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治疗玫瑰痤疮1例

合集下载

从脾论治玫瑰痤疮验案1例

从脾论治玫瑰痤疮验案1例

医话医案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N A T U R O P A T H Y ,M a r .2019,V o l .27N o .5趁热熏洗会阴处,5m i n 后症状消失,至今无发作㊂随后类似患者均用此法治疗,也取得明显疗效㊂按语:阴道炎是导致外阴阴道症状如瘙痒㊁灼痛㊁刺激和异常流液的病证,常见有细菌性阴道病㊁念珠菌性阴道炎㊁滴虫性阴道炎㊁老年性阴道炎等㊂此病为中医的阴痒及带下病,多因肝经湿热㊁湿热下注㊁湿虫滋生引起,治法为清肝经湿热,杀虫止痒㊂艾叶性苦辛温,苦可燥湿泻火,温可通络散滞,入肝㊁脾㊁肾经, 生肌肉,拓金疮 ,因此艾叶水煎剂熏洗局部具有入肝经燥湿,温脾经祛湿及杀虫止痒之效㊂艾叶水提液对常见妇科阴道致病菌具有明显的体外抗菌作用[3];临床实践证明,艾叶水煎剂可提高网状内皮细胞的吞噬功能,对防治会阴切口的感染具有显著疗效[4]㊂3 咳嗽患者,女,44岁,2017年5月不慎受凉感冒,1周后头疼身冷愈,但咽痒㊁干咳非常严重,咳时遗尿,偶打嗝,大便黏㊁解不尽,舌红,苔稍白腻,脉细滑㊂口服止嗽散加二陈汤㊁枇杷叶㊁射干等1周,但咽痒㊁干咳未见好转㊂后笔者在原方基础上加艾叶8g ,3d 后,咽痒㊁干咳明显好转,又服2剂痊愈,随后无复发㊂按语:咳嗽为呼吸道常见症状,可由多种疾病所致,如支气管炎㊁上呼吸道感染㊁喉炎㊁肺炎等,一般感冒后咳嗽持续时间短并逐渐消失,但仍有部分患者在感染控制后仍咳嗽不止,迁延不愈,转为慢性咳嗽,对生活质量造成不良影响㊂西医治疗咳嗽可有效扩张气管和改善气道痉挛,但效果不显著㊂本病例为风寒袭肺,肺气失宣,又素体脾虚夹湿,湿性黏滞,风与湿致病,咽痒甚而咳嗽缠绵难愈,治以祛风散寒,健脾祛湿,宣肺止咳㊂方选止嗽散,出自‘医学心悟“,是清㊃程钟龄累积30年治咳经验之总结,治诸般咳嗽;临床常用止嗽散加减治疗咳嗽,有明显的疗效[5-6]㊂艾叶性苦辛温,辛可解表,苦可燥湿,温可通络散滞,因此止嗽散加艾叶可加强解表散寒祛湿作用,且艾叶煎剂具有很好的抗菌作用及免疫调节功能[2,7-8]㊂参考文献[1]戴卫波,梅全喜.葛洪‘肘后备急方“中艾叶治疗疾病的机理探讨[J ].中国民间疗法,2014,22(7):5-7.[2]李真真,吕洁丽,张来宾,等.艾叶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16,43(6):1059-1066.[3]刘巍,刘萍,袁铭.艾叶水提液体外抗菌试验[J ].中国药师,2009,12(8):1159-1160.[4]何亚萍.艾叶煎洗液防治会阴部伤口感染[J ].湖北中医杂志,2002,24(3):43.[5]陈昆仑,李丹青.止嗽散加减治疗喉源性咳嗽56例疗效观察[J ].广东医学,2011,32(14):1928-1929.[6]胡军旗,郎雅丽,张副兴,等.止嗽散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疗效评价[J ].中医学报,2015,30(3):333-336.[7]谢强敏,卞如濂,杨秋火,等.艾叶油的呼吸系统药理研究Ⅰ,支气管扩张㊁镇咳和祛痰作用[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1999,16(4):16-19.[8]谢强敏,唐法娣,王砚,等.艾叶油的呼吸系统药理研究Ⅱ,抗过敏作用[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1999,16(5):3-6.(收稿日期:2018-06-13)从脾论治玫瑰痤疮验案1例龙永婷(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重庆408300)ʌ摘要ɔ 笔者以1则临床验案为例,讨论从脾论治玫瑰痤疮㊂笔者认为玫瑰痤疮病在脾胃,治疗时不应仅着眼于皮肤所现之热毒标象,抓住热毒㊁水湿㊁血瘀的形成与脾胃关系才是该病治疗过程中应当把握的关键㊂ʌ关键词ɔ 玫瑰痤疮;脾胃;酒渣鼻中图分类号:R 275.9 文献标识码:B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19.0354患者,女,35岁,2016年1月某日初诊㊂主诉:口鼻周红斑㊁丘疹㊁脓疱3年㊂刻下症:形体偏胖,口鼻周水肿性红斑,散见暗红色毛囊性丘疹㊁小脓疱,毛细血管扩张,皮肤油腻;自觉面部阵发性灼热;舌胖黯,苔薄白,脉沉㊂月经量少,食欲正常,近5年来,进食后立即腹痛,须如厕大解,便不成形,解后即舒,数年备受其扰,苦不堪言,诊治多次,均未效㊂西医诊断:玫瑰痤疮㊂中医诊断:酒渣鼻;辨证:中阳不足,寒热瘀结证㊂处方:桂枝10g ,赤芍10g ,干益母草10g ,蚕砂10g ,鹿角霜6g (先煎),蒲公英20g ,葛根10g,南沙参12g ,陈皮6g ,茯苓皮10g ,大腹皮10g ,苦参6g ,5剂,每日1剂㊂采用北京康仁堂免煎颗粒,开水冲化,分3次餐后半小时温服㊂5d 后复诊㊂面部明显清爽,红斑变暗,不觉灼热,出油减,未见脓疱㊂患者述初诊离院后午餐后即服药1次,未出现腹痛解便,自此后至复诊之日,均每日晨起解便1次㊂嘱其皮肤问题尚需长期调养护理,目前仅是暂时缓解㊂鉴于患者皮肤状况完全恢复还需时日,仍需服药调99中国民间疗法2019年3月第27卷第5期 . All Rights Reserved.医话医案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N A T U R O P A T H Y,M a r.2019,V o l.27N o.5治,于上方去蒲公英,再服5剂㊂春节后患者因要外出打工,特再来诊治,自述腹泻一直未再发,唯恐面疾复发,望多开中药㊂余见其此时面仅微红,未见脓疱,亦无灼热感,便告知若面红再现,可服药1周,予健脾益气㊁凉血活血平稳之剂,嘱其在药房索要处方,留存备用,平日注意防晒护理即可㊂按语:玫瑰痤疮是西医治疗容易㊁控制复发难的常见皮肤科疾病,其形成与遗传㊁免疫调节㊁血管异常㊁神经调节㊁多种微生物感染(毛囊蠕形螨㊁痤疮丙酸杆菌㊁表皮葡萄球菌及幽门螺杆菌等)㊁皮肤屏障功能障碍有关[1],常并发胃肠消化系统疾病㊂治疗用药以口服四环素类㊁甲硝唑㊁异维A酸为主,外用针对蠕形螨㊁血管异常的制剂,并结合激光强脉冲光㊁修复皮肤屏障的医学护肤品㊂笔者认为玫瑰痤疮病在脾胃,医者治之应先明确热毒与水湿㊁血瘀形成的关系㊂该患者面部皮肤油腻,口鼻周红斑㊁丘疹㊁脓疱伴毛细血管扩张;形体偏胖,月经量少,并伴腹泻型肠易激症状,舌胖黯㊁苔薄白㊁脉沉,俱为中阳不足,运化不力,寒湿瘀滞,以致上热下寒㊁外热里寒之象,实为本虚标实之寒热错杂证㊂首诊方中桂枝温通脾胃中阳,开寒湿通行之道㊂赤芍凉血活血以除热,缓中止痛,配以益母草化瘀利水,令热从小便而出㊂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桂枝㊁芍药均具有解痉㊁镇痛㊁镇静㊁利尿作用,两药配伍,有协同作用,既可温阳化气行水,又可凉血除热㊂蚕砂辛甘性温,入脾㊁胃经,鹿角霜咸㊁温,收涩,二味相配温阳健脾,散寒化湿,和胃止痛,逐瘀泻浊而止泻㊂蒲公英性平,能散皮肤血滞之热而又不损脾土,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蒲公英对常见革兰氏阴性菌㊁阳性菌有较好的抑菌活性,有较强的体外抗毛囊蠕形螨活性及皮肤安全性[2],对多种微生物有抑制作用㊂葛根助阳升发以化表面之浊㊂南沙参㊁陈皮燥湿而益脾气㊂苦参㊁大腹皮㊁茯苓皮利湿行水以泄热,患者主症集于皮表,亦有取大腹皮㊁茯苓皮以皮行皮之意㊂全方旨在温脾助阳㊁化气行水㊁凉血泄热㊁逐瘀泻浊㊂后期巩固之方,始终顾其脾胃,令受损肤表渐渐新生坚固㊂参考文献[1]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皮肤美容亚专业委员会.中国玫瑰痤疮诊疗专家共识(2016)[J].中华皮肤科杂志,2017, 50(3):156-161.[2]田晔,李朝品,邓云.蒲公英提取物体外抗毛囊蠕形螨活性及皮肤安全性的实验研究[J].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7,25(2):133-136.(收稿日期:2018-04-17)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经验总结刘茂先(山西省临县人民医院,山西吕梁033200)ʌ摘要ɔ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发病与中医 毒 的概念密切相关, 毒 邪致病贯穿始终㊂本研究依据临床表现将乙肝分为湿热瘀结发黄证,伏毒留恋㊁湿热胶结证,痰湿凝滞㊁热毒郁结证3种证候类型,创制保肝退黄汤㊁乙肝宁㊁瓜蒌薏仁汤,并附验案及其分析,以供参考㊂ʌ关键词ɔ慢性乙型肝炎;毒邪致病;医案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BD O I:10.19621/j.c n k i.11-3555/r.2019.0555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乙肝病毒(H B 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 B V感染者,每年1000万~3000万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㊂2015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指出:中国现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9300万人,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00万人㊂根据2014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全国1~29岁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4岁㊁5~14岁和15~29岁人群乙肝表面抗原(H B s A g)检出率分别为0.32%㊁0.94%和4.38%[1]㊂乙肝的治疗较为棘手,很多患者使用多种药物治疗,但疗效不理想,病毒难以彻底清除,病情易反复㊂近年来,中药制剂在乙肝治疗上取得突破,诸如保肝降酶㊁降黄㊁免疫调节㊁抗肝纤维化等方面,且价格低廉,在乙型肝炎临床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㊂现将中医治疗乙型肝炎的经验整理归纳,以飨同道㊂1 毒 邪致病贯穿乙肝发病的始终中医典籍中无 乙型肝炎 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于中医学 黄疸 胁痛 癥积 肝瘟 疫毒 等范畴㊂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导致的以肝脏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与中医 毒 的概念密切相关㊂在乙型肝炎的病理发展过程中, 毒 邪致病贯穿始终㊂急性乙型肝炎的病理因素以 湿毒 热毒 温毒 为主㊂如‘诸病源候论㊃时气变成黄候“载: 夫时气病,湿毒气盛,蓄于脾胃,脾胃有热,则新谷郁蒸不能消化,大小便结涩,故令身面变黄,或如橘柚,或如桃枝色㊂ 又如‘诸病源候论㊃急黄候“载: 脾胃有热,谷气郁蒸,因为热毒所加,故卒然发黄,心满气喘,命在顷刻,故云急黄也㊂ ‘诸病源候论㊃温病变成黄候“载: 发汗不解,温毒气瘀001中国民间疗法2019年3月第27卷第5期. All Rights Reserved.。

