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改革的走向分析
高考语文命题回顾与展望

2017年语文考试大纲修订
全面考查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 • 1.能力目标设计学科化,注重考查更高层级的思维能力,如鉴赏评价能力。 • 2.适度增加阅读量,考查信息时代和高校人才选拔要求的快速阅读能力和信
息筛选处理能力。 • 3.现行考试大纲规定的2个选考模块分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
1953年—1984年高考语文试题内容表
拼音 标点 字词 语法 修辞
1953年
○
1954年
○
1956年
○
1959年
○
○
1963年
1978年
○
○
○
1981年 ○
○
○
1983年 ○
○
1984年 ○
文学 常识
○ ○ ○ ○
○ ○ ○
文化 常识
○
文言文 现代文 作文
○
○
○
○
○
○
○
○
○
○
○
○
○
○
○
○
○
○
○
○
语文命题未来发展展望
一、高考改革步履艰难 • 浙江高考改革带来的启示 二、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 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 教育信息化时代及对教师的要求
浙江方案
• 必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 • 选考科目: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的要求,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
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等7门设有加试题的高中学考科目中, 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 • 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150分,得分计入考生总成绩,总成绩满分750分; • 选考科目按等级赋分,每门满分100分,根据事先公布的比例确定等级,每个等级分差为3 分,起点赋分40分。 • ●高考不分文理,选考科目可考两次 • ●考试时间不再集中在每年6月 • ●方案重在扩大考生和高校的双向选择权
温儒敏最全解析:“新高考”语文的7点变化及应对策略

温儒敏最全解析:“新高考”语文的7点变化及应对策略2018-10-24 21:55 历史/阅读/高考10月11日,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人教版语文教材及统编本(人教社)义务教育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以《“三新”与语文教学改革——新课标、新教材与新高考》为题,在深圳市作了专场讲座。
目前,高考变动已势不可挡,因势而动的新课标也对语文教学提出诸多要求,然而新高考究竟注重考查学生何种能力?又应当在实践中以何种科学方法应对为宜?希望本篇能助诸君在前行中涤清迷雾……“高考正在变动,一个是招生制度的改革,一个是考试内容的改革。
未来几年,全国高考主要是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科目上有大改革,招生制度的改革还是很谨慎,但其实招生制度改革才是根本性的。
高考改革,对高中老师来说,教学应该注意一些什么问题?我提一些建议,完全是个人学术研究的一种看法,而且这个看法可能还不全面。
”新高考高考命题越来越注重阅读量,越来越注重阅读速度。
五年前,高考语文试卷面大概是6000-7000字,现在已经到8000-10000字。
去年比前年,今年比去年,每年卷面的字数都会略增,基本上是3%-8%的幅度。
阅读量大,文字量很大。
如果学生总是刷题,阅读速度很慢,无法一目十行,这样是不行的。
那我们教高中语文,怎么办呢?教学中需要把精读略泛快读结合起来,也就是“1+X”(注:下文有详细说明)。
譬如说一篇古文用60%的时间去教,剩下的时间就要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古文。
我们也要教学生方法,如中轴线、不动唇、不指读等等。
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随着高考命题材料面拓展这一改革,一线教学需要调整思路,让课堂教学多往课外阅读延伸,多鼓励广泛读书,多关注社会,不能处处围绕考试只读那么一个小的范围。
题型将偏重检索和判断,老师和学生都需要扩大阅读视野,考试几乎没有鸡汤文,《读者》《意林》等不太有用。
今年高考还选入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我建议老师们多读《新华文摘》。
落实教改精神,引导学生提高读写能力——“三校生”高考语文卷命题思路走向分析

纲
别是三个诗人的诗句 . 一是 考作家与作品、 乃至具体到作品内容 的匹配 二是考从 “ 规定篇目 外材料迁移到 “ 规定篇目 内材
料的迁移能力。
M 04 20 年考苏轼词 ‘ 赤壁怀古) .到20 年考作品之 间的知 05
识迁移, 命鞠凸显了教学要立足课本. 教好课本 . 融会贯通语文基 础知识.切实提高基础的淫写能力等特点。
f\
l .1 -
厘查叠墨!堡堡塞查塞蔓夔
当酌,中职学生的弱项主要是语文寨养 ( 主要是语言的贫乏 和文化知识的断链) 的不足 近几年 . 试卷已经注首M语言环境中 检测考生的语文基本素养 ,2 0 年语文试卷在继承和稳定中又在 05 两方面有所创新
考纲规定:“ 考试命题的材料 . 取自附录规定篇目的分值不超 过 2 分。 5 ”如果剔除作文因素 , 则几乎是一半的分值 。不仅如此. 学过的材料还是 “ 知识迁移 考好附录规定篇目外材料的重要基 、 一
采
刊 特 约 矗 宾
冯 明
础 。因此.对中职应届毕业生而言,要想获得理想的成绩 .学好 “ 附录规定篇目”就是必受的条件了 如何命好 “ 规定篇目”题目, 事关对毕业班学生 “ 高复”的导
江南 一曲唱不完的歌, 让人细细地品昧着她的醉人
旋律 ;
江南.=茁曼丕星鲤谤,让人细细地品味着她的丞丑 韵监j 江南.二蝠藿丕区数凰.让人细细地品味着她的缝数 色墅。 这样的考核.既要求谈懂题目 . 写出排比句.又要求 语言结构一致 、 语气连鼹。如果不掌握 “ 排比”的墨础知 识 和基本的 语言应 用能力及 迁移创 新能力, 是不糖 当然 宠
较之以往更为具体完整.提示和要求更为准确 . 而材料内 涵又是考生十分亲切熟悉的 . 这些都有助于考出考生掌握
2023年高考语文新高考一卷评析

