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格尔顿的身体话语研究

合集下载

阿多诺、阿尔都塞、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的学说

阿多诺、阿尔都塞、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的学说

阿多诺、阿尔都塞、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的学说内容提要:阿多诺以意识形态批判而闻名,但阿多诺究竟持何种意识形态观却颇难捉摸。

本文试图表明,阿多诺已经坚持着当今流行于西方的“意识形态物质化”、“意识形态建构现实”的观点。

并且,由于阿多诺极度悲观地将现代社会判定为极权主义社会,阿多诺将意识形态等同于同一性思维或同一性意识,而同一性思维主要涉及的不只是工具理性,而且是黑格尔式辨证理性。

阿多诺将黑格尔整合一切异质性的那种思维看成是发达资本主义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

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正是为反对那种同一性思维而提出的。

阿多诺的意识形态学说明显陷入了目前备受争议的“文化主义”倾向中。

关键词:意识形态极权主义同一性工具理性实质理性否定辨证法1.作为意识形态批判者的阿多诺形象如果说,整个法兰克福学派的工作基本上都是一种意识形态批判的话,那么,阿多诺无疑是其中的头号代表。

哈贝马斯在谈到阿多诺与本亚明在社会批判方面的差别时,就将阿多诺的工作称为“意识形态批判”,而将本亚明的工作称为“救赎性的批判”(即宗教性的批判)。

可见,阿多诺是以意识形态批判而闻名的。

从阿多诺的著述可以看出,阿多诺获得一个意识形态批判家的名声有多方面的原因。

例如,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独特看法就是具有决定性的方面之一。

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阿多诺终生满足于只做一个资本主义的批评家,而从不投身于反资本主义的革命实践,以致于在1968年世界性的造反风潮中备受奚落。

其关键的原因就在于他强烈地感到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一个深深的悖论。

由于强调目前资本主义社会具有超强的同化能力,阿多诺相信,任何在现时代急于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努力实际上都是不可能的,它导致的结果必然是理论的变质和实践的虚假。

在《顺从》一文中,阿多诺批判了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关系学说,认为它表面上同等对待理论和实践双方,实际上却赋予实践以优越性,让理论成为实践的附庸。

因此,固守传统的理论与实践关系学说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仅不会导致真正的反抗,反而只能导致隐蔽的顺从。

【特里·伊格尔顿】特里·伊格尔顿简介

【特里·伊格尔顿】特里·伊格尔顿简介

【特里·伊格尔顿】特里·伊格尔顿简介特里·伊格尔顿(思想家、文学家)特里·伊格尔顿英文名为TerryEagleton,是当代西方文论界继威廉斯之后英国最杰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文化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

他一直以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或马克思主义“左派”自居,对马克思的坚守和发展使其理论独树一帜,倍受当今国际学术界的关注。

“意识形态”这一理论史上人言人殊的难题,是伊格尔顿思想的理论基石,是其文化批评的核心范畴,是其思考文学、美学的前提。

特里·伊格尔顿详细介绍特里伊格尔顿早年经历特里伊格尔顿出生于英国曼彻斯特附近的萨尔福一个工人阶级家庭,1961年进入剑桥大学,在这所充满贵族气息的大学,出身工人阶级的伊格尔顿倍感孤独,于是投身于学校文化圈外的政治运动中。

在校学习期间,伊格尔顿深受老师威廉斯的影响,阅读和钻研了马克思本人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西马)理论家的著作,并逐渐成长为一位马克思主义批评家。

1964年大学毕业后,应威廉斯的邀请,留在剑桥担任他的助手,作助理研究员。

1969年转到牛津大学任教,长期担任牛津大学凯瑟琳学院沃顿英文和文学理论讲座教授,现任曼彻斯特大学英文讲座教授。

特里伊格尔顿主要作品从60年代末直到现在,伊格尔顿已出版美学理论、文学批评著作十多种。

这些著作可大体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理论来分析和评价英美一些作家的作品,其中他的老师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的问题框架对他有着深刻的影响。

如《莎士比亚与社会:莎士比亚戏剧论文集》、《旅居国外和旅居国外的作家》、《力量的神话:对勃朗特姐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以及《克拉莉萨的被污:塞缪尔理查森的作品中的文体、性行为和阶级斗争》。

第二类主要是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和文艺理论,并用他的新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去分析评论西方现当代各种美学和文学理论批评流派。

这些著作包括:《批评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瓦尔特本雅明,或革命的批评》、《文学理论引论》、《批评的作用:从观察家到后结构主义》和《审美意识形态》等。

论伊格尔顿文论观中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论伊格尔顿文论观中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论伊格尔顿文论观中审美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陈立泰【期刊名称】《鞍山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14)003【摘要】In the western thought circle, Eagleton' s achievements are outstanding among many contemporary researchers, who have alwayspaid much attention and been full of controversy on the ideological proposition. The profound inquiry and reflection on the of ideology are the kernel of Eagleton' s academic thoughts, which are also positive complements to the important categories of Marxist theoretical system. Based on the categories of text science and aesthetic ideology, which take ideological production as the centre, Eagleton gives strength to ideological criticism again, and demonstrates the value of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atthe present age. The thesis systematically analyses the relation between aesthetics and ideology of Eagleton' s literary and artistic theory from both literary and aesthetic aspects.%在当代,伊格尔顿对意识形态问题研究的成就十分突出。

