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康复评定PPT课件
合集下载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ppt课件
社交适应能力评估等多个方面。
3
术后康复监测
术后康复监测对手术治疗的效果评估和康复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预防小儿脑性瘫痪
产前保健
婴幼儿保健
孕期定期产检和遵循医生建议, 预防患病风险。
关注婴幼儿健康,合理喂养和 提供适宜的运动环境。
接种疫苗
及时完成疫苗接种,预防感染 性疾病对婴幼儿大脑的不良影 响。
病因与发病机制
• 小儿脑性瘫痪的主要病因包括产前因素、围产期因素和出生后因素。 • 脑性瘫痪的影响因素包括脑损伤部位、损伤程度和年龄等。 • 发病机制涉及神经元损伤、运动系统障碍和神经肌肉连接异常等。
康复治疗方法
常见的康复治疗方法
物理治疗
言语治疗
物理治疗、言语治疗、运 动疗法和康复训练等,可 综合应用以提高患儿运动 功能。
小结
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早期干预和全面治疗可以为患 儿带来最好的康复效果。
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
本课件介绍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方法与效果评估。了解脑性瘫痪的概念和分 类,以及康复治疗的种类和重要性。
什么是小儿脑性瘫痪
1 脑性瘫痪定义
小儿脑性瘫痪是一种运动和姿势障碍,是由于大脑发育异常或损伤引起的。
2 脑性瘫痪的分类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受累部位,脑性瘫痪可分为四种类型:痉挛型、强直型、混合型和 不定型。
通过体操、按摩和理疗等 技术,促进肌肉协调和运 动发展。
通过语音训练和发音矫正 等方法,促进患儿语言和 交流能力的提高。
运动疗法
康复训练
通过各类运动和运动训练,增强患儿肌肉力 量和运动协调能力。
通过功能性训练和家庭康复指导,帮助患儿 逐步恢复或改善日常生活技能。
第五章脑性瘫痪的康复ppt课件
(二)主要障碍、合并障碍和继发障碍 脑瘫不是一种特别的疾病,而是因为脑损
伤所致的以各种功能失调为特征的集中表现, 即脑损伤综合征。
脑瘫的表现形式: ①神经解剖学上的损伤 ②病因学方面 ③神经病学的分类 ④身体局部解剖上的功能缺失
病因学方面的原因:
早产、窒息、高胆红素血症以及颅内或颅 外脑损伤。 由于围产期医学的发展。使低体重 儿的存活率大大提高,导致极低伴重儿脑瘫的 发生率增加。
跪坐姿
后仰式站姿 被提起时的姿势
手足徐动型CP患儿异常姿势
翻身
坐姿 紧张时的椅上坐姿
手足徐动型CP患儿异常姿势
站姿
在床或垫上挪动
俯卧姿
手足徐动型CP患儿异常姿势
仰卧时的上肢伸展、 下肢剪刀状交叉 内收、两手握拳互 握的姿势
尖足站姿
痉挛型CP患儿异常姿势
股内收站姿 双瘫的坐姿
角弓反张
痉挛型CP患儿异常姿势
②非对称性紧张性颈反射(ATNR): 仰卧位头部转向侧上下肢伸直,后头侧上下肢屈曲。 正常儿:2~3个月消失, 肌张力不全:过早消失可能有、 锥体束或锥体外系病变:强反应或持续存在(图5-3)
③拥抱反射: 拥抱相: 正常儿0~3个月消失。 伸展相:上肢突然向外伸展,迅速落在床上 正常儿3~6个月消失(图5-4)。
协调性是指平稳、准确和控制良好的完成 动作的能力。
平衡是指由于各种原因使身体重心偏离稳 定位置时,通过自发的、无意识的或反射性的 活动以恢复重心稳定的能力。
其他伴有辨距不良、意向性震和颤眼球震 颤,在运动中表现为低张力性。
(4)混合型 常见 具有上述类型两种或以上特点者,常为锥
