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格尔顿
伊格尔顿
人生经历
1
从60年代末
2
80年代以后
3
90年代
4
00年代
5
著作名言
从60年代末
伊格尔顿已出版美学理论、文学批评著作十多种。这些著作可大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 理论来分析和评价英美一些作家的作品,其中他的老师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的问题框架对他有着深刻的影响。 如《莎士比亚与社会:莎士比亚戏剧论文集》、《旅居国外和旅居国外的作家》、《力量的神话:对勃朗特姐妹 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以及《克拉莉萨的被污:塞缪尔·理查森的作品中的文体、性行为和阶级斗争》。第二类主 要是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和文艺理论,并用他的“新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去分析评论西方现当代各种 美学和文学理论批评流派。这些著作包括:《批评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与文 学批评》、《瓦尔特·本雅明,或革命的批评》、《文学理论引论》、《批评的作用:从观察家到后结构主义》 和《审美意识形态》等。这些著作在当代西方美学界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界都有相当广泛的影响,以至于 有人把他和美国的詹姆逊、德国的哈贝马斯并称为当今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界的三巨头。
主要著作
主要著作
1.Criticism and Ideology: A Study in Marxist Literary Theory. London:New Left Books, 1976
on: Methuen,1976 3.Walter Benjamin,or towards a Revolutionary Criticism. London and New York: Verso, 1981 4.Literary Theory:An Introduction. Oxford: Blackwell,1983 5.The Function of Criticism: From the Spectator to Post-structuralism. London and New York: Verso,1984 6.Ideology: An Introduc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Verso,1991 7.The Illusions of Postmodernism,Oxford: Blackwell,1996 rd: Blackwell,2000 9.On evil:Yale University Press,2010
伊格尔顿资料
特里·伊格尔顿(Eagleton ,Terry)资料人物简介:特里·伊格尔顿,1943年生,英国学术院院士,现任美国国圣母大学客座教授,是当代西方文论界继威廉斯之后英国最杰出的马克思理论家、文化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
先后在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知名大学任教。
20世纪80、90年代伊格尔顿曾两度来中国访问讲学。
目前,伊格尔顿的著作已有15种中译本,其中《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之后》等在我国学术界有广泛影响。
伊格尔顿著述情况:1966:《新左翼教会》;1967:《莎士比亚和社会》;1970:《流亡者和移民者》、《放逐与侨居》、《作为语言的身体》;1974:《权力的神话:对勃朗特姐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1976:《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批评与意识形态》;1981:《沃尔特·本亚明;或导向革命的批评》;1982:《克拉莉莎被污:塞缪尔、理查森作品中的文体、性问题与阶级斗争》;1983:《文学理论——导论》(中译名《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世界销量超过75 万册)、《文学原理引论》;1984:《批评的作用》;1986:《与众不同》;1990:《美学的意识形态》;1991:《意识形态:导论》;1995:《希思克科夫与大饥荒:爱尔兰文化研究》;1996:《后现代主义幻象》;2000:《文化的观念》;2002:《甜蜜的暴力:悲剧的观念》;2004:《英国小说:一个导论》;2005:《神圣的恐怖》;2006:《怎样读诗》;2007:《生活的意义》;2008:《文学理论导论》第三版2009:《理性、信仰与革命:反思关于上帝的论争》(演讲集);以及一部小说《圣徒与学者》等。
(年份不详)伊格尔顿原著中译本及论文中译篇:[1]《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M].文宝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
这是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完整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文学批评专著。
《西方文学理论》 西方文艺理论家库 13.第十四章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论 14.2伊格尔顿
伊格尔顿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是当代英国最有代表性的新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
他出生于英国萨尔福特的一个爱尔兰的移民家庭,父亲是工厂的技术工人。
伊格尔顿早年就读于教会学校,后进入剑桥大学深造,师从细绎派代表人物、英国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利维斯。
后来还得到左派批评家雷蒙德·威廉斯的指导。
伊格尔顿曾先后在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任教,受阿尔都塞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很深。
他的主要著作有:?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1976〕、?文学原理引论?〔1983〕、?批评的功能:从“观察家〞到“后结构主义〞?等。
