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总目类目说明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了解这部目录书的分类情况。
总目以经史子集提纲,部下分类,全书共分四部、四十四类、六十七个子目,录收《四库全书》的着作3461种、79307卷,又附录了未收入《四库全书》的着作6793种、93551卷。
具体如下:“经部”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等10类。
“史部”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等 15类。
“子部”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等14类。
“集部”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类。
全书总共44类。
二、了解其目录的着录事项,举一二例加以说明。
书名着录:主要阐释书名的由来,考辩书名的流传变化与名实异同。
例:“晋葛洪撰。
洪有《肘后备急方》,已着录。
是编乃其乞为句漏令后,退居罗浮山时所作。
抱朴子者,洪所自号,因以名书也。
”《抱朴子内外篇》·八卷(江苏巡抚采进本)篇卷着录:主要是对书籍卷册情况的着录与考辩。
例:“以《戴记》《曲礼》附以《少仪》为《曲礼》上经三卷,以《仪礼》为下经十七卷,《冠义》等十六篇为《仪礼正传》十六卷,《王制》等二十三篇为《二礼杂传通传》二十三卷,又别分小戴《郊特牲》等五篇与大戴《公符》等四篇为《仪礼逸经传》。
每节各为章旨,标目殊伤烦碎,所注亦皆空谈。
”《二礼经传测》·六十八卷(原任工部侍郎李友棠家藏本)版本着录:主要包括出版年、出版地、出版者、版刻,附注题跋校注者与流传情况等。
例:“宋晁迥撰。
迥有《昭德新编》,已着录。
是编即迥《法藏碎金录》也。
明代久无传本。
嘉靖乙巳,其裔孙栗以翰林院检讨兼管诰敕,得此编于内府而刻之,改题此名。
前载迥逸事数条,及栗所为跋。
跋称十卷,与《宋志》合。
此本止四卷,盖又佚阙矣。
”《迦谈》·四卷(浙江巡抚采进本)真伪着录:主要是对于典籍作者、书名及所载内容的辨伪。
《四库全书》的目录及内容
《四库全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丛书。
它不仅名称自有渊源,涵义深刻,内容同样海纳百川,包罗万象。
从收书数量来看,达三千五百多种,在中国古代丛书中首屈一指;从时间跨度来看,上自先秦,下迄清代乾隆以前,囊括中国古代两千多年历史进程中所产生的主要典籍;就空间范围而言,不仅收录中国人的著作,包括国内少数民族作者、女性作者的作品,而且还收录外国作者的著述;再就学科分类而言,也包罗经、史、子、集四部,涵盖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各个学科门类和各个专门领域。
“四库”的名称,渊源于中国古代的图书分类法,将书籍分为经、史、子、集四部分,加以编排和收藏。
这种图书分类方法,最早始于西晋时期。
当时在朝廷担任秘书省长官的荀勖奉命整理国家藏书,他参考三国时魏人郑墨的《中经》,编制一部综合性的图书目录,称为《中经新簿》。
在这部目录中,荀勖将图书分为甲、乙、丙、丁四部,分别记载经书、子书、史书和诗赋。
直至唐代,官修史书中的《隋书》专立《经籍志》,记载文献典籍,始将甲乙丙丁四部书正式定名为经史子集。
唐代的国家藏书机构集贤书院也根据经史子集的分类,将图书分置四库存放,称之为“四库书”。
自此而后,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就成为中国古代传统目录学的正统分类体系,“四库书”的称呼也流传下来。
清代官修《四库全书》,既沿袭四部分类,又收书全备,所以乾隆亲自定名为《四库全书》。
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产生后,被奉为传统目录学的正统分类体系,不仅因为它概括图书典籍的分类,更重要的还在于其反映知识的分类,体现古代学人士子对人类社会所有学问的认识。
《四库全书》就是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来包含中国历代主要典籍,概括古今中外所有知识和学问。
当然,《四库全书》在书籍的收录上也有不足之处。
凡是与正统儒家学说和统治者的价值观念相悖离,以及与清政权的统治思想和文化政策相牴触的著作均遭摒弃,有关科学技术、生产技艺方面的书籍,以及记载国外地理、风土、人情的图书也很少收录。
《四库全书总目》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四库全书总目》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四库全书总目》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目录书。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宁藩书目》·一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不著撰人名氏。
初,宁献王权以永乐中改封南昌,日与文士往还,所纂辑及刊刻之书甚多。
嘉靖二十年,多求得其书目,因命教授施文明校刊行之。
所载书凡一百三十七种,词曲、院本、道家、炼度、斋醮诸仪,俱附焉。
前有多序,及启一通,後有施文明跋。
多启中所称父王者,乃弋阳端惠王拱贵,以嘉靖初受命摄宁府事。
多後亦袭封,谥曰恭懿,见《明史·诸王世表》。
△《秘阁书目》·(无卷数,两淮盐政采进本)明钱溥撰。
溥有《使交录》,已著录。
是编前有自序,盖其致仕归里後所作。
称自选入东阁为史官,日阅中秘书凡五十馀大橱,因录其目,藏以待考。
近儿子山自京授职回,又录未收书目,芟其重复,并为一集。
所载书只有册数而无卷数,大抵多与《文渊阁书目》相出入。
正统六年杨士奇等奏疏一篇,亦附於後。
黄虞稷《千顷堂书目》载此书为马愉撰,而溥别有《内阁书目》一卷。
然溥序实载此书卷首,疑虞稷所记误也。
△《べ竹堂书目》·六卷(两淮盐政采进本)明叶盛撰。
盛有《叶文庄奏议》,已著录。
此其家藏书之目。
中为《经》、《史》、《子》、《集》各一卷,首卷曰《制》,乃官颁各书及赐书赐敕之类。
末卷曰《後录》,则其家所刊及自著书。
前有成化七年自序,谓先之以《制》,尊朝廷也。
叶氏书独以为《後录》,是吾一家之书也。
其叙列体例,大率本之马端临《经籍考》。
然如《集部》别出《举业类》,而无《诗集类》,亦略有所增损矣。
盛之书凡为册者四千六百有奇,为卷者二万二千七百有奇。
在储藏家称极富,故於旧书著录为多。
独其不载撰人姓名,颇伤阙略。
又别有《新书目》一卷附於後,中载夏言、王守仁诸人集,皆不与盛同时。
盖其子孙所续入也。
△《文苑春秋叙录》·一卷(两江总督采进本)明崔铣撰。
铣有《读易馀言》,已著录。
是书自序称,夫子删书百篇,以寓惩劝。
後来选文家未有继夫子之志而法《尚书》者,乃录汉诏疏以迄明太祖檄元文,共为百篇,名曰《文苑春秋》。
四库全书总目之小学类书目提要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经部四十·小学类一古小学所教,不过六书之类。
故《汉志》以《弟子职》附《孝经》,而《史籀》等十家四十五篇列为小学。
《隋志》增以金石刻文,《唐志》增以书法、书品,已非初旨。
自朱子作《小学》以配《大学》,赵希弁《读书附志》遂以《弟子职》之类并入小学,又以蒙求之类相参并列,而小学益多岐矣。
考订源流,惟《汉志》根据经义,要为近古。
今以论幼仪者别入《儒家》,以论笔法者别入《杂艺》,以蒙求之属隶《故事》,以便记诵者别入《类书》,惟以《尔雅》以下编为《训诂》,《说文》以下编为《字书》,《广韵》以下编为《韵书》。
庶体例谨严,不失古义。
其有兼举两家者,则各以所重为主(如李焘《说文五音韵谱》实字书,袁子让《字学元元》实论等韵之类)。
悉条其得失,具於本篇。
△《尔雅注疏》十卷(内府藏本)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尔雅注》三卷(两淮盐政采进本)宋郑樵撰。
△《方言》十三卷(永乐大典本)旧本题“汉扬雄撰,晋郭璞注”。
△《释名》八卷(内府藏本)汉刘熙撰。
△《广雅》十卷(内府藏本)魏张揖撰。
△《匡谬正俗》八卷(安徽巡抚采进本)唐颜师古撰。
△《群经音辨》七卷(通行本)宋贾昌朝撰。
△《埤雅》二十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宋陆佃撰。
△《尔雅翼》三十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宋罗愿撰,元洪焱祖音释。
△《骈雅》七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明朱谋㙔撰。
△《字诂》一卷(安徽巡抚采进本)国朝黄生撰。
△《续方言》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国朝杭世骏撰。
△《别雅》五卷(江苏巡抚采进本)国朝吴玉搢撰。
——右“小学类”训诂之属一十三部,一百二十二卷,并文渊阁著录。
旧《唐书·经籍志》以诂训与小学分为二家。
然诂训亦小学也,故今仍从《汉志》,列为《小学》之子目。
又《尔雅》首《释诂》、《释训》,其馀则杂陈名物。
盖析其类而分之,则虫、鱼、草、木之属与字义门目各殊;统其类而言之,则解说名物亦即解释其字义。
故训诂者,通名也。
