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教案资料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高教社)》教学课件—05新媒体与传统媒体
(二) 经济诱因 盈利是媒介产业发展的动力,媒介融合促进了传媒产 业效益的提高。 媒介 融合有赖于以下经济规律的刺 激。
(三) 市场诱因 受众已经习惯了多媒 体时代大量信息集成、具有交 互性和实时性的媒介产品,单一媒介的信息表现已 经 不能满足需求。
• 2010 年 1 月,国务院《 关于印发推进三网融合总体 方 案的通知》 和 2010 年 6 月《 关于印发三网融合 试点方案的通知》 ,将推进三网融 合作为当前和今后 一个时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重大举措和培育战略性 新兴产 业的重要任务。
第五章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
第一节 新媒体带来传媒格局变革
新媒体产业的异军突起打破了平面媒体、广播、电视 垄断上百年的媒介格 局。 一方面,新媒体产业加剧了 市场竞争,传统媒体的市场空间越来越狭窄,另 一方面, 新媒体产业逼迫传统媒体加强对新媒体技术的利用与 融合,单一的传统 媒体将无法生存。 更为深刻的是,新 媒体产业改变了传统受众的阅读习惯,将消 费者由“受 众”转变为“用户冶,颠覆了传统媒体的“游戏规则”。 新媒体成为传 媒业的核心,已是大势所趋。
(二) 适应从“受众”到“用户”的转变 1. 品牌精确定位 2. 筛分用户群 3. 利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新媒介形态,转型 “网络平台” 4. 结合网络传播的特点,根据用户反馈,定制内容
(三) 创新盈利模式
三、 受众阅读习惯与媒介接触方式转变
新媒体把传统的“ 受众”改造成了“ 用户” ,也重塑 了大众的阅读习惯和阅读 方式。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 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进步,随时随地登入互联网进行 阅读已经逐渐普及。 用户已经习惯使用方便、快捷、 易于获取内容的移动终端获 取信息。 受众不再经常 看报、看电视,而是手持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阅读新 媒体 上生产的内容。 作为媒体形态,传统媒体优势在 逐步式微,这对传统媒体形态来 说是致命的。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 课程代码:ZJ12040022.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能力课程3. 适应专业及课程性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必修4. 课程目的:本课程主要介绍新技术与新媒体的流变及其当下发展态势;网络与新媒体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观点;网络与新媒体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意义、基本功能;网络与新媒体给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特别是传媒业带来的变化、挑战与机遇。
5. 学时与学分:学时为39学时,理论30学时,课内实践9学时,学分为2.5学分。
6. 建议先修课程:无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要求第一章网络与新媒体绪论计划学时:3学时基本要求:(1)了解新传播革命的本质、基本特征、挑战。
(2)掌握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
教学重点及难点: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
基本内容:(1)人类社会的四次传播革命。
(2)新传播革命的本质、基本特征、挑战。
(3)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
思考题:1、新传播革命的本质是什么?2、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是什么?第二章互联网、新媒体与新技术计划学时:3学时基本要求:(1)理解新媒体的基本特征与主要类型。
(2)掌握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教学重点及难点:新媒体的基本特征。
基本内容:(1)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
(2)新媒体的基本特征、主要类型。
(3)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思考题:1、新媒体的技术特征、传播特征、外部效果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2、从硬件角度、软件角度、经营性质、应用功能如何给新媒体分类?第三章互联网的功能与应用计划学时:3学时基本要求:(1)掌握互联网的基本功能。
(2)掌握互联网各方面的应用。
教学重点及难点:基于互联网的信息应用。
基本内容:(1)信息传播的通道。
(2)知识生产、人际交往的平台。
(3)娱乐新天地。
(4)商务活动的平台、意见自由市场。
思考题:1、从信息传播的通道、知识生产的平台、人际交往的平台三方面解析互联网的应用。
2、作为娱乐和商务平台,互联网的应用有哪些?3、作为意见自由平台,解析当前互联网的应用。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一、网络与新媒体概论1、网络与新媒体概念网络与新媒体概念是指网络技术和新媒体技术的结合,它们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网络技术是指使用计算机网络连接多台计算机,实现信息的传输和共享。