由于深受“新左派〞文学批评家威廉斯等人的马克思主义批评观念的影响,伊格尔顿十分关注文艺、文化与权力、经济和社会实践的关系,曾对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作了深入的探讨。
他认为:“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不管显得多么公允,从根本上说它们永远具有强烈的政治性——不应该被误解为是企图把文化产品所具有的特征和独特的东西归结为直接的、宣传性的政治目的。
〞他还指出“一切艺术都产生于某种关于世界的意识形态观念。
〞在他看来,文学艺术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根底之上形成的,属于复杂的社会知觉的一局部,并且以其特殊的方式与维护和再生的社会权力有着某种联系。
因此,文学艺术也就具有强烈的政治性。
不过,文学形式与意识形态之间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对称关系。
伊格尔顿指出文学形式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并分析了文学形式变化所具有的自身的规律和特征。
他认为文学形式至少是三种因素所构成的复杂的有机统一体:第一,“它局部地由一种相对独立的文学形式的历史所形成〞;第二,“它是某种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结构的结晶〞;第三,“它表达了一系列作家和读者之间的特殊关系〞。
因此,作家对于文学形式的选择要受到所表现的内容和文学形式构成因素的双重制约,并非任意的行为。
他还认为艺术生产的不同方式会对作品文学形式本身产生决定性影响。
人生的意义 伊格尔顿
人生的意义伊格尔顿人生的意义伊格尔顿伊格尔顿(Igor Irglton)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对人生的意义有着深刻的思考。
在他的著作中,他提出了一种独特的观点,认为人生的意义与自我实现和社会责任紧密相关。
他的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和探索人生的意义具有深远的影响。
人生的意义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伊格尔顿通过研究人类的本质和社会关系,试图找到一种普遍适用的答案。
他认为,人生的意义是通过实现自我并对社会做出积极贡献来实现的。
按照伊格尔顿的理论,自我实现是人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潜力和天赋,通过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些潜能,人们可以实现自我。
这种自我实现并不是简单地满足个人的欲望和需求,而是在实现自己的同时,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
伊格尔顿指出,人们的自我实现需要基于他们的价值观和目标。
每个人都会对不同的价值观和目标有不同的理解和追求。
但是,在追求自我实现的过程中,人们应该意识到他们的行为和决策对他人和社会产生的影响。
我们不能仅仅追求个人幸福,而忽视了其他人的需求和权益。
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生的意义,伊格尔顿还提出了社会责任的概念。
他认为,任何一个社会的成员都有责任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社会责任包括个人对其他人的关怀和帮助以及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和解决。
通过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人们不仅可以帮助他人,也可以给自己带来更深层次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伊格尔顿的理论强调了人类的互联互助和社会联系。
他认为,人生的意义不仅仅是个人的内在追求,也包括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和社区。
在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重要。
我们需要与他人互助合作,共同面对和解决各种问题和挑战。
此外,伊格尔顿还关注人类的精神和意义的搜索。
他指出,人们对人生意义的探索是一种常态。
每个人都会经历各种挫折和困惑,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意义产生质疑。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持开放和富有探索精神,寻找自己的独特道路。
我们应该敢于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断学习和成长。
《论特里·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特点》范文
《论特里·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特点》篇一一、引言特里·伊格尔顿作为当代英国知名的文学理论家和意识形态研究者,其对于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在学术界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的意识形态理论以其独特性、深刻性和广泛性著称,对现代社会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特里·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特点,分析其理论的核心思想、研究方法及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二、特里·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的核心思想特里·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理论以批判性、多元性和实践性为核心。
首先,他的理论具有强烈的批判性,通过对现有社会制度的深入剖析,揭示了意识形态在维护现有权力结构中的作用。
其次,他的理论具有多元性,强调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关注不同社会群体在意识形态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最后,其实践性表现在他将意识形态理论与实际社会问题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解决社会问题的策略。
三、特里·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方法特里·伊格尔顿在研究意识形态理论时,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首先,他运用了文本分析法,通过对经典文献的深入解读,揭示了意识形态的内在逻辑。
