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_学会追问,让你的论证更深刻——任务驱动型作文升格指导
名师高考作文技巧指津:任务驱动型作文如何将观点走向深刻
名师高考作文技巧指津:任务驱动型作文如何将观点走向深刻任务驱动型作文试题材料大多取材社会热点,写作任务大多与要求考生对试题材料中所呈现的具体新闻事件或焦点话题、现象发表看法有关以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维能力,然而阅卷实际是许多考生的文章对材料认识肤浅、行文泛泛而谈,自然很难得高分。
其实,考生只要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评论便能将观点走向深刻......探究原因评论法探究原因评论法具体操作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考生首先对核心事件或现象表明态度,然后从各个角度阐释持此态度的原因,立意的重点着眼于对事件或现象的态度;另一类是考生围绕核心事件或现象,从各个角度上探究事件发生或现象出现的原因,立意的重点着眼于事件或现象本身。
显然探究原因评论法比单纯地评论事件或现象表象要深刻得多。
如优秀作文《莫以智能弃劳动》片段——同学们,请放眼我们所处的时代:如果人工智能可以代替劳动,那为何还有王继才夫妇在野草丛生、海风呼啸、人迹罕至的开山岛上32年的坚守;如果人工智能可以代替劳动,那为何还有杨善洲亲自在大亮山林场带领大家植树造林;如果人工智能可以代替劳动,那为何还有杜富国主动申请到扫雷大队?同学们,现在明白了吧?我们决不能因为人工智能的到来就放弃劳动,这不仅仅是因为人工智能不能代替所有劳动,更重要的是像王继才夫妇那样的劳动的过程是我们心怀祖国、助力民族复兴的奋斗过程,是我们个人、这个时代的精神财富。
所以,我认为,人工智能的存在不是替代劳动,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
如果有一天,人工智能取代了人类劳动,那么取代的将是人类自己。
【高分点击】开篇考生紧扣写作任务展现人工智能不能代替劳动的社会现象,然后用一过渡句“同学们,现在明白了吧?”过渡到对上述现象的原因探究的角度上,最后指出“如果人工智能取代了人类劳动,那么取代的将是人类自己”,可谓行文思路严谨,评论深刻。
探究本质评论法所谓探究本质评论法就是考生从各个角度探究核心事件或现象的本质,此评论方法既可适用于正面材料,亦可适用于反面材料。
学会追问,让文章立意更加高远
2018/8我最近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有些学生文章语言不是特别有文采,结构也不是很突出,但其作文的分数却不低,是什么原因?我想立意深刻是赢得阅卷教师好感的重要因素。
下面结合作文题目具体来谈。
成长的路上,我们总是后知后觉。
有一种好,总是转个弯,然后才察觉;有一种爱,总是会延迟,过后才懂。
请以“有一种爱,过后才懂”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
下面两篇考场作文的立意就得到了阅卷教师的肯定。
第一篇:丢失了自然之爱,现在的“雾霾”现象到处存在。
我们欠着自然,欠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一声道歉,一句承诺。
我们总是挥霍成长着。
世事都是如此,往往失去后才懂得。
第二篇:奶奶坐了下来,长叹了一口气说:“你爷爷用石磨磨豆浆,不知糟蹋了多少豆子,每次磨出来的都是黑浆,没有办法只得重新磨。
那天好不容易磨得像样了,谁知孩子不喜欢。
算了,以后就用豆浆机了。
”爷爷原来那么辛苦,我却不好好珍惜。
为什么他的爱,我过后才懂呢?为什么这样的作文能得到阅卷教师的赏识?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的作文立意新颖、思考深入。
那么,我们如何做到将文章的立意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提高,进而实现立意深刻?一、从类型上追问,由浅入深文章在确定选材后,就要初步确定立意了。
考场作文题目为《余味》,考生通常会想到写花香留在指间的味道,这个立意就有点肤浅了。
怎样使文章的立意变得深刻呢?可以采用从类型上追问,得出立意深刻的文章。
提问方式:“……,仅仅是……?”《余味》,写到花的味道。
花属于哪个类型?属于植物。
我们可以这样问:仅仅是写植物的味道?答:不一定,可以写人。
还可以继续追问,仅仅写人?我们还可以用象征手法,写花和人合一的味道,即爱的味道。
还可以进一步追问,仅仅是爱的味道?学生思考后甚至可以上升到精神层面,如爱的传递的味道。
教师在进行这种追问时要特别注意:问题要合情入理。
又如,另一篇文章《余味》,文章最初的立意是要赞扬小商贩技术高,所做的臭豆腐口感好。
如果仅仅这样的立意算不上深刻。
学会追问,让你的论证更深刻
教法学法幸福生活指南124幸福生活指南学会追问,让你的论证更深刻石秀琼云南省建水第一中学 云南 建水 654300“深刻”是高考作文发展等级的要求之一,在《考纲》中具体要求为: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学生的议论常止于表面,流于肤浅,打不开思路,无从下笔。