《方言》、《释名》,相沿继作,大体无殊。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春秋程传补》·二十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国朝孙承泽撰。
承泽有《尚书集解》,已著录。
是编以程子《春秋传》非完书,集诸儒之说以补之。
其词义高简者重为申明,阙略者详为补缀。
书成於康熙九年。
按伊川《春秋传》,《宋史·艺文志》作一卷。
陈亮《龙川集》有《跋》云:“伊川先生之序此书也,盖年七十有一矣,四年而先生殁。
今其书之可见者才二十年。
”陈振孙《书录解题》云:“略举大义,不尽为说。
襄、昭後尤略。
”考程子《春秋传序》作於崇宁二年,书未定而党论兴,至《桓公九年》止。
门人间取《经说》续其後,此陈亮所谓可见者二十年也。
是书《桓公九年》以前全载程《传》,十年以後以《经说》补之,《经说》所无者采诸说补之,中取诸新安汪克宽《纂疏》者居多。
《纂疏》即明代《春秋大全》所本。
其书坚守胡安国《传》,则仍胡氏之门户而已,未必尽当程子意也。
又所补诸《传》皆不出姓氏,於原文亦多所芟改,其《桓公九年》以前程子无《传》者亦为补之。
则是自为一书,特托名於程子耳。
考陈亮《跋》有云:“先生於是二十年之间,其义甚精,其类例甚博。
学者苟优柔厌饫,自得於意言之表,不必惜其阙也。
”然则何藉承泽之补乎?△《左传统笺》·三十五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国朝姜希辙撰。
希辙字二滨,馀姚人。
明崇祯壬午举人。
国朝官至奉天府府丞。
此书循文衍义,所据者特杜预、林尧叟、孔颖达三家,参以朱申《句解》。
其所引证,又皆不标所出,犹沿明季著书之习。
△《春秋家说》·三卷(湖南巡抚采进本)国朝王夫之撰。
夫之有《周易稗疏》,已著录。
是书前有《自序》,称大义受於其父,故以“家说”为名。
其攻驳胡《传》之失,往往中理,而亦好为高论,不顾其安,其弊乃与胡《传》等。
如文姜之与於弑,夫之谓不讨则不免於忘父,讨之则不免於杀母。
为庄公者,惟有一死而别立桓公之庶子,庶子可以申文姜之诛。
不知子固无杀母之理,即桓之庶子亦岂有杀嫡母之理?视生母为母而视嫡母为非母,此末俗至薄之见,可引以断《经》义乎?闵公之弑,夫之谓当归狱於庆父,不当归狱於哀姜。
四库全书总目版本与概况
卷首 二
进表(殿本) • 表文(浙本) •
• 职名
•
后人一般把它称为《钦定四库全书告成恭进表》或《奏进四库全书表文》 一篇4300多字的骈文,起首语为“多罗质郡王臣永瑢等奉敕编纂四库全书告 成谨奉表上进者”,落款时间是乾隆四十七年(1782)七月
殿本中全称《钦定四库全书勘阅缮校诸臣职名》,浙本中全称《乾隆四十七年 七月十九日奉旨开列办理四库全书在事诸臣职名》,一般简称为“职名表” 编委会:浙本有而殿本无者1人,浙本无而殿本有者11人——共370人
一、《四库全书总目》版本 (一) 《总目》编纂及刊刻过程表
《总目》提要的编撰自乾隆三十七年(1772)正月初 四要求采书时需附简要介绍开始,至乾隆四十七年(1782) 七月十九日完成,前后又因《全书》的抽毁增补,《总目》 随之改动,于乾隆六十年(1795)方刊印问世,由永瑢等 人奉表奏上。
复杂的政治背景,纷繁的人事,决定了《总目》问世 的曲折历程。
纪版本目录学界的主流观点,但这一观点毫无依据,他
认为浙本早于殿本,理由如下:
殿本《总目》刊竣于乾隆六十年(1795)十一月,
校刊负责人曹文埴《奏折》有详确记录。浙本《总目》
刊竣于乾隆六十年(1795)十月,浙江学政阮元有《跋》
为证。浙本的底本是乾隆五十七年的四库馆写本,殿本
的底本是乾隆六十年的纪昀修订“完竣”稿本。
以上参考中华书局1965年影印浙本《总目》的《出版说明》
目录
一、《四库全书总目》版本 (一) 《总目》编纂及刊刻过程表 (二)“浙本翻刻殿本”的争议 (三)刻本:殿本、浙本、粤本 (四)影印本与整理本 二、《四库全书总目》收书与标准 三、《四库全书总目》基本结构 (一)体系——部-类-子目(属)-具体典籍 (二)卷首——圣谕、表文、职名、凡例 (三)正文——部序、类序、案语、提要 四、诗文评类 (一)诗文评类概貌 (二)《诗文评》批评的结构框架
四库全书总目
四库全书总目一、引言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文库,由清代官方编纂,收录了大量的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文献资料。
本文将对四库全书的概况、内容分类和编纂历史等方面进行介绍。
二、概况四库全书是清代乾隆皇帝下令编纂的一部巨著,目的是为了将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汇编成一套系统的文库。
它由《永乐大典》、《四部全书》、《史部》、《藏书志》四个部分组成,共计包含经、史、子、集四大类图书,以及永乐大典的辑录本。
三、内容分类1. 经部经部是四库全书中的重要部分,包含了儒家经典和其他学派的重要著作。
其中最重要的经典包括《易经》、《尚书》、《礼记》、《周易》等。
这些经典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 史部史部是关于历史方面的著作,包括史书、编年体史料和诸家野史等。
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有《史记》、《资治通鉴》、《明史》等。
这些史书记录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对于研究中国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3. 子部子部是涵盖儿童教育、教育学、文学、诗词等方面的文献。
其中包括《论语》、《诗经》、《全唐诗》等重要著作。
这些文献不仅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后世教育和思想理论提供了重要参考。
4. 集部集部收录了各种著作集子和经传注疏。
其中包括了众多的哲学、政治、经济、科学等方面的著作,如《庄子》、《论法师谈》、《四子书》等。
这些著作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和学术有着重要的价值。
5. 永乐大典辑录本《永乐大典》是明代朱棣为了庆祝自己登基而编纂的一部巨著。
在四库全书中,收录了《永乐大典》的辑录本,这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对于研究明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提供了宝贵资料。
四、编纂历史四库全书的编纂工作从1772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782年才完成。
在此期间,乾隆皇帝亲自主持并下达了560多道命令,对编纂工作做出了细致的指导和要求。
为了保证全书的质量,皇帝特地聘请了大量的学者和编纂人员,使得编纂工作取得了较好的进展。
四库全书总目
《四庫全書總目》一、經部經部包含兩大板塊:第一板塊為經典及其詮釋書,詮釋書包括單書詮釋和通論;第二板塊為小學〔文字、音韻、訓詁〕之書。
(一)易類關於《易》的學說與闡釋收入此類。
例:《周易正义》(十二卷)、《子夏易传》(十一卷)、《南轩易说》(三卷)、《周易注》(十卷)等。
(二)書類《书》以道政事,儒者不能异说也。
《小序》之依托,《五行传》之附会,久论定矣。
然诸家聚讼,犹有四端:曰今文、古文,曰错简,曰《禹贡》山水,曰《洪范》畴数。
夫古文之辨,至阎若璩始明。
朱彝尊谓是书久颁於学官,其言多缀辑逸经成文,无悖於理。
汾阴汉鼎,良亦善喻。
吴澄举而删之,非可行之道也。
禹迹大抵在中原,而论者多当南渡。
昔疏今密,其势则然。
然尺短寸长,互相补苴,固宜兼收并蓄,以证异同。
若夫刘向记《酒诰》、《召诰》脱简仅三,而诸儒动称数十。
班固牵《洪范》於《洛书》,诸儒并及《河图》,支离轇轕,淆经义矣。
故王柏《书疑》、蔡沈《皇极数》之类,非解经之正轨者,咸无取焉。
例:《尚书正义》(二十卷)、《洪范正论》(五卷)、《书疑》(九卷)等。
(三)詩類《诗》有四家,毛氏独传,唐以前无异论,宋以後则众说争矣。
然攻汉学者意不尽在於经义,务胜汉儒而已。
伸汉学者意亦不尽在於经义,愤宋儒之诋汉儒而已。
各挟一不相下之心,而又济以不平之气,激而过当,亦其势然欤!夫解《春秋》者惟《公羊》多驳,其中高子、沈子之说,殆转相附益。
要其大义数十,传自圣门者,不能废也。
《诗序》称子夏,而所引高子、孟仲子乃战国时人,固後来搀续之明证。
即成伯玙等所指篇首一句经师口授,亦未必不失其真。
然去古未远,必有所受。
意其真赝相半,亦近似《公羊》。
全信全疑,均为偏见。
今参稽众说,务协其平。
苟不至程大昌之妄改旧文,王柏之横删圣籍者,论有可采,并录存之以消融数百年之门户。
至於鸟兽草木之名,训诂声音之学,皆事须考证,非可空谈。
今所采辑,则尊汉学者居多焉。
例:《诗序》(二卷)、《毛诗正义》(四十卷)、《三家诗拾遗》(十卷)、《诗说》(一卷)、《诗经疏略》(八卷)等。
四库全书总目类目说明
《四库全书总目》类名说明1999年左右念研时詹冠群老师上课时发的讲义经部:在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者“法定”的以孔子编撰整理为代表的几部儒家经典。
1、易类:古代占卜的书。
凡注释、解说《易经》的书也入此类。
如《周易正义》。
2、书类:上古的书,战国前各时代统治者的官方文件。
凡注释、解说《尚书》的书也入此类。