2023年高考语文新高考一卷评析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教育体制也在不断地改革和完善。
高考作为我国教育体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备受社会关注。
近年来,高考改革也成为了热门话题。
在2023年,新的高考语文一卷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调整。
本文将对2023年高考语文新高考一卷进行评析,以期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和指导。
一、题型及分值分布2023年高考语文新高考一卷的题型及分值分布如下:1. 阅读理解(共1题,15分):包括一篇文章和相关题目,考生需要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2. 文学知识运用(共3题,30分):包括诗歌鉴赏、古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
3. 作文(1题,25分):考生需要根据所给题目完成一篇文章。
二、题目解析1. 阅读理解2023年高考语文新高考一卷的阅读理解部分所选文章内容贴近生活、贴近时代,题目也设置合理,考察了考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文章多为实用性较强的报道、评论,既有新闻文章,也有社会现象调查的报告,文体多样,为考生打开了更广阔的阅读天地。
2. 文学知识运用文学知识运用部分包括诗歌鉴赏、古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
其中,诗歌鉴赏题目难度适中,涉及古今中外诗歌,考察了考生对于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古文阅读题目涉及到古代经典的文言文作品,考察了考生对于古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现代文阅读则涉及到当下社会热点话题,考察了考生对于当代文化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3. 作文2023年高考语文新高考一卷的作文题目紧抠时代热点,紧贴青少年生活,启发思考,引导表达。
作文题目所披露的时代主题有感而发、引人深思,着力点突出、层次分明,从容适度,提倡多角度审题,有助于引发考生深刻思考和独立思辨。
三、考生备考建议针对2023年高考语文新高考一卷,考生在备考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注重平时积累:多读书,多积累,多阅读不同类型文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文学知识运用能力。
2. 注重模拟练习:进行大量的模拟练习,熟悉题型,提高应试能力。
高考语文改革趋势

高考语文改革趋势高考语文改革趋势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推进,高考语文改革也逐渐向前发展,呈现出一些明显的趋势。
本文将从题材多样化、素养与能力并重、探究性学习和科技融合等方面探讨高考语文改革的趋势。
一方面,高考语文改革呈现出题材多样化的趋势。
传统的高考语文试卷多以文言文、现代文阅读和作文为主,严重忽略了其他文学形式的考察。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多元化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人们对文学体裁的需求也变得更加广泛。
未来的高考语文试卷有望增加一些其他文学形式的阅读和题写,如诗歌鉴赏、戏剧表演等,使学生对不同文学形式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
另一方面,高考语文改革趋向于素养与能力并重。
传统的高考语文试卷偏重于对知识的考察,试图通过大量背诵和机械记忆来提高成绩。
然而,素养与能力是人们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实际应用语文的基础。
高考语文改革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文化素养、表达能力等,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来全面测评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
此外,探究性学习是高考语文改革的重要趋势之一。
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天然适合用来进行探究性学习。
从基础知识的学习到文本的解读和理解,从语言的运用到作文的创作,都可以通过探究性学习的方式来进行。
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探究,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探究性学习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培养他们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最后,高考语文改革还呈现出与科技融合的趋势。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高考语文的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与途径。
例如,利用互联网和在线平台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讨论,可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知识面。
利用网络资源和软件工具进行作文的写作和修改,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创作能力。
同时,科技手段的引入也可以为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提供更加客观、全面的依据。
总之,高考语文改革呈现出题材多样化、素养与能力并重、探究性学习和科技融合等趋势。
这些趋势的出现,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力,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
2024届高考语文全国卷六大创新题型聚焦分析(含解析)