其次,他运用了历史分析法,将意识形态放在具体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分析了其演变过程及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此外,他还采用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意识形态理论与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学科相结合,拓宽了研究视野。
四、特里·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特点1. 批判性:特里·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理论具有强烈的批判性,他通过对现有社会制度的剖析,揭示了意识形态在维护现有权力结构中的作用,为人们认识和理解社会现实提供了新的视角。
2. 多元性:他的理论强调意识形态的多样性,关注不同社会群体在意识形态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这一特点使得他的理论具有更广泛的适用性,能够更好地反映社会的多元性。
3. 实践性:特里·伊格尔顿将意识形态理论与实际社会问题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解决社会问题的策略。
特里·伊格尔顿《人生的意义》
特里·伊格尔顿《人生的意义》特里·伊格尔顿的《人生的意义》是一部富有启发性的作品,在探讨人生的真正意义以及如何寻找幸福方面提供了独到的见解。
本文将通过整体概述和重点论述的方式来介绍这本书。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伊格尔顿在书中提出的观点并不是基于传统的宗教哲学,而是基于他对人类存在的深入思考和个人经验的理解。
这使得他的观点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和普适性。
伊格尔顿认为,人生的意义不能仅仅通过外在的物质财富和功利性的成就来体现。
相反,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个人对自己、他人和世界的理解和感知。
他引用了一句著名的名言:“人这辈子,终究要找到一条自己的路。
”这句话表明了一个人只有找到符合自己价值观和信仰体系的道路,才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意义和满足感。
伊格尔顿认为,追求幸福是人类存在的核心目标。
然而,他对幸福的定义与当代社会常见的功利主义观念不同。
他认为,幸福不在于追求和获得物质财富,而是来源于个人内心的满足感和与他人的关系。
他通过引用一些名人的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比如芬尼·休斯顿和史蒂夫·乔布斯。
与此同时,伊格尔顿在书中还谈到了生活中的挫折和困境如何帮助我们寻找到更大的意义和幸福。
他认为,面对挑战和困难,我们应该保持坚韧不拔和积极的态度,并从中获得成长和启示。
只有通过克服困难,我们才能真正认识到生活的意义和自己的价值。
此外,伊格尔顿还提出了一种认知上的改变方式,他称之为“自我觉醒”。
他认为,通过深入思考和自我反省,我们可以超越自己的常见观念和偏见,开阔我们的视野,获得更深入的人生体验。
这种觉醒使我们更加关注内心的声音,发现真正重要的东西,并在自己的生活中投入更多的热情和意义。
总之,特里·伊格尔顿的《人生的意义》是一本充满智慧和启发的作品。
通过对个人幸福和意义的独特看法,他帮助我们重新思考和审视生活的真正意义。
这本书不仅给予我们积极的引导和启示,同时也提醒我们要保持对自己和他人的关注和尊重。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及其意义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及其意义特里·伊格尔顿是当代杰出的文学批判学者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之一。
伊格尔顿在文学批评方面的文献非常多。
西方学者引用率虽然很高, 但是在哲学方面的专著却很少。
西方对伊格尔顿的研究已经起步, 而在国内学术领域, 伊格尔顿被翻译的著作只占其著作的三分之一左右。
我们仅能通过这些少之又少的著作来寻找伊格尔顿哲学思想的蛛丝马迹进行梳理。
相对来说, 国内的研究状况较西方状况还是落后的。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是他的哲学体系的核心。
他从文学批评方面入手, 总结并归纳出他的意识形态理论;又从意识形态理论出发, 完善和丰富了他的文学批评理论。
本文着重从伊格尔顿的原著进行梳理, 从而归纳出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概况和内容提要, 并结合实际对其理论进行一些评价, 旨在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提供一些有意义的依据。
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 主要阐述了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理论的理论渊源、伊格尔顿对意识形态范畴的界定, 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的价值局限及其作用。
第一部分的主要工作是从马克思与恩格斯、卢卡奇与葛兰西、法兰克福学派和阿尔都塞的思想中提取出伊格尔顿的思想来源, 为对其意识形态理论概况的梳理进行铺垫;另外, 还对伊格尔顿本人对“意识形态”的概念以及范畴的界定进行了介绍。
第二部分的主要工作是对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理论从文学的维度进行阐述, 从而为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找到新的视角。
文学是否是意识形态?文学与意识形态又有着什么样的关系?文学批评和意识形态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都是第二部分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部分的主要工作是对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一些客观的评价, 在肯定其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的基础上, 提出其理论中的缺点和局限, 为研究伊格尔顿和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寻找到更好的切入点。
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理论研究
