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14山水画的意境【一等奖教案】新人教版31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山水画的意境》教案(内含2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山水画的意境》教案(内含2课时)一. 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题是欣赏自然之美。
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其独特的意境。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欣赏方法,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审美能力,对美术作品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他们对山水画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欣赏方法可能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其独特的意境,学会欣赏山水画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观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山水画的美丽与意境,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水文化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其独特的意境。
2.难点:学会欣赏山水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中国山水画的相关图片、画作,以便在课堂上展示和分析。
2.准备与山水画相关的背景资料,以便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
3.准备与山水画欣赏相关的问题,以便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中国山水画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山水画的美丽与意境,激发他们对山水画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其独特的意境,为学生提供基本的理论知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与山水画欣赏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4.巩固(10分钟)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总结山水画欣赏的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出中心论
【灵魂】比喻起指导和决定作用的因素。 点。
作者开宗明义,运用比喻修辞,生动形象
地阐述了意境之于山水画的关键作用。
2.默读课文,思考问题,用横线划出相关
语句。
第1页共6页
(1)什么是意境?
明确: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 默 读 课 把握核心
写情。
文,用横 概念。
(2)为什么要讲究意境?
明确:意匠。
什么是意匠?意境和意匠有什么关系?
从最后两段圈画相关语句。
明确: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
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画画要有意境,否
则力量无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意
把握核心
匠。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有了意
概念之间
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一定要苦心
的关系。
经营意匠。
【夔.门】kuí,又名瞿塘峡、瞿塘关,瞿 塘峡之西门,是四川名胜之一。
第 10 段引用杜甫的两句话,充当道理论 据,点明诗人创作不但要有意境还要有意匠, 诗文创作构思布局要苦心研究,“语不惊人死 不休”,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教师小结: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时,先 明确论证方法,再概括实例,最后点明论证观 点及表达效果,这样答题才能规范完整。
古典诗词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诗词有了 阔……
意境,“言有尽而意无穷”。诗画同源,山水画
与意境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就让我
们一起走进李可染先生所写的文艺论文《山水
画的意境》去一探究竟。
幻灯片出示学习目标,板书题目作者。
明确学习
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 学生齐读 目标和重
系,理解作者的观点。(重点)
四、归纳整理,梳理思路 1.方法指导:
九下语文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精品实用高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九下语文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精品实用高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山水画的意境》精品实用高效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枯藤老树昏鸦"的意境是萧瑟苍凉的,“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意境是孤寂悲壮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意境是壮阔雄奇的……景与情的结合或者说缘物寄情,就是意境。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探讨山水画的意境的议论文,提高诗画的鉴赏能力。
【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作者观点。
2、明确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体会层层深入的结构方式。
3、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作者简介】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现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13岁时学画山水。
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2015年11月,李可染创作的《万山红遍》以5800万元起拍,经多位买家数十轮的竞夺,最终1.84亿元成交。