2024届高考语文全国卷六大创新题型聚焦分析教育部教育考试院2024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改变相对固化的试题形式,增强试题开放性,减少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现象”和《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考查应体现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的要求,试题在考查高阶思维品质、鼓励学生个性回答、加强教考衔接等方面均有新的尝试。
下面是今年语文试题中六大创新题型介绍及其解析。
试题一:全国甲卷实用类文本阅读(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偷梁换柱”多指以假代真,用欺骗的手段改变事物的性质,然而在古建筑工程领域,“偷梁换柱”却属于一种科学实用的修缮加固方法。
梁是截面形状一般为长方形的木料,且木料的长度尺寸远大于截面尺寸。
梁为水平放置,两端的底部有支撑构件。
梁主要用于承担建筑上部构件及屋顶的全部重量,并把这些重量向下传给支撑构件。
柱为梁的支撑构件。
柱子截面形状一般为圆形,长度尺寸远大于截面直径。
柱子为竖向放置,主要用于承担上部梁传来的重量,并向下传递给下部的梁或直接传至地面。
梁与柱采用榫卯形式连接,形成稳固的大木结构体系。
位于屋架内的若干梁在竖向被层层往上“抬”,上下梁之间由短柱支撑,底部的梁由立于地面的立柱支撑。
梁、柱均为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核心受力、传力构件,缺一不可。
对于古建筑而言,立于地面的立柱,或因长期承受上部结构传来的重量而产生开裂残损,或因柱底部位长期受到地面潮气影响而出现糟朽残损,这导致木柱强度下降,无法正常支撑梁。
此时可采用“偷梁换柱”的加固方法。
“偷梁换柱”实际就是“托梁换柱”。
其基本做法为:首先将“假柱”(即临时的竖向支撑构件)安装在梁底部、原柱(原有立柱)旁边;再抽去原柱,使梁传来的重量暂时由“假柱”承担;然后安装新柱,新柱的材料、尺寸及安装位置与原有立柱相同;最后将“假柱”移去。
完善的“偷梁换柱”加固方法具有科学性,其原理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从梁的角度而言,它是水平受力构件,并把外力向下传给立柱。
基于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语文信息化教学改革探析

基于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语文信息化教学改革探析摘要:如今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度推进,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高考模式引起足够的重视。
经过调查发现,传统的高考形式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在这样的大形势下,新高考模式诞生了。
本研究主要分析了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应当进行如何改革,研究发现,通过将信息技术手段与高中语文教学进行融合,能够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并培养学生建立完善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高考模式;信息技术;改革策略引言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能够发现,新高考模式不仅会考核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更是考察学生的语文思维以及核心素养。
因此,相比于传统的高考模式,新高考更加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研究发现,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能够有效开阔学生的学习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此,本研究主要针对新高考背景下高中语文信息技术改革教学进行详细的阐述与分析。
一、新高考背景下信息化改革对于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性如今,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很多教育专家都在寻找一种最佳的授课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高中教育作为一个为后续学习打基础的一个阶段,对于学生的思维扩散以及学习能力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经过调查发现,如果能够将信息化教学引入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中,那么可以有利于学生培养学习兴趣,帮助其使用发散的思维思考事物。
不仅如此,将信息化教学融入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中,还有利于老师利用有限的时间来给学生带来更多的知识,轻松解决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
二、新高考背景下开展高中语文信息化改革的具体策略(一)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理念进行改革实际上,信息化教学并不是简单地将多媒体设备运用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即可,这是因为传统授课方式的教学观念并不能与信息化教学进行有效融合。
为了能够将信息化设备达到最优的使用效果,高中语文老师应当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
所以,这就要求高中语文老师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并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一套最合适的教学办法。
以2022年高考语文卷为例看素质评价时代的语文命题趋势变化

以2022年高考语文卷为例看素质评价时代的语文命题趋势变化作者:程淑贞王磊来源:《教育·教育评价》2022年第08期2022年高考虽已落下帷幕,但山西省即将进入“三新”(新材料、新课标、新高考)改革的起始年,试题的难易程度以及命制特点自然是值得深入分析的。
我们希望在这一分析过程中,发现今后的教研方向和命题导向。
一、2022年高考語文全国乙卷试题的变化分析整份试卷在板块设计上变化不大,仍旧沿袭近两年的模式,依次为现代文阅读(包括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和文学类文本阅读)、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和名篇名句默写)、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运用Ⅰ和语言文字运用Ⅱ)、写作等。
变化突出的地方主要是在语言文字运用板块。
语言文字运用Ⅰ命题材料选自梁鸿鹰的《我们照相吧》,内容真情流露,表达作者的一种怀旧情绪,其中包含着命题人借此传递出的中国几十年的发展变化对人民群众生活的影响,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语言文字运用Ⅱ材料选的是一段有关用眼卫生的科普文,针对生活中越来越多的“熬夜看手机”以致“眼中风”的现实问题,让人们警惕视网膜血管阻塞类缺血性眼病的危害性。
试题在形式上有了重大变化,表现在语言文字运用板块。
以往三道客观题和两道主观题,今年全部变成了主观题。
语言文字运用Ⅰ,由过去的三个客观题转变为两道主观题。
考点分布也有变化。
过去语言文字运用Ⅰ的考点主要有词语(成语和虚词)、病句、语序、衔接等,这次17小题虽然仍旧考查成语,但是一改过去的考查词语的辨析能力,转为考查辨析、运用、正确书写三方面能力,难度有所加大。
这样的考查形式其实在小学、初中都有过先例,并不陌生。
只是由于考生的固化思维,在心理接受方面产生了压力。
18小题以人称变化的表达效果作为考查对象,其实本质上考查的还是鉴赏评价能力。
以往这类题都出现在文学类文本阅读中,这次的变化,体现命题人灵活的命题意识。
语言文字运用Ⅱ中,由原来的两道主观题变成了三道主观题,三道试题的考查,依次为情境补写、词语下定义及原因分析、辨析并修改语病。
四川新高考语文试卷分析(含答案)

