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文入情、出情入理

合集下载

教学生阅读的方法——披文入情

教学生阅读的方法——披文入情

教学⽣阅读的⽅法——披⽂⼊情教学⽣阅读的⽅法——披⽂⼊情上星期五,我校组织了⾄今为⽌规格最⾼的活动,即“⾼效课堂三级建模之个⼈建模汇报交流活动”。

在这期间,我们听了王芳和丽娜关于《春酒》⼀课的同课异构的两节课,从⼏个维度进⾏了对⽐评课,听取了唐⼭市教研室⽥贺书⽼师的讲话。

其中印象最深的,也是最能给我教益的是⽥贺书⽼师的讲话。

⽥⽼师指出,从古⾄今逐渐出现以下⼏种阅读⽅法:知⼈论世,以意逆志,披⽂⼊情,因声求⽓等;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教给学⽣除“知⼈论世”之外的另外⼀种阅读⽅法,即 “披⽂⼊情”的⽅法。

根据⽥⽼师的解释,“披⽂⼊情”的“披”即是“分开”的意思,那么,“披⽂⼊情”就是分开⽂字⾛进⽂本,咬⽂嚼字理解⽂意。

这的的确确是学⽣学习语⽂应当掌握的⼀种阅读⽅法,因为只有“咬⽂嚼字”才能避免肤浅阅读,使阅读⾛进深层次,引导思维向深层次延展,真正将语⽂课上出语⽂味。

其实,在王芳课堂教学中,较好地引导学⽣运⽤了“披⽂⼊情”的阅读⽅法。

如王芳的“捕捉细节,追寻美点”⼀环节中,教师引导学⽣抓住⼀个标点,⼀个词语,⼀句话,⼀个段落⼊⼿,⽤⼼品读,体会妙处。

同学们从“两颊红红的”“舔”“肚⼦⿎⿎的”“明⽬的哟”等词语作为突破⼝,或结合⽣活体验,或揣摩模仿语⽓,或分析所⽤修辞,或分析描写⽅法,对于挖掘⽂本起到很好的作⽤。

丽娜的教学过程中,“聚焦细节,品味春酒”⼀环节,也是“披⽂⼊情”阅读⽅法的较好运⽤。

她组织学⽣勾画出“我”“母亲”“乡邻”的细节描写,把它们拍摄成照⽚,给照⽚起个名字,说说起名的理由。

学⽣们细节找的准确全⾯,分析体现了⾃⼰的理解,尤其是时时、处处结合⾃⼰的⽣活体验进⾏分析,可谓有特⾊,有想法,⼀幅幅清晰、醒⽬的图⽚印在师⽣们的脑海中。

但是,⽋缺之处在于,学⽣的照⽚起名⼀环,才是最见“咬⽂嚼字”功夫的地⽅,教师的点拨应该跟上。

如有学⽣提到“母亲捧出⾃⼰酿的春酒为⼤家助兴”⼀镜头,为照⽚起名为“春酒助兴图”,如果教师适时点拨,将照⽚命名为“捧酒助兴图”,岂不是更能体现动作描写之精当?再如学⽣提到“我不知早已偷偷地⽤指甲蘸着舔了多少次”⼀镜头,为照⽚起名为“偷喝春酒图”,如果教师适时点拨,将照⽚命名为“偷舔春酒图”,岂不是更能契合语境?还如学⽣提到“闻嘴问酒图”,完全没有了母亲那种关爱、慈爱的神态,秀捐⽼师建议改为“慈母探酒图”,⼀个“探”字,说尽了咬⽂嚼字的妙处!总之,语⽂课要上出语⽂味,咬⽂嚼字的功夫必须练就。

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

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

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初中古诗文选篇中,最早的可以上溯到《诗经》,下至明清时期的诗文。

作者大都是才高八斗、清高孤傲、卓然不群之人。

受儒家“出仕入道”思想的影响,他们大多都有满腔的报国热情,都满心希望自己能受到朝廷的重用,出仕做官、为国为民效力。

但是,就因为才华横溢,性情清高孤傲,总不见容于当权者。

他们或忧民疾苦、极力主张改革变新,与当政者政见不合而遭贬斥;他们或待遇不公,才高遭妒,怀才不遇、抑郁终生;他们或命运坎坷,历经战乱、惨遭国破家亡之不幸,一生或贫困潦倒或慷慨就义,让人悲叹。

