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敦煌舞蹈溯源——西域与中原乐舞文化的交流与影响--【佛学研究网】( Buddhist Studies )
浅析古代西域乐舞东渐对中原乐舞产生的影响
浅析古代西域乐舞东渐对中原乐舞产生的影响作者:周宁来源:《丝绸之路》2017年第06期[摘要]古代新疆与中原地区很早就有着往来交流。
随着汉代丝绸之路的畅通、丝路贸易的繁盛,两地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更为频繁。
而乐舞文化的交流又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试图从目前新疆境内出土的有关乐舞的文物中,去探寻西域乐舞艺术东渐对中原乐舞艺术产生的影响及促进作用。
[关键词]西域乐舞;中原乐舞;乐舞文化;丝绸之路作为“歌舞之乡”的新疆,乐舞艺术早在距今3000年前的遥远古代便在天山脚下拉开了帷幕。
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以来,西域就与中原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开始了密切的往来,相互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尤其突出表现在乐舞艺术方面。
西域的乐舞艺术经丝绸之路逐渐传入中原,对中原乐舞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相互交流、影响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描写西域乐舞的精美诗词,唐代著名诗人岑参、杜甫等挥笔写下了“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 高堂满地红氍毹,试舞一曲天下无”等许多描述西域乐舞的诗篇,成为中原与西域乐舞文化交流的真实写照。
新疆作为古丝绸之路的枢纽、东西方文化荟萃之地,因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在乐舞方面的传播更受到人们的关注。
这种超越了民族、语言、文字、地域的沟通,以文化交流中最美好的形式,冲击着人们的心灵。
一、从古文献记载看西域与中原乐舞文化的交流西域与中原乐舞艺术文化的交流,可能早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就存在。
尤其是与中原乐舞在节奏、动作、意境、内涵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的胡乐胡舞,一经传入,就受到中原人们的广泛关注。
如《西京杂记》中记载说,汉初,高祖宫中曾演奏过“于阗乐”。
而中原乐曲正式吸收西域乐曲的记载见于崔豹《古今注》:“横吹,胡乐也。
张博望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唯得摩可·兜勒二曲。
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
”1在此之后,西域的疏勒乐、龟兹乐、天竺乐、高昌乐等在南北朝时期又相继传入中原。
从敦煌壁画看西域乐舞“中原化”的两个阶段
从敦煌壁 画看西域乐舞 “中原化 "的两个 阶段
郭 志 山 濮 阳职 业技 术 学 院
摘 要 :敦 煌 壁 画就 像 一 个 忠 实的 史 官 ,用绘 制 在 自身躯 体 上 的笔 墨 完 整 记 录 了 西域 音 乐 “中原 化 ”的 两 个 阶段 。 通 过 大 量 飞 天 伎 乐的 形 态、使 用 的 乐 器 、布局 站住 等 可 以很 明显 地 看 出 西城 乐舞 进 入 中 原 乐 舞 系统 的 二 时段 : 一 在 魏 晋 南 北朝 时 期 ,以 广 泛 吸 收 和模 仿 为 主 ,为 隋 唐 的 乐舞做 了先 导 性 示 范 ;二 在 唐 朝 时 期 ,以 纵 深 交流 和 锐 意 创 新 为 主 ,并 最终 实现 了西 域 音 乐的 “中 原化 ”,同 时也 开创 多元 并 存 的 乐 舞 融合 局 面 。 关 键 词 :敦 煌 壁 画 西域 乐舞 中原化 音 乐文 化 传 播
Y shu ping。 an j 45
汇聚敦煌 ,在那里学 习汉语 、翻译佛 经、传 教说法 ,河西地 区 的佛 教 文 化 根 基 已然 十 分 深 厚 。 中原 地 区 接 连 不 断 的 战乱 杀伐迫使大量难 民和信徒 向敦 煌迁徙 ,更是为佛教 在中原的传 播提供 了 良好 机会 。正是基 于这样 的背景 .敦 煌兴 起 了兴建石窟 的热潮 。画家们 在石窟 内绘制 了大量 的 壁 画 ,其 中大 多 是 经 变 画 ,也 就 是 将 经 文 用 壁 画 的形 式 展现出来 ,以便能够深入浅 出地 向中原人宣讲抽象玄妙 的佛 教义理 ,从 而为佛教东传做足 准备 。这些经变 画除 了 绘制大量佛像 以外 ,还绘制 了大量 的伎乐 。为研究魏晋南 北朝的乐舞文化提供 了极珍 贵的资料 。
敦煌舞蹈的特色分析
敦煌舞蹈的特色分析敦煌舞蹈,又称为“敦煌风”,是指中国甘肃省敦煌市及其周边地区的民间舞蹈形式。
敦煌舞蹈源远流长,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瑰宝之一、它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独具一格的舞蹈形式,使其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舞蹈艺术形式。
以下是敦煌舞蹈的特色分析。
首先,敦煌舞蹈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敦煌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自古以来就是不同文化交流的纽带之地。
因此,敦煌舞蹈融合了中原文化、西域文化、印度文化等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同时,敦煌舞蹈还深受佛教文化的影响,大量佛教教义被融入到舞蹈中,使其具有深沉的宗教意蕴。
其次,敦煌舞蹈注重形象的表达和塑造。
敦煌舞蹈以优美的动作形态为基础,注重舞者的身姿、手势、步伐等的表现和塑造。
特别是手势的运用,敦煌舞蹈中广泛应用了繁复精致的手势动作,通过这些手势的运用来表达情感、塑造形象,使舞蹈更具戏剧性和艺术性。
第三,敦煌舞蹈的音乐也是其独特之处。
敦煌舞蹈的音乐多为传统的木琴、铜铃等乐器伴奏,充满了神秘的东方风情。
音乐通过其独特的旋律、节奏和音色,与舞蹈相呼应,共同传达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
敦煌舞蹈的音乐不仅是舞蹈的伴奏,更是舞蹈情感的重要表达方式。
此外,敦煌舞蹈的服装也是其一大特色。
敦煌舞蹈的服装多为古代丝绸制品,使用鲜艳的颜色和华丽的图案,给人一种豪华、神秘的感觉。
舞者穿着华丽的服装在舞台上翩翩起舞,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观众陶醉其中。
最后,敦煌舞蹈的动作形态独具特色。
敦煌舞蹈注重舞者的身体协调和舞蹈动作的美感。
舞者的动作优美流畅,舞步轻盈灵动,给人以舒畅愉悦的感觉。
特别是女舞蹈者的舞姿飘逸、婉约,给人一种柔美、静谧的感觉,成为敦煌舞蹈的代表形象。
总之,敦煌舞蹈作为中国传统舞蹈的瑰宝,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注重形象的表达和塑造,独特的音乐、服装以及动作形态使其成为独立于其他舞蹈形式的艺术存在。
敦煌舞蹈通过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传递出中华民族的千年文化遗产和情感表达,为世界舞蹈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原文化与西域文明的交流与影响