四川新高考语文试卷分析(含答案)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1. 四川新高考语文试卷的改革实施年份是?A. 2018年B. 2020年C. 2023年D. 2025年2. 以下哪项不是四川新高考语文试卷的特点?A. 增加了阅读理解的比重B. 减少了古诗文默写的范围C. 引入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D. 强调了文学作品的深度分析3. 四川新高考语文试卷中,现代文阅读理解部分主要考查的是?A. 词汇和句子的理解B. 文章结构和论点论据的分析C. 文章主旨和作者态度的把握D. 文章背景和写作技巧的识别4. 四川新高考语文试卷的古诗文阅读部分,考生需要?A. 仅理解诗意B. 理解诗意并分析作者情感C. 理解诗意、分析作者情感及赏析写作手法D. 理解诗意、分析作者情感、赏析写作手法并进行翻译5. 在四川新高考语文试卷中,作文部分的分值占比约为?A. 20%B. 30%C. 40%D. 50%二、判断题1. 四川新高考语文试卷的阅读理解部分包括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
【讲座】高考语文复习

二、复习备考策略
社会补习机构教学方式方法之启示?
几个重要人物的文章要关注:
姜 钢 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 高 升 教育部考试中心副主任 张 开 考试中心语文学科命题秘书 赵静宇 考试中心语文学科命题秘书 王兼闻 考试中心语文学科命题秘书 余闻 (雯) 语文高考命题组集体笔名 明 一 命题一处化名
• 校准备考方向,提高备考站位
阅读报刊、时文
王开岭 写作素材“一个个”还是“一串串”? 大家要重视“联系”,重视“重构”带来
的力量,“联系”就是生产力。 什么是“思想”?就是把一个点与另一
个点联系起来。 “联系”,不仅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一
种价值观和世界观。
“阅读量的增加,使摘抄成为习惯,各 人的摘抄也不相同,有话题类摘抄、人物类 摘抄、实用类摘抄、时评新闻摘抄等等。摘 抄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作文素材,形成了多 样的作文风格,也使我们有了精神生活和价 值关怀,心灵不再苍白。”
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 ,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要求选好关 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7年全国1卷“任务分析”:
第一个任务:“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 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
第二个任务:“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 懂中国”,要求考生有真实情境写作能力和交际 语境写作能力;
“读者”,还是确定详略的主要依据之一。读 者疑惑处,往往就是论证的着力点;读者已经明白 之处,则可略写(甚至不写)。对待论据也是这样 ,读者陌生的详细些,读者熟悉的一笔带过。
2019年高考复习
一、高考改革的形势发展
高考语文试题与中学语文课程的落差: 中学语文教材与高考试题内容、考点 语文教师专业知识与高考试题新要求 (传播学、信息论、叙事学、思维学、
2023年高考语文趋势

2023年高考语文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高考语文考试也在不断变革和调整。
预测到2023年高考语文趋势,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命题趋势1.综合素质评价导向:高考语文命题将逐渐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不再单纯追求知识的掌握和记忆,而是注重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的考察。
命题内容将更注重学生的思辨、创新和综合运用能力。
2.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未来的高考语文命题将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通过生活素材和实际问题进行命题,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升语文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3.多元思维培养:高考语文命题将鼓励学生多元思维的发展,注重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和跨学科思维的培养,通过多样化的题型和命题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二、考试形式趋势1.任务型考试的普及:随着综合素质评价导向的推进,考试形式将逐渐向任务型考试转变。
考试题将更贴近实际问题,要求学生通过分析、归纳、解决问题等方式来完成任务,并运用语文知识进行表达和思考。
2.赋予学生更多的表达权利:考试形式将更注重学生的自主表达能力,通过开放性题目,给予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考,展现个性化的语文表达风格。
3.引入信息技术:高考语文考试将引入信息技术手段,例如在阅读理解中增加多媒体资源的利用,或者通过在线写作平台进行作文考试等方式,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三、知识点与能力要求趋势1.传统文化教育:高考语文将继续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注重对古代文化经典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2.跨学科学习:语文学科将继续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旨在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综合素养。
例如,在诗歌教学中引入音乐元素,在小说教学中引入历史和社会知识等。
3.实践能力的培养:未来的高考语文将更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实践、创新和解决问题,让语文学科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社会需求。
温儒敏谈高考语文改革

