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思考题全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见的坏死类型主要有: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和纤维素性坏死三个基本类型,此外还有坏疽等一些特殊类型。
1 凝固性坏死:蛋白质变性凝固且溶酶体酶水解作用较弱时,坏死呈灰黄、干燥、质实状态,称为凝固性坏死。多见于心、肝、脾、肾等器官。此种坏死与健康组之间界限多较明显。镜下特点为细胞结构消失,而组织结构仍保存。
2 液化性坏死:由于坏死组织中可凝固性蛋白质少,或坏死细胞自身及侵润的中性粒细胞等
I释放大量水解酶或组织富含水分和磷脂则细胞组织易发生溶解液化称为液化性坏死。见于细菌或真菌引起的脓肿、缺血引起的脑软化等。脂肪坏死是液化性坏死的特殊性类型,主要分为创伤性坏死和酶解性脂肪性坏死两种类型。
3 纤维素性坏死:好发于结缔组织和小血管壁。镜下可见病变部位形成细丝状、颗粒状或小条块状无结构物质。见于某些变态反应性疾病,如风湿病、结核性多动脉炎等。
4 坏疽:是指组织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可分为干性坏疽、湿性坏疽和气性坏疽三个类型。前两者多继发于血液循环障碍引起的缺血性坏死。
化生
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所取代的过程称为化生。化生并不是由原来的成熟细胞直接转变所致,而是该处具有分裂增殖和多想分化能力的幼稚未分化细胞或干细胞横向分化的结果,是环境因素引起细胞某些基因活化或受到抑制而重新变成表达的产物。
化生常发生在同源性细胞之间,即上皮细胞之间或间叶细胞之间。化生有多种类型,上皮组织的化生以鳞化最常见。如慢性支气管炎时,支气管粘膜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在炎症及理化因子刺激次下转化为鳞状上皮。慢性胃肠炎时,胃粘膜上皮转变为含有潘氏细胞或杯状细胞的小肠或大肠上皮组织,称为肠化;胃窦胃体部腺体由幽门腺取代,称为幽门化生。慢性返流性食道炎时,食道下段鳞状上皮也可化生为胃型或肠型柱状上皮。间叶组织中的幼稚成纤维细胞在损伤后可转变为成骨细胞或成软骨细胞,称为骨或软骨化生。
病理性萎缩类型:1 营养不良性萎缩如脑动脉粥样硬化时因慢性缺血所致的脑萎缩 2 压迫性萎缩如尿路梗阻时因肾盂积水引起的肾萎缩 3 失用性萎缩如久病不动时的肌肉萎缩 4 去神经性萎缩如因神经损伤所致的肌肉萎缩如因垂体缺血性坏死引发的肾上腺萎缩。
肝脂肪变性特点:肝脂肪变性时,在细胞浆内可出现脂肪滴,电镜下可见脂滴形成于内质网中,为有界膜包绕的圆形均质小体,叫脂质小体,肉眼见病变肝脏体积轻度增大,色泽发黄,触之质如泥块并有油腻感。肝细胞发生脂肪变性的机理主要是:脂蛋白合成障碍,中性脂肪合成过多,及脂肪酸的氧化障碍等。
病理性钙化:骨、牙以外的组织内有固态钙盐的沉积称为病理性钙化。其主要成分是磷酸
钙及少量铁、镁等物质,显微镜下呈蓝色颗粒状至片块状。分为营养不良性钙化和转移性钙化两类。细胞核在细胞坏死时的变化包括:1 浓缩:由于核脱水使染色质浓缩,染色变深,核的体积缩小;2 核碎裂:核染色质崩解为小碎片,核膜破裂,染色质碎片分散在胞浆中;3 核溶解:在脱氧核糖核酸酶的作用下,染色质DNA分解,染色变淡,或仅见轮廓。当损伤因子较弱、病变经过较缓慢时,可先出现核缩,而后碎裂,最后溶解。但如果损伤强、经过快时,则可先产生染色质边集,继而碎裂,或由正常状态直接迅速溶解。
坏死的结局:
1 坏死细胞溶解引起局部急性炎症反应
2 溶解吸收:坏死细胞及周围中性粒细胞释放水解酶使组织溶解液化,由淋巴管或血管加以吸收,不能吸收的碎片由吞噬细胞吞噬清楚。坏死液化范围较大可形成囊腔。
3 分离排出:坏死灶较大不易被完全溶解吸收时,发生在皮肤粘膜的坏死物可被分离,形成组织缺损,前者称为糜烂,深者称为溃疡。组织坏死后形成的开口于皮肤粘膜表面的深性盲道称为窦道。两端开口的通道样坏死性缺损称为瘘管。肺、肾等内脏坏死物液化后,经支气管、输尿管等自然管道排出,所残留的空腔称为空洞。