2、精神支柱——儒家思想,推崇“仁、义、礼、智、信”。

古代文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崇尚“仁义礼智信”,历来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自己的最高理想,以仕途为人生的唯一正道。

从孔子的《论语》中,我们感受到了儒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以待人的仁爱哲学;感受到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铮铮铁骨,感受到他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的坚定信念;但是,中国古代文人灵魂深处渴望建功立业的同时,又要求保持人格独立。

3、人生抉择:入世的艰难与脱世的超然。

当理想与现实发生强烈冲突时,古代诗人做出了截然不同的人生抉择:或勉强入世或超然脱世。

出仕者,才情极高,却多半不为世俗所接受,多被贬斥,出任一官半职,在艰难中维持自己做人的尊严和坚守自己的操守。

4、情感主线: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和忧国忧民的济世情怀古代文人虽手无缚鸡之力,却有着相当强烈的爱国之情,不管现实生活中遭遇多么不公平的待遇,也不管现实生活给他们带来多少困扰和灾难,在他们的心中依然有着一条永远也割舍不下的情思:“爱国” !当中有对先帝后主忠心耿耿、为蜀汉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代军师诸葛亮;有甘冒生命危险出使秦国、不辱使命、力谏暴秦的唐雎。

他们高贵的品质让今人肃然起敬!二、古诗文情感教学——披情以入文古代诗文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彪炳千秋,不仅仅在于它的文字表达功底深厚,更主要是因为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历代人民的思想感情有着相通之处,今天读来人能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定风波苏轼简短赏析

定风波苏轼简短赏析

定风波苏轼简短赏析1.苏轼《定风波》赏析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

写眼前景,寓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

属于即景生情,而非因情造景。

作者自有这种情怀,遇事便触发了。

《东坡志林》中说:“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

”途中遇雨,便写出这样一首于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见性情。

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存在,说“莫听”就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那么便怎样?“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逗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主脑,以下词情都是从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

先说竹杖芒鞋与马。

前者是步行所用,属于闲人的。

作者在两年后离开黄州量移汝州,途经庐山,有《初入庐山》诗云:“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

”用到竹杖芒鞋,即他所谓“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南歌子》)者。

而马。

则是官员或忙人的坐骑,即俗所谓“行人路上马蹄忙”者。

两者都从“行”字引出,因而具有可比性。

前者胜过后者在何处?其中道理,用一个“轻”点明,耐人咀嚼。

竹杖芒鞋诚然是轻的,轻巧,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路用它,拖泥带水的,比起骑马的便捷来又差远了。

那么,这“轻”字必然另有含义,分明是有“无官一身轻”的意思。

何以见得?封建士大夫总有这么一项信条,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苏轼因反对新法,于元丰二年被人从他的诗中寻章摘句,硬说成是“谤讪朝政及中外臣僚”,于知湖州任上逮捕送御史台狱;羁押四月余,得免一死,谪任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元丰三年到黄州后,答李之仪书云:“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屦,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

”被人推搡漫骂,不识得他是个官,却以为这是可喜事;《初入庐山》诗的“可怪深山里,人人识故侯”,则是从另一方面表达同样的意思。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名句欣赏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名句欣赏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名句欣赏名句: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解释:创作总是由内而外,即先有客观现实的感发而产生的内在情态,这种情态通过辞章表达出来。

阅读文章的人通过文辞来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沿着文辞找到文章的源头,即使是深幽的意思也将显现,被人所理解。

出处: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原文(节选):慷慨者逆声而击节,酝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奇者闻诡而惊听。

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也。

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阅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浍。

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矣。

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

斯术既行,则优劣见矣。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

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

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理将焉匿?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了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

然而俗监之迷者,深废浅售,此庄周所以笑《折扬》,宋玉所以伤《白雪》也。

昔屈平有言∶“文质疏内,众不知余之异采。

”见异唯知音耳。

扬雄自称∶“心好沉博绝丽之文。

”其不事浮浅,亦可知矣。

夫唯深识鉴奥,必欢然内怿,譬春台之熙众人,乐饵之止过客。

盖闻兰为国香,服媚弥芬;书亦国华,玩绎方美;知音君子,其垂意焉。

披文以入情,由情而入理——浅谈文学短评写作指导

披文以入情,由情而入理——浅谈文学短评写作指导

披文以入情,由情而入理——浅谈文学短
评写作指导
文学短评写作是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读者的角度,通过精炼的文字,对文学作品进行综合评价和分析,以表达读者的主观思想和观点。

