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心理学理论一【史上最全】
自体心理学理论
感谢观看
(2)理想化移情:个体通过与他人的互动或在他人理想化的、强有力的存在中维护自尊。
原发自恋平衡受到扰乱,个体保留了原始的自恋部分,将其认定为古老的自体客体,即理想化父母形象。当 个体与之分离时,会引发深深的空虚感和无助感,他需要维持与这个自体客体持续的溶合。
(3)另我移情:个体会模仿一个理想化的个人,以此来变得像他或理想化的他人融为一体。
自体心理学理论聚焦于自体的发展,**自我关心、自尊和自恋是如何先于关心他人而产生的,以及自恋的发 展如何反映着正常的发展途径。这一视觉的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病例与其自体连贯感的发展的不足有很大的关系, 因而个体的自尊会变的高度脆弱,个体还会发展出自体客体功能或人际策略,以诱发他人的反应来纠正自己的低 自尊。
自体心理学强调发展性的不足而非冲突性,由于缺乏共情能力,而且孩子从没有被看作有价值的、值得珍爱 的个体,因而孩子的一生都缺乏自体的感觉,因而逐渐发展出了所谓的“自体障碍”。这些自体障碍的创伤来自 于儿童早期没有从照顾者那里得到作为一个客体应有的重视、肯定和关怀,甚至是遭到虐待,儿童的自体经验很 少,也没有自我价值。
自体心理学理论
海因茨·科胡特提出的理论
01 起源
目录
02 理论观点
自体心理学理论(self psychology theory):是在19世纪科胡特提出的重要的理论观点,聚焦于自体的 发展,**自我关心、自尊和自恋是如何先于关心他人而产生的,以及自恋的发展如何反映着正常的发展途径。
起源
1970年代初,海因茨.科胡特发表其现已闻名于世的专题论文,《自体的分析》(1971),首次提出“自体心 理学”理论。弗洛伊德最先于 20世纪早期向科学界引入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自出现后,迅速成长为最重要的 精神分析理论。
自体关系心理学
自体关系心理学展开全文自体关系心理学(self relations psychology)是研究自体所内化的自体客体和自体结构之间关系的心理学理论,自体关系理论认为自体关系的发展是人类心理发展的核心。
有马侗领首次提出,并发展成一种系统的心理学体系。
这个概念在马侗领所著《自体的发展》一书中得到详细阐述。
有自体关系的概念可以看到,自体关系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内化的自体客体,自体客体是科胡特提出的重要概念,自体客体在科胡特定义为,把另外一个独立的人体验为自己的一部分来使用。
而在自体关系心理学中,自体客体是指内化到自体内部的客体,这个客体成为自体的一部分,并且和自体结合建构成为心理功能,这个客体包括正性的客体和负性的客体。
自体关系的第二部分是自体结构,什么是自体结构。
自体关系心理学把自体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混沌期,脆弱期,自恋期,巩固期,实现期。
这些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需要,因此这五个独具特点的时期称也称为五种自体结构。
如果每个阶段得到适度的情感回应,将会内化适当的自体客体,形成恰当的心理功能,那么一个人将会得到良好发展,自体结构也将会得到完成。
如果这些时期的情感需要没有得到恰当满足,就会导致自体结构的缺陷,心理功能的缺失,人类的自体结构的发展可能会出现停滞,形成各种心理问题。
也就是说所内化的自体客体是否适当,直接影响到心理功能的发展,最终影响到自体结构的发展。
换句话说,自体关系影响了自体结构的发展。
自体关系心理学理论重要概念:一、发展阶段混沌期(0-6个月,会延续到1.5岁左右):孩子和母亲是一体的,像在子宫里一样,当然孩子也很难分清自己和客体的区别,一切都是交织着一起的,这个时期就像一颗种子蕴含着心理发展一切原始材料,包括强与弱的两级。
脆弱期(6个月-3岁左右):婴儿这个阶段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心理功能,心理功能都托管在父母身上,婴儿内心还很脆弱,对重要的抚养人极大的依赖,但这个时期孩子大量认同父母,内化各种心理功能。
自体心理学
自体心理学自体心理学主张三极自体的稳定结构,以及正常自体是包括了:1镜映、2理想化、和3孪生需求的平衡。
●1Mirroring镜映在自体心理学中,父母对子女的直接反应反映了自体价值的纳新感受,并逐渐灌输内在的自在尊重。
父母对于儿童的活动的欣喜对于儿童的发展是很重要的。
这样镜映反应的结果那么儿童能发展并维持自尊和自我肯定的抱负。
●2Idealization理想化是指正向的特质全能、全知所构成的自体的心智表象。
理想化是指需要去处理的觉得安全舒适平静的人的这种需求,能够将父母理想化并且适应实际的目标之能力。
●3孪生需求:Alter-ego另我亦即孪生(twinship)对方有如自己仿佛共情的完美境界,kohut在其《精神分析的治愈之道》里提出第三个自恋的转移关系,也就是孪生,像是被孪生的他人所了解一般。
以下信息引用参考来源于百度百科词条详尽解释:“《自体的分析》(1971),首次提出"自体心理学"理论,并且成长为最重要的精神分析理论。
"自体"的发展: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又被称为"自体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有权力感夸大感独一感和被无限赞赏的需求。
持续在镜映客体关系上的不足三种人格型态:1.渴求融合2.逃避接触3.渴求镜映自体另两极:理想化和孪生的不足产生下列情形:1、渴求理想化2、另我(alter—ego)人格●自体客体:对其他人所提供的非个人体验去体验为"自体"的一部分。
可以在治疗中分析当新版本的自体客体移情出现时,所遇到的防御和物抗,展开各种自体客体移情并修通它们,是在更成熟的成人层次上,在自体和客体之间建立共情性的曲调。
对自体障碍的精神分析治疗的具体细节:●精神分析治疗的实质和目标传统精神分析认为调控本能驱力的能力在于自我领域的扩展。
广义自体心理学则认为,对自恋人格障碍和自恋行为障碍,因自体客体没有充分发挥作用而停滞的发展过程,都在于弥补人格结构的那些缺陷。
自体心理学
自体心理学一、概述自体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内在精神世界的学科,它探索人类情感、动机、认知等方面的现象。
自体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活动是一种自然过程,受到个体的意识、潜意识和超意识层面的影响。
在这一学科中,人们试图理解个体内在的心理过程,以及这些过程如何影响个体的行为和健康。
二、自我意识与认知自体心理学强调自我意识对个体心理活动的重要性。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存在、特点和关系的意识。
