的浮力,在引导下也会认同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但是如何来证明下沉的物体受到了浮力的作用,还是有一点难度的。
特别是关于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的猜想,学生可能无法下手,根据生活经验,密度小的木块会漂浮在水面上,他们可能会猜想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甚至猜想与物体重力、体积的关系,而猜想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及物体浸入液体中体积的大小有关会有一定的难度,应该用演示实验来启发学生的猜想。
如果说猜想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对于学生来说已经很困难了,那么对于猜想的验证可能就更困难了,虽然他们能够利用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多变量问题,但是我们应该意识到,就验证浮力大小与深度或体积的关系的操作就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当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变化时可能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也同时发生变化,这一点学生可能会忽视,或者不知道如何去控制另一个变量,这必须经过教师的启发,学生进行辨析改进。
先让学生探究浮力与深度的关系,比较简单,化解难点,对下一步探究与进入液体的体积的关系扫清了障碍。
如果学生猜想与物体的重力、体积、密度有关,那么应将三个因素简化成两个因为这三个量是有一定关系的。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浮力》效果分析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浮力》1、成功之处(1)注重师生情感交流。
课堂开始,通过实验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我努力营造了一个轻松、民主、平等、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确立了互动、合作的师生关系,而这种氛围和关系一直在得到不断的延续、巩固和提高,在与学生交往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与学生心灵碰撞、情感交融,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激发思维的碰撞。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一节浮力教学设计
第十章第1节《浮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浮力》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力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前面所学的力学知识的延伸扩展,为以后研究物体浮沉条件奠定基础而且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由于这部分内容有一定的难度, 学生学起来总有种望而生畏的感觉。
因此,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实验、视频学习,拓展延伸等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感。
二、学情分析:对于学生来说,“浮力”既熟悉又陌生。
说熟悉,是因为在日常生活的积累中和在小学自然常识课的学习中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说陌生,是因为要把有关浮力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等重要知识,还需要对这些知识进行科学的分析、推理、归纳等。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称重法求浮力的大小,视频学习影响浮力大小的相关,为下一节阿基米德原理》做好了铺垫和准备。
三、教法选择1、将被动观察改为主动探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实验。
2、通过实验视频学习和探究,提高学生思考,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四、学法指导在课堂上着力开发学生的三个空间1、学生的活动空间。
让不同的学生根据教材的内容涉及相关的探究过程。
2、学生的思维空间。
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自己体验、感知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思维碰撞,培养思维能力。
3、学生的表现空间。
通过把自己的想法、结果展示给大家,学习交流与合作,体验成功的愉悦。
五、课堂主线设计:情景线索:(明线)通过不同物体在液体气体中的浮沉情况,总结归纳对浮力的认识知识线索:(隐线)通过情景设置,体验用称重法测浮力的大小逻辑线索:(思维线索)通过分析物体的浮沉,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六、教学过程6、铁块在水中沉底,受到浮力吗? 在,了解到在生活和生产中浮力的各种应用。
进而引发浮力的概念的思考。
新课讲授教师活动演示实验(学生参与)1.怎样才能取出量筒中的乒乓球学生活动观察观察对比前后两次实验,分析什么是浮力设计意图联系实际引出概念2.怎样才能使乒乓球浮起来引导学生认识到物体在浮力的作用下可以漂浮在水面上1•将乒乓球放入瓶内,向瓶里倒水,乒乓球不浮起;2.将瓶下口堵住,乒乓球浮起。
初中物理_第10章第一节 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浮力是怎样产生的;2.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2.过程与方法1.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2.探索浮力大小过程;3.常生活现象入手,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2.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的方法。
【教学难点】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