文学短评写作虽然只是一种文学研究,但它也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对进一步深入探究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精神有着重要的作用。

文学短评写作指导要从文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出发,要把握文学研究的三要素:“披文以入情、由情而入理”,即以情驱动文学研究,并从文学作品的情感上加以观察,从而以理性的思维深入探究文学作品的文化精神。

首先,在文学短评写作中,要做到加以理解,把握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

在把握文章的主旨的同时,要仔细梳理文章的内容,加以细致的分析,以此来把握文学作品的文化精神。

其次,要有敏锐的感受力,以情感的视角来观察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所描绘的人物个性、感情、行为,都是文学作品的核心内容,其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情感,是文学短评写作的重要内容,要把握住文学作品的情感,从而展现出文学作品的文化精神。

最后,要做到把握文学短评的基本格式,以及文学短评写作的基本要求。

文学短评要求文笔精彩,文字精炼,文章结构
合理,分析细致,结论准确,要把握文学短评写作的基本要求,以此来深入探究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精神。

总之,文学短评写作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研究,要把握其中的三要素:“披文以入情、由情而入理”,只有把握住以上三要素,才能以恰当的方式深入探究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精神,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

语文教学要动之以情论文

语文教学要动之以情论文

语文教学要动之以情语文教学要讲究声情并茂,教师要带着浓厚的感情上好每节课,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而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应注意抓好以下几方面的环节。

1.要创设情感氛围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

”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

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他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

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

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扣击心灵。

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

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

比如我在教《故乡》一课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

赞美故乡风土人情的有之……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的有之……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和欣喜的有之……鲁迅也是凡人,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

2.要读出情感信息“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

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

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

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象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

”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的效果吗?文章的多种风格,就决定了多种风格的朗读。

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

一、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一、整体着眼,细心体味;披文入情,动情观照。

进行文学作品鉴赏,首先要从熟读文本,从整体上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获得对文学形象的深切感受和体验,领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且要“披文入情”,“情动于衷”,使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文学作品产生共鸣。

二、借助联想和想象,创设情境,加深理解。

文学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创作如此,鉴赏亦如此。

叶圣陶说:“文章是无形的东西,只是白纸上的黑字,我们读了这白纸上的黑字,所以会感到悲欢,觉得人物如话者,全是联想的结果。

”“想象力不发达,鉴赏力也无法使之发达。

”文学作品中,作家总是通过一定的语言媒介,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段,或隐喻,或暗示,或象征,反映一定的生活内容,表现自己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理解,情感态度。

鉴赏时要积极思维,充分调动联想和想象,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为具象的形体:将各自孤立、互不相联的细节、场景、人物等形象个体,整合为相互连结、有机统一、有血有肉的生活画面,从而深刻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明确鉴赏的角度和内容。

(一)鉴赏文学形象,主要应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揭示人物的典型意义;二是简要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鉴赏文学形象应注意两个问题。

一是要从作品的实际出发,也就是从作品中人物形象自身所具有的“东西”出发。

这里的“东西”是指人物自身的言行以及作品对具所作其他种种描写和评述,而不应是用现成的概念往人物身上套,不能贴标签,更不解将人物自身所没有的东西强加于人物。

二是对人物性格要有简要分析,也就是说,对人物的性格不能仅用一些概括性的词语作表述,还要联系作品的事实作简要分析。

(二)鉴赏文学语言,首先应该弄清文学语言形象性、典型性、情感性的基本特点;其次还应该明白精到、奇妙、鲜活是文学语言的高级档次。

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常常涉及以下内容:1.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如准确、简练、生动、形象等;2.理解作品的语言风格,如幽默、辛辣、自然、简明、含蓄、深沉等;3.辨析作品采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由此可见,不论是读写还是听说,都离不开一个”情”字。

新课标对语文教学中的情感熏陶也提出了要求:“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是多元的。

因此,教师如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努力发掘课文蕴含的情感因素,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披文入情,学生定能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从中受到熏陶与感染,形成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人格健康成长,所以,教育理论、新课改和学生的成长都要求教师必须学会打造充满生命灵动的充满魅力的课堂。

