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运动和板块学说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科学规律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科学规律
侧向挤压形成褶皱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科学规律
2、受到水平的拉伸就会形成裂谷(如红海东非大裂谷)或正断层
正断层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科学规律
3、受到水平方向的剪切、扭为就会形成 平移断层及各种扭动构造。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科学规律
第二节、板块构造学说简介
• 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受南美和非洲大陆海 岸线形态极其相似启发,再结合在古生物、地层、 地貌和构造等方面的对应证据,提出了“大陆漂 移”假说,但由于未能阐明大动漂移的动力学机 制而未被重视;
地震,也是由于
该断层错动引起
的。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科学规律
三、 地壳的垂直运动主要标志
1、沉积相(岩相)及其变化
岩相(岩性特征和古生物化石特征的综合)在横向和纵向 上的变化与地壳运动关系密切。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科学规律
2、超过沉积环境的厚度
利用沉积物或沉积岩的厚度资料 可以反映地壳升降运动的速度和幅度。 如浅海的水深不超过200m,故浅海沉积 物厚度按理要少于200m,北京西山中元 古代浅海相白云岩厚度达3000-4000m, 远远超过浅海的水深,说明当时是一边 沉积,地壳一边下降。
2、将地壳的稳定区称为“地台区”,典型地台区(又 称克拉通)在经历了早期地槽活动阶段之后,再 转入长期的、相对稳定的构造演化过程。地台区 具有双层结构,下部为地槽期形成的结晶基底,上 部为地台期形成地的壳运沉动与板积块构盖造的科层学规。律
五、地壳水平运动的主要证据
1、岩层受到水平侧向挤压形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褶皱或逆断层
大陆漂移有那些证据?
地壳运动与板块构造的科学规律
1.大陆拼合
板块学说
板块学说江发世板块学说是关于地壳运动的一个假说。
板块学说的前身是大陆漂移学说,进一步发展为海底扩张学说,最后成为板块构造学说。
1. 大陆漂移学说1910年,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患病在床上,他发现挂在墙上的世界地图,大西洋两岸的轮廓竟是如此地相对应,因此在他的脑海里就形成了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在地质时期里曾经是在一起的,大西洋是后来从这两个大陆中间形成的,发生了大陆漂移。
后来,魏格纳又从古生物上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在大西洋两岸大陆相对应的一些位置,有相同的古生物群分布。
在大陆漂移学说提出之前,有人提出陆桥学说来解释这些古生物群相似或相同的现象。
除从大西洋两岸陆地存在的古生物上获得支持大陆漂移的证据外,魏格纳又从大西洋两岸陆地对应的地层岩石和地质构造上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
从所搜集到的这些资料,对大陆漂移学说起到了一定的有利证明作用。
在古冰川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冰川资料,也有的学者用来证明大西洋两岸的大陆曾经是连在一起的。
魏格纳通过系统搜集地理、地层、构造、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等资料。
于1915年发表了《海陆的起源》一书,从此大陆漂移学说就诞生了。
魏格纳认为:地球上原来只有一个大陆叫做泛古陆,这个大陆在古生代前是连在一起的,如图1-1。
到了中生代南美洲、非洲、印度、澳洲和南极洲已分离,如图1-2。
到了新生代陆地、海洋分离成为现在的格局,如图1-3。
图1-1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在古生代时的泛古陆示意图图1-2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在中生代时的陆地分布示意图图1-3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在新生代时的陆地分布示意图后来又有人提出和魏格纳不同的见解,认为在原来的地球上存在两个古老大陆,在北半球的叫做劳亚古陆,在南半球的叫做冈瓦纳古陆,见图1-4。
图1-4 大陆漂移学说所划分的南北两个古老大陆图大陆漂移的方向,是向赤道和向西。
向赤道的漂移是由于地球自转时的离心作用而形成的。
大陆向西漂移的作用力来源,魏格纳认为是由于太阳和月亮的引力所产生的潮汐摩擦力引起的。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PPT课件
图示
岩层变化 地形及举例 向上拱起 高大山地:阿
尔卑斯山
向下凹陷 谷地
相对上升 块状山地:华
山、庐山
相对下降 狭长凹陷地带:
渭河平原
12
构造地貌实践意义
地壳运动和变化
构造 名称
实践意义
原因及依据
修建工程隧道
结构稳定,利于防止水渗漏
背斜 石油、天然气储藏区
岩层封闭,不易挥发,利于储藏
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
(05江苏文综卷) 读我国西南局部地区主要地质灾害分布示意图(图1),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壳运动、气候和灾害成因上的关联性等方面,简述该地区地震、泥石流灾害频 发的自然原因。(6分)
(2)简述该地区泥石流频发的人为原因。(1分)
(3)除地震和泥石流外,危及人类生命财产安全的地质灾害还有
、
等。
-
3.该8.7级地震发生时,纽约(西5区)为
A.29日10时9分 B.27日11时9分
C.27日12时9分 D.28日11时9分
4.该岛附近作为板块边界的海沟的走向为
A东西向
B.东北—西南向
C南北向
D.西北—东南向
5.该海沟两侧的板块是 A.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 C.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
B.南极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D.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
-
5
36.(36分)读图10,回答下列问题。
2)简述图中滦河 三角洲的成因。(6分
在滦河河口附近, 流速减缓,泥沙 堆积,形成三 角洲。
-
6
-
课标要求
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