新媒体技术是指使用新型媒体,如互联网、移动网络、虚拟现实等,实现信息的传播和交流。
2、网络与新媒体的发展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更加安全,更加高效。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网络进行网上购物、网上银行、网上学习、网上游戏等活动,实现信息的传播和交流。
此外,新媒体技术也发展迅速,如互联网、移动网络、虚拟现实等,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更加安全,更加高效。
3、网络与新媒体的应用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商业、教育、政府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在商业方面,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可以帮助企业提高效率,提升市场竞争力,拓展市场,实现信息共享,提高企业形象。
在教育方面,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可以帮助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环境,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提高学习效率。
在政府方面,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可以帮助政府实现信息共享,提高政府的效率,提高政府的管理水平,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
二、网络与新媒体的安全1、网络与新媒体安全概念网络与新媒体安全是指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安全性,它是指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安全管理,保护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安全性。
2、网络与新媒体安全的重要性网络与新媒体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可以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网络账号和密码等,防止黑客攻击,防止病毒传播,防止网络诈骗,保护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安全性。
3、网络与新媒体安全的措施网络与新媒体安全的措施主要有:1)加强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安全管理;2)定期更新系统,增强系统的安全性;3)安装杀毒软件,防止病毒传播;4)加强用户的安全意识,防止网络诈骗;5)建立网络安全机制,防止黑客攻击。
三、网络与新媒体的未来1、网络与新媒体的发展趋势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趋势是,网络技术将越来越普及,新媒体技术将越来越发达,网络与新媒体技术将越来越完善。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一节-新媒体概说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01
03
05
02
04
06
相对论
凡数字论
互联论
媒体定义回归论
规模论
多维论与一言难尽论
新媒体的定义
新媒体的定义
□相对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传统媒体“新”的就 是新媒体, 新媒体往往兼具多种媒体的特征与特长。 □凡数字论:凡是基于数字技术在传媒领域运用而产生的新媒体 形态即是新媒体。 □ 互联论:新媒体是在互联基础上实现多对多或点对点传播,具 有与用户互动等交互功能的媒体形式。 □ 媒体定义回归论:因为媒体应该是泛指从事大众传播的机构, 所以新媒体应该定义为新的大众传播机构。 □ 规模论:当新的传播形态达到大众传播的规模,即是新媒体。 □ 多维论与一言难尽论:新媒体定义有广义上的、狭义上的,应 该多角度、多层面综合定义……一言难尽,目前很难给新媒体下确 切的定义,需系统研究。
03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继承发展 传统媒体的主流地位难以取代,新媒体发展必须建立在对传统媒体的继承基础上,内容优势、受众对传统媒体信息质量的信任是传统媒体受大众青睐的原因。一些新的媒介形式诞生,如电视与网络结合即出现网络电视,手机与电视结合即出现了手机电视。信息时代的互联网已经成为有效提高传统媒体到达率的重要载体。
能提升品牌形象的数字媒体广告 微博
广告主认同新媒体对提升品牌形象的效果
新媒体为何发展迅猛?
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迅速发展
新媒体为何发展迅猛?
党政重视支持
资本市场准备
技术与市场发育
新媒体发展
十一五发展规划
手机增值业务的横向发展
媒体领域吸引了更多的目光和资金
新媒体发展的宏观环境
【课程思政教学案例】《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
一、课程简介本课程作为学院平台课,面向新闻传播学院所有专业开设,课程设置在大一上学期。
本门课程的开设旨在让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00后“互联网原住民”不再简单是网络的使用者,而能够从理论层面认知、深化对网络与新媒体环境的认知与了解。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网络与新媒体理论知识、理解网络与新媒体传播规律,了解网络与新媒体传播实践活动,学会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网络与新媒体传播现象,树立起相对完整的体系化的互联网意识和理念,从而为以后学习其他的专业课程奠定一定的理论和常识基础。