痤疮中医辩证施治病例一例

痤疮中医辩证施治病例一例

痤疮中医辩证施治病例一例张某某,女,22岁,主诉:面部起红疹反复发作1年余。

现病史: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面部出现红色丘疹,面部皮肤油腻,时有小脓疱,抓之痛痒不适,大便结,小便黄。

虽屡经医治,疗效甚微。

专科检查:面部散在红色粟丘疹,形如赤豆,半突于皮面,疹型饱满,微有触痛,用力挤压可有少量白色脂状物泌出,以额、颧、下颌部为多,间有脓疹及少许萎缩性凹陷性疤痕。

舌红苔黄,脉弦数。

中医诊断:粉刺,属肺热证,治则:清宣肺热,泻浊通腑。

处方:金钱草15g 蒲公英15g 旱莲草15g 女贞子15g 半枝莲15g 白花蛇舌草15g 茯苓10g 山楂30g 泽泻10g 枳壳10g 生军6g 知母10g 黄柏10g。

并嘱其忌辛辣,忌挤压,温水洗脸,月内不施脂粉。

二诊:服药7剂后,面部原有之红斑,色泽大部分变淡,洗脸时微有痛感,尚有少量红疹新出,舌脉同前无大异。

原方加生首乌30g,生地黄30g以祛脂降浊泄热,水煎服,日一剂。

三诊:又服药10剂后,面部皮损消退无新生疹粒,部分遗有色素沉着斑痕,病情痊愈。

体会:其发病因素复杂,主要与雄激素水平升高、皮脂分泌增加、毛囊皮脂腺腺管过度角化、痤疮丙酸杆菌及炎症等有关,相当于中医的“粉刺”、“肺风粉刺”、“痤痱”、“酒刺”、“面皰”等。

早在《内经》中,对痤疮的形成就有较详细的论述。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汗出见湿,乃生痤”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诸病源候论·面皰候》中记载:“面皰者,谓面上有风热气生皰,头如米大,亦如谷大,白色者是也。

”《外科正宗·肺风粉刺酒齄鼻》中记载:“肺风、粉刺、酒齄鼻三名同种,粉刺属肺,齄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

”《外科启玄》中记载:“肺气不清,受风而生,或冷水洗面,热血凝结而成。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肺风粉刺》中记载:“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

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

针药结合从肝论治玫瑰痤疮的理论探析

针药结合从肝论治玫瑰痤疮的理论探析

针药结合从肝论治玫瑰痤疮的理论探析1. 引言1.1 针药结合从肝论治玫瑰痤疮的理论探析玫瑰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表现为面部出现红肿、丘疹、脓疱等症状,给患者带来不适和困扰。

针对这一疾病,针药结合从肝论治已经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这种治疗方法综合运用针灸、中药等疗法,通过调理肝脏功能、疏通经络、清热解毒等方式,达到治疗玫瑰痤疮的目的。

针药结合从肝论治玫瑰痤疮的理论基础主要在于中医认为玫瑰痤疮多与肝气郁结、脾胃失调等因素有关。

肝主疏泄,在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的情况下易生火郁,导致肝气郁结,表现为面部痤疮。

针药结合治疗能够调理肝脏功能,消除郁结,清热解毒,调和脾胃,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通过临床应用及效果分析可以看出,针药结合治疗玫瑰痤疮不仅可以缓解症状,还可以改善患者的整体身体状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然而,在应用此疗法时也需要注意事项,比如注意患者个体差异,调整治疗方案等,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针药结合从肝论治玫瑰痤疮的理论探析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临床效果,对于治疗玫瑰痤疮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 正文2.1 绪论玫瑰痤疮是一种困扰许多年轻人的皮肤问题,特点是面部出现红肿、丘疹、脓疱等症状,给患者带来不少困扰和烦恼。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口服药物、外用药物和激光治疗等,然而这些方法存在着局限性和副作用,难以根治病根。

寻找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成为医学界的研究热点。

针药结合治疗玫瑰痤疮的方法简单、安全且疗效显著,受到越来越多患者和医生的青睐。

治疗过程中还需注意个体差异,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在临床应用中,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确保达到最佳疗效。

2.2 肝的生理功能与玫瑰痤疮的发病关系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在机体的新陈代谢、消化、排泄等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肝的生理功能与玫瑰痤疮的发病关系是密切相关的。