2.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 、外力因素。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其中只有太平洋板块全为大洋。
边界类型 地貌
生长边界
海洋、海岭 裂谷、断层
陆—陆 山脉、高原
消亡
边界
海岸山脉、
陆—洋 岛屿、海沟
举例 东非大裂谷(非洲板块内部张裂) 大西洋(非洲板块、亚欧板块与美洲板块张裂形成) 红海(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 喜马拉雅山(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抬升) 阿尔卑斯山(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抬升) 落基山脉(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抬升) 亚洲东部的岛屿及海沟(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 安第斯山脉(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碰撞抬升)
岩浆岩
重冷 融却 再凝 生固
岩浆
沉积岩
变质作用 外力作用
变质岩
课堂小测
A
风力侵蚀
C
流水侵蚀
B
风力沉积
流水沉积——冲积扇
流水沉积——三角洲
A
流水侵蚀 (溶蚀,石灰岩,云贵高原)
B
冰川侵蚀 (高山、高纬)
地质作用
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 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统 称为地质作用。
能量来源
内力 地球内部 作用 外力 太阳辐射能 作用 和重力能
表现形式
结果
岩浆活动、地壳运动、 使地表变得
变质作用等
高低不平
风化、侵蚀、搬运、 使地表起伏状
沉积、固结成岩
况趋于平缓
一、造成地表形态变化内力作用
在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等活动,对地表影响也较大。 两大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
2、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的变形变位。 地质构造类型:褶皱与断层 构造地貌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
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一.地壳运动(一).地质作用:地球上由于自然界的原因,引起地壳的表面形态,组成物质和内部结构发生变化的作用称为地质作用。
按其能量来源又可分为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1.造成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表现形式: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岩浆活动岩浆活动的类型:两种__________和___________2.地壳运动的类型:根据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向,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__两种:2.地质构造:概念: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称为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是研究地壳运动的性质和方式的依据。
常见的两种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
(1)褶皱:概念:全球构造理论--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的概念:2全球____大板块组成。
他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板块间的关系: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形成的边界类型是消亡边界;板块之间彼此背离,形成的边界类型为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例:喜马拉雅山、安第斯山、地中海。
生长边界,例:大西洋、红海、东非大裂谷。
4归纳总结:5、判断岩层新老关系①海底岩石的年龄很轻,一般不超过2亿年。
②离海岭(大洋中脊)愈近,年龄愈轻,离海岭愈远,年龄愈老,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二)外力作用表现形式: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1.作用形式和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风化作用:岩石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和生物作用的影响下发生的破坏作用,作用所产生的风化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2)侵蚀作用:风力、流水、冰川、海洋等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物的破坏作用,作用结果使地表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使沟谷、河床加宽加深,坡面破碎;并能形成岩溶、冰斗、角峰、U形谷、海蚀等地形。
冀人版(2024秋)五年级科学上册3.13地壳的构成(教案)
(3)课后实践:布置“地壳资源调查”任务,让学生走出课堂,了解身边的地质现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3. 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
(1)PPT:制作多媒体课件,将地壳的构成、地壳板块学说等内容以图片、动画等形式展示,提高课堂趣味性。
- 地壳运动导致的地质现象
4. 地壳资源与人类活动
- 地壳中的矿产资源分布
- 人类活动对地壳的影响及保护措施
5. 课堂探究活动
- 地壳岩石标本观察
- 地壳运动对生活的影响探讨
板书设计:
1. 地壳的构成和特征
- 地壳的概念与组成
- 地壳的类型与特征
2. 地壳板块学说
- 地壳板块的定义和分类
- 地壳板块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 地壳边界:大陆地壳与海洋地壳的边界通常表现为哪些地质现象?
3. 例题三补充:
- 板块边界:不同类型的板块边界有哪些特点?
- 地壳运动:举例说明地壳板块运动导致的地质现象。
4. 例题四补充:
- 防灾减灾:除了地震、火山喷发,还有哪些地壳运动引发的灾害?如何进行防范?
