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 人类学理论 二

合集下载

《文化人类学》课件

《文化人类学》课件

跨文化沟通技巧
培养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沟通技巧,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效 果与效率。
多元文化教育
多元文化教育理念
树立尊重多元文化的教育观念,培养 具有全球视野和包容心态的人才。
教育内容与方法
将多元文化教育融入课程设置、教材 编写和教育方法中,促进学生的全面 发展。
06 总结与展望
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
谢谢聆听
和作用。
03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
田野调查
总结词
田野调查是文化人类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通过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环境中,直接观 察和体验当地文化。
详细描述
田野调查要求研究者长期居住在研究地区, 与当地居民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 方式、价值观、信仰、习俗等,以及这些文 化元素如何影响当地人的行为和思想。通过 田野调查,研究者可以获得第一手资料,为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总结词
文化人类学的研究对象包括人类的信 仰、习俗、社会组织、艺术、科技等 方面,涵盖了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
详细描述
文化人类学不仅研究不同文化的特点 和差异,还关注文化与环境、社会结 构、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关系,以及文 化如何传承和发展。
文化人类学的学科特点
总结词
文化人类学具有综合性、比较性、跨学科性和实地调查等特点。
文化人类学的发展历程
从早期的文化进化论、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到后现代的文化研究,文化人类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未来趋势
随着全球化、环境问题、技术发展等新议题的涌现,文化人类学将更加关注跨文化交流与比较、文化变迁与适应 、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等领域。
文化人类学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
面对全球化、文化冲突和融合的复杂局面,文化人类学需要应对如何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和如何理解不 同文化之间的互动等挑战。

第二章文化人类学基本理论

第二章文化人类学基本理论

14
三、美国传播学派
2.主要观点
(1)创造“文化区”(culture area)的概念,意
思是指具有共同文化特质的人们分布的区域,以
此概念,他在美洲划分出了不同的文化区;
( 2 )指出文化区与不同环境之间的关系,开创了
“人类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适应关系”的研究路
线。 15
四、对传播学派的评价
肯定评价:


23
三、布朗的结构功能主义

1.文化的功能并非在于满足不同的欲求,而是为 了维护已有的社会结构 。
2.社会是个有机体,其存在依赖于各部分的相互 依赖和相互作用。 3.社会结构受一定规范的制约,这种规范也制约 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行为。 4.不同社会间存在差异,原因在于各个社会用不 同方式发展自己的结构。
31
二、怀特的技术决定论

1.文化由技术体系、社会体系和观念体系三部分构成,技术
体系决定社会体系,间接决定观念体系。

2.文化进化的原因在于技术,而衡量文化进化阶段的唯一而
最合适的标准是每人每年所能得到的能量。

3.文化进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人类仅仅依靠自身能量的阶
段、通过种植和养殖得到太阳能的阶段;通过动力革命,利
10
一、德国传播学派
2.基本观点 (1)不同民族文化相似性可以用文化接触而产生的传播来解 释,否则,就是起源于同一源头。
(2)寻觅传播痕迹的方法:分析文化之间的类理论(culture circle):凡是相同的文化现象,无论 在何地,都属于某一文化圈,起源于某一中心,人类的每一 种文化最初都起源于某一个文化中心,从该中心传播到世界 各地。(Leo Frobenius 首先提出此概念 )

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

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

社会问题研究与解决
要点一
研究社会不平等
分析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根源,探究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差 异与冲突,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策略。
要点二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通过研究社会发展规律,提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 方案,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旅游与文化资源开发
文化资源评估与规划
评估地区文化资源的价值与特色,制定合理的旅游开发 规划,确保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文化进化论
总结词
认为文化发展有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 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
VS
详细描述
文化进化论认为文化发展有一个线性的进 化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 它认为某些文化特征和现象是由于历史和 环境的影响而逐渐发展和演变的。文化进 化论在人类学中有着深远的影响,但也有 其局限性和缺陷。
文化生态学理论
文化相对主义与普世价值 观的平衡
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要关注普世价 值观的传播与认同,寻求二者的平衡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
总结词
将文化视为符号和意义的体系,强调文化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详细描述
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认为文化是一个符号和意义的体系,通过符号和意义来表达和传承社会规范、价值 观和信仰。它强调文化在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中的重要性和作用,以及文化如何影响和塑造社会成员 的行为和思想。
总结词
详细描述
关注文化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强调文化适应环境的能力和过程。
文化生态学理论关注文化与环境之间的相互 作用和相互影响,强调文化如何适应环境的 变化和发展。它研究不同文化在特定环境中 的生存和发展情况,以及文化如何影响和塑 造其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