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特里·伊格尔顿是当代西方最有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也是一位颇受争议的学者,其激进、思辨的学术风格以及创新性的理论视角使其思想具有复杂性、多义性等特点,基与此原因,国内外学术界对其思想未达到应有重视。
本文立足于这一理论特点,并未对其所有理论进行探讨,而是以其思想核心即意识形态
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历史性的把握,整合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概念,明晰伊格尔顿阐释这一概念的理论来源以及现实背景,为我们了解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理论提供一个基本的立足点。
本文综合整理伊格尔顿的理论文本,针对其意识形态理论的论述做出系统化、逻辑性的解读。
意识形态作为具有“开放性”特征的范畴,其定义具有复杂性与多变性,伊格尔顿不是力求给意识形态理论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而是通过对前人
理论资源的整合和分析,主张用历史性思维去思考意识形态概念。
他主张对意识形态进行综合分析,将关于前人对意识形态的概念论述,整合
交织成为一个文本,也就是理解为一个语言符号系统。
在对意识形态的探讨中,
伊格尔顿首先对意识形态的概念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一个极具包容性的概念,并
通过意识形态与各具体领域的应用,分析在文学、美学中意识形态所起到的作用,阐述了人应基于感性生活的实践哲学立场,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基本方法。
本文试图在对伊格尔顿意识形态论述的基础上对这一理论做出客观评价,为我们研究意识形态理论提供借鉴。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研究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研究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领域非常著名的理论家。
从 1970 年代开始,他就以“意识形态”这一范畴为核心进行文学批评和美学理论研究,当然,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意识形态”也是他进行社会批判的理论武器。
意识形态的意义非常复杂,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对这一问题以及文艺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的认识都存在分歧,因此,本文希望通过这一研究为国内的相关研究带来一些启发。
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理论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构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伊格尔顿不断汲取各种理论充实“意识形态”的意义,形成多个意识形态界定。
同时,他把意识形态理论推进到文学研究领域,提出文学是意识形态生产的观点,这就改变了众多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文学研究方法,使马克思主义深入文本内部进行研究。
进入 1980 年代,伊格尔顿逐步由文学批评进入更广阔的文化批评领域,不仅重新回归威廉斯的传统,还进一步引入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提出审美意识形态理论,显示出他与众多后现代理论迥然不同的研究路径。
本文拟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了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过程。
伊格尔顿在1970 年代主要是通过吸取阿尔都塞的理论界定意识形态,侧重意识形态的自发性、无意识性、体验性和构建主体的实践性等特点,但他也强调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和社会性。
1980 年代,伊格尔顿扬弃了阿尔都塞的理论,有意识地将意识形态纳入社会历史的框架进行界定,强调其对主体的构建和社会生活的干预。
进入 1990 年代,伊格尔顿以“家族相似”的方式从多个视角界定意识形态,认为其是社会权力的维护和再生产的策略。
伊格尔顿前后对意识形态的不同界定显示出他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所拥有的批判精神——在深刻关注社会的同时还不停地对自己的理论进行反思和改进。
考察伊格尔顿的全部理论则可以发现,文学与审美中的意识形态问题是伊格尔顿关注的核心,这也说明伊格尔顿的创建更多是建立在对意识形态内部诸要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身体文化、身体美学、身体政治———伊格尔顿身体理论的三个层面
身体文化、身体美学、身体政治———伊格尔顿身体理论的三个层面◎阴志科内容提要 伊格尔顿首先批判了那种将文化实体化的唯文化论,认为它是一种改头换面的本质主义甚至形而上学;现代人将身体视为意志任意操纵的对象,这种思想表面上凸显了人的自由,可实质上是一种唯意志论,伊格尔顿设想的唯物主义伦理学,其前提正是质料与形式密不可分的身体;伊格尔顿的身体美学观念看上去有些自相矛盾,但这是可以解释的,他认为现代艺术观念是一种世俗化的神学,所谓的神终究是某种纯粹的、无质料的形式,而现实世界中的艺术和身体一样,都必须同时关切质料和形式之间的关系;伊格尔顿还讨论了艺术与人类实践当中蕴含的自由问题,毁灭自我与他人的身体在恐怖袭击中被视为自由艺术的材料、自由意志的工具,这类行动背后体现出来的特定逻辑值得美学、伦理学甚至政治学共同反思。
关键词 伊格尔顿 身体美学 身体政治 文化批评〔中图分类号〕I01;J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9)01-0086-10 众所周知,英国文学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有一个文化批评家的身份,继《后现代主义幻象》(1996)、《文化的观念》(2000)以及《理论之后》(2003)出版以来,他从来没有间断对文化问题的关注,近年连续出版了《文化与上帝之死》(2014)、《文化》(2016)和《唯物主义》(2017),引起批评界的热烈关注。
但由于伊格尔顿近十余年来讨论的话题十分宽泛,很多人不免心生疑惑,在伊格尔顿上述著作当中,有没有一些关键词可用来清晰把握他的文化或者美学思想脉络?答案显然是肯定的,“身体”便是其中之一。