【教学方法】学生自主学习与分组合作探究式教学。
【教具学具】乒乓球、大量杯、弹簧测力计、烧杯、盐水、水【教学过程】一、设置情景,引入新课图片展示。
包含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现象:鸭子、轮船漂在水面上;汽艇,热气球载着重物飞上高空等同学们猜想这里面可能蕴含着什么知识呢?学生回答:液体或气体对物体有一个向上的力或提到“浮力”。
大家提到了一个新词“浮力”。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研究。
(展示PPT:浮力)二、新课教授过渡语:针对浮力这种常见现象,你可以列举哪些生活中的现象与有关浮力知识呢?学生展示:轮船浮在海面上,氢气球在空中漂浮,游泳圈在水里漂浮等。
教师表扬学生平时能多观察生活,注意生活中与物理有关的现象。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学习,预习有关浮力的内容1.什么是浮力?2.浮力的方向向哪里?3.浮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学生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同时教师说明浮力定义中“浸在”的含义。
投影展示浮力的方向视频。
探究二:浮力产生的原因生活中应用浮力的现象很多,那我们现在来一起了解一下浮力是如何产生的?展示PPT,利用液体压强的特点,分析前后左右各面所受到的压力,得出前后左右压力相互抵消。
上下表面有压力差,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上下表面有压力差。
PPT展示:F浮=F合=F向上一F向下探究三: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浮力(PPT展示)大家知道皮球漂在水面上受浮力,那么在水中下沉物体是否也受浮力呢?讨论一下看如何用简单实验来说明这一个问题?学生探究:分组讨论,利用学具探讨:下沉的物体也受到浮力作用。
初中《浮力》教学设计(通用5篇)
初中《浮力》教学设计初中《浮力》教学设计(通用5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浮力》教学设计(通用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浮力》教学设计1一、教学设计理念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需要的是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要“学习物理”,更重要的是要“探究物理”。
在“探究”中提出物理问题,在“探究”中经历并体验科学探索的历程,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跟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探究”中将物理学习最终归于生活。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将科学探究的要素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使学生在探究中敢于质疑、勇于辩论,在充分交流中比较、筛选出最佳的实验方案。
而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的指导作用突显出来,从而使师生互动不再停留在形式上,而具有实质意义。
这样一堂鲜活的课上完后,学生收获的不只是知识,还收获了研究问题的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培养、提高。
因此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知道浸在(漂浮、悬浮、下沉)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施加的竖直向上的浮力,知道如何计算浮力的大小,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浮力并知道浮力的方向。
2.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2.学习阿基米德善于观察思考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及其方向,会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
2.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过程。
四、实验器材演示实验器材:铁架台、重垂线、鸡蛋、食盐水、乒乓球、大烧杯、红毛线、水桶、水盆,准备一组与学生所用完全相同的实验器材(便于学生上讲台演示实验方案)。
初中物理_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十章浮力第一节:浮力创设情境教学过程引导:要想知道其中的奥秘,必须要了解本节课要学习的一种力——(板书)浮力展示图片(轮船、航空母舰、救生圈、热气球、飞艇等图片)一.浮力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一种向上的力叫浮力2.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演示)(1)一细线一端系住乒乓球,另一端固定在烧杯底,向杯内倒水(2)倾斜杯子,观察细线所处状态3.方向:竖直向上(演示实验)在水中下沉的物体,(如:铁块)是否也受浮力作用?4.测量:F浮=G-F拉二、浮力产生的原因(引导分析)明确:物体上下表面处于不同深度,受到观察图片并思考生活、生产中的浮力的实例观察并进行思考:利用二力平衡分析浮力方向观察并归纳出浮力的测量方法思考并讨论展示几个与浮力相关生活实例,体现知识就在身边。
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认识浮力的存在,了解到在生活和生产中浮力的各种应用。
进而引发浮力的概念的思考。