通过自我意识,个体能够认识自己的需求、价值观和信念,从而指导自己的行为。
认知则是个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理解和思考。
自体心理学认为认知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着个体对世界的看法和态度。
三、情感与态度情感是人类情感经验的表现形式,它反映了个体对外界环境的感受和评价。
情感对个体的行为和决策具有重要影响。
态度则是个体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评价和态度。
自体心理学认为,态度反映了个体的价值观和信念,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决策。
四、个体发展与成长自体心理学关注个体的发展与成长过程。
个体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婴儿期到老年期都在不断发展和变化。
个体的成长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遗传、社会环境和个体经历等。
自体心理学试图理解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和变化规律,为个体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五、个体健康与幸福自体心理学关注个体的健康与幸福。
个体的心理健康是个体内在平衡状态的体现,它包括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协调与和谐。
个体的幸福感是个体对自己生活满意程度的评价。
自体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健康和幸福密切相关,通过理解个体的心理需求和挑战,可以促进个体的健康成长。
六、结语自体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涉及人类心理活动的方方面面。
通过对个体内在心理过程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思维的本质。
在个体发展和成长的过程中,自体心理学为个体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帮助个体实现心理健康和幸福。
自体心理学
心得
关于自我心理学更多的意识层面,行动,行为上可以进行观测的更适应于未成年相对 认知水平较低的情况。 根据埃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来去作为青春期时期如何评估以及引导来访者合理应对青 春期统一性危机的根据。 通过智力,记忆,知觉等的逐渐引导成熟,引导未成年来访者更关注自身的能力水平, 同时逐渐用智力活动适应环境。 关于焦虑。焦虑是一种自身身体对于危险来临的警示,并非有害反应。询问过很多高 焦虑的人群,他们在焦虑的过程中是具有很多张想法,并且都是负面想法挥之不去, 甚至对于焦虑本身的焦虑,可以适当从焦虑的机体正常人体规律以及是一种非有害反 应角度调整他们对于焦虑的认知。同时对于不合理的焦虑,是否是人体根据当下情况, 自我过往经验以及做出了错误的不合理的关于危险来临的判断进行讨论。
代表人物及理论
哈特曼 埃里克森
哈特曼(自我心理学之父)
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为自我划定一个独特的研究范围,比如知觉,思维, 记忆,语言,创造力的发展,动作的成熟和学习),自我不一定非要在本我
和超我中成长
自我的自主性发展:初级自我性(未分化先天性的,例如婴儿在吃奶的时候 认为母亲是自己的一部分。自我的知觉,思维,运动功能都有自己独特的发 展规律,且独立于直接需要,与外界刺激分化关系。半岁到一岁初级自主性 逐渐成熟(知觉,运动,记忆,学习与抑制功能的成熟)更好的控制自己的
人格发展的渐成理论:人的发展是一个进化的过程; 危机: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有一堆冲突或两极对立组成,并形成一种危机; 危机并不是一种灾难性威胁,而是指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危机的积极 解决增强自我的力量,人格得到健全的发展,有利于个人对于环境的适应,
反之有反作用。
埃里克森
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基本信任——基本不信任 自主——羞怯疑虑 主动——内疚 勤奋——自卑 同一性——角色混乱 亲密——孤独 繁殖——停滞 自我整合——失望
自体心理学理论一【史上最全】
自体心理学理论一【史上最全】【众筹】最低1200元即可参加著名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家徐钧老师(乌鲁木齐8月5-7)三天的研习班,岂能错过!自体心理学理论科胡特是当代著名的精神分析家。
他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l939年3月为逃避纳粹迫害来到英国,1940午2月来到美国芝加哥,l946年秋,科胡特往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开始接受精神分析训练,1950年毕业。
以后一直在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工作,直至去世。
他先后担任过芝加哥精精神分析协会主席、美国精神分析协会主席和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副主席。
主要论文和著作有《神入、内省和精神分析:对观察模式和理论之间关系的考察》(1957)、《自体的分析》(1971)、《自体的修复》(1977)、《如何进行分析治疗》(1984)第一节自体心理学的社会、思想背景科胡特先后发展出了狭义自体心理学理论和广义自体心理学理论。
广义自体心理学理论是继驱力理论、自我心理学理论和客体关系理论之后的又一个精神分析范式。
科胡特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有三个阶段:传统阶段、转变阶段和激进阶段。
在传统阶段,科胡特笃信传统精神分析理论。
在转变阶段,科胡特提出了狭义自体心理学理论,《自体的分析》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
通过改变有关利比多的观念,科胡特对传统的自恋理论进行了改造。
他认为,不能用利比多投注的目标来界定自恋,而应该用利比多释放的性质来界定自恋。
他假定存在着自恋利比多,认为自恋利比多具有自体夸大和理想化这两个特征。