主要内容包含互联网环境下的媒介环境,例如媒介融合;身处当前媒介环境中的各个主体,例如受众的变化、媒介扮演角色的变化;互联网环境下一些重要的新闻现象及新闻概念,例如后真相时代、新闻舆论、意见领袖、依法制网、新型主流媒体等。
以小见大,从互联网对新闻媒介的影响为切入口,讨论网络与新媒体给政治、社会、文化、经济以及新闻业带来的变化、冲击、挑战以及应对措施。
二、课程挖掘的思政资源分析《网络与新媒体概论》做为概论课程,涵盖内容较为广泛,课程中内容的思政元素也较为丰富,在不同章节均围绕主要内容渗透不同的思政元素,例如:1.在绪论部分需要涉及什么是新闻以及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在讨论中需要引导学生意识到,新闻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所以新闻的客观从认识论上讲是不可能的,客观和事实是新闻的道路,但不是最终目的。
对于民主社会来讲,需要事实但更需要信任、对话、共识和公民的积极参与。
没有事实、没有立场、没有信任、没有语境为事实附于意义,则无非是海量的碎片,一地鸡毛。
正如亚历克斯·琼斯所说,“新闻真正的危机,不是倾向性,而是下降的品质,失去了道德感召、价值和使命感。
”同时,也需要要学生意识到,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出发,真实报道是一个过程,在海量信息和碎片化信息的互联网时代更是如此,学生需要培养连续关注事件发展、逐渐接近和了解事件真相的意识和习惯。
(完整word版)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四次传播革命文字的发明和使用印刷术电报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使用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媒体勃兴变化:传播媒介传播结构传播方式传播观念传播文化传播效果第二节新传播革命的本质一、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
大众媒介固定信息源;媒介权力;人人是记者;监督二、“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三、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第三节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去中心化---再中心化1、去中心化是指互联网技术本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中心倾向。
原因:互联网技术特点传播资源泛社会化传播权力全民化结果:国家组织与治理能力受到挑战2、再中心化是指网络信息离散后又重聚的特征。
原因:信息过量,公民寻找代理人互联网打破原有组织结构,重塑行动,话语,舆论中心3、“去中心化——再中心化”表现: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
精力旺盛,拥有广泛社会资源,具有公共关怀2.社会关系重新洗牌,重构行动中心。
“强关系”“弱关系”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
打破主流媒体的单一话语空间,重塑一个新的依托于网络的“公共舆论”中心。
二元:虚拟与现实,官方与民间,公民行动与高层决策第四节新传播革命的挑战1.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新媒体优势:时效性,互动性,传播手段多样性改变:内容生产者,提供者,媒体信息分发渠道,受众的媒体接触,消费习惯,技术→传播范式,传播规则,内容生产方式,分享范式,消费方式。
需求:融合性,跨平台性,创新性2.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传统媒体舆论和网络舆论精英“冷眼旁观”普通民众“一点就燃”3.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自由主义,新左派,民粹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新消费主义4.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理论:福柯“全景监狱”少数人看多数人意义:安全(信息,一时形态)政策推行措施:可操作的“解释框架”第五节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全球化”与“个人化”时代背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杂糅。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高教社)》教学课件—00绪论
一、 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
四、 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
• 新传播革命带来执政环境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政府处在 了全民全时空的“全景化围观”中。
• 争夺传播主导权关系到国家的信息安全、意识形态安 全,关系到政策的制定 和推行。
• 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有很强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如何运 用可操作的、能够被 用于解释日常生活具体问题的 “ 解释框架” ,对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进行 有 效的“再编码”。
• 第四次传播革命首先打破的是传统大众媒体对信息源 的掌控。
• 互联网赋予了信源蜂窝式增长的可能,5. 64 亿中国网 民每个人手里都有信息。
• 一部联网的手机 可以让你走遍世界,公民知情权在互 联网传播革命中得到了回归。
