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理学重点整理教程文件
毒理学基础整理(第一、二章)
第一章绪论《毒理学基础》第5版,供预防医学类专业用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王心如(一)概念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
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living systems)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biologic mechanisms)、安全性评价(safty evaluation)与危险性分析(risk analysis)的科学。
(二)研究内容毒理学两个基本功能:检测理化因素产生的有害作用的性质(危害性鉴定功能)评价在特殊暴露条件下出现毒性的可能性(危险度评价功能)三大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第一章1.现代毒理学定义: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现代定义)研究范围扩大2.毒理学的三大领域: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3.描述毒理学:毒性鉴定研究化学物的毒性表现,对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做到“知其然”。
4.机制毒理学:机制研究,研究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产生损害作用的细胞、生化和分子机制。
对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做到“知其所以然”。
5.管理毒理学:将毒理学的原理、技术和研究结果应用于化学物管理,根据描述和机制毒理学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订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以确保化学物、药品、食品、化妆品、健康相关产品等进入市场后足够安全,达到保护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的目的6. 毒理学发展的特点?高度综合到高度分化、动物实验到替代实验、阈剂量到基准计量、构效关系到定量构效关系7. 系统毒理学的概念?是将毒物基因组学、传统毒理学和生物信息学融合形成的一个新体系,即以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表型组学等为技术平台,在细胞、组织、器官和生物整体水平研究结构和功能各异的各种分子及其相互作用,并通过计算生物学定量描述和预测生物功能、表型和行为等毒理学基础习题集1 第一章绪论【A 型题】1. 经典的毒理学研究对象是A.核素B.细菌C.病毒D.各种化学物质2.外源化学物的概念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D.以上都是【B 型题】【名词解释】1.毒理学2.现代毒理学3.卫生毒理学4.管理毒理学【问答题】1.毒理学、现代毒理学及卫生毒理学的任务和目的2.卫生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种?3.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研究内容及相互关系4.毒理学主要分支有哪些?【论述题】1. 试述毒理学发展趋势及有关进展。
最新整理毒理学基础重点知识讲解
第一章绪论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
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和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有害效应与机制,以及中毒的预防、诊断和救治的科学。
现代毒理学的研究内容:三大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
描述毒理学工作者直接关注的是外源性物质的毒性鉴定,以期为安全性评价和管理法规与措施的制订提供基础资料。
机制毒理学的研究重点旨在识别和了解外源和内源因素对生物系统产生损害作用的细胞、生化和分子机制。
管理毒理学根据描述毒理学和机制毒理学工作者提供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订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以确保化学品、药品、食品等进入市场足够安全,达到保护人群健康的目的。
毒理学研究方法:动物实验或体内试验、体外试验、人体观察和流行病学研究。
毒理学应用:安全性评价、危险度评定、危险性管理与交流。
毒理学替代法▲或痛苦的方法;减少实验动物使用数量并能实现预期研究目标的方法,替代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例如采用细胞、组织或特定的动物器官等进行的体外试验,选用昆虫等模型生物进行的体内试验,以及利用理化技术和计算模型预测独行的方法。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毒性(toxicity):指化学物质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剂量相同时,对机体损害能力越大toxic effect):又称为毒作用,是化学物质对生物体健康引起的有害作用。
毒效应是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数量并停留一定时间,与组织大分子成分互相作用的结果。
《毒理学基础》总结及重点
《毒理学基础》总结及重点第一篇:《毒理学基础》总结及重点《毒理学基础》重点大全:先说一句,六,七,八,十二章是本书重点中的重点。
注意详细看课本。
15.急性毒性实验的目的?a、通过实验测定毒物的致死剂量以及其他急性毒性参数,以LD50为最主要参数;b、通过观察动物中毒表现,毒作用强度和死亡情况,初步评价毒物对机体的毒作用效应特征、靶器官、剂量-反应关系和对人体产生所害的危险性;c、为后续的重复剂量、亚慢性和慢性毒性实验研究以及其他毒理实验提供接触剂量设计依据d、提供毒理学机制研究的初步线索。
16.常用的致突变试验?a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b微核试验:c染色体畸变分析;d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SCE;e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f显性致死试验;g程序外DNA合成试验;h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
17.微核试验的原理和其检测的终点是什么?原理:是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的无着丝点断片或纺锤丝受损伤而丢失整个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遗留在胞质中,单独形成的次核,因其比主核小,故称微核。
检测的终点:(1)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的损伤(2)纺锤丝的损伤。
18、简述Ames 试验、微核试验的基本原理。
答:⑴Ames 试验,又称细菌回复突变试验,是利用突变体的测试菌株,观察受试动物能否纠正或补偿突变体所携带的突变改变,判断其致突变性。
⑵微核试验MNT,是观察受试动物能否产生微核的试验,主要可检出DNA 断裂剂和非整倍体诱变剂。