肝脏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参与蛋白质、糖类、脂肪等多种物质的代谢。

基于三焦理论论治玫瑰痤疮

基于三焦理论论治玫瑰痤疮

基于三焦理论论治玫瑰痤疮作者:杨纳杨富金邱治锦李禄怡郑文豪宋琪刘毅来源:《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2023年第10期【摘要】目前玫瑰痤疮的西医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西医治疗常反复发作,且光电治疗价格高昂、疗程较长。

中医药在治疗玫瑰痤疮方面辨证施治,有起效快、疗效佳、不易反复的优点。

三焦理论起源于温病辨证体系,现代医家论治皮肤病也多从三焦理论着手。

刘毅主任医师从三焦理论分析玫瑰痤疮的病因、辨证、选方,在临床取得良好疗效。

【关键词】三焦理论;玫瑰痤疮【中图分类号】R275.9【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23)19-0067-04DOI:10.3969/j.issn.1007-8517.2023.19.zgmzmjyyzz202319013Treatment of Rosacea Based on The Triple Energizer TheoryYANG Na YANG Fujin QIU Zhijin LI Luyi ZHEN Wenhao SONG Qi LIU Yi1.Department of Dermatology, Chongq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Chongqing 400011,China;2.Chongqing Key Laboratory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ermatosis with Integrated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hongqing 400011,China;3.Chongqing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Center for Dermatology,Chongqing 400011,China;4.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00,ChinaAbstract:At present, the western medicine pathogenesis of rosacea is not completely clear, and the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is often repeated, and the photoelectric treatment is expensive and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is longe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rosacea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has the advantages of quick onset, good efficacy, and not easy to repeat. The triple energizer theory originated from th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system of febrile diseases, and modern physicians also started from the triple energizer theory in treating skin diseases. Director Liu Yi, a Chinese medicine teacher, analyzed the cause,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prescription of rosacea according to the triple energizer theory, and achieved good clinical effects.Keywords:The Triple Energizer Theory; Rosacea玫瑰痤瘡在全球发病率高达5.5%,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面中部(面颊、鼻部、下颌、额部)持续性红斑、炎性的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张,后期可能出现赘生物,患者可有干燥、灼热、瘙痒、刺痛等感受。

中医治疗痤疮案例

中医治疗痤疮案例

中医治疗痤疮案例咱就说有这么一个小伙子,叫小李吧。

那脸上的痤疮啊,就跟雨后春笋似的,一茬接一茬地冒。

这小李呢,为了这脸可没少折腾。

什么祛痘洗面奶啊,各种西药药膏啊,涂了个遍,可就是没啥大效果。

有一天,他实在是烦透了这一脸的“痘痘兵”,就寻思着找中医看看。

他就来到了我们这儿的一个老中医诊所。

老中医一看到小李这脸,就开始仔细地问情况。

问他平时吃啥呀,睡得咋样啊,大便通不通畅之类的。

小李就说:“大夫啊,我就爱吃那些个油炸的东西,像炸鸡啊,薯条啥的,而且晚上还老熬夜打游戏,这大便嘛,有时候好几天才一次呢。

”老中医一听,就开始摇头了,说:“你这生活习惯可不行啊,就像地里种庄稼,你不给它合适的环境,它能长好吗?你这脸啊,就跟那被折腾坏了的地一样。

”然后老中医就开始给小李把脉,看舌头。

把完脉看完舌头,老中医就说:“你这体内有湿热啊。

你吃那些油炸的,再加上熬夜,身体里的火气和湿气都太重了,这湿热往上一蒸啊,就表现在脸上,变成痤疮了。

”老中医就给小李开了个方子。

这里面有金银花,老中医说这个金银花啊,就像个英勇的小战士,专门去扑灭你身体里的那些“小火苗”,清热解毒。

还有连翘呢,和金银花是好搭档,一起对抗那些热毒。

再加上白术,这个白术啊,就像是个勤劳的小园丁,它能帮着把你身体里多余的湿气除掉,让身体的这个“小花园”变得干爽一些。

还有茯苓,它也来帮忙除湿,就像给这个“花园”挖个小水渠,把湿气都排出去。

除了开方子,老中医还叮嘱小李,一定要改变生活习惯。

那些油炸的东西就别碰了,晚上尽量早点睡,最好十一点之前就上床。

还让他每天多喝点儿水,就像给身体的小河流补充水源一样,让身体的新陈代谢能正常运转。

小李拿着方子就回家了。

刚开始喝药的时候,他还觉得这药有点苦,每次喝都皱着眉头,就像喝毒药似的。

但是为了这脸,他还是咬着牙坚持喝。

过了大概一个月吧,还真别说,这脸上的痤疮就开始慢慢变少了。

那些大的红肿的痘痘,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慢慢瘪下去了。

闵仲生教授辨证论治玫瑰痤疮经验总结

闵仲生教授辨证论治玫瑰痤疮经验总结

闵仲生教授辨证论治玫瑰痤疮经验总结本文主要介绍了闵仲生教授治疗玫瑰痤疮的临床经验。

通过对皮损、部位、病程的辨证,将现代医学分型对应中医辨证3型论治:肺胃蕴热证(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热毒蕴肤证(丘疹脓疱型),痰瘀互结证(肥大增生型),眼型可作为兼证,临床治疗确立清肺胃积热为根本大法,用药随“症”加减,同时强调日常调护的重要性。

标签:玫瑰痤疮;中医药疗法;名医经验;闵仲生;清肺胃积热玫瑰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面中部、主要累及面部血管及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疾病,曾称为酒齄鼻。

国内尚无明确的患病率调查报道,但一些城市的小样本调查显示患病率已达 6.5%,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临床主要表现为面部皮肤阵发性潮紅及红斑、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张等,少部分出现赘生物(常见于鼻部),主要累及20~50岁的成年人,但儿童和老年人同样可以发病。

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近年来研究表明与天然免疫系统和皮肤屏障功能障碍有关。

根据玫瑰痤疮的不同临床特点,可将其分为四种类型:即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丘疹脓疱型、肥大增生型、眼型。

闵教授从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出发,结合中医的辨证治疗规律及自身的经验积累,以中医药治疗本病,临床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笔者有幸师从闵教授,临证学习,受益良多,兹将其治疗玫瑰痤疮的经验介绍如下。

1病因病机玫瑰痤疮中医称为“酒齄鼻”,其病名首见于《魏书·王慧龙传》,古称鼻赤,其发病主要与心、肝、肺、胃的失调及瘀血为患有关。

《诸病源候论·酒齄鼻侯》曰:“此为饮酒,热势冲面,而遇风冷之气相搏所生,故令鼻面生齄,赤疱匝匝然也。

”《景岳全书》曰:“肺经素多风热,色为红黑,而生鼓疖者,亦有之。

”《素问·刺热论》曰:“脾热病者,鼻先赤。

”《外科大成》曰:“酒齄鼻者,先由肺经血热内蒸,次遇风寒外束,血瘀凝结而成。

”外感风热邪毒;或因饮食失节,嗜食肥甘厚腻;或由于情志不畅,肝郁化火而发为本病;久病气滞,痰瘀互结,终成鼻赘。

针药结合从肝论治玫瑰痤疮的理论探析

针药结合从肝论治玫瑰痤疮的理论探析

针药结合从肝论治玫瑰痤疮的理论探析一、玫瑰痤疮的病因病机及表现玫瑰痤疮是一种以面部慢性炎症损害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病变。

其发病原因多是由于内分泌失调、肝气郁结、血热痰瘀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临床上患者的面部经常出现红斑、丘疹、脓疱、粉刺等症状,给患者的外貌及心理上都带来了极大的困扰,甚至影响到日常生活及工作。

二、肝脏的作用及与玫瑰痤疮的关系中医认为肝主疏泄,用以调节情绪,保证气机的顺畅。

但是在生活中,由于化瘀、情志郁结等原因,导致肝气郁结,肝气郁结则阻滞气机,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使得面部皮肤毛孔堵塞,最终导致玫瑰痤疮的发生。