如《尚书正义》。
3、诗类:《诗经》本来称为《诗》,相传原有三千多篇,经孔子整理后,选取305篇。
凡注释、解说《诗经》的书也入此类。
如《毛诗正义》。
4、礼类:凡阐发和注释《周礼》、《仪礼》、《礼记》的著作均入此类。
1)周礼之属:记载古代官制的书。
凡注释、解说《周礼》的书也入此类。
如《周礼注疏》。
2)仪礼之属:贵族行为规范的汇总,也称士礼。
凡注释、解说《仪礼》的书也入此类(专谈丧服、丧礼的书也入本类) 。
如《仪礼注疏》3)礼记之属:专门讲解礼的著作总汇,注解《礼记》的书也入本类,如《礼记正义》,但注解《大学》《中庸》的书入“四书类”。
4)三礼总义之属:对以上三礼进行综合研究而不可分属的书入本类。
如《三礼图》。
5)通礼之属:以三礼为主体,进行贯通解释、重订次序或兼辑历代礼制的书入本类。
如《礼书纲目》。
6)杂礼书之属:私人所作的论礼和谈私家礼注的书入本类。
如《家礼》。
5、春秋类: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凡注解《春秋》及《三传》的书入本类。
如《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
6、孝经类:专讲封建偷、事亲孝道的书。
凡海角《孝经》经文的书也入本类。
如《孝经注疏》。
7、五经总义类:凡注解群经的书入本类。
如《经典释文》。
8、四书类:解释阐述儒家经义的书。
《论语》、《孟子》记孔孟思想言行;《大学》《中庸》谈儒家政治伦理思想。
凡分注一书、兼释两书、通释四书的入本类。
如《论语注疏》、《孟子注疏》、《四书集注》。
9、乐类:收录音乐理论和古乐有关的论着。
但不收乐谱。
如《古乐经传》。
10、小学类:文字之学。
1)训诂之属:以字义分类的字典及关于解释字义的书入本类。
四库全书总目
清朝官修图书目录
01 内容简介
03 特点 05 谬误
目录
02 分类索引 04 存目 06 评价
07 版本介绍
09 比较 011 编者简介
目录
08 研究 010 成因 012 英文简介
基本信息
《四库全书总目》简称《四库总目》或《四库提要》,共二百卷,是中国清代纪昀等人编纂的一部大型解题 书目,是中国古典目录学方法的集大成者。也是现有最大的一部传统目录书。
乾隆皇帝1.著录数量不同:《简目》不收存目提要,《总目》则包括“著录”与“存目“两大部分,而且 《简目》与《总目》二者著录的数量不尽相同,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儿个方面:第一,篇目归类不同。如《皇 清职贡图》9卷,《简目》入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总目》入地理类外记之属;《古今说海》142卷,《简目》 入杂家类杂编之属,《总目》入杂家类杂纂之属;第二,计卷方法不同。附卷与缺卷的计卷方法不同,是产生差 异的重要原因。第三,文字狱的影响。《四库全书总目》初步完成之后,还发生过一次在复查中撤毁库书 11种 的事件,即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发现了李清所著《诸史异同录》和周亮工所著《读画录》中有“语涉违碍” 的地方,遂将二人著作收入四库者九种,连同清代潘桂章的《国史考异》和吴其贞的《书画记》一并撤毁。上述十 一种书在迟出的《总目》中已完全不见痕迹,而在杭本《简目》中并未删除。第四,统计失误,如小学类训沽之 属,实为127卷,而《总目》误计为122卷。
3、体例撰写提要:主要包括作者简介、历代书目著录情况、成书过程、内容评述、价值评判、常见版本等。
存目存目一、四库存 Nhomakorabea的由来所谓“存目”,根据乾隆帝三十八年五月十七日上谕,就是“止存书名,汇为总目”,也即不收其书,只在 《四库全书总目》各类著录书后列“某某类存目”,给这些书留下书名、卷数并撰写提要。对照《四库全书总目 提要》,全面分析四库存目书的内容,可知存目书之所以列为存目书,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四端: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感应类从志》·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旧本题晋张华撰。
隋、唐以来经籍、艺文诸志皆所不载,诸家书目亦不著录。
书中语多俚陋,且皆妖妄魇制之法,其为依托无疑也。
△《物类相感志》·十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旧本题东坡先生撰,然苏轼不闻有此书。
又题僧赞宁编次。
按晁公武《读书志》及郑樵《通志·艺文略》皆载《物类相感志》十卷,僧赞宁撰。
是书分十八卷,既不相符。
又赞宁为宋初人,轼为熙宁、元间人,岂有轼著此书而赞宁编次之理?其为不通坊贾伪撰售欺审矣。
且书以物类相感为名,自应载琥珀拾芥磁石引针之属,而分天、地、人、鬼、鸟、兽、草、木、竹、虫、鱼、宝器十二门隶事,全似类书,名实乖舛,尤徵其妄也。
△《物类相感志》·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旧本题宋苏轼撰。
凡分身体、衣服、饮食、器用、药品、疾病、文房、果子、蔬菜、花竹、禽鱼、杂著十二门,共四百四十八条,皆疗治及禁忌之事。
疑十八卷之本即因此本而衍之也。
△《格物粗谈》·二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旧本亦题苏轼撰。
分天时、地理等二十门,与世所传轼《物类相感志》大略相似。
後有元范亨识,断为後人假托。
他书亦罕见著录,惟曹溶收入《学海类编》中。
盖《物类相感志》已出伪作,此更伪书之重亻台也。
△《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十卷(内府藏本)不著撰人名氏。
载历代名贤格训及居家日用事宜,以十干分集,体例颇为简洁。
辛集中有大德五年吴郡徐元瑞《吏学指南序》,圣朝字俱跳行。
又《永乐大典》屡引用之,其为元人书无疑。
黄虞稷《千顷堂书目》云,或谓熊宗立撰。
恐未必然也。
△《多能鄙事》·十二卷(浙江汪启淑家藏本)旧本题明刘基撰。
基有《清类天文分野》之书,已著录。
是书凡饮食、器用、方药、农圃、牧养、阴阳、占卜之法无不备载,颇适於用。
然体近琐碎,若小儿四季关、百日关之类俱见胪列,殊失雅驯。
立名取孔子之言,亦属僭妄。
殆托名於基者也。
△《都氏铁网珊瑚》·二十卷(浙江范懋柱家天一阁藏本)明都穆撰。
四库全书总目导读
《仪礼》读本:
胡培翚《仪礼正义》,清人《仪礼》研究集大成之作。
礼记之属
解《礼记》之书。包括注解礼记单篇的,历代以注《檀 弓》《月令》《大学》《中庸》者为多。因为《总目》 中专分四书类,所以有关《大学》《中庸》的归入四书 类。 《大戴礼记》及相关之书附在此类。 《礼记》读本: 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十三经清人注疏”本。
9.乐类 相传乐经亡于秦火。
很可能本来就没有。
本类所收是关于音 乐理论以及古乐的
论著,如明宗室朱
载堉《乐律全书》。
10.小学类
汉代即有小学,附属于经学。
清代考据学发达,小学取得很大成就。 分三属。 训诂之属 解释字词之义。最早的是《尔雅》,被列为经书之一,是
分类词典。
一般在新王朝建立后,修纂前朝正史。
每一朝代,在建立之初,就要为后代修史做准备。 “二十四史”或“二十五”、“二十六史”首尾衔 接,构成一套2000多年不间断的完整纪传体史。 作为史料,治史者首先须于“正史”下大功夫。
二十四史整理本
二十四史: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宋书 南齐书 梁书
8.四书类 《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南宋朱熹合为四种,为《论语》《孟子》作集注,为《大学》《中 庸》作章句,以后遂有《四书》之名。 元代立为科举用书,以后为《四书》作注者甚多,但其中很大一部 分是为科举考试而作。 《总目》所收大都属发明经义之作,也有一部分是关系科举的。有 的是专为一书而作,如魏何晏等注、宋邢昺疏《论语正义》,有的 是合《论》《孟》,或合《大学》《中庸》,或合《四书》而作。 读本: 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 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十三经清人注疏”本。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
四库全书总目(DOC)