- 地壳灾害案例:分析一个具体的地壳灾害案例,阐述其成因、影响及应对措施。
5. 例题五补充:
- 地壳资源分类:地壳中包含哪些类型的资源?
- 资源利用与保护:在利用地壳资源的过程中,如何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保护的平衡?
内容逻辑关系
- 地壳的概念与组成
- 地壳的类型与特征
2. 地壳板块学说
- 地壳板块的定义和分类
- 地壳板块的运动和相互作用
3. 地壳运动与地质现象
- 地壳运动的类型和原因
- 板块相互挤压:导致地震、山脉形成。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提出的基本假设和基本论点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提出的基本假设和基本论点一、引言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球科学中的一项重要理论,它对地壳运动、地震活动和山脉形成等现象进行了全面解释。
本文将简要介绍板块构造学说提出的基本假设和基本论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
二、基本假设1. 地球的外部结构不是均匀的:板块构造学说假设地球的外部结构是由一系列称为“板块”的大块体组成的,每个板块都具有相对独立的运动能力。
2. 板块运动是地壳运动的主要形式: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地壳运动主要是由于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造成的。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引发了许多地质现象,如地震、火山爆发和造山活动等。
3. 板块边界是地质活动的重要区域: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边界是地球上最活跃的地质区域之一。
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地震和火山活动频繁发生,也是一些重要的矿产资源形成的地方。
三、基本论点1. 板块构造是地球演化的基本模式: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运动是地球上的一种基本模式,它推动了地壳的演化。
通过板块之间的碰撞、分离和滑移,地球表面的地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形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大陆、海洋和山脉等地貌。
2. 板块构造解释了地球上许多重要地质现象:板块构造学说提供了对地球上许多重要地质现象的解释。
地震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板块边界断裂区域的断裂和滑动引起的。
火山的形成和喷发与板块之间的俯冲和岩浆上升有关。
而大规模地震带和各种山脉的形成往往与板块边界带的构造运动密切相关。
3. 板块构造对人类生活和地质灾害具有重要影响:由于板块构造的存在,地球上存在着许多地质灾害的潜在风险。
地震和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经常给人类带来损失和痛苦。
了解板块构造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测和应对这些潜在的地质灾害。
四、总结和回顾本文简要介绍了板块构造学说提出的基本假设和基本论点。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外部结构不均匀,地壳运动主要由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引起。
板块构造解释了地球上许多地质现象,并对人类生活和地质灾害产生重要影响。
地壳的分类
地壳的分类地球的地壳分为五个部分,即最上面的地幔顶,中间是地壳,在下是地幔和地核。
一般把大陆和海洋分隔开的叫大陆壳,而把小块的大陆连在一起的叫做大陆架。
我们平常看到的岩石圈就是指地壳。
地壳的分类:板块构造学说。
在固态地球物质中,它由六大板块组成,其中包括了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被一些板块分割着。
板块的运动会引起地震和火山爆发,甚至引起地球表面的火山喷发,同时,板块也可以相对运动,如地壳俯冲,背斜运动等。
地壳的构成分三种,岩石、土壤和生物,其中岩石占地壳的百分之七十多。
地壳还包括各种形状的山脉,山峰,峡谷,高原,盆地,平原和海洋,这些都是地壳变化形成的。
例如中国黄山,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南极洲等,这些都是经过长期风化,侵蚀,高温变化而形成的。
由于板块的不停运动,山川河流有规律的运动,海洋和陆地会发生运动和变迁。
岩浆喷出的时候,地壳受热,上升,冷却后凝固,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山脉。
岩石熔化后变成岩浆,在地底深处冷却,上升,形成了火山。
当然,火山不仅仅只有熔岩形成,也有死火山,例如,日本群岛的火山。
当海水与地壳冷却凝固,再加上地壳运动,又会形成新的海底和陆地。
