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的中医辨证治疗(权威性报告)
中医辨证施治在痤疮中的应用
中医辨证施治在痤疮中的应用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主要发生在青春期,特点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
中医辨证施治在痤疮中的应用已有悠久历史,通过辨证施治能够提高疗效,减轻患者痛苦。
本文将从中医理论的角度出发,介绍中医辨证施治在痤疮中的应用。
一、中医理论对痤疮的认识中医认为痤疮主要是由于体内湿热蕴结、气血不调所致。
湿热蕴结会阻塞毛囊,导致毛孔堵塞,形成粉刺。
气血不调会导致毛囊供血不足,影响皮肤的新陈代谢,使炎症难以消退。
因此,治疗痤疮首先需要辨证施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相应的方案。
二、中医辨证施治的方法(一)清热解毒法清热解毒法适用于痤疮初起、症状严重的患者。
常用的草药有黄连、黄柏、连翘等,可以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此外,还可以配合中药汤剂,如白虎汤、龙胆泻肝汤等。
(二)祛风化湿法祛风化湿法适用于痤疮病情较轻,伴有湿热症状的患者。
常用的草药有薏苡仁、泽泻、车前子等,可以祛风利湿、清热解毒。
此外,还可以搭配中药方剂,如败毒散、龙胆泻肝汤等。
(三)活血祛瘀法活血祛瘀法适用于痤疮有明显瘀斑、疮口难以愈合的患者。
常用的草药有当归、赤芍、桃仁等,可以活血化瘀、消散疮痕。
此外,还可以选用中药方剂,如血府逐瘀汤、逍遥散等。
(四)调理气血法调理气血法适用于痤疮伴有气血不调的患者。
常用的草药有黄芪、党参、当归等,可以益气养血、调理气血。
此外,还可以搭配中药方剂,如四物汤、血建汤等。
三、中医辨证施治的注意事项(一)个体化治疗中医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草药。
因此,在进行中医辨证施治时,医生需要仔细询问患者的病情、生活习惯等,全面了解患者的体质,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二)调节饮食中医治疗痤疮还需要调节患者的饮食。
根据中医理论,痤疮与湿热蕴结、气血不调有关,因此,患者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煎炸等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
(三)合理护肤中医治疗痤疮还需要患者合理护肤,保持皮肤清洁,避免用手挤痘痘,以免感染加重。
痤疮(青春痘)的中医治疗验案及分析「仅供参考」
痤疮(青春痘)的中医治疗验案及分析「仅供参考」
医案:李某,男,21岁,学生,9月18日初诊。
主诉:颜面痤疮已有5年。
现病史:5年前开始面部起皮疹,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此起彼伏,曾经中西医治疗,但疗效不显,经友介绍来诊。
症见:颜面部可见20余粒红色丘疹和粉刺,伴有结节,胸部亦有散在丘疹、粉刺,部分丘疹融合,有时可出白色豆腐渣样分泌物,伴口干心烦、大便干、小便短赤。
中医诊断:肺风粉刺,辨证为阴虚内热
治法:滋阴泻火,清肺泄热
方药:
女贞子,旱莲草,知母,黄柏,桑白皮,蛇舌草,连翘,生地,丹参(后下),甘草
配合外搽痤灵酊
服21剂后皮疹逐渐减轻,继服14剂皮疹基本消退。
按:
痤疮是多发于青少年面部的常见皮肤病,中医传统认为该病是由于肺胃血热上熏头面所致,如《外科正宗》曰:“粉刺属肺—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致”。
《医宗金鉴》曰:“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
目前国内主要应用清肺热、泻胃火、凉血解毒的中药进行治疗。
经长期的中医医疗实践发现,痤疮病人除了有肺胃血热和肠胃积热的一面外,还有素体肾阴不足、相火过旺的一面。
采用滋阴泻火、清肺凉血的中药治疗后可收到较好疗效。
上方用女贞子、旱莲草平补肝肾之阴,知母、黄柏泻相火,一补一泻,调整肾之阴阳平衡;
鱼腥草、蒲公英、连翘清肺解毒,散结消肿;
生地、丹参凉血化淤清热;
甘草解毒清热并能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滋阴清热泻火,药证合拍,故获良效。
中医辩证论治在痤疮中的应用
中医辩证论治在痤疮中的应用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多发生在青春期,主要表现为面部、胸背等皮肤部位出现粉刺、炎性丘疹和脓疱。
中医辩证论治在痤疮治疗中有着独特的应用,通过辨证施治,全面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愈痤疮的目的。
一、中医痤疮辩证分类根据中医理论,痤疮可以被分为热证、湿证、瘀血证和虚证四个辩证类型。
热证主要表现为粉刺多、痛痒明显;湿证以多痤疮、痤疮色暗、炎症较重为特点;瘀血证则表现为色素沉着及瘢痕形成;虚证则以痤疮数量少、疗程较长为主要表现。
二、痤疮中医辩证论治原则1. 清热解毒对于痤疮属于热证的患者,首要原则是清热解毒。
常用中药材有黄连、连翘、石膏等,能够清热解毒、凉血活血,缓解痤疮炎症症状,加速愈合。
2. 祛湿化痰对于湿证型痤疮患者,需要祛湿化痰。
中药材如半夏、陈皮、藿香等,可以清理湿热,解除湿邪的困扰,改善痤疮湿疹。
3. 活血化瘀痤疮瘀血证患者,重点应该是活血化瘀,常用中药材如红花、当归、川芎等,能够改善血液循环,消除瘀血经络阻塞,加速痤疮结痂愈合。
4. 益气养阴对于虚证型痤疮患者,重点在于益气养阴。
中药材如黄耆、白术、天冬等,能够调节免疫功能,增强体质,提高皮肤的抵抗力。
三、中药常用方剂1. 黄连清瘢痕饮组成:黄连、玄参、地龙、黄芩等。