总目(1-6)1-经部总目2-史部总目3-子部总目4-集部总目一5-集部总目二,全书索引6-全书简明目录,全书索引经部(7-242)易类7-子夏易传,周易郑康成注,增补郑氏周易,陆氏易解,周易注,周易注疏,周易注疏_周易略例,周易注疏_考证,周易集解8-周易口诀义,周易举正,易数钩隐图,易数钩隐图_遗论九事,周易口义,周易口义_系辞,周易口义_卷末(说卦,序卦,杂卦),温公易说,横渠易说,横渠易说_横渠先生行状9-东坡易传,伊川易传,易学辨惑,了斋易说,吴园周易解,周易新讲义10-紫岩易传,读易详说,易小传11-汉上易传,汉上易传_卦图,汉上易传_丛说,周易窥余,易璇玑,易变体义12-周易经传集解,易原,周易古占法,周易古占法_周易章句外编,原本周易本义,别本周易本义13-郭氏传家易说,周易义海撮要,南轩易说,复斋易说14-杨氏易传,周易玩辞,赵氏易说,诚斋易传15-大易粹言,易图说,古周易,易传灯,易裨传,易裨传_外篇16-厚斋易学_附录17-童溪易传,周易总义,西溪易说,丙子学易编,易通18-周易卦爻经传训解,易象意言,周易要义,易翼传,文公易说19-易学启蒙小传,易学启蒙小传_易学启蒙古经传,周易辑闻,周易辑闻_易雅,周易辑闻_筮宗,用易详解,淙山读周易20-周易传义附录,易学启蒙通释,三易备遗21-周易集说,读易举要,易象义,易图通变,易图通变_易筮通变22-读易私言,易附录纂注,周易启蒙翼传,易纂言,易纂言外翼,易源奥义,易源奥义_周易原旨23-周易程朱传义折衷,周易衍义24-易学滥觞,大易缉说,大易缉说_续刊大易缉说始末,周易本义通释,周易本义集成25-大易象数钩深图,学易记,周易集传,读易考原,易精蕴大义26-易学变通,周易会通,周易图说27-周易爻变易缊,周易参义,周易文诠28-周易传义大全29-易经蒙引30-读易余言,启蒙意见,易经存疑31-周易辨录,易像钞,周易象旨决录,易象钩解32-周易集注,读易纪闻,叶八白易传33-读易述,像象管见34-周易札记,周易易简说,易义古象通,周易像象述35-易用,易象正,儿易内仪以,儿易内仪以_儿易外仪,卦变考略36-古周易订诂,古周易订诂_解经处答客问,周易玩辞困学记37-易经通注,日讲易经解义38-御纂周易折中,御纂周易述义39-读易大旨,周易稗疏,周易稗疏_考异,易酌,田间易学40-易学象数论,周易象辞,周易象辞_周易寻门余论,周易象辞_图学辩惑41-周易筮述,仲氏易,推易始末,春秋占筮书,易小帖42-易俟,读易日钞,周易通论,周易观彖43-周易浅述,周易浅述_周易浅述图,易原就正44-大易通解,大易通解_读启蒙杂说,易经衷论,易图明辨45-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146-合订删补大易集义粹言247-周易传注,周易传注_周易筮考,周易札记,周易传义合订,周易玩辞集解,惠氏易说48-周易函书约存,周易函书约存_周易函书约注,周易函书约存_周易函书别集49-易笺,学易初津,易翼宗,易翼说50-周易孔义集说,易翼述信51-周易浅释,周易洗心,丰川易说52-周易述,易汉学,易例,易象大意存解,大易择言53-周易辨画,周易图书质疑,周易章句证异,乾坤凿度,易纬稽览图,易纬辨终备,周易干凿度,易纬通卦验,易纬干元序制记,易纬是类谋,易纬坤灵图书类54-尚书注疏,尚书注疏_考证,洪范口义,书传55-尚书全解56-禹贡指南,禹贡论,禹贡论_禹贡后论,禹贡论_禹贡山川地理图,尚书讲义,夏氏尚书详解57-禹贡说断,增修东莱书说,尚书说,五诰解,絜斋家塾书钞58-书经集传,尚书精义59-陈氏尚书详解,融堂书解,洪范统一60-尚书要义,书集传或问,胡氏尚书详解,尚书表注61-书纂言,书集传纂疏,读书丛说,书传辑录纂注62-尚书通考,书蔡氏传旁通,读书管见,书义断法,书义断法_作义要诀,尚书纂传,尚书句解63-书传会选,书经大全64-尚书考异,尚书疑义,尚书日记,尚书砭蔡编,尚书注考,尚书疏衍,洪范明义65-日讲书经解义,钦定书经传说汇纂66-尚书稗疏,尚书古文疏证,尚书古文疏证_朱子古文书疑,古文尚书冤词,尚书广听录,尚书埤传,尚书埤传_书经考异67-禹贡长笺,禹贡锥指68-洪范正论,尚书七篇解义,书经衷论,尚书地理今释,禹贡会笺,尚书大传,尚书大传_补遗,书义矜式诗类69-诗序,毛诗注疏,毛诗注疏_毛诗注疏原目,毛诗注疏_毛诗批注传述人考证70-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陆氏诗疏广要,毛诗指说,诗本义,诗本义_郑氏诗谱,苏氏诗集传,毛诗名物解71-毛诗李黄集解72-诗补传,诗总闻,诗经集传73-慈湖诗传,吕氏家塾读诗记,续吕氏家塾读诗记74-絜斋毛诗经筵讲义,毛诗讲义,诗童子问,段氏毛诗集解75-诗缉,诗传遗说,诗考,诗地理考76-诗集传名物钞,诗传通释,诗传旁通77-诗经疏义会通,诗经疑问,诗经疑问_诗辨说,诗缵绪78-诗演义,诗解颐,诗传大全,诗传大全_朱子诗序辨说79-诗说解颐,读诗私记,诗故80-六家诗名物疏,重订诗经疑问81-诗经世本古义82-待轩诗记,读诗略记83-钦定诗经传说汇纂,钦定诗经传说汇纂_朱子诗序辨说84-御纂诗义折中,田间诗学,诗经稗疏85-诗经通义,毛诗稽古编86-诗所,毛诗写官记,诗札,诗传诗说驳义,续诗传鸟名卷,诗识名解,诗传名物集览87-诗说,诗经札记,读诗质疑88-毛诗类释,毛诗类释_续编,诗疑辨证,三家诗拾遗,诗渖89-诗序补义,虞东学诗,韩诗外传礼类.周礼之属90-周礼注疏,周礼注疏_考证91-周官新义,周官新义_考工记解,周礼详解,周礼复古编92-礼经会元,太平经国书,周官总义93-周礼订义194-周礼订义295-鬳斋考工记解,周礼句解,周礼集说,周官集传96-周礼传,周礼传_周礼图说,周礼传_周礼翼传,周礼全经释原,周礼全经释原_周礼通今续论97-周礼注疏删翼98-钦定周官义疏199-钦定周官义疏2100-周礼述注,周礼纂训礼类.仪礼之属102-仪礼注疏,仪礼注疏_考证103-仪礼识误,仪礼集释,仪礼释宫104-仪礼图,仪礼图_仪礼旁通图,仪礼要义105-仪礼逸经,仪礼集说,经礼补逸106-钦定仪礼义疏1107-钦定仪礼义疏2108-仪礼郑注句读,仪礼郑注句读_仪礼监本正误,仪礼郑注句读_仪礼石本误字,仪礼商,仪礼述注109-仪礼析疑,仪礼章句,补飨礼,礼经本义,宫室考,天子肆献祼馈食礼,仪礼释宫增注,仪礼小疏110-仪礼集编1111-仪礼集编2,内外服制通释112-读礼通考1113-读礼通考2114-读礼通考3礼类.礼记之属115-礼记注疏1116-礼记注疏2,礼记注疏_考证,月令解117-礼记集说1118-礼记集说2119-礼记集说3120-礼记集说4121-礼记纂言,陈氏礼记集说122-礼记大全,月令明义,表记集传,表记集传_春秋表记问业,坊记集传,坊记集传_坊记春秋问业,缁衣集传,儒行集传123-日讲礼记解义124-钦定礼记义疏1125-钦定礼记义疏2126-钦定礼记义疏3127-深衣考,陈氏礼记集说补正,礼记述注128-礼记析疑,檀弓疑问,礼记训义择言,深衣考误,大戴礼记,夏小正戴氏传礼类.三礼总义之属129-三礼图集注,三礼图,学礼质疑,读礼志疑,郊社禘祫问,参读礼志疑礼类.通礼之属130-礼书131-仪礼经传通解,仪礼经传通解_续1132-仪礼经传通解_续2133-读书纲目1134-读书纲目2,读书纲目_论律吕,读书纲目_深衣考误135-五礼通考1136-五礼通考2137-五礼通考3138-五礼通考4139-五礼通考5140-五礼通考6141-五礼通考7142-五礼通考8礼类.杂礼书之属142-书仪,家礼,泰泉乡礼,朱子礼纂,辨定祭礼通俗谱春秋类143-春秋左传注疏1,春秋左传注疏_春秋三传批注传述人考证144-春秋左传注疏2145-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_考证,春秋谷梁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_考证,箴膏肓,箴膏肓_起废疾,箴膏肓_发墨守146-春秋释例,春秋集传纂例,春秋集传微旨,春秋集传辨疑,春秋名号归一图,春秋年表147-春秋尊王发微,春秋皇纲论,春秋通义,春秋权衡,刘氏春秋传,春秋意林传,春秋传说例,孙氏春秋经解148-苏氏春秋集解,春秋辨疑,崔氏春秋经解,崔氏春秋经解_春秋例要,春秋本例,春秋五礼例宗,春秋通训149-叶氏春秋传,春秋考,春秋三传谳,春秋三传献_春秋左传谳,春秋三传献_春秋公羊传谳,春秋三传献_春秋谷梁传谳150-吕氏春秋集解151-胡氏春秋传,高氏春秋集注,陈氏春秋后传152-左氏传说,左氏传续说,左氏博议153-春秋比事,春秋左传要义154-春秋分记155-春秋讲义,春秋集义156-张氏春秋集注,春秋王霸列国世纪编,春秋通说,洪氏春秋说157-春秋经筌,吕氏春秋或问,吕氏春秋或问_春秋五论158-春秋集传详说,读春秋编159-春秋集传释义大成,春秋纂言,春秋提纲,春秋诸国统纪160-春秋本义,程氏春秋或问161-三传辨疑162-春秋谳义,春秋会通163-春秋阙疑164-春秋集传,春秋师说,春秋左氏传补注,春秋金锁匙,春秋属辞165-春秋胡传附录纂疏,春秋春王正月考,春秋春王正月考_辨疑,春秋书法钩元166-春秋大全167-春秋经传辨疑,春秋正传,左传附注,春秋胡氏传辨疑168-春秋明志录,春秋正旨,春秋辑传169-春秋亿,春秋事义全考,春秋左传属事,春秋胡传考误,左氏释,春秋质疑170-春秋孔义,春秋辩义171-读春秋略记,春秋四传质,左传杜林合注172-日讲春秋解义173-钦定春秋传说汇纂174-御纂春秋直解,左传杜解补正,春秋稗疏,春秋四传纠正,春秋平义175-读左日钞,读左日钞_读左日钞补,左传事纬,左传事纬_左传事纬前集176-春秋毛氏传,春秋简书刊误,春秋属辞比事记,春秋地名考略,春秋管窥177-三传折诸(左传折诸,公羊折诸,榖梁折诸),春秋阙如编178-春秋宗朱辨义,春秋通论,春秋世族谱,春秋长历,惠氏春秋说179-春秋大事表1180-春秋大事表2,春秋大事表_读春秋偶笔,春秋大事表_舆图181-春秋识小录,惠氏春秋左传补注,春秋左传小疏,春秋地理考实,三正考,春秋究遗,春秋随笔,春秋繁露孝经类182-古文孝经孔氏传,古文孝经孔氏传_宋本古文孝经,孝经注疏,孝经注疏_考证,孝经指解,孝经刊误,孝经大义,孝经定本,孝经述注,孝经集传,御定孝经注,御纂孝经集注,孝经问五经总义类182-驳五经异义,驳五经异义_补遗,郑志,经典释文183-公是七经小传,程氏经说,六经图,六经正误,九经三传沿革例,融堂四书管见,四如讲稿184-六经奥论,明本排字九经直音,经说,十一经问对,五经蠡测,简端录,五经稽疑,经典稽疑185-钦定翻译五经四书_御制翻译易经,钦定翻译五经四书_御制翻译书经,钦定翻译五经四书_御制翻译诗经186-钦定翻译五经四书_御制翻译礼记187-钦定翻译五