这一阶段,科胡特还没有赋予自体以独尊的地位,仍然认为自体是心理装备之中的内容和表征;仍然认为狭义自体心理学和正统精神分析理论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统摄的,两者各有其有效的领域。
前者适用于自恋神经症和前俄狄浦斯期,而后者适用于结构性神经症,适用于俄狄浦斯期及以后的时期。
狭义自体心理学所关注的自体障碍是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所没有注意到的,也是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所无法解释的。
在激进阶段,科胡特提出了广义自体心理学理论。
自体心理学概述
自体心理学概述(2010-太原-李小龙课件文字稿)一、自恋:从心理现象到疾病单元(一)神话传说中的自恋(二)什么是自恋(Narcissism)(三)自恋型人格障碍(NPD)及相关临床描述二、对自恋的精神动力学理解(一)弗洛伊德的观点:《论自恋:导论》(1914)(二)弗洛伊德的观点:《哀伤与抑郁》(三)温尼可特的观点(四)马勒的观点三、自体心理学的视角:人文与科学(一)科胡特生平(二)内省与共情:精神分析方法学四、自体心理学要点(一)主要概念(二)自体发育的主要方面五、临床方面(一)治疗假设(二)临床例子一、自恋:从心理现象到疾病单元(一)神话传说中的自恋1、古希腊版的自恋传说傲慢的那耳喀索斯(Narcissus)因爱而只留下声音的厄科(Echo)把影子当做实体,赞美自己;他一面追求,同时又被追求。
“我追求的东西,我已有了,但愈有愈感缺乏”,心理学只是对神话的部分诠释,比如身体与精神象征之一:夸大与镜映象征之二:指向自体的爱会让客体消失,只留下重复自己的回声2、中国版的自恋传说落洞女:理想化与融合因理想化对象而变得美丽的自身湘西三绝:赶尸、放蛊、辰州符——独特的死亡诠释与无所不能贫弱的自体,对于回应的呼唤原始夸大:现实的压抑和神的允许“在人神恋与自我恋情形中消耗其如花生命,终于衰弱死去”共同的结局:死亡;不同的期望:悲哀与想像中的大团圆(二)什么是自恋(Narcissism)1、概念指自体爱(self-love)。
术语可追溯到埃里斯,他把自恋(一译“影恋”)视为“自动恋”(自体性欲)的一种,他说:“一切不由旁人刺激而自发的性情绪的现象都可以叫做自动恋,广义的自动恋也可以包括一切性冲动经抑止或禁锢后的变相的表现”,分病态与常态。
弗洛伊德的定义:指个体像对待性客体一样对待自体的一种态度。
口腔期、肛门期和俄狄浦斯期力比多指向的转移自恋是弗洛伊德后来提出自我(ego)这个概念的铺垫2、自恋的特质(1)夸大自身:非现实(与他人相比)(2)以自身为衡量他人及万物的尺度(3)对批评和挫折极度敏感(4)空虚感、无意义感(5)过度防御和补偿行为单讲自恋,指不同程度地存在上述特质一般说的自恋包含了从特质、病理性到自恋型人格障碍的谱系一个例子:狄更斯的《董贝父子》(三)自恋型人格障碍(NPD)及相关临床描述1、自恋型人格障碍(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DSM-IV的定义:一种夸大(幻想或行为),需要别人赞扬,并缺乏感情移入(empathy)的普遍模式,这种情况从成年早期开始,产生的背景不一。
2011年心理咨询师二级考试重要知识点——自体心理学理论
自体心理学理论自体心理学的模式认为,人需要从环境中的他人那儿获得特殊的反应,才能发展和保持自尊和安宁感。
过失与匮乏比冲突占据了更加中心的位置,有缺陷的心理结构被看做是对有缺陷的功能的反应,强调婴儿需求的满足基于压抑的欲望和内驱力。
因此,心理咨询师的治疗目标更多的是去理解那些需要,以及在治疗中去面对这些需要,而较少地去挫败那些在治疗中最终会放弃的婴幼儿欲望。
建造这种精神结构和修复自体的不足,被认为比消除冲突重要得多。
早年养育的过失与匮乏会导致自恋的病态发展,其表现如下:1)自体客体关系( self-object-relation)。
这类当事人与客体显现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主体潜意识地将客体当做一个从属于自己的个体,当做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这种人际关系表现为严重的自我界限混乱或没有自我界限。
2)无所不能的自身(grand self),在心理发育的早期,孩子需要养育者同感的接纳和肯定他们带有幻想的雄心,并允许将养育者理想化。
随着与养育者的互动,孩子学会分别哪些是幻想,哪些可成为真实,并发展出正常的自尊、雄心和自我理想。
这个阶段正常发展,才能保障随后与他人的关系的正常发展,才有能力区分自己与他人。
反之,如果养育者不能同感地接纳,就会导致正常发展必需的早期雄心和理想化父母印象的缺失。
缺失导致的后果为此种需要代偿性地加强,表现为在随后的人际交往中对他人过分理想化,以及自认为无所不能。
3)对赞美的无限需要。
将他人过分理想化反映了早年的心理创伤,是由于当事人希望以此来代替自身缺失的那部分精神结构。
也就是说,他们需要一个全能的神化的他人,并潜意识地将其当做自己的一部分。
这类人,在他们随后的人际关系中出于对早年在程度、频率和持续时间上不适当的情绪、态度和行为反应。
对心理咨询师来说,意识到自己的反移情模式是一项挑战也是有益处的。
例如,在精神病院中,一位患者对她的心理咨询师作出了令人难忘的指责:“你是我遇见过的最冷酷、最像计算机的人。
自体心理学
狭义自身心理学自恋理论
• 自恋的发展
对象力比多的发展:自体性欲——自恋——对象爱
自恋力比多的发展:自体性欲——自恋——各种较高级的自恋形式
•
科赫特也认为自体性欲生而有之,不过它是指内聚自身形成之前,自
自恋发展
3、由于父母在总体上满足了个体的 反映性需要,个体的自身表象获 得更多的自恋力比多,使内聚自身得以形成。
• 创伤性挫折对夸大自身发展的影响
1、原始的夸大自身不能充分整合进人格结构,大量力比多固着于原 始的夸大自身,显示自我因此不能通过现实活动展示能力、获得自尊。
2、阻碍反映性自身对象及功能内化 缺乏维护和调节自尊的心理技能,从而通过吸引他人的注意力、力图 成为人们的中心,通过他人的赞美来获得自信,够则就抑郁,自卑。
弗洛伊德自恋理论
正常情况下,力比多既可以从自我灌注到对象上,又可以从对象回到 自我。但如果力比多对象关注遭到挫折,力比多就会退回自我,并且无法返 回对象,于是形成“次级自恋”,弗洛伊德称为“自恋神经症”。
由此可知,第一,弗洛伊德认为初级自恋是正常的,但次级自恋是病 态的,是力比多贯注对象后遭遇挫折形成的一种防御机制。第二,自恋的发 展从属于性驱力的发展,自恋是在兴趣力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 。自恋要么是 原始的,要么是病态的,只有对象爱才是成熟的、正常的。
自恋发展
个体一出生处于完美的初级自恋平衡状态,在这个阶段父母无微不至 的照料使儿童免受各种伤害,但是身心的成熟、母亲照料的疏忽甚至创伤性 延迟,必然会打破这种状态,婴儿感到痛苦和紧张。为了缓解这种痛苦和紧 张,婴儿的心理组织就建立起新的系统——理想化父母表象和夸大自身。以 维持原有的完美和全能的幻觉。于此相应,个体具有两种基本的自恋需要, 即反映性需要和理想化需要,满足个体自恋需要的自身对象也有两类,即反 映性自身对象和理想化自身对象;自恋的发展有两条相互平行的路线,即理 想化的父母表象和夸大自身,它们最终发展成为一定的心理结构。