比如:浙江省舟山市,北京,天津等,这些就是海底的形成过程。
海洋和陆地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相互转化,最终归宿于地心。
从上面几种地壳的形成,我们能看出来,地壳是一种富有弹性的,而且还很坚硬的,密度又比较大的岩石,就像坚硬的橡皮泥。
地壳是固体的,那么,地壳有多厚呢?这主要看两方面,第一是山脉的深度,第二是地壳的总体厚度。
山的深度大约在海拔六千米到一万四千米左右,所以,从海洋的底部到山顶的距离是八千多米到十六万多米,这个数字因山而异,因人而异。
如果从地壳总体的厚度来看,整个地壳是平均厚度在17。
5至18。
5毫米,也有些地方,有些地方更薄。
从地壳总体的厚度来看,火山、熔岩地带,地壳就相对薄一点,因为火山,熔岩可以很好的保护地壳,但不代表地壳没有弹性。
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构造学说
地球科学中的板块构造学说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了解地球的结构和运动是人类探索宇宙的重要一步。
板块构造学说是地球科学中最重要的理论之一,它揭示了地球的构造和运动规律,对于我们认识地球和预测自然灾害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历程早在19世纪,科学家就开始研究地球内部的构造和运动。
1906年,美国地质学家阿尔弗雷德·韦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理论,认为地球上的大陆曾经是一块大陆,后来因为地球的旋转和内部的热液运动而分裂成多个大陆。
但当时缺乏足够的证据,这个理论没有得到广泛的认同。
20世纪60年代,美国地质学家李纳德·恩斯特提出了“板块构造学说”,并提供了充分的证据来支持这个理论。
他发现地球表面被划分成了许多移动的“板块”,它们不断地相互碰撞、分裂和滑动,导致地震、火山喷发和山脉的形成。
这个理论得到了全球地质学家的共同认可,并被称为地球科学发展史上的一大里程碑。
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外部由一系列互相连接但并不连续的板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球表面上不断移动,导致地震、火山爆发和地壳变形。
板块的运动是由地球内部的热液运动和地球自转所驱动的。
板块的运动速度在每年数厘米到几十厘米不等,有的板块相互撞击,重叠和挤压,形成山脉、海沟、火山、地震和热液喷口等地质现象。
而地质现象又进一步表明了板块构造的存在。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了当今地球地壳、岩石、矿藏、地形地貌、地震等现象,丰富了人们对地球的认识。
三、应用与前景在工程学、地质灾害防范、能源开发等领域,板块构造学说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板块构造和地壳运动的研究,可为新能源的开发提供指导,特别是海洋热能和地热能的开发,它们都与板块构造密切相关。
在地震防预研究方面,板块构造学说对震源机制和震灾分布有着重要指导作用,可帮助地震烈度、滑坡地质灾害、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防范。
当然,探索地球深处的奥秘没有止境,对于科学家而言,板块构造只是了解地球运动的起点,我们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去探索和发现。
地壳运动和板块构造学说
c
c
图2是反映岩石圈板块分布情况的地球剖面示意。读图2回答8—9题。
板块边界的类型和界线位置
8.在六大板块中,图中反映出的板块有 A.3个 B.4个 C.5个 D.6个 9.比较K、L、M、N四地洋底地壳的地质年龄 A.L>N B.L<N C.L>K D.M>N
( (
) )
(2011·海南高考) 读图,指出图示地区板块界线的位置、走向及两侧板块的名称 分析该地区多火山的原因。
洋隆起
板块边界的类型和界线位置
南美洲
⑴.在六大板块的 范围内,图中占了 ( ) A .3 个 B .4 个 C .5 个 D .6 个
c
汤加海沟
大西洋 中脊
澳大利亚
① 印度洋脊
⑵.不在剖面图上的洋流是( ) A.马达加斯加暖流 B.秘鲁寒流 C.加那利寒流 D.巴西暖流
c
读沿南回归线所作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回 东太平 答: 南美洲 洋隆起 ⑶.图中的热带沙漠有 A .1 处 B .2 处 ( ) C .3 处 D .4 处 大西洋 汤加海沟 ⑷ .图中①处热带 中脊 雨林气候形成的 主要原因是( ) A.受赤道低气压控制, 澳大利亚 ① 降水丰富 印度洋脊 B.受台风影响,降水丰富 C.迎风坡,多地形雨; 同时还受暖流的影响 D.常年受西风的影响
6.马荣火山与九州—帕劳海岭的距离约 A.1400千米 B.1200千米 C.1000千米
指出消亡边界和生长边界经过的重要地区
板块边界的类型和界线位置
陆地西南海岸线附近(沿2000~3000米左右等深线)的海沟。 原因: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或答两侧的板块互相挤 压),导致这里多火山。