19.发育毒性概念及表现?a、指出生前后接触有害因素,子代个体发育为成体之前诱发的任何有害影响。
b、表现:发育生物体死亡,生长改变,结构异常,功能缺陷。
20.举例说明致突变试验所反应的遗传学终点?a.DNA完整性的改变b.DNA重排或交换c.DNA碱基序列改变d.染色体完整性改变e.染色体分离改变。
21.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一次或24h 内多次接触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性效应,包括一般行为、外观改变、大体形态变化以及死亡效应。
毒理学重点整理知识点
绪论(课件)1.食品安全和食品卫生的区别1.1.概念不同。
食品安全是种概念,食品卫生也是属概念。
1.2.范围不同。
食品安全包括食品(食物)的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环节的安全。
食品卫生通常并不包含种植养殖环节的安全。
1.3.侧重点不同食品安全是结果安全和过程安全的完整统一。
食品卫生虽然也包含上述两项内容,但更侧重于过程安全。
2.什么是毒理学?2.1.传统定义: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2.2.现代定义:研究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的综合学科。
3.常用食品毒理学研究方法3.1.从方法学来分3.1.1.微观方法利用生物化学、细胞病理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从细胞水平甚至分子水平观察到多方面毒性作用现象,其中包括一些极微小的毒作用表现。
3.1.2.宏观方法研究人的整体以至于人的群体与毒物相互作用的关系。
3.2.根据采用方法的不同3.2.1.体内试验实验对象采用哺乳动物检测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躲在整体进行。
3.2.2.体外实验利用游离器官、培养的细胞或细胞器进行研究。
多用于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急性毒性作用的初步筛检、作用机制和代谢转化过程的深入观察研究。
4.毒理学有哪几个研究领域?4.1.主要领域4.1.1.描述毒理学4.1.2.机制毒理学4.1.3.管理毒理学4.2.其他领域4.2.1.法医毒理学4.2.2.临床毒理学4.2.3.环境毒理学4.2.4.生态毒理学4.3.毒理学分支4.3.1.靶器官毒理学4.3.1.1.肺(呼吸系统)毒理学4.3.1.2.血液(造血系统)毒理学4.3.1.3.免疫系统毒理学4.3.1.4.生殖和内分泌系统毒理学4.3.1.5.神经系统与行为毒理学4.3.1.6.肝与胃肠道毒理学4.3.1.7.肾毒理学4.3.1.8.皮肤毒理学、眼毒理学……4.3.2.以机制研究为基础的毒理学4.3.2.1.分子毒理学4.3.2.2.细胞毒理学4.3.2.3.遗传毒理学4.3.2.4.生化毒理学4.3.2.5.受体毒理学……4.3.3.根据研究对象和科学领域的不同4.3.3.1.药物毒理学4.3.3.2.食品毒理学4.3.3.3.临床毒理学4.3.3.4.分析/法医毒理学4.3.3.5.环境毒理学4.3.3.6.职业毒理学……4.3.4.按照毒物性质的不同4.3.4.1.农药毒理学4.3.4.2.金属毒理学4.3.4.3.有机溶剂毒理学4.3.4.4.放射毒理学……5.什么是食品毒理学?研究食品中外源化学物的性质,来源与形成,它们的不良作用与可能的有益作用及其机制,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和评定食品的安全性的科学。
毒理学整理资料(绝对给力)
第一章绪论1.环境毒理学:利用毒理学方法研究环境,特别是空气、水和土壤中已存在或即将进入的有毒化学物质及其在环境中的转化产物,对人体健康的有害影响及其作用规律的一门科学。
2.环境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实验动物一般为哺乳动物。
(一)体内试验:亦称整体试验,是利用整体动物进行的试验。
按染毒的持续时间不同而分为急性(一次染毒或24h内重复染毒的毒性实验研究)、亚急性(1-3个月)和慢性毒性实验(一般6个月以上到终生染毒)。
(二)体外试验:根据选用生物试验对象分为:1.微生物试验;2.哺乳动物体外试验(器官水平;细胞和亚细胞水平;分子水平);3.流行病学调查(动物实验的结果不能直接应用于人)第二章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和转化1.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各种变化过程被称之为污染物的迁移(位置)和转化(形态),也可称为污染物的环境行为或环境转归。
2.污染物的迁移是指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相对移动过程。
结果导致局部环境中污染物的种类、数量和综合毒性的强度发生变化,引起污染范围的扩大或缩小,污染物浓度的降低或增高,污染物所处的局部条件重新发生或大或小的改变。
3.迁移方式三种类型:机械性迁移、物理-化学性迁移和生物性迁移。
4.生物性迁移:污染物通过生物体的吸附、吸收、代谢、死亡等过程而发生的迁移。
5.三种类型:(一)生物浓缩:又称生物富集,生物体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
出现生物体中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生物浓缩程度用生物浓缩系数表示:BCF=环境中该污染物的浓度生物体内污染物的浓度(二)生物积累:生物个体随其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从环境中蓄积某种污染物,而是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
生物积累的程度可用生物积累系数表示:BAF=染物的浓度较前阶段体内蓄积该污同一生物个体生长发育物的浓度较后阶段体内蓄积污染某一生物个体生长发育(mg/kg )(三)生物放大:在生态系统的同一食物链上,某种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终极总结版)★
ADME过程吸收(Absorption) 、分布(Distribution) 、代谢(Metabolism)、排泄(Excretion致突变:外来因素,特别是化学物引起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能力,而且次种改变可随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是利用规定的毒理学程序和方法评价化学物对机体产生有害效应(损伤、疾病或死亡),并外推和评价在规定条件下化学物暴露对人体和人群的健康是否安全。
自由基:是在其外层轨道中含有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电子的分子或分子片段。
化学物通过接受一个电子、丢失一个电子或共价键均裂而形成自由基。
三段生殖毒性试验主要是根据以上发育阶段的区分来设计的,每一段试验大致相当于上述两个阶段。
三段生殖毒性试验分别为:1段:生育能力和早期胚胎发育毒性试验(一般生殖毒性试验)2段:胚体—胎体毒性试验(致畸试验)3段:出生前后发育毒性试验(围生期毒性试验)3R原则:替代、减少和优化致畸:致畸物引起畸形(发育物体解剖学上形态结构的缺陷)。
脂/水分配系数:当一种物质在脂相和水相之间的分配达到平衡时,其在脂相和水相中溶解度的比值。
机体负荷:是指在体内化学物和(或)其代谢物的量及分布。
0201633、适应:是机体对一种通常能引起有害作用的化学物显示不易感性或易感性降低。
0201734、受体:是能与配体或激活剂高度选择性结合,并随之发生特异性效应的生物大分子或生物大分子复合物。