分析问题时思维角度单一,缺乏层次;一个维度上反复说,缺乏深度。
解决的方法有多种,这里介绍一种:学会追问,让你的论证更深刻。
“任务驱动型作文”,就是有意在多角度材料中增加任务驱动型指令,就事论事,集中精力论清说透,论透一点,呈现出思维的深化——紧扣事件具体分析和解决问题,即完成任务。
有的学生习惯了话题作文和新材料作文的写法,喜欢用并列式的结构来结构全文,比如写关于“转身”的作文,主体部分用三个分论点:转身,有时会带给我们莫大的惊喜;转身,有时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希望;转身,有时让我们收获更大的成功。
然后各举一例,全文论点加论据,没有分析论证,这样的文章,怎么会有深度呢?任务驱动型作文,我认为并列式结构已不再是最好的选择。
学会追问,学会原因分析,层层深入,可以让你的论证更深刻。
那么,怎么追问呢?一、挖掘材料,追问矛盾。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正因如此,只有从文题材料入手,追问矛盾所在,思辨才有对象,分析才有切入,论点也才得以进一步推演深化。
相反,若不能深入挖掘材料,抛开矛盾,那么观点很有可能缺失逻辑链条,导致行文在同一平面滑行。
只停留于浅层议论,必然难见深刻。
比如2014年四川高考作文题:“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
”若把这句话当作格言、真理进行论证,那么观点很难有进一步深入空间,由此写就的议论文便容易丧失深刻性。
倘若能以辩证思维审视材料,追问材料中“矛盾是什么”,则能进一步挖掘出至少两组矛盾:一为“站”与“跪”的矛盾,继而由此思考这两个动作的象征性含义,如“站”是自信豪迈、舍我其谁的主人翁气度,“跪”则是卑躬屈膝、任人役使的奴性心理,以此展开对这两种矛盾的思索,便能演化、推进论点,实现对人性的思考:一为“自己”与“他人的矛盾,同样是“站立起来”,是“自己站起来”还是“别人扶起来”?不同的主体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往下便可进一步论证矛盾所引发的差异,继而联系实际,追根溯源,这么一追问,议论文的层次便显现出来了。
作文秘籍:高中任务驱动型作文思路详解
什么是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顾名思义,即以“任务”来驱动作文。
“任务驱动型作文”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提出“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任务驱动型作文三要素(议论文新三要素):有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议论文写作理念上的变化。
1.作文去证明、取评议,为自己立言。
过去的作文多为证明文,大多是证明某个观点的正确性,是为他人(圣人、命题者)立言,而不是表达自己的观点。
现在的作文,必须抛弃这种观念,树立一种新的作文观念——表达自我,为自己立言。
因此重视作者自己的真实思考、思维过程、逻辑推理。
2.能够解决现实中的一类问题。
以前的作文,更多在证明某一观点的正确性、重要性。
这样的作文没有什么价值可言。
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作者在作文中能够从材料出发,经过评议、分析、推理,联想到现实生活,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类问题提供有益的思考、启发或者方法路径,而不是去证明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
3.论证的手段在发生变化(1)对材料的分析阐释(2)逻辑推理(3)类比论证4.论证的结构、语言也在发生变化2015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发生巨大变化,由材料作文变为任务驱动型作文。
相对来说,还比较简单。
2016年高考命题在2015年的基础上有了适当变化,让任务驱动型作文朝着更宽广和纵深发展。
三种分类:1.典型的现象材料。
2.话题观点材料。
3.叙述事件材料。
2016全国卷一,关于分数变化与奖惩,是典型的现象材料类任务驱动型作文。
2016全国卷二,关于语文素养的三条路径,则是话题观点材料类任务驱动型作文。
2016全国卷三,小羽创业成为致富带头人,是典型的叙述事件材料类任务驱动型作文。
同时,在任务指令的处理上,命题者颇费心思。
有显性的任务驱动,2015全部是显性的;有隐含的,2016全国卷三“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
学会追问,让文章立意更加高远
学会追问,让文章立意更加高远作者:邵正堂来源:《语文教学之友》2018年第08期摘要:学生在作文中普遍存在立意不深刻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从类型上追问,由浅入深;从范围上追问,由点到面;从原因上追问,由果到因”的方法,以期在短时间里让学生作文立意有所提高,并把学生思考引向深入。