2005年3月28日23时9分(东7区区时),印度尼西亚的尼亚斯岛 附近海域发生8.7级强烈地震。不久又相继在该岛西略偏北100千 海底和该岛正南约190千米海底发生强烈余震,这些地震均发生 在靠近两大板块界线的地方,据此回答3—5题。 3.该8.7级地震发生时,纽约(西5区)为 ( ) A.29日10时9分 B.27日11时9分 C.27日12时9分 D.28日11时9分 4.该岛附近作为板块边界的海沟的走向为 A.东西向 B.东北——西南向 C.南北向 D.西北——东南向 ( )
地质构造运动板块构造学说
地质构造运动板块构造学说地质构造运动地质构造运动是指地壳结构改变和地壳物质变位的运动,⼜称地壳运动或⼤地构造运动。
对于古代的地壳运动,主要依据沉积场所的特征、构造变形和地层接触关系等地质遗迹来进⾏推断。
构造运动的起源主要有地球收缩说、膨胀说、脉动说等。
⼀般认为是由地幔对流引起的岩⽯圈板块运动所导致的。
地球内部的能量引起地壳或岩⽯圈物质的机械运动,表现为岩⽯层褶皱和断裂,导致岩⽯发⽣变位⽅式的⽔平运动和升降运动,即所谓的造⼭运动和造陆运动。
构造运动既有缓慢进⾏的,也有剧烈进⾏的;既有⽔平运动,也有升降运动。
研究地壳运动的成因,往往依不同参照物来提出相关理论。
⽐如Ⅰ.以银道⾯为参照物研究地壳运动,认为地壳运动是由银⼼捕获太阳绕其旋转⽽造成的,地壳的位置变化主要是全球性海陆变迁。
地球形成以后,除陨⽯降落外,地球的固态物质基本保持不变。
地球上有地⽅隆起,就得有地⽅凹陷,全球性海陆变迁不是固态地壳的⼤⾯积⾼低变化,⽽是全球性的海⽔变化。
地球的北半球向外稍尖⽽凸出,⽽南半球向内凹。
北极⾼出球⾯19⽶,南极低于球⾯26⽶,南北极相差45⽶。
从⾚道⽅向看,地球近似⼀个“梨”的形状。
⾼出球⾯的北极是海⽔覆盖的北冰洋,⽽低于球⾯的南极却是陆地。
南极洲的最⾼峰是⽂森峰,海拔4897⽶。
这表明北极海平⾯⾼于南极近5000⽶。
在地史中发⽣过⼏次全球性海进海退事件,海进时形成海进的沉积建造,产⽣灰岩,有海⽣动物化⽯;海退时形成海退的沉积建造,有煤形成,有陆⽣动植物化⽯。
这种海进海退的地壳运动现象是由于地球绕银河中⼼转动⽽出现的。
由于地球⾃转并受太阳、⽉球引⼒作⽤⽽形成潮汐,地球表⾯的⽔在引⼒⽅向呈⾼凸出。
地球北极的⽔⽐南极凸出的⾼,说明在地球北极⽅向存在引⼒要⼤。
不过,地球既在地⽉系⼜在太阳系中⾃转和公转,应该出现北极的⽔凸变化,但实际上是依旧不变的,视乎说明地球北极⽅向的引⼒与地⽉系和太阳系⽆关。
由于地轴倾斜于黄道⾯(夹⾓66°34′),地球⾚道⾯与黄道⾯的夹⾓为23°26′。
概括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概括出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
概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在地球科学领域中,板块构造学说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它解释了地壳运动、地震和火山活动等现象。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外部由数个大型和小型的板块所组成,这些板块在地幔的对流作用下,通过构造活动相互碰撞、分离和滑动,从而导致地壳运动和地球表面地质现象。
本文将深入探讨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板块构造的概念、板块运动的机制、板块边界的类型、板块构造对地球表面地质活动的影响,以及板块构造学说对地球科学的重要性。
一、板块构造的概念板块构造是指地球表面的岩石圈以板块为单位,根据构造活动而运动和变形的现象。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球的岩石圈由数十块大块和更多的小块组成,这些板块在地幔下方通过热对流作用而进行运动。
板块构造的概念是指地球外部的岩石圈不是连续不断的,而是由多个板块构成,并且这些板块之间存在相对运动的关系。
在板块构造学说中,板块被认为是地球表面上的构造单元,它们的大小可以有所不同,但都能自主地运动。
而板块运动是指这些板块在地幔的对流作用下,以不同的速度和方向相互运动的现象。
板块的运动包括了板块的碰撞、分离、滑移等过程,这种运动是地球表面地质活动的重要动力来源。
二、板块运动的机制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地幔的热对流是板块运动的主要机制。
地幔是地球内部由固态到半固态的岩石层,它由高温高压下的岩浆和熔岩组成。
地幔的热对流是指在地幔中由于内部温度不均匀导致的热量对流现象,这种对流运动会引起岩石层的变形和运动。
地幔的热对流是板块运动的动力源,它推动着地球表面的板块构造不断地运动和变形。
在地球的板块构造中,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可以表现为三种类型:板块的碰撞、板块的分离和板块的滑移。
板块的碰撞是指两块板块直接相互碰撞,这种碰撞常常会导致地表的隆起和地震的发生。
板块的分离是指两块板块由于地壳的张裂而分离开来,这种分离可以引起地表的沉降和新的地壳形成。
板块的滑移是指两块板块在相对运动中沿着断裂面滑动,这种滑移常常会引起地震活动。
王东岳回应板块运动学说
王东岳回应板块运动学说引言板块运动学说是地质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解释了地球表面的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的原因和机制。