一、 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
• 中国的新意见领袖阶层,主要由活跃的思想精英、作家、 艺术家和草根领袖 几部分组成。
• 国家封锁信息、全面管控言论表达的时代已经一去不 复返。 井喷式的信息 增长,使国家在“ 信息权力冶 上 逐渐式微,也预示着拥有注意力资源的公民在“ 信 息 权力冶上逐渐强势。
• 国家、政府在各 个方面重视舆论压力、改进管理模式。
第三节 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
• “去中心化———再中心化冶,是第四次传 播革命的基本特征。
第五节 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
一、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杂糅下的互联网技术 二、 互联网技术下的全球化与个人化 三、 中国媒体的涅槃与新生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教案资料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教案资料1、人类社会的四次革命:(多选)文字的发明和使用、印刷术的发明、电报的发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2、四传播革命的意义:(必背)(1)文字的发明和使用: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人类由“野蛮时代”迈向“文明时代”(2)印刷术的发明:扩大了传播范围(3)电报的发明:解决了长距离即时点对点的传播;(4)互联网的发明:实现了数字、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影像等多种传播方式的统一数字化处理3、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简答)(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2)社会关系洗牌,重构行动中心;(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4、新媒体的基本特征: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5、新媒体的主要类型:一、按硬件设备终端来分:(1)以计算机为终端;(2)以手机和便携式电子设备为终端;(3)以数字电视机为终端二、按应用(软件)属性来分:(1)Web1.0时代:技术手段,表现形式是门户网站,使用者叫受众(2)Web2.0时代:互动增多,表现形式是社交媒体,使用者叫用户(3)Web3.0时代:大数据、智能化、语义网三、按经营性质来分:(1)营利性新媒体;(2)非营利性新媒体四、按应用功能来分6、新技术的发展趋势:(问答)(1)数据化:数字技术走向大数据时代+解释(2)智能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从Web1.0到Web3.0+解释(3)移动化:移动通信技术从1G到3G+解释7、互联网的功能与应用:(必背)一、信息传播的通道:(1)电子公告板系统(2)超级链接(3)搜索引擎二、知识生产的平台:(1)信息聚合(RSS)(2)网络百科(Wiki)(3)社会化书签(T ag)三、人际交往的平台:(1)电子邮件(2)即时通信(3)IP电话(4)社交网络四、娱乐新天地:(1)对等网络下载(2)交互式网络电视(3)视频分享(4)图片分享五、商务活动的平台六、意见自由市场:(1)博客(2)微博(3)微信8、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1)平面媒体发行量大跌(2)电视、广播也不同程度面临衰退(3)传统媒体广告收入下滑(4)传统媒体的衰退是世界性的9、国内第一家上网发行的日报:《中国贸易报》10、技术融合的三大诱因:(了解)(1)技术诱因(2)经济诱因(3)市场诱因11、媒介融合的主要形式:(1)内容融合(2)网络融合(3)终端融合12、生产场域:即无形的手,新闻生产的场域是在新闻生产过程中,新闻生产者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客观关系,是社会各种力量博弈的场所。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第二版)课件第二章互联网、新媒体与新技术
2、互联网的发展阶段
第一次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1983年,TCP/IP协议成为美国互联网的标准通 信协议(即从主机到主机的传输控制协定TCP和网络之间的协定IP)。
2、互联网的发展阶段
1995年至2019年全球网民数量统计
第二次飞跃:20世纪90年代后。互联网进入以资源共享为中心的商业化实用服务 阶段,迅速走向世界。
第三,数字化技术为海量信息传播提供基础。以数字化技术为特征的新 媒体基于互联网平台,将全世界的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连接起来,形成 巨大无比的数据库,几乎可以无限量地储存和传播信息并进行高效信息 管理。
2、交互性
2、交互性
案例:2017年7月29日“人民日报”《军装照》
传播效果 7月30日24时,突破6000万 7月31日10时,突破1亿 7月31日17时,突破2亿 8月1日13时,突破5亿 8月1日24时,达7.31亿
8月1日当天累计浏览次 数高达3.94亿。截至8月7日, “军装照”H5的浏览次数累 计10.08亿,独立访客累计 1.56亿,一分钟访问人数峰 值高达41万。
2、交互性
交互性是新媒体的本质传播特征。 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的信息采集、制作与传播
愈发便捷,运用电脑、手机、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 等新媒体,每一个“受众”都能变成“传播者”,每 一个人都可以检索、接收、发布、回复、评论各种 信息,信息的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随时能够进行双向 实时的交流。 新媒体的交互性特征,不仅体现在传播的方向上,还 体现在整个信息形成过程的改变带来的信息控制力的 变化,还带来了信息传播的个性化。