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活血,适用于痤疮热毒阳盛、炎症明显的患者。
2. 知柏清痤疮汤组成:知母、黄柏、青黛、泽泻等。
功能:清热燥湿、解毒祛痤,适用于痤疮湿热内盛的患者。
3. 川芎茶调散组成:川芎、红花、当归、桃仁等。
功能:活血化瘀、调经化痰,适用于痤疮血瘀经络阻塞的患者。
4. 六味地黄丸组成:山药、山茱萸、熟地、枸杞子等。
功能:益气养阴、滋阴清热,适用于痤疮体质虚弱、肺胃经火亢盛的患者。
四、中医辩证施治实例1. 热证型痤疮患者,可采用黄连清瘢痕饮为主要方剂,搭配芦荟胶外用,能够清热解毒、凉血活血。
同时,要避免油腻食物的摄入,多喝绿茶,保持皮肤清爽干净。
2. 湿证型痤疮患者,可采用知柏清痤疮汤为主要方剂,配合清淡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中医辩证治愈面部痤疮青春痘
中医辩证治愈面部痤疮青春痘姓名:陈某,性别:女,年龄32岁,2012年9月3日就诊于中医馆李医生门诊部。
主诉:脸上痤疮严重,面部皮肤起丘疹5年。
现病史:患者5年前脸部就开始起痤疮,面部皮肤持续起痤疮(丘疹),微疼,微痒。
最近脸部痤疮严重,此起彼伏连绵不绝、反复发作,曾在市中医院治疗,开有消毒药水涂抹,维生素B2,B6。
效果不佳,特到中医馆寻求中医诊治。
检查:面颊口周下颌可见暗红色、近皮色丘疹、散在不融合、舌淡红、苔薄黄、腻脉滑、经常便秘、月经尚正常。
诊断:痤疮。
处方:当归12g,川芎10g,赤芍12g,生地10g,荆防10g,黄芩10g,黄连10g,大黄10g,苦参10g,茵陈30g,熊胆粉0.5g,滑石粉30g,甘草10g,知母10g,连翘10g,牛蒡子10g,座疮散1包外擦。
二诊:9月11日复诊,患者药后平稳、症有好转、再以上方调理。
三诊:9月25日复诊,患者药后平稳,此时月经已过、量多色可、面部新出现丘疹1个,舌淡红、苔薄黄。
继续上方,去荆防、滑石粉,加栀子10g,枇杷叶10g,石膏15g。
四诊:10月2日复诊,患者药后平稳,已无新疹出现,但有大便稀薄症状,舌淡红。
再以上方增加石膏10g,继续服用。
五诊:10月9日复诊,患者再无新疹出现、饮食正常,再以上方调理,加座疮散、美白面膜修复印痕。
六诊:10月18日复诊,患者药后再无疹出现、容颜白嫩有光泽、再守上方不变善后,巩固疗效。
后治愈,再无就范。
在治疗痤疮时,消毒水只能清洁面部,并无治愈效果,维生素B2,B6有一定的调节内分泌抗击预防皮炎的作用,可针对面部痤疮并起不到根治的效果。
而中医药方,可通过温经活血,促进皮肤生理循环,清除毒素等特性,达到预防痤疮,根治痤疮的效果。
仲华国医馆2013年08月5日。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痤疮得中医辨证论治一、痤疮得病因病机分析痤疮就是一种毛囊皮脂腺得慢性炎症。
好发于男女青春期得颜面及胸背皮脂腺丰富得部位,临床上以面部得粉刺、丘疹、脓疱或结节、囊肿为特征,易反复发作、本病属于中医学“肺风粉刺”病得范畴、中医认为痤疮主要就是由于先天素体肾之阴阳平衡失调,肾阴不足,相火天癸过旺,加之后天饮食生活失调,肺胃火热上蒸头面,血热淤滞而成、1。
肾阴不足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人之生长发育与生殖。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与,故能有子”。
若素体肾阴不足,会导致女子二七与男子二八时相火亢盛,天癸过旺,阴虚内热而脸生粉刺。
2.肺胃血热面部皮肤主要有肺经与胃经所司。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肺之与皮也,其荣毛也"。
在中医五行理论中,肺属金,肾属水,若素体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滋于肺,可致肺阴不足。
另外肺与大肠相表里,若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大肠积热, 上蒸于肺胃、合而导致肺胃血热, 脸生粉刺、丘疹、脓疱。
3。
痰瘀互结肾阴不足,肺胃血热,日久煎熬津液为痰;阴虚血行不畅为瘀、痰瘀互结于面部而出现结节、囊肿与瘢痕、4.冲任失调肾阴不足,肝失疏泻,可使女子冲任不调、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不调,则血海不能按时满盈,以至女子月事紊乱与月经前后脸部粉刺增多加重、西医认为痤疮就是一种多因素得皮肤附属器疾病,其详细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
已知内分泌失调,皮脂分泌旺盛以及毛囊内微生物感染就是痤疮发病得主要因素。
1.内分泌失调目前已经公认内分泌雄性激素在痤疮得发生、发展与持续状态中起着非常重要得作用。
雄性激素主要由性腺与肾上腺分泌,其中以血清睾酮作用最强。
睾酮在皮肤中经与5α还原酶作用转变为组织活性更强得双氢睾酮刺激皮脂腺得细胞周转与脂类合成。
血清或皮肤组织中雄性激素水平过高,或毛囊皮脂腺单位得雄性激素受体过多,或雄激素与雌激素受体之间得比例失衡,或雄激素受体对正常血清雄激素得敏感性增加均认为与痤疮得发生有关。
痤疮的中医辨证治疗
痤疮的中医辨证治疗痤疮的辨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病程辨证:病程短,发病急骤者多为热证;病程长,反复发作,缠绵不愈者,多夹瘀、夹痰、夹湿,或为虚证。
②性别辨证:男性多热证,女性多阴虚内热证。
③皮损辨证:丘疹色白者多夹湿、或热象不重,色红者多为热证,脓疱疹较多者多为热毒证。
丘疹细碎而小者,分布于面部者,多为肺经郁热;丘疹色红而大,自觉疼痛,遍布颜面、胸、背者,多为胃肠湿热证;丘疹色暗,或为结节、囊肿者,多为痰瘀互结证。
④经络辨证:皮损主要位于鼻部及周围,多为肺经风热证;皮损遍布颜面,多为胃肠湿热证;皮损位于面部两侧,多为肝经郁热证。