自体心理学理论(两篇)
引言概述:自体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种理论和治疗方法,旨在帮助个体发现自身潜能并实现自我成长与自我实现。
本文将对自体心理学的理论进行深入探讨,主要包括个体的自由意志、存在模式、认知和情绪的结构、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正文内容:一、个体的自由意志1.个体自由意志的概念与重要性2.自由意志对个体决策与行为的影响3.自由意志的发展与塑造4.自由意志与社会影响的关系5.自由意志的实践方法与技巧二、存在模式1.存在模式的定义与基本理论2.自体心理学对存在模式的分类与解读3.不同存在模式对个体的影响4.存在模式的形成与转变5.存在模式的治疗策略与干预方法三、认知和情绪的结构1.认知结构与情绪的关系2.自体心理学对认知结构的解释和分析3.认知结构与情绪的互动机制4.认知结构与情绪的调节与管理5.认知结构和情绪的影响力于个体生活的相关领域四、自我成长的过程1.自我成长的定义与内涵2.自我成长的发展阶段与特点3.自我成长的条件与限制因素4.自我成长的途径与方法5.个体在自我成长过程中的困惑与应对策略五、自我实现的过程1.自我实现的概念与目标2.自我实现对个体的重要性3.自我实现的心理机制与途径4.自我实现的条件与影响因素5.自体心理学在自我实现中的应用与实践总结:通过对自体心理学的理论阐述,我们可以认识到个体的自由意志、存在模式、认知和情绪的结构,以及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自体心理学为个体提供了一种全面而系统的视角,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我和他人,实现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培养个体的自由意志、认识存在模式、调整认知结构和情绪的管理来促进个体的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进而实现个体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
引言概述:自体心理学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它关注个体自身的心理过程和行为。
自体心理学理论通过研究个体的经验、感受和自我意识,探索人类在认知、情感、人格和社会互动等方面的一系列现象。
本文将通过对自体心理学的介绍和解释,详细探讨其核心概念、实践方法以及对应的研究领域。
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
望母亲的力量永远为他守候时 (比如母亲患病、吸毒、死亡、 无回应、过度回应、粗暴等等) ——理想化会遭受挫败, 如 果理想化此时无法转移到别的照料者, 那孩子会回到依靠自 己夸大的自体。 (但这种原始的对理想化对象的渴求依然不 会消失)
· 理想化转移: 治疗中, 病人开始重新寻找理想化父母
第一章 自体学的基本概念
序言
跨派系取向
· 哭求认可——渴望在无所不能的你的眼中, 看见我 的存在, 并认同我值得拥有自己的名字。
· 自体的破碎——一种感觉“自己”要溃散、瓦解、 hold不住的虚弱感。
1.轻度的: 忘记对方的名字 2.中度的: 穿反衣服 3.严重的: 在公众场所羞辱一个人 4.弥漫性的: 养育环境中孩子一直不受尊重、不被理 解、镜映 (咨询中由于不同调而产生的自体破碎感)
· 共情的需要:
自恋的需要包括了被尊重、被镜映、被理解、被严 肃对待等等。 同调的父母对子女需求的回应包括了平静、融合、 镜映、滋养, 以及刺激性的反应。还有父母作为自 体客体所代表的更高形式的价值观与理想。 ——所有这些都会被内化为更高形式的自恋基础, 包括自我价值感、抱负心、积极接纳、创造力、幽 默。 (包括对性的渴望, 共情的父母能够接受俄狄浦斯 期儿童具有性欲和竞争力这些出现。 )
· 对自体客体的需求
1. 人天生的本性: 婴儿自从子宫诞生开始, 就不是 消极被动, 也没有攻击性, 但是他们会寻求与自体 客体的互动。他们不仅寻找食物, 还会寻找各种情 感认可。
2. 如果无法从关怀的自体客体处得到足够的刺激— —导致了自体的破碎、 内在的空虚、 以及方向的迷 失。 (对来访者来说, 寻求心理咨询是因为他们自体对 自体客体的需要, 而这种需要在过往是缺失的。 )
高中化学-10自体心理学理论概要
现代精神分析理论—自体心理学
• 在科胡特看来,俄底浦斯情结的形成并不是人类的先天性宿命,而是 不善于养育的父母之于儿童没有自私且耐心及其不神入的不良后果。 如果父母居然在家庭的孩子、父、母的三角关系中竞争,正如那个希 腊故事中所阐述的,那对父母为了自己的利益居然能自私的准备杀死 和抛弃亲生孩子,这是一种对于自体胜任感的伤害性行为。这一不神 入自体客体,导致孩子的自体胜任感的崩解,随之而起的就是暴怒和 衍生的攻击行为。所以俄底浦斯情结绝非人类命运必须面对的诅咒, 而是某些无法神入的人类在家庭中扭曲关系的后果。
• 俄底浦斯情结在自体心理学看来,绝非所有神经症的源头,而最多是 少部分神经症的原因。而即使是部分神经症的源头,也是由于自体客 体神入失败而次生的引发的自体缺陷感。
现代精神分析理论—自体心理学
• 科呼特认为:治疗的实质是使病人有缺陷的自体能够继续因早期自体 客体的创伤性失败而受阻的发展过程。
• 精神分析治疗的目的在于弥补自体结构中的缺陷,只要自体结构中的 缺陷得到弥补,意识和自我的范围就会得到扩展,潜意识中的本能冲 突也会迎刃而解。
现代精神分析理论—自体心理学
• 人一生都离不开自体客体,一生都具有自体客体需要,自体的志向、 理想、才能和技巧的发展,并不会使人脱离自体客体,只会使个体获 得自体客体支持的能力越来越强,同自体客体的关系越来越成熟。
• 心理病原学理论: • 广义自体心理学强调:导致自体障碍的,并非个体童年时期发生的特
自体关系心理学导论一
自体关系心理学(self relations psychology)是研究自体所内化的自体客体和自体结构之间关系的心理学理论,自体关系理论认为自体关系的发展是人类心理发展的核心。
这个概念在《自体的发展》一书中得到详细阐述。
有自体关系的概念可以看到,自体关系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内化的自体客体,自体客体是科胡特提出的重要概念,自体客体在科胡特定义为,把另外一个独立的人体验为自己的一部分来使用。
而在自体关系心理学中,自体客体是指内化到自体内部的客体形象,这个客体形象成为自体的一部分,并且和自体结合建构成为心理功能。
自体关系的第二部分是自体结构,什么是自体结构。
自体关系心理学把自体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混沌期,脆弱期,自恋期,巩固期,实现期。