中原文化与西域文明的交流与影响自古以来,中原与西域就有着密切的交往与影响。
地理上的接近、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吸纳,使得中原文化与西域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交流。
这种交流与影响不仅体现在言语文字、宗教信仰、艺术品创作等方面,还延伸至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服饰风格等多个领域。
首先,中原文化对西域地区的影响体现在言语文字方面。
古代中原的汉字系统深深影响了西域地区的文字系统。
通过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汉字的使用也逐渐传到了西域地区。
这一交流使得汉字成为了西域地区商业和书写的基本工具。
同时,西域地区的一些文字系统也渗透到中原地区,为中原的文字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这种互相借鉴、互相融合的现象充分展示了中原与西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其次,中原文化对西域地区的宗教信仰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例子。
随着丝绸之路上的传播,佛教在西域地区迅速扎根并成为主要的宗教信仰之一。
同时,中原地区的道教、儒教等思想也逐渐渗入到西域地区。
这种宗教信仰的交流使得西域地区形成了丰富多元的宗教文化体系。
而对中原地区而言,西域的宗教信仰也为中原地区的思想文化带来了全新的视角与启发。
艺术创作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明交流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艺术品的交流变得频繁而便捷。
中原地区的丝绸与陶瓷等工艺品以及漆器、绘画等艺术形式逐渐影响到了西域地区。
同样地,西域地区的艺术品也对中原的艺术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
例如,西域的艺术中常以佛教为题材,此种主题的艺术概念逐渐融入了中原地区的艺术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风格。
此外,中原文化与西域文明的交流也体现在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上。
丝绸之路的畅达使得中原地区的食品和西域地区的货物得以互通有无。
例如,西域地区的葡萄、石榴、胡麻等作物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原地区,丰富了中原地区的饮食文化。
与此同时,中原地区的茶叶、稻米、面粉等也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了西域地区,改变了当地的饮食习惯。
从历史脉络看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
从历史脉络看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摘要】西域音乐文化与中原音乐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两地音乐文化的交流,西域音乐器乐在中原音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西域音乐在中原音乐曲调和风格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启发了中原音乐文化的创新。
两地音乐文化相互交融、共同发展,丰富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从历史脉络看,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使两者之间形成了紧密的联系,共同推动了中国音乐文化的繁荣发展。
西域音乐文化是中原音乐文化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中国音乐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西域音乐文化, 中原音乐文化, 历史脉络, 影响, 丝绸之路, 交流,音乐器乐, 曲调, 风格, 启发, 创新, 交融, 多样性, 深远影响.1. 引言1.1 西域音乐文化与中原音乐文化的关系西域音乐文化与中原音乐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与交流。
自古以来,由于地理位置的相近和丝绸之路的开通,西域音乐文化与中原音乐文化在音乐曲调、器乐和风格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交流。
西域音乐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给中原音乐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元素,使得中原音乐更加丰富多彩。
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也推动了西域音乐文化的发展与创新,在交流互鉴中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共同促进了中国音乐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西域音乐文化与中原音乐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可以说是中国音乐文化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今天这个多元文化交流的时代,继续探讨和传承西域音乐文化与中原音乐文化的关系,对于扩大中国音乐文化的影响范围、丰富音乐创作的内容与形式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古代丝绸之路对音乐文化的交流影响古代丝绸之路是连接东西方的重要贸易通道,也是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互动的桥梁。
在古代丝绸之路上,随着商品的交流,音乐文化也得以传播和交流,西域音乐与中原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商贸往来不仅带来了商品的流通,也促进了各地音乐文化的交流。
从历史脉络看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
从历史脉络看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西域与中原之间的文化交流逐渐增多,音乐文化也不例外。
在古代,西域地区是各种民族、文化交流的聚集地,这就使得西域音乐文化吸收了多个民族的影响并产生了独特的风格。
而随着西域音乐文化向中原传播,其独特的音乐风格为中原音乐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
唐代的音乐家高适曾在西域旅行,他收集了大量西域音乐曲谱,将之带回中原,并创作了许多中原音乐,这些音乐融合了西域音乐的元素,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古代西域是佛教的重要传播地之一,佛教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影响深远。