本文将从伊格尔顿上述著作出发,结合其在《加拿大比较文学评论》(CanadianReviewofComparativeLiterature,2014)上发表的期刊文章,对其十余年来以身体为关键词的文化与美学观念进行一次梳理与批判。
一、唯文化论:另一种本质主义当今流行的“唯文化论”被伊格尔顿称为文化主义,这种观点认为,文化是一种基础性存在,人们必须尊重文化本身所固有的多元性、差异性、混合性,人们既定的生活方式决定了文化的样式及其现状,相互之间予以尊重,不从自己的文化立场去评价对方,不同的文化共同体各行其是,这样才是政治正确,比如我们要去理解“比人尊贵的牛”“被乱石砸死的幽会男女”“壮阳补肾的穿山甲”……如此等等,这些范畴不过是隶属于不同的文化而已。
伊格尔顿文学生产理论解析
伊格尔顿文学生产理论解析伊格尔顿文学生产理论认为,文学作品承载着作者个人的情感、思想和理念,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反应。
作者努力将自己的思想沉淀到文学作品中,以此呈现出自身的思想和理念。
伊格尔顿文学生产理论(Igertonian Literary Production Theory)主张文学宣传和传播文学知识的重要性,在Igertonian Literary Production Theory框架下观看文学作品,可以有助于读者更全面的理解文学的价值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伊格尔顿文学生产理论认为,文学表达是以语言为工具,以思想为素材的过程。
读者读取文学时,会受到作者在其中表达的各种影响,而受到的影响力依据文学作品本身的性质而变化,读者读取文学时也会受到自身思想的影响。
在伊格尔顿的文学生产理论看来,文学作品与社会的关联度极强,文学作品中的社会问题正不断推动文学的发展和进步。
伊格尔顿学派坚持认为,通过分析文学作品,可以发现文学作品中表达出的关键信息,来分析社会的变化和人们的行为习惯,从而深入理解当下社会。
伊格尔顿文学生产理论着眼当代文学作品,主张作者必须对当代社会的政治、文化和社会实践进行有效观察和反思。
在作者处理文学的原则上,文学自下而上的理论认为,作者应该根据自己的情感和价值观来重新审视社会,以及文学作品的意义所在,以便以文学形式表达对社会的思考。
伊格尔顿文学生产理论倡导的价值观以及对社会的认知是重要的,它与传统文学理论的主张有本质的区别,更注重由文学作品来塑造当下社会,以及明确作者和社会之间的联系。
因此,伊格尔顿文学生产理论都将在文学史上发挥重要作用,指明文学应该贴近社会,倡导实践。
人生的意义 特里·伊格尔顿
人生的意义特里·伊格尔顿人生的意义——特里·伊格尔顿人生的意义是每个人都会思考和探索的话题。
而特里·伊格尔顿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审视这个问题。
特里·伊格尔顿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他主张人生的意义并非来自于外部的权威或目标,而是来自于个体内在的感受和体验。
伊格尔顿首先与我们分享了他自己的人生历程。
他经历了一次巨大的转变,从原本认为成功与财富是人生目标的立场转向了对内心的关注。
据他所言,他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几乎丧失了生命,这个经历使他重新思考了人生的真正意义。
他发现,成功与财富并不能带来持久的满足感,而是一种外在的追求。
真正的满足和意义来自于我们对自己和他人的关怀,以及我们内心深处的自我实现。
伊格尔顿进一步阐述了他的“流”理论。
他认为,当我们全身心地投入某种有挑战性的活动时,我们会进入一种被称为“流”的状态。
在这个状态下,我们感到时间似乎被悬挂起来,我们的能力与挑战相匹配,且我们可以完全专注于活动本身。
这种状态给予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满足感和快乐,是实现人生意义的强大动力。
特里·伊格尔顿还讨论了人们对幸福和快乐的追求。
他认为,幸福并非来自于外界的条件,而是来自于我们对自身和他人的关怀。
通过关注他人的福祉,我们能够摆脱自我的束缚,体验到更深层次的快乐与满足。
伊格尔顿讨论的另一个重要主题是自我实现。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独特的内在本质,我们需要通过发掘和实现这个本质来达到真正的满足和意义。
我们的社会常常会对人们施加不同的期望和压力,但伊格尔顿建议我们要追求内心的声音,寻找到自己真正的目标和意义。
除此之外,伊格尔顿探讨了自由和责任的关系。
他认为,自由并非纯粹的自由选择,而是一种对我们自己和他人负责任的能力。
当我们承担起责任并追求我们内心的目标时,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自由和满足。
特里·伊格尔顿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思考人生的意义。
伊格尔顿阅读行为
伊格尔顿阅读行为一、伊格尔顿是谁呢?伊格尔顿呀,他可是在文学理论界相当厉害的一个人物。
他的那些关于文学的见解就像一把把神奇的钥匙,能帮我们打开文学作品中很多隐藏的小房间呢。
他对于阅读行为的看法也是超级有趣的。
比如说,他觉得阅读可不是一个简单的看文字的过程,而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一场超级复杂的“对话”。
我们读者呢,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背景还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去看作者写的那些文字,就像带着自己的“装备”去探索作者构建的那个文学世界。
二、伊格尔顿眼中的阅读行为他认为阅读行为是具有政治性的哦。
这可不是说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要去想什么政治斗争之类的。
而是说我们阅读的作品本身,它产生的那个时代的政治、社会环境会影响作品的创作,然后我们读者所处的时代的政治、社会环境又会影响我们对作品的理解。
就拿那些经典的小说来说吧,以前的人读可能更关注故事里的人物命运,而我们现在读呢,可能就会发现里面隐藏的性别不平等或者阶级差异之类的东西。
而且呀,阅读行为还和意识形态有关呢。
我们读一本书,可能不自觉地就接受了作者传达的某些价值观,当然啦,我们也可以批判性地去看待这些价值观。
三、阅读伊格尔顿的作品对我们阅读行为的影响读伊格尔顿的作品就像是给自己的阅读思维来一场大升级。
以前我们可能就是单纯地享受故事,但是读了他的东西之后呢,我们再去看书,就会不自觉地思考更多深层次的东西。
比如说,读一本古代的爱情小说,我们可能就会去想当时的婚姻制度对故事里爱情的影响,还有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是在迎合当时的社会观念呢,还是在偷偷地反抗。
这就像是我们从一个只看表面的游客变成了一个探究建筑结构的工程师,开始研究每一个文学作品的“架构”了。
而且呀,他的作品还让我们意识到阅读不是被动的,我们不是只能接受作者给我们的东西,我们完全可以主动地去挖掘、去质疑,让阅读变得更加有趣和有意义。
四、我们自己的阅读行为该如何借鉴伊格尔顿的理论我们可以在阅读的时候更加有意识地去分析作品背后的社会、政治因素。
伊格尔顿 唯物主义
伊格尔顿唯物主义