治疗玫瑰痤疮首先需要疏肝理气,调畅气机,使得气血正常运行。

三、针灸治疗玫瑰痤疮1. 面部针刺疗法在针灸治疗玫瑰痤疮时,首先要选择合适的穴位,如迎香、印堂、太阳、四白等穴位进行针刺。

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理气机,改善面部皮肤的血液循环,以期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

2. 穴位灸疗法穴位灸疗法也是一种常用的针灸疗法。

选择合适的穴位如太冲、内关、曲池等进行灸疗,可以起到温通经络、疏通气血的作用。

通过灸疗,可以改善面部皮肤毛孔堵塞的情况,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缓解炎症,达到治疗玫瑰痤疮的作用。

1. 清热解毒类中药清热解毒类中药对于治疗玫瑰痤疮具有重要的作用。

如金银花、连翘、黄芩等中药可以清热解毒,净化血液,改善面部炎症,缓解疾病症状。

2. 理气化痰类中药针对肝气郁结和痰瘀阻滞所引发的玫瑰痤疮,可选用柴胡、陈皮、枳实等中药进行治疗。

这类中药可以调畅肝气,化解痰瘀,缓解面部的炎症,改善疾病症状。

1. 综合调理针灸及中药在治疗玫瑰痤疮时,可以综合调理气血、情志,达到调畅气机,改善面部皮肤的作用。

相较于单一的治疗方式,针药结合能够综合调理,对于疗效有着显著的提高。

2. 长久疗效由于针药结合能够综合治疗玫瑰痤疮的病因病机,调理气血、疏泄情志,因此具有较持久的疗效。

通过长期的治疗,能够达到持久的改善病情的目的。

3. 促进康复针药结合能够综合调理患者的身体,促进康复,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对于预防疾病的复发具有积极意义。

中医治疗痤疮之验案

中医治疗痤疮之验案

中医治疗痤疮之验案转自:朴素中医的博客痤疮,中医称“肺风粉刺”,俗称“青春痘”。

中药对证治疗疗效较好,举验案四例如下:一、太阴肺经实热徐女 24岁哈尔滨人痤疮,鼻翼、两颊为重,迁延四五年,大便略干,每日一次,舌红苔白,脉滑,太阴肺经有热,疏以清肺枇杷饮加减,清肺热、养肝血。

枇杷叶12克桑白皮15克当归12克生地15克连翘15克赤小豆30克黄芩6克黄连6克五付药后痤疮消平,唯有余印,上方加白鲜皮15克,续服五付。

瞩其少食辛辣、素面对人。

二、阳明经实热赵女,22岁齐鲁人痤疮满面,尤以额及两颊为重,暗红,其人喜食辛辣,大便数日一行,舌红苔白,脉略滑。

手足阳明经有实热。

疏以大黄黄连泻心汤,麻沸汤渍之,代茶饮。

三日后大减,大便正常,八日后一切正常,嘱其少食辛辣,五日间服一次。

大黄3克黄连9克黄芩9克,或按1:3:3的比例浸泡注:麻沸汤,滚开沸水也。

三、肝胆湿热张女,23岁药店推销员满面痤疮,色暗红,疮尖白头,不痛不痒,询之大便正常,唯带下略黄,量多有味,脉弦,舌红苔黄腻,此肝胆湿热为患也。

因其条件有限,嘱其按说明服龙胆泻肝丸或苦参丸。

三月后见之,面白光滑,疑为她人。

四、阳明经湿热秦女,19岁军艺学生粟米样痤疮,额头满布骇人,色红痒甚,询之胸背亦有散在丘疹样痤疮,口渴,尿黄,大便正常,舌偏红苔根略黄腻,脉滑。

阳明经湿热挟风也。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麻黄6克连翘15克赤小豆30克生石膏30克桑白皮10克杏仁10克黄芩6克赤芍10,七付药后,骇人之势大减,痒几无,色仍红,上方减麻黄为4克,加熟军6克,七付三诊:痤疮十去其八,以枇杷清肺饮加连翘、赤芍而善后。

七付三个月后,秦女以月事不调而求诊,面白可人。

附:《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之肺风粉刺【方歌】肺风粉刺肺经热,面鼻疙瘩赤肿疼,破出粉汁或结屑,枇杷颠倒自收功。

【注】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

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

成肇仁中医治疗痤疮的病案举例-皮肤病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成肇仁中医治疗痤疮的病案举例-皮肤病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成肇仁中医治疗痤疮的病案举例-皮肤病学论文-临床医学论文-医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成肇仁教授是全国着名的伤寒学者,在湖北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40 余年,现为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湖北省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人.成教授精究方术,博采众长,笔者有幸随诊于旁,受益匪浅,今将成老治疗痤疮的经验整理于下,以飨同道.痤疮是一种发于颜面、胸、背等处的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其特点是皮损丘疹如刺,可挤出白色碎米样的粉汁,重者有黑头粉刺、脓疱、结节、脓肿、色素沉着及瘢痕,好发于青年男女,相当于中医的粉刺.现代医学认为该病主要与性腺内分泌功能失调、皮脂分泌过多及局部痤疮杆菌感染、毛囊皮脂导管角化栓塞有关,其中雄激素的激发起着重要作用,此外,遗传、免疫等因素亦有一定关系.1 病因病机清吴谦《医宗金鉴外科心法经诀》云: 肺风粉刺,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可见本病的发生与肺热密切相关.另外,《外科大成》论肺风酒刺说: 肺风由肺经血热郁滞不行而生酒刺也.进一步说明此病的发生主要是由肺经积热上冲颜面,熏蒸肌肤,致使局部血热蕴阻,气血瘀滞而生红斑、丘疹、疙瘩,此外颜面部系阳明经循行部位,若过食辛辣炙煿肥甘厚腻之品,使湿热内生,气机不畅,升降失常,湿热蕴结于内,不能下达,反而循经上逆颜面,蕴阻肌肤而成本病; 若脾失健运,湿浊内停,郁久化热,热灼津液,湿热瘀痰凝滞肌肤亦可产生痤疮.2 辩证论治中医治疗本病有独特的疗效,临床治疗内治多从实证入手,常以清热解毒、利湿化瘀为主,内外合治效果更好.成老师临证善治此类病症,有自己的辨治方法,临床中往往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辨部位: 皮损发于前额与胃有关,在口周与脾有关,在面颊两侧与肝有关,发于胸背部与任督二脉有关.辨皮损: 黑头粉刺为湿重于热,白头粉刺为热重于湿,结节多为血瘀气滞,囊肿多为痰湿血瘀互结,脓疱多为肺胃积热.兼症主要辨胃肠大便功能和冲任月经情况,且与个人体质有关,然又不拘泥于此,根据患者不同情况辨证施治,每每取得良效.此病除药物治疗外,针刺、耳穴埋针、刺血疗法等亦能取得较好的疗效,此外患者应控制好饮食起居,少食油腻辛辣及肥甘厚味,不熬夜,保证充足睡眠,保持精神和情绪的稳定,面部出现粉刺时,忌用手挤压和乱用药物,以免内陷生变.3 病案举例3. 1 肺胃积热鲁某,女,22 岁,2012 年7 月20日初诊.主诉颜面痤疮8 年,伴痛经,大便偏干,口渴喜饮,舌红苔薄黄,脉弦细.处方: 生地、玄参、蒲公英各30g,麦冬、丹皮、当归、白芷、防风、浙贝、陈皮、乳香、没药、野菊花、桑叶、枇杷叶各10g,苏叶、连翘、金银花、花粉、皂刺、桑白皮各15g.7 剂,水煎日分 3 服.二诊时,上症明显减轻,后因去外地学习故改为丸剂服用.按: 仙方活命饮前人称本方为疮疡之圣药,外科之首方,适用于阳证体实的各类疮疡肿毒,若用之得当,则脓未成者即消,已成者即溃.阳证痈疡多为热毒雍聚,气滞血瘀痰结而成,《灵枢痈疡篇》说: 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故命曰痈.临证成师善于用仙方活命饮治疗多种阳证疮疡.本例患者颜面痤疮8 年,病程较长,伴大便偏干,口渴喜饮,肺与大肠相表里,肺胃热毒炽盛,充斥内外,内则大便偏干,口渴喜饮,外则面生粉刺,处方用增液汤增液通便,使内热随大便排出而解,仙方活命饮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通经溃坚,佐以透表; 蒲公英、连翘、野菊花加强清热解毒之力; 桑叶、苏叶疏散风热,宣肺透表; 枇杷叶、桑白皮疏风清肺,诸药合用,收效甚佳.3. 2 脾虚肝郁,湿热内蕴郭某,女,22 岁,2012年10 月14 日初诊.主诉颜面及头皮痤疮 3 年,多在月经前后为显,伴月经先后不定期,经前后头痛,带下量多,经期腹泻,腰痛,舌暗红苔微黄腻,脉沉细滑.处方: 柴胡、赤白芍、制香附、川芎、法夏、陈皮、白芷、白芥子、僵蚕、浙贝各10g,当归、炒白术各12g,茯苓、连翘、怀牛膝各15g,夏枯草、益母草各30g,炙甘草6g.7 剂,水煎日分3服.服药后上述诸症明显减轻,因患者病史较长,病程复杂,非短期可收效,本着治病求本的原则,继续疏肝调经健脾,清热解毒调理月余告愈.按: 患者颜面痤疮,多在月经前后为显,伴月经先后不定期,乃肝气郁结之象,方用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 带下量多,经期腹泻是兼具脾虚之象,故用炒白术、茯苓健脾; 脾虚肝郁,郁久化热,湿热内蕴,循经上行头面则生痤疮,方用连翘清热解毒; 湿热内蕴,热灼津液,酿痰生瘀,故用浙贝、白芥子、僵蚕、夏枯草软坚散结化痰,当归活血化瘀,益母草清热解毒,亦为妇科调经要药; 患者经期腰痛用怀牛膝补肝肾,强筋骨; 白芷疏散风热;舌暗红苔微黄腻,脉沉细滑亦是脾虚肝郁,湿热内蕴之象.诸药合用,收效颇佳,从中可看出成师辨证处方之严谨准确.3. 3 表闭里热林某,女,20 岁,2012 年10 月21日初诊,患者颜面痤疮5 年,近5 天突发鼻窦及两颊红色皮疹,伴口鼻气热,舌边尖红苔薄白,脉细滑.处方: 荆芥、防风、丹皮、黄芩、炒栀子、僵蚕、炒牛蒡子各10g,生地、连翘、白鲜皮、白蒺藜、怀牛膝各15g,当归、赤芍各12g,薄荷、蝉蜕、甘草、酒军各6g,石膏30g( 先煎).二诊时口鼻气热略减,但痤疮续发,舌脉同上,守上方去栀子、黄芩、石膏、牛蒡子、白蒺藜,加黄连6g,紫草10g,地肤子15g,诸症继续减轻,后继续以防风通圣散为主调理月余痊愈.按: 防风通圣散是成老临床治疗痤疮类疾病的常用方之一,具有疏风退热、泻火通便、宣通气血、上下分消、表里交治的作用,临床使用得当可收奇效.方用荆芥、防风、薄荷、丹皮、蝉蜕、炒牛蒡子疏散风热,使风热从汗出而散之于上; 酒军、栀子泻热通便,使风热从便出而泻之于下; 风于内,肺胃受邪,石膏清肺泻胃,黄芩清上焦之火; 风之为患,肝木受之,当归、赤芍和血补肝,白蒺藜平肝疏肝,连翘、白鲜皮、僵蚕散气聚血瘀,生地生津润燥,诸药合用,收效甚好.二诊时加黄连、紫草、地肤子加强了清热解毒之效,随症加减,不拘于方,故收良效.。