审美是一种权力交锋的实践——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

审美是一种权力交锋的实践——伊格尔顿的审美意识形态理论

J u a o u e U i r t( hlsp ya dS c l c n e o r l f b i nv s y P i o h n o i i c ) n H ei o aS e
J 12 1 u. O 0 .
为, 进入后 现代社会 , 美与 意识 形 态之 间的 关 系变得更 为复杂 。 审 这是 因为 , 审美此 时不但 已经 成为一种 意识形 态, 而且其 内部也 不断发 生着权 力 交锋 的 实践 。 在伊格 尔顿看来 , 审美意识 形 态发 生作 用 的物 质基础 和媒 介是
“ 身体 ” 审美在争夺领导权 的过程 中对身体的欲望等 产生影响 , 。 成为一种 打着意识形 态烙印的 身体 冲动 , 它们又
[ 关键词 ]审美意识 形态 ; 领导权 ; 力交锋 ;身体 权
[ 中图分类号 ]B 3 0 8—6 [ 文献标志码 ] A [ 文章编号 ]10 — 7 9 2 1 )4 0 1— 0 149(000—02 0 4
审美意识形 态是伊 格尔顿 在 2 0世纪 9 0年 代接受 了葛 兰西 的领导 权理论 之后提 出的最 重要 的美 学概 念。他认 为 , 进入后 现代社会 , 审美 与意识 形态 之间 的关系 变得更 为复 杂。 这是 因为 , 审美 此时不 但 已经成 为一种 意识 形态 , 而且 其 内部也 不断 发生着 权力 交锋 的实 践 。 因此 , 要深 入分 析伊 格尔 顿 的审美 意识 形态 理论 , 还需 要进 一 步分析 葛兰 西 的领
在 一定程度上 冲击着建构 它们的 意识 形 态 , 使其 得到 更新和发展 。 由此 , 格 尔顿把 身体 、 美与领 导权 的争夺 伊 审
成 功地 联 系起 来 , 审 美 活动 纳 入 社 会 历 史 中 , 审 美幻 象找 到 发 生 现 实作 用 的 基 础 , 把 使 开辟 了通 过 美 学 解析 主 流 意识 形 态控 制 、 资 本 主 义 进 行 批 判 的新 领 域 。 格 尔顿 的深 邃 与 创 见 就 在 于 此 , 就 实现 了其 对 马 克 思 主 义 关 对 伊 这 学 的 重 大发 展 。

伊格尔顿资料

伊格尔顿资料

特里·伊格尔顿(Eagleton ,Terry)资料人物简介:特里·伊格尔顿,1943年生,英国学术院院士,现任美国国圣母大学客座教授,是当代西方文论界继威廉斯之后英国最杰出的马克思理论家、文化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

先后在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知名大学任教。

20世纪80、90年代伊格尔顿曾两度来中国访问讲学。

目前,伊格尔顿的著作已有15种中译本,其中《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之后》等在我国学术界有广泛影响。

伊格尔顿著述情况:1966:《新左翼教会》;1967:《莎士比亚和社会》;1970:《流亡者和移民者》、《放逐与侨居》、《作为语言的身体》;1974:《权力的神话:对勃朗特姐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1976:《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批评与意识形态》;1981:《沃尔特·本亚明;或导向革命的批评》;1982:《克拉莉莎被污:塞缪尔、理查森作品中的文体、性问题与阶级斗争》;1983:《文学理论——导论》(中译名《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世界销量超过75 万册)、《文学原理引论》;1984:《批评的作用》;1986:《与众不同》;1990:《美学的意识形态》;1991:《意识形态:导论》;1995:《希思克科夫与大饥荒:爱尔兰文化研究》;1996:《后现代主义幻象》;2000:《文化的观念》;2002:《甜蜜的暴力:悲剧的观念》;2004:《英国小说:一个导论》;2005:《神圣的恐怖》;2006:《怎样读诗》;2007:《生活的意义》;2008:《文学理论导论》第三版2009:《理性、信仰与革命:反思关于上帝的论争》(演讲集);以及一部小说《圣徒与学者》等。

(年份不详)伊格尔顿原著中译本及论文中译篇:[1]《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M].文宝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这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完整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文学批评专著。

肉体话语_身体美学_身体的审美化_省略_于经典美学的三次挑战及其学术意义_姚文放

肉体话语_身体美学_身体的审美化_省略_于经典美学的三次挑战及其学术意义_姚文放
⑨ 。 这就 不知怎的忽视了这一点 ” 种关注失误的过程中,
美学的全部要义。 “美学” “感性学 ” , 如所周知, 鲍姆加通最初创立 这门 旨在从逻辑学中划出一块地盘 , 为研究人类的感性认识 , 用鲍姆加 开辟一个相对独立的领域 。 所谓“感性认识 ” “在严格的逻辑分辨界限以下的表象的 通的话来说, 就是 , “感官的感受、 总和” 包括 想象、 虚构、 一切混乱的感觉和
瑏 瑡 与此相关, ” 胡塞尔将世界分为两个部分 , 一是“科 动。
法十分相近, 莱布尼茨认为, 上帝创造的世界是最美的 , “因为它最完满地体现了和谐是寓杂多于整一的原则 ” , : “美在于一件事物的完善 , 沃尔夫给美下的定义是 只要
⑦ ” 那件事物易于凭它的完善来引起我们的快感 。
, 因此, 伊格尔顿认为, 鲍姆加通创建“美学 ” 虽然革 “理 命性地开拓了人的感觉领域 , 但它所推行的实际上是 。 对于鲍姆加通来说 , “审美认识介于理性 性的殖民化 ” 的普遍性和感性的特殊性之间 : 审美是如此一种存在领 ‘混乱 ’ 域, 这个领域既带有几分理性的完美 , 又显出 的状 ‘混乱’ ( confusion) 的意思不是 ‘杂乱 ’ ( muddle ) 态。此处 ‘融合’ ( fusion )” 。“理性必须找到直接深入感觉世 而是 界的方式, 但理性这样做时又必须不危及自身的绝对力 ” 《美 量。 伊格尔顿还拿鲍姆加通的一个比喻说事 , 后者在 , 学》 一书中曾将美学比作逻辑学的“姐妹 ” 伊格尔顿认 “次级推理” ( ratio inferior) 是将美学变成了 “理性 为, 这种 。 总之一句话, 在感性生活的低层次上的女性类似物 ” “美学的任务就是要以类似于恰当的理性的运作方式 ( 即 使是相对自律地) , 把这个领域整理成明晰的或完全确定

伊格尔顿与叔本华“身体理论”的审美伦理功能比较研究

伊格尔顿与叔本华“身体理论”的审美伦理功能比较研究

2022年9月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Sept.2022 第39卷 第3期(总第121期) JournalofLyuliangEducationInstituteVol.39 No.3(Sum.No.121)【理论研究】收稿日期:2022-06-28作者简介:吴怡蔓(1999-),女,福建莆田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西方文化与文论。