随着佛教的传入,西域音乐也随之传入中原地区,佛教音乐成为中原音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佛教经文的吟唱和诵读,使得中原音乐的宗教性特征得到了加强,同时还带来了一些西域音乐的演奏技巧和乐器。
西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也加强了东西方音乐文化的交流。
在唐宋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使得西域音乐文化进一步传入中原。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蓝色大溪地琴。
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是相互的。
不仅中原音乐受到了西域音乐的影响,同时中原音乐也对西域音乐产生了重要影响。
元代传入西域的古筝就对西域音乐产生了深远影响,激发了西域音乐演奏技巧的创新。
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丰富了中原音乐的风格和形式,也推动了中原音乐文化的发展。
这种影响不仅在古代存在,至今仍然可以感受到。
现代中国音乐中一些西域音乐的元素经常被运用,使得新的音乐形式在中原地区得到了发展。
浅析佛教文化对敦煌舞蹈的影响
浅析佛教文化对敦煌舞蹈的影响作者:穆迪来源:《戏剧之家》2015年第19期【摘要】敦煌舞蹈作为我国古代舞蹈中的一朵璀璨奇葩,是我国舞蹈艺术中极具代表性与影响力的一种,也是我国舞蹈中将思想、文化、情感等加以融合的主要代表。
敦煌壁画乐舞形象体现了佛教文化,再现了佛教历史,以深厚的佛教文化为根基,表现出了丰富多彩的艺术特点和强大艺术生命力。
【关键词】敦煌舞蹈;审美特征;佛教文化中图分类号:J705 ; ;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157-01一、敦煌舞的起源与佛教文化(一)敦煌舞与古印度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对中国的社会生活以及音乐、舞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印度佛教文化进入中国后,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舞蹈文化。
敦煌地区是我国古代的要塞之处,是丝绸之路的发源地。
敦煌地区历史悠久,文化交流较为完善,一些从古印度、西域地区传来的文化在此地融合发展,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艺术。
(二)敦煌舞的西域佛教文化特征。
敦煌舞蹈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十六国时期,敦煌舞蹈集合了印度、古代西域地区、中原地区的舞蹈艺术与文化,而且在舞姿、技术、情感、风格、表现形式等多方面体现了佛教的文化气息。
敦煌舞蹈在舞姿、形态、情感、表达等多方面别具一格,大胆浪漫,玄幻虚幻的表现手法展现了唐代以前的佛教文化。
北魏孝文帝进行汉族文化推广后,中原的舞蹈韵味同北方民族舞蹈形象巧妙结合,有些壁画乐舞也经常反弹琵琶,这也是西域各个少数民族舞蹈的常用姿态,这说明西域舞蹈文化也融入到了敦煌舞蹈中,共同缔造了敦煌舞蹈的佛教文化特色。
二、敦煌舞蹈《飞天》的佛教文化与审美特征(一)敦煌舞蹈的西域文化体系。
敦煌舞蹈是从印度经过西域地区传入敦煌的,而敦煌舞蹈的文化内涵主要融合了敦煌地区自身的文化、西域文化遗迹印度文化与中原文化,具有浓厚的佛教文化内涵。
(二)敦煌舞蹈《飞天》的空灵优美与慈爱之心。
敦煌舞姿中显著的是舞蹈的空灵之美,这形成了敦煌舞蹈独具异彩的风格。
从历史脉络看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
从历史脉络看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唐代。
唐朝是丝绸之路最繁荣的时期之一,也是东西方交流最为频繁的时期之一。
唐朝统治者广泛吸纳和借鉴了西域音乐的元素,使得中原音乐文化得以丰富和发展。
西域音乐中流行的琵琶、胡琴等乐器被引入中原,并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西域音乐的节奏和旋律也对中原音乐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伊斯兰教的传入为中原音乐文化带来了新的影响。
伊斯兰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西域音乐文化也不例外。
伴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和渗透,西域音乐中的信仰主题和宗教元素也逐渐影响到了中原音乐文化中。
许多伊斯兰教音乐的元素,如回族的经文演唱、穆斯林宗教音乐的演奏等,都对中原音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西域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演奏技巧和创作方法也对中原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域音乐以其独特的音域、复杂的和声和独特的演奏风格而闻名于世。
这些特点在和平时期被广泛接受并融入到中原音乐中。
尤其是西域音乐的演唱技巧和表演风格,如口技、舞蹈等,为中原音乐带来了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丰富了中原音乐的艺术内涵。
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社会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通过丝绸之路的交流,西域音乐文化为中原音乐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和更多的发展机会。
西域音乐家和艺术家的到来也为中原音乐界带来了新的思想和创作理念,推动了中原音乐的创新和发展。
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从唐代开始,西域音乐文化通过丝绸之路的交流渠道进入中原,并与中原音乐文化进行了长期的交流和借鉴。
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中原音乐的乐器、旋律、节奏等方面,还体现在表演形式、艺术手法和社会发展等方面。
通过对这种影响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原音乐文化的独特之处。
从历史脉络看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
从历史脉络看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在中国音乐文化中,西域音乐文化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从历史脉络来看,可以发现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的曲调和乐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早在汉代,中国就与西域地区有着频繁的交流,西域的音乐文化因此传入中原地区。
西域音乐以其悠扬的曲调和特殊的乐器而闻名,这对中原音乐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西域音乐的曲调多采用五声音阶,这种音阶后来成为了中国传统音乐中常用的音阶体系之一。
西域的乐器如琵琶、胡琴等也逐渐被中国音乐家所接受,成为了中国音乐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的演唱风格和技巧产生了影响。