体系和锥体外系或小脑均受损引起。 (5)其他型别
基本病理变化: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变性、 坏死、软化、纤维化、萎缩、脑沟增宽、脑白 质丧失,以及由于各种先天畸形等而导致的大 脑功能失调。
脑瘫的康复评估PPT课件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轻、中、重度。
编辑版ppt
4
发病率
发达国家约为 2‰ ~ 3‰,国内0~6岁 儿童脑瘫患病率约为1.86‰, 目前全国有31 万例脑瘫患儿,每年新增4.6万例。
编辑版ppt
5
康复的基本目标
应用各种康复技术,对脑瘫患儿进行
全面的、多样化的康复治疗和护理,帮助 他们获得最大的运动、智力、语言和社会 适应能力,改善生存质量,以适应家庭和 社会生活。
编辑版ppt
11
(6)震颤型:极少见的一种脑瘫类型,多 由锥体外系损伤及小脑损伤引起。表现为 静止性震颤。
(7)混合型:指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 的症状体征同时出现于一个患者,称之为 混合型。多见于痉挛型与手足徐动型混合。
编辑版ppt
12
2.伴随障碍 (1)语言障碍:脑瘫患儿中约1/3至2/3有不 同程度的语言障碍。
(2)智能障碍:痉挛型四肢瘫痪及强直型脑 瘫患儿智能更差。
(3)视觉障碍:约半数以上患儿伴视觉障碍, 主要表现为内、外斜视,视神经萎缩,动 眼神经麻痹,眼球震颤及皮质盲。
编辑版ppt
13
(4)听觉障碍:多为核黄疸引起,部分患儿 听力减退甚至全聋。 (5)其他感觉和认知功能障碍:脑瘫患儿常 有触觉、位置觉、实体觉、两点辨别觉缺 失。
致病因素:胎儿发育迟缓、早产儿、低出生体重 儿、胎儿宫内窘迫、出生窒息和高胆红素血症。
编辑版ppt
3
分类
根据运动障碍的特征,脑瘫可分为痉挛型、手足 徐动型、共济失调型、强直型、肌张力低下型、 震颤型、混合型和无法分类型
根据运动障碍涉及的部位分为单肢瘫、双瘫、三 肢瘫、四肢瘫、偏瘫、截瘫、双重性偏瘫
应不灵敏等。
编辑版ppt
编辑版ppt
4
发病率
发达国家约为 2‰ ~ 3‰,国内0~6岁 儿童脑瘫患病率约为1.86‰, 目前全国有31 万例脑瘫患儿,每年新增4.6万例。
编辑版ppt
5
康复的基本目标
应用各种康复技术,对脑瘫患儿进行
全面的、多样化的康复治疗和护理,帮助 他们获得最大的运动、智力、语言和社会 适应能力,改善生存质量,以适应家庭和 社会生活。
编辑版ppt
11
(6)震颤型:极少见的一种脑瘫类型,多 由锥体外系损伤及小脑损伤引起。表现为 静止性震颤。
(7)混合型:指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 的症状体征同时出现于一个患者,称之为 混合型。多见于痉挛型与手足徐动型混合。
编辑版ppt
12
2.伴随障碍 (1)语言障碍:脑瘫患儿中约1/3至2/3有不 同程度的语言障碍。
(2)智能障碍:痉挛型四肢瘫痪及强直型脑 瘫患儿智能更差。
(3)视觉障碍:约半数以上患儿伴视觉障碍, 主要表现为内、外斜视,视神经萎缩,动 眼神经麻痹,眼球震颤及皮质盲。
编辑版ppt
13
(4)听觉障碍:多为核黄疸引起,部分患儿 听力减退甚至全聋。 (5)其他感觉和认知功能障碍:脑瘫患儿常 有触觉、位置觉、实体觉、两点辨别觉缺 失。
致病因素:胎儿发育迟缓、早产儿、低出生体重 儿、胎儿宫内窘迫、出生窒息和高胆红素血症。
编辑版ppt
3
分类
根据运动障碍的特征,脑瘫可分为痉挛型、手足 徐动型、共济失调型、强直型、肌张力低下型、 震颤型、混合型和无法分类型
根据运动障碍涉及的部位分为单肢瘫、双瘫、三 肢瘫、四肢瘫、偏瘫、截瘫、双重性偏瘫
应不灵敏等。
编辑版ppt
脑性瘫痪康复评定PPT课件
脑瘫的分型及临床表现(2006)