20世纪 80年代
语音
AMIS/T ACS
20世纪 90年代200源自年以后语音和文 本数据服务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高教社)》教学课件—04从受众到用户
三、 从消费商品到生产内容
用户生成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UGC,又称作 User Created Content, UCC) ,泛指以任何形式在网络上发表的 由用户创作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 内容,是 Web2. 0 环境下一种新兴的网络信息资源创作与组织模式。 1. 以网络出版为前提。 2. 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 3. 非专业人员或权威组织创作。 UGC 的良性发展不应由外界干预主 导,而是依赖于用户加 强自律,可行的做法包括:尊重其他用户生产的内容;对于 事 件型的信息避免加入主观感情;避免人身攻击;引用数据、资 料时注明参考来 源;创造有价值的内容。
众化的发展。
二、 小众化的消极面向
1. “信息茧房”的扩张 群体极化现象并非当下社会所独 有,而是存在于人类发展的
整个历史进程之中,但互联网空间与高速发展的信息 技 术,为信息茧房的生成、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条件, 使得这一现象可能更加普通、表现得更为显著。 2. 社会黏性的丧失 网络上选择信息的高自由度使人们很容易形成群己之分,使 个体脱离社会共同体的发 展轨道,减少社会经验的分享。 当个体之间、群体之间缺乏黏性,离散成单一的力量,无 疑将会极大地弱化群体的功能,产生消极的影响。
• 伴随着大众传媒业乃至文化工业的兴盛,以及传播学 在美 国的学科化和建制化,“受众冶概念在20世纪的 下半叶开始流行起来。
• 受众的全部差异,理论和现实之间仍存在着相当的距 离。
• “用户”的概念被引入传播学领域是在计算机和数 字媒体日益扮演重要角 色之后。
一、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获取
互联网用户可以自由地选择他们要看、要读、 要写的 信息。 这种选择,既包括对信息内容 的选择,也包括对信息的接收形式、接收时 间、 接收顺序的选择。 用户主动获取信息的渠道 多种多样,下面仅以搜索引擎和协同过滤为例 进行说明
《新媒体概论》教案
《新媒体概论》教案课程教案专业名称: 网络与新媒体课程名称: 新媒体概论学时/学分: 32/2授课对象:任课教师:院部:2022 年9 月授课内容第一讲新媒体概述授课专业网络与新媒体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授课班级与学时2学时教学目标与要求教学目标:了解媒体的概念和分类、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传播的特征、新媒体的本质特征以及新媒体对媒介生态的影响。
教学要求:1、上课积极主动多参与互动2、课堂上做好课堂笔记3、课后认真完成作业教学重点重点理解和掌握媒体和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传播的特征及其本质特征教学难点媒体与媒介的区分;媒介生态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探究式教学法作业布置第一章名词解释第1-3题;简答题第1-4题参考资料主教材:《新媒体写作与传播:文案写作图文编辑内容传播》,李华、廖晓文、贾悟凡主编,2019年;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教材。
参考书:1、《新媒体概论》(第八版)宫承波著,2020年07月,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2、《定位:争夺用户心智的战争(经典重译版)》,艾·里斯,杰克·特劳特著,2018年;机械工业出版社。
3、新媒体概论(第三版),匡文波著,2019年08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4、《金字塔原理》,芭芭拉·明托著,2019年;南海出版公司。
5、《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华杉、华楠著,2019年;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6、《全媒体新闻采访写作教程》,李军著,202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
7、《新媒体新闻写作、编辑与传播》,唐铮编著,2020年;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
教学后记教学设计内容备注与后记1、自我介绍,在黑板写上姓名,联系电话。
2、明确课堂纪律要求,教师授课期间不允许在课堂上说话,扰乱课堂纪律;不允许迟到早退情况发生,如果有特殊情况,可以提前请假;平时成绩会根据大家的考勤、作业等情况如实打分。
3、分享课堂学习方法,我的授课方式会采用理论加讨论的形式加深大家对理论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在课堂中仔细听课,讨论时积极参与。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高教社)》教学课件—07互联网与民主政治建设
总之,网络的兴起为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让协商民主从 理想成为现实提供 了可能。
三、 网络与表达权
• 网络民意表达权是公民利益表达权在信息技术时代的 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 完善网络民意表达权能够促进政府和民众的良性互动, 推动政府改进工作。