理论与实验相结合,体验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教学过程的压强不同,液体对物体上下表面产生向上和向下的压力不同,存在压力差即:F浮=F上-F下演示并引导思考:为什么拧上瓶盖乒乓球会浮起来?点拨: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不一定受到浮力三.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导学生思考:(1)不会游泳的人在淡水中会下沉而在死海中为什么会漂浮在海面上?说明了什么?(2)(体验)将空纯净水瓶朝上慢慢压入水中过程,手的感受有何不同?猜想:浮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1.浮力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2.浮力可能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有关……引导探究方法和步骤并点评:实验步骤: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的重力G2.将物体悬挂于弾簧测力计下端,部分浸入水中,读出弾簧测力计的示数,记入表格3.将物体浸没入水中,读出弾簧测力计的示数,记入表格思考并讨论思考并猜想分组实验合作探究让学生明确: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不一定受到浮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学生依据事实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
渗透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第十章第一节《浮力》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年龄一般为14岁左右,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但在此过程中仍需一些感性认识为依托。
浮力的教学反思7篇
浮力的教学反思7篇为了让教师们不断成长,一定要定期写教学反思,为提高自身教学能力,相信教师一定都学会了写教学反思,下面是作者为您分享的浮力的教学反思7篇,感谢您的参阅。
浮力的教学反思篇1今天讲浮力公式应用时,教学效果不是很好,课堂上学生表现出一种无奈、麻木和厌烦的情绪,针对这种现象,下课后我找了几个学生了解情况,得知学生基础较差,尤其是遇到计算时,心理上就感到害怕,望而却步,连看都不愿去看一眼。
因此,这节课上课时我首先给学生讲了有关计算题的重要性,又从心理角度分析了学生的抵触情绪,得到学生的共鸣后,然后说这节课我们从最简单的题入手,大家好好听,体验一下做计算题的乐趣,并订下和约,如果大家觉得听不懂,没有信心,我今后就决不讲计算题。
这使得部分学生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进入了课堂。
讲课时,我先将浮力的计算公式重新讲了一遍,把每个字母的意义、单位、作用又进行细致地讲解,而后只选择了两道非常简单且具有代表性的例题,效果明显提高,尤其在讲漂浮在液面上的物体密度与液体密度的关系时,我拿出了以往中考考过的一道题,就是利用这道例题得出的结论进行运算的,当时就有几个同学争先恐后地口算出了物体的密度,得到了教师和同学们的赞扬。
顿时同学们的兴趣高涨,课堂气氛活跃起来。
其中一个同学感慨地说:“这么容易就得了3分,原来都吓得不敢做”。
于是我便因势利导告诉他们,只要上课认真听讲,掌握住方法和规律,计算题并不可怕。
这些话立刻得到学生的赞同,教学效果非常好。
通过这节课我感到教师要深入学生,了解情况,及时发现问题,想办法解决;同时感到学生的信心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中必须时刻注意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有成功感,这样课堂教学才会取得成功。
浮力的教学反思篇2一、教学设计反思从新课程“从生活中走向物理,从物理中走向社会”的理念出发,设计本节课时主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着手,例如:轮船、天鹅浮在水面、热气球和氢气球向上飘向空中,引出浮力的概念,进而从“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的疑问进一步探究浮力的规律。
2023年浮力教学反思15篇
2023年浮力教学反思15篇浮力教学反思1一、教材分析浮力这节内容分三学时,第一学时学习浮力及阿基米德原理,第二学时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浮力的应用,第三学时综合运用浮力、压强、密度等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但是物体的浮沉,在第一节课的实验教学中就加以渗透,第二节再从理论角度推理验证。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认知目标:a)了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浮力的单位)b)了解阿基米德原理(包括原理的建立、适用范围、简单应用)技能目标:学会用弹簧秤测量浮力,体验研究阿基米德原理时运用的科学方法情感目标:结合阿基米德的故事和并进式学生实验,激发学生勇于探求科学真理的热情,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设计思路1、浮力知识的综合性很强。
对于初三学生来说,在日常生活已经积累了很多对浮力的感性认识。
但是要把有关浮力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需要综合运用各方面的知识,如力的测量、重力、二力平衡、二力的合成、密度、压力、压强等重要知识;还需要进行科学的分析、推理、归纳等。
因此《浮力》的教学一直是初中教学的难点。
在《新课程标准》中,对浮力的教学要求一降再降,但是在历届中考中,再简单的浮力题,得分率也相当低。
2、教学设计针对学生的特点今年我面对的学生物理基础非常薄弱,不了解物理学科的特点,没有建立起物理的思维模式,对物理学习存在为难情绪。
而物理教材又特别讲究知识体系、科学严谨,是一门很严肃的科学。
但是这种道貌岸然的面孔却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学生的现状也就迫使我们改进教学方法,灵活使用教材。
它古板,你想办法让它生动,它严肃,你想办法让它活泼。
以下两件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一件事是几年前看到中央10套播放的科普节目,是美国录制的,节目中的两个主持人打扮成小丑,通过大量的实验、实物场景拍摄、通俗的讲解让孩子们了解物理知识,一点也不让人觉得艰涩难懂,看完后你会觉得科学真是有趣。
我也一下子觉悟:原来课还可以这么上,如果我们的课堂也这样,哪还有那么多孩子讨厌物理呢?另一件事是从孩子身上得到的启发。
初中物理_《认识浮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9.1认识浮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浮力,知道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的2、知道浮力产生的原因是液体对物体有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浮力的存在,学会测量浮力的一种方法-称重法。