经四书_御制翻译春秋1188-钦定翻译五经四书_御制翻译春秋2189-钦定翻译五经四书_御制翻译春秋3,钦定翻译五经四书_御制翻译四书190-七经孟子考文补遗191-九经误字,经问,经问_经问补,十三经义疑,九经古义,经稗192-十三经注疏正字193-朱子五经语类(易,书,诗,春秋,礼)194-群经补义,经咫,九经辨字渎蒙,古经解钩沉,古微书四书类195-孟子注疏,孟子注疏_考证,论语集解义疏,论语注疏,论语注疏_考证196-论语笔解,孟子音义,论语拾遗,孟子解,论语全解,孟子传,尊孟辨,尊孟辨_尊孟续辨,尊孟辨_尊孟辨别录197-四书章句集注,四书章句集注_大学章句,四书章句集注_论语集注,四书章句集注_孟子集注,四书章句集注_中庸章句,四书或问198-论孟精义,论孟精义_论语精义,论孟精义_孟子精义,中庸辑略199-石鼓论语答问,论语意原,癸巳论语解,癸巳孟子说,蒙斋中庸讲义200-四书集编,四书集编_大学集编,四书集编_中庸集编,四书集编_论语集编,四书集编_孟子集编,孟子集疏,论语集说,中庸指归,中庸指归_中庸分章,中庸指归_大学发微,中庸指归_大学本旨201-四书纂疏202-大学疏义,论孟集注考证_论语集注考证,论孟集注考证_孟子集注考证,四书集义精要,四书辨疑,读四书丛说203-四书通,四书通证,四书通证__大学章句或问通证,四书通证__论语集注通证,四书通证__孟子集注通证,四书通证__中庸章句或问通证,四书疑节,四书经疑贯通204-四书纂笺,四书通旨,四书管窥,大学中庸集说启蒙205-四书大全,四书大全__大学章句大全,四书大全__大学或问,四书大全__论语集注大全,四书大全__孟子集注大全,四书大全__中庸章句大全,四书大全__中庸或问206-四书蒙引,四书蒙引_四书蒙引别录,四书因问207-问辨录,论语类考,孟子杂记,学庸正说,论语商,论语学案,四书留书208-日讲四书解义,四书近指,孟子师说,大学翼真209-四书讲义困勉录,松阳讲义210-榕村四书说,榕村四书说__大学古本说,榕村四书说__中庸章段,榕村四书说__中庸余论,榕村四书说__读论语札记,榕村四书说__读孟子札记,论语稽求篇,四书剩言,四书剩言_四书剩言补,大学证文,四书释地,四书释地__四书释地续,四书释地__四书释地又续,四书释地__四书释地三续,四书札记,此木轩四书说,四书逸笺,乡党图考乐类211-皇佑新乐图记,乐书212-律吕新书,瑟谱,韶舞九成乐补,律吕成书,苑洛志乐,钟律通考213-乐律全书1214-乐律全书2215-御制律吕正义(正律审音,和声定乐,协均度曲),御制律吕正义后编1216-御制律吕正义后编2217-御制律吕正义后编3218-御制律吕正义后编4219-钦定诗经乐谱全书,钦定诗经乐谱全书_钦定乐律正俗220-古乐经传,古乐书,圣谕乐本解说,皇言定声录,竟山乐录,李氏学乐录,乐律表微,律吕新论,律吕阐微,琴旨小学类.训诂之属221-尔雅注疏,尔雅注疏_考证,尔雅注,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释名,广雅,匡谬正俗222-群经音辨,埤雅,埤雅_音释,尔雅翼,骈雅,字诂,续方言,别雅小学类.字书之属223-急就篇,说文解字,说文系传,说文系传考异,说文解字篆韵谱224-重修玉篇,重修玉篇_玉篇反纽图,重修玉篇_玉篇分毫字样,干禄字书,五经文字,九经字样,汗简,佩觿,古文四声韵225-类篇,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复古编,班马字类,汉隶字源226-六书故,字通,龙龛手鉴227-六书统228-周秦刻石释音,字鉴,说文字原,六书正伪,汉隶分韵,六书本义,奇字韵,古音骈字,古音骈字_古音骈字续篇,俗书刊误,字孪229-御定康熙字典1230-御定康熙字典2231-御定康熙字典3,御定康熙字典_补遗232-御制增订清文鉴1233-御制增订清文鉴2,御制增订清文鉴_补编,御制增订清文鉴_总纲,御制增订清文鉴_补编总纲234-御制满珠蒙古汉字三合切音清文鉴235-钦定西域同文志,隶辨,篆隶考异小学类.韵书之属236-原本广韵,重修广韵,集韵237-切韵指掌图,切韵指掌图__检图之例,韵补,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附释文互注礼部韵略__贡举条式,增修互注礼部韵略,增修校正押韵释疑,九经补韵238-五音集韵,古今韵会举要,四声全角等子,经史正音切韵指南239-洪武正韵,古音丛目,古音丛目_古音猎要,古音丛目_古音余,古音丛目_古音附录,古音略例,转注古音略,毛诗古音考,屈宋古音义240-御定音韵阐微,钦定同文韵统,钦定叶韵汇辑,钦定音韵述微241-音论,诗本音,易音,唐韵正,古音表,韵补正242-古今通韵,易韵,孙氏唐韵考,古韵标准,六艺纲目,六艺纲目_字原,六艺纲目_六艺纲目发原史部(243-694)正史类243-史记1244-史记2,史记_考证,史记_补史记三皇本纪,史记_史记正义论例谥法解,史记_列国分野245-史记集解1246-史记集解2,史记索隐247-史记正义1,史记正义_史记正义论例谥法解248-史记正义2,读史记十表,史记疑问249-前汉书1250-前汉书2251-前汉书3,前汉书_考证,班马异同252-后汉书1253-后汉书2,后汉书_考证,补后汉书年表,两汉刊误补遗254-三国志,三国志_魏志,三国志_蜀志,三国志_吴志,三国志_考证,三国史辨误,三国志补注,三国志补注_诸史然疑255-晋书1256-晋书2,晋书_考证,晋书_晋书音义257-宋书1258-宋书2,宋书_考证259-南齐书,南齐书_考证260-梁书,梁书_考证,陈书,陈书_考证261-魏书1262-魏书2,魏书_考证263-北齐书,北齐书_考证,周书,周书_考证264-隋书,隋书_考证265-南史,南史_考证266-北史1267-北史2,北史_考证268-旧唐书1269-旧唐书2270-旧唐书3271-旧唐书4,旧唐书_考证272-新唐书1273-新唐书2274-新唐书3275-新唐书4276-新唐书5,新唐书_考证,新唐书_唐书释音,新唐书纠谬277-旧五代史1278-旧五代史2,旧五代史_考证279-新五代史,新五代史_考证,五代史纂误280-宋史1281-宋史2282-宋史3283-宋史4284-宋史5285-宋史6286-宋史7287-宋史8288-宋史9,宋史_考证289-辽史,辽史_考证,辽史拾遗290-金史1291-金史2,金史_考证292-元史1293-元史2294-元史3295-元史4,元史_考证296-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_钦定辽史语解,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_钦定金史语解,钦定辽金元三史国语解_钦定元史语解297-明史1298-明史2299-明史3 300-明史4 301-明史5 302-明史6,明史_考证编年类303-竹书纪年,竹书统笺,前汉纪,后汉纪,元经,唐创业起居注304-资治通鉴1305-资治通鉴2306-资治通鉴3307-资治通鉴4308-资治通鉴5309-资治通鉴6310-资治通鉴7311-资治通鉴考异,资治通鉴释例,资治通鉴目录312-通鉴地理通释,通鉴释文辨误,通鉴胡注举正,稽古录,资治通鉴外纪313-皇王大纪,中兴小纪314-续资治通鉴长编1315-续资治通鉴长编2316-续资治通鉴长编3317-续资治通鉴长编4318-续资治通鉴长编5319-续资治通鉴长编6320-续资治通鉴长编7321-续资治通鉴长编8322-续资治通鉴长编9323-纲目续麟,纲目分注拾遗,纲目订误324-大事记,大事记_大事记通释,大事记_大事记解题325-建炎以来系年要录1326-建炎以来系年要录2327-建炎以来系年要录3328-九朝编年备要,续宋编年资治通鉴329-西汉年纪,靖康要录,两朝纲目备要,宋季三朝政要330-宋史全文1331-宋史全文2332-资治通鉴前编,资治通鉴前编_资治通鉴前编举要,通鉴续编333-大事记续编1334-大事记续编2,元史续编335-御批历代通鉴辑览1336-御批历代通鉴辑览2337-御批历代通鉴辑览3338-御批历代通鉴辑览4339-御批历代通鉴辑览5,御批历代通鉴辑览_明唐桂二王本末340-御定资治通鉴纲目三编341-皇清开国方略,皇清开国方略_御制开国方略联句,皇清开国方略_卷首:发祥世纪342-资治通鉴后编1343-资治通鉴后编2344-资治通鉴后编3345-资治通鉴后编4纪事本末类346-通鉴纪事本末1347-通鉴纪事本末2348-通鉴纪事本末3349-通鉴纪事本末4,春秋左氏传事类始末350-三朝北盟会编1351-三朝北盟会编2352-三朝北盟会编3,蜀鉴,炎徼纪闻353-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354-平定三逆方略,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1355-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2356-钦定平定金川方略357-平定准噶尔方略_前编358-平定准噶尔方略_正编1359-平定准噶尔方略_正编2,平定准噶尔方略_续编360-平定两金川方略1361-平定两金川方略2362-钦定剿捕临清逆匪纪略,钦定兰州纪略,钦定石峰堡纪略363-钦定平定台湾纪略,绥寇纪略364-滇考,明史纪事本末365-绎史1366-绎史2367-绎史3368-绎史4369-左传纪事本末,平台纪略,平台纪略_东征集别史类370-逸周书,东观汉记,建康实录371-隆平集,古史372-通志1373-通志2374-通志3375-通志4376-通志5377-通志6378-通志7379-通志8380-通志9381