这些时期都有自己独特的情感需要,因此这五个独具特点的时期称也称为五种自体结构。
如果每个阶段得到适度的情感回应,将会内化适当的自体客体,形成恰当的心理功能,那么一个人将会得到良好发展,自体结构也将会得到完成。
如果这些时期的情感需要没有得到恰当满足,就会导致自体结构的缺陷,心理功能的缺失,人类的自体结构的发展可能会出现停滞,形成各种心理问题。
也就是说所内化的自体客体是否适当,直接影响到心理功能的发展,最终影响到自体结构的发展。
换句话说,自体关系影响了自体结构的发展。
下面我们先重点介绍自体发展的五个时期:混沌期期:0-6个月,延续到1.5岁。
这个阶段也可以称为全能幻想期,此时一个人处于混沌时期,就像一颗种子。
自我意识还没有很好的发展和形成,孩子好像还在子宫里,渴望与母亲的融合。
如果这个阶段的孩子出现问题,孩子容易产生精神分裂,如果一个人的心理结构退化到这个阶段,也会出现精神分裂。
混沌期充满幻想,此时的孩子是与母亲一体的,与母亲的一体也就是与世界的一体。
因此精神分裂患者感到自己融化于世界之中,完全丧失个体化的功能。
他认为其别人都在关注他,讨论他,甚至包括报纸杂志,有些精神分裂患者认为,有人会不停的跟踪他,甚至他在密闭的屋子里,别人从外面都会看到他。
自体心理学(简版)(25页)
Personality,narcissistic,自恋型人格
• NPD自恋人格疾患在精神科疾病诊断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里 的基本特征是持续形态的夸大、过度敏感,以及缺乏共情能力、夸 大感,认为自己的问题是唯一,且只会被特定的人所了解;需要持 久的注意与倾佩;权力欲。夸大、为我独尊和被赞赏的需要,是三 个最能将自恋人格疾患与其他人格疾患区分的因素。
• 转变的内化作用是籍由恰好的挫折之后,所引起的婴儿内心动员曾经的自体客体记 忆经验,来调整自己的自恋,而慢慢发展出自体客体所具有的功能。
• 太多的爱和过度创伤都无法使转变的内化作用发生。 • 太多的爱导致调用记忆的过程没有机会发生,过度创伤导致个体根本没有能力去调
用记忆的经验。
在科胡特的分类学里,自恋障碍的分类:
• 1、自恋型人格疾患(narciss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以忧郁、对微不足道的事过 度敏感、疑病的抱怨和缺乏生活的风趣为特征。
• 2、自恋型行为疾患(narcissistic behavior disorder):以性错乱,反社会和成瘾的行 为为特征。
Mirrioring 镜像
• 在自体心理学中,父母对子女的正性反应,反射了自体的价值感,并逐渐 内化为自体尊重。父母对于儿童的活动的欣喜对于儿童的发展是基本的。
• 这样镜像反应的结果,儿童能发展并维持自尊和自我肯定的抱负。 • 镜像需求被称为夸大表演欲的需求,因为它们支持婴儿关于“我是完美且因
此你爱我”的意念。 • 镜像的自体客体回应并确认了儿童在活力、伟大与完美上的天然意识。
• 能够将父母理想化,并由理想化中摄入力量和舒适的结果,儿童会发展出 自体的方向,以及一种去设定具挑战性的、而且实际的目标之能力。
自体心理学-徐钧.doc
一、精神分析简史1、治疗师的功能容器---投射性认同自我心理学一、精神动力学的组成:1、经典精神分析;2、自我心理学;3、客体心理学;4、自体心理学二、经典精神分析1、两个基本主张:心理过程是潜意识的;性的本能冲动在引起神经性疾病和心理疾病的过程中有极大作用。
2、两个基本假设:心理的三种性质,即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的划分;心理结构的三个部分,即伊底、自我和超我的划分。
三、自我心理学的形成1、弗洛伊德关于自我的形成:2、自我心理学的奠基人---安娜,1936年《自我与防御机制》。
把自我明确为合法研究的对象;认为自我仍然受制于伊底3、哈特曼使自我离开伊底,成为一个独立的心理实体,1939年《自我心理学及其适应问题》,自我与伊底都是遗传的,都是从先天“未分化的基质”中产生的,是同时存在的心理机能,具有自己独立的能量。
适应的问题:适应是自我试图在心理机制内维持人和环境之间平衡的结果。
这使自我走出了伊底和超我的冲突,转向了人与外部环境的交互作用。
四、自我心理学的主要代表1、斯皮茨2、马勒3、雅各布森4、艾里克森五、马勒1、生平:1897年生于维也纳;20世纪30年代作为一个儿童精神分析师开始职业生涯;1938年从维也纳到纽约,在纽约州精神病研究所儿童服务中心做咨询;20世纪50年代在纽约开创了马斯特儿童中心2、马勒的特点是内科医生和精神分析师;提出了儿童精神病的概念;利用临床观察法考察母婴关系,对儿童出生后头三年的心理过程进行了推断,并且提出心理诞生的概念。
心理诞生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一过程,一个婴儿成为一个与母亲分离并且有个性的个体。
3、马勒的主要观点①共生,是从生物学借来的术语,比喻婴儿与母亲无区别地在一起的内心体验;②分离和个体化“分离”涉及到儿童完成在内心与母亲的分离感,有一个与客体世界区别开的清晰地自体代表;“个体化”出现一种早期的存在意识,即“我是存在的一种感觉”两条线索同时展开:一是个体化的发展---意味着发展内心的自主性;二是分离----包括与母亲从心理上分化、拉开距离、解放出来母亲在这个阶段充当婴儿的辅助性自我,一方面为婴儿的需要提供满足,一方面防止过多的挫折③彼此暗示,是一种母婴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后来发展为语言性沟通。
自体心理学理论综述
自体心理学理论综述1自体心理学的概况自体心理学是现代精神分析理论流派之一,它的理论框架及临床应用由海因茨•科胡特(Heinz Kohut,台译汉斯•赫特)在二十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在芝加哥提出,至今仍作为精神分析治疗的一种当代形式在持续发展。
在自体心理学中,咨询师所作的努力是通过替代性内省(vicarious introspection),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的经验来理解来访者,并把解释(interpretations)建立在对“自体(self)”这一人类精神核心的理解之上。
自体心理学的主要概念有共情(empathy,也译作“神入”)、自体客体(selfobject)、镜映(mirroring)、理想化(idealising)、另我/孪生移情(alter ego/twinship)和三极自体(tripolar self)等。
虽然自体心理学也承认弗洛伊德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某些关于驱力(drive)、冲突(conflict)和情结(complexe)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情况,但是它用一个完全不同的框架去理解这些概念。
与弗洛伊德认为人主要是由本能驱动的不同,自体心理学是站在对人类充满同情的人文立场来理解人性的。