伊格尔顿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理论,它认为物质是唯一真实存在的,而意识和灵魂等抽象概念只是物质活动的产物或表现形式。
这一
理论强调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和客观规律,并拒绝了任何超自然的或
非物质的解释。
伊格尔顿唯物主义认为,所有的现象和现实都可以通
过具体的物质过程来解释,包括人类思维和意识活动。
在这一理论中,人类被视为生物体,其思维和意识是一种物质的心理活动。
伊格尔顿
唯物主义的思想影响了许多其他哲学流派和科学领域,并对社会政治、经济学和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生的意义伊格尔顿
人生的意义伊格尔顿人生的意义伊格尔顿人生的意义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思考和探索的话题之一。
从古代的哲学家到现代的心理学家和科学家,都在不同的层面上试图解答这个问题。
而英国哲学家约翰·伊格尔顿(John Haldane)提出了一个独特的观点,即人生的意义在于个体对于整体有所贡献和参与。
这一观点被称为“人生的意义伊格尔顿”。
在伊格尔顿的观点中,个体并非单独存在于世界中,而是与他人和社会共同构建和塑造。
人是社会性动物,我们的存在和行为都与我们周围的人和环境紧密相连。
因此,人生的意义不仅仅是个体内心感受的问题,更是与他人和社会的互动相关。
伊格尔顿指出,人生的意义取决于我们如何与他人进行联系和互动,并对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他强调个人的责任感和社会道德的重要性。
个体应该通过自己的行为和选择来影响和改善社会,积极参与到社会和整体发展的过程中。
在人生的意义伊格尔顿中,个体的目标和追求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自身的满足和快乐上,而应该超越个人的利益,考虑他人和社会的整体利益。
这种自我超越的行为不仅能够提升个体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也能够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变革和进步。
伊格尔顿的观点与一些传统的西方价值观有所不同。
在传统的价值观中,个体的追求和满足被看作是人生的终极目标,而社会责任和贡献则被视为可选的选项。
然而,伊格尔顿认为,人的存在和意义并非局限于个体自身,而应该与社会和整体相联系。
这不仅为个体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也为社会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共同进步的机会。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陷入对个人利益和追求的独立关注中。
这种个体主义的倾向导致了社会的分裂和不和谐。
然而,伊格尔顿的观点提醒着我们,我们的存在和价值并非独立于他人和社会,而是与之相互关联的。
只有通过积极的参与和贡献,我们才能真正实现个体和整体的平衡和和谐。
人生的意义伊格尔顿也引发了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思考。
教育不仅仅应该关注个体的技能和知识,更应该培养和强调个体与他人和社会的联系和互动。
人生的意义伊格尔顿摘要
人生的意义伊格尔顿摘要人生的意义伊格尔顿摘要引言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一生中面临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这个问题困扰着人们,引发了无数的哲学思考和讨论。
伊格尔顿(Susan Wolf)是一位美国哲学家,她在《人生的意义》一书中提出了自己对于人生意义的看法。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伊格尔顿的观点进行摘要,并探讨其对于人生意义的重要启示。
一、门槛存在论伊格尔顿首先提出了"门槛存在论",她认为人生的意义来源于具备某种门槛性质的罕见和非凡的事物或体验。
她通过举例子来解释这个概念,比如公园中漫步的快乐与玩游戏主导的乐趣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
伊格尔顿认为,门槛性质的存在可以使人生变得更有意义,因为这些体验富有挑战性和深远影响,激发了人的潜力。
二、自由和选择的重要性伊格尔顿还认为,人生意义的追求与个人的自由和选择紧密相关。
她强调了个体的能动性和自主性,认为只有在个人自由选择的基础上,人们才能真正体验到生命的意义。
伊格尔顿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寻求个人独特性和追求真正的自由来达到人生的意义。
三、人际关系与爱的价值伊格尔顿认为,人际关系和爱是人生意义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她指出,人们在与他人建立关系和经历爱的时候,能够感受到更加丰富和深刻的意义。
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关怀,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感受到生命的丰富性。
伊格尔顿认为,人际关系和爱是使人生变得更加有价值的重要因素。
四、追求目标与人生意义伊格尔顿还强调了实现个人目标和追求成就感对于人生意义的重要意义。
她认为,通过追求个人的抱负和目标,人们能够体验到生活的真正满足和意义。
伊格尔顿指出,虽然追求目标并不总是容易的,但正是这种努力和挑战使得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
结论从伊格尔顿的观点中我们可以得出几个重要的结论。
首先,人生意义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个人选择和经验而变化的。
其次,个体的自由和选择对于人生意义的追求至关重要。
再次,人际关系和爱是赋予我们的生活以更多意义的重要因素。
人生的意义特里·伊格尔顿
人生的意义特里·伊格尔顿人生的意义特里·伊格尔顿人类一直以来都在探索人生的意义,对于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和答案。
而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英国著名文化评论家和文学理论家,对于人生的意义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他的观点和文章激发了许多人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引发了一场关于人生本质和价值的讨论。
特里·伊格尔顿的观点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主义”的思想,即他认为人生的意义主要来自于文化的创造和参与。
他认为文化构成了我们人类存在的意义,是我们与众不同的根源。