下面以《春》为例谈谈我是如何用“情”打造魅力课堂的。

一、听中“煽”情一堂课的开篇导入,对这堂课的功效往往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上课伊始,学生的注意与思维往往处于分散,松弛的状态,因此,教师就要千方百计用自己从教材中获得的“情“去给学生创设一种“境”,把学生的心一下子“抓”过来。

对于每篇课文都要设计一段能激发学生情感的导入方式,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景中去,其目的就是通过引入情境尽快地使学生与教师的情感共鸣,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春》时,我先播放相关的音乐,学生静静地听着泉水的叮咚声;小鸟的宛转的歌声;牧童的短笛声……悦耳的音乐时而如滔滔激流,震撼心弦;时而如春雨霏霏,滋润心田。

学生感受到春天的气息,热爱生活之情也便油然而生。

二、看中“生”情“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揭示了诗与画之间的相互关系,我认为这两句名言同样揭示了文与画之间的关系。

因为当作者用文字来状物、叙事、写人、绘景、表情达意时,总是有“境”的,所谓“作者胸有境”,那“境”就是“画”,因此借助图画可以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画胜千言,千言寄一画”的效果。

运用画面再现当时的情景,便成了我对学生进行直观教学的常用手段。

我常常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精心绘制各种图画,用美丽动人、形象逼真的彩画再现文章所描绘的景物,引导学生观察、想象,促使学生会意、入境、动情。

披文入情,成就古今知音-最新文档资料

披文入情,成就古今知音-最新文档资料

披文入情,成就古今知音一、与作者结为知音是阅读与鉴赏的最高境界刘勰是知音论的集大成者。

在《文心雕龙?知音》中,他首先感慨知音千载难遇之苦:“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他又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世远莫见其面,占文辄见其心。

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

刘勰认为,从文学创作看,作者是先有情思才发为文辞,成诸文章;而从文学接受看,读者则是先看文辞,通读文意,才了解作者通过作品表达的情思。

篇章的深奥是因为接受者识鉴的浅薄。

一旦鉴识微妙隐幽,读者定会感到灵魂的悸动。

于漪老师也曾说过,教语文千万不能把语言文字看成是僵死的符号。

从看似明明白白、普普通通的文字中去探寻蕴藏着的深邃思想,领悟精辟的见解。

我国文学作品十分讲究含蓄。

“用语十分,下语三分”,“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作者下笔时往往是藏而不露的。

平平淡淡的事情,平平常常的文字,文学大师曹雪芹竟于其中蕴含了如此丰富的内涵,竟借此刻画出如此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实在令我们叹为观止!读这样的佳作,我们自然会像香菱学诗时所说的,“念在嘴里倒像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

真是回味无穷!金圣叹评赏西厢记,悟到浩荡大劫、风驰电掣,而心生“恸哭古人”之念,这都从不同侧面要求接受者具有非凡独到的艺术眼光和个性解读。

二、披文入情,尽力寻求与作者的情感遇合与作者结为知音虽不是一般的阅读者所能达到的境界,然而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每个阅读者都应把这个目标作为阅读与鉴赏的指南,并尽力向这个目标贴近。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周振甫在《文心雕龙今译》里解释说:“会演奏上千个曲子而后才懂得音乐,观察了上千把而后才会识别宝剑。

”通俗地说就是先有一定的艺术积累,才能明白艺术的真谛。

换言之,阅读者只有具备了较为丰厚的知识积累,才能有较高的艺术素养、艺术才能,才能最大限度地与作者的情感遇合,成就古今知音。

阅读教学的支架语言品味 披文入情

阅读教学的支架语言品味 披文入情

2021/06•教I研I之|页,阳僕教令的文襟:語宣晁味就文入情◎甘肃/秦叔萍摘要:“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元素。

其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其他三个元素的载体,语文教学必须以其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以语言为着手点,带领学生紧扣言语的形式,加强文本的理解,从而打开思维之门,探究文本丰富精妙深刻而又复杂的情感。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言品味;披文入情何为披文入情?就是在阅读中从语言入手,探讨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的真情实感。

“披文入情”是解读文本的重要方法,教师应在语言的品味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放飞内心深处的思绪,从而形成自己对作品的个性化见解。