西域地区以其独特的民族特色而著称,西域音乐在音色、唱法等方面具有与中原音乐不同的特点。
汉代时期,汉族音乐家积极学习西域音乐的演唱风格和技巧,将其融入到中原音乐中,丰富了中原音乐的表达形式。
早在西汉时期,西域音乐的一种唱法被引入中原,后来发展成为了中国戏曲音乐中常用的一种唱腔形式,被称为西皮。
这种唱腔以其高亢激昂的表现形式而受到广泛的喜爱。
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的舞蹈形式和舞蹈技巧也产生了影响。
西域地区有着丰富多样的舞蹈文化,这种文化在中原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早在汉代,中国就进行了多次与西域地区的文化交流,西域舞蹈因此传至中原地区,并逐渐融入到中原的舞蹈文化中。
西域舞蹈的特点是热情奔放、灵动多变,这种特点在中原地区的舞蹈中也开始得到体现,丰富了中原的舞蹈形式。
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无论是曲调和乐器的影响,还是演唱风格和唱腔形式以及舞蹈形式和技巧的影响,都使得中原音乐文化更加丰富多样。
西域音乐文化的影响为中原音乐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推动,也使得中原音乐文化在世界音乐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与人文价值
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与人文价值中原和西域是中国历史上两个独特的地域文化,自古就有着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历史。
自汉代以来,中原和西域的文化交流已经持续了千百年,不同的文化道路相互交错,相互补充,这不仅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也提升了人文的价值。
本文将探讨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与人文价值,并介绍一些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和事件。
一、交流历程自汉代起,中原和西域之间的文化交往就已经历时至少两千多年。
汉代以后,它们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和深入。
这与经济、政治、婚姻关系等因素密不可分。
唐代尤其是盛期,中原和西域的文化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西域各国长期受到丝绸之路的影响,中原文化通过丝绸之路被传到了西域,西域文化也通过同样的途径传到了中原。
唐代以后,中原和西域的文化交流逐渐减少,然而,这种交流的传统并没有断绝。
二、文化衍变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流,不仅仅是简单的单向易传,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文化衍变。
不同的文化思想和艺术作品相互结合,交织出了独特的新文化。
1、宗教信仰和文化佛教是中原和西域文化交流中的重要部分,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后,它在中原逐渐盛行。
唐代是佛教在中原传播的黄金时期,佛教的传播也带来了佛教艺术的兴起。
西域和中原的佛教在艺术风格上经常互相影响和借鉴,产生了丰富的佛教艺术。
2、文字交流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文献是世界上最为丰富的文献之一,丝绸之路的开通也为西域的文化与历史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献。
著名的《大唐西域记》中就记载了唐朝时期西域地区的情况。
而在西域,藏文、维吾尔文等一系列文字也得到了广泛使用。
3、音乐和舞蹈中原和西域的音乐与舞蹈,也有着明显的影响。
例如,蒙古民族的长调艺术,就是汉族音乐和西域音乐交融的产物,它是一种悠长怡人,具有宗教性和道德性的音乐形式。
三、人文价值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的默契,为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和谐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经过沟通和交往,中原和西域人民在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了解彼此,形成了共同的人文价值观。
解读佛教文化对敦煌舞蹈的影响
解读佛教文化对敦煌舞蹈的影响
敦煌舞蹈是中国文化中极具特色的舞蹈形式之一,其艺术价值不仅在于其优美的舞姿和华丽的服饰,更在于蕴含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佛教文化是敦煌舞蹈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下面我们来解读一下佛教文化对敦煌舞蹈的影响。
一、佛教音乐的影响
佛教文化倡导念佛、持咒、诵经等修行方式,其中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行方式得到了广泛应用。
佛教音乐具有“清静和悦、礼崇和谐”等特点,对敦煌舞蹈的音乐演奏与舞蹈动作都有很
大的影响。
敦煌舞蹈的音乐常常采用琵琶、箫、鼓、铃等器乐演奏,以及舞曲中出现的咏史、赞神等的朗诵唱法,这些都受到佛教音乐的影响。
二、佛教艺术思想的影响
佛教艺术思想中强调“观想”,即通过心灵的方式表达形象和情感,这种思想影响了敦煌舞蹈的表达方式。
在敦煌舞蹈中,舞蹈演员的情感和表达来自于内心的感受和想象,舞姿中也常常出现灵动、虚幻的形象和动作,这都与佛教艺术思想有关。
三、佛教文化对舞蹈题材的影响
佛教文化主张自由、平等、慈悲、智慧等人文主义思想,这些思想也影响了敦煌舞蹈的题材。
在敦煌舞蹈中,常常出现的“佛教题材”就包括了佛祖故事、菩萨入世修行、授经等等,在
这些舞蹈中,人物形象通常都具有美好的形象和高贵的性格特点。
以上就是佛教文化对敦煌舞蹈的影响解读,佛教文化对于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影响不可忽视,对于今天的敦煌舞蹈创作和传承也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从历史脉络看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
从历史脉络看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西域音乐文化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自古以来,中原地区与西域地区之间一直有着频繁的文化交流与往来。
这种交流不仅在艺术、文学、哲学等众多方面具有深刻影响,而且在音乐文化领域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自春秋战国时期起,中国中原地区与西域地区之间的交流逐渐加强。
这种交流主要是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的。
随着丝绸之路的逐渐扩大和增多,西域地区的音乐、器乐等文化逐渐传入中原地区,对中原地区的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唐朝时期,西域地区的音乐文化又一次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