【读音释义】①惆怅(chóu chànɡ):伤感,失意。
②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③语不惊人死不休:形容写作时在语言上下苦功夫。
④胸有成竹:后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⑤木然:一时痴呆不知所措的样子。
⑥苦心经营:用尽心思去筹划安排。
【整体把握】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明确: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2、作者认为意境是什么?意匠又是什么?明确: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意匠即表现手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3、划分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提出中心论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第二部分(2-8):具体论述阐述什么是意境以及获得意境的途径。
第三部分(9):论述意境需要意匠传达。
【合作探究】1、第1段有什么作用?明确:运用比喻,把“意境”比作“灵魂",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意境”对山水画的重要性。
《山水画的意境》优质课教案一等奖
教师姓名单位名称填写时间学科语文年级/册九年级下册教材版本部编版课题名称山水画的意境难点名称品味山水画的意境,理清意境和意匠的关系,理解文本的艺术内涵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意境是景与情的结合,意匠是表现手法,感觉比较抽象,如果不是搞艺术研究的人,很难理解其意思。
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意境和意匠这两个词比较书面化,在学习语文的时候不太常用,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如果学生单纯的去理解它们的意思是不懂的,结合学生学过的知识进行讲解,才会豁然开朗。
难点教学方法1.先让学生熟悉课文,然后结合文本知识进行有针对的讲解2.根据学生的学边的事例,进行知识的讲解与贯通。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我们欣赏诗歌的时候,老师经常提到注意诗歌的意境,其实欣赏山水画也是如此,下面我们看看著名的山水画大师李可染先生教我们怎样欣赏山水画的意境吧。
(运用诗歌和山水画都讲究意境这一特点导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1.阅读课文,说说什么是“意境”?明确: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那么本文是讲山水画的意境,为什么3.4段还要用大量的篇幅分析诗歌的意境呢?明确: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的诗,诗歌中的意境与山水画的意境是相通的,并无二致。
因此,作者在这里以已经学习过的诗歌意境为例,化深奥为浅显,也就能更好地诠释山水画的意境。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明确: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作者为了让读者更明白,接着从三个方面具体地加以论述,分别是.a、第6段举齐白石画虾的例子论述对事物的认识要全面.b、第7段以毛泽东写《沁园春.雪》为例,论述写景要求高于现实。
c、第8段从不同的方面举例正反对比论述对事物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
作者先总说再从具体地加以论述,思路清晰,这样对问题我们也就迎刃而解了。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 山水画的意境【市一等奖】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通江县泥溪初级中学杨小玲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掌握议论文中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方法及作用。
(重点)2、理解意境的含义,掌握获得意境的方法,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重点)3、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能够在读诗、作文中发现美、展现美,提高艺术修养。
(难点)一、谈画入题请比较山水画的景色与自然景色有什么不同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不用说,它当然要求包括自然地理的准确性,但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见景生情,情与景的结合。
可见,国画更有审美价值,它有一种打动人心的艺术语言意境。
今天我们跟随李可染先生的【山水画的意境】,开始一段审美之旅。
二、质疑问难1、什么是山水画什么是意境2、画家李可染写“山水画的意境”,想告诉我们什么呢3、只要有了意境就能画出好的作品来吗如果不能,那么还要有什么它们两者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4、作者对山水画的意境是怎样进行探讨的三、读书解惑边读边勾画、批注1、什么是山水画什么是意境学生齐读并思考作答:古人说“缘物寄情”,写景就是写情,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
2、画家李可染写“山水画的意境”,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回答时请说出在哪一页、哪一段、哪一行!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3、只要有了意境就能画出好的作品来吗如果不能,那么还要有什么它们两者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
4、作者对山水画的意境是怎样进行探讨的你能根据议论文特征梳理文章的结构吗四、答疑先锋1、判断对错:在第5-8自然段里,作者先论述写诗(作画)只有“身临其境,长期观察”,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才会对客观事物认识有深度;接着阐述只有思考,才能高于现实,才能全面深入,才能激发强烈、真挚、朴素的情感,获得意境,从而论证了第5段的观点。