新课标指出:“注重语言建构和运用,发展和提升思维能力o”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以语言为抓手,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提高其语言运用能力,进而发展和提升其思维能力,传承和弘扬祖国悠久的文化。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借助文本的语言提供可操作的学习支架,帮助学生打开语言之门,真正走进文本。

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尝试从语言入手,回归语文教学“语”的主旋律,搭建文本与生活的桥梁,唤起学生生活体验,披文入情,深层次地解读文本。

一、观察言语形式,深刻解读文本内涵语言包括言语形式和语言内容。

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需准确地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就需要从语言的特点着手,抓住每一篇作品独特的语言形式和内容,从而个性化地解读文本。

不同的文体会使用不同的言语表达形式,教师需要抓住每一篇文本独特的言语形式,引导学生深层次地体悟情感。

比如,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诗歌的韵脚、诗节的安排、诗句的长短等引导学生味诗歌的语言美,从而体悟深层情感。

笔者执教《雨巷》一诗时,引导学生从诗行建构中的分节以及诗句的长短两方面去全面而深刻地解读诗歌。

学生会发现,诗歌的长短错落有致,节奏轻微起伏,诗意十足。

笔者在课堂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诗节和诗句进行变式,然后前后对比,从中发现分节和诗句长短对表达情感所具有的独特意义。

【披文入情明理,感受文言魅力】文言词理

【披文入情明理,感受文言魅力】文言词理

披文入情明理,感受文言魅力】文言词理无论是从选文的篇目,还是教材所占的比例来看,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始终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如何有效地进行文言教学?我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觉得要传授好这部分学问,最重要的就是:披文入情明理,感受文言魅力。

文言文的学习首先是文学作品的学习。

一味地咬文嚼字,会让学习兴趣荡然无存,因此要先把学生引入到作品所描写的特定情境中去,让学生从世俗的繁杂生活中走出,渐渐沉静下来,披文入情明理,感受文章魅力。

首先,创设情境,批文入情从方法来说,情境的设立是讲求不拘一格、富于改变的。

音乐绘画的先声夺人、典故的铺述、诗歌的旁引以及背景介绍等等,都对审美心境的营造、审美欲望的强化起到很好的作用。

在《雨霖铃》与《锦瑟》的比较阅读教学中,我就抽取了作品ZG 同的文化元素“送别〞,以大量的诗歌作品铺排陈述,再加以概括:别有情,别有景,别有形式的繁复,别有生命的选择,这很多的分别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别离是伤感的,是“别〞有一番味道在心头。

设立了这样一种气氛,创设这样一种情境,有利于学生去浮戒躁。

《烛之武退XX师》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的一篇文言文,始终以来学生就有种心理压力——文言文难懂。

此文属于先XX 叙事散文范畴,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突出鲜亮,利于培育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因此第一课时我借用了一个XX络版的戏剧导入,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整体的把握,让文言文课堂少了一点学究气,多了一份轻松开心,激发了学生进一步地探究文章内容的热情。

虽是“大俗〞,但能整体地把握作品,得其精髓。

其次,感受魅力,批文入理文言文的审美阅读,学生的阅读、鉴赏等审美活动,必需是主动的,是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活动,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披文入情,披文入理。

在学习《陈情表》一文时,我要求学生自主阅读《石奢自刎》后,谈谈如何看待石奢自刎,并结合《陈情表》体会“孝〞在传统伦理和道德建构中的深刻内涵。

《石奢自刎》这个故事里有两种观念:一是“忠〞,一是“孝〞。

2023年整本书阅读教学心得体会(6篇)

2023年整本书阅读教学心得体会(6篇)

我们在一些事情上受到启发后,可以通过写心得体会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生活状态。

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整本书阅读教学心得体会篇一一、创设情境,披文入情“感人心者,莫乎于情”,课堂上激动学生的是情,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每节课上,调整好自己的心绪,深挖教材、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当中的每一个情感因素,把对于课文内容、对于生活、对于人生的每一份感悟、每一种情感,用语言、眼睛、动作……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心灵鸡汤,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用情感去融化语言。

在教学实践中,努力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同时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语文,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二、创造“开放的课堂”1、让孩子尽情地去“展示自己”。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

”课堂上,千万别让我们的“告诉”扼杀了属于孩子的一切!让他们去体验,去探索,去感悟,去尽情地展示自己吧!在课堂上,有许许多多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都是学生自己通过课外书、网络、家长等多种途径搜集来的。