唐朝时期,西域地区称为安西都护府,是中原地区与中亚地区之间最为重要的交通中转站。
这种交流促进了西域地区和中原地区音乐文化的进一步融合。
唐朝的太乐始创于高宗时期,其中包含了大量西域民歌、乐曲和器乐的成分。
在唐朝时期,西域地区的音乐家们活跃在中原地区的乐坛,他们带来了各种不同的音乐乐器和音乐理论。
在此期间,中原地区的宫廷音乐以丝和竹为主要音源,而西域音乐则以弦、吹、打为主要音源。
西域地区的唐古特、奚仲、大呼罗珊等各种乐器逐渐传入中原地区,丰富了中原地区的音乐文化。
在元代时期,西域大臣后仲宣在《康熙大典》中提到,西域音乐有“弦以解弧,奏以大笛,有独活、丝弦、塞弦等器”。
可见,元代时期,西域音乐在乐器方面极其繁盛。
元代军人耶律楚材亦有言:“自吐蕃、回疆以来,传入琵琶、板胡、箫管等器,加之胡人以椽儿导组,奏有鼓、笛、琵琶、歌儿等曲,因有河西、河东乃至中原乐艺推广。
”综上所述,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深远而广泛。
在长时间的文化交流过程中,中原地区吸收了西域音乐文化的精华,创造出了许多兼具东西方音乐特点的佳作。
同时,西域音乐也吸收了中原地区的音乐文化元素,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西域音乐文化。
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中华文化的许多角落中看到西域音乐文化的踪迹,这也延续了数千年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
从历史脉络看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
从历史脉络看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自古以来,西域地区(如今的新疆、西藏、青海等地)与中原地区(如今的华北、华中、华东等地)之间就有着广泛的文化交流和音乐交流。
在这些交流中,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丰富了中原音乐的内容和形式,还促进了中原音乐的创新和发展。
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产生影响的最早表现之一就是西域音乐的引入。
在古代,西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
随着东西方交流的不断加深,后世有关古代音乐的文献记载了南北朝时期,音乐家蔡健先后两度远征西域,从中亲身体验了西域的音乐,进而将其引入到中原地区。
西域音乐以其独特的音调和旋律融入了中原古代音乐的演奏和创作,使得中原音乐更加多样化和富有魅力。
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产生影响的另一方面是乐器的互通。
西域音乐文化以其特有的乐器形式而闻名,如塔尔、胡琴、木琴、鼓等。
这些独特的乐器在与中原音乐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中原传统乐器相结合,为中原音乐增添了新的音色和表现力。
在音乐家蔡健带领的演奏团队中,西域乐器经常与中原乐器同时演奏,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音色效果,为中原音乐的演奏和表演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还表现在艺术形式和表演技巧的借鉴。
西域地区素有“民族团结的花园”之称,这里聚居着多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艺术形式。
西域音乐在与中原音乐交流的过程中,中原音乐家吸纳借鉴了西域音乐的表演技巧和艺术形式,并加以创新和发展。
西域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古尔邦节、克孜勒图节等常常与中原音乐相结合,形成了一些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原音乐形式。
西域音乐中常见的某些特点也被中原音乐借鉴,如西域音乐的宗教性和舞蹈性逐渐为中原音乐所接受和使用。
西域音乐文化还通过历史人物的交流对中原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丝绸之路的发展促进了中原与西域地区人员的交往,许多西域的艺术家、音乐家、学者等来到中原,为中原音乐的创作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试论西域舞蹈在汉唐时期对中原乐舞发展的影响
试论西域舞蹈在汉唐时期对中原乐舞发展的影响作者:李鑫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07期【摘要】汉唐时期,中原的乐舞艺术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舞蹈对中原乐舞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西域舞蹈;汉唐时期;交流影响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158-01西域这个名词最早见于西汉,但西汉时期所谓西域的范围大体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帕米尔)之间,即今新疆一带,此后,西域的范围逐渐扩大。
考古证明,早在秦汉时期,中原地区与西域诸国就有一定的文化交流,相互之间有一定的文化影响。
汉唐时期社会安定,在这一大环境的影响下,乐舞的发展交融了其它多个民族和地域的民族乐舞文化,是北魏乐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隋唐乐舞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一、西域乐舞与中原乐舞的交流汉武帝统治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大大加强和巩固了各族人民的交流,为中外各族的乐舞文化交流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尤其是在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中,商贾往返于西域,至中亚欧洲与中原之间,传递着中西方的文化。
龟兹乐舞自古以来就有乐舞传统,以“管线伎乐,特善诸国”著称,是以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乐舞艺术,它在丝绸之路西域绿洲乐舞中记载最多。
其原因有三点:一是龟兹乐舞传入中原并入隋唐时九部乐、十部乐,对中原影响最大;二是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留下了龟兹乐舞的可信证据;三是琵琶演奏家和音乐理论家苏袛婆的五旦七调音乐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音乐宝库。
龟兹乐舞具有东西方文化回授的特征。
处在丝绸之路北道的龟兹乐舞受到东西文化的猛烈冲击,也在东渐西进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
《通典》中记载龟兹舞蹈“皆初生颇复闲缓,度曲转急躁、或踊或跃、乍动乍息,跷脚弹指,撼头弄目,情发于中不能制止。
”①从克孜尔石窟壁画舞蹈造型来看,龟兹乐舞中的舞蹈动作有“跷足”“交脚”“弹指”“击掌”“撼头”“动目”,还有道具“飘带”“击鼓”“顶碗”“摇绳”“托盘”等道具舞姿,其主要舞姿造型还是以独特的“S”型为基础变幻。
敦煌舞:渊源、特色与当代发展
敦煌舞:渊源、特色与当代发展作者:段珍珍来源:《艺术科技》2020年第06期摘要:敦煌舞源于敦煌莫高窟佛教艺术壁画,是一种具有独特艺术魅力和价值的新舞种。