温儒敏:高考语文改革已看到曙光6月10日,《中国青年报》发表温儒敏评说今年高考语文改革的文章,现转帖如下:高考刚刚结束,本报记者就今年的高考命题、高考改革及语文改革等问题,专访了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山东大学文科一级教授温儒敏。
高考语文开始考查读书和思辨能力中国青年报记者:(以下简称“记”)语文高考试题历来是公众关注的焦点。
今年的语文高考试题是否有亮点?您感觉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温儒敏(以下简称“温”):今年高考语文的确在改进,有“亮点”:一是考卷命题的材料范围拓展了。
历来高考语文试卷命题依赖的材料都比较偏狭,主要就是文学方面的,而且偏于琐碎的分析,这其实并不利于选拔培养现代人才。
今年命题的覆盖面普遍要比以前宽得多,除了文学,还涉及社会、经济、时政、哲学、历史、科技,等等。
二是有的试卷开始注重考查读书的情况,包括考阅读面与阅读品味。
语文课的要义就是培养读书的兴趣与习惯,过去高考语文命题对这方面是不够重视的,现在有改进,将促进语文教学,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
三是更加注重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
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思维训练,缺少理性分析能力,这当然和语文教学的偏颇相关,但高考语文也责无旁贷。
今年的高考语文命题普遍转为看重思维能力,是一个最值得肯定的变化。
记:您一直强调语文教育中的思维能力训练。
这方面在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命题中有哪些具体体现?温:今年3月18日,我曾在《光明日报》发文《高考语文改革的走向分析与建议》,其中就谈到高考作文应当回归理性,强化思辨,摒弃宿构、套作、模式化与文艺腔。
其实这也不只是我个人的建议。
拿今年高考作文题和阅读题来看,大多数试卷都在体现这一改革趋向,这是可喜的。
我看到今年各省市的高考作文题,90%都在回归理性,看重思辨。
很多作文题在这方面探索,设计得不错。
例如“新课标卷”要求围绕“山羊过独木桥”的游戏规则来展开讨论;上海卷提出“你可以选择穿越沙漠的道路和方式,所以你是自由的;你必须穿越这片沙漠,所以你又是不自由的”,要求考生就此论述;北京卷题目是“老规矩”,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等等,网上有过热议,要求考生就此议论为文。
温儒敏:改革后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走向

5.提倡整本书阅读。
为什么要提倡整本书阅读?因为现在多数人都读不完整本书,一是没有耐心, 二是碎片化阅读的影响。所以整本书阅读首先就是“养性”,涵养性情,让学生静 下心来读书,感受读书之美,养成好读书的习惯。
6.重视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中有精华,也有相当一部分糟粕,只属于它过去那个时代,不可能转 化,也不可能支持当代文化生活。如传统文化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正 心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以及仁爱、民本、 诚信、正义、大同等观念,都是精华的部分,可以继承和转化、吸收;而愚忠、愚 孝、封闭、自私、奴性、麻木,等等,都是糟粕,应当批判和抛弃。
新教材
读书为要
“统编本”语文最主要的特色,就是“读书为要”。用一家媒体的 报道标题来说,就是“新教材专治不读书”。读书、熏染、积累是语文 不变的法宝。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培养读书的习惯是语文最重 要的宗旨。
激发读书兴趣,养成读书习惯,是教语文的最重要的办法。举一反 三(精读课)运用精读学来的方法来读其它书(略读课)。老师们赤手 空拳重读课文,才使备课有温度,自己的感知。
2. 自由阅读
名著导读的主要功夫依旧在课外,课内只是激发兴趣,提供建议,或者 排除难点。所以,教师在做名著导读课程设计的时候,应该注意“自由”这 两个字。哪怕学生完不成任务,或者任务完成得不好,也不要扼杀他的兴趣。
具体做法 名著导读要以目标管理为主,过程管理为辅。目标管理,就是要设立名
著导读的总体任务和要求;过程管理,则是把完成任务每一步需要做的பைடு நூலகம்情 都规定好,包括“要解决什么问题”“要消灭什么状态”“每天读多少页” 等。
比如《朝花夕拾》,它是鲁迅写给自己看的,是一个成年人的回忆, 是成年人很痛苦的时候靠小时候的生活(回忆)来安慰自己,并不能当 成故事来读。所以要给学生预先说明这本书理解起来有难度,告诉他你 能读最好,读不懂就查查资料,了解一些背景,想办法读完;实在理解 不了没关系,以后再说。同时也要告诉他方法——
新高考语文高中试题分析

新高考语文高中试题分析
新高考语文试题在近年来的改革中,呈现出多样化和深入化的趋势。
试题不仅考察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更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素养。
首先,新高考语文试题在阅读理解部分,更加注重文本的深度解读和
批判性思维。
考试材料往往选取具有一定思想深度和艺术价值的文学
作品,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文本的表层意义,更要挖掘文本背后的深
层含义,如作者的写作意图、文本所反映的时代背景等。
其次,作文部分是新高考语文试题的重头戏。
作文题目通常具有较高
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表达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悟。
同时,作文评分标准也更加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和创新能力。
再次,古诗文阅读和现代文阅读的结合也是新高考语文试题的一大特色。
通过对古诗文的阅读,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到古代汉语的表达方式,还能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而现代文阅读则更侧重于培养学生
的现代汉语运用能力和对现代社会现象的洞察力。
最后,新高考语文试题还特别强调语言文字运用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无论是在阅读理解、作文还是语言文字运用题中,都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规范地使用语言文字,避免出现语病和错别字。
综上所述,新高考语文试题旨在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
的综合语文能力,同时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023年高考语文试卷变化