文化人类学讲义第二部分

文化人类学讲义第二部分
(一)单系继嗣群的社会功能
单系继嗣群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婚姻、经济、政治、宗教等四个方面。
1.婚姻功能
单系继嗣群具有调解婚姻关系的功能。在继嗣群内部,一般都禁止通婚。世系群、氏族,有的甚至包括胞族在内,均将乱伦禁忌扩大到所有被认为属于单系亲属的人们中间,实行外婚制。
2.经济功能
单系继嗣群的经济功能主要表现在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上。在单系继嗣的社会中,土地、农业用水、狩猎的山林、捕鱼的河段,甚至包括部分产品等都归继嗣群所有。继嗣群成员对生产资料只有使用权,没有占有权和分配权。
2.旁系血亲(包括自然旁系血亲、拟制旁系血亲)
(二)姻亲
姻亲是因婚姻而形成的亲属。其下分为直系姻亲和旁系姻亲两类。
(三)配偶
配偶是一种特殊的亲族类型。配偶基于婚姻而形成,也基于婚姻而存在。
二、亲等
衡量亲属关系亲疏远近的尺度被称为亲等。一般而言,亲等多则关系疏远。从世界范围看,亲等制主要分为两类,即等级亲等制和世代亲等制。
双边继嗣,是个人同时通过父方和母方来确定其与亲属间关系的继嗣规则。两边继嗣与两可系继嗣的不同在于它要求计算世系必须同时地、平等地、对称地进行。在这种继嗣社会中,四个祖父母、八个曾祖父母以及更上一辈的祖父母毫不例外地算作祖先。在双边继嗣中,除兄弟姊妹外,亲属群的成员至少还包括父母、(外)祖父母、姑姨、叔伯舅以及堂兄弟姊妹等。
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宗法组织的衰落,宗在族内的地位日益下降。族虽仍由众多家庭构成,但已不像宗法制度下那么严密,逐渐成为一个较松散的族人自治联合体。实际上,我国的宗族制度在整个封建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历史演变。这种演变同各地特殊的经济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相联系,并由此造成宗族的不同类型和不同特征。
一般来说,我国的宗族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文化人类学课件02B

文化人类学课件02B

心理学派和功能主义
• 本尼迪克特和米德的文化与人格理论:文 化决定着人格。从20世纪20年代中叶起, 在她们的老师博厄斯的影响下,本尼迪克 特深入北美,研究印第安人的民俗和宗教, 米德则开始了对萨摩亚、阿德米洛底阿群 岛、新几内亚和马厘岛的一系列实地调查。 力图揭示文化对人格形成的决定作用。 (带着一种理论预设进入田野)
• 弗罗贝纽斯(Leo Frobenius)的文化神话学理论: 人只是文化的体现者和搬运工,而不是文化的创 造者(但一种文化因素至少得被创造一次)。文 化是从自然条件中诞生的,在相同的地理环境条 件下会产生相同的文化。(文化的地理决定论?) 文化有性别之分(阳刚vs.阴柔文化,cf. Mead)。
古典进化论、传播论和历史特殊论
义思想,然其社会学理论的总体框架为进化论。但涂尔干 亦有丰富的功能主义思想)
心理学派和功能主义
• 马林诺斯基:研究文化现象在一个文化整体中的功能或作 用。人类任何社会现象、任何文化现象,都是为满足某种 现实的需要而存在的。人的首要任务是满足自身基本的生 物需要:饮食、繁衍、身体舒适、安全、运动、成长、健 康。文化的某些方面能满足以上基本需要,在满足基本需 要的同时,文化的这些方面导致了次生需要的产生。食物 采集或生产过程中的合作使社会形成某些政治组织和社会 控制的方式。人的需要是文化存在的基础。受涂尔干影响, 他有时也提出文化必须满足社会整体的需要,但总起来看, 他更强调文化最终应满足个体的需要(一定程度上是英国 人与法国人的不同),强调任何关于文化的理论都要以人 类的生理器官的需要为开端(与孟子“食色,性也”相近, 亦近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
心理学派和功能主义
• 米德 • “来自南海”三部曲: • 《萨摩亚人的成年》(1928) • 《新几内亚儿童的成长》(1930) • 《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1935)