关键词:立意;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由果到因我最近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有些学生文章语言不是特别有文采,结构也不是很突出,但其作文的分数却不低,是什么原因?我想立意深刻是赢得阅读老师好感的重要因素。
下面结合作文题目具体来谈。
成长的路上,我们总是后知后觉。
有一种好,总是转个弯,然后才察觉;有一种爱,总是会延迟,过后才懂。
(提示语)请以“有一种爱,过后才懂”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
下面两篇考场作文的立意就得到了阅卷老师的肯定。
第一篇:丢失了自然之爱,现在的“雾霾”现象到处存在。
我们欠着自然,欠我们身边的一草一木一声道歉,一句承诺。
我们总是挥霍成长着。
世事都是如此,往往失去后才懂得。
第二篇:奶奶坐了下来,长叹了一口气说:“你爷爷用石磨磨豆浆,不知糟蹋了多少豆子,每次磨出来的都是黑浆,没有办法只得重新磨。
那天好不容易磨得像样了,谁知孩子不喜欢。
算了,以后就用豆浆机了。
”爷爷原来那么辛苦,我却不好好珍惜。
为什么他的爱,我过后才懂呢?为什么这样的作文能得到阅卷老师的赏识?究其原因是由于学生的作文立意新颖、思考深入。
那么,我们如何做到将文章的立意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提高,进而实现立意深刻?一、从类型上追问,由浅入深文章在确定选材后,就要初步确定立意了。
考场作文题目为《余味》,考生通常会想到写花香留在指间的味道,这个立意就有点肤浅了。
怎样使文章的立意变得深刻呢?可以采用从类型上追问,得出立意深刻的文章。
提问方式:“……,仅仅是……?”《余味》,写到花的味道。
花属于哪个类型?属于植物。
我们可以这样问:仅仅是写植物的味道?答:不一定,可以写人。
追问,让思维再上一个台阶
追问,让思维再上一个台阶1. 引言1.1 追问的力量追问的力量是一种强大的动力,它能够推动我们的思维走向更高的台阶。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各种问题和挑战,而追问的力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不断地追问,我们可以深入探索问题的本质,找到问题的关键点,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追问也可以帮助我们扩大思维的边界,打破思维的局限,开阔我们的视野。
追问的力量还可以激发我们的思维潜力,促使我们不断学习和进步。
当我们不满足于表面的答案时,就会开始追问更深层次的问题,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我们对问题的理解,还可以启发我们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
追问也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到问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让我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追问的力量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工具,它能够帮助我们提升思维水平,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拓展思维边界,激发思维潜力。
在追问的过程中,我们会不断探索和发现,让思维再上一个台阶。
1.2 思维的提升思维的提升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通过追问的方式可以让思维再上一个台阶。
追问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思考问题,还能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当我们开始追问一个问题时,我们会不断思考这个问题的各个方面,从而使我们的思维更加丰富和立体。
通过追问,我们可以进一步提炼问题,找到问题的本质和核心,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
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看到问题的多面性,从而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
积极获取信息和反馈也是思维的提升的重要手段,通过不断学习和获取信息,我们可以扩大我们的知识面,加深我们的思考深度。
探索新的思维模式是思维提升的另一种方式,通过挑战传统思维,我们可以打破思维的桎梏,找到更加创新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与他人共同探讨和学习也是思维提升的关键,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我们可以吸取他人的经验和智慧,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