02023第一章绪论《毒理学基础》第5版+第6版,预防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王心如(一)概念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
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living systems)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biologic mechanisms)、安全性评价(safty evaluation)与危险性分析(risk analysis)的科学。
最新整理第七版毒理学基础总结doc资料
毒理学基础总结归纳第一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毒物性质与机体或生态系统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
(包括毒性、入侵途径、中毒机理和病理过程)2、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living systems)和生态系统(ecosystem)的损害作用/有害效应(adverse/harmful effects与机制,以及中毒的预防、诊断和救治的科学。
二、问答题1、简述毒理学的基本功能以及三大领域:答:⑴毒理学两个基本功能:①检测理化因素产生的有害作用的性质(危害性鉴定功能);②评价在特殊暴露条件下出现毒性的可能性(危险度评价功能) ;⑵三大研究领域:①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②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③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2、毒理学方法:答:体内试验(整体动物试验),体外试验,人体试验,流行病学研究3 3R原则:答:替代,减少,优化和改良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一、名词解释1、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 ):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2、毒性(toxicity ):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毒性是一种内在的、不变的性质,取决于物质的化学结构。
3、毒物(toxic substa nee , pois on , toxica nt): 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
4、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化学改变,功能紊乱或病理损害,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应激的反应能力。
5、非损害作用(non-adverse effect):机体发生的生物学变化应在生物题适应代偿能力范围之内,生物体对其他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易感性也不应增高。
14毒理学老师划的重点
毒理学老师划的重点第一章绪论(P8)1、食品毒理学的定义借用基础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食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性质,来源及对人体损害的作用与机制,评价其安全性并确定这些物质的安全限量以及提出预防管理措施的一门学科。
第二章食品毒理学基础(P33)(主要考名词解释)1、名词解释:什么是毒物、毒性、毒作用?各自如何分类?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毒物分类:按毒物来源分为人为添加或有意添加、食品生产原料自身产生或有害物产生、无意加入、食品加工过程产生、内源性化学物。
毒性: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条件下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称为该物质的毒性。
毒作用:化学物质的毒作用(toxic effect)又称为毒效应。
是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故又可称为不良效应、损伤作用或损害作用。
毒作用分类:速发或迟发性作用、局部与全身作用、可逆与不可逆作用、过敏性反应或变态反应、特异体质反应2、判断急性毒性的指标有哪些?绝对致死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MLD,LD01或MLC,LC01)最大非致死剂量或浓度(MNLD,LD0或MNLC,LC0)3、什么是靶器官?(毒性参数:上限参数&下限参数)(安全限值ADI不是毒性参数)靶器官:化学物质被吸收后可随血流分布到全身各个组织器官,但其直接发挥毒作用的部位往往只限于一个或几个组织器官,这样的组织器官称为靶器官。
毒性上限参数(在急性毒性试验中以死亡为终点的各项毒性参数)毒性下限参数(有害作用阈剂量及最大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P74)1、什么是生物转运?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的过程2、什么是生物转化?生物转化有何意义?概念:外源化学物经酶催化后化学结构发生改变的代谢过程意义:1、水溶性显著增加.2、改变其毒效学性质(代谢活化或生物活化及灭活.)3、外源性化学毒物在体内的吸收、排泄途径主要有哪些?吸收途径:经胃肠道吸收、经呼吸道吸收、经皮肤吸收、其它途径:注射排泄途径:经肾脏(尿)排泄、粪便排泄、经肺(呼气)排泄、其他途径:(乳汁排出、汗腺和毛发排泄)4、机体内主要的贮存库有哪些?血浆蛋白质、肝脏和肾脏、脂肪组织、骨骼组织5、化学物在体内贮存的毒理学意义?○1一方面对急性中毒具有保护作用,可减少在靶器官中的外源化学物的量;○2另一方面贮存库中的毒物与血浆中游离型毒物间存在平衡,当血浆中游离型毒物被排除后(如通过生物转化和排泄),贮存库中的化学物就会释放进人血液循环,而成为血液中游离型毒物的来源,具有潜在的危害。
最新整理毒理学基础重点知识讲解
第一章绪论毒理学(Toxicology):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
现代毒理学(modern Toxicology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体和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有害效应与机制,以及中毒的预防、诊断和救治的科学。
现代毒理学的研究内容:三大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机制毒理学(mechanistic toxicology)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
描述毒理学工作者直接关注的是外源性物质的毒性鉴定,以期为安全性评价和管理法规与措施的制订提供基础资料。
机制毒理学的研究重点旨在识别和了解外源和内源因素对生物系统产生损害作用的细胞、生化和分子机制。
管理毒理学根据描述毒理学和机制毒理学工作者提供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协助政府部门制订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以确保化学品、药品、食品等进入市场足够安全,达到保护人群健康的目的。
毒理学研究方法:动物实验或体内试验、体外试验、人体观察和流行病学研究。