2、在第7自然段里,毛泽东《沁园春·雪》部分属于什么论证方法3、下面摘选的第8自然段中一些词句,会对我们的写作有哪些启示呢说假话不行求真一定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教案一. 教材分析《山水画的意境》是人教版(部编)语文九年级下册的第14课,本课主要介绍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让学生了解山水画的起源、发展以及特点,进而领会山水画的意境之美。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对中国山水画有更深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情怀。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绘画基础和审美能力,他们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对山水画的意境理解较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山水画的意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意境之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分析、实践,培养学生对中国山水画的审美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山水画的意境,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意境之美。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山水画的意境,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介绍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意境之美。
2.欣赏法:欣赏经典山水画作品,分析其意境。
3.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绘制山水画,体验意境之美。
4.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山水画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读教材,了解教学内容;收集相关的山水画作品和资料;准备画具和材料。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中国山水画的基本知识;准备画具和材料。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山水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山水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中国山水画的起源、发展、特点及其意境之美,让学生对山水画有初步的认识。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山水画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鼓励和指导。
4. 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第14课 山水画的意境 第1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第1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作者的观点,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2.明确什么是意境和获得意境的方法,提升鉴赏能力。
3.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领略文章以古诗词为例指导读者鉴赏山水画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我们先来欣赏几幅山水画。
从这些画中,你能体会到山水画的意境吗?什么是意境?如何才能获得意境呢?让我们走进李可染的《山水画的意境》来找找答案吧!【作者简介】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现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李可染画作欣赏【背景链接】本文选自《李可染论艺术》(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年版)。
略有改动。
李可染的山水画创作,经历了一个由“写实”到“写意",由“写生”到“创作",由“写境”到“造境"的发展历程。
1954年,李可染开始了写生之路,为变革山水画而进行探索。
他提出“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的主张,这里的“魂”就是他在《山水画的意境》中所强调的意境。
课文节选自《漫谈山水画》一文。
该文是孙美兰(李可染的弟子)根据李可染的讲课笔记整理的,最初发表于《美术》1959年第5期。
课文节选的是作者集中探讨意境的部分。
【文学常识】山水画山水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
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文体知识】文艺评论文属于特殊议论文,它既有普通议论文的论说性,又有艺术性。
作者的观点、结论,往往是在对实例的具体分析中得出的。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让学生收集自己喜欢的山水画作品,分析其意境和艺术特点,并在下节课分享给同学。
-结合本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尝试自己创作一幅山水画,注意运用所学到的构图和笔墨技巧,下节课互相展示和评价。
-研究山水画在现代艺术中的应用,例如查找一些现代艺术家如何将山水画元素融入到他们的作品中,并分析其创新之处。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九年级的学生对于艺术作品有一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对绘画或设计感兴趣的学生。他们在分析文学作品时,往往能够从细节中捕捉到作者的意图。在学习风格上,部分学生喜欢通过视觉艺术作品来理解文学作品,而有的学生则更倾向于通过文字描述来感知艺术。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理解《山水画的意境》这篇文章时,学生可能会对一些专业美术术语感到困惑,如“笔墨”、“构图”等。此外,对于文中提到的山水画创作理念和意境的把握,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难以深刻理解。因此,如何在教学中转化这些抽象概念,让学生能够切实感受到山水画的意境之美,将是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挑战。
4.作业完成情况:大部分学生能够按时完成作业,作业质量较好。学生在作业中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但在理解和表达山水画的意境时,部分学生仍存在困难。
5.教师评价与反馈:针对学生在课堂表现、小组讨论成果展示、随堂测试和作业完成情况中的表现,教师需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反馈。对于学生在理解和表达山水画的意境方面的困难,教师需要提供更多的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提供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帮助学生更好地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对于学生在随堂测试和作业完成中的表现,教师需要给予积极的评价和反馈,鼓励学生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解和表达能力。通过教师的评价和反馈,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山水画的意境,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