探索中医辨病辨证相结合治疗痤疮的有效方法

探索中医辨病辨证相结合治疗痤疮的有效方法

探索中医辨病辨证相结合治疗痤疮的有效方法摘要:痤疮是一种易发于青少年的慢性炎症皮肤疾病,处于发育时期的青少年皮脂分泌旺盛,容易造成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继而引发痤疮。

西医常用治疗方法为外涂激素和抗生素药膏,内服抗生素药物,常常效果不好。

本文从中医基本论治方法出发,提出辩病辩证治疗痤疮的方法。

由于该方法考虑到各种痤疮的差异,所以疗效比较显著。

关键词:中医;辩病;辩证;结合;治疗;痤疮;分类;方法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炎症疾病,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在青春期都得过痤疮,所以痤疮在十六、七岁的青少年学生中发病率较高。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皮脂腺分泌皮脂较多,容易造成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微生物过度繁殖而形成皮肤炎症。

痤疮常见于皮脂腺较发达的面部、背部和胸部,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疗,容易造成黑色素沉积,严重的甚至留下瘢痕,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影响较大。

西医治疗痤疮的主要方式是外涂激素软膏和抗生素软膏,以及内服抗生素药物,但是疗效常常不够理想。

中医对痤疮的研究历史非常悠久,形成了一整套的理论体系,痤疮在中医中的名称有“粉刺”、“肺风粉刺”等等。

很多中医古籍中就有对痤疮的记载,比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就有描述痤疮的语句,并且讨论了痤疮的发病机制;《医宗金鉴·外科心法》中提出了使用内服枇杷清肺饮来治疗痤疮的方法。

因为治疗经验积累较多,有完整的理论体系,所以中医对痤疮的诊治有着独到之处。

中医治疗痤疮主要使用辩病辩证的指导思想,对不同的患者病情症状使用不同的疗法,因而疗效较好。

一、中医辨病和辩证相结合的思想方法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一个基本特点。

中医的辨证论治并不是排斥辨病论治,很多中医学者都认为辨证论治是包含辨病论治的,所以中医从起源发展至今一直是辨病和辨证相结合的论治方法。

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辨证论治和辨病论治的思想方法,比如《灵枢·五色》中有“视色上下,以知病处”,《素问·离合真邪论》也有相似的记载。

针药结合从肝论治玫瑰痤疮的理论探析

针药结合从肝论治玫瑰痤疮的理论探析

针药结合从肝论治玫瑰痤疮的理论探析引言肝脏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是人体的重要脏器之一,其主要功能是疏泄、储藏、承运等,其中疏泄功能的失调会导致肝郁,进而引发疾病。

而在中医中,痤疮又被称为“丘疹性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许多患者。

传统中医治疗痤疮往往都会以“疏肝解郁”为核心理论。

本文将就针药结合从肝论治玫瑰痤疮的理论探析进行研究,希望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思路。

一、玫瑰痤疮的临床表现及病因病机玫瑰痤疮是一种常见的青春期痤疮,多发生在13-19岁,女性的发病率较高。

其主要表现为面部散在性粉刺,常伴有红斑和炎性结节。

在病因病机方面,现代医学认为玫瑰痤疮的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内分泌失调、细菌感染、皮脂腺分泌功能异常等。

而在中医理论中,玫瑰痤疮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肝郁气滞、气血不畅、湿热内蕴等因素所致。

二、“针药结合”治疗玫瑰痤疮的优势针药结合是中医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它将中医药与针灸疗法结合起来,取长补短,相互补充,能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而对于玫瑰痤疮这类常见病、多发病,采用针药结合的治疗方法,既可以较好地调理体内的阴阳平衡,又可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从而有效地改善皮肤状况。

三、从肝论治玫瑰痤疮的理论依据在中医理论中,肝主疏泄,其主要功能是调节气血运行,对情绪的调节也非常重要。

而“肝主疏泄”的功能一旦失调,就容易导致气滞血瘀,进而引发痤疮等疾病。

针对玫瑰痤疮的治疗,首先要从肝论治,调理情绪,疏泄气机,改善气血循环。

四、针药结合从肝论治玫瑰痤疮的治疗思路1. 调理情绪、疏泄气机在中医理论中,情绪不畅常常会导致肝气郁结,因此在治疗玫瑰痤疮时,首先要调理患者的情绪,通过针灸调理和中药药物治疗等方法,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消除肝气的郁结,恢复气血畅通。