1、痉挛型
主要损伤部位在锥体系,各型中发病率最高,占70%。 特别是肌张力↑,肢体活动受限,肢体被动运动时抵
抗力大且僵硬感,腱反射亢进,踝阵挛。2岁后巴氏症 (+)。 主要表现为上肢屈肌张力↑,手指屈曲呈握拳状,拇 指内收,紧握掌心中,下肢以伸肌、内收肌张力↑, 大腿外展困难,扶站时双足下垂、内翻、足尖着地足 跟不能踩平;走路时踮足剪刀样步态,痉挛症状常在 用力,激动时加重,安静入睡时减轻;重者出现肌腱 孪缩,关节畸形,损害部位在大脑皮层运动区和锥体 束。
脑瘫的原因
4、异常分娩 脐带绕颈、脱垂、胎头吸引、产钳造成颅
脑外伤或通过产道难产发生颅内出血 5、新生儿低血糖 3天内血糖低于30mg/dl,3天后血糖低于
40mg/dl
脑瘫的原因
出生后因素(12%) 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2、急性脑病、脑血管障碍 3、呼吸障碍、心跳停止、持续惊厥 4、头部外伤
用不适宜的药物(激素等) 4、胚胎期脑发育异常、前置胎盘、胎盘老化、早剥、羊
水混浊
脑瘫的原因
围产期因素(33%) 1、早产儿:约有20~25%患儿出生体重<2500克,包括早
产、小样儿、多胎、胎龄愈小发病者愈多,出生体重在 1500克以下的极小未成熟儿及胎龄在32周以下者发生CP的 危险性最大。 2、核黄疸:血清胆红素>20mg/dl,持续黄疸和重症黄疸。 3、窒息:阿氏评分<6分,窒息时间>10分有诊断意义。
小儿CP概念的核心内容为三个要素
发育性 非进行性 永久性
小儿脑瘫的核心内容
1、发育性 脑瘫是脑组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
伤,指各种原因作用在末成熟的、正在生 长发育中的脑组织上,而不是作用在已发 育成熟的脑组织上。 2、非进行性 由于CP脑病变是非进行性的,故临床症状 也是非进行性的,病情以不再向前发展为 特点。
脑性瘫痪的运动评估PPT课件
编辑版ppt
9
评估篇
编辑版ppt
10
评估慨论
定义:应用各种手段获取有关儿童有效、 可靠、有用的信息,确定儿童是否有特殊 需要以及为儿童应提供何种帮助,测定干 预和治疗效果的过程。
编辑版ppt
11
评估慨论
针对脑瘫儿童的预防及治疗目前常用的评 估方法有:
1、智能评定:GESELL、贝利婴儿发育量 表(正在引进我国)、韦氏儿童智力量表 等。
编辑版ppt
3
国内脑瘫定义
二、分型1.临床分型(1)痉挛型(spastic);(2)不随意 运动型(dyskinetic):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3)强直 型(rigid):以锥体外系受损为主,少见;(4)共济失调 型(ataxia):以小脑受损为主;(5)肌张力低下型( hypotonic),常为其它类型的过渡形式;(6)混合型( mixed types):同一患儿表现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症 状。2.按瘫痪部位分型(1)单肢瘫(monoplegia):单个 肢体受累;(2)双瘫(diplegia):四肢受累,上肢轻, 下肢重;(3)三肢瘫(triplegia):三个肢体受累;(4) 偏瘫(hemiplegia):半侧肢体受累;(5)四肢瘫( tetraplegia):四肢受累,上、下肢受累程度相似。
编辑版ppt
28
GMFCS五个级别患儿的最高能力
编辑版ppt
29
GMFCS(预测效度)
Rosenbaum PL, Walter SD, Hanna SE, et al.Prognosis for gross motor function in cerebral palsy: creation of motor development curves. JAMA,2002,288: 1357-1363.