一般将痤疮分为以下几型:1. 肺经风热型:表现颜面细小红色丘疹,以额头多见,有的伴有痒感,鼻翼两旁皮肤发红、油腻、脱屑,病程较短,单纯痤疮或伴有脂溢性皮炎,炎症较明显,舌质红,苔薄,脉浮数。
枇杷清肺饮加减:枇杷叶15g,桑叶30g,荷叶15、黄苓9g,桑白皮12g,侧柏叶12g,连翘12g,芦根30,花粉10,生甘草6g。
加减:如丘疹质硬难消者,加天冬12g,象贝母9g,玄参12g ;如面部痒甚者,加白藓皮12g,白蒺藜12g;心烦急躁者加丹皮12g,栀子12g ;脓疱较多者,加败酱草30g,蒲公英30g;面部出油多者,加苡米30g、白花蛇舌草30g。
2. 胃肠湿热型:颜面、胸背较大的红色丘疹,有的呈结节、脓疱,按之疼痛,伴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黄连解毒汤加减:黄苓9g,黄连6g,黄柏12g,山栀9g,土茯苓15g,全瓜蒌18g,白花蛇舌草15g,丹皮15g,生川军(后下)6g,生甘草6g。
加减:如脓疱较多者,加重清热解毒药的剂量,并加用蒲公英15g,金银花15g,野菊花9g;皮损出现红肿者加连翘15g、银花30g;疼痛者加乳香10g、没药10g ;皮疹作痒者,加苦参、白鲜皮、地肤子。
3. 热毒型:以脓疱型多见,分布在颜面、胸背,以脓疱、炎性丘疹为主,局部有疼痛,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数。
中医辨证治疗痤疮
中医辨证治疗痤疮苏丹(四川省珙县宜宾市矿山急救医院中医科)痤疮是青春期常见的皮肤病,多见于青春期男女,青春期过后大都可自愈,故俗称“青春痘”。
痤疮好发于面部,常伴有皮脂溢出.挤压可见黄白色半透明性蠕虫样脂栓排出,消退后遗留瘢痕或瘢痕疙瘩。
现代医学认为青春期雄激素分泌增加,使皮脂腺合成和排泄皮脂增多,造成毛孔堵塞,致使皮脂淤积形成脂栓,产生炎症,引起丘疹、脓疮结节或囊肿。
痤疮在中医学中称为“粉刺”。
中医认为年轻人血气方剐,气血充盈,乃生此病。
青年人紊体阳热偏盛,营血日渐偏热,血热外窒,体表络脉充盈,气血郁滞,因而发病,故有“年少气充,而生寇疮”之说。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嗜食辛辣油腻肥甘之品,或酗酒,伤及脾胃,使中焦运化失司,生湿生热,结于肠内,肺胃积热上塞,阻于肌肤,而诱发此病。
肺主气,调节全身的气机和血液的运行.又与皮毛相表里,不洁尘埃或粉脂附着于皮肤腠理,使玄府不通,气血凝塞;或冷水洗面,气血遇寒凉而郁塞。
以致粟疹累累。
肝主疏泄和藏血。
若思虑太过,情志失调.使肝气琉泄不及,气血郁滞,而发病。
若病情旷日持久不愈,使气血郁滞,经脉失畅;或肺胃积热,久蕴不解,聚湿生痰,痰血互凝,可致使粟疹日渐扩大,或局部出现结节,累累相连,使病情加重。
中医药治疗痤疮,应用中医理论辨证施治,随证加减治之。
①肺经风热:症见颜面潮红,皮疹隐臆,淡红或鲜红色,顶有黑头可挤出黄白色粉渣。
兼见I=1干渴,大便秘结,小便黄,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宜清肺散热。
方用枇把清肺饮加减:枇杷叶、桑白皮、黄芩、栀子、菊花、黄连、赤芍、白茅根、苦参。
②肺胃积热:症见皮疹红肿疼痛,或有脓疱.I/I臭,伴有便秘,尿黄、纳呆腹胀,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宜清热利湿通腑。
方用茵陈蒿汤加减:茵陈、栀子、黄芩、益母草、大青叶、白鲜皮、大黄、甘草。
③脾失健运:症见皮疹色红不鲜,反复发作,或结成囊肿,伴有纳呆、便溏、神疲乏力,舌红苔薄白,脉濡滑。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发表者:闫景东6138人已访问痤疮,中医学称之为“粉刺〞,俗称“青春痘〞,是皮肤科临床中的常见病,依据皮疹的严重程度可分为寻常型和囊肿性、结节性和聚合性痤疮,依据年龄阶段又分青春期痤疮和青春期后痤疮。
痤疮临床表现较为单一,常有粉刺、炎性丘疹、囊肿、结节等病症,但痤疮的证候候较复杂,不能以局部有炎症表现就妄投寒凉药物,治疗上应遵从辨证论治原那么,抓住病机的根本特点,分清疾病的寒、热、虚、实,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
根据临床经验,应用中医辨证论治治疗,同时参考患者的年龄、病症、发病部位等,效果显著。
一、病因病机及治疗1.肺胃热盛中医学认为,面鼻为肺胃二经所主,假设素体阳热偏盛,肺经郁热,又复受风邪〔风易袭上位〕,那么发“肺风粉刺〞;肺与大肠相表里,假设腑气不通,湿热上攻于面部,那么亦发痤疮。
此型最常见于炎性痤疮,患者常处于青春期,皮疹好发于颜面部,胸背部可有少量皮疹,皮损以红色丘疹为主,个别上有脓头,痒痛相兼,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滑或滑略细,大便干结。
采用“以泻代清〞的治法,通腑实,泻肺经风热,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白花蛇舌草30g、重楼20g、生山楂30g、泽泻20g、枇杷叶15g、蜜桑白皮15g、黄芩10g、丹参20g、生大黄10g〔同煎〕、生甘草10g。
如伴有手足心热,加女贞子20g、旱莲草20g,凉血兼调节激素水平;如药后便溏,去生大黄,加炒枳实15g,减缓药性,如额部皮疹较多,加服导赤散,如两颊部皮疹较多,加广郁金20g,疏肝行气。
2.湿邪蕴结从临床病症上看,面部油腻是痤疮最常见的皮损表现,源于青春期素体生机旺盛,用西医来解释就是青春期激素水平失衡,皮脂腺分泌的皮脂过多,而皮脂的堆积就是粉刺形成的原因,因此,减少油脂的分泌是治疗的重点。
中医学认为油脂与“湿〞有关,而湿邪的来源有两方面原因:第一,平素嗜食辛辣刺激之物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邪内生。
第二,肾阳虚衰,无以温运脾阳,导致水湿停聚。
中医辩证5种痤疮证
中医辩证5种痤疮证脾胃湿热、气滞血淤、痰湿瘀滞、肺经蕴热、湿热内阻...对照舌象,1分钟自查,调理推荐5个成方!中医认为:痤疮是血中有血热存在,血里的垃圾毒素是由五脏热量积聚,注入血脉所致。