追问的力量可以让我们的思维再上一个台阶,只有持续追问,不断提升,我们才能在思维的世界中不断进步。
如何提升议论文的思维品质,专家告诉你基本方法:追问-
如何提升议论文的思维品质,专家告诉你基本方法:追问高中阶段,写作的学习是语文学习的重中之重,因为作文是体现高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最好载体:学生的语言建构与使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作、文化传承与理解都可以从一篇作文的审题、立意、表达上体现出来。
从当前的高考作文命题趋势看,议论文是首选文体。
但是许多所谓的“议论文”,都是乏味的,往往概念不清,论证不明,看起来有很多论据,却没有独立的见解和逻辑严密的论证。
这种乏味的背后是学生的思维品质低下,或者说我们的写作训练没有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生长。
在《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写作的发展等级仍然保留了“深刻”。
“深刻”即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如何达到这一要求,使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追问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所谓追问,即追根究底的问,多次的问。
强调提问的深度和频次。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两方面的追问:对立意的追问和对论证的追问,以提升议论文的思维品质。
一、对立意的追问作文的审题立意首先要准确,然后需要从准确走向深刻。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引导学生进行追问,达到上述目的。
其一:追问试题。
为什么命卷人会命这道题?这道题与现实生活,与我们学生有何关联?试题的关键词是什么?如何理解?可以从哪些角度立意?我倾向于哪一种?哪一种我掌握的材料多,有话可说,可以扬己所长?其二:追问中心论点。
我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与我中心论点相近、相反的观点是什么?有没有可取之处?如果没有,错在何处?我们以天津卷作文题“我的青春阅读”为例进行说明: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你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在宽广无垠的网络空间中汲取知识;你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悦读”有形有色、有声有像的中外名著;你也可以继续手捧传统的纸质书本,享受在墨海书香中与古圣今贤对话的乐趣……当代青年渴求新知,眼界开阔,个性鲜明,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不拘一格。
请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谈谈“我的青春阅读”。
任务驱动型作文 追问 透过现象看本质
归去来兮,真情将芜胡不归 何妨虚实且徐行 万端激流,一芯烛火 以现实之心拥抱虚拟世界 科技的新秀,人文的毒酒
【练习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活动已产生最后三名候选人: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 为破 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国际学术最前沿。老王, 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 大师的‚大国工匠" 之路。小刘,酷爱摄影,跋山涉水捕捉世间美景,他的博客 赢得网友一片赞叹:‚你带我们品味大千世界‛‚你帮我们留住美丽乡愁‛。 这三人中,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 权衡与选择。 “谁更具风采‛提示考生要选出其中一人来写,并指出他们具有风采的原因。 立意参考: 小李的角度:笃学+敏思+矢志=创新 老王的角度:爱岗敬业+熟能生巧=点铁成金 小刘的角度:爱好+跋山涉水的努力+发现美的眼睛=征服观众
第一个人物:‚大李,笃学敏思,矢志创新,为破解生命科学之谜作出重 大贡献,率领团队一举跻身为国际学术最前沿。‛ 大李是时代的佼佼者,优秀知识分子的代表,他的成就在于学术上的创新。 此外,他具有‚笃学敏思,矢志创新‛的优点,分别对应着‚积累‛‚思 考‛‚远大志向‛‚创新‛的成功要素,这四点也是高考作文的常见主题。 所以,如果你认为大李最具风采,那么你的理由应该是他的成就和成功的 原因。可以从如下角度去立意—— “我认为最具风采的人物是能够在某个领域做出重大突破的创新型人才,他 具有远大的志向并愿意不断努力,在长期的积累中不断思考,做出某个领域内 的创新‛。