山水画的意境(省级获奖教案)新人教版31
第 14 课山川画的境界【教课目的】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论证思路。
领会山川画的境界美。
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照论证等论证方法,剖析其作用。
3.培育审美和鉴赏能力,建立正确的审雅观,形成文雅的艺术情操。
【情境导入】同学们,还记得唐朝有名文学家柳宗元的《江雪》吗?( 齐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 这首五言绝句描绘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单渔夫,言简意深,表现了“荒寒”“清寂”的境界。
它带给我们富裕独到境界的美的享受,下边我们一同走进《山川画的境界》。
【新课解读】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默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认识作者。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4.什么是“境界”?境界对山川画有何重要性?明确:1.生字:灵魂 (h ún)难过(ch óu)掠影(l üè)...熟习(sh ú)柏树(b ǎi)宇宙 (zh òu)...衬着(xu àn)意匠 (ji ànɡ)诚挚 (zh ì)...碧空(b ì)远望(y áo)给予(f ù)...词语:难过:伤感,失落。
诚挚:真挚心切,多指朋友之间的感情。
衬着:画国画时用水墨或浅色涂抹画面以增强艺术成效。
比喻夸张地形容。
胸中有数:画家作画前,对所画的对象已经有了整体掌握,特别熟习。
走马看花:比喻印象不深刻,仿佛水面的光和和掠过的影子同样,一晃就消失。
朝朝暮暮:每日的清晨和傍晚,指短暂的时间。
华美堂皇:形容房子雄伟豪华。
也形容诗文词采华美。
金碧绚烂:形容建筑物装修华美,光彩醒目。
想方设法:想尽或用尽全部方法。
苦心经营:用悉心思去筹备安排。
身临其境:身体不在那个地方,却忧如亲身到了那个地方。
2.作者:李可染 (1907 — 1989) ,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优秀的画家、诗人,齐白石的弟子。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一等奖创新教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一、学习目标●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意境",了解"意境"与“景、情”等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所举的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二、课文预习资料速查【一】作者简介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杰出的画家、诗人。
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
李可染以山水画的成就最高,在20世纪40年代以写意人物画著称,他还是画牛高手。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
出版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二】文体知识论点论点有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分。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的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全文应围绕此论点展开论述。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观点。
各分论点也需要加以论证。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
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也就成为论证中心论点的有力论据。
【三】必考字词知识速查——读读写写1.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2.惆怅(chóu chàng):伤感,失意。
3.真挚(zhì):真诚恳切(多指感情)。
4.渲(xuàn)染:比喻夸大地形容。
5.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6.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7.朝朝暮暮:本指每天的早晨和黄昏。
后谓从早到晚,一天又一天。
也指短暂的时间。
8.浮光掠(lüè)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四】多音字度duó(揣度)dù(风度)【五】形近字松(sōng)(松树)沁(qìn)(沁人心脾)凇(sōng)(雾凇)泌(mì)(分泌)讼(sòng)(诉讼)崇(chóng)(崇高)祟(suì)(作祟)【六】近义词辨析词胸有成竹胜券在握同“胸有成竹”和“胜券在握”都是形容自信的四字词语。
2024版精选山水画的意境教案设计一等奖
用墨或色点染出画面中的远景或细节部分,增加画面的层次和丰富度;同时运用渲染技法表现出画面的气氛和意境。
创作步骤详细展示
色彩搭配不协调
在色彩运用上要注重色彩的搭配和协调性,可以运用色彩学原理或借鉴优秀艺术作品的色彩搭配来提高自己的色彩运用能力。
笔墨掌握不熟练
通过多练习、观摩大师作品、学习笔墨技法等方式提高笔墨掌握能力;同时可以尝试使用不同的笔墨工具和材料来寻找适合自己的表现方式。
光影表现
现代创新技法应用
勾勒轮廓
用淡墨或铅笔轻轻勾勒出画面的大致轮廓和主要元素的位置。
构思立意
根据创作主题和素材,进行构思立意,确定画面的整体构图和表现风格。
皴擦山石
运用皴擦技法表现出山石的质感和纹理,注意笔触的变化和力度的掌握。
调整完善
对整个画面进行调整和完善,注意画面的整体感和协调性;最后题款盖章完成作品。
01
艺术价值
分析该山水画作品在艺术领域的价值,包括笔墨技巧、构图美感等。
02
文化价值
阐述该作品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精神内涵,以及其对文化传承的意义。
传承价值体现
03
CHAPTER
画面构图与元素分析
宾主原则
呼应原则
远近法
留白技巧
构图原则及技巧运用
01
02
03
04
确定画面主体,通过对比、层次、虚实等手法突出主体,使画面主次分明。
传统绘画技法介绍
现代山水画在传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注重画面的肌理效果,通过拓印、喷洒、揉纸等手法,制作出丰富的画面肌理,增强画面的表现力和视觉冲击力。
肌理制作