1、脾胃湿热型痤疮——舌苔——舌质红、舌苔黄腻。
另外伴有:皮肤长粉刺、尤其是在额头、可以挤出像米粒般大小黄色或白色的颗粒、伴有脓液或血水流出、颜色出油光亮、口臭口苦等症状。
调理成方:黄连、黄芩、白术、厚朴、蛇舌草、茵陈、生甘草(清利湿热)。
2、气滞血瘀型痤疮——舌苔——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舌苔薄黄。
另外伴有:常年起痤疮不爱好、坚硬顽固、碰一下有疼痛感、颜色红或暗红、女子月经期间痤疮会加重、经后减轻、胸肋胀痛等症状。
调理成方::大黄、桃仁、红花、益母草、陈皮、白术、生甘草(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3、痰湿瘀滞型痤疮——舌苔——舌质暗红、舌苔黄腻。
另外伴有:脸上起痤疮、像橘子皮一样凹凸不平、粉刺冒白头、皮疹结节有瘢痕、腰酸腰痛、心里烦热、口干口渴、吃的少肚子胀、大便溏稀等症状。
调理成方:法半夏、陈皮、茯苓、甘草(除湿化痰)。
4、肺经蕴热型痤疮——舌苔——舌头泛红舌苔薄黄。
另外伴有:脸上的皮疹以红色为主、粉刺冒黑头、或起脓包、又红又肿、瘙痒难耐、总想用手挠、口舌生疮、口臭、心烦失眠、便秘等症状。
调理成方:枇杷叶、桑白皮、知母、黄芩、银花、赤芍、生地、生石膏、生甘草(清肺凉血)。
5、湿热内阻型痤疮——舌苔——舌质红、舌苔黄腻。
另外伴有:脸上起痤疮、红肿疼痛、或起脓包、头痛且沉重、眩晕、胸口发闷、厌食或吃饭不香、口干口苦、肚子胀、尿黄、大便粘腻等症状。
调理成方:黄连、黄柏、生地、赤芍、车前草、蒲公英、苡仁、苦参、生甘草、生大黄(清热祛湿、解毒)。
中医辨证论治痤疮的方法
中医辨证论治痤疮的方法痤疮简介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疾病,主要发生在青春期,通常称为青春痘。
它主要表现为面部、胸部、背部等部位的毛囊被角质栓塞,引发炎症反应,进而形成丘疹、脓疱等病变。
虽然痤疮通常不会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但它对患者的外貌和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影响。
中医认为,痤疮的发生和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体内的湿热、肺热、气滞等病理因素,以及外界的风、寒、湿等外邪。
因此,在治疗痤疮时,中医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根据患者体质、病情和病机的不同,采用针灸、中药内服和外用等多种治疗手段。
中医辨证论治方法辨证分型中医辨证论治痤疮的第一步是辨证分型。
根据患者的病情表现和体质特点,中医将痤疮分为湿热蕴结型、肺热炽盛型、气滞血瘀型、脾胃湿热型等不同类型。
不同类型的痤疮病因不同,治疗方法也有所区别。
湿热蕴结型湿热蕴结型的痤疮主要表现为面部油腻、发痒,伴有炎症反应明显。
针对此种类型,中医治疗主要通过清热解毒、祛湿燥湿的方法进行。
常用的中药包括黄连、黄芩、连翘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针灸疗法,如艾灸、激光针刺等,刺激经络,促进湿热排出。
肺热炽盛型肺热炽盛型的痤疮主要表现为面部痤疮丘疹较多,疼痛明显,伴有痰喘、咳嗽等症状。
针对此种类型,中医治疗主要通过清热泻火的方法进行。
常用的中药包括银翘、牛蒡子、板蓝根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针灸疗法,如太阳穴针刺、三阴交针刺等,调节气机、疏通经络。
气滞血瘀型气滞血瘀型的痤疮主要表现为面部痤疮较少,但瘀斑明显,伴有胸闷、胁痛等症状。
针对此种类型,中医治疗主要通过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的方法进行。
常用的中药包括当归、川芎、赤芍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针灸疗法,如血海针刺、三白针刺等,促进血液循环,疏通经络。
脾胃湿热型脾胃湿热型的痤疮主要表现为面部痤疮较多,发痒不适,伴有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
针对此种类型,中医治疗主要通过清热燥湿、健脾消食的方法进行。
常用的中药包括法半夏、黄连、茵陈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针灸疗法,如足三里针刺、神阙针刺等,调理脾胃,消除湿热。
长痤疮中医辨证治疗方案
一、概述痤疮,中医称为“粉刺”、“暗疮”,是青春期常见的一种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
中医认为,痤疮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湿热内蕴、脾胃虚弱等因素有关。
治疗痤疮,中医辨证施治,根据病情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二、中医辨证治疗方案1. 肺经风热型症状:面部出现粉刺、暗疮,伴有红肿、疼痛,伴有口干、口苦、咽喉肿痛、咳嗽、便秘等症状。
治疗方法:(1)内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消肿。
方剂:银翘散加减。
组成: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荆芥、桔梗、甘草等。
(2)外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方剂:金黄散。
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大黄、姜黄等。
2. 脾胃湿热型症状:面部出现粉刺、暗疮,伴有油腻、瘙痒、口臭、腹胀、便秘等症状。