儿童脑性瘫痪康复 康复评定 康复课件
➢(3)肌张力评定 ➢1)肌张力评定分类表:肌张力表现形式有静止性肌张力、姿势性肌张力和运动性肌张 力。脑瘫患儿由于反应过激或过迟而出现肌张力过高或过低,评定指标量化比较困难, 年龄小的患儿常做以下检查(表28-2)。
➢(4)关节活动度评定:脑瘫患儿应在被动运动下进行对关节活动范围 的测定。当关节活动受限时,还应测定主动运动的关节活动范围,并与 前者相比较。 ➢决定活动度的因素有:关节解剖结构的变化,产生关节运动的原动肌( 收缩)肌张力,与原动肌相对抗的拮抗肌(伸展)肌张力。 ➢测量可采用目测,但准确的测量多使用量角器。脑瘫易发生挛缩,患儿 容易出现关节的变形。变形后容易造成肢体的形态变化,因此还要注意 测量肢体的长度以及肢体的周径。
儿童脑性瘫痪康复
康复评定
一、康复评定目的
1.详细了解患儿功能障碍的性质、程度和影响范围。 2.详细了解患儿发育程度和发育障碍的状况以及发育障碍对患儿功能障碍的影响。 3.对患儿身体功能状况、家庭和社会环境情况进行收集,掌握患儿功能障碍的特点 ,为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判定治疗效果等提供科学、客观的依据。 4.为判定残疾等级提供依据。 5.为享有平等权利、义务及参与社会活动提供客观依据。
➢8.感知认知评定 感知觉检查按一般临床方法进行,而认知等高级脑功能障碍因脑瘫患儿往
往年龄小,加之伴有智力障碍,检查起来困难,准确性差,所以一般只做智力评定,不再详细
检查。 9.言语功能评定 小儿的言语是随着发育的成长逐步达到完善的,在言语评定之前需要掌握小 儿言语发育规律。脑瘫患儿言语功能障碍主要为语言发育迟缓和运动性构音障碍。
二、评定内容 1.身体发育程度评定 2.运动功能评定 ➢ (1)运动功能发育评定 ➢1)全身粗大运动的发育 ➢2)精细运动的发育
脑性瘫痪脑瘫的评定和康复精品ppt
人们解释这种现象是由于抢救重危新生儿技术提高,使许多过去很 难存活的早产儿和极低体重儿得以存活,而这些婴儿患脑瘫的机会明显 高于足月儿和正常体重儿。
概述
病因 直接病因:脑发育成熟前,脑损伤和/或发育缺陷。 三个阶段:出生前、围产期、出生后。 (一)生前因素 1. 母体因素 母亲孕期大量吸烟、酗酒、理化因素、妊娠期感染、先兆流产、 用药、妊娠中毒症、外伤、风湿病、糖尿病、弓形体病、胎儿期 的循环障碍、母亲智力落后、母体营养障碍、重度贫血等。
发育障碍和脑损伤:主要累及锥体系、锥体外系和小脑三大体系。 (1)锥体系损伤:多为大脑皮层(灰质)的不同部位、锥体束(白质) 的不同部位损伤,早产儿多见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PVL)。
可引起躯干及肢体的随意运动障碍,主要为痉挛型脑瘫,临床可见 全身性瘫痪或不同部位的瘫痪。 (2)锥体外系损伤:主要损伤部位为基底节、丘脑、海马等部位。
可引起随意运动障碍、肌强直、肌张力突然变化或动摇不定,临床 多见强直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锥体外系损伤多累及全身。 (3)小脑损伤:由于小脑不同部位的损伤,可导致共济失调、平衡障碍、 震颤等,临床多见共济失调型脑瘫,累及全身。
上述三大体系的损伤往往不单独存在,临床表现常以一种损伤为主。
临床表现
主要障碍: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多以运动发育落后、姿势及运动模式异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立
(2)姿势异常:屈曲、内旋内收模式。 上肢:手指关节掌屈,手握拳,拇指内收,腕关节屈曲,前臂旋
前,肘关节屈曲,肩关节内收。过多使用上肢,易出现联合反应,使 上肢发育受到影响。
下肢:尖足,足内、外翻,膝关节屈曲或过伸展,髋关节屈曲、 内收、内旋,大腿内收,行走时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态。下肢分离运 动受限,足底接触地面时下肢支持体重困难。
概述
病因 直接病因:脑发育成熟前,脑损伤和/或发育缺陷。 三个阶段:出生前、围产期、出生后。 (一)生前因素 1. 母体因素 母亲孕期大量吸烟、酗酒、理化因素、妊娠期感染、先兆流产、 用药、妊娠中毒症、外伤、风湿病、糖尿病、弓形体病、胎儿期 的循环障碍、母亲智力落后、母体营养障碍、重度贫血等。
发育障碍和脑损伤:主要累及锥体系、锥体外系和小脑三大体系。 (1)锥体系损伤:多为大脑皮层(灰质)的不同部位、锥体束(白质) 的不同部位损伤,早产儿多见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PVL)。