近年来,板块运动学说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争议。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关注中国地质学家王东岳对于板块运动学说的回应。
王东岳的观点王东岳是中国地质学界的知名学者,他在板块运动学说领域有着广泛的研究和贡献。
在他的研究中,他提出了一些观点来回应板块运动学说中的一些问题和疑虑。
板块运动的机制板块运动学说认为地球表面的地壳被分为几个不同的板块,这些板块通过构造边界相互作用而发生运动。
然而,王东岳指出,板块运动的机制并不完全清楚,特别是在构造边界的作用机制方面存在一些争议。
王东岳提出了一种新的解释,即板块运动是由地幔对流所驱动的。
他认为地球内部的热对流是地壳运动的主要动力,而板块运动只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这一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地球表面地壳运动的规律性和板块运动的复杂性。
地震活动的原因板块运动学说认为地震活动是由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尤其是在构造边界上。
然而,王东岳认为这种解释并不能完全解释地震活动的原因。
王东岳的研究表明,地震活动与地幔对流和热流有着密切的关系。
他认为地震活动是地幔对流的结果,而板块运动只是地震活动的表现形式之一。
这一观点对于解释地震活动的规律性和复杂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板块运动学说的局限性尽管板块运动学说在解释地球表面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但它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
王东岳认为,板块运动学说在解释地球内部地幔对流和热流的机制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王东岳的研究表明,地球内部的地幔对流是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的根本原因,而板块运动只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他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即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是地幔对流的表现形式之一。
这一观点对于深入理解地球内部的物理过程和地球表面的地壳运动具有重要意义。
结论王东岳对板块运动学说进行了回应,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和解释。
他认为地幔对流是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的根本原因,而板块运动只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板块运动学说
主要原因
(提出者:魏格纳) 提出者:魏格纳)
内容: 内容 1)大约在 亿年前,各大洲是相互 亿年前, )大约在2亿年前 连接的一块大陆, 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 海洋。 海洋。 2)后来,原始大陆分离成几块大 )后来, 换换的漂移分离, 陆,换换的漂移分离,逐渐的形成 了就今天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状况。 状况。
阿尔卑 斯—喜 喜 马拉雅 山地震 带
环太平洋 地震带
你们还记得2008年5月12日,中国发生了什么事吗? 年 月 日 中国发生了什么事吗? 你们还记得
日本
板块运动学说的主要内容: 板块运动学说的主要内容:
1、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不是一个整体,而是由板块 、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不是一个整体, 拼合而成的。 拼合而成的。 2、全球大致分为六个板块,各个板块处于不断的变化 、全球大致分为六个板块, 之中。 之中。 3、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 、一般来说,板块内部比较稳定, 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 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分布在板 块的交界处。 块的交界处。
勒皮顺(法国) 勒皮顺(法国)
板块运动学说——第三支畅想曲 第三支畅想曲 板块运动学说
火山: 火山:指地下岩浆喷发出地表之后形成的一些小的山体 根据其性质,可分为: 根据其性质,可分为: 活火山: 活火山: 具有活动能力的火山 死火山: 死火山: 没有活动能力, 没有活动能力,但保存 有火山特有的形态。 有火山特有的形态。 休眠火山: 休眠火山: 长期没有喷发, 长期没有喷发,但将来 会喷发的火山。 会喷发的火山。
红海 有人预言,几千万年之后,亚洲和非洲之间的红 有人预言,几千万年之后, 海会形成新的大洋, 海会形成新的大洋,而欧洲与非洲之间的地中海会 消失,你能用板块运动来分析一下吗? 消失,你能用板块运动来分析一下吗?