他们往往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成果展现给大家,这样,无论是在课内还是课外,他们都表现得十分积极,而且极大的丰富了知识的储备量。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孩子们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

这样,孩子们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灵活使用挖掘教材,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

披文入情的意思

披文入情的意思

披文入情的意思披文入情的意思是指在阅读一篇文章的过程中,读者不仅仅是在理解文章的表面意义,更重要的是在感受和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披文入情的过程就是读者在寻找文章中的情感共鸣点,与作者的情感相通,从而得到一种深刻的体验和感受。

披文入情的这种体验是一种深层次的,往往需要读者投入相当多的精力去感受。

正如人们常说的一句话,“读书如觅宝,要有耐心,要有细心”。

只有在细心品读的过程中,我们才能真正地披文入情,完整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文章往往不仅仅是表达思想和知识的工具,更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方式。

披文入情的过程,首先需要读者具备一种开放的心态,积极地尝试去理解与感受作者想传达的情感,以获得一种与作者共鸣的体验。

如果读者的心态不开放,只是简单的阅读而已,那么就不可能真正地披文入情。

在披文入情的过程中,读者需要具备足够的耐心,在文章中寻找情感的共鸣点。

这些共鸣点可能是作者的过往经历、人生观念、情感体验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共鸣点并不是表面上的言语,而是隐藏在文章中的深刻情感。

只有读者投入足够的精力,去关注和领悟文章中的每一个细节,才能找到这些情感共鸣点,真正地披文入情。

在具备开放心态和耐心的基础上,披文入情的过程还需要读者具备深度思考和感受的能力。

深度思考的能力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领悟文章背后所表达的情感,如理解作者想传达的思想、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等。

在感受的能力方面,读者需要深入地体味和感受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如情感体验、情感共鸣等。

披文入情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不仅仅是读者单方面的阅读体验,更是与作者的交流和对话。

只有理解和把握了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读者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义,有更深刻的体验和感受。

披文入情的意义在于,它可以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文章背后所传递的情感。

通过这种体验,读者可以从作者的角度去感受和理解世界,从而有更深刻的体验和感受,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入的思考。

同时,披文入情也可以帮助读者在自我完善方面得到提高,让读者更加敏锐地察觉生活中的各种情感,更好地应对人生中的种种问题。

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

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

列夫 ・ 托尔斯泰说 : “ 艺术起 于至微 。” 说 的就是细节对于艺术
验的情感一致 ,作文所要表达 的思想确 实是作者 自己的思 想 , 作 的关 键作用 。要在文章 中表达真挚的感情 , 用好细节至关重要 。 文所写的事实反 映了生活 的本质。 考生耳熟 能详 的《 背影》 中有个感人至深的细节 : 在高考 作文评分 标准 中, 作文 的感情表达作 为基 础等级 “ 内 朱 自清对父亲 的感情隐忍而真切 , 怎么表 达?作者选取父 亲 容” 项 的重要 构成部分 , 被具体地 从高 到低分 成 四个 等次— —感 翻越 月台给 自己买 橘子 的细节 , 倾 注 内心 的感激之情 , 以最饱 满 情真挚 、 感情 真实 、 感情基本 真实 、 感情虚假 , 以此 区分 文章 的高 的笔 墨 , 以精雕 细琢 的方 式 , 把父亲 买橘子 的动作 、 衣着和体 态 , 下, 并作为基础等级“ 内容 ” 项 的重要评分依据 。所谓 “ 感情真挚” , 点点滴滴 , 细致入微地描写出来。父亲上月 台 , “ 他用两手攀着 上 是指行文真诚 、 恳切 、 感人 , 这样的文章才能进入一 类 ; 所谓 “ 感情 面 , 两脚 再向上缩 ; 他肥胖 的身子 向左 微倾 , 显 出努力 的样子 ” ; 下 真实” , 是指行文朴实 自然 、 不造作 , 也就是谈 自己的见 解 , 抒 自己 月 台时 , “ 他先 把橘子散放 在地上 ,自己慢慢爬 下 ,再抱 起橘 子 的情怀 , 只是 其真诚 恳切度还不 足 以深深 打动人 , 这样 的文章 属 走” 。写得多 么真切 !只有行走不便的老人才是这样 的动作 。写父 于二类 ; 所 谓“ 感 情基本 真实 ” 是指行文有 造作 的痕迹 , 但总体 尚 亲 回到车上 , “ 将橘 子一股脑儿放在我 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 属于 自然 , 这样的文章属于三类 ; 所 谓“ 感情 虚假” , 是指行文矫 揉 的泥土 , 心里很轻松似的” , 爬 了两次月 台, 衣服哪能不 沾上泥土 ? 造作 , 说假话 , 抒 假情 , 写假事 , 这样 的文章只能属于四类 。 “ 心里很轻松似的” ,则是从父 亲的动作推想 出来 的心情状态 , 推 我们必须培育真挚的感情 , 也必须学会表达 自己真挚 的感情。 想得真实可信 。作 为一个父 亲 , 给儿子做完 了他认为应该做 的事 ( 一) 怎样培育真挚的感情 情之后 , 哪有不“ 心里很 轻松” 的呢?可 以这 么说 , 没有这些细节 ,