2023年高考语文试卷变化
2023年高考语文试卷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试卷结构调整:2023年高考语文将采用新题型,试卷结构将发生较大变化。
具体而言,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应用和写作等部分都可能发生变化。
2. 题目数量减少:与往年相比,2023年高考语文试卷的题目数量将有所减少,这意味着考生需要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更多任务。
3. 阅读量增加:与往年相比,2023年高考语文阅读量将有所增加,这要求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快地阅读和理解文本。
4. 作文题目类型变化:2023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类型将有所变化,可能更加注重考查考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如书信、演讲稿等。
5. 文学常识考查加强:2023年高考语文文学常识的考查将更加深入,要求考生具备更扎实的文学基础。
6. 传统文化占比增加:传统文化在高考语文中的占比将进一步增加,要求考生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7. 阅读理解难度提高:2023年高考语文阅读理解的难度将有所提高,要求考生具备更高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8. 语言文字应用更加灵活:2023年高考语文语言文字应用的题目将更加灵活多变,要求考生具备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总体而言,2023年高考语文试卷的变化将更加注重考查考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考生具备更扎实的文学基础、更高的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更强的语言运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新课标Ⅰ卷和新课标II卷比较分析-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备考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新课标Ⅰ卷II卷)比较分析2023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共计八套。
由于所处区域位置不同,优惠照顾对象不同,各省高考制度不同,教育资源和教育基础不同,因此各省市高考试卷使用类别也存在差异。
高考试题难度也不一样。
全国一卷难度较大,一卷难度系数一般在6.25;全国二卷难度较小,二卷难度系数一般在5.25。
全国一卷主要面向高等教育不发达的东部和中部地区;全国二卷主要面向西部等少数民族教育不发达地区。
1、自主命题卷地区,第1档地区(优惠模式):北京、天津、上海使用自主命题卷的省份有:北京、天津、浙江、上海。
其中上海高考时间为2023年6月7日-9日,总共2天半。
北京、天津、浙江高考时间为2023年6月7日-10日,总共4天。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浙江省语文、数学和外语由原来的自主命题改为由教育部统一命题,选用全国新高考Ⅰ卷。
其他各科均由浙江省自主命题;自主命题的各科考试性质均属全国统考。
2、全国甲卷地区使用全国甲卷的省份有:四川、云南、贵州、广西、西藏。
其中西藏高考时间为2023年6月7日-9日,6月9日上午需参加藏族语文科目考试。
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高考时间为2023年6月7日-8日,总共2天。
但是甲卷难度大,而四川、云南、贵州、广西、西藏均是西部地区。
3、全国乙卷地区,第2档地区(优惠模式):宁夏、青海、吉林使用全国乙卷的省份有:河南、山西、安徽、甘肃、吉林、宁夏、陕西、江西、青海、内蒙古、黑龙江、新疆。
其中河南省是高考最艰难的省份。
但是,河南等省未必得到优惠。
简直是地狱模式。
其中江西、青海、内蒙古、黑龙江、新疆高考时间为2023年6月7日-9日,6月9日上午需参加技术考试或少数民族语文科目考试。
其中河南、山西、安徽、甘肃、吉林、宁夏、陕西高考时间为2023年6月7日-8日,总共2天。
但是,高考前,安徽中途易辙,改用语文新高考全国II卷。
4、新高考I卷地区使用新高考I卷的省份有:广东、福建、湖南、河北、江苏、湖北、山东。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发布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发布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发布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评析一、着眼全局、立足大局,在语文情境中培根铸魂语言文字运用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是在语文情境中体现出来的。
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统筹设计,精心选材,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1.凝心聚力,高擎思想大旗全国乙卷写作试题“一花独放不是春”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吹灭别人的灯,并不会让自己更加光明;阻挡别人的路,也不会让自己行得更远。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如果世界上只有一种花朵,就算这种花朵再美,那也是单调的。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要求把调查研究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