第三讲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及流派课件

第三讲文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及流派课件

历史特殊论代表人物博阿斯的文化观
博阿斯如此强调各民族特定文化史的研究,是与 他反对种族主义观点和提倡文化相对主义分不开的。 他坚决主张研究每一民族、每一种族文化发展的历史, 明确地指出,衡量文化没有普遍绝对的评判标准,因 为任何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每个文化的独特 之处都不会相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观, 各族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一切评价标准都是相 对的。 在《原始艺术》中,他指出:‚任何一个民族的 文化只能理解为历史的产物,其特性决定于各民族的 社会环境和地理环境。‛
第一章 古典进化论学派
古典进化论学派是文化人类学史上的第一 个学派,所以它的产生也可以看作是文化人类 学作为一门独立科学正式诞生的界碑。该学派 活跃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这30年间。 该学派的产生应当从巴斯蒂安1860年出版 的《历史上的人》算起,真正成熟的标志则是 泰勒的《原始文化》和摩尔根的《古代社会》 两部巨著的问世。
历史特殊论代表人物博阿斯的文化观
博阿斯的文化观之最大特点就是将某一文化的历史 研究置于首位,而不是研究全人类普遍文化的历史。在 1930年出版的《社会科学百科全书》中,他将文化定义 为‚包括一社区中所有习惯、个人对其生活的社会习惯 的反应,及由此而决定的人类活动‛。由此可见,他研 究的文化是有地理范围的,而非全球性的文化。 其理论的核心就是‚历史特殊论‛。为了理解或解 释某一特定的文化,最正确的做法就是重建该文化走过 的独特道路,即构拟该文化的历史。 他称自己的研究方法是‚历史方法‛,并将此方法 与古典进化论的‚比较方法‛相对立。值得注意的是, 他虽然反对研究世界文化的普遍发展规律,但是,并不 反对探讨具体民族或特定文化的发展规律。

德国的文化传播论者:拉策尔
拉策尔的主要传播论观点:自然对个人以 及通过个人对民族的体质和民族精神产生 影响,是起决定作用的。其专著《人类地 理学》强调了地理环境决定人的生理、心 理以及人类的分布、社会现象和其他社会 发展进程。 拉策尔的文化地图:文化特征用地图的形 式标识出来。

文化人类学 第二章 理论流派

文化人类学  第二章 理论流派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能主义学派的“出生证”
什么叫“功能”? (1)“功能”就是“满足需要”,就 是事物与制度的“作用”。 (2)一切文化和社会现象都有其存在 的现实意义和不可缺少的作用,一个民 族的文化中的每一个现象,都像生物肌 体的每一个器官一样具有一定的“功 能”。
1、马林诺夫斯基
代表著作: 《澳大利亚的土著家族》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 《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俗》 《原始社会的性与压抑》 《科学的文化理论》 《文化论》等。
四、心理学派(文化与人格学派)
(20世纪40年代)
代表人物:
拉尔夫〃林顿 (Ralph Linton) 马格丽特〃米德( Margaret Mead) 露丝〃本尼迪克特(Ruth Benedict)
1、林顿的重要观点:
(1)人格是个人的 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 的有组织的集合。
(2)每一文化的成员都有一系列共同具
2、政治观念的发展
氏族是原始公社制度的基本细胞. 一切文明民族的最初氏族都是母权制。
3、家族观念的发展
(1)群婚制: 血缘家庭→→普那路亚家庭 (2)对偶婚制 (3)一夫一妻制
4、财产观念的发展
社会分工、私有财产和社
会不平等现象的相继发生,是
原始社会解体和国家产生的根
本原因。
“摩尔根在美洲,以他自己的方式,重 新发现了四十年前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 主义历史观,并且以此为指导,在野蛮 时代和文明时代加以对比的时候,在主 要点上得出了与马克思相同的结果。”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 家的起源》)
三、历史特殊论(20世纪初) 弗朗兹〃博厄斯 Franz Boas, (1858-1942)——美国“民族学之父”
代表作:
《种族、语言和文化》、

人类学10大理论

人类学10大理论

杜尔克姆尔干杜尔凯姆文化人类学10大理论流派●第一节古典进化论文化人类学史上的第一个理论学派,成熟标志是泰勒的《原始社会》与摩尔根的《古代社会》的问世。

进化论学派运用比较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人类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步发展。

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要经历这种循序进化的阶段,造成这种普遍性的最终原因在于人类心理的一致性。

一、产生背景1、人类学知识的增长和研究组织的成立2、殖民贸易的促进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蓬勃发展,殖民贸易和殖民地统治达到空前的程度。

除殖民贸易和殖民统治官员的需要这一主要社会经济因素之外,殖民当局的官员和传教士将他们在当地所见所闻报导给国内,也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