可引起躯干及肢体的随意运动障碍,主要为痉挛型脑瘫,临床可见 全身性瘫痪或不同部位的瘫痪。 (2)锥体外系损伤:主要损伤部位为基底节、丘脑、海马等部位。
可引起随意运动障碍、肌强直、肌张力突然变化或动摇不定,临床 多见强直型、不随意运动型脑瘫,锥体外系损伤多累及全身。 (3)小脑损伤:由于小脑不同部位的损伤,可导致共济失调、平衡障碍、 震颤等,临床多见共济失调型脑瘫,累及全身。
上述三大体系的损伤往往不单独存在,临床表现常以一种损伤为主。
临床表现
主要障碍: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 多以运动发育落后、姿势及运动模式异常、原始反射延迟消失、立
(2)姿势异常:屈曲、内旋内收模式。 上肢:手指关节掌屈,手握拳,拇指内收,腕关节屈曲,前臂旋
前,肘关节屈曲,肩关节内收。过多使用上肢,易出现联合反应,使 上肢发育受到影响。
下肢:尖足,足内、外翻,膝关节屈曲或过伸展,髋关节屈曲、 内收、内旋,大腿内收,行走时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态。下肢分离运 动受限,足底接触地面时下肢支持体重困难。
康复科脑性瘫痪的评定PPT课件
24~72小时 下肢外展、肘伸展、颈伸展
2个月
下肢外展上肢伸展、颈半抬起,扶着躯干前屈,短时坐着
3个月
半扶着时,颈和躯干平行,颈部的稳定时间延长
4个月
颈和躯干平行成直线,有时下肢可屈曲
5~6个月 扶起时颈和躯干成直线,四肢屈曲状,助力下可抬起上肢
6个月
扶起时颈部可前屈
Key months常用检查项目表
月龄:10个月 问诊项目:①用双手拿茶碗或杯子,能放到嘴边吗?
②能够扶着栏杆等站立吗?③说“不能去”并把手拉 过来,小儿看着亲人的脸吗?④能模仿“不不、拜拜、 要要”等口语吗?⑤能爬吗? 检查项目:①扶着站起来②保护性伸展反应检查③模 仿“拜拜、我要等”话语④对熟人的认识
Key months常用检查项目表
月龄:18个月 问诊项目:①能不跌倒顺利走步吗?②能牵手上阶梯
吗?③能指出画册上认识的一些东西吗?④能高兴地 玩自行车或玩具吗?⑤能说出有意义的单词吗?⑥能 用铅笔潦草地写吗?⑦呼名字时能回头吗?⑧耳朵能 很好地听声音吗? 检查项目:①检查走路②Hopping反应检查③复述理 解的单词④在画册上指出知道的东西
姿势发育又称粗大运动发育,主要指小儿整体性动作 行为的发育。评定时可对照姿势发育的量表,对患儿 做临床检查。各量表的制定受到各国国情、民族习惯 、环境因素等影响,因此,各年龄段的姿势发育表现 略有差异。仅供参考使用。如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 (Peabody developmental motor scale,PDEMS)、脑 瘫儿童粗大运动功能评估(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
评定的具体内容
2.一般检查 脑性瘫痪儿童的一般检查如同健康
发育儿童一样在围绕身长、体重、头围、头盖、眼、 耳、口腔、颈部、胸部、腹部、四肢和脊柱、皮肤等 方面进行检查。
《脑性瘫痪康复》课件
康复治疗中的心理 和社会支持
心理支持
心理辅导:帮助 患者和家属理解 病情,调整心态, 增强信心
家庭支持:鼓励 家属积极参与康 复治疗,提供情 感支持和生活照 顾
社会支持:建立 患者互助小组, 分享康复经验和 心得,增强社交 互动
专业支持:提供 心理咨询和治疗, 帮助患者和家属 应对心理压力和 情绪困扰
干细胞治 疗:通过 移植干细 胞,修复 受损的神 经细胞, 促进康复
基因治疗: 通过基因 编辑技术, 修复基因 缺陷,促 进康复
康复治疗标准和规范的建立和完善
建立统一的康复治疗标准和规范,提高康复治疗的质量和效果 加强康复治疗专业人员的培训和认证,提高康复治疗专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加强康复治疗设备的研发和应用,提高康复治疗的科技含量和效果 加强康复治疗与医疗、教育、社会福利等领域的协作,提高康复治疗的综合效果和影响力
临床表现和诊断
临床表现:运动障碍、姿势异常、肌张力异常、反射异常等 诊断方法:神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电生理检查等 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诊断困难:早期诊断困难,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03