伊格尔顿与叔本华“身体理论”的审美伦理功能比较研究吴怡蔓(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207)摘 要:叔本华理论体系中的“身体”作为表象的世界和意志反映的镜子,势必与伦理、艺术、政治、审美等关键词相互作用。

伊格尔顿在《美学意识形态》中,表现出对叔本华审美与艺术、欲望与同情等理解的关注。

通过建构唯物主义伦理学,伊格尔顿不断打破意志与身体的二元论式观照,逐渐发展其对身体作为功能性中介、工具理性等思维的研究。

叔本华的“主体论身体”理论与伊格尔顿的“身体理论”总结性言论是不同思想契机与不同时代环境下产生的不同理论姿态。

研究二者在“身体”话语中的不同理论建构,辨析“身体”美学与伦理在社会思想环境中的不同走向,既是对主体论身体美学发展在发生学视角上的探索,也是对于资本主义社会借助感性基础进行身体革命的可能性与弊端的发现。

关键词:叔本华;伊格尔顿;身体;审美;伦理中图分类号:B82;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086(2022)03-0076-04 自我既具有自然性需要的身体,同时也具有实现这些需要的潜能的身体;是思考身体自然和身外自然的思想实践体,也是社会性需要的身体。

在《美学意识形态》中,伊格尔顿拓展反思了叔本华的理论思想,既关注了叔本华对审美艺术的理解,对欲望、同情的思考,也对叔本华理论的可发展性持有不同的态度。

伊格尔顿与叔本华都重新审视了身体、意志的存在状态,认为二者并不是直接作用和平行的关系,都发现艺术审美与政治伦理在意识与身体之间的重构意义。

大卫·哈维对身体话语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大卫·哈维对身体话语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大卫·哈维对身体话语的政治经济学批判1970 年代以来,西方理论界发生了大规模的话语转向,其中,身体的文化研究是一个重要方面,受到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当代着名的新马克思主义者、美国地理学家大卫·哈维积极介入到身体话语的讨论当中,他认为身体话语不能停留于文化研究的层面,应该进一步注入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活力。

由此,哈维对处于资本罗网当中的身体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指明了身体的异化困境及其解放可能。

并且,他从生态人类学角度阐释了身体解放的自身依据。

身体是社会空间的最基本构成单位,理应得到重视; 不过,目前学界的空间理论研究,对身体的关注和阐释稍嫌不足,尤其缺乏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维度。

哈维的身体政治经济学批判以及身体解放的生态人类学阐述,具有显着的现实针对性和较高的理论价值,是空间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他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坚定立场,值得我们不断的学习和思考。

一、身体话语的兴起在西方文化中,长期以来,身体处于被轻视、被放逐的地位。

虽然早在公元前 5 世纪,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就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1]; 不过,从柏拉图开始,身体和灵魂被正式分离,身体受到了敌视,被认为有碍于正确地进行认识,而且容易滋生各位任性的欲望和罪恶。

传统的宗教禁欲主义以及落后的医学观念也强化了身体的负面形象。

一直到了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那里,身体仍然被看作是一部卑微的肉体机器,人之根本乃在于心灵。

只是到了晚近时期,身体才逐渐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在当代理论界,甚至出现了所谓“身体的转向”这种说法。

“身体问题在后期现代哲学中具有核心地位,这一情形发端于 19 世纪中后期。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在不同程度上强调了身体的地位,而法国哲学家比朗和柏格森也开始关注身体问题。

我们尤其从 20 世纪法国现象学存在主义运动中看出身体问题的极端重要性。

”[2]哈维认为,身体话语自 1970 年代以来在当代思想理论界的兴起,与女性主义、女权运动、后结构主义和解构主义思潮等多重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在它们的共同推动之下发生的。

身体文化、身体美学、身体政治

身体文化、身体美学、身体政治

身体文化、身体美学、身体政治作者:阴志科来源:《人文杂志》2019年第01期内容提要伊格尔顿首先批判了那种将文化实体化的唯文化论,认为它是一种改头换面的本质主义甚至形而上学;现代人将身体视为意志任意操纵的对象,这种思想表面上凸显了人的自由,可实质上是一种唯意志论,伊格尔顿设想的唯物主义伦理学,其前提正是质料与形式密不可分的身体;伊格尔顿的身体美学观念看上去有些自相矛盾,但这是可以解释的,他认为现代艺术观念是一种世俗化的神学,所谓的神终究是某种纯粹的、无质料的形式,而现实世界中的艺术和身体一样,都必须同时关切质料和形式之间的关系;伊格尔顿还讨论了艺术与人类实践当中蕴含的自由问题,毁灭自我与他人的身体在恐怖袭击中被视为自由艺术的材料、自由意志的工具,这类行动背后体现出来的特定逻辑值得美学、伦理学甚至政治学共同反思。

关键词伊格尔顿身体美学身体政治文化批评〔中图分类号〕I01;J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9)01-0086-10众所周知,英国文学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有一个文化批评家的身份,继《后现代主义幻象》(1996)、《文化的观念》(2000)以及《理论之后》(2003)出版以来,他从来没有间断对文化问题的关注,近年连续出版了《文化与上帝之死》(2014)、《文化》(2016)和《唯物主义》(2017),引起批评界的热烈关注。

但由于伊格尔顿近十余年来讨论的话题十分宽泛,很多人不免心生疑惑,在伊格尔顿上述著作当中,有没有一些关键词可用来清晰把握他的文化或者美学思想脉络?答案显然是肯定的,“身体”便是其中之一。

本文将从伊格尔顿上述著作出发,结合其在《加拿大比较文学评论》(Canadian Review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2014)上发表的期刊文章,对其十余年来以身体为关键词的文化与美学观念进行一次梳理与批判。

一、唯文化论:另一种本质主义当今流行的“唯文化论”被伊格尔顿称为文化主义,这种观点认为,文化是一种基础性存在,人们必须尊重文化本身所固有的多元性、差异性、混合性,人们既定的生活方式决定了文化的样式及其现状,相互之间予以尊重,不从自己的文化立场去评价对方,不同的文化共同体各行其是,这样才是政治正确,比如我们要去理解“比人尊贵的牛”“被乱石砸死的幽会男女”“壮阳补肾的穿山甲”……如此等等,这些范畴不过是隶属于不同的文化而已。