因此,学者研究的方向也为之一变,转向比较语言学、比较宗教学、民族文化风俗的人类学研究。

3、进化论思想的催生古典进化论学派产生的思想根源,是19世纪进化理论的提出。

达尔文首次详细阐述了生物进化的机制,并给予了科学的论证。

《物种起源》一书概括了达尔文的主要思想,即物种不是永远远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的;在变化过程中,生物的自然选择机制与高度的变异性起着重要作用;自然选择就是把有利的变异保存下来,把不利的变异淘汰掉,从而使自己能适应不同的环境并生存下来。

第一个建立社会进化理论的是斯宾塞。

在一切进化理论中,斯宾塞最系统地阐述了这一问题。

他第一次使用进化这个词是在1850年;1857年斯宾塞描述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过程;1862年,斯宾塞给出了进化的明确定义:“进化是通过不断的分化与整合,从不确定、不连贯、同质向确定、连贯、异质的的变化。

”斯宾塞进化理论的最大缺陷是将生物进化与社会进化视为本质相同的事物。

二、泰勒的文化人类学理论1、生平与著述泰勒(Edward Burnett Tylor,1832—1917),英国文化人类学奠基人,古典进化论的代表人物。

自学成才,1871年出版《原始文化》而驰名世界。

第二章 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流派

第二章 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流派
漳州师范学院
第二节 心理学派和功能主义
一、心理学派 1.弗洛伊德的文化人类学研究 2.林顿:基本人格类型 卡丁纳:基本人格结构 3.本尼迪克特和米德的文化与人格理论 《文化模式》 《来自南海》三部曲
漳州师范学院
二、功能主义与结构功能主义
(一)马林诺夫斯基的功能主义理论 1.文化的功能主义理论 思考每一种文化现象对于社会成员以及作 为整体的社会的功能和作用 2.把人本身的需要看成是文化存在的基础 3.整体性的田野工作方法
漳州师范学院
(二)布朗的结构功能主义 1.文化的功能在于维持一个社会的结构, 而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的需要。 2.关于社会结构的思想的内容 社会组织 社会形式
漳州师范学院
第三节 新进化论、结构主义人类学
一、新进化论 (一)怀特的普遍进化论
1.文化进化的标志是人类获取能量的增长 (1)文化的进化历史阶段 (2)评估文化文化发展的公式:C=ET
2.技术发展是整个文化进化的基础 (1)技术系统 (2)社会系统 (3)思想意识系统
3.文化决定发明与革新 (1)文化既是人类天性的决定因素,也是发明与革 新的决定因素 (2)两个重要的命题
漳州师范学院
(二)斯图尔德的多线进化理论 1.对于文化的解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2.文化生态学思想 3.文化类型研究 (1) 社会文化整合水平 (2)区分出三种整合水平不同的社会文化类型: 家庭、群落(村落或社区)、国家
漳州师范学院
(三)列维一施特劳斯的的一种模式 2.结构主义方法:
一是结构模式的划分;二是结构层次的转换 3.亲属关系的基本结构:称谓体系,态度体系 4.神话的结构
“二元对立”是人类思维的基本结构,神话只是 这一无意识性质的基本结构的语言表现。 5.对原始人的思维特性和图腾崇拜的研究

文化人类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

文化人类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

文化人类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文化人类学是人类学的分支学科,研究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涉及到语言、社会组织、符号、仪式等内容。

它通过对人类行为和文化系统的研究,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变化规律。

本文将介绍文化人类学的核心概念和理论。

一、文化的定义与特征文化是人类学研究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涵盖了一组人类创造的、对其生活有意义的知识、信仰、价值观、规范、符号和物质产品。

文化是一种被共享的模式和理念,它不仅反映了特定社会的认知和行为方式,还具有社会共同性和历史延续性。

文化的特征有几个方面:1. 文化是学习获得的:人类通过社会化和教育过程来习得文化,在社会中学会特定的信仰、价值观和行为模式。

2. 文化是主观和客观的:文化不仅是人类的思考方式和表达形式,也是物质产品和技术的表现。

它既存在于我们的头脑中,也存在于物质世界中。

3. 文化是动态的:文化是不断变化和演化的,它受到历史、环境和人类创造力的影响。

文化的变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力之一。

二、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框架文化人类学采用多种理论框架来解释和理解人类文化。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理论框架:1. 结构功能主义:结构功能主义强调社会结构和文化功能之间的关联。

它认为文化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的需求和维持社会秩序而存在的。

2. 符号学:符号学研究人类文化的符号系统和意义产生的机制。

它认为人类使用符号来表示和传递意义,并通过符号在社会中建立联系和理解世界。

3.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将文化和社会的变迁看作是经济和政治力量的结果。

它认为文化和社会结构是人类经济生活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反映。

4. 解构主义:解构主义关注文化的多义性和相对性。

它认为文化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具有多重解读和内在矛盾的。

三、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文化人类学通过具体的研究方法来收集和分析文化现象的数据。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研究方法:1. 田野调查:田野调查是文化人类学最常用的研究方法,研究者通过在特定社会中生活一段时间来了解和体验当地的文化。