毒理学应用:安全性评价、危险度评定、危险性管理与交流。
毒理学替代法▲或痛苦的方法;减少实验动物使用数量并能实现预期研究目标的方法,替代整体动物实验的方法,例如采用细胞、组织或特定的动物器官等进行的体外试验,选用昆虫等模型生物进行的体内试验,以及利用理化技术和计算模型预测独行的方法。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s):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毒性(toxicity):指化学物质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剂量相同时,对机体损害能力越大toxic effect):又称为毒作用,是化学物质对生物体健康引起的有害作用。
毒效应是化学物质或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数量并停留一定时间,与组织大分子成分互相作用的结果。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终极总结版)★
毒理学基础复习资料(终极总结版)★ADME过程吸收(Absorption) 、分布(Distribution) 、代谢(Metabolism)、排泄(Excretion致突变:外来因素,特别是化学物引起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发生改变的能力,而且次种改变可随细胞分裂过程而传递。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是利用规定的毒理学程序和方法评价化学物对机体产生有害效应(损伤、疾病或死亡),并外推和评价在规定条件下化学物暴露对人体和人群的健康是否安全。
自由基:是在其外层轨道中含有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电子的分子或分子片段。
化学物通过接受一个电子、丢失一个电子或共价键均裂而形成自由基。
三段生殖毒性试验主要是根据以上发育阶段的区分来设计的,每一段试验大致相当于上述两个阶段。
三段生殖毒性试验分别为:1段:生育能力和早期胚胎发育毒性试验(一般生殖毒性试验)2段:胚体—胎体毒性试验(致畸试验)3段:出生前后发育毒性试验(围生期毒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living systems)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biologic mechanisms)、安全性评价(safty evaluation)与危险性分析(risk analysis)的科学。
卫生毒理学(health toxicology)是利用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从预防医学角度研究人类环境中可能接触的有害因素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亦可称“预防毒理学”。
(二)研究内容毒理学两个基本功能:检测理化因素产生的有害作用的性质(危害性鉴定功能)评价在特殊暴露条件下出现毒性的可能性(危险度评价功能)毒理学三大研究领域:#1、描述毒理学(descriptive toxicology):直接关注外源性物质的毒性鉴定,研究化学物的毒性表现,对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做到“知其然”。
效应:是指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作用所引起的生物学改变,这类生物效应的强度是连续增加或减少的变量,用计量数据表示其强度,称量效应。
《毒理学基础》重点大全资料讲解
《毒理学基础》重点大全资料讲解《毒理学基础》重点大全:先说一句,六,七,八,十二章是本书重点中的重点。
注意详细看课本。
一.名词解析:1. 毒理学( toxicology ):的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现代毒理学已发展为所有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学科。
2. 最大耐受剂量( maximal tolerance dose ):指化学物质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3. 自由基(free radical) :是独立游离存在的带有不成对电子的分子、原子和离子,它主要由化合物的共价键发生均裂而产生。
4. 易感生物学标志( 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 ):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应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5. 半减期( half life ):外源化学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它是衡量机体消除化学物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
6?癌基因(Oncogene): 一类在自然或试验条件下,具有诱发恶性转化的潜在基因。
7. 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 :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一次或24 小时内接触多次一定剂量外源化合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作用及死亡。
包括一般行为、大体形态变化及死亡效应。
8. 基准剂量BMD\benchmark dose :是依据动物试验剂量-反应关系的结果,用一定的统计学模式求得的引起一定比例动物出现阳性反应剂量的95%可信限区间的下限值。
9. 生物转化( Biotransformation ):又称代谢转化,指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经历酶促反应或非酶促反应而形成的代谢产物的过程。
10. 代谢酶遗传多态性:不同种属,不同个体内的同一种代谢酶的基因编码不同,从而导致了其功能的不同,这就是代谢酶遗传多态性11. 危险度(risk):又称危险或危险性,指在特定条件下,因接触某种水平的化学毒物而造成机体损伤、发生疾病,甚至死亡的预期概率。
11级学习部整理毒理学知识点总结
11级学习部整理毒理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绪论名解:毒理学(toxicology)、毒物、毒性、毒效应、LD50、LD100、LOAEL、NOAEL、毒效应普、生物学标志(biomarker)、剂量-量反应关系、剂量-质反应关系、急性毒作用带(Zac)、慢性毒作用带(Zch)简答:1、化学物对机体有选择性毒性的原因;P 152、简述毒理学研究领域;P13、简述卫生毒理学的研究方法;P44、剂量—反应的曲线类型有哪些;P135、毒理学中主要的毒性参数有哪些P16第二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名解:生物转运(biotransportation)、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蓄积(accumulation)、消除半减期、代谢灭活、代谢活化、终毒物、首过效应(first-pass