2、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了解浮力产生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认识浮力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形成科学研究的习惯。
二、【重点和难点】重点:知道什么是浮力,浮力的方向,学会用称重法测浮力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乒乓球、玻璃杯、饮料瓶、气球、大烧杯、水、弹簧测力计、石块、截去底部的塑料瓶、细线、双面胶、小木块、重锤线、篮球、打气筒、气针、杠杆、钩码。
四、【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师:在一个玻璃杯里放一个乒乓球,你有哪些方法可以把乒乓球取出来。
生交流讨论,想出办法:直接倒出来,或者加水。
老师演示,提问:直接倒出来利用的是重力方向竖直向下,那么加入水是利用什么力量把它们托了起来?生:受到浮力。
引入课题,展示本节学习目标。
二、新课进行(一)什么是浮力1、感受浮力生列举:生活中浮力的现象。
生利用给出的器材,感受浮力的存在。
生将乒乓球压入水中,你的观察和感受?将塑料瓶,气球依次压入水中,你的观察和感受?2、实验探究1:探究浮力的方向准备实验器材:乒乓球、细线、胶带、玻璃杯、木块、水、重锤线。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
小组展示实验方案:将细线一端用胶带粘在乒乓球上,另一端粘在塑料瓶的底部,然后慢慢向塑料瓶里倒水,直到水将乒乓球浮起,将细线的方向与重锤线的方向进行对比。
小组完善实验方案:用小木块将塑料瓶的一端支起,再次将细线的方向与重锤线的方向对比。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生画出物体受到的浮力。
3、师:沉入水下的物体也受浮力吗?生谈一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展示方案,并利用桌面的器材展示实验过程。
浮力说课稿等奖
浮力说课稿等奖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浮力》。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浮力》这一内容是初中物理力学部分的重要章节,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的力、压强、液体压强等知识的综合应用,也是后续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阿基米德原理等知识的基础。
在教材中,浮力的概念、浮力产生的原因以及阿基米德原理等内容都是重点和难点。
教材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逐步认识浮力的本质和规律。
例如,通过观察木块在水中的漂浮、铁块在水中的下沉等现象,引入浮力的概念;通过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浮力之前,已经对力、压强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但是,浮力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他们往往难以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和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此外,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可能会存在实验操作不规范、数据处理能力不足等问题。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浮力的概念和浮力的方向。
(2)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
(3)掌握阿基米德原理,会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2)通过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浮力的概念和浮力的方向。
(2)阿基米德原理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1)浮力产生的原因。
(2)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教学目标,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浮力的存在,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帮助学生理解浮力的概念和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浮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浮力概念及方向(2)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3)知道浮力大小的影响因素2.过程与方法(1)通过漂浮物体和设计实验证实下沉的物体受向上的力,引入浮力概念(2)通过对比与重锤线的方向,知道浮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3)通过分析液体压力,认识浮力产生的原因(4)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兴趣;②培养学生大胆猜想,在实验过程中勇于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浮力的概念,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教学难点浮力产生的原因、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三、教学过程设计1.本节课从“辽宁舰”海上行进的图片引入,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受力分析,从理论上认识浮力的存在。
针对学生学习时的误区:下沉的物体不受浮力,利用教材实验给学生做演示,得出浮力的定义2.通过教材的正方体木块浸没在水中的图片,引导学生对木块的各个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强进行分析,再通过压力和压强的关系得出浮力产生的原因: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通过观察漏斗内乒乓球的浮沉来验证理论推导的真实性,避免学生产生:物理是一种枯燥无谓的推理,明确科学和实践的不可分割。