康复治疗原则和方 法
康复治疗原则
早期干预:在 脑性瘫痪早期 进行干预,提
脑性瘫痪:由于大脑发育异常或损 伤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
病因:包括先天性因素、围产期因 素、出生后因素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分类:根据病因和症状分为痉挛型、 手足徐动型、共济失调型等
症状:运动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 碍、语言功能障碍等
病因和病理
病因:先天性因素、出生时缺氧、脑部感染等 病理:大脑发育异常、脑细胞损伤、神经功能障碍等 症状:运动障碍、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等 治疗:康复训练、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心理支持
心理辅导:帮助 患者和家属理解 病情,调整心态, 增强信心
家庭支持:鼓励 家属积极参与康 复治疗,提供情 感支持和生活照 顾
社会支持:建立 患者互助小组, 分享康复经验和 心得,增强社交 互动
专业支持:提供 心理咨询和治疗, 帮助患者和家属 应对心理压力和 情绪困扰
干细胞治 疗:通过 移植干细 胞,修复 受损的神 经细胞, 促进康复
基因治疗: 通过基因 编辑技术, 修复基因 缺陷,促 进康复
康复治疗标准和规范的建立和完善
建立统一的康复治疗标准和规范,提高康复治疗的质量和效果 加强康复治疗专业人员的培训和认证,提高康复治疗专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加强康复治疗设备的研发和应用,提高康复治疗的科技含量和效果 加强康复治疗与医疗、教育、社会福利等领域的协作,提高康复治疗的综合效果和影响力
临床表现和诊断
临床表现:运动障碍、姿势异常、肌张力异常、反射异常等 诊断方法:神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电生理检查等 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诊断困难:早期诊断困难,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03
康复治疗原则和方 法
康复治疗原则
早期干预:在 脑性瘫痪早期 进行干预,提
脑性瘫痪:由于大脑发育异常或损 伤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
病因:包括先天性因素、围产期因 素、出生后因素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分类:根据病因和症状分为痉挛型、 手足徐动型、共济失调型等
症状:运动功能障碍、认知功能障 碍、语言功能障碍等
病因和病理
病因:先天性因素、出生时缺氧、脑部感染等 病理:大脑发育异常、脑细胞损伤、神经功能障碍等 症状:运动障碍、语言障碍、认知障碍等 治疗:康复训练、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脑性瘫痪的康复护理及康复评定(康复护理课件)
运动功能障碍及姿势异常
6. 混合型 ■ 指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症状体征同时出现于一个患儿身上 ■ 多见于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
脑性瘫痪病人的康复护理原则与目标
康复护理目标
(1)短期目标 ① 针对脑瘫患儿年龄及运动发育特点,及时发现患儿的异常表现,
为康复提供依据
脑性瘫痪病人的康复护理原则与目标
康复护理目标
(1)短期目标 ② 做好患儿生活护理,加强营养、预防感染,对有吞咽、咀嚼障碍
者,防止呛咳或窒息
脑性瘫痪病人的康复护理原则与目标
脑性瘫痪病人的康复护理原则与目标
康复护理目标
(1)短期目标 ⑥ 采取康复护理措施,纠正患儿的异常姿势,从而降低肌肉的紧张程度 ⑦ 经常给患儿家长以咨询和指导,争取家长的配合
脑性瘫痪病人的康复护理原则与目标
康复护理目标
(2)长期目标 ■ 通过综合康复护理,使脑瘫患儿在身体、心理、职业、社会等方面 达到最大限度地恢复和补偿,实现最佳功能和独立性,提高生活质量