认为人是有自尊的人,强调早期亲子关系对人自尊、价值感、独立性的塑造。
人性中的自恋需要在科胡特的经典观点中被充分揭示和接纳,他提出自恋来源于人类的本性,它是人类生命意义及创造力的源泉,是一种自我珍惜的主体感受,它应该被充分尊重。
同时,自体心理学关注的是,在自恋包容和同调的基础上“恰好的挫折”和修复的作用,因为原始自恋只有被恰好的挫折修正后才能够产生社会人际的适应性结构。
所以潜意识到意识、情感的矫正经验两大技术,构成自体心理学临床工作的中道。
自体心理学主张三极自体结构,以及正常自体是镜映、理想化和孪生需求的平衡。
自体心理学与客体关系理论两者同为自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以来,擅长且详细描述关于前语言现象的问题与处理的两个精神分析理论。
经典自体心理学
经典自体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经典自体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中叶,由心理学家科胡特提出,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 理论体系。
发展
随着心理治疗领域的发展和演变,经典自体心理学不断与其他流派融合,形成了更加丰富和多元化的 治疗方法。
02
CATALOGUE
经典自体心理学的核心理论
自体的概念
01
特点
重视个体自体的内在体验,强调自我 认知和自我理解,通过深入探索个体 内在世界来促进心理成长和治愈。
经典自体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的区别
与精神分析学派的区别
经典自体心理学更加强调个体自体的内在体验和自我认知,而精神分析学派则更注重对无意识的探索和解析。
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区别
虽然两者都强调个体内在体验和自我认知,但经典自体心理学更侧重于个体自体的内在世界,而人本主义心理学 则更关注个体与他人的关系和互动。
通过深度放松技术,帮助个体缓解焦虑、抑 郁等情绪问题,减轻心理压力。
自我反思
引导个体进行自我反思,深入探索内在体验 和心理需求,促进自我成长。
自我表达
鼓励个体自由表达内心感受和情绪,促进自 我认知和情感宣泄。
行为实验
通过行为实验,帮助个体挑战自我限制和恐 惧,增强自我信心和适应能力。
治疗过程
初始阶段
02
重视实证研究
鼓励研究者们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 对经典自体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假设 进行验证和评估。
03
关注跨文化研究
鼓励研究者们关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经 典自体心理学的适用性和应用效果, 以促进其全球范围内的推广和应用。
THANKS
感谢观看
关注个体内心世界
咨询师运用经典自体心理学的理论,深入了解来访 者的内心世界,关注其情感、需要和动机,帮助来 访者认识自我。
自体心理学
自体心理学:精神分析理论技术的一种,源自海因兹·科胡特对自恋型人格疾患的研究,关注的是自体的发展及自体客体转移关系。
自体心理学主张三极自体结构,以及正常自体是镜映、理想化和孪生需求的平衡。
自体心理学与客体关系理论两者同为自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以来,擅长且详细描述关于前语言现象的问题与处理的两个精神分析理论。
简介:1970 年代初,海因茨.科胡特发表其现已闻名于世的专题论文《自体的分析》,首次提出“自体心理学”理论。
弗洛伊德最先于20世纪早期向科学界引入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自出现后,迅速成长为最重要的精神分析理论。
科胡特接受的训练属于美国自我心理学理论,他赢得了坚定保守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师之声誉,于1964年成为美国精神分析协会的主席。
但最终促使他质疑精神分析理论(他曾以此做为科学依据)并借以获得声誉的,并非他的治疗策略,而是他的正直、以及他对许多患者的治疗僵局及过早终止治疗的深切关注。
当一位同事问他为什么会改变自己的想法时,他坦然承认,他“越来越感到我[向患者]做出的解释很勉强,而患者的、有关我不理解他们之抱怨 ... 是有理由的”。
在揭示他的自体理论时,科胡特撇开自己的经典理论,转而从患者身上寻找线索。
特别是25 岁左右的F小姐的个案,她坚持要求科胡特完全听懂她的每个言词。
科胡特作出假设:分析师和被分析者之间的共情性关联的“中断-修复”序列,必然存在于每个有效的治疗中;同时他还提出,如果这些共情中断被保持在某个“最佳”(而非“心理创伤性”)水平,则它们是无害的、而且实际上是心理建构的形成和分析治疗中的基本成分。
重要概念:自体在精神分析过程中,借助他的贴近体验式共情性观察模式,科胡特追踪“自体”的发展——但不是做为一个“概念”或心理表征(如客体关系理论那样),而是做为一个囊括整个心理结构的“主导”性建构,即具有时空连续性的内在体验。
他观察到,个别患者如前述的F小姐,被说成患有自恋型人格障碍——后来又被称为“自体障碍”——他们表现出明确的综合症。
《自体心理学》课件
发展历程:从精神分析学中分离出来, 逐渐形成独立的理论体系
主要观点:强调个体的自我价值和自我 实现,关注个体的内在需求和情感体验
应用领域:心理咨询、教育、管理等多 个领域
自体心理学的概念:由科胡特提出, 关注个体的自我体验和自我发展
自体心理学的理论框架:自体心理 学理论、自体心理学治疗理论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自体心理学强调个体的内在体 验和自我认知,而认知行为心 理学则关注个体的行为和认知 过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添加标题
自体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内在体验 和自我认知是心理问题的根源, 而认知行为心理学则认为个体的 行为和认知过程是心理问题的根 源。
添加标题
自体心理学强调个体的内在体验 和自我认知对行为的影响,而认 知行为心理学则强调个体的行为 和认知过程对个体的内在体验和 自我认知的影响。
自体心理学强调个体的自我体验和自我发展是受到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的,而发展心理学则 更注重个体内在的生理和心理因素。
自体心理学认为个体的自我体验和自我发展是受到个体自身的心理结构和心理功能的影响的, 而发展心理学则更注重个体外在的环境和条件。
帮助来访者认识自我,增强自 我意识
帮助来访者建立健康的人际关 系
体。