人生的意义特里·伊格尔顿

人生的意义特里·伊格尔顿

人生的意义特里·伊格尔顿人生的意义特里·伊格尔顿人类一直以来都在探索人生的意义,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答案。

而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英国著名文化评论家和文学理论家,对于人生的意义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他的观点和文章激发了许多人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引发了一场关于人生本质和价值的讨论。

特里·伊格尔顿的观点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主义”的思想,即他认为人生的意义主要来自于文化的创造和参与。

他认为文化构成了我们人类存在的意义,是我们与众不同的根源。

在他的文章《人类,文化和意义》一书中,他将文化定义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思考方式,一种共享的价值观,一个社会中人们特定的行为和信仰的集成体”。

伊格尔顿认为,人生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追求物质的享受或个人的利益,而在于通过参与和创造文化来寻求和发现真理和美。

文化不仅可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也注重社会责任和集体价值。

他强调了文化的社会性和共享性,认为只有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人生的意义。

他认为,文化可以帮助我们打破个人主义的界限,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共同体意识。

他引用了尼采的一句话:“一个人对于人生的理解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只有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我们才能真正了解自己和世界,找到生活的意义。

伊格尔顿还关注了人类的情感和精神层面的需求。

他认为,人类除了物质的需求之外,还有一种对于美和善的渴望。

他认为人类存在的意义在于追求真理和道德的完美,通过文化的创造和参与,培养和锤炼我们的情感和精神。

文化可以提供给我们一种价值和目标,引导我们选择正确的道德准则和原则,帮助我们成为更有品质和意义的人。

特里·伊格尔顿的观点引发了一场关于人生意义的讨论,探讨了文化与人生的关系和意义。

然而,他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真理,每个人对于人生的意义都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伊格尔顿的身体政治批评话语

伊格尔顿的身体政治批评话语

不仅 仅是指 生理上 的 肉体 组 合 或 感情 的载 体 , 当 在
今社 会身体 已经充 满 了浓 厚 的意 识 味道 。身体 的形
式 不仅是一 个 自然 的实 体 , 是 一个 文 化 概 念 。这 也
是一 套通过 它的外 观 、 寸 和装 饰 的 属性 对 一 个社 尺 会 的价值 观进行编 码 的手 段 , 身体 的 意象 弥漫 在 意

名 知 名 的 牛 津 大 学 教 授 , 是 一 个 有 世 界 影 响 的 也
西 方 马 克 思 主 义 的 文 学 批 评 家 和 文 化 理 论 家 。 他 以
其 渊博的学 识 , 深厚 的文化 教养 , 阔的历史 文化视 广
野 , 文 学 批 评 和 文 化 理 论 做 了 深 入 的 研 究 。对 现 对
同 时 也 被 各 种 流 派 的 西 方 艺 术 予 以 非 物 质 化 的 处
自2 0世 纪 6 0年代 后 半期 以来 , 各 种理 论 不 在
断变幻 的潮流 中 , 众说 纷纭 的批 评话语 领域 内 , 在 特 里 ・ 格 尔 顿 的 批 评 话 语 影 响 颇 大 。 伊 格 尔 顿 作 为 伊
大贡献 。进入 2 0世 纪 , 着 科 技 理 性 的 发 展 , 多 随 诸 问题 开 始 出 现 , 技 理 性 发 展 的 结 果 使 人 成 为 机 器 科
我们知 道 , 身体 作为 当代文 化理论 的关 键词 , 在
分 析 人 的 社 会 身 份 方 面 发 挥 了重 大 作 用 。 身 体 已 经
时社 会的各 种文化 现 象 , 特别 是后 现代 文 化 现 象做
了 精 妙 的 批 判 。作 为 一 名 西 方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批 评 家 , 既 继 承 了 马 克思 主 义 的 社 会 历 史 批 评 方 法 , 他 又 在意 识形态批 评领 域有所 发展 。其对 文学 、 学 、 美 文 化 的批 评 , 往 从 意 识 形 态 着 手 , 其 批 评 话 语 带 有 往 使

资料梳理:电影与身体的跨界研究电影与身体的跨界研究

资料梳理:电影与身体的跨界研究电影与身体的跨界研究

资料梳理:电影与身体的跨界研究电影与身体的跨界研究资料梳理:电影与身体的跨界研究一、电影与身体的跨界研究理论和现实背景近些年学术领域,身体问题前所未有的凸显出来,身体研究成为国内外学界广泛讨论的热点问题。

哲学、美学、社会学、政治学、人类学、文化研究等等都将身体作为一个新兴领域来加以研究。

伊格尔顿感慨道:“对身体重要性的重新发现已经成为新近激进思想所取得的最宝贵的成就之一,当代批评中的身体比滑铁卢战场上的尸体还要多。

”由于“身体研究”涉及面广泛且深远,将此作为科研设想的一个中心目标,可以进而选择不同的领域进行结合,这具有巨大的理论价值和研究意义。

二、电影与身体的跨界研究的问题视阈身体研究在我国正方兴未艾,它们大多集中与哲学、文艺学、文化研究等角度,而却鲜有侧重于电影学领域的身体研究,从目前我所收集到到与身体研究直接相关的文献来看,将身体与电影进行跨界研究才刚刚开始,远没有系统的论述,它们大多是借用文艺学领域方面的身体研究来进行某一阶段的电影史书写,或通过借用文艺学领域方面的身体研究来进行电影批评,也有将身体结合电影理论研究进行理论建构的。

当代多元视角中的德性伦理学大体可以做出如下三个方面的分类:身体与电影史、电影理论的跨界结合、身体的文化视阈下的电影文化、关照表演、当代艺术实践与理论中的身体和美学、哲学中的身体范式。