它蕴含了中国古代乐舞的精髓和当代舞蹈艺术家的创作智慧,融合了多民族文化元素,聚集了各类舞蹈的技巧和精华,是敦煌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文化自信背景下,敦煌舞已走进了学校,走上了世界舞台,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艺术成就,迎来了中国古典舞多元并存和快速发展的新时代。
关键词:敦煌莫高窟;敦煌舞;渊源;发展中图分类号:J7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06-00-04敦煌1000多年繁荣昌盛的历史长流,给人们留下了绚丽多彩的古代民族文化,它闪耀着瑰丽的艺术光华。
其中,敦煌壁画中千姿百态的舞姿,为研究中国古代舞蹈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开辟了新的领域。
今天以“敦煌”冠名的舞蹈,它既不是敦煌地区的舞蹈,也不是属于历史上某一朝代的舞蹈,而是对整个敦煌壁画舞姿的提炼与概括,是对壁画舞姿广采博取而形成的一个新舞种。
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莫高窟考察时指出:“研究和弘扬敦煌文化,既要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等,更要揭示蕴含其中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怀,不断坚定文化自信。
”[1]在新时代,敦煌舞蹈文化艺术发展迎来了更为广阔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1 敦煌舞的渊源1.1 敦煌舞源于壁画舞姿敦煌莫高窟始建于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它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为宏大、内容最为丰富、保存最为完整的佛教和石窟艺术宝库。
自公元4世纪的十六国起,历代艺术家就在敦煌开窟、造像、绘壁,创造了世上绝无仅有的敦煌文化艺术。
敦煌莫高窟有洞窟735个,泥质彩塑2415尊,壁画4.5万平方米,莲花柱石和舍利塔20余座。
其中保存了大量的古代音乐舞蹈图像和文献资料,特别是在公元4世纪~14世纪的492个洞窟中,约有240个洞窟中都绘有乐舞图像。
从历史脉络看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
从历史脉络看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西域音乐文化的影响从历史脉络看,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西域指的是我国古代西部地区,包括今天的新疆、甘肃、青海、西藏等地。
西域地区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因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
西域音乐文化不仅在音乐形式、乐器演奏技巧、音乐风格等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而且在历史长河中还对中原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脉络出发,探讨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
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体现在音乐形式上。
在西域地区,民族多样,地域广阔,因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音乐形式。
维吾尔族的民间音乐包括鼓、箫、弦、管等乐器的演奏,结合了舞蹈和民歌,形成了一种多元一体的音乐形式。
这种音乐形式在中原地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丰富了中原地区的音乐文化,使其更加多元化、绚丽多彩。
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乐器演奏技巧上。
西域地区的乐器种类繁多,演奏技巧独特,西域地区有着特色的弦乐器—胡琴,这种乐器的演奏技巧独特,音色优美,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
在历史上,胡琴曾经传入中原地区,对中原地区的音乐乐器演奏技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中原地区,人们也开始学习胡琴的演奏技巧,使得中原地区的音乐文化更加丰富多样。
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音乐交流上。
古代的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西域地区的音乐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了中原地区,对其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域地区的音乐家、音乐工匠经常会来到中原地区进行音乐交流,他们所带来的音乐技艺、音乐作品、乐器制作技术等都为中原地区的音乐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推动了中原地区音乐文化的发展。
从历史脉络看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
从历史脉络看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西域指的是中国古代对现在新疆和中亚地区的称呼,这个地区曾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西域一直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枢纽之一,它也是受到外来文化影响最为深厚的地区之一。
西域音乐文化作为这一地区文化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中原音乐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从历史角度来看,西域音乐文化与中原音乐文化的交流可以追溯到古代,尤其是汉朝时期。
当时,汉朝政府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其管辖范围覆盖了今天的新疆和中亚地区。
在此期间,汉朝和周边各民族之间进行了广泛的文化交流,其中音乐文化是最为显著的。
当时,汉朝的音乐文化对西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初次进入安西都护府的时候,汉朝的音乐文化已经通过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丰富的曲调、音韵等独特风格。
这些音乐元素在进入新疆之后,经过本土民族的吸收、改变甚至融合,产生了丰富多彩的新类型音乐。
例如,新疆哈萨克族的歌曲《三声》就是新疆音乐文化的典型代表,而这首歌的编排和演唱方式受到了汉朝音乐的影响。
同时,西域音乐文化也对中原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汉朝时期,西域许多民族的音乐文化进入中原,这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启发作用。