• 在利益主体和利益结构深刻变化的现实社会环境中,网 络民意表达对社会情绪、民众心理具有调节功能,使不 同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通过网络这一特定 的表达平台 和渠道反映到决策层。
•有 虚拟性和平等性作为前提的保障,网民就社会生活的方方
面面各抒己见,提供信息、发表评论、建言献策。
•网络技术的发展,通信设施的完善实现亿万网民与政府官员
的 对话,下情上传、上情下达,及时高效,促进了官民关系的和 谐。
第三节 网络与协商民主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 民民主的重要形式。 要完善协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机制, 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多元利益格局已经 形成,不同的利益集团都需要 在政治上有所表达。利用 网络来实施协商民主,是协商民主崭新的形式,而协商 民主通过网络的实践可能最终达成共识。
我国网络问政的特点包含环境的虚拟性、主体的平等性、内 容的丰富性、形式的互动性和途径的便捷性等。
•虚拟性与现实性相对应,现实世界中事件的发生依赖特定的
时间、空间要素,涉 及特定的可以确定的人群,虚拟世界打破 了现实世界环境条件对事件的束缚。
•问政主体的平等性贯穿于网络问政的各环节,从信息的发布
到互动回应,从事件的办理 再到问题的反馈,问政主体都可以 平等地参与其中。
一、 网络与知情权
• 网络的兴起与普及有助于实现信息的对称性和真实 性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演示教学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演示教学网络与新媒体概论名词解释,4个*5分简答,4个*5分论述2个*15分分析应用,材料做题,2个*15分第一章1.新传播革命的本质(p2)答:第四次传播革命将宪法赋予公民的言论自由通过“自我赋权”落到实处。
互联网赋予公民以传播权力,实现传播的权利向传播权力的转移,这是新传播革命的本质内涵。
①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②“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③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2.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p4)答:“去中心化——再中心化”,是第四次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
“去中心化”,是指互联网技术本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中心取向。
“再中心化”是指网络信息离散后又重聚的特征。
①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②社会关系洗牌,重构行动中心③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3.新传播革命带来的挑战(p7)答:①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由报纸、广播、电视引领百年的传媒业态正在经历重大转型。
②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就传播媒介构建的舆论场来看,中国正从曾经的传统媒体一元空间、固定渠道的单向传播,走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双重话语空间并存、复杂多向的传播格局。
③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多元思潮的泛滥使得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造成当前“噪声四起”的局面,也使得政府的执政环境复杂化。
④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新传播革命带来执政环境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政府处在了全民全时空的“全景化围观”中。
第二章1.新媒体的概念和基本特征(p17)答:概念:新媒体,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以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为主要支撑,以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新媒体形态。
基本特征:①数字化是新媒体的显著技术特征②交互性是新媒体的本质传播特征③超时空是新媒体的外部效果特征2.新技术的发展趋势(p27)答:①数据化:数字技术走向大数据时代;数字化是互联网的关键支撑技术,也是新媒体的显著技术特征。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高教社)》教学课件—08互联网与网络舆论
现出高度类型化的特点。
七、 网络舆论的“次生效应”
• 从舆论爆发到发酵,再到形成更大规模 舆论风暴的过程中, 出现了公众诉求点的转移,在原来的事件之外,出现新的诉 求目标,推动事件快速升级。
• 舆论环境的不确定性已构成政府执政的一个基本场景,正 是网民与网络管理应对体系的互动、网民与社会结构的 相互作用导致了网络舆论的形成、发展、演变和消散。
第八章 互联网与网络舆论
第一节 互联网:新的舆论场
伴随着社会转型的巨变,社会结构的变动,社会意识的悄 然变化,互联网在 中国的发展推动着社会舆论的嬗变及 其在网络空间的呈现。 从 20 世纪 90 年代 末汹涌的 民族主义,到 21 世纪市场经济迅猛发展催生新自由主 义,及至当下多 元社会思潮进入网络话语空间,互联网 作为一个独立的舆论场折射出社会意识 的变动不居。
• 互联网 成为了当下中国最重要的意见表达渠道,通过 网络表达意见已成为一种最广泛 且最触手可及的政 治参与形式。
二、 网络传播催生虚拟表达群体
网络传播赋予公众更多的能动性,并使公众之间呈现出更为 显著的互动性特征。 •门户网站 •论坛 •Web2.0 •微博 •微信