(一)身体与电影史、电影理论的跨界结合身体本身就是一部历史。

它被自然、社会与文化所构成,同时又构成人类世界的生命原型——即人。

电影史的书写方式多样,如《电影史:理论与实践(重构中国电影史学)》从实在论的哲学高度,梳理美学、经济、技术、社会诸种生成机制,更新了电影文学的问题框架和研究范式;如大卫波德维尔的《世界电影史》则在结构上则力求系统周详、清晰,以年代和国家、地区为坐标,论述各个时期、区域内世界电影的发展动向;如山本喜久男的《日美欧比较电影史(外国电影对日本电影的影响)》是用历史比较方法进行电影研究的成功尝试,它主要论述从电影开创之初到1940年代日本电影在欧美电影的影响下发展、独立的过程;再如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从卡里加利到希特勒:德国电影心理史》则通过分析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和三十年代初的德国影片,检视了从1918年至1933年的德国历史,借以展现“一战”后德国人的心理图景,是通过电影来反向解读社会心理。

《谢莉》:“进步”话语的解构和“通天塔”意象的建构

《谢莉》:“进步”话语的解构和“通天塔”意象的建构
维普资讯
《 谢莉》 “ :进步" 话语的解构和“ 通天塔" 意象的建构
殷企平 陈艳华
内容提要: 谢莉》 对《 的批评 大致可 以分成两大类: 一是从 艺术角度 ; 二是从 意识形 态角度。
然而, 如果我们从对“ 进步” 话语的解构这一角度切入 , 就会发现《 谢莉》 是一部 十分优秀的
关系的描绘 中可见一斑。 《 谢莉》 的独特之处之一 , 就是给小说主人公直接戴上 了“ 进步分子” 的桂冠 。小说开场 不久 , 我们就被告知罗伯特 ・ 穆尔是“ 一个彻底的进步分子”( r t, h l 8 Bo  ̄ S ie 3 )。从这一 n ry
说法的上文 , 我们还可以看到有关罗伯特“ 进步” 的具体说明 :
本 书这 个故 事 开始 的时候 , 罗伯特 ・ 尔在 这 个地 方 才住 了两年 ; 短 的 两年 里 , 穆 短
他 那充沛的活动才干 已经初露端倪。……至于那个织布厂 , 原是一座 古旧的建筑 , 里面 摆 着几 台陈 旧的机 器 , 是老 掉 了牙而且 效率极 低 , 一 开始就 对 这些 简陋 设备嗤之 以 像 他 鼻。他 的 目 标是对老厂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 , 用手头十分有限的资金 , 已经尽快地 利 他
rmp n. B u gn Sit azigl g i i rd,B o t a n g d t e d U in l a a t y n d igU noa d zl i us cwol n n t rn ̄h sma a e os n Sasg a whc Sme n ea n i t n t on h ri h rc s ftl n o d f m a n i i. ih i a tt b n ivt i o ii e n te po eso el g g o r o ao i o b d a d ds n t g i ig t t o fli us n h f m asy.An a e u t n ls ftetx r s p o e a e c u o s ie- h u r r t d q aea ayi o e t eu p sst t a t u l df r s h p h w i y f

文化哲学视域下的身体政治批评——伊格尔顿的身体政治批评浅析

文化哲学视域下的身体政治批评——伊格尔顿的身体政治批评浅析
最 常见 的表现 对 象 常 被 当作 赞 美 人 的 力量 、 力 能
理 论 家 。他 以渊博 的 学识 , 深厚 的 文化教 养 , 阔 广
的历史 文化 视野 , 对文 学 批 评 和 文 化 理 论 做 了深
入研 究 , 现实社 会 的各种 文化 现象 , 别是 后现 对 特
代文 化现 象做 了精妙 的批 判 。作 为一名 西 方马 克
收 稿 日期 : 06一 2 3 2 0 O —2
作者简介 :许勤超(90一 。 河南尉氏人. 17 )男。 南京大学 中文系在读 博士。 青岛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主要从事英美文学和比较文学研究。
3 8
维普资讯
刻理解 的伊 格尔顿把研究 锁定到 了人 的“ 身体 ” , 上
[ 中图分类号]116 0
[ 文献标 识码]A
然实体 , 也是 一个 文化 概 念 。“ 身体 既是 一个 被 表


前 言
现 的客体 , 是一 个 有 组 织 地 表 现 出概 念 和 欲 望 也 的有 机 体 , 两套 表 现 系统 相 互 缠 绕 和重 叠 。 ……
自 2 纪 6 代 后 半期 以来 , 各 种 理论 0世 o年 在
思主 义理论 批评 家 , 既继 承 了马 克 思 主 义 社会 他 历史 的批 评方 法 , 又在 意 识形 态 批 评 领 域 有 所 发
展 。其对 文学 、 学 、 化 的 批评 , 往 从 意 识 形 美 文 往
和美丽 的手 段 。然 而 , 于它 的符 号 意 义远 大 于 鉴 它 的物 理 存 在 , 体 同 时也 被 各 种 流 派 的西 方 艺 身
为, 必然受制于特定 的政治制度 。 这个 制度规定 了什

2019年江苏专转本(语文)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2019年江苏专转本(语文)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2019年江苏专转本(语文)真题试卷(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6. 阅读理解7. 文学作品赏析12. 作文单项选择题1.哲学是立于人的学问,是人用于理解世界,把握世界,________世界的智慧之学。

在上面这段文字横线处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认识B.分析C.改造D.掌控正确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词语之间的逻辑关系,根据对题干的解读,“理解世界”“把握世界”属于递进关系,接下来应当是“改造世界”。

2.下列加下划线的字词译义正确的一组是( )A.休戚与共(忧愁) 钟灵毓秀(凝聚) 成人之美(成全)B.言简意赅(完备) 文不加点(标点) 待价而沽(卖出)C.笔力扛鼎(举起) 少不更事(改变) 学而不厌(厌倦)D.一筹莫展(计算) 严于律己(约束) 不胫而走(大腿)正确答案:A解析:A项休戚与共:即同欢乐共悲哀,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与“患难与共(共同承担危险和困难,形容彼此之间关系密切,利害一致)”相同。