-通志10382-东都事略383-路史,钦定重订契丹国志,钦定重订大金国志384-古今纪要,萧氏续后汉书,萧氏续后汉书_义例,萧氏续后汉书_续后汉书音义385-郝氏续后汉书1386-郝氏续后汉书2,春秋别典387-御定历代纪事年表1388-御定历代纪事年表2389-御定历代纪事年表3390-御定历代纪事年表4391-御定历代纪事年表5392-钦定续通志1393-钦定续通志2394-钦定续通志3395-钦定续通志4396-钦定续通志5397-钦定续通志6398-钦定续通志7399-钦定续通志8400-钦定续通志9401-钦定续通志10402-补历代史表,后汉书补逸403-春秋战国异辞,春秋战国异辞_春秋战国通表,春秋战国异辞_摭遗404-尚史1405-尚史2杂史类406-国语,国语补音,战国策,鲍氏战国策注407-战国策校注,贞观政要,渚宫旧事,渚宫旧事_补遗,东观奏记,五代史阙文,五代史补,北狩见闻录,松漠纪闻,松漠纪闻_续,燕翼诒谋录408-太奔驰迹统类,咸淳遗事,大金吊伐录,汝南遗事,钱塘遗事,平宋录409-弇山堂别集1410-弇山堂别集2,革除逸史,钦定蒙古源流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411-太祖高皇帝圣训,太宗文皇帝圣训,世祖章皇帝圣训,圣祖仁皇帝圣训412-世宗宪皇帝圣训413-世宗宪皇帝上谕八旗,世宗宪皇帝上谕八旗_上谕旗务议覆,世宗宪皇帝上谕八旗_谕行旗务奏议414-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1415-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2416-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1417-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2418-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3419-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4420-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5421-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6422-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7423-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8424-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9425-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10426-唐大诏令集,两汉诏令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427-范文正奏议,包孝肃奏议,尽言集,谠论集,左史谏草,左史谏草_左史吕公家传,左史谏草_监簿吕公家传,商文毅疏稿,王端毅奏议,马端肃奏议428-关中奏议,胡端敏奏议,杨文忠三录429-何文简疏议,垂光集,孙毅庵奏议,玉坡奏议,南宫奏稿,讷溪奏疏,谭襄敏奏议430-潘司空奏疏,两河经略,两垣奏议,周忠愍奏疏,张襄壮奏疏,靳文襄奏疏,靳文襄奏疏_治河题藁,靳文襄奏疏_抚皖题藁,华野疏稿431-宋名臣奏议1432-宋名臣奏议2433-历代名臣奏议1434-历代名臣奏议2435-历代名臣奏议3436-历代名臣奏议4437-历代名臣奏议5438-历代名臣奏议6439-历代名臣奏议7440-历代名臣奏议8441-历代名臣奏议9442-历代名臣奏议10443-名臣经济录1444-名臣经济录2445-御选明臣奏议传记类.圣贤之属446-孔子编年,东家杂记传记类.名人之属446-晏子春秋,魏郑公谏录,李相国论事集,杜工部年谱,杜工部诗年谱,绍陶录,金佗萃编,金佗萃编_金佗续编447-象台首末,魏郑公谏续录,忠贞录,诸葛忠武书,宁海将军固山贝子功绩录,朱子年谱,朱子年谱_朱子年谱考异,朱子年谱_朱子论学切要语传记类.总录之属448-古列女传,古列女传_续古列女传,高士传,卓异记,春秋臣传,廉吏传,绍兴十八年同年小录,伊洛渊源录449-宋名臣言行录450-名臣碑传琬琰之集451-钱塘先贤传赞,庆元党禁,宋宝佑四年登科录,京口耆旧传,昭忠录,敬乡录,唐才子传,元名臣事略452-浦阳人物记,古今列女传,殿阁词林记,嘉靖以来首辅传453-明名臣琬琰录,明名臣琬琰录_明名臣琬琰续录,今献备遗,百越先贤志,元儒考略454-钦定宗室王公功绩表传,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455-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1456-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2,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457-明儒学案458-中州人物考,东林列传,东林列传_熹宗原本本纪,儒林宗派,明儒言行录,明儒言行录_明儒言行录续编459-史传三编460-闽中理学渊源考传记类.杂录之属460-征南录,骖鸾录,吴船录,入蜀记,西使记,保越录,粤闽巡视纪略,松亭行纪,扈从西巡日录史部. 史钞类461-两汉博闻,通鉴总类1462-通鉴总类2,南北史识小录_南史识小录,南北史识小录_北史识小录载记类463-吴越春秋,越绝书,华阳国志,邺中记,十六国春秋,别本十六国春秋464-蛮书,钓矶立谈,江南野史,江南别录,江表志,江南余载,三楚新录,锦里耆旧传,五国故事,蜀梼杌,马氏南唐书,陆氏南唐书,陆氏南唐书_南唐书音释,吴越备史,吴越备史_补遗,安南志略465-十国春秋1466-十国春秋2,朝鲜史略,越史略时令类467-岁时广记,御定月令辑要地理类.宫殿簿之属468-三辅黄图,禁扁地理类.总志之属468-元和郡县志469-太平寰宇记1。
《四库全书总目》总集类存目辨证
…
…
疑为 明 人所伪 托
。
观 其 《 岣 嵝 山 碑 》 全 用 杨 慎释 文 而
《
大 戴礼
几铭》
并 用 钟惺 《诗 归 》之误
本 其 作 伪 之迹 显 然 也
,
。
按 此 书 有 万历 甲
:
申
(
重 刻 本 题 宋 何无适 倪 希 程 编 类 明 进 士 沈 大 忠 附
,
“
、
,
((
四 库全 书总 目
, ,
。
已 而 先 生 出 其绪 余
。
两宰 名 邑 以文 章
, ,
饰吏 治 有 卓 绩
一
。
而 冰 操 凛凛 尤 著 清誉 故 归 而 萧 然 四 壁 时 寄 兴 于 诗 余 得 随 杖 履
,
, ,
。
曰
出 箧 中 《 文选 尤 》 示 余 盖 先生 暇
”
日
诸 郎君 所趋庭 而相授 受者 也
,
” 。
朱 氏 又云
《
四 库全书 总 目 》 总集类存 目 辨证
徐大军
清 乾隆 时 期 所 编 的 《 四 库 全书 总
了极 大 的帮 助
。
,
目
》
是 目 录 著 作 的 集大成者 给 我 们 的 研 究 带 来
, , ,
但 由 于种 种 原 因 它存 在 着 不少 错 误 和 疏漏 如 果 运 用 时 不加 注 意 难
”
《
光岳 英华》
,
。
观 其编 次 之 序 以 有 元 直 接 盛 唐 云
,
。
序末 又言
“
:
既 刻 二代 之诗 于 环 翠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帝魁以後书,凡三千二百四十篇,孔子删取百篇。
此史钞之祖也。
《宋志》始自立门。
然《隋志·杂史类》中有《史要》十卷,注“汉桂阳太守卫飒撰,约《史记》要言,以类相从”。
又有《三史略》二十卷,吴太子太傅张温撰。
嗣後专钞一史者,有葛洪《汉书钞》三十卷、张缅《晋书钞》三十卷。
合钞众史者,有阮孝绪《正史削繁》九十四卷。
则其来已古矣。
沿及宋代,又增四例。
《通鉴总类》之类,则离析而编纂之。
《十七史详节》之类,则简汰而刊削之。
《史汉精语》之类,则采摭文句而存之。
《两汉博闻》之类,则割裂词藻而次之。
迨乎明季,弥衍馀风。
趋简易,利剽窃,史学荒矣。
要其含咀英华,删除冗赘,即韩愈所称记事提要之义,不以末流芜滥责及本始也。
博取约存,亦资循览。
若倪思《班马异同》惟品文字,娄机《班马字类》惟明音训,及《三国志文类》总汇文章者,则各从本类,不列此门。
△《两汉博闻》·十二卷(两淮盐政采进本)明嘉靖中黄鲁曾刊本。
不著撰人名氏。
案晁公武《读书志》,乃宋杨侃所编也。
侃,钱塘人,端拱中进士,官至集贤院学士。
晚为知制诰,避真宗旧讳,更名大雅。
是编摘录前後《汉书》,不依篇第,不分门类。
惟简择其字句故事列为标目,而节取颜师古及章怀太子《注》列於其下。
凡《前汉书》七卷、《後汉书》五卷。
虽於史学无关,然较他类书采摭杂说者,究为雅驯。
《後汉书》中间有引及《前汉书》者,必标颜师古字。
而所引梁刘昭《续汉志注》,乃与《章怀注》无别,体例未免少疏。
至所列纪传篇目,亦往往多有讹舛。
然如《四皓》条下引《颜师古注》曰:“四皓称号,本起於此,更无姓名可称。
盖隐居之人,匿迹远害,不自标显,秘其氏族,故史传无得而详。
至於皇甫谧、圈称之徒及诸地理书说,竟为四人安姓字。
自相错互,语又不经。
班氏不载於书,诸家皆臆说。
今并弃略,一无取焉”云云。
明监本《汉书注》竟佚此条,惟赖此书幸存,则亦非无资考证者矣。
△《通鉴总类》·二十卷(安徽巡抚采进本)宋沈枢撰。