在他的文章《人类,文化和意义》一书中,他将文化定义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思考方式,一种共享的价值观,一个社会中人们特定的行为和信仰的集成体”。
伊格尔顿认为,人生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追求物质的享受或个人的利益,而在于通过参与和创造文化来寻求和发现真理和美。
文化不仅可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在追求个人幸福的同时,也注重社会责任和集体价值。
他强调了文化的社会性和共享性,认为只有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交流,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人生的意义。
他认为,文化可以帮助我们打破个人主义的界限,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共同体意识。
他引用了尼采的一句话:“一个人对于人生的理解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只有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我们才能真正了解自己和世界,找到生活的意义。
伊格尔顿还关注了人类的情感和精神层面的需求。
他认为,人类除了物质的需求之外,还有一种对于美和善的渴望。
他认为人类存在的意义在于追求真理和道德的完美,通过文化的创造和参与,培养和锤炼我们的情感和精神。
文化可以提供给我们一种价值和目标,引导我们选择正确的道德准则和原则,帮助我们成为更有品质和意义的人。
特里·伊格尔顿的观点引发了一场关于人生意义的讨论,探讨了文化与人生的关系和意义。
然而,他的观点并不是唯一的真理,每个人对于人生的意义都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伊格尔顿.人生的意义书的内容
伊格尔顿.人生的意义书的内容朋友,你问我伊格尔顿的人生的意义这本书啊。
我得说,读这本书的时候就像在跟自己对话一样。
我记得我刚工作那会,忙得晕头转向,感觉生活就是从一个任务赶到下一个任务,那时候我就在想,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就像书里说的,人生意义不是个简单的答案,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到的东西。
我跟我同事聊起这个事儿,他说人生意义不就是赚钱过好日子嘛。
我当时心里就不太认同。
我想,要是只是为了赚钱,那为啥还有那么多人在做那些不赚钱但很有意义的事儿呢?就像那些志愿者,去偏远地区帮助别人。
读人生的意义的时候,我仿佛找到了共鸣。
我感觉伊格尔顿在跟我聊天,他说人生的意义是很复杂的,不是单一的某种追求。
有时候,我们在痛苦中能找到意义,在对他人的爱和付出中能找到意义。
有一次我参加一个社区的公益活动,给那些孤寡老人送东西。
在那个过程中,我看到那些老人脸上的笑容,那一刻我心里特别温暖。
我就想,这是不是就是人生意义的一部分呢?我不需要什么伟大的成就,就这种小小的付出,能给别人带来快乐,自己也很满足。
我跟朋友讲这个感悟,朋友说他觉得人生意义还是要有大的理想。
我就跟他争论,我说大的理想是很好,但我们大多数人可能就是在这些平凡的小事里找到意义的。
就像书里说的,人生意义是我们自己去构建的,不是外界强加的。
有时候我在想,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我们一直在寻找意义这个目的地。
但也许,这个寻找的过程本身就是意义。
我们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交道,每一次的经历,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都在丰富我们对人生意义的理解。
我觉得伊格尔顿的这本书,就是在引导我们去思考,去探索自己内心深处对人生意义的看法,而不是给我们一个标准答案。
人生的意义伊格尔顿读书笔记
人生的意义伊格尔顿读书笔记《人生的意义伊格尔顿读书笔记》读完伊格尔顿的《人生的意义》,我深感受益匪浅。
这本书以一种清晰、简练的语言,阐述了人生的真正意义所在,引导人们思考并回归内心的本真。
以下是我的读书笔记,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第一部分:人生的迷失伊格尔顿在书的开头深入探讨了现代社会的问题,指出我们当下所面临的迷失和焦虑源于对生活意义的丧失。
他谈到了人们的功利主义思维,追逐名利和物质,忽视了内心的需求。
这种现代化的狂热使人们失去了追求真正意义的能力,走向了空虚和平庸的生活。
第二部分:人生的本质在第二部分,伊格尔顿认为人生的本质在于追求真理和宇宙的奥秘。
他提到了内外两个层面的存在:外在的世界和内心的精神世界。
他指出,人生的本质不在于改变外界,而在于发现内心的真实本质。
通过面对自己内心的沉思和反省,我们可以找到真正有意义的生活。
第三部分:自我实现的道路在书的第三部分,伊格尔顿提出了一条自我实现的道路,以帮助人们摆脱迷失的状态。
他鼓励读者通过发现自己的激情和兴趣,追求自己的个人目标。
他认为,只有逐步走向自我实现,人们才能在内心找到真正的满足和意义。
第四部分:与他人的关系最后,伊格尔顿强调了与他人的关系对于人生意义的重要性。
他认为,我们与他人的亲密关系和社会交往是实现自我实现的关键。
通过与他人相互关怀和理解,我们可以在彼此的支持和帮助下成长。
同时,他也指出了社会中的友善和公正对于整个社会的积极影响。
结论:重塑人生的意义通过读完伊格尔顿的《人生的意义》,我深刻体会到了自己对于追求真正的意义所存在的迷失。
现代社会的功利主义使我们常常忽略内心的需求和真正的激情。
然而,通过回归自己内心的沉思和反省,寻找自己的激情和兴趣,我们可以逐渐重塑人生的意义。
与此同时,我们与他人的关系也是不可或缺的,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帮助,我们可以共同成长,找到更深刻的满足和意义。
读完《人生的意义》,我感到内心重新点燃了对人生的热情和渴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站在危机深处反思 ——专访特里· 伊格尔顿
1、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正确? 2、历史上的“马克思主义”、“共产主 义”、“社会主义”、“左派主义”是可 以互换的吗?你是否坚持认为存在明显差 别? 3、你提到马克思没有觉得革命必须是暴力行 动的事实。你觉得面对危机,出现了什么 反应,危机之后是马克思所说的革命的开 下一页 始吗?
2015-6-3
下一页
站在危机深处反思 ——专访特里· 伊格尔顿
4、你在某个地方说,我觉得是在你的自传和 回忆录《看门人2002》中说,你避免了从 年轻的激进分子变成了年老的托利党员的 典型演变轨迹,这让你感到很大的安慰。 但是在你最近的著作中一直有一个朝向宏 大玄学主题的运动:如悲剧、罪恶、宗教、 爱情、死亡。你意识到这个变化了吗? 5、你认为在宗教和左派政治之间有结盟的潜 在可能性?