自体原形是自体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自体原形是指个体内在的、稳定的、具有自我认同感的自我形象 自体原形是自体心理学中用来描述个体自我认同感的概念 自体原形的形成和发展受到个体成长环境和经历的影响
自体凝聚的过程:个体通过与 他人的互动,逐渐形成自我认 知和自我价值感
自体凝聚:指个体在成长过程 中,逐渐形成稳定的自我认同 和自我价值感
添加标题
自体心理学认为个体的内在体验 和自我认知是心理治疗的关键, 而认知行为心理学则认为个体的 行为和认知过程是心理治疗的关 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体心理学理论一【史上最全】【众筹】最低1200元即可参加著名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家徐钧老师(乌鲁木齐8月5-7)三天的研习班,岂能错过!自体心理学理论科胡特是当代著名的精神分析家。
他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的一个犹太人家庭。
l939年3月为逃避纳粹迫害来到英国,1940午2月来到美国芝加哥,l946年秋,科胡特往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开始接受精神分析训练,1950年毕业。
以后一直在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工作,直至去世。
他先后担任过芝加哥精精神分析协会主席、美国精神分析协会主席和国际精神分析协会副主席。
主要论文和著作有《神入、内省和精神分析:对观察模式和理论之间关系的考察》(1957)、《自体的分析》(1971)、《自体的修复》(1977)、《如何进行分析治疗》(1984) 第一节自体心理学的社会、思想背景科胡特先后发展出了狭义自体心理学理论和广义自体心理学理论。
广义自体心理学理论是继驱力理论、自我心理学理论和客体关系理论之后的又一个精神分析范式。
科胡特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有三个阶段:传统阶段、转变阶段和激进阶段。
在传统阶段,科胡特笃信传统精神分析理论。
在转变阶段,科胡特提出了狭义自体心理学理论,《自体的分析》是这一阶段的代表作。
通过改变有关利比多的观念,科胡特对传统的自恋理论进行了改造。
他认为,不能用利比多投注的目标来界定自恋,而应该用利比多释放的性质来界定自恋。
他假定存在着自恋利比多,认为自恋利比多具有自体夸大和理想化这两个特征。
这一阶段,科胡特还没有赋予自体以独尊的地位,仍然认为自体是心理装备之中的内容和表征;仍然认为狭义自体心理学和正统精神分析理论是相互补充的,而不是相互统摄的,两者各有其有效的领域。
前者适用于自恋神经症和前俄狄浦斯期,而后者适用于结构性神经症,适用于俄狄浦斯期及以后的时期。
狭义自体心理学所关注的自体障碍是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所没有注意到的,也是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所无法解释的。
在激进阶段,科胡特提出了广义自体心理学理论。
《自体的修复》和《如何进行分析治疗》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广义自体心理学彻底抛弃了利比多的观念,完全用新的理论模式取代传统的本能模式来说明自恋的发展,视自体为人格的核心,主要用个体对自体一自体客体关系的体验来说明自体的发展、变化。
20世纪美国主流科胡特广义自体心理学的出现有其深刻的时代背景。
20世纪初文化和价值观的变迁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从20世纪初开始,禁欲主义、重视家庭和婚姻的新教价值观受到了一系列严重挑战,特别20世纪60-70年代,接连爆发的青年造反运动、女权运动、黑人革命、反战示威等反主流文化事件,导致传统价值观的崩溃,导致性解放思潮的泛滥、离婚率的上升,导致传统的个人主义价值观蜕变成享乐主义。
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新的冲击:①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泛滥,疏远了人际关系,导致心灵空虚、孤寂,人际的冷漠影响了儿童人格的健康成长;②核心家庭取代传统大家庭,离婚率上升,单亲家庭增加,妇女就业率提高,所有这些使儿童感到空虚、孤独;③性解放思潮和享乐主义盛行,性的禁忌和压抑不复存在,由性引起的心理冲突、性的压抑不再是心理疾病的主因。
所有这些都导致心理障碍的主要形态发生变化。
与自体缺陷有关的心理障碍逐渐取代与俄狄浦斯情结有关的心理障碍而占主导地位。
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理论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科胡特自体心理学理论的发展有其深刻的思想渊源。
康德的哲学传统影响了科胡特的认识论立场,使得科胡特认为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科胡特的自体观念来源于康德的先验的自体这一观念。
康德认为人类的认识只及于现象界而不及于物自体。
科胡特认为自体本身是不可认识的。
只有自体的表现才是可以认识的。
这一观点也是科胡特以内省和神入作为精神分析研究的基本方法的认识论基础。
科胡特深受现代物理学的影响。
现代物理学的整体观使得科胡特反对还原论,视自体为一个整体;测不准原理使得科胡特摒弃了经典精神分析的因果决定论,采取一种介于决定论和自由意志论之间的立场。
现代物理学认为观察者与被观察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受此影响,科胡特认为在用神入和内省的方法观察复杂心理状态的过程中,观察的手段与观察的对象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当代艺术对现代人分裂的精神世界的描述,也对科胡特洞察现代人的精神状态深有启发。
此外,既存的精神分析理论对科胡特自体心理学理论也产生了影响。
科胡特将弗洛伊德和布洛伊尔有关神入和内省的思想萌芽发展成为精神分析的方法论;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学确立了精神分析研究健康心理机能的合法性,而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正是精神分析朝这一方向进一步发展的产物;科胡特狭义自体心理学的自体概念直接取自于哈特曼;哈特曼强调环境因素,科胡特强调自体客体环境对自体发展的作用。
尽管科胡特否认自体心理学理论与客体关系理论之间的联系,但还是可以看出自体心理学理论与某些客体关系理论之间的某些关联。