戚:忧愁。

钟灵毓秀:意思是凝聚了天地间的灵气,孕育着优秀的人物。

指山川秀美,人才辈出。

钟:凝聚。

成人之美:释义是成全别人的好事,也指帮助别人实现其美好的愿望。

成:成全。

B项言简意赅:指形容言语简练而意思完整。

凡文章、言语说的简要,而意义却明确无疑的,可用此语形容。

赅:完备。

文不加点:比喻作文一气呵成,无须修改。

文章一气呵成,无须修改。

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技巧纯熟。

点:涂上一点,表示删去。

待价而沽:旧时比喻等待时机出来做官,现多比喻等待有好的待遇、条件才答应任职或做事。

用在证券术语上,就是在低位买进股票,等待比较高的价位卖出,从中获利。

待:等待。

沽:卖。

C项笔力扛鼎:笔下的力量能举起大鼎。

形容文章雄健有力。

扛:举。

少不更事:意思是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

指经验不多。

少:年轻;更:经历。

学而不厌:意思是学习没有满足的时候,比喻非常好学。

厌:满足。

D项一筹莫展:形容遇事拿不出一点办法,没有任何进展。

秀拉的身体突围——《秀拉》的身体政治研究

秀拉的身体突围——《秀拉》的身体政治研究

味地忍让。她在处于弱势的情况 下 , 过身体 的自残来 通
保护 自己和朋友。与其身体被侵 害 , 不如通 过身体 的 自残 来保护 自己 , 反抗 暴力 。只有 自己才能维护 自己、 主宰 自己 和创造 自己。也只有 自己才能伤害 自己, 她绝对不把这个
提醒人们 正视 身体 的存在 ”“ ,审美又试 图驯服身体 的感性
金 美 兰
( 州师 范学院 外 国语 学 院 , 湖 浙江 湖 州 330 ) 100

要: 托尼 ・ 莫里森有着对身体政治 的敏锐认识 。 她非常擅 长于把身体概念 与政治 主题结合起来 。 她尤其擅长刻 画女
性人物的身体感 受 , 以此来反 映她 的政治意 图。 秀拉》 , 并 在《 中 秀拉反抗非裔美 国女性的身体被控 制、 被侵犯和被规训 的现 状, 试图以身体 的突 围来抗击种族 、 父权 和男权 的不公 , 以此确立 自己的地位和话语权 。她 的身体反抗在她 的身体美学 、 自 残行动 、 性行 为和死亡 的结局等各方 面得到 了充分 的体现。 关键词 : 身体政治 ; 里森 ;秀拉》 莫 《 中图分类号 : 1 . 4 I 20 7 7 文献标识码 : 文 章编号 :0 9 8 6 (0 00 — 0 10 A 10 — 6 6 2 1 )6 0 7 - 2 -
力 的事 物。” 1 翻
本 文 试 图从 秀 拉 的身 体 审 美 , 的 自残 行 为 , 的 性 她 她
莫 里森 的第 二部长 篇小说 《 秀拉 》 中地反 映了她 的 集
黑人女性主义思想和身体政治关注 。其 同名女主人公 秀拉 就是她创作 出的最具有反叛精神 的黑人新女性代表。秀拉
秀拉身体之美
莫里森赋予 了秀拉 与众不 同的外表 。因此 , 审美 的 从 角度 突破 了对黑人女性身体 的压抑和评判 。正如南帆在评

西方文论中身体理论演变[论文]

西方文论中身体理论演变[论文]

西方文论中身体理论的演变摘要:旧身体理论时期,由柏拉图开始将身体与意识割裂开来,将身体置于灵与肉之间的二元对立中审视作为自然的肉欲的身体;现代理论家在自然科学的帮助下认识到了人自身的自然属性,同时将具有生物本能需要和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统一于人的身体,身体理论进入“人”的新时期;后现代理论家则将身体置于更为广阔的文化视域中阐释身体与社会、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由关注本体到身体与其他存在的关系之中考察身体的意义,具有开拓意义。

关键词:身体肉体灵魂审美柏拉图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扬心抑身的身体理论,而后世对身体问题的论述也基本上围绕着对柏拉图的这一理论或继承、或批判、或突破地方式展开。

一、旧“身体”理论期柏拉图的身体理论是在其核心理论理念说的基础上,通过作为肉体的身体与灵魂(理念)的分裂对立建立起来的。

在《斐德罗篇》中,灵魂来自理念世界,失去羽翼后落入凡尘依附于人的肉体。

而人的肉体缺乏节制、理性、敬畏、真理,耽于享乐、崇尚快感,阻碍了灵魂羽翼的丰满,使之不能再次窥见理念。

而只有在迷狂的状态下,才能感受到灵魂羽翼的生长。

柏拉图是将人的肉体与灵魂相割裂、相区分给身体进行定位的。

柏拉图的身体理论包含三个方面的认识:一、扬心抑身;二、将身体(肉体)与灵魂(意识、精神)二元对立;三、人具有生物性需要。

因此柏拉图的身体理论是割裂了灵魂的肉体,而不包括作为理性意志的灵魂,它的身体理论实际上是一种肉体理论。

中世纪神学统治期间,奥古斯丁继承了柏拉图的肉体理论,将身体作为罪恶之源高扬基督教神学思想。

他指出,人作为被上帝创造出来的肉体,是原罪的容器,邪恶的根源,唯有灵魂含有神性,唯有将自己从肉体及其欲望中解脱出来,专注于灵魂自身以及内在生活,方能受到上帝的眷顾,死后灵魂才能升入天堂。

由此,奥古斯丁的思想不仅继承了柏拉图贬低身体的观念,而且将这种观念与神学相结合,将扬心抑身发挥得淋漓尽致。

地理大发现时代,人们在与自然搏斗的过程中感受到了自己力量的伟大。

政治与审美意识形态——特里·伊格尔顿文艺、美学思想研究

政治与审美意识形态——特里·伊格尔顿文艺、美学思想研究

山东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政治与审美意识形态——特里·伊格尔顿文艺、美学思想研究姓名:***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文艺学指导教师:***20030416中文捅要特里·伊格尔顿是当代具有国际声誉的英国“新左派”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和批评家。