常用的经典穴位有太冲、太溪、足三里等。

2. 改善气血循环、清热解毒玫瑰痤疮常常伴有湿热内蕴的情况,因此在治疗时要通过药物调理加以清热解毒,常用的中药有黄连、黄芩、板蓝根等。

玫瑰痤疮中医证治研究概述

玫瑰痤疮中医证治研究概述

新疆中医药.Xinjiang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20年第38卷第3期2020Vol.38No.396玫瑰座疮中医证治研究概述双梦云\罗小军(1.新疆医科大学第四临床医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00; 2.新疆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皮肤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摘要:本文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数据库,总结了中医对玫瑰座疮病因病机的认识,详述了近年来玫瑰座疮从脏腑、气血津液、体质、情志、皮损等方面进行辨证论治的相关文献,以期为今后玫瑰座疮的治疗提供证治思路。

关键词:玫瑰座疮;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玫瑰座疮,又称酒渣鼻,中医称“酒糟鼻”,是一种好发于面中部、主要累及面部血管及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本病病因可能与压力、辛辣食物、热饮、酗酒、高温、日晒、胃肠道微生物、面部蠕形螨、内分泌、遗传因素等相关。

中医认为本病由于肺胃积热上蒸又复感风邪而导致气血凝结而成,其病理因素为痰、湿、热、瘀,病位主要涉及肺、脾、肝叭玫瑰座疮迁延难愈,反复发作,易对患者容貌及心理造成不利影响。

目前最新专家共识将其分为肝郁血热证、肺经风热证、脾胃湿热证、痰瘀互结证,其主要从脏腑、气血津液辨证。

近年来,中医对玫瑰座疮的辨证论治亦有从体质辨治、情志辨治、皮损辨治等。

1古代医家对玫瑰座疮的认识玫瑰座疮相当于中医外科文献所指之“酒糟鼻”,在不同的文献中名称不同,多归为“酒渣”、“肺风”、“鼻准红”、“酒糟鼻”等范畴。

《素问•生气通天论》:“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座”,提出劳累汗出致腠理疏松,加之风寒外束肌表,致气血郁结于肌肤而发病。

《素问•刺热篇》:“脾热病者,鼻先赤”,提出脾热是病因之一。

《景岳全书》曰:“肺经素多风热,色伪红黑,而生皶疖者,亦有之。

”指出肺经有热也是病因之一-O2现代医家对玫瑰座疮的认识边天羽[2认为面鼻部属肺胃两经循行所过部位,其皮损色红是因肺经有热,或热盛生风所致,病程迁延不愈可致皮损色由红变紫,乃肝气郁滞,气血不畅,血脉瘀阻所致;脓疱、丘疹损害多是由于毒邪作祟引起,鼻赘期乃是瘀血蓄积日久、邪毒内蕴所致。

针药结合从肝论治玫瑰痤疮的理论探析

针药结合从肝论治玫瑰痤疮的理论探析

针药结合从肝论治玫瑰痤疮的理论探析玫瑰痤疮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面部红斑、丘疹、脓疱和红血丝等症状。

传统中医认为,玫瑰痤疮多与肝火有关,因此针药结合从肝论治成为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对针药结合从肝论治玫瑰痤疮的理论进行探析。

针灸疗法是中医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调节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治疗玫瑰痤疮可选择的穴位有百会、足三里、风池等。

百会穴位位于头顶正中线与耳垂连线的中点,针刺百会可以清热解毒,调和气血,改善面部红斑肿胀的情况。

足三里穴位位于小腿前肌肉边缘,针刺足三里可以清热泻火,调节肝经气血的运行,缓解痘疮的症状。

风池穴位位于颈项正中凹陷处,针刺风池可以疏风清热,平肝定痛,对于病情偏重头面部疼痛明显的患者效果更好。

药物治疗玫瑰痤疮的方法较多,常用的中药有黄连、玄参、龙胆草等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黄连性味苦寒,能够清热泻火,解毒消肿,对于痤疮的炎症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玄参性味苦凉,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对于面部红斑和脓疱的症状有明显的缓解效果。

龙胆草性味苦寒,能够清热解毒,具有止痛作用,对于疼痛明显的患者效果更好。

以上药物可配伍使用,具体用量和用法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针药结合的治疗方法,即是通过针灸和中药的综合应用,达到治疗玫瑰痤疮的目的。

针灸可以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消除面部红斑、丘疹和红血丝等症状;中药可以清热解毒,调节肝火,缓解痘疮的炎症和痛痒感。

针灸和中药的联合使用,使治疗效果更加明显,可以加快痘疮的愈合速度,减轻症状的程度。

针药结合从肝论治玫瑰痤疮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通过针灸刺激特定穴位和中药的引导治疗,可以调节气血运行,清热解毒,减轻病情的程度。

但需要注意的是,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不同,治疗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针灸的穴位和中药的用药。

治疗期间还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促进病情的康复。

长痤疮中医辨证治疗方案

长痤疮中医辨证治疗方案

一、概述痤疮,中医称为“粉刺”、“暗疮”,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

中医认为,痤疮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湿热内蕴、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

治疗痤疮,中医辨证施治,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二、中医辨证治疗方案1. 肺经风热型症状:面部出现粉刺、暗疮,伴有红肿、疼痛,伴有口干、口苦、咽喉肿痛、咳嗽、便秘等症状。

治疗方法:(1)内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方剂:银翘散加减。

组成: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荆芥、桔梗、甘草等。

(2)外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方剂:金黄散。

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大黄、姜黄等。

2. 脾胃湿热型症状:面部出现粉刺、暗疮,伴有油腻、瘙痒、口臭、腹胀、便秘等症状。

治疗方法:(1)内治法:健脾除湿,清热解毒。

方剂:参苓白术散加减。

组成:人参、茯苓、白术、甘草、扁豆、山药、泽泻、白芷等。

(2)外治法:清热解毒,消炎止痛。

方剂:金黄散。

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大黄、姜黄等。

3. 肝气郁结型症状:面部出现粉刺、暗疮,伴有情绪抑郁、胸闷、胁痛、月经不调等症状。

治疗方法:(1)内治法:疏肝解郁,清热解毒。

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组成:柴胡、白芍、当归、白术、甘草、郁金、香附等。

(2)外治法:清热解毒,消炎止痛。

方剂:金黄散。

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大黄、姜黄等。

4. 肾阴不足型症状:面部出现粉刺、暗疮,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等症状。

治疗方法:(1)内治法:滋阴降火,清热解毒。

方剂:知柏地黄丸加减。

组成: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等。

(2)外治法:清热解毒,消炎止痛。

方剂:金黄散。

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大黄、姜黄等。

三、注意事项1. 饮食调养:避免辛辣、油腻、煎炸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纤维的食物。

2. 日常生活:保持面部清洁,避免用手挤压痤疮,以免感染。

3.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青春痘(痤疮)的中医辨证治疗一例

青春痘(痤疮)的中医辨证治疗一例

青春痘(痤疮)的中医辨证治疗一例编者按痤疮,俗称青春痘,主要好发于青少年,临床表现以好发于面部的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等多形性皮损为特点,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交影响很大,但青春期后往往能自然减轻或痊愈。

现代医学看来这是毛囊皮脂腺单位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常以抗生素、激素或物理方法进行治疗。

但中医对此有不同看法,其治疗方式也不同。

本文即从中医角度介绍辨证治疗青春痘的思路。

青春痘西医角度说是面部清洁不好,有微生物名螨虫者繁殖其中,所以要多清洁面部,再涂抹一些药物,这种说法看似有理有据其实未必。

就如同居民小区的某个死角有堆垃圾,引来苍蝇嗡嗡,并且臭气熏天。

从西医的治疗方案来看,把垃圾运走,再喷洒些消毒剂,就把问题解决了,其实不然。

第二天早晨过去一看,有人又把垃圾倒在那里了,而负责小区卫生的工作人员却没有看到,或者看到了垃圾也不动手清除。

西医的治疗方法,只看见了垃圾与苍蝇,没有看见倒垃圾的人,也没有考虑工作人员的失职。

中医理论认为,有诸内必形于外,痤疮并非外因所致,而是内因造成,治病必求于本,痤疮当从脏腑气血的源头上辨证论治,找到倒垃圾的人,将其改造好;督促环卫工作人员尽职尽责。