治疗方法:(1)内治法:健脾除湿,清热解毒。
方剂:参苓白术散加减。
组成:人参、茯苓、白术、甘草、扁豆、山药、泽泻、白芷等。
(2)外治法:清热解毒,消炎止痛。
方剂:金黄散。
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大黄、姜黄等。
3. 肝气郁结型症状:面部出现粉刺、暗疮,伴有情绪抑郁、胸闷、胁痛、月经不调等症状。
治疗方法:(1)内治法:疏肝解郁,清热解毒。
方剂:柴胡疏肝散加减。
组成:柴胡、白芍、当归、白术、甘草、郁金、香附等。
(2)外治法:清热解毒,消炎止痛。
方剂:金黄散。
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大黄、姜黄等。
4. 肾阴不足型症状:面部出现粉刺、暗疮,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失眠多梦等症状。
治疗方法:(1)内治法:滋阴降火,清热解毒。
方剂:知柏地黄丸加减。
组成:知母、黄柏、熟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等。
(2)外治法:清热解毒,消炎止痛。
方剂:金黄散。
组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大黄、姜黄等。
三、注意事项1. 饮食调养:避免辛辣、油腻、煎炸食物,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纤维的食物。
2. 日常生活:保持面部清洁,避免用手挤压痤疮,以免感染。
3.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痤疮咋治 中医辨证论更专业
痤疮咋治中医辨证论更专业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皮肤病,好发于青少年颜面部位,临床上以面部的粉刺、丘疹、脓疱或结节、囊肿为特征,也被称为“青春痘”,中医称肺风粉刺、酒刺、风刺等。
下面从中医角度分析、阐述痤疮的病因、病机及辨证分型。
痤疮的病因和病机中医学认为痤疮致病有风热、湿热、热毒、血瘀、痰郁等多种形式。
下面主要从热、郁、痰三方面总体概括痤疮的病因和病机。
1、以热立论,机体外感热邪,或脏腑实热,蕴郁肌肤,不得外泄,薰蒸面部为患。
火热同源,热甚则化火化毒,发于面部则皮肤鲜红、灼热;热盛灼烁肌肤,热盛肉腐,故有脓疱、糜烂、疼痛。
2、湿邪包括内湿与外湿。
外湿是指自然界之湿气。
内湿多由过食膏粱厚味、过度饮酒等所致。
湿邪蕴而化热,使热邪更甚。
专业的祛痘产品施氏草本祛痘膏,不但可以祛痘,对痤疮也有很大帮助,中草药精华,安全不刺激,轻轻松松祛痤疮。
3、本病也可由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脾胃湿热蕴结,复感邪毒而发病。
病情反复发作,日久气滞血瘀痰凝,则出现结节、囊肿或瘢痕。
痤疮的辨证论治辨证分型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特色,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各家说法不一。
下面主要从中国人不同体质类型对痤疮患者进行辨证论治。
1、阳虚型痤疮:阳虚体质之人最易感受风、寒、湿邪,邪气内郁于营,气血运行不畅,滞于肌表,轻为粉刺,郁于皮间重为疮。
此种体质类型的人愈后易遗留瘢痕,治疗以温补脾肾为本。
2、阴虚型痤疮:阴虚火旺为痤疮最基本、最关键的病理机制,为发病之本,临证以养阴清热为主。
3、气郁型痤疮:很多痤疮患者初病和加重都因心情郁闷,气郁不舒,所致津液受损引起。
肺主皮毛,与大肠互为表里,大便不通,郁热循经上行,扰于颜面、胸背易酿为痤疮。
4、血瘀型痤疮:人体面部血络丰富,皮肤薄嫩,瘀血挟热凝滞于面部,遂发痤疮,多结节,坚硬疼痛。
5、痰湿及湿热型痤疮:此类湿浊体质之人,皮肤油腻不爽,皮损为丘疹、脓疱、囊肿,红肿疼痛,迁延不愈。
治当清化湿热、消痰散结为主。
青春痘(痤疮)的中医辨证治疗一例
青春痘(痤疮)的中医辨证治疗一例编者按痤疮,俗称青春痘,主要好发于青少年,临床表现以好发于面部的粉刺、丘疹、脓疱、结节等多形性皮损为特点,对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交影响很大,但青春期后往往能自然减轻或痊愈。
现代医学看来这是毛囊皮脂腺单位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常以抗生素、激素或物理方法进行治疗。
但中医对此有不同看法,其治疗方式也不同。
本文即从中医角度介绍辨证治疗青春痘的思路。
青春痘西医角度说是面部清洁不好,有微生物名螨虫者繁殖其中,所以要多清洁面部,再涂抹一些药物,这种说法看似有理有据其实未必。
就如同居民小区的某个死角有堆垃圾,引来苍蝇嗡嗡,并且臭气熏天。
从西医的治疗方案来看,把垃圾运走,再喷洒些消毒剂,就把问题解决了,其实不然。
第二天早晨过去一看,有人又把垃圾倒在那里了,而负责小区卫生的工作人员却没有看到,或者看到了垃圾也不动手清除。
西医的治疗方法,只看见了垃圾与苍蝇,没有看见倒垃圾的人,也没有考虑工作人员的失职。
中医理论认为,有诸内必形于外,痤疮并非外因所致,而是内因造成,治病必求于本,痤疮当从脏腑气血的源头上辨证论治,找到倒垃圾的人,将其改造好;督促环卫工作人员尽职尽责。
那么,是谁在偷摸地倒垃圾呢?又是谁在渎职呢?今举一例,用以说明中医辨证治疗青春痘的思路。
【医案】2016年4月的某日,CAIxx,女,16岁,据其母言,近日情绪不好,容易激动;痘痘多发;手汗。
自述:逢考试心跳快,手汗多;平时手干且发凉。
观察:面有多痘,色偏红艳;说话语速偏快。
舌苔:两边偏红,舌尖偏红,明显肝胆心肺有热。
思考:1)心气血皆虚,故平时心功率弱,手偏凉;有考试压力时,情绪紧张激动,心脏无能力从容应对,则必须竭尽全力,故心跳快,生热多,热从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出,则手掌心热且汗多,此时可能腋下也汗多,只是没有注意观察。