材料一选取的是讲话中关于调查研究应坚持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原则的两段,要言不烦,观点明确,启发广大青少年汲取其中的智慧,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获得真知灼见。
2.增强自信,厚植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023年高考语文试题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爱国意识和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全国甲卷论述类文本阅读材料节选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徐良高的《以考古学构建中国上古史》,论证中国考古学取得的巨大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展现了中国上古史构建的广阔学术前景。
文中列举的诸多考古发现,有助于考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鼓励他们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
新课标I卷写作试题以“故事的力量”为中心话题,引导考生思考故事这一载体中蕴含的事实、形象、情感、道理,以及讲好故事的重要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改革的走向分析及建议-----温儒敏《光明日报》( 2014年03月18日 15 版)高考改革紧锣密鼓。
不久前,教育部宣布2017年将全面实行高考改革,虽然提得比较原则,但一石激起千层浪,影响巨大,最近一些省市相继出台了改革框架方案,面向社会征求意见。
拿北京的框架方案来说,办法是逐步推进,这两年先改填报志愿等规定,到2016年,就有大动作,即:高考只考语文、数学与文综理综,语文180,数学150,文综理综分别为320,英语社会化考试,一年两考,满分100。
预计到2017年,就可能不分文理,只考语文数学,英语和其他各科全改为学业水平考试或社会化等级考试,不再列入高考。
其他省市的方案也大同小异。
虽然一些细节仍然未有定夺,但路线图大体出来了,改革的总的思路已非常明确。
现在大家所关注的,主要还是考试科目的变动,以及招生制度的改革,其实非常要紧的,还有考试内容、形式的改革。
可能因为改革的措施来势汹涌,人们对此还来不及仔细思考。
拿语文高考来说,随着总分的增加,考试的内容、方式会有哪些变化?对教学可能产生什么影响?备考应当朝哪些方面调整?都应当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最近我认真研究教育部相关的意见,以及一些省市的框架方案,认为未来的高考语文除了增加分值,很可能还将朝几个方面做大的改革。
1、命题将更加注重运用教育测量理论和命题技术教育部正在组织相关部门重点研究基础教育语文学科质量检测体系,包括检测工具、模板、手段的制作,虽然主要是面向学业水平考试的,但其某些原理、方法也可供高考语文参照。
以往每年高考结束后也都有人对考试情况进行测量研究,问题是往往不够重视,未能很好地将这些研究用来指导命题。
估计未来几年高考语文的命题将从过多依赖经验,转向适当运用先进的测量理论和命题技术。
比如,如何提高语文高考的信度和效度,命题如何设定适当的区分度和难度系数,怎样的题更能考察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各种题型如何搭配,等等,都将会有更科学、更有可操作性的设定。
这几年有些省市语文高考试卷的设计水平不一,难易程度相差较大,可能有的是由于行政干预,或者为了照顾地方特色,其实离科学性仍然较远。
举例说,去年有个别语文试卷的题量猛增,特别是阅读题,有15%-20%的考生是做不完的。
对此有些争议。
其实选拔考试总要拉开距离,一部分考生做不完,这很正常,但估计到底多少考生可能做不完?设计考题时,就应当使用测量理论和技术去预测,要先有合理的设定。
2、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将大大拓展现在全国卷和各省市卷的命题有很多是依赖题库的,而多年建立的题库覆盖的范围偏窄,都有点陈陈相因,彼此克隆,不足以支持高考语文的改革。
因此一些省市可能会致力于题库的建设和扩容,广泛征集考题。
相关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现在高考语文命题依赖的材料主要是文学方面的,也就是“文学化”太过了。
这当然也受制于整个语文教学的状况:我们的中学语文教科书太偏重文学,视野不够宽,而且文学的教学也并非就是往审美和情感教育方面靠,而是局限于琐碎的分析,这肯定不利于培养现代人才的。
我看到去年某市的语文卷,六七道大题全都是文学类的,很少涉及其他领域。
这恐怕就不太合适。
其实这几年有些省市的语文高考已经注意到这一偏向,逐渐拓宽命题的材料来源。
比如2013年的全国卷和一些地方卷,命题材料覆盖面就比以往要宽得多,除了文学,还有哲学、历史、科技、社会、经济、时政等。
估计这也会是今后改革的一个方面。
3、更加注重逻辑思辨能力的考查这是多年来语文高考的弱项,现在越来越受到质疑。
前年高考刚结束我在《人民日报》等媒体曾呼吁,语文高考特别是作文命题,要适当往理性靠拢。
我们终于看到了这方面的一些改进。
比如去年全国卷的阅读题,就采用了“非连续文本”,给一组材料,观点并不连贯,甚至彼此相左,让考生去辨识、归纳和发挥。
这有点类似于考公务员的“申论”,看重的是思辨能力。
去年广东卷提供的阅读材料之一是贺麟的《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哲学文章,读起来有些难度,难在思辨。
这是可以考思维能力的(可惜给的选择题太浅)。
可见命题者开始重视朝理性考察这个方向努力。
现在的学生普遍缺乏逻辑思维训练,缺少理性分析能力,这和语文教学的偏颇相关,而高考语文对此也责无旁贷,一定会想办法去引导改善。
4、有意识考查读书的情况,包括课外阅读、经典阅读、阅读面与阅读品味现在的语文课只注重精读精讲,注重做题,读书很少,学过语文却不怎么喜欢读书,这样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语文素养更无从谈起。