3.通过摁下浮筒时手上不同的感觉和观看死海中人漂浮的照片,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在通过简单分析帮助学生缩小探究范围降低探究难度,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获得成功的喜悦。
引导学生对各组进行的实验进行分析归纳。
在1.2.3各个知识点后紧跟一个简单例题和练习来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四、教具学具乒乓球、大量筒、弹簧测力计、细线、浮筒、铝块、水、硫酸铜溶液。
五、教学过程(一)、认识浮力“辽宁舰”在水上前行时,竖直方向受力平衡么?都受什么力?这个向上的力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浮力板书: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力,这个向上的力叫浮力。
3、力的方向如何呢?观察实验板书:竖直向上确定浮力的方向后,对浸入在液体中的悬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得出求浮力的方法:“称重法”,即F浮=G-F4、浮力产生的原因通过分析浸入液体中物体所受压力的情况,找出浮力产生的原因: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四个侧面所受压力关系F=0合上、下两面所受压力关系∵p向上>p向下∴F向上>F向下F= F向上-F向下合浮力是液体对物体的压力的合力学生:观察漏斗低端未堵住与堵住后乒乓球的浮沉情况,进一步验证浮力产生的原因。
4、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体验:将浮筒慢慢摁入水中,体会浮力的变化,观察水位变化情况,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变化情况。
从中获得启示,进一步想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人在死海中可以轻易地漂浮在水面,在淡水中却不能,猜想福利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木块放入水中可以漂浮在水面,金属块放入水中会下沉,猜想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生:与物体所在的深度有关系、与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系、与排开液体的密度有关系、与物体的密度有关系、与物体的形状有关系......对于物体的体积和形状等简单因素通过简单推理集体排除后在对剩下因素进行探究结论: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和进入深度相同时,浮力大小与物体密度无关。
实验结果表明: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
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越大、液体的密度越大,所受浮力越大。
六、小结让学生谈谈收获和可能存在的在疑问。
七、当堂检测八、板书设计浮力一、浮力概念1.定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向上的力,这个力叫浮力。
2.方向:竖直向上。
3.“称重法”F浮=G-F二、浮力产生的原因物体上下表面的压力差F浮=F向上-F向下三、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浮力的大小,跟它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跟液体的密度有关《浮力》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尚未完全形成,但是学习精力充沛,感性认识丰富,求知欲强烈,记忆能力好,但是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较差,对老师的依赖性强,学习自信心不强,基于以上特点课堂教学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启发。
八年级学生经过半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简单的抽象的概括能力,能尝试解决问题。
但是思维形式依然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教师需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通过实验对浮力进行认识和理解来帮助学生学习。
八年级学生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的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且有相应的生活经验《浮力》效果分析在本节课中,我从理论推导出发,结合多组演示来验证推导的结论,创设多种情境,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通过漂浮受到浮力和利用弹簧测力计验证浸没物体也受到浮力得出所有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这个过程学生可以顺利的学习。
浮力产生原因推导难度稍大,大部分学生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待加强。
2.通过活动和图片展示,学生可以猜测出浮力大小的可能影响因素。
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和师生共同设计实验探究浮力大小的因素,最终得出结论。
实验探究过程中学生认识到需要使用控制变量法,并且认识到需要通过多组实验得出实验结论。
本节课通过测评及课后小结,学生反馈情况得出顺利的完成了教学目标。
《浮力》教材分析认识浮力,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入手,在似是而非的地方切入进行研究。
教材安排实验1(称重法测浮力),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得出在(液体)中下沉的物体也会受到浮力作用的结论。
同时让学生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大小的方法。