例如,古代的“胡琴”在西域一带流行,而经过中原的改进后,形成了古琴这一中华传统乐器。
西域音乐中的“丝韵”、“竹韵”则成为了中原音乐中的特色元素,影响了后来数千年中华音乐文化的发展。
可以看出,西域音乐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对中原音乐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新疆哈萨克族的音乐到中原古琴、笛子的传承,都显示了两种音乐文化之间交流的深度和广度。
今天,中国各地的音乐文化已经逐渐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音乐文化,其中西域音乐文化也已成为巨大的财富。
未来,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西域与中原音乐文化之间的交流也将愈加丰富多彩。
从历史脉络看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
从历史脉络看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中国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长河,吸收了多种文化的熏染与影响。
而西域音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也是深远而广泛的。
本文将从历史脉络分析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探讨其中的渊源与内涵。
西域音乐文化与中原音乐文化有着密切的历史联系。
自古以来,西域地区就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这条古代贸易通道不仅仅是商品的交换,更是不同文化的交流。
在丝绸之路的交往中,西域音乐文化就与中原音乐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渗透。
尤其随着汉唐文化的向西传播,西域音乐文化逐渐融入中原音乐文化之中,成为了中原音乐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域音乐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深受当地居民喜爱,其丰富多彩的旋律和节奏感被广泛传承和发展。
随着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许多西域音乐的元素被带入中原,丰富了中原音乐的内涵。
在唐代时期,很多西域的乐器、曲调和演奏方式被引入中原地区,并且融入了当时的音乐活动中,极大地扩展了中原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
而且,西域音乐的宗教性特点也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佛教音乐的传入不仅丰富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内涵,更是对中原音乐传统的一种重大影响。
在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影响的中原音乐文化也对西域音乐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变革。
中国古代音乐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对西域音乐文化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比如“乐府”音乐流派的兴起,不仅影响了中原音乐文化的发展,也深远地影响了西域音乐文化。
《乐府诗集》中的许多音乐作品流传到了西域,深受当地民众的欢迎,促使了西域音乐文化在中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与变革。
这种相互影响与渗透,使得两大音乐文化之间形成了紧密而复杂的联系。
西域音乐文化与中原音乐文化的相互影响也促进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多元发展。
西域音乐文化的影响使得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吸引了更多的音乐元素,形成了多样的音乐表达形式。
【古代中原与西域乐舞文化的交流探微】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
【古代中原与西域乐舞文化的交流探微】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交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从浩繁的中国舞蹈发展史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古代中原与西域地区曾有过长久、辉煌的交流活动,在中国舞蹈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古代中原与西域之间的乐舞交流,早在三国时期便有记录,《魏书・王桀传》注引《魏略》中说,曹植曾在沐浴后光着大跳一种《五稚锻》的胡舞,而“胡”是中国对北方和西方各民族的泛称。
“胡舞、胡乐”即指西北少数民族的乐舞。
一秦汉时期乐舞交流的开端汉代继承了秦代的经济统治制度,进一步对边疆开发,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郡县,对各族人民的生产及经济起到推进提高作用。
汉武帝时,开拓了西域和南海的交通,在西南地区开设郡县,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给中外各族的乐舞文化的交流提供的条件。
一般认为古代中原与西域地区的乐舞交流以张骞通西域为起点。
张骞从西域带回“胡乐”,传到了西京长安。
崔豹《古今注》记载“横吹胡乐也,张博望入西域,传其法与西京,唯得摩诃。
兜勒二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
李延年在“胡乐”的影响下,加以创造发展而创出了新声。
箜篌是印度的乐器,又名空篌,东汉时,从西域传入竖箜篌,汉灵帝嗜好这种乐器。
新疆克孜尔千佛洞壁画上有竖箜篌,由纵横连接的两杆和牛角形音箱构成,音箱上开有若干音孔。
如克孜尔163窟双人歌舞图,女子两手作拨弦状,男子以左臂轻以女肩亲密相靠,做交叉两足的舞姿。
乐舞发展主要表现在对先贤、祖先和英雄的崇拜以及歌颂统治者功绩的纪功舞蹈上。
它的兴盛在西周乃至今后的中国封建社会的舞蹈发展中起到了象征礼化的作用,推行政治性社会教化的仪礼化道路,纵贯千古被历代王朝所尊重。
汉族文化在西域乐舞传入内地的同时也传至西域。
从我国新疆地区出土的大量文物,有丝帛、纸张、汉简等。
说明了两汉时代西域文化中已渗入了汉文化。
在新疆克孜尔千佛洞77窟伎乐天有吹排萧者,克孜尔千佛洞壁画上的排萧,多为13管,与湖北随县战国曾侯乙墓竹排萧式样相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期刊原文
当代敦煌舞蹈溯源——西域与中原乐舞文化的交流与影响
垣丁
[乌鲁木齐]新疆艺术,1998年第2期
二、从文献记载看中原与西域乐舞的交流
中原与西域的文化艺术交流源远流长。早在张骞通西域以前,西域与中原可能就有乐舞的交流,如《西京杂记》记载说,汉初,高祖宫中曾演奏过“于阗乐”。于阗即今新疆和田县。而中原乐曲正式吸收西域乐曲的记载见于崔豹《古今注》:“横吹,胡乐也。张博望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唯得摩可•兜勒二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