近40年的学术生涯中,伊格尔顿在文艺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文学批评、美学、文化研究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而富有创见的学术成果。

伊格尔顿一直以正统的马克思主义者或马克思主义“左派”自居,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守和发展使他的理论显得独树一帜,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批评在新形势下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20世纪中后期风云变幻的西方文论界,伊格尔顿的理论非但没有被挤到边缘,反而更显出勃勃生机,更具患想对垒的风流。

但是,国内外对伊格尔顿学术思想的研究以简要的评介居多,缺乏对其思想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

本论文以细读伊格尔顿的重要原著为基础,围绕伊格尔顿整个学术思想中凸现出来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政治与审美意识形态”,以研究他的文艺思想为主、美学思想为辅,从“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生产和审美意识形态”、“批评理论和批评实践”、“文化研究和文化批判”以及“后现代主义批判”等领域较为全面深入系统地论述伊格尔顿的学术思想。

在研究方法上以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以及20世纪西方文艺理论为参照系,采取从宏观到微观再到综述的方法,从伊格尔顿的学术和思想发展历程入手,对他的理论进行整体性的把握和具体论述。

论文共分六章,其中第二章到第五章是论文的核心部分。

第一章是绪论,分两节。

第一节是对伊格尔顿作为英国“新左派”理论家的学术和思想历程的介绍,重在说明其家庭出身、所处时代、所历人生的独特性与其思想和学术发展的复杂关系。

伊格尔顿出生在英国一个有着爱尔兰血统的工人阶级家庭,21岁获得剑桥大学博士学位。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2l世纪初,他的思想和学术历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英国著名文化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雷蒙·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中经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马克恩主义又回到威廉斯的大众文化思想。

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会讯Newsletter of Jiangsu Association of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2015年第1期总第71期★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秘书处编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纪要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第七届理事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于2015年11月13日晚在徐州市金晨假日酒店会议室举行,会议由学会会长王守仁教授主持。

中国矿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吴格非院长首先向理事会报告了本次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的筹备情况。

中国矿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年会的筹备工作,多次与学会领导及秘书处沟通,努力为会议代表提供细致周到的服务。

王守仁会长代表学会对中国矿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为承办本次会议所作的努力给予充分肯定,向会议筹备组致以感谢,并确认了年会的会议日程和细节安排。

随后姚君伟副会长汇报了学会在第12届华东外语论坛获奖情况以及明年学会对该论坛的承办事宜;吕洪灵秘书长和杨靖副秘书长总结汇报了学会上一年度换届备案、学会年检以及省社联评优等工作情况;王守仁会长对学会工作做全面总结并对明年工作提出要求和展望。

会议一致通过如下决议:一、增补薛家宝为学会副会长,何宁、韦清琦为常务理事;二、在学会秘书处下设青年科研工作小组,由常务副会长姚君伟负责,成员包括:袁楠、何宁、宋艳芳、于建华、顾晓辉、杨靖;三、2016年学会年会暨第13届华东地区外语论坛将于明年10月下旬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召开,鼓励各位理事及所在单位踊跃参会并积极投稿。

理事会讨论了申请加入学会的人员名单,批准了32名新会员(名单附后)。

附: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新会员名单(32人):曹丹丹曹慧慧曹新宇陈洪江崔金燕顾晓辉胡梅红黄一畅金涛李娇刘洁茹刘新茂南楠彭静宋涛王梦景万连增汪顺来韦玮王翔敏吴晓蓉王祖友徐静颜丽娟杨柳杨丽张白玲郑广杰周梅赵艳章于红张小琴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会讯Newsletter of Jiangsu Association of 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 2015年第2期总第72期★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秘书处编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201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纪要(供稿:中国矿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江苏省外国文学学会201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11月13日至15日在中国矿业大学召开。

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观探析

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观探析

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观探析朱彦振【摘要】美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系,对维护和巩固社会秩序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美学是一种有关身体的话语,美学是作为沟通感性与理性的的媒介而产生并发挥作用的。

重建唯物主义美学,最有效的策略就是回到起源,从身体的视角出发重新思考一切,恢复身体话语的基础地位。

身体话语的建构过程经历了马克思、尼采和弗洛伊德三个阶段。

%Aesthetics is a kind of ideology closely related to politics,which plays a particular role in maintaining and consolidating the social order.It is a kind of discourse about body,which comes into being and brings into play functions as the medium of communicating the sensibility and the reason.The most resultful strategy for rebuilding materialistic aesthetics is that recurring to theorigins,renewedly thinking all the question from body and resuming the basic status of body discourse.The constructing process of body discourse undergoes three phases: Marx,Nietzche and Freud.【期刊名称】《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31)006【总页数】5页(P40-43,52)【关键词】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身体【作者】朱彦振【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理论一系,江苏南京2100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151伊格尔顿是一位具有国际声誉的西方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家和文化理论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伊格尔顿的身体话语研究
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是当代西方杰出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这位与德国的哈贝马斯和美国的詹姆逊并称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三巨头的英国人,对理论体系的关注与建构,都是与人的解放联系在一起的,身体话语理论也不例外。

身体话语是贯穿伊格尔顿理论体系的一条重要线索。

1960年代末,他开始关注资本主义制度下被压迫、饥饿和劳动的身体。

1990年在专著《美学意识形态》一书中,他正式提出以身体为名、重建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可能性,该书试图以身体美学来阐释身体伦理学,实现其“政治化之爱”。

2000年的《文化的观念》一书则着重探究一种自然与文化辩证统一于身体的观念,并分析在共同文化观念下身体被解放的可能。

此后出版的《甜蜜的暴力——悲剧的观念》一书又将悲剧中的身体作为研究对象,剖析悲剧的现代性根源。

作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伊格尔顿关注的是劳动的、饥饿的和革命的身体,坚决抵制后现代色情的、交欢的和娱乐的身体。

因此,他的身体话语理论是有关身体异化与反异化的解放理论,是交织着伦理学、美学和政治学的伦理话语。

这种身体话语旨在寻求重新建构一种自然与文化辩证统一的身体观念,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达到人的主客观统一、精神与肉体和谐、审美化的生存状态。