现代山水画在色彩运用上更加灵活多样,不仅限于传统的水墨色彩,还可以运用水彩、丙烯等颜料,丰富画面的色彩层次和视觉效果。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山水画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艺术特点,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方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分析、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方法,能够独立完成一幅简单的山水画作品。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山水画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山水画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艺术特点,让学生对山水画有初步的了解。
演示法:通过教师的示范,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方法。
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掌握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方法。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山水画的意境,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评价法: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同时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促进学生的不断进步。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山水画的视频,让学生观察山水画的画面和表现形式。
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画吗?它有什么特点?你们喜欢山水画吗?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山水画的意境。
讲授新课教师讲解山水画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艺术特点:山水画是中国传统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
山水画的艺术特点主要包括:意境深远、笔墨精妙、构图巧妙等。
教师讲解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和表现方法:山水画的基本技法包括:勾、皴、擦、染、点等。
山水画的表现方法包括:写实、写意、工笔等。
教师强调山水画的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是画家通过笔墨、构图等手段表达出来的一种情感和思想。
1. 2. 3. 1. 2. 1. 2. 3. 4. 5. 1. ◦ ◦ ◦ 2. ◦ ▪ ▪ ◦ ▪ ▪ ◦课堂练习教师布置课堂练习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象,创作一幅简单的山水画作品。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4《山水画的意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4《山水画的意境》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单元目标】1.绘制并完善思维导图,理清文章论证思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辩证地分析读书方法和艺术鉴赏的角度,培养批判性思维。
3.在初步学习文艺论文的基础上,明晰文艺论文核心概念与其他相关概念、观点与实例的关系,将文艺论文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完成一篇500字的议论文。
教学重难点1.绘制并完善思维导图,理清文章论证思路,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对本单元课文的学习,辩证地分析读书方法和艺术鉴赏的角度,培养批判性思维。
3.在初步学习文艺论文的基础上,明晰文艺论文核心概念与其他相关概念、观点与实例的关系,将文艺论文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完成一篇500字的议论文。
【核心任务】撰写赏析语段【重点难点】1.理解文本的内容,把握“意境"的含义及“意境”中景与情的关系。
2.初步学会运用“意境"的知识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之前的生活中有没有鉴赏画作的经历?比如对中国的山水画,请看这幅为课文配的插图——这是李可染先生的画作《漓江胜景图》(PPT)。
你能做一些赏析点评吗?(学生自由作答,教师适当予以点评。
)我们要能够鉴赏文艺作品,就需要文艺方面的知识,并阅读一些文艺性评论文章。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可染先生的《山水画的意境》(板书),学习如何欣赏山水画的魅力。
二、知识简介1.作者简介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画家。
他是画家齐白石的弟子,自幼喜爱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晚年用笔趋于老辣。
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2.中国山水画中国山水画,简称“山水画”。
中国画的一种。
以描写山川自然景色为主体的绘画。
山水画的特征是有景有情,是作者把大自然的美景融入自己的感情通过艺术的手法表达出来的山水画艺术。
山水画的意境(获奖公开课教案)
山水画的意境(获奖公开课教案)前行的路,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人生的帆,不怕狂风巨浪,只怕自己没胆量!有路,就大胆去走;有梦,就大胆飞翔。
14山水画的意境1.把握本文的写作思路,把握文本内容。
2.品味山水画的意境,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已经研究了不少中国古典诗词,也屡次提到了“意境”一词,同学们能结合我们所学过的诗词解释一下什么是意境吗?提示:如《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构成了一种融合人情的雄浑意境。
可以说,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认识作者,了解其“意境”观XXX(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XXX的弟子。
XXX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
43岁任XXX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XXX先生曾在他的书中讲到,“意境是什么?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达出的艺术的境界、诗的境界,就叫意境。
”目标导学二:文章初探,把握文本行文思路1.在文中找出作者原话,说说什么是“意境”。
明确: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2.要怎样才能获得意境?请你结合全文做简要概括。