脑性瘫痪病人的健康状态评估
健康状态评估
4. 母亲孕期情况:有无妊娠期合并症、外伤史、先兆流产、孕早期 病毒感染、接触放射线、服药史等
脑性瘫痪病人的健康状态评估
健康状态评估
5. 母亲分娩时情况:是剖宫产还是自然产;是否使用胎头吸引器或 产钳助产;是否难产;有无羊水堵塞、胎粪吸入、脐带绕颈所致的 出生时窒息等
脑性瘫痪概述
发病率
■ 发达国家: 2‰~3‰
中国:约 1.86 ‰
■ 目前:全国0~6岁脑瘫患儿31万例,并且每年新增脑瘫患儿4.6 万例
脑性瘫痪概述
康复原则
■ 通过医学的、教育的、职业的、社会的、心理的、工程等手段, 使脑瘫患儿从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职业上得到最大限度地恢 复和补偿,改善生存质量,适应家庭和社会
6. 混合型 ■ 指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症状体征同时出现于一个患儿身上 ■ 多见于痉挛型+不随意运动型
脑性瘫痪病人的康复护理原则与目标
康复护理目标
(1)短期目标 ① 针对脑瘫患儿年龄及运动发育特点,及时发现患儿的异常表现,
为康复提供依据
脑性瘫痪病人的康复护理原则与目标
康复护理目标
(1)短期目标 ② 做好患儿生活护理,加强营养、预防感染,对有吞咽、咀嚼障碍
者,防止呛咳或窒息
脑性瘫痪病人的康复护理原则与目标
脑性瘫痪病人的康复护理原则与目标
康复护理目标
(1)短期目标 ⑥ 采取康复护理措施,纠正患儿的异常姿势,从而降低肌肉的紧张程度 ⑦ 经常给患儿家长以咨询和指导,争取家长的配合
脑性瘫痪病人的康复护理原则与目标
康复护理目标
(2)长期目标 ■ 通过综合康复护理,使脑瘫患儿在身体、心理、职业、社会等方面 达到最大限度地恢复和补偿,实现最佳功能和独立性,提高生活质量
脑性瘫痪病人的健康状态评估
健康状态评估
4. 母亲孕期情况:有无妊娠期合并症、外伤史、先兆流产、孕早期 病毒感染、接触放射线、服药史等
脑性瘫痪病人的健康状态评估
健康状态评估
5. 母亲分娩时情况:是剖宫产还是自然产;是否使用胎头吸引器或 产钳助产;是否难产;有无羊水堵塞、胎粪吸入、脐带绕颈所致的 出生时窒息等
脑性瘫痪概述
发病率
■ 发达国家: 2‰~3‰
中国:约 1.86 ‰
■ 目前:全国0~6岁脑瘫患儿31万例,并且每年新增脑瘫患儿4.6 万例
脑性瘫痪概述
康复原则
■ 通过医学的、教育的、职业的、社会的、心理的、工程等手段, 使脑瘫患儿从身体上、心理上、社会上、职业上得到最大限度地恢 复和补偿,改善生存质量,适应家庭和社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按瘫痪部位分类
1、单瘫:指一个肢体的瘫痪 2、双瘫:是四肢瘫的一种类型,指两侧下
肢重于两侧上肢的瘫痪 3、偏瘫:指一侧上、下肢的瘫痪 4、三肢瘫:指三个肢体的瘫痪 5、四肢瘫:指四肢都发生的瘫痪
脑瘫的分型及临床表现(2014)
痉挛型四肢瘫(spastic quadriplegia) 痉挛型双瘫(spastic diplegia) 痉挛型偏瘫(spastic hemiplegia) 不随意运动型(dyskinetic) 共济失调型(ataxic) 混合型(mixed)
脑瘫的早期表现
0-6个月或0-9个月患儿的主要表现
1、易激惹,持续哭闹或过分安静,哭声微弱, 哺乳吞咽困难,易呕吐,体重增加不良。
2、肌张力低下,自发运动减少。 3、身体发硬,姿势异常,动作不协调。 4、反应迟钝,不认人,不会哭。 5、大运动发育落后,如:不会翻身,不会爬,
拇指内收握拳不会抓握。 6、经常有惊厥发作。
脑瘫的原因
4、异常分娩 脐带绕颈、脱垂、胎头吸引、产钳造成颅
脑外伤或通过产道难产发生颅内出血 5、新生儿低血糖 3天内血糖低于30mg/dl,3天后血糖低于
40mg/dl
脑瘫的原因
出生后因素(12%) 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2、急性脑病、脑血管障碍 3、呼吸障碍、心跳停止、持续惊厥 4、头部外伤
小儿脑瘫的核心内容
3、永久性 CP不是一过性的疾病,如患脑炎时可呈现
运动障碍,但其可随脑炎治愈而消失,患 CP时如不及时治疗则可导致永久性的运动 障碍,甚至造成残疾。如早期诊断、及时 治疗中轻症化、正常化,这就是可以变化 的含义。
CP的典型姿态
脑瘫的发病情况
脑瘫是一种常见的小儿疾患,近20年产科 和新生儿医疗保健虽有极大发展,但脑瘫 的发病率却无明显的变化。
2、手足徐动型 约占20%