effect)简答:1、列举Ⅱ相反应;P352、简述外源化学物吸收入机体的主要途径;P243、简述生物转化第一相反应的反应类型;P324、氧化反应的主要酶系是什么P32第三章外源化学物毒作用影响因素及机制名解:血/气分配系数、脂水分配系数、联合作用、相加作用、协同作用、拮抗作用简答:1、简述影响毒作用的主要因素;P422、简述化学毒物产生毒性的可能途径;P533、简述联合作用的类型P50第四章毒理学试验基础名解: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品系(strain)简答:1、毒理学毒性评价试验的基本目的;P612、人体观察必须遵循的伦理学原则;P603、实验动物物种选择的基本原则;P624、毒理学试验设计应遵守哪些基本原则;P655、简述试验染毒的途径P67第五章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作用名解: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蓄积作用、慢性毒性、亚慢性毒性简答:1、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P742、短期重复剂量、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P833、简述急性毒性试验设计要素;P754、简述亚慢性和慢性毒作用的试验设计:P845、一般毒性作用包括哪几种类型P746、LD50的意义P78第六章外源化学物致突变作用名解:Ames test、碱基置换、移码突变、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简答:1、简述遗传学损伤的类型及突变的不良后果;P90、P952、简述基因突变的类型;P913、简述染色体畸变的类型;P914、遗传毒理学试验的主要遗传学终点有哪些;P1005、简述Ames试验、微核试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的基本原理P101第七章外源化学物的致癌作用名解:原癌基因(proto- oncogene)、癌基因(oncogene)、抑癌基因(anti- oncogene)、直接致癌物、间接致癌物、终致癌物简答:1、如何评价一种化学物质是否为致癌物;P1172、致癌物的检测方法有哪些;P118大标题3、哺乳动物长期致癌试验的设计P120第八章外源化学物的生殖与发育毒性作用名解:生殖毒性(reproductive toxicity)、发育毒性(developmental toxicity)、致畸作用(teratogenesis)简答:1、三段生殖毒性试验包括哪些;P1292、简述母体毒性与发育毒性的关系;P136第九章管理毒理学名解:安全性、危险度简答:1、安全性评价程序的四阶段试验;P1482、危险度评定的步骤有哪些;P1583、分别简述安全性毒理学评价和危险度评定的意义P148、P158第十三章卫生毒理学名解:卫生毒理学(hygienical toxicology)、职业有害因素(occupational hazard)、自净作用(self-purification)、生物活化作用、生物富集作用(bioconcentration)、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环境毒理学简答:1、苯对造血功能影响的可能机制;P2342、简述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危害P237第十四章神经行为毒理学名解:神经毒理学、行为毒理学简答:1、简述神经毒作用特点;P2552、神经毒作用机制;P257大标题3、神经毒性的研究方法与评价P259大标题问答题:1、生物学标志可分为哪几类?每一类有什么用途;P112、遗传毒理学成套观察项目中试验入选的原则;P1003、致突变与致癌、致畸的联系与区别;P107(思考题,自己归纳)4、化学致癌物的多阶段过程及其特点;P112题数统计:名解59题;简答42题;问答4题。
最新整理毒理学复习资料讲课教案
毒理学的概念及其主要研究领域1.毒理学(toxicology):是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包括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和危险性分析的科学。
2.卫生毒理学(health toxicology) :是利用毒理学的概念和方法,从预防医学角度,研究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中可能接触到的外来化合物对机体的生物学作用,特别是损害作用,亦即毒性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卫生毒理学属于预防医学的范畴,也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3. 毒理学主要研究内容:(1)环境中外源化学物质的化学结构、理化性质、在环境中的存在形式以及降解过程和降解产物。
——研究外源化学物质的接触相。
(2)外源化学物质进入机体后的吸收、分布、代谢转化和排泄过程。
——研究外源化学物质的动力学相。
(3)进入机体的外源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对机体可能造成的毒性损害及其机制。
——研究外源化学物质的毒效相。
4.外源性化学物(xenobiotic):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性生物活性物质”。
5.毒物(poison,toxicant):在较低剂量下,可导致生物体损伤的物质。
6. 毒性(toxicity):化学物引起生物体有害作用的固有的能力。
取决于化学物的化学结构。
7. 毒效应(toxic effect):化学物对机体健康所致的有害的生物学改变,又称毒(性)作用、不良效应、损伤作用或损害作用。
8.选择毒性(selective toxic effect):是指在接触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化学物对不同物种,同一物种间不同个体,或在同一个体中不同器官产生的毒效应不一致的现象。
9.靶器官(target organ):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
毒作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该物质在靶器官中的浓度。
10. 生物标志(biomarker):外源性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
毒理学复习资料word版
1.植物凝集素的毒性主要表现在哪方面?中毒作用机理?答:植物凝集素的毒性主要表现在它可以和小肠细胞表面的特定部分发生结合作用,此结合可对肠细胞的生理功能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最为严重的是损害胃肠细胞从胃肠道中吸收蛋白质、糖类等营养成分,从而导致营养素缺乏,生长抑制,严重时可引起死亡。
植物凝集素的致中毒机理:①对小肠结构的破坏对小肠结构的破坏:微绒毛萎缩,上皮细胞的生存发育能力降低,对营养物质的吸收能力降低;②对小肠功能的影响:凝集素本身容易被酶作用而降解,凝集素可以和胃肠道细胞广泛结合,减少了一些消化蛋白酶的作用机会;③对肠道菌群的作用:植物凝集素能刺激小肠内细菌的大量增加,使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平衡遭到破坏;④对胰腺的影响:刺激胰腺的增生。
⑤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引起过敏反应,造成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清蛋白流失增加导致抗体流失,从而机体免疫力降低。
2.简述氢氰酸致毒的机理答:氢氰酸被吸收后,随血液循环进入组织细胞,并通过细胞膜进入线粒体。
氰化物通过与线粒体中细胞色素氧化酶的铁离子结合,导致细胞的呼吸链中断,造成组织缺氧,体内的二氧化碳和乳酸量增高,机体陷入内窒息状态。