除了绪论和结语,论文主体部分共分五章。

第一章从分析身体话语的嬗变及伊格尔顿对后现代身体话语的批判入手,切入其身体话语理论。

论文首先梳理了从古希腊到后现代时期身体从缺席到出场再到主场的哲学嬗变,在此过程中,身体话语完成了由“意识本体论”向“身体本体论”的转换,并开启了后现代语境下身体话语的狂欢序幕和文化转向。

对于身体的文化转向,伊格尔顿把原因归结于后现代主义对宏大叙事的回避。

他尖锐地批判了后现代主义的“新身体学”:它们或者将身体视为文化建构的对象,或者使身体沦落为当代的犬儒主义。

无论哪一种身体观,都是被异化的身体。

伊格尔顿肯定后现代主义在反抗意识形态过程中对身体的解放,但后现代主义没能抵挡住商品社会消费主义的侵蚀,自身也被意识形态化,成为“无主体”的物质性存在。

这样主体挣脱了身体的限制,成为绝对自由的意志,导致伦理道德体系的崩塌。

所以,只有重回马克思主义的宏大叙事,才能挽救后现代主义本质主义的匮乏,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

第二章阐述美学意识形态中的身体话语。

这一章首先剖析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思想;其次分析美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最后论述伊格尔顿如何以劳动的身体
重建唯物主义美学。

在伊格尔顿看来,鲍姆嘉登开创的美学自诞生起就具有意识形态性,服务于
统治阶级的现实需要。

但由于美学的自律性,它又常常形成对意识形态的挑战。

伊格尔顿试图以美学为中介范畴,把肉体的观念与国家、阶级矛盾和生产方式这样一些更为传统的政治主体联结起来。

这样身体作为意识形态的物质载体,就不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各个器官的有机体,而是各种权力话语的策源地,有着
更深层的指涉。

通过对美学史的详尽考察,伊格尔顿进而探讨以劳动的身体为起点重建唯物主义美学的可能性,以此使美学真正回归到人的身体和欲望。

他认为,感性主体的恢复实则是劳动实践中人的需要、能力、愉悦、生产力等得以满足和全面展开的进程。

所以,自由而无功利的生活就是审美的生活,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就是美好
生活的开端。

第三章论述伊格尔顿文化观念中的身体话语。

这一部分首先介绍伊格尔顿对文化的意义和危机的分析,他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全球扩散、左派斗争的偃旗息鼓,现实的政治斗争投射到文化领域,出现了“政治化的文化向文化政治转移”的现象,文化成了政治斗争的场域。

与此同时,一切都变得与文化有关。

文化一方面似乎无所不能,另一方面又因滥用而无足轻重。

不管是把文化当作政治的替代物,还是文化自身的庸俗化、娱乐化,都必然导致文化的深层次危机。

正是文化理论的迷失,激起伊格尔顿重塑共同文化观念的决心。

伊格尔顿认为文化与自然是辩证统一于身体的。

文化一方面内置于身体,是身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又拉开了人与自
然存在之间的距离,并将人从感性肉身提升到令人愉悦的符号生命。

为此,伊格尔顿倡导以身体为基础走向一种共同文化的观念。

这种观念是一个共享意义和活动的网络,由所有成员共同参与、共同创造,
它是一种平等的、自觉的和无意识的文化观念,从而根本上解决了资本主义文化的危机。

与此同时,由于这种共同文化观念强调身体所具有的普遍性的生物性基础,共同人性因此而产生。

由于源自于天性、不具有意识形态性,使得人们能够相互同情,彼此关爱,互助互利。

这正是伊格尔顿身体话语的伦理基础,是对抗后现代主义病毒的一剂良药。

第四章阐述伊格尔顿悲剧观念中的身体话语。

这一部分首先分析了伊格尔顿的悲剧观。

在他看来,“极端痛苦之价值”是悲剧所拥有的共同基础。

悲剧可以指向艺术品、现实生活事件、世界观或情感结构,只要能够让人感觉“极端痛苦之价值”,都可视为悲剧。

根据伊格尔顿的观点,邪恶是造成现代性悲剧的主要原因。

伊格尔顿区分了邪恶的双重面向,一方面崇尚绝对意志,试图摆脱和超越人类的一切有限和缺憾,另一方面则显示了无价值的空虚和“存在感的匮乏”。

与最早探讨两种邪恶的阿伦特不同,伊格尔顿更深层次地将邪恶与绝对自由相联结,从而挖掘出邪恶的现代性根源。

人们以追求自由为名,试图挣脱内在、外在的种种束缚,冲击原有的有限性,必然难以控制地走向反面。

正是对现代自由的绝对追求导致现代性主体的失落,使其沦为完全的虚空,从而滋养和释放出邪恶。

重塑人的主体性,倡导人的道德自觉,是消解后现代本质主义匮乏的根本之道。

不过,伊格尔顿也指出,作为悲剧中的“替罪羊”,邪恶的身体也会成为革命的动力和翻转历史的希望,这是他论述悲剧的意义所在。

最后,伊格尔顿提出痛苦的身体是悲剧中唯一的身体。

他认为苦难不具有意识形态的可塑性,所以痛苦的身体是不具有意识形态性的。

通过对怜悯和恐惧两种机制的重新阐述,伊格尔顿总结了悲剧的七种审美快感,并将其归为亚里士多德净化理论的核心内涵。

在前面四章的基础上,论文第五部分进而探究隐藏在伊格尔顿身体话语背后的逻辑线条,这一章同时也是对伊格尔顿身体话语理论的总结。

本文认为伊格尔顿对身体的论述大体上遵循了“基础-批判-建构”的叙事逻辑。

他以马克思劳动的身体、尼采权力的身体、弗洛伊德欲望的身体为基础,在
批判了后现代主义的“新身体学”、邪恶的身体和意识形态的身体后,认为应该重新建构一种文化与自然辩证统一于身体的观念。

他认为,只有这样一种身体观念,才能实现身体的自由和解放,社会主义的新主体也才能建立,这里鲜明地体现了伊格尔顿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观。

论文结语部分指出了伊格尔顿身体话语理论的价值及其存在的缺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