心热及汗出乃虚热为标,心血亏虚为本;治病当求其本,本固枝荣,用人参归脾丸(或人参养荣丸)补足气血。
2)情绪易激动,语速偏快,舌苔两边偏红,揭示肝胆经热,当疏肝利胆,用加味逍遥丸。
痤疮的中医辨治
痤疮的中医辨治痤疮,现代医学上称为寻常痤疮,它是一种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俗称青春痘(美丽青春痘)、粉刺(黑头粉刺、白头粉刺)、暗疮,中医古代称本病为“粉疵”、“面疱”或面疮,酒刺。
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
据学者们统计,在青春期男性有95%,女性有85%患过不同程度的痤疮。
所以大家称其为“青春痘”是很贴切的。
痤疮(青春痘)是一种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皮肤病,多发于头面部,颈部、前胸后背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
痤疮(青春痘)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黑头粉刺、白头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易形成色素沉着、毛孔粗大甚至疤痕样损害。
影响美容,严重者可导致毁容,给年轻人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痛苦。
本病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很重要。
及时规范的诊治,可以避免或减少皮肤的损害。
一、病因病机痤疮,中医称“肺风粉刺”,《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张介宾注:“形劳汗出,坐卧当风,寒气薄之,液凝为皶,即粉刺也,若郁而稍大,乃成小节,是名曰痤”。
《黄帝内经素问》注曰:“时月寒凉,形劳汗发,凄风外薄,肌腠居寒,脂腋遂凝,稸于玄府,依空渗涸,皶刺长于皮中,形如米,或如针,久者上黑,长一分,余色白黄而瘦于玄府中,俗曰粉刺”。
《中医外科学》认为是:素体阳热偏盛,加上青春期生机旺盛,营血日渐偏热,血热外壅,气血郁滞,蕴阻肌肤而发病;或因过食辛辣肥甘之品,肺胃积热,循经上薰,血随热行,上壅于胸面而成。
现代医学认为青春痘发病原因与雄激素、皮脂腺和毛囊微生物有密切关系,在清春发育期,性激素分泌增多,它能引起皮脂腺合成和排泄皮质增多,并能使毛囊上部角化增殖,造成毛孔堵塞,形成脂栓粉刺。
此外与遗传、饮食、肠胃功能紊乱、环境因素、化妆品及发病有关。
二、中医对痤疮的基本分型痤疮,中医称“肺风粉刺”,此病由肺经血热而成。
中医历代都强调肺胃蕴热在痤疮发病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近代中医研究认为肺主表,外合皮毛,如果热邪侵犯肺经,或嗜食辛辣油腻之品,使肺经郁热,则肺卫失宣,皮毛被郁,导致颜面胸部起丘疹、红疱,或痛或痒。
痤疮的辨证治疗
(一)肺经风热丘疹色红,或有痒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辨证分析:肺经风热,壅阻于肌肤,故丘疹色红,或有痒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为肺经风热之象。
治法:清肺散风。
方药:枇杷清肺饮加减。
枇杷叶12克,桑白皮15克,黄芩、夏枯草、连翘各9克,银花15克,海浮石30克,甘草3克,水煎服,每日1剂或枇杷叶15克,桑白皮l8克,黄芩15克,栀子l5克,野菊花18克,黄连6克,赤芍15克,白茅根30克,生槐米15克,苦参10克。
有脓疱加公英,地丁;口渴加麦冬,玉竹,生石膏,知母;便干加大青叶或生大黄.1日1剂,日服2次.痤疮丙酸杆菌敏感的中药:痤疮丙酸杆菌中度敏感的中药有黄芩、大青叶、银花、紫花地丁、虎耳草等。
痤疮丙酸杆菌高度敏感的中药有丹参、虎杖、黄连、黄柏、牡荆叶、肉桂等。
痤疮丙酸杆菌敏感的抗生素有甲硝唑红霉素头孢类抗生素克林霉素等(二)湿热蕴结皮损红肿疼痛,或有脓疱;伴口臭,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分析: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甘,湿热蕴结,薰蒸肌肤,故皮损红肿疼痛,或有脓疱;湿热蕴结肠胃,故口臭,便秘;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热蕴结之象。
治法:清热化湿。
方药:枇杷清肺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三)痰湿凝结皮损结成囊肿;或伴有纳呆,便溏;舌淡胖,苔薄,脉滑。
辨证分析:脾失健运,化湿生痰,痰湿凝结于肌肤,故见皮损结成囊肿;中焦不运则纳呆,便溏;舌淡胖、苔薄、脉滑为痰湿凝结之象。
治法:化痰健脾渗湿。
方药:海藻玉壶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海藻30g 昆布15g 贝母15g 半夏l0g 青皮6g陈皮l0g 当归15g 川芎l0g 连翘l0g 甘草6g。
本方应使用,直至病愈。
甘草与海藻比例应小于1:2,这样不但无副作用,而且还可增强疗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痤疮的中医辨证治疗(权威性报告)痤疮在皮肤科临床上虽不属重症,但由于其与人的“面子”有关,故患者对治疗的要求较高。
中医对本病的辨证论治主要依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记载:“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