明确:首先,要仔细观察对象,深刻认识对象,从而产生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然后将这种思想感情与画作结合在一起,将对象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从而形成意境。
3.是否只要把握了“意境”便能创作出好的山水画作品来,请结合最后两段做简要说明。
明确:作者认为除了意境之外,还需要有意匠。
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
有了意境,没有意匠,意境也就落了空。
4.结合上述分析,请简述本文行文思路,并为本文划分结构。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设计2022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一等奖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设计2022 山水画的意境教案一等奖山水画的意境节选自当代著名画家李可染先生的《漫谈山水画》一文,主要探讨了山水画创作中的意境。
下面本店铺为大家带来山水画的意境教案设计2022,供大家参考。
教学目标1、识记并积累生字、生词,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
2、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3、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4、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5、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观点。
2、梳理文章的论述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4、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教学难点1、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
2、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
教学准备1、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山水画名作,认真观摩欣赏,同学间交流,分享对山水画审美追求、技法特点等的初步认识。
2、教师印发资料:袁行霈《论意境》、颜景龙的《中国山水画的意境美》和李可染《谈学山水画》。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多媒体投影的《江山如此多娇》)师:这幅画是关山月、傅抱石他们共同合作专门为装饰人民大会堂而绘制的大型山水画。
问:看画面你能想到哪首古诗词生回答。
全班齐诵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馀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结合词,再看画面,你有什么感受生回答。
师:同学们对画面的这种感受属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重要范畴,即“意境”。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 山水画的意境【区一等奖】
《山水画的意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认识作者,积累本课生字词,理清本课作者论证思路。
2、过程与方法: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对于课文重点段落的阅读,整体上认识课文内容;深入文本,在学生合作探究中解决作者提出的“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这一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诗画同源,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对于中国传统审美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能够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论证思路。
(2)能够认识“意境”的本质,提升传统审美情趣。
三、教学方法:赏析诗画、教师提问点拨、学生思考、课堂朗读、合作探究。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五、教学时数:1课时六、教学设想:《山水画的意境》是九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从文学的角度出发教会我们欣赏中国山水画,是一篇议论文,虽然有一定难度,但在经过了九年学校系统学习的初中生来说,只要认真在课下预习了课文,课堂上经过老师的点拨后,应当能够明白作者写作意图。
所以我在教学这课时,利用课前七八分钟时间先让学生齐读一遍课文,明确这是一篇议论文,让学生清楚学习议论文注意议论文三要素,这是这种文体的特点,针对本课词语在朗读时有错误的我也予以纠正,因为这堂课内容比较多,再加上有些学生基础薄弱,所以我认为必要的提醒可以使学生少犯错误,以便顺利进行完本课教学。
七、教学过程:(一)导入:让学生欣赏两幅中国山水画,然后谈谈欣赏之后的感受。
(二)进入本课,学生齐说课题和作者,根据课文注释介绍作者。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画家,以山水画成就最高。
(三)明确本课学习目标:1能够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论证思路。
2能够认识“意境”的本质,提升传统审美情趣。
(四)检查预习:1、给下列红体字注音意境惆怅真挚赋予暮霭渲染夔门颐和园2、解释下列词语身临其境胸有成竹浮光掠影(五)整体感知:结合课前朗读课文,快速从书中找到下列问题答案。
1、阅读课文,说说什么是“意境”答: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课山水画的意境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论证思路。
体会山水画的意境美。
2.学习文中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分析其作用。
3.培养审美和鉴赏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形成高雅的艺术情操。
【情境导入】
同学们,还记得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的《江雪》吗?(齐背: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表现了“荒寒”“清寂”的意境。
它带给我们富有独特意境的美的享受,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山水画的意境》。
【新课解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了解作者。
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4.什么是“意境”?意境对山水画有何重要性?