第二个人物:‚老王,爱岗敬业,练就一手绝活,变普通 技术为完美艺术,走出一条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 之路。‛ 这是另一种人生轨道,与小李不同,老王并未做出行业内 新的突破;但是他认真专注,在平凡的岗位上将工作做到极致, 因而具有‚爱岗敬业‛的特点。 所以,如果你认为老王最具风采,那么你的理由是也应该 是他的成就和成功的原因。可以从如下角度去立意—— “我认为最具风采的人物是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事迹 的普通人,他爱岗敬业,几十年如一日,将自己的技能发挥到 极致。‛
学会追问教学实践心得(3篇)
第1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教学的理念也在不断更新。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需要不断反思和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追问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本文将从我的教学实践出发,谈谈学会追问的心得体会。
一、追问的内涵与意义追问,即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追问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促使学生深入思考。
追问能够促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问题,拓展思维空间。
2.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追问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从而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追问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4.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追问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追问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1. 问题追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例如,在学习《苏州园林》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1)什么是苏州园林?(2)苏州园林有哪些特点?(3)苏州园林的历史渊源是什么?(4)苏州园林对后世有哪些影响?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对苏州园林进行深入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2. 答案追问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追问,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
例如,当学生回答“苏州园林的特点是布局精巧、环境优美”时,教师可以追问:(1)你能具体描述一下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吗?(2)苏州园林的环境优美体现在哪些方面?通过追问,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苏州园林的特点。
3. 意见追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对学生的意见进行追问,以激发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学习《红楼梦》一课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你认为《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是一个怎样的角色?(2)贾宝玉的性格特点有哪些?(3)贾宝玉的人生经历对你有什么启示?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对贾宝玉这一角色进行深入分析,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追问”导写及优秀范文
2024届高考模拟作文“追问”导写文题写作(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提到,读书需要在不断的“那么问题又来了”的追问中,将思考推向深刻。
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
”恩格斯也曾这样评价马克思:“在前人认为已有答案的地方,他却认为只是问题所在。