地壳的运动和变化__知识点
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知识点一、地质作用1.地质作用概念:由自然力引起的地壳的物质组成、内部结构和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各种作用。
2.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主要是由地球内能引起的,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能量。
内力作用表现形式:岩浆活动、地壳运动、变质作用;外力作用:外力作用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和重力能(风力、流水、冰川)。
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
二、.岩浆活动:岩浆活动:人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
岩浆活动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岩浆上升到一定位置,在地壳中冷凝而结晶,岩浆侵入地壳形成花岗岩;另一种是岩浆冲破上覆岩层喷出地表,形成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玄武岩。
1、常见的岩石变质岩受到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原来的成分、结构发生了改变,形成了新的岩石大理石、板岩石英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在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中,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可夷平地表。
(2012·山东卷)下图为某区域地质剖面示意图。
图中甲地层褶皱后,该区域先后发生了 ( )。
A.沉积作用、侵蚀作用、岩浆侵入B.岩浆侵入、侵蚀作用、沉积作用C.岩浆侵入、沉积作用、侵蚀作用D.侵蚀作用、沉积作用、岩浆侵入三、地壳运动地壳运动又称构造运动,一般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地壳运动的结果称为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分为褶皱和断层,褶皱分为背斜和向斜,断层分为地垒和地堑。
地质构造示意图岩层形态地表形态实践意义内力作用外力作用褶皱背斜中心岩层向上拱起形成山岭顶部受到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成为谷地良好的油气构造,开凿隧道通常选背斜,原因:背斜成拱形,安全稳定,不易积水。
向斜中心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槽部受挤压不易侵蚀反成山岭良好的储水构造断层地垒中间岩块上升,两侧岩块相对下降形成块状山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工程建设遇断层要避开,以免诱发地震、滑坡、渗漏、坍塌等地质灾害。
地壳运动
了解地球的地质结构
了解地球的地质结构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了解地球的地质结构对于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化过程至关重要。
通过深入了解地球的地质结构,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地壳的运动、地震和火山的形成,以及自然资源的分布等方面。
本文将以地球的地质结构为主题,详细介绍地球内部的各个层次及其特征。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可分为大地构造和小地构造两个层次。
大地构造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小地构造则包括岩石圈、软流圈和固流圈等。
1.1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一层固体壳体,厚度约为5-70公里。
地壳主要由硅铝质岩石组成,分布在陆地和海洋底部。
地壳可以进一步分为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两种类型。
陆地地壳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等构成,其密度较大;海洋地壳主要由玄武岩组成,密度较小。
1.2 地幔地幔位于地壳之下,是地球最大的一层,占据地球体积的大约84%。
地幔的厚度约为2,900公里,温度和压力都较高。
地幔由硅镁铁质的岩石组成,其物理状态介于固体和液体之间,称为软流圈。
1.3 地核地核是地球内部最深处的一层,直径约为3,500公里。
地核可以分为外核和内核两部分。
外核主要由液态铁和镍组成,内核则由固态铁和镍组成。
地核的温度和压力非常高,是地球内部的热源之一。
二、地球的地壳运动地壳是地球上最薄而最外层的一层,它不断地发生运动,造成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
主要有板块构造学说和原始大陆构造学说。
2.1 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现代地球科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认为地壳由多个大型和小型板块组成,这些板块不断地相互移动。
板块边界处的运动产生了地震、火山和山脉等现象。
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了地球上的大陆漂移和地震等现象,并为地质学家提供了地球内部结构和演化的重要线索。
2.2 原始大陆构造学说原始大陆构造学说认为地壳的运动是由于原始大陆的运动导致的。
原始大陆构造学说主张地壳不是由多个硬而坚固的板块组成,而是由连续不断运动的软岩组成的。
它主要依据大地构造、地震和火山活动等现象,来揭示地壳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地壳运动模式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地壳运动模式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该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地壳运动模式该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文档下载说明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简述板块构造学说的地壳运动模式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板块构造学说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种地质学理论,它通过解释地球表面的地质现象,如地震、火山喷发、山脉形成等,揭示了地球内部构造和运动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8.图2示意某河 流入海径流量和 输沙量的逐年变 化。读图2,完成 1~2题。(全国卷2)