缘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

缘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

缘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作者:鲍怡燕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4年第07期情文并茂,是散文的显著特色,在各类文体中,散文的这一特色也表现得最为突出。

所以,这就决定了散文教学可以并且应该秉持这一基本原则——“缘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

所谓的“缘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是指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应紧紧抓住文章所要传达与抒发的思想感情,带领学生积极有效地涵咏和咀嚼文章具有的感染力、表现力以及语言艺术。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写道:“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王荣生教授也指出:“散文是艺术,描绘作者的情感世界和思索过程,重在冶情;读者阅读散文,以…悟意审美‟为目的。

”可见,“缘情而入文,披文以入情”,应该是散文教学的“标准”和“尺度”。

一、何以“缘情而入文”请看当代作家莫怀戚先生的散文名篇《散步》。

本文以“我”为中心人物,以“我”和母亲的关系为主线,用朴实的语言,展现了一家四口、祖孙三代互敬互爱,融洽和睦的关系,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寄寓着肩负重任的中年人对于生活的高度的使命感。

对于“散步”与文中所记叙的生活场景、小事,绝大多数学生都曾有过相同或类似的经历。

由此,就可以把生活中的“情”与文中的“情”对接起来,从而让学生自然地体悟出尊老爱幼、珍视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这句看似平平淡淡的话,就把母子相互“听从”、母子心灵相通与母子情深意切状写出来,从中可以想象出作者与母亲之间那种理解、默契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天然的、自发的,没有一点的“外力”作用和“利益”使然。

这就是文章流溢出的人间真情,世间至爱,母子连心。

在教学这篇文章时,许多学生被文章的亲情所感动和感染,个中原因,正如白居易所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披文以入情

披文以入情

披文以入情发表时间:2018-12-19T09:55:24.730Z 来源:基础教育课程作者:刘学莲[导读] “知音”是文学鉴赏批评的最高境界,刘勰提出“披文以入情”是“知音”的基本思路,回答了为何“知音”难,并详细地阐释了“披文以入情”的途径即“博观”、“六观”。

刘学莲(天津师范大学天津 300387)摘要:《文心雕龙?知音》是在全书的基本文艺思想基础上,集中全面地讨论文学鉴赏与批评的篇章。

“知音”是文学鉴赏批评的最高境界,刘勰提出“披文以入情”是“知音”的基本思路,回答了为何“知音”难,并详细地阐释了“披文以入情”的途径即“博观”、“六观”。

中图分类号:G6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6715 (2018)11-190-01 一、圆照之象,务先博观曹植《与杨德祖书》曾用形象比喻谈到文学鉴赏的能力:“盖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淑媛,有龙渊之利,乃可以议断割。

”,曹植认为只有南威的天生丽质才有资格评论美女,有龙泉剑的锋利才能论及其他剑的锋利程度。

刘勰一针见血地提出“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这一点是对鉴赏者素养的要求。

鉴赏者要多阅读、多积累、多体验,即“博观”,这是进行文学鉴赏评价的基础,要在“博观”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尽可能全面周密的分析研究,品评文质的高低优劣,即“圆照”。

在《文心雕龙?议对》篇中“郊祀必洞于礼,戎事必练于兵,佃谷先晓于农,断讼务精于律。

”强调了博学与实际经验的重要性。

《事类》篇中“将赡才力,务在博见。

”强调鉴赏者诵习经典,博览群书,并通过比较分析,才能见多识广,视野开阔,才能具备极高的艺术修养,进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这些都表达了与《知音》篇相同的思想。