世祖破赫连昌,获古雅乐。及平凉洲,得其伶人器服,并择而存之。后通西域,又以悦般国鼓舞设于乐署。(《魏书•乐志》)
西魏与高昌通,始有高昌伎,太宗平高昌,尽收其乐。(《旧唐书•音乐志》)
当代敦煌舞蹈溯源——西域与中原乐舞文化的交流与影响
[ 作者: 垣丁 来自:期刊原文 已阅:817 时间:2006-8-25
录入:hanqinxuan
首 页 | 中国禅学 | 禅学三书 | 慈辉论坛 | 佛学论文 | 最新上传 | 文学频道 | 佛缘论坛 | 留言簿 |
2007年6月13日 星期三 管理登陆 吴言生 创办 博客 图片新闻 关于本网
佛教研究所 国学网 主办
一、西域的含义
“西域”一词,最早见于西汉,是汉以后对玉门关(今敦煌西北)以西地区的总称。有二义:狭义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帕米尔)以东,即今巴尔喀什湖东南和新疆广大地区;广义则指玉门关以西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在内。汉武帝派张骞初通西域,汉宣帝始置西域都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西域”所指的地域范围不尽相同。据裴矩《西域图记》载,到元代,西域的所指范围最大,还包括欧洲和非洲的部分地区。
莲开无度[128]
本站推荐
吴言生将为清华大学
2007全国各地寺院夏
“慈辉佛教文化论坛
您现在的位置: 佛学研究网 >> D1佛教艺术 >> [专题]d1佛教艺术 >> 正文
在西域乐舞传入中原的同时,中原乐舞也西出阳关得以传播。据《汉书•西域传》记载,从武帝始,汉王朝与西域就有了联姻。汉公主先后被嫁到乌孙、龟兹等地。当解忧公主的女儿弟史与其丈夫龟兹王绛宾回汉宫朝贺皇帝时,宣帝曾“赐以车骑旗鼓,鼓吹数十人”。由于受汉文化的影响,远离中原的西域,其“周王出入传呼,撞钟鼓,如汉家仪。”到唐代,《破阵乐》还传至印度,受到戒日王和拘摩罗王的交口称赞。
17-19页
【作者简介】垣丁 北京舞蹈学院
在中国舞蹈体系中,敦煌舞蹈是颇受人们喜爱的一个舞种。敦煌舞蹈虽然是当代的舞蹈家所创建的,但敦煌舞蹈的根却置身于古代西域与中原乐舞文化的交流之中,敦煌舞蹈是中原舞蹈对西域舞蹈吸收、融化、发展、创新的结晶。因此,大凡对敦煌舞蹈感兴趣者,尤其是对创作、表演敦煌舞蹈的专业人员来说,了解古代西域与中原乐舞的交流情况、了解敦煌舞蹈的历史文化背景是十分必要的。
综上可知,自西域乐舞东渐以来,对国中之人包括其审美活动和娱乐活动在内的精神生活形成了相当程度的影响。
2.西域乐舞对中原乐舞的组成及风格特征方面的影响
按《乐府杂录》和《教坊记》所载健舞共11个,而西域乐舞就有7个。此外,软舞和歌舞戏中也有西域乐舞。
《旧唐书•音乐志》载:“自周、隋以来,管弦杂曲将数百曲,多用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龟兹乐。”因此,在8部立部伎中,
至隋朝,又有“西国龟兹、齐朝龟兹、土龟兹凡三部,……歌声奇变,……举时争相慕尚”。
进入唐代,胡乐胡舞在中原的流行更是到达了高峰,一如元稹诗所言:“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到了宋代,那最初从石国(今中亚塔什干一带)传来的的《柘枝舞》仍是舞伎们经常表演的节目。据《云溪友议》载,宋代名相寇准就酷爱《柘枝舞》,“会客每舞必尽日,时人谓之柘枝颠”。及至明清之际,国中仍有伎人郎圆舞柘枝,被吴伟业描写为“轻靴窄袖柘枝装,舞罢斜身倚玉床”。(《梅村诗集》)
任静、付笛生正式皈依佛门[128]
《一个禅者眼中的男女》:情感[223]
吴言生将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252]
净慧法师:人生修养的四大选择[115]
2007全国各地寺院夏令营活动预[279]
凤凰卫视主席及行政总裁刘长乐[153]
净慧法师:戊寅年冬季禅七开示[184]
雪禅心宇[12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心灵手记[136]
四十岁的菩提[173]
最后一片黄叶[128]
从汉代开始,西域乐舞就对中原乐舞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中原乐舞的整体构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只要从乐舞艺术发展史上处于高峰时期的唐代乐舞观之,就能了解这种影响的深度和广度。
唐代乐舞的主体是九部乐、十部乐、坐部伎、立部伎、健舞、软舞、歌舞戏、大曲、法曲等,其中,西域乐舞占了相当比重。十部乐中除了“燕乐”、“清商”是中原乐舞以及“高丽”是朝鲜传来之外,其余7部都属西域乐舞;又如,
三、西域乐舞对中原的影响
1.西域乐舞对人们精神生活的影响
西域乐舞的东传,不仅使中原乐舞本身发生了变化,而且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娱乐活动的内容。
太祖辅魏之时,高昌款附,乃得其伎,教习以备飨宴之礼。及天和六年,武帝罢掖庭四夷乐。其后,帝娉皇后于北狄,得其所获康国、龟兹等乐,更杂以高昌之旧,并于大司乐习焉。采用其声,被于钟石,取周官制以陈之。(同上)
此后,天竺乐、龟兹乐、疏勒乐、安国乐、高丽乐、康国乐、高昌乐在南北朝时期又相继传入中原。史籍有载:
“疏勒”、“安国”、“高丽”并起自后魏平冯氏及通西域,因得其伎,后渐繁会其声,以别于太乐。(《隋书•音乐志》)
到了南北朝,醉心于胡乐胡舞更成为一时风尚。据记载,魏收“好声乐,善胡舞”(《北齐书》);北齐后主高纬“唯赏胡戎乐,耽爱无以”(《隋书》;南朝陈时章昭达,每次宴会“必盛设女伎杂乐,备尽羌胡之声。音律姿容,并一时之妙,虽临对寇敌,旗鼓相望,弗之废也。”(《陈书》);北齐武成帝高湛“于后院使廷弹琵琶,和士开胡舞,各赏物百段。”(《北齐书》)无怪梁人周舍《上云乐》诗有“举技无不佳,胡舞最所长”;梁元帝萧绎亦写“胡舞开春阁,铃盘出步廊”(《夕出通波阁下观妓》)。
自古以来,含蓄蕴藉、婉约典雅是汉民族所推崇的美,而西域乐舞那“醉却东倾又西倒”的痴狂情调和“或踊或跃”的动势特点,以其令人耳目一新的“意味”,给汉民族的欣赏模式形成强烈冲击,人们似乎在这种新奇的“意味”中领略到了过去所长期缺乏的某种东西,于是,新的审美情趣建立起来,“尚胡”之风逐渐兴起。
《后汉书•五行志》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座、胡饭、胡箜篌、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又,《魏书•王粲传》注引《魏略》:“(曹)植初得邯郸淳,甚喜,延入坐,不与先谈。时天暑热,植因呼常从取水,自澡,讫,傅粉,遂科头拍袒胡舞《五椎锻》,……”
除了文学资料的记载外,一些出土文物也给我们提供了西域与中原乐舞双向交融的信息。例如地处西域的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舞俑和克孜尔千佛洞舞蹈形象中,有一些就颇具中原风格,而地处内地的河南汉墓浮雕式画像砖上,又有高鼻深目的胡人舞蹈形象。另如河南安阳出土的一只北齐瓷壶,上面刻有五位类似今新疆少数民族形象的乐舞人,其体势动态妙趣横生,西域舞蹈的特征颇为鲜明。再有四川新都汉墓出土的“骆驼载乐俑”画像砖,其中原扬袖击鼓的舞蹈造型与西域“骆驼载乐”的表演形式自然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凡此种种,充分展现了古代西域和中原乐舞相互交流、渗透的文化现象。
“自《破阵乐》以下(6部)皆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在6部坐部伎中,“自《长寿乐》以下(4部)皆用龟兹乐”。
足见龟兹乐对唐代乐舞在风格特征方面的巨大影响。
当代敦煌舞蹈溯源——西域与中原乐舞文化的交流与影响--【佛学研究网】( Buddhist Studi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