”读书如此,个人成长、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科技创新等,也会面临“问题又来了”的思考追问。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追问以成深思,尽逐沧海云山天地苍穹,星辰石斗,发问自古是求知的启程。
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先贤便已知求知的无穷,故思考与追问才是探寻真谛的关键。
“问题又来了”的思考追问,是对已知的深化,是对认知边界的拓展,是发展生生不息的契机。
追问并不完全等同于问题,问题的提出也许是具有独立性、零散性的,而追问之“追”本身便蕴含着连续与承接的性质,是饱含了对原有事物的思考之后的发问,故从深思中来,又有成深思的可能。
思考追问在各个领域的发展中皆有贯穿,推动着个人乃至社会、文化与科学的发展。
追问是对原有思考结果的挑战,促成深思。
对原有结果的追问能令此前忽视或探讨不足的部分得到研究,提出相反的追问甚至是确证的过程,这些都令思考深化,也令事物发展。
回首历史,在西方炮声中展开的中国近代史,面对“学习西方”的结论,一代代仁人志士发出追问,洋务运动的学习器物是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追问思考结果;学习技术为何不足以救中国?戊戌变法追问提出变革;西方的民主制度为何没有使中国强盛?新文化运动在追问中提出启发民智……无数救国志土对“学习西方以兴中华”的结果发出追问,思考的火炬传递在代代人手中,终促进“振兴中华之道”问题的不断深化,走向更成熟的结论。
故追问以成深思。
追问亦是对认知边界的拓展,是在思考中走向新领域的契机与可能。
高中语文议论文说理“深刻”升格训练
文“深刻”目标:让议论文的说理“深刻”起来。
教学重点与难点:按照考纲发展等级中关于“深刻”的要求展开说理。
教学方法:议——改——评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展示作文材料,回顾立意情况。
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作文2020年,张非考上了大学,因迷恋上网耽误学业,被北京大学退学。
2020年,张非考入清华大学,但却因再次深陷网络,被清华大学退学。
2020年,张非参加高考,位列当地地理科亚军。
孩子取得了好成绩,张非的妈妈却高兴不起来,担心大学不录取他。
“经过这么多风风雨雨,张非成熟了,发誓不再迷恋网吧了……我希望大学能够给他一个痛改前非的机会,不要嫌弃张非呀!”张非的妈妈说此话时,情绪激动,令人动容。
2020年8月,张非被清华大学录取。
张非说:“我发现自己更深层次的缺陷,是对父母、社会没有责任感,不关心他人。
我绝不会再被退学!”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立意展示:被退学:外因:网络害人,要远离网络(从环境影响考虑)育人才是真(从教育制度、高考制度考虑)内因(从张非自身考虑):对社会对父母要有责任感/关心他人“先做人后做学问”“先做好人再做能人”“才德兼备才是真人才”“有智商还需有情商”被录取:外因:多一点支持,多一点和谐(从大学既往不咎,宽容待人,不拘一格录人才考虑)内因:张非“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受材料关键句的提示,绝大多数同学写的是张非对社会对父母要有责任感的立意。
关于立意的问题前一课我们已经解决了。
2、明确训练目的:在立意准确的前提下,如何让文章的说理“深刻”起来。
3、明确“深刻”的含义。
所谓“深刻”,就是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揭示观点的现实意义/预测未来的方向、后果、发展趋势)。
二、升格指导1、高考考场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展示:领起段阐理段展开部分(多个材料段)升华段结尾段2、展示修改篇目《承担责任有助于实现人生的价值》,提示关注优点,评定文章的分数。
任务驱动型作文如何深刻说理
读了上面这则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任务驱动型作文如何深刻说理
李超群
学习目标:
1、学会任务驱动型作文深刻说理;
2、避免论证肤浅、乏力的现象。
教学重点
1、掌握论证深刻的思路。
2、凸显应试作文论证深刻的亮点。
知识回顾: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引——议——联——结
1、引:简述+态度+观点(就事论事)
2、议:从多个角度(正反对比、假设因果、点面层进等),充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或阐释其意义,或剖析其谬误。(就事论事,就事说理)
消失的其他乘客,我们真的只是冷漠吗?