确实,“博观”是我们培养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的直接有效途径。

二、将阅文情,先标六观鉴赏者仅有“博观”的修养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懂得从何处入手去鉴赏作品。

因此,刘勰又提出了“六观”说:将阅文情,先标六观: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形,则优劣见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披文入情、出情入理
摘要: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

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中学语文教学中充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披文入情、出情入理。

抓住情感与情理的联系,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丰富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

从深刻领会作品创造的艺术意境,完成由情入理,寻文悟道的思维迁移。

从而激起一种热烈的积极的审美愿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情感出情入理体验感悟
著名教育家夏沔尊所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情感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是衡量个体与社会文明的重要尺度。

情感教育应是教学的根本。

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语文教材中,文质兼备的文学作品占据相当的篇幅。

这里有对祖国的爱、对人民的忠、对事业的追求、对信念的执著;这里有赤子之心、莫逆之交、朋友之情、手足之谊;……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发掘出作品的这些内蕴,让真、善、美走进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呢?笔者认为首先语文教师应是情感教育的设计师、迁移者,教师应运用情感教育的方法,把传授知识和学生接受知识这种相互的思想交流和心灵活动融为一体,使教师、学生、作品三者情感产生共鸣,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一、营造浓烈的情感氛围
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
地学习。

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他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

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情感出发巧设导语,引带入境。

以情击情,才能扣击心灵。

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

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

比如《故乡》一课就可以这样设置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
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

赞美故乡风土人情的有之(举例);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的有之(举例);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和欣喜的有之(举例)。

鲁迅也是凡人,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

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

二、教师要引导读出情感信息
“三分诗,七分读”是我国古代就有的说法。

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应寓于朗读训练中。

朗读是以声音传达视觉信息的活动过程,而声音本身也是一种情感、一种形象。

试想教师面带笑容、精神饱满地走上讲台,那悦耳动听的嗓音、抑扬顿挫的语调、绘声绘色的话语、逼真传神的动作,能不激发起学生求知的情感,能不产生销魂摄魄
的效果吗?加里宁曾经说过:“没有任何人象孩子的眼睛那样能捕捉住一切细微的事情。

”文章的多种风格,就决定了朗读的语调、声音
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

它不是照本宣科,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

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学生会更快的闯进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比如《沁园春.雪》上阕要读的豪情万丈、下阕要读的居高临下、最后三句要读的意气轩昂才能体现作者伟大的胸襟和坚定的信心。

而《周总理,你在哪里》以沉缓的声音(只在倒数第二段语势稍高扬)、深切的语调来朗读才能体味人民对总理的无限深情。

《最后一次讲演》中以低沉的喉音平静的叙述李公朴的遇难,随之音量逐渐加大、音速逐渐加快。

情感也逐渐由激动→愤怒→咆哮→自豪,这样闻一多先生当时爱憎分明的感情、闪光的泪花、悲愤的神情、有力的手势就如在眼前了。

同样只有抱着掏心掏肺的心态、带着恳切无比的语气朗读才能体会得到《出师表》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良苦……要使学生在读时读得真、悟的深,语文教师在课前还有一件重要事情要做,那就是广采博览,深刻透彻的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历程、写作背景,并把这一信息传达给学生。

三、披文入情、出情入理
在学生的情感得到一定的激发时要顺势引人课文深层次的学习中。

将知识内化为学生自主思维的动力,提高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

此时教学的重点落到学生对作品意境如何理解和让学生如何介入并创新思辨的层面上。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
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深刻阐明情感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做人的道理。

教师或以解词析句为手段,或以剖析结构为依据,或以时空范围为线索┄┄都要披文入情,出情入理。

抓住情感与情理的联系,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丰富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

从深刻领会作品创造的艺术意境,完成由情入理,寻文悟道的思维迁移。

从而激起一种热烈的积极的审美愿望,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

比如《岳阳楼记》中范仲淹的“忧”“乐”情;《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悲”“恨”情;《黄鹤楼》中崔灏的思乡情;《我的老师》魏巍的师生情;《战争小插曲》中作者的手足情等等,都是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中表现出来的“文感”“象感”“意感”“情感”来领悟起深刻的哲理。

这样不但陶冶了学生的情操,而且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让学生在愉悦中提高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