《文化人类学》课件

《文化人类学》课件

文化人类学第一章文化人类学概述第一节人类学的定义及其学科范畴一、人类学的起源人类学(Anthropology)一词,是由两个希腊文字组成,即anthropos(人)和logos(学科),意思是研究人的学科。

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期西方有部分学者称其为“人的科学”。

1501年德国学者洪德首次使用“人类学”一词,但当时只是用来指人体解剖和人的生理研究。

直到1863年,英国创立伦敦人类学学会,其研究范围才与现在的人类学研究比较一致。

此时,人类学作为一门学科才逐步形成起来。

二、人类学的含义•20世紀初,人类学的研究范围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定义。

一般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在欧洲大陆的一些国家,人类学专指研究人类体质的学问,包括灵长类学在内。

广义:在英国和美国等国家,人类学不仅包括体质人类学,也包括人类的社会和文化在内,叫做社会人类学或文化人类学,包括民族学、考古学、语言学等。

由于人自身兼具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因此,研究人的人类学显然要研究人的生物方面和社会方面。

这样,人类学的主题是研究横跨整个地球和贯穿整个历史的所有人类,研究他们的躯体和文化的各个方面。

三、人类学的学科范畴1、四分法(1)体质人类学(2)考古学(3)民族学(文化人类学)(4)语言人类学2、二分法二分法是在四分法的基础上,把考古学,语言人类学和文化人类学都归入为文化人类学。

(1)体质人类学,这一名称创始于1871年,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的体质变化的一门学科;(2)文化人类学:一般包括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

四、人类学的学科地位人类学是整体性、综合性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围宽广,在学科的属性和相关的研究方法上,人类学横跨生物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三种不同的学科领域。

第二节文化人类学学科一、文化的含义1.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包括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两大部分。

2. 文化与文明的联系与区别:(1)文化比文明产生要远古的多。

02-第二章 文化人类学基本理论

02-第二章 文化人类学基本理论
《古代社会》(1877)、《易洛魁联盟》(1851)、《人 类家族的血亲和姻亲制度》(1865)
3.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
《社会学原理》(1876-1896)、《伦理学原理》(18791893)、 《社会静力学》(1850)
3
二、社会进化论的基本原则

1.强调人类心理本质的一致性和由此产生的人类
6
四、社会进化论学派的研究方法
1.田野调查和比较法:利用民族志资料进行跨
文化比较研究。
2.残存法:运用“遗物”(survivals)的观念,
从考古遗物可以看出各民族发展有不同阶段。
7
五、社会进化论学派评述



1.社会进化论的许多学术观点被后来的学术研究 证明是错误的。如有关物质环境是文化的性质与 发展的决定因素、文化的“并行说”、文化单线 渐进论等。 2.社会进化论尽管看到了文化传播现象,但是却 很少注重文化传播对人类社会文化演进的影响。 3.在研究方法上,社会进化论将处于不同文化进 化阶段上的文化现象拿来进行比较,本身是不具 可比性的。
31
二、怀特的技术决定论

1.文化由技术体系、社会体系和观念体系三部分构成,技术
体系决定社会体系,间接决定观念体系。

2.文化进化的原因在于技术,而衡量文化进化阶段的唯一而
最合适的标准是每人每年所能得到的能量。

3.文化进化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人类仅仅依靠自身能量的阶
段、通过种植和养殖得到太阳能的阶段;通过动力革命,利
《安达曼岛人》(1922)、《澳洲诸部落的社会组 织》(1931)、《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 (1952)、《社会人类学的方法》(1958) 22