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
宜内服枇杷清肺饮,外用颠倒散,缓缓自收功也。
” 传统上依据患者病程长短、皮损形态、兼夹症状等因素,将痤疮分为三型论治,即肺经风热型、胃肠湿热型、痰湿血瘀型。
不同医家由于对本病的病因病机有不同理解,在治疗上又有不同的偏重,或在辩证的同时加用一些与其观点相符的药物。
如有的医家强调肝气郁结,冲任失调,进而痰火郁结,湿毒内蕴引起较严重的囊肿性痤疮,故治疗上多加用疏肝散结药物;有的医家强调本病的根本原因在于素体肾阴不足,肾之阴阳平衡失调,相火过旺,治疗上多用滋阴降火药物;有的医家认为湿盛为痤疮发病的根本原因,热邪是本病的主要病机,治疗上注重清利湿热。
临床上没有一种方法或一种药物是所有痤疮的克星,所以中医治疗强调辨证论治、因人而异地使用药物,而不是片面学习某位专家经验,或某些偏方、专方。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基础,也是临床疗效的基础,中西医结合是吸取各家长处,不是简单地中药和西药同时使用;是在中医辨证的基础上的深层次的联合,是中医配伍中的相需、相使,而不是相畏、相杀,或毫无关系。
痤疮的辩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病程辨证:病程短,发病急骤者多为热证;病程长,反复发作,缠绵不愈者,多夹瘀、夹痰、夹湿,或为虚证。
②性别辨证:男性多热证,女性多阴虚内热证。
③皮损辨证:丘疹色白者多夹湿,或热象不重,色红者多为热证,脓疱疹较多者多为热毒证。
丘疹细碎而小者,分布于面部者,多为肺经郁热;丘疹色红而大,自觉疼痛,遍布颜面、胸、背者,多为胃肠湿热证;丘疹色暗,或为结节、囊肿者,多为痰瘀互结证。
④经络辨证:皮损主要位于鼻部及周围,多为肺经风热证;皮损遍布颜面,多为胃肠湿热证;皮损位于面部两侧,多为肝经郁热证。
在临床上,根据治疗需要,一般将痤疮分为以下几型:(一)肺经风热型:常因青春期生机旺盛,血气充沛,阳热偏旺,热盛伤肺,肺热熏蒸,蕴阻肌肤而致。
主要表现颜面细小红色丘疹,以额头多见,有的伴有痒感,鼻翼两旁皮肤发红、油腻、脱屑,病程较短,单纯痤疮或伴有脂溢性皮炎,炎症较明显,口干渴,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脉浮数。
治法:泻肺清热。
方药:枇杷清肺饮加减。
枇杷叶12g,黄芩9g,桑白皮12g,侧柏叶12g,菊花9g,桑叶9g,金银花12g,生甘草6g。
加减:如丘疹质硬难消者,加天冬12g,象贝母9g,玄参12g;如面部痒甚者,加白藓皮12g,白蒺藜12g;心烦急躁者加丹皮12g,栀子12g;脓疱较多者,加败酱草30g,蒲公英30g;面部出油多者,加苦参12g、白花蛇舌草30g。
方中枇杷叶、桑叶清肺热、通肺络;黄芩、桑白皮清肺泄热;菊花、金银花祛风清热解毒;侧柏叶清肺热,除脾湿;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参考方:1.银翘散(《温病条辨》):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牛蒡子、竹叶、荆芥穗、生甘草淡豆豉。
2.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粳米。
(二)胃肠湿热型:常因饮食不洁,偏嗜辛辣肥甘、油腻腥发之品,以致湿热困阻中焦,循经上蒸,胃经实火外发面部而成。
主要表现为颜面、胸背较大的红色丘疹,有的呈结节、脓疱,痒甚,伴唇口干裂,便秘,溲赤,纳呆,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除湿解毒。
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减。
黄芩9g,黄连6g,苦参12g,山栀9g,土茯苓15g,全瓜蒌18g,白花蛇舌草15g,丹皮15g,生川军(后下)6g,生甘草6g。
加减:如脓疱较多者,加重清热解毒药的剂量,并加用蒲公英15g,金银花15g,野菊花9g;皮损出现红肿者加连翘15g、银花30g;疼痛者加乳香10g、没药10g;皮疹作痒者,加苦参、白鲜皮、地肤子。
方中黄芩清肺热,黄连清胃热,栀子清三焦热,大黄清泻胃肠湿热,四药同用,清三焦毒热、利胃肠湿热;苦参、土茯苓、全瓜蒌清利胃肠湿热;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丹皮清热凉血,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参考方:1.茵陈蒿汤(《伤寒论》):茵陈蒿、栀子、大黄。
2.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连翘、栀子、黄芩、薄荷、大黄、芒硝、甘草、淡竹叶。
(三)热毒型:常因日晒过度,热毒入里,心经伏热,恋而不去,心火亢盛,积热上冲颜面而发。
临床以脓疱型多见,分布在颜面、胸背,以脓疱、炎性丘疹为主,局部有疼痛,伴心烦易怒,口舌生疮,目赤肿痛,便秘,溲赤,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
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
黄芩12g,黄连6g,桅子12g,生石膏15g,野菊花30g,金银花30g,蒲公英15g,紫花地丁12g,败酱草12g,丹皮12g,生甘草6g。
加减:口干唇燥者,加玄参12g、天冬12g、沙参12g;大便干结者,加枳实9g、生大黄6g;若结节久治不消加乳香6g、没药6g、山慈菇12g、皂刺9g。
方中黄芩、黄连、生石膏、栀子清三焦热邪;野菊花、金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败酱草清热解毒;丹皮清热凉血;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参考方:1.内疏黄连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黄连、芍药、当归、槟榔、木香、黄芩、山栀子、薄荷、桔梗、甘草、连翘。