下一页
2015-6-3
• 伊格尔顿的观点“文学可以是一件人 工产品,一种社会意识的产物,一种 世界观;但同时也是一种制造业。”
• 提出六个相互关联的批评范畴:一般 生产方式、文学生产方式、一般意识 形态、作者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 本文。
下一页
背景分析
• 在伊格尔顿的批评思想中,有着三个重要 的理论维度或者说话语背景,它们在他的 思想中以相互融合、相互支持的方式交叉 并置。分别是: • 西方马克思主义 • 英国本土的文化研究传统 • 当代西方从精神分析学到结构主义和后结 构主义的理论
伊格尔顿
2015-6-3
伊格尔顿的艺术生产理论
1 2 伊格尔顿简介
艺术生产的本质
艺术价值论
3
4
2015-6-3
拓展与延伸
1
伊格尔顿简介
1 生平简介
2 背景分析 3 著作简介 返回
2015-6-3
生平简介
特里· 伊格尔顿出生于英国曼彻斯特附近的萨尔福一 个工人阶级家庭,1961年进入剑桥大学,在这所充 满贵族气息的大学,出身工人阶级的伊格尔顿倍感 孤独,于是投身于学校文化圈外的政治运动中。在 校学习期间,伊格尔顿深受老师威廉斯的影响,阅 读和钻研了马克思本人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西 马)理论家的著作,并逐渐成长为一位马克思主义 批评家。1964年大学毕业后,应威廉斯的邀请,留 在剑桥担任他的助手,作助理研究员。1969年转到 牛津大学任教,长期担任牛津大学凯瑟琳学院沃顿 英文和文学理论讲座教授,现任曼彻斯特大学英文 讲座教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返回
2015-6-3
著作简介
• 一类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理论来分析和 评价英美一些作家的作品,其中他的老师 威廉斯的“文化与社会”的问题框架对他 有着深刻的影响。如《莎士比亚与社会: 莎士比亚戏剧论文集》、《旅居国外和旅 居国外的作家》、《力量的神话:对勃朗 特姐妹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以及《克拉莉 萨的被污:塞缪尔· 理查森的作品中的文体、 性行为和阶级斗争》。
下一页
艺术生产的本质
• 伊格尔顿说:“如何说明艺术中的 ‘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即 作为生产的艺术与作为意识形态的艺 术之间的关系,依我看来,是马克思 主义批评当前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 一。” 下一页
• “文学价值,使用对文本的思想见解,用 作品的‘消费性生产’,亦即解读行为, 所制造出来的一种现象。它所表示的,永 远是相互间的关系所确定的价值:‘交换 价值’。‘价值’的历史,是文学思想实 践的历史基础——这种实践,决不是对已制 作好了的产品进行单纯的‘消费’,但是, 我们却必须把这种实践作为文本确实在进 行的(再)生产来研究”。
2015-6-3
返回
著作简介
• 第二类主要是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和文 艺理论,并用他的“新马克思主义”美学 和文艺理论去分析评论西方现当代各种美 学和文学理论批评流派。这些著作包括: 《批评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研究》、《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 《瓦尔特· 本雅明,或革命的批评》、《文 学理论引论》、《批评的作用:从观察家 到后结构主义》和《审美意识形态》等。
9、你怎么看待当今的文学批评?你本人是文 学批评历史中的一个章节,处于从利维斯 主义到现在的转型中。 10、文学的地位如何?文化的价值何在? 11、你对年轻的批评家有什么建议? 12、你认为还有积极的方式在学界之外在市 场之外扮演公共角色吗? 13、最后,你希望看到在全世界、在英国、 在英格兰、在爱尔兰、在学界接下来发生 什么?
下一页
2、文学批评的思维路径
• 一方面,他认可很多马克思主义批判家都理解的 一个事实,即艺术是一种社会生产的形式。 • 但同时,他认为并不将艺术的这一性质看成一个 表面的事实,交由文学社会学家去处理,而只是 认为这一属性与决定艺术本身的性质有着紧密的 联系。 • 伊格尔顿并没有沿袭本雅明的思路,即一味从技 巧的先进与否来评判艺术作品。他认为,过于看 重艺术的科技基础,带有一种明显的“科技主义” 危险。“科技主义”认为决定历史的因素不是技 术力量在整个生产方式所占的地位,而是技术力 量本身。
2015-6-3
2015-6-3
下一页
站在危机深处反思 ——专访特里· 伊格尔顿
6、爱尔兰对你的重要性如何?因为你显然在 曼彻斯特长大,你对爱尔兰精神的兴趣是 否出于流放者的冲动? 7、你的英国性呢?现在有很多人谈论这个问 题。 8、你对学界的现状怎么看?你亲身经历了它 这么多年来的变化。
下一页
2015-6-3
站在危机深处反思 ——专访特里· 伊格尔顿
返回
• 伊格尔顿认为,文学作品必须在阅读 和批评的再生产中获得和确立自身的 价值,这是从文化生产的基础上,为 审美价值确立的一个基本的唯物之一 的立足点。
返回
艺术价值论
•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原理, 任何一个事物固有的价值是不存在的, 价值只存在于互易的消费交换活动之 中:而从文学生产活动角度看,文学 的审美价值则产生于读者对文本的阅 读活动之中。
返回
2015-6-3
1、文学生产本质
• 他认为,一般生产方式最终决定文学生产方式, 因为前者为后者提供了特定的生产资料,但文学 生产方式反过来又有助于一般生产方式的生产, 并成为后者的组成成分。文学生产本质上是意识 形态的生产,特定社会存在的一般意识形态保证 着文学生产,文学生产也不断地再生产着一般意 识形态。这种相互在生产的关系又构成了“文学 生产方式的意识形态”,即审美意识形态。在这 个过程中,作家有自由去选择自己的意识形态的 立场,从而又形成了作者意识形态,它在一定程 度上决定着作家对文学生产方式的选择,因而也 影响着文本的审美意识形态。
2015-6-3
拓展与延伸
激进美学的代表
一、激进的美学锋芒:“一切批评都是政治的” 代表作品:《批评与意识形态》、《文学理论:导 论》、《审美意识形态》 二、“建立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美学”:激 进美学的理论归宿 代表作品:《审美意识形态》 三、质疑与批判:激进美学的命运 代表作品:《审美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