课标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是有针对性的。
课改之后探索开设选修课,本意就是拓展阅读面,可是受制于高考,很难实施。
近年来也有个别省市高考语文开始重视考察读书的情况,甚至围绕课外阅读情况的考察来设计试题。
另外,这两年很多试卷都出有背诵填补经典名句名段的试题。
我认为都是应当鼓励的。
读书状况其实最能体现语文素养,高考语文理所当然要重视。
我们看到已经有这方面更“大胆”的尝试,如去年四川卷就有这样的题:从曹雪芹、贝多芬以及文学形象大卫·科波菲尔中任选一人,用二三百字去续写下面的话:“即使在最恶劣的境遇中,人仍然能有一种不可剥夺的精神力量,这就是苦难带给人生的意义。
”这样的题其实就是考文学修养和阅读面,考表达能力,非常好。
我相信类似的考察读书情况的命题,在今后的高考语文试卷中肯定会增多。
5、作文的改革,估计分值不会大增语文高考提分180之后,按理说水涨船高,原来60分的作文分值也会增加,本来作文考试最能检测综合能力,分值就应当更多一些。
甚至有人认为语文可以只考作文,但我估计作文分值不会大增。
因为作文评判有一定的主观性和模糊性,如何尽量限制和克服这一点,也是改革的内容之一,但作文评卷的特点决定了不可能做到像数学那样精确,如果作文的分值太大,就增加了不公平的可能性。
看来高考作文还是会维持60分的分值。
也有另外一种办法,就是设计一道60分的大作文,另加一道15至20分的小作文,或者叫“微写作”。
大小作文各有分工。
大作文注重综合能力考察,小作文则指向应用或某一方面写作能力,一二百字,比如写一封信、一篇倡议书、一则说明或评点,甚至仿写一段论辩词,等等,可以很灵活。
也不必全都设计成应用文,前面提到的去年四川卷的那道“续写”的考题,其实也是小作文。
高考作文无论大小,都会有“限定动作”,与平时写文章毕竟不同,但又会引导开放思路,发挥个性。
两者之间恰当的平衡,体现命题水平,也是一种改革。
还有一种现象也值得探讨,现今的高考语文几乎都是做完全部考题之后,再做作文,往往剩余时间不多,作文只能草草收场,本来最适合考察综合素质的,却变成最难考出水平的。
这也是高考作文的一弊。
于是有专家主张高考语文分为两段时间,一段是考作文之外其他试题,按规定时间交卷后,开始考作文,这样就保证作文有充裕时间。
这种建议有合理性,就看如何操作。
这都需要在改革中去探索。
此外,我在不同场合多次批评过的高考作文评分“趋中率”畸高,导致选拔功能大为弱化,并影响到作文教学的“痼疾”,也期望能在这次改革中得到医治。
如今中学作文教学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是全线崩溃,全都是瞄准考试的套式训练,几乎人人喊打,又人人参与。
未来高考作文的命题者不会再对这种“残酷的现实”充耳不闻。
无论如何,一种改革的共识正在形成,那就是让高考作文回归理性,强化思辨,摒弃宿构、套作、模式化与文艺腔。
6、题型和各类题搭配的改革现在每年高考全国有十多套试卷,大致就是一种模式,即语文知识运用、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作文等几个板块,大约20道左右的题量。
因为题型模式单一而且固定,就导致不断强化应试式教学,熟悉答题套路就能得高分,结果难于考出实际水平。
改革之后试卷模式应当更多样化,不再年年套路相近。
只要符合课标要求,完全可以放手去开发新题型。
加强综合也是一种改进,以往同一试卷中几个板块彼此分散隔离,甚至同一个试题中几个小题也缺少联系,以后不妨改为从一个(组)材料中同时引发五六个题,将阅读、写作结合起来,在同一个语境中去解决词语、名句填写、文学常识、内容理解辨析等问题。
这也能更好地考察综合能力。
改革后的命题应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语文生活,体现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考查学生利用语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目前课改在强调研究性学习和综合性学习,高考命题也应当往这方面有所靠拢。
再具体一点说,语文基础题除了历来常见的字、词、音、病句挑错等考题之外,有可能增加对语感或者语用是否“得体”的考查。
文学作品的赏析题将更加注重考察感悟力,而不只是辨识“情景交融”“对比手法”之类。
现在的高考语文阅读部分只注重考阅读理解,题目往往切割得很琐碎,反而忽视了整体把握能力,还有,就是很少关注阅读速度,并不利于考出真正的阅读水平来。
高考语文阅读部分应当有新思路,适当增加对整体感受力、理解力的考查,而不只是出技术性的细部分析的小题,最好还能考一考阅读速度。
增大阅读材料的长度,可能是办法之一。
此外,阅读题中“非连续性文本”肯定会成为“新宠”,而且分值不低。
7、文言文命题的改革预计今后断句题和翻译题会增多,虚词等的知识性的考查相应减少。
现在的文言文命题也是套路化,大都是以“读通”为标准,这对教学的直接影响就是把文言文当成“死语言”来教。
文言文命题应当多一些与现代生活的关联,多一些文化意味。
近年有些省市的文言文命题有创意。
如2012年浙江题:“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 “厩焚。
子退朝,曰:‘伤人乎?’‘不。
’问马。
”——让学生谈两种标点方式反映出的孔子对人、对马的态度,并要求谈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就不满足于“读通”,而有文化思考。
这就是一种改进。
因为现在强调重视“传统”,很多人预测文言文“地位”将在高考语文改革中飙升,增加分量。
但不见得会这样。
我觉得现在高考语文的文言文所占分值(除去作文)普遍已经达到40%甚至更多,这个比重不宜再增。
道理很明白,现代社会还是用现代语言思考和交流,再说,文言文因为好“拿分”,现在中学语文教学的精力一大半都给了文言文了,如果高考的文言文再增分值,就会加剧语文教学厚古薄今的失衡态势。
我想高考语文命题是会考虑这一状况的。
改革的锣声刚刚响起,有些人就担心“换汤不换药”。
这种可能性不是没有,但也要看到改革的大趋势已不可阻遏。
高考的政策性很强,虽然总是饱受诟病,但考虑公平和维稳,改革的步子一直是很沉重而缓慢的。
而这一次改革框架的出台比较猛,是因为整个社会大的改革潮流在推动。
如果这场改革不满足于减少考试科目,而切实地在考试内容方式以及命题、阅卷等方面做一揽子改革;如果能进一步解放思想、纠正弊端,那改革就是很值得期待的。
(作者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