文化人类学八大理论学派简说

文化人类学八大理论学派简说

二、结构功能主义学派
结构功能主义学派是功能主义学派的分支之一,它强调仪式的内在结构和它是 如何与社会的其他方面相互的。该学派认为,仪式是通过其内在的结构和元素 来传达社会意义和价值的。结构功能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人类学家 马塞尔·毛斯。
三、文化相对主义学派
文化相对主义学派是人类学中的另一个主要理论学派,它强调仪式的文化相对 性和多样性。该学派认为,仪式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只 有相对的价值。文化相对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人类学家弗朗茨·博 亚斯和人类学的女性主义学派。
谢谢观看
六、女性主义学派
女性主义学派是人类学中的重要理论学派之一,它强调仪式中的性别和性取向 问题。该学派认为,仪式是一种性别化的社会行为,它往往反映和强化了社会 中的性别不平等和权力关系。女性主义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人类学家玛 格丽特·米德和盖尔·卢宾。
总之,仪式研究作为人类学的一个重要领域,有着多种多样的理论学派和观点。 这些理论学派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仪式的本质、功能、结构、文化相对性、认 知和表演等方面,为我们理解和研究仪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
六、结构功能主义
结构功能主义强调文化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认为文化现象是由不同部分之间相 互作用和相互依赖而形成的有机整体。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人类学家 克劳德·列维-斯特劳斯,他认为对于文化现象的理解需要从整体入手,分析 不同部分之间的结构和功能关系。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对文化现象 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五、文化传播论
文化传播论主要研究文化的传播过程和方式,认为文化现象是在不同地区和群 体之间传播的。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德国人类学家阿尔弗雷德·韦勒,他 认为文化的传播是整个人类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文化传播论的研究方法主要 是对不同地区和群体之间的文化现象进行比较分析,寻找其中的传播规律和路 径。