同时,氢氰酸还能作用于呼吸中枢及血管运动中枢,使之麻痹,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3.简述河豚鱼毒素的中毒机制答:河豚毒素是毒性极强的非蛋白质、高活性的神经性毒素,毒素进入机体,抵达运动神经元,与Na+通道相互作用,可阻碍细胞膜对Na+的透过性,阻止Na+进入细胞内,使神经轴索透过钠离子的作用发生障碍 (导致细胞膜去极化),从而阻断了神经兴奋的传导,使神经末梢和神经中枢呈麻痹状态,先是感觉神经,后是运动神经。
并使周围血管扩张,血压下降。
河豚毒素还能明显地抑制呼吸中枢,最后因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
4、黄曲霉毒素在体内的生物转化途径和中毒机理.答:(1)黄曲霉在体内的生物转化途径为:黄曲霉毒素B1在体内的代谢主要是在肝脏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作用下进行羟化、脱甲基及环氧化反应,主要代谢产物为AFM1、AFP1和AFB1-2,3-环氧化物。
毒理学重点(人卫第六版)
毒理学第一章绪论要点:掌握毒理学的基本概念熟悉毒理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了解毒理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趋势外/内源化合物、毒物、毒性、毒作用;毒理学、现代毒理学;外源性化合物:在人类生活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
内源性化合物:机体内原已存在的或代谢过程中形成的产物或者中间产物毒性:化学物质引起损害的能力。
同等剂量,损害能力越强的其毒性越高;相对同一损害,剂量越小毒性越大。
毒作用:化学物本身或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到一定量并停留一定时间,与组织大分子相互作用的结果。
又称为毒效应,是化学物对生物体所致的不良或者有害的生物学改变-不良效应、损害效应毒物:较低剂量进入生命体能够引起疾病或者危及生命的物质毒理学:从生物医学角度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机体的有害作用及其机制的科学。
现代毒理学:以毒物为工具,在实验医学和治疗学基础上,发展为研究化学、物理、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的科学—基础学科、和生命大科学同步发展研究领域(分类):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研究方法:体内试验、体外试验、人体观察、流行病学研究毒理学替代法(3R原则):优化、减少、替代、责任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目的要求:掌握毒物、毒性和毒效应的基本概念和意义;掌握剂量、量反应与质反应、剂量-量反应关系与剂量-质反应关系的概念;熟悉剂量-反应关系曲线的形式和转换;掌握常见毒理学参数的概念和意义;熟悉安全限值的有关概念。
重难点:毒性与毒效应的概念区别;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的划分;剂量-效应关系与剂量-反应关系的概念和意义;LOAEL与NOAEL的概念和意义;外源化学物: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内源化学物:机体内已经存在的和代谢过程中形成的产物或中间产物。
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能干扰正常生理功能或生化过程,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物质(毒物无绝对)损害作用:指影响机体行为的生物学改变、病理损伤、功能紊乱,或者降低对外界环境的反应能力。
毒理学各章节总结(公卫人)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毒理学各章节总结(公卫人)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第一章绪论1、现代毒理学是研究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的科学。
毒理学主要分为三个研究领域,即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
2、卫生毒理学:是与公共卫生工作有直接联系的各个毒理学分支,包括环境毒理学、工业毒理学、食品毒理学、农药毒理学、放射毒理学等的基础和总称。
卫生毒理学属于预防医学的范畴,也是毒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任何一种化学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都可能是对机体有害的,卫生毒理学的目的就在于研究外源化学物质的毒性和产生毒性作用的条件,阐明剂量-效应(反应)关系,为制订卫生标准及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3、外源化学物: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的一些化学物质,又称为“外源生物活性物质”。
外来化合物并非人体的组成成分,也非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而且也不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和生命所必需的物质,但它们可由外界环境通过一定的环节和途径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机体内呈现一定的生物学作用。
4、替代法(alternatives)又称“3R”法:1)优化(refinement)试验方法和技术,2)减少(reduction)受试动物的数量和痛苦,3)取代(replacement)整体动物试验的方法。
5、目前常用的化学物质有:6~7万种。
6、体外试验方法常用:A.游离器官 B.原代培养细胞 C.细胞器 D.CHO,V79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1、毒物(poison):在一定条件下,在较低剂量下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成为毒物。
毒理学重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1)【定义】毒理学:研究外源化合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2)【定义】卫生毒理学:利用毒理学的原理&方法,从预防医学角度,研究人类生活&生产活动中可能接触的外源化合物对机体的生物学作用&其机理的科学。
3)4个毒理学阶段:、古代毒理学、中世纪毒理学、启蒙时代毒理学、现代毒理学4)毒理学的2大功能:危害性鉴定功能(检测理化因素产生有害作用的物质)、危险度评价功能(评价在特殊暴露条件下出现毒性的可能性)5)3个主要类别:描述毒理学(毒理鉴定)、机制毒理学(研究毒性机制)、管理毒理学(制定管理条例)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1)【定义】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理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poison)。
2)【定义】毒性:一种化学物质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称为该物质的毒性(toxicity)。
3)【定义】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4)【定义】反应:指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后引起的生物学改变。