《四库全书总目》分类体例浅谈
《四库全书总目》分类体例浅谈作者:门庭来源:《河南图书馆学刊》2009年第02期关键词:四库全书总目;分类;体例摘要:《四库全书总目》是《四库全书》的解题目录,它总结了我国古代书目分类的方法和经验,建立了系统的图书分类体例。
为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本文试从乾隆“圣谕”分析入手,对《四库全书总目》的分类体例的特点作一初步探索。
中图分类号:G25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09)02-0121-02《四库全书总目》是我国封建时代规模最为庞大、编制最为出色的一部官修图书总目,所收之书有10254种、172860卷,是一部卷帙浩繁、内容丰富的大型目录著作,不仅把《四库全书》著录、存目上的万种典籍统括为一个有机整体,而且对《四库全书》所采典籍的内容要旨、学术渊源等都作了简明概括和昭示。
乾隆十分注重其分类体例,做到了具体指导,层层把关,并对历代目录分类作了比较分析,认为“康熙年间所修《图书集成》,全部兼收并录”,“引用诸编,率属因类取裁,势不能悉载全文,使阅者沿流溯源,一一徵其来处”,而《永乐大典》却“踳驳乖离,于体例未能允协”[1],于是决定:“盖远师刘向之《序录》、《别录》而缜密尤过之”。
[2]按照乾隆的旨意,四库官臣们对自《七略》以来历代目录的分类“加以厘定,择善而从”的分析和总结,确定“总目”的分类体例:“是书以经史子集提纲刊目。
经部分十类,史部分十五类,子部分十四类,集部分五类或流别繁碎者又分子部,使条理分明。
”[1]“总目”分编体例分部、类、属三级,以经、史、子、集提纲列目。
同时,为了“特创新规”,“总目”在类目的设立上考虑到现实需要“文章流别,历代增新。
古来有是一家,即应立是一类。
作者有是一体,即应备是一格。
”面对“自隋志以下,门目大同小异,互有出入,亦各具得失”的情况,“今择善而从。
如诏令奏议,文献通考入集部。
今以其事关国政,诏令从唐志,例入史部。
奏议从汉志,例入史部,东都事略之属不可入正史,而亦不可入杂史者,从宋史例,立别史门”[1]。
四库全书总目
四库全书总目三、古代系统书目的集成之作——《四库全书总目》(一)《四库全书》的编纂乾隆时期为加强文化统治,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下诏求遗书,令各地官员加紧办理。
三十八年,安徽学政朱筠建言自《永乐大典》中辑录失传的图书,遂设立四库全书馆,校辑《永乐大典》及各地征集采购之书,以及宫廷藏书、私人进献之书等。
命皇子及军机大臣等为总裁官,纪昀、陆锡熊、孙士毅等为总纂官,又令戴震、邵晋涵、翁方纲、王念孙等著名学者入馆校书。
在《全书》书前列名的馆臣达三百六十人之多。
同年,又命编撰《四库全书总目》。
于是边征集图书,边整理、边编目。
经过十年努力,从搜求到的约一万五千种图书中选出“有关世道人心”、“有裨实用”的著作抄录入《四库全书》,价值稍逊或浅俚讹谬者,则仅列书名于《总目》而不抄入《全书》,称存目。
图书大旨不利于清朝统治者的则加禁毁,书中文字有碍统治者的则加删削改写。
每缮写一书则进呈皇帝审阅,以“定千载之是非,决百家之疑似”从而显示皇帝“睿鉴高深”。
最后编入《全书》者三千四百六十一部,七万九千三百零九卷;存目书六千七百九十三部,九万三千五百五十一卷。
《四库全书》共著录图书一万零二百五十四部,十七万二千八百六十卷。
乾隆四十六年(1781)第一部《全书》抄成,入藏宫中文渊阁,此后又陆续抄成三部,依次分藏沈阳故宫文溯阁、北京圆明园文源阁、承德避暑山庄文津阁,是为北四阁。
至乾隆五十二年(1787)又抄成三部,分藏扬州文汇阁、镇江文宗阁、杭州文澜阁,是为南三阁。
南三阁书准许读书人登阁阅览抄录。
《全书》底本存翰林院。
圆明园文源阁本和翰林院底本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侵略之战,文宗、文汇二阁本1853年毁于太平天国战争,文澜阁本1861年亦于太平天国战火中焚毁大半,此后数十年中陆续抄补齐全。
故《四库全书》原本今存三部半。
文渊阁本和文津阁本近年均有线装影印本问世,文渊阁本的缩印本则各大图书馆均有收藏。
(二)《四库全书总目》的编纂《四库全书总目》共二百卷,仍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部下再分类,有些类下还分子目,全书四部,四十四类,六十六子目。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结构说明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结构说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可真是个大工程啊!说到这个,首先得说说它的结构,简直就像一座知识的宝库,里面装满了各种书籍。
咱们都知道,四库全书是清朝皇帝乾隆下令编纂的,想想那个场景,满朝文武,个个挤在一起,聊得不亦乐乎,想把所有的书都收集起来。
可不是简单的事儿,书多得数不过来,真是个“山海经”!总目提要就是个大纲,像是个地图,让人能快速找到自己想看的书。
提要里有个“分类”,就像大杂烩中的主料,分成了经、史、子、集四大类。
经书呢,讲的是古人的智慧,像《论语》《道德经》,读了让人觉得自己都聪明了不少。
史书就是历史的宝藏,哎呀,那可真是一部又一部的史诗啊,讲了多少风风雨雨,真是看得人血脉喷张。
再说子书,这里面有哲学、有文学,简直就是一场思想的盛宴,能让人陷入沉思。
最后是集,像是各种文学作品的汇总,让人品味到不同的文风,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再聊聊提要的内容,简直让人惊叹!每本书都有介绍,像是书的名片,短短几句话里能概括出书的精华,真是个妙手,轻轻一笔,就把书的精髓捏出来了。
这样一来,读者就能一目了然,根本不用翻来翻去,省时省力!想想,如果没有这些提要,估计得浪费多少时间,真是“功夫下在平时”的体现,大家为了能快速找到好书,可是煞费苦心啊!而且提要的风格也是特别亲切,像老朋友在跟你聊书,轻松幽默,时不时来句俏皮话,让人看着就心情大好。
再加上那些典故、成语,随处可见,真是让人觉得在看书的同时,脑子里也在开小会,讨论得热火朝天。
这里面可是藏着不少文化的精华,读起来简直像是在品味一杯好茶,愈加醇厚。
提要的编排也很讲究,像极了拼图游戏,每一部分都环环相扣。
这样才能让人一看就明白,书的内容、特点,通通都在里面了。
有的书一提到,就让人有种“啊,这个我听过”的感觉,瞬间引发共鸣。
就像街坊邻居聊家常,随时都能插上几句,互相打气。
这些提要不仅仅是为了方便读者,还是个时代的缩影,反映了当时的文化风貌。
说白了,就是那时候人们对于知识的渴望和追求,像是牛饮水一般,恨不得一口气喝个够。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春秋经解》·十二卷(永乐大典本)宋崔子方撰。
子方,涪陵人,字彦直,号西畴居士。
《晁说之集》又称其字伯直,盖有二字也。
朱彝尊《经义考》称其尝知滁州,曾子开为作《茶仙亭记》。
《经解》诸书,皆罢官後所作,考子方《宋史》无传,惟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称其於绍圣间三上疏,乞置《春秋》博士,不报。
乃隐居真州六合县,杜门著书者三十馀年。
陈振孙《书录解题》所载大略相同。
朱震《进书子》亦称为东川布衣。
彝尊之说,不知何据。
惟《永乐大典》引《仪真志》一条云:“子方与苏、黄游。
尝为知滁州曾子开作《茶仙亭记》,刻石醉翁亭侧。
黄庭坚称为六合佳士。
”殆彝尊误记是事,故云然欤?考子方著是书时,王安石之说方盛行,故不能表见於世。
至南渡以後,其书始显。
王应麟《玉海》载,建炎二年六月,江端友请下湖州取崔子方所著《春秋传》藏秘书。
绍兴六年八月,子方之孙若上之。
是时朱震为翰林学士,亦有子上请。
当时盖甚重其书矣。
子方《自序》云:“圣人欲以绳当世之是非,著来世之惩劝,故辞之难明者,著例以见之。
例不可尽,故有日月之例,有变例。
慎思精考,若网在纲。
”又《後序》一篇,具述其疏解之宗旨。
大抵推本《经》义,於三《传》多所纠正。
如以晋文围郑谓讨其不会翟泉,以成阝伯来奔为见迫於齐,以齐侯灭莱不书名辨《礼记》诸侯灭同姓名之误,类皆诸家所未发。
虽其中过泥日月之例,持论不无偏驳,而条其长义,实足自成一家。
所撰凡《经解》、《本例》、《例要》、三书。
《通志堂经解》刊本,仅有《本例》。
今从《永乐大典》裒辑成编,各还其旧。
自僖公十四年秋至三十二年,襄公十六年夏至三十一年,《永乐大典》并阙,则取黄震《日钞》所引及《本例》补之。
其他《本例》所释有引伸此书所未发,或与此书小有异同者,并节取附录。
而卷、书名则并遵《宋史》。
至子方原书,《经》文已不可见。
今以所解参证,知大略皆从《左氏》,而亦间有从《公》、《》者,故与胡安国《春秋传》或有异同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库全书总目》类名说明1999年左右念研时詹冠群老师上课时发的讲义经部:在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者“法定”的以孔子编撰整理为代表的几部儒家经典。
1、易类:古代占卜的书。
凡注释、解说《易经》的书也入此类。
如《周易正义》。
2、书类:上古的书,战国前各时代统治者的官方文件。
凡注释、解说《尚书》的书也入此类。
如《尚书正义》。
3、诗类:《诗经》本来称为《诗》,相传原有三千多篇,经孔子整理后,选取305篇。
凡注释、解说《诗经》的书也入此类。