那么,是谁在偷摸地倒垃圾呢?又是谁在渎职呢?今举一例,用以说明中医辨证治疗青春痘的思路。

【医案】2016年4月的某日,CAIxx,女,16岁,据其母言,近日情绪不好,容易激动;痘痘多发;手汗。

自述:逢考试心跳快,手汗多;平时手干且发凉。

观察:面有多痘,色偏红艳;说话语速偏快。

舌苔:两边偏红,舌尖偏红,明显肝胆心肺有热。

思考:1)心气血皆虚,故平时心功率弱,手偏凉;有考试压力时,情绪紧张激动,心脏无能力从容应对,则必须竭尽全力,故心跳快,生热多,热从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出,则手掌心热且汗多,此时可能腋下也汗多,只是没有注意观察。

心热及汗出乃虚热为标,心血亏虚为本;治病当求其本,本固枝荣,用人参归脾丸(或人参养荣丸)补足气血。

2)情绪易激动,语速偏快,舌苔两边偏红,揭示肝胆经热,当疏肝利胆,用加味逍遥丸。

针药结合从肝论治玫瑰痤疮的理论探析

针药结合从肝论治玫瑰痤疮的理论探析

针药结合从肝论治玫瑰痤疮的理论探析一、痤疮的发病机制及病因痤疮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毛囊周围的慢性非感染性炎症和色素沉着。

它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多见于面部、颈部、上胸、背部等部位。

痤疮的发病机制涉及多种因素,包括皮脂腺的高度活跃、毛囊和皮脂管道的梗阻、炎症反应及细菌感染等。

从中医理论分析,痤疮主要属于肝气郁滞、湿热蕴结的范畴,因此在治疗痤疮时,应该以调理肝脏功能、疏肝解郁为主要治疗原则,以达到清热解毒、祛湿化痰的治疗目的。

二、针药结合在痤疮治疗中的作用1. 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治疗痤疮时,针灸可选择一些肝经穴位,如太冲、列缺、曲泽、中封等穴位进行调理,以疏肝解郁、清热化湿的目的。

针灸还可以通过调整体内的气血运行,促进局部的新陈代谢,加速炎症的消退,减轻疼痛感,改善皮肤状况。

针灸治疗在痤疮患者中得到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2.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在痤疮治疗中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中医认为痤疮是由于湿热蕴结、肝气郁滞所致,因此在选用中药时,应该以清热解毒、祛湿化痰、疏肝解郁为原则,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和病情,选用适当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丹栀逍遥散是一种具有清热解毒、凉血除热的方剂,适用于痤疮初期或伴有湿热证候的患者;茯苓、泽泻等具有排湿利水、渗湿化痰的功效,适用于湿热重证者。

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配伍一些活血化瘀、清热凉血的药物,以达到调理气血、改善皮肤状况的目的。

三、从肝论治的重要性在治疗痤疮时,从肝论治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肝气郁结容易影响气血运行,导致局部气血不畅,从而形成局部炎症和痤疮。

痤疮的治疗中应该以疏肝解郁、调理气血为主要治疗原则。

通过针药结合治疗,可以调整肝脏功能,疏泄肝气,促进局部气血运行,改善局部炎症和色素沉积的状况。

从肝论治在针药结合治疗痤疮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基于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治疗玫瑰痤疮1例

基于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治疗玫瑰痤疮1例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20, 9(1), 17-21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20 in Hans. /journal/tcmhttps:///10.12677/tcm.2020.91004One Case of Rose Acne Treatmen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ilan Wu1, Ming He1, Ting Tang2*1Gui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iyang Guizhou2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iyang GuizhouReceived: Nov. 29th, 2019; accepted: Dec. 30th, 2019; published: Jan 6th, 2020AbstractRose acne is a clinically common chronic inflammatory facial lesion skin disease, combined with its long course of disease, difficult to cure, and often accompanied by serious complications such as high blood pressure, regardless of psychological stress or economic pressure, it affects the daily life of the patient. The pathogenesis of modern medicine is not completely clear, and the treatment effect is not satisfactor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a long history in the treatment of rose acne, and its curative effect is affirmative. The author shares the dialectic and med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rose acne through the clinical typical ca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lectical treat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in order to provide readers with reference.KeywordsRose Acne,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基于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治疗玫瑰痤疮1例吴思蓝1,何明1,唐挺2*1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贵阳2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贵州贵阳收稿日期:2019年11月29日;录用日期:2019年12月30日;发布日期:2020年1月6日摘要玫瑰痤疮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炎症性面部损容性皮肤病,结合其病程长、不易治愈的特点,加之常*通讯作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中医学, 2020, 9(1), 17-21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20 in Hans. /journal/tcmhttps:///10.12677/tcm.2020.91004One Case of Rose Acne Treatmen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ilan Wu1, Ming He1, Ting Tang2*1Gui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iyang Guizhou2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iyang GuizhouReceived: Nov. 29th, 2019; accepted: Dec. 30th, 2019; published: Jan 6th, 2020AbstractRose acne is a clinically common chronic inflammatory facial lesion skin disease, combined with its long course of disease, difficult to cure, and often accompanied by serious complications such as high blood pressure, regardless of psychological stress or economic pressure, it affects the daily life of the patient. The pathogenesis of modern medicine is not completely clear, and the treatment effect is not satisfactor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a long history in the treatment of rose acne, and its curative effect is affirmative. The author shares the dialectic and med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rose acne through the clinical typical ca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lectical treat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in order to provide readers with reference.KeywordsRose Acne,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基于中医辨证论治理论治疗玫瑰痤疮1例吴思蓝1,何明1,唐挺2*1贵州中医药大学,贵州贵阳2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贵州贵阳收稿日期:2019年11月29日;录用日期:2019年12月30日;发布日期:2020年1月6日摘要玫瑰痤疮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炎症性面部损容性皮肤病,结合其病程长、不易治愈的特点,加之常*通讯作者。

吴思蓝等伴发如高血压等严重并发症,无论从心理压力或经济压力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

现代医学对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治疗效果不满意。

中医药在治疗玫瑰痤疮上历史悠久,疗效肯定,笔者通过临床典型案例,从中医辨证论治角度,分享中医药治疗玫瑰痤疮的辩证及用药,以期为读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玫瑰痤疮,中医辨证论治Copyright © 2020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1. 引言玫瑰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颜面中部、主要累及面部血管及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为:面部皮肤出现阵发性潮红、持续性红斑、丘疹、脓疱及毛细血管扩张,严重的甚至会出现鼻赘造成永久性损容性改变。

多发于中年人,女性发病高于男性,但病情严重者多为男性。

在经济、精神压力不断增加、饮食结构及方式的改变等因素作用下,中国某些城市小样本调查显示发病率已达到6.5% [1],在欧美国家为1%~20%,瑞典为10% [2],英国为1.65/1000 [3]。

2. 中医辨证论治《丹溪心传》云:“有诸内者必形诸外。

”,玫瑰痤疮虽是发于面部皮肤的疾病,但与肺、胃、肝、肾等脏腑密切相关。

辨证论治是治疗玫瑰痤疮的关键所在,不同的医家通过对患者症状、体征(尤其是皮损)的综合分析,对不同的证型,选择不同的治法、药物进行治疗[4]。

3. 中医对玫瑰痤疮的认识本病在古代相关古籍中,属于“酒糟鼻”、“鼻准红赤”、“赤齄”、“肺风粉刺”、“鼻准红”等范畴[5],历代医家对其认识各持己见[6],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劳汗当风,寒薄为鼓,郁乃痤”。