对那些在录像里未曾出现的乘客,有关他们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网上有人放言,剩下的是十三个人买的是乘车服务,他们的目的是代步。他们没有花钱买闹心事,没有花钱买劝架。作为乘客他们没有责任去制止撕打的人,哪怕这两个人中有一个是正在开车的司机。但即使没有这样的责任我们能做的只是袖手旁观吗?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鲁迅先生描写的中国革命者秋瑾被杀的情景:“天很阴沉,但赶过来看热闹的人还是不少,黑压压的围了几层,一个个人像被一只只的手捏住脖子的鸭子,伸长脖子往前看,血喷出来时,又急忙忙往回躲,后排还倒了几个人。百年后相同的情景仍在上演着,只不过这次,一同溅出血来的还有看客。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少说为佳的风气,该改改了。
以“追问”撬起“深刻”的杠杆
以“追问”撬起“深刻”的杠杆作者:刘冬梅来源:《中学语文(学生版)》2019年第02期议论文的目的是说理,要让读者心悦诚服,说理不仅要逻辑正确还要思维深刻。
“思维发展与提升”作为高中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思维的“深刻”也是《2017年普通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写作的发展等级。
显然,让文章走向深刻已是高分作文的刚需和标配。
“深刻”即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内在的因果关系,让观点具有启发作用。
“深刻”是抽象的,有技巧的“追问”,会在分析问题时由表及里、追因溯果,走向“深刻”的境界。
追问是追根究底的问、多次的问,它强调提问的深度和频次。
议论文写作以思辨见长,只有经得起追问,说理才能周密,论证才有力度,结论才能让人信服。
一、追问核心概念议论文写作中,分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是惯常思路。
这三个“W”中,相较于“为什么”和“怎么样”,“是什么”更为重要。
“是什么”涉及议论文的破题,它是对文章中核心概念本质的理性认识,认识是否全面深入决定了文章是否真正深刻。
把核心概念“是什么”认识清楚了,原因分析和解决措施自然迎刃而解。
“是什么”可以从核心概念的来源、表现、本质和意义四个层面追问探索。
下文以对“钝感力”的理解为例,详细分析。
1. 追问来处,正本清源“钝感力”意为“迟钝的力量”,出自日本作家渡边淳一的创造。
通常情况下,迟钝是个贬义词,我们需要的是敏捷、迅速、高效、睿智。
“钝感力”的出现让人意外之时,也应追问其出现的背景,即渡边淳一为什么要提出“钝感力”一词。
与钝感相反的就是“敏感”,当今快节奏、高效率、巨变化的生活中,敏感让我们对周遭迅速做出应激反应,但过于敏感却会让人受到伤害,而木讷、迟缓的钝感恰好让我们拥有一层保护,它是保持从容和愉快心情的重要武器。
2. 追问表现,具体分析对钝感力产生背景了解之后,还要从事例素材和理论素材两个维度追问其具体表现。
在事例素材方面,有韩信、司马迁、苏轼、阿甘等例子作为典型论据,分析他们在面对挫折和伤害时的具体表现,能总结出拥有钝感力的人大多拥有迟钝而坚强的神经,他们能迅速忘却困难,不因琐碎小事而产生情绪波动,会为了既定目标继续从容前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补充因果
因果分析
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因果分析 二段:对爱乐团做法的原因分析。 为立论作铺垫 三段:对观众做法的结果分析。 证明观点 四段:对观众做法的原因分析。 揭示本质 五段:对工作人员做法的原因分析。补充论证观点 对观众的结果分析 进一步证明观点
多角度因果分析:更全面地揭示后果。 多层次因果分析:原因中的原因
3、众所周知,视听盛宴理当以尊重之姿态,用心去聆听,以情来 让步分析(2)工作人员 领会,倘若观众把所有的注意力与心神都用在猛拍猛录上,何以能静心 为什么 欣赏艺术,感受艺术传递的美感呢? 其结果既未能赏得艺术之精髓,又 干扰了他人欣赏艺术的权利,还使得爱乐团无以凝心定神地演出。对艺 术的爱与尊重,不是依靠镜头的记录,更需要心灵的传递,内心的交流。 4、而追根溯源,那些观众之所以猛拍猛录,最根本的还是缘于缺乏对 多角度分析 自己热爱的“控制力”,缘于自私之心理,只为满足自己的意愿,而置 (全面) 规则与他人于不顾。或许,观众只是为了发微博、微信来炫耀或分享一 下自己在欣赏高雅艺术,孰不知,做一个尊重艺术的观剧人,也远比有 机会走进剧场更值得炫耀。 5、也许你会说,工作人员镭射笔的“警告”,让观众心生不服,才导 多层次分析 致现场秩序不时地失控。的确,工作人员的维序手段过于直接。但我们 (深入) 必须承认工作人员做出此等不尊重他人无奈之举的根源在于观众们无视 规则,没有对演员们及表演给予应有的尊重。无论是自觉理亏也好,恼 羞成怒也罢,观众早已忘却了欣赏艺术的初衷,既伤了自身的尊严,更 陷入了矛盾或恼怒的怪圈中。
引材料
台湾乐团到大陆演出,表演十分精彩,引得观众 无视“禁止摄影录音”的警示,猛拍猛录,发生与 持序人员的冲突,导致现场秩序时好时坏,网友也 说,观众拍照,是对艺术的肯定,何必闹得不可开 交。
台湾乐团精彩的表演,使得不少观众无视 “禁止摄影录音”的警示,猛拍猛录,经维持 秩序的工作人员用激光笔提醒,有的自觉理亏, 有的则恼羞成怒,导致现场秩序时好时坏。以 致于影响表演。对此,作为网友,我想说,爱 艺术更要尊重艺术。
定性分析
分析爱乐团禁止录音的合理性,更 利于表现观众要尊重艺术
为什么是破坏,表现在何处? 这么早联系现实,合适吗?