第二章 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流派

第二章 文化人类学的理论流派
详见朱炳祥《社会人类学》
(三)贡献
① 传播学派扩大了研究的视野,把人类学的调查 和研究推进了一步,为摩尔根时代的人类学所 不及。
② 正确地指出了文化传播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③ 正确地指出了文化圈在地球上也是客观存在的。
用文化圈的方法来认识民族文化,并对世界上 各种复杂的文化现象进行系统的划分,在人类 学上应该是可取的。
弗朗茨·博厄斯
▪ 弗朗兹·博厄斯(FraMz Boas,1858— 1942)生于德国威斯特伐利亚的明登市, 先后在海德堡大学、波恩大学、基尔大 学读物理学和数学。1886年前往美国 定居。在美国他重建了《美国人类学家》 杂志,发起成立了“美国人类学学会”。 1883年到加拿大的巴芬岛进行1年多的 考察,了解了爱斯基摩人的生活; 1887年到美国西北海岸的印第安人居 住区考察,并于当年加入美国国籍。他 在人类学上的贡献不仅在于有一些影响 的著作,而且培养了一大批著名的学生: 克鲁伯、罗维、米德以及本尼迪克特等 人。他被尊称为“美国人类学之父”。
➢ 为了论证文化进化的理论,他主要运用两 种方法:一是文化遗留(Survivals)分析 法(也叫残存法),一是比较法 (Comparative Studies)。
“在那些帮助我们按迹探求世界文明的实际进程的证据中, 有一广泛的事实阶梯,我认为可用遗留这个术语来标示这 些事实。仪式、习俗、观点等从一个初级文化阶段转移到 另一个较高的阶段,它们是初级文化阶段的生动的见证或 活的文献。”
三、历史特殊学派
• 该学派的创始人为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 故又称为博厄斯学派。这是一种以历史 特殊论为基本理论核心、以文化区为研 究方法、以文化相对主义为研究态度而 建立起来的人类学理论。
• 博厄斯代表作: 《中部爱斯基摩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结构主义的批评:
❖ 1、否认主观个体在社会和文化过程中的作用 ❖ 2、否认历史的影响 ❖ 3、质疑宏大理论的建构——后结构主义
三、象征主义
❖ 无论任何物体、行为、事件、语言,成为某种意义 之媒介物的就是象征符号。主要观点:
❖ 1、人是由其自身编织的意义之网所支撑着的动物, 而文化就是这种意义之网。文化就是一个象征符号 构成的意义体系。
❖ 5)文化研究不是“科学”的探求,而与被研究的 文化一样,是一种人与人得以相互沟通,社会得以 绵延传续,人生的知识及对生命的态度得以表述的 话语途径。
❖ 2、特纳(1920-1983),英国人类学家,受英国结 构功能学派影响较大,后到美国发展。代表作《符 号森林》(1967)、《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 (1969)。
中产生; ❖ 质疑价值中立,凸现政治问题的存在; ❖ 提倡相对主义,质疑宏大叙事,兴起小叙事。
❖ 1、反思人类学: ❖ 第一,对田野工作的认识论的反思;
❖ 第二,对人类学研ຫໍສະໝຸດ 中政治、意识形态无意识的批 评;❖ 第三,民族志写法的反思: ❖ 全观性叙事结构; ❖ 用被研究者的共性掩盖个性; ❖ 让作品表现出科学性; ❖ 通过田野工作的交代显示其权威性; ❖ 否认对研究对象的描写渗透着自己的观点; ❖ 轻视当地人的观点; ❖ 术语的润饰,专业化术语与地方性话语的两面性。
❖ 40年代,莱斯利·怀特对这个问题也进行了深 入研究。文化的重要特征就是符合,使用符 号是人与其他动物区别的重要标志。
代表人物
❖ 1、格尔兹(1926——),美国人类学家, 代表作《文化的解释》(1973)和《地方性 知识》(1983)。
❖ 主要观点:
❖ 1)对文化的定义:文化是由历史传递的、体 现在象征符号中的意义模式。它是由各种象 征形式表达的概念系统。人们借助这些系统 来交流、维持并发展有关生活的知识及对待 生活的态度。
❖ 2)社会组织的“一般进化”理论:队群社会 →部落社会→酋邦制社会→国家→工业社会。
新进化论主要观点:
❖ 1、唯物主义文化进化史观 ❖ 2、普遍进化与多线进化 ❖ 古典进化论与新进化论比较: ❖ 1、相同或相似之处 ❖ 进化及进化的普遍性 ❖ 2、差别 ❖ 1)调查研究方法:实地调查与实证研究方法 ❖ 2)单线与多线
❖ 主要观点: ❖ 1)象征是一种动态社会创造。文化是作为一种经
历而存在,它发生于人们对它的实践过程中。人类 学应该是关注于人们的实践和社会表演的动态人类 学,而不是静止的结构人类学。 ❖ 2)对不同仪式仪式阶段的象征意义的研究:隔离 期、过渡期、结合期三个阶段的不同意义。 ❖ 3)强调象征符号的实用意义(即功能):如过渡 期如何帮助仪式对象获得新的社会属性和认同。
❖ 2、实验民族志 ❖ 特点: ❖ 把人类学家和他们的田野经历当作阐述的焦点; ❖ 对于文本的有意识组织和艺术性的讲求;
❖ 把研究者当成文化的翻译者,对文化事象进行阐释。 表明自己的阐释者地位,以及自己描述的主观性。
❖ 让当地人发声,强调与当地人的对话,甚至邀请当 地人参与写作。
❖ 对于人类学家所处世界政治经济过程进行反映。
❖ 结构模式有深浅两个层次。
❖ 有意识模式,也称家乡式,是指当地人根据自己对 当地社会的认识向民族学家提供的情况。
❖ 无意识模式是指民族学家不能直接观察到,当地人 也没有意识到的真正结构。
❖ 人类学研究的目的:通过正常意识到的有意识层, 越来越深入地到达无意识层,要在纷乱的规矩和习 俗背后发现存在于不同空间和时间中真正起作用的 结构系统,揭示文化的深层结构,发现多样文化背 后共同的结构。
❖ 后现代主义人类学的趋势: ❖ 1、理论范式多元化,某种理论一统天下的局
面不复存在; ❖ 2、人类学重构: ❖ 本土人类学作品涌现; ❖ 多点田野调查; ❖ 跨学科研究; ❖ 关注民族志文本的写作。
❖ 2)多线进化论:由于世界上有多种生态环境, 所以由此产生了多种文化形态及其进化道路。
❖ 3、塞维斯(1915-)和萨林斯(1930-)
❖ 1)力图将怀特普遍进化论与斯图尔德多线进 化论结合起来,提出“一般进化”与“特殊 进化”并存观点:文化进化一方面是文化作 为一个整体由“阶段到阶段”的一般发展; 另一方面是各种类型的文化的特殊进化。