自体心理学理论和沙利文、范尔贝因、温尼考特、雅各布森的理论也有着相似之处。
第二节科胡特的精神分析方法论科胡特精神分析思想的发展、变化与其所信奉的精神分析方法论密切相关。
本节详细阐述科胡特的精神分析方法论,并深入剖析这一方法论所具有的理论意义。
科胡特认为:“精神分析是研究复杂心理状态的心理学,它通过观察者持久地专注于人类的内心生活来收集人类内心生活的资料,以解释复杂的心理状态。
” 可见,科胡特是从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这两个方面来界定精神分析的实质的。
精神分析的研究对象是人类复杂的心理状态,包括复杂的认知过程和情感过程。
而要研究人类复杂的心理状态,只有运用神入和内省这样的主观方法。
神入就是替代的内省,是“思考和感受另一个人内心生活的能力” ;其中包含认知的成分和情感的成分。
科胡特认为,外部观察和替代的外部观察适用于研究外部现实的科学,即物理学和生物学,而内省和神入则是研究内部现实的有效方法,是心理学,特别是精神分析所采用的方法。
神入的观察适用于心理学的领域,而非神入的观察适用于心理学以外的领域。
因此,神入是心理学观察的基本成分。
精神分析学家应当努力从被分析者的立场去体察和理解其主观经验。
要研究复杂的心理状态,只有运用神入和内省,由神入和内省得来的资料是精神分析研究的第一手材料。
科胡特还强调神入和内省在确定精神分析实质过程中的作用,强调神入和内省界定了精神分析的研究领域。
他指出,精神分析的研究领域是由神入和内省来确定的,是内省和神是内省和神入可以感受到的那部分现实。
他认为,真正能说明精神分析实质的是神入和内省,神入和内省使得精神分析不同于其他研究人的科学,精神分析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一贯以内省和神入得来的资料为基础”。
精神分析运用神入和内省来研究复杂的心理状态,其科学性由这两个方面来保证。
首先,神入是人类的基本天赋,这保证了精神分析有可能对复杂的心理状态进行科学研究。
其次,作为经验科学家,精神分析师运用神入的方式与非科学的纯粹内省论者有所不同。
科胡特认为,在运用神入的方式上,精神分析师和非科学的纯粹内省论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对所收集的经验资料的研究。
对精神分析学家而言,用神入和内省的方法来收集有关人类内心生活的资料只是第一步,在此基础上,他必须运用明晰的概念架构,必须运用与所收集的经验资料相关的明确的符号系统来整理这些资料,从而得出科学结论。
与此相反,非科学的纯粹内省论者从所收集的资料中得出的思想,要么是描述性的,与所收集的资料太过接近,要么是走向另一极端,直接从观察资料跃升至最高的概括水平。
总之,在精神分析中,神入的观察是为经验科学服务的工具,而在非科学的纯粹内省论中,神入并不是为经验科学服务的工具。
科胡特强调,精神分析的所有概念和理论都必须以神入和内省所观察到的主观经验为基础,应当绝对尊重病人的主观经验,概念和理论如果与由神入和内省得来的经验资料不相符,就应该进行修正。
第三节广义自体心理学一、自体是人格的核心广义自体心理学认为,自体是人格的核心,所谓自体就是“在空间上是内聚的,在时间上是持久的单元,是积极性的核心,是影响的接受者” 。
从结构上来说,自体有两个极、三个成分。
一是促使个体为权力和成功进行奋斗的一极--- 志向;二是怀有基本的理想化目标的另一极-----理想;三是介于两极之间的,也就是介于志向和理想之间的,由基本的才能和技艺所构成的中间区域。
志向和理想对个体活动的影响是不同的,志向为个体的活动提供推动力,而理想则引导个体的活动,为其提供方向。
志向的推动和理想的引导构成促使个体行动的条件,科胡特称这一条件为张力梯度。
自体的两极志向和理想之间存在着持续的心理活动之流,科胡特称之为张力弧。
也就是说,个体在志向的驱动下,在理想的指引下,运用其基本的才能和技艺来从事一定的活动。
自体“在空间上是内聚的”,是指个体对自体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身心的各个方面从属于同一个整体的意识。
自体“在时间上是持久的”,是指个体的自体一旦形成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尽管在身心各个方面、人格结构之中的各个成分、所生活的环境会,仍然能够意识到自有许多变化,但个体仍然具有“自体连续性的意识” 仍然能够意识到自己是同一个人,我仍然是过去的我。
自体是“积极性的核心”,是指自体是一个积极的主体,有其自己内在动力,自体本身就是一个动力源,它是整个人格发展的动力。
自体的动力来自于志向的推动和理想化的引导,他促使个体运用自己的才能和技艺来从事现实的活动以提高自尊。
所谓自体是“影响的接受者”,是指自体直接同外界发生联系,直接接受来自外界环境的影响,自体本身就是经验的主体。
在科胡特看来,自体是一个统摄性的结构,驱力和防御包含于其中自体的发展不但独立于驱力(这里指性驱力和攻击性)和自我的发展变化,而且对驱力的发展变化来说是第一性的,驱力的发展变化从属于自体的发展变化,是自体发展变化的一个方面,必须用自体的发展变化来解释。
将自体当作包含驱力在内的人格的核心,导致广义自体心理学颠覆传统精神分析以驱力及其相关的无意识冲突来解释人格发展和心理病态的传统,而以自体为焦点解释人格的发展,以自体的发展变化来重新解释驱力、焦虑、俄狄浦斯情结、阉割焦虑和阳具妒羡等传统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进而以自体结构的缺陷来解释所有的心理病态,这样,对心理病态的解释就从传统精神分析的冲突范式,转变成广义自体心理学的缺陷范式,并使得自体心理学普遍化、范式化。
二、自体的起源和发展(一)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和人格发展的机制,基本的自恋结构及其发展、成熟的结果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和人格发展的机制广义自体心理学认为,人格的发展(即自体的发展)取决于个体的遗传特征和自体客体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作为个体的自体客体,特征对个体自体的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
如果父母和照料者人格健全、自体完备,就能够以神入的态度理解个体的自体客体需要,并以适当的反应满足这种需要,那么,他们不可避免的失误只会造成适度挫折,使得自体客体及其功能通过变形性内化而形成个体自体的结构和功能,这样个体就能够发挥原先自体客体为其发挥的心理功能;反之,如果父母和照料者自己人格不全、自体有缺陷,就会长期不能以神入的态度来理解个体的自体客体需要,就会长期不能以适当的行动来满足个体的自体客体需要,个体就会遭受创伤性挫折,这样自体客体及其功能就不可能通过变形性内化转变成个体的自体结构,这会造成自体结构的缺陷,从而导致各种自体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