三、 社会转型重塑社会心理场
• 以厦门的 PX 项目事件、陕西的“周老 虎冶事件、重庆 “最牛钉子户冶事件和山西“黑砖窑冶事件等四大事件 为标志的公 共事件形成强烈的社会舆论,推动了相关社会 问题的解决,网络舆论的影响范围 也逐步扩大到政治领域, 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网络舆论的爆发期(2009—2013)
• 2009 年开始,网络舆论事件数量每年都在 200 个以上,其 中包括网民对 政府失职渎职行为的问责,对违法乱纪官 员的监督鞭挞,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声 援,对公权力阳光下 运行的期盼和对社会道德滑坡的疾呼。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说课稿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说课稿在《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教师应当从新媒体概念的内涵入手,然后结合学生特点及知识背景设置相应的说课点。
经过分析新旧媒体的概念,才能给学生讲解网络与新媒体理论知识。
此外,还应当介绍新媒体产生、发展和应用过程及发展趋势,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中公教育研究院提供)具体说课要点如下:根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
本节课是学生进入小学阶段的第一堂课,在对教材进行了全面复习之后,根据初中的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次教学内容为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以新课标、教育政策和课程标准为依据”是我此次说课稿最为重要特征之一。
针对这一点,我将采用多媒体技术和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来实施本节课教学。
一、说课思路本节课是一个以网络与新媒体概论为主要内容的单元课程,通过对本单元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我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将此单元教学内容划分为“新媒体与网络应用”、“网络技术与网络文化”、“新媒体的应用”三个部分,并且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教材中旧媒体和新媒体的概念进行了明确分工。
同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给学生布置了相关的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学习,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将这一单元作为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或者小组讨论、自主学习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本次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观看多媒体演示图片能够了解网络信息内容发展过程:第一部分内容由网页、博客、论坛3个部分组成;第二部分为网页:通过网页视频,对网站进行了简单的介绍;第三部分为博客:通过博客视频进行了交流和分享。
通过这些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网站信息内容分类、特点及应用途径有了基本了解,而且通过网络知识拓展课上的知识、能力范围。
并且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手机、电脑等设备也有了一定了解。
最后还将通过自己设计制作动画、视频帮助小朋友们了解网络信息内容的发展历程及产生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人类社会的四次革命:(多选)
文字的发明和使用、印刷术的发明、电报的发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2、四传播革命的意义:(必背)
(1)文字的发明和使用: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人类由“野蛮时代”迈向
“文明时代”
(2)印刷术的发明:扩大了传播范围
(3)电报的发明:解决了长距离即时点对点的传播;
(4)互联网的发明:实现了数字、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影像等多种传
播方式的统一数字化处理
3、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简答)
(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
(2)社会关系洗牌,重构行动中心;
(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
4、新媒体的基本特征:
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
5、新媒体的主要类型:
一、按硬件设备终端来分:(1)以计算机为终端;
(2)以手机和便携式电子设备为终端;
(3)以数字电视机为终端
二、按应用(软件)属性来分:
(1)Web1.0时代:技术手段,表现形式是门户网站,使用者叫受众
(2)Web2.0时代:互动增多,表现形式是社交媒体,使用者叫用户
(3)Web3.0时代:大数据、智能化、语义网
三、按经营性质来分:
(1)营利性新媒体;(2)非营利性新媒体
四、按应用功能来分
6、新技术的发展趋势:(问答)
(1)数据化:数字技术走向大数据时代+解释
(2)智能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从Web1.0到Web3.0+解释