明确:
1.生字:
灵魂.(hún)惆.怅(chóu)掠.影(lüè)
熟.悉(shú)柏.树(bǎi)宇宙.(zhòu)
渲.染(xuàn)意匠.(jiànɡ)真挚.(zhì)
碧.空(bì)遥.望(yáo)赋.予(fù)
词语:
惆怅:伤感,失意。
真挚:真诚恳切,多指朋友之间的感情。
渲染:画国画时用水墨或淡色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比喻夸大地形容。
胸有成竹:画家作画前,对所画的对象已经有了整体把握,非常熟悉。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朝朝暮暮:每天的早晨和黄昏,指短暂的时间。
富丽堂皇:形容房屋宏伟豪华。
也形容诗文词藻华丽。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千方百计:想尽或用尽一切办法。
苦心经营:用尽心思去筹划安排。
身临其境:身体不在那个地方,却仿佛亲自到了那个地方。
2.作者: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
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齐白石的弟子。
山水画成就最高。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3.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4.意境是艺术的灵魂,是客观事物精粹部分的集中,加上人思想感情的陶铸,经过高度艺术加工达到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从而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的境界,就叫作意境。
“意境”也是山水画的灵魂,是山水画的精华所在。
二、研读课文——把握内容
研读课文,小组合作,思考下列问题。
1. 文中引用了李太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这种方法属于什么论证?有何好处?
明确:属于引用论证。
可以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吸引力,进一步证明文章论点。
2.意境是如何产生与获得的?
明确:意境产生于全面深入地认识对象和作者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意境的产生与思想感情有关,而思想感情的产生,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要获得新时代的意境,最重要的有两点:(1)深刻认识对象的精神实质;(2)对我们的时代生活,要有强烈的真挚感情。
客观现实的本质美,经过主观思想感情的陶铸和艺术加工,才能创造情景交融蕴含新意境的山水画。
3.本文是如何阐明“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这一观点的?
明确:本文通过道理论证、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证明了“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这一论点。
文章开篇直接亮出论点,用道理论证阐明了意境的重要性,然后引用古诗文等实例说明了意境的妙处,最后描述了意境的产生及其与意匠的关系。
4.文中运用多种论证方法,阐明论点,试举两例说明。
明确:(1)齐白石画虾的实例,属于举例论证。
(2)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属于道理论证。
三、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本文的语言值得体味,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学生读课文,在书上标出并批注。
示例:1.“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这句话中的“必须”能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必须”的意思是“必定;一定要”。
意境的产生,要以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为前提,离开这一前提,就不可能产生合理的意境,可能会出现缤纷的幻觉。
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2.如何理解“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
明确:每一处的风景各有不同的特色。
峨眉秀、夔门雄、剑门险、青城幽,它们所蕴含的意境各不相同,正是这不同的意境,使每处的风景各具品位。
3.如何理解“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这句话的含意?
明确: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离不开真实的生活情感,这体现了艺术的真实性,离开生活、脱离现实、弄虚作假、缺乏真情实感的艺术,就像空中楼阁,经不起实践的检验。
高水平的山水画是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完美融合和统一。
四、拓展延伸
展现山水画的诗,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学生概括出画面的意境。
同学们能说说画面都画了什么景?表达了什么情?如果你在这样的环境里会是什么心情?你对生活或我们的人生有什么感悟吗?
小组交流,各抒己见。
五、本课小结
同学们,本课我们认识了山水画所表现的意境美,结合诗词的意境美,感受山水画独特的艺术美感。
生活处处皆美景,我们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就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生活的美。
附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