《明医指掌》载:“鼻齄,赤鼻也,由饮酒血热熏肺,外遇风寒,血凝不散而赤色,亦有不饮自赤者,肺风血热故也”。

《外科正宗》云:“肺风、粉刺、酒渣鼻三名同种。

粉刺属肺,鼻属脾,总皆血热郁滞不散。

所谓有诸内形诸外”。

当今中医临床见解亦不尽相同,目前辨证分型和疗效尚无统一标准,临床上辨证多见肺胃蕴热证、热毒蕴肤证及痰瘀互结证[7] [8]。

4. 中医诊治玫瑰痤疮中医治疗方法众多,如中药内服、外用、针刺及灸法等,在诊治玫瑰痤疮上亦是精彩纷呈,如余宏垠等发现改良刺络疗法联合五味枇杷方治疗玫瑰痤疮,内外同治,标本兼治,在整体调节的同时改善面部皮肤局部的免疫功能[9],时秀颖等针药结合,从肝论治,内外同治,共达消疹退邪之功效,使玫瑰痤疮速愈[10]。

张瑞雪等[11]从体制角度出发,认为毒浊瘀阻是关键病机,诱发因素如精神、饮食、气温等,故解毒化浊通瘀是治疗玫瑰痤疮之法则。

有临床案例表明[12]刺络疗法在治疗玫瑰痤疮上疗效明确,是治疗该病多种疗法中重要的一部分。

直接实施面部刺络放血,可直泻血中郁热,引邪外出,使郁积之热毒、瘀血邪出有路。

也有研究运用耳背放血联合中药内服外用的中医传统疗法治疗玫瑰痤疮取得了良好的临吴思蓝等床疗效[13]。

临床上治疗玫瑰痤疮方法众多,且各显其优势,疗效均佳,故中医药在治疗玫瑰痤疮上有重要优势。

5. 病例分析(一诊)患者赵某,女,69岁,2018年06月26日初诊。

主诉:患酒渣鼻多年。

患者此前曾多次就诊于外院,均予中西药内服及外用药外涂(具体不详),自述疗效均不佳,每因进食油腻辛辣之品或情绪波动等鼻部反复出现潮红伴表面瘙不适。

现患者稍感面部干燥、瘙痒不适,刻下症见(如图1所示):鼻头皮肤红肿,见少许浅表毛细血管扩张,左侧尤甚,两侧面颊及左上唇周见散在片状红斑,伴心烦、口干、眠差、小便黄、大便质粘不成型;舌脉象:舌红、苔黄腻、舌尖稍红、舌边齿痕,脉弦滑数。

西医诊断:玫瑰痤疮(红斑期);中医诊断:酒渣鼻(肺胃湿热型)。

治则:先清肺胃积热、养血疏风止痒,再以清利湿热、通泄三焦。

故先以消风散加减疏风养血、清肺胃热,再以五苓散化裁利湿行水、通泄三焦之热;方药如下:1) 消风散加减:荆芥10 g,防风10 g,石膏15 g,盐知母10 g;地黄10 g,川木通6 g,黑芝麻10 g,当归10 g;麸炒白术10 g,苦参6 g,牛蒡子10 g,蝉蜕6 g。

中药三付,每天一剂,分三次温服(先服)2) 五苓散加减:茯苓20 g,猪苓20 g,泽泻20 g,白术30 g;桂枝6 g,栀子10 g,茵陈30 g,大黄6 g。

中药四付,每天一剂,分三次温服(后服)Figure 1. VISIA test in dermatology clinic of our hospitalbefore initi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图1. 初诊治疗前,于我院皮肤科门诊行VISIA检测(二诊)患者赵某,女,69岁,2018年07月03日复诊。

患者诉面部无特殊不适,刻下症见(见图2):鼻头皮肤仍见少许浅表毛细血管扩张,鼻头、面颊、左上唇红斑消退明显,纳眠可,二便调;舌脉象:舌红、苔薄黄,脉沉细。

西医诊断:玫瑰痤疮(红斑期);中医诊断:酒渣鼻(气阴两虚证)。

治则:养血滋阴、健脾益气,佐以清泄余热;予自拟方加减,方药如下:地黄10 g,熟地黄10 g,当归20 g,川芎12 g;吴思蓝 等白芍10 g ,桃仁10 g ,红花10 g ,焦山楂10 g ;炒建曲10 g ,炒麦芽15 g ,黄芩20 g ,栀子10 g 。

黄芪30 g ,白术20 g ,防风10 g中药七付,每天一剂,分三次温服Figure 2. VISIA test in dermatology clinic of our hospital during follow-up图2. 复诊时,于我院皮肤科门诊行VISIA 检测按:根据中医四诊合参,本案患者为酒渣鼻之肺胃湿热蕴结证。

以消风散加减即可养血祛风以解“血虚者,则因肌肤失养,化燥生风而发痒”[14]之内因,又可清热除湿而达其标。

且该方在临床应用中,因其“祛风、清热、除湿”的功效特点,结合医者准确辨识疾病过程中风、湿、热的病证本质,以达“治病求本、异病同治”之功,再以五苓散化裁健脾益气、利湿行水、通泄三焦,使湿热得以排除体外以达清泄体内湿热邪毒之效。

6. 讨论中医辩证论治为中医诊治疾病基础,亦是关键所在,不拘泥于教材提供的证型及方药,基于中医辩证论治理论,结合患者病情及舌脉象,在临床上可灵活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达到“异病同治”之效;加之本病的发病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毛囊虫的感染[15]、幽门螺旋杆菌[16]、精神紧张及不良饮食等因素有关,故在中医治疗上从辩证论治角度出发,选择应症的方药祛除病邪以达治疗之效。

参考文献[1] 李健, 袁超. 玫瑰痤疮的病因及流行病学[J]. 皮肤病与性病, 2017, 39(2): 90-91.[2] Tüzün, Y., Wolf, R., Kutlubay, Z., Karakuş, Ö. and Engin, B. (2014) Rosacea and Rhinophyma. Clinics in Dermatolo-gy , 32, 35-46. https:///10.1016/j.clindermatol.2013.05.024[3] Spoendlin, J., Voegel, J.J., Jick, S.S. and Meier, C.R. (2012) A Study on the Epidemiology of Rosacea in the U.K.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 , 167, 598-605. https:///10.1111/j.1365-2133.2012.11037.x[4] 严张仁, 张思娜, 申淑娴. 玫瑰痤疮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 17(14): 129-132.[5] 刘淑珍, 罗小军. 玫瑰痤疮的中西医研究概况[J]. 新疆中医药, 2019, 37(1): 127-129.[6] 焦烨. 玫瑰痤疮的临床特点及中医辨证分型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 11.[7] 魏跃钢, 闵仲生. 当代中医皮肤科临床家丛书∙管汾[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14: 154-155.[8] 洪圆圆, 闵仲生. 闵仲生教授辨证论治玫瑰痤疮经验总结[J]. 中国美容医学, 2017, 26(7): 114-115.[9] 余宏垠, 皮先明. 改良刺络疗法联合五味枇杷方治疗玫瑰痤疮疗效观察[J].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9,21(10):吴思蓝等68-70.[10]时秀颖, 黄咏梅, 王萍. 针药结合从肝论治玫瑰痤疮的理论探析[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9, 40(9): 91-93.[11]张瑞雪, 胡春福, 黄震, 方正清, 吴成长. 辨体质与解毒化浊通瘀相结合治疗玫瑰痤疮经验[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 34(4): 1546-1549.[12]罗自强, 皮先明. 皮先明治疗玫瑰痤疮验案1则[J]. 湖南中医杂志, 2017, 33(6): 105-106.[13]杨扬, 谢韶琼, 宋勋, 汪青良, 姜文成, 唐苏为. 耳背放血联合清肺除湿中药治疗玫瑰痤疮疗效观察[J]. 上海针灸杂志, 2018, 37(4): 436-439.[14]叶飞. 瘙痒性皮肤病的中医药治疗[J]. 皮肤病与性病, 2011, 33(5): 306+305.[15]Meyerhoffert, U. and der Schr, J.M. (2011) Epidermal Protease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Rosacea. Journal of Investiga-tive Dermatology Symposium, 15, 16-23.https:///10.1038/jidsymp.2011.2[16]Dakovi, Z., Vesi, S., Vukovi, J., et al. (2007) Ocular Rosacea and Treatment of Symptomatic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 Case Series. Acta Dermatovenerologica Alpina Panonica et Adriatica, 16, 8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