分为量反应和质反应两类。
剂量的定义和分类:是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损害作用的重要因素。
接触剂量(exposure dose) 又称外剂量(external dose)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如人、指示生物、生态系统)的接触剂量,可以是单次接触或某浓度下一定时间的持续接触。
吸收剂量(absorbed dose) 又称内剂量(internal dose),是指外源化学物穿过一种或多种生物屏障,吸收进入体内的剂量。
到达剂量(delivered dose) 又称靶剂量(target dose)或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 effective dose),是指吸收后到达靶器官(如组织、细胞)的外源化学物和/或其代谢产物的剂量。
5)【定义】LD50: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6)【定义】NOAEL:未观察到的损害作用剂量(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N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可检测到的有害改变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毒理学基础整理(第一、二章)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
【
1.毒物是
A.对大鼠经口LD50>500mg/kg体重的物质
B.凡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
C.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
D.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对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
2.LD50的概念是
A.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
B.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
C.出现半数动物死亡的该试验组的剂量
第一章绪论
《毒理学基础》第5版,供预防医学类专业用人民卫生出版社主编:
xx
(一)概念
毒理学(Toxicology):
研究外源性化学物质对生物机体的损害作用的学科(传统定义)。
现代毒理学(modernToxicology ):
研究所有外源因素(如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系统(living systems)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biologicmechanisms)、安全性评价(saftyevaluation)与危险性分析(risk analysis)的科学。
通常把生物学标志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
量反应(graded response),属于计量资料,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可用某种测量数值表示。
质反应(quantal response),属于计数资料,没有强度的差别,不能以具体的数值表示,而只能以“阴性或阳性”、“有或无”来表示。
剂量-效应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现称剂量-量反应关系(graded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生相互作用在人群中测定反应能评价宿主持征的可进行某些深入的测定在人群的作用对某组人群(如哮作用(如:
性别、年研究(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1)【定义】毒理学:研究外源化合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
2)【定义】卫生毒理学:利用毒理学的原理&方法,从预防医学角度,研究人类生活&生产活动中可能接触的外源化合物对机体的生物学作用&其机理的科学。
3)4个毒理学阶段:、古代毒理学、中世纪毒理学、启蒙时代毒理学、现代毒理学4)毒理学的2大功能:危害性鉴定功能(检测理化因素产生有害作用的物质)、危险度评价功能(评价在特殊暴露条件下出现毒性的可能性)5)3个主要类别:描述毒理学(毒理鉴定)、机制毒理学(研究毒性机制)、管理毒理学(制定管理条例)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1)【定义】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理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poison)。
2)【定义】毒性:一种化学物质能够造成机体损害的能力,称为该物质的毒性(toxicity)。
3)【定义】靶器官: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作用的器官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4)【定义】反应:指化学物质与机体接触后引起的生物学改变。
分为量反应和质反应两类。
剂量的定义和分类:是决定外源化学物对机体损害作用的重要因素。
接触剂量(exposure dose) 又称外剂量(external dose)是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如人、指示生物、生态系统)的接触剂量,可以是单次接触或某浓度下一定时间的持续接触。
吸收剂量(absorbed dose) 又称内剂量(internal dose),是指外源化学物穿过一种或多种生物屏障,吸收进入体内的剂量。
到达剂量(delivered dose) 又称靶剂量(target dose)或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 effective dose),是指吸收后到达靶器官(如组织、细胞)的外源化学物和/或其代谢产物的剂量。
5)【定义】LD50: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6)【定义】NOAEL:未观察到的损害作用剂量(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N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人或实验动物)形态、功能、生长、发育或寿命可检测到的有害改变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7)【分类】毒作用:化学物质的毒作用(toxic effect)又称为毒效应。
是化学物质对机体所致的不良或有害的生物学改变,故又可称为不良效应、损伤作用或损害作用。
是其本身或代谢产物在作用部位达到一定数量并停留一定时间,与组织大分子成分互相作用的结果。
毒作用的分类:速发或迟发性作用、局部与全身作用、可逆与不可逆作用、过敏性反应、特异体质反应8)【定义】阈剂量:(threshold dose)指化学物质引起受试对象中的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又称为最小有作用剂量(minimal effect level,MEL)。
9)量反应VS质反应:量反应(graded response) 通常表示化学物质在个体中引起的毒效应强度的变化。
属于计量资料,有强度和性质的差别,可以某种测量数值表示。