在乐团发表声明后,冷静下来想想,观众抱着欣赏的心态, 可他们尊重艺术了吗?尊重表演者了吗 ? 演出场地不断打出“警 几个分析顺序合理吗? 为什么 示”字幕,而观众们“迎难而上”甚至扰乱秩序,这样的行为, 于艺术,是一种破坏。所以,观众们自省,在喜爱艺术的过程中, 要给予艺术尊重。 纵观当下,这样的行为屡见不鲜,如伤痕累累的长城石壁。 难道那些攀登长城的人不热爱它吗?当然不是,并且出于热爱, 阐述内涵 他们还留下了自己的“到此一游”。旅行过后,留下的只是一片 满是刻痕的石壁。这些事件中,突显的都是当下人们缺乏对艺术 的尊重缺乏对自己热爱的“控制力”。(原因分析)热爱艺术我 们就应该去保护它,而不是破坏,观众们热爱表演,就应该为它 创造更好的展示环境,而不是打扰。 分析结果 对艺术的尊重,不仅是对这项物品、技术的尊重,同时也是 对自己及同样欣赏它们的其他人的尊重。在演出过程中违反规矩 的人,受到警告,伤了自身的尊严,同时这样的行为也干扰了在 剖析原因 场的其他人。(分析结果)所以才成为不被欢迎的观众。学会尊 重艺术,是对自己精神、品格的一次提升,学会维护艺术的尊严, 是作为一名艺术爱好者及至普通观众最基本的素质。(尊重艺术 的内涵)
表明观点
让步说理:为下文论证自己观点提供严密背景,让是为了立。 对观众让步分析后,应表明态度,定性分析。
为什么
让步说理
无疑,观众们想拍照录音留念的初心是好的,是缘于他们对表演 的肯定,想将精彩的画面保存下来。抱着善意心态的观众在遇到工作 人员镭射笔的“警告”后,不免生出不服心理,才导致现场秩序不时 地失控。也许工作人员的维序手段过于直接,伤害了一些观众的自尊, 但这是工作人员的职责所在,也无可厚非。 不可否认,观众们摄影录音的行为,他们想留念的初心是好的, 是缘于对乐团表演的喜爱,想将精彩的画面保存下来以回味,这可 以理解。但此种行为,实为不妥。爱乐团用字幕提醒观众,目的之 一在于避免拍摄录音干扰表演,二在于保护乐团版权不受侵害。可 观众却无视警示拿着手机相机对着演奏家“咔嚓”不停。试问,他 们这样做尊重表演者了吗?他们尊重艺术了吗?从表面看,是被艺 术所感染,是对艺术的爱,但对于艺术,观众非但没有给演出者创 造一个更好的展示环境,对于艺术和自己都是一种损害,是不尊重 艺术的表现。
升格指导: 追问因果,深入事件
宁可找到一个因果的解释,也不愿获得波斯王位。
------德谟克利特
多角度追问:材料有几个对象?他们的表现、 原因、结果分别是什么 ?
多层次追问:
事情的原因是什么,深层原因又是什么
?
观众猛拍猛录的表层原因是被演出所感染,再追问,深层 原因是什么呢?
归根到底是一种自私行为或是一种炫耀自己看过 的肤浅行为。
学会追问,让你的论证更深刻
----------任务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台湾爱乐乐团到大陆某市演出,场地两侧不断打出“演出中 请勿摄影录音”字幕。演出中,不少观众被精彩表演所感染而 猛拍猛录。在场地维持秩序的工作人员,发现谁违规,就用镭 射光笔直接照谁,被照观众有的自觉理亏,有的恼羞成怒,现 场秩序时好时坏。演出后,爱乐乐团官方微博发出帖子,表明 不欢迎那些不尊重艺术的观众。 对以上这件事,你怎么看?请你以网友的身份,对爱乐乐团、 观众或工作人员的表现加以评论,表明自己的态度,阐述自己 的看法。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 任务。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作文情况
这篇文章存在的问题综述 1、有关“是什么”的段落—— 有关观点的词语未提取,入题较晚。 2、有关“为什么”的段落—— 让步分析不够合理;对事情分析欠深入。结构欠清晰。 3、有关“联系实际”的段落—— 联系内容与材料不够切合。 4、有关“怎样做”的段落—— “怎么做” 未提出实效性的做法。
定向剪裁:应抓住材料的对象内容简要叙述,引述 时要有针对性。 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