2.银花解毒汤(《疡科心得集》):金银花、地丁、犀角、赤苓、连翘、丹皮、川连、夏枯草。
(四)肝经郁热型:肝主疏泄,性喜调达,性情急躁,或情志不畅,致肝失疏泄,肝郁则病,郁久化火生热,上扰面部发病。
多见于女性,皮疹多发于面颊两侧,以炎性脓疱、丘疹为主,病情轻重和月经周期相关,兼见心烦易怒,乳房胀满不舒,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清热。
方药:丹桅逍遥散加减。
炒丹皮12g,炒桅子12g,黄芩12g,山楂9g,苏梗9g,当归12g,生地黄15g,茯苓15g,白术12g,白花蛇舌草30g,茵陈9g,蒲公英15g。
加减:皮疹色红者,加赤芍12g、连翘12g;脓疮者,加银花15g、半枝莲15g、野菊花12g;皮疹多或结节、囊肿难以消退者,加三棱9g、莪术9g、海藻12g、夏枯草12g、浙贝母9g等;皮疹作痒者,加苦参9g、白鲜皮15g、地肤子15g;月经不调或经前皮疹加剧者,加红花12g、益母草12g、仙灵脾9g、肉苁蓉9g、锁阳9g;皮脂溢出多者,加侧柏叶12g、薏苡仁15g。
方中丹皮、栀子清肝热;苏梗、茵陈、山楂疏肝健脾;黄芩、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生地、当归养血活血;茯苓、白术健脾除湿。
参考方:1.疏肝溃坚汤(《医宗金鉴》):川芎、白芍、当归、夏枯草、僵蚕、香附、石块明、柴胡、穿山甲、红花、片姜黄、生甘草、陈皮、灯心草。
2.化肝煎(《景岳全书》):青皮、陈皮、芍药、牡丹皮、栀子、泽泻、土贝母。
(五)痰瘀互结型:因病久不愈,邪聚不散,气滞血瘀,经脉失畅,或风湿热邪蕴于肌肤,气血受遏,凝聚而成。
临床主要表现为颜面皮疹经年不退,肤色红或暗红主要表现病程较长,反复发作,颜面、胸背较多的结节、囊肿,或遗留有疤痕,色素沉着,或呈细小米粒样丘疹隐现于皮下,丘疹颜色暗红或呈皮肤色,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苔腻,脉沉细涩。
治法:除湿化痰,活血散结。
方药: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茯苓15g,姜半夏9g,陈皮9g,川芎9g,丹参15g,当归12g,莪术15g,夏枯草15g,红花9g,生甘草6g。
加减:如结节明显者加三棱12g,海藻12g,象贝母9g,山慈菇15g;如丘疹颜色较红者加菊花9g,金银花12g,黄芩9g。
方中茯苓健脾除湿;半夏、陈皮理气化痰;当归、川芎、丹参、莪术、红花养血活血、散瘀消结;夏枯草清肝热、散瘀结;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参考方:1.海藻玉壶汤(《外科正宗》):海藻、贝母、陈皮、昆布、青皮、川芎、当归、连翘、半夏、甘草节、独活、海带。
2、大黄ZHE虫丸(《金匮要略》):熟地黄、土鳖虫、水蛭、虻虫、蛴螬、干漆、桃仁、苦杏仁、黄芩、地黄、白芍、甘草。
(六)阴虚火旺型:乃因肾阴不足致肾之阴阳平衡失调,相火偏旺,循经上蒸而外发本病。
临床表现以丘疹型多见,伴腰膝酸软,手足心热,咽干口渴唇燥,心烦夜寐不安,舌质红、苔少,脉沉细数。
女性患者可见月经不调,小腹胀痛,或皮疹于经前加重。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
知母12g,黄柏12g,女贞子20g,生地黄15g,鱼腥草20g,旱莲草20g,蒲公英l5g,连翘15g,丹参25g,甘草6g。
加减:结节及囊肿赤肿、成脓剧烈者,可加地丁15g、白芷12g、花粉15g;硬结囊肿及瘢痕多者,可加莪术12g、夏枯草9g、昆布9g、海藻9g;五心烦热重者,加龟板9g、鳖甲9g;失眠者,加酸枣仁12g、黄连3g。
方中知母、黄柏清肾中虚火;女贞子、旱莲草、生地黄滋阴清热;鱼腥草、蒲公英、连翘清热解毒散结;丹参活血养血散结;甘草调和诸药。
参考方:1.大补阴丸(《丹溪心法》):熟地、龟板、猪脊髓、黄柏、知母。
2.滋阴地黄丸(《赤水玄珠》):熟地黄、白茯苓、山茱萸、甘菊、牡丹皮、何首乌、黄柏。
(七)冲任失调型:主要表现为中年女性的迟发型痤疮,丘疹色红,反复发作,丘疹随月经周期而变化,同时伴有月经不调或痛经,此类患者多工作、学习紧张,生活无规律,致使机体内环境失衡,内分泌紊乱。
临床表现以丘疹型多见,舌质淡红,苔白,脉沉细数。
治法:滋养肝肾、调摄冲任。
方药:二仙汤加减。
女贞子12g,旱莲草12g,生地黄18g,玄参12g,仙茅9g,仙灵脾12g,当归12g,丹参15g,益母草12g,桑白皮12g,凌霄花12g,生甘草6g。
加减:如伴有胸胁胀满者,加柴胡9g,郁金9g,香附9g;如痛经明显加元胡12g,木香9g。
方中:方中女贞子、旱莲草、生地黄、玄参滋养肝肾之阴;仙茅、仙灵脾温补肾阳;当归、丹参养血活血;益母草、凌霄花调经活血;桑白皮清肺热;生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参考方:1.左归丸(《景岳全书》):熟地黄、菟丝子、牛膝、龟板胶、鹿角胶、山药、山茱萸、枸杞子、旱莲草。
2.补肾地黄丸(《活幼心书》):干山药、山茱萸、熟干地黄、鹿茸、川牛膝、牡丹皮、白茯苓、泽泻。
(八)脾虚湿阻型:久病体虚,或禀赋不耐,或服清热解毒药过多,或贪凉饮冷,而至脾胃虚弱,水湿不化,上泛面部。
表现为面部皮脂溢出严重,白头粉刺增多,恶心,腹胀便溏,舌质淡,边有齿痕,苔白腻,脉缓。
治法:清脾除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
茯苓15g,白术12g,生薏仁15g,扁豆12g,冬瓜皮15g,泽泻12g,桑白皮12g,炙杷叶12g,焦三仙各10g,陈皮12g,砂仁6g。
加减:胃胀闷不适,加香橼9g,佛手9g;不喜冷食,时有胃痛者,加木香6g,吴茱萸6g,干姜3g;恶心欲呕者,加生姜3g,清半夏9g,苏叶6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