如《毛诗正义》。
4、礼类:凡阐发和注释《周礼》、《仪礼》、《礼记》的著作均入此类。
1)周礼之属:记载古代官制的书。
凡注释、解说《周礼》的书也入此类。
如《周礼注疏》。
2)仪礼之属:贵族行为规范的汇总,也称士礼。
凡注释、解说《仪礼》的书也入此类(专谈丧服、丧礼的书也入本类) 。
如《仪礼注疏》3)礼记之属:专门讲解礼的著作总汇,注解《礼记》的书也入本类,如《礼记正义》,但注解《大学》《中庸》的书入“四书类”。
4)三礼总义之属:对以上三礼进行综合研究而不可分属的书入本类。
如《三礼图》。
5)通礼之属:以三礼为主体,进行贯通解释、重订次序或兼辑历代礼制的书入本类。
如《礼书纲目》。
6)杂礼书之属:私人所作的论礼和谈私家礼注的书入本类。
如《家礼》。
5、春秋类: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凡注解《春秋》及《三传》的书入本类。
如《春秋左传正义》、《春秋公羊传注疏》、《春秋谷梁传注疏》。
6、孝经类:专讲封建偷、事亲孝道的书。
凡海角《孝经》经文的书也入本类。
如《孝经注疏》。
7、五经总义类:凡注解群经的书入本类。
如《经典释文》。
8、四书类:解释阐述儒家经义的书。
《论语》、《孟子》记孔孟思想言行;《大学》《中庸》谈儒家政治伦理思想。
凡分注一书、兼释两书、通释四书的入本类。
如《论语注疏》、《孟子注疏》、《四书集注》。
9、乐类:收录音乐理论和古乐有关的论着。
但不收乐谱。
如《古乐经传》。
10、小学类:文字之学。
1)训诂之属:以字义分类的字典及关于解释字义的书入本类。
如《尔雅注疏》。
2)字书之属:以家形分类并加以解释、研究的书入本类。
如《说文解字》3)韵书之属:以家音分类并加解释或有关音韵的书入本类。
如《重修广韵》史部:以历代各种史籍为主,也涉及现代学科的许多门类。
11、正史类:历代封建王朝钦定的纪传体(以人为纲)史书。
凡正史以及对正史训释音义、撮拾遗阙、辩证异同、辨正字句的书,随原书入类。
12、编年类:以时为纲的史书,有一代编年、历代编。
起居注也附入本类。
如《资治通鉴》13、纪事本末类:以事为纲的史书。
同一书具有诸事本末,或一书仅记一事本末的均入本类。
如《通鉴纪事本末》。
14、别史类:私人所作记载有关国家大事的史书入本类。
如《通志》。
15、杂史类:凡属国家之事、个人见闻、遗文旧事均可入本类。
如《国语》、《战国策注》。
16、诏令奏议类:1)诏令之属:凡诏令专书入本类。
如《唐大诏令集》。
2)奏议之属:凡奏议专书入本类。
如《包孝肃奏议》。
17、传记类:此为总名,叙一人始末的,称为传。
叙一事始末的,称为记。
1)圣贤之属:本类仅着录所谓“圣人”的传记两部,即《孔子编年》、《东家杂记》。
2)名人之属:概括多种类型而又值得歌颂的人。
指的是正人君子、名臣高士、孝子隐逸、道学忠义、贞妇烈妇等。
如《杜工部年谱》。
3)总录之属:一书记载很多人的传记称总录。
如《古列女传》。
4)杂录之属:有关传记资料的书入本类。
如《入蜀记》。
5)别录之属:被封建统治者认为是逆乱之人的传记入本类。
如《安禄山事迹》。
18、史钞类:从史书中删取摘录成书的,专钞一书的,有合钞众史的,有离析而编纂的,有简汰而刊削等等。
如《通鉴总类》。
19、载记类:记伪朝国史,后人追记的书称为载记。
当时自撰的书称伪史。
本类书涉及面较广,有记农民起义之书,有记兄弟民族的书,有记中国历史上小朝代的书,有的书则属天地理方面的。
如《华阳国志》、《南唐书》。
20、时令类:记载有关时令节序的书。
如《岁时广记》、《月令辑要》。
21、地理类:古代的地志,主要记方域、山川、风俗、物产之类。
1)宫殿疏之属:凡记帝王所居宫殿、苑囿、门观、池馆规制的书入本类。
2)总志之属:凡内容涉及全国的志书入本类。
如《元和郡县志》、《大清一统志》。
3)都会郡县之属:收各省、市、县、镇地方志。
如《广东通志》、《江南通志》。
4)河渠之属:讲水道及水利的书。
如《水经注》、《治河图略》。
5)边防之属:凡讲海防、边防、攻守要冲及邻国形势的书入本类。
如《筹海图编》。
6)山川之属:凡讲风景名胜的书入本类。
所收之书大都是风景浏览之作,主要是说风景之美。
如《西湖浏览志》、《庐山志》。
7)古迹之属:凡记载名园古刹,古城名胜、亭台楼阁的书入本类,所收之书多为考证性质,主要讲地物之古。
如《洛阳伽蓝记》、《江城名迹》。
8)杂记之属:凡地理中一类或几类内容,及杂记地理情况的书均入本类。
如《南方草木状》。
9)游记之属:凡旅游的书入本类。
如《徐霞客游记》。
10)外纪之属:记载外国地理的书入本类,也收我国兄弟民族的地理书。
如《大唐西域记》。
22、职官类:凡记载职官官佐的书入本类。
1)官制之属:关于政府组织、官吏执掌以及规制的书入本类。
如《唐六典》。
2)官箴之属:凡讲所谓官吏道德、做官的教条,以及帝王大僚诰诫官属的书入本类。
如《百官箴》23、政书类:凡记载典章制度的书入本类。
1)通制之属:凡记载一朝或历朝各种典章制度的书入本类。
如《通典》。
2)典礼之属:指以礼记吉凶行事的书,凡谈谥法、典礼、庙制、礼器等仪制的书入本类。
如《大唐开元礼》。
3)邦计之属:凡财政、交通、盐法、钱法、冶炼、关税、救荒、垦荒以及保甲法之书入本类。
如《救荒活民书》4)军政之属:凡论述兵制以及有关平时养兵方法的书入本类。
而讲带兵打仗及论兵法的书入子部兵家类。
如《历代兵制》、《历代武举考》。
5)法令之属:有关国家颁布的法律条文的书入本类。
议论法治道理的书入子部法家类。
如《大清律令》。
6)考工之属:专讲建筑、造船、砖瓦、陶瓷制造技术的书入本类。
如《营造法式》。
24、目录类:1)经籍之属:书籍目录入本类。
如《崇文总目》。
2)金石之属:金属石刻上文字的汇集、考证之书入本类。
如《金石录》。
25、史评类:凡论述史书体裁、评论史事的书入本类。
如《史通》。
子部:主要是哲学、科技的书,也涉及军事、医、农、工商等。
26、儒家类:凡以儒家观点讲学论事以及阐述孔、孟学说的书入本类。
如《孔子家语》、《二程遗书》。
27、兵家类:凡讲用兵之道、军事战术、兵器以及实战记录的书入本类。
如《孙子》、《纪效新书》。
28、法家类:凡论法制及法制技术的书的入本类。
如《韩非子》、《商君书》。
29、农家类:凡谈农业种植、军用品、牲畜系列以及论述蚕桑等的书入此类。
如《齐民要术》、《农政全书》。
30、医家类:凡谈病理、治疗、药物、针灸、方剂的书入本类。
如《本草纲目》、《千金要方》。
31、天文算法类1)推步之属:凡谈以仪器及算术考测天象的书入本类。
如《周髀算经》、《历算全书》。
2)算书之属:专讲数理算法的书入本类。
如《九章算术》。
32、术数类:凡运用阴阳五行相生相克之理以推论吉凶的书入。
1)数学之属:所谓气数之学,以物象之数来解释命运。
如《太玄经》。
2)占候之属:凡占视日月星云之变,以推知吉凶祸福的书入本类。
如《唐开元占经》。
3)相宅相墓之属:凡相视活人住宅(阳宅)与死人葬地(阴宅)的方位、形势、建造日期,以推知吉凶祸福的书入本类。
如《宅经》、《葬书》。
4)占卜之属:根据《易》的理论,用数来推算吉凶的书入本类。
如《灵棋经》。
5)命书相书之属:凡讲以人的出生年月、形象、气色来推测未来命运方法的书入本类。
如《李虚中命书》。
6)阴阳五行之属:以所谓相生相克的五行,求得行止的方位及日期,以趋吉避凶。
如《循甲演义》。
7)杂技术之属:凡谈占梦、相字、脉法的书入本类。
如《神机相字法》、《梦占类考》。
33、艺术类1)书画之属:凡谈论书法、画法的书入本类。
如《法书要录》。
2)琴谱之属:本类主要收录弹琴的乐谱及论琴的书。
如《琴谱全璧》。
3)篆刻之属:凡汇集古印、印谱、论印之体例以及品题篆刻印章的书入本类。
如《印典》。
4)杂技之属:凡讲博弈、歌舞、射法、投壶的书入本类。
如《棋诀》。
34、谱录类1)器物之属:凡记载器物、杂器物、文具的书入本类。
如《古今刀剑录》、《钱录》2)食物之属:凡讲茶、酒、糖、蔬菜以及各种食物的原料、作法和历史的书入本类。
3)草木鸟兽虫鱼之属:凡讲动植物的书入此类。
如《洛阳牡丹记》。
35、杂家类1)杂家之属:即把名、墨、杂诸家的书并列。
如《墨子》、《吕氏春秋》。
2)杂考之属:凡考证之书,大抵兼论经、史、子、集而不限于某一类的书入本类。
如《白虎通义》。
3)杂说之属:大致相当于后世的笔记体著作入本类。
如《老学庵笔记》。
4)杂品之属:主要收品评书画、古玩、器物的书。
如《云烟过眼录》。
5)杂纂之属:摘录古书以成编的书入本类。
如《绀珠集》。
6)杂编之属:所收录即现代意义的丛书。
如《昭代丛书》。
36、类书类:收录从许多书中采辑材料、按一定体系分类编辑而成的书。
如《艺文类聚》。
37、小说类:1)杂事之属:叙述人间传闻的笔记小说。
如《世说新语》。
2)异闻之属:带有神怪性质的小说入本类。
如《搜神记》。
3)琐语之属:收录小品文之类的书。
如《博物志》。
38、释家类:收有关佛教的书。
如《广宏明集》。
39、道家类:本类收古代道家及道教的书。
如《老子注》集部:收文学作品、文学评论的书。
大多带有汇集、综合的性质。
40、楚辞类:凡属对楚辞进行注释、研究、考证的书入本类。
如《楚辞章句》。
41、别集类:个人作品综合集称别集。
如《蔡中郞集》。
42、总集类:诸家作品综合集称总集。
如《全唐诗》。
43、诗文评类:论文品诗的书入本类。
如《文心雕龙》。
44、词典类:(仅录品题论断的书,而不录曲文。
)1)词集之属:词的别集入本类。
如《漱玉词》。
2)词选之属:词的总集入本类。
如《花间集》。
3)词话之属:论述词的源流和品评词作的书入本类。
如《乐府指迷》。
4)词谱、词韵之属:讲词的谱式及填词押韵的书入本类。
如《词律》、《词韵》。
5)南北曲之属:收论曲、曲谱、曲韵的书。
如《中原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