4 机化与包裹:新生肉芽组织长入并取代坏死组织、血栓、脓液、异物等的过程称为机化。如坏死组织
太大,难以完全长入或吸收,则由周围增生的肉芽组织将其包围,称为包裹。机化与包裹的肉芽组织最终形成纤维瘢痕。
5 钙化:坏死细胞和细胞碎片若未被及时清除,则日后已发生钙盐和其他矿物质沉积,引起营养不良性钙化。
凋亡:凋亡也称程序性死亡,是由体内外某些因素触发细胞内预存的死亡程序而导致的细胞主动性死亡方式,在形态上和生化特征上都有别于坏死。
其形态学特点是凋亡细胞皱缩,胞质致密,核染色质边集,进而胞核裂解,胞质芽突并脱落,形成含核碎片和细胞器成分的膜包被凋亡小体,可被吞噬细胞和相邻的其他实质细胞吞噬、降解。
人体细胞再生能力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类:
1 不稳定细胞:在生理状态下能及时从G1期进入S期,不断分裂增值以更替衰老死亡的细胞,病理情况下再生能力也极强。如皮肤表皮、造血细胞、呼吸/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的粘膜被覆细胞等。
2 稳定细胞:生理状态下不增值,处于G0期,在受到损伤时,可活跃增生。如肝、肾、成纤维细胞、骨细胞、平滑肌细胞等。
3 永久性细胞:再生能力弱或无,如神经细胞、心肌和骨骼肌细胞等,损伤后由瘢痕修复。
肉芽组织的形态和功能:肉芽组织是由新生薄壁的毛细血管以及增生的成纤维细胞构成,并伴有炎性细胞侵润,
肉眼表现为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形似鲜嫩的肉芽,故而得名。光镜下主要由成纤维细胞和新生的毛细血管组成,常伴有多少不等的各种炎细胞。
它的主要功能有:1 抗感染,保护创面;2 填补伤口,接合其他组织缺损;3 机化、包裹无生机组织和异物(血凝块、坏死组织)等。
淤血病变及淤血后果:
1 淤血后果:淤血性水肿、淤血性出血、实质细胞萎缩及变性、间质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而至淤血性硬化。
2 肺淤血,病变:肺泡壁毛细血管扩张、充血;后果:淤血性水肿,肺泡腔内出现淡红色的水肿液;严重时可出现淤血性出血,导致发生漏出性出血,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其血红蛋白变为含铁血黄素,使咯出的痰呈褐色,这种巨噬细胞常出现在左心衰竭的情况下,因而被称为心力衰竭细胞。
3 慢性肝淤血时,中央静脉周围的肝细胞脂肪变性,肝切面出现槟榔状的花纹,称为槟榔肝。较急性且严重的肝淤血可引起肝细胞坏死。慢性肝淤血可引起淤血性硬化。
肝淤血:
1 左心衰竭导致大循环淤血,其中也可引起肝淤血。
2 肉眼:肝切面出血红黄相间的条纹为槟榔肝,长期肝淤血可引起淤血性硬化,质地变硬。
3 镜下:肝窦及中央静脉扩张肝细胞萎缩(主要在肝小叶中央),肝细胞脂肪变(小叶外围带)。由于间质组织增生,使肝硬化。
血栓:
1 血栓形成:在活体的心脏或血管腔内,血液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叫血栓形成。
2 形成条件:心血管内膜的损伤;血流状态改变;血液凝固性增高。
3 对机体的影响:有利的一面:防止出血;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不利的一面:血栓阻塞血管可引起组织缺血、发生坏死;血栓脱落形成栓子引起广泛出血等严重后果。
心肌梗死后,室壁瘤附壁血栓形成的机制:
1 条件:心、内膜受损血流状态改变血液凝固性增高
2 室壁瘤内附壁血栓形成机理:心内膜受损,血流出现涡流
3 血栓脱落引起远处器官栓塞。
栓子
1 种类:血栓;脂肪;气体:空气、氮气;羊水;肿瘤细胞;寄生虫及虫卵;细菌等。
2 运行途径:(!)顺血流方向:体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及其分支;左心房左心室动脉系统至大动脉的分支,最终嵌塞于口径与其相当的分支。(2)逆血流方向(由于胸、腹腔内压剧增所致):下腔静脉下腔静脉所属分支;左心房间隔缺损或室间隔缺损右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