这类效应称为量反应。
质反应(quantal response) 用于表示化学物质在群体中引起的某种毒效应的发生比例。
属于计数资料,没有强度的差别,不能以具体的数值表示,而只能以“阴性或阳性”、“有或无”来表示,如死亡或存活、患病或未患病等,称为质反应。
10)4种剂量反应曲线类型:S形曲线(对称S形曲线、非对称S形曲线)、直线、抛物线;11)毒作用带:毒作用带(toxic effect zone)是表示化学物质毒性和毒作用特点的重要参数之一,分为急性毒作用带与慢性毒作用带。
急性毒作用带(acute toxic effect zone,Zac)为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ac=LD50/LimacZac值小,说明化学物质从产生轻微损害到导致急性死亡的剂量范围窄,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小。
慢性毒作用带(chronic toxic effect zone,Zch)为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表示为:Zch= Limac /LimchZch值大,说明Limac 与Limch之间的剂量范围大,由极轻微的毒效应到较为明显的中毒表现之间发生发展的过程较为隐匿,易被忽视,故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反之,则说明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小。
12)ADI&MAC:每日容许摄人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ADI)是允许正常成人每日由外环境摄入体内的特定化学物质的总量。
在此剂量下,终身每日摄入该化学物质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任何可测量出的健康危害。
;最高容许浓度(maximal allowable concentration ,MAC)系指某一外源化学物可以在环境中存在而不致对人体造成任何损害作用的浓度。
第三章.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的生物转运与生物转化1)ADME阶段:机体对外源化合物的处置包括吸收Absorption、分布Distribution、代谢Metabolism、排泄Excretion,四个阶段。
2)【定义&特点】生物转运:生物转运包括主动转运、被动转运(简单扩散、易化扩散、滤过)、膜动转运(胞吞又包括吞噬吞饮、胞吐)。
3)【定义】脂/水分配系数:(lipid/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当一种物质在脂相和水相之间的分配达到平衡时,其在脂相和水相中溶解度的比值。
4)【定义】血/气分配系数:(blood/gas partition coefficient)气体在呼吸膜两侧的分压达到动态平衡时,在血液内的浓度与在肺泡空气中的浓度之比。
5)【定义】吸收、吸收的3个途径:吸收是指外源化学物从接触部位透过生物膜屏障进入血液的过程。
有三种方式:经肠胃吸收、经呼吸道吸收、经皮肤吸收。
6)吸收的位置、机制:经肠胃吸收:小肠;影响因素:外源化学物本身的理化性质、胃肠液的PH值、胃肠道内食物的量和质、肠内茵丛的影响经呼吸道吸收:肺;经皮肤吸收:穿透阶段&吸收阶段;7)血/气分配系数意义:8)穿透/吸收阶段:9)【特点】分布特点:分布(distribution)指外源化学物吸收进入血流或淋巴液后,随体循环分散到全身组织器官的过程。
影响因素:组织或器官的血流量、外源化学物的亲合力。
10)排泄途径:肾脏排泄、粪便排泄、肺排泄。
11)【定义】生物转化:指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经过一系列化学变化并形成其衍生物以及分解产物的过程。
12)代谢产物:生物转化的产物。
代谢解毒:经生物转化大部分外源化学物的代谢产物,毒性降低,易于排出体外,此为解毒反应。
代谢活化:经生物转化其毒性被增强的现象。
生成亲电子剂、自由基、亲核剂、氧化还原剂。
13)一相反应型:指经过氧化、还原和水解等反应使外源化学物暴露或产生极性基团,如-OH、-NH2、-SH、-COOH等,水溶性增高并成为适合于Ⅱ相反应的底物。
二相反应型:指具有一定极性的外源化学物与内源性辅因子(结合基团)进行化学结合的反应(conjugation)。
14)还原反应的特定物质:毒物在体内可被还原酶催化还原,在哺乳动物组织还原反应不活跃,但在肠道细胞内是活跃的。
还原反应类型:硝基和偶氮还原、羰基还原反应、二硫化物、硫氧化物和N-氧化物还原、醌还原、脱卤还原15)水解酶的类型:酯酶和酰胺酶、肽酶、环氧水化酶16)6种二相反应型:第五章.毒作用影响因素1)化学物的联合作用:(joint action)两种以上化学物同时或先后作用于机体时产生的交互毒性作用。
2)【影响】毒性作用的四大因素:毒物因素、集体因素、环境因素、化学物的联合作用3)【熟悉】化学结构:(个人认为可无视此条)•取代基的影响•异构体和立体构型•同系物的碳原子数和结构的影响•分子饱和度•与营养物和内源性物质的相似性4)【了解】溶解性、分解度溶解性:脂/水分配系数(lipid/water partition coefficient)是指化合物在脂(油)相和水相的溶解分配率,即化合物的水溶性与脂溶性间达到平衡时,其平衡常数称为脂水分配系数。
一种化合物的脂/水分配系数较大,表明它易溶于脂,反之表明易溶于水,而呈现出化合物的亲脂性或疏脂性。
化合物的脂/水分配系数大小与其毒性密切相关,它涉及化合物的吸收、分布、转运、代谢和排泄。
分解度:粉尘、烟、雾等状态物质,其毒性与分散度有关。
颗粒越小分散度越大,比表面积越大,生物活性也越强。
分散度还与颗粒在呼吸道的阻留有关。
毒物颗粒的大小可影响其进入呼吸道的深度和溶解度,从而可影响毒性。
5)【定义】相对毒性:将物质的挥发度估计在内的毒性称为相对毒性。
相对毒性指数对有机溶剂来说,更能反映化合物经呼吸道吸收的危害程度。
6)【定义&分类】联合作用的五种类型和定义& 相加作用(additive effect) :指多种化学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为各化学物分别作用时毒效应的总和。
& 独立作用(independent effect): 由于不同性质的毒物有不同的作用部位、不同的靶子,而这些部位与靶子之间在功能关系上不密切,因而出现各自不同的毒效应。
& 协同作用(synergistic effect) :多种化学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超过各单个化学物分别作用时毒物效应的总和。
& 加强作用(potentiation):指一种化学物对某器官或系统并无毒性,但与另一种化学物同时或先后暴露时使其毒性效应增强,称为加强作用。
& 拮抗作用(antagonistic effect) :多种化学物同时存在时的毒效应低于各化合物分别作用时毒效应的总和。
第六章.外源化合物的一般毒性作用1)【定义】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机体(人或试验动物)一次接触或24小时内多次接触化学物后在短期(最长到14天)内所发生的毒性效应,包括一般行为、外观改变、大体形态变化以及死亡效应。
2)染毒途径:(exposure routes)的选择需考虑:模拟人在生活和生产环境中实际接触受试物的途径和方式;有利于不同化学物之间急性毒性大小的比较;受试物的性质和用途;各种受试物毒性评价程序的要求等。
最常用的染毒途径为经口、经呼吸道、经皮及注射途径。
3)急性实验目的:①测试和求出化学毒物对一种或几种试验动物的致死量(以LD50表示)以及其它的急性毒性参数,了解急性毒作用强度。
②并通过观察动物中毒表现和死亡的情况,了解急性毒作用性质、可能的靶器官和致死原因,提供化学毒物的急性中毒资料、初步评价对人体产生损害的危险性。
③探求化学毒物急性毒性的剂量—反应关系与中毒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