浮力的方向,教材中只提到向上,这里我通过平衡力推导结合实验验证得出浮力方向为:竖直向上浮力产生的原因,教材中通过对正方体木块在水中浸没时的受力分析结合前面所学液体压强知识进行推导,这里我引导学生观察漏斗内乒乓球的浮沉来进行验证。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教材给出多种情景,目的是唤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这里我引导学生应用控制变量法去验证自己的结论。
学案:浮力姓名: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浮力及浮力产生的原因。
2、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
3、知道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
【新课学习】一、测量物体浸没水中所受的浮力步骤:1、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记为G2、再把此物体浸没在水中,把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记为F。
思考:两次称出的重力是否相同?挂在弹簧测力计下并浸在液体中物体,受到哪几个力的作用?它们什么关系?分析归纳: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上浮的力叫;浮力的施力物体是;浮力的方向是;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F浮= 。
例1.一个石块重5 N,把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将其浸没在水中,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2N,则该石块受到水的浮力为_ _ N。
二、浮力的产生活动:将乒乓球放入瓶内,向瓶里倒水,观察乒乓球是否浮起。
然后将瓶口堵住,再观察乒乓球的情况。
分析归纳: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其、表面受到液体对它的压力例2.一个竖直悬挂在水中的圆柱体,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力为5N,底部受到水的压力为13N。
你认为这个物体受到水的浮力为N。
三、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1.探究浮力与物体浸没后的深度(水面到圆柱体上表面的距离)的关系记录表格深度h / cm重力G / N弹簧测力计示数F / N浮力F浮/ N结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没水中后的深度。
(填“无关”或“有关”)2.探究浮力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的关系记录表格圆柱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V/ 格重力G / N弹簧测力计示数F/ N浮力F浮/ N结论:在同一液体中,物体浸在液体中的越大,浮力越大。
3.探究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记录表格液体种类水五水硫酸铜溶液重力G / N弹簧测力计示数F / N浮力F浮/ N结论:物体浸在液体中体积的一定时,越大,浮力越大。
例3:如图所示:A为木块,B为铝片,C为铁球,而且V A=V B=V C,把它们都浸没在水中,则它们受到的浮力F A、F B、F C之间的关系是:F A F B______F C(填“<”、“>”或“=”)四、小结:谈谈这节课你的收获。
课堂小测A组题1.一个盛有盐水的容器中悬浮着一个鸡蛋,容器放在斜面上,如图所示。
图上画出了几个力的方向,你认为鸡蛋所受浮力的方向应是()A.F1B.F2C.F3D.F42.小明将重为3 N的石块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端, 浸没在水中,石块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则石块在水中所受浮力为N,浮力的方向是。
3.一正方体铁块在水下某深度时,上表面受到15 N的压力,下表面受到20 N的压力,则此时铁块受到的浮力是N 。
4.如图所示,物体A漂在液面上,请画出物体A所受到的浮力F浮的示意图。
B组题1.将两个物体分别挂在两个弹簧测力计下,然后将它们都浸没在水中,发现两测力计减少了相同示数,说明两物体的()A.质量相同B.体积相同C.重力相同D.密度相同2.用弹簧测力计称得一石块在空气中的重力为5N,请回答下列问题:①把它部分浸入水中时,测力计示数为2N,此时石块所受浮力为________N;②若全部浸入水面下10cm处,示数为1.5N,此时浮力为__________N;③在全部浸入水面下50cm处,此时浮力将__________。
(选填“变大” 、“变小”或“不变”)比较①②可知,物体所受浮力和有关,而由②③可知物体所受浮力和无关。
3.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的铁块重7.9 N,当它全部浸没在水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6.9 N,此时铁块所受的浮力为N,当铁块一半进入水中时,浮力是N。
4.有一边长为10㎝的正方体浸没在水中, 上表面距水面15㎝,则物体上表面所受到水的压强是_________Pa, 压力是_________N;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是________ Pa, 压力是_________N, 上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力差是_________N;侧面受到水的压力差是_______N;物体受到的浮力是_________N。
(g取10N/kg)《浮力》课后反思一:亮点①演示实验现象明显②用硫酸铜溶液代替食盐水溶液,液体密度更高也更稳定,学生在进行分组实验室更容易得出浮力与液体密度的关系③理论推导与实践相结合,体现物理和生活的关系也培养学生的认知习惯④讲练结合,学生达标率高二:不足①小组中学生搭配不均,出现个别小组分工混乱不能有序进行实验的情况。
②受实验器材限制,测力计量程和物体重力相差稍大,读数误差偏大。
《浮力》课标分析1.通过实验,认识浮力.①感知浮力辽宁舰漂在水面上(由二力平衡进行推导)②测量浮力(称重法)在空气中和浸没在水中时,测力计示数不相等:浸没在水中的物体也受到浮力浮力可以计算F浮=G-F③产生原因a:从液体压强推导b:乒乓球实验验证让学生在实际应用测力计的过程中认识浮力并能通过理论推导和实验现象进行验证。
2. 探究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①由手摁浮筒逐渐浸入液体时手的感觉②观看死海中人漂浮的图片在学生进行多种猜想后,引导学生应用物理探究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