主要病变在锥体外系统,以不随意运动为主要 指征,主要表现为不自主、不协调的、不协调 的、不规则的、不能控制的、无目的的动作, 面部常有怪异表清,反复出现舌尖节律性伸出 与缩回动作。
紧张兴奋时不自主运动↑,安静时↓,入睡后消 失。
3、强直型
此型很少见,是针对痉挛型中一组有四肢呈僵 硬状态的患儿而言。
小儿CP概念的核心内容为三个要素
发育性 非进行性 永久性
小儿脑瘫的核心内容
1、发育性 脑瘫是脑组织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到的损
伤,指各种原因作用在末成熟的、正在生 长发育中的脑组织上,而不是作用在已发 育成熟的脑组织上。 2、非进行性 由于CP脑病变是非进行性的,故临床症状 也是非进行性的,病情以不再向前发展为 特点。
脑性瘫痪
第一节 概述
脑瘫定义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指从受孕 开始到出生后1年以内各种原因(非进行性 脑损伤和发育缺陷)导致的一种非进行性 脑损伤。
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控制障碍及姿势异 常,可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障碍、癫痫、 感知觉障碍、语言及精神行为异常。
小儿脑瘫的三要素
由于全身肌张力显著↑,肢体僵硬,活动减少, 做被动运动时,其四肢无论屈伸都有抵抗,肌 张力呈铅管状或齿轮状↑,腱反射不亢进,常伴 有严重智力低下。
4、共济失调型(少见)5%
表现为以平衡功能障碍为主征的病型,
表现为小脑症状,步态不稳、摇晃、行走时两 足间距加宽,四肢动作不协调,上肢常有意向 震颤,指鼻不稳,肌张力↓
脑瘫的分型及临床表现(2006)
1、痉挛型
主要损伤部位在锥体系,各型中发病率最高,占70%。 特别是肌张力↑,肢体活动受限,肢体被动运动时抵抗
力大且僵硬感,腱反射亢进,踝阵挛。2岁后巴氏症 (+)。 主要表现为上肢屈肌张力↑,手指屈曲呈握拳状,拇指 内收,紧握掌心中,下肢以伸肌、内收肌张力↑,大腿 外展困难,扶站时双足下垂、内翻、足尖着地足跟不 能踩平;走路时踮足剪刀样步态,痉挛症状常在用力, 激动时加重,安静入睡时减轻;重者出现肌腱孪缩, 关节畸形,损害部位在大脑皮层运动区和锥体束。
用不适宜的药物(激素等) 4、胚胎期脑发育异常、前置胎盘、胎盘老化、早剥、羊
水混浊
脑瘫的原因
围产期因素(33%)
早产、小样儿、多胎、胎龄愈小发病者愈多,出生体重在 1500克以下的极小未成熟儿及胎龄在32周以下者发生CP 的危险性最大。 2、核黄疸:血清胆红素>20mg/dl,持续黄疸和重症黄 疸。 3、窒息:阿氏评分<6分,窒息时间>10分有诊断意义。
发达国家的发病率为1.8‰~4.9‰,我国 脑瘫(CP)的发病率为1.8‰~6.0‰、0~4 岁肢体残疾儿童约62万,并以每年4.6万的 速度递增,对提高我国人口素质产生极大 影响。
脑瘫的原因
出生前因素(52%) 1、孕母感染病毒,如风疹、流感、弓形体病、巨细胞包
涵体、梅毒 2、理化因素:放射线、过量吸烟、酗酒、有机汞、CO 3、孕母患病及用药:母重度贫血、糖尿病、妊毒症、服
脑瘫的脑部影像学表现
1. 临床确诊脑瘫患儿的头部CT异常率约在80%左右, MRI的异常率在90%左右。
2. CT和MRI常见有脑部发育畸形性病变: 3. 常见:各种畸形(如巨脑回)、脑灰质异位、透明隔
缺如及透明隔囊肿、结节性硬化等。 4. 少见:新生儿颅内感染,如化脓性脑膜炎、病毒性脑
炎等。 5. 临床上最常见的是脑部缺氧、缺血所致的脑瘫。 6. 多数病例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相一致,也发现少数病例
不相一致。
脑瘫诊断
1、在出生前至出生后一个月内有致脑损伤的高危因 素。
2、在新生儿期及婴儿期出现脑损伤的早期症状。 3、有脑损伤的神经学异常,如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
5、肌张力低下型
表现为肌张力↓,呈软瘫状,肌肉松弛无力,自 主运动少,肢体被动运动时抵抗力小
仰卧时,四肢呈外展外旋位,似仰翻的青蛙
俯卧位时,头不能主动偏向一侧,易致口鼻堵 塞而发生窒息
6、混合型
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型混合的CP
多见混合型有:痉挛型+手足徐动型,手足徐 动型+失调型,手足徐动型+痉挛型+失调型, 失调型+痉挛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