(3)移动化:移动通信技术从1G到3G+解释
7、互联网的功能与应用:(必背)
一、信息传播的通道:(1)电子公告板系统(2)超级链接(3)搜索引擎
二、知识生产的平台:(1)信息聚合(RSS)(2)网络百科(Wiki)
(3)社会化书签(Tag)
三、人际交往的平台:(1)电子邮件(2)即时通信(3)IP电话
(4)社交网络
四、娱乐新天地:(1)对等网络下载(2)交互式网络电视(3)视频分享
(4)图片分享
五、商务活动的平台
六、意见自由市场:(1)博客(2)微博(3)微信
8、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
(1)平面媒体发行量大跌
(2)电视、广播也不同程度面临衰退
(3)传统媒体广告收入下滑
(4)传统媒体的衰退是世界性的
9、国内第一家上网发行的日报:《中国贸易报》
10、技术融合的三大诱因:(了解)
(1)技术诱因(2)经济诱因(3)市场诱因
11、媒介融合的主要形式:
(1)内容融合(2)网络融合(3)终端融合
12、生产场域:即无形的手,新闻生产的场域是在新闻生产过程中,新闻生产者
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客观关系,是社会各种力量博弈的场所。
13、新闻生产场域的三个决定性因素:(了解)
(1)政府、社会与媒体
(2)资本、公众与传媒
(3)政府、传媒与记者编辑
14、新闻生产的新模式:
(1)UGC模式:即“用户生产内容”,指受众通过互联网或移动网络,以文字、图片、影像等形式制作发布资讯和观点等内容(2)众包新闻模式:众包指的是一个公司或机构把过去由员工执行的工作任
务,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的大众网络的做法(3)“迭代新闻”模式:21世纪新闻生产的一种新旧媒体相结合的比较理想
的模式
(4)融合新闻模式:是新旧媒体进行跨平台合作向目标受众进行新闻传播的
一种创新性的新闻报道模式
15、网络与“四权”建设:(了解)
网络与知情权网络与参与权网络与表达权网络与监督权
16、网络问政:一系列以互联网为媒介的政治参与模式的统称
17、网络舆论的三大时期:
萌芽期(1999-2002)、成长期(2003-2008)、爆发期(2009-2013)18、网络舆论的成因:
(1)权利意识觉醒推动公众表达
(2)社会转型重塑社会心理厂
(3)网络传播催生虚拟表达群体
19、网络舆论的特点:(了解)
(1)网络舆论形成的突发性
(2)网络舆论鲜明的指向性
(3)网络舆论传播的符号化
(4)网络中意见领袖的作用显著
(5)网络舆论依托新老媒体互动得以发酵
(6)网络舆论的“马太效应”:即“先入为主”
(7)网络舆论的次生效应:在网络事件中衍生现象的指称
20、新意见领袖的分类:
(1)文体明星(2)以知识分子为主(3)草根领袖
21、社会思潮:是社会意识的产物,形成于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的基础之上。
22、网络社会思潮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网络社会思潮的传播者趋于多元化、大众化
其次,传播更为便捷、迅速、互动性强
再次,虚拟空间和现实场域的相互结合又增加了对其把握的难度
23、网络流行文化的独特样式:
(1)网络语言(2)网络文化(3)网络恶搞(4)网络模仿
24、微信营销:微信营销是伴随微信这一手机应用程序而生的全新营销模式,商
家可以应用微信,成为消费者所关注的“朋友”,由此向受众推
送产品信息
25、我国当前新闻媒体网站盈利主要依靠以下四种模式:(必背)
(1)信息出售盈利模式
(2)网络广告盈利模式
(3)电子商务盈利模式
(4)增值服务模式
26、网络侵权现象:侵犯著作权、侵犯隐私权、侵犯名誉权、侵犯肖像权
27、施行实名制的理由(实名制的好处判断题):
(1)培养网民责任意识,减少不良信息传播
(2)打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网络健康环境
(3)有利于对青少年的保护
以下都为了解内容:
1、亚文化的几种表现形式:同性恋(由性别取向区分)、魔兽世界(由年龄段分)
摄影发烧友(由兴趣爱好所区分)、汉服运动(基于阶层和种族、民族等)
2、区分主流文化与亚文化
3、区分网络恶搞和网络模仿
网络恶搞:采用非常规的形式完成诙谐、幽默、或是荒诞的作品,用背离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质疑社会的权威,充分体现出颠覆经典、
解构传统、张扬个性、讽刺社会的反叛精神
网络模仿:即通过网络平台、用户发布模仿名人形象、流行音乐作品、著名电视节目等的行为
4、区分新自由主义、新左派思想、民族主义思潮、民粹主义思潮、文化保守主
义思潮、新消费主义思潮
新自由主义思潮:主张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反对国家干预,认为私有制是
自由最重要的保障;在全球贸易领域,主张全球化,支持
世界贸易组织,在政治领域,主张明主宪政新左派思潮:当下中国的新左派思潮关注社会公正,否定资本主义,批判资本,反对市场经济,反对和质疑全球化和跨国公司,批判世贸
组织
民族主义思潮:是以血缘为基础的排他性的情感力量和思想意识
民粹主义思潮:具体话语表达和行为则主要表现为仇官、仇警、仇富
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又称新保守主义、文化守成主义、兴起于20世纪90年
代,主要表现为对儒学文化传统的重视与认同,是对自
“五四”以来中国主流知识分子中激进的反传统主义
的反向运动
新消费主义思潮:消费的目的并不在于满足实际需要,而是为了满足不断被
制造出来、被刺激起来的欲望,炫耀性、时尚型和挥霍性
是消费主义的基本特征。
案例分析题:
1、互联网用户的结构:
(1)性别结构(2)年龄结构(3)学历要求
(4)职业结构(5)收入结构(6)应用结构
2、当前受众和以前的差距:(从受众到用户)
一、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获取(1)搜索引擎;(2)协同过滤;
二、从接收信息到传播信息
三、从销售商品到生产内容
四、从匿名群体到真实个体
五、从受众反馈到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