❖ 2)文化研究:对文化的阐释——阐释人类学,解 释人类行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 3)民族志有两种类型,“浅描”和“深描”。深 描的精髓在于特别关注的是揭示行动与文化之间的 关系,由此来解释行动的意义。(眨眼的含义?)
❖ 4)地方性知识(local knowledge):从本地人的 观点出发“解释”本地人(被研究者)的文化。 (“经验接近”与“经验远离” )
❖ 2) 肮脏或洁净的区分:取决于人的分类系 统。
❖ 东西的肮脏与洁净实际上取决于人类的分类 系统,也就是人类对于某物的“处置”,也 就是某物在该体系中的“位置”。
❖ 3)人的分类系统与社会系统对应,是社会秩 序的象征性体现和合法化:肮脏=错误或不道 德。
四、结构马克思主义
❖ 主要观点:
❖ 1)主张用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方式理论分析社会。 坚信存在一种人类普遍性的社会文化逻辑。这种文 化逻辑可以用结构主义的深层结构加以概括。但这 种深层结构不是象征或认知,也不是异文化的社会 组织,而是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结合 体。
❖ 3、玛丽·道格拉斯(1921—),英国女人类学家。 代表作《洁净与危险》(1966)。
❖ 主要研究与观点:
❖ 1)禁忌的来源:分类的模糊
❖ 旧约《利未记》:在地上一切走兽中可吃的,乃是 以下这些东西,凡碲分两翼反刍的走兽你们都可以 吃;但是,骆驼不可以吃,因为它反刍但不分碲, 猪因为碲分两瓣却不反刍,也不可以吃。…水中可 吃的,乃是这些:凡在水里、海里、河里,有鳍有 鳞的都可以吃,无鳍无鳞的都不干净。凡有并用四 足爬行的动物,你们也都不要碰。”
主要观点:
❖ 人类皆有分类的天性,人类心灵最重要的特征就是 以二元对立来思考;
❖ 分类就是创造秩序,就是按照二元对立规则来寻求 事物之间的区别性特征。二元对立是人类思维的最 基本结构;例如阴与阳、生与熟等。
❖ 秩序需要用符号来表达,因此文化是符号体系;
❖ 符号体系反映人类的意识结构,而意识结构可以抽 象成结构模式。
❖ 2、斯图尔德(1902-1972)
❖ 1)文化生态学:强调生态环境对文化的影响。 文化与其生态环境是不可分离的,它们之间 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生态环境 的差异性造就了文化的差异性。相似的生态 环境下会产生相似的文化形态及其发展线索, 而相异的生态环境则造就了与之相应的文化 形态及其发展线索的差别。
❖ 2)文化被转化为“意识形态”,并在社会再生产 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将现存秩序合法化,调节经济 基础中的冲突,以及将社会关系中剥削和不平等的 来源神秘化。
五、政治经济学派
❖ 主要观点:人类学研究的所有社会实际上是 镶嵌在更大的体系中。由于人类学研究对象 大都是发展中国家,需要的是发展有关理论, 关注资本主义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后果。因此, 人类学的研究必须考察非西方传统文化模式 受到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影响的过程。
❖ 2)文化的四个进化阶段: ❖ 第一阶段:依靠自身能源及自身体力的阶段,采集、
狩猎,“原始共产制”; ❖ 第二阶段:通过栽培谷物和驯养家畜,把太阳能转
化为人类可以利用的能力资源的手段,主要是园圃、 家畜和畜牧业,古代文明出现; ❖ 第三阶段:通过动力革命,把煤炭、石油、天然气 等地下资源作为能源的极端,“燃料革命”,现代 化工业国家的出现; ❖ 第四阶段:核能阶段。 ❖ 3)符号在文化中的重要性:人类行为无一不是由 于符号的运用而引发的。没有符号就没有文化。人 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使用符号。
人类学理论 (二)
一、新进化论
❖ 1、怀特(1900-1975),美国人类学家,新进化论 的倡导者。代表作: 《文化的科学》(1949)、 《文化的进化》(1959)。
❖ 其主要观点: ❖ 1)同意古典进化论的文化单线进化观点。提出文
化进化的标志是人类获取能量的增长——评估文化 进化的标准C=ET 。C代表文化,E代表人均年利用 能量,T代表开发能源的工具与技术的效率。
二、结构主义
❖ 列维—斯特劳斯(Claud Gustave LeviStrauss,1908-)法国结构主义人文学术思潮的主 要创始人 ,代表作有:《结构人类学》(1—2)、 《神话学》(四卷)、《野性的思维》等。
❖ 结构主义的理论渊源:
❖ 1、人类心性一致 ❖ 2、对结构的认识和强调 ❖ 3、结构语言学的启示 ❖ 4、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
❖ 2、对文化的研究应该是对象征符号意义体系的研 究。
❖ 象征主义代表着人类学从关注社会结构和功能到以 文化和意义为研究对象的重心转移。
❖ 文化人类学对于象征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 19世纪中期。当时一些人类学家就对象征问 题做过精彩的分析。20世纪初,赫尔滋的 《右手的优越》是第一本系统研究象征问题 的人类学著作。
六、实践理论
❖ 代表人物:布迪厄,法国人类学家。
❖ 主要观点:文化为人提供了生活、生产 的规则。但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会策 略性地对这些规则进行利用或规避,以 实现个人利益。实践并不完全是规范、 制度和规则的执行,也不是毫无限制的 自由和资源。
七、后现代主义思潮
❖ 后现代主义的特征: ❖ 质疑权威,尤其是西方白人男性的权威; ❖ 质疑科学主义,认为理论并不等于现实; ❖ 质疑集体意识的存在,认为意义在互动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