A.甲作用有关
B.乙作用有关
C.丙作用有关
D.丁作用有关
例6.下图示意某地的 沉积岩层与火成岩体 (岩浆岩)的相互关 系。回答1—2题。
1.各岩层、岩体的生成时代按由老至新的顺序依次是 A.火成岩1、沉积岩1、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3 B.沉积岩3、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2、沉积岩1 C.沉积岩3、火成岩1、沉积岩2、火成岩2、沉积岩1 D.沉积岩3、沉积岩2、火成岩1、火成岩2、沉积岩1
A.瓦斯爆炸和透水事 故 B.井喷事故和瓦斯 爆炸 C.透水事故和瓦斯爆 炸 D.透水事故和井喷 事故
2、下列有关图示地质地貌说法正确的是( ) A.乙、丙地貌均为地壳运动形成 B.乙处为背斜成谷 C.丙处为地垒成山 D.丁处为地堑成谷
例11. 下图为“某大 河 流域的地质构造与地 貌示意图”。读图回 答 11~.3关题于。图中所示地区地质、地貌和地层的叙述 正确的 A.向斜成岭,背斜成谷 B.①地地下有可能找到石油 C.地质基础很不稳定 D.从甲到乙,地层形成年代越来越老
例5.读图2 “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回
答
1. 图中序号表示地球外部圈层的有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 ②③④
例5.读图2 “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回答 2.关于地壳物质循环的正确叙述是 A. 甲作用形成新的岩浆 B. 乙作用形成变质岩 C. 丙作用形成沉积岩 D. 丁作用形成岩浆岩
3.华北平原的形成与图中的
2.若在图中乙处修建一水库,对生态环境产生的 影响是 A.会使图中湖泊不断萎缩,盐度升高,生态破坏 B.河口滩涂面积增速变缓 C.库区周围土地盐碱化严重 D.使河流下游径流量增大,洪涝灾害加剧
地表形态的变化
清华附中地理 特级教师 田佩淮
考点1、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及地 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地壳特点
各类岩石组成,厚度不均
岩石圈
包括上地幔顶部和地壳的全部, 由各类岩石造成
地壳内部物质循 环过程
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岩浆 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 质岩-重熔再生→岩浆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考点3 地质构造和人类生产
断层构造分 布的实例
地质构造对 人类生产活 动的影响
东非大裂谷;华山、庐山、泰山; 渭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背斜(储油、修建隧道)、向斜 (储水)、断层(找水、找矿产, 不利于建筑和修水库)。
例10.读某地地质构造剖面图(图4),回答下面试题。
1、在a、b两处采煤,最容 易发生的矿难事故分别 是( )
考点3 地质构造和人类生产
地质构造的 概念
地质构造类 型
背斜成谷和 向斜成山的 成因
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 位。
褶皱(背斜:岩层向上拱;向斜: 岩层向下凹),断层(地垒:相 对上升岩块、地堑:相对下沉岩 块)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易被侵蚀成 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物质 致密,不易侵蚀,而且接受沉积 物,成为山岭。
例3.读下面两图,完成下列问题。
(1)大兴安岭; (2分)地球大范 围固体表面的海 拔越高,地壳越 厚;海拔越低, 地壳越薄。(呈 正相关关系)
(1)40千米地壳厚度线与我国自然分界线 (填
山脉名称)大体一致,简要说明地壳厚度与地势的
关系。
(2)我国东北 部的7月等温线 与地壳厚度线的 吻合度较高,简 析造成这种现象 的原因。
(2)影响我国东北部7月气温的因素主要为海拔 高度,地壳厚度又与海拔呈正相关,因此,等温 线与地壳厚度线的吻合度较高。(2分)
例4.图3为“地壳物质循环简图”。各箭头表示地 壳物质循环方向,①②③④表示各类地质作用。下 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大理岩属于甲类岩石 B.乙、丙类岩石具有层理构造并含有化石 C.断层的形成与①
例1.右上图为“地壳物质循环简略示意图”,读图
完成下列问题(每空1分,共6分)
(1)根据图中箭头的方向,将各数字所代表的地质
作用填入空格内:属于冷却凝固的是 ;属于高
温熔化的是
;属于变质作用的是
;
表示外力作用的是
。
(2)A所属的岩石类型
是 岩浆岩 ,B所属的
岩石类型是 沉积岩 。
例2.图3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 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 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读图回答1~2题 1.2008北京奥运金牌上镶的昆仑玉和大理岩的形 成过程同属 A.② B.③ C.④ D.⑤ 2.古生物进入并成为 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 境和过程是 A.I——① B.Ⅱ——③ C.Ⅲ——⑤ D.⑥——I
2.喷出地表的火成岩为喷出岩,没有喷出 地表的火成岩为侵入岩,图中 A.火成岩1为喷出岩、火成岩2为侵入岩 B.火成岩1、火成岩2都为喷出岩 C.火成岩1为侵入岩、火成岩2为喷出岩 D.火成岩1、火成岩2都为侵入岩
例7.图是五种外力相互作用相 互联系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 列要求。 (1)图中字母表示的外力作用 中,表示三角洲成因的是 。 (2)简述五种外力之间的关系。
1.图中信息表明该河流 A.1950~1969年输沙量与径流量年变化同步 B.1985年之后输沙量和径流量变化趋势相反 C.1950~2005年输沙量的变化率高于径流量的变化率 D.高径流量年份与高输沙量年份逐一对应
2.比较1984年以来径流量和输沙量的变化趋势, 可以看出流域内
A.气候变暖、变干的速度日益加快 B.水土保持和水利工程效益显著 C.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控制 D.水资源总量呈波动式下降
有关 D.②、③、④均属
于内力作用
考点2、地表形态变化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地质作用的分类 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的主要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
表现形式
用和地震
外力作用表现形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
式
结成岩
地壳运动的两种 水平运动(褶皱山系、裂谷海 类型及其影响 洋)、升降运动(海陆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